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1:23:05
导语:在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后,本着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围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积极致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在企业调研以及与专家交流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引领六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教学方法创新形成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针对学生这些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调研,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讲课内容、重点和进度,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法、教学手段创新形成的原则
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评、悟”教学理念,精讲多练,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新的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
1.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环节。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学习过程要与一个具体的项目相结合,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的任务中,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随着项目的引领学习,最终达到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目的。其具体实施的教学环节有:
(1)确定项目背景,创设工作情境。
(2)进行项目分析,给出技能目标、重点难点。
(3)进行任务实施。本环节可以有很多方式,如教师讲解,学生模仿;师生合作完成;学生团体完成;采用承包教学对象(给学生小组或学生小组自愿承担设计制作项目的办法)。
(4)任务拓展。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作品展评、小组支招。通过展示作品,小组自述创意、步骤,各组互评并给出建议,各小组收集反馈评价,修改完善作品。
(6)项目小结。系统地归纳本次活动任务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及技能,拓展相关深层次技术知识。可适当引入欣赏佳作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7)布置任务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分组,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与技能,自主解决新问题,以此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8)反思感悟。对教学中各环节梳理总结,反思,并修改完善。通过反思总结写下体会,并有所创新,为今后的教学积淀知识和能力。
2. “项目引领六步法”教学环节。项目咨询、项目分组、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检查、项目评估是项目教学法必须的六个教学环节。
(1)项目咨询。项目的选取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首要环节,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明确每个过程要学什么,做什么。
(2)确定项目小组。学生分组采取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变换项目中所担当的角色,使其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3)项目决策。教师对选择的项目进行指点建议,明确学习、工作的方法和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感性认识,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4)项目实施。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制定好实施计划,培养团队意识,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承担好各自角色,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完成项目。
(5)项目检查。让学生展示成果,起到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的作用。检查学生对本项目的知识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6)项目评估。各小组对项目进行比较、学习,教师再总结和点拨,帮助学生树立“没有最好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的理念,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
3. “案例教学法”。计算机专业教学当中,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案例选取要注重精和实,也要有一定的扩展性和深度。
(1)典型案例导入新课。该方法一般用在课堂开始,通过设置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如《网站相册》一课,使用吴哥窟之旅网站相册案例导入。在《绘声绘影设置标题》一节中,通过网上点击率颇高的“春节那点事”视频案例引入,由此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典型案例训练。该方法类似于传统教学环节中的练习、作业。只是更注重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在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每节课都会设置课堂模仿案例和课堂实践案例,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
(3)分析实际案例。小组实战对练,由教师选择案例分析,进行示范,抛砖引玉,然后教师为各学习小组提供不同案例,由各小组根据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在课堂上分析讲述,其他小组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一起进行针对性讨论,使案例的真实情景“再现”,最后由教师引导各小组总结发言,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真实的实践项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为“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既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计算机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引发技能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通过对学校所在的浙江省义乌市涉及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企业、中职学校毕业生、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座谈和深度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尝试深入了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
1.关于“用人单位录用中职毕业生时会优先考虑的因素”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相关企业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毕业生的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经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2.关于“在招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时贵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及义乌市区域经济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计算机应用操作、设备维护以及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培养其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和生产流程,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意识,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等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深化一体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继续探索和完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进行选择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惯例,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通过多个出口的选择方向,结合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共同构建岗证融合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机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边学边练,方便的实训环境使得该专业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基本能达到1∶1.2,为“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发,结合教改理念、教改实践,总结成果和经验,开展教材建设规划与编写工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根据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与更新迅速的特点,结合项目教学的需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材,保证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目前,我们已经结合义乌市国际商贸城的区域特色,开发了“玩转淘宝”等四本校本教材,紧贴学校的区域人才培养特色。
三、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拓展后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指导材料、实训项目、网络资源、实训场地等。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能够展示职业场景、模拟真实设备操作使用方法的多媒体课件,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配套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各专业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开发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资源能为同类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就职前培训和就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包括:专业标准、专业信息文献、多媒体课件、试题等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罗佳令(1985-),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广东 中山/528458)摘要: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在如今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和类型,并以Excel中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为例,探讨微课在计算面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节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别,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高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班级人数普遍在50人以上,在计算机实训室中 ,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虽然教师给学生明确的上机内容和要求,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指引,学生对操作内容刚无从下手。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个别辅导也不能面面俱到,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上,而应该尝试借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将枯燥的、客观的学习内容,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小活动中,让学生在主观体验中完成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和引领。
二、认识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探索与实践的先行者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视频课程。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悍”: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学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以及课程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设计精细,以及教学活动精彩;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以及教学效果显著。
(三)微课的分类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划分为讲授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
三、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中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本次选择其中的一个Rank排序函数作为例子。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排名和专业科各班每周常规评比、每月先进团支部评比的排名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Rank()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表1《EXCEL函数的使用》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中专高一学生上课时间长度8分钟教学目标: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教学资源与环境:计算机、PPT、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7教学过程:
1.创设情况,引入课题
2.讲授Rank函数的语法结构、功能和参数说明
3.通过具体实例讲解Rank函数的使用
4.进行总结和布置操作练习任务设计理念与特色: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启发性和趣位性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视频的反复播放功能,能使那些平时接受能力较弱且不好意思发问的学生能从容、反复地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学习效果问题(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7、ppt软件。
2.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Rank函数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制作PPT课件。第二步,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制作简略的录制脚本语言。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教学教法・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三)微课的应用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微时代”已经来临,学生对于“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发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作用。另外,对于接收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尝试了将它作为教学辅助资源,指引后进生完成实例操作。课后,应部分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晚修期间下载学习使用,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初次尝试取得成功后,笔者又选取了Excel中的另外几个重点函数,将其开发成系列化微课程,形成一个专题,并付之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在进行函数的综合应用测试中,相比其它模块的学习情况,发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帮助;再对比相同专业平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同样发现有明显的优势。
(四)微课的教学启示
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笔者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在课程设计时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引入要有趣、层次分明和适当的总结;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指导。
2.不仅要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学习资源。
3.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也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结语
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微课程应该能用于预习、复习、巩固等多个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多次重复使用。在信息时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全民化的需求。因此,“微课”教学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普及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摘要:高职学生的培养应以“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和技术性”为目标,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如何适应新的需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此为研究目的,研究探讨高职教育新模式,在充分调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及高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教育和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科学合理地对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崛起,以培养千万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要求。传统的校内实训课程一般设在该课程的教学周最后一到两周实施,实训内容多由实训教师通过查询资料等编制,与实际项目有一定距离。而且在课程的实训中强调的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实训中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不是那么重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最终引起就业难的问题。为了突破此瓶颈,我们从网站开发方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入手,开设一门《网站综合设计》课程,课程力求整合前面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还可以参加社会上的比赛、竞标等。这一环节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效果,为后期的就业实现无缝对接。本文以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网站综合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课题号:JXJG-11-55-3)的研究为背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借鉴。
一、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针对企业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1)行业企业需求分析。通过与招工单位接触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列出从事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依据;(2)教学现状分析。通过对在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反馈,了解目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情况,为组织新课程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案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意向调查与分析及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1.在试点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调查报告中的分析,增加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经典实践案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在新制定的教学进度表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教学方法,并以经典案例作为该课程的学生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验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模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3.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主要考核点体现在:实践过程与实践成果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企业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通过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能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三、研究内容与改革实践
1.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本分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网站开发方向,但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看,学生对多门课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欠缺。经过研究讨论,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座谈,在1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第五学期增加一门《网站综合设计》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网站综合设计》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从网站需求分析―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实现到后期维护的网站建设完整设计。同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模拟企业岗位的项目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教学模式上的改革。本课程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脱节的状况。课程以一个企业综合网站的建设项目为驱动按照企业网站建设的真实环境,组成若干项目小组,项目小组由包括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参与过网站建设的本校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学习包括网站建设的项目分析、建设方案设计到网站建成后的维护更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及素质。通过采用小组方式和独立工作方式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网站设计和开发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具备可持续自学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由传统的章节式讲解的教学方法向项目导向、模块分解以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转变。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相结合,按照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对知识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典型的中小型企业网站作为项目实例,按照企业网站的建设流程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导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将把项目实例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对应一个教学模块与单元,采用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方式一步步完成整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主要知识点,我们设计了若干个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实现来完成每个项目的目标。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有新的体验和成就感,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生实践案例及考核方式上的改革。传统的上机实践一般是以课本本身自带的案例为标准来让学生练习相应知识点,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模式不是很喜欢,觉得实践案例与真实生产和生活脱节。因此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打破传统的上机教学模式,以贴近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为主线,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经典实践案例――飞跃乐购网站,突出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特色。在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中采用经典实践案例并基于企业工作过程模式来进行实践练习,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定位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各占相应权重;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多种方法组合;学生自我评价、团队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评价相结合,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通过展示选出优秀作品在网上供同学们欣赏交流。对在校级以上各种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以相应的分数比例记入课程总分中。
四、研究结论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设置与项目式教学改革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到实践到修订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只有结合计算机行业领域特殊性,研究与之配套的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措施,逐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作者简介:杨冬芹(1982-),女,汉族,江西樟树,本科,讲师,教师,计算机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本文主要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也已经逐渐得到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引言: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一项新型的管理技术,它可以使得工程建设高效率地进行计划、组织及运用,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工程项目管理利用信息技术,使人们更好的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来解决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数据库等技术为代表,彼此相关、互相促进、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几乎已经渗透到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建筑工程当然也毫不例外,在一定意义上说,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其工作中的应用率有多高。
二、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实施计算机信息技术重要性
目前,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粗放,且管理总体水平低。在项目各方参与者中,信息资源很难及时、准确、高效的传递。而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最大限度的共享和管理。一方面,借此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整个工程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的质量、材料、设备、安全、人力、物料等各个生产要素的有效使用和控制,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实现变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近年来,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列为建设部“十五”期间的重点实施技术之一。目前,建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而企业的盈利水平却普遍较低,而单靠量的扩张,忽略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立足和发展。形势迫使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包括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其进度,工程成本费用的降低等。因此,实施工程项目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现是决定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战略成败的关键,现实中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软件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工程项目上的类似的软件,但是由于工程项目又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寻找一个适合于自身项目的管理软件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为从功能到价格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适合于某一个项目。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首选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完善的项目管理软件。
(二)硬件方面。在工程项目中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比如购买计算机、网络设备、电缆等硬件设施,安装设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但这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的基础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部分。现实说明,当今的项目管理班子比较愿意在硬件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投资,一是他们也看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项目管理的积极的作用,二是硬件的投入比较有利于项目的形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制度。
(三)项目管理人员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就需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对企业来讲,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显得至关重要,也是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它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如若单纯地利用人工计算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是非常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利用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进行工程图纸的绘画、数据的计算、建设计划的调整等工作,方便又快捷。同时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进行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以实际的施工进度为参考依据,优化工程建设中的资源配置,将现有的资源运用到最为关键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程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中的应用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可以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反馈,找出潜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而调整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方式与方法,尽全力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工程建设工期、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等目标。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分析等工作,建立完整的工程质量资料信息数据库,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最为科学的数据信息依据。
(三)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计算,这是困扰项目管理部门的主要问题之一。工程人员尝试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来解决这个难题。项目部借助Auto CAD软件就能完成项目资料中文字和图像的处理,这样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出用于施工建设的施工组织方案和设计方案。因此,项目部的技术人员首先要经过办公自动化资格认证,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类工程数据,并根据工程要求编制报表和文件资料。
对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统计,可以运用专业的预算软件和Excel电子表格来统计工程量或编写成本控制计划,这样不仅能节省制作报表资料所需的成本,项目部的工作负担也会少很多。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如发现数据报表不符合具体要求,工程人员不需再重新编制一份表格,而是直接在Excel电子表格上做修改,工程建设的情况可以动态显示在电子表格上,实际的施工建设就变得有据可循,这样也减少了人力的消耗,降低成本的投入。
(四)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的动态全过程管理
工程项目的动态全过程管理就是在工程项目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收集和有目的的分析整理,并通过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形成使用者自己的企业的实际消耗标准,在后续的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工程项目的动态全过程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了动态管理,只有充分收集各方面的相关技术,准确了解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对历史数据和新的工程数据进行动态提取和分析,形成经验性的积累,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动态全过程管理,最终从根本上帮助用户实行有效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果。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地发展起来。以往单凭人力计算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时代已然过去,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工程资料整合的新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建立,给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作业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所以工程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水平才能与国际水平接轨,在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同时更需要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技术人员服务于相应的领域。
[摘 要] 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真实项目开发为载体,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实际工作过程,转化学习领域,设计出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等行为引导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案例化、任务分解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
课程项目化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构建以真实项目开发为载体,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出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等行为引导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案例化、任务分解的课程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目的。
1 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但很多课程只是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各案例之间不存在关联,没有按实际项目规划案例群;项目开发和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以及“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特点,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 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设计
2.1 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课程群,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级课题子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研究》基础上,以科研带动专业建设,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针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设计出科学的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目标,再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分析,完成课程设置,实现课程目标主动对接岗位群工作过程和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目标,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
2.2 课程设计模块化原则
确定出核心课程后,按照教育学相关理论从纵向上对课程之间的先后、主次等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下,以项目开发为主线,横向上确定课程之间的平行与整合关系,最终形成了”层次推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从事目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出发,将每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解,提炼出若干任务(知识点和技能单元),围绕生产流程或工作流程,将传统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最终按照岗位群要求,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
3 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引导,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完善学习领域岗位课程群设计,修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将知识划分转向工作项目任务划分,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361”实践教学模式,编写高职计算机类项目任务案例系列教材,并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践行教师“双师”、学生“双证”制度,以赛促学,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动手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职业竞争力。
3.1 编写高职特色“项目任务驱动”系列教材,强化能力培养主线
在多年来充分研究高职计算机相关岗位能力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实践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基于多年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整理历年课程讲稿,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时间呕心沥血编写《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突破传统教材、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教材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课改理念,其编著思路、任务样本均位于同行前列。提出并实现了计算机类课程“项目的模块化分解、目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学材式教学资源整合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练、做四位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于2010年荣获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3.2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1 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与操作要求,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教学内容。
3.2.2 课程实施通过实际任务驱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实际任务引领,并以任务驱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任务中涵盖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介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取得明确的成果作品,让自主获取新的成果成为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
3.2.3 创建“36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创建“361”式教学模式(三段、六步、一综合开放案例)“三段一体”的学习过程:教学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形成了由浅入深、案例有小到大、逐步提高的过程。“六步法”课程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全部在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教、学、练、做”完全融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总任务的导入 > 逐个完成由模仿型总任务切分而成的子任务,与此同步逐步完成开放型任务 > 最后完成两个总任务(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辅以课余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锻炼与提高。每个情境由提出任务>任务分析>确定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在任务实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与指导>完成任务后的评价及拓展训练等环节构成。一综合开放案例:在课程末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模仿制作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开发制作开放性综合案例。
3.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相结合。
3.3 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有效控制教学质量
改革本课程的课程成绩考评,采取“基于过程控制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将课程教学及考核分为平时、阶段和综合3部分。同时采用“阶段循环考试法”,也就是学生进行考核后,如学生对本人完成任务情况不满意允许进一步完善,可以重新考核的“阶段循环考试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3.4 引项目入校园,完善实训实践教学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加强实训室建设,开放实训平台,以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实现岗位与课程相对接,引进项目进入到实际教学中,建立项目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5 以赛促学,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课程优势,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将职业技能赛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风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 “零距离”接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自治区高职技能大赛等奖项10余项。
3.6 打造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适应高职教学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既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还要灵活的设置教学教法,对老师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标准,要求教师走入企业走入实践,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技师与教师双师型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合高职的教学工作。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加强教师团队、兼职教师资源库、教学名师、专业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五项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教研室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以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引进、聘请相结合,校企互通,共同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让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师100%具有“双证书”,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驾驭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荣获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教案评比等各类奖项21项。
4 结 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热烈,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增强,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使计算机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到了有力和长效的质量保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高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专用管理软件,而软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开发时间等才能完成项目开发,而投入运行后是否成功适用,还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节约企业有限资金、降低开发风险、缩短开发时间,在Excle电子表格平台上开发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分析系统简单实用。它既能解决企业内部数据不系统、计划考核分析工作计算量大、效率低、实时性差等信息管理问题,还能高效、快速、便捷监控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工作效率。本文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为依据,将管理决策模型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技术层面介绍运用Excle建立模型和建立可调决策图形的基本方法。在决策支持模型中使用可调图形这种手段,可以体现模型分析能力与图形直观的人机界面的完美结合,决策者可以在图形上边调节参数,边观察反映决策结果的曲线及其特征的变化,从而提高决策支持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投资决策;计算机应用;Excle;模型
决策模型是为管理决策而建立的模型,即为辅助决策而研制的数学模型。随着运筹学的发展,出现了诸如线性规则、动态规则、对策论、排队论、存贷模型、调度模型等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们均由计算机予以实现,成为实用的决策手段,即决策方法数学化和模型化。故对较重复性的,如例行的管理决策,可利用数学模型来编写程序,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以提高效率。但对较大量存在的非结构化问题的求解和管理决策,就不是数学模型所能解决的,而必须考虑人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这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故建立数学模型只是决策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方法。
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有效经营管理,不断获取利润,积聚资本,通过再投资、再生产,不断地做大做强。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地理环境、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投资环境,各种因素影响着投资项目的回报率。
1 Excle建模分析工具
1.1 “单变量求解”
“单变量求解”是一组命令的组成部分,这些命令有时也称作工具。如果已知单个公式 的预期结果,而用于确定此公式结果的输入值未知,则可使用“单变量求解”功能。
通过单击“工具”菜单上的“单变量求解”即可使用“单变量求解”功能。当进行单变量求解 (单变量求解:通过调整另一个单元格中的值,从而可求得指定单元格中的特定值的方法。在单变量求解过程中,Excle 更改指定单元格中的值,直到依赖于该单元格的公式返回满足要求的值为止)时,Microsoft Excle 会不断改变特定单元格中的值,直到依赖于此单元格的公式返回所需的结果为止。
例如,表1中使用“单变量求解”逐渐增加单元格 B3 中的利率,直到 B4 中的付款额等于 900。
1.2 “模拟运算表”
模拟运算表是一个单元格区域,它可显示一个或多个公式中替换不同值时的结果。有两种类型的模拟运算表:单输入模拟运算表和双输入模拟运算表。单输入模拟运算表中,用户可以对一个变量键入不同的值从而查看它对一个或多个公式的影响。双输入模拟运算表中,用户对两个变量输入不同值,而查看它对一个公式的影响。
1.3 “规划求解”
“规划求解”是一组命令的组成部分,这些命令有时也称作假设分析工具。借助“规划求解”,可求得工作表上某个单元格(被称为目标单元格)中公式的最优值。“规划求解”将对直接或间接与目标单元格中公式相关联的一组单元格中的数值进行调整,最终在目标单元格公式中求得期望的结果。
“规划求解”通过调整所指定的可更改的单元格(可变单元格)中的值,从目标单元格公式中求得所需的结果。在创建模型过程中,可以对“规划求解”模型中的可变单元格数值应用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规划求解”中设置的限制条件。可以将约束条件应用于可变单元格、目标单元格或其他与目标单元格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单元格),而且约束条件可以引用其他影响目标单元格公式的单元格。
使用“规划求解”可通过更改其他单元格来确定某个单元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见表2。
在上面的示例中,每个季度的“广告费”直接影响到“销售数量”,从而间接决定了销售收入以及相关的成本和利润。通过“规划求解”可以更改季度广告费用(在单元格区域 B5:E5 中),以使总利润达到最大值。其中,总预算不能超过 20 000(在单元格 F5 中)。可变单元格中的数值用来计算每个季度的利润,所以它们与目标单元格 F7 中的公式 =SUM(一季度利润:二季度利润)相关联。运行“规划求解”后得到的新数值,见表3。
2 模型设计中所使用的Excle内置函数
3 案例分析资料
YH投资公司根据市场情况选择3个具有一定成长性行业进行股权投资决策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相关行业数据如下:零售服务业初始投入2 100万元,初始利润率10%,行业成长期限为9年,9年中利润逐年增长,9年后利润保持不变,10年后出售股权收入2 500万元;能源工业初始投入5 200万元,初始利润率5%,行业成长期限为6年,6年中利润逐年增长,6年后利润保持不变,10年后出售股权收入5 500万元;房地产业初始投入8 300万元,初始利润率3%,行业成长期限为4年,4年中利润逐年增长,4年后利润保持不变,10年后出售股权收入10 000万元。3种投资方案的有效期为10年,行业成长率是可变的。试确定哪一种方案是最优方案。另外,绘制一个图形来说明当贴现率在1%~10%,不同行业成长率在1%~5%之间变化时最优投资方案的变化。
5 建模步骤
5.1 新建表
在“投资决策.xls”工作簿中新建一工作表,命名为“企业股权投资”,分别输入初始投资额、初始利润率等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
5.3 建立模型
(1)添加微调控件
打开窗体控件,添加一微调控件,在参数设置中取最小值1、最大值10,显示贴现率变化对3种方案净现值的影响。
(2)计算最大净现值
单击B10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MAX(I13:K13)”按”回车”键确认即可。
(3)显示佳方案
单击C11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INDEX(I1:K1,MATCH(B10,I13:K13,0))”按”回车”键确认即可。该公式中利用INDEX()、MATCH()函数确定最优投资项目。
5.4 建立模拟运算表
在单元格M1:P13单元格区域中建立3个项目的净现值关于贴现率的模拟运算表,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格M2:M13生成贴现率系列数据,在单元格N1、O1、P1分别输入公式“=I13”、“=J13”、“=K13”,选中单元格区域M1:P13,单击菜单“数据” 选择“模拟运算表”在弹出的“模拟运算表”对话框中做如图4所示的设置。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
5.5 建立动态图表
选择M2:P13,利用图表向导建立3个方案净现值的XY散点图,每个曲线代表一个方案的净现值,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方案的净现值随贴现率变化情况,并添加如前所述的控件按钮。结果如图6所示。
可以通过贴现率和行业成长率的调节控件,显示贴现率和行业成长率的变化对股权投资方案选择的影响。
6 总 结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也称数字经济时代),在各类社会组织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和信息技术都被广泛应用。作为当代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信息管理学家威廉・马丁 (William J.Martin)教授在《全球信息社会》一书所言:“信息这一关键性资源的流动一旦中断,周围的世界立刻就会陷入困境当中。生产经营、教育、娱乐、 旅行和通信活动,所有的国内和国际事务都经不起中断。在更先进的未来社会中,人们会更加依赖于信息与通信技术所赋予的力量”。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信息管理的教学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制了这一管理决策模型,这一模型在本文中都是用动态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模拟现实企业的管理环境,建立适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的分析和决策模型,相信这一模型能够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根据职业岗位群定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应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三个层次,实现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15%。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单薄简陋,学生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岗位特殊性的体现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标定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在IT企业中从事IT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维护、IT产品营销、网站设计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录入与处理、办公文秘与电子商务等岗位。
岗位职业能力可划分为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立与维护能力,单机维护、调试与软件安装能力,计算机平面与辅助设计能力以及IT产品营销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评价和处理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例如诚实守信、敬业负责、协作沟通、自我管理等。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划模块地建立。专业课程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三个层次。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两部分组成,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
职业技能模块由专业特征课程组成,以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为起点,帮助学生确定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技能模块可分为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产品营销、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几个专业方向。
岗位能力课根据中职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及综合能力开设,并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如矿产资源勘查行业中的图形图像处理岗位,融入地质学、测绘学的知识。岗位能力课程可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合作。
2.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是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生先通过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再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专门化)方向,通过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能力课的训练,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简课程内容,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环节。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开设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课程中,依据学生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设置项目实例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是在分层次设置专业课程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设置相对固定,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结合,岗位能力课程则融入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软件应用技能培训,突出行业特点。
五是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精简文化课教学内容,开设社交与礼仪、道德与法律等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结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提升有效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核工业南昌高级技工学校)
摘 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项目教学 计算机 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过程的教学方法。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充分地锻炼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西方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化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教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项目教学是最能适用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工院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项目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之一。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进而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及操作技巧。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全新的指导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于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教学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期、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通过集中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可控性强
项目教学法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全程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锻炼技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做什么、如何做和做出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入手,结合理论知识分析项目要点和难点,通过各种形式寻求完成项目的思路。通过得出的结果,分析项目的完成过程是否有所遗漏,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1.项目设计的指向性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实践充分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对于技术性院校来说,项目的安排就要以市场的需求为指向,针对需求充分锻炼学生特定方面的能力。对于笔者学校来说,锻炼学生打字技巧和运用软件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方向,所以项目教学的设计也要根据这几方面展开。
2.所设计项目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项目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项目的设计和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项目教学的协作性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项目的制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进行引导和分析,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与分工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协作意识,并且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任务和全局的项目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4.项目教学的成果展示
在项目教学中,除了过程比较重要以外,教学成果的展示也颇具意义。学生通过分工协作与自主学习,获得了项目的结论与成果,这时候就需要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自己作业当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鼓励与表扬,使学生提高自信心,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五、小结
项目教学法是技工院校不可或缺的先进教学模式,它能够针对目前教学中的诸多弊病进行调整,也能够使学生拥有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项目教学的内涵,并且切实利用好这一教学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技能统考既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也是技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内容,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考证通过率,本文结合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教学的经验,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统考 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广东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工作。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统考通过率,笔者通过以下几点阐述统考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
一、明确统考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的必备技能之一。
针对技校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积极宣传计算机技能既是技校学生毕业鉴定必考的课程之一,其证书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能够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增加就业竞争的砝码。这样学生就有了考证目标的驱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二、了解统考内容,增强学生信心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以笔者学校为例,参加统考的学生基本有了一个学期以上的学习基础,因此老师不必急于讲授知识,而是要上好一节或两节的统考知识要点的综合分析课,让学生知道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薄弱的知识有针对地去学习。这样也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统考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广东省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与技能鉴定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笔者多年来辅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统考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的考试大纲和题目结构分布图,笔者在课堂上对统考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统考内容的认识。
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分析能力
1.巧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任务式驱动教学,首先是老师提出需要完成的课题任务,然后让学生分解任务,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但学生可能会在分解任务时提出各种方案,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时要老师及时分析和说明,并加以归纳,把解决方案的思路确定下来。
例如,在讲授Excel的“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 “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评分统计表,进行任务分解教学:首先把各选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这项任务运用MAX(最大值)函数和MIN(最小值)函数统计出来并且删除;其次通过SUM(求和)函数统计总分或者通过AVERAGE(平均值)函数统计平均分;最后通过“排序”功能并且结合评分表的总分或平均分进行最终的排名。
通过以上任务分解,学生基本完成了评分表的统计排名,学生的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自身的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巧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精选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解决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操与作业练习让学生模仿老师给出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讨论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掌握知识成果。
例如在讲授Word排版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荐表、个人简历等;在讲授Excel时可以让学生制作成绩表、工资表等;又如在讲授PPT幻灯片时,让学生制作幻灯片相册、个人简介的幻灯片等。这些案例既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3.巧用启发式引导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引导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计算机CPU和主板知识时,老师可以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向学生导入该知识内容,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主机比作是人体的躯体,那么主机的CPU和主板可以分别比作躯体的哪个部位呢?”此时,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那么老师可以讲解关于CPU和主板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这样既可为以后讲解其他硬件知识做好铺垫,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往届学生在适应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的要点和操作技巧全过程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操作,讲解和巡查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动脑筋和自主动手的能力,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更容易领悟掌握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四、强化模拟练习,加强巡回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采用无纸化考试,与传统的考证是有区别的。根据多年的统考教学经验,我们认为,统考的类型题基本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利用考证系统多做模拟练习,并有针对地讲解思路和操作技巧,能够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了解考试题型和考试系统环境。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教学中,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老师必须加强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对操作又快又准的学生要适当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在课堂上统一演示讲解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的掌握,提高巡回指导的质量。
五、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统考获取证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高度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带动作用,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教学,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探索分层次、模块化等教学改革,同时要注重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不足,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高要市技工学校)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竞赛项目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情况,提出把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专业方向,建设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应用 专业建设 Inventor 3Ds MAX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项目参赛感想
自2011年甘肃省技能大赛设立工业产品CAD技术这一项目以来,笔者就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此项目的竞赛,从当初的竞赛软件和具体方向不明确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培训模式形成体系。回顾以往的培训历程,笔者有如下感想和思考。
第一,中职学校日益重视技能大赛,形成了“中学看高考,中职看大赛”的评价标准竞赛项目一旦确定,相关规程一经,学校就组织教师去研究,探讨参加此项目竞赛的可行性,随后指定教师准备竞赛事宜。笔者所在城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城市,仅以此项竞赛来说,第一届只有笔者学校的4名学生和市直兄弟学校的1名学生参赛,到第二届发展到3所学校10名学生参赛,这两年稳定在5所学校20多名学生参赛的规模。参加第一届市赛的指导教师都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到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参与竞赛指导。技能竞赛不但决定了学生的参赛项目,也引导着教师的发展方向,参赛学生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竞赛引领教学的目的。
第二,随着大赛举办次数的增加,竞赛项目日趋完善,竞赛内容相应增多,竞赛难度加大,对参赛学生的技能要求逐年提高。此竞赛项目涉及工程制图知识、工业产品设计知识和计算机软件Inventor操作三大块,内容越来越多。但就笔者所知,不少学校依旧停留在挑选学生、组织培训、参加竞赛的这种备赛模式上。这种无专业依托、为了竞赛进行培训的思路,有悖于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的宗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计算机应用的一大分支,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可以用技能竞赛来引领,进行这方面的专业建设。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方向
中职学校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办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当时培养的学生只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就有就业市场。而如今计算机相当普及,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要重新评估,重新确定办学特色,只有这样,走出校门的学生才有就业市场。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硬件维修、软件应用、程序开发和网络技术四大块,内容广而杂。但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两年,能够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无需为学生搭建这么宽泛的平台,实用技能才是他们走向社会、为用人单位认可的立身之本。学校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师资力量,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建设。笔者在此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方向进行阐述。
若以平面软件作为专业建设核心,就业面比较狭窄。以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为例,这款软件是广告设计行业的必备软件,为不同学历层次的行业人员所使用。中职学校的入校门槛就决定了学校不可能在招生时加试徒手画,学生美术功底薄弱,在平面设计方面要有长足发展,困难太大。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建议中职学生从三维软件入手,把Inventor和3Ds MAX两款辅助设计软件作为核心课程,辅以平面软件的学习,形成以三维制作为基础、以辅助设计为目标的专业建设方向。上述两款软件同属于Autodesk公司的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相当好。Inventor软件具有高精度建模、工程图转换、模型渲染及动画制作等功能,适合工业产品的辅助设计,同时可以导入AutoCAD制作的工程图生成立体图,进行效果图的制作。3Ds MAX的造型、渲染、动画功能相当强大,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它的渲染和动画功能优于Inventor软件,可以为Inventor模型进行后期制作。通过这两款软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三维软件的操作。同时学校开设必要的设计课程,讲授设计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具备了三维制作能力和基本的平面处理能力,更有机会实现对口就业。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更加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向着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水平的方向发展,师范学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计算机应用是师范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效果影响到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尤其对培养实践能力、优良学风、创新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探索适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师范学校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都面临着使用计算机的需要,因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经过10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达成共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和学习需求,使学生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调研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师范学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教学体系与学生的专业需求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模式不适应等问题。
一、正确调整教学
计算机应用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多交流,通过学生答疑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座谈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在实践教学中,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才能让教师知道在实践教学中,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讲授或是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实践。从事实践教学,必须了解学生对实践内容掌握的情况,不能完全按照既定的日程表进行授课,备课中要有部分内容是弹性安排的;如果学生对近期课程内容掌握较好,学生普遍接受速度较快,要适当增加实践内容以满足学生“吃不饱”的需求,如果学生对近期课程内容掌握不好,接受速度较慢,应适当增加时间,或加强辅导、复习,正确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实践课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人性化
不少教师把严肃认真、严厉批评的形象留给学生,但“严”字当头的形象,从现在的学生评价看,得到学生好评的并不多,反而是慈祥、温和的教师更有优势。由此,可以把“严”保留在治学、教学的态度中,而不一定非要作为一种形象带给学生,那样未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更多的体现人性化特点,如了解学生的痛苦、困难,在教学中尽量不要使用“压”、“灌”的教学方式,多采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引导式教学,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计算机应用内容上并不枯燥,也可根据不同内容适当采用人性化特点较为浓厚的兴趣教学、启发教学。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时,批评对象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在批评的方式、方法、程度上要有理、有力、有节,还要注意策略性。对学生的错误,要分类处理,对于具体实验中出现的实验问题、实验错误原则上不批评。如有教师曾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刚刚讲过,你一定是没有认真听,不该问这个问题”。这样做表面上维持了“严师”的形象,但却大大挫伤了当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换种方式处理效果更佳,如将这个问题讲解清楚后,最后说明“这个问题刚刚讲过,你下次要注意听讲”,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没有认真听讲的错误, 同时还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又如教师可对某位上课聊天的学生投以一个眼神,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般情况下只要纠正制止即可,如果多次出现,也要尽量维持秩序,将课程进行完,课下再与相应学生交流,以理服人、批评明确、点到为止。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有学生迟到、旷课,可以说并不少见,常见做法,一是公开的严厉批评当事学生,二是公开批评现象、正确引导广大学生,课下了解情况,单独或小范围批评当事学生,同时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表示理解学生的难处,比较两种做法,对于教师后者比前者麻烦,但后者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效果会更好。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尤其是批评学生时,要讲人性化,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既要用严谨治学的态度感染学生,也要努力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师长,这样的教师将得到广泛的尊重。
三、加强职业修养
教师要具有或培养自己具有容忍学生犯错误的度量,在教学中能控制个人情绪,加强职业修养,努力赢得学生的广泛尊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信心。计算机应用教学除需要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外,大量的是实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量大,而且水平层次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经常出现已讲过的问题。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其二,计算机应用是学生步入校门后的第一批课程,部分学生还没有很好的适应师范学校学习生活;其三,学生还没有很好的适应实践课的学习方式;其四,也许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速度过快或重点难点讲解不明确的情况。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有心理准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要控制个人情绪, 解答要有方法,适当灵活的增加提示、演示。如有时教师会说“对不认真听讲所带来的问题不作回答”,对普通人这种说法可以理解,因为面对重复问题重复讲解确实令人疲惫不堪,但对教师就不一定合适,因为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点是促使学生更加注意听讲,实际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而且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用这种方式处罚学生。教师应控制个人情绪,耐心辅导学生。
四、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素质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价,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评价,则由于考试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考核,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由于多年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考试对教学质量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大部分学生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所以,只有改革考试形式才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本人一直在探索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认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应侧重于过程考核,要把课程终结考试(30%)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70%),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过程性的考核不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计算机课程大部分利用网络机房进行上课、实训。其次网站辅助教学有先天优势。网站对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实时展示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再次学生每次上课明确了教师规定的学习目标及评价项目,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是距大的,也方便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
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以上改革,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成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应用素质和能力,为解决专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加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总之,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教训,改进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从中体会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财务分析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行业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基础。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为例,对其2010~2012年总体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财务状况 综合分析
一、引言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为例,先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该行业进行财务评价,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使投资者了解该行业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投资者进行决策。
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财务分析
(一)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介绍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是指为满足使用计算机或信息处理的有关需要而提供软件和服务的行业,是一种不消耗自然资源、无公害、附加价值高、知识密集的新型行业。该行业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咨询、计算机网络开发、维护与咨询、计算机设备维护咨询业,其他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板块,主要业务为开发、咨询、服务等业务。该行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门主管,行业组织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财务比率分析
偿债能力较强,但对负债利用能力有所下降
表1给出了该行业2010~2012年反映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行业均值,从中可以看到,该行业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长期偿债能力逐渐增强,2010年该行业资产负债率接近60%,而在2011年和2012年资产负债率迅速降低,并且保持相对稳定,其数值稳定在25%左右,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一方面说明了该行业长期偿债能力迅速增强,而另一方面也说明该行业对于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利用能力减弱。
营运能力呈现出下滑趋势。表2给出了该行业营运能力相应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出,除存货周转率逐渐上升外,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明显下滑,该行业周转速度减慢。
盈利能力减弱。表3反映了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盈利能力相应指标,盈利能力包括初始盈利能力、经营业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通常反映了初始的盈利能力,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该行业毛利率在2010~2012年三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45%左右,但是经营业务盈利能力有所下滑,销售净利率从2010年的18.47%下降到2012年的14.54%,两年间降幅达到了21%,而反映资产盈利能力的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资产报酬率从2010年的11.4%下降至2012年的7.87%,而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7.34%,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35%,2012年比2011年又下降了13%。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初始能力保持稳定,但是后续盈利能力下降较为明显,反映经营业务的销售利润率和反映投资活动的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表4提供了计算机应用服务业2010~2012年度行业销售收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到,该行业收入增速趋势稳定,在2010~2012年三年间销售收入增长率稳定在21.3%的水平上,而现金流量增长率则从2011年开始有下降趋势,2010年和2011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增长率稳定在17%,而在2012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增长率仅有14.6%,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行业呈现出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而现金流量增速逐步放缓。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偿债能力逐步增强,但是杠杆利用不足;由于营运能力的减弱导致了盈利能力的减弱;该行业步入稳步成长阶段;为此该企业应当调整资本结构,适度负债;加快资产周转;进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切实达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的,各计算机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完成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那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几个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
一、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然后在知识的指导下大胆动手,以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能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并进行应用,这对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然会努力探索,从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总是习惯于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接受知识,应用能力简直就无从说起。对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充分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力求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比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张声像图文并茂的动画,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以致用的最好见证就是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因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务必在教学之后安排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就达到了知识应用的目的,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具体来说,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借助课外时间从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有效做到了学以致用,充分培养了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然,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而言,还需各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来定。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教师务必立足于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应用的知识,有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迅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应兼顾文化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入专门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适合计算机初学者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职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很有必要。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创新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成为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适用于初学者的计算机课程,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和社会各界应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探讨,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促进中职教育事业良好发展,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整体水平和素质差。中职院校生源大多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生。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良好的计算机教育,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较差。这些学生进入中职后,自制力较差,缺乏足够的毅力,学习纪律性不强;只擅长“玩电脑”,对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学生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破罐子破摔等。这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式陈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学校由于盲目扩招导致学校硬件设施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口头讲解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死板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沉闷乏味,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观念落后,考核体制死板。受长期应试教育的渐染,部分中职院校教学观念落后,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计算机学习的实践性。另外,部分中职学生辨别不出“玩电脑”和计算机学习的异同,简单的把计算机当成娱乐工具,忽视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后,不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只是单调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理解计算机应用在日后择业就业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计算机学习只是学校教学的一个硬性任务,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十分被动。这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况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观念。教学中“教”是手段,“学”目的。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学习,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评核教学质量的标准,真正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实际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知识渊博、性格活泼、平易近人、与学生和平相处的教师最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少,学生提问少,课堂教学生涩,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新型的教学形式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和厌恶感,教师和学生和平共处,共同努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问,针对学生疑惑做出详细解答,并随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创新教学目标。学校教学应对计算机教学目标进行创新,不再一味地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应试科目。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电脑,计算机技能是学生就业所必需的一项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堂教学中贯穿计算机技能在现代社会发展和就业中的广泛应用,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教学目标的创新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以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方式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相结合,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学习情况,模拟工作岗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助交流,丰富教学情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创新考核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标准应科学合理。教师应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制定考核标准,旨在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良好能力和素质。考核模式可采用上机操作考试,与书面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平时表现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另外,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也应符合整体教育目标,不能单一的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判断教师的教学成果。最后,可在各班级、各教师间推广教学竞争意识,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国中职院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然而,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禁锢着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的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希望能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