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3 05:14:16

导语:在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关爱教育留守儿童

内容摘要:我认为如何关爱教育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21 世纪,是经济蓬勃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我所任教的小学,处在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的家长,随着打工浪潮远走他乡。“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让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父母之爱的他们感到“孤寂无助”,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教师应把关爱放在首要位置,用平等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爱,帮助他们。

那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怎样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同学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留守儿童。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关爱,拥有爱心的老师才能让学生信任,让孩子亲切。于是,我给予那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无论课内外,我通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待,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对其嘘寒问暖。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前几天,兰丽丽感冒了头痛。当我得知情况后,及时和她的外婆联系,可她的家人电话无法接通,我及时将她送到附近的卫生院治疗,替他服了医药费,并派了两名同学护送他回家,并嘱咐他按时吃药,好好休息。

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我尤其注重哪些成绩差的孩子。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需要大家多给予帮助。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走上辍学之路。这些儿童离开父母后,就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这种低落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将合理调整其心理状态,积极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我们班单亲的双胞胎姐妹之一陈雨,父亲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她们的学习成绩不够好,班上有些同学不愿意和她们交往。她比较胆大,懒惰,经常拖拉作业又不修边幅,上课也不积极发言。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循循诱导,并赠送给了她学习用品,她当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因为爷爷奶奶也不识字,没法辅导功课,再加之她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做题的速度很慢。我就利用体育课,下课及其他休息时间,辅导她的作业,讲她没听懂的知识,并让她的姐姐监督他完成作业。渐渐的她,能按时交作业了。那天,看到她上课听讲非常认真。我就及时的多表扬了他:“今天上课,陈雨听的最认真,所以作业做得才又对又快,大家要向她好好学习。同学们,今后要多多帮助她们姐妹!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帮助和努力下,他们会越来越自信,考试成绩会越来越高。”现在,班上两个学习最好的同学已经和她结成了学习小组,专门解决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看到陈雨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同学们对陈雨的看法也改变了,也愿意和她玩耍交流了,她的性格也渐渐开朗了。

我认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他们在学校时尽情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帮助,陶醉在快乐和幸福之中,渐渐便对同学、老师、学校产生向往和依赖感,淡化化思念父母所带来的痛苦。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关注,不能歧视。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外出务工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乏父母的爱与教育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严厉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容易因为一点小事与别人打架。因此,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时刻提醒他们遵纪守法是非常的必要。

我班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献爱心募捐活动,演讲比赛等。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过儿童节时,让留守儿童通过唱歌,作画,做手工,演讲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坚毅。对父母的思念和期盼是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我教育他们利用电话,架设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多和父母沟通交流,并把它转化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载体。我做到定期和儿童父母联系,向他们直接反映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能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与他们协商务必每月和儿童通一次电话,向儿童直接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努力向上。黄奕同学亲耳听到远方父母教诲,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关爱着自己。她说:“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我觉得不再孤独,我有自信心了,我会努力改掉以前顺手牵羊等不良行为。”

另外,利用我校课题组开展“感恩”这项活动时,教育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其中,王梅同学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爸妈,我很想你们,你们辛苦了!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辅导了。班里的同学都很关心照顾我,我和李娜,小敏成了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不让你们操心。年末的时候,你们早点回来。”短短几句,包 含孩子的真情。我让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不仅能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沟通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三、和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其现任监护人密切配合,构建新的家校合一教育理念

这些没有父母在家呵护的留守儿童,有的和祖(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有的住在亲戚朋友家。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儿童十分溺爱,造成儿童放荡不羁。亲戚朋友,面对他人的孩子,管与不管都感到为难,造成教育空档。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儿童能养成良好习惯,得到健康发展,只要能做到不出大的问题就已经不错了。因此,我便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家庭教育同步,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儿童们劳逸结合,才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同样的只有监护人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孩子们才能感受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记得,我班有个孩子黄奕,很喜欢看书,她经常和几个小朋友去新华书店看书,有时趁服务员不注意顺手牵羊,拿了几本书回来。我知道后,严格批评了她,并通知了她的奶奶。他后来成认了自己的错误。要求家长,回去严加管教,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据我了解,他拿的绘画书比较多,后来我才知道他喜欢画画,送了她一本。她很感动!她的画,在六一画展中还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他的妈妈,知道此事后,教育他不能那样做,并且寄钱回家让他去买几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他本质上,也不是个坏孩子,只是一时糊涂!

还有一些儿童的父母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经常寄钱回家。孩子的任性,再加上监护人宠溺,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往往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我班的丽丽同学,觉得外婆做的饭不好吃,经常要到餐馆里去吃,一顿饭就吃要去十多元钱。我知道后,当着外婆的面严格批评了她,指出了她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挑食,铺张浪费的坏毛病。她想外婆道了歉。后来,我在班级举行的“勤俭节约是美德的主题班会”上,没点名的说了这种不良现象。我一再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父母赚钱的不容易,要将钱花在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必须评上,不能随意浪费。”她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我今后一定改,请你相信我。”其他同学也表示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做到勤俭节约。

我班上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与孩子经常联系购买了电脑。他们经常在网上聊QQ,打游戏,真正用到学习上查阅资料的次数却很少。我知道网络上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和黄色网站以及各种网游,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监护人的宠溺,自身又缺少一定的判断能力,更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患上“网瘾”。这时,我校开展了“文明上网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同时和监护人联系,要其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使孩子远离“网瘾”。 当然,单单靠外界的努力是不够的,也需要孩子们严格要求自己,我常常给他们敲警钟,帮他们判断那学网站和信息是不适合他们浏览的。

总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编辑:圆圆)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我国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而且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也与其他儿童有显著的区别,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问题毕竟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将长期存在,同时在农村也存在不少困境儿童。如何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将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妇联2014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那么,是什么造成家庭教育的这样的缺位和断层呢?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据此分析。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

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的不完善。

由于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宽带互联……“代沟”一词已经成为父辈和子辈之间关系的缩影。更别论,祖辈与孙辈之间。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辈不在家,大多是祖辈作为监护人在家照顾孩子,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在留守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人能管得了孩子。祖辈由于上了年纪,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更别论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所以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至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角色的缺失,教育仍然有诸多问题。

2、“照顾者”的教育方法不当,且忽视德育。

在留守家庭中,祖辈和照顾者在教育中大多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平时于物质和金钱方面会给予留守儿童很大的方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旦回家,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孩子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但是,亲情缺失使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极易在心理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而且,受农村的教育管理条件限制,学校也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上的足够关注。

同时,留守儿童家庭中,“照顾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满足物质需求,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甚至,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使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等不良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进而危害社会,危害家庭。

1、家长学校没有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多以儿童学业为主。。

农村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即使开展,也大多是理论,对监护人和“照顾者”的教育行为缺乏指导,甚至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其指导者肯定都是教师,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难免多以学校教育工作为重,以儿童的学习为重点,忽视了德育等监护人和“照顾者”急需的指导。

2、指导形式的多以课堂为主,缺乏实践指导。

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多是上课的形式,家长总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指导的形式无非就是“讲座、家长会、谈话”等。没有实践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3、学校缺乏专业的家教指导队伍,而监护人和“照顾者”又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个与时俱进的话题。

然而在日常的家庭指导工作中,社会偏见层出(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舆论偏激(读书无用论),甚至于有专家依据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经验来做。也有专家依据2000年的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来工作。这样与时代的脱节能行吗?社会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然而这家必将是个大投入的事情,可是而今的投入呢?且而今家庭教育多是所谓专家的闭门造车的理论成果,缺乏实践指导。还不如,心理咨询师的早期介入来得有效果。

1、强化政府职能,构建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以政府的改革为起点的,没有政府的改革,一切免谈。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想法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留守儿童的教育据现有的社会环境来看,还是以学校的关注为重点,学校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重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对其加强观察和监护,最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遗体监护体系。对于留守儿童,适当的人群,提前进行心理干预。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青、工、妇、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单位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当然根本上还是要家长对教育倾情,加强对家长的规范指导,甚至要强化到家长对教育的某些行为的详细指导,最好从法律层面出发,加强家长和孩子的联系与互动。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以家庭的倾情为中心。如果家长不倾注,那么就法律强制其关注。

4、加强对“照顾者”的培训指导,对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指导,为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内容、进度、活动安排和要求以及学生在教养机构内学习、生活的情况。家长和“照顾者”的教育观念

、教养态度和包括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在内的教育行为等有关知识进行指导。5、从“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出发分层次的进行指导。从“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针对性加以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讲座内容,选择家长感兴趣的讲,针对家长自身问题讲、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切合家长的实际。作为新时代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必须要拓宽指导形式。除了培训以外,还要通过电话访问、上门家访、个别交谈、经验交流等途径来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开展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导工作。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做到家、校联动,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作。提升了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家庭教育会显的促进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

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

可采取以下措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

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儿童的发展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郑敬东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人民政府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一、留守儿童的相关特征

1.自私狭隘。除了自卑孤僻以外,留守儿童大多具有自私狭隘等不良心理。经调查分析发现,在为人处事方面,留守儿童大多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并拒绝参与团队活动。在言行举止上,具有此类心理的留守儿童大多将自我作为中心,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就会发火、沮丧。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儿童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对于学习,他们往往表现得厌烦、毫无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也较差。更有甚者,扰乱课堂纪律,并与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当然,除了留守儿童以外,其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厌学心理,但此种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3.逆反心理强烈。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们也有着一系列需求,例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理解需要等。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实现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困难以及挫折,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从中产生失败感和失落感。倘若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将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镇压下来,那么他们就极易走上逆反的道路。

二、学校的教育

1.对留守儿童进行尊重和关爱。教育以爱作为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是其最为基本的心理要求。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以及教导,留守学生对爱的需求则更为强烈,为了对亲情方面的缺憾进行弥补,他们就迫切渴望老师的关爱。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就需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出发,对其进行呵护和关爱。

2.对良好的班集体进行创建。针对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以及压抑的心理状态,教师需采取措施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鼓励他们多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班级大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其次,需为其创建出一个较好的活动环境,即鼓励留守儿童们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活动中心任务交给具有一定组织领导才能的留守儿童,旨在对其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另外,针对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教师需不断进行鼓励,并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谊。

3.对其信心进行树立。由于处于青春期,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给予肯定,并在此期间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积极采取措施指导他们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即明确自己的优点、缺点,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扬长避短。

三、社会家庭管理

1.对留守儿童之家进行建立。需对“留守儿童之家”进行积极建设,即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捐款,帮助“留守儿童之家”添置青少年书籍、桌椅、纸笔、运动设备等,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为留守儿童普及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章,使其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得到加强,进而提升其防范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戚有为 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凉水镇中心学校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一、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一)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极易在人格发展上表现出不健全的特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文化课,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之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经费不够等。

(三)城乡户籍制度限制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

(四)安全观念淡薄、隐患多,极易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参与打架、赌博、吸烟等不良活动;或者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经常上山、下沟、游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要想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社会热心人士也可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尽可能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家庭监护的作用

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实践表明,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如果双方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第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关心和爱护;第三,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手拉手”互动模式;第四,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分类教育管理。

(四)坚持家访制度,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鼓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便于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形成合力效应。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真正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作者:杜爱珍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川学校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一、昭觉县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不能及时有效地关心留守儿童身心成长。

现在昭觉县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性格孤僻冷漠,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甚至有时会作出过激行为。再者,他们的学习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辅导,思想知识跟不上现展的需要,接受知识被动,意志不坚定从而就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进而发展成新一代的文盲或半文盲,而他们自身却没意识到。

2.农民外出务工成风,认为读书不重要的观念盛行。

调查发现,由于很多农民工错误地认为没有文化照样能够挣钱,不仅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还将这种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孩子。农村农民外出务工成风,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无形中错误地认为读书不重要,对自己学习要求低,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差。很多父母认为,现在大中专院校不包分配,很多大学生就业难,读不读书都一样,加之巨大的教育投入成本,他们觉得还不如让自己的孩子早点打工挣钱,这是导致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辍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学校一般很少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和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很少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道德素质及安全法制教育。父母外出务工,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几乎没有。加之学校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放松了对成绩较差儿童的教育,导致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不但没有得到特殊关照,反而成了老师放逐的对象,从而造成他们逆反心理增强,不断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及部分高校志愿者队伍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总结

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六个要点,分别为结对接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实例如下:

1.四川大学支教团经验。

1.1团队建设。川大是最早参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之一,在过去十三年的工作中,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的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团中央的各项规定,做好支教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支教团定期组织开展工作例会,坚持制定每周工作计划,坚持每月工作阶段性总结,保证支教团工作有组织、有规划、有序运行。1.2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助学平台。在做好支教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四川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网络等平台,发掘和吸引社会资源开展寒衣捐赠、捐资助学、援建学校等一系列服务贫困学生、提升教学条件的活动,有效地解除了昭觉贫困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为昭觉的教育、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3建立奖助学金奖励机制。支教团积极联系社会爱心资金,通过设立奖助学金项目选拔全县中小学生作为学习典范,以鼓励彝乡优秀学子努力学习,立志成才。1.4开办“彩虹知语堂”。支教团建立了“川大·安利彩虹知语堂”项目。在普通话、英语、卫生礼仪课程基础上,设“放眼看世界”课程,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讲解关于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为留守学生带去更多学习上、生活上的关注、关心与关爱。1.5小导游训练营项目。结合当地文化旅游背景后,支教团老师在“彩虹知语堂”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了“彩虹知语堂”小导游训练营项目。一方面,支教老师组织学生在当地进行导游试讲,给孩子们一个风采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支教老师组织小导游走出大山到城市采风,在孩子们展示彝族文化的同时让孩子们开阔视野。1.6爱心灌注索玛花儿,用文字记录心路历程。为了展示支教团工作成果,给彝乡孩子提供一个展现文学底蕴的平台,支教团面向全县各中小学开展了主题刊物《索玛花儿开》的原创文学作品征集,包括以描述彝族学子生活学习现况突、显彝族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彝乡风”,以描述我眼中的世界为主题“看世界”,以描述师生情为主题“师生情”,以描述我的青春梦想为主题“青春梦”,以抒写心路为主题的“心灵窗”,以对父母、朋友感恩之情为主题的“亲情桥”,以回忆支教生活为主题的“青春无悔”及特别策划“寻访雏鹰·自强之星”八大板块。1.7运用新媒体,增进外界对昭觉的了解。昭觉是一个相对闭塞而又很需要外界关注和帮扶的地方。支教团利用网络资源,开辟支教团专用博客、微博、爱在昭觉QQ空间、人人网、百度贴吧等多种媒体平台,向外界介绍昭觉浓郁的彝族传统,反映昭觉学子实际面临的求学困境,分享志愿者支教体会等。

2.四川共青团开展以“放飞留守梦·共筑快乐梦”为主题的“快乐学校”——暑期关爱留守学生(儿童)专项志愿服务行动。

“快乐学校”自2010年实施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三年来,共接受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000名志愿者报名(其中包括75所高校4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派遣360余支队伍3000余名志愿者奔赴我省21个市(州),服务留守学生(儿童)超过4万人次。2012年,在团中央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评选表彰活动中,四川“快乐学校”荣获了优秀项目奖。此外,“快乐学校”项目受团中央邀请,赴广州参加第二届志愿服务广交会。“快乐学校”活动现已走出四川,推广至贵州、甘肃、广西、云南、重庆、山东、福建、山西、黑龙江、吉林等10个留守学生(儿童)较为集中的省市开展。

3.武汉理工大学:榜样辐射助成才注重结对促接力。

经过六年的探索,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现已基本形成了“榜样感召与学生响应相结合、重点结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格局,通过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提升关爱行动的“专业化”特色,并通过建立关爱基地,通过接力方式落实结对。

4.西南科技大学:用爱陪伴成长自护扬帆启航。

西南科技大学“爱启航”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秉承“用爱心传递知识,用无私回报社会”的服务理念,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从2009年起利用寒暑假期深入农村,面向农民工子女开展“自我保护”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培训自我保护技能,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突破。

作者:冯旸 许诺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一、父性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2]。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男人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女人则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着“相夫教子”的“天职”。

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注重感性的特点,因此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这对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像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而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父亲会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同时由于父亲粗犷、豪放的天性,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诸如大度、开朗、喜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等等。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感性与理性美的统一。若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如今的孩子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主心骨,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女孩子更有“软弱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二、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相当数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或者单方留下抚养孩子,或者将孩子单独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从而最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3]。据建设部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流动人口”课题组对上海、广州、成都、郑州等11市的调查统计,在这11座大城市31.7万流动人口中,农村男性占71.90%,农村女性占28.10%,男性是女性的两倍半[4]。而今年最新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则通过细微的资料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的状况。(见下表)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构成(%)

(资料来源:2008年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如上表所示,有22.48%的男童和22.86%的女童是与留守的母亲单独生活在一起,有21.46%的儿童是与母亲及祖父母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有51.11%的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与父亲单独留守的儿童只占18.89%。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与母亲一方单独留守的比例逐渐增高。可见,相当多的留守儿童是长期和女性长辈(其中主要是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而父亲由于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从而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失去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但缺少父爱的孩子同样不幸。失去父爱同样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5]。这些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父爱,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该报告结论还显示,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而且这个比例还会持续增长,相应地父亲常年外出的留守儿童人数也会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性教育。

三、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后果

对孩子来说,母亲角色的缺失是残忍的,而父亲的缺席将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而深远的影响。

1.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体的良好发育。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无论是在身高、体重、还是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触的儿童,而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更高。早在婴儿期,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及肢体运动游戏等给孩子以强烈的大肌肉活动刺激,从而能够促进孩子身体发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与孩子的户外活动也增加,这些活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那些父亲长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由于很少有机会和父亲在一起,相关的活动或锻炼就少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孩子,因为长期由爷爷奶奶带养,看管比较严,大部分时间呆在屋子里。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发挥肯定会受到影响。

2.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父亲是引导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父子的交往和游戏容易引起孩子兴奋,诱发孩子的兴趣,游戏的多样化导致孩子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冒险,锻炼体能,并强化对外界的刺激感觉,从而培养了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而那些缺少父亲教养的孩子,个性中可能会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若是男孩,则难以学会自制,并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与别人的交往;如若是缺乏父爱的女孩子,对男性的认识则可能会有疑虑,这将影响到他们日后与男性的正常交往。

3.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五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于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这些特点,常与父亲交往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想像力和创造意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与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于许多的农村孩子来讲,他们的父亲自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忙于挣钱养家,无暇顾及他们。一般而言,在农村,母亲的知识、经验都不如父亲,眼界也不如父亲。因此,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亲对其想像力、创造意向、认知技能、成就意识等的培养而最终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4.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发展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并表现出了性别定向的趋势。学者们同时强调,个体的性别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且确信无疑地指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父母起着不容忽视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亲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气质风度来表现阳刚之美。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但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而言,长年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父亲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男孩子表现为性格脆弱、胆怯、懦弱、做事犹豫,交往能力差,没有阳刚之气,有“女性化”的趋向。又如,女孩子因为缺少父爱,没有安全感,容易陷于早恋,不仅影响学业,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父性教育缺失的解决对策

1.政府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要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具体包括在城市创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或接纳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问题的前提。

2.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父亲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在现行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应当从“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应该女人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因此,作为父亲即使再忙,也要多找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状况。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透析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1]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2]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3],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4]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6]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乡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1]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2]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3],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4]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6]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摘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

一、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教育的和谐发展

1.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强力支持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是人”,而人的培养主要依托教育。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育的强力支持,需要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奠定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素质基础;需要通过教育提升国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一定意义上,教育培养的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内涵性基础和逻辑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蕴含着整体性思想,和谐社会必然内在的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为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宏观层面上,教育的和谐发展应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教育与落后地区教育,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等协调发展;中观层面上,即落实在教育内部,如在教育目标上,它要让学生诸种素质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即教育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微观层面上,则具体到师生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生为主体的学和谐统一,形成双方互动的机制。教育通过自身的和谐发展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个体。为此,要做到教育的社会观与人本观并重、教育的技术品质与人文品质的有机融合、教育的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影响人的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有序的发展。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和谐社会的蕴涵

和谐社会的蕴涵丰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系统(即社会结构的总体)而言的,不是针对社会的部分而言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这种稳定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这个系统往下又可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这些子系统之间只有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蕴涵至少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与自身的和谐,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等几个层面。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和谐的社会。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社会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我发展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四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构成人的生态发展空间。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应当是城乡发展相协调的社会,也应是区域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尚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协调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当前,受城乡“二元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因此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中国教育报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10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我们在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就沿用此分析框架,分别揭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留守儿童”,首先就与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其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其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4.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另外,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论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

【论文摘要】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2、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家庭环境。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更多的关爱。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与配合。但是,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配合和协调家长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

(3)社会环境。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使得他们没有能力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生活所迫。近年来,随着赚钱作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念兴起,打工照样挣钱的“新读书无用论”随之出现,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4)政策滞后。政策的偏差,使得薄弱的农村的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弟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或者收取高额借读费,以限制外来学生“占用”他们的教育资源,所以留守儿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1)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2)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

摘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民政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意见

近年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未随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的儿童(以下称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其教育和管理逐渐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为切实关爱留守儿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县实际,就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8号)和*精神,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开展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教育保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工作目标

(一)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将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结合布局调整,适当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儿童寄宿上学问题。保证全县留守儿童中的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达到“普九”标准。

(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重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开展特殊的关爱教育和情感抚慰,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其身体、心理、品格健康成长。

(三)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宣传国家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加强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落实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确保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将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纳入县、乡(镇)教育考核目标。积极整合资源,逐步建立政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二)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乡(镇)政府要根据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制度,认真抓好各项基础工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履行教育、督促的责任。各乡(镇)要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档案,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各乡(镇)政府和学校每年春季(3月1日前)、秋季(10月1日前)要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将统计数据报县教育局。要督促村委会、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严格控制留守儿童辍学率。

(三)强化部门工作责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1.教育部门要围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留守儿童享有的教育权利,要将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在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统一部署。一是加强宣传,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度扩大留守儿童的寄宿规模。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四是充分利用节日和假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五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校要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中,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要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保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民政部门要做好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工作。重点是贫困留守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享受应有的社会救助。协调有关部门在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中,为农村留守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要及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及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卫生部门要做好留守儿童卫生保健工作,使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留守儿童接受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宣传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条件,积极动员留守儿童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所有留守儿童享受合作医疗政策。

4.公安部门要积极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提供服务,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

5.司法部门要开展有关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优先受理、精心办理涉及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发挥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依法积极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开展法制教育师资培训,落实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6.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三室”(游戏室、台球室、录像放映室)、“两厅”(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

7.劳动和社会保障及农业部门要在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知晓自己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父母对留守子女履行义务、职责及其亲情联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指导,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严禁企业使用童工。

8.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网络的优势,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家庭及留守家庭的随访和服务工作。

(四)发挥群团组织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组织动员农村各种协会、社团组织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服务工作,提高农村群众互帮互助的自助意识,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服务功能。

1.各级妇联组织要牵头负责“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大力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服务,积极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帮助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2.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努力构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维护留守儿童权益。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各级工会组织要配合有关部门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家庭及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为特困农民工家庭和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维权服务。

4.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要全面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婚育、子女监护等情况,开展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随访工作,依法督促家长(监护人)履行教育和监护子女的法律义务。

5.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优势,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参与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和各种家教知识普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留守儿童,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最近,笔者就全镇“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

护国镇是纳溪区第一大镇,全镇总人口6.2万人,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864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0.1%,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孩”。据对全镇22所中小学校点的调查,我镇现有中小学生8126人,其中“留守孩”已有2549人,占全镇中小学生总数的31.4%。在校小学“留守儿童”1843人,初中706人。在一些偏远学校乃至教学点,“留守儿童”己成为学校生源的主体,如护国镇中心小学现有1468名小学生,“留守儿童”就有974名,所占比例达到66%。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有1426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有923人,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有2078人,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有326人,寄养在邻居朋友家的学生有145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后,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49%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有近10%的家长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有近1%的家长十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占47%,有的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8%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1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35%,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18%。在学习上,59%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有无助感。在与同学的关系上,2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5%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0%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7%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该怎么办。

二、存在问题

(一)生活中缺失亲情,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

(二)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21%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43%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欺负后,有25%的人表示“无所谓”,13%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出现偏差和过激行为。

(三)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有43%的“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糟糕”;78%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下降。据一小学班主任老师介绍,他所带的班级4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占八成,这些“留守儿童”中,80%的人学习成绩处于班上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30%的学习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儿童”已成为拖教学成绩后腿的一块“心病”。

(四)行为出现偏差,违规违纪现象多。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发现,有22%的“留守儿童”上学经常迟到旷课;24%的人经常沉迷于打游戏机和上网;26%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大里小学校点负责人说,在他们学校,“留守儿童”越多的班越难管,违规违纪现象比其他班多得多,“留守儿童”管理难已成为学校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五)隔代监护职责浅层化问题突出。“留守子女”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有的监护人对待孩子迁就放任;有的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甚至谩骂、体罚。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六)道德凸现危机。“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调查发现,38%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8%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七)留守子女的人身安全令人担忧。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三、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给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带来的高额成本、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农民工子女在转学后面临的教育内容无法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而增收需求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取舍失衡、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的落差都增加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一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三是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四是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五是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三)学校教育管理陷入僵局。“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无人能管,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冷落他,有的或严厉管理,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儿童家长很少与老师交流和联系,不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有的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有的家长连成绩都不在乎,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很满足,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只有无奈。

四、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一)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适时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多种手段,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孩子大了打工也能挣钱过日”的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道德养成上的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其次,家长还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第三,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一群,“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还可以兼顾安全。

(四)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二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促进“三农”更好发展的问题。没有父母愿意漂泊异乡忍受分离之痛,只要家乡有适合自己、能够务工谋生的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家乡务工。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

三是强化社会关爱,建立校外“一对一”帮扶机制。打破学生年级、班级界限,以村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本校高年级素质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招募一名青年志愿者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开展每周一次集体活动,组织本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和“五老”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

四是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力度,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杜绝网吧经营者接纳未成年人,开展经常性的扫黄打非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司法部门要在各中小学定期开展法制讲座为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生提供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律自护意识。

五是全社会都要伸出热情的手,带着“留守儿童”走。推行“代管家长”制,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加强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报孩子成长情况。在农村开展“妈妈”活动,让那些不外出的农村妇女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同时,“妈妈”要经常开展活动,像亲妈妈一样教育关爱留守孩子。逢节假日,把留守孩子请到家里来,改善改善生活,交流一下感情。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人口流动留守儿童教育

摘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

摘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江苏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各界妇女如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基层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分析

摘要:在新时期形势下,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就纷纷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大量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生理、安全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很多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当前政府必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研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心理出现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都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逃避,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内心压力较大,遭到同龄人欺负时经常会发生过激行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2.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为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缺乏自制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辅导,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状况也不好。同时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学生读完初中就可以,应该早点毕业外出打工,这样也能补贴家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3.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从小没有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建设,而且长年外出务工,根本没有给学生作出表率,久而久之学生道德教育就出现了问题。据调查统计数据所得,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不良道德行为,农村人口稀疏,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无人看管的房子较多,许多留守儿童都习惯到这些空房子中“拿”东西,这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较快,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我国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想要在城市上学,所需办理的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同时在高考时农村子女还必须要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基本都从事基层或底层行业,所得收入较少,而且压力较大,因此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将孩子接到城市中学习,农村儿童就只能离开父母,在农村接收教育和生活,他们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

2.从家庭和学校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长年得不到父母的教导,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放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十分骄横。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较少,师资匮乏,老年化严重,一位教师往往要捧好几本书,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是普遍现象,加上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教育的节拍,自身教育的理念陈旧和心理疏导的经验缺失,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农村学校更多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教师总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减轻农村家庭的就学压力。其次,政府要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加强政府职能的优化,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教导农村家长的教育观,要鼓励农村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发掘。最后政府还要对城市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治理,尤其是一些网吧和娱乐场所要进行取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要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要多为孩子考虑,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监护人,要能做到监护人的各项职责,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3.学校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地方就是学校,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都实行寄宿制管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政府还要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要定期派遣心理教师到学校工作,要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状况,要与家长相互合作,共同商讨教学计划。

作者:秦桂运 单位:广西阳朔县杨堤乡中心校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在新时期形势下,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就纷纷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大量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生理、安全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很多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当前政府必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研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心理出现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都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逃避,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内心压力较大,遭到同龄人欺负时经常会发生过激行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2.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为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缺乏自制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辅导,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状况也不好。同时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学生读完初中就可以,应该早点毕业外出打工,这样也能补贴家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3.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从小没有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建设,而且长年外出务工,根本没有给学生作出表率,久而久之学生道德教育就出现了问题。据调查统计数据所得,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不良道德行为,农村人口稀疏,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无人看管的房子较多,许多留守儿童都习惯到这些空房子中“拿”东西,这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较快,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我国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想要在城市上学,所需办理的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同时在高考时农村子女还必须要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基本都从事基层或底层行业,所得收入较少,而且压力较大,因此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将孩子接到城市中学习,农村儿童就只能离开父母,在农村接收教育和生活,他们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

2.从家庭和学校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长年得不到父母的教导,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放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十分骄横。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较少,师资匮乏,老年化严重,一位教师往往要捧好几本书,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是普遍现象,加上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教育的节拍,自身教育的理念陈旧和心理疏导的经验缺失,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农村学校更多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教师总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减轻农村家庭的就学压力。其次,政府要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加强政府职能的优化,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教导农村家长的教育观,要鼓励农村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发掘。最后政府还要对城市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治理,尤其是一些网吧和娱乐场所要进行取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要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要多为孩子考虑,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监护人,要能做到监护人的各项职责,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3.学校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地方就是学校,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都实行寄宿制管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政府还要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要定期派遣心理教师到学校工作,要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状况,要与家长相互合作,共同商讨教学计划。

作者:秦桂运 单位:广西阳朔县杨堤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