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战略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2 04:13:35

导语:在战略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战略管理论文

战略管理论文: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论文

一、战略管理领域关注焦点的变化

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巨变的环境,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而我国企业还需考虑国际环境及我国内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笔者总结了2008~2014年战略管理协会的主要议题(见下表),发现这些会议的主题,都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例如,2008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原有的战略理论的适用性受到质疑。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都引起了学者们对战略管理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时代的发展对战略管理提出了挑战,研究者们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环境,再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出现,正改变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战略管理理论又应如何指导企业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笔者从环境学派中的组织生态学理论出发,结合管理研究方法中的情境化要求,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实践性问题。

二、组织生态学的发展及其演化

环境学派把战略看作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其起源是1977年Hannan和Freeman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种群生态学”理论。种群生态学源于生物学,主要是针对设计学派、计划学派缺乏对复杂性环境的考虑。在种群生态学中,学者们主要研究组织的成长、衰亡问题,以及组织的多样性问题。Hannan和Freeman在《组织生态学》一书中,对组织生态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从组织惯性及竞争力量等方面解释了组织的生存发展。当时的理论提出,主要是因为工业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组织与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组织的生存必须要依赖环境。种群生态学认为,组织在环境面前是被动的,这里的环境是指大的环境,而非局部的环境。如果组织无法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这段时期的理论吸收了制度经济学中的成分,认为是外界的制度,限制了组织的竞争和发展。种群生态学把组织进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变异,即种群中不断出现新的组织的过程;二是选择,即优胜劣汰的过程;三是保留,即被选择的组织逐渐形式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从这个演化的过程中可发现,环境的选择机制,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老的组织可能无法及时做出调整而被淘汰。由此,学者们提出了组织惰性理论。Hannan和Freeman认为,组织惰性,是企业保持现有结构不变的状态,是由于组织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造成的,而组织的规模、年龄及其复杂程度,都对组织惰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新时代,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些惰性高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侧重于组织的演化,并且将组织生态理论运用到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产业经济学等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形式。根据以上论述可发现,早期的学者们对组织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问题,随后,将其拓展到了产业层次;在实证研究中,主要关注企业的生存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高科技园区、生态园区等进行实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仿真技术、生物分类等方法。总之,在组织生态学中,学者们认为,企业必须依赖环境及环境中的资源才能够生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企业之间必定会产生竞争,从而产生优胜劣汰,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商业规则。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改变了一个种群中的组织数量,即种群密度。而同时,不同密度下的种群,会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起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并且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理念。同时,在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者们注意到了组织惯性问题、种群的密度依赖性问题,并把这些现象和理论加入到生态学理论中,使其更加完善。笔者注意到,在经济转型和变化的时期,随着日本的家族企业集团、韩国的财阀等企业集团形式的出现,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技术协同创新等理念开始受到重视,而我国企业在转型时期制度环境的变化,也为学者们研究产业规制、制度激励等提供了支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体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而环境是具体的,不同国家、地区的环境是不同的。环境的差异,改变了一些要素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甚至使得同一个理论在不环境下实践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个具体的环境,就可以具象化为情境。环境,是指企业内外部的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而情境强调的是,环境、组织与人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作用。要想研究情境化的管理理论,就必须要从实际的情境出发,发展出特色的管理理论。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情境化及其要求

1.关于情境化的描述

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但是学者们经常忽视了情境性因素,而不考虑情境因素,那么,其理论的发展空间必然有限。战略管理本质上还是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在西方产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基于特定的西方组织环境的,仅仅意识到了情境的差异性并不能解释当前企业的战略行为。情境是一个整体,是从文化、历史及环境的互动作用中演化出来的,单一的理论仅能从一个层面进行解释。因此,学者们需要思考不同国家企业的独特性,是否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并得到实证的支持,以及这些理论对于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又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对于情境的定义与层次,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Johns将情境定义为,围绕着现象并对现象发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并且描述了两种层次的情境效应———综合的与分立的。其研究结果显示,情境是具有调节作用的。情境包含了物质系统与理念系统,并且提到了情境的动态性。研究情境,需要对其进行概念化或分类。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将一国的文化、社会、法律等因素作为情境的预测变项,将组织因素作为依变项,同时加入制度因素作为衡量。总之,不论怎样,只有保证情境的结构和概念维度的准确性,才能够保证理论研究的可靠性。

2.战略管理理论情境化的要求

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必然要与实践相契合,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搬教条。这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学派的观点相仿,即组织必须适应环境,而领导者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组织完全与之适应,而且组织应是灵活的。我国的情境与西方的情境存在固有的差异性,而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大都是从西方借鉴来的,将这些理论放在我国,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延伸、拓展甚至修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当前的问题,那么,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这也是战略管理理论历经多年的发展而形成丛林般体系的重要原因。不过,尽管西方的理论有诸多独到之处,但是我国的学者在战略管理实践中发现,一些中国企业的现象无法或不能完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而是需要独特的中国方式来解决。这些现象也蕴含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对战略管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超越了制度,是一个集体性的适应过程。但是在研究跨文化管理问题时,学者们停滞于只了解“是什么”的层次,而没有将其拓展到“为什么”的层次上去。要想有效地对战略管理进行情境化的研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范式,要跳出战略管理学科之外,结合其他学科的力量。不仅要寻找特定企业行为的特殊性,还要对这种特殊性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看其是否能够拓展到其他领域。由于情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因此,战略管理理论也必须随之演化,即理论与组织的共同演化。

四、战略管理情境化

1.对企业战略管理情境的思考

目前,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大都是基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既包含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主体,又囊括了其他多种非公有制成分。在这种情境下,有必要从企业战略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在外部环境中,政府规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很大,政府对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也大多仅以当期的绩效来考察,即经济效益指标和就业指标等。这种考察方式使得企业一味地防守,重视短期利益,致使企业的行为过于被动,从而限制了其他的选择。环境学派强调环境对企业的决定性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企业本身的能动性是很小的,企业过度作为的结果,是其被淘汰的可能性的提高。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坚持原有的战略,是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演变,企业战略和环境的关系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成熟,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开始降低,政府逐步放开管制,企业开始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到主动地适应环境,一些新兴企业开始采取进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有时候,企业还主动改善自身所处的环境。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及全世界跨国贸易、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通过现有的制度安排,进行经营环境的重构和更新,构建了一个更加竞争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战略问题上升到了全球市场。全球战略、全球经营,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突破了原来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未来企业的战略应该更多地考虑以互联网为基础,企业家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的整个环节,乃至整个的商业生态系统,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环境,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大胆的进行创新。企业需要重构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多变环境中的机遇。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跨界问题,颠覆了传统的组织边界、产业边界的约束,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范围逐步扩大,因此,需要从战略与环境共同演化的角度来看待战略问题。

2.情境化研究的理论脉络

将环境学派的理论应用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即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跨界竞争问题、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战略层面的协同创新问题等。以种群生态学为例,可研究在特定空间中的企业分布密度对其战略行为的影响、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等,也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运行机制、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等。

五、结论

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无论是对引进外来的理论进行创新,还是基于本土环境进行自主探索,都离不开我国独特的情境。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既要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情境,又需要吸收西方理论的精华。从环境学派的论述看,战略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在进行战略管理理论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分析。同时,需要加强国内外的对话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使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吴永林 万春阳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战略管理论文: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企业战略特征最大限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保证企业战略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够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五是规律性。任何一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均在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准确把握住战略的内在规律,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以此充分发挥企业战略的高效性职能;六是竞争性。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制定和执行战略,因此企业的战略及其管理必须能够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及其管理形成竞争关系;七是风险性。基于企业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未来行动计划的基础之上,因此其制定和执行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极易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必须以降低风险为目标予以实施。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类型

(一)竞争战略管理

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是指为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制定的相关战略。由于竞争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竞争战略管理问题不容忽视,总结而言,竞争战略管理包括三种类型:

(二)低成本战略管理

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在保证生产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低成本战略在价格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起低成本战略管理问题,切实将低成本战略管理落实到位。

(三)差异化战略管理

差异化战略又称为差别化战略,是指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差异化战略背景下具有四种有效形式:产品差异化战略、服务差异化战略、形象差异化战略、人事差异化战略。同时为确保差异化战略的高效性职能充分发挥,需要企业以效益原则、适当原则及有效原则为指导,扩大经营范围,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和技术开发活动。通过执行差异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培养消费者对自身的忠诚度。

(四)集中化战略管理

集中化战略又称为专一化战略,是指企业结合特定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将经营范围集中于行业内的某一细分市场,并集中满足的战略。现行企业集中化战略具有两种形式:企业在目标细分市场中寻求成本优势的成本集中;企业在目标细分市场中寻求差异化的差异集中。当企业满足下述条件时才能够更好的使用集中化战略,一是市场中具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二是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不高;三是产品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销售数量、获利能力及竞争强度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执行集中化战略既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够确立企业市场地位。

(五)职能战略管理

职能战略又称为职能支持战略,是依据总体战略或业务战略对企业内各方面职能活动开展的相关性策划。通常情况下,可将职能战略分为:

1.科技发展战略管理。企业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从长远的、全局的观点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法和战略目标。总结而言,科技发展战略具有四大显著特征:全局性、长期性、最优性及可行性。

2.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由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才结构优化战略、人才使用战略及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四部分组成。同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具有四大显著特征:价值性、可引导性、不可模仿性及系统性。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使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3.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职能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部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体企业予以管理,其实质上是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执行、战略控制等相关战略要求综合起来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为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下述方面工作: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通过落实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成本节约意识,扩大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作者:金列文 单位:晋城市经信委

战略管理论文:企业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论文

1.平衡计分卡

利用平衡计分法,管理层可以建立出企业工作重点、企业战略目标的结构框架。平衡计分法强调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了企业绩效考核的管理效果对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影响。从而使企业能够对自身能力建设的具体情况重视起来,对企业的财务业绩监督起来,能够意识到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无形资产情况;采用了衡量企业未来业绩驱动因素的方法,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能够帮助公司有效的建立跨部门团队合作,帮助执行团队更好理解和解释其战略,促进流程的顺利进行。采用平衡计分卡作为公司的战略实施工具,可以解决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与企业战略不相匹配的难题,最终使得企业战略实现与企业绩效考核密切联系到一起,相辅相成。平衡计分卡可以说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结构和框架,对公司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失衡进行调整和解决。

2.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2.1连接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

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绩效管理各环节紧密相连,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与绩效考核管理密切联系到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行平衡计分卡法,企业管理层要对企业价值、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愿景进行回顾和分析,在充分明确之后,设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企业目标设定之后,通过平衡计分卡法把企业价值、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愿景以绩效考核标准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承担一份企业目标,实现自身价值,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得绩效指标以及企业战雷目标同时实现;要对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绩效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企业整体的绩效能够在规定范围内达成。综上所述,企业通过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使得企业战略目标与人力资源政策有效的契合,以绩效回报的形式逐渐达成企业目标,同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来。

2.2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战略目标从从学习发展、财务、内部经营以及顾客四个维度对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做出的绩效考核标准能够最大程度上突出企业战略目标,同时还能够考虑多方面的管理平衡,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平衡、企业业绩和员工成长得平衡等,达到战略、行为和度量有机融合。

2.3设置考核目标

利用平衡计分卡和能够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运营状态及企业战略的基础上设置出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它把绩效管理的主要监控点设置在与企业目标关系密切的运营方面,并通过这种方式将责任分配给相关部门及其员工,并保证员工按照考核目标的方向努力做事。总之,充分实践平衡计分卡能够使得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变革得到全面的落实,也督促企业员工主动自觉的向着实现企业内部运营改善的方向努力。

3.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应用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学习发展、财务、内部经营以及顾客四个维度的战略和目标出发,在分析研究企业目标、企业愿景实现措施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企业特色的绩效考核标准卡,最后将企业目标进一步分解,使企业目标落实到不同部门及其员工身上。运用这种平衡计分卡,能够让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对企业的全面状态有所掌握,同时激发员工完成绩效考核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动性,将企业绩效管理、浮动薪酬、企业战略以及能力发展充分融合在一起,最终把责任转化为期望的过程。

4.总结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管理体系,解决了企业战略实现方法的问题,同时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以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的方式呈现出来,把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行动相联系,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的战略实施。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绩效管理各环节紧密相连,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与绩效管理相连接,同时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战略目标从学习发展、财务、内部经营以及顾客四个维度对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企业主动根据内部运营要求设置考核目标。研究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剑锋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战略管理论文: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一、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薄弱,缺乏长远的目标

由于我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现在并没有特别长的时间,所以新时期企业对于战略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是片面的、浅薄的,没有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仅仅满足于当下的发展,这种做法很明显是缺乏战略性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部分企业是确确实实的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目标,但是将其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切切实实的付诸实践,一旦出现问题便会措手不及,降低企业的应急能力,最终减少企业的实际收益。

2企业的战略规划脱离实际

一部分企业还会犯一根筋的错误,不懂得灵活运用和变通,把企业预订的利润目的当做唯一的根据,只有概念性的东西,但实践起来就会手忙脚乱。决策者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存在,其一旦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清、对市场的发展行情了解的不透彻、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捉摸不透,就会因此而做出偏离实际的决策,使得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都偏离了轨道,严重者会使企业走向衰落和灭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制定的战略管理缺乏能力、片面追求规模效应第一

新时期现代企业诞生较迟,很多企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错误的认为谋求某一方面的发展或发展速度上去了就达到目的了,这就犯了片面性的错误。此外,某些企业想要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以为己所用,促进自身的发展,这种想法本身很好,但是这些企业没有实现内外结合,没有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实际,对市场的发展方向没有准确的预测,最终借鉴是失败的。第二,我国一大部分企业存在企业目标越大越好、规模越大越好的片面认识,规模大、目标远大并不能代表实际利益就多。有些企业通过强弱联合和强强联合,诞生了一批所谓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实力、资金、人员方面实现了集聚。然而,企业规模大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难度就会加大,整体性、系统性就会减弱,规模效果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实现,人员之间、机构之间竞争不够,造成实际效益的下降。

二、加强企业管理战略的措施

1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形成战略管理机制

首先,新时期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应当以制度为标准,对经营管理的效果要定期经营,要制定一系列完整有效、职责分明、精简实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其次,企业还要坚持授权审批的原则,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处理权和职责范围,并要善于发现操作流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制度上要明确操作程序,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活动有章可循。

2在实施战略管理中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一,要重视管理研究和技术研究。要想做好战略管理工作,需要兼顾管理研究和技术研究,不能明显的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均衡、共同发展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第二,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会创新。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开拓创新十分重要,因为创新是其鲜活生命力的源泉和基础,此外,借鉴也很必要,对于一些成功的大企业,要巧妙地引用其成功的经验,研究其不足之处,在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实施引进来战略,最终促进自身的进步。第三,要统一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战略规划制定完毕,接下来就是真正实施了,不要使其仅仅停留在规划的表层,注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实施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团结合作。一支协作能力强、配合效率高的管理团队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每一位人员的付出和努力,更需要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所以,不论是基层的管理人员,还是高层的决策领导,都要在企业内部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企业的规划目标共同奋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企业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多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求生存,谋求长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解决,为企业的发展制定详细完备的方案,把实施战略管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重点推进。

作者:吕学超 单位:唐山时创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战略管理论文:供应链环境博弈行为下战略管理论文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分析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产生分析

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前,新的制造技术与新的战略生产的产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的降低,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大幅度的提升。随着新的制造技术与战略生产的发展,它们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利润源泉。为此,企业将很大一部分的资源投入到了实施这些战略当中。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也认识到了,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赢的更多的利润,就要不断的改变生产方式,不断寻找新的利润源。到了90年代,传统利润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客户满意,满足他们的需求,企业开始将管理的生产过程逐渐的转向企业产品的而供应环节以及企业的供应链系统,由此,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产生。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在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伴随社会产品类型的丰富,使得企业市场的类型发生了转变。事实上,买方市场在供应链成长过程中最为理想的环境,它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各大供应商之间实施长期的战略合作,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类型不断的转变以及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之不断的发展,并被广泛的应用,不仅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管理模式,还保证了企业能够在快速的发展中拥有战略管理的保障。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在企业的中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之下发展起来的,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不仅可以消除原来组织结构的重叠以及臃肿,还可以明确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核心,从而快速发展。

二、在传统市场环境中各大企业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分析

企业中的博弈行为早在传统的市场之下就已经存在,但是,在传统市场中,企业间非合作的博弈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推动力很小。通常,传统市场环境中企业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是在博弈企业发展之间,缺乏统一的具有约束力的相关协议。一般而言,博弈的结果都是会使得企业的一方收益增加,而另一方的收益相应的减少,这个过程需要企业之间不断的有经济上的往来才能够真正的体会的到其中的重要性。从当前的企业发展模式上看,传统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模式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有着很小的推动作用,企业之间在传统的市场环境下的非合作的博弈行为更是使企业的经济只能获得极小的利润,这样一来,企业在极小的经济利润之下,发展速度缓慢,如果不及时的改变发展的状态与模式,那么必将会被当今社会的企业发展市场所淘汰。另外,各大企业间非合作的博弈行为缺少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力,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与各大企业的联系与来往也比较少,单凭博弈行为去发展自己的企业,会将企业的发展陷入到一种利益收益较小的尴尬境地。为此,传统市场环境下的企业间非合作的博弈行为,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势必会被淘汰。

三、现阶段在供应链环境之下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条件分析

从各大企业不断发展与实践中可以看出,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是企业发展的最为理想的状态。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市场环境之下的企业间非合作的博弈行为,会使企业逐渐的陷入到一种低收益的尴尬境地。为此,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之下,供应链管理环境中,要求各大企业都要自我反省,自我改善,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审视企业自身的发展。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企业供应链所参与的企业发展,都要以企业合作的博弈行为为主,摒弃企业非合作的博弈行为。与此同时,供应链环境之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必须要重充分的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即:

(一)具备一定约束力的供应链契约是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

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企业之间的合作一定要拥有一个具备一定约束力的供应链契约,在现代的博弈理论之中,认为当事人的理性决定了是当事人的行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企业之间以共同利益为主,从而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的关系,同时,这也决定了现代的企业间的合作博弈行为必将与传统市场环境之下的企业间非合作的博弈行为不同,在供应链联盟当中,每个合作的企业又是一个各自经营上独立的主体,各自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中和合作关系中,向着同一个经济目标努力,在合作之间,增加各自的收益,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正是由于各大企业在供应链联盟中各自都是独立经营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它们各自都具有理性经济人的一个特性,换言之,在供应链联盟中的企业中,它们都将追都以及实现自身的最大经济收益为企业决策的导向,并能够对自身所做的决策和供应链中的一些其他的成员所做的决策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此,当各大企业符合上述条件而组成的供应链联盟的时候,成员之间的非合作博弈也就逐渐的转化为一种具有自动协调性质的合作博弈,那么也就是说,在供应链联盟当中,通过企业成员的协商与决策,最后制定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契约来保证在供应链联盟当中的每位成员的利益追求,并在合作中实现该利益。在供应链契约形成之后以及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供应链中的非合作博弈已经不再符合供应链联盟契约,并开始向着企业合作博弈行为方向转变。为此,要实现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就是具备一定约束力的供应链契约。

(二)大量重复性的博弈行为的存在是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

在供应链的环境当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是在拥有大量重复性的博弈基础之上所实现的。伴随企业供应链不断的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供应链企业黄子健的博弈行为拥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即无限重复的特征。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博弈行为当中,如果贴现系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此时的博弈双方就会处于对未来收益的关注,而放弃在传统市场环境之下的纳什均衡,重新的选择出对企业经济发展有利的合作策略。我们假设两个企业中,在第一个博弈阶段的时候,它们所采用的定价策略为低于市场价格,那么如果在后续阶段依旧采用这个策略,就要求对该策略做出一定的调整,否则必然不符合两个合作企业之间的有效收益。如果博弈合作双发,在不断的合作博弈当中都去选择这个低价策略去维持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那必将会用低价定价的策略来推动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旦合作双方之间出现乙方采用了高架的定价策略来发展企业的经济,那么合作的另一方必将也会将价格太高,进行高价定价策略作为一种报复,维护自己企业中的利益。为此,企业之间的大量重复性的博弈行为的存在是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

(三)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

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供应链环境企业间的合作博弈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可以为博弈双方的协商提供了又一种沟通渠道,同时也为具有约束力的供应链契约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环境,为博弈双方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发展经济的沟通机会。伴随现代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有效发展,为供应链企业中博弈双方的沟通提供好了更加大的平台,供应链环境之下的企业间合作的博弈的实现,对所得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以及有效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信息行业的技术革命的开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更新与推广,这就决定了供应链环境之下的企业之间可以用最低廉的成本进行信息沟通以及通信,为企业合作博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具有坚实基础的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下的生产效率,还能够降低供应链之间的运作成本,缩短订货以及供应货物的周期,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

(四)各大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条件之一。

要实现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又一个条件就是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与传统的市场环境之下的博弈不同,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被认为是企业合作博弈的前奏。原因是当两个供应链进行竞争的时候,如果一条供应链无法在与另一条供应链竞争当中获胜,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一个缺乏生产效率的企业供应链,这时就会导致该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趋向于负数,所有企业主体在这条供应链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收益,也会使得每个成员自身的盈利能力被削弱,最终会出现这条供链逐渐的走向崩溃的现象。而竞争获胜的一方则会为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参的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不仅推动了改供应链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各大企业个体之间的经济快速发展。就目前基于战略视角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合作博弈行为来看,供应链环境之下的企业间的合作博弈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市场环境当中,如果各大企业都忙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忽视供应链对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的推动作用,那么企业的经济发展必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不相符合,同时,如果继续沿用企业间非合作的博弈行为,使得各大企业在发展中得到很小的利益,使企业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种收益较低的尴尬境地。另外,企业合作间的博弈行为的实现,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存在,决定了供应链环境之下的企业合作的各个参与主体,在拥有共同的约束条件下,逐渐发展其自身企业的经济,各大企业在合作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而努力,以各自的信任为基础,将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作为保障,而约束机制作为管理企业之间合作博弈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供应链环境下,推动各企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

四、当前供应链环境之下企业合作博弈行为可持续发展分析

当前,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及企业之间战略联盟关系的发展的背景之下,使得企业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博弈行为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为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间合作博弈行为留下了一定的隐患,需要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确保其可持续性。

(一)各企业之间要建立信任机制

如今,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那么彼此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在供应链环境之下的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要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企业与企业之间就要建立一个彼此信任的关系。换言之,在供应链环境当中,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是企业合作的基础。通常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分为三种类型吗,一种是过程型、一种是规范型、另一种则是特征型,这三信任机制的种类型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企业间合作博弈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保证供应链中企业间合作博弈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信任机制,并将信任机制作为基础,推动其可持续性发展。

(二)完善协调机制

在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合作博弈行为对各大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企业间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利益冲突。实践表明,各企业之间虽然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但是它们各自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利益冲突是必不可免的,它们在供应链中经常会遇到利益协调问题,这个问题给企业间的合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协调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设计能力、流程构造能力等进行一定的管理协调,还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协调节约一定的成本,控制产品的价格,确保企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货行为与销售。供应链环境中的博弈行为之所以可以可持续性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中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为此,要保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博弈行为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以推动可持续性发展。能够保证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合作的博弈行为能够可持续性发展,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就是在企业间建立一个约束机制,任何的合作都离不开约束机制,各企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也会由于彼此间的利益冲突而发生一些矛盾,避免不了会给合作双方带来经济损失。为此,约束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语

当前,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供应链环境不断扩大的环境之下,企业内部的发展实施战略管理已经尤为重要。企业中的博弈行为已经越来越多,它不同于处于传统市场环境之下的企业博弈行为,企业合作的博弈行为的特征与在供应链环境之下的企业博弈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存在着基础的关系,还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从战略上合作中所得利益的重要表现。

作者:沈正新 单位:中国水电十一局三门峡千禧商贸有限公司

战略管理论文:知识管理下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界定

虽然对当前出现了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其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分析较少,并没有比较完善、全面、系统的探究,及时出现过一些关于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研究,其内容与分析也较少或者较为浅显,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概念,故此,有必要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进行有效界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思就有过关于认知性企业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的较好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其重视不够,忽视了知识经济对企业而言的重要作用。直到21世纪初期,才相继出现了“知识企业、知识组织、知识公司”等相关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瑞典学者卡尔•爱立克•斯维比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知识企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企业的经营运行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积累,管理以及员工应用知识并创新的能力。”这些也引发了行业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相关探讨,卡尔也因此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随后Thmas在《智力资本——组织的新财富》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关于“知识公司”的定义。他提出“只是公司需要挖掘有价值的细节,并进行实证性模拟,从知识角度出发来发现新的业务。”2002年,汪治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研究,指出“知识企业是知识对企业的成长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的企业”。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指将知识当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挥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来匹配企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要素,最终推进企业整体的发展。例如,金融行业的许多企业、咨询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较完备研发设施且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产制造业企业等。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以知识的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商品生产作为企业重要经营发展目标,为了企业的生存和更好发展,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企业知识管理主导地位,实现企业对知识的发展需求。

2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形成动因

由上文可知,当前有关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和全面,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成:“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应用体现在企业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加工,从而用来提供服务,而这个企业对有形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又取决于知识和知识的转换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对其有形资产的组织和应用是一个知识的函数,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和量取决于知识变量。从这个意义出发,若是拥有相同水平资源和资产的不同企业对知识变量作出不一样的输入,即企业间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水准不一样,则知识管理水平较高的一方得到的知识变量相对较大,用相同的成本而言,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要大于管理水平弱的一方。”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企业商家都愈加的推进向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转型,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众多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以及运营管理方法都更加的以知识为核心开展,从而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和财富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核心的动力就是进行知识管理。虽然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应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要求的更加全面、复杂。故此,企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发掘和利用知识,经营模式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管理化的趋势,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构建和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3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模式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挑战是进行知识的不断积累、全面创新和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系统的职责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构和调整。

3.1组织结构

经典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一般会非常固执化的实行统一指挥的理念,围绕该理念构建一条适用自身企业的职权等级链条,即每位员工必须也只能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领导和指挥,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非常严谨和条理化的管理体系,但是同时也会增加管理的领导层级,扩大从底层来到高层的距离,由于上层领导没办法真实的接触到底层的消息,因而,有必要制定各类详细的规则办法,方便具体管理和具体作业。

3.2管理职能

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发展辩护,也就带来了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二进行的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更新换代。在企业整体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主导就要求企业员工高效率的获取知识信息、共享知识成果,从而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应对能力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各种改变。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就更加应当肩负起随时随机彻底变革组织结构的责任和职能。

3.3管理理念

相比于经典的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管理权力大都由上级进行控制和把握,一方面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能保障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知识和信息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为了私利而采取隐瞒等手段,使得最终的信息和知识变的模糊,甚至失真,但是恰恰这些最能展现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黄麟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论文

一、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特征

长期性。其体现的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与计划,通过长期规划,实现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与规制,较长的战略期一般在5年以上,中期战略为二到五年。长期战略规划是建立在各个季度、时期,短期战略、计划的基础上实现与成功的。全局性。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全局性是指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需要考虑企业长远、整体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将其与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相结合。从企业整体、全局的高度规划各个部门人员的配置与资源的安排情况,同时要考虑到企业内容各个环节的特点,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避免各自为政。有效性。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经过有计划的无形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其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另一方面是指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应当是科学有效的,以最优的方法,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无形资产的战略目标。

二、搞好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措施

1、完善企业无形资产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主要取决于战略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践中,许多企业虽然在对于企业无形财产管理方面采取了资产评估等措施,但是缺乏具体、科学的规划,同时往往注重事后管理,而缺乏事前管理,具有盲目性与无计划性。

(1)明确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内容。企业无形资产战略规划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兼顾。首先,要明确无形资产的战略性要素,例如企业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等企业无形的财富,都需将其考虑在战略范围之内。其次,要考虑其管理要素。具体包括合同、技术、审计等各方面的管理;战略性要素与管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战略性要素是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对象,而管理性要素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2)创新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与方法。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提出、讨论、调整等科学决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在严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企业无形资产战略规划的制定,企业高管应当根据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在公平、公开、透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决策。

(3)科学评价与选择。对于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法进行科学选择,同时对于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各个环节进行阶段的测评与评估。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正确性,是长远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目标决定了道路的选择,同时方法、道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利于尽快的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提出方案时应集思广益,充分发扬职工的智慧,收集多种方案,最后在民主、集中的原则下进行科学论证,采取最优方案。同时方案要兼顾到个人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对于各个短期目标的实现、完成情况,应组建专门的检查、评估小组对其进行定期测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无形资产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与充分保障。

2、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战略组织建设

战略组织作为实现企业无形资产宏观战略具体措施实施的主体,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组织框架的制定,管理人员的配备,各种资源的筹措与配置等。

无形资产组织框架的制定。组织架构是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其包括了结构设计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有利于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明确化与具体化,使无形财产的管理有了科学的准则依据,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立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的专门机构,因为企业的发展,涉及到规划、制度、资金、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产品的生产与促销等各个环节,设立专司于无形资产的管理部门,有利于保障无形资产的有序化管理。应在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的范围内制定无形资产发展战略,同时建立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系统,保证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其次,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各个环节都应配备相应的管理者与责任人。有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具体化与明确化。平时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不断增强其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管理者自身也应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能力。

三、总结

在科学原则指导下进行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研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许超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战略管理论文:企业管理中信誉战略管理论文

一、企业信誉战略的内涵

企业战略指的是企业决策者出于对企业远景经营出发对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思考。因此,企业战略是基于企业长远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众所周知企业信誉是企业立足于长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的基础。信誉缺失的企业即使其短期内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但从长远来说,其战略任务不可能顺利得以实施,久而久之,也会在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1999年,ChanMauborgne提出了以顾客价值创新为中心的企业战略,他认为大部分企业的战略重心都放在“如何做得比竞争对手好”这一问题上面,然而,他提出的企业战略是企业对顾客提供的价值具有其独特性,而与企业的竞争对手无关。而这个独特性指的就是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战略是信誉的叠加,信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根本措施。

二、企业管理中的信誉战略管理

(一)构建企业自身信誉战略体系

企业自身的信誉战略是企业是否能得以长久发展的命脉,是企业管理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企业自身的信誉战略体系。

1.对企业长期信誉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我们应噶将企业信誉战略纳入至企业的长期经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范畴,企业目前和近期未来所进行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一长期信誉目标来进行。企业人员对企业的信誉目标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简洁、详细、与企业发展现实情况相符,并有较高的可行性。这是企业自身信誉战略体系构建的第一步。

2.建立企业内部信誉体制。

企业信誉战略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长期目标作为指导,而信誉体制的确立是信誉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和关键。企业要构建信誉战略,就应该改变现有的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自身有特色的信誉机制。可以设置企业的信誉总监,对整个企业的信誉体制进行有效监管,这是十分必要的。

3.创造企业信誉文化。

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创设一种特有的企业信誉文化,使得企业上下员工具有企业信誉意识,并在企业经营理念中贯穿这一有特色的企业信誉文化,在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决策制定上体现企业信誉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内核,成为企业经营理念中的一部分。可以对企业员工和信赖员工定期进行企业信誉教育,增强员工的企业信誉意识,使各位员工自觉进行企业信誉经营,从微观角度来构建信誉战略文化和理念。

4.收集充足的企业信誉资源。

我们所说的资源指的是企业信誉战略实施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现有各方面资源,还包括丰富的后背资源。企业构建信誉战略如果失去充足的资源作为物质支持,那么企业信誉战略的实施将无从谈起。

5.将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责任接轨。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单位,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定的信誉基础,必须为社会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消除社会对企业信誉战略的抵制,使得企业信誉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二)构建企业利益相关者信誉战略体系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是竞争和联盟并存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在一定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虽然现代经济在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企业的生存仍然依赖于这一竞争环境,而且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企业的信誉战略构建也是如此,企业外部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企业信誉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在企业实施和构建自身信誉战略的同时,应该将眼光放长远,同时协助和帮助与其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其竞争对手,才能够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目前,社会和市场上的信誉机制并不健全,导致企业和其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誉战略开展中存在着很多实际性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之间应该根据共同的宗旨,在企业经营中多加沟通、共同规划、共同朝着长远的信誉经营目标努力,共同构建和实施企业信誉战略,从而在整个市场和社会环境中构建良好的信誉氛围,有利于企业顺利开展信誉战略,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三、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市场信誉机制的建立并不健全,因而,企业构建信誉战略体系是健全和完善这一现实情况的首要选择,也是企业立足长远发展,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微观主体,以企业为单位构建企业管理中的信誉战略体系,对于现阶段我国市场信誉氛围的创设、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唐振林 单位:昭通学院

战略管理论文:民航企业机场战略管理论文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1.战略管理会计理论。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寻求企业长期发展,力促企业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对财务、营销、生产诸部门进行统筹整合,对企业、顾客及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动态化的市场信息,辅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正确有效的战略决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机支持。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层面进行探讨,其主要涉及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投资决策、战略成本管理、战略业绩评价四个层面内容。

2.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实际所指是解决战略管理会计实务问题的相关方法技术及程序。为了就战略管理会计目标予以实现,完成战略管理会计具体职责,企业通常会对战略管理会计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由此也引生出不同的方法类型,而方法的实用性、科学性及先进性,也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效果,主要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有下述几类:第一,作业成本法: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下,间接费用责任纠缠不清的弊端,使得诸多以往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之下演化为可控费用,并大大延伸了成本核算范围,对成本分配方法予以了改进,在准确成本信息提供的前提下,对业绩评价标准做出有机优化。第二,目标成本法:是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财务业绩,而进行构建的以产品成本为主的目标成本体系,确定实现此成本目标的一项分析方法。第三,价值链分析法:涵括了四项分析内容,分别为社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量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此四项内容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理性化。第四,企业预警分析法:此方法的实施中,通过对企业投资市场方向、环境等做出横向、纵向的分析对比,以事先分析发现可能对企业财务造成的隐患问题及潜在发展机遇,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做到防患于未然。除却上述主要方法外,还存在着相应多元的战略会计方法,譬如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法、质量成本分析法等,均是支撑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决策科学合理化的有效方法。

二、民航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价值作用分析

当前,科技的进步使得财务信息的整合、处理、传递速率大大提升,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大幅降低,各类财务图表采用也更为灵活。从上述方面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航企业管理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及现实可能,那么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对民航企业管理具有着怎样的价值作用,对机场管理发展又存在着怎样的战略意义,均是现实所需理清的问题。

1.关注长远目标,实现民航机场的持续性发展。

上文中曾系统论及当前民航业宏观发展的趋势,这并非无所依从、空穴来风,当前国民经济消费的自主选择性大大提升,各省份机场在属地化改革过程中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优势越来越少,加之准公共物品性及经济产品外部性特征,不同民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商业竞争,演化为更深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愈发关注市场份额争夺及企业生存空间、长远利益等目标层次。而战略管理会计,恰恰具有统筹全局利益及关注长远目标的特征,契合了民航机场管理发展的需要,超越了单一的会计工作界限,从企业竞争战略、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着手,切合机场财务实际情况,考虑了机场的长期发展及利益最大化需求。因为战略管理会计,其本体即为财务人员,对于企业财务情况的了解尤为清晰,再此基础上其参与到机场内部发展决策及管理计划、执行方面,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所得出的理论依据也具有着充分的可考证价值,能够切实达到企业管理层管理决策支持。

2.强化非财务信息的利用,实现民航机场跨越性发展。

战略管理会计,从本质层面跳出了传统会计模式的束缚,站在战略高度对机场发展运营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考量。比如民航国际运量、航空市场决策变量、民航政策管制等宏、微观市场环境等,不单单从机场主体空间范围进行考虑,更将视野定位于更加宽泛的外部环境,进行构建外向型的信息系统,并将其与民航机场内部条件密切结合,以此提供出更具发展管理价值的信息。尤其是战略管理会计极为注重对各类型的比较指标、相对指标做出计算分析,促使机场管理者达到对内外部环境的更深理解,通过采取相应举措,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再者战略管理会计为迎合企业战略管理需求,结合非财务信息,将信息供应范围有效拓展到了各类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范畴,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市场弹性等信息范畴,这些信息来源除却企业内部财务机构外,还涵括了人事、技术、市场等部门,以及外部政府机关、媒体单位、金融机构等,有效达到了市场信息的多元萃取。民航机场管理部门通过对战略管理会计所整合的信息,做出处理、加工、分析,能够实时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以此实现机场阶段性、跨越性的稳定发展。

3.专注管理综合性评价,提升民航机场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具有着企业管理整体控制及评价的功能,更立足于民航机场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展开对民航机场当下及未来的总体投资规划,体现出中长期发展特征。现实中,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融汇到机场各部门业绩考评体系之内,实行综合业绩评价机制,这一机制超越了传统管理考评机制,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契合的模式,实施各部门战略业务的综合评价,有助于衡量培育、强化民航机场核心业务能力。再者通过战略管理会计全程参与到机场管理发展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实施、战略管理业绩监测考评等环节,能够自始至终构建以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为诉求,以竞争对手分析,经济指标、非经济性指标考量为方法的战略管理活动体系,达到企业整体目标的全面一致,为民航机场发展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4.依据多元化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良性控制项目成本。

民航机场管理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借鉴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对民航机场战略成本管理予以支持。譬如以价值链分析法,进行对上下游价值链成本的利用可行性做出分析,通过对机场内部价值链条的分析,促使机场管理发展中尽可能消除掉不增值作业的情况,降低成本浪费。同时也可对周边竞争机场价值链予以分析,从价值成本、环境成本、政策成本等方面做综合比对测算,明确自身优劣势,以及时在管理运营过程中,做出有机调整。通过此类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于民航机场管理、投资决策中,能够良性避免陷入到传统的资金筹集、计算投资回收周期、投资报酬等惯性决策思维之中,从自身发展处境出发,关注市场外部环境,走出一条低成本扩张、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健康道路。

三、结语

综合来讲,我国民航机场战略管理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空间。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民航改革工作的深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研究,也将进入到一个广泛运用时期,依托其便于理解、可操作性较强的优势,能够有效为民航机场业务拓展提供良好的战略保障,达到集团化战略管理的成效,实现营利性管理组织向着技术性、综合性管理组织的华丽蜕变。

作者:刘志宏 单位: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下的财务管理论文

一、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的现实价值

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能否及时顺利的实现预定的效益目标与崭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下对财务管理的综合要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采取战略性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可见,注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现实价值,也就真正理解了企业发展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提升财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必须要强烈,否则,会贻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目标。最终,战略性财务管理也只是一句空谈,毫无实际价值。通过战略性财务管理,财务工作人员才能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内心真正接受财务管理工作,并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为战略性财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提升财务工作质量的强大动力

企业财务工作质量往往与责任意识环环相扣。因此,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的质量必然会朝向预期的目标正常发展。可见,战略性管理不仅仅强调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更为深层的强调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逐渐会带动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战略性管理是提升企业财务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

(三)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夯实运作资金基础的绿色通道

财务管理是希望企业在资金运作方面实现游刃有余的效果,确保资金运作的规范性、合理性、长远性。因此,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大量资金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战略性管理,才能使企业实现真正受益,从而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通过战略性管理,企业实现真正受益,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才能真正实现受益,才能在效益分配上,保障其合理性,以便促进企业实现和谐发展。

(四)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巩固企业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必然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以确保财务管理及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企业推进战略性财务管理是企业沉淀人力资源管理的坚实基础。具备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更加高涨,业务素质才能更加娴熟。如此,企业的工作效益才能在人力资源的推动下,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工作效益。

二、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体现着崭新财务管理环境下战略性管理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全面剖析。

(一)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领导认为,企业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但是追求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没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正常运作就可以,没有必要将其看得过重。可见,企业领导针对现实中的财务管理,缺乏高度的战略眼光,致使很多细节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二)人员吸纳工作存在瑕疵,战略性财务管理进程缓慢

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没有前瞻性,总是囫囵吞枣般地将一些人员吸纳到企业中,这些人不是专业知识不专业,就是责任意识较差,不利于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的全面推进。

(三)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实践操作执行力不强

很多时候,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他们对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也不重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构建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体现自身的特色,甚至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制度。如此,这些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在实践中执行力不强。

(四)存在虚假财务信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企业发展需要客观真实的财务管理信息,否则财务管理工作必然走向瘫痪。然而,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虚假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严重失事,财务数据必然不准确,影响企业整体管理工作。

三、强化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应当坚持的原则

战略性财务管理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其仍然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足文章,摆脱影响战略性财务管理的不良因素。当然,在瓦解这些问题之前,还要明确一些原则,并切实推行这些原则,使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真正的提升。

(一)突出生产特色原则

我国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企业,并且企业数量庞大。但是,每个企业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经营理念和运行特色,这就决定了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自身的特色。突出发展特色,企业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更好的推进战略性管理策略,从而使企业的特色长处充分体现出来,使更多的人实现受益。

(二)融入柔性管理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的严格性。然而,在推行崭新的战略性管理时,亦不能过于依赖硬性的规章制度,而是需要和缓的管理途径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否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然陷入僵局。如此,柔性管理在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过程中具备了运用的舞台。柔性管理可以彰显企业的人文管理色彩,使规章制度获得有益补充。最终,规章制度的管理手段与柔性管理形成互动,为企业在崭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下,实现战略性财务管理的预期效果。

(三)部门相互协作原则

企业若想大力推行战略性管理,还需要依靠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否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然出现失衡局面,从而有效管理效果。各部门给予策略管理部门应有的支持,财务管理工作才会实现健康发展,并为战略性管理提供有力的平台,使各种战略性管理策略更好地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四、推进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现实枷锁。必须深刻分析这些问题,坚持一些有效合理的原则,并依靠实际行动来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大力推进战略性财务管理进程。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基础

首先,企业的领导要认清现有社会发展形势,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形势,来思索财务管理事宜,并将这种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如此,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才能具备战略意识、大局意识才能真正武装领导头脑,使他们能够在现实工作中寻找方向感。最终,财务管理的地位才能提升,基础工作才能得到合理切实的强化。其次,推进战略性财务管理进程,还需要企业领导切实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水平。如此,企业领导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他们的管理能力才能与企业财务工作目标更好地契合。这样,企业领导的个人管理观念和管理能力必须借助管理群众性眼光为前提。管理观念发生转变,管理能力也会逐步提升,管理手段也会逐渐实用有效。最后,企业领导要努力将财务管理队伍打造成知识型队伍,鼓励工作人员实现自学,以便通过专业知识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化,从而形成高效化管理目标。最终,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通过知识型管理团队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要求。

(二)理性对待人员招聘工作,为企业吸纳优秀人才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事关重大,其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是必然在上岗后加以强化。相反,在源头工作,即招聘环节就要给予应有的关注。这样,能够彰显企业的理性招聘心理,也能够使应聘者理性对待企业的招聘工作,进而全面考虑企业的岗位性质、工作职责、发展前景等因素,并做好充分准备,为自己争取有利机会。其次,在招聘工作完成后,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招聘结果反馈给企业领导。企业领导也要及时针对新员工进行理性全面的考核与定位,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使应聘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一些情况,促使他们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去工作。

(三)大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彰显制度现实执行力

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单位的自身基础、各项管理工作情况、发展目标、未来前景等因素,将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彰显出来。如此,财务管理才不会眼高手低,才不至缺乏执行力。当然,企业还要兼顾其他业务的财务管理信息,以便做好对比工作,展示自身经营的特色,给自身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在财务管理的支撑下实现顺利进行。

(四)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大力提升会计人员职业操守

财务管理必须具备战略性,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保障,以确保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元素及财务信息必须实现客观真实的程度。可见,企业领导要着重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好文章。当然,领导可以针对财务人员强化自身的意识,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还可以有效遏制不应发生的违法违纪犯罪行为,使企业财务管理具备较为规范合理的环境保障。

五、结语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当然,优质的财务管理也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要认准自身发展形势及未来前景,着力完善财务管理的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崭新环境下财务工作的战略性管理。

作者:孙艳芬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战略管理论文: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一、国有大型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1、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的要求

自上世纪后半期,航天和生化,以及通讯和计算机等高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巨大的变化在企业工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目标方面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在整体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发展战略方向,这是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2、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衡量自身发展水平

把当前组织的使命和目标以及战略确定下来,即分析SWOT,对构造和实施以及评估和战略结果等战略进行确定,这就是战略管理的大体步骤。显而易见,战略管理实质就是企业发展做法,是以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导向,在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都被包含其中,对企业的运行发挥指导作用,是对企业管理的极大完善。

3、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企业实施战略管理

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在发展机会和有效信息资源获取上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企业也面临很大困难:一是企业对于信息的有用和无关方面很难确定;二是企业对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了解;三是就企业运行来看,不确定性和风险呈现增强趋势。而企业实施了战略管理,对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就会具有明确性,从而对于自己预定的事能够集中精力,为实现战略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

1、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确定

管理战略就是组织以总体发展战略和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导向,所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计划。它是以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使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实现有步骤的进行。国有企业应将战略管理的全力实施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总体战略上实现二次创业,推进创新体制和管理,以及文化和科技;促进产业链的大力实施和延伸,使战略实现相关多元化,并向高端倾斜;把业务增长点的培育增多;注重跨国经营战略在实施上提升自主业务能力,多元化发展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创新各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产业,并积极把业务向海外拓展,这是集团发展战略重点所在。

2、国有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机构

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运作中,要以现有的组织结构展开工作,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是整个战略资源整合的中心所在,由下属单位各个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的完成。企业总部可以把权利下放给独立承接工程项目的全资子公司,项目组的筹备可由子公司独立完成并进行管理,同时子公司必须运用电子和文本形式向集团信息和档案管理中心报送所有项目相关知识,必须实时的存储和分类知识。运用集团名义承接工程项目的集团下属海外发展公司在项目管理模式上应采用三位矩阵式,项目组的组建由分公司自行完成,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项目组一旦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则向分公司职能部门进行汇报,由分公司职能部门向集团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上报,由其进行直接解决,这样就使信息传递层级被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就被加快了。在完成项目后,需要把项目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后向集团进行报送。此外,国有大型企业还必须把信息和档案管理中心构建起来,设置专人负责维护中心,纳入集团的职能部门,集团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并在集团下属各个单位设置信息点。

3、国有大型企业管理驱动机制和管理流程

在国有大型企业中,企业主要业务内容构成要素就是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因此,具体实施项目过程和企业日常管理将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规章制度和财务资产报表等等是知识资源的内容所在。技术和管理人员在长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等也属于战略资源范畴。工程项目与这些知识资源密不可分。从事项目的员工就是知识的载体。规章制度等是显性知识,其表述可以直接通过结构化语言完成,而技术人员积累的经验就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所以国有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中应正确分别对待。(1)战略的构造与实施。定位是战略构造的必备因素,就是在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级别实现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企业应以各个部门的不同功能为依据,开展分别构造,这样对专业的发挥有利;把战略构造在各级分层建立起来,有利于企业搭配与适应上下级的战略构造。但沟通是这些构造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上下级和平级的沟通。上下级沟通能够消除或缩小战略实施阻力;把关系理清是平级沟通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使行政争议的积极与消极因素都可避免。完成战略构造,接下来就是实施。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离不开制度。因此,以下几个步骤是完成战略实施的必要环节:(1)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并使各个部门职能充分的明确;(2)对战略任务进行分解,使各部门对自己的任务明确,建立并落实奖惩办法,确定实施的效果;(3)构建与实施监督机制;(4)注重构建与实施落实评价体系。(2)选择的战略与评估。国有企业在对SWOT进行分析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战略了。但一般情况下,选择战略是由企业高层和行政领导决定。一般来说,选择战略表面上看极为“简单”,但就是在这简单背后,却是知识的高深和经验的丰富以及富于激情想象力的体现。战略选择往往决定于领导人认识风险的程度。可以说,选择战略决定于领导人偏好风险的状况。就我国行政部门来看,处于官僚文化状态,一般来说,行政单位在选择战略时偏好低风险,往往在战略选择上趋于保守,这是由行政部门组织文化氛围造就的。但是就这种选择来看,也并不是具有完全正确性。作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保守的战略往往会使良好的机会失去,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要求,最终被市场淘汰。

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评估属于最后环节,但在战略管理中其地位不可或缺。它实质就是有效评估战略的过程,它为决定调整与改进战略哪些因素提供充分的依据。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而言,是较为费力和费人以及费钱的,沉淀成本将产生很大,甚至有时调整战略,使政府官员和企业高层把沉重的政治包袱背上。因此,在制定战略前进行小试点也极为必要。同时,一旦发现战略是错误的,就应立即撤消。如果怕人们的舆论而继续实施战略,则是对人力和物力以及物力的继续巨大浪费。

三、结论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就国有大型企业来看,其管理水平落后和欠缺技术能力成为其瓶颈日益凸显,而企业战略管理知识更新缓慢尤其严重,致使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其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认可,纷纷把战略管理纳入自身的管理之中作为一种手段,致使企业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呈现良好状态。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这成为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趋势,而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更是如此。而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把战略管理纳入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有效的结合每一项目管理,促进企业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我国整个国有企业竞争能力的效果。

作者:陈阳 单位:中核汇能有限公司

战略管理论文: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一、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国有能源企业是指以从事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太阳能、水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输、配送、销售、消费过程的国有企业。国有能源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国有能源企业的发展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有能源企业的战略使命由中国能源战略的内容所决定,国有能源企业的发展关乎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国有能源企业为谋求自身生存及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在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战略管理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和工具的基础上,对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对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进行科学规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和规划而进行的,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监控、科学管理过程和科学管理活动。

(三)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相关行业政策

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注重对企业长远和总体发展等方面的谋划,国有能源企业战略管理不能关注眼前的短期利润,而要着重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前途,出发点和核心是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歌猛进。当前,国家提倡低碳、环保、绿色能源,国有能源企业的战略转型要在契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二、ABC公司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ABC公司是以生产煤炭为主的国有企业,近年来,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加上低价进口煤的冲击,煤炭价格持续下跌,ABC公司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究其原因,ABC公司的战略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战略分析

很多企业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展业务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产品,虽然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准则,但缺乏长远的决策及明确的市场定位会使得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往往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结合市场趋势,ABC公司逐渐建立了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发展。但是,没有对外部发展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自身程度做科学有效的分析,亦步亦趋发展起来的产业链条在行业内的竞争已是白热化,很难为公司贡献利润。

(二)战略管理人才缺乏

国有能源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一部分,有着机构冗繁、人员队伍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力等国企通病。战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战略、组织、业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通病使得ABC公司战略管理专业人员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不足,同时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又使管理者对战略管理人员缺乏处理手段,导致战略管理不理想。

(三)战略前瞻性不够

在新能源开发上,很多国有能源企业在战略上惯于跟从照搬,自发的创新很少,主要原因是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前瞻性不够,对社会消费结构的发展和改变没有一个超前理性的认识。前瞻性是一种对自身很了解又很了解市场信息一种能力,一方面需要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和及时地掌握信息。有了前瞻性,就会有方向,然后才会有方法。以苹果公司为例,“带有手机功能的娱乐工具”的定位,其颠覆性的前瞻性直接决定了今天的舞台是苹果公司的,明天或许还是。而那些仍旧在做手机的人们只能在温床中沉睡,因为没有前瞻性,所以很难跳出自己画好的边框。

三、加强ABC公司战略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战略管理观念

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的成长之路表明,国有能源企业管理者战略管理思想和理念不但要与时俱进,不断进步,还应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胆略,做出的决策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充分、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规划企业未来方向,明确地描绘企业未来发展思路。国有能源企业应该从思想上、认识上和行动上全方位认识到规划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更是要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使之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

(二)明确企业战略重点

培养国有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明确企业战略重点的关键。做好企业自身实力、能力和拥有资源的分析,以及企业上游、下游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再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分析,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以及企业绩效的科学分析。在认真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国有能源企业要挖掘出既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和吸引力,又有利于国有能源企业充分利用与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同时,利用国有能源企业特有的且难以模仿复制的资源和能力,培育出适合国有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切实保证企业战略有效实施

国有能源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同行业中成为领跑者,就必须注重战略的转换,同时对企业战略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及时反馈。国有能源企业应建立和健全“追踪问效”的目标管理制度,使员工对完成一定的目标负有责任并授予每位员工必要的职权去实现其目标。不断完善“目标—责任—权力”战略机制,使每位员工按照此流程来管理和约束自己去胜任本职工作,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

四、结语

战略管理对于国有能源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国有能源企业的崛起多半是由于国有企业优势和行业垄断而出现的有利条件,由于存在这种突发性和非必然性使得国有能源企业先天就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和长期可持续的规划,也导致后来国有能源企业出现诸多弊端,发展受阻。由于自身体制问题,国有能源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市场环境做出的反应迟钝、缓慢,对市场规则难以把握。要彻底摆脱阻碍国有能源企业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必须要有适当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作为保证,从国家政策、行业环境、内部条件出发,与时俱进,实时调整战略管理,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内部创造力,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最终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王勇刚 单位:鹤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战略管理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时代意义

1.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下属概念,它从企业全局利益和发展出发,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2.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时代意义。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包含多个层面,人力资源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企业任何层面的战略布局,目标设定,计划执行,都需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完成。第二,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可以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变化迅速,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调整改变,以适应多变的市场。这就对企业人才的战略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也必须密切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开发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第三,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使其更加合理、更富有激励作用。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全新阶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重在提升人才管理效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帮助企业“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相比较从前的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现在要做的是进行人才管理,使得人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商业战略服务。笔者分析框架主要依据人才管理战略的“五星模型”模式,以下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知识共享、绩效管理和组织发展5个方面展开论述。

1.企业文化。

《2013年中国商业报告》研究调查中指出,有69%的受访企业认为,挽留住人才的有效效手段是“提高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内企业取得成功的因素分析发现,有44%的企业认为较强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是关键因素。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的重要影响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精神导向,在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提升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使命融入企业文化,深度发掘企业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精神,用企业优秀的文化,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例如,公众熟知的淘宝的核心价值观是激情、诚信和敬业,这种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企业文化,并形成一种整体的员工信仰。正是淘宝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每一位淘宝员工以全新的角度看世界,不断挑战自身极限和创造更好的业绩,这种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激情。

2.团队建设。

企业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关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团队,要实现高质量的团队建设,必须要做好人才规划、人才甄选和人才培育三个层次。企业通过人才的规划,要明确清楚企业的人才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人才类型等问题。通过对人才的甄选发现合适的人才,补充企业特殊岗位人才缺失,也为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在人才的培育层面,企业必须要确定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对各级成员进行培训,员工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管理培训,通过企业高水平的培训,可以提升普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共同建设,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奠定良好的团队基础,发挥其在人力资源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知识共享。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工作,无论是其管理人员还是初级员工,都要求掌握必要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在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共享的重视,通过设计良好知识共享机制,实现知识内部顺畅传播,扩大知识对员工的积极影响。同时知识的共享,促进了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个人不断完善。为了保证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共享,企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合理利益,激发他们分享知识的愿望。通过知识的共享,何以促进行业人才的发展,行业人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商业战略。青岛啤酒在知识共享方面做得十分成功,为了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青啤编制了《青岛啤酒知识管理手册》,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创新了知识共享形式。青啤还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搭建知识互动空间,如员工讨论区、技术专栏、意见留言板等。

4.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考核机制,绩效管理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衡量手段,通过绩效管理来检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际效果,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设计良好的绩效管理可以为企业灵活、适时地调整人才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一般来说企业的绩效管理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第一是业绩目标,第二,员工的核心胜任力,第三专业能力,第四员工的自身潜力。通过这四个维度的考核,基本上能够覆盖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例如,盛大独创了基于“经验值”的评估体系,通过岗位对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有相应的起始经验值来评估员工的能力。盛大借鉴网络游戏模式和规则,建立了游戏式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绩效考核、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科学透明的晋升体系和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这种设计良好的绩效管理模式和员工激励机制,是盛大网络的人才战略的重要制度基础。

5.组织发展。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有效开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是员工施展才能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中,任何管理的实施都必须形成制度化的程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有着比较科学、完整的系统,实施起来也更具连续性和稳定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本身就是企业长远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因此企业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要逐渐形成一套制度化的流程模式,吸收借鉴优秀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模式,合理改进自身存在的组织缺陷,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施构建健康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有机统一和调动企业内部各系统组织的力量,减少内部沟通的信息损耗,实现组织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海尔通过设置三类自主经营体,将组织架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的倒三角结构。在该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下指标,而是按照经营体中一线员工的需求,提供和整合资源。因此,由自主经营体构成的倒三角组织架构具有颠覆性的变化。组织架构既是人单合一的产物,也是人单合一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策略,把人力资本的培养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的培育,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作者:刘金燕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战略管理论文:电网情报服务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1基于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战略管理体系

为提高公司的战略竞争力,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结合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的现状。战略管理体系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管理。其中,在战略实施环节,部门业绩考核、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全面风险管理等战略执行控制工具对公司战略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下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全面掌握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为战略管理各环节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2电网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设计

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的基础是信息。竞争情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全面、及时、畅通的信息是战略合理制定、成功实施的必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建立一个能及时获取、分析、传递企业内外部信息,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竞争情报系统将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构建公司竞争情报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或情报部门的设立,而是以公司整体战略需求和业务策略为导向,整合并扩展公司现有情报资源,通过完整的情报规划、采集、处理和应用流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依据,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2.1竞争情报服务体系三维模型

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从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过程三个维度构建公司竞争服务体系的三维模型。公司情报服务体系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服务对象维度、服务方式维度和过程维度。其中,在服务对象维度上根据战略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估各阶段的具体需求,为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提供导向;在服务方式维度上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同业对标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和情报服务产品,满足战略管理各层级、各环节的情报需求,落实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对战略管理的支撑作用;在过程维度上通过构建情报规划、采集、分析和服务等环节组成的工作流程框架,以全面系统的工作流程确保竞争情报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2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运作架构

建设拥有电力行业专业技术素质能力和情报检索分析能力的情报人才队伍,构筑以电力行业文献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情报文献资源和获得渠道,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文献加工技术建立情报资源平台,与专业情报人员有效融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推送、情报检索、情报咨询、科技查新等服务。按照战略管理对情报服务的要求,结合公司情报服务现状,从以战略管理为导向进行情报的规划、采集、分析到为战略提供情报服务的闭环过程构建公司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运作实施架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运作架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人、系统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并以战略管理各环节需求为导向,以情报工作流程为中心载体,建立了从情报规划、情报采集、情报分析到情报服务的闭环管理过程。根据战略管理的需求合理规划情报采集方向,以情报规划为指导有序整合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并通过多种科学分析手段为情报的分析研究提供依据,确保情报服务产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对企业决策者制定竞争战略,完成战略目标的支撑作用。

(1)情报规划

竞争情报规划必须符合企业政略管理的目标。竞争情报的规划是一个确定竞争情报工作目标的过程,从整体上来看,竞争情报工作的目标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一个具有职能性质的子目标。这个子目标必须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总目标为方向,与竞争战略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决策者和主管部门提出的战略展望、规划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不同战略层次的情报方向,梳理战略管理各环节的情报需求,确定情报方向,制定情报采集和分析计划。

(2)情报采集

重点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情报信息,主要包括国民经济、金融、能源、产业以及电力等宏观形势信息;市场化改革、煤炭行业、发电行业、能源价格以及气象与交通等行业环境信息;同业对标、输变电资产运行维护绩效、运营管理实践、指标和流程等国内外竞争对手情报。采集途径以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出版物等)、网络媒介(电子刊物、互联网站、数据库、搜索引擎)、统计单位数据定购为主,以及与知名咨询单位间的资源共享。

(3)情报分析

竞争情报的信息分析处理也要以战略需求为导向。情报分析一般是接触竞争情报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归类,使之有序化并进行可靠性评价。以人的智力作为主导,通过摘录归纳和分析研究对情报原料进行提炼,形成情报产品。同时,采用四分位法、单位圆分析、相关性分析、蜘蛛图展示以及回归分析等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对情报信息进行分析,为情报服务提供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对情报进行的选择、过滤、可靠性评价的原则是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需求为向导的。离开这个向导,竞争情报部门就不知道如何处理所收集到的信息。

(4)情报服务

信息化服务方式,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同业对标管理系统和维普中文期刊、超星图书、馆藏珍本等数字、科技文献资源,四省一市试验研究装备、电力技术专家等技术创新资源;建设宏观经济与电网规划系统、同业对标管理系统、科技信息平台作为基础性信息支撑;常规服务方式,针对国内外电力行业发展,技术经济、企业管理新动态,热点专题,定期收集宏观经济、能源政策、电力体制改革等动态信息,整理形成情报专递,辅助公司领导决策;依托科技信息人员,消化吸收科技信息,及时提供情报专递、情报专呈、科技试点等情报服务产品,为公司领导决策和科研课题立项提供信息支持。

2.3情报服务的基础性建设

2.3.1完善文献资源平台

作为公司宏观经济与电网规划系统的后台数据库,统一数据信息平台涵盖经济、金融、能源、电力、环保、交通运费和产品产量等国内外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能源环境、电力行业、电力企业、气象与交通等专题信息,建立较为稳固的数据渠道。通过丰富的图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展示,实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的数据可视化,为公司相关部门进行经营管理提供了宏观形势和行业环境的依据。

2.3.2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1)情报检索和情报综述分析技能

高质量的情报业务,必须以熟练的情报检索技术和深厚的专业情报综述分析能力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对于从事情报服务体系的专业人员来说,必须具备扎实的情报检索基本功,包括了情报检索技术、文献资源数据库辨析、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电力相关的专业情报分析能力。因此,必须有针对地加强情报人才技术培训。

(2)情报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事情报服务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分布,应该遍及电力相关专业,此外,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和前瞻性技术研究领域也应该有相应的分布,这样,才能体系化地开展电力相关情报服务。

(3)情报获取的敏锐度

一个成功的情报服务体系,背后是一支熟悉客户需求、具备高度敏感性的情报人才队伍。情报人员要不断提升情报研究能力、咨询服务能力和知识凝练能力,不断扩展情报探索的触角,才能锻造出高度的情报敏锐力。

3结语

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将分散的竞争信息整合、提炼、传导至企业战略决策中枢的神经网络。公司应加大对竞争情报体系的投入,提高情报意识,明确信息需求,拓展信息来源,强化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作用。

(1)全员参与,提高情报意识。

构建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目标之一在于强化企业和员工的情报意识,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提倡各部门员工全员参与,为公司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提供资源,强化员工情报意识,提升员工情报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注重调研,明确情报需求。

围绕公司的战略管理工作,进一步梳理情报规划内部环节,对战略管理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开展针对性调研,生成具有紧密相关性的情报需求,指导情报采集和分析计划的制定。

(3)加强合作,拓展信息来源。

除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传统和网络媒介之外,更需与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展开合作,拓展情报来源,获取公司急需要的国外先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和先进实践,同时对管理咨询工作进行经验储备。

(4)打造平台,提高情报工作效率。

建议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同业对标管理系统等数据展示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战略管理和情报工作者提供一体化集成的服务平台,实现情报从信息收集到可视化展示的流程化服务。

(5)关注客户,实现知识服务转型。

情报服务正在从单纯的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知识服务侧重于通过对用户的知识需要和问题环境的分析,是信息析取、重组、创新、集成的知识提炼过程,是针对用户需求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建设有知识服务特色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关注用户需求,注重情报分析处理,向用户提供经提炼的、能直接为公司战略管理工作服务的信息,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四个环节的电网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了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包含情报规划、采集和分析的电网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依托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全面掌握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为战略管理各环节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为电网企业建设“关注未来,随需而变,全面掌控,服务优质”的智慧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区域内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供电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加强公司战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研究保障。

作者:迟峰 吴畏 瞿海妮 许唐云 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战略管理论文: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管理论文

一、价值链分析

(1)财务资源。

2013年完成企业总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指标一直在增长,上缴税费也一直在提高,甘肃建投集团对于项目的运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集团还创新财务制度,强化了资金管理,集团成立了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将经营单位及部分重点项目资金纳入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尽管甘肃建投集团的财务运营现状良好、稳健,但依然有着一些隐患。首先,资产性收益占比较少,集团收入的绝大多数依靠工程收入,对工程任务量的依赖很大。其次,集团目前融资方式不多、渠道单一。而装备制造、新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宗材料采购平台及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一旦银行紧缩,资金必将稀缺,势必对集团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集团所属子公司发展不平衡,资产质量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优化。

(2)物质资源。

公司施工经营丰富,整体实力雄厚,承建过多项大型、高层、复杂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和援外工程,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公司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物业资产,建筑资质齐全配套。

(3)人力资源。

公司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程的技术工人。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第一,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占的比例偏大。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等人才占的比例不高,真正工作在一线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深度、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营拓展力度和对项目施工现场的管控力度。第二,复合人才少。在人员结构上,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失调,懂技术和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精通资本运营的管理人才。

(4)无形资产。

2013年,公司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也是中国建筑业竞争力100强和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多次荣获鲁班奖,此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标准、省级工法等多种技术奖项。同时,公司还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集团。

二、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公司处于稳步发展的宏观经济、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本地政府的基建项目等大好的环境机遇之中,但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等环境威胁。同时,公司还存在企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机制不活、经营模式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发展不平衡、积累单薄,发展后劲不足等劣势。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公司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集团整体运行能力逐步增强,实现了由相对松散型向高度紧密型转变。特别是在集团总公司“集中管控”方针的调控下,各成员单位间的竞争日趋良性、协作逐渐有序,在技术、资质、装备等资源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公司发展战略建议

综上对甘肃建投集团价值链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甘肃建投集团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管理:既要立足建筑主业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要向投资、运营领域拓展和延伸,走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科技兴企战略。同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甘肃建投集团战略实施的执行措施。

(一)审时度势战略新定位

由“建筑商”向“建筑商、投资商、运营商”转变。围绕这一定位,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兴企战略。

(1)建筑商。

“建筑商”这一定位是甘肃建投集团的核心定位,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定位。围绕这一定位,重组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建筑主业,形成了较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经营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建筑业务发展上实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国内———国外一体化”。

(2)投资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建筑经营向多元化的资产经营转变,改变过去“短期收入多、长期稳定收入少”的结构,增加集团长期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在建筑业务上实现“投资———建设一体化”,在资产经营上实现多元化,积极实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化业务战略,发展新的支柱性产业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逐步实现集团产业重心从低盈利区向高盈利区转移。积极推进BT、BOT、EPC等项目运作的新模式。在加强集团主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通过资源重组、新建、并购等形式,在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拓展产业链,例如,装备制造业、物业、工贸等这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业务。

(3)运营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实体经营向多元的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转变,开展集团的资本运作。抢抓机遇,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职能。将资本运营与核心能力(主业)有机结合,重点向可直接获取较高利润的资本方向进军。

(二)深化改革管理科学化

(1)管理机制革新。

贯彻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集团组织机构调整,集团公司向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转型。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实现集团的集约化经营。完善集团总部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集团总部的战略规划和控制、财务控制功能,提升集团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功能。

(2)项目管理严控。

强化项目的管控能力,对市场开发主体、项目管理主体、工程实施主体需准确定位职能、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并将这套模式“复制”和应用到各个项目中去,最终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通过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达到项目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将成本领先战略进行到底。

(3)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合理的调整量化的维度和指标,多方面指标量化管理人员业绩;规范人才成长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集团公司人才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员过少的现状。

(三)创新科技内力巧激活。

集团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是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手段,是建投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应对竞争挑战的必行之路。省建科研院、装备制造公司、安装公司、隧道公司等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以重点项目、大型项目、标志性项目为依托,瞄准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探索进入新的领域。探索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施工单位与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努力掌握影响大的共性、核心技术和新的高端、前沿技术。

作者:毛宏勇 单位: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