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9:26:49
导语:在西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中药学的相关分析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是在18世纪之后以西药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西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研究者为区别于西方的医学对民间传统医术的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医疗药物的称呼。中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实践,通过前人对草药等药物治疗疾病的药效分析总结的经验,经过代代的相传的医学总结。中药的药物来源一般为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的相关种类,其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经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中国的中药技术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中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医术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积和实践证明的医学技术。中药的来源广泛,一般为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药物的来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中药的治疗机理一般以养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增强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原进行清除进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这一机理的优势在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和产生其他复发疾病;中药的最佳作用是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在清除机体的表面疾病症状同时也对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中医药物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优势。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中药在对疾病治疗时,其疗效较慢,一般都为几个疗程以上服用才能见效,治疗期限的延长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物的成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通过喝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干扰了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因为中医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能针对具体的疾病发生部位进行治疗,只是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的控制,这也是增加治疗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时中药在进行煎药的过程也较为繁琐,药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涩,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2西药学的相关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西药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的现代西医药学,是在传入中国之后为区别中药而定义的药物名称。其区别于中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的药物,针对身体的不同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合成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病毒的药物,有较强的特异性。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西药的产生是有机化学等多种科技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药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分析某种疾病具体的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种原因进行药物制备,其产生的西药只对这一种疾病有治疗效果,治疗的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效作用时间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疾病症状进行缓解。同时西药的种类较多,可以在知道某种治病因素后选用具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西药一般是提纯后的化学药剂,药物的浓度较高,服用的次数明显少于中药。在制作西药时为增加适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剂等添加剂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药的苦味道。西药在携带过程中也明显方便与中药。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中西药的发展和使用要紧跟医疗的发展变化形式,利用二者相互结合的特点推进我国的医药领域进步,对中西药物的利弊分析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西医药物结合的发展,利用辩证的医学分析方式做到中西医学的有机统一。在医学研究中要依靠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断的研究与努力,推进医学的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董波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作者:宋卫峰王雷崔玖洁王理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初次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4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得到9篇文献[7-15],总的样本量为530例,其中hENT1高表达者318例,低表达者212例(表1)。9篇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均接受了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治疗,其中6篇文献的研究对象为胰腺癌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1篇为新辅助治疗患者,1篇为接受姑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1篇包括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以及接受姑息治疗的晚期患者。这9篇文献的研究终点指标均为OS,其中6篇文献报道了DFS。在hENT1表达的检测方面,有6篇文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NT1蛋白的表达(IHC组),3篇采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ENT1mRNA的表达(mRNA组)。
OS的分析结果
9篇文献均报道了hENT1低表达与胰腺癌患者OS之间的关系。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存在显著异质性(χ2=2.930,P=0.939,I2=0.0%),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OS的HR进行合并,结果显示hENT1低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ENT1高表达患者(HR=2.61,95%CI:2.03~3.34)(图1)。进一步对IHC组和mRNA组患者的OS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存在显著异质性(IHC组:χ2=1.250,P=0.940,I2=0.0%;mRNA组:χ2=1.670,P=0.434,I2=0.0%)。IHC组中,hENT1低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ENT1高表达患者(HR=2.59,95%CI:1.89~3.53);mRNA组中,hENT1低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也高于hENT1高表达患者(HR=2.65,95%CI:1.75~4.00)(图2A和B)。本Meta分析纳入文献中的研究对象既有接受术后吉西他滨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也有接受吉西他滨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还有接受吉西他滨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但其中大多数为接受术后吉西他滨辅助治疗的患者。异质性检验提示无显著异质性(χ2=1.120,P=0.952,I2=0.0%)。对hENT1的表达与术后吉西他滨辅助治疗患者OS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术后吉西他滨辅助治疗患者若存在hENT1低表达,同样预示着较高的死亡风险(HR=2.49,95%CI:1.86~3.33)(图3)。
DFS的分析结果
将6篇报道了DFS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异质性检验提示无异质性(χ2=1.900,P=0.863,I2=0.0%),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ENT1低表达亦预示着更高的肿瘤复发风险(HR=2.62,95%CI:1.94~3.54)(图4)。对IHC组和mRNA组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蛋白还是mRNA,hENT1低表达患者均有较高的肿瘤复发风险(IHC组:HR=2.40,95%CI:1.68~3.42;mRNA组:HR=3.29,95%CI:1.85~5.84),异质性检验提示无显著异质性(IHC组:χ2=1.03,P=0.793,I2=0.0%;mRNA组:χ2=0.03,P=0.872,I2=0.0%)(图5A和B)。进一步对hENT1的表达与接受吉西他滨术后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DFS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hENT1低表达的患者同样有着较高的复发风险(HR=2.79,95%CI=1.98~3.94),异质性检验提示无显著异质性(χ2=1.330,P=0.857,I2=0.0%)(图6)。
发表偏倚的评价结果
采用Egger法检验发表偏倚,结果显示OS可能存在发表偏倚(P=0.036)而DFS不存在发表偏倚(P=0.759);采用Begg漏斗图检验发表偏倚,结果显示OS分析的Begg漏斗图上下不对称(图7A),DFS分析的Begg漏斗图上下基本对称(图7B),同样提示OS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而DFS不存在发表偏倚。
分子标志物预测药物的抗肿瘤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胸苷酸合成酶是5-氟尿嘧啶作用的靶点,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水平能够预测5-氟尿嘧啶的疗效[1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表达水平也被证实能够预测顺铂的疗效[17,18]。吉西他滨是胰腺癌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药物,无论是辅助、新辅助还是姑息治疗,或是同步放化疗,吉西他滨都是标准的治疗药物。然而,目前临床上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的有效率不足10%,临床获益率约20%~30%,由此说明吉西他滨只能改善部分胰腺癌患者的转归,而大部分患者未能从中获益,但却要承受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能够预测吉西他滨疗效的分子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体外和体内研究均发现,涉及吉西他滨细胞膜转运、代谢和作用靶点的基因表达均与吉西他滨耐药存在相关性,主要包括hENT1、人类富集型核苷转运蛋白、脱氧胞苷激酶、5’-核苷酸酶、胞苷脱氨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和M2等[9,10,19-24]。其中,有关hENT1的表达预测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患者疗效的研究较多,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分子标志物。
本研究发现,胰腺癌组织中hENT1低表达预示着较高的死亡风险(HR=2.61,95%CI:2.03~3.34)和复发风险(HR=2.62,95%CI:1.94~3.54)。在接受吉西他滨术后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hENT1低表达同样预示着较高的死亡风险(HR=2.49,95%CI:1.86~3.33)和复发风险(HR=2.79,95%CI:1.98~3.94)。由于纳入的吉西他滨姑息治疗和新辅助治疗胰腺癌的文献较少,因此未能对此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还显示,hENT1蛋白或mRNA的表达与胰腺癌死亡和复发风险的关系一致,即hENT1蛋白或mRNA低表达均预示着较高的死亡和复发风险。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纳入的文献数较少(9篇),且每篇文献中纳入的病例数也较少;其次,虽然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但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治疗方案、评价方法以及hENT1表达水平的评估标准,均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不同文献中,既有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也有接受姑息性治疗的晚期患者,还有新辅助治疗患者;同一篇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包括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和姑息治疗患者。本研究中,9篇文献中的大部分患者均为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因此还无法说明hENT1表达对接受吉西他滨姑息性治疗的晚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本研究中,不同文献中描述的吉西他滨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包括吉西他滨单药治疗、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同步放化疗以及序贯放化疗等。此外,9篇文献中,既有检测hENT1蛋白的表达,也有检测hENT1mRNA的表达,且不同文献中hENT1表达水平的评估标准也不一致。最后,发表偏倚检验的结果显示,OS可能存在发表偏倚(P=0.036)。
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为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超级秘书网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超级秘书网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药西药配伍
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药也有各自的配伍禁忌。而在中西药合用中同样应注意配伍问题,配伍得当,能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而不合理的配伍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1.1含甘草的中药与阿斯匹林配伍,会造成消化道疾病加重。因阿斯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性,而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使胃酸分泌物增多,又能减少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肠道的抵抗力,从而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含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与西药硫酸镁、硫酸亚铁配伍,会把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导致毒性增加。含苷类成分的中药三七与酶制剂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配伍,可发生酶水解而失去活性,使疗效降低。含有大黄的中药与复方新诺明、土霉素合用,会影响大黄的导泻作用。
1.2含鞣酸较高的中药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如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与其中含有蛋白质结构的肽键或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差等症状。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药神曲,麦芽等,若与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而影响中西药的疗效。
1.4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
1.5酸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宜与碱酸性西药同用,如中药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都是碱性强的药物,这类药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斯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胃蛋白酶合剂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药的山楂丸,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胃舒平等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6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中药草乌、附子、马钱子、乌头等均含有生物碱,而这些药不宜与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增加毒性,导致药物中毒。
1.7含有机酸的中药、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药或一些碱性较强的药物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合用,磺胺类药在碱性尿液时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则易使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又服用富含大剂量有机酸的中药或其制剂时,如蒲公荚,乌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对抗碳酸氢钠的碱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药的不良反应,轻则可引起结晶尿,重则导致血尿。
1.8牛黄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有中枢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证明,牛黄能增强水合氯醛、吗啡等的中枢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黄与苯巴比妥钠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丹参不宜与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等同服。丹参含丹参酮,与铝镁等金属离子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属络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疗效。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女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中成药不宜与碱性西药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降低疗效。
1.10大黄,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否则葸醌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而降低疗效。苷类中药如罗布麻、万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强心作用,与西药苷类同服可增加毒性,严重则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片,因其化学结构类似糖皮质激素,有增强钠再吸收及钾排泄作用,易导致药源性低血钾,低钾易诱发洋地黄中毒,故不宜与强心苷同时应用。麻黄及其制剂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黄碱,对心肌有兴奋作用,能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与苷类同服增加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剂槐角丸、抗感灵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与助消化酶类药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或肽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此二键相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则使西药酶类降低疗效,含鞣质的中药疗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药如雄黄、砒霜、硫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紫金锭等,其化学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酶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泻下类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火麻仁及其制剂牛黄解毒片、清新宁片、麻仁丸、芦荟丸、润肠丸、大承气汤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类衍生物通过吸附结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类的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如与乳霉生同服,可杀死乳酸杆菌,影响乳霉生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药及其制剂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离子,对酶蛋白质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合力,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疗效,还能干扰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肾中蓄积,二者不宜同服。
1.12中药麻黄素及其中药制剂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与降压药优降宁、胍乙啶合用,否则能引起高血压危象,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毛细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麻黄、生姜及其制剂如防风通圣丸与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发汗太过,甚至虚脱。
1.13罂粟含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主要用于镇痛,镇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对组织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酸过多症。如与罂粟同服,会产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乱、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故当患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时,不宜与吗啡及含有吗啡生物碱的罂粟壳、阿片,复方樟脑酊等同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抗酸性药物与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强疗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降低,二者合用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抗胆碱药阿托品等与西咪替丁合用时,
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的症状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枢的毒性反应,故西咪替丁不宜与含阿托品类的中药如洋金花,颠茄、莨菪等同服。
1.14含鞣质中药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与铁发生沉淀而不易被人体吸收,使硫酸亚铁失去疗效。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碱能降低胃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硼砂又能与铁剂作用产生沉淀,也影响铁吸收。部分碱性中药还能加重铁剂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罗布麻、满山红等中药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硫酸亚铁的铁离子可与槲皮素形成络合物,降低铁剂疗效。雄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不宜与铁剂同服,因雄黄为硫化砷,可与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化砷酸盐,二者合用会降低各自的疗效。多价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矾及其制剂紫雪丹、牛黄上清丸,复方罗布麻片、牛黄解毒丸等,皆不宜与四环素族药同服。四环素类药物,在偏碱性环境中,能与铁,钙,镁、铝、钾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反应,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四环素钙,降低四环素药物的溶解度,妨碍其吸收,从而降低抗菌疗效。消化酶类药物如神曲、鸡内金,淡豆豉及其制剂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环素类药物有破坏酶及其制剂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时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减弱四环素的抗菌作用。碱性类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四环素类药物在酸度高时易于溶解吸收,而碱性中药使胃液酸度降低,减少四环素类药物吸收。炭剂类中药如荷叶炭、棕榈炭、血余炭及其制剂十灰散等,不宜四环素类同服,因炭类中药能吸附四环素类药物,使四环素类药物有效血浓度下降。甘草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为甘草含生物碱,易产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两种药物吸收皆减少而降低各自的疗效。
1.药学资源方面障碍
由于我国西药起步相对较晚,在西药的研制、生产相对落后,使我国西药的种类偏少、质量相对较差,这就制约了西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另外,我国药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常规的药物供应上,即使是与临床接触最多的药房药师,也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参加会议、查阅病历、提供药物咨询、开展药物监测、建议调整和监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工作上,使得药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在给药后24h内看完所有病人的病历及时发现用药方面的问题。
2.促进西药临床药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完善的关于临床药学的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在临床医学上的发展就很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应该借鉴。要发展临床药学,高校的培养是首要的。在美国,临床药师的产生于高等学校临床药师专业的设置几乎是同步的。我国也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加强对临床药师系统性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校与医院的对口。同时,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不应该定位在一个辅助临床医学的位置上,也应该与化学药剂研究区分。临床药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临床药学研究上需要连续性,我国在设立临床药学专业时,应增加学习年限,也可以设置本硕连读或者本硕博连读。且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学校应该积极的于医院合作,联合研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2.2建立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目前,广泛使用的很多西药在临床正确选择使用下治疗疾病的有效性是众所周知的,这就为西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建立完善的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应该是在合理使用西药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密切观察其使用后相关中医特征所发生的变化(既要认识到该药物发挥的治疗作用,也要认识到该药物所产生的副反应),进行逐一的归纳,并再次进行临床验证以进行理论确认。同时,还要加大对西药的药理药性的研究,从理论上掌握系腰带额各种功效,加之,经过培养的西药临床药师,配合高效的医药管理系统,另外,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价格,以及药品的流动性,从而建立出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当然,在建立西药临床药学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现象,借鉴中药临床药学的文献资料和经验,并选择合理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开展临床对比研究。从而使西药临床药学得到广泛推广,使其形成体系,更好的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2.3增加研究资金增强药剂师的自信心西医学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着眼于微观病症,西药在治疗疾病时,在对局部微观病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会影响整个机体,在对某一理化指标发生作用的同时会使全身发生一些变化。在该理论指导下形成和使用的西药多注重于对局部微观病变和理化指标的改善。所以,西药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且科技含量很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试验来了解验证。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西药的研究投入,研制行之有效新药物、西药作用机理研究、西药临床应用等各大环节都学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充足的资金,是西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保障。另外,西药临床药学的复杂性,就对西药药剂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仅要掌握各种西药的药理,还要克服中国人西药的排斥心理。但是,西药临床药学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也就是有理可循,只要使药剂师有自信心,合理的选用药品搭配和规范的使用说明,就能轻松的治疗患者的病痛,从而促进西药临床药学的发展。
2.4健全医药监管机制由于西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西药床药学工作,需要加强药学的法律、法规建设,出台针对临床药学服务的法律、法规,针对药患关系,需要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利益,使药患关系的解决有法可依。建议医药监管部门,在己有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等仲裁机构中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在监督督促临床药师工作的同时,依法保护临床药师和患者的合法权益。相关行业协会要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建立临床药学的准入制度和临床药师的核认证制度,严格把握临床药学的教育程度和考核标准,并对考核认证标准等的制定提供详细的方法与措施。
3.结语
面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人类发病的几率越来越高,传统的而且病症越加复杂、多样,传统的中医学很难全面快速有效的进行治疗,加快西药临床药学的研究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疾病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趋势。所以,加大对西药临床药学的科研投入,培养优秀的西药药剂师,建立完善的西药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药物监督机制,早日使西药临床药学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冯美玉单位: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在西药调剂工作中进行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针对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调剂,并归为对照组,针对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西药调剂的质量管理,并归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效果并比较。结果对照组20例患者差错现象所占比例为10.0%;观察组无差错现象,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西药调剂工作的质量管理分析发现,其能够保证临床调剂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差错的发生,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西药;调剂工作;质量管理
西药在临床针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较为频繁的被使用到,其药物使用后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机体情况,同时对于治疗其相关疾病起到不同效果;因此在临床工作的过程中,西药调剂的工作量往往较大,同时加上西药种类繁多,极其容易在管理环节出现疏漏,对于患者的用药效果和安全性均产生影响。本次我们针对其质量管理情况积极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的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调剂,并归为对照组,针对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西药调剂的质量管理,并归为观察组。研究前我们已经对患者和相关部分说明了研究概况,且均表示同时支持并配合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8例,患者年龄均值为(38.35±3.21)岁,患者年龄区间为23.5至4.5岁;观察组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9例,患者年龄均值为(38.24±3.12)岁,患者年龄区间为23.0至54.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P>0.05,故可比。1.2方法。针对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的西药调剂工作流程进行药物调剂;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相关的质量管理。(1)药品的质量管理:药品的质量和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应该从源头上对其质量进行把握,确保药品采购的合理性,目前假冒伪劣的药品可谓琳琅满目,选购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对其相关资格证进行审核;药剂科要严格保管药品,建立药物有效期表做到“先进先出”,并以此形成制度落实执行;医院领导不定期对西药的购进养护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哪个环节发现问题,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2)药品的摆放管理:西药种类较多药品名称、外包装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使西药在调剂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药物的药理性质、剂型、使用频率以及内服外用等进行划分和摆放,使得药物调配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混淆情况的发生[1];(3)处方的审核管理:医师录入错误造成的处方问题是导致处方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进一步加强电子处方的管理,降低错误处方的发生率。认真做好“四查十对”审核处方,建立相应的处方点评制度,定期通报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方,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提高处方用药质量。(4)药剂人员的素质管理:西药调配的整个过程中,药剂人员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调剂工作的质量。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加强药剂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完善激励措施,改善工作环境[3],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1.3观察指标。观察和统计组间出现差错的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用于评价其工作的质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统计计数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如果检验后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
2结果
对照组20例患者差错现象所占比例为10.0%;观察组无差错现象,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详细情况见下表1。3讨论在临床针对于西药调剂工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调剂工作的开展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此同时良好的药品调剂能够减少用药出现的疏漏,对于临床部分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必须引起临床注意[2]。西药房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电子处方审核管理,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开展用药咨询活动,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结合实际临床经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错误处方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医院西药房药品调剂的工作质量,为患者及时、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保障。本次研究中我们共计选择40例相关患者,分组决定是否进行相关的质量管理,结果中对照组20例患者差错现象所占比例为10.0%;观察组无差错现象,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同时说明西药调剂工作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4]。
综上所述,西药调剂工作的质量管理分析发现,其能够保证临床调剂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差错的发生,因此值得临床借鉴,意义在于通过干预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5]。
作者:田华 单位:张家港澳洋医院有限公司三兴分院
0引言
技术经济指标是企业技术经济类重要的考核标准,它以特定的考核指标的形式对企业的原辅料投入和产品的产出进行考核,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和产品产出成品率的控制存在重要的意义。
1技术经济指标的定义、经济意义、表示方法及指标设计
1.1技术经济指标的定义
技术经济指标是基本定义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各种设备、各种物资、各种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的度量标准。西药制药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是反应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原辅料的使用情况及其结果的标准。它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
1.2技术经济指标的经济意义
技术经济指标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管理、指导、控制、监督和检查的重要工具。制药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对生产车间的原辅料的组织、管理、控制、监督和检查的重要手段。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可以①查明与挖掘生产潜力,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②考核生产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以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改善产品的质量;③评价各种生产的技术方案,为技术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1.3技术经济指标的表示方法
技术经济指标既属于经济指标,但又区别于经济指标,如消耗总量、产品产量等单纯表示资源消耗与经济成果的指标不是技术经济指标,只有将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而得到的经济指标才是技术经济指标。我们企业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两种:(1)双计量单位表示法:即将消耗与成果进行比较时所得到的指标,如产值能耗、劳动生产率等,用双计量单位表示:产值能耗用“吨/万元”表示,劳动生产率用“价值量(实物量)/人(人年、人日、人时)”表示。西药制药企业对原辅料消耗的管理方式就是采用的双计量表示法,我们称之为原辅料“单耗指标”,即将原料的消耗用量与产出成品的产量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指标,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单耗指标用“千克/万支”,复方甘草片单耗指标用“千克/万片”来表示。(2)百分率表示法:即在某一总体中某一部分所占比重。如产品总成品率的表示方法是采用百分率表示法,即产品成品的数量与理论成品的数量的比值,用百分率来表示。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成品率为99.0%。
1.4技术经济指标的指标设计
技术经济指标设计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是:①科学性。即指标的设计必须同企业技术经济范畴的科学含义相一致,指标的数量应取决于企业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完善程度。企业对于各个制剂车间的产品单耗指标的选择遵循科学性原则,根据各个车间的生产品种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确定单耗指标的数量,而且车间的单耗考核指标主要是选取生产技术成熟、产量较大的品种来完成。②实用性。即设计单耗指标和成品率指标时应根据各年度的数据汇总情况、企业各车间的生产条件的变化、设备人员的变动、产品结构的调整,综合以上的因素得出的指标才具有实用性,存在价值。
2企业技术经济指标的实例及数据分析
2.1产品单耗指标的数据分析
2.1.1阿莫西林胶囊0.25g2.1.2单耗数据分析表(1)2.1.3单耗数据分析表(2)产品名称项目成品率平均值(CLX)97.73100.7194.75极差均值(MR)1.123.660移动极差UCLR(控制上限)LCLR(控制下限)单值UCLX(控制上限)LCLX(控制下限)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II)规格复方备注:计算参考公式:1)移动极差:Xi-Xi-12)平均值(CLX):(X1+..+X19+X20)/213)极差均值(MR):移动极差之和/204)单值控制图:UCLX=CLX+E2MR;LCLX=CLX-E2MR5)移动极差图:UCLR=D4MR;LCLR=D3MR;一般采用n=2,查计量控制图系数表得:E2=2.66,D3=0,D4=3.272.1.4XMR控制图2.1.5单耗-X图(单耗的X图)图12.1.6结果分析1)根据单耗-X图,每批原始数据都在单值控制度限度之内。2)根据单耗-MR图控制图,所有极差点均分布在移动极差控制上下限之间。说明该产品的工艺较稳定,保证了原料投入量和实际产出量的平衡性。
2.2产品成品率的数据分析
2.2.1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II)表42.2.2成品率数据分析表(1)表52.2.3成品率数据分析表(2)表6备注:计算参考公式:1)移动极差:Xi-Xi-12)平均值(CLX):(X1+..+X19+X20)/213)极差均值(MR):移动极差之和/204)单值控制图:UCLX=CLX+E2MR;LCLX=CLX-E2MR5)移动极差图:UCLR=D4MR;LCLR=D3MR;一般采用n=2,查计量控制图系数表得:E2=2.66,D3=0,D4=3.272.2.4XMR控制图2.2.5成品率-X图(成品率的X图)图22.2.6结果分析1)根据成品率-X图,每批原始数据都在单值控制度限度之内。2)根据成品率-MR图控制图,所有极差点均分布在移动极差控制上下限之间。说明该产品的工艺较稳定,保证了该产品的生产的物料平衡。
3结语
随着我国现在的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家制药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主要的研究项目,是保证社会正常良好有序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对于企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发展方向。为西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指明了方向,为西药制药企业的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
作者:苟宏莉董纯周王书兰王大平单位: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1含甘草的中药与阿斯匹林配伍,会造成消化道疾病加重。因阿斯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性,而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使胃酸分泌物增多,又能减少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肠道的抵抗力,从而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含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与西药硫酸镁、硫酸亚铁配伍,会把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导致毒性增加。含苷类成分的中药三七与酶制剂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配伍,可发生酶水解而失去活性,使疗效降低。含有大黄的中药与复方新诺明、土霉素合用,会影响大黄的导泻作用。
1.2含鞣酸较高的中药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如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与其中含有蛋白质结构的肽键或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差等症状。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药神曲,麦芽等,若与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而影响中西药的疗效。
1.4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
1.5酸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宜与碱酸性西药同用,如中药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都是碱性强的药物,这类药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斯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胃蛋白酶合剂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药的山楂丸,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胃舒平等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6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中药草乌、附子、马钱子、乌头等均含有生物碱,而这些药不宜与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增加毒性,导致药物中毒。
1.7含有机酸的中药、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药或一些碱性较强的药物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合用,磺胺类药在碱性尿液时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则易使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又服用富含大剂量有机酸的中药或其制剂时,如蒲公荚,乌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对抗碳酸氢钠的碱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药的不良反应,轻则可引起结晶尿,重则导致血尿。
1.8牛黄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有中枢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证明,牛黄能增强水合氯醛、吗啡等的中枢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黄与苯巴比妥钠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丹参不宜与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等同服。丹参含丹参酮,与铝镁等金属离子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属络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疗效。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女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中成药不宜与碱性西药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降低疗效。
1.10大黄,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否则葸醌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而降低疗效。苷类中药如罗布麻、万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强心作用,与西药苷类同服可增加毒性,严重则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片,因其化学结构类似糖皮质激素,有增强钠再吸收及钾排泄作用,易导致药源性低血钾,低钾易诱发洋地黄中毒,故不宜与强心苷同时应用。麻黄及其制剂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黄碱,对心肌有兴奋作用,能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与苷类同服增加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剂槐角丸、抗感灵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与助消化酶类药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或肽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此二键相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则使西药酶类降低疗效,含鞣质的中药疗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药如雄黄、砒霜、硫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紫金锭等,其化学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酶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泻下类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火麻仁及其制剂牛黄解毒片、清新宁片、麻仁丸、芦荟丸、润肠丸、大承气汤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类衍生物通过吸附结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类的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如与乳霉生同服,可杀死乳酸杆菌,影响乳霉生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药及其制剂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离子,对酶蛋白质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合力,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疗效,还能干扰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肾中蓄积,二者不宜同服。
1.12中药麻黄素及其中药制剂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与降压药优降宁、胍乙啶合用,否则能引起高血压危象,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毛细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麻黄、生姜及其制剂如防风通圣丸与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发汗太过,甚至虚脱。
1.13罂粟含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主要用于镇痛,镇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对组织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酸过多症。如与罂粟同服,会产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乱、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故当患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时,不宜与吗啡及含有吗啡生物碱的罂粟壳、阿片,复方樟脑酊等同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抗酸性药物与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强疗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降低,二者合用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抗胆碱药阿托品等与西咪替丁合用时,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的症状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枢的毒性反应,故西咪替丁不宜与含阿托品类的中药如洋金花,颠茄、莨菪等同服。
1.14含鞣质中药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与铁发生沉淀而不易被人体吸收,使硫酸亚铁失去疗效。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碱能降低胃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硼砂又能与铁剂作用产生沉淀,也影响铁吸收。部分碱性中药还能加重铁剂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罗布麻、满山红等中药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硫酸亚铁的铁离子可与槲皮素形成络合物,降低铁剂疗效。雄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不宜与铁剂同服,因雄黄为硫化砷,可与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化砷酸盐,二者合用会降低各自的疗效。多价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矾及其制剂紫雪丹、牛黄上清丸,复方罗布麻片、牛黄解毒丸等,皆不宜与四环素族药同服。四环素类药物,在偏碱性环境中,能与铁,钙,镁、铝、钾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反应,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四环素钙,降低四环素药物的溶解度,妨碍其吸收,从而降低抗菌疗效。消化酶类药物如神曲、鸡内金,淡豆豉及其制剂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环素类药物有破坏酶及其制剂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时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减弱四环素的抗菌作用。碱性类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四环素类药物在酸度高时易于溶解吸收,而碱性中药使胃液酸度降低,减少四环素类药物吸收。炭剂类中药如荷叶炭、棕榈炭、血余炭及其制剂十灰散等,不宜四环素类同服,因炭类中药能吸附四环素类药物,使四环素类药物有效血浓度下降。甘草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为甘草含生物碱,易产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两种药物吸收皆减少而降低各自的疗效。
论文关键词:中药西药配伍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论文关键词]增效;减毒;降低疗效;毒副作用
论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逐渐兴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医药方书中就有关于西药的记载,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中就记载有西药镪水,云其能治痈疽,拔疔。在临床中,逐渐出现以中西药联用的方式治疗疾病。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60年来,医药工作者十分关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中西药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将中西药联用推向了新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与提高中西药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表明,中西药物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中西药联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药联用增强原有疗效
中药成分复杂,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多单一,药效迅速,两者合理结合,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如双花与青霉素联用,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青霉素的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对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碱性中药与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坏,增强肠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药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用,能促进肠道对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药联用减毒
药物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能克服这一缺点,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减轻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现象,防止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灵芝、刺五加、人参、生黄芪、女贞子等分别与环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药物联用,能缓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跑减少等不良反应。将甘草人参汤给予长期使用激素而无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应减少。将清肝利胆、化瘀软肝中药与联苯双酯同用,能使转氨酶反跳减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服用痰饮丸时,会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若与西药果导片同服,可缓泻通便,降低痰饮丸的副作用。
3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中西药联用后,能使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丧失,从而降低疗效。
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龙骨、牡蛎、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的中成药与西药四环素族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环素族抗生素疗效。
含有鞣质类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以及含有鞣质的中成药,与西药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丁维钙片、胃舒平等同服,生成难于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疗效。
含有酸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乌梅、五味子、山楂,以及中成药五味子丸、山楂丸等与碱性西药胃舒平、碳酸钙同服,产生中和反应,使西药药效减弱。
含有碱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硼砂、瓦楞子等,以及中成药行军散、石灵散等与西药四环素、土霉素等同服产生络合反应,导致四环素族抗生素溶解度下降,肠道吸收减少,血浓度降低,疗效减弱或丧失。
含有生物碱中药如黄连、黄柏、苦参等以及中成药与西药碘化钾、碘化钠同服,在胃酸作用下,碘离子沉淀大部分生物碱,从而影响肠道对两类药物的吸收,导致药效降低,忌同用。
4中西药联用毒副作用增加
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药理研究表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毒副作用增强。
两类药物毒性相类似,合并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的同类相加。如地榆、虎杖、五倍子等含鞣质的中药与四环素、利福平等西药,二者均有肝毒性。产生有毒的化合物。雄黄、信石等中药材含硫化砷,此类中药材及其制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在体内硫化砷可能被氧化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砷中毒。
中药能增加西药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药可加重麻醉、镇静止咳药如硫喷妥钠、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严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黄,含钙离子的矿物药石膏、海螵蛸等能兴奋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脏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而增强后者对心脏的毒性。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诱发药源性疾病及变态反应。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诱发消化道溃疡;板兰根、穿心莲及鱼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与青霉素G配伍使用会增加过敏的危险。
改变体内某些介质成分含量或环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药能促进单胺类神经介质的释放,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强,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如麻黄、中药酒剂与痢特灵、优降糖、灭滴灵等;含钾离子高的中药如扁蓄、金钱草、丝瓜络等与留钾利尿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钾症;含有机酸类中药山楂、乌梅、五味子等能酸化体内环境,与磺胺类药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联用可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而加重对肾脏的毒性。
总之,中西药联用后,要争取收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合用疗效必须好于单用中药或西药,否则不宜合用,从而避免滥用,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
[论文关键词]增效;减毒;降低疗效;毒副作用
论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逐渐兴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医药方书中就有关于西药的记载,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中就记载有西药镪水,云其能治痈疽,拔疔。在临床中,逐渐出现以中西药联用的方式治疗疾病。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60年来,医药工作者十分关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中西药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将中西药联用推向了新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与提高中西药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表明,中西药物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中西药联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药联用增强原有疗效
中药成分复杂,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多单一,药效迅速,两者合理结合,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如双花与青霉素联用,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青霉素的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对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碱性中药与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坏,增强肠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药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用,能促进肠道对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药联用减毒
药物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能克服这一缺点,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减轻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现象,防止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灵芝、刺五加、人参、生黄芪、女贞子等分别与环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药物联用,能缓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跑减少等不良反应。将甘草人参汤给予长期使用激素而无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应减少。将清肝利胆、化瘀软肝中药与联苯双酯同用,能使转氨酶反跳减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服用痰饮丸时,会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若与西药果导片同服,可缓泻通便,降低痰饮丸的副作用。
3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中西药联用后,能使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丧失,从而降低疗效。
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龙骨、牡蛎、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的中成药与西药四环素族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环素族抗生素疗效。
含有鞣质类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以及含有鞣质的中成药,与西药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丁维钙片、胃舒平等同服,生成难于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疗效。
含有酸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乌梅、五味子、山楂,以及中成药五味子丸、山楂丸等与碱性西药胃舒平、碳酸钙同服,产生中和反应,使西药药效减弱。
含有碱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硼砂、瓦楞子等,以及中成药行军散、石灵散等与西药四环素、土霉素等同服产生络合反应,导致四环素族抗生素溶解度下降,肠道吸收减少,血浓度降低,疗效减弱或丧失。
含有生物碱中药如黄连、黄柏、苦参等以及中成药与西药碘化钾、碘化钠同服,在胃酸作用下,碘离子沉淀大部分生物碱,从而影响肠道对两类药物的吸收,导致药效降低,忌同用。
4中西药联用毒副作用增加
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药理研究表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毒副作用增强。
两类药物毒性相类似,合并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的同类相加。如地榆、虎杖、五倍子等含鞣质的中药与四环素、利福平等西药,二者均有肝毒性。产生有毒的化合物。雄黄、信石等中药材含硫化砷,此类中药材及其制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在体内硫化砷可能被氧化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砷中毒。
中药能增加西药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药可加重麻醉、镇静止咳药如硫喷妥钠、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严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黄,含钙离子的矿物药石膏、海螵蛸等能兴奋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脏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而增强后者对心脏的毒性。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诱发药源性疾病及变态反应。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诱发消化道溃疡;板兰根、穿心莲及鱼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与青霉素G配伍使用会增加过敏的危险。
改变体内某些介质成分含量或环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药能促进单胺类神经介质的释放,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强,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如麻黄、中药酒剂与痢特灵、优降糖、灭滴灵等;含钾离子高的中药如扁蓄、金钱草、丝瓜络等与留钾利尿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钾症;含有机酸类中药山楂、乌梅、五味子等能酸化体内环境,与磺胺类药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联用可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而加重对肾脏的毒性。
总之,中西药联用后,要争取收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合用疗效必须好于单用中药或西药,否则不宜合用,从而避免滥用,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
[论文关键词]增效;减毒;降低疗效;毒副作用
论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逐渐兴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医药方书中就有关于西药的记载,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中就记载有西药镪水,云其能治痈疽,拔疔。在临床中,逐渐出现以中西药联用的方式治疗疾病。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60年来,医药工作者十分关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中西药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将中西药联用推向了新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与提高中西药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表明,中西药物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中西药联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药联用增强原有疗效
中药成分复杂,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多单一,药效迅速,两者合理结合,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如双花与青霉素联用,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青霉素的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对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碱性中药与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坏,增强肠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药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用,能促进肠道对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药联用减毒
药物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能克服这一缺点,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减轻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现象,防止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灵芝、刺五加、人参、生黄芪、女贞子等分别与环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药物联用,能缓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跑减少等不良反应。将甘草人参汤给予长期使用激素而无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应减少。将清肝利胆、化瘀软肝中药与联苯双酯同用,能使转氨酶反跳减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服用痰饮丸时,会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若与西药果导片同服,可缓泻通便,降低痰饮丸的副作用。
3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中西药联用后,能使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丧失,从而降低疗效。
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龙骨、牡蛎、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的中成药与西药四环素族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环素族抗生素疗效。
含有鞣质类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以及含有鞣质的中成药,与西药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丁维钙片、胃舒平等同服,生成难于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疗效。
含有酸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乌梅、五味子、山楂,以及中成药五味子丸、山楂丸等与碱性西药胃舒平、碳酸钙同服,产生中和反应,使西药药效减弱。
含有碱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硼砂、瓦楞子等,以及中成药行军散、石灵散等与西药四环素、土霉素等同服产生络合反应,导致四环素族抗生素溶解度下降,肠道吸收减少,血浓度降低,疗效减弱或丧失。
含有生物碱中药如黄连、黄柏、苦参等以及中成药与西药碘化钾、碘化钠同服,在胃酸作用下,碘离子沉淀大部分生物碱,从而影响肠道对两类药物的吸收,导致药效降低,忌同用。
4中西药联用毒副作用增加
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药理研究表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毒副作用增强。
两类药物毒性相类似,合并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的同类相加。如地榆、虎杖、五倍子等含鞣质的中药与四环素、利福平等西药,二者均有肝毒性。
产生有毒的化合物。雄黄、信石等中药材含硫化砷,此类中药材及其制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在体内硫化砷可能被氧化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砷中毒。
中药能增加西药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药可加重麻醉、镇静止咳药如硫喷妥钠、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严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黄,含钙离子的矿物药石膏、海螵蛸等能兴奋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脏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而增强后者对心脏的毒性。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诱发药源性疾病及变态反应。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诱发消化道溃疡;板兰根、穿心莲及鱼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与青霉素G配伍使用会增加过敏的危险。
改变体内某些介质成分含量或环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药能促进单胺类神经介质的释放,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强,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如麻黄、中药酒剂与痢特灵、优降糖、灭滴灵等;含钾离子高的中药如扁蓄、金钱草、丝瓜络等与留钾利尿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钾症;含有机酸类中药山楂、乌梅、五味子等能酸化体内环境,与磺胺类药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联用可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而加重对肾脏的毒性。
总之,中西药联用后,要争取收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合用疗效必须好于单用中药或西药,否则不宜合用,从而避免滥用,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应澄清的几个问题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如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更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至于草药,即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作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其它如氯化铵(硇砂)、甘草等,均可称作中药或西药。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其它如降压灵、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作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作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即西药还是能中药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