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业工程论文

时间:2022-05-22 08:21:47

导语:在林业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业工程论文

林业工程论文:现代林业工程科学技术论文

1现代林业工程科学技术发展意义

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受到国务院的委托执行党中央的监督和管理权力主要负责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调控和协调。检查是指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方法以及标准针对工程实施任务完成的质量、资金和数量等问题进行仔细的核查对于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总结问题服取成功经验并及时的推广指导是指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对工程实施的办法、原则、法规和政策进行指导并做出适当的引导确保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地方负责工程具体组织实施其中包含工程实施任务的落实以及资源项目管理等等声也方工作的方法、态度和方式会对工程实施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作为工程实施责任主体的地方必须对工程实施全过程负责。

2现代林业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林产化学加工已经发展为综合性学科其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树木提取物、木材制浆、木材热解和林产生物化学等专业,下面分别对这五个研究领域进行简要分析。

2.1植物纤维原料水解

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是指将原料、盐酸、催化剂硫酸、酶等融合一起加热,将其中所包含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通过加水分解生成单糖。通过生物化学加工后单糖可制作出木糖醇、酒精、糖醛和饲料酵母等产品通过水解后所残留下的残渣还可以加工制作出活性炭和木素衍生物河将其应用到橡胶工业和塑料工业的填料中还可以直接作为肥料和燃料运用生物技术进而生产开发出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和糖质饲料生产技术。

2.2树木提取物

树木提取物是指通过提取法在树木的果实、根、果壳、叶、枝中提取得到的产物其中包括天然香精香料、多酚类物质植物和天然树脂等。加强高产脂树种的选择和培育并建立松脂工业原料基地,我国的采脂树种有油松、马尾松、南亚松、思茅松和云南松等等其中引种国外的采脂树种有加勒比松、火炬松和湿地松。要加强完善采脂技术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开发松节油、松香再加工产品进而开发出香料工业、塑料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和材料工业所需的新产品,将松节油和松香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木材制浆工业的不断发展浮油松香的发展势必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在发展脂松香外还要发展浮油松香生产我国与很多国家相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拷胶这种产品。

2.3木材制浆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制浆造纸工业作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肩负着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职能。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个国家中纸和纸板消费水平的高低。我国制浆造纸原料从非木材纤维原料已经逐渐的转变为木材纤维原料并培育出速生优质树种逐步的发展为造纸丰产林基地对市场中的企业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大型企业比重提高和完善制浆造纸企业中的技术装备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提高加大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有效的将制浆造纸工业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

2.4木材热解

将农林副产物作为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使天然多分子化合物通过分解和二次缩合途径制取出多种林产化工产品的过程被称之为木材热解方法。活性炭需要研究大量的课题例如化学药品活化法生产活性炭工艺和设备完善其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生过程中液相和气相污染彻底消除;价格低廉的活性炭生产和开发,恰巧迎合了人们废弃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另外在国内外活性炭新品种和新用途的研发都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海年将产出大量的农副产品将树皮、棉籽壳、秸秆、稻壳的粉碎物经过机器加工挤压出颗粒和棒状的成型燃料河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燃烧性能从而提高利用价值还可进行碳化处理并获得成型的碳化燃料炸为木质能源的新型利用形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亏邑李万灵。

2.5林产生物化学

林产生物化学将维资源、植物纤、农林废料作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取出酒精、有机酸、单细胞蛋白、香料化合物、酶制剂、功能性食品等附加值产品;还可以将食品工业、制浆造纸工业和粮食加工的废渣和废水作为原料运用生物技术制取单细胞蛋白和酒精等产品从而实现由废变宝达到综合利用的最终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工程建设运用创新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并兼顾各项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我国确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和恢复扩大森林资源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使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和完善构建了完整的林业生态建设骨架相信经过各界的共同努力胧国的现代林业工程科学技术将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和趋势发展实现我国生态和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作者:杨忠华 单位: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技术论文

1 林业工程技术发展意义

1.1 采用以林养林的方式,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杨林、有的发展林木加工养林、还有的发展苗木养林。农民还可以采取林果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和林苗结合等方式,从而通过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1.2 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发展

林农结合方式是促进林发展的有效手段。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成果和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以林为主,通过林农结合,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建设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推行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生态兼作,例如可以事项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生态兼作种植模式,使调整后的农村产业结构为退还林,从而创建更多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果。

1.3 实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在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中推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的原则,受国务院的委托,国家林业部门具有监督管理权力,主要负责林业工程实施中的监督、指导、检查、调控和协调工作。指导是指林业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对林业工程实施相关法规、原则、办法、政策和规程等进行指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确保林业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检查是指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和一定的标准和办法对林业工程实施任务完成的资金、质量和数量等问题审核与检查,一旦发现林业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要及时的纠正,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推广。地方主要负责工程实施的各项组织工作,其中包含工程实施的规划、任务、落实以及完成项目管理等等,地方工作的方法、态度和方式会对工程实施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工程实施主要责任主体的地方,要对林业工程项目实施负全部责任。

2 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林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从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技术管理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工程发展。林业工程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林业发展的措施是以重新分类区划天然林,对森力资源的经营方向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第二,种植树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针对那些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要停止耕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植树造林,将森林植被全部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坡耕地退耕还林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建设重点的防护体系工程。第四,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作为我国投资最大生态工程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黄河上中游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源消耗量也相对较大,建设林业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3 林业工程具体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林业工程投资力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体质改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政府部门对林业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林业工程技术管理水平需要不断的提升。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好坏,会对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加强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3.1 建章立制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林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更加的完善,各政府部门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法律法规,其中包括林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林业项目管理办法等等。建立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规章制度,使内部管理机制更加规范,明确林业工程项目的相关监督检查权力和决策权力,林业工程建设中要对项目事项全程的跟踪建设,通过跟踪建设时刻林业工程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实行互相牵制、相互配合的措施,从而建设出高品质的林业工程。

3.2 实行项目责任制

林业工程项目在实施前,项目的负责人一定要明确,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项目行政领导制,落实各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例如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工程项目责任法人是不可缺少,其对整个林业工程项目起到总负责的作用,其所负责的内容有项目前期的项目策划和资金筹措,中期的建设实施,后期的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增值等等。

3.3 实行招投标制度

根据我国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林业工程建设前,可进行招投标管理,这使得我国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的现代化、规范化。在林业工程项目中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对招投标负责人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优秀的承包单位更利于林业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优化配置各个生产要素。从而减少了林业工程实施中各消耗费用,将林业工程总造价降低。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管理制度,有利于林业工程项目吸引优秀的施工队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林业技术和勘探技术的保护,这样可以为林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并创造出价值。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新林地,研究科学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林业管理,从而确保我国林业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忠华 单位: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建设论文

一、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总量匮乏,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就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总体存在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以及分布不规律的情况,人均的森林面积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大的降低,同时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任务极为繁重的工程项目,存在着资金的缺口大,国家的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使生态建设的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治理昂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只能够形成局部的治理,导致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能够得到制约,使生态建设持续恶化。

1.2没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治理的过程中持续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林业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且传统的治理思想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人们通常只把林业的发展当做是一般产业的发展来看待,只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忽略了其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和破坏,造成了森林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了进一步的恶化。

1.3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了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粗放

1.4.1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各级规划只有工程总体目标,没有分解为各个环节,未确定各个环节的技术指标,没有将规划落实到地块上,不能进行质量和进度的有效监督,为不同规划的地域重叠和统计造林面积的数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植数造零”现象。

1.4.2经济林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及数量调控。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明显存在盲目增加经济林面积的倾向,政府没有根据经济林的最优适生区和供需平衡对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因而出现了果品销售难和群众忍痛砍掉果树的现象。

1.4.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普遍存在责任不明现象。据反映,受地区部门利益驱动,存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如果国家不注意及时制止,这种趋势会有可能增强,如很多县份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经费由县计委这样的非行业部门掌握,但却牵头组织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共同实施项目。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对策

2.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生态经济思想。积极搞好宣传、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林业建设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地实施。要改变林业的基本现状,必须实行森林资源永续经营,要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群落结构,培育速生优质新品种,追求综合效益最佳。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要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要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项使用,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外援助和优惠贷款。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

2.3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管护机构,组建管护队伍,购置管护设备,建立管护制度,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观念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逐步从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转化到追求其生态效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作者:辛百胜 单位:肇东市生态林管理处

林业工程论文:现代生态林业中工程建设论文

1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态保护观念意识还较为淡薄

目前大部分人生态保护观念意识都不断提高,这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无论是观念还是环保意识方面都较为淡薄,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原始生态林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则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1.2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扩大对生态林业的建设造成了阻碍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一些林业用地大量的被征用,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而且还对原始生态林业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无限制的对土地进行征用,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1.3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缺乏经验

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且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缺乏经验,所以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林业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2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2.1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应该从领导和政策的层面上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制定现代生态林业的政策时应该兼顾各方面利益,从集体和个人共同获益的角度出发打造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中要平衡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的政策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才能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前应该将政策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态保护、环境改良、生态防护等工作中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整合,通过农林工程建设、灾害生态恢复、防护林建设等具体的工程达到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价值和作用的体现。

2.2保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主体经济利益

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方进行利益上有效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积极态度和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层面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做出政策、财税上的倾斜,加大和加快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和质量。要给予投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民间资金以帮扶和支持,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社会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深层次的支持。

2.3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长期以来在我国林业工作中,更注重于单一的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林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上,一味的进行用材林的营造,这就传统林业意识,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在这种传统的林业观念下,林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很多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得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的维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关注和经营技术,关心木本植物的种间和种内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等方面的深层次相互关系,在加强宣传力度,培养人民群众的现代林业意识的基础上,使人们可以正确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形成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支撑,进而实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综合价值。

2.4完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法律制度

在当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补充,确保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实践操作中,各级政府可以把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开展力度、开展情况、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纳入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中来,对于由于领导方式、能力、态度等问题导致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甚至造成工期延误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能积极履行职责,能够认真协调组织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要给与适当的奖励,真正形成以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推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深化和提高。

3结语

在当前大力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情况下,需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制度、政策和经济等方面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加快林业科学体系的形成,使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确保林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振彪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平山野生动物实验场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发展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自然建设。为了加快林业工程发展,2014年屏边县采取就地造林就地育苗方式,签订苗木培育合同22份,共计培育苗木1780万株(其中桤木苗100万株,草果苗300万株,红豆杉苗100万株,核桃苗30万株,秃杉苗600万株,杉木苗400万株,枇杷苗100万株,荔枝苗105万株,柚木苗20万株,鸡毛松20万株,黄花梨5万株),为完成2014年各项造林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年全县完成造林7412.2hm2(其中枇杷1337.5hm2,杉木3361.3hm2,核桃733.3hm2,秃杉1340hm2,柚木140hm2,黄花梨33.3hm2,荔枝200hm2,红豆杉266.7hm2),种植草果2667hm2,完成森林抚育6667hm2,低效林改造2000hm2。因此,在以往的种植方式上,要不断革新,要选择创新的新技术种植,这样才能保障种植效益。种植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产果率有重要影响,技术管理到位后才能提升种植质量,才能保障果实质量,为林农提升经济收入奠定基础,真正促进林业工程发展。

1营林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林木良种建设基地普遍存在问题,建设比较单一。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母树林管理不到位。大多数的种子园内,母树无法及时得到更替。相关部门对种子园管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使得园子树种比较单一。第二,造林质量非常低。造林质量和造林数据出现了不协调,根源是林业局对林业发展重视力度不够,只关注整体的施工进度,却不能在短期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时常出现忽视造林质量问题,因此病林以及死林问题也加重的。第三,市场经营管理问题。营林生产过程中管理方式较落后,这主要是受营业经济模式影响,当前林业发展模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另外,针对林木发展问题,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是从长远的整体利益方向出发,这严重阻碍了林业发展。

2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2.1改变林业生产标准在林业发展中,营林生产标准是根据造林决定的。该评价标准不能使营林生产得到标准化管理,也无法体现出造林价值。因此,营林应该使用生产量和存活率作为衡量标准。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相关经济损失,还可以规范林业局发展,保障林业发展。

2.2做好种苗基地建设众所周知,林木良是营林工作开展之重点,只有不断选育出优秀的种子,才能更好改善良种质量,满足营林生产需求。应该积极建立起种子园,做好种子园的建设工作,寻找最优的选育方式,再选择合适的良木,为育苗做好准备工作。在植树造林中,要加大树林生产管理,注重引入阔叶林的比重。对当前存在的母树林进行管理,注重对母树林更替处理工作。使用生存能力较强的树种,选择相近的品种进行代替,从根本上改善母树质量,提升树林生产质量。

2.3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树种在对树木进行改良时,要结合市场现状,选择市场需求量大的树种进行培育,针对林业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基于市场导向,积极培育有高价值的材林,在推动林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2.4进一步改造低产林众所周知,低产林生产水平比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林业生产发展。就当前发展情况上看,屏边县低产林的数量还比较大,这些林业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使得资源被浪费,营林种植效益低下。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对低产林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残林面积,提升林业的覆盖率。另外,需要做好机械化技术使用。机械覆盖率的提高能直接节约劳动成本,推动林业建设。因此,要从林业管理实际现状出发,引进人才,做好管理,这样才可以更长远地发展好林业。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急需改进,科学管理林业,对于促进林业工程发展有重要意义。从选种、育苗、苗木成材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科学管理,才能保障林业生产效益。

作者:杨进仙 单位:屏边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监理论文

一、林业工程监理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机构受到组织的委托,对林业栽培的相关过程实施的监督、指导的整个林业工程,包揽了开始的选苗到最后的成功等,以便完成双方既定的目标的过

二、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依据

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2、经审查批准的《关中环线西安市北段绿化工程作业设计》。

3、《全国造林技术规程》、《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监理细则》。

4、《关中环线西安市北段绿化工程监理规划》。

5、西安市林业局、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关中环线西安市路段绿化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6、建设单位发出的与监理工作有关的书面指示和意见。

7、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承包合同。

8、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资金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工程核查验收等有关办法、规定。

9、《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植树造林的技术标准规定和要求。

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的特点

1、地域性差异显著

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仅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详单广泛,一个县估计都会达到几千hm2,这些大面积的林业造林,对于监理有限的情况来讲比较困难的,不可能安排更多的监理进行从旁指挥,只能够依据工程的状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完工,并且,由于面积较广,每个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具有差异性,所以势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使得最后的效果也不能够安全整齐划一,这就使得林业生态监理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

2、时序性强

在农村种植粮食尚需看季节的变化因地适宜的播种,林业也是一样,需要一定的季节,根据适宜的时间与季节才能够栽种,要跟随者天气和季节的变化抓紧时间进行育苗和种植,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改变时间、气候等一系列因素,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及时的进行育苗、整地、种植等步骤

3、不可逆性、可补救性

林业生态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他不能够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改变某些因素,而是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变化的,倘若不能够遵循自然条件的发展规律,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损失,另外在林业生态造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这些因素就会导致林业的成活率偏低,但是这是能够进行补救的,在进行林业生态造林的过程中也务必要考虑到“自然”这一不可预测因素,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将这些林木补充上去,提高存活率。

4、直观性强

林业生态监理不同于其它项目,它的成果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到验证,不需要其它部分项目的严把质量关等一系列检查质量的环节,只要直观的看上去就知道其完成的最后结果,但是直观不能就说明简单,因为他的范围较广,所以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麻烦的,不能偶直接全部由人去完成,因为会导致一时的大意而出现问题,必要时还须借助相应的仪器。

5、长期性

林业生态造林是长时间的,不是短期就能够看到效果的,因为林业生态造林从育苗到栽种需要一段时间,在林木长大之后鉴定成果之时还需要3-5年,基本上可以说看到成效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四、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方法

要切实可行的针对现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的同时,要先了解项目建设的主要意图,根据以前既定的项目工程目标来制定出每个阶段的目标计划,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间段和流程,要掌握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资金的利用和实施情况,并且整个阶段的实施都要进行全方位仔细的监督,完工以后对其更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在这过程中务必做到“三控”。

1、投资控制

在整个林业项目开展的设计初阶段,监理的职责主要包含了与业主一起讨论林业生态项目进行的整个设计过程,在整个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的策划方案要明确,并且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来组织相关的业主已确定好的设计方案,并且协助企业的相应协助单位开展相应的项目设计上面的工作,对开展每一阶段的资金利用情况进行相应的预算和支配,进行设计挖潜,合理的利用价值工程等来对项目设计实施一些技术经济分析,验证等,在保证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能将成本降到最低化,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设计等阶段进行有效的预算支配和核实。

2、质量控制

针对目前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整体的策划和设计阶段的整个过程中,监理要进行现场的实地勘察,并且要针对项目开展的土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土质还有气候等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这些因素开展适宜的整地方式、林木、林业造林的时间段;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苗源是否可以是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需要,注重林业苗木的技术性栽培,总体来说就是要尽可能的遵循上“适地、适树、适时”三原则。

3进度控制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整个项目建设的关键方面,这些都与生态项目将设的规划设计以及设计周期有很大的关系,倘若能够有效的缩短项目设计周期,就可以使整个项目建设的施工周期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好的进度控制对林木也是有影响的,否则会让林木错过最佳栽种期。

五、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措施

1、领导需高度重视,监理措施需得力

工程建设期间,应确定好相应的组长、分管副区长、政府办副主任为副组长,沿线各乡镇镇长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等来负责相应的一些监理过程中的环节,并且要设立相应的办公室,沿线的农村个乡镇组织和成立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做到高层干部亲自抓,分管中层干部具体抓也可从基层抽调若干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中层领导作为实施监理方的驻地代表,自始至终坚守第一线完成租地工作。监理人员要按照监理规程,施工现场,认真负责,全程实行旁站监理。严把苗木质量关,坚持现地质量检查,严格按照设计指导施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施工专业队及时改正。保证整个监理工程的建设质量。

2、确立监理单位,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监理管理

监理工程的成败最关键的就在于质量这一方面,针对这一因素在进行监理工程的过程中就应该成立项目监理部,编制监理方案,并落实总监及现场监理人员职责,规范监理程序,实行旁站监理。定期召开监理例会,对不合格苗木禁止栽植,并出具监理通知单。并且在这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成立质量监理和技术指导小组,分派到植树现场,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理工作。在工程监理中,应按照作业设计和规范要求现场监理工程造林。对整地、苗木质量、放线、打点、挖坑、栽植、支撑、浇水等环节进行了现场指导和旁站监理,对每道工序应监理人员进行验收,确定这些工序合格后,出具工序质量验收单,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监理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3、加大检查验收工作力度,查漏补缺,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以及在监理工程中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栽植的苗木实行扩盘、扶正风倒苗木、支护、修剪侧枝、及时浇水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措施,对于死亡的树木和无用的支撑要及时的进行清理,对施工后现场垃圾要及时的清运或掩埋。并且调整苗木布局,讲求栽植效果,同时要及时做好抚育管护,确保树木成活和栽植成效,适时的进行扩盘,除草、除萌和浇灌。最后一方面即为加大管护力量,配备专门人员防止盗挖和损坏。尤其夏收期间增加力量做好防火,防止人为破坏。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达到原本进行监理所预期的目的,确保监理工程的最终质量。

六、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发展不快速的原因

1、一直以来,人们就不太重视林业生态的重要性,随意的进行砍伐、毁灭的同时还不愿意植树造林,可以说在保护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思想比较淡薄,没有一定的意识,加之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理是属于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们觉得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太过牵强,并且它的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现和观察才能看到,没有可以看得见的实际效益,这就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在这上面进行大力的投资,所以没有利润对投资者们施加压力,这就致使很多人失去了对生态工程投资的信心。

2、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不能够讲求速度,见效时间慢,而且它的实施和开展也比较麻烦,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时间,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使得监理人员不能够进行大幅度的施展工程的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讲也为生态工程开展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林业生态的工程开展在投资方面还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投资的内容都是只包含了施工中的直接工程费,一般不会涉及到在监理过程中的开销以及在进行勘察设计中的开销,并且,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在投资不高的生态建设上面要进行实施的内容却很多,使得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用于工程监理上面。

总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初始的步伐就比较慢,并且实施的也比较晚,不过相信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制度、投资、以及其它一些因素上面制度化和规范化之后,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将会开展的更好,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向前大大的迈进一步。

林业工程论文:现代林业工程管理论文

一、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在现代林业造林工程中的作用

(一)从确保工程进度方面,监理发挥的作用

在现代林业造林过程中,监理的介入,能够有效的促进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化、制度化(涉及工程规划设计、指标、审批等)和完善化。让造林工程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充分利用其相对的独立性,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计划进行严格审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条例、施工合同、监理大纲、监理细则等等进行严格监理。确保实际施工进度不偏离计划,并做好进度目标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性对策,及时向建设单位汇报施工进度。从而确保工程按施工合同规定的工期顺利完成。

(二)从确保工程投资方面,监理发挥的作用

生态造林既是一项生物工程,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现代造林工程中,近年来出现投资规模较大的造林绿化工程,为确保建设项目投资批准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我们采取工程管理制。通过监理工程师对造林工程的检查,在验收合格后进行签字,这时候才申请拨付工程款,在这个检查的过程中,可以促使施工队伍严格的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减少不必要的变更,比如说避免了施工单位人为提高种植密度,更换大树栽植等。其次在现代的造林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如土方,沟渠等隐蔽工程,通过监理队伍的监督确保了这些隐蔽工程的工程量准确计算。这样就将生态造林的成本管理和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有效的控制了造林工程的项目成本,避免了施工方不择手段、盲目蛮干等一些做法,从而确保了工程投资的效果。

(三)从确保工程质量方面,监理发挥的作用

造林工程项目一般都存在建设面广、多在农村或郊区、类型复杂、交通不便、多无专业施工队伍等现状。而现在造林工程又存在着大量的反季节,这对于造林工程,特别是大树和名贵树种的栽植,管理水平,甚至苗木的质量等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实行监理制,能够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些情况,甚至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同时依靠建立机制,还能够有效的强化技术规范的执行力度,通过工程建立,让造林技术的每个环节都能够规范的施工[2]。如苗木质量、栽植工序、整地规格、栽后管理等,从而从造林的质量和效果上提升一个档次。

二、结语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造林是林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工程。从我市全面实行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制以来,造林绿化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绿色无锡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环太湖生态防护林、环太湖生态景观林以及入湖河道水源净化林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发展论文

1增强林业工程的措施

1.1造林地的及时清理

将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采伐剩余物清理掉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工序。清理方法主要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及化学药剂清理等。

1.2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可分为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的一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块状整地是将土地分成块状的翻垦造林的方法;带状整地是将土地呈长条状翻垦林地的方法。全面整地是翻垦全部的造林的土壤,此法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平原地区造林整地的方法主要有坑状、块状及高台等;山地应用的造林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及鱼鳞坑等。

2造林方法的选择

2.1直接播种法

就是把树木种子直接播种在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此方法种植的效率高,适合于面积较大、容易施工的造林地。直播造林法主要有:块状播种法、穴播法、条播法及撒播法等。

2.2繁殖造林法

利用现有林业资源的树木的干、枝、根部等部位生根发芽,来繁殖新的树木,进行造林。此法技术简单,容易操作,树木成活率高,小树生长较快,缩短了生长周期,并能保持母树的原有的优良性状。

2.3移栽造林法

将种子繁育的树苗直接进行移栽,并种植在所要造林的区域。此法造林效率也较高。但移栽后由于幼苗对环境会产生不适应,因此要加强管护。

3保护林业资源的手段

3.1建立相关的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相关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增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高效性与持续性,增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时有效的进行,颁布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及相关制度,以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多样性。

3.2加大对林区资源控制的力度

发展林权改革政策,努力发展家庭承包、转包、出租、转卖、对换及招标等。对责任山等要及时关注,加快开展林区经济操控,掌握林业地域规划的实施,关注国家林业森林控制规则的改革,创建产权清除、政府公司分离、实施责任与权力和效益共同发展的林业资源控制方式。

3.3正确控制和利用林业资源

林业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与人类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控制工作,做好林业资源的监查,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机制。努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趋势,重点检测和控制林业资源的创新,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4加大科技的使用,加快科学化林业资源的进程

我国目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些新研发的林木品种也处于多元化的状态,林业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要坚持以“科技兴林”的原则,大力发展适合市场的新品种,以科学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5落实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木制品的需求量也很大,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大幅度的影响到以木材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外开放,从国外引进木材,可以缓解林业资源利用的压力,使林地中的树木开采和种植达到平稳的状态,从而可以维护自然环境,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3.6增强林业人才的运用

林业人才的利用,可以为林业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与林业人才的开发是分不开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有效地进行林业规划和整合,改良林业的不足,促进林业的优化和发展。而且采用新型的人才,还能够改观林业的发展状况,保证林业资源的稳定,为发展市场提供新的力量,提升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林业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

4结束语

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国家和生态系统都是非常有利的。林业工程的发展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的和谐发展。林业工程的发展要走永续前进的道路,真正实现林业资源管制、生态利益、经济以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作者:孙军 孟庆敏 孙运波 单位:吉林省靖宇县国营镇郊林场 吉林省靖宇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

1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生态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是世界各国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②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km2,并且每年还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4-6]。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万k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万km2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④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7]。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不仅影响人们目前的生存环境,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很大挑战,有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开展以林业工程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人工措施进行生态系统恢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意义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和多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8]。林业生态工程是指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开展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一方面偏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Landell-Mills等[9]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经营及其未来的可能变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强调林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作用、环境基础作用和能源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林业工程是一个包含着“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全部内容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各种有关产业的生态经济同步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治理、保护、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0],注意从环境资源属性入手,保护、开发和利用林业生态工程,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根据林业生态系统多功能的特点,以生态效益为主,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11]。

3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根据林业大工程带动林业大发展的思路,决定对原有十大林业工程进行重新整合,在一个时期内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六大工程(表1和图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和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养生息和恢复发展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需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变农民传统的耕种习惯,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不仅对现阶段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国家文明发展和人民殷实小康、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繁荣富足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北京乃至我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主要解决北京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也是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六大林业工程的成败和绩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范围覆盖我国97%以上的县,总计划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工程范围之大、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和我国新世纪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壮举[1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开展使我国森林在长期投入不足和面对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快发展,对促进我国森林面积增长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截至2013年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有208万km2,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16.55%增至21.63%,活立木总蓄积量164.33亿m3,森林蓄积量151.37亿m3。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13]。截止2006年底,全国林业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达1740处,面积达12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2.60%。各类保护区中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14]。与此同时,林业工程的实施促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发挥了较大的生态效益。全国有近1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重点治理地区的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宁夏、山西、吉林等省区沙化土地开始逆转,内蒙古赤峰、陕西榆林的局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山川秀美,人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得到扩展[15]。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林业生态工程的开展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生态退化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象仍未改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4.1林业生态建设缺乏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知

林业生态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知,不仅增加成本开支,而且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如热带的乔木移植到温带,要么是死亡,要么建设暖房并符合热带乔木所需要的热量条件。前者是失败,后者则成本加大数倍乃至上百倍。又如有些地方的林带要靠人工浇水才能维持,也应属于失败。有学者根据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带特点提出应当重新审视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16]。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营造防护林既不利于防患沙尘暴,也不符合水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17],完全违背客观的自然地带规律。

4.2工程规划布局不合理

规划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在由于工程覆盖范围极大,林业工程区相互重叠程度高,且各项工程主导功能不同,建设期限与资金投入水平有差异,造成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混乱。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在东北地区大部分重合,也就是说该处不仅是天然林保护的范围,也是我国用材林建设基地,但无法明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进行建设,这种现象极有可能造成2个工程在该地区都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工程范围划分存在一定争议,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东北地区主要是以大小兴安岭为主体进行建设,但二者北部交汇处却并未被划入工程区,而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合植被生长,且有天然森林分布,应纳入天然林保护范畴。

4.3工程质量评判指标单一,“一刀切”现象严重

目前林业工程主要以森林覆被率作为主要评判指标,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面积有限,目前一些省区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这些省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达到对湿润、半湿润地区要求的相同的森林覆被率指标,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尊重自然,既应保证较高的森林覆被率,也不应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18]。

4.4工程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

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工程建设缺少生态补偿等激励机制,工程区相关利益群体对工程建设成效不够关心;工程统筹规划有待改进,工程计划资金管理与工程组织实施相脱节,工程投资水平低、到位难、随意性较大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没有严格区分,未真正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林业生产关系无法理顺。许多地区仍未依法确定山林属权,承包者对林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法律规范和保护,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林业工程的开展造成影响。

5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策与建议

5.1林业生态建设应以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为核心,合理进行统筹和规划

主体功能区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重要载体,具有综合性特征。林业生态建设要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统筹和规划,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两屏三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要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要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东北森林带要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东北平原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北方防沙带要重点加强防护林建设、草原保护和防风固沙,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发挥“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南方丘陵山地带要重点加强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发挥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5.2尊重自然地带规律,科学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地带性建设

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土壤、气候、生物、地貌等)及其综合体呈现强烈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类型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形成不同的植被分布。林业生态建设要注重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识,秉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科学原则,切忌以森林覆被率作为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标。必须把地带性原则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地带规律,否则产生更大的生态问题。在受季风作用影响的我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温度水分条件好,有天然森林分布,林业工程应遵循森林分布地带性规律进行植树造林。在我国最北部———北纬50°以上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应以种植寒温带针叶林为主;在东北东部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应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在辽东半岛与华北地区应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南岭以北的西南、华中、华东与华南北部的辽阔地区应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在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喜马拉雅南坡地区应以热带季雨林、雨林为主。在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地区,植被类型以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主,仅在山地的适宜部位有森林分布。林业工程建设应以恢复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局部地段可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5.3建立森林生态服务收费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建立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收益,谁补偿”、公平合理的原则,一方面受益方向森林生态服务提供方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经济补偿。凡受益于公益林或依靠森林资源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有直接经济收入的单位(农业、水利、水电、旅游等部门)和个人均属被征收对象,都必须缴纳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费用。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生态税。为避免开征新税难的问题,由政府职能部门出面,采取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中附加的形式收取费用,为森林生态服务补偿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5.4规范林地流转制度,提高林地使用效率

林地是林业再生产最根本的资源,是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林地合理流转是发挥林地效益、改变我国林地效益低下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首先,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章,确保林地流转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合法性。逐步取消对林地流转的种种限制,并从流转范围、形式、程序等方面进行合理规范,确保林地流转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依托市场,建立完善的林地价格体系。应按照市场规律,尽快研究建立林地市场价格体系,积极推行征占用林地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补偿的新机制。再次,加强对林地流转的监督管理。对于可进行林地流转的商品林地,针对林业生态服务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对林地的保护、利用、归属等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职能活动,监督林地是否改变用途,生态环境是否遭到破坏。同时,建立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经营模式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属于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由承包者依法自主决定采用转让、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进行;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主要采用拍卖、招标、公开写上的方式进行流转从而激活林地市场。

5.5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林业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阵地。要响应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宣传教育、制度法规约束等手段切实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杜绝“边治理、边污染”等现象,严禁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粮食增产、经济增长,防止林地大量流失,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建设研究有助于提高工程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促进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该研究以国家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为研究对象,对目前林业工程生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对自然地带性规律与林业生态建设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科学认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地带性规律,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林业统筹与规划应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核心;②林业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自然地带规律的认知;③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林业规章制度;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该研究从宏观上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定性分析,且主要以理论指导与建议为主,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未深入分析,存在一定不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且目前所开展研究主要强调的是静态、定性的分析,而对于动态、定量的分析研究较少。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衔接,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同时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工程开展情况,定量分析工程存在问题与效益,仍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题。

作者:杨帆戴尔阜刘荣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林业工程论文:基于经济活力的林业生态工程论文

1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工程质量总体偏低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见效时间慢的工作,工作量比较大,要覆盖的面积也很广,对资金的需求自然是非常大的。但是国家的资金投入总量有限,不足以弥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缺口,特别是对于新疆、青海这样的边远地区,投入工作更难切实做好,这就导致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程缓慢。再者,一些地区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会在没有切实做好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盲目地进行林木的种植,林木的质量的不到保证,还会增加建设的成本。

1.2职能主体与实际不符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色彩的建设,政府在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投资的主体地位。但是,从我国近年来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建设主体主要是集体,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就导致了职能主体与实际不相符合。

2增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活力的具体措施

2.1提高经济活力是根本,加大资金投入是手段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济活力能从根本上解决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新的经济活力能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弥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缺口,使其能顺利正常的运行。加大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工程建设者和工程设计者之间的矛盾,既能达到生态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2加大执法力度党和国家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对非法开采森林资源的行为要严加惩治,从立法工作方面减少乱砍滥伐等现象的发生。

2.3提高造林的质量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的土壤特性和地理特征,合理选择适应本地土壤的树木,避免盲目造林,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划实施,还要提高造林水平,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同时要协调树木种类的比率,提供多样化的树木类型,综合各种树木的优点,提高森林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的防护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4增加经济林的种植比例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提高经济林的种植比重,既能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经济林的市场需求很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林、用材林供不应求的趋势,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

3小结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耗费时间长,见效慢的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活力,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张旭娟单位:辽宁省凌海市安屯镇政府

林业工程论文:地方林业生态工程论文

1经济效益

范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工程区年可增加活力木蓄积26.1万m3,增加产值15660万元,工程区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和优化。林草、林药间作,带动了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收入必定进一步增加,这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起到重要作用。

2采取的措施及经验

2.1强化宣传,培训有力,让政策深入人心为了搞好林业生态工程,进一步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范县利用电视、报纸、宣传车、发放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爱林、护林、育林风尚,并通过参观典型和群众算帐对比的方法,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发展林业、实行林业生态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生态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情,有力地提升了全县林业生态工程工作的质量和规模。

2.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造林质量一是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基地,基本实现了造林良种化。范县每年育苗面积均在1500亩以上,年可出圃各类优质北苗木300万株以上,基本保证了本地用苗的自给。我们共引进推广107杨、108杨,有效地改善了范县的林种、树种结构。二是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和建设模式,注重了树种间的合理搭配,长短效益兼顾,乔、灌、草相结合,营造混交林,推行宽窄行。实施中做到把好“五道关”,狠抓“三到位”。五道关指:规划关、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管护关。三到位指:技术培训到位、配套设施到位、检查指导到位。有效地保证了栽植质量,提高了工程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了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推广和管护网络,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为林农提供服务。

2.3强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激励林业发展活力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范县积极探索新的造林机制,进一步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政策,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坚持谁造林,谁所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大力推广了承包、租赁、拍卖等营造林模式,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关注林业,投资林业,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兴办林业的热情。目前全县非公有制林占全部的95%以上,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2.4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努力实现稳得住、不反弹范县林地面积已达20多万亩,如何充分利用闲置林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我们因势利导,先后组织召开林下养蝉、养鹅、林下种植等项目推介会,并组织有关单位和养殖、种植大户到河南开封、山东封丘等地考察林下经济经营模式,扶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型生态经营。由于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全县共发展鸡鸭鹅1050多万只,药材200亩,牧草3000亩,牛羊12多万头(只),养貂450只,共计折合5.32万亩,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至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范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这对于范县培育后续产业,壮大林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是范县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问题。因多数种植是杨树纯林,给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带来极大不利。近年来,杨树溃疡病、春尺蠖在范县大面积发生,美国白蛾也已发现,森防形势严峻。(2)工作经费缺乏,林业生态工程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林权证发放等工作量大,需大量经费支出,而国家又没有配备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经费紧张。

4今后工作目标

(1)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存量任务,切实抓好后期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和措施,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新增任务,认真落实“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适地适树”的要求,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2)抓好后续工程建设,搞好后续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的后续产业,确保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积极支持各地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为林农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服务,提高农民户组织化程度,增强其适应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

作者:仝凤兰吴红霞樊明朝单位:河南省范县林业局河南省范县科协河南省范县颜村铺乡政府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前瞻性浅析论文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公务员之家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森林的多目标经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林业工程论文:数据融合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分析论文

关键词:数据融合传感器无损检测精确林业应用

摘要: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析了该技术在森林防火、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和更新、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提出该技术可应用于木材无损检测及精确林业。融合机器视觉、X射线等单一传感器技术检测木材及木制品,可以更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的各种缺陷;集成GPS、GIS、RS及各种实时传感器信息,利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可变量技术,能够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70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完全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最优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0、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000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准确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准确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0)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00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准确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最佳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造成误判,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可靠、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精确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地理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公务员之家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精确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最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精确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智能系统运用探究论文

关键词:精确林业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分析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探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设计框图及其系统功能。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的概念最早由Bonczek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IDSS是在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的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及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与其它相关科学技术相结合,使DSS具有人工智能,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IDSS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发挥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充分做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使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一个大的发展。

一、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DSS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MSScottMorton首先提出,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科学。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实质上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管理信息系统和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使得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提高了辅助决策的能力。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靠人来实现模型间的联合和协调,解决复杂的、多模型辅助决策效率低下,而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和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存取和处理,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2)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需要。

DSS由3个系统组成,即人机交互系统(对话部件)、模型库系统(模型部件)和数据库系统(数据部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应用于林业,并在林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森林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林业资源数据库,包含了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社会情况、林业经济情况、林业工程建设情况、林业营林情况和林业自然资源等历史数据。该系统运行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3层结构模式,即用户/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运行模式,可提供数据的网络查询、管理和维护功能,为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WCSchou等人开发了航空喷雾决策支持系统(SpraySafeManager,SSM)。我们知道除草剂被普遍用于森林杂草防除,但除草剂脱靶喷雾沉积和漂移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清楚喷药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可靠地进行除草剂喷洒是必要的。SSM的特点就是将喷雾沉淀和漂移的预测与生物反应模型融合在一起。该系统包含了一系列除草剂/杂草和除草剂敏感植物雾滴反应模型及产量模型。第二代SSM(SSM2)将喷雾沉淀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斜坡沉积修正模型和飞行路线确定模型,从而可在真实的空间背景下区分喷雾区边界和敏感区域。由于使用者能够即时、直观地“看到”喷雾区地图上的图像及数据,使得SSM2的模拟更加真实。

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2.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

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其中知识库用来存放各种规则集、专家知识经验及其因果关系;数据库存放基础数据、决策信息和事实性知识;模型库用来存放各种决策、预测及分析模型;多库协同器从知识、数据、模型、方法等各个方面为决策服务,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服务。

2.2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1)分析、决策用的数据不再集中于一个物理节点,而是分散到网络上的不同节点;(2)分布、决策模型和知识处理方法也从一台机器上的集中处理,变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或分布加并行的处理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为IDSS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Agent技术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Agent是一个能够持续自主驻留、活动于真实的或虚拟的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问题求解实体[7]。Agent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协作性、适应性和社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部分智力。将Agent技术融合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所集成的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传统IDSS所没有的一些特性:(1)开放性。即能够与外界交互,系统资源不足时能够向外界请求帮助,同时具有对外提供资源的功能;其二是系统部件的易于增减,保持系统完整而不含多余的计算过程。(2)IDSS是分布式的、基于网络环境的。(3)资源可重复使用。不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可重复使用,而且系统资源(决策知识、决策经验、决策模型等)能被不同的决策程序多次调用。(4)集成群体的经验和智能。(5)突破静态的程序化决策方式,实现人机智能结合。

目前多Agent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多Agent系统(Multi-AgentsSystem,MAS)是一个松散耦合的Agent网络,这些Agent通过交互解决超过单个Agent的能力或知识的问题。多Agent系统具有如下特征:每个Agent拥有解决问题的不完全的信息或能力;没有系统全局控制;数据和知识是分散的;处理是异步的;Agent是异质的、分布的;系统是开放的。

2.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3S与DSS技术的发展,以及精确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开始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如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变量施肥等。

北京林业大学研制出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4个子系统构成:数据及数据库管理、图形及图形库管理、模型及模型管理库、专家系统,并以数据及图形系统为基础,以模型系统为分析手段,以专家系统为智能决策核心,各模块相对独立,以数据管理模块为中介,组成有机整体。可实现统计、预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土地分类及生态评价、林种的水平及立体配置、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等功能。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大兴安岭防火指挥中心课题组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防预报、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灭火系统中的地形图绘制,防火机构、历史火灾和各种代码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火点定位、火场蔓延、派兵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损失评估等模型的建立,与上下级单位的数据交换,在火灾发生前可作出林火预报和预防;当林火发生时,可模拟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场定位、派兵、扑火、清理火场、看守火场等辅助决策方案,为指挥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火灾发生后可作出火灾损失评估。

RaymondKFink等人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空间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数据,在可变量施肥系统中利用基于规则的决策支持工具(DSS4Ag)降低施肥量、增加产量。利用标准的GIS工具将农田进行网格化,分成10×30m的矩形方块。根据历史产量数据、历史性质数据(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坡度、地貌等)进行数据挖掘,采用CART回归树运算法则(Beriman等,1984)确定产量模型,根据当前性质数据、产品市场价格等,按照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施肥量的大小(如果施肥费用大于增加产量的产值则不予施肥)。从测试结果看,采用DSS4Ag系统进行变量施肥,产量增加不很明显,但施肥总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成本,且降低的成本超过了必要的土壤测试和变量施肥装置的花费,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三、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3.1精确林业的概念

精确林业是综合利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建立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简言之,精确林业就是实现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获得最大林业效益。其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通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有林业机械自动化、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立地类型与立地条件分析、林木育种、施肥、林木采伐,等等。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3.2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

建立GIS和ES集成的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可为林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形象直观的信息服务。根据历史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森林保护专家在长期研究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草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草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草害发生类型、程度等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特定区域的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病虫草害防治后的一系列数据可作为来年病虫草害预测和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战略的储备参考。

3.3系统的功能

(1)GIS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功能:①数据获取。负责从外部获取数据,将数据分类,重新组合成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从而解决IDSS中数据存储和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②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组织、维护、分发等;③信息访问。它属于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不同种类的最终用户,由系统的各种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最终用户在这里提供信息、分析数据集。

(2)数据挖掘系统。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大量的历史性数据分析,从中识别和提取隐含的、潜在的有用信息,通过多库协同器,将其分发给数据库管理系统、方法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挖掘的主要技术是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关联的空间数据挖掘,它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空间现象(季节更换、气象条件)、空间因素(高山、谷地、平原)、空间组成(土壤、地貌、植被、水域)、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3)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分析各种历史数据的最佳手段,其主要功能是:①提供数据的多维概念视图,可以使用户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考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深入理解数据的信息和内涵;②快速响应用户请求;③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报表处理功能,进行趋势预测。公务员之家

(4)精确林业工程系统。执行智能决策系统产生的结果,如进行变量施肥、变量喷雾。国内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企业管理等领域,而在林业及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研制和开发应用较少。但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3S技术、信息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会不断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厂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卣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公务员之家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