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11:16:35
导语:在统计与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医院管理中的会计与统一
(一)会计
在医院管理体系中,会计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手段,也是医疗事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通过记录经济活动,核算经济费用,监督经济行为来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这种基础的经济管理工作对医院业务,经济活动,合理处分医院财务等相关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而且是对事业单位经营成果最直观的体现,医院经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医院会计的工作质量。
(二)统计
作为统计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统计应用了统计学知识和概率论的中心理论客观全方面的体现了医院经济管理的各项活动,是正确认识医疗工作的完成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与会计相辅相成,会计工作结束后就要靠统计学分析数据,从而准确客观的体现医疗经济管理的情况。
(三)会计与统计的联系
在医疗经济管理体系中,会计与统一各自成派,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会计与统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收集资料,分析医疗管理的经济活动,但他们的分工都是为了能正确地体现医疗经济活动的进行与完成,在工作交替中,又存在着难以脱离的联系。在医院日常管理活动中,统计学分析医院经济活动时做根据的就是会计凭证,这和会计进行核算时所采用的凭证是一样的,而统计与会计在分析后所得出结果都是反映医疗工作的各项经济活动,两者在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在会计进行计算活动时所运用平均分析法就是统计学里的平均概念,而统计在核算工作上采用的是会计学里广泛使用的复式记账法,许多的统计指标都是从会计数据里面获取的,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二、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必然性
(一)促进医院决策科学化
会计与统计工作都是对医院经济活动的体现,对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监督,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促进医院发展,更好地管理医院经济活动。只有做好会计与统计工作的相互协调,才能促进医院对经济信息获取的正确性与及时性,才能促进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发展。
(二)完善我国医保制度
在我国实行医疗保障制度后,各类医保病人在医院所产生的经济活动都要被记录在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中,而会计工作在面对庞大的医保用户数据时,其职能有限,只有运用统计部门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工作,才能将医保用户的经济信息及时的反映到医院管理当中,两者在工作中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是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
(三)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平稳进行
为了能够让医院日常的经济活动平稳进行,会计和统计必须结合两者相关的数据资料,根据结合的资料,来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不仅能有效解决医院里病患与床位间的矛盾问题,而且使医院日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措施
(一)完善医院管理体系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医院进行管理活动,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方便快捷,提高了医院各个部门工作效率,促进了会计与统计的协调性。
(二)会计与统计统一核算指标口径
会计和统计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两个工作,他们本身的工作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性,而医院的经济活动大都有着不一样的计算方法,统一计算口径是加深两者联系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人员协作能力,加强部门设置
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学习相关的统计学知识,而统计工作人员也要熟知会计的核算方法,两者在彼此了解中更加促进了协调工作的开展,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加深对会计或者统计的了解,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互相借鉴的同时在各自的领域各司其职,全面协调会计与统计的工作。
作者:张晓云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
一、数理统计与企业管理的关联性
企业管理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此,必须摸清经济发展及价值规律,以防企业各项活动盲目、主观地开展,导致最终失败,因此,企业经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企业经济研究内容主义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趋势、特征及走向等,对此类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也需收集大量数据、材料,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如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等。由此可知,数理统计为企业经济研究工作提供了所需数据与资料,客观反映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运用数理统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这一过程离不开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产品质量控制
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并非一成不变,每批次产品的质量多多少少都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诸多随机、难以控制的以及突发性可控等因素引发的。若产品生产过程只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则称该过程为统计控制状态,此时其质量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依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可知,生产过程以"千分之三"为依据进行质量控制,以便实现事前控制,避免不合格产品出现,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2.产品质量管理
采用质量控制图旨在对生产工序进行监控,确保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产品出现,但是,产品最终检验仍很有必要。对所有产品进行检验是难以实现的,此时,需要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小概率事件原则",采用一次抽样检验对产品合格与否进行推断。
3.管理决策分析
1939年,统计学家瓦尔特首次提出了"决策理论"进行假设检验及参数估计。制定决策四大步骤如下:一是明确决策制定目标;二是找出可行性的方案;三是选择方案;四是对已选方案加以评价。决策分析需要以中心准则--期望值方法为依据,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并按照最优方案加以执行。随着信息咨询公司的大量出现,若决策过程中开展了试验、调查,获取了附加信息,即可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获取后验概率,该概率涵盖了所有经验和方法,并吸收借鉴了试验与调查信息,能够正确加以决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决策的期望效益。
三、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数理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企业管理者应加强数理统计理论及方法的运用,找出生产、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中所隐含的规律,为生产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江洁静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1讨论
1.1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卫生统计本身是医院加强管理的重要方式,而医院强化决策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离不开卫生统计带来的可靠数据,因此,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数家大中型医疗机构调查分析来看,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卫生统计是医院编制年度目标的重要基础编制年度目标任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形式,意义重大,而年度目标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往年统计数据和信息,也即是说卫生统计出的数据对年度指标是否合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各科室、各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1.2卫生统计服务于医院管理管理决策卫生统计直接的“产品”是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既有历史数据,也有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有助于领导层制定长远规划,而实时数据对反映医院此时此刻运行状态,短时间使领导层掌握实时的数据,进而尽可能做出准确决策意义重大。卫生统计产生的大量数据是其他任何部门都做不到的,也因此说明卫生统计人员的重要性。
1.1.3卫生统计有助于医院及时调整服务重点,避免资源浪费实时的卫生统计数据,能客观、及时地反映某些服务项目、指标运行状况,如感冒病例数据的增减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感冒病毒的流行趋势和走向,这对针对性进行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医院及时调配人员和药品,避免资源浪费。
1.2当前影响医院卫生统计有效开展的原因
从大中型医疗机构关于开展卫生统计工作现状来看,当前卫生统计工作实际效果令人不甚满意。该组资料显示,制约医院卫生统计工作有效的开展的原则中,首位因素是医院重视不够,占90.4%;其次是统计人员专业性差,占66.7%;基于统计形式层面的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调查过程中,受访对象中有一定数量的医院高级管理层,普遍对重视统计力量、统计软硬件配置等认识不够,过度地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扩大硬件规模、引起先进医疗器械、追求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对体现科学管理的卫生统计工作关注不够,许多医院卫生统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统计模式,并未及时向信息化统计方式转变,致使统计效率低下、数据更新滞后,且存在许多的失真风险。医院层面对卫生统计重视不够,导致专门的统计人员统计观念落后,从意识层面忽视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信息的重要性和统计方式的变革缺乏足够的重视,延续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信息失真面大,并未充分发挥统计在支撑医院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该研究数据显示统计人员专业性问题是仅次于医院重视程度制约统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统计学是一门及其专业的学科,卫生统计更是作为统计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而渗透在医院管理中。从教学角度上述,卫生统计并不是一项正门学习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基层工作实践,在实际模式中总结。特别是随着管理的信息化,基于信息化的卫生统计更是对医院统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考验。但从调查来看,一些医院,尤其是中小型医院卫生统计人员多系退居二线,或退休返聘的护理人员担任,年龄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总之非专业的统计学人员,很难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卫生统计工作,影响到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问题也较为突出。该组系统计标准、口径问题的比例高达62.6%,提示统计依据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卫生统计涉及医院重点科室和科目,内容众多,如各类报表、符合率、显效与有效率、病死率等。由于统计内容尚无统一的标准,上报的口径不一,导致许多数据的呈现多出自医院内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如治疗显效率,各个医院或主治专家对显效概念有着各自的理解,并无统一权威的标准依据,这一方面导致统计数据可能失真,无法反映实际;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医院或部分科室“合理性”地主观地将标准拉低至自己的限度,从而抬高自身在手术显效率这一指标的水平,完成数据上的达标,获取经营效益和满意考核结果。实际上,上述现象在许多医院,特别是中小型医疗机构较为普遍,因为这一层次医院在技术、资源、经营收益等方面压力远甚于大型医院,统计标准、口径混乱情况较为严重。
1.3提升卫生统计水平完善医院管理的措施
1.3.1强化组织引导,提升专业化水平从医院层面组建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由分管副院长领衔,配置专职领导和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形成由垂直领导,专职负责,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的专门机构,强化组织机构上的保障,使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真正成为医院一项重要的管理事项。
1.3.2深入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流转的速度决定了信息的有效性和服务价值程度。因此,对医院来说,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卫生统计与信息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信息网络对统计工作的支撑作用。从医院层面搭建无缝的统计信息网络,实现统计系统与全院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输网络化,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病案、统计信息化软环境。在信息软件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大大扩充统计对象及范围,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对历史信息进行再利用,在短时间内容查询到相似病例诊断情况、手术情况、住院周期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大大缩短了过去传统工作方式下翻阅查找的时间,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也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临床研究人员可借助统计平台搜集、整理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可行性论证,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
1.3.3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数据可靠性意识正如前面,统计学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科,卫生统计必然要求统计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确保每位统计人员的专业性,才能提升医院整体的卫生统计水平。对统计人员素质而言,除具备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此外,统计人员还应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应了解管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实时地统计数据,及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掌握卫生工作中的新问题、新动态,前瞻性地向领导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资料、分析报告。另外,医院还应强化统计人员数据真实意识,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认真研究态度确保每一链条数据的可靠性,最终使呈现出的数据真实、有效,对反映问题和做出决策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有着深度和广度层面的关联性,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二者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医院必须认识到,卫生统计产生的数据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使医院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与自身经验效益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作者:张永新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统计科
一、医院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医疗的全过程和医院各服务范围之内,统计工作人员均参与到统计工作之中。而在医院决策和管理工作中,医院会不断对这些统计信息加以运用,即通过反映的信息对医院医疗人员、设备、技术等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制定。例如,医院经常通过门诊、病房、科室的统计报表而了解病人的相关信息与数量情况;并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病人病发的情况与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医疗资源供应与医疗技术准备工作等。除此之外,医院还会通过全面的统计信息与数据掌握医院科技医疗水平与医疗队伍力量的发展情况,进而为医疗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制定科学决策,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统计信息为医院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医院管理中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有效途径
1.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对医院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成本核算,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能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医院统计信息能为医院成本的划分提供依据,为医院病种的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且医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也应由统计人员提供相关资料后方可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因此,医院要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信息,以此为依据加强成本核算,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积极利用统计信息进行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分析其成本支出与效益获得的比例,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2.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各要素的科学分配
医院统计信息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特点,医院要想利用统计信息为其要素分配提供保证,就必须充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尤其重视数据采集时的准确无误。在医院各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确定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技术标准、科室风险程度及管理标准等,以调动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责任感,按劳分配的同事兼顾公平原则。另外,医院还要根据统计信息与数据改变单一的依靠经济指标来考核科室与个人的管理模式,要增加各科室及个人诊疗人次、科室占用床日、住院人次、年度新业务技术等指标来客观反映各科室及个人的劳动强度、风险及技术水平信息,以此促进医院分配与工作业绩考核科学性的提升。
3.统计工作参与医院决策、分析及计划制订
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始终,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更是医院管理者决策制定的基础。为了提高医院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必须强化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与决策中的参与作用,使其参与医院决策、分析与计划制定的环节中。为此,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应该规范其日常工作行为,积极将统计与掌握的门诊量、住院变化情况、诊断质量情况、病房使用情况、医护人员配备情况等医院多种信息与资料在论证后上报给医院领导,使医院领导及时掌握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统计人员还应该积极对医院的各项资料进行前后期纵向对比与行业横向对比,找出差距或问题,以此为领导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4.统计工作参与医院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从以上内容了解到,医院管理是多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医院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运行。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规范与否显得极为重要。而统计信息可以验证医院管理行为,对其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医院应该积极发挥统计信息的这一职能。为此,医院统计人员要经常检查和反映医院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日常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将关系到决策制定的重点内容如门诊人次、病床使用率、手术人次等经济指标和病人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规范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提高医院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
总之,现代医院管理已由经验型管理向着科学型管理方向转变,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院应该正视统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并将其作用积极发挥出来。统计工作人员则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善于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并努力发挥其决策、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能,以此为医院管理者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作者:董丽 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人员岗位调整频繁
企业工作数据分析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会影响原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原始数据是产出统计信息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规范性会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正确性;而完善、系统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分析统计的重要条件;而企业物资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和调整工作岗位,直接引发数据存留弊端。
二、统计分析应用于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企业生产实际及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统计分析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企业库存的物资积压、报废物资及积压情况,结合企业生产的消耗规律、物资特性、生产经营实际,有效地评价和测试与企业物资采购过程相关的物资管理和核算制度,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机制及体制等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企业物资管理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2.促进企业搞好生产建设。在物资管理中运用统计分析,是搞好企业生产建设的基础。同时,收集企业生产的原始数据、编制生产物资统计报表,是企业制定物资储备定额、组织货源、编制物资计划、调配物资的重要依据。3.支撑企业物资管理。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是企业领导作出决策的支撑,也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借助物资统计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其统计作用、整体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分析的决策、咨询及信息作用,并为企业领导和统计分析工作架起沟通桥梁。4.为企业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资采购管理,还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制定规划、计划、施行宏观调控、决定相关政策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三、统计分析的前期准备
1.明确物资统计分析的目标、基本要求。物资统计分析要具备一定的及时性、统一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另外,统计分析还应明确分析目的,依据分析目标制定数据采集方案,并筛选出具备主导作用的数据资料。2.核对统计数据。核对物资统计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关键点,也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方式。企业搜集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填报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原始数据汇总及报表前,统计人员需认真核实和检查统计数据,如果发现上报的资料出现差错,应在上报后的24h内及时处理,不能将错就错或隐瞒错误。3.范围及其有效性。60大类物资的库存、调整、周转、报损、盈亏、暂估入库、消耗及收入等情况,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范畴;而《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也是企业物资统计分析的最原始资料。企业物资数据统计分析的时间节点属于时效性,它也是确保数据统计信息有效的重要条件,否则再完整的数据资料也是徒劳的。4.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物资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收集的数据相结合,不能无依据地罗列数据资料,也不能单纯的围绕数字进行谈论;认真分析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实际生产情况,得出确切而具体的分析结论。
四、物资管理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企业实行物资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多数企业使用《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采集数据资料,所属单位的收入、库存、盈亏、暂估入库、周转、报损等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的范畴。采集、留存原始数据可以规整地反应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其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和范围均需符合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现代化的需求。2.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指以数据整理为基础,凭借统计运算得出结论,这也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及核心,同时应遵循数据分析的关联性。原始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及范围应符合信息传输及数据处理的现代化需求。例如,企业60类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中:期末库存+消耗=收入+期初库存,相反“期末库存=收入+期初库存-消耗”。3.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汇总、归类的过程。因为收集的数据多是不系统的、零散的、无序的,数据分析统计之前,要依据分析统计的要求及目的核实数据,剔除不真实部分,然后分组列表或者汇总,进而使原始资料系统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以反映数据的初步分布特征。定期分类整理各种统计资料,装订成册后进行归档立卷,保证资料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4.保障原始台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物资统计的原始台账和记录的项目要齐全,字迹要清晰,数据要真实可靠,从源头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全面审核搜集的数据资料,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以保障统计资料无误。5.显示统计资料。以统计图和统计报表的形式绘制统计资料,更为系统有序、简洁明了的显示统计资料。
五、结语
企业物资统计分析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培养统计分析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发挥物资管理中统计分析的监督、咨询的重要作用,才能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以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中,需要研究、分析物资统计资料,以掌握企业生产的内在发展规律,通过深化认识和分析,寻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改进措施,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建议,不断提高和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慧铭 单位:新桥煤矿
一、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定期向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报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从而让他们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不断了解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所以,这些数据分析过程需要通过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完成。(1)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而得出的经济指标的财务比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多方面因素,以此来揭示事业单位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通常情况下,常见的比率包括相关比率、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等。首先,相关比率是对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而得出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等,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安排合理以及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构成比率,是指由于事业单位的一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这时指标的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比如说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它反映了在一个周期内,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的重要性。效率比率是财务报表中的费用与所得数据之间的比率,反映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衡量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失。综上,比率分析法的计算简单并且直观,但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些缺点,主要是不能够为人们提供财务报表之间关系,这样就很难反映比率与报表之间的联系。(2)比较分析法一般我们也将比较分析法称之为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分析来判断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这样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做好准备。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将同一时期的事业单位相关数据与其他事业单位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得出事业单位与同行之间的差距;而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将事业单位历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将事业单位不同时间段的增减情况表现出来,从而信息的需求者能够按照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3)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共同影响某一指标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测定,用以反应不同因素对经济指标各自的影响程度。通常来说,因素分析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四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的找出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的关键因素,但是其缺点就是其计算结果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结果,为此,财务分析人员在具体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就不会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2.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统计分析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在财务管理中简单的处理一些财务信息,还应该作为财务分析工作的工具,通过归纳分析数据,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法得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和风险大小,以此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也方便事业单位管理者规划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分析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2)统计分析为事业单位提供了财务预测和决策事业单位的财务预测是事业单位的一种规划手段,其结果是财务决策,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主动性。因此,为了达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灵活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利用预测、决策分析等软件,做好基本的财务预测和分析工作,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信息质量监督部门,配备专业的人员,监督数据的真实性,提高统计分析的数据质量。
二、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提高统计分析的建议
1.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
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通常来说,进行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和分析统计指标,而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财务信息,其中包括分析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两个部分。所以,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通常是平行进行的,二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单独进行,没有互相交叉的部分,所以对于两者交叉的部分通常会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共同开发统计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对财务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由此将统计分析系统运用于财务分析中,能够大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为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使事业单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好的发挥经济效益。
2.加强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分工配合
当前,事业单位当中的统计工作常常受到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双重限制,由此没有办法准确和全面的开展统计工作。由此,这就需要充分协调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和配合,这样优势互补才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总体来说,在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而使工作人员不仅熟悉统计工作的财务知识,还熟练掌握统计工作,在职能上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相互渗透,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将统计分析运用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当中,能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还能够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服务。
作者:付瑶 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本溪管理处
统计与企业管理发展紧密相连,统计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及市场变幻,防范化解风险都具有巨大作用。新时期,我们应充分体会到统计的变革创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也迫切需要对统计进行改革,以确立新的统计思路,新的统计对策、新的统计理念和现代化知识及高素质统计人员参与到统计行业之中。
一、企业管理中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时代要求我们果断进行观念变革,以符合市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的统计管为企业服务,那么工业企业统计观念的改革包含哪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工业企业统计目标也应适应其变化,为自身企业发展所服务,并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在传统统计中,企业统计是为政府统计而服务的。新时代,工业企业应转变观念,确立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的核心,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统计企业应及时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二)企业统计范围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工业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在外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工业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同时,由于新时代展现出来的信息特征,工业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如工业企业中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反映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利用、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三)企业统计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工业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时代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工业企业应建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积极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全面对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进而建立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以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等等。
二、统计制度、管理体制改革
新时代对工业企业的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一)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为此,工业企业在统计制度上应着力进行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以便在搜集市场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宜采用垂直统计方式,以交易信息网平台统计系统进行抽查;对待小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工业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服务。
(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工业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为此,新时期工业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应该设置统计机构和自行人员配备,摆脱传统统计部门为政府统计服务的束缚,建立独立的工业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企业管理中统计理论改革
(一)统计理论改革
工业企业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时代下,工业企业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以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性为工业企业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并在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工业企业的统计理论体系。
(二)统计人才改革
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①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③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④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⑤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⑥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新时代赋予工业企业统计新的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我们充分响应具有时代性的统计变革,以符合工业企业的实际进行各方面的转变,使企业统计能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1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是我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人力资源统计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基础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优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管理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统计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着积极地作用,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的基本手段,也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在以人为本的新经济时代,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统计工作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1.人力资源统计分析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分析
人力资源统计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高校统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人力资源统计为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详细的人力资源量化数据,能够为高职院校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2];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统计和分析,借助一定的统计研究方法,能够定量的反映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状况,对编制人才计划和制定人员计划等活动起到支持和参考的作用。现代人力资源统计强调以人为本,在反映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总量和人才结构、种类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定量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高职院校现代人力资源统计工作应突出政策性和客观性,同时注意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3],客观真实的反映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结合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准确的统计各种数据,对统计对象的特征加以准确、规范的描述。
2.我国高职院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我国现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落后的管理观念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得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匹配。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统计工作基础上,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员工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人校共同发展。
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第一资源”,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力量。现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应突破传统思维束缚,树立“人本管理”新理念,以激励、调动人力资源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目的,将员工目标和学校发展战略相统一[4]。同时,高职院校应树立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观念,重点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力量支持。在进行人才培养和开发过程中,对人力资源队伍应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建设思想,形成高水平管理人员队伍、高水平教学科研辅导人员队伍、高水平后勤保障人员队伍等多位一体的高校人力资源队伍。
(2)立足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应与高职院校总体发展战略相融合,根据学校总体人力资本结构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引进、培养、储备等过程中应立足本校总体发展战略、从系统的角度对全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具体需求严格定编设岗,打破传统的计划录用的弊制,通过适当的招聘渠道和招聘策略,在适当的岗位配置适当的人才。对引进的教师人才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教师人才为目标,加强对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建设的培养。
(3)不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力资源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员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教职工激励制度对促进教职工发展和充分挖掘教职工潜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建立健全有效教职工激励制度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高校人力资源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以保证高校人力资源高校运作。
结束语
人力资源在我国高职院校综合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高职院校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的统计工作是进行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以规范化、精细化人力资源统计为前提,依托高效科学的人力资源统计,从战略视角完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核心价值力量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爽 刘雅斋 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组织人事处 天津银行唐山分行授信管理部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逐渐深入,统计调查和分析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统计调查和分析在现代人力资源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旨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调查;分析
引言: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努力确定正确的方向,有效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工作。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应该在进行统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保证对于人力资源状况有一个很好的评估,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统计调查和分析,能够很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供求统计。
在人力资源供求统计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实际供求状况和供求预测。其中供求状况统计主要是对于人力资源中的供给量、需求量以及失业率等进行统计。供求预测主要就是对于企业的未来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通过供求预测,能够显现出许多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失业率,促进企业人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人力资源现状统计。
统计人力资源现状主要就是针对人力资源的个性信息和群体信息,这也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信息主要就是指个人的存在状态,包括其学历水平、接受培训的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群体信息是个体信息的反应,许多信息都需要把个体信息进行汇总之后才可以得到,这些信息也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状况的很好体现。
(三)人力资源投入统计。
在统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时候,既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现状,同时还需要充分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状况是由人力资源的投入构成的,只有准确监测企业的人力资本流量才能够准确衡量其是否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进行统计,能准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方向,对全面稳妥地把握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现代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统计调查方法。
首先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选择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同时还应该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资料收集,从而有效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特点,选择一些合适的具有典型作用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统计调查的最终目的。
(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调查是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对于人力资源整体性的认识。在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分析的题目,按照相关的提纲进行调查研究,在准确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实现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认识。
三、人力资源统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一)统计调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调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在绩效考核中,通过与既定的绩效标准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了员工工作的完成情况。这种统计调查能够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工作绩效,从而提高绩效水平和管理水平。薪酬管理方面,在设计薪酬的时候需要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统计调查,通过有效的调查来确定自身当前或者以后的薪酬水平。
(二)统计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统计分析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存量,主要涉及了企业的岗位配置、工作流程以及素质分析等。另一个方面就是人力资源需求方面的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组成结构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企业员工的各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能够为企业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
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证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对于企业正确的决策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些经过量化的管理信息,使其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正确决策。
作者:马有琴 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
一、统计方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运输成本包括:海上运输成本、航空运输成本、道路运输成本、铁路运输成本、管道运输成本、装卸搬运和其它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包括:利息费用、仓储费用、保险费用、损耗费用、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配送费用、流通加工费用、包装费用、其他保管费用;管理成本是指货主方因组织管理各项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报酬、职工福利、办公费用、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险、车船使用费等管理费用。对每一项物流成本的控制,都离不开统计,统计已渗透在每一环节,并且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二、统计方法的实践应用
1.统计及统计分析
最主要的特征,是以统计数字为语言,不论是普查、抽样、推断、还是估计,都有数据作支撑,并辅之以统计表和统计图来具体而明确地进行表述。管理者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后,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起着核心的作用。我们以某企业2013年1月至9月的实际情况为例,对物流成本中的一部分——国际运输成本,作一个数理统计分析,请看下面数据:表格中的物流成本¥2,725,860元是该企业从2013年1月至9月近六百多票进出口运输中发生的实际物流费用,也是通过全面统计得出来的数据,其中涵盖每一票运输的提货费、海(空)运费、送货费、燃油附加费、安检费、提单费、管理费、清关费等。在经过市场调查及可行性研究后,其中运费部分¥864,935有可降低的空间,经过对每次运输的重量、体积、整柜、拼箱、运输线路(美线、欧线、非洲、澳洲等各线路)的抽样调查,取样分析后,不断调整公司进出口货物运输战略,使之配货更为合理,并达到光在运费这一块就节省物流成本费用¥174,656元,节省比例达到6%。此外,从上面的统计柱形图可以看出,公司海运占比大(海运对于吨位大的货物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缺点是运输周期长),但空运成本也不小。对企业来说空运是由于正常海运交期跟不上而不得以为之(小包裹快递除外)。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满足交期且吨位大的货物尽量用海运运输方式,对于交期很短、需要空运的货物,比较普通空运或是快递的方式,以达到时间、价格组合最优化的方式进行选择。通过运输周期和成本核算,更影响到管理人员在采购、销售订单管理中考虑交付周期和起运量,合理下单,使物流成本管理做到最优化、最节省。
2.建立和充分利用物流数据统计平台
(1)众所周知,物流成本管理中,统计数据的采集、取得、存储、运用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需要付出大量的工作。而电子商务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不可缺少的管理软件,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例如某家企业就是配置了SAP系统(SystemsApplicationsandProductsinDataProcessing),它是ERP管理软件中的一种。它将搜集到的大量的零散的数据资料经过统计整理和筛选之后保存,并进一步加工,形成特定的数据存贮系统,按操作者的指令调用数据记录及进行内部的运算,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发挥统计的作用。SAP是以模块划分的,因此在物流成本管理中,PP、MM模块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MM(物料管理模块):用于采购、库房管理、库存管理、MRP、供应商评价等,它是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处理功能对所有采购处理最佳化,可自动评估供应商,透过精确的库存和仓储管理降低采购和仓储成本,并与发票核查相整合。PP(生产计划模块):用于工厂数据、生产计划、MRP、能力计划、成本核算等,它提供各种制造类型的全面处理,从重复性生产、订制生产、订装生产,加工制造、批量及订存生产直至过程生产,具有扩展MPRⅡ的功能。另外还可以选择连接PDC、制程控制系统,CAD和PDM。因此,统计中运用管理软件平台,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就能实现数据信息集中化;提高业务效率;企业信息透明化,从而达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
(2)建立并使用物流供需预测系统。BOM(BillofMaterials物料清单),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它不仅列出最终产品的所有构成项目,同时还表明这些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即从原材料到零件、组件,直到最终产品的层次隶属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BOM是制造企业的核心文件,各个不同的部门和系统都要用到BOM,从BOM中获取特定的数据。MRP(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是被设计并用于制造业库存管理信息处理的系统,它解决了如何实现制造业库存管理目标——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数量得到所需的物料这一难题。MRP系统的运行步骤是:根据市场预测和客户订单,正确编制可靠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在计划中规定生产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交货日期,同时,生产计划必须是同现有生产能力相适应的计划;正确编制产品结构图和各种物料、零件的用料明细表;正确掌握各种物料和零件的实际库存量;正确规定各种物料和零件的采购交货日期,以及订货周期和订购批量;通过MRP逻辑运算确定各种物料和零件的总需要量以及实际需要量;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通知单或向本企业生产车间发出生产指令。BOM表、MRP表格及运行都是为物流成本管理中供需、库存、物料预测等建立的Excel电子表格。实际上,Excel主要用来进行有繁重计算任务的预算、财务、数据统计、汇总等工作,企业物流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表格和折线图反映的是某企业从2010年起五年的库存情况,通过表格,可以看到该企业的库存占年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这是该企业在物流成本中控制得较好的结果。同时也说明该企业物流在供需预测、运用统计表格进行管理比较到位,管理者利用了先进的供需系统表格平台,进行缜密的预测和管理,并且,根据这种趋势和明年的各种产销数据,预测了明年的库存比例,制定目标,以激励员工努力实现。综上所述,统计及统计分析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每个制造企业,都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当然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并达到有效控制目的。
作者:万玉萍单位:南昌辉门密封件系统有限公司
1统计分析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项目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项目管理,并且信息管理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参与,信息化数据库更是以以往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经过统计分析取得的,并且在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统计分析,进一步完善更新,以适应现代管理需要,所以说统计分析是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基石。
1.1统计分析在经营承揽和工程项目投标中的应用
经营承揽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项目进入建筑市场的第一要素。企业要想发展首先要承揽到足够多的项目,而要想承揽项目就要组织投标工作,在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大潮中,投标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就要有选择的进行投标,而项目的选择就要运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广泛搜集企业以前所承揽的类似工程项目资料,找出影响中标概率和盈利的因素和规律性,再对目标项目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做出是否投标的正确决策。项目能否中标关键的一环就是报价,报价过程中不管采用预算定额下浮报价,还是企业定额报价,要想承揽到能够盈利的项目,都要用到以往类似项目的统计资料。利用预算定额报价,需要在充分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考虑投标时当地市场因素,建立本次投标的人、材、机数据库。而建立企业定额就更需要从企业在建项目利用统计学方法取得最基本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汇总,综合分析,最终取得有用的数据。总之,建筑企业经营承揽中不仅要用到统计分析,而且对统计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统计在确定价格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市场价格趋势,从而尽量规避投标过程的价格风险,为投标报价服务。同时,每次投标也是一次经验的积累,通过统计的手段积累原始资料,经过分析加工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投标提供依据。
1.2统计分析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中标后首先有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等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根据本项目统计信息资料和以往类似项目的组织管理统计资料,在全面掌握工程项目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也要进行详细的统计设计,并建立关键检查节点,方便管理者进行检查、监督,从而快速、有效的发现偏差,并及时纠正。即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建立项目工程管理基准线,进一步分配各级工作细目,最后建立项目工程的管理沟通网络,从而实施有效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积累足够的统计资料为下一个类似项目提供基础数据。
1.3统计分析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中标后建立好管理机构,就要组织施工生产,施工生产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逆转的,有时候还会出现各工序的交叉施工,这就要求管理决策者能够统筹安排人、材、机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这些决策地做出都要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安全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还是成本控制,都可以通过经济管理和技术控制来实现,而不管经济管理还是技术控制都要建立在对项目翔实的了解的基础上,对项目最直观的了解就是查看每天最原始的统计资料。
1)统计分析在项目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管理可以说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中标后的施工图预算到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计量计价到竣工结算等,所有这些经济行为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原始资料的统计。从物资的采购到材料的控制管理再到节超分析,从预算的编制到工程的计量计价再到工程的结算,从班组核算到人员配置,从施工计划到进度分析等,原始统计是施工活动中最直接和真实的记录,是反映施工生产活动的原始凭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做好人、材、机消耗记录,还要记录好费用开支、变更索赔,甚至地质、水文、天气变化等情况,而且所有的记录必须及时、完整、准确,才能为成本分析、索赔、结算和项目管理者决策提供基础支持和依据。
2)统计分析在项目技术控制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施工质量是建筑企业得以立足的根本,质量管理是通过技术控制来实现的。技术控制可以说从项目投标的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到开工前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到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纠偏控制等都在发挥作用,这所有的控制活动都是在对项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对工程最直观、真实的了解就要透过最原始的统计数据来分析。根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技术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就是预先制定一个质量目标,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各项预防性措施,以尽量减少偏差。由此可见要做好事前控制不仅要对本工程有较好的把握,还要依赖于以往类似工程的管理经验。不管是对既有项目把握,还是以往工程项目的经验积累都是建立在对统计数据的把握上的。事中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为实现质量目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计划、监督、检查、指导、纠正等措施。而各种措施的实施归根结底是要依赖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原始统计数据的加工、整理、汇总和分析,然后传递给技术控制人员,使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寻求并确定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的方案,然后再反馈给现场管理人员付诸实施,使得质量目标一旦出现偏差就能得以纠正,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事后控制主要指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进行的自验收,监理单位进行的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验收,建设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的竣工验收,所有这些检查不仅要对实体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原始统计记录和凭证也是验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技术控制是对项目全过程的控制,但所有控制阶段都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了统计数据就谈不上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和全要素的管理,也就是说技术控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一定要连续,并且要覆盖人、材、机等全部施工要素,这些连续和要素往往表现在一组组有一定规律的繁杂的统计数据中,要想从这些原始统计数据中得到反映工程质量问题的实质的翔实、可靠的信息,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这些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以后类似工程技术控制的依据。
2总结
由此可见,想要做好一个项目,不管是技术管理还是经济管理,不管是基层技术人员还是项目最高决策人员都要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可以说统计分析,既是项目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统计学和统计分析不仅在项目管理中广泛应用,还可以以统计数字、统计指标为基础来核算银行贷款利率、投标保函、保险费率等有关的因素;同时各项法规,如企业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收、工程管理条例以及技术规范、竞争对手情况等也可以与统计学相融合,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很好体现。总之,一个项目若建立了一套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统计管理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就可以反映项目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项目的规模、项目的结构;项目生产的速度、项目的效益与效率;项目诸多数量特征与部分质量特征;项目基本情况,甚至与本项目生产经营有关的各方情况。(本文来自于《中国科技信息》杂志。《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宗树红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事业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理解,有些企业则认为,统计是适应于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取缔或者是消弱这种机制的管理;一部分企业认为,统计的职责服务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汇报统计分析,做一些繁琐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和额外开支;还有企业认为,统计只是负责了企业内部的总结报告,只是侧重于文字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没能付诸于工作实践,对于实际工作意义不大,认为统计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升经济效益起不到多大作用,提升不了生产总值。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1.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明确其职责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多向运行
原有企业内部统计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基层单位向职能部门汇总信息,通过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将信息统一汇总到综合统计部门,之后由综合统计部门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这种职能的传递可能使部分统计信息失真或失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应该从单向运行转而多向运行,确保管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稳定企业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决策领导的有效性,合理的统计工作机制,带动企业长久发展,通过统计工作体制改革拉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作者:王莉单位:邢台市煤气热力总公司
二00五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统计部门对计算机管理与应用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扎实抓好统计信息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不断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信息网络化发展。针对信息网络化发展要求的实际,进一步加强计算工作管理,重点抓好计算设施建设和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计算工作在整个统计工作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作用。现将一年来的计算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化进程,实现资源共享。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局统计工作实际,我局从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化进程入手,在计算工作上下功夫,抓落实,完善了各项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工作制度,由局长亲自抓统计信息工程的建设与应用,重点抓好计算设施建设和加强网络建设,与县政府信息工程网互连后,实现了与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全局统计资源的利用,计算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推进了全局统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明确1名专职计算机负责人,主要负责计算机的维护、维修、病毒防治以及机房的环境卫生维护及安全工作。同时,为改善乡镇统计工作的办公条件,按照市政府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为全县11个乡镇分别配备了1台计算机,进一步改善了乡镇统计工作的办公条件。12月初,积极组织全县11个乡镇的统计员参加了由市统计局组织的统计业务知识与计算机运用管理知识培训班,有效提供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二、加强对统计业务数据的处理,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逐步实现统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推进统计优质服务进程。原创:
1、认真完成各项统计报表数据和各类公文的计算机处理工作。
2、为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很好地完成各项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工作,2005年,我局着力于培养一支能统计、会计算、会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整体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在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相关业务计算机处理工作培训或学习的同时,统一购买一些计算学科类书籍,做到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统计实务,进行实际操作,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业务技能,现在全局业务人员均已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和相关应用。在我局安装远程通讯设备以来,数据的上报均以远程传输的方式,改变了过去磁介质或人员亲送报表的上报方式。为保证全局计算机安全和上报数据不携带任何病毒,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了“北信源”杀毒系统后,要求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人员要定时对“北信源”杀毒系统进行升级,保持版本随时更新,在向上级业务部门上报统计资料前,须经计算机主要负责人对上报数据作报前检查,若无任何病毒,方可上报。我局局域网与政府网连接以来,全局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不涉密的数据将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了网络化进程,统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同时推进了统计优质服务进程,进一步发挥计算工作在统计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原创:
三、强化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计算工作环境。
1、为保证计算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我局始终坚持统一管理,分配使用的原则。以抓卫生和安全为主,规定每天在下班前对计算设备及机房进行污垢的清扫,检查各项计算设备是否完整与清洁;为保证计算设备能够很好对数据进行处理,规定每天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测,全局均以“北信源”杀毒软件进行实时临测,并随时下载升级进行检查,发现病毒及时处理。为保证各项计算设备的电源安全,各台计算机均配备有标准UPS一个。
2、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我局尽量保证计算设备电源的稳定,合适温度、湿度和洁净度,计算设备均按国家、省、市统计局的要求和规定进行管理,设备只用于统计业务、普查、本局公文及相关本局的其他工作的处理,从不另作他用,若有违反规定的,将按照相关制度和《计算机机房人员守则》进行处理。
[摘要]伴随着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充分结合笔者多年的医院卫生统计与管理从业经验,对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意义、作用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卫生统计;医院管理;作用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卫生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统计调查,获取各种相关资料的信息,并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使其对医院整体的运营和风险进行检查评估、绩效考核、问题研究及工作总结。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在卫生统计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帮助医院管理者更好的提升医院的竞争力与服务力,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总之,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作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
1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内容简述
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实现更好管理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医院在国内、省内、市内的发展地位,在管辖区域内总体人群的健康情况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明确区域范围中人们的健康情况;②掌握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了解该地区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的不同结构需求,进一步强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医院发展提供决策;③明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等建设,尤其要加大对疑难疾病、高发疾病和高危疾病的研究投入,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1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
信息时代,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信息支持为前提,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撑。完善的卫生系统能全面了解医院当前的运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当前的医疗市场动态和本院的运行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准确把握社会医疗市场的动态
从完善的医疗统计结果中可以分析出当前的医疗市场情况,把握医疗市场信息,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点。第一,医院在历年来接收患者的来源等详细调查资料,结合本院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分析本院所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从而为医院今后的发展进行更准确的定位。第二,根据人群的健康状况、消费情况以及就医情况差异分析受众需求,对需求的项目、档位、价格进行具体划分并归档,深入分析市场情况,发现潜在市场,及时采取各种预案措施,拓宽服务途径和范围。第三,详细化分析疾病人群、健康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准确调整医院发展的计划,建立新的服务项目,贴近患者群众的就医需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引导并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医院统计能够为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综合情况的检查与总结提供借鉴,及时准确地掌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具体工作进度,提前制订合理的计划,提高经营的效益与质量,并改进过去存在的经营不善等问题。在对具体工作目标进行执行时,相关人员参照卫生统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与排序,便能发现各种问题信息反馈与质量控制要点,从而真正促进医院发展,这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
3.2确保医院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医院的主要管理工作在于经营管理的各项决策,这也是现代医院在特定市场中运营的关键点,卫生统计工作与医院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涉及的每一项数据都包括了每一位工作人员及具体的岗位状况。分析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分析,由此制定年度、季度或月度统计报表并上交给管理人员,从医院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多个层次的发展数据,清晰了解医院各个病床使用的情况、患者入院管理和出院随访的动态、医院整体的就诊人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等,更有利于综合各项具体措施,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3.3对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效果的检验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的科学检验,而卫生统计所反映的具体信息,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及时的借鉴,调整错误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医院管理效果。比如,医院的住院人次、手术人次和门诊量等指标明显增加,而对应的治愈率以及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表示医院管理人员的行为有效;如果人数增加,总有效率降低,则表示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因此,卫生统计是对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效果的有效检验方式。
4强化卫生统计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效果
4.1重视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
良好的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卫生管理工作的保障,在卫生统计工作的反馈与监督下,医院管理效果会日益凸显,医院卫生水平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重视其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的适合医院发展的卫生系统制度,保证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实施,以全面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的卫生水平和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4.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复杂性、社会性和广泛性,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在处理统计信息的同时,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现代统计专业和医院管理的综合知识,还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样才能满足复杂的统计管理工作需求。相关人员还应及时、全面了解地当下卫生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自身对发展趋势与动向的信息敏感性,实时更新并掌握最新的统计信息,准确展开综合分析,发现新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主动为医院管理者提供需要的统计数据信息和具体的分析报告资料。
4.3更换医院现有的网络病案统计信息模块
结合医院的发展能力,医院管理者需要采用招标的方式使用具有更高质量的信息软件,以提高急诊工作量统计、医疗工作量统计的质量,从医院网络中提取有效数据,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增加更有用的信息服务功能,从而满足更复杂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治疗需要,充分利用新的网络统计信息模块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统计的作用,并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及时提供决策性的服务信息。
4.4不断拓展统计职能
就我国不同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而言,其资料信息的深度与广度差异巨大,其与各医院事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下各医院的统计工作必须加以强化和拓展,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寻求新的工作方式,以满足医院改革对统计工作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将医院统计工作中日常的单一报表等常规工作延伸至多元化和专题化的方向、如何扩大统计对象的范围、如何综合各项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如何才能实现医院各项工作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有效反馈。因此,卫生统计部门应具备整合反馈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统计部门信息的优势,尽可能发挥信息收集的功能,为医院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摒弃工作中存在的滞后性和管理缺陷,运用科学的、统计的方法一一检测医、教、研、管活动,做好控制、预测和决策工作,最终实现卫生统计在管理决策等服务目标。
5结语
伴随着现代医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众所周知,医院统计工作是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医院应在确保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其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强化卫生统计的优势,通过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让医院管理者更好地推动医院建设与发展。另外,在统计信息的反馈环节中,相关人员还要准确判断信息的有效性,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对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监督,以保证其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管理工作。
作者:李春阳 单位:平南县人民医院
一、教学管理现状
(1)高校教育管理报表依旧使用原有的统计表和统计数据分析标准,使得收集的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如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资源短缺,在教育部原有的“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和“高职称师资比”等原数据表中添加设计选项及原设定评定基准,为保证达到标准导致虚报数据,发生无法真实统计和分析教学管理现状。
(2)高校教育管理报表的指标体系陈旧,难以反映现阶段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评定标准。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人才培养应以适应社会普遍需求为目的。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示范性院校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将企业一线工程师聘为企业导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在传统的“学年初普通高校基层报表”、“普通高校教学设备及实验室报表”、“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很少体现产学研的教学指数。难于分析教学的欠缺。
(3)高校教育管理报表数据冗余较大,教育部各业务分管部门出于各自的管理目的编制的报表指标重复、交叉,经常更换表格的格式而非实质内容。数据保存性增加性,往往造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年年疲于填报同样重复的相应报表,而教育部门回收的表格无法统计比对历年数据。高校教育管理报表软件系统陈旧无统一管理,造成数据不兼容性等缺点。
二、教学管理与统计结合
针对上述问题,应根据高校的现状设计系统表格、指标评定标准,并贴合时代,使用通用数据库建立数据档案,使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高等教育的过去、监控现在、预测未来,以指定有效的策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
(1)将统计融合到高校教学管理中。鉴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系部行政干事由掌握计算机办公操作的人员任职,故停留在被动地完成报表工作。一方面,建议应对行政干事进行一些统计专业知识、统计功能及作用的继续教育,让他们在对具体的教学管理理论业务知识和情况熟悉的情况下,运用统计知识,提出满足现今高校教学管理有利的数据收集,以在不断地创新中求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中设置专职统计人员,有利于使用专业知识分析统计数据以及修正收集到的数据,让其变为信息,使之行之有效。如各高校自身微观管理中,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预测、学生培养质量等一系列管理,以便提供教育部门比较有建设性的数据。
(2)重视事中监控和事前预测。改变事后统计,对过往统计后的数据做说明分析,对统计结果做深层次的分析和应用。如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多维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对教学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认一个基本的框架即计算变量、统计方法、统计图等,设计数据库录入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者抽样统计。如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教学评价,收集教学活动各方面信息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给予数量或等级的描述进行量化,设置变量,再应用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全面分析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分析过往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削减原有强势环节的监控转向加强弱势环节监控,从而帮助系部乃至学校制定教学目标,节约人才。教育部门也可以根据现有的统计状况,根据正态分布的原则设置监控指数。
(3)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各高校情况,从全局出发,设计参数,建立一套具有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的综合性报表和部门分表,避免数据冗余。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表,便于统计分析的进行。报表设计可以在表格左上方设置序号,根据编号可以识别综合性表格还是部门表格;在表格正上方简明写出标题;在表格中使用表注说明数字式统计表的语言;在表格中列出各高校采集信息的分类项目。有了标准化的报表,积极设计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强,功能齐全的统计应用软件,适时更新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系统进而设置评价参数。在教学资源的数据收集后生成标准差表明各院校整体资源分布与平均资源的偏差程度,使用历年和同一时间偏态系数检验相对的差异量,进一步验证资源分布时间性和院校间的差异,使用区分度表示能否区分被测院校资源优劣,并设置效度表示测试结果合乎一定目标的有效程度以及信度测试所得数字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也就是测试排除偶然因素,从而从技术上确保高校收集信息的准确性,便于分析及设计指标。
三、结论
拥有一批高素质、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可以更有利的发现现今教学管理问题症结所在,利于改革。在统计、教育管理、教育改革给予一定的空间,使得统计成为教育管理得力助手,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分析数据信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
作者:林纯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产业管理处
摘要: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科研管理的创新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出发,探讨了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的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