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10:38:40
导语:在美术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美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美术教育还未进入普遍自觉的状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法学、医学、农学等等专业的学生对美术教育依然怀着一颗神秘而向往的心灵和目光看待美术欣赏这门课程。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了解、欣赏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对已经步入成年人的大学生开设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签于以上原因,普及大学美术欣赏课必要而可行!
关键词:高校;美术欣赏;开课现状;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都开设了美术欣赏课这门课程,这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接触到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认识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品味,从而达到增强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普及大学美术欣赏课必要而可行,下面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目前大学美术欣赏课开课现状
(一)目前我国大学美术欣赏课普及的力度不高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美术教育还未进入普遍自觉的状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法学、医学、农学等等专业的学生对美术教育依然怀着一颗神秘而向往的心灵和目光看待美术欣赏这门课程。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了解、欣赏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美术欣赏课,重视美术欣赏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独特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阻碍其顺利发展的明显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普及美术欣赏课教育的时间不长,故经验不足,力度不够。近些年尽管各大高校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纷纷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程,但是由于“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影响、教学活动中的急功近利,片面强调技能优先,教学安排上的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教育的偏颇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美术欣赏课在一部分高校中就连校方的领导 和 老师都不太重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因为迫于升学压力,很少涉足美术领域,故进入大学校园后,自觉选修美术欣赏课程的意识很弱,他们当中尽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美术欣赏课怀有向往的心里,但是当他们忙着学习专业、忙着娱乐的时候往往忽视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认为这门课并不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具有不均衡性
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学校课程设置的门类相差较多。有些学校设置的美术鉴赏类课程达到五门,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而有些学校仅仅只有一门,不存在选择性了。其二,各高校在课程学时安排上差别极大,从18学时至36学时不等,其间的差别过半。这些状况显示出各高校该类课程的设置存在极大差距。美术欣赏课不但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作者、时代历史背景、经济、政治、地域民情、哲学、美学以及它的历史作用等等诸多方面。美术欣赏课程设置的门类过少,课时过少,就会导致该课程所包含的许多精彩内容不能被涉及,课程内容窄而浮浅,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兴趣低落。
(三)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缺乏综合性
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大都立足于中、西方美术作品鉴赏,强调美术史,把了解历史脉络放在首位。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更要重视其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关注到课程内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扩大延伸到历史、政治、社会、经济、考古等多个领域,努力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整合,如某大学开设的课程:市民渴望与城市形状、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先锋派艺术和政治、宋代风俗画的发展与经济,人文性、历史性等都能兼顾进艺术课程的学习。只有这种多学科的整合才能容易引起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同时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进而延伸到深层次的价值探讨与思索,给学生带来多维的思考空间与广阔的思路。但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美术欣赏课的开设缺乏学科间的综合性,致使该门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二、美术欣赏课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反映艺术家的情感、愿望、理想、幻想。因此,美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同时,他的视觉传达效果又是其他文字形式所不能达到的,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如宋荣景象。其中对各色人的生动描绘已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再如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对那位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零波微步的洛神和对曹植惊疑恍惚的描绘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他们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则又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就是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每个人都有着审美需求,需要得到审美享受。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需要和享受更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要真正能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还需要通过实践的培养和锻炼。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使大学生以美引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大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美术欣赏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合理建构其审美心理结构
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审美主体逐渐能透过作品的形象层和形式层,品味到意味层中的深层意蕴。柏拉图在谈到艺术作品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时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秀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好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优秀艺术作品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往往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深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就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理性内容,它把艺术家的人文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欣赏者从不同的作品中解读或品味出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时代意识、哲理思考等理性内容时,回应在内心的将是一种悦志悦神的喜悦。这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艺术家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作为“中介”,成为了艺术家与欣赏者精神往返的“桥梁”。这样,在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美术作品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审美知识,丰富了审美情趣,启迪了智慧。从而使他们的审美体验得以充实,审美心理得以完善和建构。
(四)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情性,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积极而能动的反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他们的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例如,从达芬奇、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形象中,我们又以看到母性的慈爱、温柔、端庄、纯洁的美好品质;罗中立笔下的《父亲》形象,让人感受更多的是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温厚、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从米勒、维米尔、康斯太勃尔等那些关注自然和人生的质朴画风中,又可以唤醒人们现实生活深切的关怀。这些源自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中,表现出的是人性中可贵的品质,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和谐的和审美的人生态度。同样,一幅好的国画山水或油画风景作品,不仅会使欣赏者赏心悦目,而且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悦情悦意的理性欣喜。使他们更好的认识美术作品中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不知不觉中便会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诗意空间中,体会到作品中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另一种意境之美。大学生们在感知美和接受美的过程中,身心得以放松,精神得以酥换,学习和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诚如席勒所言:“只有美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
另外,美术作品中表现的爱国情怀、协作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间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都经过艺术家理性的塑造和艺术化的处理,将美与善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注入画面中,作为不竭的精神源泉,不断给人以精神滋养,并能够转化为他们人生奋进中向上向前的勇气和力量。
(五)美术欣赏课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
通过鉴赏不仅使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更在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组成,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因而,当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管是遇见那些赏心悦目的写实作品,还是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的抽象作品,都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喜悦与满足。尤其是那些带有讽刺与幽默的艺术,更会使人看后开怀笑,有益于身心健康。即使带有悲剧色彩的美术作品,你会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心情,或悲伤,或怜悯,或恐惧等等情感得到了宣泄。通过鉴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也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六)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美术欣赏等审美活动,以内化的方式,培养人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情商,健全人的人格,对人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却面临着诸如人类精神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存在价值的迷茫等社会问题,这让有识之士痛心不已。早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马尔库塞就以“单维人”为题,论述了艺术与科学分家所导致了人发展的不完整,对自身价值认识的偏差,以及对于生命、社会和宇宙认识的失衡。这种“单维人”就如同贾柯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所表现的符号化人物形象那样,没有性格,没有表情,情感世界已“荒漠”化了,缺乏人所应有的社会特征。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在求“真”的同时,忽略了“美”和“善”对人心灵的陶养而引发出了新的悲哀。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写道:“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他以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滋养对于他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高校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都对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大加倡导和推行。美国国会还在1993年3月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日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科分工日趋细化,很难出现全能型的“通才”。但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一颗爱美向善的心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才是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三、小结
已经步入成年人的大学生正处于渴求知识、精力旺盛的年华,对他们开设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签于以上原因,普及大学美术欣赏课必要而可行!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已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艺术院校特别是美术学院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生力军和开拓者,美术院校具有独特的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和突显的专业特色优势,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可创性。本文以“艺术+”为研究的出发点,对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进行创新型的探索,文章以鲁迅美术学院创新创业模式为研究主体,突出文章研究的针对性和典型性,研究内容抓住美术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对美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指导课、大学生创业大赛、美术院校大学生创客空间及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艺术+”;创新创业教育;鲁迅美术学院
高校是先进科技、文化思潮的主要汇集地,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渐融入到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各环节中。美术学院凭借其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可创性,,及其学生主体具有个性突出、专业性强、创造性强等诸多特点。这些学院资源优势和学生专业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相对活跃的环境。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从学科专业出发,以学生为主题,努力探索艺术性强、创意性强、专业性强的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型模式。
1 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1.1 创新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模式,点燃学生的“想创”热情
高校广大青年学生将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和重要参与对象。美术院校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创造力强、创新点多、创意自由等特点,学生自身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创业指导有着较高的关注度。美术院校应该从增加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比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式,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学习的延展性和引入机制,要结合美术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特点,创新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引入”成功的创业典型人物,如成功的企业家、著名的设计师、画廊经纪人、知名艺术策展人等一些成功人士开设创新创业精品课堂,将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推到一定的高度,打造“经典、精品”的美术院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活动;另一方面,美术院校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延展性,注重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创业实践实习基地的资源,建立“移动课堂”,使创新创业课程走出学校、接触社会,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内涵。
1.2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校园影响力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如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创业大赛使高校大学生践行自己的创业梦想。美术院校应该增加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青年创业菁英论坛、模拟小型创业基地运行等活动,突出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营造积极、互动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想创”“敢创”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2 打造最具艺术范儿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从专业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与汇聚,创建美术院校特有的创业观,为学生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美术院校大学生来说,艺术创作是其根本,也是其创业的根源,打造一个符合美术院校大学生个性特点、专业特点的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平台和基地。
“艺术+”――创客空间,通过对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工作室、制作室、创意室,依托不同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学生玩创意、乐创意、爱创意的众创空间,可以提供艺术品销售、艺术服务、文化创意、艺术休闲与艺术微店,打造最具艺术范儿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学院先后在沈阳校区和大连校区成立了“鲁美创客空间”即美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院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实践教学目的,选拔部分获奖团队进驻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近距离的创业平台,将其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使创新创意理念、创业设计、艺术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同时,“艺术+”创客空间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心,辐射省内、市内多所美术院校,汇聚沈阳市内各美术院校大学生加入,逐步形成省级美术院校大学生众创空间。
3 推进美术院校协同创新机制多元化的定位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创建
美术院校应加强和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创建,并形成符合学院自身特色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美术院校涵盖了绘画创作、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与艺术理论等多学科领域,包含美术绘画专业(中国画、版画、油画)、设计专业(环境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艺术理论专业(艺术史论、文化产业、艺术管理)等专业。在创建创新协同创新机制时可植根于美术院校艺术、文化产业学科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学科、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渗透和互补,科技与哲学结合,艺术与科学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补的学科特色等,积极开展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的资源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美术院校应将艺术区、文化产业园区、画廊、艺术品经营公司与国内知名设计公司等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3.2 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化
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充分结合高校自身资源优势,突出自身特色,避免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统一化、单一化,要努力创建和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个性化教育案例。以美术学院为例,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突出艺术惠民、艺术创作服务社会等教育功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化和服务性。近年来,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在艺术惠民上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每年学院都将推出“艺术惠民”工程系列活动,其中有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的活动主要有乡村支教、社区宣讲等。在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鲁迅美术学院将“艺术惠民”工程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载体和依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化和服务性。
3.3 以社会实践活动助力美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高校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磨练意志与实践成才的校外课堂,是当下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岗位、实践专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出社会、检验真知、增长才干。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助力和支撑。以鲁迅美术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学院充分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以美术院校学科特色为依托,成功创建了以“创业求实・创新求变”为主题,以“体验岗位”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主旨在于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服务性和体验性,让在校学生能够深入到实际岗位,得到真切的学习经验,这也达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突出实践性、服务性和体验性的内涵。
摘 要:研读李可染大师的画论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大学艺术生学习艺术应具有这样的一些精神和方法:一,苦练基本功;二,天天总结;三,学习面要宽,广收博采。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上有所建树。
关键词:艺术;基本功;学习
最近由于教学需要,很详细、虔诚的研读了李可染大师的画论。画论里认为,学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指引下有坚强的毅力、艰苦的磨炼,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概莫能外。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学艺的道路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苦练基本功
我们知道基本功的训练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训练,特别是基础绘画中的素描,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关系到一个艺术家将来艺术成就和艺术素养的高低。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活动的人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我觉得基本功的练习,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作指导,必须从严格的规矩和程序入手,以画画来说,练基本功的主要目的就是约束自己的脑、眼、手熟练地掌握创作规律的能力。
另外,练基本功要带点强制性,不熟练就得强制一点,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一般人多少有点惰性、随意性,要克服它就必须带点强制,强制久了,形成习惯,再难的事也不觉得难了。今天心情好了,有感觉了,就很投入。明天心情不好,没感觉了,就偷着玩去了。这样就很难做出成就了。
历代很多有成就的画家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艺的历程,那就是掌握绘画的技艺要苦学,更重要的是要苦练。学可以知,能必须练。学习这个词很确切,要学还要习,只学不习是不行的,不仅要练习还须经常练习,演员学戏,天天练功,学画也要天天练功,学习而不练,就会落空。
我们所熟悉的有成就的画家,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画七八张画,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五张画,去世前两天仍在画画。齐白石大师艺术上磨炼功夫足有七八十年之久,他的艺术造诣之深和艺术境界之高。绝非偶然,实是一生勤奋的结果。
黄宾虹生前,他每天不停作画,他九十一岁高龄时仍在作画,他一生勤奋、呕心沥血、苦练功夫,晚年为了表现祖国山川的浑厚华滋,在墨法上下了大功夫,他反复试探传统的泼墨、积墨法,一张画画了七八上十遍,到晚年双眼出现严重的白内障,仍然坚持作画不息。
徐悲鸿同样也很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勉励青年。画家黄胄作画也相当勤奋,他一年画二十多刀宣纸。吴冠中画画可以坐下去连续画十个小时不起来,只吃点干粮接着画。现在的学生,一边画一边聊天一边听音乐,三心二意是不成的。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例外,你把全部精力放进去还不一定能学好,更何况三心二意。
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做基本功、勤学苦练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很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基本功的训练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训练,关系到一个画画的人将来艺术成就的高低。基本功就好比树木的根底、建筑物的基础,根不深如何长成参天大树、基础不牢固如何建成摩天高楼。
2 天天总结
我认为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善于做总结。艺术学习也不例外。总结很重要,总结不是空想,都是总结实践中感受较深的东西,没有实践就没有了理论,有了实践而不善于总结,也不可能概括出理论。只有把实践中的感性的朴素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我们才能提高美术创作的自觉性。
不作总结就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就不能进步。
天天作总结,总结什么?主要是总结自己的缺点,人的进步有两条:一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缺点是自己感到最困难最画不好的地方,如果你画不好山,就要花力气来专攻画山,山画好了就前进了一步。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是善于认识缺点、改正缺点。
“我觉得我的画缺点多,每克服一个缺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画之后总是不断总结的,有新感受就记上几句”。李可染大师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也要有这种精神,每天记录下当天的得失。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多了,就更靠近成功了。我们好多学生不懂得做这些工作。课堂上画完了就完事,课后把白天的学习都抛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很多学生很难有进步。
董其昌画山水不会画点景人物,他也就原谅自己说:“有云林遮丑于前”,结果画了一辈子没画好点景小人。如果善于作总结,全力攻关,全力克服缺点,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不会画点景人物就花上一个月功夫画点景人物,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三个月……一年都画小人,还能画不好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没解决好,一定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把它攻克掉为止。
3 学习面要宽,广收博采
作为一名艺术生,学习面一定要宽,广收博采。古代的、外国的、当代的,都是对我们今天有用的,或者某些部分我们有参考价值,都要学习过来、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好多学生抱着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好像很多东西都同他的业务无关,不愿触及,甚至连自己同学的长处也不愿学习。导致到艺术道路上很难前进。
学习面要宽,请教的面更应当宽,向高手请教,也要向比自己水平低的人请教,以彼之长补我之不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同学的素描作品,画面黑、白、灰关系很好,很可取,你就应当把他的这一长处吸收过来,争取在自己的素描作品里充分表现出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多向老师请教,有的同学如果老师不主动跟他谈画,他是绝对不会主动跟老师交流的,这样的一个思维习惯就会阻碍对艺术的学习。
当然学习艺术作品的面也应当宽一些,要向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学习,也要向有缺点的艺术作品学习,还要从失败的艺术作品中学习有益的东西,我们提倡学习别人作品中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
有成就的艺术家,学习面都很广,盖叫天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学习面很广,又很敏感,几乎从任何事物中他都能够找到和自己业务有关联系的东西。
黄宾虹大师经常讲,要多交朋友。“交朋友”就是与古今名画交朋友。他的房间周围都是画,房间满了,空间很小。
李可染大师的作品层次学黄宾虹老师,线条构图学齐白石老师,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
看别人的画,记构图,分析意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看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智慧,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吸收面越宽越好。我们要善于从老师、同学、前辈、同行、甚至是一些不是画画的人学习。善于从优秀作品、不同种类的作品中学习。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作品。
作为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很安于现状,每天就是坐在那里无所用心、无所思考,磨洋工。也不去图书馆找书阅读、更不跟老师和同学交流。更不善于总结自己的作品的得失。缺少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艺术的那种最宝贵的钻牛角尖、执着、狂热的精神缺失了。因此,在课余之时,散乱的记录了一点感想,以作启迪之用。
摘要: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还可助于开发智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审美能力
前言:总而言之,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到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选修课,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供相关从业者的参考。
1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2 美术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1 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塑造学生美的心灵。美育对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品位、思想、品德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育的形象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美育中学生能够认清是非、真假。可见,美育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可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美术知识、美术作品欣赏及美术理论知识,即所谓的美术常识系统的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2.2 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生活中,细心的人往往会发现,曾接受过系统、正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而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很少有创意。“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其实,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因此,美术教育的实施,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注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有些中文类课程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3 实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分析
3.1 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重
美术教育包括艺术制作和审美能力两个方面,它是互为联系的。教师也应把审美教育放在与绘画技能训练并重的位置。只要求学生掌握绘画技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它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手艺而已,在教学中充其量也只能教给学生一点纯技术的绘画技能,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达成教学目的。
3.2 传授知识与培养美感并重
蔡元培对美育是这样论述的:“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造型艺术的审美鉴赏是通过有形可视的艺术形象进行的,而构成艺术形象的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和它们之间按照美的法则进行的组合关系,则是诱发美感的直觉媒介。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能从各种形式要素中体验寓于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使学生具有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进而升华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达到鲁迅所说的“能感上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玩赏,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的教育效果。
3.3 专业修养与全面素质并重
美术教师不仅在业务上必须较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本专业的“多面手”,而且还应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全面素养。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有许多相互通联的法则规律,审美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教育。因此必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开展课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4 支持鼓励,坚定自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不能轻易否定学生不合常规的想法,或动辄以“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等有明显贬义的话语训斥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充分肯定,不拿自己的观点左右和制约学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创造。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使我信心倍增且终生难忘。
4 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改变片面地传授知识和纯技术训练的传统观念和教学习惯,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综合各种经验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之形式多样,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 要:白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之一,它是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和了解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绘画;白描技巧;欣赏;基础
在大学的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素描、色彩课程是各类美术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涉猎的内容大多都是西方绘画的范畴和技巧,因此在大学美术专业课中开设中国传统绘画--白描课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丰富内涵、数不胜数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异常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借鉴的典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画还要更好的去传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开设白描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将白描课贯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之中,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白描的内容,并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为五种美术欣赏教学方式:(1)讲座式: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历史进行主观讲解说明。(2)互动式:教师根据古代、现代的名家书画作品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回答。(3)论证式:以学生为主展开对中国画家作品的讨论,谈主观感受和认识。(4)自助式:以学生为主去就近博物馆和画展的欣赏中国画美术作品。(5)临摹式:临摹古代名家书画作品。
其次,教师要充分把握白描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结合不同美术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对要欣赏的中国画作品做好题材的选择,内容的选择,要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与现代中国画结合起来,有侧重的进行诸如时代特征、背景、历史故事以及画家的背景故事,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以及美术作品的表现,造型特征和在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照等进行一系列的介绍,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挖掘美术作品中最感人、最本质之处,对古今中国传统绘画大家的作品做出理性、客观、深刻的分析,让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中国画教学与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的主体。教师要有多变灵活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双边教学互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能力,除在课堂完成绘画作业外,还要留课外作业,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余利用图书馆、网络准备好与美术基础课内容相关的欣赏资料,这样既可以辅助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也可以更深刻理解所欣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欣赏内容。比如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玉雕专业,不同的专业所上的中国画课在绘画内容上有所侧重但相关绘画技能技巧没有区别,所以在选择临摹内容和欣赏内容上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欣中国各代名家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在中国画白描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让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小规模的写生创作,这样就会使学生将所学的传统的绘画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更快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所有优秀的传统绘画作品,都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丰富艺术经验,和扎实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在临摹优秀作品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内涵,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达到欣赏与实践并行,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修养,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准备。在学生临摹中国画绘画作品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绘画作品,指导学生临摹作品,做到有的放矢的让学生学习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可选择中国传统音乐为的背景音乐,营造一个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氛围,让中国的传统音乐的旋律将学生带入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景中,使学生在美术欣赏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深层意蕴的领悟和审美愉悦、审美想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强调“虚静”,一个理想的学习、欣赏的氛围,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绘画--白描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是一个新尝试,这种尝试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并享受一次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得到审美愉悦。
总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切主客观条件,教授学生用心去体验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创作意图,达到提高学生实际绘画水平,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艺术素质、审美能力,达到白描课在美术基础课教学目的。
摘 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公共课,美术鉴赏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增强民族自信心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和生活观念都在冲击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大多都是为了学分问题才选择美术,而不是因为审美需要而自觉关注。高校的美术鉴赏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美术鉴赏课程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才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本文就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我国的美术鉴赏课程也在不断发展。美术鉴赏课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对美术的鉴赏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钻研的精神,美术欣赏能力和相关的理论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其解决的策略。
一、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识与修养方面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学识与修养是指大学生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影响了美术鉴赏课学习的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敏感性差,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把美术课当回事。
(二)师资队伍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学校方面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用具,致使美术课程的专业性和教学效果都没有到很好的传承。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把情景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是简单地讲解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校管理层的问题
美术鉴赏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要切实认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目前一些高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各种教学措施也相对落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体制。
二、提高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实践措施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
要想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情境教学,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配上独特的风格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在视觉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材的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要尽量和学生的生活相融,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三)做好课程的导入
新颖的导课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同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每一份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沉淀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而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展现也可以产生共鸣的效果。如何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产生这种共鸣,使得不同的艺术形式“浓妆淡抹总相宜”,便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在欣赏艺术大家的经典作品时,可以通过相关的影音资料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经历等。例如,我们教师在讲西方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的《向日葵》时,可以先以梵高的肖像画为引,对其耳部的残疾产生疑问和话题后,利用多媒体播放《Van Gogh》的电影片段,使学生们了解梵高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就能够进入大师梵高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对进一步鉴赏梵高的经典画作有了基本的了解。
(四)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能够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审美观念的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大学生疑问为向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探究式学习中提出应对不同的问题都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学生切身地去体会,提高人文素养。
在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更多的讲解书本上的理论思想,将总结好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为此,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应多注重对课堂教学思想的设问讨论,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根本上也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美术鉴赏课程也在教学课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被人们在生活中所应用。我国高校根据市场的要求,高度重视美术课程的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自身与高校发展达到互利共赢。当代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总之,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上也将是更加成熟的。
摘 要 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美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实施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思考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些挑战和经验。
关键词 美术类 大学生 养成教育 思考
1 养成教育的概念及积极作用
1.1 养成教育的概念
对于养成教育,在学术界有各种定义。有的专家认为,养成教育是对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有的专家认为,养成教育是对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等多方面的养成。有的专家则认为养成教育是对行为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持续的有序管理和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养成教育重在“养成”,教育是一种手段。首先,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养成教育从始至终都是靠一定的管理、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完成的,使大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通过学校管理形成一个规范‘场’,将受教育者的行为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使学生按照规范设计的方向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①其次,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养成教育不能仅仅靠说教,它的主要形式是做。通过行动,逐步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逐步将一些外在的规范内化成自己独有的品格。学生们在日常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们也是在实践中发现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帮助学生们形成一定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习惯的巩固更需要时间,养成教育的效果检验仍然需要时间,所以,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是需要坚持做下去的教育活动。
1.2 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
1.2.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古以来,人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不断变化,但人类一直都存在一个意愿,那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人们通过教育来完成人们的意愿的传承,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接受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指导外在行为。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则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将社会规范和规则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内在的思想品德。如何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养成教育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1.2.2 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采取的是灌输教学法。在表面上看,受教育者能够领会和体会教育者的意思,但在实际行动上,受教育者往往不会践行他所学的知识,这就容易导致知行脱节,学习的是一套,践行的是另外一套。
养成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评价体系――行为是外显的。人们评价养成教育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其理论掌握得有多深刻,不是看学生们的感想有多丰富,而是要以受教育者的行为作为衡量标准,它的教育重点是人的行为,它的教育方法就是行为训练,它的成果可以被明确衡量。因此,大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1.2.3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的体系和深度
大学生德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体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大学生德育主要通过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在理论灌输方面,养成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既有古人的“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又有歌德认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既有陶行知先生所重视的“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又有杜威强调“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个体的道德体验来达到教育目的”。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养成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育,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通过实践提升教育水平。
2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挑战
2.1 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对于美术类大学生效果甚微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这加大了对传统说教式教育的冲击。大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都是与时代脱节的、滞后的,令他们困惑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渐渐丧失权威性。
美术生对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更是出现抵触情绪。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他们在大学之前就对德育类课程存在误解,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所谓的“有用”的专业学习上,而在思修课、主题班会活动中经常出现缺勤的现象,即便是在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走神、睡觉等现象,更遑论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2.2 美术类大学生的习惯养成周期性较长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美术类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感,对感人励志的故事也会产生共鸣,但对于坚持习惯养成就比较困难。美术类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可能对日常学习生活是有不利影响的,要改掉一种习惯进而形成另一种习惯就更加困难。
2.3 养成教育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学阶段关于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侧重于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管理模式,学校不可能去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规定学生如何去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学生不会或者不能适应这种自我管理模式。大一新生往往缺乏自制力,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缺乏自理能力,缺少健康常识等等;老生们则表现出来的是宿舍脏乱差,晚归现象严重,睡懒觉不吃早餐等等。
(2)责任意识淡化,集体观念淡漠。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同学们不断增强自己竞争意识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集体合作精神。虽然在职业教育或者素质教育过程中,从未中断对团队意识的培养,但收效甚微。学生们在日常表现中更注重自己的切身利益,却淡化了自身对于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美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从高强度的高中学习生活过渡到相对轻松的大学环境,使得他们渐渐丢掉了以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部分同学认为高考前的奋力拼搏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高考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因而产生松懈的思想。目标的缺失造成了大学新生精神的迷茫,使他们没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60分万岁”成了部分大学生为自己设定的新的学习目标。
(4)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急功近利、争强好胜,期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又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顺境中长大,普遍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与失败,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经验
随着学校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逐步加大,养成教育逐步被各大高校所重视。成都大学自2014年开始下大力气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指示,结合美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点以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争取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在美术类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3.1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落到实处。要把养成教育贯彻于整个教育的始终。高校领导者必须重视养成教育,承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承认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靠简单的几句口号,几个活动就可以获取显著效果的。必须形成长效的机制,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宣传,为养成教育的运行形成氛围;必须整合资源,为养成教育的长期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美术学院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上而下贯彻学校精神和理念,充分了解美术生的特点,挖掘美术生在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习惯养成方面的困难,召开院班子会议、班主任会议、团学干部会议等,自上而下形成高度的统一,通过微信、微博、宣传栏等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对养成教育的活动高度支持,为美术学院的养成教育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整合资源,形成养成教育合力
养成教育不是领导、辅导员或者学生干部某一方面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须是多种力量通力合作。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在不同生活范围中受到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都会对养成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
养成教育自学校学生处发起后,学院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加强家校联系,告知家长学校在进行养成教育,会严格各方面的纪律要求和规章制度,请家长给予谅解和配合,并请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其次,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朋辈之间相互引导,先进带后进,不断提升同学们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在美术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培养氛围;第三,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要求,由于学院学生相比于文化科考生来说,对于传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逆反情绪,这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要求格外高,因此学院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班级自身特点,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在学院、朋辈和家庭等多方面合力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养成教育顺利开展。
3.3 紧密结合专业,丰富活动内容
养成教育,它属于德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单纯进行理论灌输是行不通的,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实效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不能简简单单地提要求,要使教育对象切实体会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在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上要善于创新。对于美术生来讲,简单的灌输教育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逆反情绪,使得养成教育事倍功半。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愿意参与其中。
美术类学生对于其专业的热情十分浓厚,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培训积累下来的是对其专业的高度认可,专业功底好的老师和同学容易受到同学们的认可,通过专业交流能够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面对这个现象,学院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学生们自主制作宣传海报,在制作过程中理解养成教育;在宿舍文化上,鼓励学习家装设计的同学设计寝室模板,使自己的寝室更加温馨;在全学院开展“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文明礼仪形象大使”选拔活动,在选拔过程中充分展示同学们的才艺,并鼓励同学们为文明修身活动进行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3.4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分门别类,点面结合,把养成教育工作做出特色。
美术类学生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全面铺开,但收到的反馈效果是很慢的,有部分同学能够接受并在日常过程中执行,但还有部分同学对于养成教育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院一方面通过特色活动凝聚愿意接受并积极践行良好习惯的同学,使他们成为养成教育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学院组织领导、辅导员等与不肯接受养成教育的同学结对子,不断关注这批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他们,使他们逐步接受养成教育。
通过一系列举措,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的养成教育在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的学生开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院会在以后坚持养成教育,并将美术类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体系加以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学会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对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希望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大学美术教育列入学校基本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事物,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在大学教育中,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大学美术教育,真正让其发挥出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一、美术教育特点
虽然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是天赋并不能决定一切。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因为美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审美观的艺术,而审美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所以,只有持之以恒地给学生传授美术理论与技巧,重视日常教育的积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
二、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不可否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体系合理性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份额明显增加,尤其是幼儿阶段的教育。现如今,在幼儿园中,孩子接受的是全方位的美术、音乐、舞蹈教育,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幼儿园阶段,美术教育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始终。虽然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推进作用很大,但是,美术教育依然存在很多漏洞需要修复,比较明显的漏洞就是,在不同阶段美术教育所占比重有很大差别。
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是作为必修课设置的,而在大学,美术往往是选修课程,而且课程种类非常有限,课程课时非常少,与中小学相比,重视程度大幅度降低。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生一般都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培养审美观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审美观对个人成长和民族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只把美术课程看成一门可以很容易获得选修学分的课程。
笔者认为,大学美术教育遇到的难题是,没有得到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等有关方面的重视、支持。
三、通过大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可行性策略
虽然美术教育尚未得到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方面扮演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的。
(一)立足多元化社会价值取向,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非常严重,对国人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影响非常大,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杂糅变得极为复杂、多元。教育在与西方接轨的过程中,对于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取舍一直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科学技术可以学习、效仿,但是,文化精神的根本是与地域紧密相连的,是与民族分不开的,是不可以效仿西方国家的。因此,美术教育应该立足多元化价值取向,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将文化艺术和社会审美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并提升审美趣味。
(二)凭借现存社会文化资源以及信息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渠道
中小学美术教育致力于直观审美感受的传达,而大学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创造能力。
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已经拥有自己的理解力、感受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洞悉社会的文化艺术特点、时代变迁,看透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异同,培养个性化的审美观念。高校美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画廊等地,结合历史文化感知与实际生活,丰富审美渠道。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从文化、审美角度鉴赏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培养起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此外,高校还应该合理规划美术课程,将美术教育合理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养成独特的审美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观,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欣赏生活中的美,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进而健康成长。审美观还能够给人带来愉悦,让学生主动去追求美的事物,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摘 要】通过对地域文学文化的历史追溯与感性认知,以文本以及实地调查的形式提供美术专业大学语文写作课的练习素材,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地域历史文化与景观中经典性视觉审美要素,加以个性化与乡土化地表达,并给予讨论与评鉴。又将本练习与创意写作进行简要比较,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地域文化;美术艺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72-03
长期以来,美术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讲究故事性、趣味性的“百家讲坛”模式为主,都存在着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的问题,从而面临着课程的存在危机。其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回避,那就是在就业压力重重的当下,美术专业学生认为专业课才与其就业密切相关,是“有用”的,除此之外的大学语文等公共课对其未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用处。针对此种状况,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正视学生的就业处境与修课心态,做出适当改革。而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内容,通过地域传统文学文化的媒介,与其专业内容关联起来,就是笔者教学方法创新尝试之一种。
一、宿州地域美学传统简述
之所以选择通过地域文学文化的媒介,而不是普泛的古代文学文化的媒介进行此种关联,其原因一是因为地域文化情境与氛围是学生每天行走并置身于其中的,是随时随地可触可感的。二是因为教师对此领域相对熟悉,通过学生的相关习作,较易辨别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其寻找到他自己的情感与艺术的“乡土”。三是地域传统文学文化在中古以前,是领先于时代、名家辈出的,在近代则由于灾害等原因,被一种刻板印象所贬低,而未能加以有效汲取和利用。对于这一点,参照赛珍珠以宿州地域为背景创作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就是最好的回应和实例。从这个意义上,课程的此种练习肩负着某种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义务。而且学生很可能将来要在本地的设计企业实习乃至就业,自然需要熟悉本地的文化习俗与地域美学传统。
北宋末期以来,宿州地域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患渐趋频仍,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地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唐宋及之前,地域文化昌繁、人文荟萃;北宋以后,则田园寥落沉滞、民风劲武有余。相应地,地域内产生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则随时随境而迁。
魏晋时,宿州地区文化丰富、思想包容,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不同于晚唐五代以及后来的金元明清时期,呈现的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无比超然。具有代表性的有“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四言古诗:“肃肃宵征,造我友庐。光灯吐辉,华幔长舒。鸾觞酌醴,神鼎烹鱼。弦超子野,歌过绵驹。”(《杂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四),其中道家思想的痕迹,在这组诗中的第十八首中体现得最鲜明:“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到了唐代,一位客居的著名诗人把宿州视为故乡,从少年时代起,在宿州以北的符离断续生活了二十二年,除了妇孺皆知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一处云闲泉静的山寺与白居易的名字亦联系在一起:
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乱后过流沟寺》
在符离,还留下了他永生难忘的恋情,女主角湘灵姑娘尽管出身平民,但天生丽质,芳姿天真,当时十五岁。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
今后,在羁旅人生的路上,诗人不经意间就会想起湘灵,而且他最富于悠长的浪漫气息的诗(词)章,多是关于这段青春恋情的,洋溢着浓郁惆怅的相思之情: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后来他居官江州三载,虽曾留连于陶潜式的乡居,但他笔下的桃花源却是宿州山地的朱陈村,这是一首五古长诗,自那之后,朱陈村的声名开始流播。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朱陈村》
北宋时期,汴河又重新起到了物资输送大动脉的作用,当时,“岁槽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1]当时士大夫有相对较好的生存境遇,作品多闲逸之作,如苏轼《书竹并前题竹诗寄宿州刺史》:“寄卧虚寂堂,明月漫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除了“山”,苏轼的天才创作力又为宿州的地域文学文化贡献出静谧的适宜遐思的“庭”,这一点,在他的《灵壁张氏园亭记》中有明确的体现:“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宿州不再是以前的凄凉萧瑟景象,而是“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
时展到元代,由于之前金人在这一带的乱政和战事,又加之“连岁大水”,表现在诗歌题材上,增添了叙事和纪实的色彩,表现了城市的萧瑟和民生的艰辛,如“扶疏亭畔多荒草,惠义堂前有断碑。官府不须频赋敛,乡民比屋正号饥。”(金元素《书宿州惠义堂》)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封相山为崇惠侯;1131年,金又封相山为显济王。“庇贶一方,兴云致雨,祈应若响”[2]的山成为了吉祥崇宁的象征,与平原意境一起,成为了宿州地域文化中富于意味的意象。
但进入相对安定的明代,地域文化中关于庭院的审美,即使是不知名的诗人也能将其表现得很出色:“远寺钟声入枕低,绿槐阴重翠烟迷。闲庭睡起不知晓,山雨乍晴山鸟啼。”(周献玉《宿州口号》)这种环境与风格之间的对应令人感叹。明末,崇祯九年,尽管没有大的水灾,但散文大家侯方域对宿州的旷野所作的白描式的刻画:“宿州前路上,衰草尚纵横。大野龙蛇迹,荒原雉兔行。马饥鸣后队,寇乱泊孤城。”(《乙亥宿州作》),伴随着这年“七月,大星西陨”[2]的末世感和社会的动荡,显得格外悲凉。
不过,即使已是明末,在触及到“山”和“庭院”这两种意象、意境时,仍然富于闲静的况味。如“松杉十里卷秋涛,山势重围碧殿高。霜露满庭深院闭,居人指点说先朝。”(李化龙《徐王坟》)再如“何须把酒问青天,风雨亭前亦自然。卧向陶窗惟有梦,坐来管榻不知年。闲心已许栖明月,幽兴只堪理素弦。此外烟尘谁来染,试将雅意与君传。”(李铭《晒书堂》)实际上,在当代知名宿州籍作家许辉那里,他早期的成名作《幸福的王仁》中,王仁的幸福也正是从一个院子的营造、落成开始的。也许是作者的地域文化基因令他不由自主地首先想到的是“院子”,这一封闭又宁静安适的空间意象,其实是宿州这一地域遗传下来的经典文化乃至文学情境,富于深厚的审美意绪和象征意味。
总体来说,“山”与“庭院”二者是从地域文学审美意境、意象中沉淀而出的经典性美学资源,这一点,在地域被外界视为贫困落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赛珍珠的笔下,以土深水厚的质朴表现出来,其中依然有令人过目难忘的雁阵飞越的深深庭院。
二、语文教学中专业相关性写作情境创设
笔者之所以对地域文学文化传统多加介绍,主要原因是,这些均可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写作命题的资源。在交待完地域的经典性传统审美情境之后,为加强接受效果,可以进一步进行与其专业相整合的情景写作训练。
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段地域古代先贤的创作,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想象,并鼓励其在专业设计中书写与草创出来。如提供一段嵇康的故事以及短诗:“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咬咬黄鸟,顾俦弄音。感寤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三)要求其深入体味思想相对自由的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想象和创作一段文字,描绘嵇康的生活环境,并提炼其中关键的环境要素:轻车、宽袖布衣、竹林、庭院、诗酒等,并鼓励其最后再以速写乃至山水画的形式草创出来。这样,学生就通过关键词的形式初步了解了隋唐之前地域美学传统中富于审美意味的环境要素,并通过写作和绘画的形式进行了一番创意性想象与创造。
学习到白居易的时候,结合他和湘灵的爱情悲剧,教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天凉的时候,我想起/在穷乡,共过孤单的你,/沉静的微笑的倾听的你。/像遭遇满月,/既近又远。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白居易好友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使其深度体会此中的情感,再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想象,以文字的形式描绘出地域富于环境性意象的情境,在教师综合评阅的基础上,提供给同学关键而有效的环境要素与人物情态要素,并鼓励同学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于地域的经典美学意境“庭院”,更可以将前述《灵壁张氏园亭记》等诗文介绍给同学,指出其提供与象征的是宜居的田园中人生可能获得的恒久而怡人的宁静与闲适,绕屋的“绿阴重翠”、幽窗、池塘、明月、深院、田园是其中包含的重要意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故乡的美学环境,将这些意象合理地编织成一个美的意境,并以山水写意的形式将其美术作品化。
教师还可以更为自由一些,在地域古典文学美学资源之外,给出一段地域现代诗歌素材,如有感于如今环境的污染、乡村人口和乡情乡愁的流失,教师自创一段短诗展示给学生:如今啊,尽管还要怀着深爱,走遍乡村。/但还有哪扇木门如姥姥当年一样为你而留,/在桃花灼灼的三月,为你温暖地打开。/暮色晚风何以为乡/我只是,想在春天的桃花野庄慢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乡村与故乡经验进行想象、扩充和再创作,将诗中的乡村元素乃至亲情,用关键字词的方式提炼出来,并鼓励其以特色旅游或主题餐厅的形式创出草图。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此一来,和同学今后的专业与就业方向结合了起来,并带有创意的高度,学生只要有所思考和创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和经验的沉积。
本校还提供了外出教学实践的机会,教师选择了在春天三月去北部的砀山看梨花的内容,日后的习作则是创设了意象较为密集方便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操作的短诗:空气中涎长着梨花的气味/带着古代书窗中落第者的哀怜爱怜和绯望!/聊斋里,我选择的美人精是桃花精/这一树青春的、完整的花语,让我不忍离去…/春风的私语…/襟怀里解下的落红…/打开的突然褐红的芯蕊…/有时是长帷善展……/青春的绝色,粉嫣的桃花/一株一副仪态,一树一种神情/白天也只能寂寞地亮出秘密的心思……/春风偕暮色升涨/深夜高烧的红烛映亮红妆与赧颜/而屋后的梨园,渐渐掌灯/次第有,阖家的晚饭和团圆。要求同学进一步结合实习经历进行文字上的补充和完善,并结合地域环境特点,提炼和创设出乡村旅游农庄的环境要素乃至做出设计草图。
针对同学的不同水平、感受与表现能力,教师也可以设置降低难度的习作内容,如在学期临近结束的冬季教学中,提供一段地域相关的岁末意象意境:“月黄湖蓝年远人微/梅枝红灯 春夕雪静。/杏花一夜,断续落入温暖的身体。”要求其以主题餐厅壁画的环境要求,进行文字上的合理想象与增删,以散文的形式进行自己的个性抒情,并鼓励其以图画的形式加以写意草创。
如此种种教学创设,不胜枚举,其中既有停留在书面的设想,也有教学初步的尝试,其中最难的部分,是体现创意的阶段,因为学生领悟水平良莠不一,效果也并不总是十分理想。
三、“创意写作”带来的借鉴与启示
和创意写作比较起来,尽管这种练习并不以文学创作为目的,而是通过对地域性文学文化资源的学习,以文字的形式提炼出其中可供汲取的意象意境,以供从艺术设计的专业角度对之进行转化、取用,但是,在对文学的理解中,英美发达国家把创意写作归入了美学学科门类之下,创意写作也最能体现出文学“艺术性”的学科本质及应用性的特点。因此,由于本练习强调乡土资源的美学创意以及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创意写作的一些原则仍然是可以加以借鉴的。如创意写作要求“不断从个人的经历、回忆、观察、思考中深挖素材,写出以往没人写过的原创作品。”[3]这就提示出一个问题,即一名外地的学生,面对异质的乡土,加之对农业时代的田园之美没有切身的体认,或许写得并不理想,此时,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通过这种练习,藉此发现这个学生擅长想象和表现什么;他的审美感受力如何;如同一个画家(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故乡,每个学生自己可以依凭的“乡土”是什么,启发其对家乡地域文化资源的思考、追忆和吸收。在这一点上,英国相当多的高校创意写作学科把“自传”、“家族史”写作,作为创意写作训练的重要起点和环节的事实,也正是基于文学创作自我发掘的考虑。[4]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感受力,指出他写得出色之处和可以写得出色的领域。这里也就同时包含了对教师的要求――即除了对地域乡土文化的熟悉外,他要有感受力,最好本身就是个不错的创作者,这和美国“创意写作”课的教师多有作家身份也不谋而合[5]。
在授课的环境方面,从创意写作课程得到的借鉴是,理想的条件是有一个氛围自由舒适如咖啡馆般的讨论教室,如实现不了,教室的桌椅摆放最好利于相互讨论、作品评鉴,班级人数也务必控制在二十人以下的合适范围内[6]。
除了硬件,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集中在:相关部门要重视、行业要转变观念、学生要勤奋、教师要有较充裕的备课授课时间以及闲适的心态,显然,在当下,对此依然缺乏有效施行的氛围和语境。
总的来说,此种练习通过非应用的地域传统文学文化讲授,以想象性写作为纽带,达到了部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的效果,对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和写作训练,是一种跨越性的、亦能使学生更感兴趣的尝试。
作者简介:
赵 倩(1982-),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语文;
周 勇(1972-),男,江苏沛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关系。
摘要:美术教师掌控着教学活动的主旋律,因此大学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性,这样的他们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他们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就在于大学美术教师必须主动的完善自己,不断地跟随时展完善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成长性问题
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也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师学生角色的扮演及学生是否自主学习方面变得至关重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能自主学习并且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新型人才。因此,学校的美术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美术学习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终生教育变得愈加重要。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在不改变优良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主动二字,注重创新创造能力,由此来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与环境。所以说,要想实现教育的本性,就要根据现实状况来完善美术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性问题。
一、杜威提出的“生长性”含义
杜威关于课程哲学提出的基本命题中,有一个就是围绕教育发展中的成长性问题。他分别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来展现“生长性”的涵义。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决定青少年未来的是社会对于青少年活动的指导,这也同样决定者的这个社会的未来。就像现在的90后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国家领导人,终有一天也会变成社会上的主要领导人物,而那时整个社会将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当下社会给予她们的指导。因为现在的指导所以才有积累下来的最后的结果,这就是生长性的涵义。也是生长性涵义的宏观角度。微观角度来讲就相当于人的一般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更包括智力与道德发展[1]。
“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在教育哲学方面提出的命题之一。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就像人的生长一样,人的一生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人们从生活中不断学习,这也是终生教育的涵义。
社会在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自2001年4月1日起,教师资格认定首次实施,我国教师资格的认定也走上正规的程序,变得更加科学规范。但是传统教学文化根深蒂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术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文化就是以传达和完成为主,讲究老师下达命题,学生完成画作,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要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要有动手创造的能力,要真正意义上的认识美术。老师在旁引导,美术学习主体在于学生。
二、当前美术教育专业化生长性存在的问题
(一)以实践为主忽视教育
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类专业与美术专业院校基本相同,课程设置都是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性的教育课程比例很小。实践课程主要就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命题,学生来完成作业,这也就导致了这种课程之下培育出的美术教师缺乏创造和创新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了对艺术的判断力[2]。
(二)美术教育培训目的不明
1.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2001年8月,全国各地展开了关于新教材课程的培训。但是此次培训的方式都是以讲座为主,培训者讲,参加讲座的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培训者的知识,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讲座开展时间较短,参加的美术教师不会深入的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没有与讲座教授深入沟通,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想法。毫无疑问,这样的培训方式成效并不大。
2.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过于被动而且有依赖性
新教材的设计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大的自我空间,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当地教学的特点,来给学生深入的讲解,是课堂更加生动,也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引发兴趣。但很显然,当前的美术教师大多数并没有深入教学的能力,不会向外引申,只是被动地根据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讲解。培训过程中另一问题也随之暴露,教师对培训讲师依赖性太高,甚至会提出让培训者细心讲解每一课的要求。
3.教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新教材的出现,让许多教师完全抛开了旧的教材。但我们要知道,新教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教材的废弃,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整合新旧知识的能力。需要美术教师接纳新知识,也不放弃旧知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具备了完善的结构体系,才有资格教导学生自主学习[3]。
(三)课时少课程无法延展
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美术并不是作为主科来教的,往往是作为一门让学生放松的学科,因此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于美术课程不会安排考试。许多院校课时安排量少,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将课程内容延展,只能循规蹈矩的按照教材内容交给同学们,在课时时间内结束课程。这样的课堂就使得学生无法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教师与艺术院校之间缺乏互动
杜威在互动理论中写道:互动的个人组成了社会,他们具有领悟力、行动力与创造力。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进步的,因此这也就需要互动的个人要一直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活力与热情。美术知识结构要想进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整的,它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师与美术院校之间的互动。正因为这种互动,才能使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才能更好的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她们更好的认识美术教育,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课件共享,缺乏自己特色的教学
在当下教学出现的很明显的问题教师们课件的共享。许多教师共用一个课件,按照其他老师的思路来讲解课程,不仅缺乏自己的特色,而且教师对课件的不熟悉同样影响着课堂授课的效果。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备课,有适合自己班学生特点的课件,传授知识会更加得心应手。
(六)重视成绩多于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艺术生越来越受青少年的喜爱。艺术生的高考加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艺术生这一条道路。他们看重的并不是艺术专业本身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而是学习艺术之后给她们带来的好处。这样子培养出来的艺术生专业知识并不强,没有扎实的基础,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主探索的能力,她们也会进入艺术院校,最终成为一名美术教师。而这些美术教师在进入自己的教学岗位之后,教导出的学生也就不会有自主的能力,同样是被动接受知识,如此反复,专业化并没有生长,反而更加退步[5]。
(七)美术教师的选拔考核形式过于专一
当前教师资格认定就是简单的笔试和面试,无法全面的掌握应试者的能力。笔试只能证明应试者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把它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只有专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应试者能否胜任老师的角色使我们不知道的。因此考核形式应该更加的多样化,便于我们全面了解老师的方方面面,然后再去评判他是否能够胜任。
三、如何促进美术教师教育的生长性
上面所说的几个美术专业化生长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现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加强美术专业化的生长。
(一)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今这个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提高,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时代在进步,人人都在进步。当前许多美术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了解发展现状与趋势,这也就意味着新的改革要以重点培育具有自主成长能力的教师为主要目标。美术教师是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教师要有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吸取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革新,主动发展自己[6]。
(二)课程价值的衡量
一门课程是否有价值,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要看学生能从一堂课中引申到什么,除了老师讲的知识还领悟了多少。不会提问题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自主思考。会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听课的好学生。他们不仅学会了老师讲的知识,而且融会贯通,会提问问题恰恰说明了他们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有对学习的热情,这样的一堂课才叫有价值。美术教师的培育课程一定要有价值,这也就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师培训方式。以前的教师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为主,讲究培训者讲,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要有价值,就要改变这种培训的方式,使培训方式变得多样化,不再只有简单的讲座。可以开展多个方面多个内容的讲解课程供教师们选择,让教师以选修课的形式来选择。这多个内容就不仅仅包括书本上带有的内容,更应该涵盖当前社会美术专业的发展前景、美术专业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及近期的美术专业成就。这些内容让教师们自己选择比较差的方面来加强自己,查漏补缺,不仅能提高兴趣,也能使教师更加的专业化[7]。
(三)教师上岗培训力度要加强
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教师资格证。这种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责任。相比于学生,教师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由学生变为老师,他们就承担起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他们要培养的学生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的主心骨,指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要怎样发展,取决于领导人的决策,领导者的决策取决于他们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老师灌输的思想,因此教师的培训决不能马虎。通过了教师资格的认定的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并不到位,他们也会对将要面对的未来的教学路感到无所适从,怎样教学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个问题。因此新教师讲课时最好是安排有资历的老教师在旁指导,进行交流,直到他们能自主的带好每一堂课[8]。
(四)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只有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授课计划,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体会艺术的魅力[9]。为让老师的教学有特色,老师可以对自己的特质进行评估,多参加老师间的座谈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老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和本班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特色。
(五)加强对艺术生专业化知识的考核
艺术生将来有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各类艺术院校加入到美术教学专业中来,因此对于她们专业性的把握变得更加重要。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要始终保持对艺术的热情,把这份热情带到工作中,带到对下一代学生的教育中。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的考核,能够让他们时刻保持着警觉意识,定期复习专业知识,久而久之,专业化的知识变会深入心中,久而不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他们日后从事美术工作奠定基础。
(六)加强对美术教师多方面的考核
现在美术教师的考核大部分都是通过笔试的试卷成绩决定的,但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实践能力的强弱,因此一名美术教师的认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不仅要求美术教师有较强的美术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通过之后就要有实战。课程的试讲更能看出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掌握,看他是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热情[10]。
四、结语
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是需要时间和经验不断的磨练,他们也会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教师只有拥有了自主探索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知识,革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专业化。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要顺应时展,顺应时代改革,旧知识的沉淀积累,新知识的不断吸取,如此反复,才能达到真正的专业成熟。
内容摘要:大学美术欣赏课对教育资源极为重视,一方面要保证教育资源选取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教育资源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重视教育资源的优化。
关健词:影视教育 大学美术 欣赏课
所谓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信息资源,而这与大学美术欣赏课非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但会增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增添学生对美的认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应是教师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1.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1选用的影视资源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运用影视教育资源的本质目的就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影视资源必须要与教学的主题相契合,但是很多教师却本末倒置,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口味或者兴趣,这就与运用影视教育资源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选用经典影片,并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与教材目标相联系,具有针对性,才能发挥出影视资源的教学价值。
1.2生活性原则。在教师选用影视教育资源时,除了要考虑影片的艺术性与思考性,还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让学生在影片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才能达到优化大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而这也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
1.3适度性原则。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因此教师在运用影视教育资源时,应该明确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运用的太多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直观、简单、适时的去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影视资源的实效性。而这些都是教师要遵守的运用原则。
2.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运用策略
2.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美术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兴趣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因此只有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够以兴趣为指引,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但是在传统的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一直采用的是一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死板,很难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青春洋溢、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去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景,进而利用声光影像的直观性,刺激学生的感官,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鉴赏威尼斯画派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威尼斯商人》这部影片,让学生通过影视镜头去感受15世纪威尼斯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情景吸引的同时,就会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画派作品的兴趣,这就改变了一潭死水的教学现状。
2.2在影视资源中挖掘美术元素。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影视教育资源去挖掘美术元素,无疑是实现感性与理性结合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的有效方式,从这一点分析,影视教育资源的介入无疑是最佳选择。在影视资源中,很多美术元素可以挖掘,如构图、意境、色彩等,其都对学生的审美观点与欣赏水平的提升都有所帮助,如在向学生讲授美术中的色彩元素时,就可以运用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在这部影片中,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北农村为时代背景,因此在这个影片之中,翠绿色的头巾、红格子的大棉袄、深褐色的棉裤、红色棉鞋,在配上臃肿的线条,就构成了秋菊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而房梁下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一种典型的农村味道扑面而来,这其实就是色彩与画面之间的作用,因此有很多人将张艺谋得作品誉为盖房子的艺术,这就说明其影片在色彩元素上构建的非常好,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凯歌的《黄土地》、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都具有典型的色彩美。
2.3展示影视信息,丰富情感体验。笔者认为大学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在艺术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一点恰恰是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运用影视教育资源进行作品鉴赏时,应该将作品的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被作品所感染,进而丰富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美国抽象主义作品鉴赏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波洛克》这部影视作品,而影片的创作背景也正是以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为原型,通过电影的观看,学生可以感受到波洛克一生的伟大与传奇,学生或被他的艺术精神所感染,同时也会明白抽象主义与美国战后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在影片之中,理解抽象主义作品的价值所在。
3.结束语
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还处于一种初级探索阶段,整个教学流程还有待优化完善,为此教师同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付出更多努力,使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中不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提要] 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学风建设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重点不同、学习纪律差、文化基础弱等方面。应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课程设置、习惯培养和监督促进等方面努力转变美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类;学风建设
大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们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同样经过艺考的层层筛选进入大学的美术类学生也是怀抱梦想走进大学校园,但是他们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笔者仅从学风建设角度进行简单探索,分析他们学习成长的不同之处。
一、美术类大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由于专业特点的影响,美术类学生的优势明显,他们情感丰富、易感染,形象思维发达,对周围的事物敏感,能够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气氛。在面对专业问题时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容易感性化。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忽视公共理论课程学习。美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专业课程情有独钟,努力专研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授课教师保持经常互动,能够认真上课并保持较好的学习纪律;而对一些公共课程却出勤率较低,对课程兴趣较差,上课睡觉、聊天等现象经常出现。很多人认为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不大,对今后的就业和考研也没有益处。
2、学习纪律涣散,迟到早退现象屡见不鲜。美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纪律性差,这不仅体现在宿舍、卫生,更在学习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一般大学在管理中都会强调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希望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习惯,按时上下课。而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美术类大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较为突出,他们整体的时间观念较差,对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纪律涣散成为最难克服的问题。
3、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就业率和考研率相对较低。美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知如何写总结、文章错字较多等现象,虽然教师积极进行引导,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在面临毕业时就业和考研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协调能力很强,但往往是因为笔试成绩差而被淘汰,最终导致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相比其他专业要低。
4、学生个性张扬,集体凝聚力差。目前,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快,学生追求自身的与众不同,在面对学习问题时往往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强调个人的特点和能力,缺少沟通交流,特别是专业技能好的学生经常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当中。在班级或系部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美术类大学生凝聚力差,这也影响了整个班级或系部的学风建设,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美术类大学生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
1、高考时受艺考影响,学生注重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艺考主要考察学生的美术功底,对文化课程要求较低,并且大部分高校在录取时以专业成绩先后进行录取,这就导致美术类大学生在面对艺考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在冲刺高考时大部分时间用在画画上,这也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时主观上仍重视专业课而对公共课程兴趣不大,甚至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
2、成长和学习环境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已经养成。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碰到问题基本上都由父母帮助解决。这导致他们的自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时间观念不强,对父母过分依赖。而美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作灵感,学生专业创作可以依个人情况调整,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允许学生适当安排自己的作业进度,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利用这种机会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长此以往不仅在专业课程上纪律松散,而且在公共理论课程中更是无时间观念,不能按时上下课,导致整体学习风气较差。
3、文化基础薄弱,考研就业容易受阻。美术类大学生从面对高考时就主要注重专业技能水平,文化课程大多只要求最低分数线。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加入艺考的队伍。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好但专业技能水平差;另外一种则是专业技能水平高而文化基础薄弱。从总体上看,美术类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毕业考研和参加笔试录取考试时尤为明显。从笔者所在的美术系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在录取院校的专业技能方面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在外语成绩上往往差一两分而无缘面试;在笔试录取考试时情况也是如此,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用人单位在了解了美术类大学生的这种特点后往往也做了专业上的限制。
4、信息交流快,学生追逐潮文化。目前,美术类在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90%以上的人都有电脑,生活时刻离不开网络。在信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不缺乏最新资讯的了解,经常留恋于网络,被层出不穷的游戏和聊天、购物等活动吸引,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造成很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在班级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是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认为还不如上网聊天有乐趣,从而失去了学习努力的方向。
三、转变学习观念,加大学风建设力度
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尽快转变美术类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教育和管理不同于高中时期,不能强调被动服从。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多开展有益的学习活动,如辩论赛、征文比赛、技能赛等活动,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比较,更要提高学生对公共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娱乐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完善。利用校园板报、新闻媒体进行学风建设宣传,并对优秀的学生和系部给予精神鼓励,使学生有荣誉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学生严于律己。学习纪律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甚至整个系的学风建设,平时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美术类大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耐心,针对一部分纪律涣散的学生要通过日常考勤制度进行及时督促和警示,采取批评教育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班干部或学习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使其他人自觉遵守纪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设文化选修课,提高学生文化基础。美术类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文化理论知识处于弱势,在各种学习竞赛中经常被淘汰,因此学校和系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开大学语文课、政治理论课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创新授课形式,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有趣的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考研录取率打下良好基础。
4、挖掘潮文化魅力,凝聚学生力量。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大学生交流表达、聚集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只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和凝聚他们的力量才能做好班风学风的建设。学校应利用新媒体和新文化产品,通过微电影、微信、漫画等文化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吸引美术类大学生的参与。学生管理人员应主动学习潮文化,努力成为大学生网络服务主体,在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答疑解惑、工作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促使美术类大学生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建设良好学风的目的。
【摘 要】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本文就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融入大学美术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价值性
(一)有利于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将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合理融入到大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情操。[1]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可以切实有效地利用文化表象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及对现实生活的无限憧憬等内容进行表达。有效丰富学生美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对大学生的品格、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内在思想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日常的美术文化课程中。
(二)有利于充满展示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价值性。当前现存的民间民族美术文化继承与发扬,需要以人为物质条件。只有将其充分融合至课堂教学活动中,才可以更加有效地体现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价值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形式是最初的创造形态,仅仅满足于当时时期人类的物质需求。[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价值性也随之不断增加,进而逐渐彰显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
(三)为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进而严重影响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现状,我们需要将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科学的融入至大学美术教育课程中,通过有效升华其艺术价值,为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3]
(四)有利于全面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当前阶段,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可以从根本上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其中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精神,也囊括了大量人类对于宇宙以及美学观的相关理论,其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自身具备较强的生命力。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认知,将其合理的融入至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感知,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从根本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
二、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进入大学美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操作能力,全面构建教学实训平台。在实际融入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构建教学实训平台。通过有效构建教学实训平台,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训场所。例如,定期举办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展会等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实践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扩宽学生的美术艺术视野及文化内涵。
(二)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授课比值。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美术教育为基础,不断扩大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教学力度与深度,进而不断推动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价值性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增加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授课比值,通过此方法来从根本上实现文化传播的教学目标。
(三)积极创设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传播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为学生积极创设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传播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设置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发展目标。同时,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构建专门的民族民间文化管理及价值性传播组织,进而从根本上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保障。
(四)不断提升大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阶段,大学生对于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文化创新思维的提升,文化情操的把控及民间民俗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无法得到顺利发展的根本因素。[4]为此,大学校园内的美术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我教学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班级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通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呆板的问题,进而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自我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化处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系中十分关键的地位,但是由于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诸多影响,为此,大学院校需要采取诸多文化保护的应对方案,为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 要 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其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产业格局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分析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着手,站在高校视角,探究如何在新时代下提升美术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美术类毕业生 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据统计,自2004年到2014年十年间,毕业生人数从280万激增至725万,就业大环境相当严峻。美术类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其培养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且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的特质,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2015年6月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红牌、黄牌专业一栏,美术学、动画两个专业上榜;艺术设计传媒大类高居2014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主要专业大类的离职率榜首。
2015年,“互联网+”一词高频出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实现多方共赢。在新时代下,社会产业格局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跟不上时代,就会被取代。因此,探究美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在新时代下提升就业能力寻求出路是十分有必要的。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的。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在我国对就业能力内涵的研究也较多,大家普遍比较认可的是郑晓明在《“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主要包括思想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等。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为实现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展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个性品质)。专业技能是经过有意识的、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涉及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课程。通用技能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用岗位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通常被理解为个性品质,因为它们被用来说明或描述人具有的某些特征,比如忠诚、聪明、善良、乐观、坚毅、吃苦耐劳等。这些技能可以从非工作领域迁移转换到工作领域,有助于推销自己和自己的才能,是成功所需要的重要品质。
2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笔者通过对长沙师范学院美术类专业毕业生、招生工作负责人以及到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处访谈了解到:用人单位对该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能力普遍比较满意,但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美术类毕业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就业期望值高,专业能力不适应社会需求
美术类大学生学业过程高投入,同时肩负着亲人厚望,在就业时,对职位要求和薪酬待遇都有较高期待,但与过高的就业期望相比,美术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传统美术类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对于“互联网+”带来了一些新行业、新领域提供的就业机会,毕业生所学知识不能用,不够用,甚至完全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比如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的学生,学生所学内容缺乏实用性,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二是美术类学生大多从小或者从中学开始学习美术,在专业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对文化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了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素养不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2.2学习运用能力不强,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美术类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多主攻自己的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其他的知识,甚至本专业其他相关理论知识,不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知识能力结构比较单一。有的美术类专业学生,比如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快胜任岗位要求,用人单位需要花很大精力进行培训。
2.3综合素质不高,求职处处碰壁
有些美术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不错,但在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上比较薄弱,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欠缺,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比如,有的学生制造虚假履历增加自己应聘的砝码,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还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善沟通与处理人际关系,影响了自己的顺利就业。
除此之外,美术类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普遍不重视,从而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自我定位不准,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求职能力欠缺。
3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3.1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水平
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高校应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制定和落实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多方面、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在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首先应在理念上应从“为就业”向“为发展”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采用就业教育、择业咨询、帮助和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模拟求职训练、提供职业信息等几种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高校往往都是通识课程教育,各专业放在一个课堂中,尤其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的依据专业特色,把就业指导与学生就业最佳时段结合。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从美术类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实现以就业带动学业。美术类专业学生个性鲜明,情感丰富,高校要依据美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征,正确引导其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目标。其次,高校应紧跟时展,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具备互联网思维,针对美术类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特色,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建立职业发展教育长效机制,比如个性化就业指导、分专业课堂教育、网络个体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另外可不断开拓艺术市场,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岗位,拓展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空间。
3.2推进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针对目前美术类大学生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自我管理技能不能同步发展,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现状,一是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从提升学生能力出发,拓宽专业口径,制定培养方。二是面向市场,按照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从培养和提高美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着手,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志向、兴趣、能力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三是针对美术类专业的特点,尤其是数字媒体、动画、艺术设计、造型等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要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顶岗实习、定向培养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反馈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在新时代下,传统的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美术类大学生需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积极改变,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努力,高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美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需更好地了解美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专业特色和社会对美术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以促进美术类大学生成功就业。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大学生的调查,阐述高等教育下美术专业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呈现的特点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在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高等教育政策下,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莘莘学子获得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但效率的优先究竟在现实高等教育中是否被体现了呢?高等教育发展至此,被界定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它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那么,高级人才在当今社会为何会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困境?现以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阐述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前身是 1986年设立的原艺术系美术专业和1996年成立的美术系。目前,学院有美术学、绘画国画、绘画油画、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6个本科专业,其中美术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和艺术硕士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美术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00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00余人。近三十年来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为社会输送艺术类合格毕业生10000 余人,成为河南省培养高级美术教育人才、美术创作人才、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基地。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职业规划不系统。从进入大学校园起,没有对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二是就业政策不了解。总认为专业重于一切,国家政策、思想政治、就业政策等方面主观上不去了解。三是就业竞争力在美术专业方面相对薄弱。虽然是非普通专业,但是在本专业内的专业水平并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四是就业观念不统一。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择业思想观念在更新,但是传统与现实的不统一,使得自己的就业观念摇摆不定。五是就业指导来的太迟。河南师范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大三大四才开始作为公共课设置在课表内。显然不符合大学生一入校就应该接受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指导的现实。六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河南师范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是由辅导员教师承担的,辅导员教师的自身专业多半与就业指导无关,突击性的备课只能照本宣科,给予不了学生们实际性的指导。
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15届的261名本科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找到工作的占776%;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85%;选择考研的占129%;出国深造的占08%。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单位:学校占97%;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公司占853 %;大型企事业单位占28%;公务员占0%;三支一扶占0%;西部计划占05%;自主创业占17%。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满意度:非常满意的占28%;满意的占143%;不是很满意但先工作着的占827%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地域倾向:倾向回户籍所在地就业的占114%;倾向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就业的占304%;倾向北上广等精英人才聚集地的占574%;国外的占08%。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求职渠道:家人、朋友、老师介绍的占339%;通过网络、媒体的占477%;通过学校、社会就业指导部门的占183 %。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认知:可接受月薪在1000元-2000元的占86%;2000元-3000元的占436%;3000元-5000元的占419%;5000元以上的占59%。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指导:希望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占896%;希望社会相关部门提供就业指导的占906%;希望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指导的占894%。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障碍: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占852%;自身储备不足的占867%;缺乏实际的技能与经验的占761%;
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无压力的占86%;轻微压力的占839%;中等压力的占51%;严重压力的占22%。
通过以上调查,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在就业单位方面,由于是师范类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部分还是选择在学校,但大部分是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公司。就业率虽然还较高,但满意度却没那么高。在就业地域方面,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回生源地就业。这说明学生现在越来越能理性的看待就业,能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就业问题。在就业渠道方面,还是比较均衡,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机会。在可接受薪资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地面对现实,不再理想化,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在就业指导方面,学生是迫切希望得到各种渠道的就业指导。在就业障碍方面,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抱怨外界因素,夸大外因的影响力。在就业压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普遍能接受当下的就业形势,压力适中,说明可以很好的做自我调整,心理承受力逐渐增强。
二、美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不能只对新生在入学伊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应该不间断地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当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良好的开端就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高校教学机制,培养就业能力
高校美术院系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社会需求来预测需求专业、需求人才数量,适时调整招生结构,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要更新理念,教育模式新颖时效,教学内容创新务实。
3.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技能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学院应当在外围环境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学院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强化渠道,打破传统,除了教室内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师应当更多地给予社会实践指导,从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4.及时疏导心理,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行列,但在转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
5.宣讲成功校友案例,增强就业信心
做好校友联谊工作,专人专项负责历届校友情况,系统统计历届校友数据。定期邀请往届校友返回母校演讲,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给予在校大学生发展方向上的指导,给予正面的鼓励,这种特有的学缘关系对本学院本专业的大学生更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强就业的信心。(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