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22 10:08:44

导语:在软件技术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高职教育的第五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已经签约了用人单位。学生在思想上会认为自己已经毕业,毕业设计只是个形式,只要把论文完成,按时上交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态度不积极,课堂上有些学生占用大部分时间上网聊天、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有的甚至不来上课。等到要交作业的时候,随便从网上下载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在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解释不清,对所开发系统的功能描述不准,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陈旧没有新意。很多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课上会习惯性地给学生一些参考题目,这些题目往往是连续使用了很多年的旧选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二是选题不准确。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很容易出现选题过大、过小或题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题目过大,系统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会导致设计任务完不成;题目过小,难度和工作量上就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2]。

(三)课程管理不到位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都已经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不便。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课程,教师一般是定期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对于已经到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辅导。学生的选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加上自身素质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工作进度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最终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就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到最后草草收场,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

基于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很多高校都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答辩时,学生用PPT解说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评审老师检查毕业论文,进行提问。由于时间有限,评审老师主要检查论文编辑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是否有明显的抄袭痕迹,项目是否有详细的设计过程,项目是否实现以及专业知识提问能否回答正确。这种考核方式就给部分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从网上下载现有系统,抓取操作截图,把网上相关的毕业论文重新编辑整理,蒙混过关。因此,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解决方法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明白毕业设计的意义、主要工作任务、上课方式和考核办法,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清晰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可以有意识地强调本门课程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二)解放思想,发展个性

在选题上,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具体做法是: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可积极吸收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队伍,感受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三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工作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价值。

(三)细化任务,重视过程

细化毕业设计任务,重视过程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2~3人分组完成。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可适度调整,保证每组人员搭配合理。比如两名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一名中等生;每组中既有编程能力强的,又有数据库设计好的,还有擅长文档编写的,尽量模拟企业真实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做到各尽其才[3]。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分解及过程化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四)全程监控,量化考核毕业设计任务安排清楚后,实施有效的过程化考核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合理、详尽的考核措施可以更好地约束和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里,我们建议利用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对每一步的工作成果实行量化考核。教师首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阶段工作成果,教师审阅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并上传修改结果,教师对本阶段作业以百分制打分;当整个毕业设计课程结束时,教师按相关比例进行换算,给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又能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综合运用的同时,也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应用,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综合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颖恰当的选题,规范开放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实施方式贴近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思维和有效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学习状态[4],是有效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丽景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商务英语专业软件技术论文

1.课程设置重复

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江苏省中高职衔接的尝试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脱节、培养目标定位雷同、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本课题的研究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门类繁多,且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大量重复。不难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中职阶段已经开设并且课程门类更多,难度更大。而且一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难易程度区别不大,在职业技能要求方面也提出获取一种职业证书,通常都要求学生先获得单证员职业证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及倒挂、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

2.岗位群雷同

高博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将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的商务助理、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学校的岗位群与高职出奇地相似,除以上岗位外,还有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等岗位,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定位雷同。中职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要、够用”为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倾向于商务知识及实践课程,轻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忽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薄弱,与普高生相比,差距很大。再加上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因此,大部分中职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用英语授课,难以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等。

3.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发展通常会经历“新手-商务助理-商务主管”三个阶段。在对其主要工内作容分析后,笔者总结了十项典型工作任务:常用办公室设备操作、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商务接待、客户开发与维护、商务谈判、企业及产品认知、单证制作、跟单、现场翻译及策划营销。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晋升和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确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并在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政策的协助下,最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3.1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分为学习份量、以绩点为学习质量、以修满规定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申请保留学籍1~2年从事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活动,实行学分累积制度,所取学分在校长期有效。中高职衔接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5年(含休学),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按基本学制计。高职学校认可学生在中职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并且同意用获得的证书换取学分。因此,如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单证员证书,在高职阶段即可以直接获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课程学分。打通学分制通道,实现中高职学校学分互认,是解决中高职目前课程重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弹性学制的实施是以学分制为前提的,要实现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方式,拓宽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企业工作经验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3.2实行导师制确保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

实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聘任导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服务。着重指导学生选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择业就业等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导师制暂行办法(院办字[2013]54号)。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两者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辅导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则是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学校聘任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各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的教师担任导师,原则由硕士研究生(含在读)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担任。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根据中职生源的情况,进行专业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高职衔接体系。

3.2加强中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沟通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在院校的层面,即使是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之间的同类专业之间也鲜有交流,彼此对对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共同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代唯良、钟永发:2010)。中职院校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为中职生的进一步深造和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商务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又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并实行中职生与普高生分开培养的政策,根据生源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苏州高博已经于2013年全面开始将来自中高职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并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

3.3加强教材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一方面给中职生源的学生往高职过渡提供一个衔接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小结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衔接体系,需要高职、中职及政府教育部门多方的努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将中职生与普高生区别对待,加强与中职院校的深度沟通,通过学分制、导师制等方法努力使中职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现与高职院校的良好沟通,设定低于高职的培养目标,教授难度相对低的教学内容,打通学生上升的渠道。当然,政府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是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力量。中职和高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层次,实现有机衔接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求。因此,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明确两个阶段的培养任务,充分发挥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中的教育资源优势,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马亚丽 马乐乐 单位:苏州高州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

一、专业复合的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为例,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作者:唐俊 江文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专业仿真软件技术论文

1能够完成实际实验中不能够完成或者比较难的实验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见一些比较难的实验,但是要是不进行相关联系操作会使得技术人员当下无法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但是要进行成功几率比较低,再者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元器件发生故障时候对电路或者其它部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该采取怎么样的解决办法。单方面站在理论方面的角度来说,能够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甚至是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效果,但是将其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发现,纯粹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相反倘若没有处理好会使得影响进一步扩大,但是将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专业中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只要依据自身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就能够顺利解决元器件出现问题的各种情况,从而在后期操作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其未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分析仿真技术的实验手段和应用实践

2.1实验手段

通过仿真技术对即将或者准备进行的实验的电路进行分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输入电路实验信息,依据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包括很多方面:电路静态、动态特性以及传输特性等诸多部分,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利用交换操作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在整体选择中选择最佳工作状态,最终完成打印和输出。根据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为实际电路的测量和计算机输出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依据参数对相关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各方面都完成之后进行仿真设计,这样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也能够确保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性,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2.2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在一些工作环境当中,模拟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中到了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工作方式的创新,而技术人员也更加喜欢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前避免危险和工作当中不正确的操作,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再加上模拟元器件同设备的相似度比较高,为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方面,且在参与到仿真实验过程中能够增强动手能力,自己安插元件,自己设置参数,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不仅仅在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其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3结语

仿真技术在电工专用中的应用为电子实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可操作空间,既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也便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为其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仿真实验中为帮助技术人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其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过程中,有助于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开发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作者:李建勇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1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开发实践

1.1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本文作者在院系建设中,参与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需求分析员、UI设计师、软件设计师、测试工程师、质量保障师、数据库管理员.通过在扬州天润电脑有限公司、扬州信息产业园等多家企业详细调研后,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总结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用户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用户手册编写.

1.2开发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步骤的实施过程展开顺序及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围到核心来开发学习领域.开发出如下学习领域,如图3所示.整个学习领域设计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网上书店》、《论坛系统》四个项目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解决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每个项目的开发任务中精巧的整合了抽象的开发技术,知识的应用性得到了突出,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强化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4].

1.3学习领域的课时安排考虑学习领域学时分配时,遵循的原则是,工作任务中频率高的分配学时多,难度大的分配学时多.如表1所示。在此,《使用和Ajax技术的网上书店开发》和《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Ajax的网上信息平台开发软件测试》属于难度稍大的课程,因此学时分配上是最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程序素养的养成,每个学年的课时分配也是逐年递增的.

1.4学习情境设计受篇幅所限,这里仅以《使用HTML和JavaScript的动态网站开发》为例说明学习情境的划分.如表2所示,这门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符合了学习情境大于3的标准,让学生在重复和比较中掌握技能.前4个情境都是页面制作,属于同一范畴,按照难度逐步递增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这四个情境中完成的页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全体现了网站开发的技能要求.第5个情境是一个完整网站的制作,将前四个情境的技能要点全部包含,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过程。

1.5学习情境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以“学习情境1:图文并茂的简单页面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学生独立决策,做出计划方案并实施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计划完成后,学生要自查并互查,这也是强化技能的一种方式.学生分组完成计划,关注工作的进度,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

2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实际工作过程来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和教学培养过程及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开发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将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作者:卢曼丽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一线专业教职工设计软件技术与教学结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们必须接受现代设计软件对传统艺术教学的改变;教师主要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艺术设计和现代设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应用软件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与挑战、软件工具学生可以自学、传统的教学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现代设计软件的应用设计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表现艺术设计的作品、现代设计软件技术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应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职教学领域开始出现了很多利用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给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带来新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利用现代设计软件,及如何将设计软件与传统工艺美术教学进行结合,达到完美统一,应该说是我们这些一线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工艺美术

随着1990年2月,Photoshop1.0版本的发行,有谁曾想过最初只是一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用他的Mac0Plus计算机编写了这个编码,开始纯粹是为了娱乐,但后来却大大推进了现代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一说起Adobe公司的“PS”,可以说在业界已是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图形图像应用软件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不仅给设计的过程带来变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设计思维方式和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使其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设计的造型、设计的色彩、构成设计,以及审美能力的促进和提高,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中职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曾一度就重技术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是重艺术思想的掌握引起一些争论,有些教师认为做为中职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就已足够,不必要象大学生一样被灌输很多设计思想理念,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应该主要开展设计思想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自学。我觉得这两种思想都有些偏激,设计软件和设计理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我们必须接受现代设计软件对传统艺术教学的改变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名称叫做工艺美术,而现在则统称为艺术设计,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学习知识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则起到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信息视觉化的发展,现代设计软件的应用设计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语言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中更好更快地灵活应用,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正确转变教学角色,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发展在我们传统的中职工美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必须逐步转化为引导者和协作者,这就使教学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评价学生的专业设计作品,转为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思维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提出专业性的设计课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这样,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就增加了,他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作好准备,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他们会发现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激起自己的学习欲望。这一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是一味使学生标准化、程式化,学生只是一味的掌握技巧而却忽略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创造性思维。

三、艺术设计和现代设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是设计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语言,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我们平时所用的笔、纸、颜色一样,都是使用工具。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方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有快、精、准等特点,并且效果图很快就出来了,很直观。因此,只有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的操作,技巧熟练,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设计的作品。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将电影取代,录音机的出现并没有使现场演唱会绝迹,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明手绘设计的结束,二者将并行不悖,同时存在。

其实现代设计软件技术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应用中也产生了众多负面效应,如在设计作品时出现了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把设计过程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的竞赛。学生在学习设计时花在电脑效果图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对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效果”轻“创意”的情况十分严重。要清醒地认识到人脑永远是核心,电脑只是手段工具。要让学生明白不是学会几个现代设计软件就可以成为设计师,只会软件工具而没有创意思想,就是到了设计公司也只能充当别人的工具。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总之,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现代设计软件的重要性,也要强调艺术设计理念和它的关系,即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一定要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任何图形图象软件及计算机技术都只是手段,他们永远代替不了人脑。我们的设计教学一定要培养设计思维在前,掌握设计软件在后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我们中职的艺术设计教学才能沿着一条健康道路稳健的发展下去。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探讨论文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从平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游戏、网页等,通过对其编程思想的分析,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很多学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也有过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每一节课都令学生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实现人人学有所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操作知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三、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来解决。如在教数据库时,可问学生“如何将全班同学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供查询等使用?”,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让学生在上机时建立这个数据库,并在以后学习中经常引用这个数据库。又如在学习数据库的命令文件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界面良好、简单实用的程序,上课时运行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才能来编程实现,并告诉学生这个程序设计一点也不难,只要学习以下几个命令后每个学生都可自己完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引出教学内容,会使教师授课的内容吸引住学生。

四、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启发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五、比较法与比喻法

比较法是指对有差别的问题间加以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

显然,结果应该是55,可是程序二运行结果为10.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结论:要实现累加,必须将给累加器变量sum赋初值的语句放在进入循环之前。

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思维,克服了易犯的错误,提高了编程能力。

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形象的、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同内存的概念,可以用固定大小的容器进行对比,数据则是放置容器中的物体,只有拿出一个,才可以放入一个,学生才能理解变量是如何保存于内存之中的。

六、设计授课法

所谓“设计授课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授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授课”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比如我们在做项目实战时,较为简单的项目实战,就可以采取提供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提炼、分析、设计,再进行编码。

设计授课法重在学生们的自学工夫;然而,身为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知识外,还得对各个年龄学生的发展特性有所了解,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心理;除此之外,教师也得具备指导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能力。由于设计授课法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死板的教学过程,教师得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应变的能力去做好指导的工作。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法,亦需教师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加增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并有助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教师事后的评估与补充更是不可少的。

学生参与设计授课法人数的多寡并无绝对的限制,要紧的是务必使参与者人人都有一份参与的工作,勿让任何人有袖手旁观的机会。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校企共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探析

0引言目前社会提倡多种方式办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高职教学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现今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情况是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学生基础差,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不愿主动学习,但他们擅长形象思维,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自尊心、好胜心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学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与IT教育企业合作,采用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共建共管模式,从教材,教师培训、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等各全面进行全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认可,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下“湖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情况。

1教学模式

(一)、以企业为主导转变教师观念,开展能力培训

学校的竞争力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教学质量,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师。互联网资源更新非常快,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共建共管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教师培训方面也做了极大的创新,加入了卓越项目管理体系,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学生先自学相关内容,进行测验,然后由老师在项目库中分配相应的项目进行实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定期参加培训的老师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带回学院,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通过校内培训+公司训练的形式,让校企共建的每位教师认清定位,努力提升自己的短板弱项,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通过结果导向,让每位教师在培训时更加明晰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全程教师培训保证了教学技术新、整体课程教学连贯,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同时从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另外还有多名教职人员,市场人员,对教学和就业定期进行调研,更多适应企业需求。

(二)、以企业为主导完善招生、教学与就业

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共建共管软件技术专业责任、利益与企业共担,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形象和声誉,学生自入校起,企业即与其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就业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校企共建共管秉承“教育改变生活”的理念,通过学校与企业双重体系保证学生就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就业的了解,教师更加清楚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力,对就业服务的新模式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对企业资源开发与维护的方法及技巧也掌握得更加熟练,目前湖职信息技术学院正在积极策划“订单班”、“专场招聘会”、“分流派遣”、“人才推介会”、“远程在线招聘”五大就业平台活动,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就业。

2教学研究

(一)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定位:面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促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第一阶段:CBT、LogicJava、CLanguge、HTML、Photoshop&Flash、SQLBase、C#&WinFomes、PRT:+WinFoms+SQLC/S第二阶段:SQLAdvance、.Net/OOP、、PRT:B/SB2C、JavaOOP、JavaWeb、JavaScript、XHTML第三阶段:、MVC、C#Advance、EnterpriseLibrary、AjaxAdvance、WCF&Silverlight、.NETPRT、.NETPMP、Struts、Hibemate&EJB、AjaxAdvance、Spring、JBossJBPM、FLEX、J2EEPRT、Oracle、LAMPEnterpriseDevelop、.NETPMP、J2EEPMP

(二)教学方式、方法

(1)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够用教学中强调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整个教学体系的组织分为二年三阶段进行递进式教学。

(2)课堂教学方式灵活,促进学生发展如:高级语言课堂教学:课前:翻转课堂法:将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在线视频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预习,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课初:情景导入法:引入相关游戏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游戏怎样由程序编写出来。课中:

1)、案例导入法:导入游戏中的相关案例。揭示知识点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对比教学法:分别用不同知识点实现程序功能。将两个知识点做类比,用案例展示其异同。

3)、任务驱动法:提出明确任务,以任务为目标,教授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

4)、头脑风暴法:针对任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课后:

1)、与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交谈,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2)、多与学生沟通,并经常参加班级活动,与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感情信任

3)、树立榜样,培养学风,并让优秀的学生做老师的好帮手

(三)创新教学设计原则

1).目标原则:为确保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学中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小到每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善的评估手段,全面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一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真正为企业产生实际效益、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的设计按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切实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

3).自主学习原则: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业余上机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并通过在线学习课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能力模型原则:为学生设计教学课程时,依据企业对学生的应会需求结果分析,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的评估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模型制订和设计教学课程。[1]

(四)结业及毕业考试

考试认证包括过程考核与认证考试。过程考核由企业总部协助学院负责实施,当考核与认证考试成绩合格,企业总部将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和班主任评定完成的,是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利用过程考核的数据,早期发现和诊断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过程考核中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要求学生进行答辩,项目实践促进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项目结合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利用上机实践、课余等时间,共同完成创意规划、编码、界面设计。教师也可通过答辩直观、真实地了解学生本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后期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结业考试的考试范围包括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内容,测量学生对目标的掌握程度。[2]

3教学评估与学生管理

为了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以“学生为本”,建立了教学与学生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督导部,从教学到学生管理目标、策划、组织保障、过程监控、信息反馈及分析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教学质量与学生管理评估与改善工作,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学生管理评估等,为培养高质量IT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及院级相关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广大学生积极参入,多次取得好的成绩。

4结束语

要培养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就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创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坚持走以企业为主导,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秉承“立德创新,乐学乐业”的校训,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胡红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研究

一、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企业对中低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陷入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三难”境地。主要表现为招生人数逐年锐减,高校信息类专业办学举步维艰;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授课教师工程项目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不高,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低。可见,先行培养模式仅按照同一标准批量培养,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学生又适合企业的人才。

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行业不断扩大,衍生出了很多分支领域和职业岗位,以往单一、粗放型的“万金油”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按照就业岗位,软件技术专业可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实施、软件产品营销三大方向,具体典型岗位及对应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基础弱。二是学生间在性格、习惯、能力存在差异。三是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开展“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能力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以人为本、能力导向、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理念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软件技术专业大类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不适合搞编程开发的可选择做测试;不喜欢搞实施的可做推广销售;不适应搞营销的可选择搞开发。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一阶段,软件技术专业各方向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开设专业规划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学期根据学生性格、兴趣及能力进行方向调整,实现第一次分流。大二阶段,进行职业规格教育,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术与相应的专业技能,并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方向确定岗位学习方向。大三阶段,进行岗位规划教育、专业实训和定岗实习,根据岗位方向,确定岗位实训方案,让学生具备胜任岗位的专业综合能力。在第五学期进入专业项目实训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项目进行实训,提升其综合项目开发能力。实训期间,进行第二次分流,通过岗位上的自我调整与定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第六学期进入定岗阶段,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业城市和企业开始定岗实习,直至就业。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方面,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以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基于职业岗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真实项目纳入课程;基于项目按照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知识模块,设计出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项目开发经验。另外,注重职业素质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沟通表达、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抗压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同的培养模式有不同的特色,“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能力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应结合区域软件人才需求和软件职业岗位群,开设难易程度不同的微专业(多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上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人而异选择、调整个人主攻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基础、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动力,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获得最佳发展。

作者:廖坚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基础

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2],笔者根据本校软件专业的特点及社会需求,依托行业、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深化企业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加强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苏州天平先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的力度,进行以“能力培养”和“利益共赢”为本位,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原则,签订“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书。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与企业共同制定以培养具有移动应用创意设计与应用程序开发双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切实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质量共抓、就业共管。

1.1订单式培养,校企共赢

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就需要和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企共赢。实行这一制度,这就要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培养观念转变。学生从入学起,学校和企业共同将就业作为课程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其中包括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社会需求人才变化走势、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导向、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积极跟踪调查和实时反馈等,最终实现互动性的产学合作,以培养合适的企业人才而设计教学内容。

1.2工学结合,提高人才质量

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职业技能,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满意度,软件专业实行工学交替式教学。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培养其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以及基本职业素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到对应的企业实践,通过在企业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通过企业师傅的指导与教授,锻炼和提高职业技能。并针对企业实际经营环境及岗位特点,开发“校企共融”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将学生培养为“诚信好、沟通佳、经营活、创业成”的,具有高技能专门人才。

2“校企共融、嵌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践

为了开发和实践“校企共融、嵌入课程”的人才模式培养方案,学校开展了“企业流程引导、全真项目嵌入、四层阶梯”的教学设计流程,并完成教学项目,实行模拟和全真实例型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学生的“零适应期”。

2.1学生职业能力初识认知阶段

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初识认知阶段,主要是软件项目引导过程,可以通过学习基础知识课程与职业能力初识知识实践相结合,可以体现出我们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认知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教师采用“项目引导”方法进行教学。第一,软件招标。学生需加入软件项目招标组,成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合作企业(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苏州天平先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项目招标活动,其中包括阅读和理解标书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掌握标书内容及聆听标书的技术答辩,让学生理解和现场体验软件项目招标流程。第二,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分析。学生通过企业软件工程师的任务,去理解和掌握项目的实际需求,去查资料和理解项目任务。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根据所了解的软件技术人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个人兴趣,从而选择第二阶段所需要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2.2学生职业能力形成阶段

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阶段,主要是软件工程项目案例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工作分析和学生个人兴趣取向的结合,确定学生工作方向:软件UI设计、软件编程、技术支持和软件销售等,最终来对学生进行这几大方向进行定向培养,以此来体现培养软件岗位能力的多元化。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三和四学期。通过真实软件项目的实施,每个学生可以从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个人的能力和目标,补充自己应该需要掌握的软件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工作过程中,也锻炼了个人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按照“学实例项目、教实例项目、做项目模块、以做为主导”的教学方针实施软件项目,实施企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训练,培养学生软件任务分析、编程、测试、系统环境部署、软件产品销售等岗位能力,项目教学场地主要在企业实训基地。教师根据软件项目成果、课程考核成绩以及学生互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来培养符合软件工程类的学生。

2.3学生职业能力提高阶段

学生职业能力提高阶段,主要是软件工程项目模拟实施过程,软件项目正式进行实施开发,软件实施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方面深厚的知识底蕴、对产品的深入了解和耐心。而且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单一的力量是薄弱的,体现出软件实施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多元化。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五学期,正真的校外实习已经开始,学生已经全部到合作企业,在企业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以“教实例规范、学实例规范、开发软件项目”为主线、全真模拟项目整个开发流程,以“做”为主的实施原则,组织学生按照企业软件开发规范和标准,对职业能力形成阶段所开发的项目,按照合作企业最新的软件技术架构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完成软件分析、编写代码和软件产品测试;软件产品测试成功后,进行实施和后期维护分析,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并且实际参与项目的推广和销售工作。教师根据项目每个阶段的成果验收、客户的评价及学生间互评成绩,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4学生职业岗位训练阶段

学生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主要是工作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到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工作,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岗位能力。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工作,由合作企业工程师组织其参与公司的具体软件项目开发,其目的是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和敬业的软件技术人才。

3“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成果

构建“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人才模式培养体系,完善和更新软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软件专业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对比,改进性的教学以实用化的技能课程为主,培养软件技术人才的工程能力为目的,更加体现出学科专业的知识性、技能型和实用性。同时,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以企业真实项目来介入学科课程培养体系,完全依照企业的软件工作流程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时间和技术的延续性上,为了保障教学能更适应技术同步发展,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均由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定制,采用合作企业软件项目平台的嵌入式教学方法,这一可以长期保证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时效性。最终形成能力价值链,培养学生具备移动应用交互设计与程序开发、商务理念和创新思维相融合的新型双技能人才,同时优秀学生可直接参加相关认证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笔者在开始实施这一理论教学改革时,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数据分析,一个班级实施传统的教育,另外一个班级进行“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教学方法,分别对学习兴趣、软件应用综合成绩、毕业专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单位评价反馈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出,实施这一教学改革模式有了显著提高。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高职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同时充分了解和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需求,精准定位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培养体系,始终秉持着“校企共融、课程嵌入”的理念,力争培养出更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苏州、上海、无锡等当地软件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作者:刘孝赵 吴振磊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高职高专单独招生考试,是面向中职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由高职高专学校自主命题,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收该类学生。软件技术专业单独招生主要是针对中职院校,考试内容包括文化考试满分100分,技能操作考试满分300分。技能考试内容为应知(专业知识)和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文化考试内容为语文和数学。其中技能考试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因特网(Internet)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7大模块。

1单独招生学生特点

笔者几年来参与软件技术专业的单独招生班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单独招生班相对统招学生比较而言,存在如下特点。单独招生班学生的特点分析:⑴学生来源多样化。根据访谈统计,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中原来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或机电专业人数占25%。其他为公共关系管理、文秘、会计、酒店管理等其他专业。⑵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缺乏高中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英语、数学等科目基础知识较薄弱。许多学生连基本的英文单词都不认识。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往往在这3年主要学习高职高专单独考试的3门课程,其他学科知识了解甚少。⑶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缺乏信心。有少部分学生志趣本不在软件技术专业,只是自己爱好的专业没有单独招生考试,被迫选择软件技术专业。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堂纪律行为散漫的大有人在。⑷思维独立、活跃、实践能力较强。他们相对普高生而言,明显呈现成熟和理性,有自己主见。他们思维活跃,课堂上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专业学习上可能相比落后一点,但是人际交往、沟通、组织能力比较强,也乐于在这些方面展现自己。分组讨论教学学生表现非常积极,发言踊跃。他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表现得毫无兴趣,更愿意动手操作。

2课程设置

基于以上单独招生班学生的特点,学院针对单独招生班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课程体系上有别于统招班。课程设置特点:

(1)选择了市场需求和占有率较大而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的C#语言,和其他语言Java、C、C++语言相比较而言,C#的开发环境为VisualStudio,程序开发时可以让学生所见即所得,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软件技术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的主线:C#初级程序设计、C#高级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基于.NET的Windows程序开发、MVC应用程序开发(.NET)、WEB应用系统开发(.NET)。

(2)单独招生班课程体系与统招班主要课程相同,但是鉴于单招班学生对于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的接受能力不强,课程的学时、理论实践比例、教学内容上都做了适当调整。

(3)单招班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力方面比较突出,在设计单招班课程体系时在不影响专业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理论要求低、重实践与偏设计的软件应用类课程,比如《视频剪辑及制作》等课程。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对单独招生班任课教师的深入访谈,学院了解到,单独招生班的学生和统招班学生在学习习惯、课堂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单独招生班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有别于统招班。下面就课程设置中几种类型的专业课程进行说明。

3.1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由于主要内容就是他们入校考试的一部分,单独招生班的学生一般对该课程都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高于统招班学生的内容,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教学,比如电子表格模块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数据采集表的模式,在单元格中设置选择项、计算等。Word模块,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排版。PPT模块,这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次班会或一次活动的演示。

3.2程序设计课程

(1)C#初级程序设计:C#初级程序设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学生能否爱上自己的专业、爱上软件设计,与该课程的关系很大。教学中,一开始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展示我们这些课程结束后,学生具备的能力,并演示往届学生成果。C#初级程序设计课程应该尽早融入窗体程序,而非控制台程序,在窗体程序中完成程序设计基本理论、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流程的讲解,为后期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2)其他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项目选题要具有趣味性、实用型。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简单任务、细化步骤;注重教学互动,采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指导,层层推进项目。对于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后学习。将课后知识点的学习和课堂项目中知识点的应用相结合。

3.3理论比重较大的课程

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建模与软件文档写作》这3门课程中理论占了很重的比重。对于单独招生班的学生,他们最讨厌枯燥的理论,而动手实践则是他们的强项。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理论够用的原则,将理论融入具体实践项目。如数据结构中各种模型,在各语言的API中都已经提供了相应的类。教学中应该讲解模型接口、弱化模型的实现、注重类的引用。

4结语

在单独招生班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其专业课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项目的更新、评价体系的创新,以充分发挥单独招生班学生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

作者:赵丙秀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研究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1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年来重点建设的工程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技术型人才。推动解决就业时出现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亟需的岗位人才,而应聘者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的结构性的人才供需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进行合并升格,或者是大专转型而来的。所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是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尤其是软件技术专业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就存在了一些问题。高职院校的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弱。青年教师的引进正是为了,解决老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却出现了,缺乏教学经验,不能有效的组织好课堂教学。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系统,但是具体的实践能力弱等众多问题。

1.2原因分析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首先,青年教师一直在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毕业后又走入校门成为教师。一直是进行学术型的研究。即便在研究生阶段接触过一些项目研发,也远远不能满足实践应用叫学的需要。其次,青年教师身份的转换需要过程,从学生变成教师。还不能适应如何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采用更多样化更加侧重实践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提升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建议

2.1做好宣传工作

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神圣,培养职业精神与责任感。高职教师工作,是培育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让他们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要做好宣传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这份工作的荣誉,从而对自身严格要求,从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下苦功夫。勤学苦练,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2.2“教学相长”沟通是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教与学共进,在教中学,学习学生体现出的新思想,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性。甚至在一些书本知识中,学生在某方面有可取点,也应该去学习。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掌握了新时代学生的特性,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实践教学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成果更加突出。

2.3教研活动,互帮互助

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老教师经验丰富,在交流中,汲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方法。新教师勇于创新,借鉴与改革,再次创新,更加有利于实践教学。

2.4校企合作,为老师提供锻炼机会

校企合作,与软件公司,通信企业等都可进行合作。学校可以定期让部分青年教师带薪走入企业,感受企业软件专业的岗位工作。熟悉工作流程。身临其境,针对未来学生工作的环境,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侧重实践能力锻炼,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5激励机制发挥作用

建立或完善制度性激励体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背景具有不断优化的趋势,但是职业阅历单一,从校门到校门的简单经历缺少了企业现场经验,不足以保证其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模拟,更无法指导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操作过程。可是青年教师自主产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愿望都很强烈,学校需要建立或完善制度性激励体系,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制度性激励环境,例如对其参与诸如实验室建设、赴企业挂职锻炼、带队进驻实习实训企业、外出参与各类“双师型”培训、多提供与来自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外聘教师沟通学习的机会,院校与企业深入地产学研合作机会,来丰富青年教师职业阅历,有利于其“双师型”素质提升的行为。同时在课时计算、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环节给予政策倾斜,不仅可以节省院校教师培养的资金开支,而且可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寻找有利于自身实践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机会。

作者:崔研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研究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1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年来重点建设的工程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技术型人才。推动解决就业时出现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亟需的岗位人才,而应聘者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的结构性的人才供需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进行合并升格,或者是大专转型而来的。所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是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尤其是软件技术专业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就存在了一些问题。高职院校的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弱。青年教师的引进正是为了,解决老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却出现了,缺乏教学经验,不能有效的组织好课堂教学。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系统,但是具体的实践能力弱等众多问题。

1.2原因分析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首先,青年教师一直在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毕业后又走入校门成为教师。一直是进行学术型的研究。即便在研究生阶段接触过一些项目研发,也远远不能满足实践应用叫学的需要。其次,青年教师身份的转换需要过程,从学生变成教师。还不能适应如何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采用更多样化更加侧重实践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提升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建议

2.1做好宣传工作

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神圣,培养职业精神与责任感。高职教师工作,是培育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让他们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要做好宣传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这份工作的荣誉,从而对自身严格要求,从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下苦功夫。勤学苦练,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2.2“教学相长”沟通是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与学共进,在教中学,学习学生体现出的新思想,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性。甚至在一些书本知识中,学生在某方面有可取点,也应该去学习。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掌握了新时代学生的特性,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实践教学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成果更加突出。

2.3教研活动,互帮互助

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老教师经验丰富,在交流中,汲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方法。新教师勇于创新,借鉴与改革,再次创新,更加有利于实践教学。

2.4校企合作,为老师提供锻炼机会

校企合作,与软件公司,通信企业等都可进行合作。学校可以定期让部分青年教师带薪走入企业,感受企业软件专业的岗位工作。熟悉工作流程。身临其境,针对未来学生工作的环境,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侧重实践能力锻炼,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5激励机制发挥作用

建立或完善制度性激励体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背景具有不断优化的趋势,但是职业阅历单一,从校门到校门的简单经历缺少了企业现场经验,不足以保证其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模拟,更无法指导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操作过程。可是青年教师自主产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愿望都很强烈,学校需要建立或完善制度性激励体系,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制度性激励环境,例如对其参与诸如实验室建设、赴企业挂职锻炼、带队进驻实习实训企业、外出参与各类“双师型”培训、多提供与来自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外聘教师沟通学习的机会,院校与企业深入地产学研合作机会,来丰富青年教师职业阅历,有利于其“双师型”素质提升的行为。同时在课时计算、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环节给予政策倾斜,不仅可以节省院校教师培养的资金开支,而且可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寻找有利于自身实践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机会。

作者:崔研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要想实现“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的前提就是有做的项目,项目从哪里来,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项目拿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技能,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哪里有真实的项目呢?无疑,企业中有真实的项目,所以首先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校内模拟项目实践”,其次再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形成“企业一线项目实践”。“校内仿真项目实践”是指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开发的项目经过改编处理,形成模拟项目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学生掌握公司项目开发流程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通过项目的开发形成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企业一线项目实践”指将具有模拟项目经验的学生带到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与公司人员的共同努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司实际项目开发中来,让学生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中。从实践中学到技术,又将技术应用与实践。这样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掌握了工作应具备的技能,更能促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学生在校的第四学期,将公司的人员引进到我们的学校,他们带来了模拟项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InternetTechnology目,进我们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之后,第五学期,把学生带到公司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通过这两个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做中学”,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也要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激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必须依托校企合作优势,走出去,到校企合作单位去挂职锻炼,学习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能力,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学的东西毕业就有用,就实用。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做的,在引进公司人员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校内模拟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给外聘教师当助教,既指导了学生,又学到了技术。实现教师、学生双丰收。在假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参与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使教学内容更适合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使用我们的校企合作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项目案例,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3创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检验“做中学”的成果?通过原来老旧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创新考核方式,逐步取消理论知识考核,完全以能力考核为主,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研究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大作业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公司的项目开发过程,实现某一完整项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通过学生的互助、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在整个过程技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他们交流的技巧。最后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验收性考核。通过项目中的角色分配和完成情况进行不平等式打分评定,好比公司一个项目组的组长,组员拿到的工资是不同的一样。让学生提前了解公司的制度和规定。我们还尝试了独立实践考核,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将项目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实现,这样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挡一面,做到综合发展,将来毕业之后能够适应项目组中的每一个角色。通过两种考核形式的改革,不但考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检验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道路上,已经制定了比较适合企业需要,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的学生不断增加,同时大部分学生能在软件相关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和我们不断探索“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密不可分。在探索与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途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研究,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尚操 单位:大连软件职业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创新教学策略及分析

一、软件技术专业创新教学的意义

1.1顺应时代的潮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在以往陈旧教学观点下所产生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积累的人才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在这样一个时代,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实践经验,以便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快地进入自身的角色中,所以,对于软件技术专业这样一个更需要具备实践经验的学科来说,改革就更加重要。因此,软件技术专业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观点和教学形式,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1.2迎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都要具备综合素质,因此软件技术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改变教学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二、软件技术专业的现状

针对国家以及社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现在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必须进行改革的缺陷,本文将这些缺陷进行了如下的简述:

2.1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学校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普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会详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积累和巩固,以求他们可以在考试中完全记住这些知识。但是对于实践教育,教师却并不重视,大多数时候学校会安排一些上机操作的课程,让学生对照操作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让学生理解结果如何产生。然而这样的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对照课本进行的操作,学生不能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也不知道每一个步骤对整体的作用,导致放下课本再进行操作就无法完整地记住所有步骤。对于软件技术专业这样实践性强的专业来说,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操作才能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了实践的学生也更符合软件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2实践教学方式缺少创新。

如今对于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课本为主,教师会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对需要操作的步骤进行分解式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或者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模仿。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潜能开发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学生单独进行软件的操作时如果遇到问题,并不能通过学到的知识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课本编写都过于简单,而且知识内容也比较陈旧,导致与社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不符。

2.3教学大纲没有弹性。

在我国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教学大纲没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知识的变化进行更新,学校用这样落后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会导致教学方法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脱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十分迅速,教学大纲的不及时更新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软件技术知识的学习。总而言之,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我国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缓慢,甚至停滞,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也无法得到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将严重影响我国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

三、软件技术专业创新教学的措施

发现问题是进行改革的第一步,如何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将问题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3.1增加实践课程,改变实践教学方式。

因为软件技术专业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并且无法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中,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应该结合当今社会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情况,考虑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除此之外应该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适当减少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去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步骤的知识意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增加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2提高教师素质,改变知识设置。

因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就会增高,有好的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应该提高对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选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也能明白软件如何操作。除此之外,课本知识内容的设置也应该进行更新,将新的软件和软件技术加入到课本中,防止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发展脱节,让学生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3.3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任何专业的学习都必须进行考核,才能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更改考核形式,可以将平时学习的态度以及课后实践的情况纳入到期末考核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学校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该进行实践知识的考核,可以将期末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将笔试成绩比例适当降低,可以设置为百分之四十,实践考核为百分之六十,其中在实践考核中可以增加创新实践的内容。这样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操作的兴趣,创新实践还能提高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避免学生对于所学到的操作知识刻板使用,缺乏创新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四、结语

由于如今社会在信息技术发展上的速度十分迅猛,任何专业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都必须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否则注定将会被社会所淘汰。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软件技术这样一个对于实践操作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专业,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虽然我国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依然可以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型和操作型人才。

作者:赵杰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课程教学与软件技术专业相融合探讨

1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

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熟悉最新的.NET开发环境,能够熟练运用.NET平台开发工具完成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任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开发类、软件外包类及网络技术类相关企业中胜任多个岗位,下面是以学生在企业中成长过程来归纳好的岗位:初次就业岗位有初级程序员、初级软件测试员;发展岗位有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拓展岗位有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师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与软件技术专业相融合,能够使学生结合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这种方式既能够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价值,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更加富有内涵,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程度。

2了解专业相关职业群,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了解专业有关的职业群,能够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群进行了解,为学生介绍有关的职业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对职业产生一定的规划,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之处。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授课。

2.1展示软件技术专业典型职业发展路线

发展路线1: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这条发展路线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上层发展,最后成长为系统架构师,系统架构师难度比较大,但是工资很高,目前系统架构师是按小时算钱,一个小时可达几万元,不过系统架构师只是在大型公司才会有,对高职学生来说走这条路需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成功,所以难度比较大。发展路线2: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与发展路线1相比较,区别在最后一步是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所以这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底层发展路线,相对于系统架构师来说,工资虽然低一点,但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难度较小一点。发展路线3: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市场总监/技术总监、CEO。这是往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的路线,收入也很高。

2.2理清发展路线中各种岗位所需的职业水平

在明确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群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和分析具体的岗位职业要求、技能要求等等,组织学生对岗位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岗位不同,对应的专业能力也不同。JAVA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Java开发工具,熟悉JavaJSP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结合各类型的软件(使用JAVA开发桌面应用程序使用JSP进行小型动态网站;开发SSH框架进行大中型网站或系统开发)等等进行操作,能够自主编写程序。.Net程序员:要可以自主应用开发软件,了解C#编程语言和开发技术,明确应用架构,会编写程序的相应技术文档。移动开发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一种移动开发工具,熟悉Java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能够借助手机客户端进行程序或者软件的设计,能够自主编写程序。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熟悉软件项目,能够部署软件系统,能够维护系统处理故障,能够培训用户并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2)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方法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自主学习,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够借助工具阅读专业相关的外文(如英语)资料。3)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社会能力。工作中能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与客户、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组员、测试组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用语音、文字正确表达设备软件项目的相关业务;能积极进取,并能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

3理清职业相关证件

职业相关证件能够表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当前人才市场中较为看重的内容。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考取职业相应的证书。如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取相当于高级水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员证书;还可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取相当于中级水平的VisualC#平台证书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和软件技术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考证的相关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考证活动,形成一定的考证意识,并在考证的过程当中,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这种方式也能够使教师明确进一步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问题和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富含针对性特点。

4明确学校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效果等情况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校企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加,展现了高职院校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价值。学校可以与其他优秀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将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多的优势。学校为软件技术专业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实训室学生用机是高端苹果机,软件技术专业采用逆向软件工程及全程软件测试的“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1”表示以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程序设计”)为基础;“3”表示通过“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软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三门项目课程,使学生成为在软件工程规范下进行高质量软件项目开发的程序设计员。以项目为载体,由易到难,按软件开发过程的逆序“编码(实现)、设计、需求分析”,分阶段学习经过整合的项目课程;项目教学中贯穿进行软件测试V形模型中的各测试类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弥补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素质或技能方面的缺陷,还可结合不同学期的课程开设、能力需求情况等,推出形式与内容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企业参观、MIS开发技能竞赛、综合软件项目开发、ITAT软件开发技能竞赛、移动互联网技能竞赛、企业优秀人才或历届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专题讲座、PPT制作竞赛等,以固化或拓展学生素质。

5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本身的专业,教师只有在很好地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和课程设置后,才能在课堂上完成受学生欢迎的一堂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有所帮助。

作者:杨冬燕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适应性研究

一、珠三角软件技术专业与市场适应性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开设方向市场适应性分析

1.企业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接受度

通过检索大型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智联件企业越来越重视的岗位、Java工程师为针对性不强的一般开发岗位。统计中,由于这些职位都以本科和大专为主,所以我们忽略了这两个学历以外的学历要求从三个职位的数据对比来看,作为新兴应用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对大专学历的接受度最高,达到55.9%,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的软件测试岗位达到50.5%,软件工程师(Java)则只有38%。等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目前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实际的操作技能,希望招聘到的人员能立即上岗,因此普遍能接受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大专生,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大专生的接受程度更高。整个市场,对针对性不强的通用性岗位还是以本科学历为主的,某些新兴应用领域岗位或细分岗位则对大专的接受度高。在调研中发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本科院校没有或很少有针对这些岗位的细分专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希望招聘到的人员能不经过培训或短期培训能迅速上岗。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珠三角共有职业学院79所,大部分集中在广州。79所学校中53所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比例大约为67%。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城市都至少有1个以上的高校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这充分说明了如今IT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珠三角地区对IT技术的重视。一部分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下划分了2-4个专业方向,也有的院校没有进行专业方向划分,两种院校各占约50%。对有专业方向划分的专业进行分析,查询各院校官方网站,除了少数院校有明确的细分专业方向(如软件测试、移动应用开发),有些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的细分方向则不太明确(如软件开发、Java开发)。各个院校划分的方向不一。从市场需求和实际的情况对比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分或者方向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对细分专业的要求,专业方向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毕业生素质市场适应性分析

1.企业录用高职软件技术毕业生的关键因素

在对企业的调查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其排列顺序为: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已接收软件技术大专类毕业生的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提出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对综合素质的具体调查和分析中,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在沟通能力、外语能力等方面评价比较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生在沟通、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企业更看中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紧跟其后的是对英文能力的要求。

2.毕业生素质市场适应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可以看出,企业对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视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看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软件工程过程中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这一点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一技之长”的理念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毕业生是基本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企业一方面认为满意,一方面在改善意见中提出有待提升,这种矛盾正反映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比较高的期望,在改善点方面,企业的反馈则主要集中在增加实训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以适应企业实际项目的需要。有接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反馈,高职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有参加2-3个实训项目,根据其描述和工作表现都反映出实训的项目规模和复杂度不足,这就要求院校不仅要有实训,而且要提高实训的难度和复杂度。

(三)毕业生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对自己当前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情况方面:48%的人评价为能胜任,26%的人评价为通过学习基本胜任,19%的人评价为非常吃力,7%的人评价为不能胜任。这说明大部分从事软件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已经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相对合理;其余26%则情况复杂,有个人原因、有从事的工作方向原因,等等。在对自己所学课程的评价方面,毕业生对课程的评价整体正向,包括课程的全面性、课程设置与工作的关联性、课程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在课程能否跟上行业发展方面满意度为59%,经过进一步分析,负向反馈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方向设置不能与市场接轨,特别是新兴的技术或应用;另一方面是具体课程授课内容中缺少与该课程前沿技术相关的内容,比如测试专业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引入移动应用软件测试、云测试等内容。通过分析毕业生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已经开设的专业驾驭良好,课程体系相对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及时更新课程体系或课程内容。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提升市场匹配度策略分析

通过对专业开设方向、毕业生素质、课程体系几个方面市场匹配度的分析,针对与市场需求的实际差距和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与市场匹配度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如下:

(一)细分专业方向,增强人才培养对需求的针对性,突出“一技之长”

与早期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环境、软件的应用并不丰富相比,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目前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比如,程序语言方面有.net和Java等;软件生产过程方面有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维护、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不同角色和岗位;开发环境则有移动互联网开发、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等。在这种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化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软件技术基础能力”之外,应该要有突出的“专业方向一技之长(面向企业需求的具体岗位和能力)”。“一技之长”一定要针对细分行业的企业具体需求来培养学生。目前企业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方面的期望之一就是能直接上岗或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如果忽略了“一技之长”,就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在专业的细分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是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另一方面是软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角色或角色调整。比如,移动互联网开发则属于新技术和新应用,而软件测试等软件质量控制相关的岗位则属于软件过程中配置比例和重视度越来越高的岗位。选定细分方向后相应的课程体系也要进行调整,需要在原有公共专业课基础上根据细分方向的岗位需求补充细分方向的课程。课程的调整重点是要针对细分方向的岗位需求,比如,针对软件测试方向,对软件测试相关岗位分析后,可以补充软件功能测试、软件性能测试、软件测试管理几门课程。

(二)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沟通协作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三年制,有些专业甚至有两年制。在这种情况下综合素质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时间争夺”特别严重,时间比例分配不容易掌握。从企业录用毕业生的关键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毕业生的录用首先是综合素质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现代软件工程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普遍认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才能有更好的进步发展空间。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高职类院校都比较重视,在课程体系中有固定比例的基本素质必修课,需要提出的是在专业课的开设中和项目的实训中也应该加强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基本素质课才对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课程和实训中,模拟职场实际要求,可以在平时作业和课程项目中关注并锻炼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能力、计划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我改进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三)通过加大项目难度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分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目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来的实训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随着软件的发展,软件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也在不断地提升,根据企业反馈目前学生参与的实训项目大多规模较小、逻辑功能比较简单,常见的比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新闻浏览系统等。建议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扩展功能、提升项目规模、提高项目质量要求。

(四)紧跟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培养计划

一方面,随着软件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软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技术和新概念产生,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比如近几年兴起的移动应用、云计算等。另一方面,软件行业流程的不断成熟,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比例发生变化,早期软件工程还不太成熟,软件企业更注重的是开发编程人才,目前市场对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要求提高,企业开始关注软件工程,逐渐配置了专门的软件需求人员、品质管理人员,同时软件测试人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导致新技术和某些岗位的需求加大,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建议一方面是从专业方向、毕业生素质、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评估市场适应性并及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整(包括陈旧专业方向的取消、新专业方向的增加、课程内容和使用工具的更新等等),另一方面是要将这种评估和调整形成机制,能使整个专业不断地主动更新,而不是被动更新。

三、结束语

本文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毕业生对岗位的胜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了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情况。从行业发展来说,软件行业岗位划分越来越细致,岗位职责越来越明确,企业的需求也因此越来越有针对性。就软件技术专业来说,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接受度比较高的岗位是一些新兴的应用领域和现代软件工程中越来越重视的岗位,对于非细分的一般性岗位则接受度一般。企业在毕业生的录用方面,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希望能加强对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并进一步加大实训项目难度,尽量与企业接轨。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重视综合组织培养、细分专业方向突出一技之长、紧跟软件技术发展及时引进新技术、强化项目实训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作者:赵聚雪 谢景明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职位标签:IOS软件工程师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职位描述:【岗位职责】(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职位要求】(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

4小结

通过对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后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为企业培养熟悉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李唯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

软件技术专业论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模式

【摘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一项重要的战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意义,提出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模式:国际化师资培养、引进国外优质特色课程与资源、学生交流。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并实践了国际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大批外向型、国际型人才,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拓展教师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模式

1.国际化师资培养

师资水平已经成为高职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由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软件技术教师面临着知识陈旧老化、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它们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对于改善教师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使高职专业教师成为“国际教师”。高职院校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最佳途径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外先进国家进行学习与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关注最新的软件专业知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除了短期的培训外,学历提升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公派留学方式到国外先进大学研修或学历提升,可以潜心认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带动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2.引进国外优质特色课程与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软件技术专业教材,特别是英文原版教材,往往理论性强、通俗易懂,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引进优秀的专业教材,可以弥补我们教材上的不足,增加新鲜的内容,有利于专业教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国外专业教材的学习,能吸收大量新的知识,加深对国外教育理念和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的了解。除了教材外,国外优质的特色课程、案例资源也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与国外大学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如MOOC、微课、实训案例资源。充分学习理解特色资源,结合本专业与学生的特点,为自己建设或应用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3.学生交流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学生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到国外学习,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的教育合作,开展双边和多层次交换生项目,攻读学位、海外实习、技术培训、夏令营、暑期课程、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会议、共同培养、国际软件技术竞赛等。通过上述素质拓展、学习交流和学位教育等不同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也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短期访学项目一般1~6个月,为国际学生提供以访学身份赴外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国外开设课程或参与国外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夏令营活动是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学历提升项目是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一般期限为6~24个月。交换留学生项目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学分互换、互惠互利,时间是6~24个月,以课程学习为主,也包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在校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语言环境的形成,营造国际化氛围。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探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学院国际合作资源,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内涵,进行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成立了海外教育与发展学院,专门管理教师、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

1.教师国际化交流

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非常重视教师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软件技术专业依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将教师国际化交流纳入专业建设规划中。近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安排了5位教师到印度攻读软件技术专业学位课程,提升了学历,科研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近三年来选派了3位教师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他们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研究最新的软件技术及相关软件课题,通过一年左右的集中学习,紧跟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近年来选派5位教师赴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专业能力;近五年来先后选派了30多位专业教师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进行短期的考察访问,重点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管理经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教师国际视野,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借鉴与吸收国外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开阔了研究领域。

2.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国际认证

教学资源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改革。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本专业的资源建设与改革,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引进了Oracle公司的Java系列教材、微软公司的C#系列教材、印度NIIT系列教材。另外,引进了国外的优质实训案例、MOOC课程等资源,申请了Google公司的研究课题,研究MOOC课程应用与推广。同时,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在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中推广OCJP、Oracle数据库等国际认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几年已经有200多名学生获得了相关认证证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国际交流也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重要部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积极推进学生的交流,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如短期的访学项目、一个学期的交换留学生项目、学历提升项目等。近三年来,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选派优秀学生50多名到国外学习、实训。例如2017年有20多名学生到新加坡JEEducationalCollege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应用项目开发”实训。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拓宽了学生在软件方面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了解了软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年来与多个国外大学合作,积极推动交换留学生工作,到今年已经有30多名学生到国外进行一学期以上的专业学习。同时,我校软件技术专业近几年先后接受了南非、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50多名留学生,促进了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注重实效,避免做一些面子工程,制定的政策与方案要切实可行,其中应包含考核因素。同时,应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经验,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蒋卫祥 朱利华 王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