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术基础论文

时间:2022-05-18 10:30:10

导语:在美术基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术基础论文

美术基础论文:基础美术教育论文

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

1.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开发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在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美术教育的实际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开发。例如,在美术网络化学习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美术学习的便捷性、指导性与可用性。(2)注重开发的过程性原则。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树立持久观念,把它看成一个动态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对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与整理,并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新,不断充实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3)多方合作开发的原则。在开发美术信息化资源过程中,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求,不能仅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要注重多方合作,促进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合作开发。[2]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1)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化管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2)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对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量化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缺乏制度管理,奖惩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中,规章制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

2.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各种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类型、资源空间等,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取精,充分运用到基础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优先性原则。在基础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完全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优先性原则,优先利用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3](3)适应性原则。在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还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案。使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特殊性原则。要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学校、教学特点,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合理利用美术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多样化美术人才。

2.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观。所谓的课程资源观其实就是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资源观是否正确关系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对美术信息化资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传递转向资源交流。[4](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一机制应该是动态、立体的,在机制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好知识和经验、课程与文化等的关系,尊重美术学习者的独立、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总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我国教育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与管理、资源利用原则与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不足之处还望指正,希望可以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车律 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美术基础论文:西方艺术思想对我们美术基础教学牵引论文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艺术观念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影响

论文摘要: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改革,无论从美术教育理念、还是从美术教育课程观方面,它都对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后现代艺术取代了现代艺术,使走入困境的西方艺术峰回路转。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回归性、折衷性、混沌性与多重性,相应地表现在不求纯粹、善待传统、非个人化、多种标准几个方面,如对当代艺术不局限于视觉形式,绘画超越平面限制,雕塑与风景、建筑相结合,对于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很好也地加以利用等。后现代艺术一改现代艺术的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提倡艺术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而使世界艺术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形成一定的全球语境。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大力提倡艺术教育,并对艺术教育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后现代艺术观念成为影响现代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现代主义虽然思想庞杂。“但其实质还是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因此,表现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则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材料包括声、光、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这些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呈现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构化等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此影响下。西方各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如九十年代初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视觉文化教育”等观点。世界美术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中心,通过美术教育挖掘个体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扩展美术学习的领域,把美术与各学科联系起来,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探究,形成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从注重知识目标转向人的目标,从单纯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向全面发展和个体潜能挖掘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从侧重理性知识向感性、理性并重转变。

二、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现代全球化与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环境下,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现代艺术观念也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理念的影响

二十世纪末。多元文化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坚持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多元教育环境使美术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论,文化观念多元并存,认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成为学生们解读视觉图像的基础和前提。这种理念影响着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则强调统整的课程观以达到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强调“以生活技能为本(而非美术制作技巧)代替内容为本的课程,并强调课程的统整”在美术学习中让学生去了解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并了解这些艺术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学会艺术等。这种多视点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学生自觉地回到艺术的生长环境,从而使艺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断保持下去。另外,美术教育改革强调人文性的学习。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的到来。理性和感性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偏离了自然,人们认识到艺术是理性和感性趋于平衡的途径,因此,在美术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学习被极度地重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学习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使个人感情和整个人类的情感源泉联系起来,个人经验与人类的丰富经验接通,以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所以在课改中“不以单纯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试图改变艺术教育中学生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技能的方式。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渗透到某个人文主题中。让孩子围绕该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人文主义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美术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义关爱精神和审美价值感的提升。还有。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以达到完美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的观念影响着美术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美术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养人的个性,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过的艺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把美术教育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工具,从而培养儿童的个性,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也特别强调人格的培养,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对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十世纪初以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后现代艺术观念也影响着我国课程观的变革,在课程改革中,把“统整的建构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现代美术教育已是综合的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也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科观念,以综合的学科观念而代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逐步使学科门类达到综合。基础美术课程资源的改革同样受到影响,进入2l世纪,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把美术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睛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并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并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在课程设置上,则强调消除对于实用美术的轻视。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方法进行改革。2000年6月漕《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包括普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初,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指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实施综合、探索的学习。必须扩展美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信息化资源、教师资源,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提高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则主要体现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充分体现美术的情感性,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让美术课程和生活、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西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美术教育改革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更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它同样也推动着我国21世纪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然而。后现代艺术观念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理念,是西方社会矛盾的产物。而我国的艺术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传统。美术教育在这两种文化观念不断冲突的情况下,应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中合理的部分,推进美术教育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后现代艺术观念作为西方的产物。我们应该合理地吸收其优点。找到适应我国美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以指导美术教育改革。因此,在汲取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同时。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冲突、社会因素对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制约这两方面的问题,克服后现代观念那种排斥继承、不追求艺术内涵、艺术即生活等消极的方面。汲取其积极的一面,这样。中国美术教育改革才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美术基础论文:地方美术学基础改革论文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开设风景写生课是美术教学的传统,目的是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是建立在传授和掌握有关“风景画”这一绘画样式上的。从理论上讲,风景写生要遵循诸如“学习和掌握外光下条件色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训练、提高学生整体观察对象及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的要求,但由于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这个要求形同虚设。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学生,即把风景写生课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实现某种好的效果”。风景写生课实际上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观察表现能力,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主,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

鉴于实际状况,有必要分析风景创作在当今的艺术中还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欧洲,风景画的出现是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绘画逐渐从宗教、宫廷的实用性中分化产生的。它伴随着当时欧洲社会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反映的是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要求。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拥有能摆脱传统的贵族、大资产阶级影响而能反映他们自己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印象派可能就会一直被冷嘲热讽下去,直至最终销声匿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虽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已和传统的玉雕、刺绣等艺术品种一样渐趋边缘化。由此看来,把美术基础课教学定位于“风景画”创作,这一目标在现代社会没有针对性,脱离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

二、学生的状况与培养

一些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国家级的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一般而言,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满足感。大部分本来无望升学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美术突击进入高校,自己和家长都很满意。第二,有进取心。学生在新的环境重新反思自己,会有一种重新再来一次的心理期待。第三,对自己的实际状况、能力不能清醒地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定就要既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

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搞清地方院校的美术学教学怎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造一个可凭借的基础。这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内部问题,主要是两点: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和宏观的美术教育问题。

把造型说成就是画画,未免是狭隘的。先假定有“写实”这样的一种造型形式,那么在基础训练阶段可以把“写实”作为一种“范式”,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实”本身。“写实”的目的在于训练造型能力,造型能力的发展较“写实”本身更为有意义。在平面中,存在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这个抽象的形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通常意义上的“具象”或“抽象”是指,是否以某种具体造型样式“模拟了自然”的意思。“模拟了自然”本身并不构成艺术中特定的语境,而只构成涂绘痕迹对人的心理生效过程的一个次级因素。而上述“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则通过视觉心理、社会心理使涂绘痕迹对人产生有效性。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这个抽象形式中的形状与色彩及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个“抽象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视觉心理、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并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这样一种形式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对基础造型的学习,既是对人类视觉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对自身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改造过程。这是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因此,虽然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础要弱一些,但如果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三、课程与教学的改进

基于以上的认识,就必须从目的、方法上对课程做出调整:风景写生教学的目的不应定位于风景画上。教学应借助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学习以提高学生掌握造型基本要素(色彩的认识和表现)的能力。色彩的训练包括:对色彩理论的学习;对客观色彩的观察、分析方法的训练;通过绘画材料对色彩的表现。通常我们只注意理论学习与画面效果,忽视让学生进行最基本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这就割裂了另外两个环节,其实,观察分析才是最重要、核心的环节。作为色彩的观察与表现,风景无疑是最好的对象之一。取景时,分析要集中在色彩上,对形状中的“具象”因素要忽略,只关注形状对色彩的分割所形成色块之间的明度、纯度、色相的特定关系。这才是“抓大感觉”的过程,也是表现的前提。因为观察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制约下进行的,表现是对观察结果的物质化体现,所以表现效果体现的是观察的质量,反映的是对理论的理解程度。这不只是做到了主动把握和传达客观的色彩关系,因为客观的色彩关系和画面上的色彩关系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把握和传达的过程就是表现作画者对客观自然色彩的感觉、情感的过程。由此,学生经过训练得到的是有效的思维方法,实际的色彩创造能力,而不是“死”的技法。

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写生时间、地点的特点,灵活具体地安排教学。同时鼓励督促学生积极、热情地进入学习状态,争取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探索,也是对美术学基础教学僵化局面的突破。

美术基础论文:人文视角中的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

1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的人文进路

学习评价本意是指凭借一定的组织、程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针对知识转化程度以及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的价值判断与测量实践。“知识转化程度”是指“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传递效率与效果;而 “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则指在教与学的日常交互以及知识转化传递过程中,学生有目地的反思性建构个体经验的能力及程度。教学意义上的“知识转化程度”与“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通常被综合理解为“教学或学习效果”。在学习评价的实践中,以“知识转化程度”作为指标反映的主要是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的扩散、掌握;以“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作为指标鉴定的则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1]的生成、运用。学习评价实践中的这两个层面构成了其主要内容。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能够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调整,促使教、学实践活动日趋完善。而不恰当的学习评价则会阻碍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严重时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学习评价只是其中一个微观环节。这个小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学习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方法、导向总是处于不断的改变革新之中。这一方面反映了宏观框架下大环境与教育教学的交互状况,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利益、政治、哲学、社会思潮、知识范型的更迭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习评价理论在具体实践的微观层面的多元取向,学习评价需要依据评价背景、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不同灵话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评价的设计、实施主要围绕满足、实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其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策略必然一致于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理念的规定性。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的推行、转变必定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评价模式的变革。学习评价也必然需要通过在不断的调整革新中匹配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整体完善。

高职美术基础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先导课程,课程的设置目的,是籍此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绘画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是能够综合运用个人能力,寻找形式语言、材料媒介等个体感受点;通过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扩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为链接后续的专业艺术设计做好铺垫。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技术作出关于学生对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根据这个反馈信息,相关教育要素作出相应调整、改进,以保证教育目标要求下的教育效果的现实化和最优化。

目前,高职的教育改革正勃然盛兴,美术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方面均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在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前提下,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匹配课程的整体设计,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教育界关于学习评价研究在观念上达成的共识,首先表现在评价目标是以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取代了传统的单纯知识评价;其次,评价角度综合了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再次,关照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性等特征。在方法上注重了量化评价与质性描述的结合等。这些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传统学习评价,保障了学习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及可接受性,给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高职的学习评价的方法论主要取自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学习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模式主要借鉴甚至挪用了工科职业教育的经验模式[2],这将导致以此参照所建立的学习评价在观念与技术上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审美教育的人文价值属性之间的不匹配,甚至是产生价值冲突与矛盾。在此情况下,学习评价并不必然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正向作用,因为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如果说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技术、技能导向,那么,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特点与本质要求则决定了美术基础教育的人文、审美价值取向。现实中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往往“顾此失彼”——盲目扩大技术、技能导向,忽略简化人文、审美取向,事实上,在技术理性观念以及因果原则主导下的高职美术学习评价不免导致评价的定量化和结果的标准化,这将使经验、反思、情感、个性、自由、想象、理解、领悟等这些审美教育中至为重要、关涉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失落于学习评价视野之外,那么,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创造能力以及设计意识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最终则会有悖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盖因于此,开拓新的人文关照视角,尊重高职美术基础的学科规律,理解美术基础课程的人文价值属性,不仅是建立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的正确观念,深化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改革的契机,还是探索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具体方法技术的进路。

在这里,强调人文视角并非是要搁置对掌握美术基础客观具体的技能与专门知识的理性评价,而是要在对于“事实问题”研究的同时,将“价值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说,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并不仅是针对美术基础知识转化程度进行的被动的反映,其尤其需要摒弃威权独白的方式方法,深入到情景、现场以及学习主体的内在角度,对学习主体的“个人经验”作出解释性理解,达成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与理解,产生意义共享。

2人文视角与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关系

谈到职业教育,大家的共识是职业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活动并不重视个体价值,个性发展的需求要让位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一分子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也应该淡化人本性目标,忽略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作为高职教育特点的体现而予以强调。这其实反映了对 职业教育语境中“能力”概念的理解偏差,对“职业能力”与 “职业技能”的概念的混淆,从而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在19~20世纪整个社会全面变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激荡使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转而面向更为超越甚至是更为颠覆的“人”的领域——从追求人格完善的自由主体的塑造到自我与自身关系的沉思和实践。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历史时段对人类理性以及人的主体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因而,教育的发展总是伴生着观点的论战。然而相对于教育视野中一切变化的因素,作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成其为最终归宿的“人”,始终属于教育的“终极关怀”。从理论根源上看,教育的前提总是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教育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兼具关涉“客观事实”的科学性与关涉“价值、意义”的人文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对于将二者对立起来的的任何非此即彼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同样,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是职业教育高扬的旗帜。例如,给我国职业教育极大启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2]。而且,即便是对于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分析,认为其至少是知识、心里运算过程和操作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并且“同时涉及职业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提高等”因素。职业能力是建立在“具有纵深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劳动组织的基础上”[3]的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综合,其所涵盖的层面远较静态的知识与技能复杂的多。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与生活世界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本取向充分观照、尊重与理解人的发展、需求、自由、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肯定了非智力主观因素在职业培养中的积极意义,并以此作为基底来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世界的社会职业人,因此,就本质而言,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的人文视角凸显了其在培养“完整的、平衡发展的人”、“全面的人”[4]方面的导向价值,与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并不矛盾。

3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

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本身即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判断其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与评价结果)对“真、善、美”——即客观、公正、理性原则的符合程度的标准。评价主体的价值尺度是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的出发点。在这个尺度的恒量下,首先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评价双方的权力关系,尤其须对教师的威权强势定位进行扬弃。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美术基础教育过程的应有特点,因为任何美术内容的学习都不仅仅是依靠书本理论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正是通过美术实践的路径体验升华出个人审美能力,从而达成其美育功能的教育目标。因此,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并非适宜精确量化,那么,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中的所谓量化必然都是相对的,所以,其评价结果须依赖评价者的经验和直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若无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有正确的理解与理性的把握,学习评价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增值效益。多元价值观下的学习评价强调主体多元,但无论评价主体的形式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双方只有在批判反思精神的引导下建立民主的平等与对话关系,才能达成交往共识。

此外,由于学生本身是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个体,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抽象的“人”。每位学生各有不同的禀赋,性格特点各异。加之,艺术类高职学生入学时的美术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对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学习评价者宜采用多种评价标准,综合考量个体在各自基础上的发展。学习评价应当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而不是使被评价者沦为被评价差异化的惩罚对象,挫败其对于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兴趣。

4结语

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的道德考量在于,如何规避人的因素等不确定性风险,协调和制约评价实践中各因素的矛盾、冲突,保证学习评价手段的运用不会背离教育原本的设计初衷,做到既合乎职业教育规律,又合乎职业教育的终极追求。

美术基础论文:美术造型与色彩的基础研讨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是各民族美术传统形成的基础和本源,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对美术的追求,并将本地区生产生活的内容融合到民间美术创作当中,形成了造型多样、色彩斑斓、富有民族性和地区域性特征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变化多端的造型,夸张、平面、多变的色彩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功能,创作中的无拘无束让他们可以将一切转化为美术中的造型和色彩,充分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现代美术设计是以美术作品应用基础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艺、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戏剧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现代美术设计与民间美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能拓展现代美术设计者的思维空间,强化其艺术创造能力,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更好的艺术作品。

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应用

现在美术设计和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之间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他们都有追求单纯、概括、简洁造型表现形式,强调造型的与内容之间的契合,都有色彩艳丽、对比丰富的特征。因此民间美术造型对现代美术设计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些经典的美术创作作品、方法皆可用于现代美术设计当中。1.阴阳相济造型的应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阴阳相调、阴阳相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和之美,这体现出中国人对造型追求一种和谐之美。在中国剪纸、绘画当中,都有阴阳相济造型的使用,如剪纸当中的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等等,绘画中的山水画、泼墨画等等。在现代美术设计当中,可以讲阴阳相济的造型应用到包装、立体雕塑等方面当中,让作品更加符合中国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如巧妙运用民间剪纸中的阳剪法进行创意设计,可协调画面空间"精简形态,使形态更加完善精炼!如果能对实形进行充分的运用"更能提高设计的意味。白与黑是一组矛盾的两个方面,无白既是无黑,留白是为显黑,一般来说黑处显实、白处显虚,如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构思既形象又十分巧妙。2.和谐过度方法的应用民间艺术家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其美术造型既有实体的抽象化表现,也有有对抽象的内容的实体地描绘,但是在抽象和实体之间过渡非常和谐自然,这一点是强调线条,强调视觉冲击力的现代美术设计所不具备的。因此在现代美术设计当中可以借鉴这一点,利用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巧妙设计一些韵味深长、内容丰富的作品,这样能够使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如自然界的流水、云气、烟火等并不具体的物质形态,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者的需要,在实体与冲向之间通过改变了自然形态不确定性,以实体的形式将抽象的形态表现出来,勾勒出线条之美、视觉之美,使作品形态更加具有装饰感。这一点在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上早已经体现出来,祥云造型既像一朵飘动的云,又极具动感,在祥云与火炬之间抽象向实体过渡中,显得非常巧妙自然,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应用

色彩是人们欣赏一个美术设计作品的第一观感因素,色彩运用是否合理决定着读者的第一感觉。由于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等因素,在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民族色彩形式和色彩观,我国的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木偶、风筝、彩印花布、刺绣、面具等等民间美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赋色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对色彩运用,在熟练度、创造性等方面,都是现代美术设计不能企及的,现代美术设计应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在色彩上面的经验。1.色彩视觉涵义应用传统的民间美术对于色彩的理解已经不仅限于色彩本身,更多的融入了一种特殊情感在里面。在民间色彩创作中,他们赋予了颜色以生命,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涵义,并将这种涵义渗透在美术作品创造上中,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目的。2.色彩变化灵活应用在民间,美术创作几乎不受任何居住,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与宫廷绘画、文人绘画以及现代绘画相比,多了一份自由创作之气,少了一分文化束缚之苦。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之中,通过偶尔迸发的了灵感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可以使用自己得到的任何颜色,赋予这些颜色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色彩变化上方法要想真正应用到现代美术设计当中,这就要求社会、创作者自身要把创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色彩表现上更加不受拘束,不断进行大胆的尝试,探索新的色彩艺术效果。总之,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与现代美术设计中造型与色彩是相通的,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上的可取之处,完全可以应用到现代美术设计当中,激发设计者的灵感,赋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

美术基础论文:试论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搞好素描教学,教师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文关键词]素描教学 观察方法 整体美感 创新能力

美术的基础是素描造型,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素描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用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或有节奏的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绘画形式。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周期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使其形象思维得到充分训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见,有必要对高职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目标设计。

一、以基础素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素描作品中,整体感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联系各种有机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和表现物象,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作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如何来使学生的素描整体感提高呢?阿

(一)学会整体观察

法国画家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要从物象全局着眼,首先看全貌,然后看其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看局部细节,始终不能忘记或脱离其整体。整体的观察,就要取其大体的形态动势,确定主要的形体形状。观察时,视线不能总看着一个地方,要暂时省略掉细节,观察前后大小的比例关系,统筹地去看。学生只有通过整体观察,才能让复杂的东西在画面上变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这种观察包括构图时上下左右的布局,明暗中的强弱对比。当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娴熟的绘画技法才能最终派上用场。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从石膏几何体、静物写生过渡到石膏头像、石膏陶像,再由真人头像到半身带手肖像构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教学前期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比例、结构、明暗、解剖、透视、运动、节奏、体积感等写实基本规律。在素描写生练习中,石膏、静物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好途径。教导学生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形象的特征。要使自己明确对象的整体及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要坚持多看、多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

(二)培养整体美感

素描整体美的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素描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1.比较照顾全局。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一般来说,作画时要求抓住大效果,可分四个步骤进行,即打形体结构与轮廓阶段,上大体明暗阶段,深入刻画阶段和调整完成阶段。在作画过程中切不可从上画到下或从左画到右,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比物体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前与后、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对一个完整的对象来说虽然它是由若干必不可少的局部组成的,但它们相对于整体来说,却又都存在着主要与次要的宾主关系。因此,在深入刻画时就不能一视同仁来平均对待,不能导致喧宾夺主的局面出现,而必须首先要抓住整个对象中最能体现神形特征的主要部分,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我们在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支离破碎的画面,因而影响整体感。

2.针对细部刻画。细部刻画,是绘画过程中继构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过程。细部刻画,即通过认真观察,相互对比,将各个静物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刻画好。细部刻画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更具活力。

好的作品,画都显得很亮,画面似乎是透明的。这应该得益于上调子时很好地保持了黑、白、灰的色阶,拉开了色差的关系。并且,画面上所有的黑、白、灰都要同步进行,避免很跳的亮色或者死黑的暗面。接下来的细部刻画也是建立在整体大的明暗关系中的,通常从明暗交界线开始铺调子,线条可以紧张一些,接着由紧到松,铺开整个画面。

所以,在素描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整体美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思维方式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在写生训练的过程中教授具体的整体方法和整体程序的同时,不断强化整体意识,使学生通过整体方法的具体训练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较高素描水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笔者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再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运用合理、科学、灵活、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启迪创造智慧。例如,在素描技能教学训练中,教师改变光源的方向、静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写生的视角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静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趣。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从而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第二,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设计意识与素描牢牢结合起来,不过多地追求对客观实体的再现,而偏重于理性归纳的表现,严谨分析形成一种科学的逻辑性。通过设计素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培养具有归纳组织形体的能力。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是学生将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平面创意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写生中通过自我感受表现的追求,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技能,使素描基础技能的学习与感悟视觉造型的精神意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主观精神感受力、视觉语言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素描创新教学新思考、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四个部分,构筑素描与创意基础培养的全新内容。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迅速地用图形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我们打破以前传统单一的绘画思维习惯,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职业习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素描并不仅仅是描摹对象,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视觉形象表达出个人的观点与构思,发挥个人独特创意的自由空间。

总之,素描是一切艺术造型的基础,是艺术的起点。离开了素描就谈不上艺术。高职素描教学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以设计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高技能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美术基础论文:试论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搞好素描教学,教师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文关键词]素描教学 观察方法 整体美感 创新能力

美术的基础是素描造型,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素描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用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或有节奏的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绘画形式。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周期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使其形象思维得到充分训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见,有必要对高职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目标设计。

一、以基础素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素描作品中,整体感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联系各种有机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和表现物象,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作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如何来使学生的素描整体感提高呢?阿

(一)学会整体观察

法国画家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要从物象全局着眼,首先看全貌,然后看其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看局部细节,始终不能忘记或脱离其整体。整体的观察,就要取其大体的形态动势,确定主要的形体形状。观察时,视线不能总看着一个地方,要暂时省略掉细节,观察前后大小的比例关系,统筹地去看。学生只有通过整体观察,才能让复杂的东西在画面上变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这种观察包括构图时上下左右的布局,明暗中的强弱对比。当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娴熟的绘画技法才能最终派上用场。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从石膏几何体、静物写生过渡到石膏头像、石膏陶像,再由真人头像到半身带手肖像构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教学前期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比例、结构、明暗、解剖、透视、运动、节奏、体积感等写实基本规律。在素描写生练习中,石膏、静物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好途径。教导学生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形象的特征。要使自己明确对象的整体及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要坚持多看、多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

(二)培养整体美感

素描整体美的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素描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1.比较照顾全局。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一般来说,作画时要求抓住大效果,可分四个步骤进行,即打形体结构与轮廓阶段,上大体明暗阶段,深入刻画阶段和调整完成阶段。在作画过程中切不可从上画到下或从左画到右,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比物体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前与后、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对一个完整的对象来说虽然它是由若干必不可少的局部组成的,但它们相对于整体来说,却又都存在着主要与次要的宾主关系。因此,在深入刻画时就不能一视同仁来平均对待,不能导致喧宾夺主的局面出现,而必须首先要抓住整个对象中最能体现神形特征的主要部分,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我们在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支离破碎的画面,因而影响整体感。

2.针对细部刻画。细部刻画,是绘画过程中继构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过程。细部刻画,即通过认真观察,相互对比,将各个静物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刻画好。细部刻画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更具活力。

好的作品,画都显得很亮,画面似乎是透明的。这应该得益于上调子时很好地保持了黑、白、灰的色阶,拉开了色差的关系。并且,画面上所有的黑、白、灰都要同步进行,避免很跳的亮色或者死黑的暗面。接下来的细部刻画也是建立在整体大的明暗关系中的,通常从明暗交界线开始铺调子,线条可以紧张一些,接着由紧到松,铺开整个画面。

所以,在素描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整体美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思维方式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在写生训练的过程中教授具体的整体方法和整体程序的同时,不断强化整体意识,使学生通过整体方法的具体训练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较高素描水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笔者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再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运用合理、科学、灵活、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启迪创造智慧。例如,在素描技能教学训练中,教师改变光源的方向、静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写生的视角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静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趣。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从而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第二,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设计意识与素描牢牢结合起来,不过多地追求对客观实体的再现,而偏重于理性归纳的表现,严谨分析形成一种科学的逻辑性。通过设计素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培养具有归纳组织形体的能力。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是学生将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平面创意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写生中通过自我感受表现的追求,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技能,使素描基础技能的学习与感悟视觉造型的精神意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主观精神感受力、视觉语言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素描创新教学新思考、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四个部分,构筑素描与创意基础培养的全新内容。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迅速地用图形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我们打破以前传统单一的绘画思维习惯,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职业习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素描并不仅仅是描摹对象,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视觉形象表达出个人的观点与构思,发挥个人独特创意的自由空间。

总之,素描是一切艺术造型的基础,是艺术的起点。离开了素描就谈不上艺术。高职素描教学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以设计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高技能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美术基础论文: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 伴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意产业对于艺术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所以艺术设计人才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完善, 更要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因为这些正是文化创意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 基础课

一、引言

中国目前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就一定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国策。那么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适合人才,将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做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根基的美术基础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创意产业概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意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器。在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区域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力。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继“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之后的学术领域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短短几年时间里,创意产业就从新概念的整合到付诸实践,又从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到发展中国家。创意产业是以科技、文化和智慧的结合为前提,再通过知识产权手段生成产业,以创造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为目的的新经济形式。21 世纪的竞争将不仅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也是文化创意的竞争; 市场竞争也从以产品竞争为主转为文化创意之争。

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目前要发展创意产业,最关键的困难就是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一个方面是人才过剩,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资料显示:2011 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约660 万左右。另一个方面却是创意市场人才非常缺乏,供需比严重的失衡。

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教育的宏观政策有关,也反映了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大规模发展的背后,也有不少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比如设计艺术基础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与日标没有与时代同步发展。也需要建立一种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

另外大多数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的情况大多是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学生轻视基础课,对基础绘画课缺乏主动性。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目前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教学模式还较传统、,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四、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策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以建设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定位,目的就是要造就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艺术设计的人才,所以就要以前瞻性意识为教育理念,才能构建出“应用、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框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育既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也应该深化教学改革,把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加快从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换,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很多学校实行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在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培养的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扩大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工作室制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积极借鉴国外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积累经验,来把创新的观念贯彻在基础课的训练中。具体方法可以在基础训练中,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表达想法,让学生寻求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利用逆向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素描和色彩的训练,让学生能想,敢想,培养创造性地思维方式,多观察自然中的形态,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思考,去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和色彩两个部分,是每个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都要经历的重要学习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和创意性思维表现,着重加强符合艺术设计各专业特征的“美术基础”艺术规律以及表现技法,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教育出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级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调整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关系,才能使美术基础课真正的地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改革原有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减少单纯技巧与经验的讲解,多去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能更好的纠正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状况,比如改光影素描改革为设计素描;将传统绘画色彩改革为装饰性色彩,在此基础上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五、结论

艺术设计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思维方式上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敢于求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通过分析点评学生的作品来找到优劣点。正确的引领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尝试新材料,运用不同的工具,通过美术基础课的训练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思维观。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艺术基础课教学模式,方能使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美术基础论文:基础美术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力推行的今天,美术基础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只有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产生科学探索欲望。

关键词:基础美术;个性化教育;想象力

基础美术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童趣性,它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愉悦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学理念落伍,在各学校仍以升学率为主导的观念下,美术教育容易被忽视,被边缘化,根本起不到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健康有序的推广,美术教育亦要紧跟改革的步伐,借助新课改这股东风,改变当前传统美术教育中的不足,重新定位美术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使其个性化的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一、

课堂教学思路要拓展,教学方式要个性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基础美术教育阶段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而是通过多彩的美术活动和美术课堂让学生对美有着最初的认知,能初步受到美育陶冶,激发其探索美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要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式,使其美术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富有一定的童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着好奇心去探知,又能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大胆的想象,因此这样的课堂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一年级《小小建筑师》这一实践课的时候,在第一个班,我直接说了一声,我们这节课做个小房子吧,大多数的同学都中规中矩的按照生活中常见的房子样式开始搭建,毫无新意。而另一个班级我则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各个国家不同的建筑物,在播放的过程中就听见下面传来了窃窃私语声,“原来房子可以有那么多的造型啊”,“圆形的房子真漂亮”,“我长大后要造一个花朵形状的房子”,然后学生就很有兴趣的讨论开了,在我准备好的几何形体中,好多学生都通过视频播放的启发,变幻出不同的房子类型,学生大胆的想象实践,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教师观念要个性化,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飞翔。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想与时俱进,也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寓教于乐于兴趣中。这里的教学观念个性化指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语言要个性化。美术课堂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生动风趣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美术作品中。比如在讲到三年级下册《多彩的窗帘》这一节时,我创设情境,模仿了朵拉的声音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小朋友大家好,我是朵拉,最近一直有个难题围绕着我。我刚搬了新家,装修的也非常漂亮,但是惟独我家窗帘还没选好,真是头疼极了,但是我听说,我们班级的小朋友,非常聪明,又擅长设计,所以我想拜托大家帮忙设计几块窗帘,你们愿意帮我吗?”这样一个情境导入,孩子们很快就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积极又热情的帮朵拉设计出了各种有创意的窗帘。其次,教学手段要个性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比传统的语言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说服力,在学习《手形的联想》这一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各种手形的影子,激发了小朋友们探究影子的欲望,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范围。其三,课堂内容也需要个性化,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容量要丰富,加强美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反映生活。

三、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使学生在美术教育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目前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方式独裁性比较明显,为了“教”而学,过分追求美术学习中技能技法,只注重学生作品的最后效果,而忽略了其创造的过程,这样用单一的“对”与“错”,或者“像”与“不像”的评价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试想,如果每个学生的每幅作品都相似逼真,这将是多么讽刺可怕的一件事情。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其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亦是美术教育的一种悲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面向每一

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了适应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一特性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适应不同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需要。我在评价小朋友画作的时候,很注重孩子们的心理,采用的方式都很符合孩子们的童真特点,有的时候会通过大小不同的笑脸来评价他们,有的时候则通过花朵的数量去评价,有的时候则通过太阳公公的阴沉与晴朗去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大大的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为了能得到更大的笑脸更多的花朵,使得孩子们创作的欲望更强烈。

美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美术教育的课堂需求,不管学生的绘画作品如何,不能否认作品背后学生的努力,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直接评判,而要综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美术教育发挥其艺术的魅力。

个性化教育是“因材施技”的教育实践,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美术教育中实行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实行个性化教育,才能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保护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小学】

美术基础论文:美术史的基础与土壤

摘要:本文先从大视野展示二十四史与美术史的关系,为美术史研究提供背景。首先,最主要的是为美术史提供主体精神即民族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深沉博大,坚毅执著,理想信念,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勇往直前,等等。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灵魂。翻开二十四史,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平民百姓,体现这种精神的人和事随处可见。其次,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画家及其作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来源也在二十四史中。再次,为美术现象、题材寻求社会原因,也在二十四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志士仁人的事例,在二十四史中俯拾即是。二十四史为美术史提供直接依据,重大考古发现,都可以从正史中找到背景材料。

关键词:美术史;二十四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艺术作品;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先从大视野展示二十四史与美术史的关系,为美术史研究提供背景。

一、二十四史名称及其作者

史记:司马迁著,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汉书: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其妹班昭补天文志和八表。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晋书: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监修,李义府、李淳风、李延寿等十八人撰文。

南史:唐李延寿撰。

北史:唐李延寿撰。

宋书:梁沈约撰。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

梁书:唐姚思廉撰。

陈书:唐姚思廉撰。

魏书:北齐魏收撰。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

北周书:唐令狐德?弊?

隋书: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

旧唐书:五代后晋刘?d(音序)等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

宋史:元脱脱等撰。

辽史:元脱脱等撰。

金史:元脱脱等撰。

元史:明宋濂等撰。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上列为二十四史,如加《清史稿》则为二十五史。因清史稿只是“稿”,未形成规范的“史”,所以学术界习惯提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最最重要,从事文史工作的都需要认真读。我们搞美术史的不能例外。读时要特别认真,包括书中的注释。比如读音,有些汉字上古读音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及人名,我们应该遵从古音,念成今音就会出笑话,比如《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现在几乎都把“乐”读成“勒”音。我记得余秋雨先生还为自己读成“勒”在电视上辩解,认为大家都这样读也没有什么错。严格讲应该读“药”音。“乐”在先秦有三种读音:一读为月,指音乐,名词;二读为勒,指心情欢乐;三读为耀,指喜好情愿。按词义显然第三种读音最合理,仁者喜好情愿与山结伴,智者喜好情愿与水结伴。因为“仁者静,智者动”,与山水正相呼应。这是唐张守节的解释,就我看到的材料,此解释是最为详尽的。另一位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雍也》:智者乐,五孝反,下同。也注明乐读为耀。又如《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开头即云:“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很多人把“郦食其”直读为“立时齐”,稍微认真的人只要读该卷注释,就会发现注一云:正义,历异?兹?簟#ò?C与?淄?┧?杂Χ廖?傲σ栈?薄T偃纭逗菏椤肪砹?恕痘艄饨鹑毡??罚?负跛?械娜硕及选敖鹑毡?蹦钭觥敖鹑仗浮保?涫嫡?返哪罘ㄓξ?敖鹈艿住保?帐?抛ⅰ氨?弊秩铡耙舳∞煞础薄!叭铡弊治醋ⅲ?掖颖鸬氖椴榈酱舜Φ摹叭铡弊钟Χ廖?懊堋薄3卤??窝莺何浯蟮郏??疃粤耍?液艹跃?R蛭?芏嗳瞬换崮钫飧雒?帧S秩纭妒芳恰贰ⅰ逗菏椤范啻纬鱿帧霸率稀惫???袢硕嘁阎?滥睢叭庵?保?妒芳恰肪硪话俣???洞笸鹆写?罚ㄍ鹂梢远廖?巴怼保?部啥廖?霸?保?骸霸率隙萏佣?T钩鹦倥?!闭?迦眨菏弦糁А6?伦治醋ⅰT?蚴窃伦植槐刈ⅲ?戮褪侨庾值募蛐矗?伦种屑淞叫”史饪诩茨钊猓?环饪谖?拢?缙埠陀冶叩氖?炊急湮?本褪敲白至恕=袢瞬换岱值媚茄?浮5?颐怯Ω昧私馊?值南肝⒉畋稹

二、为美术史提供大背景

首先,最主要的是为美术史提供主体精神即民族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深沉博大,坚毅执著,理想信念,忠于职守,爱

国爱民,勇往直前等等。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灵魂。翻开二十四史,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平民百姓,体现这种精神的人和事随处可见。

其次,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画家及其作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来源也在二十四史中。

再次,为美术现象、题材寻求社会原因,也在二十四史中。

当然,美术史上的具体问题,个案问题的答案,还是需要从专门著作中去寻找。二十四史主要提供宏观环境和主要材料。但研究问题首先要有宏观的把握,才不致迷失方向,才会有深度。固然,人的精力有限,二十四史不可能一字不落的通看,但重要的和你重点研究的那个朝代的正史是必须看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大有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人越来越认识到提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学热方兴未艾。读传统文化典籍,读二十四史就是在复兴美术领域的国学。

三、民族精神事例

民族精神是活生生的,不是抽象概念。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没有间断,就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没有失传,五千年绵延不断。世界五大文明,除中国外,都中断了。唯独中国一直延续到今天,近百年虽险些中断,但凭借我们中华民族的韧性,终于熬过来了,复兴的曙光已明晰可见。

体现民族精神的志士仁人的事例,在二十四史中俯拾即是。我随便举几个。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四千年前的感人故事。(禹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代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自他开始,不再行原始时代的“禅让”制,而代之以父传子的“家天下”,阶级社会开始了。)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有大禹治水的画面,可见文图结合讲史早有先例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先国后家的精神,是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奉献的精神。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性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难道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商鞅为了强秦豁出身家性命变法,而为了维护变法,他被车裂而死。但以个人的死换来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为了国家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是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夏明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反动派的威逼利诱面前,慷慨陈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毅然赴死,不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吗?苏武奉大汉天子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在茫茫草原牧羊,但忠于汉朝的忠心始终不改;李陵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在弹尽粮绝之后,为了保存仅有的部分战士的生命,暂且缴械投降,但始终怀念汉朝;张骞为了通西域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被匈奴扣押十三年之久,但始终未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逃脱回到长安(出使时带有一百余人,回来时仅二人),再带兵出击,为汉通西域立下汉马功劳。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解放前留美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轩、王淦昌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克服重重阻挠毅然回国,为中国的科技腾飞献计献策,奋力拼搏,直至生命结束,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

更有甚者,东汉班彪(3-54)及其子女班固(32-92)、班超(32-102)、班昭(约49-121),为大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立下汉马功劳。其中班超为汉戍边达三十一年之久,远离父母妻子(一度曾偕妻子戍边,后因副手李邑参奏他“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和帝见李奏折后并没有责怪班超,反而批评李)。班超毅然把妻子送回家,自己跟能打仗的儿子班勇相依为命。当七十一岁时,自知时日不多,怕耽误边境战事,特意借儿子班勇为朝廷送安息国所赠礼物的机会,带去一道上书,读后令人十分感动,今人不可不读:“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书日:‘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读音受)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千里之间,况(读音晃)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读音捧)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我死在西域,再无人来此戍边)。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仅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趁我还活着,令子代我见一见中国的土地)。’”一片爱国之情令人心碎,身在敦煌戍边,三十一年

踏人大汉国土,临死派儿子替自己看看“中土”。此时他的妹妹也给皇帝写了一道上书,言辞恳切,情感动人心魄,皇帝恩准班超回到洛阳,他本来就有心脏病,八月回家,九月就病死了(和帝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享年七十一岁。班超死后,其子班勇继续做西域长史,“自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公元25-57年)至于延光(安帝延光元年即公元123年),西域三绝三通。顺帝永建二年(127),勇复击降焉耆。于是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班超、班勇父子做西域长史的时候,也是东汉经营西域最辉煌的时候,西域边防的巩固,保障了内地老百姓安居乐业,国运昌盛。《前汉书》中的《西域传》出自班固之手,很多材料得益于班超。后汉书之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今天无数的守卫在祖国边疆的广大官兵,班超还留下了传记,古今无数的官兵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线,就是因为有无数的像班超一样的甘愿奉献的人。中国自古有意志薄弱者和变节者,但那始终是支流,没有成为主流。原因何在?我认为就是民族精神在支撑着。两汉四百多年,形成中国第一个盛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汉代艺术气魄深沉雄大,每一件作品都是那样的生动,富有朝气。不就是张骞、霍去病、班超、汉武帝等中华精英们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吗?我们如果把握住了汉代人的精神内涵,回过头去再看汉代艺术品,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为美术史提供直接依据

重大考古发现,都可以从正史中找到背景材料。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外国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七大奇迹除埃及金字塔外,都只是文字记载而已,实物已荡然无存。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既反映出秦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折射出历史的进步和始皇帝的好大喜功。谈起实力,我们不能不想到《史记》所提供的各方面的材料。《秦本纪》记载,秦发迹起于西周幽王时代,幽王无道,被犬戎所杀,秦襄公出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今洛阳),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并许诺,如果秦能把被犬戎侵吞土地夺回来,就把夺回的土地赐予秦。从此襄公才正式建秦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始建国时,中原诸国都不把它放在眼里,会盟时谁也不请秦。但公元前659年穆公登基,秦在春秋五霸中首现锋芒,前4世纪,商鞅变法后,秦迅速强大,到公元前247年始皇登基时,秦的国力已达战国七雄之首。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史记》卷七十三《王翦传》记载,王翦于始皇十一年和十八年先后灭赵灭燕灭魏。当要灭楚时,始皇征求将军们的意见,问需要用多少兵力,年轻武将李信说二十万足已。问王翦,王说非六十万不可。始皇帝说王将军老矣,打仗打得胆子小了。结果派李信将二十万兵攻楚(史记作荆),楚诱敌深入,先让李打了胜仗,在李撤兵时悄悄尾随其后,三日三夜不休息,大破李信军,秦军损失惨重。此时王翦已回老家频阳隐居。始皇亲自去请王翦出山,王说大王如果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说一切都依将军。于是王将兵六十万人,始皇亲自送到灞上。分别之时,王翦向秦始皇要另外的条件,要很多房产土地和园池。始皇说王将军领兵打仗,还怕得不到赏赐吗,始皇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精明人,你王翦还没打胜仗我怎么能先赏赐?其实王是在跟始皇帝斗心眼,他先“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为的是让始皇放心,我不会拥兵自重,我要为子孙着想,有后顾之忧。始皇拍拍王的肩膀大笑,不做正面回答。王翦带兵达到前线后,派使臣五次向始皇请求赏赐。手下人说王将军之乞贷,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秦王粗暴而且不信任任何人,今以秦国所有的兵力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遗产,表示我有后顾之忧,秦王岂不会对我产生怀疑吗?绝顶聪明的王翦!六十万大军陈兵楚界,“坚壁而守之”,迟迟不与楚军战,每天自由自在,士兵们好吃好喝,时间长了就派人到军中了解士兵在干什么,得知士兵在玩投石和跳远的游戏。王翦说仗可以打了。楚数次挑战而秦不肯出兵,就引兵东去,翦乘势举兵追之,一举灭楚。我们可以想一想,六十万大军陈兵楚界,每天要吃多少粮草,三个月不出战,楚军因后勤供给不济只好撤兵,最后被打败。楚是七雄中国力仅次于秦的强国,如果最初屈原改革得以实现的话,说不定统一中国的是楚而不是秦。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秦凭

借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最后扫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

说兵马俑是历史的进步,是针对人殉而言的。在奴隶时代,杀殉是普遍现象,《墨子节葬》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按《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至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即废人殉)。以俑代替活人,总归是历史的进步,表示人性有所增长。

始皇陵墓下是何情形?《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了具体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锢(一作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以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音延,指神道),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从已经发掘的1、2、3号陪葬坑的规模看,司马迁的描述是可信的。经探测证明,始皇陵的规模要比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还要大3.6倍。墓中出土器物之先进,令人叹为观止,铜车马正中有一根撑巨伞的铜杆,可以随太阳的方向自由调节,车内人可以透过百叶窗看到外面的事物,而从外面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靠近车头部位有床铺,主人可以随便休息。而秦武器之精良更令人咋舌,一把铜剑被压弯埋于土中,出土后立即变直,擦去土垢锋利如初,数十层纸剑下纸断。无数箭簇除去土垢,也如同新铸的一般,原来是埋入地下时武器表层涂了一层防氧化的液体,二千多年来因与氧隔绝而保持原样。此项技术要早欧洲千余年。

秦有铸造大型铜人的技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秦初兼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酣。收天下兵(器),聚之成阳,销以为钟艨,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唐司马贞《索引》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董卓坏其十为钱,余二犹在。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长安而销之也。”《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日,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记载:“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虞、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时人以为秦始皇见长人于临洮,乃铸铜人。卓,临洮人也,而今毁之。虽成毁不同,凶暴相类也。”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史料,再解读始皇陵兵马俑,不就可以更加有血有肉了吗?

汉承秦制,连厚葬这种风俗也继承下来了。汉帝陵目前仅发掘了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坑,其规模也令世人惊叹不已。据《晋书》卷六十《索?传》记载:“三秦人尹桓、解武等三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西汉经文景二帝休养生息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二帝都崇尚节俭,尤其是文帝,临终遗属要薄葬:“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何必)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言乇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余年矣。”“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经带无过三寸。无布车及兵器。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以下(棺入圹),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书》的作者班固赞日:“孝

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尝欲作灵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文与《史记。文帝纪》基本相同,个别处有改动,不如司马迁更有感情,《史记》文有:“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几个字的差别,表明司马迁行文比班固更为严谨。“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是表明文帝的主导作用,班固去掉“令”字和“不得”两字,模糊了主从关系。《史记》作“不治坟”,而《汉书》作“不起坟”,不治坟是说不过分修饰坟墓,不起坟是说没有坟冢,后者显然不确切,因为霸陵是起坟了(巨大的坟冢赫然在目)。

尽管文帝遗嘱薄葬,其子景帝还是“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安葬乃父。我们今天从已发掘的阳陵陪葬坑出土文物看,确实以瓦器为主,但金银铜锡器仍在,薄葬厚葬只是相比较而言。因为厚葬的风俗由来已久,个人是无力根本改变的,哪怕他是皇帝。

另一反映西汉初厚葬的事例是长沙马王堆软侯家族墓。1972年在长沙郊外发掘了西汉初年的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妻刘氏、子利稀墓。保存完整的是一号刘氏墓,尸体完好,面色如生,衣物不朽,且出土漆器、陶器、木俑、竹简等。要全面考察该墓,仍需要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去找答案。

先说墓主人?侯利仓,《史记-惠景间功臣侯表》婵:“索隐,诸侯王表:芮国五世而绝。”作为长沙芮国丞相的侯功长沙相软侯利仓,受封七百户,传五世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利秩为东海太守,武帝巡幸长沙,他没有请示便擅自发卒兵为卫,按律当斩,念其出于忠心,会赦,但相职被削,国除。表明确标出,第一代软侯利仓封侯的时间是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四月庚申。死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此年利豕希继侯位。利豕希卒于孝文三年(公元前177年)。以此推断,三座墓的安葬时间在公元前185年至前177年间。

一号墓丧葬规模:二椁三棺,黄肠题凑。《三国志注》有一则关于第一代长沙国王吴芮墓被孙权挖掘的消息:“世说曰:‘黄初末(公元226年),吴人发长沙王芮墓,以其砖于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见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发冢,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以前看到这项材料,根本不相信。因为按常理四百多年尸体不可能不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打消了人们的一切疑问。  有关汉代丧葬制度的记载,最详尽的莫若《后汉书·仪礼志下》。大丧(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该文主要讲述皇帝的大丧,顺便介绍了诸侯王等。我用白话讲述皇帝从病危到发送的全过程。“不豫(皇帝病危的讳称,不豫者,无精神准备也)。太医由太医令丞带进宫廷为皇帝开药方下药,再由尝药监监督皇帝贴身太监(中常侍、小黄门)先尝,确定无风险后再给皇帝喝。与此同时,最高军政长官太尉在南郊祷告上帝,司徒、司空祈请宗庙,以及四渎五岳,以求保佑。服药、祷告均无效,皇帝“登遐”(即驾崩),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百官皆衣白孝服,闭城门、宫门。宫廷禁卫兵严守各要害且昼夜巡逻。文武大臣及皇后、皇太子、皇子都要沐浴装扮,前去哭灵。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赶紧为皇帝穿寿衣,即金缕玉衣(用数千片事先磨好的玉片,用金丝缀合成衣形如铠甲,以之包裹尸体,称之为玉柙。在玉衣外用黄色、赤黄色丝衣十二件套合(即“缠以缇缯十二重。”死者口含玉,四周放玉,此为“玉敛”,时人以为玉可防腐,又可通于天地。玉?在左,玉琥在右,玉璜在足,玉璋在首,玉璧在背,玉琮在腹。表示与天地四方神沟通。装扮好后,将尸体放在八尺宽、一丈二尺长、三尺深的大漆盘中,漆盘内以红漆漆之并放满冰块,以防尸体腐烂。当日夜,下竹符告知各诸侯国、地方官员,竹使到皆“伏哭尽哀”。

大内专门为皇帝办丧事的东园匠、考工令则奏报他们准备棺椁和搭建灵棚的情况,棺椁内外均大红色,上画日月、鸟

、龟、龙、虎、连璧、偃月。布置好灵堂,由大鸿胪典礼官指挥皇帝家属及文武百官哭灵,同时三公奏尚书顾命即皇帝遗诏,太子即日即皇帝位于柩前。太尉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原皇帝贴身太监中黄门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即位礼罢,各自准备发丧。

发丧,首先要修坟。秦汉制度,皇帝登基第二年即开始修坟,直至死。据《汉旧仪》略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一顷一百亩),方中(放棺椁的地方)用地一顷。深十三丈(一丈约合三米),堂坛(放棺椁的土台)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发丧的场面之大,令人咋舌。太仆驾四轮?为宾车,灵柩外有大而豪华的棺罩,形似宫殿,挽灵人身着白孝服,手引与灵柩相连的白丝带长三十丈,宽七寸,分六行,每行五十人,也就是说挽灵人共三百。此外,公卿以下子弟三百人,皆穿白孝服;校尉三百人,皆头扎红布,穿绛色单衣,持幢幡紧随其后。最前面是六十人的乐队排成六列。

到了墓地,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要由120名十至十二岁的男孩,装扮成方相氏,“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黑上衣,红裤子),执戈扬盾”。沿墓穴四角驱逐邪恶。傩仪后,便可营便房(停放棺椁的建筑),即“内梓棺柏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即柏木心,柏木去皮后呈黄色。题即头,凑,以头内向,垒成房子状。棺椁就放在里面。已经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刘胜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等都是黄肠题凑式。巨大的棺椁如何进入数十米深的墓穴?《后汉书》记载,墓穴与外面修一条很长的“羡道”(连墓道),足以容六匹马驾车自由出入,墓穴方中百步,其中开四门与外面连通,便于操作和埋藏明器。埋多少随葬品,有“遣策”(即账目单)。由专门运送随葬品的“容根车”将明器拉进去,随葬品全部进入墓室后,棺椁再安放到便房。太史令自车南,北面读哀册(或称哀策,歌颂皇帝生前功德的韵文)。太常跪日“哭”,所有送葬者“哭”,坟墓上空立即哭声一片。最后是皇帝“进赠”,赠完后,太常跪曰“皇帝敬再拜,请哭”,大鸿胪同时对外喊“请哭”,哭声再起(当时有专门的哭丧队伍)。太常跪曰“赠事毕”,皇帝就可以回宫了。礼毕,先关闭剑户(墓门),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伏火不知何谓,或指人鱼膏灯之类,道家炼丹,调低炉火温度谓之“伏火”。估计人鱼油灯火的温度不会太高。),以防盗掘。最后关闭墓门的人都会被埋入墓道。司徒将校示意性的埋土,然后由专门填坟的数万人(武士)“复土”。这就是汉代皇帝丧葬的简单情况。马王堆汉墓规模虽没有如此排场,但其基本规格是相同的或类似的。

从皇帝到大小官僚,死后以黄肠题凑墓式安葬,要用去多少木材,已难以统计,恐怕要毁掉无数亩森林。仅以受封七百户的马王堆汉墓来说,墓底先要铺一层木板,其上安三棺两椁,棺椁外黄肠题凑,形如小宫殿,估计一座黄肠题凑要千根成材的柏木,皇帝墓所用会更多。厚葬对生态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人都已看到,数万平方米的兵马俑坑,坑被数道隔墙隔开,隔墙顶部用元木搭成棚子,使兵马俑形成不同的方阵。元木上再铺苇席,最后盖土。等于是把整个森林埋入地下。东汉以后改为砖室墓,我估计与国家林木面临枯竭有关。但是,烧砖仍需要木材,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用煤。只是消耗略小而已。黄肠题凑外面是半米厚的木炭包裹,仍需木材烧制。木炭外再用白膏泥封住,泥外埋土。木炭吸水性能好,隔潮断氧,对尸体不朽有着直接的作用。马王堆随葬品之丰富也是惊人的。据统计,四个边箱中所放置的纺织品、漆器、木俑、乐器、竹笥木器,以及陶器、竹简等,共计一千余件。其中漆器一百八十四件。木俑126件,乐器三件、竹笥48件、陶器51件、竹简312枚、金属器数件。

对于我们搞美术史的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帛画,尤其是一号墓帛画,其水平之高是前所未见的。按古代丧葬制度应称之为“铭旌”,出殡时由执事以竿挑起走在灵柩前作为“导引”,在坟茔作完丧礼后盖在棺盖板上,一起埋入地下。《后汉书·仪礼制下》也有类似的记载:“旃之制,长三仞,十有二游。曳地,画日、月、升龙、画旒曰‘天子之柩”。作用可能有所不同。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呈t形,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种空间

上的事物,可以看出西汉初年人们的宇宙观。当然,要完全破解帛画的内容,还需要参看《楚辞》、《仪礼》、《礼记》等文献。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公布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尤其是一号墓女主人埋入地下2100多年不朽,实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国内外各种刊物纷纷报道,《文物》1972年第9期发专号进行详细介绍,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豪华本考古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图文并茂。彩图极其精致,为出土不久所拍摄,甚宝贵。接触空气后,画面迅速变灰暗,鲜亮的朱砂、石青石绿好像被蒙上一层灰色。

有关帛画的内容,诸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龙、有的说是伏羲女娲、有的说是嫦娥奔月,有的说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等等。尽管对内容的解释有分歧,但对其艺术价值都交口称赞。画家使用多种矿物质颜料,明快沉稳。线条流畅,绘画功力好生了得。两千多年前绘画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值得后世子孙为之骄傲。

美术基础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学校基础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育中,由于课业繁重及升学压力大,许多老师及家长都把重点放在了主科(语、数、外)教育上,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直观的特点很适合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的需要。美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同时也对人的认知、道德等方面有着引导作用。因而,美术教育可以辅助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从人教版的美术教材的改革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在引导、培养、提高观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运用美术的基本构成元素向学生表达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如,齐白石的花鸟画、范宽的山水画都会使人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等等。

二、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能力、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而美术教育对这些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美术是将视觉形象及物质构造转化为记忆,并依据记忆转化为表现形式的一门科学,如,速写、创作等,这些对于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等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的环境幽雅、氛围轻松,且教学过程都是自由自主的,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自我想象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一些相关美术活动的开展,如,在绘画比赛、墙报设计、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增加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培养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进取等健康心理有很大作用,对于自卑、封闭心理也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美术基础论文: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

[摘 要]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两大发展战略。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美术教育因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学科之一而倍受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应当服从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目前的应试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是当今美术教育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基础美术教育

某美术课堂上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此处有三种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第一种,教师做示范,学生临摹范画;第二种,教师摆好苹果,不做范画,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作画;第三种,教师摆好苹果,学生观察片刻后,教师拿走苹果,学生只能凭记忆,想像作画。

试分析第一种和第三种(因为第二种教学特点不很明显,有些已被第三种包括,暂且不谈),显而易见,第一种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特点是成效快,易出教学成果——学生很快就学会画苹果,但所画的苹果都如出一辙。因为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学会如何画苹果,只是机械地拷贝了教师的“苹果”,其学画过程是从黑板的“苹果”到纸上的“苹果”,并没有心的参与,而古人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其中“心中之竹”尤为重要,学生学画只完成从眼到手,没有用心,其作品必然是空的、假的,可以说只是一个“复印”的过程,“复印”别人的画,而非自己创造的画。这样长久下去,就会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无法实现。而第三种教学模式虽然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学生在学画苹果的同时,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忆、想像和表现物体的方法,从而达到创造的目的。这种符合现行《美术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也符合目前素质教育的目标,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①也即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共同需求的发展。它源于生态学、经济学,现在已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全球社会共同选择和追求的目标。1994年国际论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终生学习的过程,即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和敏锐思维、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公民;使其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读写能力,并且致力于从事对个人或合作负责的行动。其“主张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和模仿更重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比知识的习得更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培养促进人类社会、自然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促进人、社会和自然和谐持续的发展”。②21世纪的今天,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一项重要的目标将已达到”。③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但目前应试教育盛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应试教育由于其目的单一,所以很容易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使一些功利性极强的国入有机可乘,而忽视了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虽然不能立即达到某种表面效果,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智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人审美能力,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结合紧密。其次,应试教育片面追求教学成果而导致一味地进行机械的美术技能训练,其特点是以单一的造型基本训练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则是重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包括美术技法,美术史、论、欣赏,美术创造等多方面教育,并非单纯的美术技巧教学,引导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再次,应试教育为取得显著效果而忽视学生个性,只注重学生的共性,要求学生向一个模式发展。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存在着严重的模仿和抄袭风气,缺乏独立的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则重视训练学生的全因素素描,即在一张素描里表现形状、结构、体积、光影、质感、空间等全方面因素,忽视了“视觉是高度选择性的,它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④每个学生对每个因素都有不同感受,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长处,引导每个学生朝各自发展的方向前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艺术潜力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应试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忽视艺术是感性而非理性的,如果太注重探究艺术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在艺术欣赏中,应试教育往往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即一幅画只有一种欣赏方式。学生由于过分依赖课本、教师,主观能动性很差,创新意识淡薄,对于没有欣赏过的课本以外的画只能是入云亦云或无从欣赏,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正是为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各式各样的形式美,认真地从美学角度探索艺术美的规律,展开想像,对美有独创的见解,成为一个能够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现代人才。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呢?

一、更新旧观念

首先是家长。现在许多家长不懂美术发展规律以及美术教育目的,以为只要孩子学习画画,会画几笔就是提高了素质;经常用“孩子今天学会画什么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却不知“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法”。⑤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该以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为目的,而不是单纯为画画而画画。家长应该主动向教师请教,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不要给教师施加压力,给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其次是学校。学校领导不能因为利益和荣熠让学生频繁参加社会上的美术大奖赛和美术等级考试,也不能用几个学生得奖与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因为学生学习美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并非是为了成大画家、大艺术家,更不是为自己沽名钓誉。基础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如果只注重学生获奖情况,势必会挫伤大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导致教师教学上的失误,降低教师教学的热情。学校也不能因为家长交纳了学费,就满足不知情或功利性强的家长愿望,致使基础美术教育向应试教育方向发展,不应该只对家长付的钱负责,而应该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对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负责,使美术教育真正起到作用。学校应该努力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使带有盲目性或目的性的家长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重要性,改变目前教师教学的不良状况。

再次是教师。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上,而应该明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中的教师并非是“教授”,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树立科学的美术评价标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愿望,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成为具有高审美素质的人。 “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⑥

二、确立创新标准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这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向,所以美术教育应该确立创新为标准,把美术教育的目标从教育的目的转到培养人的目标上来。“艺术教育不是教‘美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就是把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创造力有机地结合,在传授学生“双基”时,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先学技法、技能,再培养创造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法由于受到旧的教育观念、思想的限制,已经不适应时展,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还应该改变现行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重视美术的整体性,对美术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片面误导学生。记得有人曾把美术比喻成一间房,学生都站在门外,他们误把那扇房门当成是美术,而教师的目的就是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见到一个五彩斑斓的美术世界。美术的门类很多,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的表现方法也千差万别,有写实、写意、抽象等;学习美术的方法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学习美术技法,鉴赏大师作品也是学习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断章取义,不能让学生盲人摸象,只看到和重视美术的某一方面。

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多样性。美术的教学不是仅仅谈论一些艺术家的趣闻轶事或一件艺术品的天价,也不是专门的美术技法训练,而是通过对美术的认识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传统的权威性、命令式是行不通的,要利用启发式、发现式、命题式多种教学方法,把美术与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学生视野,针对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符合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

再次,创造精神的培养。美术教学并非是技能训练,那种重技不重艺的教学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的创造还处于萌芽状态,需要支持、理解、尊重。少数学生有一定的创造精神,教师应积极给予表扬、扶持,以促进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如同一命题作业出现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教师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因势利导,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像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为培养21世纪的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它不仅对美术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美术基础论文: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一、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关键

创新是赋予教育的最关键的生命力。原有程序化、公式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是会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改变,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师,需要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动态以及中国当代美术思潮的最前沿的动态,并结合新课改的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在这种趋势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以适应发展。应让学生多参与互动,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实践中鼓励个性的张扬,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深刻的认识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唯有创意才能让艺术充满生命的张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高校教学中,美术教学以其学习艺术创造的基本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宣泄

在创作课上,以形象思维的思维特点,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想象关系密不可分。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最应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创新思维也应有独特性。诸如写生课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眼睛和思维以及手动的巧妙结合,鼓励学生经常画速写,养成日久天长的画速写习惯。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能让艺术走的更远。不管是速写素描的黑白灰还是色彩的冷暖调子,学生面对画纸,都能自我的变现自己,在画中能看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理解和特色,“我笔画我心”,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宣泄。美术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美术基础教育是美育的基础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容易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可使美术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合二为一,不但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检验、提高,更为积累了实践经验胜任今后工作岗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有两点是尤为重要的:一是实践性教学应该注重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应该紧密结合;二是必须强化美术基础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先让学生在教学中理解并消化基础知识。三是使其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创新思维、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更好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并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所达到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开展创造了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能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交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交流贯通的。

三、美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通向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桥梁

定位在创新教育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内容,与一般知识教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直觉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以及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美术的教学内容与设置紧紧围绕审美情感这创新的目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应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审美,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新鲜活泼、向上发展的原则进行美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

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投入到审美、动手实践、创作等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是特殊的变革,课堂是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个性化的体验中,给学生提供各种的尝试和表现体现的机会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是思维。美术基础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利用网络、动漫软件等多媒体工具,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上,提高创新的美术基础教育水平。

(三)角色重新定位的创新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

中国教育已经发在了几千年,一直以来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起着主导作用,包括教学的主导,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还有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等等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被动接受安排。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划分了教与学的界限,把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受教分离,师生各司其职。而创新教育的创新模式,强调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成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角。信息社会讯息万变,很多知识的途径不完全依靠书本获得,二可以从互联网等多媒体方式获得,创新美术基础教育课上,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说教式嬗变,学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重要。这就对教师的要求重新定位。创新教育下学生为主导作用,包括教学的主导,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还有选择教学方法均可让学生参与。从而更好的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挖掘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辅导,做到学有所长。

(四)创新能力是教学评价用以检验美术创新教育的效果

创新的教学评价是美术基础教育的特点,培养创造性尤为重要,遵循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并给予其发挥的空间。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一点不同之处是感性和个性特征突出,和其他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张扬更应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在大方向也就是内应荣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独立的创作,对那些能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融合后的一种高级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有机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技法学生的来创新意识。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思的培养,观察学生的创新力,引导学生进行“宇宙一样漫无边际的思维”,才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效果。

美术基础教育的初期阶段很多时候是技法上的模仿,到了教学的中后期,就要坚决摈弃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扼杀学生独创性的做法。21世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千姿百态的艺术语言百家齐放,我们应该从形形色色的信息中总结和借鉴,运用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上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这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教育时时要创新,创新也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所在。美术基础创新教育对现代美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创新所追求的目标也体现了美术基础创新趋势,也为今后的就业或艺术道路上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美术基础论文:美术院校基础教学中的趣味生动与个性创造

内容摘要:美术基础课程相对单调和枯燥,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结构容易对课题学习产生疲劳感和消极感。学习的效果就难以提升。文章通过作者的教学体会和感受,阐述了在教学中怎样加强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热情,以提高对课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趣味性 生动性 新鲜感 能动性 创造性

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首先,美术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其次,必须具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再次美术与人的个性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同时,美术基础课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面的知识。各门课题除了学习本身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掌握和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学习静物写生要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学习石膏写生要掌握立体块面构成;学习人像和人体写生要了解基本的骨骼和肌肉的解剖知识;学习色彩要了解颜料的色相、明度特性等等。而这些课题也同样都是比较单调和枯燥。学生在学习课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因为学生的年龄正是好动、坐不住的阶段,心理上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他们刚刚进校对美术院校的学习生活充满着一种浪漫的想象。而这种想象的轻松与课题严谨枯燥的特性发生了偏差。这样一来,学习就处在被动的地位。对课题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就差。也就不利于个性创造的培养。

那么,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总的教学流程和环节应具有多样性。一堂课或一个阶段,应具有理论讲授、示范演示、实践操作、辅导练习、点评分析、讨论总结和观摩学习七个板块。同时,这七个板块之间可以交叉滚动进行,使其整个教学流程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授和示范演示后,学生就开始独自实践操作,直到下课结束。练习时间长,学习方式单调,课题本身又枯燥,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我们把点评分析和讨论总结穿插在练习中,就有助于课堂热烈氛围的形成。比如为了避免学生疲劳感出现,我们可以在学生起稿大调的阶段基本完成后,要求学生必须停笔,把画全部集中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先让每一位学生默默地观看,并在脑中把自己的作业与全班其他同学的作业(整体、细节、笔触、虚实、构图、边缘处理等)一一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画面效果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学生提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同时,老师还应把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和较好的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之后,学生再进行深入刻画和调整阶段的练习。如果这一阶段基本完成,同样运用以上方法,并且在这中间,还可以安排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近现代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讲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时代背景,以此加强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这样,整个教学流程就显得灵活、生动。

同时,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更容易体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比如改变静物的内容和组合形式,也可以选择一些以生活中不被人所注意,甚至是丢弃的杂物为主的静物组合,以区别于以往写生时的瓶、罐、水果、衬布等静物组合,让学生对练习的对象有一种新鲜感。而且,静物摆放或者是人物模特的姿态变化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组合和安排确定。并在作画的工具材料上,提倡多元性和实验性,力求相互之间拉开距离,可以选择一些不同于平常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增加新的视觉元素。这样,学生对课题训练兴趣就会增加。画人物头像或人体时,可以把模特安排成一胖一瘦,或一高一矮,这样也比较生动有趣。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自备观察对象,如书包、美工刀、鞋、随身听等学习工具和生活用品,观察就有了主动权。学习人体人像时,可以做一些轮廓素描、姿势素描、横切面素描的综合练习。姿势素描属于动态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连续作画。轮廓素描属于静态的,是作者不看画面、精神高度集中、对模特形体边缘和细节进行描绘,俗称“盲画”。这些练习方式都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一动一静、一快一慢地交叉练习,学生就体现了快乐的学习状态,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有利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操作中,告诉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不同时期的各国名家大师的作品图片,来借鉴他们的构图、色彩和用笔表现方式。例如:学生以凡·高的一幅油画人像为素材,让模特模仿图片中人物的姿态来进行写生。作画时,色彩与用笔方式都要和图片中的效果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人物的形象是现时模特的形象,而色彩与笔触是模仿凡·高作品中的样式。这样,同一组静物或人物,学生选取的素材不同,就可以画出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风格样式。学生就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以及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出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选取外国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进行互换、解构、添加和重组,从而改变原有视觉图像。这种多样方式的训练,就能使趣味性和生动性贯穿始终。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大大加强,个性才会突出显现,创造能力就会提高。

所以,美术院校基础课教学中应该呈现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只有具备和加强了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感和新鲜感。学生对课题有兴趣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基础论文:浅谈审美教育对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本应该摆在基础教育核心位置上的,美育的有关课程,诸如美术、音乐、手工等也一直设置着,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工艺课,并未从美育的角度去定位和开发。这也同样是应试教育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根本区别的主要体现之一。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知识教育上,因为这样可以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却忽略了一点,没有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方面去考虑。这里我想谈一下美育:

一、美育在农村美术基础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一些学校,“智育第一”、“一俊遮百丑”的倾向依然存在。在那里德育和体育总未完全到位,但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而美育却很少进入教育者的视野,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美育的有关课程,诸如美术、音乐、手工等也一直设置着,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工艺课,着眼于培养学生技艺和劳动技能,并未从美术的角度去定位和开发,致使农村美术基础教育受到了不该有的影响。

原因在于,我国一直实行着应试教育。艺术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之间各种联系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认识整体、部分及相互关系;把握知识的核心,并系统化、全面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农村美术基础教育中也包括技能教育。

二、美术教育应该摆在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位置上。其实关于这个话题,前面已经有所提及。我国的美术教育是伴随着近代教育出现的,当初是为产业革命输送大批合格劳动者才被列入教育科目的。而我们现在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只局限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

三、如何将美术教育运用到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中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是关于音乐、图画、手工劳作等技巧的培养。这种看法有明显的以偏概全之嫌,似乎音乐课就是为了培养歌唱人才,手工课就是为了培养劳动技能,把美育局限于培养具体技能技巧范围内,而没有从塑造新型文化品格这一更高层次上来认识美育的意义。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文章末尾总结一下,美育需要得到重视和它应该有的地位。在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曲折过程,现在它迫切需要改变。

美术基础论文:论中职美术专业基础图案创作教学改革与研究

内容摘要:中职美术专业中的基础图案课是学生学习设计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设计的转折点。文章根据基础图案课教授的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的现存教学问题,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些特点,提出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用基础图案创作教学“三步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关键词:基础图案 教学方法 创作引导

基础图案课程在中职美术专业已有多年历史,它使学生能了解图案的内容与特点,并运用于设计中。基础图案课程是美术设计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图案创作设计使学生从写实转向设计,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以往学生学习素描、色彩,都是根据实物进行绘画,将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从实物转换为具有设计理念的图案形式,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本文对图案设计与创作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分析与研究,并探索了更科学、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基础图案创作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基础图案课程教授内容主要有图案写生变化、单独纹样与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基础图案创作是基础图案课程的内容之一,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主要内容是图案写生变化、图案造型设计、图案色彩设计等。这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图案创作现存的教学问题

1.重技能,轻理论。无论学什么,技能要进一步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2.教学形式呆板、不灵活。一些教师对基础课学习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学生现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目前中职学生就业需求与学生基础情况较以前有所改变,所以要调整教学方案。

3.注重图案技能技法,不注重学生设计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材的积累。一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在教授图案时只讲授图案变形常用的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创作过程。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创作或很难进行创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4.教师不注重专业知识更新。部分教师的图案知识一成不变,常年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用的参考书也比较陈旧。一些教师的教案甚至没有改变,教授的知识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1.理论讲解要明白透彻

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图案这门课程前,对基础图案了解甚少,此时老师就要对图案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写生变化包括写生的方法、写生变化的基本技法、写生变化设计的思维等,使学生从以往的素描、色彩对实物描绘的思维转入设计思维方式,达到能借鉴优秀作品进行自我创作。各种纹样也要讲解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色彩搭配的技巧。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适合纹样与单独纹样,此时教师就应多讲解它们的不同点。

2.图案创作引导“三步走”

第一步,要让学生胸中有“竹”,从临摹中积累创作的素材。教师第一阶段可以通过临摹,让学生对图案的技法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课程时间有限,不能临摹很多作品,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比如,到图书馆阅读或用速写的形式收集几十张图案作品,或在网上存储一定量的作品。通过收集作品这个作业,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作品,提高知识面与阅读量,积累一定量的素材,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胸中有“竹”,创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步,用以旧换新法(半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创作。何为半创作形式?即让学生做同一主题作业,学生找一个跟自己想法相似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然后对其中某一部分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以完成自己的半创作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创作难度降低,能循序渐进地接受创作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用此法进行教学,效果比直接让学生创作明显要好。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作品,以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这不是抄袭,是以旧换新法。例如,作业是菊花花头变形,学生可以用几何法、摹似法或是意象法等常用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第三步,进入全创作。前面两步使学生对创作有了进一步认识,继而进入全创作阶段,就会更顺其自然了。头脑中有了一些素材的积累,技能上更熟练,也具备了设计的理念。教师此时再设计一个主题,布置一些创作作业,要求学生在设计时多画几个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教师给予指导,说出一些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案有深刻的认识。选择好设计方案,就可以做正稿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注意不能说得太全,以引导的方式较好,避免让学生全按教师的意思去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媒体、画展、网络、美术专业刊物、新书等不定时搜索或阅读一些专业资料与作品,或去进修学习,多听公开课,参加专业教师之间的一些有主题的专业交流会,以提高自身知识结构。

4.更新教材

学校不定时引入一些新的参考资料。参考书也可以让学生购买一些,分组进行购买,每组买不一样的书,然后交换看。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负担,又可以互相分享新书与知识。

结语

如今的中职美术专业生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需求也有所变化,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最适合现有教学状况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改是为了教得更好,研究是为了教得更精。笔者在图案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些情况,以创作“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

美术基础论文: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

我校近年来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同时,美术基础课的课时也相应增加,并规范了美术基础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出五年制建筑专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理念。

一、设计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训练

在五年制建筑专业美术课程中,我们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素描、色彩与速写的基础训练上,这里体现了对基础课素描、色彩与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专业素描教学与绘画实践中,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发挥其优势,建筑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学生入学文化课考试分数高,他们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但相对来说学生缺少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严谨较科学的设计素描为主全因素素描为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建筑设计为教学目的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形的本质为结构,排除物象的明暗色调关系,集中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将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与综合贯穿干作画的始终,利用线的粗细、曲直、强弱、疏密的表现,运用穿插、重叠等手段来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学生在作画时可以大胆地发挥分析和想象的空间,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在大量的设计素描训练中发现其造型变化规律,并学到各种独特的表现技法,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性与空间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还要学习以面为主用明暗调子来表现的全因素素描。

在色彩课程训练时,讲授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变化规律,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应重视学习与借鉴各种绘画流派的色彩表现技巧与用笔技法。教师要柱重培养学生对优秀色彩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可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绘画大师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与表现技法和创作热情。可从早期的提香、伦勃朗、荷尔拜因,到晚期的安格尔、德拉柯涪瓦、米勒,还有近实派怀斯、弗洛依德等画家,从构图、色彩的冷暖、色彩的笔触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求色彩发展演变的脉络,并使学生对凡·高的鲜明色彩、塞尚的结构意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的原始色彩风格有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会将这所有的好奇与感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尝试与探索。”[1]

二、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在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速写课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方法,它的执导思想体现了美术基础课程从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集中速写训练的授课中使学生强化学习,增强快速、准确地制作建筑设计方案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的速写练习,画面效果要体现高度的整体与概括精神,要自始至终以塑造形体为目的。例如画复杂多变的树冠,不应着眼于局部的、琐碎的形体,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与表现,在整体上要把树冠看成一个完整的球体,而这一球体是由不同形状的局部块面来构成的;又如在建筑中进行室内设计时房屋空间结构较复杂,把它可高度概括为一个大的形体空间,在其内部陈设的家具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的体块构成的。我们视不同形体的家具为点、线、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整体的认识观念是有赖于美术基础课的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在绘画中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有助于对建筑形体结构与空间的正确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与他们坚持画速写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画家的速写作品是一些风格化的线描,更加简练注重神韵,或凝重质朴、或空灵秀丽、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趣味。安格尔毕生注重并坚持速写训练,他的速写线条优美典雅,手法极度精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法国的罗丹、马约尔、布莱尔堪称现代雕塑三巨匠。罗丹留下了五千多幅速写和素描作品,其线条洗练飞动、造型生动精彩,有音乐般的节奏,有诗一般的韵律;马约尔则用粗实的笔触找到山野、大地、海洋、空气般的造型力度;布莱尔则有浪漫主义气质,其速写具有强烈的动感。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日本浮士绘与西方的凡·高和马蒂斯都有着强烈的装饰绘画风格,装饰画在用线上具有简洁质朴的特点,它们用线来界定画面的形象与结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表现力。著名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收益很大。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赣悟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选修课热情高,此课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广告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学习中,能体会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似之处与内在的关系;而在pop平面广告设计作业中,共五张作业:(1)pop字体练习;(2)pop服装、食品广告设计;(3)pop书画展、博览会广告设计;(4)pop立体广告设计;(5)pop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领悟到pop广告设计关键是简洁鲜明、造型优美、富有动人的感染力,在造型、构图、色彩安排、pop字体、艺术美术字体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产生了一批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广告设计作品获奖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开设中外美术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中外美术史课程使建筑专业学生得到了更广泛的美学和绘画知识,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史课程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大一开始学习,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素描与色彩和速写的训练,而中外美术史与基础课同步教学,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创作时学生所表现的能力和个性追求清晰在目。美术史教学是科学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和乏味。关键在于授课老师的引导,其课上生动活泼精彩有内容,学生就能喜欢而产生兴趣。例如在西方美术史的浩瀚海洋中,建筑有巨石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与洛克克的建筑风格,这些都会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通过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对建筑专业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还要积累经验,认真探索,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美术基础论文:高师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创作能力培养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创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未来民族生存的基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各门课程中都能有机地融入创作思维训练。事实上,即使是专业基础课也完全可以贯穿创作能力的培养,当然,这其中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美术教育 专业基础课 创作能力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一般在学生高年级时才进行创作教学,甚至有的学校一直到毕业前夕,需要学生完成毕业画展时才开设一些创作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美术创作怀有极大的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不理解什么是美术创作。同时,长期以来,基础课教学中教材、教法较单一,教师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手段相对陈旧等,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一直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作欲的表现,以惟妙惟肖为最终评价结果。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有一些改变,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学还在延续老一套的方法。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要求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更注重其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教学在强调广泛学习美术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积极强调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一个人必须能够有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其作品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持有的思维过程。它是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是思维和想象的有机统一。有研究证明,高年级小学生就已经能对自己已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创造性的改造,使之产生自己直接经验中从未有过的新的结合。中学生抽象思维进一步提高,在渴求创造的愿望推动和鼓励下,创造想象日益占优势。作为比中学生知识面更宽广的高师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想象,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是完全可以和必要的。当然,这绝不是说,美术教学连基本功的训练都不要了,而是要提倡把创作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所有的各项美术教学内容当中去。高校的美术教育应使学生摆脱教材教法的相对单一、僵化及过多的描摹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同时,始终带着创造的心态,用独特的视角、方位,探索的思路、想法,去观察、体验和思考,并能够以独特的艺术方法表现出内心所感、所想、所悟。

一、在素描、色彩临摹写生中尝试创作

设置素描、色彩基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因为任何创造性的构想都要通过精湛的技法手段得以实现。因此,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这块肥沃的土壤,基础训练是艺术创造表现的语言,它们相互依托。在训练中尽量融入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的。例如:在基础素描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加进一些能让学生开启创作能力过程的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临摹可以说是艺术的再度创作过程。我们熟知的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便是吴老前辈对前人的“石鼓文”再度创作而成的不朽之作。所以我们在临摹名家作品时,要求不仅能在临摹中学习、研究,体会画家当时的心境、创作动机以及画中各种表现技法,还应对这张画大胆地加以改变。无论是对其造型,还是画面的色彩,都可以尽量融入自己的构想,融入自己的体会与经验。不管成功与否,艺术表现“可贵者胆”,也就是要学生大胆地、不断地去思考、想象,从而使学生将潜在的创作能力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表现出来。

在素描写生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写生练习,严格一些讲,不是去画对象本身,而是画对象传达给我们的深刻感受,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形描绘,也绝不是学会一些无限细节的罗列、拷贝式的描绘、说明图一样的记录,这些都不应该是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通过艺术的诸多形式和表现手法,去表现、抒发,根据艺术的规律和审美要求重新安排组织画面。写生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试验和独创,在原有写生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生活中许多事物的理解和喜欢的美的东西添加到画面中去。学生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设立一个有主题、有思想内容、有情节的构思等,使其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理解认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意识反映出来,也使他们在这一行动中,拓展创作能力空间。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通过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直接地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美术教师,但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一种心灵的体验以及创造力的表现却是一致的。

二、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结合未来工作体验创作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来源,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可能有许多内容是需要他们在高校学习时高度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才可能胜任的,因为许多教学内容极富创造性。有的中小学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粘贴,合理地编排次序,就能做出非常精致的作品。有的则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制,这其实就是没有良好的创作能力的结果,更深一步分析,他们在高校做学生的时候就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因此,高校的相应课程就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创作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学生勤动手、巧用手制作,更应要求他们学会勤动脑巧动脑,学会构思,把创作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学和学习中去,以更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逐步严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也有许多可能从事其他的职业。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中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比如学校所在地区有一些企业生产家电玻璃面板,面板上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纹样,不仅要符合工业产品制作工艺的要求,更要有创意,使产品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品位又能充分展示个性。我们即时了解到这个信息,和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产品的设计当中去。把一些好的学生作品在公司的车间里现场制作,使得他们在短时间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转化为产品的样品,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和成果展示方式,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和心理刺激,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推动人去从事、完成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部力量。对学生来讲,适时地举办一些中小型作业、作品展,利用橱窗,把学生在基础课上带有创作性练习的作品加以肯定和宣传,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创作力。鉴于此,在与实践基地合作的过程中,公司还为教学提供一定的资金,用来奖励优秀作品。公司会将学生完成的产品样品进行市场调研,如果符合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生产,将对学生的就业和经济收入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个人,而是对周围甚至所有美术专业的学生都产生刺激,因为这将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地渗透创作课题内容,使这一过程始终充盈创作的气氛,意识到了只有自己用心创作出的作品,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灌输创作的意识和观念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国画基础课程一般都以白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白描课程教学大体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经典线描作品的摹写;一部分是白描写生的练习,而白描写生是中国画认识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国画练习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的主要手段,它是有别于西方素描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白描写生更是成为中国画学习的必经过程。中国文化是写意的,中国画更是写意的,在白描的过程中,感情就一直和笔的运动融合在一起,创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一直贯穿在其中。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千变万化,想全部描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要体会物情、物理、物态,有机取舍,集中概括,发现物象美的所在,运用学过的表现方法来组织画面,启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不用他人的框框去硬套生活,尊重自己的感受。如可以在同类的花丛中选择理想的形象,移花接木,有的花枝叶子形状结构松散,可以有意整理它们的聚散等;又如有些叶子有许多叶筋,可以只画主筋,不画副筋。这些过程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在反复的白描写生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灌输创作的意识和观念。

单纯的白描写生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因为限于水平,他们还无法在进行白描写生时“看”到制作出的最终效果,无法享受到最终的美所带来的愉悦。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白描写生稿制作成色稿或根据写生稿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白描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懂得在写生时取舍实际就是一种创作训练;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从写生到创作的距离并不遥远,一张好的写生稿就有可能是一张很优秀的创作稿,消除学生对创作的恐惧心理,树立他们创作的信心。

四、强调教师教学在创作能力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意识的加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依赖相应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教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新观念,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导向,切不可呆板教条,界定了框框,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的驰骋和个性才能的发挥。其次,教师讲课应用实例时,要注意新颖性和科学性,不能盲目和片面,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吸取有意义的启示和鲜明的借鉴。同时,尤其应强调将创作能力及早地融入到基础教学当中去,起步越早,创作能力的培养就会越成功。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本来无意识的东西,变其成为有意识的东西。在作业布置及作业的评定上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逐步走向充满创造力的广阔空间。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哪怕是在习作中有那么一点点创作的成分都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引导,这些都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具备创新意识和有创造能力教师的精心引导,而学生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就具备了创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这种训练,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语言。创新是艺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们能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及创造性品格来展现时代的要求,这样的美术教育才会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