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

时间:2022-05-24 04:49:50

导语: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的几点体会

摘 要: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学院设置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结合行业需求,因地制宜,设置课程教学模块,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

0 引言

2007年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了适应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持续增加的现状,实现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等部门相继发文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各高校相继开设,但是各高校开设的情况也不近相同,本文就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

1 搭建平台,组建师资,争取支持,是建立课程框架体系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工程,而非学校某一部门个体就能够完成,需要得到教务处、系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如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是组建师资,争取支持的基础性工作,我院采取了实地调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组织有学院主管领导、教务处、系部负责人参与的课程建设研讨会,通过会议的形式确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的教学地位,为实现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组建师资。师资组建要体现出广而严的特点。所谓广就是要充分吸纳所有系部的专兼职教师参与;所谓严就是要求参与该门课程教学的师资必须要从事学生管理第一线工作。再次,争取支持。争取支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层的支持,二是人员上的支持,三是资金上的支持。

2 课程设置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学院设置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结合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并对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这一政策的出现,对高职院校既是挑战又是机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细微处着手,仅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来说,课程教学要做到三结合。

首先,教学要结合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师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专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学要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特点,开展体验式和模块化教学。再次,教学要结合行业需求。高职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的所有学生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就业展开,打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合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特点,要与行业单位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的教学模式,实行“双师”教学。

3 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效互补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除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实现其目标以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程加以补充和强化。

首先,实现课程教学与学院大型活动进行对接。在每个学期课程模块教学结束后,要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利用学生职业类社团开展系列活动。高职学生职业类社团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职业工作坊、职业类讲座、社会实践之类的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在求职招聘中的综合能力。再次,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列入学生学分考核范围之内。

建议:

3.1 因地制宜,适时调整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安排上,要结合本校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地安排。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基本上采取2+1或2.5+0.5的教学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上,建议根据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采取分时段、分模块、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同时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适时调整。

3.2 吸收外援,紧跟时代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社会师资力量,仅仅依靠本院师资难以实现较好地的教学效果。必要的社会师资队伍以外,还要不定期开展专业化的、系统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扩大师资队伍考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比例。通过系统培训,不仅让教师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弥补高校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一面。

3.3 教学科研,齐头并进

高校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是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研究高校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对于调整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都将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另外,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职教师队伍,开展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及创新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加强课程设置及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高校和家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课程应该如何合理的设置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展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课程设置和教学创新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求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态度,促进技能的提升,树立终身职业生涯理念。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高职院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者担任,辅导员平时工作的强度大,在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同时,他们根本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研究就业指导方面的业务知识,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还没弄清楚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平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多。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大部分的学生仅仅是把该门课程作为学分来修,没有明确的自主意识。

3、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宣讲,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社会对特定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和安排授课内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多为传统的授课式,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忽略了实践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性,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体会未来职业对自身能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探索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的课程,它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分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框架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循序渐进,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一的新生,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着重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则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很多学生开始考虑人生发展的方向,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留学、求职等不同选择,他们往往感到十分迷茫和焦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即将面临求职就业的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此外,还应加强对大三学生的心理辅导,排解就业困惑,树立就业的信心。

2.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校刚刚起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大多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素质提升训练游戏、主题活动、小组讨论、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模拟情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符合他们需求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锻炼职业能力。开展适应职场需求的各类素质训练。引入鲜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启发他们主动思考。运用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分析测评结果。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求职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1]。这对非专业出身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测评工具、图书资料、典型案例等资源,还可以邀请职场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成功经验。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用名人个案分析、图表解说、视频短片、实践游戏、模拟训练等内容充实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招聘会活动,提前感受求职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优缺点并弥补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是一个终身过程,大学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从生涯发展阶段来看,大学时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健。大学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甚至恋爱经历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显现出来。大学期间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水平。就业指导课程是能够帮助学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美好愿望的课程。高校应当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其建设为学生喜欢,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课程。

三、三本学生考研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索

针对三本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底子薄、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进行政策和制度鼓励。如开设考研教室和考研辅导班、激励制度、提供图书信息等。第二,要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要创新管理途径。如成立“以老带新”帮扶社团,通过考研成功学生的经验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考研;第四要加强教学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端正考研动机、选择报考专业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

从个人方面来讲,三本院校学生要加强自信,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有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学生自身作为考研的主体,端正考研动机是决定考研的首要任务。尽早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理性选择考研,做好积极投身研究工作的准备。从新生开始重视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奠定良好的考研基础。积极参加科研、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同时积极了解考研的动态,收集相应的资料信息,并需建立相应的考研协作团队以促进有效复习和心理方面的相互支持。考研及读研过程是持久的过程,将考研作为信念和目标,保持吃苦和不断追求心态。

笔者认为,对于独立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研,应该理性看待,正面引导。这是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差异和就业多样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客观反映。同时也要冷静分析,正确引导,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和学校就把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作了一种就业的途径,实际上只是把就业问题推迟,使就业压力得到暂时缓解。

对于越来越多的三本学生参与考研,应理性分析,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端正动机,增强自信。引导学生认真探索考研复习和应考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制定合理和切实的复习方案。为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专业型和学术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三本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提要] 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的开设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就业观念端正、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本技能、能理性将自身发展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发展

课程以“职业发展”为抓手和切入点,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关怀”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原点”,也是“盲点”――正确认识自我,着眼于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明确目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自主习得生存、学习、交流、共处、做事和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内在素养和品质。本课程具备:注重实践和体验、思维激活、知识内化,促成理念和方法形成、素质提升的特点。

一、强化能力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源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围绕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设计能够包含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学习项目。针对性地通过社会实践环节、校外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成功人士的讲座、及时就业预警信息等途径,帮助学生改变就业态度和观念。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是搞好专业学习的前提,通过引导,使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强化心理咨询引导。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整教学内容,让心理咨询引导贯穿全程;三是强化学生义务意识教育。义务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诚信就业,诚信为人,同时也成为学生维权的基础。

二、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文字中,落实到表格中,落实在纸面上,即制作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制定个人行动计划,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变得更清晰、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设计可以是表格式的,也可以是图例式的,还可以是文字叙说式的等等。只要能够表现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线路就可以。一次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其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驱动力的话,人们是很容易对现状妥协的。

再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标,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需要考量的、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合群性、责任性、情绪性、进取性、自律性、自信心、灵活性、有恒性、宽容性、自主性、支配性等等。(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职业兴趣特征包括现实性、探索性、艺术性、社会性、事业性和传统性。(3)能力与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与特长息息相关。通常语言能力、数字运算、逻辑判断、资料分析、机械推理、空间关系方面的能力称为一般能力;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则是核心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创新教学方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课程。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我们结合课程目标,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坚持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职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学到的知识都能够到实践中去运用,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坚持多样化、综合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参观考察、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场景模拟等,多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3、坚持学生的参与性、互动式教学。在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充分展示、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参与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二)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本课程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

1、电子课件:全部使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

2、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表现了教学中的不同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增大信息量。

3、网络学习平台:平台汇集了课件、视频资料、课外阅读性读物等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环境。

(三)提升品质,形成特色

1、彰显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品性。本课程全部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融入实践,形成了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性实践、岗位体验式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校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强调“亲眼看”、“动手做”,通过视觉触电、感官刺激等体验式实践环节,使学生真体会、真感受,实现真收获。

2、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茫然和困惑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体现了本课程的独特价值。课程“以终为始”,倒推目标,让行动具体化,目标阶段化,可操作性强。

3、创新方法,推动内化。柔性牵引。有融入、才有兴趣;有兴趣、才能认同;有认同、才会内化。本课程着力在语言、场景、内容等方面引起学生关注与共鸣,在氛围营造、内容的深入浅出上下工夫,使学生真正“进入”课程。需求导向。针对不同的专业习惯运用不同的相关“语言”。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即便对于同头课程,团队都要通过重新备课,在表达方式、案例使用等方面进行“语言转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初探

【摘 要】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重视,因此开发一整套关于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建设必要性,然后对当下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方法、业绩考核、等多角度进行纵深剖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最近十年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这是共和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辉煌成就,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密切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尤其是生产劳动的结台.高职院校是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产生的,是提高整体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由于与本科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发展模式不同,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对该门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毕业生源。

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主要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实力和竞争力。目前,各大高校扩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也相对更为严格,加之现如今已经没有毕业生包分配等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越来越趋向社会化。自从其自主择业体制建立之后,就业指导工作也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更加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当前严峻形势,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其紧迫性不容忽视,将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监管,才能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上世纪最后二十年从各大高校开始推广,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之国外高效毕业生就业指导而言,我国此项工作的发展还不成熟,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仍然需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首先,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讲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多数高职院校都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该课程教师,但是,专业和经验的缺失不能对大学生起到针对性的帮助;其次课程开设缺乏连贯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仅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过于狭窄,不能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连贯性教学体系;最后,理论重于实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采取集中授课,或者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理论性的知识,很少涉及到社会实践部分,而就业是要与社会接轨,没有密切与实际相联系无法让学生体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真正内涵。

三、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过程中,应该明确定位,发挥优势。

(一)课程的性质及主要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分别由42总学时, 34学时课堂教学,8学时实践课,总计2学分构成。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和工作。在对大学生教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就业意向结合起来,锻炼专业技能,完善自身素质,在看清当下就业形势的前提下,利用多种途径结合自身所长,抓住就业机遇,从而达到理性择业。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该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大一下和大二上学期完成,共16课时,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意识到确定一个长远的职业目标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2学时的实践课。第二部分在大二下学期完成,总计8学时,这一部分主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挖掘大学生就业潜力,培养学生认知职业的具体要求并据此提升技能,其中实践课有2学士,包括组织大学生到一些企业去参加相关职业培训,考取相关证书;第三部分是在大三学年及大四上学期完成,包括18学时,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心里上转变对工作的意识,适应社会环境,为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法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工作,并非单纯的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就业知识全方位宣传,向学生介绍更多校园之外的工作情况,提升大学生对找工作的热情。首先,可以通过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对就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就业知识和专家对求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其次,学校定期聘请企业来校开展交流会,这是一种双赢策略,既能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双向交流的时机,也能让企业从中挑选出更多适合本企业的优秀大学生。

(四)课程考核

考核环节是任何课程教学都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关键环节。其中包括对自我和职业认知并建立职业目标和固话的职业生涯理论的考核,二是通过实践情况结合理论教学的职业能力的考核,三是对学生出勤情况、考核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考察,根据优、良、几个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划定。

(五)课程师资

由于没有相关专业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是由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或者从事学生工作以及聘用从事相关专业的校外人员构成,但这都不是培养这门课程骨干力量的长久之计,为了保证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与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形成一支业务精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课程保障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确保课程的机构、人员、经费三个“到位”。学校管理层要将该门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的重点课程之列,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教学设施,与各企业加强沟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平台,此外,要加强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讲授教师的专业培训,更好的指引学生讲专业知识与理论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在教育部的要求下,从2007年起设置的一门公共课。但由于该课程建设历史较短、相关教师缺乏经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诸多因素,使本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提高生涯管理能力方面,并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甚至在有些学校形同虚设。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高职院校为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

一、高职院校课程现状

尽管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院校从2008年起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但有些高职院校并未真正重视该课程的必要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没真正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安排课程设置

教育部规定,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但部分学校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使该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甚至直接省略了该课程的教师授课,只在学生毕业时请专家进行一场《就业指导》的讲座就结束,根本不能达到要求的学时,严重影响课程效果。

(二)部分学校只重视该课程的《就业指导》部分,而忽视《职业规划》部分

由于忽视《职业规划》的作用,不少学校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多以一至两次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多以推荐就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作为全部就业指导,并未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特质、职业兴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没有科学、规范的指导,学生的职业认知缺乏、自我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时不能及时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缺乏对该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部分学校没有投入合适的资金与人员进行该课程的建设,老师没能及时参加相关培训,不能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课程改革动向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影响教学效果。

(四)就业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方面没有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

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除河南、江苏等少数几个省份将高校就业指导列入大中专院校职称专业设置范围,解决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称评聘,其余省份包括四川在内,都没有对就业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方面提供相关政策。出于对职称评定的顾虑,导致部分老师不愿意从事该课程的授课,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缺乏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校内涉及到专业教师、招办人员、心理学教师、不同专业的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各方人员,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心理健康、专业的职业测评等各方面来进行协调建设。但现在各高职院校往往缺乏这样完整科学的系统,使各方人员各自为营,没有统一、科学地结合起来,影响了本课程建设的效率及其应有的效果。

二、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本课程的教学经过6年的实施,通过毕业生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反馈,发现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有需要改革的地方。

(一)只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具体方法的教授

有资料表明,受调查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自己没有实际作用,还不如听一场具体的面试讲座视频有效。这说明,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具体方法的教授,不能使学生没有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实用技能,从而不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做出理智的判断和正确的指导。

(二)部分教师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认识存在偏差

从技能层面上来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可在实际授课中,老师偏重思想政治教育性,没有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自觉提高就业能力的生涯管理能力;对各种技能介绍也一笔带过,并未对如何提高各种技能向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学生只学到了理论上的一些内容,却并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因此,加强方法介绍是课改必须要考虑的。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理想

常规的板书讲解,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本课程来讲,学生更渴望通过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接触和掌握各类测评方法,从而了解自己特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了解职业。所以,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应当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按时按量地进行授课,并使本课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不能只做教学计划而不真正实施。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本课程的实践性

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职场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等方式,提高本课程的实践性,如加强求职过程指导内容的教学、加强职业认知内容的教学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就业指导的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加强教授内容的实用性。要落实经费保障。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相关机构应在就业指导师进行职称评定时提供一定优惠政策,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

(四)构建合理的校内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请相关行业的资深人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学前职业认知教育,包括行业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及就业前景认知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未来的就业状况、职业要求等有充分的认知,从而提前对未来做出规划。

2.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以周课的形式进行课堂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特质、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价值观等综合内容进行科学的认知和测评,从而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职业目标和路径。

3.促进和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如“职业生涯发展协会”、“未来律师协会”等。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并通过各种组织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帮助其为达到职业目标而做出一系统学习计划,并由协会监督其将计划付诸实施。

4.加强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当中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具体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的理想,监督并帮助其学习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建议班级内建立学习监督小组,层层落实帮助学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5.加强参观、实习等可接触未来职业的机会。利于学生更好了解相关职业的所有信息。并适时举行“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使学生主动掌握各职业技能的要求,通过实战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

6.学生在大三、大四时,进行就业指导学习。可设置每周课堂,并穿插专家讲座,进行毕业生心理辅导、公务员考试讲座、面试、笔试等专业辅导,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7.准确定位“招生就业办”的专业指导和相关服务。加强“就业办”对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并由就业办将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每年或每学期向学校教务处、相关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反馈,便于学院及时调整和修正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团体辅导――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增加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团体辅导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帮助和引导逐渐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可以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一 团体辅导含义及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是一种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策划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性产物。它经由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团体方案,在团体领导者的引导下,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达到特定目标的团体形式。它不仅关注团体成员的个人成长,更重视能力提升。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感染力强,有助于全面地认识自我

作为一名准职业人的大学生,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自我认识不足,职业目标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它的互动性决定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多向沟通的过程。在团体情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团体辅导技巧,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自己,正确地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并且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相互支持,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效率高,有助于增强职业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职业认识是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中,团体辅导是提高学生职业认识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情景互动、角色带入,能提高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兴趣,帮助学生从宏观方面认识职业世界;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方面认识职业世界。

3.效果巩固,有助于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团体辅导集中了学生共同关心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等问题,从学生的真正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情景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容易操作,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通过互动分享,学生之间的思想会碰撞出火花,对职业规划认识产生共鸣,深化理论知识。因此,运用团体辅导能很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二 团体辅导融入课堂的应用分析

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下是教学方案:

1.我的生涯我做主――学涯指导与职业规划认知

该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首先,建立团队,利用破冰活动,如“井中人生”,发现共同点,建立共同目标,打破陌生,在之后的每节课都注重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拉近心理距离;之后,进行职业规划训练,通过“职业潜能探索――STAR原则”、“职业梦想”、“价值观拍卖”等训练,让学生从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进行自我探索,发掘内心的追求,增强生涯信心;接着,课堂中现场演绎生涯人物访谈,进行职业探索;最后,通过“SWOT原则”、“决策平衡单练习”等,进行决策与目标设定训练,识别决策中的非理性信念,探索实现自己追求的生涯之路。

2.提升生涯成熟度――职业素质训练

该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学生所面临的职业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通过引用“VIP-SKT模式”(V:Values&Vision,I:Interest,P:Personality,K:Knowledge,S:Skill,T:Trait),提升适应力,还有进行课堂演讲、角色扮演练习、拓展练习等团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

3.直面困难,赢在职场――职场实践与就业指导

让学生掌握面试的基本要点,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通过“优势PK赛”,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体验面试带给人的心理挑战,掌握快速表达自己优势的能力,并将快速自我介绍技巧迁移到所有面试,丰富实战经验,树立面试一定要提前做准备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应对求职挫折,舒缓面试失败的负面情绪。

三 小结与思考

团体辅导融入教学课堂有其独特的优点,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技术,若掌握不好,容易出现:分享的问题太难,学生很难相互启发;人数太多,不好监控;学生在分享中跑题;学生不会反馈;教师给予太多评价或主观建议等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授课水平,把握好团体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

[摘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人才需求最佳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不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还影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同程度。本文通过独到视角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师资队伍“心律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自乐自娱”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实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改革 我见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精神以及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全国高校均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时至今日,已有5年的历史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全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我国大学生近几年成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无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离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所需得到的实际技能的诉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问题成因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一下简称“该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其职业胜任能力,促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但纵观目前我国开设该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师资队伍“心律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教学形式与方法“自乐自娱”等问题。

(一)师资队伍“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源自医学术语,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这里所指“心律不齐”是指高校传授该课的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1、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

该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它的最大教学特点就在于“体验式教学”。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体验式学习的流程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但从目前高校讲授该课的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者占到约80%比例,甚至有不少高校把该课形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启用大量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师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人员兼职授课。不难想象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得到大学生的欢迎。

因此,高校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一方面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违背了教育部对开设这门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初衷。

2、授课教师社会经阅历“不齐”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承担该课的教师年轻化现象,据调查有近65%的教师是年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该课的教学。他们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可谓无所不包,但他们社会经历和阅历普遍少,大部分是分配或留校的研究生,是从高校到高校,对社会招聘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程序了解不多,对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用人单位技能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1]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对该课的“实用性”指导显然是不对路的。

3、高职称教师与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齐”

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结构组成除了“年轻化”外,另一现象则是高职称的兼职教师了。而这部分教师尽管在所在专业领域可谓高水品,但兼职教该课的理论水平却不敢恭维。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2009年间联合12所高校随即抽样调查的5000名大学生对该课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4%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教师的评价“十分满意”和“满意”,有27.4的毕业生给予“一般”的评价,有30%的毕业生给出了“勉强及格”和“不满意”的评价。”[2]可见目前高校57.4%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该课反映是比较消极的。

(二)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

所谓“随心所欲”是指目前高校所采用的该课教材在无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各省市、各行业高校也无统编教材,导致各高校按各自所需而制定的教材。

1、教材垄断“口味”重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的该课教材,因此,大多数高校是自编教材。但纵观各高校教材,研究比较一下主编和编写人员,我们不难发现一独特现象,绝大多数是统领、管制学生工作的人员编写,教材的质量与给大学生带来正真实用价值受到质疑。

2、教材章节设置不科学

纵观各高校所编写的该课教材来看,以重庆市10所高校教材为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各高校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不统一;第二,就业理论部分普遍偏重;第三,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章节部分,可“操作性”较差;第四,案例教学部分有的过时,同时,部分章节讲授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脱节,甚至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需求有“背道而驰”现象等。

3、授课学时分布不合理

第一,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贯穿在大学四年授课,但作为大四毕业生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提早进入社会,多数已在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身心已不再课堂,因此,在大四开设该课实则不现实之举。第二,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平均地分布在大学的前三年的每一个学期。以重庆某财金高校为例,在总课时36学时中,从大一到大三被均匀的每学期分配6学时,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正直就业面试的“黄金期”,而所学的就业技能课早已忘记。

(三)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自乐自娱”

自乐自娱本意是指自我找乐子,自己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在此所指的“自乐自娱”是指讲授该课的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学生不愿接受,实际指闭门指导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1、学院派气息较为严重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由于目前高校承担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是“生在高校,长在高校的”专家,老师自身就没有社会实践和找工作的经历,因此,所授就业指导课“照着一本教材念念”了事,实际指导意义缺失。“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3]因此,大学生上该课乏味就是必然的了,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有什么提高了。

2、教学方法不对路

纵观目前高校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往往习惯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干瘪”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哪些事项等,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没法互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实践和实训能力缺位等问题。由于教师讲授的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因此,缺乏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其结果是“在与10所学校共60名学生的座谈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56.70%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21.51%的学生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逃课率约在30%左右。”[4]

3、重理论轻实用

目前高校开设该课普遍存在“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 [5]因此,所上的该课不被大学生接受较为普遍,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上该课的学生出勤率低,学生逃课现象可谓司空见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

(一)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该课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师资授课“有门槛”

应该以“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讲授该课教师准入门槛,高校必须加强对该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须取得“职业化”的资格证书才能上讲台。

2、建立合作培训机制

高校应与当地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机制。

(1)高校教师介入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培训,直观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应具备应聘技能。

(2)大型企业职业指导师为高校教师培训,使高校教师吸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的技能技巧。

(3)各高校应根据就近原则聘请当地人才市场指导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大学生开设就业专题课。同时,要求把企业内部员工上岗的基础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大学生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学生真正了解企业。

(4)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1-2个月。这样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

3、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机制。教师除了外在培训提高外,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讲授该课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主要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二)教材统一及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1、统编教材方案建议

(1)由于目前还没有该课的全国统编教材,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统一的教材。

(2)各省市、自治区统编教材。在教育部还无法组织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建议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专家根据地域、行业、专业等特性统一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2、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按“不得少于38学时”计算,同时,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专业等特性,以及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时布局应按“弃四、重三、轻二、点一”的原则:

(1)大一是进入大学心理适应和调整期,就业指导重在专业教育,专业目标,学业规划、综合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储备的指导上,因此课时安排要“点”,即点到为止即可(上下学期各安排2学时)。

(2)大二是大学生生理、心理逐渐适应和成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任务繁重,为加强大学生对该课学习吸收的有效性,应该侧重在职业生涯设计、认识自我等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轻”(上下学期安排各4学时)。

(3)大三是大学生进入专业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重要阶段,也即进入准社会阶段,重在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程序、途径、方法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职业适应等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重”(上学期12学时,下学期14学时)。

(4)大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阶段,“人在朝营心在汉”,加之大学生这阶段难以集中,因此,在此期间开始该课已失去指导的实际意义,建议“弃”之。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引入式教学法

所谓“引入式教学法”即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引入社会人力资源进课堂,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招聘面试技巧”、“企业对人才需求”等章节引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指导专家进课堂现身说法,并在“职业适应与发展”等章节引入社会发展成功的本校学长进课堂讲授成功经历的一种教学模式。

2、互动式教学法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该课程相关章节中,老师通过营造与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如在“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设计”、“面试礼仪”等章节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3、视频分段式教学法

所谓“视频分段式教学法”即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的课程选用一段相关的视频(央视网下载),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播放不超过10分钟即暂停,由教师设问,抽学生上讲台分析解答,由授课教师评点解析。接着再继续播放视频,再抽学生上台分析解答,时间控制在2学时,以期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面试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既是对就业指导课的一种丰富、完善和改革,又较好的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职业的角色体验,该教学法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场景模拟式教法

所谓“场景模拟式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要求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某一种场景中,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职场招聘”环节,学生即扮演招聘者同时又扮演被招聘者,这样的模拟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场景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逼真”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场景模拟式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实战技能。

作者介绍

易忠(1958-),男,重庆市人,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应用经济。在《人民日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国高教研究》、《人民论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生产力研究》、《经济问题探索》、《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导刊》等报纸和核心学术期刊近50篇。主持教育部等纵向课题二项,主编和副主编专著三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课程评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指明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能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设计要以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科学化、鼓励教学改革现代化、提高教学效果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等原则。在评估方法上要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课程评估 评估体系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逐步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但是该课程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通过课程评估,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

首先,各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家、社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就业率俨然已成为一个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但作为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其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课程建设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主要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和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等组成,这些人员虽然熟悉学生就业工作,但他们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上就业指导课只是兼职,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专业化不强。再加上他们的流动性较大,职业化不强,这些都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再次,教学方法注意到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严重缺乏,指导的学生实践不系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它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且经验课程的属性更为明显。[1]实际上多数高校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不多,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

另外,虽然意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课程建设水平和问题监控不到位,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缺乏针对性。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的意义

课程评估是对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根据理论和教学原则提供的规律认识,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手段努力作出判断的过程,是检查、判断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2]

因此,构建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对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程评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指明方向。科学的评估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保障,规范了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及教学行为准则,引导课程建设今后做什么,怎么做,有效地减少了教学行为的随意性。

其次,课程评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估,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再次,课程评估能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课程评估具有检查和判断功能,通过评估评出优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能调动教师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具有一般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符合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使评估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完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三)导向性原则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水平不高。通过评估,能有效引导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加大教学投入,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全程性、实践性、实效性等特点它既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也不同于专业类课程,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应针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来设计。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具备一般课程的性质,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课程评估体系也具备一般课程评估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要素,即应由教学管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特色项目这七方面内容组成。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又有自己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因此,各要素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第一,教学管理。主要考查是否有专门的教研室和课程负责人;是否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有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的检查落实情况。

第二,教学队伍。主要从三个方面考查,一是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教学队伍的结构和培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及专兼职教师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有严格的教师培养计划及落实情况。三是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是否有定期的、集体的教研活动;是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

第三,教学内容。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特点与需求。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否系统和完善。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教学方法是否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现场模拟、团队训练、案例分析等方法。二是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是否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教学条件。一是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建设是否选用优秀教材,有丰富的课件、案例和文献资料。二是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是否有专门的实验室、资料室和咨询室,设备是否完善;各学院、专业是否有固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如何等。三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硬件环境是否良好,网络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

第六,教学效果。一是专家的评价,即专家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认同。二是学生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水平、能力、效果的直接评价,另一方面是课程对自己的影响,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对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求职择业知识技巧的掌握,提供了多大帮助。三是社会评价,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满意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第七,特色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课,与学生所学专业有较大关系。因此,就业指导课不能千人一面,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兴趣,具有专业特色。

五、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估的方法

现阶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评估既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又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因此,在评估方法上要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评估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自评与建设阶段,首先是任课教师对照评估体系进行自评,查找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或提出建设性建议。第二阶段是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即通过听取汇报、专家听课、检查各种资料、召开各种座谈会、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得出结论。

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是为促进课程建设而进行的评估,目的是对课程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适用于建设初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结果评估是对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激励各方面的力量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将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目的。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以及其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阐述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色色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兰珊珊(1974- ),女,广西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省级精品课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讲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就业视野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偏差,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及针对性。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 延伸课程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从“精英”走向“大众化”分析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正面临就业和能力缺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由于量的扩大引起的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大学生存在能力缺失现象,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显不能满足产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者结合和河北体育学院和武术系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本系的一些基本做法。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1-2]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针对该课程的性质,有认为是公共课的,有认为是基础课的,有认为是思政课的,也有认为是选修课的;由于课程性质和重要性定位的失真导致对课程目标认识偏差,从而影响了教学内容。很多学校认为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因此导致该课程缺乏适应性。

2.课程安排不合理。从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看,课程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一般把开课对象锁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对低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课程的时间安排也多数是集中在一个学期,有的学校是以讲座形式完成,课程停留在“阶段式”和“集中式”的就业指导层面,没有把专业知识融入到课程中。

(二)教师方面存在问题

1.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教材陈旧。仍沿传统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无法将理论与实践集合起来,造成实践和实训缺位。

2.课程保障体系缺位。主要表现在:企业未能参与课程的建设;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

3.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资质差。

(三)学生方面存在问题

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把该课程与专业课程区别对待,没有很好把两者结合起来,没有主动将专业课程渗透于该课程中,没有将传统的显性教育转向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辅助型或选修的课程,需要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又要注重实践,要紧密结合就业形势注重课程内容更新,把该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探索,使本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合理设置安排课程,强化课程的的延伸,丰富课外实践课程

构建“一体两翼”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分为校园内和校园外两部分,校园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园外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的延伸课,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三)培养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构建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肩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完成生涯规划的任务。由于学生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优势,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推荐工作。激活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欲望,要以“职业规划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为教学理念,这是提高课教学吸引力的基础。

(四)聘请校友和校外专家担任就业指导教师[3]

在各行各业有一定成就或成长经历比较特殊的专家,校友和校外专家也可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特殊力量,将他们纳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队伍中,校内职业生涯教育的一种补充,可以解决就业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三、结论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够真正使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热爱所学的专业,规划未来蓝图,了解未来的工作。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摘 要] 课题组选取了山西省10所高校和其部分学生、一线授课教师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因而,如何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其顺利就业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则是高校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国外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建设。美国是最先设立就业指导课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课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类型多样、针对性强。学校根据学生需要,从大一到毕业,每学年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为众多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除了课堂讲授外,还有讲座、求职就业咨询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训课程。日本的就业指导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我国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特别是从 2003 年起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规范、督导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2003年4月,教育部教学〔2003〕6号文件提出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1]。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的工作”,并列出了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高校纷纷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相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课题组在山西省选择10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课题组综合高校的科类、性质等因素,从山西25所本科院校(除军事院校)中选择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大学、大同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调查。10所高校的科类、性质详见表1、表2。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上述10所高校部分就业指导课一线授课老师、本科学生和招生就业处领导。

1.2 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试卷围绕着山西省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队伍、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形式、教学条件等展开调查。

课题组采用类型抽样法在山西10所高校中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试卷146份,回收率为97.3%;学生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试卷1435份,回收率为95.7%。回收后,问卷中各题目数据用Excel录入、描述统计和分析完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上述10所高校已基本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基本步入正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呈良性发展状态

1)课程普遍开设且授课对象范围扩大。据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到目前,上述10所学校最早的于2004年就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最晚的也在2010年成功开设。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年级”的问题调查上,48%的一线教师选择了“只有在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43%的老师选择“在全部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这表明,在山西省绝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针对的对象已不仅限于毕业生群体,而是逐步扩展至大一至大三的学生。

2)课程建设基本步入正轨。调查山西省10所高校发现,有8所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并全部制订了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计划。而且部分高校已经加强了在就业指导课硬件条件方面的投入。比如7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6所高校设有相应的教学设备(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已有6所高校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并申报了有关的课题(含省教育科学规划、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改项目等);6所高校教务或就业工作部门对本课程进行了授课质量与水平的检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此表明,绝大部分高校都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基本步入正轨。

3)课程教学初现成效。在教学效果方面的调查发现,7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有助于明确未来的择业方向,73%的学生认为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基本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因而92%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基本满意(见表3),7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必要(35%的学生感觉很有必要,40%的学生感觉比较有必要)。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已经初现成效,对学生在择业、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帮助。

2.2 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授课教师数量较少,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每所高校均拥有就业指导机构,也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从数量上看,学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不足。授课教师最多的学校有40多名,最少的仅有2、3名,平均在10人左右。而且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73%的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当,不一定具备从事就业指导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背景,且大多数没有职场工作经验。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几乎为零。拥有专业职能资格证的授课教师人数也不多,目前最好的也只是少数拿有培训结业证的兼职教师。同时受过培训的授课教师较少,仅有19%的人参加了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这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2)教学内容深度不够,与学生需求有些脱节。表4充分描述了高校学生所接受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从中不难看出,学校的就业指导内容相对过浅,缺少了一些求职技巧、职业能力测试及面试技巧等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内容。在调查中,40%以上的学生对确定职业方向、面试技巧以及自我推销的技巧等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而针对毕业生的问题调查中,70%以上的毕业生都希望能从就业的总体安排计划、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和开拓这三方面获取知识,从而满足自身在求职市场的需求,增加在职场中的求职筹码。在“本校的就业指导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题的选择中,“课程内容”这一项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注重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性,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教学方式单一,操作性较低。33%的一线授课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是单纯教授,62%的一线授课教师认为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辅以职业生涯训练等,仅有5%的老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形式多样。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授课的形式上,课程讲座的百分比达到了57%,专题讲座达到了38%,而学生喜欢的模拟招聘、面对面咨询以及互动沟通经验分享等形式则低于10%;在学生喜欢的就业指导课形式调查中,51%的学生喜欢用人单位的招聘宣讲会和专业就业指导公司的培训;而从方式来看,45%以上学生都愿意接受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以上结果表明,山西10所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授课和辅以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操作性较低,使学生无法正确获得结合专业的实用性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

4)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问题,针对性不强。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是否要针对不同专业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应该如何实施开设”时,75%的同学选择有必要,64%的同学选择应该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分年级开设。但是在问到“你所在的院系是否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时,选择结合专业开展的只有26%,而选择开展了但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同学却占到47%。这表明,10所高校基本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步骤开设学生所需的指导课,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刀切”和“大四突击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情况。这样使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只能是泛泛进行,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5)教学考评和教研活动组织力度不够,评估体系不健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3所学校组织学校教务或就业工作部门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授课质量与水平的检查,有4所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教学基本功比赛或者组织了教学示范活动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并有少数学校的个别授课教师申报了有关就业指导与学生职业规划的课题。但是从总体来说,广大授课教师参与率较低,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考评和教研活动组织力度不够,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不健全,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这导致了绝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教学,互相之间没有交流、探讨、研究,授课水平无法真正得到提高,授课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主管部门也不能及时发现就业指导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难以提高整体授课质量。

3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还处于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结合学生的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其顺利就业。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就要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主辅结合的立体化师资队伍。主体师资力量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它应该由知识水平全面、实践能力较强、对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熟悉的老师组成。辅助师资力量由各学院部分专业老师和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人士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等校外力量组成。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通过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任课教师开展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建设整体水平提高”[3]。

3.2不断创新、完善教学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要“从多方位入手,融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体系”[4],使以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内容贯穿到就业指导课程全过程,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同时,还应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不应局限于常规的就业指导,还应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礼仪等知识,只有这样全方位培养出的高校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3 坚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色化和针对化,是吸引学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因素。各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应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把学生需要的、喜欢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探讨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使课堂成为会议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拿出一套适合自身目标的方案,并制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2)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求职过程的实际环节融入到课堂中,通过“理论-实践-反省”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知道自身所欠缺的东西,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去改进,以提高学生毕业时的整体素质。

3)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搭建学习“第二课堂”。将企业“体验式”培训模式合理移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去[5]。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合教学,把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引入到用人单位的实际招聘环节中,来搭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3.4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中针对性不强给学生吃“大锅饭”的现状,各高校应根据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结合社会和学生需求,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

1)对不同年级展开就业指导课教学。一、二年级为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基本技能培训阶段;三年级着重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等就业方式指导;四年级测重就业政策及形势、求职准备、择业技巧、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

2)对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把基于专业背景、凸显职业特性的内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必将引起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从而促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了教学效果。

3.5 努力健全评估机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必须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检查。通过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做出对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和更新,最终实现这门课程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1)确定就业指导课的考评、监督部门。调查发现,有50%的就业专家选择了把该课程交给就业指导中心来主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专事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拥有自己完善的机构和分工。让其管理评估体系既能把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各个授课老师的授课效果做出对比,又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对不健全的评估条例做出调整,使整个评估机制最终向适合自己学校发展、有效帮助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

2)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标准和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评价,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依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反馈意见改进就业指导课教学。同时还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内部自评,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以便今后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

[摘 要] 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习体验的生成为重心,以学生的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的提升为直接目标的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设计为“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求职准备和职业适应”三大模块,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

0 引言

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常为用人单位所诟病。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推崇以引发学习体验生成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两大基本要素:一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二是一般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必然要面临的真实问题[1]。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高于我国内地高校毕业生。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了课程教学要求。据此,湖南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两学分,3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课18学时。课程开设以来,据笔者调查和观察,态度层面、知识层面的目标完成得较好,而技能层面的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完成得不甚理想。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构想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设计

我国内地现代体验式教学实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企业界的教育培训机构从港澳台和国外引进。不过,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古今中外很早就被提倡: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到蔡元培的注重个性,崇尚自由、自然;从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身心和谐”的人,到杜威“生长中的人”等,他们都非常强调对受教育者本身的关注,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单纯教师的灌输来学习知识、丰富情感、蕴涵精神。从具体操作来看,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对话和内省,即将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状态再展开平等对话,激发内省和思考,让学生在体悟中有所获、有所成;杜威提倡“主动作业”和“做中学”,可概括为五个步骤:营造真实的经验情境、从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搜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应用检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与孔子强调“内省”相同,杜威也特别强调“反省”。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把早已准备好的以知识为重心的教材强加给受教育者,这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时代对学生的期许。受教育者获取了多少孤立的知识并不重要,而是要在亲历的基础上反省,以此内化知识、生成智慧、养成品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18学时的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设计为三大模块内容: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求职准备和职业适应。每个模块6课时,分别于大一第一、二学期和大四开展。

1.1 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

1)集体职业测评和职业搜索(4学时)。总体来看,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倾向、职业价值观、目标岗位(如果有的话)以及职业技能等没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借助成熟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了解自己、认识职业。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简单地介绍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介绍的理论课教学之后布置学生自我测评和职业搜索的方法,效果不佳;组织学生课堂内集体职业测评、职业搜索更有成效。具体设计分六个步骤完成。第一步,课前生涯困惑调查。可放在第一次理论课教学后,下课前五至十分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后续的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同时,清楚授课对象的所思所想,也能为实践课化解学生的所忧所虑做好铺垫。第二步,公布问卷统计结果,用典型案例激发兴趣。根据笔者多年的辅导体验,本校本专业真实的案例更有参照性,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步,职业测评和目标岗位信息搜索。一般而言,向学生发放纸质职业测评量表效率低,人力物力耗费大,事倍功半,网络在线测评工具相对要省时省力。在得出符合自身特质的职业测评结果后,要求学生依照所学专业,适度兼顾个人兴趣,在网络寻找目标岗位(一个)的职业描述、核心工作内容、标杆人物以及岗位要求等。第四步,分组讨论,寻找差距。根据岗位相近的原则将学生分组,组内汇报自己的职业测评和职业搜索情况,交流体会。第五步,小组总结。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总结发言,要求提出弥补差距和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方案。第六步,教师总结,布置小组课后任务:一是每位成员访谈一位近三年毕业的校友(教师提供访谈参考提纲和校友联系表),咨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撰写校友访谈报告;二是集体完成一个目标职业入门岗位及其发展通路、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的小组调查。

2)小组汇报会(2学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强调小组汇报会对提高就业能力的积极意义。第二步,每个小组限时10分钟的汇报,包括7分钟的访谈、调查陈述和反思(大学期间应提升个人哪些职业能力与素质,如何提升),3分钟回答评委(每个小组推荐一人担任评委)提问。第三步,教师归纳、总结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提升的重要性和方法,布置下学期课前准备:一是按照集体职业探索的方法,了解三个目标职业的情况,其中一个必须与本专业相关;二是利用假期,尽可能地到有目标职业的单位去实习或见习,近距离观察或亲身体验目标职业,为职业决策理性选择做准备。

1.2 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

1)生涯团体辅导(4学时)。在美国,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实施生涯教育。他们的共识是: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与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有目的磨练和准备,才能建构合理的生涯并成为适应能力较强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人。从国外经验看,一方面,虽然前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决策的铺垫,再加上一个学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培养、就业方向和前景有了初步认识,但是,此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又影响到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此时,又必须引导学生做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职业决策和切合实际的生涯规划。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的计划是创设类似现实的模拟情境开展团体辅导,即团体成员通过互动的方式,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且更容易产生效能的方式[2]。具体做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招募10名学生助理。对学生助理开展针对性地培训。第二步,正式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为:教师简单开场白,学生助理入场,出场展示(明确意义);开场热身,小组集结号,组长选举,信任跌倒,同舟共济,讨论分享(建立信任感,培养合作意识);以人为镜,我的潜力有多大,讨论分享(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胡思乱想,职业大猜谜,生活方式拍卖场,讨论分享(职业探索);生涯生命线,“为谁负责”情景剧,巧过迷宫,时间分割,讨论分享(初步制定生涯规划);两分钟感言,总结,结束舞(反思,昂扬斗志)。第三步,布置课后任务:精心制作自己的生涯规划书。

2)生涯规划工作坊(2学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场互动方式,带动学生思考体悟,理性审视自己的生涯规划,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工作坊以班级为单位(5人/组),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课前,教师和学生助理认真研究讨论切实可行的工作坊活动计划。第二步,工作坊正式开展。具体内容为:积极地开场引导(根据和学生助理的交流情况,帮助学生盘点进大学以来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生活,以大学学习、生活为重心做好生涯规划);自我及他人评价(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表格,列出相貌、性格、人际关系、兴趣、学习成绩、能力理想等的真实的我、理想的我、别人眼中的我。本人填写后再相互留言,即先自我评价再他人评价);分小组畅谈成就故事(记下10件自己在过去的人生中感到高兴和愉悦的事件,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总结成就故事背后所体现出的技能);根据自己的三个目标职业填写和分享决策平衡单(具体化模糊不清的概念,多维度比较,权衡利弊后决策);相互检阅生涯规划书并提建设性意见;小组推荐代表总结陈词。第三步,教师对整个“职业决策和生涯规划”实践课进行总结并提出督促行动的方案,布置假期实习或见习作务。

1.3 求职准备和职业适应

以班级为单位,分三场开展,分别是简历修改工作坊(2学时)、求职礼仪和模拟面试工作坊(2学时)、职业适应工作坊(2学时)。每个班级招募一名学生助理。每位参加的学生事先必须递交简历和有利于推甄面试的数据,服装要求整洁、正式。工作坊结束后须填写评估表,评估自己的表现及给予他人回馈意见。

2 实践

笔者自2006年开始,在湖南科技学院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前述实践课教学设计均在课堂实施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反响较好,满意度基本上都达到了80%以上。目前,笔者已在全校所有的教学系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从实践经验来看,专业不同,学生的群体风格也迥异,因材施教是成功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实践课教学活动开展之后,若能辅以一对一的个别生涯咨询,成效更为明显。因为相对于同学来说,学生更信任教师的判断和分析。如果说课堂教学和体验式团体辅导有助于教师树立专业形象和获取学生的信任,那么个别生涯咨询则能更进一步促进这种信任感的巩固,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不过,如何开展个别生涯咨询,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笔者曾分别在外语系(以女生居多)和体育系(以男生居多)担任专职就业辅导员。以这两个系为例,外语系多数学生会主动找教师寻求支持,而体育系的多数学生则需要教师采取主动式生涯服务。

从广义来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课教学、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一对一个别生涯咨询分别属于生涯辅导的不同层次的服务方式[3]。有学者认为,生涯辅导比心理治疗有效,但是生涯辅导比心理治疗还困难[4]。此说或许有争议,但是却也叙说了一个现实:要提供完整、专业的生涯辅导需要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而笔者所在学校承担此项工作的教师,基本上是由没有受过生涯辅导专业训练的学校党政干部、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其中辅导员是主力军。其政策依据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实践中,笔者有三点切身体会:第一,专业训练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一般都是时间短、浮光掠影,难成体系,且“僧多粥少”。“自学成才”也许是笔者和同事们目前最为可靠的途径。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习效能是学习者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二,专职开展工作方面。欧美、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等从事生涯辅导工作的辅导员,无需对任何学生实体负责,主要任务是专心致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各种辅导咨询服务。而我国内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专职辅导员,是学校诸多日常管理工作的最终承担者,工作繁忙而琐碎,若是能专职推展此项工作,态势也许会更加良好。第三,辅导工作连续性方面。以笔者为例,6年调换了3次工作岗位,笔者现为兼职辅导员,主要的弊端是和学生的距离相对拉远,收集与学生同系同专业的往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相关的素材更有难度,而这些内容和案例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也要更大一些。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尽量保证任课教师工作的连续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系统地接受生涯辅导服务都有裨益。

3 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实践”两字是反复21次出现的高频词,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提出了具体要求。就《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而言,在诸如湖南科技学院这样的新建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高校,从笔者的教学探索和研究来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不过,若是要常态化推进,需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一位称职的生涯辅导员,需要系统的知识及实务经验,才能愉快胜任。美国生涯发展学会于1981年就建立了一套生涯咨询师证照制度。在台湾,任职学校生涯辅导工作的辅导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并获高校学位。发达国家和地区严格资格准入制度,不仅可以确保专业质量,提升专业水平,而且可以保护当事人,避免其受到非专业人员的伤害。鉴于目前我国内地生涯教育体系建构不完整,笔者个人建议,在学校层面可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和教育部认证的“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资格证书(中级)”双证作为生涯辅导员的准入条件。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基于人力、物力的考虑;另一方面生涯辅导与心理辅导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大,且近年来各高校在心理辅导方面的体系越来越完善、操作也越来越规范,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的水平,从执行的角度来说,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是推行生涯辅导员专职化。多年来,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工作的分化程度不高。当专业分工和分化都达到一定高度时专业化才能实现,否则,“辅导员岗位设置不明确,职能不清,学生工作无限责任,如何实现专业化?”[5]因此,笔者认为,从辅导员中分化出独立而稳定的生涯辅导员队伍是务实而科学的做法。于辅导员而言,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松绑”,有实实在在的专业化发展通路,才有可能产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内驱力,将生涯辅导当做一份事业,而不只是当作糊口的差事,被动地开展工作。

三是辅导员要有专业发展意识。生涯辅导是一项助人的工作,助人者先自助。目前各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对专业一般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层面,对于这一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具体到每个辅导员个人,自己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清楚的认识。有志于成为一名生涯辅导的专业人士的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教育及发展有热诚和兴趣,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纯熟的技能技巧,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辅导员自己对人生有积极和进取的态度,用心感受生活并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作用探析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处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作用,对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提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现象。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具有熟悉学生的特点、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角色优势,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优势

(一)角色优势是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从传统意义上看,辅导员一般扮演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学生日常管理者、心理咨询辅导者、德育工作者、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以及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储备等六种角色。

200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中提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按照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是辅导员面临的新任务。作为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的教育者和就业技能的传授者的辅导员,应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在择业过程中选择较为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职业。同时,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具体的职业规划。另外,针对大学生因面临一系列就业问题所造成的如自卑、焦虑等就业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者的辅导员必须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能正视自身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组成的重要来源

根据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的相关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都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还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诸如投入不足,机构不完善,任课教师只局限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师资严重不足,任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应对任课教师进行的专业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师资认证也非常有限等问题。而由于与高校其它课程设置的不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的选聘只能在对就业指导工作感兴趣的专业教师或从事学生工作的工作人员中进行,而不能像其它课程一样直接选留相应的学科或专业毕业生担任任课教师。因此,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中不失为一条现实的途径。

二、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作用的途径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钻研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内在规律,不断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就业实际相结合,正确理解就业政策、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加强研究,提升工作层次,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还要注意实践,积极走出去,主动到用人单位去、到人才市场去,了解招聘情况,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调研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及时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培养,使辅导员队伍更具专业化、职业化

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培训,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使辅导员队伍的更具专业化、职业化。

(三)加强引导与管理,建立组织保证

由于辅导员隶属于各个系院,平时工作相对独立,在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时,如没有进行很好地引导和规范,教学方式、手段差异就会很大,教学效果也难以衡量,因此,必须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通过建立教研室,把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辅导员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在相互讨论与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内在规律,提高备课效果。同时,教研室还可以采取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优等方法,监督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孟二冬精神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2010YKF15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摘要: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其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教学内容空泛刻板,教学形式单一死板等问题,探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探求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相配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已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三个层面的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力求实现既定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学生未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参与其中。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所主要运用的教学形式,未能采用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知识对我们将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决策的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探索职业和工作描述,就业决策肯定受到我们对组织文化知觉的影响。[3]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

2.1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生涯目标而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行为过程。[4]未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之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性格、兴趣、技能、理想和价值观等的认知。课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会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地思考自身,系统地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真实自我。

2.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诉求。学生将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的需要。

2.3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培养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多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观点、消除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验证教学阐述的观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学的理想化内容逐步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策略

3.1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其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比例,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拓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3.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相配合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就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就业活动所需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都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