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统计论文

时间:2022-05-23 10:59:02

导语:在教育统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统计论文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措施论文

摘要:要培养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要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浅谈一下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的改革途径论文

摘要:要培养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要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浅谈一下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公务员之家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方法对汉语教育论文

关键词:统计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本文对2000年至2001年三种汉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446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还不普遍,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仅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运用统计方法的人员数量少,相对集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研究方法的状况,本文仅以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对象,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1总体调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三本刊物是中国语言学-汉语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论文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个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们认为从这些刊物的学术地位、的时间及论文数量考察,这个范围内的论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外汉语教学界科学研究的现状。三本期刊两年间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统计数据的论文70篇,占总数的15.7%。在这70篇论文中,只进行了简单算术统计的论文有47篇,占使用统计数据论文总数的67%;对数据进行过统计处理的论文,我们姑且称之为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有23篇,占统计类论文总数的33%。如果将这两个年度使用统计方法论文的篇数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长率为41%;而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2000年为9篇,2001年为14篇,增长率为56%。从总体情况看,不使用统计方法,不依赖数据的论文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但是从走向上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2统计方法调查在前面的统计中,我们将论文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分为简单统计方法和复杂统计方法两大类。所谓简单统计方法,我们将其定性为使用算术方法进行统计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论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属于此类,其统计结果一般表现为数字统计和百分比。这些论文又可以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以一定数量的文字资料或被称做语料库的语料为基础,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进而依据统计数据再进行具体研究,或做更具体的计算统计。比如《对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乙级词声调规律的调查》(尚秀妍2000《,世》)。此类论文有30篇,占总数的63.8%。二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亦为数字统计、百分比。比如《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丁安琪2001《,语》)。此类论文有14篇,占总数的31.1%。另外还有3篇,如综述等,统称其他类,占总数的6.4%。所谓复杂统计方法,实际也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到数据;一类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过的数据。在我们划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属于第一类,占总数的8.7%,有21篇属于第二类,占总数的91.3%。我们认为,复杂统计法中第一类论文所得数据,与一般的语料库所得的数据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专题数据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料库,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的,在每个词条下分别设立了各种字段,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尽管我们在论文中看到的数据也是统计数字和百分比,但这种计算机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参见苏新春2001《,世》)。

另外对于使用了经过精加工的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以有别于为某一专题研究建立的纯个性化的语料库(参见邢红兵2000《,语》)关于第二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方法。为了进行心理实验或者认知方面的验证,通过设计实验、建立模式,取得数据。在现有论文中,我们见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性统计方法集中量数-平均数、离散量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相关系数t检验,双元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点双列相关系数与卡方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下面我们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为例加以说明:“107名被试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一(本文略)。对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是非常显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被试在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上平均数都显著大于被试在认知策略上的平均数(p<0.05)⋯⋯。”(江新2000《,汉》P.63)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以下一些术语和方法:平均数: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相加,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即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把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加起来,得到的是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用这个平方和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标准差:因为方差值相对比较大,一般使用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实验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寻找主因素时,用方差分析。主效应: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统计学称为主效应。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F(5,530)=56.356,F检验,通过查F分布表对比可知影响是否显著。(5,530)为分子与分母的自由度。p<0.01:显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可检验出因素与因素相结合共同发生的影响(交互效应),这是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当一个因素的水平(情况)发生变化时,另一因素的效应也发生变化。我们知道,统计计算过程通常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我们在这类论文中常常见到标明各种数据是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的。所谓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别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统计分析任务的功能。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利用统计学方法的论文不多,但是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是较高的。

3研究专题调查我们对70篇采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进行了调查,现按照论文专题内容,以上调查说明,统计方法已经被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使用的比重并不相同,语言习得和本体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方法。在统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使用了复杂统计方法的23篇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以上调查表明,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占总数的60.9%(见图1),而其中认知类的论文数量最多,有8篇:研究汉字认知的5篇,多从形音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语义研究2篇,从音义关系方面进行分析;量词认知1篇,是从多维空间进行分析的。由此说明采用复杂统计方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反过来说,复杂统计方法使语言教学研究得以深入。§

4对运用统计方法人员的调查在进行以上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年间三本期刊发表的446篇文章中严格意义上使用统计方法的只有23篇,占总数的5%,这个比例且不说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状况,就是与国内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特别调查了这23篇论文作者(合著论文限第一作者)的基本情况以上数据统计表明,23篇论文是由17名作者完成的,其中两名心理学博士各有3篇,并帮助其他做了1个统计,一名心理学硕士有2篇;另外多数作者集中在个别学校。统计说明,目前已经从容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人多是接受过心理学、语言学严格训练的博士或硕士。由此我们可以类推,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了解和能够运用此种方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期刊上所发表的此类论文能够真正读懂的人数可能也不是很多。

5启示和建议

5.1根据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提倡科学方法论,普及包括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势在必行。刘润清曾指出:现在外语教师阅读杂志感到困难,原因之一是不懂科研方法“,如:有人不懂什么叫subjects,什么叫instruments,有人看不懂p≤0.5是指什么;有人连标准差是什么也不知道。”(刘润清1999,P.1)。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可能也严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加强方法论,特别是统计方法的普及,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出版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在期刊上发表普及性的文章。(2)在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培养中,开设方法论方面的必修课。(3)在目前人们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的理解还有欠缺的情况下,作者在发表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在实际中所能发挥的效应。因此对于论文涉及的统计过程和统计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简单的数据式,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比如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如果列出方差分析表可能就会更加清晰易懂。论文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培养读者的任务。

5.2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应该给统计方法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以往的研究注重经验式的、定性式的研究方法,现在提倡定量研究,统计方法势必会受到重视。但是不能以此为时髦,不能以为使用了统计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事实上,现在有些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以纯数据化的表述为时尚。方法毕竟是方法,不能代表一切。方法使用得不恰当,必定产生错误的结论。

5.3进行数据统计的必要前提是语料的丰富、准确与完备,否则,所得到的结论的效度将受到质疑。我们看到有些论文的语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列书目,不说明字数,使读者无法验证,得出的结论也不做抽样调查的概率性分析。做调查类论文,按照规定,被调查人数一般来说应该不少于30人,但是有许多调查统计是低于此数的,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就大大减弱了。既然采用统计方法,就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统计方法的程序操作,而且得出的结论要进行验证。我们相信对外汉语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会越来越完善,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研究者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会更加丰硕。

教育统计论文:教育创新实现统计实践变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统计教育的改革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学教育分析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

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

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统计学课堂教学方法,统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相信当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统计课堂教学时,统计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统计论文:我国统计教育问题探究论文

1统计教育的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高等统计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仅171人,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国家对发展统计专业教育十分重视。院校统计教育发展迅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等部门密切配合,使院校统计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统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国设有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130所,设有统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所。但统计教育规模近几年不断下降,令人担忧。就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1991年统计教育规模达到高峰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当下统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0.23%,与发达国家的2.5%相差甚远。由于统计招生人数下降,统计教育规模缩小,出现了一些院校统计系部合并,统计教师转行的现象。统计教育目前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笔者认为,形成上述统计教育窘境之原因,既有诸如统计法规宣传不力、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等外部原因,也有统计教育自身在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标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性地看待统计教育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抓住主要矛盾,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促进统计教育健康稳步的发展,才能避免盲目悲观引起的混乱现象。

2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统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对制约统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不够有力,院校统计教育改革工作进展较慢,不能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统计教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是信息化的社会,统计学的应用就越加广泛,高素质统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统计人才广大需求的现实可以使我们看清我国未来统计人才巨大的市场。

(2)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旺。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对高校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在不景气区间徘徊。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一些名牌高校的统计专业毕业生渐趋供不应求之势,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仍没明显的改观。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综合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和各级专业部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幅度减少,短期内接收大学生的数量极其有限;二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现有的企业还难以形成统计人才的有效需求市场;三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种市场调查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发育还不成熟,对统计信息人才的需求,也难以形成规模;四是由于大中专院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统计本科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的机会较少;五是由于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专、过窄,致使培养的学生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这也影响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3)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高校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统计专业往往又不是所在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在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统计专业只能争得较少的份额,这就给统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统计实验室建不起来,计算机和统计教学软件配备严重不足,实习经费困难,科研和外出开会、学习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等。教师上课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示范性,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也不知所学应用于何处。

3统计教育的创新对策

3.1教育观念创新

统计教育观念具有先导作用,观念不创新,就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就不会奋不顾身投入统计教育创新中来,即使环境变了,设备更新了,也照样穿新鞋,走老路,变书灌为电灌。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统计报表制度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统计就是报表,就是把一笔笔数据加总的简单数字堆积游戏。其实,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之间需要结合起来,因而要树立统计创新观念。即统计知识不能仅限于数理统计上统计技术的应用。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信息的处理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要提高定性水平的认识这就要求当你从事某领域的统计研究时,除了有扎实的统计功底和统计分析能力外,对该专业和相关专业必须相当熟悉。另外,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和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对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因此,我们的统计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统计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2教育手段创新

目前统计教育手段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远不能适应统计教育现代化要求。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教育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统计教育事业,要面向未来,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推动统计教育信息化,逐步实现统计教材多媒体化、统计教育管理自由化、统计教育个性化、统计学习自由化、统计教学活动合作化、统计教育资源全球化,已成为统计教育手段创新的重要方面。统计教育手段创新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2)采用双向式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

3.3统计学科体系创新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的工具。统计的意义在于应用,统计学方法体系只有应用于具体的学科领域,为这个领域的数量分析服务,才能产生巨大的功效。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是统计学发展的趋势。从统计方法的产生来看,统计学是在与实质性科学结合中产生的。许多统计方法就是由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医药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和创建的,这说明统计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实质性科学,同时实质性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统计方法。所以实质性科学是统计学产生的基础,也是统计学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产生出的新学科开辟我们统计研究新的领域。统计研究要有前瞻性,不要被动,不要等某个学科很完备后,有了统计需求再去研究,而要及时捕捉统计发展的动态,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完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及时满足社会需求,有时还会刺激需求的扩大。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改革论文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学教育探究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有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统计学课堂教学方法,统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相信当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统计课堂教学时,统计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改革论文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改革研讨论文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改革论文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我国统计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1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统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对制约统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不够有力,院校统计教育改革工作进展较慢,不能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统计教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是信息化的社会,统计学的应用就越加广泛,高素质统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统计人才广大需求的现实可以使我们看清我国未来统计人才巨大的市场。

(2)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旺。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对高校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在不景气区间徘徊。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一些名牌高校的统计专业毕业生渐趋供不应求之势,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仍没明显的改观。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综合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和各级专业部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幅度减少,短期内接收大学生的数量极其有限;二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现有的企业还难以形成统计人才的有效需求市场;三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种市场调查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发育还不成熟,对统计信息人才的需求,也难以形成规模;四是由于大中专院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统计本科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的机会较少;五是由于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专、过窄,致使培养的学生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这也影响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3)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高校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统计专业往往又不是所在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在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统计专业只能争得较少的份额,这就给统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统计实验室建不起来,计算机和统计教学软件配备严重不足,实习经费困难,科研和外出开会、学习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等。教师上课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示范性,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也不知所学应用于何处。

2统计教育的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高等统计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仅171人,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国家对发展统计专业教育十分重视。院校统计教育发展迅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等部门密切配合,使院校统计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统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国设有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130所,设有统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所。但统计教育规模近几年不断下降,令人担忧。就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1991年统计教育规模达到高峰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当下统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0.23%,与发达国家的2.5%相差甚远。由于统计招生人数下降,统计教育规模缩小,出现了一些院校统计系部合并,统计教师转行的现象。统计教育目前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笔者认为,形成上述统计教育窘境之原因,既有诸如统计法规宣传不力、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等外部原因,也有统计教育自身在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标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性地看待统计教育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抓住主要矛盾,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促进统计教育健康稳步的发展,才能避免盲目悲观引起的混乱现象。

3统计教育的创新对策

3.1教育观念创新

统计教育观念具有先导作用,观念不创新,就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就不会奋不顾身投入统计教育创新中来,即使环境变了,设备更新了,也照样穿新鞋,走老路,变书灌为电灌。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统计报表制度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统计就是报表,就是把一笔笔数据加总的简单数字堆积游戏。其实,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之间需要结合起来,因而要树立统计创新观念。即统计知识不能仅限于数理统计上统计技术的应用。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信息的处理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要提高定性水平的认识这就要求当你从事某领域的统计研究时,除了有扎实的统计功底和统计分析能力外,对该专业和相关专业必须相当熟悉。另外,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和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对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因此,我们的统计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统计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2教育手段创新

目前统计教育手段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远不能适应统计教育现代化要求。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教育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统计教育事业,要面向未来,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推动统计教育信息化,逐步实现统计教材多媒体化、统计教育管理自由化、统计教育个性化、统计学习自由化、统计教学活动合作化、统计教育资源全球化,已成为统计教育手段创新的重要方面。统计教育手段创新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2)采用双向式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

3.3统计学科体系创新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的工具。统计的意义在于应用,统计学方法体系只有应用于具体的学科领域,为这个领域的数量分析服务,才能产生巨大的功效。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是统计学发展的趋势。从统计方法的产生来看,统计学是在与实质性科学结合中产生的。许多统计方法就是由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医药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和创建的,这说明统计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实质性科学,同时实质性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统计方法。所以实质性科学是统计学产生的基础,也是统计学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产生出的新学科开辟我们统计研究新的领域。统计研究要有前瞻性,不要被动,不要等某个学科很完备后,有了统计需求再去研究,而要及时捕捉统计发展的动态,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完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及时满足社会需求,有时还会刺激需求的扩大。

摘要: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统计教育的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计教育;问题;创新

教育统计论文:统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教育统计论文:我国统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统计教育的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计教育;问题;创新

1统计教育的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高等统计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仅171人,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国家对发展统计专业教育十分重视。院校统计教育发展迅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等部门密切配合,使院校统计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统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国设有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130所,设有统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所。但统计教育规模近几年不断下降,令人担忧。就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1991年统计教育规模达到高峰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当下统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0.23%,与发达国家的2.5%相差甚远。由于统计招生人数下降,统计教育规模缩小,出现了一些院校统计系部合并,统计教师转行的现象。统计教育目前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笔者认为,形成上述统计教育窘境之原因,既有诸如统计法规宣传不力、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等外部原因,也有统计教育自身在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标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性地看待统计教育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抓住主要矛盾,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促进统计教育健康稳步的发展,才能避免盲目悲观引起的混乱现象。

2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统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对制约统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不够有力,院校统计教育改革工作进展较慢,不能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统计教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是信息化的社会,统计学的应用就越加广泛,高素质统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统计人才广大需求的现实可以使我们看清我国未来统计人才巨大的市场。

(2)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旺。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对高校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在不景气区间徘徊。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一些名牌高校的统计专业毕业生渐趋供不应求之势,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仍没明显的改观。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综合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和各级专业部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幅度减少,短期内接收大学生的数量极其有限;二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现有的企业还难以形成统计人才的有效需求市场;三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种市场调查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发育还不成熟,对统计信息人才的需求,也难以形成规模;四是由于大中专院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统计本科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的机会较少;五是由于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专、过窄,致使培养的学生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这也影响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3)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高校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统计专业往往又不是所在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在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统计专业只能争得较少的份额,这就给统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统计实验室建不起来,计算机和统计教学软件配备严重不足,实习经费困难,科研和外出开会、学习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等。教师上课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示范性,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也不知所学应用于何处。统计教育的创新对策

3.1教育观念创新

统计教育观念具有先导作用,观念不创新,就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就不会奋不顾身投入统计教育创新中来,即使环境变了,设备更新了,也照样穿新鞋,走老路,变书灌为电灌。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统计报表制度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统计就是报表,就是把一笔笔数据加总的简单数字堆积游戏。其实,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之间需要结合起来,因而要树立统计创新观念。即统计知识不能仅限于数理统计上统计技术的应用。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信息的处理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要提高定性水平的认识这就要求当你从事某领域的统计研究时,除了有扎实的统计功底和统计分析能力外,对该专业和相关专业必须相当熟悉。另外,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和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对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因此,我们的统计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统计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2教育手段创新

目前统计教育手段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远不能适应统计教育现代化要求。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教育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统计教育事业,要面向未来,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推动统计教育信息化,逐步实现统计教材多媒体化、统计教育管理自由化、统计教育个性化、统计学习自由化、统计教学活动合作化、统计教育资源全球化,已成为统计教育手段创新的重要方面。统计教育手段创新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2)采用双向式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

3.3统计学科体系创新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的工具。统计的意义在于应用,统计学方法体系只有应用于具体的学科领域,为这个领域的数量分析服务,才能产生巨大的功效。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是统计学发展的趋势。从统计方法的产生来看,统计学是在与实质性科学结合中产生的。许多统计方法就是由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医药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和创建的,这说明统计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实质性科学,同时实质性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统计方法。所以实质性科学是统计学产生的基础,也是统计学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产生出的新学科开辟我们统计研究新的领域。统计研究要有前瞻性,不要被动,不要等某个学科很完备后,有了统计需求再去研究,而要及时捕捉统计发展的动态,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完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及时满足社会需求,有时还会刺激需求的扩大。

教育统计论文:我国统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当前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统计教育的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计教育;问题;创新

1统计教育的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高等统计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仅171人,中等统计专业教育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国家对发展统计专业教育十分重视。院校统计教育发展迅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等部门密切配合,使院校统计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统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国设有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130所,设有统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所。但统计教育规模近几年不断下降,令人担忧。就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1991年统计教育规模达到高峰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当下统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0.23%,与发达国家的2.5%相差甚远。由于统计招生人数下降,统计教育规模缩小,出现了一些院校统计系部合并,统计教师转行的现象。统计教育目前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笔者认为,形成上述统计教育窘境之原因,既有诸如统计法规宣传不力、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等外部原因,也有统计教育自身在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标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性地看待统计教育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抓住主要矛盾,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促进统计教育健康稳步的发展,才能避免盲目悲观引起的混乱现象。

2统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统计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统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对制约统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不够有力,院校统计教育改革工作进展较慢,不能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统计教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是信息化的社会,统计学的应用就越加广泛,高素质统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统计人才广大需求的现实可以使我们看清我国未来统计人才巨大的市场。

(2)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旺。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对高校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在不景气区间徘徊。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一些名牌高校的统计专业毕业生渐趋供不应求之势,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仍没明显的改观。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综合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和各级专业部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幅度减少,短期内接收大学生的数量极其有限;二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现有的企业还难以形成统计人才的有效需求市场;三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种市场调查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发育还不成熟,对统计信息人才的需求,也难以形成规模;四是由于大中专院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统计本科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的机会较少;五是由于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专、过窄,致使培养的学生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这也影响社会对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3)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高校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统计专业往往又不是所在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在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统计专业只能争得较少的份额,这就给统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统计实验室建不起来,计算机和统计教学软件配备严重不足,实习经费困难,科研和外出开会、学习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等。教师上课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示范性,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也不知所学应用于何处。

3统计教育的创新对策

3.1教育观念创新

统计教育观念具有先导作用,观念不创新,就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就不会奋不顾身投入统计教育创新中来,即使环境变了,设备更新了,也照样穿新鞋,走老路,变书灌为电灌。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统计报表制度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统计就是报表,就是把一笔笔数据加总的简单数字堆积游戏。其实,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之间需要结合起来,因而要树立统计创新观念。即统计知识不能仅限于数理统计上统计技术的应用。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信息的处理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要提高定性水平的认识这就要求当你从事某领域的统计研究时,除了有扎实的统计功底和统计分析能力外,对该专业和相关专业必须相当熟悉。另外,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和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对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因此,我们的统计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才是统计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2教育手段创新

目前统计教育手段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远不能适应统计教育现代化要求。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教育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统计教育事业,要面向未来,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推动统计教育信息化,逐步实现统计教材多媒体化、统计教育管理自由化、统计教育个性化、统计学习自由化、统计教学活动合作化、统计教育资源全球化,已成为统计教育手段创新的重要方面。统计教育手段创新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2)采用双向式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采用案例教学和项日教学,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

3.3统计学科体系创新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的工具。统计的意义在于应用,统计学方法体系只有应用于具体的学科领域,为这个领域的数量分析服务,才能产生巨大的功效。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是统计学发展的趋势。从统计方法的产生来看,统计学是在与实质性科学结合中产生的。许多统计方法就是由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医药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和创建的,这说明统计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实质性科学,同时实质性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统计方法。所以实质性科学是统计学产生的基础,也是统计学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产生出的新学科开辟我们统计研究新的领域。统计研究要有前瞻性,不要被动,不要等某个学科很完备后,有了统计需求再去研究,而要及时捕捉统计发展的动态,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完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及时满足社会需求,有时还会刺激需求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