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8:59:44
导语:在服装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ATC与服装出口配额取消时间表
许多人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名正言顺地享有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关于开放纺织品服装贸易协定的好处,并一劳永逸地解决美国每年审查给予我国的服装进口配额问题。另外,作为世贸成员国,我国还可以通过WTO争端处理机制来解决服装出口中的贸易摩擦,减少服装出口的麻烦。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1.短期内服装出口配额不会完全取消。在世界服装贸易中一直有一个《多种纤维协定(MFA)》。该协定使服装成为除农产品外在国际贸易中受限制最大的产品之一。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同时作为让发展中国家开放服务业市场的对等交换,各国达成了逐渐取消MFA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世贸组织正式运行后,乌拉圭回合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将彻底取代原先管辖该类贸易达数十年之久的《多种纤维协定》,服装配额将逐步取消。如果我国加入WTO,则将按照新协定的规定,享受好处与承担义务。
新的协定跨越10年时间,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即从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31日,取消现有包括服装在内纺织品贸易配额的51%,剩余49%配额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另外,发达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每个阶段的入选服装类别。比如,以美国和欧洲第一期入选的服装为例,那些入选第一批开放的品种,要么本来就不在MFA限制之内,要么就是那些市场需求不足,利用配额不能形成有效限制的服装品种,那些紧俏的配额品种却没有进入第一期的开放名单。
如此看来,服装贸易在10年转型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开放。如果发达国家到2005年才真正开放服装市场,那么,由于我国服装配额都是通过双边贸易谈判得到的,即使成为WTO成员国,短期内也不会大量增加服装出口。
2.服装出口配额取消不等于天上掉下了金元宝。虽然中国不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但同中国其它产品的出口贸易一样,我国的服装出口贸易并未因此而受到太大的障碍。服装出口一直是我国的创汇大户,我国服装出口额一直高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事实上,除欧美外,我国在所有国家都享有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服装出口的配额障碍主要来自美国、欧盟,对服装进口的国别配额一直是欧美,特别是美国要求我国开放服务业、金融业等市场时计价还价的主要砝码。即使在美国,我国也享有最惠国待遇,只是美国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进行年度审查。而且,欧美等国给予我国的服装进口配额基本上是我国服装大类产品中的出口强项,比如中低档服装。配额完全取消后,一些完全开放的高档服装,并不是我国的强项。
二、非关税壁垒:我国加入世贸后扩大服装出口的主要障碍
加入WTO后,主要考虑配额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是很不全面的。配额只是2000多种非关税壁垒中数量限制的一种。如果我国加入WTO,美欧就不得不按照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取消所有服装进口配额。但是,美欧仍旧可以保留大量符合WTO规定的、限制我国服装进入欧美市场的其它非关税壁垒。
乌拉圭回合后,随着《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实施,迫于国内服装企业的压力,各国政府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本国服装产业实施保护。美国主要利用原产地规则,或实行歧视性服装贸易政策保护本国服装市场;欧盟则主要从技术指标上对进口加以限制,同时推行环保标准,包括生态标签、废物管理与利用等,保护本地区服装生产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区域贸易集团趋势的加剧,也使得WTO体制下的服装自由贸易大打折扣。
1.非关税壁垒之一:关于服装的国际生态标准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直不断发展服装的健康、安全和环保规定,要求越来越高,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服装产品质量不仅要求外观、质地和功能,而且更多地要求安全、卫生、无害、无污染,并且限制生产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欧共体在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法律规定,产品从生产到生命周期终结都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服装出口形成“绿色技术壁垒”。由于发展中国家环保落后,服装的环保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发达国家可减轻来自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服装进口带来的市场压力,达到保护国内服装市场的目的。关于生态服装的内容,国际生态学研究测试协会的纺织品和服装生态标准作了如下规定:
(1)服装原料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生态学标准。生产服装用纺织纤维的生态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植物纤维的栽培、施肥、植被保护、生长助剂的使用,以及提供动物纤维的动物饲养、保健、防病和生长剂的使用要尽量减少或消除纤维上的农药毒性残留,避免大剂量使用农药与化肥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破坏土地肥力。另一方面要求尽量使用生态良好的化学纤维。
(2)服装的生产、加工和包装必须符合生态学标准。一方面做到清洁生产,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保证最终产品PH值达到最佳值,不含解吸的染料及有害化学物质,不含杀菌剂,以避免服装使用过程中对消费者产生不良影响。
(3)服装使用后的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依据尽量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恰当选择诸如回收作用、回收再循环使用、降解化学原料与焚烧等方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数服装一次性使用后即处理掉,因此服装使用后的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2.非关税壁垒之二: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规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护国内服装市场非常有效的非关税壁垒之一。美国1996年7月宣布实施的以缝合地取代裁剪地作为服装原产地判定标准的《服装原产地规则》,主要是针对中国和亚洲服装出口加工国设置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该规则使得我国、泰国、印尼等劳动力低廉地区的服装出口配额大幅度缩减。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则是此规则的主要受惠者,现在墨西哥已经取代我国成为美国服装的第一大供应国,因为墨西哥出口美国的成衣中,极少使用北美以外的面料。
除了上述非关税壁垒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同样使我国对欧美传统服装市场的出口处于不利地位。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199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出现下降,而墨西哥、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岸出现超过或接近10%的增长。1999年欧元启动,欧盟取消对东欧六国的服装设限,我国对欧盟出口面临严峻的贸易转移考验。
三、我国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分析“入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影响,必须考虑我国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1.出口总量第一,但盈利微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服装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注: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口略有下降。)但是,我国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只是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仅能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目前我国最好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不到2%,服装单件创汇不到4美元,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贸易方式多元化,低层次竞争为主。我国服装对外贸易,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和直接出口,同时进口棉花、羊毛原料,以及棉纱线、纯棉坯布等中间投入品,也进口一些成衣。1998年服装进料加工贸易大幅度下降,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与1997年持平,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略有提高,主要因为人民币汇率稳定、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使服装出口竞争力下降,这说明了我国服装的出口仍旧停留在较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层面上,易于受政策因素影响。
周边一些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带来的价格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对我国服装出口形成双重压力。由于部分国家工资成本的变化,国际服装贸易的竞争格局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以对美国出口为例,1998年泰国、韩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口增长在10%以上,而按照新产地原则,我国下降了3.5%。另外,我国出口服装附加值较低,仅相当于法国、意大利的1/4,德国的1/2。
当代服装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已从劳动成本的比较,转向服装品牌的较量。精美设计、技术含量、优质名牌和文化价值在当今国际服装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目前的服装设计水平较低,高级设计师人才更是奇缺。而且,我国约有70%的出口服装以定牌生产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短期内以自己的品牌出口尚有一定困难。名牌和具有名牌带动效应的出口龙头企业少,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更少。缺少国际知名品牌,是我国中高档服装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服装难以产生世界级名牌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文化环境的不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文化差异十分明显。比如西服,国外叫做“绅士套装”(gentlemensuit),西服则是西方出口到中国的洋名词。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广为发达国家消费者接受的服装名牌或品牌是多么的困难。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风险大。我国服装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五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香港和日本就占了近50%的份额,五个大市场加起来就占我国服装出口的2/3[1-P29]。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不利于服装出口的进一步增长,也会增加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增加服装出口的风险。服装出口企业为争夺货源与客户常常形成多头对外、高价争购、低价竞销,极不利于我国服装出口。
4.我国服装出口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服装市场具有进入壁垒小、竞争性强、消费需求弹性大等特点。
我国服装出口的国际市场面临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我国的服装出口产品结构与东南亚国家类似,同时,发达国家出于某种目的,给予某些发展中国家更优惠的待遇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出口。如美国和欧盟均宣布大幅度提高自印度进口服装的配额水平,占印度出口的2/3;多米尼加获得免费输欧的优待;加勒比海诸国更是占尽先机,对美国服装出口剧增。如前所述,墨西哥已经取代我国成为对美国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国。但是,丝绸服装是我国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在欧美市场尚无可以匹敌的竞争对手。
5.内需衰退,出口供给乏力。由于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内服装需求不旺。据对全国15个大型交易市场的调查,1998年有一半左右的服装市场交易额与上年持平或下降,进场摊主较往年有所减少,农村集市贸易也出现需求不足现象。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1998年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支出470元,比1997年下降7.6%左右。农村居民扣除物价因素服装支出同比下降10%[2-P26]。根据国际贸易领域的需求偏好理论,一国在本国具有需求偏好的产品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包括价格优势、技术开发优势等等。因此,我国服装增强出口竞争力,直接取决于国内服装市场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周期理论表明,一国出口的产品首先在国内开发、生产,当其进入成长期后逐渐打入国际市场。因此,如果国内市场不能够获得大力发展,发展国外市场就缺乏后劲与基础。
目前我国服装生产相对过剩,结构失衡,原料供不应求。由于我国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不得不大量进口原棉、棉丝和棉布。这表明,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快于其上游部门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瓶颈”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纺织工业设备陈旧,技术更新缓慢,导致面料、辅料生产与服装生产脱节,缺少适合高档服装的面料,导致每年约有60%的高档面料不得不依靠进口,而这又不利于降低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加大了我国服装业角逐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发展我国服装行业的对策思路
1.机遇
(1)全球服装需求稳中有升。服装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中高档服装需求量随收入提高而增加,价格需求弹性较大,有较大发展空间。全球服装贸易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增长率为7%,以后几年更会出现小幅恢复性增长。
(2)我国服装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已经处于1990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国内外棉花价格水平的基本持平,有利于提高我国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加入WTO后,进口关税降低,有利于服装生产企业进口低成本服装面料和低成本服装加工机械设备,从而降低服装生产成本。此外,我国近期实现的纺织突破口配套政策的完善,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等政策倾斜措施,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服装国际竞争力。
(3)不同服装企业机遇不同。第一,从事服装出口企业。主要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的服装生产企业,特别是面向欧美市场的中低档服装出口企业,比如生产针织内衣、夹克衫的服装企业,因为配额的取消,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因为欧盟、美国已经存在的包括原产地规则在内的其它非关税壁垒,仍旧有效地阻碍我国服装进入欧美市场,而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在美国市场上有更大的出口优势,欧洲国家在欧盟也有更大比较优势,所以不宜过分乐观。从另一角度考虑,一些原先出口欧美市场的服装生产企业,由于不再有获得配额的优势,将面临其它国内企业的竞争,极有可能出口下降。而一些主要面向欧美以外市场的服装生产企业,可能通过增加对美国出口,提高获利空间。
第二,面向国内市场的服装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服装加工企业,在国内市场将面临国外服装生产厂家的竞争。我国在出口服装的同时,也进口服装,比如大家看到的牛仔裤、高档西服等。1998年我国进口的110.12亿美元的纺织品中,面料占60亿美元,成衣进口约占50%。我国中低档成衣始终具有比较优势,可以说不用担心国外服装的竞争。
高档服装则是我国服装业的一个弱项,特别是我国许多面向国内市场的服装企业,比如雅戈尔、杉杉股份,尚未全面完成产业的升级,在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国外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加入WTO后,在国内市场上,国外高档服装对国内服装企业不会产生很大威胁。比如,一套意大利产西服售价4000多元人民币,远高于国产名牌杉杉西服售价。除非国外服装厂通过在我国设立合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否则,国外中高档服装难以借我国加入WTO之机进占我国服装市场,构成对我国中高档服装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后,为国内市场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立足国内市场的服装企业发展。
第三,出口市场并非欧美的服装企业及其它服装企业。我国加入世贸后,以服装加工贸易为主,主要面向非欧美市场的服装生产企业受影响不大。比如美尔雅、多佳股份、苏常远东和茉织华等企业,出口市场主要在日本、香港,这些企业主要应该考虑增加对欧美市场出口。大量利用进口面料作为投入品的企业,由于中间投入品成本相对降低,这些企业将增强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加入世贸后我国服装行业的对策
面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机遇和挑战,我国服装界必须积极思考对策,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政策支持和有序管理服装出口。国家应该规范服装出口企业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低层次削价竞争。同时,对重点服装出口企业减少规费,争取更多的出口配额。可以成立服装出口行业协会,开展市场调查研究,维护出口企业利益,加强对外联络和宣传,提高国际市场服装需求的信息服务,组织展览和展销等促销活动,维持出口秩序和对外诉讼等工作,向出口企业提供进口国对服装的一些技术标准和法律规定。服装行业协会要配合服装出口企业对我国服装出口薄弱环节的拉美、澳新、中东欧等地区的调研,积极开辟新兴的和潜在的国际市场,积极帮助服装企业出口的多元化战略。
(2)组建日本式的服装出口航母级巨头。日本式的大企业组织,比如松下电器,以生产最终产品的大型企业为龙头,作为整个企业集团的核心,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生产原材料的企业唯龙头企业马首是瞻,以最终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生产和科研开发。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服装出口的整体优势,必须积极寻找切入点,加速促成以具有名牌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为龙头,联合相关服装原料、服装面料、金融、广告、外贸等多领域企业,组建大型服装企业集团。
(3)创建国际服装名牌。名牌对企业来说代表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我国服装要真正进占国际市场,就必须创造出自己的国际名牌。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国内名牌,比如雅戈尔、杉杉等,但在国际市场声誉还有待提高。我国服装进入国际市场时,要做好商标在国内外的注册工作,依法保护商标不被抢注。
(4)逐步变革现有服装生产布局,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服装行业是古老的产业,早已是不落的西山太阳。目前,全世界服装生产能力已经绝对过剩。在供给能力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成本竞争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为此,我国服装企业必须努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以低成本优势与国外同行竞争,确保我国加入世贸后服装市场城池不失,同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所斩获。
我国中西部地区,生产服装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在生产服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劳动力成本较高,但具有生产服装的技术优势,以及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信息优势,因此,加入WTO后,我国服装界应该调整服装企业布局,逐渐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乡村和中西部地区,把出口及产品开发部门设在东南沿海地区,实现技术、出口市场和低生产成本的有机集合,保持和增强我国服装生产的比较优势。
(5)增加服装款式和花色品种。服装行业是关于国际民生的行业,是基础行业但不能成为支柱行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服装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企业都具备服装生产能力。因此,增加服装花色品种和款式,就成为服装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中国有服装生产的悠久历史,中国人特有的心灵手巧为我国生产服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不过,我国仍旧要开办国际一流的服装大学,培养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为我国服装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摘 要】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展演,可以通过商业化思路,成为联系学校、企业、学生的桥梁。文章讨论了实施商业化展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加强服装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毕业设计 服装表演 商业化 作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每个开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学校每年均要举办毕业生设计作品展,采用“服装表演”这一动态展出的形式,是最为直观的选择。然而在时间、作品、经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展演的质量难以保障。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展演商业化,就是在毕业设计展演时引进企业参与,将学生实践、作品展示、企业招聘、学生面试、学校宣传、企业产品宣传融为一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将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设计作品展演的质量问题。
调整制作时间提高作品质量
1.调整时间安排
高职学生,第五学期中后期的任务是面试与招聘,若在此时安排毕业设计与展演,正好与之冲突。于是,我们提出了将毕业设计任务提前的思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一年一般只安排一些专业拓展性的课程和岗位实践课程,所以经过四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大部分专业知识已经有所涉及,这也为毕业设计提前至第四学期提供了有力的专业知识支持。
同时,第四学期学生要进行岗位实习,因此可以将毕业设计与之结合,由指导老师先行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在完成岗位实习的同时,了解企业与市场,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设计主题的选择、作品的构思及设计工作,接下来的暑期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面料考察及服装制作的时间,到了第五学期,就只剩下对成衣进行整理、再造、配饰处理及完成设计说明书了。第五学期中期,在企业招聘之前已完成了所有作品的制作工作和展演的准备工作,给学生就业预留了大量的时间。
经过调整后,毕业设计贯穿整年,无形中增加了毕业设计前期的考查时间,为其作品的市场性、实用性、艺术性提供了有力的时间支持,同时在专业学习时,学生也有的目标、带着任务去学,目的性更强,学习主动性更高。
2.提高作品质量
要实现展演的商业化,就必须有优秀的作品作支撑。要提高作品质量,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重视起来。
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呢?我们可以利用毕业设计作品展演的商业化,将就业、作品创作合为一体,使展演与企业招聘相结合,让企业直接在展演过程中选择学生,学生作品与企业直接见面,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重视程度。学生会为了能成为展演活动的亮点,会主动结合企业、市场需求及流行资讯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设计及制作,努力提高作品质量,以争取企业关注。
调动企业参与实现展演的商业化
1.调动企业参与
时间调整后,展演安排在了第五学期中期,此时正是企业招聘时机。为了能真实地考查学生,对学生的学业有一感性的认识,用人企业会乐意出席展演活动,以发现他们所需的人才。
对于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寻求企业资助。因此,展演对这些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产品的首次会,企业会为此出席展演活动,以了解消费者的反映。
对于品牌服装企业来说,会认识到参加展演的除了企业的同行外,更多的是观众,如何利用展演作为品牌宣传的平台,吸引这些人的眼球,为其拓展潜在消费者,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不小的诱惑力的。因此,如果实施商业化展演,是不愁没有企业参与的。
2.实现展演商业化
毕业设计展演之所以受人关注,就是因为有学生、作品及未来的利益这几点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去开发这几项中的商业点。
作为学校,要开发的就是企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从而吸引他们多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而吸引他们有兴趣投资的最直接的原因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展演活动引进企业,用学生的实力去说服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多项投资。
作品实现商业化是最直接的。除了上面我们谈到让学生在设计阶段就可以申请进行企业资助之外,还可以在展演时,对作品进行拍卖,以求得作品今后的开发权。
未来利益的开发,是企业与商家最为看重的。企业欲想长期发展,就要形成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以及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冠名、展演过程中产品、展演现场的氛围营造、展演礼品发放等细节设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展演活动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从而吸引企业与商家投资展演,使展演真正成为学校及企业的宣传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商业化展演,最好安排在室内(剧场或大型展馆)举行。因为这些地方演出与观赏条件较好,灯光、背景等容易掌控。还可以邀请媒体出席,扩大展演的影响,这样就更能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并扩大学校的影响。
结 论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演商业化的实践将会成为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一大亮点。好的商业化毕业设计作品展演,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最大化,是一件值得认真研究、好好去做的事。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摘 要:目前,服装作为笔者学院一个小专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每年入校学生越来越少,服装毕业生更是越来越少,并且毕业后,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也成减少趋势。要想把学院服装这个小专业做大做强,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树立毕业学生就业口碑。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分析
一、服装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情况分析
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庞大的人口数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内服装市场进入了精品时代,如何打造精品服装,成为服装行业的热点话题。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高尖端的服装技术人员也逐渐成为了各个高校迫在眉睫培养的对象。
服装专业作为笔者学院的一个边缘专业,当前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每年入校学生越来越少,服装毕业生更是越来越少,并且毕业后,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也成减少趋势。现就近年笔者学院服装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如下简要分析。
由以上表格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服装高级班学生生源逐渐减少,服装高级技术人员就业趋势比率高,供不应求。服装中级操作工生源也在减少,虽然就业趋势也较好,但是呈逐年递减趋势。
二、就业结果分析
1.就业单位情况
笔者学院服装毕业生以操作工为主,毕业趋向主要有山东兰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鑫东海服装有限公司、青岛胶州大和服装有限公司等。到这些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多以加工出口牛仔服装为主,工资在1500元至3000元左右,淡季工作时间在8小时左右,旺季晚上加班在12小时左右,就业前景较好。
2.就业岗位情况
服装毕业生中级操作工就业岗位有零部件制作工艺、包缝制作工艺、熨烫制作工艺和裁剪工艺等。工艺难易不同,工资不同,实习期限过后计件发工资,工作相对较累。服装毕业生高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以在技术科打版、跟单和质检为主,工作相对轻松,工资高些。
3.专业与岗位适应情况
服装毕业生中级操作工前几届毕业生在生产线上能经过实习期限后,坚持工作3~5年,积累经验后,部分学生跳槽,自己单干开工作室定制服装,部分学生业务突出经过公司培训开始打版或者跟单,还有部分学生干脆嫌累,辞掉工作,转行。服装毕业生高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则就业前景好,在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公司的业务培训,很快成为技术科骨干,这部分学生适应公司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辞职的学生较少。
4.就业体会
通过跟踪调查笔者学院服装专业这几批毕业生发现,服装毕业生中级操作工大多数嫌工作累,80后的学生相对能够吃苦,90后的学生相对不能吃苦,她们宁肯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去商场做营业员或者饭店服务员。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相对眼高手低,加上公司管理严格,因此不愿受公司规章制度约束。还有学生嫌流水线噪音大,部分学生没过实习期限就“炒了公司鱿鱼”。
服装毕业生高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80后和90后学生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坚持到底,她们工作环境相对好些,大多数都对自己的岗位满意,对工资待遇也基本无意义。
5.课程设置
根据这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笔者学院初级、中级可以继续面向企业培训学员、农民工和国家扶贫学员培训。学院可以继续实施招生以高级为主,培养技术高级服装CAD打版师和技师学生为主。由于部分高中毕业生来学院学习服装,他们文化分数高,更倾向于高级专业学习,希望达到高层面知识积累。因此,系主任可以考虑课程的设置均衡问题,与时俱进问题,就业前景问题。所以,服装专业老师在考虑专业设置上,可以考虑“高、经、尖”技师课程设置方向。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笔者学院以机械为主,对小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场地建设和设备的引进等。所以,要想把服装这个小专业做大做强,做成金牌专业,出精品人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毕业学生就业的口碑。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施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文章探讨了如何对毕业模式进行科学构建,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突出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 服装设计专业 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张富云(1974-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服装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3)
毕业设计是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同时毕业设计环节也为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科学构建,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搭建一个便于学生发挥艺术才能、企业找到所需栋梁的平台势在必行。
一、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必要性
(一)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相冲突,使毕业设计时间明显缩水
高职服装专业是三年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安排,毕业设计环节在第五学期开始,第六学期结束。看似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充足,但是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实训环节――毕业实习。大多数学生为了毕业后顺利就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毕业实习上,毕业实习的工作内容成了重心,毕业设计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进行。由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应付现象,作品质量低劣,无法达到检验专业学习水平的标准。
(二)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设计专长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主题由专业统一制定,每一年的设计主题重复率较高,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和真实性。无法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桎梏了学生的设计专长,出现了毕业设计作品千人一面的现象。
(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多是学院派,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指导方法局限
目前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全部来自于专业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师之间存在教学经验、治学态度、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指导教师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设计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即使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也因长期从事课堂教学与实际服装市场设计相脱节,反映在指导学生时存在设计理念的滞后、使用设计素材的单一、设计工艺的局限等突出问题。
(四)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过分追求艺术展示与舞台效果,不能与市场的需求相接轨,缺少商业价值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下产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大多属于前卫设计,宽大的廓型、烦琐的堆砌,学生们似乎走进了一个炫耀与卖弄的怪圈,简单追求视觉的刺激而忽视了服装原有的内涵。归根结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与市场实用价值的背道而驰。学生们只求通过夸张的艺术造型、炫目的舞台效果来征服大家的眼球,殊不知这样既轻视了服装商业价值的检验,又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这种局面的扭转刻不容缓。
二、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原则
高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开放、新型的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必须遵循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方案的制订、作品的形式、实施的场所、动态监管体系等一系列涉及毕业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改革,体现多样与灵活。变专业统一指定设计主题为学生自主设计与学校安排相结合,变单纯完成毕业设计为完成设计作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应对服装领域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职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任务。对于动手能力极强的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包括毕业设计模式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进行设计与实施。
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更注重指导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作品的领域、设计题目、形式的选择。通过对职业环境的模拟或让学生直接参与源于生产实际的真实题目,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熟练掌握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树立服装商品价值,从而达到快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企业需要的培养目的。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毕业设计环节举足轻重,所以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带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课题必不可少。创新性表现在学生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创新思想、创新造型、创新材质、创新工艺等方面,许多学生通过创新的设计展现出熠熠生辉的设计才华,成为他们以后踏上设计师之旅的起点。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的毕业设计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将创新进行总结和提升, 形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
(三)团队性与双赢性相结合的原则
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提倡参与设计环节的两个主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可以形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圆满完成设计环节,达到双赢。这也是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区别于传统毕业设计模式最突出的一点。
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团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老教师与新教师组合、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老教师与新教师的组合可以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起到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新教师积累工作经验,同时新教师在专业中所展示出来的新设计思想与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值得老教师进行借鉴。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充分体现了在专业领域中的优势互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在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缺少和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专业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提升了业务水平。
学生的团队组合可以采用自由结合的形式,允许2~3名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根据专业特长承担不同的设计任务。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应具有综合性特点,能分解为不同的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有独立完成的部分,又要通力合作。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专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的丰硕成果,还为学生进入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艺术性与商品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过程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工作的内涵,加强对人性的理解,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剥掉设计作品中不切实际的光环,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与沟通,将设计作品中艺术性与商品性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不能闭门造车,只盯在设计作品的形式美上,要让他们走向市场、收集设计资料与流行趋势,或以某个服装品牌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了解产品的风格属性、消费对象的特点,通过在原有产品上增加或扩展新元素、新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风格与想法,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三、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遵循的程序是: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指导书―学生选题―制订毕业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该模式在实施时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毕业设计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单方面限定,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求,所以学生在选题时只能遵照固有的范围,或盲目选题、或只选容易做的课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毕业设计题目一旦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学生都要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这种状态下,不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抑制,而且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观念、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打破毕业设计选题由专业统一制定的模式,采用以下两种途径对设计选题进行改革:(1)实战型毕业设计选题。根据学生的毕业实行岗位,倡导他们积极地采用实际工作中的服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或者采用来自服装品牌的服装产品开发项目、以“真题假做”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2)自拟型毕业设计选题。启发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写出设计方案,经审批后,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
2.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这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1)双向选择形式。改变过去指定教师辅导指定学生的模式为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对老师的研究领域的了解,结合自己的设计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契合,提高设计工作效率。(2)导师小组指导。改变以往“单一导师制”为“双导师制”,即由不同专业方向教师或校企双方组成导师双人组,参照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施以不同的指导。(3)采用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指导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课堂辅导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校园局域网、QQ、E-mail等方式增加辅导的时间与内容,更加便捷地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型毕业设计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中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充分利用企业中的资源开展毕业设计,既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又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此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合作对象。企业最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能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资料等条件,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合作意向。
2.明确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安排,由企业根据服装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提出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可以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也可以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某个部门承担部分工作内容。无论何种形式,都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与今后的就业衔接为目标。
3.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形成校企合作设计指导运行机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保障与企业的生产要求不脱节,合作单位要选派综合业务素质好的人员,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及时解决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改进指导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合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型毕业设计模式
近几年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全面提高了高职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并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把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分为两个,“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每一个赛项都呈现出实践性、规范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具备非常全面的考核项目、技术要求、评分办法等系列内容。学校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大赛型毕业设计。
学生们通过大赛项目的历练,不但完成了毕业设计环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部分优秀作品还可以参加竞赛,获得奖项的学生,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增添了竞争实力,同时也为学校挣得荣誉,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
四、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障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严密的保障体系,秉承“精心筹划、跟踪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原则,全面提升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形成完善的组织结构,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2)制定各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审题制度、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设计作品进展报告手册、毕业设计报告册标准、毕业设计总结规范等内容,切实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3)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四方立体评价结构,制定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严把作品质量关。
【摘要】服装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进行设计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设计作品既要体现款式造型、色彩搭配、面料图案、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美感和创新又要表现出良好的市场接受和适用性。本文从进行服装毕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前提条件和指导原则出发,分析了遇到的困难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索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服装设计 毕业设计 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
一、服装毕业设计专题教学的前提
服装毕业设计是一个全方位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大作业"难度系数较大,要求颇高,若想取得理想的结果,需要在许多方面共同努力,在此我们先抛开一些硬件设施及客观条件,从主观的人的因素来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必须在前三年的专业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对服装设计有着更深地思考。前三年的专业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都会对最后阶段的服装毕业设计专题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还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热情、学习态度、对待毕业设计的认知和情绪等也都会影响其作品创作的最终效果。另一方面对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另一主体指导老师也是巨大的考验。在整个专业教学中指导老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辅助和监督的作用。指导老师在专业领域需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知识面,了解本专业前沿动态和消费市场,具备独特艺术审美眼光,洞察流行时尚,同时他也是一名团队管理者,统筹大局,妥当安排和推进工作进度,处理好指导细节,"因材指导",并监督好每一阶段的任务落实,把控好小组团队最终作品的整体水平,这些确实对指导老师是不小的挑战。
二、服装毕业设计专题教学的指导原则
"服装设计"这个概念既要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审美,又要符合工业生产的市场需求,服务消费者。作为设计者个人的情感表达,需要独具匠心,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正是因为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为服装的商业性注入无限的生命力。我院的服装毕业设计整体定位是以贴近市场、实用化为主,但同样也应遵循艺术创作的原则,教师应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突破,进行艺术创新。
在服装毕业设计的创新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构与造型的创新设计。学生对服装原有结构的掌握和设计变化,进行结构设计尝试实验,打破原有的结构形态,结合立体裁剪实现无结构或结构异位的探索,从而在服装造型上得以突破。第二、材料与面料的创新设计。服装不仅是设计和时尚的艺术,更是材料创新的艺术的艺术。在此主要是指通过对平时司空见惯的材料进行再造与重新组合,创造出与原材料肌理效果完全不同的、有意向表达能力的新材料,其过程与结果都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如今电脑技术在纺织业中的直接应用,加工工艺的革新都给服装毕业设计的材料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这两个方面都是服装毕业设计中艺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本院服装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学院服装毕业设计专题教学持续时间长、涵盖内容多、学生基数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教师配置不够等都给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带来了阻碍。现阶段服装毕业设计专题教学中主要倡导"小组合作式",用以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缺陷,小组成员互相配合、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完成繁重的毕业设计任务。
环比往年我院的服装毕业作品水平逐年提高,稳步前进,但也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在研究方向选题方面缺乏深度内涵,不注重利用本土文化,选题重复率高,关注范围狭窄,比如哥特风格、解构主义、宫廷复古等是每一届出现率极高的选题。
2、系列作品设计立意不准确,服装作品既要具备艺术审美、艺术创新,同时更需要面向市场,服装毕业设计以系列设计展开,不仅需要体现单品之间的求同存异,更需要将创意元素转化成符合市场消费的商品,这个转化的"度"是其难点所在,毕业设计不能只是忽视市场经济的学生自我审美的表达,必须面向市场。
3、作品制作环节在工艺上是学生难以攻克的难关。完全独立完成的作品甚少,大多数还是"制作外包"。学生在对结构、面料、工艺的缺实验和尝试,导致设计作品整体缺少突破。
4、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个性的鼓励和自由的氛围,服装毕业设计创作按照既定的模式和规范标准进行,学生在条条框框内按部就班地进行"创作",对其思维产生了许多限定,不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得其创造力也很难充分发挥。
5、看重每一阶段的"创作结果",而对每一阶段的"创作过程"有所忽视。结果固然重要,但它是具有偶然性的,比较国内外服装设计教育,不难看出国外院校非常强调过程教学,培养学生记录设计过程的习惯,建立针对设计过程的评判机制至关重要。
四、反思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
服装毕业设计教学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偶然现象,实际上也是映射出前三年的专业学习阶段所存在的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对于每一年我院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都是顺应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制定的。教师团队一直在思考何种专业课程设置最适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条件下,学分的压缩并不代表知识构成的缩水,更需要梳理好专业课程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避免教学内容过多的重复交叉,更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
作为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整体设计"的概念,思考专业教学的完整性与每门课程的局部关联,真正去"设计"课程,而不是"拼凑"教学 。前期的基础课程公共平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进度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执行,学生接受统一的基础课程训练整齐划一,但也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建议可以根据不同方向有所侧重。专业课程设置上原有的课程相对独立,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断层,联系不紧密,导致教学缺乏连贯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比如设计类课程与结构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间各自独立,设计服装时只考虑画图不考虑结构和工艺制作面料再造时又不结合服装结构和款式设计的现象比比皆是。实际上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同时,创造力的培养不应是只存在于一些设计思维、图形创意、构成基础等一些课程里面,它应贯穿于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思维,还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重视设计过程和理论研究,效仿国外要求学生将整个设计中每一个思维过程汇集成理论研究依据,真正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服装毕业设计提高到"研究"的层面。
结语:服装毕业设计专题教学需要极大地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提升,也是对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综合体现。不仅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且对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理论水平是不小的考验。整个设计创作过程中要抓住创新的指导原则,注重设计过程的推敲研究,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毕业设计教学中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各个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
摘 要 服装项目化教学在各高职服装类院校中实行已将近十年,对于其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等成了高职服装专业及院校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就业能力;岗位需求;校企业合作
高职服装教育应以服务区域服装业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本地区服装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事实上却存在服装企业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服装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其主要表现为:毕业生适应岗位能力不强,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专业化、多方位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及方法、学生职业能力与服装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而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则是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是学院联系社会、服装社会的基点,是高职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1]。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课程改革,其中项目化教学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服装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以服装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这些工作为学习方式,它把服装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不是简单地模拟企业生产,而是“真刀真枪”地推行项目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教学环境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教学理念由供给变为需求,教学内容由学习知识转为掌握技能,教与学也更接近生产实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由于采取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训情境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对企业服装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工作内容有了深切的体会,认知和熟悉了工作岗位职责,了解了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毕业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应包括岗位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等等[2]。服装项目化教学的开展,有利地提高了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这些能力。
1 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
实施项目化教学,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学的内容采用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教学的过程是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项目实施的执行者,因此强化了实践环节,强化了服装技能的训练,切合了企业实际,从行为上服从了企业岗位的需要,并明确了岗位职责,使学生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项目化教学破除了繁琐、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我院服装项目化教学具备强大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工作室、服装流水线等场地,将企业真实的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企业兼职教师引入到课堂中,结合服装企业的工作方法模拟实施项目,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实现了职业角色意识的转换,同时熟悉了工作岗位要求,处理的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接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紧密联系[3]。项目化教学通过市场和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分析,然后参考吸收了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对应各工序整理课程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设计技能训练项目,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中,并萌发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断培养并强化学生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这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已经获得的和正要学习到的服装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构建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整体系,去完成项目所要求的内容。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不仅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职业氛围,获得全面、感性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使知识内容与工作情境直接联系,不断促使自身协调处理人际问题,解决技能问题,为今后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得到了职业能力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形成。[4]
3 团队合作意识的加强
“合作能力”是美国人才素质指标中的第一项要求。日常的职业情境中,沟通与合作是很重要的环节。而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着团队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凝聚力不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弱等问题。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通过项目化教学,从而有效的遏制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讲究个人能力、不关心与他人协作的狭隘思想,它优于过分强调学生个人风格培养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使学生合理细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才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只有富有责任心地参与项目中的部分任务,并与其他合作者进行大量沟通交流,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协调有序地进行。同样服装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服装企业实际工作,也不存在单个人孤立的劳动,而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操作中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体验了实际工作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合作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学生单一的、以个体为中心的学习形式,从而训练了学生与前后工序之间通力协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所承接的任务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成,这就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完成从不适应、摸索到适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有效地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不适应期,有利于学生适应
社会。[5]
4 毕业生对项目化课程认可度的调查
根据麦可司公司对我校2010、2011、2012届服装专业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71%、74%、74%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服装专业的技能训练的实践环节,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课程为女装设计项目课、成衣样板设计与制作、服装CAD/CAM[6],而这些课程都是我院最先实行的服装类项目化教学、其成绩取得企业和兄弟学校一致肯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对感性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并强化服装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启发行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型,最终促成接受项目化教学的学生提早“就业”。因此项目化教学具有比其他课程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使毕业生获益匪浅。
5 项目化教学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理性
认识
高职服装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对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满足了服装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当然对于项目化教学也需要有理性的认识,它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并且它的实施也不是对任何教学单元、任何课程都适用,也会受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偏面夸大其作用。作为项目化教学本身也需要随着服装产业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才能去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服装生产要求,服务于本地区的服装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要,才会有生命力。随着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企业在重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视他们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软技能,软技能缺乏的毕业生即使暂时能就业也缺乏职业发展的能力,因此作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7]
摘要:通过对我校服装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发现有接受比赛培训的学生比未接受培训的学生的就业幸福指数高和学校的就业制度不够完善两个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小班授课、完善就业指导两个方面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职生;服装专业;就业质量;小班授课;就业指导
一、研究背景
2013年,教育部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中职生就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的量上去了,质却不容乐观。据调查了解,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低,就业质量需要提升。就业质量的质是一个综合指标,包含了就业的对口率、就业层次、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提升就业质量任重而道远。针对我校服装专业的情况,对服装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调研分析,从调查中发现了问题,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服装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统计分析
对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8~2011级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34份。这36位毕业生都在服装行业内发展,对口率达到100%。其他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我校毕业生在服装行业内的岗位分析
如图1所示,我校毕业生在基层技能部门的岗位人数多,其他岗位的人数少,但是学生就业岗位层次有变化。5.88%的学生在设计助理岗位,5.88%的学生在教师岗位,8.82%的学生在生产管理岗位,2.94%的学生是版师助理,2.94%的学生是样衣师,73.5%的学生是流水线技术工人。一般地,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工种不多,大部分在流水线当车位,不受社会重视。而我校服装毕业生不单从事流水线工作,也能从事较复杂、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是否参加过比赛培训的统计分析
比赛培训影响就业层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加比赛培训的毕业生人数只有9人、设计师助理2人、教师2人、生产管理人员2人、版师助理1人、样衣师1人,数额偏少,但是他们从事能力较高的岗位,如设计师助理、教师等。未参加过培训的毕业生有25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三)就业部门与劳动关系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事业单位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88%;在外资企业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55.88%;在私营企业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23.53%;在集体事业的人数有5人,占总人数的14.71%。私营企业没有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法律保护,工作不稳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集体事业均与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合同,表明劳动关系和谐,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
(四)就业指导满意度
根据表1可知,34人中有3人认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有31人认同有过,虽然安排了就业指导,但是满意度不够高,持一般态度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82.35%;持非常满意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88%;比较满意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2.94%。由此反映出,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完善,没有取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直接影响就业质量。
(五)岗位满意度统计比较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参加过比赛培训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满意度上表现为非常满意的占44.44%,比较满意的占55.56%;未参加比赛培训的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只有12%,认为一般的占64%,还有20%的为不满意、4%的为非常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毕业生认为找到的工作岗位满足了其需求。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比赛培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在问卷调查以及各种方式的采访中发现一个明显问题,凡是觉得在学校学到很多东西,在工作中又能较好运用的毕业生,都是之前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他们反映比赛几个月所学到的东西比两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他们有目标、肯吃苦,对服装行业充满期望。不难看出,培训对毕业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就业指导的不完善
学校执行的就业指导,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多数学生的态度一般,反映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改革和完善,才能发挥其作用,服务于学生。许多学生因实习转换空间,地域、生活习惯不适应,导致学生对企业、对学校都有抱怨。
四、提升就业质量的优化策略
(一)依托技能比赛项目培训,探索小班授课制,提升就业层次,提高就业稳定性
通过总结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就业质量明显高于未参加培训的学生。那些留校当助教、当服装设计助理、当样衣师、做版师助理的学生都曾参加过比赛培训,他们实现了就业岗位由单一的车工向多种岗位的转变,符合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且他们一直在服装行业发展,稳定性高,是就业质量提升的表现。
培训小组是小班授课的探索。小班授课与传统的班级授课不同,人数规模小,专业教师由三位组成,专业方向一致,小组培训的主管教师相当于班主任,没有课时限制,培训时间长,每天(9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艰苦训练。培训的内容与正常上课的内容不同,信息量大、技术能力要求高,需要接受链接紧密的专业培训。比如,工艺类是手工打板、电脑打版、工艺制作三门模块化课程链接。这样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能力强、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岗位方向明确。在访问中,有位学生说:“因为技术在手了,舍不得扔掉,一直坚持下来。”这说明,通过培训小组培养的学生肯吃苦,技术实力强,能胜任较高技能的职位,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
5.88%的学生做设计助理,5.88%的学生当助教,8.82%的学生在企业当管理人员,2.94%的学生做版师助理。他们都接受过小班培训,数据小、力量微弱,但我们在关注、在探索,会让星星之火燎原。我们的学生不是只会做流水线工人,他们也能胜任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实现就业岗位的多样化,提升就业层次。
(二)完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完善就业指导,除了完善其管理制度,还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效果。
1.细化就业指导。依据岗位细分、细化就业指导,服务于不同岗位的学生。以往的实习指导,主要是缝纫技术的指导,而设计助理岗位实习的学生工作环境复杂,人际交往也变得很重要,作为一名设计助理,既要懂技术,也要懂推销自己,而长期的技能强化,忽略了这方面的发展,因此,实习前,细化的就业指导是有效的补充。
2.就业指导分期进行,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分三期进行,前期是教学课堂,中期是实习期,后期是就业。前期,在课堂中学就业指导,多数学生不会重视它,效果不明显。中期,学校就业科主管实习的教师,在学生实习一段时期后,前往工厂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厂商进行协调,保障学生实习的稳定。后期,学生自主就业,学校保持联系跟踪学生的就业状况。
3.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在学校,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首先,社会因分工不同,每个人是平等的,这个思想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靠自己双手挣钱非常了不起。德国专家提勒教授说过,在他们的国家,毕业生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就会觉得很幸福。其次,摆正工作态度。如何看待工作,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就业者的个人幸福感。让学生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奋斗,在工作中享受乐趣。在工作中实现的,不只有报酬带来的喜悦,还有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的满意和幸福。
职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中职学校要想长久发展,教育服务需要做到位。不断优化我们的服务,做好其他学校都做的,做好其他学校没有做的,做暖学生心窝的事业。只有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了,才能赢取“民心”,获得社会的认可,才会让学校生源不断,立于长久发展。
摘 要:杭州以及周边服装产销乡镇以其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便捷完整的产业配套,宜居的生活节奏,在继珠三角地区之后,越来越成为吸引我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服装产业集散地,就业人数逐年增长。本文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6年度毕业生调研活动近分析,获得了详实充分的就业学生反馈信息,以及企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数据。
关键词:市场调研;就业方向;行业地位
1 杭州以及周边城市的服装行业分布情况概述
1.1 杭州市区
上海杭州一直是杭派服装的起源与发展之地。“杭派”女装的概念大致出现在1996年。据统计,杭州当时已有女装生产企业两千多家,形成了庞大的女装产业群,业界统称这个时期的杭州女装为“杭派”女装。而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身处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带核心位置的杭州也迎来了服装品牌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外服装品牌的不断进入,也为在初期由江南浓郁的地域文化滋养成长的“杭派”女装带来了变革的动力,传统文化内涵与西方高端服饰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当今杭派女装“清新不轻浮、前卫不张扬、精致不繁缛”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世界时尚服装业的目光,也越来越为国际时尚界一股新生的服饰主流文化。围绕杭派女装的各种产业链也分散在杭州周边城市,正是我校服装系毕业生肥沃的就业土壤。
就业方向:杭州市内商圈繁荣,消费活跃,品牌服装的售卖终端相对比较集中,从事服装营销、采购、企划、总监等方向的校友居多,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事业已经上升到较为稳定的状态,有能力定居于此,完成能在杭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安居的奋斗目标。
1.2 海宁
海宁中国皮革城皮草广场7.1万平方米,现有400多家毛皮服饰、制品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入驻,汇聚总建筑面积国内外各类獭兔、狐狸、水貂等服装、单体、原料毛皮产品,以打造成集“专业化信息中心、规模化采购中心、现代化展示中心、长三角物流中心”于一体的大型毛皮服饰贸易中心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海宁及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庞大资源和客源以及最权威、最专业的服装纺织行业背景,创建“长三角”最齐全、最时尚的毛皮业国际化贸易平台。
就业方向:皮草服装设计助理、皮草设计师、销售等。海宁皮草业单纯集中,属于有着自己的行业特色。作为一种只需要做一季――冬装的服装行业,海宁皮草服装的主要以男装、女装和目标客户群的年龄定位来分类。可能缘于我系对皮草服装设计没有单项课程,学生接触较少,因此除了今年校招的几个毕业生,自主来此就业的往届校友也只有数位。通过访谈得知设计助理的就业环境还是比较不错,比四季服装要轻松一些,待遇也可以,因为行业圈比较小,也有途径提升为设计师。不过销售的压力很大,新入行者需要承受的低业绩低收入有可能入不敷出,最好到大城市锻炼下有经验会更容易适应。
1.3 许村
海宁中国家纺城位于中国布艺名镇・许村是当前中国最具发展潜质和市场影响力的家纺专业市场,交易额近200亿年产量全国第一。海宁中国家纺城是拥有中国家纺装饰布、沙一级批发市场、集散中心,中国沙交易、全球提花家纺产销中心,也是家纺面料价格变化、市场行情、流行趋势的重要资讯中心,更是区域内唯一的集家纺交易、展示、商务会所、现代办公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主题大厦。
就业方向:花样设计师、软装设计师。通过对校招同学的访谈,留下的学生对于许村的家纺行业就业环境比较满意,认为有一定的提升途径,可以学到知识与经验,而且消费比较低。环境简单,圈子不大,校友联系方便,生活并不孤单。
2 就业格局分布的原因
2.1 大城市与小城镇在找工作难易程度上的优劣对比
毕业生初出茅庐,来到远离家乡的陌生城市落脚,最为关注的首先是以本校高职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是否能够得到企业的橄榄枝。在通过毕业生的访谈得知:有30%的同学,当初选择来离家乡比较远的杭州,是因为有同学、学长学姐或者亲戚在杭州落脚,有了住处和照应,找工作时候相对压力小一点,时间充裕可以挑选;也有30%的同学,只因为一颗喜欢杭州的心,勇敢的只身踏上征程,一人独立租房、跑人才市场;还有40%的同学是通过校招,谈好薪酬条件以及住宿待遇才从容来到杭州的。这三种情况各有优势,对于一些地处偏僻的乡镇集中的产业例如许村,湖州童装,远在深山无人知,校招作用显而易见,尤其许村独特的招聘模式:海宁家纺招聘集团。这个应许村家纺企业要求,许村村委创办的正规招聘公司,有一套成熟的招聘模式。公司经费由企业年费支持,根据企业需求,联络相关院校招生就业部门,以正规校招选拔人才,推荐到相关企业实习,实习期间如果学生对企业待遇,工作环境等不适应,可以调换实习企业,在学生决定实习企业之后,签订一年合同,保证学生的待遇水平和相关权益,并向企业收取中介费用。在一年的试用期中,招聘公司的专干,会负责组织就近的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并时刻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时还负责接待各院校的回访和毕业生调研。非常值得推广。
2.2 双向选择的考量
除了基本待遇,职业上升空间也是学生会考虑的重要原因,除了大型品牌正规公司,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动频繁,原因也主要是企业负责人希望降低用人成本,一人多用。工作压力过大或者薪酬低于同行,或者没有上升空间也都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有些企业有实力宣传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凝聚力。也有些企业顺应人才流动,促进新鲜血液进入。服装行业基本是后者的状况,从业者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就会换一个单位,所以就业者更加实际,主要关注薪酬是否与工作量成正比。不过能与企业谈判条件者,也多数是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设计师,用业绩说话的人。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要考虑的,也更多是能否学到东西,有所收获。
3 综述本系专业教育现状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对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应对建议
3.1 暑假工体验与职业规划
服装行业内的分类繁多,跨行不易,往往学生在刚毕业的前几份工作,就完全可以使后半生的职业方向定型。而有些学生,两三年之内也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跨行换工作,浪费经验。因此,能够在在校期间就有机会与这些企业合作,使学生每年进行不同行业的实习和调研,得知利弊,在毕业找工作时候有的放矢,会更加有助于职业成长的效率。
3.2 职业与性格的关系值得重视
从学生入学的专业介绍和报考上就已经注意对根据学生性格选择专业的引导,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自身必然存在的性格缺陷对于未来影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调整和规避问题。这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在全世界都是研究课题,也是每个人在人生中要不断学习和努力掌握的能力。在调研访谈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企业负责人对于“爱笑的女孩”和“内秀”的同学待遇上的差异。因此适当设立这样的课程,才能培养顺利适应社会的成熟的从业人员。
历年的毕业生调研工作专业教师参与较少,这次随行收获颇多,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从就业视角反思专业教育。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群体,不同于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专业技能突出。这类群体重形象而忽略抽象,有感性而缺乏理性,擅长创意而逻辑薄弱,反映在毕业论文阶段则是重视毕业设计而忽视毕业论文。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论文撰写,始终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上,如何既有针对性又保留艺术类院校教育的鲜明特色,本文尝试从服装设计专业分析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论文教学 艺术类论文指导 艺术类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论文撰写,始终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论文现存的问题
1.论文偏记事型,缺乏理论深度。艺术类毕业论文缺乏理论上的深度是艺术类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存在的较为普遍和问题。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的论文是基于服装设计和制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创作,所以论文很容易成为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的说明文,平铺直叙,缺乏对一个问题的观察、思考和挖掘,很难达到论文在理论深度上的要求。
2.论文选题盲目,缺乏论见。艺术类毕业论文选题经常出现或未经深思熟虑与论文内容不符的情况,或者题目趋同没有鲜明论点的情况。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服饰接近尾声的阶段才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常常受自身服装制成品的限制,加之时间局促,于是匆匆命题,草草了事,凑字数交差的现象常有发生。
3.论文文理薄弱,缺乏规范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薄弱的情况。尤其反映在论文上,语言不通顺、上下文不连贯、书面文字口语化,甚至于“的、地、得”不分,标点符号使用也不规范等。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经常在论文中出现第一人称“我”,在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多出现“我的困难”,“我的解决办法”、“我的指导老师”等口语化用词。
4.论文准备匆忙,缺乏重视度。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是学生最为忙乱和疲于应对的一年。以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例,一方面是工作量巨大的毕业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压力,一方面也面临着就业求职的压力,还有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众多门类考试的压力,使得毕业生将完成论文作为众多任务之一,并在优先权重的排名靠后,从而没有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酝酿,这也是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师“专业”限制。论文的选题分为教师指定命题和学生自由选题两种。目前毕业生的论文撰写大多可以自由选题,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实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篇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通常需要覆盖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而指导教师往往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诣,而非全才,教师“专业”的限制,也是论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论文的方向如果是色彩、纹理、或艺术流派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营销方向的导师就很难在论文的深度挖掘上给出建议。
二、艺术类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进的若干策略
1.论文选题早做准备,融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提早进入论文选题的思考。一些论文选题的思考,甚至可以提早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上,结合专业课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以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例,服装面料课的专业老师可以引导对面料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创意面料、面料创新等方向的思考;服装史的专业老师可以引导对史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中外服装史的比较、及其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投射和影响方面的探讨。
2.论文导师早做介入、严格把控。另一方面,整个论文的创作过程导师早做介入、严格把控。对于论文撰写:既要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快要接近尾声时才开始思考论文的写作,也要避免边设计边写论文,将毕业论文简单等同于毕业设计说明;对于论文选题:既要避免选题过大难以完成,也要规避选题过窄无法展开,同时注意选题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研究价值并重,实现论文对相关基础理论、生产工艺、或者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
3.开设论文辅导系列专题讲座
论文辅导系列讲座包括论文文献资料讲座和论文写作专题讲座:(1)论文文献资料讲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文献资料相关的讲座,包括文献资料研读和参考文献整理。经过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了相关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定的研究兴趣或研究方向,文献资料相关的讲座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研读、分类、整理,并形成论文所需的参考文献。以服装专业为例,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会阅读大量的杂志和浏览相当数量的国外图片网站,从而寻找创作灵感。这一过程学生往往没有意识进行记录,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而这个探寻、比较、筛选的过程,恰恰是服装设计专业论文的重要部分,反映论文撰写的准备程度。相关的资料整理讲座可以对这一部分工作进行应道。
(2)论文写作专题讲座。论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范性。规范不仅指包含“内容摘要”、“关键词”、“目录”、“参考文献”等格式上的要求,也包括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建议分两次设置,一次在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重点介绍论文研究的常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另一次放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进入毕业论文撰写前。重点介绍论文格式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规范性意识。
4.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最后,建立适应艺术专业的论文进度管理和论文质量保证机制。论文进度管理包括明确开题、框架搭建、初稿、终稿等重要时间节点。论文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制定论文规范性管理、论文选题、内容审核复查机制等。
艺术类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综合艺术特长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毕业论文是验收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体系着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对于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同样重要。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基于毕业设计的摸索和尝试,综合运用大学所需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路。
摘 要:毕业设计为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最终体现。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因其展示方式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已有经验,结合数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对服装毕业设计中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提出优化毕业设计进程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毕业设计指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毕业设计;问题;优化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四年来所学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对高校教学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在毕业阶段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自我检验与认定。①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因其设计对象的局限性(设计对象为人)和毕业设计的展示方式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实现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把控能力相对于别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更高。
一、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和特殊性
(一)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区别于中专职校,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和基地,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上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②因此,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于相关专业的中专、职高和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着重于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有高度艺术创造性、具有市场意识、服装商品开发和组织等综合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品牌商品开发和终端市场开发,也能从事相关流行咨询及市场情报分析;而前三类学校侧重于培养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工程素养的应用性人才,侧重于技能性的一般性服装设计师。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综合体现,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也有其特定要求,那就是着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以创新性为重点,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考核从设计构思的创新性、表达手段的创新性、作品体现的审美水准和作品的完整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二)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
服装设计和所有的造型艺术一样,应该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创意构思是设计的灵魂,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技术,如版型技术、缝制技术和后处理技术体现出来。技术是所有设计产品艺术思维得以物化的过程和工具,它使设计师的艺术构想得以实现。③然而,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知识的专业化也日趋明晰。作为高等教育服装设计的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既要熟练掌握服装设计方面的相关理论和讯息,学习研究面料色彩造型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段,又要学习并研究各种制版和缝纫技术,显然在精力和时间上都不允许。因此,在课程体系成熟的高等服装设计院校,将服装设计分为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专业,一个侧重于服装艺术设计,培养有创造能力的设计师;另一个专业侧重于结构制版的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工业制版人才,如笔者所在的大学,很早就将两个专业分离开来,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作为服装艺术设计的学生,本科学习期间,在掌握基本的版型缝纫知识之后,会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服装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实现过程中,对其毕业设计的评估也更多侧向于服装的最终成衣效果而非细致的结构尺寸的考量。
(三)毕业展示方式的特殊性对设计作品的特殊要求
服装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人的一种着装状态,完整的服装设计包括了服装、配饰及化妆,孤立的单件服装很多时候未必能完整地诠释设计者的构思。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毕业作品采用了动态时装表演这一展示方式。不同于静态展示观众的近距离接触,服装的动态展示往往与观众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动态展示所需的展示空间往往也更大,这就导致了常规的服装尺寸在T台上显得体量过小,缺乏气势。因此,用于毕业动态展示的服装尺寸往往要求比常规成衣大很多,以较为夸张的体量呈现。
另外,如上所述,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是体现高等教育创新研究能力的途径,企业和专业人士来观看毕业展示是带着对新观念新思路的期许的,因此,高校服装艺术设计的毕业作品往往创意性和表演性多于功能性,否则观众就会觉得沉闷而无趣。但是,服装设计不能无视人体生理结构这一事实,设计要始终围绕着人体这一载体来进行,成熟的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毕业作品应该是在可穿性上的夸张。值得欣喜的是,随着设计教学理念发展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服装设计注意到服装的可穿性,基本上遵循使用服用材料制做作品的原则,不会再出现大量千奇百怪无法穿戴的材料。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曾在学校指导数届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十分相似,因此期间对毕业设计进程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 调查人群: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本科14届毕业生(当时在读,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本科、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中美合作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本科16届毕业生(当时在读,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本科、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中美合作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
2. 调查时间:2013.11-2014.4;2015.11-2016.4
3. 调查形式:现场问卷和个别约谈。
4. 调查内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设计稿与成品的差距、服装结构的设计问题、面料的性能、服装色彩搭配的问题、服装的功能性问题、尺寸的把握、面料的相互搭配问题、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
问卷发放113份,实际回收98份,有效问卷98份。
5.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前三位问题分别是:设计稿与成品有很大差距,调整方案占太多时间;对走秀服装的尺寸很难把握;与就业招聘相冲突,不能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这三类问题占了总问题的85%、78%、55%。这三类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深化设计,学生到毕业设计末开始赶进度,对一些细节处理不能到位,导致最终的设计作品完整度不够。
(一)设计稿与成衣效果矛盾
这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服装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设计的最大区别就是,设计必须以人体为依托,平面的效果图和成衣的立体着装状态完全大相径庭,甚至在人台上呈现的状态也与真人穿着完全不同。大部分学生在四年服装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完全养成正确的创意思维方式,他们力求将效果图画得精美绝伦,忽视了服装本身的结构和材质的局限。结果就是部分款式结构上大伤脑筋,无法制作,或者因为找不到理想的面辅料或加工方式,导致成衣效果不甚理想。再加上毕业设计是学生遇到的第一次全方位的大考,它要求学生必须将所有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创意、版型、面料、色彩、工艺、装饰等等,对学生的全面把控能力要求很高。笔者指导毕业设计十几年,最终成品和设计初衷完全契合的学生非常少。
反复的试错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压力。
(二)成衣尺寸和表演性服装的比例矛盾
我们四年教学中制作的成衣都是以工业生产的标准尺寸为参考的,学生制作的都是普通型号的衣服。但是,毕业秀表演性的服装要求在尺寸和围度上极尽夸张,才能具有现场效果。学生对于表演性的服装尺寸没有任何经验,做出来的衣服往往偏小很多,有的经过二版、三版乃至四版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另外,一些常规结构可以做出的造型,放大到表演性尺寸就未必能保持同样的形状,反复地修改也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三)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
每年的毕业设计中期阶段(3月―4月)也是各企业招聘的旺季,学生忙于在各企业、各大招聘会之间奔波,花在毕业设计创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肯定大量减少。每年这个阶段毕业设计都会进入瓶颈期,一方面5月初的毕业走秀时间紧迫,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可能还要求学生去实习试用,使得学生无法安下心来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优化研究
(一) 针对于设计稿与成衣效果矛盾的优化研究
1.毕业设计初期的品质把控
如上所述,由平面设计稿转化为实物成品的过程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也是最浪费时间的,往往第一套作品的完成耗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的一半以上时间。学生在这期间要解决版型问题、工艺问题、面料问题、色彩问题。因此,在设计稿时期,教师就要严格把控设计的方向,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设计在构思阶段就应该以实物成品的角度而非效果图的角度来思考,一切细节都要有实物照片或小样,杜绝空泛的天马行空。对于设计稿,教师和学生都要反复探讨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设计,在看到别人的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④对于问题很大,难以成品的设计稿,教师要尽早跟学生沟通,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以便及时转换设计方向。
教师帮助学生控制服装的制作效果,在打样阶段,就要严格把控白坯的形态、尺寸;特别要注意面辅料的挑选,根据面料的性能来调整白坯的尺寸设计。
2.毕业设计中期的优化组合
毕业设计进行到中期,大部分同学的第一套作品已经完成,这时候,指导教师要注意去粗取精,对于第一套效果不理想的设计,帮助学生找出其中可取的部分,重新构建成新的设计;实在不行也可以建议转换设计方向。对于第一套效果较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增加服装的细节,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然后延续设计思路,抓住中心设计语言,延伸出第二、第三套。
3.毕业设计末期的整合
当毕业设计进入扫尾阶段,大部分设计作品已经定型,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设计作品的最后整合,比如增加某些装饰或配件,来使作品更加丰满。
(二) 针对于学生很难把握走秀服装尺寸问题的优化研究
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没有接触过表演性服装, 对于T台上服装的尺寸围度很难想象。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事先观摩往届毕业表演的视频,在观摩过程中重点讲解表演性服装的围度;教师还可以给同学看往届毕业设计优秀作品的实物,以增加直观的印象。即便如此,在服装白坯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服装的尺寸,并建议将人台调整至178cm-180cm(女)、180cm-186cm(男)的高度,以便学生对服装的长度作出正确判断。另外,建议尽早安排第一次试装,毕竟真人模特和打板人台的区别还是非常大。事实证明,经过试装的学生对设计作品的尺寸有更深的领会。
(三)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矛盾的优化研究
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只能将毕业设计提前,在第七学期就开始毕业设计。采用“前紧后松”的管理模式,尽量在第七学期就完成一套服装,那么,学生的设计有了继续发展下去的基础,在第八学期就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找面料、研究工艺,而是把思路延伸下去即可,给学生减轻了不少压力。
另外,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鼓励学生与招聘单位合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毕业设计创作。比如我校一直与金富春婚纱公司合作,学生可以以婚礼服设计为方向,进行毕业创作。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最终环节,是四年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集中检验,是大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化体现。服装艺术设计毕业设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毕业设计过程的艰苦与困难。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法,使毕业设计得以顺利完成。
摘要: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为建设目的,能够更好地沿着艺术工学特色发展之路健康发展(艺术工学是艺术和工学的交融结合),培养出更多的“三创型”(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应用人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中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前提交的一份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论文或设计作品,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时间范围为14个星期,是一个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性质决定了其成果的获得都有着很复杂过程,所以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成功实现过程中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特别的关键,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制约着学生对三年所学知识好坏程度的评价。
关键词: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策
一、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一)明确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1.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
2.由W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 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
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反思作品质量是否有提升。广泛了解各院校同行、企业专家及家长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反思有无管理服务的失职。如管理滞后、问题发现不及时、问题处理不到位等情况。
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明确毕业设计目的与定位,系统设计,编制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第二,根据专业特点,找准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分步骤、多环节、多主体、多形式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性评审,加强过程管理,提升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第三,举办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推广活动或毕业设计教学论坛,加大毕业设计作品的推广力度,促进学校、专业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毕业生毕业前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直接检验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认真对待。总结其经验,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指导教师、教研室、服装专业、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形成的三级管理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抽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