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本科心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11:00:37

导语:在本科心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科心理论文

本科心理论文: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的探讨

1方法

1.1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护理本科学生;研究时间限定在过去的30年中;关于心理健康护理态度的研究;关于教育作用的文章。

1.2排除标准关于此研究没有被报告的文章。此研究运用了定量、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此研究的确定是通过搜索以下电子数据库:CINAHL(1937)、MED-LINE(1950)、PsycINFO(1806)。搜索所用的术语有:学生、本科、大专、态度、护理、心理健康、精神病等。

2结果

从3个数据库中检索出1400条记录,其中1365条通过筛选题目和摘要被排除,其余35篇文章,18篇在阅读完后被排除,进而查看其余17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进一步找出24篇文章有可能被纳入本文研究中。在全部阅读完之后,4篇被纳入,20篇被排除。结合从数据库中搜索的文章(n=17)和阅读参考文献的文章(n=4),共21项研究符合纳入本研究的标准,在大约半数的研究中(n=9),研究者都把重点放在护理本科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上(表1),其余研究中(n=12),研究者调查了护理本科教育对心理健康护理态度的影响。其中5项研究用了相同的数据,另外2项用了其他的数据,大约共4462位本科学生参加了这些研究。研究者在调查护本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中发现,此领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职业选择。在5篇研究中,学生被邀请在各种各样的护理专业中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心理健康护理均排列最后或倒数第二。反之,选择心理健康护理为未来职业的学生对此行业有更大的展望和信念,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护理对病人、社会会有有价值的贡献,但是这个结果只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尽管许多其他因素在选择心理健康护理为职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影响力度非常小。

3护理本科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态度的调查研究结果

1999年Happell用自行设计工具对793名护理本科大一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被54.7%的学生认为是最不受欢迎或者是倒数第二不受欢迎的行业。2003年Stuhlmiller用自行设计工具对160名护本学生进行调查,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护理既有趣又充满挑战;2005年Surgenor对140名护本学生应用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得出外科护理是最受欢迎的职业选择,精神科护理是最不受欢迎的职业;2006年StevensandDul-hunty用自行设计工具对610名护本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在10大护理行业中,精神科护理是第9名受欢迎的行业的结论;2006年DeKeyserGanzandKahana对178名护理本科学生用自行设计的工具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护理在社会需求的10大临床领域中排名最低;2009年GoughandHappell对703名护本学生(临床实习生)应用PMHCP-FLDP工具,认为对心理健康护理有更大积极性的学生有以下特点:男性、每天和辅导员相处时间超过30min、每天花8h在临床学习。另外,没有查到关于护理本科教育对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态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大多数研究者是采用准实验设计来研究护理课程或护理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采用随机的方法。仅仅在一项研究中,有一个可控制条件被考虑,这项研究显示:大部分接受过更多理论学习、能保证更多临床实习时间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持有更加喜欢的态度,并且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护理对病人、社会、护理学生的培养都有有价值的贡献。

4讨论

护理本科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择业观。心理健康护理是护理本科学生职业选择中最不受欢迎的领域之一。有公共部门文件指出对心理健康领域护士的招聘和挽留是有困难的。虽然本综述将重点放在了近30年发表的文章上,但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择业上对心理健康护理的低排名倾向已有近50年。将研究重点放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护理人员的招聘和挽留上比研究专业的排名也许更有价值。心理健康护理作为理想职业的低排名状态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鼓励护理专业的学生去追求心理健康护理行业是最好的选择,也许,教育者需要拓宽自己的魅力去吸引那些对心理健康护理有兴趣并期望以此作为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关于教育是否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研究方法不同,但是大众的结果显示: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心理健康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更长时间的临床实习能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积极态度。这种教育观念认为心理健康领域的护士对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训是有价值的。总体来说,心理健康领域的护士和教育者对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在课堂教育花更多的时间和更长时间的临床实习对学生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有中度甚至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并不是很确定是否更多的教育和更长时间的临床实习对学生态度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另外,有研究调查了毕业生在他们的处境中,是否会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有所转变,但研究未果。关于是否对心理健康护理有更大热情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会选择在这个行业就职的研究还未查到。即使没有在心理健康护理领域工作,心理健康护理的课程对加强不同科室的护士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贡献的。这些可能的结果应该做进一步的课题研究。

5小结

证据显示,在毕业生首选的工作领域中,心理健康护理领域与护理其他领域相比是低的。这一发现已超过30年未曾改变。但是,有些研究发现,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态度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和更长的临床实习来改善,用更严谨的设计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使结论更加坚固。另外,研究护理本科学生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是很必要的,也就是说,是否对心理健康护理的积极态度可以转化为:①更多护理毕业生申请心理健康护理岗位;②改善心理健康科护士与其他护理领域护士的工作关系;③通过医疗保健机构对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更好的照顾。

6与临床实践的相关性

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受过更高、更好教育的护理人员。这些人员要对心理健康护理有积极的态度,确切来说,护理本科教育是吸引护生进入心理健康护理这一行业的主要方式。不幸的是,对心理健康护理的消极态度盛行了太长时间。因此,当务之急是识别和培养这种人才。需要教师能够明确识别学生所持有的态度,另外,临床护士有影响学生临床实践中这方面态度的能力,因此,临床教育的创新方法应该成为这方面的研究重点。

作者:刘鑫贾彦彦单位:西安医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本科心理论文: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护理管理杂志》2014年第一期

1方法

1.1调查工具

1.1.1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ProfessionalSelf-ConceptofNursesInstrument,PSCNI)用于测量护生的专业自我概念。该量表由Arthur[4]研制,包括领导、技能、灵活性、满意度、沟通交流5个维度,共30个问题,其中23个正向问题,7个反向问题。所有问题均采用1~4级评分法,问卷总分30~120分。总分≥75分,维度均分≥2.50分表明专业态度积极。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5]。

1.1.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6]用于测量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所有问题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为没有症状,5分为症状严重,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SCL-90得分越高提示心理问题越严重。金华等[7]对此量表进行研究提供了国内成人常模的数据,测量该量表各症状效度为0.77~0.90。

1.2资料收集由笔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由被试者独立完成。调查前说明本研究的目的、问卷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征求研究对象同意后,统一发放问卷,完成问卷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问卷203份,经检查无遗漏及空缺,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水平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总分为70~103(86.57±6.08)分,总均分(2.89±0.20)分,各维度得分见表1。

2.2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科护生SCL-90总分为91~280(152.80±37.00)分,本科护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成人常模比较见表2。

2.3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见表3)

3讨论

3.1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呈积极态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总分为70~103(86.57±6.08)分,总分≥75分,各维度均分≥2.50分,表明该校的本科护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自我概念水平,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8-10]。本科护生灵活性维度均分最高,说明该校本科护生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学校重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护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维度均分最低,这可能与本研究对象是在校本科护生,尚未到临床实习,缺乏实际临床工作经历和经验,对护理工作的管理能力尚不自信有关。

3.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SCL-90总分为91~280(152.80±37.00)分,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成人常模(P<0.01),说明该校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略高于国内报道的护生心理健康水平[11-12]。尤其是强迫因子均分为(2.08±0.53)分,提示有轻度心理问题倾向,可能与课程学习压力较大有关,可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的筛查,加强对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及时发现本科护生存在的不良情绪、心理障碍及学习压力,并给予疏解。

3.3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总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P<0.01)。说明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反之亦然,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总分与强迫、抑郁、焦虑得分呈负相关(P<0.01),说明提高本科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水平能改善其强迫、抑郁和焦虑情绪;技能和灵活性得分均与SCL-90总分、强迫、抑郁、焦虑得分呈负相(P<0.01),说明本科护生拥有良好的护理操作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使本科护生更加自信,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者应注重加强本科护生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成立学习小组、举行理论与技能比赛,促进本科护生学习;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向本科护生多讲述临床病例、增加医院临床见习与实习的机会,以促进本科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满意度得分与强迫、抑郁得分呈负相关(P<0.01)。康海芬和马玉萍[9]的研究显示,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满意度得分高于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建议教育者从护生入校开始即加强职业教育,使护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将专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知识引入教学中,或增加专业自我概念的相关课程[8],培养护生成熟的专业思想;让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增进护生专业价值感和成就感[14];宣传优秀护士先进事迹,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激发护生的职业使命感;同护生分析国内外护理现状以及前景,使其看到职业前景,明确自身价值。本次调查对象仅限于一所院校的本科护生,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同时加强纵向研究,探索提高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水平及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作者:饶玉霞叶艳胜鲍翠孔令磷张志霞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护理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心理学本科教育形式的探新

1研究方法

1.1调查工具本研究经初步调查形成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包含的具体问题如下:(1)您认为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哪些课程设置可以培养出这样的能力?(2)请您谈谈贵校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专家版)。请您谈谈贵校心理学本科生在工作和科研中存在什么样的不足或问题(中小学校长版)。(3)在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教育中,应该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占多大比重?(4)在民族心理或跨文化研究中,您最希望您的助手(或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5)如何更好地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1.2访谈对象访谈了来自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心理学专家、教授19位,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10名,以及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6名。

1.3程序课题组分为三个访谈小组,分别到上海市(2010年11月20-21日)、北京市(2010年12月4-7日)、四川省(2010年12月23-26)预约专家、教授和校长等进行访谈。访谈时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当场录音,由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转录,课题组成员集体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2结果

2.1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对访谈问题1的结果进行归类分析。首先通读全部内容,从中体会分类的依据,而后对回答内容进行分类。在分析时,根据中文特点,参照有关研究用“含义”和“词汇”作为分析单元的做法,用语段作为分析单元。即用有独立含义的一段文字作为分析单元,语段离开文本背景也能读懂,可以是句子、短语、词汇等。个别语段可能有多种涵义重叠,参照有关研究的做法,根据语义进行分割。如“心理学的学科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其中既包含“理论基础”信息,又包含“思维”信息;“学习或者是认知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其中既包含“理论基础”信息,又包含“方法”的信息。类似这样的表述,编码为2个。最后,将一级编码提取出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归类,得到二级编码。以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分析为例,分析的结果见表1。将一级编码中提到的各类具体的能力要求进行进一步归类,得到4个二级编码: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素养。其中,基本理论主要涵盖“理论基础”这1个一级编码;基本技能包含心理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实践、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这5个一级编码;基本方法包含方法工具、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这4个一级编码;基本素养包含人际交往、个人素养、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7个一级编码。进一步把专家们对应用心理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要求和中小学校长老师为代表的用人单位提出的能力要求分别整理排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培养单位把理论基础放在了首位,其次是研究能力、心理服务能力;而用人单位把心理服务能力放在首位,其次是教学。和培养单位相比,用人单位把人际交往、个人素养、适应能力这些基本素养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2.2课程设置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访谈中发现,不同学校、专家对于理论与实践所占比重的分配建议与具体做法也有较大不同。根据开放式问卷和访谈调查收集的条目,由于部分专家建议的是具体百分比,如“现在我校实践比例占20%”,也有专家建议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所以把所有专家意见换算成百分比后按所属范围分为五个等级:建议实践课比重少于20%的有2人(占18.18%),比重在25%~30%的有3人(占27.27%),比重在31%~40%的有4人(占36.36%),比重在41%以上的2人(占18.18%)。

2.3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问题就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和作用,以及如何开展等问题对专家、同行进行了访谈,共有10位专家、同行回答了相关问题。除有一位同行表示他们学校“还没开展”导师制外,有5人次对于导师制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就导师制的目的访谈结果如下:专业指导2人次,生活指导1人次,职业生涯发展指导1人次。关于导师制现存问题,4人次提到“工作量核算”问题,2人次提到“师生比问题”,1人次提到师生关联度不够紧密。此外,专家们对导师制提出了两方面建议:完善导师制体制(2人次)和将学生朋辈引入导师制(1人次)。

3讨论

3.1社会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要求访谈结果表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四个方面。这与李定清提出的“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素质拓展能力等三个方面”基本吻合。基本技能主要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基本方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心理学最基本的方法和工具,包括量表和问卷的选择使用,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第二,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对理论观点、研究结论及社会事件有自己的评价和思考;第三,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心理学的眼光,掌握心理学科的思维方式;第四,学习能力,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基本素养则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养(如积极、主动、谦虚、职业道德之类),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适应、协作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并不局限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更是对大学生的一个广泛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而更应该体现在整个大学生活中。

3.2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3.2.1人才培养要有专业特色访谈结果表明,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存在分歧。这提示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不能一厢情愿,要弄清楚用人单位有些什么岗位,要求上岗人员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回头再来设置自己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育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专业培养。概括起来,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基本技能有心理健康服务、科研、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四大块儿。但本科教育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全部学到,而且也需要考虑学院的师资情况,来定位本学院的专业特色。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生源丰富,应着力发展民族特色,培养民族地区应用心理学人才。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配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仅要求“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还要求“应用性强”。专家和同行都很重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超过80%的被访者都认同实践比重应超过25%。从实践的形式上来看,除了把传统的“见习和出去实习都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比如,“授课要结合实践,作业要结合实践,讨论题也要结合实践”,“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调查和访谈之类的活动”;对于部分专业性特别强的技能,则建议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使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自然融合,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的意识,动手的能力。从实践的时间安排上来看,可以采取阶段性实习的方法。比如“一、二年级的课程在章节里设实践环节,到了高年级可以在大学校园范围内做也可以到社区、企业(去实践)”;“凡是涉及到实践的,不需要全部学完,一个阶段实习后,再回来提升。”阶段性实践避免了旧实习制度实用性太差的不足。大学本科毕竟只有四年时间,怎样充分、合理利用假期,带领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从实践的深度上来看,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实习基地的活动有连续性。使之既能够对单位有实效,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工作环境,对岗位和任务有清晰的了解,并发现自身不足,返校后及时充电。总而言之,实践活动应紧紧结合理论课程和应用实际,让学生能够动动手、动动脑,一边做一边学,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成长。

3.2.3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问题导师制的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以及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导师。本研究表明,现阶段导师制的首要问题是“工作量核算”的问题,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导师制上都没有记工作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导师的工作态度。其次是“师生比”的问题。有的学校“每个班里派一个年轻老师当本科生导师”,这种师生比显然不够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那么,导师制的师生比要多少才合理呢?导师制是否只能局限在教师对本科生呢?

专家针对现有问题给出以下两个建议:第一,完善体制,“从体制上让它作为导师的工作量”,包括本科生导师的师生比,导师工作量的核算,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等方面。第二,朋辈导师,考虑到导师制的目的不完全是专业指导,还有生活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所以发展高年级学生朋辈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导师并建立联动机制,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师资不足的压力,而且可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作者:程科陈秋燕蒋柯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

摘要: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心理个性的引导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入,这一思想将日常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水平,提升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准,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与心理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本科院校;心理学;创新教学;心理干预

当前时代下,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大学生在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意识占有主体的地位,普遍缺少丰富的认知。这些问题的产生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60余所本科院校开办了心理学教学专业,并且将实验心理学设置成为核心课程,通过多种心理教学过程,转变本科学生对心理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心理教育的网络教育形式,加深对本科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

2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优势

2.1人性化的心理教育推行模式

在我国很多全日制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策略的推出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心理教育在我国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而通过网络教学的资源融入,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干预。这种心理干预模式无疑是十分温和和适宜的,它充分尊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发展现状,弥补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空白。在实施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直接向他人叙说心中苦恼的尴尬,更利于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干预中获得信任之感,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2广泛化的心理干预教学面积

心理干预策略所涉及到的教学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单单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包括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拓展课程等等。借助于网络资源的融入,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能够增大教学面积,使本科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情感、教育等各项问题。促使他们敢于直面挫折,学会迎难之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尽管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入,这一思想将日常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水平,提升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准,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树立较为盲目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的心理。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情感喜好并不明确。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综合考虑到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报考证书、选择就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上,很容易出现失误。本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楚,这也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无法综合考虑全局,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仍然较为幼稚,不够成熟。

3.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存在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格外敏感。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言论、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但是,网络环境的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多变的信息平台,所以在这样一个较为空虚的环境中,学生往往沉溺于游戏、影视等各种虚幻的场景中,导致学生和别人交流沟通能力越来越差。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拓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水平。因此,在这一层面上,网络和心理教学的融合对学生的干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4增进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广良性网络心理干预方法

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要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进行科学的筛选,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干预现状的网络引导方法。心理教师要促使自己在教育业务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和教师教育的融合。推进具有实效性、渗透性和帮助性的心理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积极展现出自己的困惑,从而和教师一起,解决内心的疑虑和问题。

4.2改革心理干预教学方法,塑造一个快乐的心理教学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条件的发展,心理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的融合,通过游戏娱乐、影视作品欣赏等方面健全心理教育的表达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心理教学的最佳成果。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当前的发展潮流,建立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模式,例如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合作心理教学、体验式心理教学等教育手法,从而帮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心理教育,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学教育环境。

4.3创新学生心理教育关系,设置适宜发展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帮助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但能够获得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而且能够在人格、品行等方面得到栽培和成长,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项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校内心理咨询平台”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找到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同时学校要将具有心理疏导资质的专业教师纳入教学机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教学关系,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校内学生的心理疏导。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心理个性的引导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科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加,其中所产生的潜在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大学生对心理教学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

作者:刘亮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其特点探索出一套包含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本文根据湖南某地方高校的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探索和发展出一套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省属及重点本科高校,大部分考生的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这些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后,对自身及学校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在学习上他们感到竞争和压力,自信心偏低。××学院前身为师专,师范专业处于优势,因此女生数量较男生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生源和学校地域、类别的特点,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教育预防体系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高校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保证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客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和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选修课两种形式,主要是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是以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心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逻辑。

(二)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广泛宣传,提高全校学生对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认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每年3月8日女生节,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除此之外,二级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成长辅导和朋辈咨询。湖南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实施了“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学院积极申报该项目,已建立多个省级成长辅导室和校级成长辅导室。通过二级学院的成长辅导室,心理专干和朋辈辅导员对求助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援助。

(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求助的学生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困扰,对超出咨询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并跟踪关注。

(五)开展网络宣传服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危机干预体系

(一)开展心理普查。××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普查,第二学期对大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初步筛选出访谈对象,由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心理档案。

(二)建立四级网络体系,每月定期排查。××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第一级为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第二级为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辅导员,第三级为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为宿舍信息员。四级网络成员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及时上报,迅速反应处理。同时每个月定期召集网络体系成员开会了解排查心理危机情况,及时更新重点关注对象名单。

(三)建立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模式。发现心理危机后,根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的后果。

(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新生入校后,期末考试前,毕业前夕和每年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间,在这些时段,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小结和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入校后面临学校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入校后轻松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在高中时期处于潜伏的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同时他们还面临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总体上分为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预防体系是主题和根本,危机干预体系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和扎实的教育预防体系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在××学院的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有待提高,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是好玩和有趣,他们对心理健康理论兴趣不高,而部分教师是非心理学兼职教师,学校对课程的灵活性又有限制,这些都造成心理健康课效果不理想。二是相对于危机干预体系,学校对教育预防体系不够重视,由于上级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伤亡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但对于教育预防的投入不够,对辅导员和心理专干以及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投入不够,对日常心理咨询的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作者:陈欣 单位:怀化学院学生工作部

本科心理论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路径

[摘 要]贫困学生是本科院校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压力非常大,心理问题非常多,非常需要积极的干预与介入。积极心理学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因此,本科院校应该主动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要求,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干预观念, 设计积极向上的干预内容与项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平台,构建积极向上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以此不断提升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介入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本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与话题,其中贫困生、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形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与病态心理学相对的理论支撑,为破解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与思路〔1〕。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逻辑关联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和新型的心理学发展方向〔2〕,主张采用积极方式和心态去介入个体的心理世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注重个体心理世界的积极阳光层面的关注与激发,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向;本科院校贫困学生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各个方面均处于弱势境地,心理世界往往也是非常脆弱,非常需要激发他们内心世界积极向上的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场域。因此,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

(一)积极心理学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内涵与价值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与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引进国土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与思潮〔3〕,主张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展心理问题的解决,与病态心理学持相对的观念与方式。这种理论体系更能够有利于推动各类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够极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其实效性,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2.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内涵与价值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心理问题处理的一种方式,内涵丰富,包括心理干预的理念、内容、方式、主体、环境、效果的考评等。这种干预往往是外在的干预,当然也可以是自我主动的干预调适心态。

从价值视角来说,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多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干预能够及时把控与走进贫困学生的心理世界,能够及时引导贫困生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化解其心理纠结;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干预能够为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极大提升贫困生学风的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A的相关性

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层面的积极心理学能够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作为实践层面的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能够具体的应用、检验与完善积极心理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从理论指导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要求其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采用积极的方式和选用充满正能量的项目与内容、营造阳光的氛围与环境来开展心理健康干预。

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说,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大号舞台,是积极心理学的践行落实与检验考验,能够倒逼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当前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环视本科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现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情况不理想,从理念、内容项目、方式与平台、主体素质到效果的督导层面都需要好好改革创新一番。笔者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取向严重不足〔4〕。

1.心理健康干预理念层面的问题。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好好选择与设计整合。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理念时,科学化的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贫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没有很好把握青年学生期望值变化的规律;系统化的理念坚持不足,往往就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没有深层次地挖掘贫困生心理问题背后造成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因素;积极向上的理念不足,往往将贫困生心理问题扩大化、严重化,没有将之作为贫困生作为一个成长的必经阶段来阳关地对待。

2.心理健康干预项目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发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所致,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需要关注与干预更多的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项目时,规划设计不够,往往注重经济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干预介入,重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心理问题方面的事情,忽略与之相关的,贫困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社交情况、情感婚恋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日常的生活状况、就业与职业追求情况的指导介入〔5〕,导致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项目单一化、空洞化;往往注重大学生成长层面的学生项目干预,忽略现代公民层面的素养项目干预。

3.心理健康干预方式与平台层面的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需要采用心理的、教育的、活动、制度等平台来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般高校往往注重就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注重心理方式的采用,比如谈话、情景体验、心理测试等均常常被采用,但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干预中积极使用,忽视了三观教育和红色文化在心理干预中的采用;忽略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另一方面,往往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的采用,对网络平台的远程心理辅导作用开发不够,没有很好开发网络心理辅导热线。

4.心理健康干预主体素质层面与心理健康干预保障层面的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干预主体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干预技巧与干预的心态要求非常多,但是目前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教师一般都是学工队伍的教师,这个群体很大一部分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很难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提供强大的介入力量。同时,心理健康干预需要一定的条件与保障,但目前高校没有做好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干预的设施设备的供给。

三、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要求,提高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水平

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及其干预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应该好好分析与研究,积极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将之运用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理念构建、内容设计、方式选用等方面,力求建构一种助推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心理干预机制〔6〕。

1.注重心理健康干预理念的完善与创新整合,推动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要要高度重视,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理念的要求,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一种爱的心态、理念去开展各项干预活动,贯彻一种爱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科学的理念,好好分析贫困生群体的优点、缺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贫困生的弱势心态和期望值的变化规律;始终坚持系统的理念,将心理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运行,深层次地挖掘贫困生心理问题背后造成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因素,力求采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的办法来应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注重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拓展,尽力扩大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项目与内容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直接客体,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务必要高度重视,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要求,不光要看到贫困生的问题,更要看到其优点,对其优点也进行干预指导;不光是要干预其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还要干预贫困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社交情况、情感婚恋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日常的生活状况、就业与职业追求情况、网络活动等,做好这些方面活动的心理调研、追踪、指导与积极干预介入,加大生命教育〔7〕、感恩教育与法治教育、幸福感的教育,力求形成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立体化网络建构,做到对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的干预介入。

3.采用主动积极与正面激励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努力增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吸引力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分析把握积极心理学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方式要求,尽量采用积极向上的办法来处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指导等结合起来,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去教育启发贫困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学习世界;将传统的谈话、心理测试、体验活动等已纳入积极向上的层面来看,尽量采用正相关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多开展一些有益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阳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贫困生的自信自强心态。另外,积极开发网络平台的教育服务功能,建设网络心理问题辅导平台与网站,力求心理健康辅导移动化发展。

4.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心态与积极向上的环境构造,全力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阳光的氛围。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的主体素质要求,加大对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教师们进行阳光心态的培育与重视,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本身必须要拥有真善美的心态,拥有阳光和博爱的心态;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的建设,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提供一个充满积极向上态势的文化氛围;加大各类心理健康干预的条件供给,尤其要做好开展心理活动、贫困资助等所需要平台、场地、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保障供给。

总之,贫困学生是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应该关注的重点,需要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践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本科院校贫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介入提供一种阳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走向。目前重要是,本科院校务必要改变传统心理干预机制,结合学生特点,建构积极向上的心理干预介入机制。

本科心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倡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浪潮涌起,建设一支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服务于高校转型过程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建设专业技术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016年8月中旬,主席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使得心理健康行业在国内达到了从所未有的高度,对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分为两大类,一是医院和社会上的精神或心理治疗,其队伍建设主要从精神卫生的角度着手,培养适合开展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的专业人员;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队伍建设主要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着手,培养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业人员。在这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转型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相关文件出台,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其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其更关注专业学科师资建设,基本完全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存在师资配备短缺、工作内容繁杂、等问题。

(一)师资配备短缺

调查表明国外高校专职心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国内高校大致为1:10000,师资严重短缺。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情况更令人担忧,一般院校只配备1名专职教师或用兼职教师顶替,这直接制约了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内容繁杂

新建本科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事务繁杂,涵盖了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及行政人员等各方面,例如兼顾了资助工作、学生日常管理或公寓管理等工作,这对于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明确个人角色身份产生负面影响。

(三)缺少学习培训机会

在转型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重视专业学科发展,重点培专业教,基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大部分师资是通过短期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后直接上岗,实际工作技能极为欠缺。而在工作中缺少连续培训和督导,导致工作水平低下或者工作状态倦怠。倘若整体工作队伍得不到持续发展,前景将十分堪忧。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通过调查了解以及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在新建本科院校应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所谓专业化, 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 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 成为专门职业(专业化职业)的过程。

一支专业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在学校领导层面应加强重视,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素质开发的新观念,建立师资队伍长足发展的新平台。其次应建立明确的政策保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师资队伍产生激励作用。

(一)加强外出学习培训

关于外出学习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从形式看,有纯理论培训、体验式培训、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培训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分学派的培训、就某一疗法的系统培训、大杂烩式培训(有很多培训内容,但每个时间都不长)等等。从时间上看有长程培训和短程培训。不管是何种培训,都要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收获学习内容。

(二)活跃内部交流提高

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是有限的,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教师外出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内部学习交流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共享外出学习培训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个体觉察能力。新建本科院校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基础的能力就是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何获得这项能力,首先必须初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来源;其次了解相关文件要求;再次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最后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形成特色的方式方法。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这普及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铺开局面。因此可以通过师资队伍的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旨在培养一支能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师资队伍。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

作为教师,最核心的能力教学和研究,比如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而有效的感染能力,严谨务实的科研能力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为年轻,较难有效地把控教学内容和过程,导致教学质量滞后。在设定培训交流方案时,应注意三方面交流:一是邀请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前来指导;二是强化团队内部听评课制度;三是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逐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 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技能是师资队伍里最难掌握的一项能力。由于外出学习心理咨询技能机会较少,而在实际工作中对这项能力的需求较多,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一是集中对某咨询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二是由外出受训教师对校内其他教师展开咨询,通过体验加深对某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促进自我成长;三是校内教师相互开展咨询,初步掌握某咨询技能的基本步骤,可以促进其对此咨询技能的运用。通过这种不断重复交流巩固的训练,能加快教师对心理咨询技能的把控。

(三)建立督导制度

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 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督导贯穿在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 一方面确保专业技能得到训练;另一方面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师资缺乏,督导力量基本空白,这将促使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走向灭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一方面逐步加强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促进队伍长期有效发展。

三、小结

不管是何种形式建立的高校,教书育人始终是主要目标。在教育的宗旨下,育人应更显其作用,特别是心理育人,更能体现出教育的魅力。专业技术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这将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局面,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应关注其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才能构和谐健康社会。

作者简介:梁艳梅(1983-),广西合浦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科心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探讨

【摘 要】目前,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四点建议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应用型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

调查数据显示,87%的学生认为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信任”。但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却有36%的学生感到过于拘泥,9.33%的学生不相信别人,15.26%的学生感到自卑,11.2%的学生感到别人轻视自己,16.8%的学生感到被别人误解。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现行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的问题,以至于产生心理上的孤独、焦虑不安[1]。

(二)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

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等使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由于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心向往大中城市和高收入的行业,同时又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条件,致使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暴躁、抑郁、悲观等不同情绪。调查发现,47%的应届毕业生感到精神疲惫劳累、经常失眠;对就业的前景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占38%[2]。

(三)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对城镇的部分学生,企业不景气,有的家庭生活困难或家长下岗等因素引起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等方面的心理现象。调查中有47%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困难,22%的学生把自己归为贫困生行列,自认为是特困生的学生也高达到12%。沉重的生活负担使@一特殊群体的心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并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自卑、胆怯、嫉妒、孤僻、冷漠、悲观等心理特征。个别同学过分地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从而引发仇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四)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而疏于理智的思考,在感情方面往往比较执着。由于缺乏经验,经常为感情的纠葛而忧郁、苦闷和烦恼。有的同学忙于谈恋爱,而与其他同学关系逐渐疏远,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有的同学害怕别人抢走自己的异性朋友,整天胡思乱想,坐立不安,不能一心一意去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由于现实中的许多原因,一些恋人不得不分手,对感情的执着和痴迷使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失恋问题,往往陷入情感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报复的仇恨心理,在高校中因学生恋爱危机而发生的自杀、报复事件时有所闻。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我们要大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一支具有优良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刊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和有专人负责的心理门诊咨询,学校要为门诊咨询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既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做到:首先,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其次,教育者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或任务的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的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将这种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三)教育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同样,青少年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挫折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就是青少年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其次,要训练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

(四)联系本地实际开展挫折教育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挫折教育的方案设计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这还要将理论纳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检验。挫折教育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挫折教育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本校开展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

本科心理论文:心理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应在专业建设中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与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JZ16022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改项目(XJJG2015001)。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本科心理论文:护理本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护理本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索其提升途径和对策。方法:以本院2012级护理本科学生共21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行编制的个人基本信息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临床实习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34.84±6.56)分和(35.53±6.77)分,与非实习前调查得分(28.73±5.94)分和(28.94±5.91)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 心理健康; 焦虑; 抑郁; 实习前

o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是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它是护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护生树立职业信念、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时期[1-2]。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实习环境,提高实习质量。然而,有研究显示,由于护生临床实习存在着某些担心和顾虑,致使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5]。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护理本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提出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护理学院2012级护理本科护生216名为研究对象,男生16名,女生200名,平均年龄(22.14±2.11)岁。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非实习前护生心理健康状况:2015年1月(护生实习前6个月)选取2013级全体护生,发放自填问卷,当场收回,所得数据作为参照。实习前护生心理健康状况:2015年6月(护生实习前1个月),选取全体护生,发放自填问卷,当场收回,分析所得数据。

1.2.2 调查工具 (1)个人基本信息量表:自行设计个人基本信息量表,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性别、生源地、在校成绩、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目前健康状况等。(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采用Zung[6]于1971年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含20个选择题,每道题目有4个选项供选择,即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15个),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若为反向评分题(5个),则评为4、3、2、1分。将20个项目的各项目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得分越高,焦虑状况越严重,心理状况越差。(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采用Zung[7]于1965年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含20个选择题,每道题目有4个选项供选择,即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10个),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若为反向评分题(10个),则评为4、3、2、1分。将20个项目的各项目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得分越高,抑郁状况越严重,心理状况越差。

1.2.3 调查方法 经知情同意后,采用自陈法收集资料。在安静明亮的教室里,学生理解整个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每个条目的含义后,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评定,进行无记名作答。答题时间约15 min,现场回收试卷。发放量表216份,量表的所有条目均被有效作答,问卷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针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显示,临床实习前护理本科生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得分为(34.84±6.56)分和(35.53±6.77)分,与非实习前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护理本科学生实习前焦虑和抑郁总分为应变量,以性别、生源地、在校成绩、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目前健康状况共5个因素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变量进入水平α入=0.05,剔除水平α出=0.10。结果显示:进入焦虑和抑郁回归方程的包括家庭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在校综合成绩(P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护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缺少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习正式为学生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真实的工作岗位。这对护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她们的学习和生活存在较大影响[1,8]。本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提高。原因可能在于护生由于自身专业经验不足,对未来实习生活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实习即将开始的这一时期,护生担心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学习模式的变化、角色的转换以及心态调试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问题,从而引发胆怯、紧张、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强,技术操作要求严格,这些使得护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在实习后期,护生又面临就业择业等问题,极易导致护生的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效率以及满意度,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低沉等消极情绪[9-11]。

3.2 影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从研究结果来看,家庭经济状况、护生自身健康状况和在校成绩与护生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相关(P

3.3 提升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容易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护理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及心理护理能力,这样才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生实习前心理状态不佳,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还会影响接下来的实习以及实习期间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影响未来的工作钐。因此,学校应重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5],在实习前的特殊时期,应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来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坪,帮助护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接下来的实习与工作。

首先,在护生实习前,应加强心理问题的筛查和干预,掌握护生实习前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通过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减轻学习压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等方法,积极引导护生乐观的面对实习、工作,培养护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即将到来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应该加强在校教育。教师应针对护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制定相应的措施,可通过以下方式如:(1)开展心理讲座。就某些特殊问题,如:“如何适应临床实习环境”“怎样调节心理压力”等开展专项心理讲座;(2)提升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设置实习前临床技能训练强化课程,增加护生自身专业胜任力信心;(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护生的职业信念和工作责任心[16];(4)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让护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及相关专业防护知识;(5)开通网络信息沟通交流平台,班主任及时了解护生的实习情况,以便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指导。再次,护生在进入临床前像一张“白纸”,所以带教老师的教学态度十分重要。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带教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护生的职业态度及护理行为[4,17]。好的带教老师不仅可以让护生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更能使护生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18-19]。

本调查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在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校及临床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帮助护生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尽快转变学习模式,尽早适应临床实习,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观[20-21],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护理事业培养更多优质的护理人才。

本科心理论文: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渗透本科护理教育实践提升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水平探析

【摘要】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是一套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的学问,也是一套效果强大、快速和含蓄的技巧,将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渗透本科护理教育实践,针对实习阶段本科护生思想冲击强烈、心理问题突出的现状,加强心理辅导,引导护生修正思维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关注积极的心理因素,并将其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势必会对护生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 NLP; 护理本科生; 临床实习; 心理健康

本科护生作为未来的临床护士骨干力量,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关系到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培养护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今后尽快的适应临床实习和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护士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护理专业教育尤其是在专业学习阶段的培养对其影响很大[1]。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向护士转变的桥梁,护生在临床实习前及实习期间,心理能否达到最佳状态,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今后护理工作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职业信念[2]。然而,国内大量调查研究显示,在实习阶段本科护生实习适应不良,心理问题突出,需要护理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实施一些简单易行又确实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帮助护生应对实习期间的种种困惑和心理难题。本文旨在借鉴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相关先进理论和有效干预方法,将其融入本科护理教育实践中,供护理教育工作者参考,为加强实习阶段的心理辅导,引导和鼓励护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技巧去面对问题,适应环境,为改善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1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概述

1.1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与身心语法程序学(NLP)的关系 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缩写,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Richard Bandler和John Grinder始创,前者主修程序学,后者是语言学博士,因为志同道和,逐一起研究发展NLP这门学问。N(neuro)即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L(linguistic)是指语言,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P(programming)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因此NLP是研究大脑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提高它的运作效率的学问。

NLP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和技巧,NLP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适用于广泛的精神卫生问题,临床应用于神经症、心身性疾病、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以及普通人群中的婚恋亲子关系、教育辅导、组织管理等[3],在护理领域,国内已有将NLP培训法应用于护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和护理人员情绪管理的报道[4-5],结果被证明是一套效果强大、快速和含蓄的技巧,能够使人在行为和能力方面有广泛和长久的改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受过NLP的短期培训,即可用来谋求改善的途径,减轻情绪和行为症状,提高积极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对于没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NLP可以帮助他整合内心能量,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丰富健康的压力应对策略,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发展,充分施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6]。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由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创立,是一套提升自我心理素质以及帮助他人提升心理素质的学问。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在发展初期,主要以NLP为主,所以最初还被称为“NLP简快心理疗法”。

1.2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优势 简快疗法(brief therapy)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因与以精神分析为主的传统模式相比所需的治疗过程更为简短而得名。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是简快疗法的一种,由李中莹先生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结合本土化现状,在NLP理论上发展出来的[7]。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经过李中莹先生的不断发展,先采纳了大量NLP的概念与技巧,然后不断收纳快速有效的各种学问,从而发展出一套完整概念与技术框架的心理辅导学问,既适用于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更适用于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的维护。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是一套能够帮助心理辅导工作者更快取得效果的心理辅导学问,有多种直截了当、快速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在运用过程中,把辅导工作的焦点放在“解决”上,而不是“问题”上;不深挖受导者的“过去”,而是不断引导想要摆脱困境的受导致者创造美好未来景象;不代替受导者决定人生,只是引导他认识到更多的选择;不预设受导者“应该怎样”,而用“你想有怎样的结果”去推动他思考和决定;肯定受导者每一个部分的态度,找出它们的正面意义,强调受导者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推动受导者获得更多、更好的正面动机。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方法实用,操作单,容易掌握,同时它也是一套积极向上的信念体系,它显示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其核心精神、有效性、发展性、系统性均符合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现状[8]。

2 实习阶段本科护生实习适应不良、心理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转化的过程,更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步骤。临床实习适应不良是指实习护生在保持自身与临床环境之间的和谐而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改变自身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能力不足,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对临床学习环境的变化出现一系列适应不良的现象[9]。近年来,国内外对护生研究表明,临床实习护生或多或少都经历实习适应问题,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不同教育层次之间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差异性[10]。与专科护生相比,本科护生职业期望度高,到临床实习心理落差严重,思想冲击强烈,心理问题突出,目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护生实践技能弱心理压力大[11];(2)工作环境特殊,护生社会适应能力差[12];(3)人际关系聚变,角色转变跨度大,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弱[13];(4)护士社会地位低,护生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严重脱节[14];(5)求职竞争激烈,护生对未来充满忧虑[15-16]。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护生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出现内心的紧张与烦忧,甚至迷失方向、否定自己,感到人生彷徨,这对其专业发展和人生定位是危害深远的。因此,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一方面要加强对护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取得临床医务人员的和患者的认同,从而提高护生的自信[17],另一方面更亟需预防性心理干预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来帮助护生构建积极行为模式和提升心理健康。

3 采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辅导本科护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初探

心理健康是指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有效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护生实习压力,激发护生正性应对能力,提升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护生向职业护士的顺利过渡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及重大意义[18-19]。根据实习护生心理特点,联系实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实际,可采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在实习前为护生集体进行预防性心理干预,也可针对实习过程中心理问题突出的个别护生进行心理辅导,来引导、协助护生真正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于可以克服内心的困扰和心理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

3.1 教会护生“接受的态度” 运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技巧实施心理辅导不用从“你/你们应该怎样”去推动护生,而用“你/你们想有怎样的结果“去推动他们做出思考和决定。因为人从来都是受内心的感觉推动,就算多么“正确”、“应该”的事,如果没有配合的感觉去推动他们,护生就算做了也只是敷衍,亦不会持久。尊重护生的内心感受,是实施有效心理辅导的前提,辅导过程不像以往专业教育那样过分强调护理人员的责任、使命和奉献,而是引导护生学习“接受”,接受选择护理专业的事实,接受临床护理工作的繁重,接受就业竞争的残酷等等,在此基础上依据每个护生都想拥有更好明天的内心,让他们看到从事护理工作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这样护生就不会不断的埋怨别人、埋怨环境、陷入困境之中,相反会自动调整人生的动力,转向更好的明天。

3.2 帮助护生“创造未来景象”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因此,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价值上下工夫,思考“他在乎些什么价值”和“怎样往要他做的事里增加这些价值”。推动或者激励一个人,就是要找出他在乎的价值,并且创造、增大和转移这些价值在他要做的事情里面。这样,这个人便对那件事情有兴趣,会自动地、积极地和认真地去做。

在实习过程中产生困扰的护生,常把自己整个沉静在困境里,他说不出想要什么,脑子里没有未来,所以心理辅导要引导护生以制定目标为基础在脑海里创造出一个未来的景象。在此辅导环节,可有效整合高等院校人力资源优势,聘请校内外护生信服的优秀护理教师、专家现身说法,通过心理体验激发护生积极情绪,引导护生本人创造自己的未来景象,作为有价值的目标吸引和推动护生自己去尝试和突破。

3.3 运用“五步脱困法”帮助护生摆脱实习困境 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加上态度,统称为信念系统,简称“BVR+A”(Beliefs,Values,Rules,Attitude),这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是所有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信念系统操纵着个人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是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基本决定因素,态度是BVR的表征,只有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规条有所改变时,他的态度才会改变[20]。

五步脱困法是一个快速、轻巧、用语言帮助辅导对象摆脱困境的说话技巧[21]。实习过程中护生常因自身能力不足产生挫败感,很多护生内心的困境,其实是个人一些错误的信念造成的,以下五个步骤能够通过运用说话的方式和语言将护生陷入困境的心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心态,使之有更清晰的行动目标和行为途径。

以下是一个例子,护生说他做不到某一件事(X),运用这个技巧,辅导老师可以引导护生经历以下五句话,每一句话都会处理护生一些局限自己的信念。

第一句,困境:“我做不到X。”

第二句,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做到X。”

第三句,因果:“因为过去我不懂得Y,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做到X。”(Y必须是护生本人能控制或有所行动的事情。)

第四句,假设:“当我学会Y,我便能做到X。”

第五句,未来:“我要去学Y,使我能够做到X。”

以上的五个步骤,能让护生放下能力不足的包袱,有意识地发现途径,改变行为,以弥补自身不足。

3.4 设计“自疗”作业,强化护生自我教育环节 单靠语言进行心理教育,y以改变护生的心理行为,因此必须强化实践性教育环节[22]。自我价值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包含三个元素:自信、自爱和自尊,是每一个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本钱。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的最基本原动力。简单的描述就是: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被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在实习过程中帮助护生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简言之就是鼓励护生多做,进而做到更多,最终因做到而得到更多肯定。辅导老师可以适当给实习护生布置家庭作业,内容应重视行动性而避免理论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例子:

每天睡觉前,想想当天自己做过最满意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每次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别人的肯定时,都把它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每周总结一次,在笔记本上记录过去七天里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在以后七天里把获得的经验运用出来。

每周与临床带教老师或同学讨论一次,问问大家在过去七天里对你的观察心得。

通过以上的作业,引导护生将临床实习中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与事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分开,鼓励护生积极尝试,将事情的价值和意义保留,不断获得肯定的经验,培养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4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运用于护生心理干预的展望

将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一些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渗透进本科实习护生的教育实践中,针对实习阶段本科护生实习适应不良、心理问题突出的现状,重视预防性心理干预,加强实习期间的心理辅导,引导护生修正思维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关注积极的心理因素,并将其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势必会对护生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本科心理论文: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考研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 学生的考研心理对考研率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应该注重学生的考研心理,根据研究学生的考研心理状况,从而进一步提升考研率。

0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国家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办学规模,在高校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强劲的考研热潮。数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其专业课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其考研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新升本科院校的数学专业考研率,可从分析大学生的考研心理入手,根据学生的考研心理基本情况和影响要素,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新升本科院校学生考研心理的基本状况

1.1 对考研的整体认识较少虽然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当前就业形势的空前严峻,学校、家长、尤其学生本人对考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新升本科院校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却较少,大多低年级学生都只是知道“考研”两个字,加之新升本科院校对学生考研的引导较少,因而学生对考研的内容、要求、报考、复习、分数线等一系列问题都知之甚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考研率。

1.2 考研积极性不高新升本科院校学生考研积极性不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考研信息不流畅,学校考研气氛不浓,个人基础条件不好,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这说明新升本科院校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受外部影响较大。

1.3 考研心理准备不足考研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坚定考研信念、确立考研目标、建立考研信心、摆正考研心态等。新升本科院校的考研学生,往往是在大三下学期才有考研想法,但对于准备所考院校,学习计划的制定,考研所考内容都基本没有具体的筹划;另外,还有些学生仍再犹豫,担心自己考不上错过找工作时间,或者担心考上后的学费问题及将来就业形势不好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考研的成绩。

2影响数学专业学生考研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因素数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其就业形势、方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新升本科院校的该专业学生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一些,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客观地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考研无疑是重要途径。

2.2 学校因素良好的学风是激励学生考研的前提,考研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考研心理。由于新升本科院校升本时间不长,学校考研氛围并不浓。另外,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的学术水平与国家重点院校和其他老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仍有差距,校园学术活动较少,在一定程度不利于学生积极考研心理的形成,这无疑影响了考研的人数与成功率。

2.3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的考研心理存在一定的影响。近几年,研究生的学费逐年上升,使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不好而被迫放弃考研的打算。

2.4 个人因素从生源质量来看,新升本科院校生源质量与国家重点院校和老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基础普遍不是很好,而数学专业课又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英语基础也普遍较差。很多未能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考研不现实,于是打消了考研的念头。一些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的考研结果也表明,考研英语的确成为学生考研道路上的一道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考研率。

3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考研引导,提高考研认识针对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的情况,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考研教育和动员,使学生认识到考研可以重新择校,实现上名校的梦想,可以更好的拓宽就业方向。同时将数学专业考研涉及到的考试内容、要求、复习方法及其它相关问题,以报告的形式给学生做系统的讲述,使学生在刚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便对考研有系统的认识,为考研打下心理基础。

3.2 营造良好考研氛围,加强考研信息流通首先,在教学中,加强学风教风建设,重视数学专业课的讲授,尤其是数学基础专业课的讲授。其次,加强数学专业方向的学术活动,让学生熟悉前沿数学领域,初步了解该专业研究生所要学习的方向,从而对前沿数学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考研热情。再次,由于研究生考试是在第7个学期末,因此,要为考研做长足的教学计划准备,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在考研前就能够将数学的专业课学习完,并且在第7个学期能有较长的空闲时间去学习考研内容,而不必为正常的期末考试分心。另外,加强考研信息流通,及时报告学生考研形势的变化,考研报考的时间,学生主要报考院校的考试要求、招生信息,考研辅导班信息等。

3.3 注重英语教学,增强考研信心英语教学质量对新升本科院校的考研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会提升学生考研的自信心,学生的考研积极性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会激发学生考研的热情,促进报考率的提高,从而考取率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3.4 关心学生考研心理变化考研是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因此在考研路上,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关心学生的考研心理,从日常学习,到初试,再到复试,都应该注意引导和疏通。还有一些学生只重视初试,而忽略复试,于是在复试的时候就有可能名落孙山,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使学生正确面对专业课的学习,而不至于在初试合格后,在复试时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