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09:23:15
导语:在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教师的外貌仪表出色,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高中美术教师的学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教材上,而是要有意识地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鉴赏《寒山寺》这幅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寒山寺之所以出名,一是在于其风景优美,二是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许多意境的描述,如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等,形象地再现了江南晚秋的景色,寒山寺在夜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领悟美术的真谛,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涌起一种多学习、多积累的愿望,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心理学已经充分证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鉴于高中美术学科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想象画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拿出一幅画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教学法,让学生描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创作,先为学生展示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再运用语言对凯旋门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根据大体框架模型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虽然高中生在电视上看过凯旋门,但毕竟没有亲身接触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尽力想象,然后下笔作画。毋庸置疑,想象力的激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走出课堂,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学生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产生奇思妙想,创新意识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事物有了深入体会和认识的前提下萌发的。所以,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户外写生。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转移到户外,多让学生通过接触课堂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户外写生的形式不拘一格,近者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教学设施、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和描绘。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带领他们去景区、树林、河边写生,这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释放平时积攒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善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学评价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调整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在期末时让学生画一幅画就结束本学期的课程,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情感态度状况,仅凭一幅画是难以判断出学生的真实情况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有机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学评价的方式也要不拘一格。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促进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著名画家的作品,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让他们大胆对知名画家进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评价凡•高的《向日葵》,有的学生从色彩方面进行评价,有的学生从线条方面进行评价,还有的学生从布局方面进行评价。如此丰富多彩的评价,说明学生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作者:周珍珍 单位:富阳市新登中学
一、素描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材料本身入手,因为材料自身呈现出的特点和产生的一些意外的效果,使得素描在单纯中有了很多富有内涵的变化。材料的运用所呈现出的诸多效果,正是美术所追求的。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为使用的材质多种多样,而且通过材质所表现的肌理也是多样的。素描的表现材料不仅包括铅笔、炭笔、钢笔及水彩笔,还有一些特有的材料,如石墨、乌墨褐等,甚至连水彩、油画的工具都可以作为素描的材质,可见其材质组成之丰富。当然,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通过这些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肌理。素描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线条造型,一种是明暗造型。其中,线条造型是通过营造线条的变化表现对象;而明暗造型则是通过明暗的色调表现对象。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都有反光、暗面、亮面等,在线条上也会有很多微妙的地方。素描是通过对形体结构、空间的想象将物体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如果离开了确切存在的事物形体,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明暗造型协调得再好也是枉然。
二、高中美术课堂素描的基本教学方法
对于素描的学习,好处自不必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于事物高度的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提升。学好素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必须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地练习、钻研。古来看病有“望、闻、问、切”四步,而今学习素描则须“看、想、问、画、记”。看,作为学习素描的基础,是指学生必须先接触古今中外的一些素描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领悟作者的作画风格。当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也要多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习作,这样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观察中寻找新的绘画思路。想,作为学习素描的前提,是指学生通过之前的看和观察,对比自己的画作和一些经典素描画作之间存在的差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发现自己在素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找出素描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这样长此以往,素描技法定会愈发娴熟。在求教的过程中,问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虚心向教师请教,才能让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更加深刻。正如达•芬奇所说:“饱满的稻穗总是低着头向着大地,而越是空的稻穗却要骄傲地抬着头。”接下来是画,也就是创作,在这一步,学生需要勤画素描,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这个过程必须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增长自身的画功。记是最后一个融会贯通的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学生既要长期地积累形象素材,也要坚持随时随地对这些形象进行默写,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美术方面的表现能力。学生所积累的素描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美术学习能否深入地进行。素描能从多个方面考验学生对于对象的反映和把握能力,从而抓住事物的美好瞬间。同时,素描也能够为学生的创作之路提供大量的素材。在生活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能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其实,好的素描本身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三、高中美术课堂素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其次是学生在作画时是否带有真实的情感;再者是学生是否拥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作画必需的前提。只有当观察方法正确时,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观察对象的精髓。心理学认为,观察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而绘画艺术是一门借助一些视觉物象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对于艺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学生在创作时要能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具有灵魂。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摸索中形成一条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在这期间,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和反思。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看、想、问、画、记”这几步是很科学的,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最真实的感受,从而达到一种欣赏者和作品合为一体的境界。
作者:吴天红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
高中美术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更多知识。②美术课本中的作品和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美术知识进行拓展,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学生喜欢的美术作品,并进行分享学习。③教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及与美术作品主题相符合的音乐作品制作成PPT,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2.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
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析学生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程时的心理状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来。美术知识具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剪纸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都属于美术的范畴,但是,在传统的高中美术的教学中,很难有效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校本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操作绘图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构图和设计的同时学习三维动画。并将静态的课本知识与动态的三维动画结合起来,实现美术的多元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完善。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对一些美术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很难领会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美术作品的情境再现。例如,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画家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然后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意图。
4.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上传至论坛,并引导班级所有学生一起欣赏。教师也可以运用论坛指导学生,并通过网络论坛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语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处处可以体现素质教育,因此,对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王旭东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
一、素描的含义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总之,高考素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震撼。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不断的实践锻炼,每个学生都会迈入自己理想的艺术殿堂。
作者:胡小平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市桐柏高级中学
一、素描的含义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总之,高考素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震撼。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不断的实践锻炼,每个学生都会迈入自己理想的艺术殿堂。
作者:胡小平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市桐柏高级中学
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注意不能用过于专业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作品,因为教师和学生在年龄、学识、艺术水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作品,要善于寻找每位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对于学生作业中的一些缺点,如构图不恰当、造型不准确、画面太灰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指出其不足。对于班级里基础比较薄弱的一些学生,教师更应该多鼓励、多关注,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使学生敢做、敢画,从而喜欢上素描,上好每一节专业课。
二、注重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无论是素描教学、色彩教学还是中国画的教学,都离不开临摹和写生两个步骤。临摹即学习古人,吸取前人之精华;写生即面对自然,开辟新路。在素描教学中,把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临摹要有目的,范本应选择印刷质量出色的优秀作品或素描原作,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观察学习。同时,要确立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也就是说,要明确通过临摹想学到些什么。临摹可以临整幅作品,也可以临作品中的一部分。临摹应侧重形体、空间关系、黑白灰关系、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学习。教师要建议学生做一名积极的临摹者,也就是说,如果发现范本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便要改进它。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深思熟虑地学习,消除了冷漠地复制原作的倾向。临摹的过程不仅能培养眼和手的灵巧,而且能提高创作才能。写生练习实际上是学生摸索的过程,学生要向前辈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技法,这个过程是必需的。通过临摹,学生从中寻找对于素描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方法。学生的临摹练习要与写生课紧密联系,坚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临摹和写生练习。其实,临摹是为了在学步阶段有所依托,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写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示范性教学手段
尽管有些时候教师对一些知识做了详细地讲述,但是学生一时之间还是很难真正理解。如,素描中正确的作画步骤、铺大色调、作画中的整体性、空间关系的处理等一系列知识,光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要结合教师示范,便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为学生作范画,让学生直接通过自己的眼睛准确地获得信息,而不是靠大脑想象和猜测。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教师示范作画是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示范性教学在这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所有学生都看得清楚,学校给每个画室配备了移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设备,要求教师每节课都带领学生作画。教师在示范中做到边画边讲解,画到一定阶段,停下来为学生作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示范演示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作画的方法、步骤和要领。以这样的讲解示范方式进行素描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描基本能力和审美能力。绘画基础课教学的流程应包括讲解、示范、单个性辅导、集体讲评四个环节,而示范性教学方式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学好素描、打好基础对于高中美术专业班的学生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艺术造型的重要基础。高中阶段的素描基础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画面表现力。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其间很多知识和经验都要靠教师平时的研究、积累、总结、反思。以上是笔者在这几年的素描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浅见,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提高。
作者:王晓燕
一、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必要性分析
高中美术教学实践教学的性质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支撑实践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自身具有的审美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应用空间,应用多媒体实施美术教学可以完善美术教学的形式。教学改革分为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美术多媒体教学属于微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是应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的变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很多领域都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这也使各领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教学领域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更符合美术的学科特点,可以采用图片、声音和文字等信息载体,更加直观地反映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美术课堂的一种变革,是美术教学的辅助工具。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方法
(一)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中的审美欣赏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还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第一,丰富美术教学素材。美术教学的内容具有欣赏性,对于涵括古今中外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视频或课件,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就可以纵横古今中外,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的美,就能漫步在艺术长廊中,就能飞翔在想象的天空里;第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美术教学具有直观审美性,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将静态美术教材转变为动态美术动画,从而增强了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并以形象的美术教学深化学生的感悟,增加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充分体现出了美术教学的学科特色。美术多媒体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力,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逐渐爱上美术。
(二)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在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组织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模式下师生关系会更为和谐融洽。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还能创设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情景,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学得相应的美术知识。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声音和文字等信息载体,让静态化的教材转变为动态化的逼真生动的课件,从而使学生可以尽情地展开联想,在美术的空间里翱翔,这样不仅深度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学生也可以积极的态势主动学习美术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的美术魅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可以使其发现美术中的真谛和意境,从而触发了学生的内心感悟,促使学生与美术之间构建起了一种美的感应,进而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
(三)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互动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以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创作活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多媒体美术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活力,同时还能得到学生学习的及时反馈,从而增强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优化了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审美欣赏、情境创设、教学互动三个方面来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切实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美术的教学水平。
作者:邵丽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高级中学
一、素描基本意识的建构
素描中的整体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在绘画时往往整体意识不强,总是对细节进行大量的刻画,忽略画面中整体、主次、虚实的关系。刻画一个细节的同时要观察周边的形体是否在同一进度上,并不断调整各个形体的比例、结构、色调等关系,养成良好的对比观察习惯。如,当写生一组静物时,不要过多地关注一个形体,要注意整个画面的关系,适当地根据整体效果削弱单体。如果每个形体都刻画得极为精彩,会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效果。可见,整体不仅仅是观察和表现的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要想素描水平提高得快,把握整体关系是首要。当然,局部的刻画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大的关系而没有细节的精彩,整个画面会显得空洞乏味。整体和局部两者的关系始终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如此反复,相互比较,相互依托。对于整体意识的建构,可以从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着手。
1.培养“大关系”的观察方法
第一,“对比看”的方法。缩短对单个形体的观察时间,与周围形体交替进行刻画,时刻提醒自己在画单一形体时,注意与其他形体相比较,始终保持进度一致。第二,“眯眼看”的方法。当眼睛眯起来的时候,整个画面都相互统一,以强制性的方法获得整体观察的效果,无法对局部进行刻画,始终关注整体。第三,“同时看”的方法。绘画时兼顾周围形体,始终不过度刻画细节,避免导致其脱离整体关系,做到同时观察、同时调整。
2.整体表现手法的培养
第一,由大到小。大与小指的是形体间的大小比例。如一组静物,我们要从大形体着手,将整体骨架搭建起来,再配置各个小形体;又如画人物头像,整个头部是大,而鼻子、眼睛、嘴等就是小,如若过分关注小的形体会导致整体比例失调、形不准等。第二,由草到精。在绘画之初,无论是线条和色调都可以稍微放开些,以获得整体效果。在整体关系确定好的情况下,再进行刻画,过早地追求精致会使整个画面显得“碎”,如拼接起来一般,与整体失衡。第三,由直到曲。徐悲鸿说过,“宁方勿圆”。直线造型有助于对形体的归纳和总结,对形体的把握将更为准确,过度关注曲线会忽略整体形态。第四,由深到浅。每次调整都从最暗的地方开始,依次是暗—灰—亮。只有暗部的不断深入才能带动整体的进展。色调关系不明确会导致整体画面“灰”,绘画时间拖沓,更严重的是会阻碍学生提高素描水平。第五,由实到虚。虚实关系的处理是整体效果的突出表现,近实远虚的效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整个画面的空间感。第六,由近及远。主体物的刻画需要周围形体的烘托,主次关系处理不当,会使得整个画面喧宾夺主。
二、临摹与写生的有效实施
在整个素描学习的过程中,临摹范画不可或缺。临摹与写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快速提高绘画水平的重要手段。写生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临摹时得到很好的解答,如结构关系,黑、白、灰关系以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写生的特点是直观,临摹是参考借鉴他人的理性表达。写生到了一定阶段会有壁垒,光靠勤练会浪费太多的宝贵时间,而借鉴他人的作品会直接弥补现阶段的不足。但是,画者不能太依赖临摹,长期临摹会形成概念化和经验主义,失去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是得不偿失的。这就需要写生与临摹穿插进行,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专业能力相对成熟时,就可以主观地操控画面,根据层次的逐步提高配以更为精、细、准的范画。临摹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临摹研究其处理表现的方法,学以致用。很多学生临摹得很好,但是写生不行,其临摹只是将看到的照抄下来,而没有真正理解,到了写生时没有了参考,自己的总结归纳做得又不够,自然画不出理想的效果。这时可以将临摹与写生同时进行,在写生时找内容、构图、角度、形体、光线等相似的范画放在一边,当遇到问题时参照范画,但绝不是机械地抄袭,而是研究理解。只有将写生与临摹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迅速提高素描水平。
作者:王胜太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变换角色,体味快乐
在新课示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经过变换角色的教学方法,让整个堂课的气氛变得相当融洽。符合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做教师的为何不能真正做到主导而不是主讲呢?这倒是一个新思路。但是我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喜欢能接受吗?我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课后以聊天的方式和不少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可喜的是,虽然有极少数的同学觉得这样会浪费他们一些课余休息时间,因为课前要做大量预习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模式还是寄予了极大的热情。于是,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尝试。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合作舞台,学生自主探究
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例如学习《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玉器,笔者用绒布口袋装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玉石,然后提出问题“感受三种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润的”,好多学生都在踊跃举手,经过观察,发现前排有个女生,显得怯生生的,就及时请她上来,她满脸通红的摸了半天非常紧张。此时暗示同学们给与掌声鼓励,促进她拿出了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其实很难鼓起勇气才举手,如果没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启发、鼓励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也很重要。
当然教师还要有驾驭和引领课堂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所以应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推行小组合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同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全场的适度控制,要正确引领,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把课堂变成菜市场。例如学习《天上人间—壁画》时,了解了拓印画的简单制作过程,当堂便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张黑白拓印画,感受一下拓印过程,几分钟后就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虽然很粗糙,但艺术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借助网络,深入鉴赏
采用多媒体教学融入美术鉴赏,除了制作内涵丰富的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艺术作品外,也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学生自主探究、专业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来源于网上,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沉重,没有时间去图书馆,展览馆,而且在县城也很难见到画展、雕塑展等。但网络却能提供这些,了解喜欢的艺术大师、艺术生平、艺术风格、代表作品等。学生通过网络完成教师布置的鉴赏预习作业,对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做一些文字整理,以便在课堂进行讨论;此外,我们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与背景很陌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时网络知识就能发挥作用。例如学习《心灵的慰籍和寄托—宗教建筑》时,学生对宗教和宗教建筑均很陌生,将学生和宗教建筑距离拉近,促进学生掌握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课前必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历史背景,学生对由此产生的宗教建筑的风格就不难理解了。如伊斯兰教反对以至禁止描画人与动物形象,所以伊斯兰教建筑的典范作品《泰姬.玛哈尔陵》的外墙也只是用几何纹和植物纹来装饰,而不可能像基督教教堂的外墙可以雕刻到各种人物浮雕等等。
因此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有通过教师专业的引导才能完成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完整格局。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教法探索的热点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为课程理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成为新课改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特征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相互启发。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增强自主、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的能动性。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
2.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性、研究性
过程性指师生的教学活动要经历一个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活动过程。目标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目标。研究性是指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试验、假想、对比,不断探究新知识。如,学生利用假期参观美术博物馆,通过现有的美术知识鉴赏藏品,教师在美术课上讲授相关知识时,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比没有参观过的学生要好。
3.师生多向互动,在质疑和疑问中教学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科学的探究源于问题,而问题的产生起于怀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如果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质疑与反驳,没有同伴和教师的参与和影响,探究式学习将无法开展。在探究式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在发现疑问后解决问题,并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进而形成发现问题的探索意识及习惯。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3年9月,笔者对广西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高一的4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1份。从学生以往的美术学习中的兴趣、主动性,合作意识与能力,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与自主能力等方面,了解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是否有变化。
1.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实例
在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进行的《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美术鉴赏教学实践,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分析。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介绍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后,教师出示表格,询问瓷器和陶器的区别;第二,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件瓷器和一件陶器);第三,师生根据问题一起讨论、辨析。教师“:大家观察很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除了大家说的外观上的区别,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分辨呢?”教师敲一下器物。教师:“敲的时候声音有差别吗?”(敲的时候注意力度,小心敲碎)学生:“敲陶器的声音没有瓷器的声音响,发闷,而瓷器的声音清脆。”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制作的材料不同。”学生自主分析(参考课前了解的相关陶器和瓷器知识)、探究、讨论后以抢答的形式到黑板上填写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判断、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幅提升。在探究模块,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也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在课堂知识的巩固中得到了证明。以往的美术鉴赏课,学生听得累,教师讲得累,课堂气氛沉闷,知识巩固时,学生也只能记住几个有代表性的瓷器特点,主动性和教学效率不高。通过课例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验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探究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会对其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向“顾问“”同伴”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多数学生希望主动探究,参与实践活动。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相比,效果有显著差别。如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设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环节。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哪种美术课的形式?学生的调查问卷充给出了答案:学生最喜欢的美术课中,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占到了77%,可见,探究式教学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
2.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有11%的学生喜欢教师以讲授为主的美术课;9.6%的学生习惯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能经常主动提问和讨论的只占11.4%,不敢提问的占了10.8%。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中深入开展下去。中国有句古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来得更重要。西方也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可演示给我,我可能会记住;但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理解了)只有亲自参与探究,学生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彻,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高中美术课堂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怎样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这是广大美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探究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学生亲身体验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无形的能力。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
作者:文海红姜黎黎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一、提高网络环境下高中美术教学效率的具体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结合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及开发性的特点,不仅能帮助教师们获得教学资源还能帮助学生们获取所需知识。若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良好的结合起来,首先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在两者结合之前教师们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可通过调查学生或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高中生群体对于高中美术的认识及主要诉求,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学生们的需求并将网络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网络资源提供了大量容易获得的素材,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利用其优点营造出较为生动的美术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们利用网络技术参与美术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校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高中美术课堂中,教师们往往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而苦恼,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师们不知道叨陛知识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师生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交流。在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后,教师们在备课时可以对网络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并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图片予以展示,并可将视频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充分享受到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学习的便利性,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网络环境下更加重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观因个体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同一幅作品学生们也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网络环境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己经导致教学观念及过程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注重教授学生们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这一环节较为忽略,因此学生们对作品的评价结果较为困惑。当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时,教师们能充分利用网络即时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此更能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拓展其思维。
4.指导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后复习巩固的效率。网络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们在课后可以将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电子版的文档进行复习巩固,老师还能通过与学生的网络交流,远程指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还可以推荐给学生相关的网站资源,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课后学习,深入理解教师们在课上讲授的内容,并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提高课后复习的效率,发挥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兴趣点。
二、总结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传统教学方式向网络化方式的转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与自身的情感体会相结合起来,通过网络与实体的有效结合,带动高中美术教学方法的转变。因此,网络资源运用于高中美术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课后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促进学生们学习思想的转变,改善教学环境。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季海燕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美术教学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美术观念的缺失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在人们的眼中等同于绘画,甚至一些教师也存在这种想法。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美术的范畴很广,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尤其是高中美术,其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现阶段的教师并没有准确认识到这一点。
(二)思维的局限性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画一幅示范作品,然后让学生模仿或者创新,这个过程中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传授学生绘画技巧,只是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针对作业进行评断,而教师进行点评的最直观依据就是画得是否相似。正是教师这种教学思维的局限性,才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墨守成规,失去了自身应当具有的创造以及想象力。这样,就很难达到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力量短缺
在现今的高中美术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并不是毕业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其对美术并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研究,同时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样便导致教师只能以业余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并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意见,更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美术培训,以致于高中美术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二、搞好高中美术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前文已经提到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将美术等同于绘画的错误认知,对此,教师应做好自省工作,重新认识美术,尤其是高中美术,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出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以调动学生的美术兴趣,让课堂活跃,让智慧飞扬。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如果美术教师的自身素养较低,就无法达到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这不仅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
(四)完善评价体系
以往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仅以绘画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学生的美术水平,这样的传统评价模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中教师就应完善评价体系,将单一的评价变为多元化的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当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其自信心。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高中美术教育,从问题出发,制定有针对性而又及时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作者:曾荣保工作单位:江西省丰城二中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 “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 -虎- )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 “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 “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问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如笔者应用“空白”艺术理论追求不教之教。“空白”原本是作品中未画出的却是向观者所暗示的部分,教学中的“空白”即未明确讲出的部分。比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这样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留有余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再如,现代设计艺术欣赏课中,由于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令学生自己去赏析。笔者曾带了实物(壁纸刀、收纳桶等)到课堂上,引发学生谈论生活中优秀的设计,随后又举出反例(如一些城市垃圾箱、土产商店一度出现的“猫壶”等),再质疑:“优秀与拙劣的设计品评标准是什么?”最终学生讨论出现代设计体现现代人文意识的主题。这种帮助学生画龙,令其自点睛的“空白”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领悟到欣赏该类美术作品的“方法”。
诚然,影响教学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运用以上“三藏”的方法,意在将“深山藏寺”之良方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自然地增添教学魅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学呈现内在、持久的魅力。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着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着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 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