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19 09:53:00

导语:在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一、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现存的农业休闲项目档次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小规模的餐饮、农家乐及采摘园等形式,大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简单,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针对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口碑”传播。休闲农业区内缺乏具有较高档次、良好生活品味的设施建设。

2.大部分休闲园区的从业人员缺少培训,素质偏低。休闲农业区内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当地村民,对从事休闲农业缺乏经历及经验。休闲农业区内的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学历,基本素质偏低,而且从业主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过简单培训便进行从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一些京郊区县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政府的调控力度不足,没有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没有对产业布局、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扶持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用地、资金贷款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方面未能为休闲农业的宣传提出行而有效的措施,导致休闲农业在社会上影响力不足。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科学合理的规划北京郊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当地政府应当加强针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意识,努力做到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完美衔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貌以及基础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休闲农业区,对空间布局、交通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做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区在经营中还须坚持“以农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有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争取在该产业中树立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例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了一款“做一天渔民”的休闲体验活动,用自身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经营内容上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弘扬自身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效应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应当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在大踏步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本地休闲农业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尊重当地居民意志,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休闲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共同和谐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休闲农业区的内外道路修缮、完善周边环境,解决“进山难”、“难出山”、村庄道路差等问题,解决好道路问题就会增加游客数量、游览次数。同时加强区域内的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卫生等接待条件,根据中、高档次标准提升当地的接待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档次,全面提升当地服务业水准。

5.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北京市努力发展京郊休闲农业的时期,政府方面应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前提,提高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地创定融资、招商引资方案。针对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企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降低贷款利率、奖励优秀企业等。同时应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行业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韩施雨肖艳伟单位:北京农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框架要素

1.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要在确保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势利导,破解洛阳“三农”发展难题,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并围绕都市农业区位、技术、资源、景观、经营等特点,又连续出台了鼓励扶持蔬菜发展、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1.2夯实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

1.2.1稳步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自2008年起,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对蔬菜生产的需求,洛阳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2011年投入2000万元,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1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前的不足4.67万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7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余万t。

1.2.2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以牡丹种植为带动,近年来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2.83万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万hm2(牡丹面积800hm2、其它花卉苗木1.2万hm2)。

1.2.3持续提升畜牧生产能力。2011年以来,洛阳市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列出800万元,对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场)每个奖补20万元,对特色规模养禽饲养量1万只以上的养禽场奖励1万元、年销售特色家禽20万只以上或特色禽蛋2万斤的合作社奖励3万元、年加工量200万只以上的加工企业奖励20万元,加快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栏13万头、全省第一;肉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95.5万头、127.5万只、435.5万头、4490万只,全市肉蛋奶总产稳定在90万t。

1.2.4加快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林果基地的,市财政给予每年300元/667m2补助,原则上连续补贴2年,大力发展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为主的时令水果。截止目前,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8万hm2,总产量达到7.1亿kg,总产值15.5亿元,已建标准化水果生产园区26个。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

1.2.5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洛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30个万亩示范基地、30家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80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发展到37.6%。

1.2.6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结合洛阳农业资源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实际,争取一批农产品获得省和国家著名商标,争创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截止目前,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71家,面积7.6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04个。

1.3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阳市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开放招商,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馈条件,吸引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1.4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洛阳市近几年围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所在地和景区抓整治,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访、月讲评排序、季考核点评、年考核验收等制度,每月在媒体公开考评结果,对落后的单位实施重点管理。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洁了、景观更美了、大气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蓝了。良好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都市农业项目为广大城乡居民度假休闲提供了优美、合适的环境。

2存在问题及思考

洛阳市在推动“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功能欠缺等问题。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约,尤其是在配套设施的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资源浪费。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各地在探索中对具有特色的、突出发展的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数量少、范围小,其鼓励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为此,建议:

2.1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从政府层面上,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出台政策,明确思路、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等。

2.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在破解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用地难题,尤其是项目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上要予以明确、给予支持。同时,建议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重点对设施型都市农业、科技型多功能都市农业、休闲体验娱乐养老型都市农业等进行扶持,保障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作者:韩太国单位: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生态环保问题的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休闲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中国国家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休闲农业要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由于资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等,休闲农业属于自然生态的休闲旅游事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休闲农业的体验活动也必须根据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等特征来设计。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典范。休闲农业多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休闲农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促进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体验活动,还涉及无污染、无公害、无化学物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中资源型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和农民也会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农村流动,使农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观念及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转变生存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来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及旅游的需求,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空间。

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缺乏相应发展规划的指导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多为当地村民或民营资本自发策划、发展、经营,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引导,对城市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认识不足,大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阶段。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与区域内其他景点和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阻碍了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在已有的一些规划中,短视现象严重,缺乏对地区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很少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2.2设施的过度开发影响生态景观一些地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无序无规划,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工程建设产生的碎砖、石块、炉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观也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地区为了打造人造景观,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种等大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度假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时段集中涌入农村地区的休闲区域,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休闲农场的客流量骤增,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游客产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废纸、瓜皮果核、食物残渣、骨头、宠物粪便等的随意丢弃,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景观环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所限,休闲农场的垃圾分类排放、及时清扫外运和就地处理处置均面临很大压力。

2.4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休闲农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质行为,以及过度消费的做法等,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对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例如,在云南等地,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大批消费者的涌入对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较大,导致许多年轻农民不安于农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较好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农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2.5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在许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农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面对蜂拥而至的城市消费者,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位于发展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生态型农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所需的生态农产品难以得到农民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休闲农业资源面、活动面、目的面、经营面涉及因素较多,发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匮乏、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的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以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对策

3.1注重休闲农业的生态规划休闲农业的项目策划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规划,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如生态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从优化布局、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三个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二是发挥生态规划保护环境的事前预防功能,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三是休闲农业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保障休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3.2推动休闲农业的生态制度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建立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休闲农业经营场地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休闲农业开发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要严格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休闲农业服务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且环境污染的配套处理设施必须同步建设,且要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三是要建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环保素质培训及审查,提升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对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按破坏程度给予经济处罚、限期整治、取消开发资格等处罚。

3.3坚持休闲农业的绿色经营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在维护自然生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挖掘和传承自然生态为纽带,通过恢复性建设来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是经营者作为农村生态环保的维护者,应树立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做到不乱排放废物。同时,还要引导和监督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休闲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受能力,密切关注协调客流量,使客流量处于休闲农场的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环保、绿色的放松空间与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遵守农村生态文明旅游规范,杜绝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推进休闲农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从休闲农业本身提供的功能来看,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注重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全面价值最大化。一是将生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坚定地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二是在进行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过程中,将“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不仅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双重体验,也切实感受到传统的环保理念,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三是还可以与学校生态教育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可供学习的资源,配合自然生态科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教材园,通过环境资源、农场实地考察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3.5积极推动生态型农业发展一是在休闲农业景区应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以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二是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建设一批效益好、技术含量和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环境质量较优的农产品基地。三是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休闲产业链,实现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周广礼王军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国内外热带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优势

1.1政策支持国家、海南省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在《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通知》中指出“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海南省已开始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要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3]。国家、省优惠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给海南热带植物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休闲农业产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1.2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海南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植物园内遍布绿树红花、瓜果林木、热带作物、湖泊水库、村农田,同时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极为理想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一是热带农业资源。热带农业始终是海南热带植物园之本,植物园自1958年创建以来,从最初的热带植物标本园,到海南经济植物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种质圃内已建成热带牧草种质圃、木薯种质圃、热带果树种质圃、热带花卉种质圃、热带蔬菜种质圃、南药种质圃和腰果种质圃等专业圃,收集保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科技成果示范区内展示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园建院以来的科研成果,并进行示范栽培,内设能源作物园地、园林花卉园地、珍稀林木园地、棕榈园地、橡胶种资园地、热带水果园地、热带牧草园地、香辛饮料园地、瓜菜标准化种植园地等;热带植物科普游览区内荟萃了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53种,设有经济林木区、棕榈植物区、热带果树区、香料植物区、药用植物区、观赏花木区、木本油料区、水生植物区以及南药园等10余个游览区。二是特色文化资源。海南热带植物园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除军垦文化、红色文化、知情文化以及当地儋州文化在内的各色社会文化外,还有着丰富、特色鲜明的植物文化,例如爱情和友谊的信物———海红豆,情侣树———檀香、洋金凤,记载佛经的树———贝叶棕,植物糖厂———桄榔,改变味觉的魔术师———神秘果,五狗卧花心———狗仔花,佛主诞生之树———无忧树,每一棵植物都有着动人的文化故事。这些共同构成了海南热带植物园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三是健康养生绿色美食资源。植物园热带作物资源丰富,除去海南黑山羊、五指山猪、海南黎鸡、鱼、虾等各色鲜食外,还可利用自产的各色时令蔬菜、新鲜水果、保健花卉药材制作令人胃口大开的健康养生绿色美食。植物园建立近60年,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不但带来了为热带作物科研事业献青春的热情,也带来了各方各地的美食文化,与海南本地的特色饮食相融合,构成了植物园丰富的特色美食资源。

1.3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海南热带植物园位于北纬19°50′、东经109°50′,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为23.5℃,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7.8℃,极端最高气温33℃,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17.5℃,极端最低气温3.2℃。年均降雨量1850mm左右,有着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植物集中分布程度海南省内绝无仅有,堪称“天然氧吧”。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使植物园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成为游客冬季驱寒、夏季避暑的好去处。2.4科研实力雄厚海南热带植物园与品资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品资所是农业部直属的非营利性国家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拥有一支200余人的专业科技人员队伍,其中高级职称48人,中级职称52人。自1958年成立以来,取得科技成果18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9项,在国内外1200余篇,出版专著107部。选育出华南木薯系列新品种11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4个、蔬菜新品种7个和水稻新品种2个,研发艾纳香系列药妆品25个,牛大力酒、汤料包、茶等产品8个。丰硕的成果为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内涵。

2海南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休闲旅游接待条件尚需改进海南热带植物园收入多来自门票,食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十分有限,接待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设施建设亟需加强。植物园现有酒店1家,农家乐10家,食宿接待条件和能力都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园内道路虽四通八达,但缺乏游览车,游客只能徒步游览。停车场、生态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餐厅等设施简陋或不足,难以满足游客接待的需求。二是休闲娱乐和旅游品开发水平有待提高。除观赏游览和体验自产美食外,植物园缺乏参与体验项目,游客来了只能拍拍照、看看景,与休闲度假的要求相差很远。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都没有基本的包装销售,精品意识缺乏,游客无法购买旅游纪念品。休闲娱乐和旅游商品开发的滞后,对海南热带植物园的旅游收益造成了很大影响。

2.2推广水平低下,品牌不突出海南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西北部的儋州市,处在环岛游东热西冷的西线上,旅游区位优势不明显。而植物园单一的促销方式停留在依靠当地旅游部门的整体推广和游客的口口相传上,缺乏积极主动的个性化的宣传推广。植物园疏于品牌识别的系统性构建,其旅游核心价值不突出,整体品牌形象模糊,没有鲜明的旅游符号。品牌不突出的直接体现就是游客数量稀少,经济效益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游客对植物园缺乏深刻的了解认识,这与植物园优越的休闲农业条件极不协调。

3海南热带植物园热带旅游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热带植物园地理条件和资源特色,可采用以下几种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

3.1现代热带农业园观光模式借鉴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模式,发展都市农业。以植物园现代热带农业生产示范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热带水果、蔬菜、花卉、名特优热带作物种子种苗工程,无公害蔬菜和名贵花卉设施栽培,名特优新畜禽养殖,与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工程如组培等产业,带领游客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及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使游客了解农业历史,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同时,以果、蔬、花等热带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发采摘、赏花、购买果品等体验型旅游活动,使游客更亲近美好的大自然。

3.2休闲度假模式植物园是一个低密度、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文明社区,是一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得益彰的植物天堂。园内山水交错,空气清新,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徜徉在园中幽静小径,微风轻拂,让人忘却尘俗,尽享大自然的恩赐。依托植物园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热带农业景观、丰富的科技产品,结合儋州的民俗文化,联合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疗养、养生等休闲度假服务。

3.3科普教育模式海南热带植物园获得国家、海南省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建园50余年来,一直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知识、认识植物种类、观察植物生长习性、开展试验研究和生产实习的主要场所。植物园每年还接待岛内外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生,通过现场讲解、科普讲座等方式,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提供服务,成为广大青少年普及热带植物学知识、开展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的重要园地。

4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的对策

4.1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以及自有资金不足,品资所很难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海南热带植物园中发展休闲农业。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一是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由双方共同开发,合作经营植物园。二是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生态餐厅、垂钓休闲配套设施、科研基地观光通道及其配套设施等,规范卫生、饮食、住宿、安全等建设标准,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4.2突出特色,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发展热带休闲农业,要把握建设的特色和品位。海南热带植物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科研底蕴,发展休闲农业,应将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等优势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深度开发,合理布局,将海南热带植物园打造成为一个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观光旅游、宜居度假、健康生活的植物养生天堂,开发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点。同时,植物园对游客可采取多种营销推广方式,如通过各种途径向顾客发放旅游消费券、赠奖销售、积分兑换、价格折扣等,针对中间商的营业推广方式也有价格折让、销售竞赛、推广补助以及同业优惠等多种方式[4],以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4.3以主题活动带动休闲农业开发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适时举办各种以农业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如兰花艺术节、蔬菜艺术节等。围绕热带农业、生态环保主题,常年举办各种培训,如面向全国开展生物、农业、生态、环保等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把植物园建成海南省内现代农业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齐全、服务最完善的中国(海南)中小学生热带生态科技夏(冬)令营基地。举办以热带农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博览会,将植物园发展为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服务全国乃至东盟、全球的热带农业“硅谷”。

5结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海南热带植物园的旅游开发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突出农业科技特色、展示人文风貌、绿色科技精品的A级景区。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促休闲业,以休闲业养农业,推动海南热带植物园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补充、联动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海南植物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作者:邱美欢张洪溢王祝年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合肥休闲农业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地方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发展瓶颈难以逾越,发展后劲不足合肥休闲农业应该说开始于2002年“长丰草莓采摘一日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多数区县乡镇还没有形成休闲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地方主管部门认识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明确,单纯看重经济功能,跟风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文化优势、旅游文化市场紧密结合。土地多以租赁方式取得短期使用权,经营户不敢投入过多,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贷款难是限制休闲农业发展的另一瓶颈,70%以上的经营户将资金视为经营的第一大困难。

1.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体系不完整休闲农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调查发现,该市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多为农村劳动力和当地村民,家族式经营为主,组织松散,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服务行业培训,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整个行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发展方式单一,主要是餐饮、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投资多是单户,规模小,产业链短,和休闲农业相关的特色娱乐项目太少,没有集群效应可言;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合肥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1hm2=15亩),大多数以家庭承包方式进行管理,农民通过承包几百亩的果园,进行葡萄种植,并种植蔬菜、挖鱼塘、养鸡,自己经营餐饮,接待的游客大多以自驾游为主,提供的休闲娱乐项目多为釆摘、垂钓等传统休闲项目。没有将葡萄的产业链进行延伸。

1.3产品开发偏重资源导向,同质化高,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休闲农业门槛较低,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几道土菜、挖个鱼塘、刨一块菜地”开发的“农家乐”项目,数量上的快速增长造成竞争激烈。总体上来说普遍缺乏特色,产品质量低,单纯停留在餐饮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很少,缺乏与合肥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与合肥历史文化相渗透的特色项目。经营类型主要是观光娱乐型,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采葡萄、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而知识型、疗养型、体验型的经营者很少。如原先肥西三岗很有名气的仙湾湖山庄由于周边地区的“农家乐”同质化严重,再加上恶性竞争,导致亏本运营,如今已经转让改为“疗养院”。

1.4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优于城市的自然环境,而传统的乡村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涌入,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大大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大多数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接待设施的“三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自然风貌,不利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经营户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通自来水,卫生条件堪忧;多数休闲农业景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没有城市公交线路直达;特别是有不少临河、临湖、临渠休闲农业项目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安全隐患较大。

1.5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公众认知度偏低长期以来,农业的功能一直局限在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工业原料供应上,对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教育功能等常常予以忽略。大部分经营户的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发传单、发名片、靠回头客等传统手段,再加上本身“小、散、弱”,也没有资金进行相应的营销宣传。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景区由于设施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不大,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一村一品”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宣传手段上,也没能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如开通营销网站、微博、微信的还很少,许多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园不被人所认识,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认知度较低。

2合肥休闲农业开发对策与建议

2.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前期规划、中期实施还是后期完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调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休闲农业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可围绕“森林合肥”建设,用足用活城市、山、岭、水、圩、湖等六大资源,深入推进产业、资源和空间整合,加快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近郊“农家乐”体验游、远郊乡村特色游、滨湖风情观光游、湖岛渔家风情游的现代休闲农业空间格局,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如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展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吸收个人老板和企业组织的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出让入股等形式和手段来拓宽休闲农业的有效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在不影响区域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土地利用审批要向休闲农业企业和项目倾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促进土地流转,为休闲农业经营户解除土地使用上的后顾之忧。

2.2强化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速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鼓励就近就业,以促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培训当地农户,特别是当地青年人,可以利用合肥优质的科研资源,如从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分批进行农业技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烹饪技术、食品安全、森林防火、突发事件应对等集中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创业,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规范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市旅游局2006年制订了《合肥市乡村旅行(“农家乐”)示范区(点)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可以进一步建立统一的从业资格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特殊农产品加工储存标准、自然资源保护标准、服务质量体系等一系列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标准及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地方行业自律委员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论坛等,实现农户直接参与,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劳动力转为产业工人等各种经营模式,发挥休闲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引导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利用长丰草莓、大圩葡萄、老乡鸡等一批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实现空间上的拓展和水平上的提升,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2.3整合特色资源,挖掘地域文化,丰富产品类型合肥休闲农业发展应结合合肥“大湖名城”的基本定位,在“环巢湖”上多做文章。根据合肥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构建现代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表1)。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少的不足,应通过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休闲农业资源,坚持以“农”字为特色,注重“土、特、奇”的开发原则,着重发展游客参与性和文化内涵较强的项目和产品,如特色民俗、民族表演,集体协作下河捕鱼、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合肥作为中部地区会展型城市,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模式,开发高端产品,如商务型农家庄园等,实现休闲农业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

2.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标识标牌、水电通讯和安全等设施的建设进行扩建和完善,在市区重要路口设置醒目路标、指示牌,开通“农家乐”旅游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出行,切实提高休闲农业景区的可进入性,解决经营户的实际问题。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同时包括生态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文化的可持续以及经济的可持续。随着休闲农业进入发展成熟期,初期数量上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有效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改进垃圾、污水处理,加强对太阳能、沼气等无公害能源的利用,对于自驾车游客核心景区可考虑统一换乘,以减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5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整体营销,提升地方休闲农业品牌加强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统一建立市一级休闲农业服务网站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对外宣传。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建立企业网站,并与政府的统一平台对接,通过网站开通网上预定、进行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开通微博、微信,开展事件营销,鼓励游客将相关体验经历在专业论坛或服务网站上,提高休闲农业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积极与旅行社签订协议,通过价格优惠、利益共享等方式充分利用旅行社的资源,带动淡季消费,改变“靠天吃饭、上路拦车”的落后局面。单个经营户还可以采用“联合体”的模式,依据地域、产品等形成统一品牌,实现统一定价、联合营销、分散经营。挖掘地方特色,不断提高“庐字号”和“巢湖牌”等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如长丰草莓采摘、肥西老母鸡家园、大圩葡萄采摘、三十岗西瓜、巢湖水产等,促进合肥休闲观光农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甄丽君陈秀楼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绿色休闲是现代休闲农业永恒的主题.梅州在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对资源的破坏和低水平开发利用,要严格控制滥用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资源,努力避免休闲农业开发对资源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要严格控制“农园”周边地带工业化、城市化对相当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保持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乡野氛围。

作者:黄春玲邓琼芬赖益辉曾志军郭辉单位:平远县园林管理所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平远县绿景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梅州市文化生态旅游研究会中国旅游研究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生态湿地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一、铜梁县依托生态湿地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铜梁县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回归自然的有质量的旅游休闲方式。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旅游正是由此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有利于城乡之间由传统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变为融合、互补的关系。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正在逐步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的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农产品,它是一项结合土地、文化、旅游与服务的产品,其他产品无法替代。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就能够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最终提高农民收入。

(三)当地区位、产业、政策优势协同并进的重要体现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位于铜梁县土桥镇“万亩莲藕基地”内,距离县城10km,距离主城60km,主城驱车1h即可到达;2015年,重庆外环高速公路(三环)将建成通车,届时游客可以直接经由三环高速路直抵荷花园。荷花园以土桥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南城街道、太平镇、侣俸镇以及大足的国梁镇、雍溪镇等地,形成大规模荷花莲藕产业基地。铜梁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城三区五朵花”的布局,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荷花园作为“五朵花”之一,被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二、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周,基础设施滞后

1.停车场位置选择不合理。

目前,荷花园仅在距离接待中心1000m外建有一处临时停车场,且停车场位置隐蔽,周边没有引导标识,游客很难发现。由于找不到停车场,很多驾车前来观赏荷花的游客只能将车辆停靠在荷花园路边,而该条道路设计仅为两车道,游客车辆占用道路停放后严重影响附近交通秩序。

2.园内步道均未设置栏杆、警戒线,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应该被管理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多次的观察,发现万亩荷花园内水塘遍布,人行步道蜿蜒其间,却均未设置防护栏杆或拉隔离带,虽不是深水塘,但对于很多前来玩耍的儿童来说,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水塘酿成安全事故。

3.园内卫生设施缺乏,游客产生的垃圾易污染园内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一个成熟精品景区的标志之一,作为铜梁县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景区,荷花园内目前没有设置任何垃圾回收装置,纵览全园竟无一处垃圾箱或垃圾房,游客将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意置于园内;同时,除临时接待中心内有一简易公共厕所外,再无其他公共厕所,游客很难找到该处,给园区内环境卫生问题埋下了隐患。

4.餐饮、休息场所配套滞后。

目前荷花园内可供游客休息的区域仅有几座凉亭,在高峰时段很难满足绝大部分游客的休息需求,游客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影响其心情及对整个园区的印象;同时,园区内也缺少必要的餐饮区域,游客只能在附近村庄的小卖部简单就餐。

5.观赏荷花品种相对单一。

荷花园虽号称园内有观赏性荷花百余种之多,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园内实际种植的荷花种类仅有一二十种,难以满足高峰时段游客的观赏需求。

6.引导标识缺失。

荷花园三面环山,进入荷花园要翻越数公里的山路,但是沿途并没有设置醒目的引导牌供游客辨识方向,没有到过荷花园的游客可能会因为迷路耽误游览时间。

(二)有效监管不够,施工进展缓慢

荷花园从开工建设至今已经两年多时间,但主体景区部分和接待中心仍在建设之中,建设施工进度明显偏慢,而且存在建了又拆的重复建设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时间内还很难形成有效的接待能力。由于园区开发者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就匆忙上马,建设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导致粗制滥造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接待中心先建后拆再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耽误工期,影响施工进度,还有多处已建桥梁受河水冲击后出现垮塌。村一级领导和合作社成员未能充分发挥参与监督的职责,施工过程基本是建一步看一步,没有形成责任问责机制,对于部分工程何时开工建设,何时完工验收没有专人负责,这也是导致工程进度缓慢的直接原因。

(三)日常维护不力,有利资源被闲置

政府花大力气打造荷花园景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刺激当地相关产业协同的发展,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是,目前荷花园景区通过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却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出。整个荷花园每天至少需要数十名工人进行除草、荷花栽种、荷花移植等日常维护工作。园内目前栽种的荷花品种主要仍是观赏性荷花,调查期间发现由于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池内荷花大面积枯萎死亡,这些荷花还没有发挥作用便已失去观赏价值。作为当地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项目,荷花园目前仍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任由游客观赏,完全免费。游客是休闲农业收入来源的可靠保证,放弃对游客的限制,无异于赔本赚吆喝,得不偿失。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还是经营者没有组织更多人力,实施有效的营销管理。这使大量原本应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既加大了前期投入也浪费了时间。

三、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1.合理建设停车场。

荷花园内目前有一处小学旧址,该学校已经被建设方购入并设置为临时接待中心和办公地点,旧址楼前有一片1000多平米的空地,建议将空地进行改造,去除杂草,重新划线,设置为临时停车场,保守估计该片空地至少能够容纳20~30辆车的日常停车需求,基本能满足非高峰时期游客停车难的问题。

同时,在空地入口和入园沿途设置停车场指示牌,引导游客车辆进入停车场,避免车辆停放在路边阻碍园区交通。

2.园内主干步道加装栏杆或设置警戒线。

目前园内游客观赏荷花地点主要集中于园区入口的一公里区域内,且经常有儿童穿梭其间,在游客集中区域加装护栏,在非集中区域设置警戒线能够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3.增设卫生设施。

在步道两侧每隔100m设置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或简易垃圾桶,在园区固定位置设置大型垃圾房,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聘请专职保洁人员维护园区内环境卫生。将现有学校旧址内厕所进行改造,并在园区入口及公厕附近安装指示牌,引导游客,改善游客用厕条件。

4.加紧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还要对现有临时接待中心(即小学旧址)进行整修改造,在满足游客休息、餐饮需求的同时为园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增加不同种类荷花的种植。

增加层次感,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6.在入口及沿途设置路标、指示牌。

引导游客及车辆,节约游客时间,增加游客数量。

(二)强化监管,加快施工进度

1.合理的施工进度。

制订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进度计划,避免人工、材料、设备的闲置浪费,灵活运用资金,统筹安排工程中的各项工作。园区内各类工程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吸取其他地区荷花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防止因为盲目赶工,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以及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

2.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是保证工程进度能否实施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案不当,可能引起返工、工人操作不方便,工效降低。所以,在每项工作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编制合理、可行、方便的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每道工序开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要求讨论,提前考虑施工中的难点、关键点、注意点,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出现返工现象。

3.有效的施工管理。

为实现项目的进度目标,应成立进度计划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首先抓安全管理,没有安全,进度根本无法保证。所以项目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安全关,成立安全责任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带队,项目安全员主要负责实施。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保证至少有一个安全员全程跟踪监督,通过项目管理者的有效安全管理达到零伤亡、零事故。

(三)组织村民,参与营销管理

首先,通过加紧建设接待中心,将园区内荷花观赏、休闲娱乐、餐饮等连为一体,在解决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时,改善园区盈利模式,扭亏为盈;接待中心内的服务人员可以就近招聘附近村民进行培训,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其次,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作为目前政府主推的王牌休闲农业项目,荷花园每日的游客数量仍然屈指可数。广告宣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组织力量在城区主要街道和媒体投放广告,进一步借助新媒体扩大品牌效应。最后,发动周边村民,招聘村民到荷花园工作,解决村民的二次就业问题,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其原有的抵触情绪,化被动为主动。荷花园的建设需要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聚天时、地利、人和,尽早完成荷花园整体建设,为游客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加强管理,发挥政府功能

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健康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管理。作为铜梁县土桥镇政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经营能力。

荷花园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级产业的服务性质,但大体上并没有离开荷花莲藕产销活动的范畴。妥善应用莲藕资源,是荷花园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荷花园休闲农业仍应以莲藕经营为主题,将荷花经营融入其中。

2.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荷花园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更不能因为要发展休闲农业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由于中西部地区承担了国内大多数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任务,所以当地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经过妥善的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保障人类活动与环境维护的动态平衡,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

3.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增产增收。

荷花园休闲农业经营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符合消费者取向,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益,而不能仅仅为了增加旅游收益而损及农民长远利益。

4.确立发展重点。

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制订保护农业生产用地、避免耕地流失的严格规定,防止由此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减少;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搞好荷花莲藕生产的关系,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5.树立科学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

在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农业为基础,以企业经营为手段,向休闲观光者提供服务业的产品。为此,荷花园经营者应该对园区实行企业化科学管理,同时针对市场需求确立营销策略,建立永续经营的理念,精心培育休闲农业长久品牌;注意强调资源特色,利用莲藕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丰收的喜悦;在经营内容上,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举措,未来土桥镇荷花园休闲农业项目的建成运营将不但有助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能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当地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形成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作者:夏宇鹏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1.休闲农业的现况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5.2福州市对休闲经济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前瞻性的研究

关注政府、商业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多种服务组织的作用,以树立全新的“休闲观念”,开发多样的“休闲产品”,发展多元的“休闲产业”,制定积极的“休闲政策”,提供必要的“休闲教育”,全面提高“休闲质量”,从而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成为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结合新农村的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休闲化、国际化的建设提供服务。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乡村旅游及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探究

【摘要】目前,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急需增长下,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发展理念也越来越成熟,始终围绕旅游抓休闲农业发展,抓好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的发挥乡村优势和环境特色,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统筹发展,以构建新型的产业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创意休闲;农业发展

乡村旅游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输入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创意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实现农业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重要依据,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呼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对此,下文就以乡村旅游研究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为着重点,分析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1]。

1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最初阶段为“农家乐”,而后在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从客观的层面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环境。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出3种基本模式:1.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以自身体验为主。2.休闲渔业、体验牧业,打造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主题村、生态房产、田园地产、酒店房产等等,突出主题,强调特色。

2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上的,是旅游、休闲、农业、乡村等各个因素的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开发和构建乡村旅游区,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市场述求。从客观上来看,乡村旅游更多的强调的是旅游、欣赏、观光,去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特色。在现代化建设中,乡村社会愈发凋敝,社会进程日益加快,在快节奏和高压力下人们对乡村淳朴、自然的生活更为向往,乡村休闲的吸引力逐步提升,对此,积极的开发乡村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培养乡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本身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泛、资源丰富,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跟高、更全面的要求,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格局,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国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土国情上的,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休闲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以增加农业的新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个系统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以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功能化的发展。当然,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鼓励,市场机制的推动,以意识为先导,培养农民农业产业化意识和乡村旅游意识,加强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让农民切实的体会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改变,从主观意识上为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思想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应用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方面要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待农村,要保留乡村的特点、特色、民风、习俗、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坚持特色、突出主题特色,保留特色,不能盲目的追求时尚、新颖、现代化建设而抛开乡村本质,这样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从整体上降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艺术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善于用综合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如:如何更好地规划农业土地、景区构建、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等,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同时,加强乡村旅游概念的宣传和推广,改变农民对农业发展的固有认识,使农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旅游景观的构建者,使民风、民俗、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的魅力点,这样不仅进一步的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们经济实力的提升。

3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建立在乡村自然风光、乡村人文特色、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的视角和技术进行创意性的构建和开发。其主体仍是是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主,以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和服务体系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和精神文化感受。创意休闲农业是集创意、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信息化、现代化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其本身是对旅游农业的一种发散,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升级,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休闲价值。在客观的要求上,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框框架架,在功能、项目设置、功能利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从休闲农业的角度上来看,乡村旅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生态的融合,是坚持原生态概念,是对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民俗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推崇,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将传统的与现代化结合,给予旅游者一个全新的旅游感受,让旅游者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体会自然、追求自然和享受自然。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推进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相比于“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更加强调对公共设置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寻求更为健康的发展市场。除此之外,创意休闲农业还引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如:人文元素、国际元素、休闲元素、体验元素等等,在保留其本质的特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推崇基础上,注重其创新、改革、创意、创造,实现传统元素与新元素的有效结合,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市场。而且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形成新的组织,有更为明确的市场分工,组织化程度也更高,逐渐趋于品牌化、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让创意休闲农业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茜.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成都乡村酒店业发展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6.

作者:由玉坤 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浙江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摘要: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浙江省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成功经验对于其它地区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分析了浙江休闲农业发展的五种模式,包括:农庄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分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三点成功经验,包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给出了其它地区应借鉴的经验: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作者:朱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过程与前景

摘要:本文阐述了平山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过程及前景,并且对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平山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平山县;休闲农业;

1平山县地理位置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09′—38°45′,东经113°31′—114°15′,东临获鹿县,南连井陉县,北靠灵寿县,西与西北靠山西省盂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平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离首都北京325公里。

2平山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旅游中体会到“农家乐”。每一种产业的诞生都要有其必然的要素,而这种产业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之前的温饱型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享受型。目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缩小城乡的差距的重要保障措施。[1]平山原本就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城乡人民对信息、科技、观念的相互交流,正是有了休闲农业这个中介,让城市人可以了解和体验农村的好处,也可以让农民改变对城里人的看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前提,城乡才能更好的沟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关于农业的文化,并且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农业文化,把这些事做好了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不仅如此,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3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当前阶段,平山县在120多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中有15个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15家中,一家在河北省的名叫名东方巨龟苑的休闲观光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刘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最近还有很多生态农业园区都发展起来了,且被人们所熟知,代表性的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这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平山县的观光旅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些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农家乐、旅游饭店这些服务性的企业的发展,且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旅游项目的村庄高达128个,比较有代表的是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而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员也有6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这方面来讲,休闲农业在平山县在其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色。[3]

4平山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是我国毕竟是新手上路,难免会有不正确的指导方针,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因为现在的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管理的好这个产业呢?因为没有培训加上大多是农民,整体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可能是跟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所以缺乏服务的意识[4]。休闲农业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整体的规划,而且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市面上的设计差不多,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都不高,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成分居多,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正确性。休闲农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有一些经营者不在乎这点,只顾大规模、豪华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还有的人,砍伐树木,破坏农田,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形态,把原来的生态平衡全都破坏了,这样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土地沙化,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当时发展农业就是为了这个吗?有的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时候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乱丢垃圾,还有的故意破坏农业的环境,再加上清洁人员不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导致这些地方被垃圾侵蚀,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2发展前景

平山县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条件,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原丰富、地区特色显著、历史悠久;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郊区农村观光会越来越多,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会随之增加;政府的支持。平山县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旅游胜地,而且也将会成为一个休闲旅游的胜地。展望未来,平山县的休闲农业前景十分光明。

作者:刘月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

摘要休闲农业是通过休闲旅游活动,为休闲旅游者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服务。本文介绍休闲农业的内涵特点,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以及与新农村建设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交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影响,其功能是综合的。现如今,休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通常被结合起来,通过休闲农业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经济中,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及民俗文化等,带动交通运输业、加工产业、餐饮服务业等的发展,建立起“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农村建设的不断进步。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通常休闲农业除了观光、采摘活动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活动,总体来看,休闲农业指利用乡村具有的独特的各种资源,经过规划和开发,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的旅游经营活动。从上述内涵中,可以总结出休闲农业的特点:区域性、乡村性。城市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市场,休闲农业功能较全面,形式较自由,受季节影响较明显,结构较为特殊。

2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如住宿、饮食、商场、交通和文化行业等,这些在旅游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关联产业。同时,由于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便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出路。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城乡之间的交流联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带动、影响,以及城市游客与劳动者的交流互动等,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国农业自古以来就以种植业为主,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休闲农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二产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整个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3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今,休闲农业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中可知,城市和农村作为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作用。休闲农业可以说是一个枢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一定的联系作用,可以为城市和农村之间交换物质和信息。休闲农业将城市文明与农民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拉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对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4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在分布上,从大城市逐渐发展到小城市,从城市逐渐延伸至乡村。发展初期,休闲农业主要以大城市周边为发展地区,如今休闲农业已发展到中小型城市及乡村地区。休闲农业的重心从城市本身逐渐转移到景区中。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各地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休闲农业的重心也从城市本身向景区不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紧密联系。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体规划相符合,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具有一定的互促作用。

5新农村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些休闲农业盲目地开发,没有作出科学的规划,导致建成后没有大量的游客,经营效果不好。因此,要明确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其次,受到农村发展条件的限制。在休闲农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交流越来越多,而又缺少相应的有效管理,使得乡村趋于城市化发展,使原本的休闲农业逐渐失去了乡村特色。另外,存在资金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由于乡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资金不足是困扰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限制了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很多休闲农业的分布地区处于偏僻的乡村,缺乏高素质人才十分普遍。

6新农村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市场,要面向各个类型的消费者,要善于发展各种资源,如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及自然特色等都是休闲农业可开发的资源。二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获得农业、休闲、经济等各方面的效益。三是休闲农业必须结合科技创新。没有创新的休闲农业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创新需要科技的支持。具有创新的休闲产业能给人带来享受,休闲农业服务的提供者需要在产品或服务中融入文化、快乐、科技等元素。四是休闲农业必须结合城乡统筹,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逐渐趋于统一的整体。与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独立的社会结构不同,城乡统筹将农村内部、农村和城市联系在一起,而休闲农业对城市和乡村有一定的连接功能。

作者:冯天雨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岐山县休闲农业发展构想

摘要: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浓厚的文化特色,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与文化、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地产、农业与休闲度假的发展息息相关,随之催生出一个新兴产业———休闲农业。时代的发展在呼唤一个既能够整合诸类资源,又能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产业———休闲农业。笔者通过深入有关行业进行调研,对陕西省岐山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发展构想。

关键词:陕西岐山;休闲农业;现状;对策

1发展现状

1.1旅游业带动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陕西省岐山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五丈原诸葛亮庙风景名胜区,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339万人(次)。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在全县发展以“游历史文化古迹、品正宗岐山臊子面、住农家小院、体验西岐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特色旅游业。2015年,全县“农家乐”模式的民俗接待重点村4个,接待户240户,其中三星级接待户128户,从业人员1500人,每日餐饮接待能力达7000人(次),住宿床位1000多张。2015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6.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5亿元,休闲农业收入6亿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的凤鸣镇北郭村,“农家乐”旅游接待户由最初的6户发展到128户,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日餐饮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次),住宿床位800多张,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170多万人(次),户均收入15万元。

1.2特色饮食业带动休闲农业方兴未艾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岐山地方小吃给岐山带上了“美味之乡”的称号。岐山臊子面、擀面皮、岐山锅盔享誉国内外,岐山臊子排骨、岐山肘花被认定为“陕西名菜”。2014年,岐山县成立陕西西岐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OTO和微商的商业模式,推出以擀面皮、空心挂面、岐山臊子、油酥锅盔、岐山醋、油泼辣子为主打产品的“岐山六宝”,为岐山特色饮食对外发展建立广阔的销售平台。农家特色饮食作为岐山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为全县创收2.5亿元,解决劳动就业2000人。

1.3观光农业引领休闲农业异军突起

岐山县的观光农业现正在起步建设阶段,主要有凤鸣镇北郭村生态休闲观光园,占地面积870亩,其中园内栽植葡萄树10亩,樱桃树12亩,核桃树8亩,杏树8亩,桃树10亩,奶油草莓10亩,苹果树520亩,设施蔬菜大棚293亩,共132个棚,大棚内种植西瓜、甜瓜、西红柿、豆角、甘蓝、蒜苗等瓜菜,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100多万元,实现农民纯收入900多万元,同时,极大地提升北郭民俗村的旅游人气,为民俗旅游注入新的景观。正在迅速发展建设的凤鸣镇河家道村农业生态观光园、星辉农业生态观光农庄也异军突起,成为岐山观光农业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全面带动了周边村组的果菜种植、畜禽养殖、花卉苗木培植和“三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方致富,辐射八方的带动作用。农业观光园共计接待90万人(次)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了村容村貌、家居环境和人的精神风貌的迅速转变,成为了岐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尤其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北郭村,并先后被命名为“宝鸡市乡村旅游示范点”、“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省级“文明村”、“卫生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全国农业一村一品工作现场会”的参观点。

2岐山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休闲农业发展集中于凤鸣镇境内,且发展规模不同,北郭村作为全县示范村,发展程度较高。但作为典型样板,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巩固自己的成果,把自己优势充分发挥,做大做强,仍然压力重重。凤鸣镇河家道村运行几年来,前进的步伐很快,但由于单家独户经营,仅限于餐饮单独一种方式,住宿、娱乐等项目几乎没有,各家建设标准不统一,设施条件、环境卫生跟不上,建设成本高,政府鼓励补贴政策少,做不出规模,辐射带动效果就难以体现,成为制约村上餐饮业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发展的一大难题。蔡家坡镇星辉落星湾农业生态观光园,占地9000亩。自2012年开始建设,基础设施已建立完善,但娱乐、观光农业仍在筹建过程中。因此,各个地区发展层次高低不等,没有形成一个互帮互带的产业链。

2.2观光农业发展滞后

岐山观光农业起步早、发展慢,休闲观光农庄现有3个,且规模小、品种单一,只停留在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感受农村气息的玩乐形式,特色果园、菜园面积少,提供给游客摘果、拔菜、享受田园乐趣的空间有限。其它种类的观光农业还未建立起来。

2.3高效休闲农业缺少成功范例

岐山休闲农业主要以发展“农家乐”接待为主,集旅游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高效休闲农业尚未真正发展起来,以“体验西岐民俗风情”的生态、民俗、文化元素较少,民俗文化色彩过于表面化,传统农业精髓挖掘不深。能让游客深刻记忆、乐于参与的项目不多,因而,大多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不住记忆的脚步。岐山民俗村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样板,也正在观光、休闲方面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

3对发展岐山县休闲农业的建议

3.1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重要的措施提出,这是一次重大机遇,岐山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周文化精髓,突出“南桃北果中瓜粮菜”特色,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加强历史文化渊源与自然资源条件及农业特色优势利用,从市场需求入手,把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相结合,把市场化和历史生态、民俗、文化理念融入到岐山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注重挖掘亮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培育几个“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创意品牌,带动和促进岐山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3.2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全县现在已确立的三个休闲农业发展园需继续做好园区科学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应注重对外宣传,积极申报现代化农业观光园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大企业公司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休闲农业。在保证充裕的资金前题下,给项目实施村和企业公司注入活水和信心。

3.3树立休闲农业样板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凤鸣镇北郭村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样板,把推陈出新,提升民俗村品位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工艺技能培训等其他形式,进一步挖掘开发剪纸、刺绣、泥塑等传统民间工艺品和西岐香醋、油泼辣子、手工挂面、锅盔等地方特色风味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使北郭民俗村成为岐山民间工艺和地方特产展示基地。同时,大力弘扬秦腔、曲子、锣鼓等原生态周文化,定期举办“民俗美食节”、“臊子面大赛”、“周公家宴”、“寻根周文化”等民俗文化活动,加深外来游客对岐山感情认知,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其它村,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发展第三产业。正在起步发展的河家道、落星湾等村根据自身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盈,将岐山休闲农业做大做强。

3.4继续做大做强旅游业、餐饮业

围绕特色、品质、创意发力,培育休闲农业品牌。依托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五丈原诸葛亮庙风景区、周原遗址景区等把北郭民俗村、河家道村、星辉农业观光农庄建设成为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有机结合。餐饮业要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改良工艺,卫生环保,使游客既品出岐山风味,又感受到西周浓厚的文化气息,促进休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张娟妮 雷锦飞 杨玉萍 潘雯 单位:陕西省岐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平山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山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农业元素逐渐融入,休闲模式日趋增多,现已形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基地型、休闲农家型等多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好去处,也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创了新路子。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平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平山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大致可分三大类: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4.5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目前国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加大,各休闲农业景区要努力朝现代农业园区方向打造,要树立大园区观念,充分利用周边成型的农林种植基地,采取多方式加强合作,扩大经营领域及园区规模,建设大园区,努力提升景点水平,争取国家资金及政策方面支持,促进景点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做成平山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作者:郝文谦 单位:平山县农业畜牧局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造成了逃离都市浪潮,都市人不再满足于城市公园、绿化广场等简单的休闲生活,而向往优美、轻松的乡村环境,人们寻求回归自然,亲自农耕的享受。与此同时,城市郊区的广大农民又受制于农业生产的低收入与当地就业机会的缺乏而纷纷背井离乡,成为打工一族,到城市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看似矛盾的现状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城乡融合的渴望。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内涵

1969年,日本矶村英一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为城市除了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第一空间)与产业活动需求(第二空间),还应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三空间),城市应该有充足的绿地可供居民休闲与放松。我国都市人口密度大、城区建筑密集,缺少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可以作为城市休闲功能的拓展与承接。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指位于都市近郊,以农庄、农场、农业科技园等形式,为都市居民提供农业体验、观光休闲的以娱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为主的农业类型。

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就地就业问题。托市政策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高了农产品价格,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较高的价格也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丧失竞争力,价位更低的进口农产品挤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仍然增加缓慢。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近郊休闲农业虽然无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是可以通过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并将传统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相结合,成倍提高农民收入2011年北京市农田观光季活动年总收入超过600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873万元,旅游产品销售收入5308.5万元,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数据显示休闲农业就业带动比例为1:5,每个就业岗位都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5个岗位,发展近郊都市休闲农业可以解决就地就业难题,进而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都市休闲农业满足个年龄阶段人群的旅游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当代的老年人多从农村走出来,有浓重的乡土情结,退休之后渴望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亲自耕作。都市休闲产业可以与同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养老产业相结合,采取土地租用等创新模式,供老年人耕作采摘。当代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渴望闲暇时分融入自然,而休闲农业就成为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都市儿童大多在城市中长大,本身缺少融入自然的机会,对于参与农业抱有好奇和新鲜感,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亲子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抓住孩子就抓住了整个家庭的钱包。国民消费能力增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增加。据分析,大城市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转折点,而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41908元,城镇居民收入更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愿意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到休闲娱乐中来。我国假期以短假为主,以2014年为例,除去8天年假与7天国庆黄金周,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3天小长假,剩余80多天假期均为双休日,1-2天的近距离游正成为都市居民首选的出游方式,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园区正可作为居民近郊出游的主要承接地。

三、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点

政府引导,合理规划。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政府应把握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整合资源,避免分散化竞争,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依据各地特色合理配置休闲种植业、休闲林业、休闲牧业、休闲渔业、休闲副业与休闲生态农业,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错位竞争、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都市休闲旅游业同质化严重,应勇于创新,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探索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如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打造葵海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以色列北部村庄,利用当地沙漠景观,开发沙浴、沙果采摘体验。提升服务内容。提升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内涵,从单纯的观光、农家乐向教育、体验、度假等方向转变《。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占88.2%,形式单一,该现象也同样出现在都市近郊休闲农业中。人们对于旅游形式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将农业与学生教育、科技观光园、高端养生等相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三生共赢原则是衡量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准则。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将推动近郊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都市居民的幸福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将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刘在强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