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时间:2022-05-23 05:09:42

导语: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一、六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情况介绍

依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自觉”的方针,六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工作。上饶市德兴占才中学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村留守学生中选出留守儿童村村长,负责召集和组织假期时间的学习,组织同学一起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九江市德安县彭山林场张十八村农民自筹资金创办托儿所,解决周边学龄前留守儿童入托问题,并进一步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基地”。吉安市遂川县2011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统一授牌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麦田阳光家园”,动员志愿者开展长期结对帮扶,并定期开展亲子沟通。宜春市委、市政府下达《关爱留守儿童目标任务书》,明确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增建乡级幼儿园、加强监护人培训力度、加强卫生保健服务、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等10项重点任务,按照留守儿童人均一元的标准安排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袁州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南昌市妇联在全市普遍成立“三八留守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通亲情热线或视频800个,建立留守儿童之家765个,留守儿童家长学校52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50个,寄宿制中小学校47所。

南昌市妇联还建立了一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示范之家,组织“爱心妈妈”“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不断完善关爱帮扶机制。赣州市瑞金、于都、兴国、石城等老区县也把关注留守儿童纳入官员下基层的考核内容。六市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工作各有千秋,现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上饶市德兴县十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学校在建档工作过程中,针对五个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解:清楚留守学生姓名、年龄及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留守学生性格和爱好;清楚留守学生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婺源县思口镇西冲小学则在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制作了留守儿童名册以便联络。

2.发挥家长的作用。吉安市吉安县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办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爱心1+1”活动,组织计生干部、党员作为家长与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宜春市宜丰县则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妇联开展了“心手相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按照就近、就便、对口的原则,安排条件较好的党员担任家长,形成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家长帮扶体系。目前,宜丰全县已有600多名党员干部与千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结对帮扶,全县210个村全部挂牌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3.组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和活动中心。江西省首家村级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流坊村。该托管中心由青原区妇联牵头成立,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托管、校外教育、娱乐为主要内容,承担周边9个自然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监护、学习辅导等工作。中心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学习室及户外活动场地,并配备了电视机、DVD等。吉安市吉安县在寒假期间以村为单位为留守儿童成立了免费的书法、绘画、舞蹈等培训班,并在各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配置了电脑、电视,组织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视频聊天,为留守儿童播放安全知识教育片。

4.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2007年,由全国妇联、江西省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晚会《“春暖2007”爱心总动员———关爱留守儿童》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唤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众多爱心企业为“春暖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慷慨解囊。袁州区留守儿童的“一天一枚爱心鸡蛋”活动在西村镇中心小学启动后,先后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的专项基金13万余元。依托共青团江西省委和江西社会公益组织,新浪江西微生活发起了“寻找身边的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寻求社会力量资助,一个月内“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微博被转发82000多条,“关爱留守儿童”慈善晚会顺利举办。江西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每年到吉安县大冲乡小学支教,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文化基础课程、文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等系列辅导。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赣州市赣县沙地镇留守儿童管理中心的儿童建立档案,进行一对一帮扶,组织活动200余次,服务“留守儿童”600多名。

二、六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1.受益群体碎片化严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既要有广泛的受益群体,又要有系统的工作内容,还要兼顾不同留守儿童群体的差异性,关爱行动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受益群体的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例如:采用“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展开关爱工作的地区,受益对象多数为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受益对象多为中小学在读儿童;儿童托管中心的受益对象多为居住地点相对集中地留守儿童;民间自助组织的受益对象多为能负担一定费用的留守儿童家庭。在未开展关爱工作的地区和居住,地相对分散的地区,留守儿童很难成为关爱工作的受益群体;在关爱工作积极开展的地区,部分留守儿童又重复地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对象、大学生下乡实践的主要人群、慈善活动的帮扶目标。

2.行动主体缺乏协同机制。各个行动主体分别开展着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但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家长”“一对一帮扶”等关爱工作的主体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计生、妇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主要由学校、妇联等主体开展进行;志愿者关爱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多为高校大学生;慈善活动的贡献者多为企业或个人。以上关爱行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的情感和物质支持。然而,因各行动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机制,活动开展缺少联动意识,难以实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3.资金困难是主要障碍。首先,绝大多数关爱工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专项资金的投入却并不充足,资金短缺是目前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主要障碍。江西省各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起步较晚,出台的许多相关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计生、妇联等部门经常面临职能范畴和资金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其次,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还仅限于市、县级拨付,未做到省级统筹,省内各市、县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另外,社会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并未进行良好的补充。走访赣州市赣县时我们发现,许多儿童之家没有政府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也没有其他社会渠道的资金来源,因为资金的限制,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难以进一步发展。

4.关爱工作的可持续性不强。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可持续性。比如:一次性完成留守儿童的建档后未能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家长”出现工作调动等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帮扶时,未能进行有序交接;亲情活动室建立之后未能常年高效使用或运营;社会公益活动多为一次性捐助;志愿者活动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等等。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对策建议

1.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首先,要将关爱工作实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使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在关爱工作的“保护网”中获得一定帮助。其次,应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摸底,为留守儿童逐一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实时动态管理。再次,要以不同的关爱方式对待集中居住儿童和分散居住儿童。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完善儿童活动中心的机能;在留守儿童相对分散的地区,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2.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行动。为避免关爱工作的缺位或重复,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资的合理配置,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主体之间要加强配合、协同行动。在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前提下,由政府负责协调企业、社会个人、大学生群体、民间自助组织、媒体等进行各项关爱工作,促进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工作形成合力。加强参与主体的联动性,避免各个主体工作的盲目性,使关爱行动从单一性走向综合化,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的关心和爱护。

3.拓宽关爱行动物资来源的渠道。首先,政府应安排留守儿童工作的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为留守儿童完善托管中心、添加活动器材等给予资金保证。其次,大力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鼓励企业与留守儿童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设立专项基金,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最后,充分挖掘各类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捐赠校车、电话、视频设备、学习用具等物资。

4.建立长效性和灵活性兼备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可将建档后的动态管理工作、亲情活动室的使用频率、家长间的有序交接等作为基层工作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发挥教师、医生、公安等具有专业素质的志愿者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日常学习指导、健康检查和安全教育。要鼓励大学生志愿活动走向日常化,通过书信交流、见面对接等形式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周末爱心课堂”、假期支教、夏令营活动、企事业单位募捐等短期分散活动。

作者:王峥陈宝宝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探讨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生发展的,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打工,儿童留守农村得不到特有的关爱,生活、情感、心理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关爱机制一旦缺失,对他们的成长会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所以,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建立和完善关爱机制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策略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现状

1.家庭学习和生活处于无序之中

父母不在跟前,学生的家长以长辈或亲属承担,一般说来这样的家庭条件较差,一旦农活较忙时,学生就要承担起相应的劳动,有时还是比较繁重的。甚至有的家庭,长辈身体不好,还要替父母尽孝道。这些监护人本来文化程度很低,有的甚至不识字,无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放学后基本就是放任自流,这是一种倾向。还有一种倾向,长辈望子成龙,对孩子严加管教,信奉“棍棒之下无逆子”的信条,打骂孩子成了家常便饭。

2.心理和情感方面极易出现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他们处于萌发和成长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急需父母的疼爱和社会的关爱,这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更是精神上的渴求。如果此时缺乏关爱,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深远的,几乎延续他的一生。

3.道德和行为缺乏约束

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留守儿童是“不健全”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良好的客观环境,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过于抽象,家庭教育的约束力很薄弱,性格特征呈现畸形发展态势。尤其是那些基本属于“散养”状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还能受到一定的“管制”,而回到家中立刻就解除了警报,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问题原因

1.社会关爱机制不完善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市增加了活力,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格局短时期还无法打破,务工农民还不能带着子女在城市居住,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自此发生。无论哪个父母也不愿意自己子女和自己分离,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无法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子女的生活和求学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现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家庭关爱机制空白

农村留守儿童自从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的关爱机制便土崩瓦解,重建的关爱已经支离破碎,无法承担起应有的关爱责任。当然,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千方百计地在弥补着这种缺失,但是父子、母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无法代替的。祖辈人或是亲戚仅仅能够从物质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在关爱上无法和当代父母相比,也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

3.学校关爱机制薄弱

农村学校主要的特点就是条件简陋、师资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很难再有精力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一般很难见到学生的父母,和监护人的沟通也难以为继,普遍教育已经倍感吃力,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很难做到。尤其对于那些坏的习惯已经养成,问题较为严重孩子更加难以管理,自觉不自觉地只好放任自流了。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改善策略

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形成有效的关爱机制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以及问题的解决是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必须以制度的形式给予规范,包括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实践,这是问题解决的顶层设计。第一,要调整城乡间的流动政策,在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两端出台相应政策,把留守儿童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当做一个重要的课题展开研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制定和出台保障留守儿童各项权益的政策和法规,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第二,加强调研工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加速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大力引进先进企业驻进乡镇,使农村劳动力就近打工,家乡挣钱,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第三,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不断改善他们的办学条件,使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尽快走进农村校园。通过选聘、交流、志愿者等形式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提供师资的支持。

2.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第一,关爱留守儿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要根据领导小组的计划安排,教师要积极开展调研、家访、交流、谈心等活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困难和疾苦,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诉求,充分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必要的人文关怀。第二,在德育教育上要加强认识,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变化,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避免极端事件发生。在他们感到孤独无助时要及时伸出关爱之手,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三,教师要担当起孩子的“第二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父爱和母爱,成为他们富有爱心师长和知心朋友,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寄托,充分弥补亲情的缺乏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压抑,让爱温暖孩子们,使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关爱机制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还在家里,单纯依靠学校的关爱显然不够,家庭温暖的缺失,还要依靠家庭来弥补。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爱机制就要以村级为单位,建立起相应的教育监护机构,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实到每家每户。第二,各村级党组织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有专人负责留守儿童的咨询、资助、帮教、解困等具体事务,让孩子有一个充满温暖的家,遇到困难就可以在这里找到亲人,得到关爱。第三,村委会也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少年之家”、“快乐驿站”、“文体活动站”等场所,把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统筹起来。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还可以利用这里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做作业、复习,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4、综合社会力量补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短板

第一,要动员农村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志愿者,采取一对一的关爱活动,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兼职,并成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使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他们可以采取微信、短信等形式与他们们产生互动,经常开展一些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第二,要在城市和乡村中架设关爱桥梁,开展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农村与城市儿童的友谊,消除对农村儿童的歧视,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智,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第三,民政部门要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作为工作重点,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献爱心行动,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要伸出援手,从不同侧面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

作者:崔茁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的作用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上产生自卑情绪,性格内向孤僻

爷爷奶奶作为隔代监护人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和学生的交流中存在严重的代沟,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障碍时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疏导,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交流,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怕见生人,缺乏安全感,总爱把自己封闭起来,再长大一点还会出现逆反心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习成绩下降

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教育重要性的老人,他们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辅导作业,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比父母更加娇纵学生,有时候甚至不能准确地让学生明白事情的对错,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再加上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部分的老师都只是单纯枯燥的讲课,根本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在对待学生的公平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的学习环境导致了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行为。除了以上两种现象外,留守儿童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安全问题,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得当,许多学生本身没有安全意识,不懂得保护自己,并且缺乏自制力,在遇到坏人时容易被他人误导,经常出现被拐骗的现象。另外农村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等问题也很普遍,这大多是监护人监管力度不强且学校教育不合理造成的。

二、大学生做志愿者的原因以及优势所在

当前我国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自愿去西部或者是偏远山村支教,他们很年轻且充满斗志,希望可以奉献自己的青春来投身中国的乡村教育事业,为边远的学生带去希望和光明。他们有些或许也是出身寒门,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回报社会的这一天,他们深知贫穷带给他们的痛苦,也了解偏远的乡下学生们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教育有多么的落后。而他们的出现一定会给这些地方带来许多改变,首先他们是有信心的。其次他们是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知道现在的学校教育需要什么,在教育学生上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1.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首先每一个去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喜欢教育并且喜欢学生的,他们在校期间都为此做了不少的知识储备,认真研究过教育学、心理学,查阅过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方式,了解过最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心理学的小游戏帮助学生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有效地丰富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改善教学现状。

2.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与准确运用

大学生志愿者在现代化的城市和学校中生活了四年甚至更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看待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自然也是独特的,他们独立且相对成熟的见解会对学校的发展、课程的改进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维是创新的,这其中包括对新的教育工具产品的使用,大学生志愿者在教学过程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用到先进的教学工具,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实现灵活课堂教学形式,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和学生做朋友,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作为在开放式教学中度过大学生活的志愿者来说,如何跟学生交流是他们最注重也是最值得学校关注的问题。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志愿者和学生成为朋友。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他们知道只有和学生建立起了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才能继续实现未来的教学目标。在打破原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志愿者们可以在教学过程做出一些奇特的改变,这些改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寓乐于学是每一个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和一般的乡村教师最不一样的是,大学志愿者们更喜欢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他们可以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学生把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倾诉给这些像知心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的老师们,而不再是憋在心里,总是靠自己默默承受。除了做一个称职的倾听者,志愿者们还更喜欢做一个交流者,他们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们,有时候可以讲一些城市里发生的好玩的事情,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学生对于每一种交流都是来者不拒的。因为他们本身的到来已经给学生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感动。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大学生志愿者们更注重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表现在为人处事、思想品德发展及学生们独立生活的问题上。比如他们会给学生们上思想品德课,教育他们基本的做人道理,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他们还会通过多媒体视频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可以基本上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这些都大大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缺。大学生志愿者还会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家访,他们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本身了。通过对每个学生家庭生活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分析学生的性格,从而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也可以通过和监护人的交流,纠正一些监护人教育方面的误区,即使有时候未必奏效。但他们至少可以相信志愿者们为学生带去了希望,使学生变得勇敢。这就是支教最大的收获和意义所在。留守儿童的逐渐增多以及随之出现的教育问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给留守儿童带去的关爱是无比重要的,而且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更应该发挥强大的力量去支持大学生志愿者,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巨大工程,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学生们灿烂的笑脸,我们还要付出许多汗水和努力。

作者:刘丽娟 单位:绥化学院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及关爱建议

1留守儿童性教育的现状

1.1我国传统文化的束缚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羞于谈性、耻于谈性,在我国农村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所以很少有人在公共场合谈及性及其相关内容。小孩子受身边成年人的影响也很难接受正式、规范的性教育。大家都认为对于“性”没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进行教育,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了,不需要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存在并不是说我国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不需要接受性健康教育,而是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对于性的禁锢,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接受正式的性教育。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从小就认识到性是下贱的、不可言说的。10岁的儿童已经有了对性知识探究的渴望,正规渠道无法获得,就只能通过媒介偷学,而偷学的性知识中消极的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非常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1.2家庭认知能力不足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很好的陪孩子,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照看,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使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同龄的儿童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家人又缺乏对于性教育的认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认为性教育有没有是无所谓的,如果要有的话也应该由学校来完成的,如果在家进行性教育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把孩子给教坏了。现如今留守儿童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如果家人没有在事先对孩子开展相关的性教育,反而容易让孩子对于性产生一些负面认识。

1.3学校专业资源较为匮乏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无论是教材方面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短缺,在一些农村学校更没有一些稳定的课程设置。现在我国农村学校的相关性教育课程在小学几乎没有,初中也只是主要安排在七、八年级的生物课上进行,缺乏系统的教材,并且有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相关的专业老师来教学,生物课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者是其他任课老师代替。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老师很难落落大方的给孩子们讲课,有些老师自己看了一些图片都会脸红、害羞,无法较好地传授学生知识。

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关爱建议

2.1父母和家人在对留守儿童性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在外出打工的同时更不可忽略留守儿童生理上与心理上所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认识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意义,提高自己的硬件条件,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的性知识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尽量做到在无形中向留守儿童传播性知识;当孩子提及有关性方面的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简单明了的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回避;指导孩子都过正规途径获取性知识;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还应从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等方面来指导留守儿童避免过早发生不适当的性行为,并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2.2农村学校应更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教育

农村学校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要更关注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长期开设一些生理卫生课程;学校应大力引进相关专业教师以弥补其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通过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向留守儿童传播性知识;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一些正规途径来学习性知识并向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及生理问题解答等服务场所。

2.3社会应加强儿童性知识的传播

正处于青春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社会还不具有清楚地认识,所以社会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个弱势群体。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和卫生保健应加紧研究的步伐,尽快研制出一套活泼、生动并适合儿童学习的性教材。与此同时,各地的相关组织还应积极引导家长、学校充分全面地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国家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健康和其受到性教育的权利,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也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史智鹏 李知义 王玥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报告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共青团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帮扶情况

(一)“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2014年,由我委西部计划项目办设计实施的“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该项目获2014年“一县一品”XX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品牌项目立项,是XX市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成为XX区13个立项项目之一。在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颁奖仪式上,荣获全国银奖。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先后37次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剪、陪老人聊天、打扫敬老院的卫生、包饺子、煮糖水、文艺联欢等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志愿者耐心地去倾听老人心声,用心去了解老人的需求,并寻求方法解决老人的困难,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

2014年,志愿者联合“八桂义工”、“微力基金”、“一缕阳光”等爱心公益组织到公昌小学、龙峨小学等8所贫困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学校捐赠一批体育用品、文具、书籍、教学用品、衣物等爱心物资,并为特困生家庭送去爱心慰问金,共价值25万元;组织志愿者发起“明信片计划”,在“六一”前夕,组织志愿者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祝福,在“六一节”之际,联合“微力基金”公益组织,为洞里小学、龙坪小学带去来自全国各地“六一节”的祝福和爱心文具、书籍、体育用品等礼物。

(二)“七彩课堂”活动。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团XX县委组织全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七彩课堂。开展义务授课28次,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英语、体育、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志愿者们广泛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开展学习辅导,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教他们唱歌做游戏等。除了学习上的帮助,志愿者们还注重孩子的亲情陪伴。与孩子们做游戏、聊天,动员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信,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学校、家里的表现,寄给父母。团XX县委还定期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为孩子们送去一些课外读物和文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自己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劳。因“七彩课堂”活动开展得好,目前我委已经争取到全区“七彩小屋”示范点建设项目。

(三)“一个鸡蛋”计划。“一个鸡蛋”计划是由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出资支持,由共青团XX县委员会、野百合公益联合会、方舟公益互助中心主办的公益活动。计划以每天资助给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一个鸡蛋的方式,改善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改变他们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营养素摄入量低下的现状,保证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均衡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县大曹、甲板、塘袍、拥里等7所完小和教学点开餐,为800多名贫困山区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提供一个鸡蛋。

(四)“免费午餐”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2013年,我委积极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申请该项目,已经在大曹小学、令当小学全面开餐,共为207名小学生提供免费提供午餐,给这些贫困山区孩子不吃午餐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点。而为龙峨小学、甲岩小学、文里小学申报的手续也正在进行。

(五)下乡家访。下乡家访是志愿者定期化、常态化的一项工作。在我委的积极组织下,XX县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利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时间,深入全县9个乡镇各个村屯,进行100余次的面对面家访活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并将这些孩子的资料收集整理好,为他们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通过XX县西部项目办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努力,每年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资助的爱心自己及物资达40万元以上。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中国青年福利基金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对我县贫困学子进行帮扶,捐赠助学资金、助学物资等。到目前为止受助学生已有240余人。

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一)部分孩子有抵触心理,难接触。有些留守儿童因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不大愿意与志愿者交流,工作难开展。经过我们多次家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大多数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已经年老体弱,而且普遍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无法真正和孩子交流。只重“养”不重“教”的抚养方式,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XX是四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里,你越说,她越烦;你越打,她就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七岁那年,她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故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读书。过了几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XX。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她经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还经常与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二)志愿者流动性大,参与帮扶的人员不稳定。我县西部计划志愿者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力军,但是志愿者流动性大,当新旧志愿者交替时,又常出现青黄不接、工作交接不好的局面,新的志愿者没经验,老志愿者服务期满已离岗,关爱工作没能持续深入,始终处于简单的送物资、陪聊天、搞卫生阶段。

(三)无注册资金、办公地点、人员补贴等。近年来,我委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定期化、常态化、深入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均取得成效,并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进行公益活动。但是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爱心资金、志愿活动进行统一规范话管理。需成立志愿服务协会,本地干部、群众不热衷于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行动,不积极参与,全社会没有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氛围,仅靠政府、志愿者或者某一方面来参与关爱活动,显得有点杯水车薪。

三、需要国家、自治区、县市统筹统筹解决的难题

(一)社会保障缺乏。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户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二)学校教育收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和搜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老师、通过集体的温暖来拟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留守儿童多集中于农村地区,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无专门的公益服务管理中心。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资金和志愿者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我县的关爱行动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阶段,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

四、对策建议

1.要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抚养人。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且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的是非观,让孩子明白虽然父母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出去打工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更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该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能动性,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力量,使得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2.加大宣传。动员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加大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让人们自然而然的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逢年过节去慰问一下。让那些老人小孩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成立公益服务中心。这样既能统一管理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资金等,也能统一管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动,还能有专门的部门整理收集资料,既能保留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资料,也可以给以后的志愿者提供经验借鉴,提升办事效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市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会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去年9月信阳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步工作,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局面,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稍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崔振亭要作重要讲话。我先把近年来全市开展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情况向大家作以通报,并就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日益突现。据统计,我市现有外出务工人员130万,留在农村或随父母进入城市的留守流动儿童27万余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20.8%,而且还呈增长趋势。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呵护严重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情感脆弱、自私冷漠等性格缺陷和厌学逃学、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最需要关注关爱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妥善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关爱和帮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齐抓共管,关爱帮扶合力初步形成。06年11月,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妇联、市关工委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07年9月,全省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信阳会议召开后,我市迅速成立了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工作方案》,以强化政府行为、动员社会支持、提高家长素质为切入点,开展了“共享蓝天”全市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促进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题工作组,积极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

(二)扎实工作,关爱帮扶活动取得实效。从2005年9月份开始,市妇联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就全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调研,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校内、校外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生活情况和困难。积极创办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四老”家长学校,发挥好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向农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建立了村、校干部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由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村妇代会主任兼职中小学德育副校长的通知》,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伦理、心理、生理“三理”教育网络。加快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滑县白道口镇第二初中、滑南希望学校、林州市河顺镇河顺小学、内黄县第三试验小学等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大力开展结对帮扶,组成“家庭”,设立“妈妈”,从心理、学习、生活上给予关爱帮扶,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针对家庭条件贫困、学习成绩优良的留守流动儿童,努力向社会呼吁,积极为他们寻找资助对象,极尽所能帮助他们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抓好示范点建设,目前市、县两级已建立或正在创建24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示范点、75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7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示范点、75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示范点、79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示范点。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都确定了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系点,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市委组织部向联系点——滑县四间房乡第一初中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市委组织部领导为13名困难留守儿童每人资助了600元生活费。市教育局拿出10万元资金,用于加强联系点——滑县白道口镇第二初中的硬件建设,有效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食宿条件。市妇联、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与联系点——滑县留固镇程新庄村44名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并开展了爱心捐赠活动。07年“六一”前夕,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文联联合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安阳”为主题的庆“六一”系列活动,全市1400余名留守儿童参与了“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活动,通过组织获奖的50余名留守儿童参加庆“六一”颁奖联欢会,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游园,到肯德基用餐,使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今年春节前夕,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在全市开展了以“亲子携手、关爱互助、爱心沟通、共迎新春”为主题的“新春送温暖,爱心助成长”活动,市妇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成员单位领导分别率队深入到安阳县铜冶镇北庄村、林州市横水镇焦家湾等村看望慰问留守流动儿童,滑县、内黄、汤阴县委领导同志率队走访慰问留守流动儿童,使广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各县(市、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全市共组织570余场留守流动儿童家教报告会,培训基层妇联干部和家教骨干2200余名,结对帮扶留守流动儿童18000余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爱氛围不够浓厚,社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部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少,工作措施不力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发挥各方优势,明确工作重点,强力推进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一个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六大关护网络”,推动“五四长效机制”的落实,强力推进全市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一)构建“一个工作格局”。要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部门牵头、妇联协调服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建、民生工程考核体系,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做好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的牵头、组织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要强化协调,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教育、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明确自身职责,制定工作计划,狠抓工作落实。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献爱心、办实事,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二)健全完善“六大关护网络”。在构建“五大关护网络”的基础上,健全完善组织管护、学校帮护、法律保护、政府保障、社会呵护、家庭监护的“六大关护网络”。一是健全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管护网络。各级党委要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内容,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乡镇、村和城市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作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的重要内容。村党支部书记要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负总责,支持村委会、村妇代会开展关爱帮扶活动。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增加适应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需要的服务项目。要广泛动员广大党员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县、乡机关党员干部每人要结对帮扶1—3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村“两委”班子成员、有条件的无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人要结对帮扶本村1—2名留守流动儿童,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要尽可能帮助留守流动儿童解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各级文明办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三理”教育之中,作为有关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进行检查、指导。要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各部门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三理”教育工作情况,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三理”教育工作。二是健全以教职工为主的学校帮护网络。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学校综合管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农民工输入地要建立完善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尽快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要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收费与当地学生平等对待,防止出现辍学现象。要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要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和档案库,建立教师、学生与留守流动儿童建立帮扶制度,并将帮扶情况列入教师、学生综合评价内容。要投入资金,整合家长学校、活动室、阅览室等资源,抓好“一校两室”(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设。三是建立以公安、司法等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各级公安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纳入自身的工作职责。要准予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在当地落户。要进一步完善暂住户口登记,特别要加强对十八周岁以下留守流动儿童的登记,协助有关部门和当地基层组织摸清辖区留守流动儿童底数,为流动儿童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提供方便。要推荐志愿者加入当地家庭教育讲师团,驻村、驻片民警担任本辖区法制辅导员,开展经常性法制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要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对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事)件要及时组织查处。各级司法部门要将留守流动儿童法制教育纳入“五五”普法计划,编印普法宣传小册子,结合“三下乡”活动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要承担起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由乡镇司法所长兼任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律服务机构要设立法律咨询热线,解答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法律问题。发挥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作用,积极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四是健全以民政、卫生、财政、农业、文化、计生等部门为主体的政府保障网络。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有特殊困难的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要投入资金,帮助社区、村委会创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要建立特困留守流动儿童帮扶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留守流动儿童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当地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的留守流动儿童及时进行医疗救助。要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防止留守儿童外出流浪,对已经外出流浪的农村儿童要给予及时救助。卫生部门要着力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强留守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工作。组织编印宣传材料,开展“三下乡”服务,推荐医疗保健方面的专家加入当地家庭教育讲师团。有条件的村可以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卡,定期为留守流动儿童进行健康状况检查。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广泛动员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在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组织创建留守流动儿童看病就医“绿色通道”,并减免体检费用。财政部门要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并纳入预算,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农业部门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时,充分考虑到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必须有父母对留守流动子女履行义务、职责及其亲情联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指导,引导和帮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和恢复乡村图书阅览室,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提供适合儿童特点的图书、音像制品,提供健康有效的精神食粮。计生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及留守流动儿童的随访和服务工作,通过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关心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流动儿童。要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农民工工作管理中,统一部署、督导、检查。五是建立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各级妇联组织要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基层妇联要协助学校、村委会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详实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要选好载体,大力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重点推进“家长”、“妈妈”、“家长联系卡”、“一对一”结对帮扶、“亲情电话”、“亲情信箱”等关爱行动。发展儿童公益项目,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资助,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要依托“四老”家长学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发展壮大市、县两级家庭教育专家队伍,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组织发动农村团员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广泛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注册亲情志愿者队伍,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站”,依托少先队组建“留守儿童亲情传递”工程,解决留守流动儿童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问题。扎实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救助计划、城乡手拉手等活动,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多办好事实事。大力实施“青少年维权工程”和“未成年人保护行动”,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维权中心等阵地,切实维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要推广实施“共青视窗亲情传递工程”,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加装视频通话设备,由辅导员统一申请一批qq号,指导留守儿童通过网络视频与父母面对面交流。各级工会组织要开展专项调研,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家庭及留守流动儿童生存状况。要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职工互动互济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为特困农民工家庭和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救助和服务。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十团”队伍的优势,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流动家长学校建设和各种家庭知识普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贫困留守流动儿童,优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六是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充分发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家教讲师团、家教辅导员的作用,推广科学的家教知识,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的家教水平。要教育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意识,采取通信、打电话等方式,尽可能地与留守子女沟通联系,利用务工淡季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临时监护人在满足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注重道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注重满足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

(三)健全完善“五四长效机制”。在基层进一步督促建立健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五四”长效机制,即:成立一个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所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组建一个家园(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各项制度)、推广一本教材(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建立四支队伍(一支管护队伍、一支家教师资队伍、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一支关爱志愿者队伍),真正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四)加快加强各级各类示范点建设。要整合资源,继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将市级30所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30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0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3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5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示范点真正建设成为硬件设施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活动内容丰富的高标准、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县、乡两级要制定规划,确定目标,投入资金,在创建市级示范点的同时,抓好县、乡级示范点建设。各级各类示范点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结对帮扶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并结合留守流动儿童需要,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一校两室”(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示范点要做到“八有”(有管理机构和人员、有固定场所、有固定标牌、有规章制度、有师资队伍、有总结计划、有档案记录、有活动效果)。要加强对示范点的督查考核,今年6月中旬,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对市级各类示范点进行检查、考核、命名、通报,县、乡两级也要定期对各类示范点进行检查、考核。要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点的经验做法,发挥示其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五)深入推进“春暖行动”。针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资金短缺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市教育局等18家单位在全市范围内联合推出“春暖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冠名建设项目,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提供平台。该行动共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爱心学校(每所学校1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每个2万元,用于购置电视机、文化体育器材、书籍等)、阳光操场(每个2万元,用于为农村学校建设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及购置器材)、爱心书屋(每个1万元,用于为农村学校购置书架和图书)、爱心亲情电话(每个5000元,用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安装亲情电话,建立亲情电话基金)、“手拉手”好朋友(发动城市儿童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手拉手交朋友,并利用零花钱为农村贫困留守流动儿童捐书)、爱心结对卡(每张100元,可以与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结对帮扶,此卡募集资金将用于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等7个公益活动项目,这些公益项目可以由妇联承办、企业冠名,也可以由妇联牵线协调,单位、企业或个人自建并冠名。本次行动所募集的资金专款专用,将建设一批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阳光操场、爱心亲情电话等,切实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市、县两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带头作用,实行“一对一认项目”,每个部门从“春暖行动”系列公益项目的前5个项目中任选至少一个项目。此外,教育局要负责实施“手拉手”好朋友项目,妇联要负责实施爱心结对卡项目。要强化宣传,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或冠名建设项目活动。要利用党委组织部门远程教育网络,开办《爱心在线》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讲座,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讲座内容组织好相关人员进行收看。

三、全力推进,扎实工作,确保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及有关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基层领导班子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各乡镇、有关涉农办事处和村两委要指定一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办公室要严格工作制度,建立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做好组织、协调、督导工作。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工作方案》的要求,明确职责,理清思路,细化任务,加大人、财、物投入,切实把职责范围内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成员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工作任务的落实,成员单位联络员也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作好联系、沟通、协调等具体工作。要抓好各自的联系点建设,要将联系点建成高标准、能起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切实推进全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二)深入调研,狠抓督查,严格考核。市、县两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准确把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广大家庭、儿童的需求,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通报,对领导重视、推进有力、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甚至因主观原因导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出现严重问题的,要予以严肃处理,直至追究责任。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立了督查组,每年对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特别是示范点、联系点建设情况进行2次以上督查考核。县(市、区)专题工作组也要建立相应的督查、评估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通报。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也要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考核、督导。

(三)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优势,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留守流动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大力宣传爱的教育、无歧视教育、平等发展等关爱理念,为农村孩子平等融入城市创造条件。注重总结和推广基层创造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带动作用。要积极传播“春暖行动”的公益理念,通过向社会发放倡议书、张贴公益广告、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和支持“春暖行动”,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同志们,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就是关注民生、关爱祖国的未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共同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创造和谐有益的成长环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安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发挥农场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在推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中积极作用,切实改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原则,深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档案,使留守、流动儿童分别建档率均达100%。

2、留守流动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留守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

4、对涉及留守流动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法律援助率100%。。

5、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家教知识普及率达100%。

三、时间安排

从现在起开始启动,并迅速全面推开,12月份总结交流。明年抓巩固提高,建立和完善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安排

1、抓宣传,营造氛围。

工作任务: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横幅、文化演出等切实有效的宣传工具深入宣传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目的、意义,使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深入人心。

时间安排:8月中旬。

责任单位:农场办公室、妇联、团委、广播电视站、文化活动中心。

2、抓调研,摸清底数。

工作任务:摸清全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他们的生存状况,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关的政策,为决策提供依据。

时间安排:8月中旬

责任单位:农场办公室、场妇联、教育总支、场团委、青农、滨湖、沙口、高车、五七、东风六个分公司和五通口社区。

3、抓重点,联动推进。

一是重点抓好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工作。

工作任务:在摸清留守流动儿童底数的前提下,建立每个留守流动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委托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在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

时间安排:8月下旬

责任单位:妇联、教育总支、青农、滨湖、沙口、高车、五七、东风六个分公司和五通口社区。

二是重点抓好对留守流动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工作。

工作任务:要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片民警、社区相关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沟通联系。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流动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

时间安排:从现在开始常抓不懈

责任单位:妇联、教育总支

三是重点抓好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任务:其一,深入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流动学生通过学校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室全部向留守流动学生开放,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流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其二,在留守流动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优秀团干、队干及社会一切可动员的力量。配对帮扶教师和人员要经常与留守流动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流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社会人士成为“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流动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流动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其三,开设心理教育课。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流动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流动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流动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间安排:从现在起常抓不懈

责任单位:妇联、教育总支、团委

四是重点对留守流动儿童的资助、体检、防疫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其一,在资助方面的工作任务: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流动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民政,财政等单位结合有关工作适时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作,重点帮助贫困留守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安排:从现在开始常抓不懈

责任单位:教育总支、民政室、财政所

其二,在体检、防疫方面的工作任务:卫生、防疫、计生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要重点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社区、街道、村组等要积极配合对留守流动儿童进行体检、免疫。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出通告等形式,根据季节的变化,加强各种流行病季节病的预防工作。在社区,学校等留守流动儿童或委托监护人较为集中的场所,开展流行疾病的知识宣传讲座。工商、城管、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定期到学校及学生生活相关场所进行“三无”食品的检查和治理工作,确保孩子们的饮食健康。

时间安排:从现在开始常抓不懈

责任单位:卫生院、防疫站、计生服务站、工商、城管等。

其三,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方面的工作任务:派出所、工商、城管执法、文体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创造平安、和谐、卫生、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时间安排:从现在起常抓不懈

责任单位:派出所、工商所、城管所、文化活动中心。

五是重点加快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中心建设

工作任务:按规划保质保量完成位于武湖东风小学的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中心建设。

工作时间:8月下旬

责任单位:妇联、教育总支

4、抓机制,力求实效。

一是建立联席会制度。由场组织、妇联、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团委分管领导组成推进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前段工作进展,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

二是建立健全“包干”制度。实施“场领导包场、分场负责人包社区、校长包校、老师包学生”,各部门、各单位分别包干的全方位多层级包干制度,在留守流动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优秀团干、队干及社会一切可动员力量。定期召开帮扶人员、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等相关人员参与的座谈会。要求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或社区负责人联系一次,每学期与帮扶人员及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要求帮扶人员每周与“留守流动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流动儿童”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是建立应急机制。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农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流动儿童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农场党委政府,以保证留守流动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委。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五、组织领导

农场成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农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邓桂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求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要通力协作、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明确责任,实施考核。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明确责任抓落实。农场将各单位各部门加强对留守流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如因工作不力而造成影响,该单位不得评先,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各单位各部门要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为契机,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开断我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新局面。

湖北省国营武湖农场办公室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关于提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南宁市作为首府城市不断扩张,不少县区的农民离开乡村涌入市区谋生,留守儿童群体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教师开展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根据官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广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连续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或一方连续外出务工4个月以上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根据国家2015年的统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0%以上。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性格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儿童问题更多,也更难处理,同时留守儿童也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

要让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地生活、学习,拥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校在关爱留守孩子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如下。

1.领导带头,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是根本保障

我校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学生之间开展"结对子"活动。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考核细则。如学校要求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同时,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职责,重点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加强监督。学校在每个月第一周星期三下午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题会议,讨论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交流工作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

2.扎实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有效关爱留守儿童的基础

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几次摸底调查,已将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整理建档。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还对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情况、近期行为表现等情况了如指掌。如每个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认真细致地做好留守和的摸底调查工作。分别发放调研问卷、电话咨询、入户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实际监护人、学生等三类人进行调查摸底,发现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本学期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本学期在校生1378名,其中留守儿童182人:有些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情况如下:非常想父母的,85.0%,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害怕陌生人的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看不到希望11.9%。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以上调研结果为我们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科学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落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必备手段

3.1初步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共管的关爱模式。在每年3月至10月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高峰期间,我们学校通过镇党委协调,联合关工委、派出所、社区等多次加大对网吧、茶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的排查力度,确保避免留守儿童沉溺娱乐场所。在重大节假日前,我们学校与交警部门联合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并加强安全整治,确保学生上学放学的人身安全。每个学期开学初,与镇团委联合开展关爱女童安全教育。每学年开学初,我们学校与镇卫生院联合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做一次体检,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每年重阳节前后开展"二老"进校园活动。学校通过多方努力,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室建设。学校配备有基础型心理咨询室一间,每周定期开放四次,基本满足学生日常心理咨询的需要。选派杨秋淦等老师参加心理咨询教师资格的培训,目前学校有杨秋淦、黄金兰等老师持证上岗,作为心理辅导员。为关爱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指导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自信等方面的培养取得显著的成绩。

3.3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每学年开展的读书节、体育运动会、英语单词听写比赛、六一文艺汇演等,有意识地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赛,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以上是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摸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总之,有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大家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必将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团中央启动“情暖童心”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程

日前,团中央发出通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更好地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责任分工,从今年起,全团组织实施“情暖童心”共青团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程(以下简称“暖心”工程),努力聚焦重点,形成合力,加大统筹,做出实效,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聚焦手拉手志愿服务、关爱服务项目、重点支持保障三个方面,集中打造“暖心”工程,突出共青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关怀和精神成长引导。

团中央要求各级团组织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担当,加强与民政部门等相关方面的衔接,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优势,把关爱工作与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参与社会治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以“情暖童心”共青团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程为统揽,以情感关怀为主要内容,以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省份为重点区域,打造统一品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全团合力,切实做到精准、务实、有效,力争在党政有关部门、全社会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格局中作出更大贡献。

团中央要求积极开展“情暖童心”大手牵小手团员志愿服务活动、“七彩假期”青年志愿者P爱行动、少先队员“手拉手”互助等活动,动员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课后辅导、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推动实施“青年之家――红领巾梦想村塾”和“希望社区――留守儿童陪伴”等服务项目、红领巾微心愿圆梦行动、“情暖童心”公益夏令营活动。积极合理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性个案维权,开展示范项目和典型评选,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推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在“情暖童心”大手牵小手团员志愿服务活动中,要求各级团组织结合开展“学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统筹安排高校团委、企事业单位团委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县级团委结对,高校院系团委和团支部、企事业单位团支部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小学大队、中队结对,组织共青团员打出团的旗帜,积极开展团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精神陪护等工作,接力关爱、精准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统筹安排中学团委组织高年级共青团员结对帮扶低年级留守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探究

摘要:文章从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4个方面简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针对利用信息技术开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加以分析,最后基于信息技术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策略进行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剖L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f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小学班主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策略谈

摘 要: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管教,从而造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应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管理采取了一些策略方法,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习。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作为班主任切忌因为留守学生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或放任不管,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从细微之处做起,用心去爱护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把自己关在狭小的自我生活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作为班主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首先,做好对“留守学生”情况调查,对本班级“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数量、家庭状况(包括父母在外的通讯地址、电话)、家里代管监护人情况。认真分析“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建立“留守学生”辅导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教师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

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经常通过电话联系,情感沟通,孩子的幸福感增强了,家长也强烈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自觉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传统的家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居两地,鸿雁传书是最为经济的联系手段。引导学生与父母情感沟通的书信来往,老师的“穿针引线”很重要。作为班主任可以要求孩子与父母经常书信交流,孩子们可向家长询问打工的经历,外出打工的生活,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乡的变化,以可以说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启迪。在孩子与家长的书信对话中,学生感受这浓浓的亲情。通过书信活动,孩子们可以时常感受远方父母的关注,而远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要利用每周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学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朋友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理想和尊严,他们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各种权利,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这些留守生比别的学生更敏感、更脆弱,他们经常用“漠视一切”的态度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平常不愿与人交往,但如果有人无意触犯到他自身的利益,他们会立刻变得蛮横起来,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我们班主任要多与他们谈心,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他们的爱好,经常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要求周围的学生多与他们交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他们感受到友情的珍贵,班集体的温暖,学校生活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五、关住“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留守W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学生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学生”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总之,班主任老师要建立一个比较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和谐的班集体,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