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经方面论文

时间:2022-05-25 11:36:13

导语:在财经方面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经方面论文

财经方面论文: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双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新定位

[提要] 专业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都是有效拓展信息来源、提高专业学习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且又由于地方高校生源和师资的特殊性,专业外语与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的定位应与重点高校有所区别。

关键词:专业外语;双语教学;教学目标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项目《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与专业外语的比较》(S2011312)研究成果

现行高校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公共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三种方式。公共外语教学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相关问题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专业外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两者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仍难以确定。

一、专业双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不同。双语教学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以汉语和某一外国语(特别是英语)为媒介语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多是通过母语和外语的良好比例结合,逐渐用外语替代母语进行专业授课的过程。即运用外语这个学习工具,让学生更加深刻、彻底地了解外语原版书籍中对于专业知识的阐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国外学者对一些专业问题的观点,减少由于译版而带来的主观意识的强加。因此,专业双语教学可以在进一步改善外语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员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开阔视野,有益于更多地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获得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外语教学,从教学目标上与双语教学不同,更加关注的是语言本身,即它是基础英语在专业上的延伸,基于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外语教学过程的实现,扩展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达到专业领域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不同。一般来讲,专业外语都是选用一级学科非常通用的专业词汇来组编内容,而双语教学因为教的都是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属于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专业性更强,词汇比专业外语更难。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外语则注重专业的横向性,专业覆盖面较广,注重专业的基础性知识的灌输,即注重一般专业性问题的英语讲述;而双语教学的内容更注重专业的纵深性,通过外文资料的学习和研究,就某一问题某一观点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因此,专业外语更侧重基础性,双语教学则是在专业外语的基础上对更深问题的研究,双语教学相对于专业外语而言,难度更大。

(三)教学对象水平要求不同。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例如财经类院校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外语教学对于学生外语要求不是很高,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针对已经系统学习了经济基础课程的学生,这样在一定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基础上,便于专业外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双语教学的实施,需要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较为顺畅的外语表达基础,这样才能防止外语成为专业课学习中的一大阻碍,便于新专业知识接受和理解,更好地与教师深入探讨专业问题,并顺利完成课前、课后的大量阅读任务。

(四)对教材的要求不同。专业外语教学的教材适合使用自编教材,结合教学对象的外语水平和课程设置,在保证教材质量的前提条件下,编写既适宜学生学习和使用,又适宜教师教授的教材,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双语教学的教材适合选择原版的财经类教材,既保证了文字的规范性,又保证了阐述内容的原味性,便于教师和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国外学者对于一些经济问题的真实看法。此外,原版教材的使用还有利于学生外语纯正性的提高,减少中国式外语的可能。

二、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双语与专业外语教学新定位

(一)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开设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的必要性

1、国家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1]4号),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提出力争三年内,争取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的双语教学要求,并把双语教学列入普通高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通知》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一级指标。2007年《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并在2007年到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我国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一般地方院校,从本科课程中英语学分及课时的安排上,也可以得出国家非常重视外语教学的结论。而这一系列对于双语教学要求的明确提出,则是对于外语教学更进一步重视的体现。

2、市场的需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的国际化对于高校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理应突破观念与体制性障碍,在构筑和发展人才培养上做出科学的策略选择,积极而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理念,为地方财经类专业学生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尽量帮助学生实现学校与社会、与全世界的良好对接。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中大力提倡外语教学,尤其是专业类外语教学,有利于国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社会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意识,国内外兼通的国际化、复合型双语人才是良好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双语与专业外语教学的重新定位。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有效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是提高专业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双语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都应该进入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地方高校的生源、师资等条件受限,在双语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中,无论是课程的形式、课程的要求、课程的师资都应该有所不同。

1、课程形式定位不同。虽然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学生的平均外语水平稍差,但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满足外语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可将专业外语与专业双语教学都设定为选修课程。专业外语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但针对双语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所授课程内容的差异,应要求选双语课程的学生,将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先修课程,没有修过专业外语课程的学生,一般情况不能选修双语课程,以此保证双语课程的授课效果。此外,现在很多地方高校在进行“荣誉学士”的教学改革,由于“荣誉学位”是从提高专业纵深度的角度进行设置,可将专业双语课程作为“荣誉学士”课程的必选课程,作为考核是否授予“荣誉学位”的一个硬性条件。

2、教材选择定位不同。专业外语课程的选择较为宽松,且建议选择难度较低、基础性较强的国内自编教材,有利于地方院校学生较快地适应。而专业双语课程的选择相对较为严格。虽然现在有些高校选择了专门的双语教材,教材书中一边汉语、一边英语,有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但这类双语教材由于添加了编著者的主观判断和筛选,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追求。因此,建议双语课程应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地方高校可根据校内学生的外语水平,引进与之水平相近的国外低年级使用的教科书,真正近距离接触国外资料。

3、课程的师资定位不同。由于双语课程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相对于专业外语而言,对于教师的要求相较于专业外语教师更加严格。因此,将双语教师资格认证与双语课程结合起来,实现“双证”,即被认证过的课程才能够开双语课程,被认证双语教师才能够进行双语课程的讲解,达到“持证开课,持证上岗”。对于课程的认证,应严格把关,充分考虑课程的可持续性,控制课程数量,避免造成双语课程的泛滥。

无论是专业外语教师,还是双语课程的教师,各高校都应该重视教师的再培训,应该建立稳定的培训制度,采用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走出去”(外出培训)与“引进来”(邀请专家来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学水平。

财经方面论文:高等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重点放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上。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和重要基地。各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注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财经教育理念创新,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 财经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产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条件向创新技术、能力和管理方向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竞争的实质实际上就是民族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优势的竞争。高等院校作为造就和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摇蓝,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用、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1.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和科学研究相脱节

在进行学科建设上,学校把重点放在鼓励教师多发表学术论文、多承担科研项目上,没有积极鼓励教师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从而使教学和科研严重脱节。

1.2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准确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是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各院校没有独到的表述,缺乏差异性定位,导致培养的人才目标“千校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目标都定位在大而全的专业建设上和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上,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可持续的组织构架,致使对其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存在很多问题。

1.3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教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师,缺乏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首先,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大多教师以为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控制好课堂秩序就好,结果就是很多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始于、也在课堂教学止于。其次,财经类高校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能力。这些教师大都是财经类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学的博士、硕士,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缺乏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1.4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当前有两个问题存在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一是一些与学科没有关系的课程占较大的比例,二是课程设置的重点是整体统一性,选修课比例过小,必修课比例过高,学生根据对个人未来就业选择和自己兴趣缺少自主选修课程的余地。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轻视实践教育,使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创新型人才根本无法实现。

2.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涵义

2.1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财经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品质非常良好,并具有健康的身心,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型财经人才是指不仅是创新型人才,而且具有财经专业背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财经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其特征和内涵。一方面,财经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明确了创新型财经人才与其他科技创新人才不同,创新型财经人才侧重于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其他科技创新人才侧重的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手段等;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财经学科是互动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对创新型财经人才提出了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要求。

2.2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财经教育要对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主体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着重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开展经济理论研究,积极提供智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要通过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促进科研,并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并直接参与。

3.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

3.1积极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增加交叉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以岗位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对职业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各个专业要推行理工、文法、经管大类综合交叉培养,培养能掌握高深数学分析方法、能从事实际工作和金融、经济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3.2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功能,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

当前,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对运用金融市场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缺乏明确的手段、措施和思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缺乏支持力,以至于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表现出脱节之势。所以在校外实习、校内实训、课程教学以及实习基地中要把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思想贯穿进去,实现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与高校的良性对接。

3.3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探索课程设置改革

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就要改变,采用多样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选修课,对专业必修课适当减少,设置特色课程,处理好个性化教育和程式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内容评价上要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教学效果的衡量应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从当前教育管理制度上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可以避免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影响着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财经方面论文:浅析财经新闻故事化

摘 要:财经新闻故事化成为媒体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体现在可读性与专业性的优化组合,形象生动与抽象理论的完美结合及个人化与贴近性的相互配合。但是也存在文学化与新闻性的冲突、专业性与通俗化的冲突及主题与故事分离的隐患。

关键词:财经新闻;故事化

用故事体裁的写作手法来报道新闻,这种新闻报道形式早已为国内外媒体所广泛使用,报纸、电视上所处可见各种以故事形式出现的新闻。而财经新闻故事化——把深奥艰涩的财经新闻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报道,也已经成为媒体改进新闻的做法。这些文章把人物甚至情节加入经济新闻中,以“故事”解读政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经济新闻耳目一新,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易于接受。

一、财经新闻故事化是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

(一)可读性与专业性的优化组合

许多经济现象背后,往往是一系列专业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从这点上,专业性是财经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传统的或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新闻报道也往往是以“硬新闻”的姿态出现的,用数字、统计资料堆砌而成,其中搀杂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但是随着财经新闻读者群的扩大,对于很多没有多少经济学知识训练的普通受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阻碍。因此财经类报纸总面临专业性强与可读性弱的矛盾与困境,而财经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很巧妙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问题,在坚持财经新闻固有的专业性基础上增加了其可读性。

2012年第5期的《中国经济周刊》刊登9位记者回乡记《乡村里的中国故事》系列之一的《讨薪记》讲述了河南新乡农民董叔讨要工钱无果的经历。与其说这是篇新闻报道,不如说是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全篇不到1200字,生动描述了农民董叔讨薪的无奈,奶牛场老板的无赖,各政府部门的相互推诿与不作为。虽然只是作者描绘的河南新乡的农民讨薪故事,却使众多有相似经历的读者读者感同身受。《讨薪记》没有按照传统经济新闻的惯例从宏观的年关总体讨薪难形势说起,而是以一篇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呈现,其可读性方面的突出表现也增加了该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形象生动与抽象理论的完美结合

数据在财经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数据的运用,就难以看出财经报道中所要反映的成就或问题,为了准确描述经济态势,往往运用大量精确的数据和数字来为新闻报道做支撑,但是这也致经济新闻成为一个抽象体。因此,经济报道的数字也是导致经济报道过于专业化、通俗性不够的一个致命弱点。

财经新闻故事化,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抽象的经济原理,转化大量的枯燥数据,做到抽象与形象的结合,实现财经报道在相对抽象基础上的更加形象化,既改进了报道形式,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在增强财经新闻形象性方面,财经新闻的故事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财经新闻故事化充分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景物等各种细节描写,使新闻人物的举手投足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对报道产生深刻的印象。改变以往财经新闻报道“见事不见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和大把数据图表堆积的报道方式。

(三)个人化与贴近性的相互配合

财经新闻故事化十分注重贴近性,把以理性、硬性著称的财经新闻以故事化的方式贴近普通读者。和以往的经济新闻“见事不见人”正好相反,财经新闻故事化始终都在寻找经济事件和经济活动中“人”的存在,以人作为经济活动和现象的主角。而受众也倾向于关注报道中的人物及其事件的进展,尤其是与自己相近或相似的经历。根据财经新闻故事化这样的内涵特点,选择与读者贴近的生活小事,以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也直接拉近了事件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是财经故事化常见的做法,也是财经新闻故事化的贴近性的表现。

2008年3月下旬,华尔街大投行贝尔斯登倒闭成为轰动一时的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贝尔斯登交易员日记》以一名职员的一周日记为载体,“电话铃发疯般响个不停”、“阿兰用拳头狠狠砸墙”、“600位同事抱着纸箱出门”、“400个席位空掉了三分之一”、“你上去占了她的便宜”、“大家假装工作”、“接到面试通知”七个标题,用日记这种具有真实、人情味的形式,通过他的个人化的亲身经历为人们生动介绍了贝尔斯登倒闭前的内部种种情况。该文生动地体现了财经新闻故事化的贴近性特点,虽然是一个离人们很远的很大的财经事件,但用小职员的日记呈现一个大投行的倒闭过程,用微观体现宏观,既是人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又使读者从心理上接受这种贴近的日记形式。

二、财经新闻故事化的隐患与思考

(一)文学化与新闻性的冲突

财经新闻故事化与一般财经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故事化新闻除了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事件的发展过程,尤其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要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和扣人心弦的冲突。而故事化属于文学创作手法,常常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性,新闻故事化手法所突出强调的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这些都与文学创作技巧相关。新闻与文学不同,真实客观是新闻的本质特性。如果财经新闻过度注重故事化,追求矛盾冲突,尺度把握不好,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就会出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被故事的文学性所遮盖的情况。

(二)专业性与通俗化的冲突

专业性与通俗化是财经新闻故事化发展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矛盾。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际上成功的财经报纸都是权威与专业并重,因此,专业的经济知识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经济报道的受众范围往往被限制在固定的经济群体当中,不存在解决报道内容形式通俗化的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媒体的受众开始面向整个大众市场,因此,财经媒体必须找到恰当的新闻写作与表达方式,使这些新闻信息以通俗的形式为大众所理解,财经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手法解决了通俗化的难题。然而,过分强调受众对故事的期待,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具有离奇的戏剧性冲突的故事,往往会忽略会影响到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忽略财经新闻的生存之本——专业性与权威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泛故事化的误区。

(三)主题与故事分离

纵观涉及财经报道的媒体,不论是专业性财经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还是非专业类媒体的财经版面,如都市报的财经版,都有大大小小故事化的财经新闻。但是仔细通读全文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主题与故事分离。

《经济观察报》2月27日的报道《金融改革+实业回归 温州政府有为而治》以温州最近的热门人物温春平的故事为由头,是财经新闻故事化的典型范例,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本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接下来直到报道结束,温春平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接着,记者开始从去年温州金融风波开始追溯,用传统财经硬新闻的固有手法写起,如,“本报记者从温州市金融办获得的有关材料中了解到”、“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表示”、“多位温商反映”等,故事没有起到彻底反映主题的作用。财经新闻故事化追求的是把抽象的财经事件用形象的故事形式进行报道,用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将财经大“主题”烘托出来。在该文中故事是有了,也很精彩,但是只是充当了一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被抛弃了,而且后面的“玉”也没有得到衬托。

其实,在许多媒体上都存在类似主题与故事分离的现象,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或在开始或在中间出现,其它的部分仍然是理论、数据加统计资料,使主题与故事犹如两张皮。

财经新闻故事化是改进财经新闻以枯燥无味、数据+理论+统计数据特点著称的“硬”形象的有效方法。它既坚持了其专业性和新闻真实性的本质特征,又赋予财经新闻可读性和贴近性,使其生动形象,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我们也要坚持新闻的本质,理性看待财经新闻故事化,避免出现上述的隐患。

财经方面论文:地方财经高校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文章以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研究对象,结合贵州财经大学金融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探索实践,提出清晰界定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优化课程体系、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等内容是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在办学条件约束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管人才是地方财经高校的现实选择。地方财经高校金融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落地,是一个值得地方财经高校教育管理者和金融专业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的课题。本文参照贵州财经大学推进教育部《“面向基层、面向三农”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教函〔2009〕27号)项目的实践经验,结合笔者的思考,就地方财经高校如何创新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合理界定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创新人才模式的前提

在创新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之前,明确目标是所有行动的前提。根据贵州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我们将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界定为: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拥有优良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适应西部地区基层金融机构或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金融人才,即“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素质高、后劲足、用得上、适应快、下得去、留得住”的金融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有如下素质和能力:(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愿为人民服务,有抱负、责任感及遵纪守法的品质。(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合表达、数学应用、计算机应用、经管实践和创新能力。(3)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娴熟的专业技能。(4)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专业为实现具有“儒魂商才”潜力的,能为“富民兴黔”作贡献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课题体系设置上探索形成了既注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又突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课程支撑知识”、“知识支撑能力”、“能力支撑素质”的人才培养流程。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金融学专业应按照“四平台、十模块”的框架结构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具体而言:理论教学平台按照“素质高、后劲足”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用得上、适应快”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围绕专业主干课和方向性选修课开展课程实验、围绕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则主要按照“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基层、农村金融的工作特点开展系列讲座,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坚定学生锻炼于基层、成长于基层的长久信心。“十大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学科共同课程、专业课程、认知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区域金融、基层工作指导,十个教学模块的设计在于支撑四个教学平台的功能实现。

三、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培育金融人才应用能力的根本

经管类实验实践教学创新既要重视内容创新,也要重视流程创新,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通过探索创新五阶段全程实验实践教学流程来培育金融学人才的应用能力。即通过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实验、高峰体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在确保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遵循“用得上、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认知性与验证性、综合性与仿真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动手能力、工作技能、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2)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防止“实验实践与理论学习”脱节的要求,合理明确实验实践类别,慎重确定实验方式,科学选择实验课程,优化设计实验项目,切实落实实验内容,构建起支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宜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3)按照“认知性实验、模拟性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综合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五阶段全程实验的实验实践教学范式,构建起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程序。

四、科学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设计一个“可计量、可比较、可测量”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包括“能力、知识、测评方式、目标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标准体系中的能力应有清晰的阐述和界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环节应一一照应;标准体系中的知识体系应与课程体系相对应,同时课程知识还应支撑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塑造;标准体系中的测评方式必须注重过程测评,必须保证测评的数量化和权重赋予的科学化。同时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在内的相互衔接、共为一体的“五环一体”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标准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样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能力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地方财经院校应通过综合建设来提升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江能(1977—),男,贵州榕江人,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投资。

财经方面论文:美国财经新闻教育模式与特点

随着近年来财经新闻的迅速发展,财经新闻专业教育也成为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兴增长点。不过,美国开办财经新闻教育的高校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几所学校在传统新闻教育之外开设有专门的财经新闻项目(研究方向),旨在为美国一流的财经媒体与大型综合媒体培养优秀财经新闻人才。虽然当前美国财经新闻教育并非我们国内通常意义上的本科教育,而是类似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但是,美国财经新闻教育的模式和特点,能够为国内开办财经新闻专业的高校提供一些借鉴,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专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财经为主的课程结构

美国大学的财经新闻教育非常重视经济学知识的培养,金融、会计、统计学等课程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新闻学课程,这些高校的财经新闻项目也大多依托该校的经济学、金融学学科优势。纽约大学的财经新闻报道由新闻系和斯特恩商学院合办。斯特恩商学院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商学院,在金融实践方面都拥有杰出的优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财经新闻报道的课程时间跨度是一学年,“第一学期属于背景课程阶段,偏重经济知识的学习,比如教会学生读企业年度报告,读上市公司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各种文件,使用热门的经济信息软件;要求学生跟踪某一公司,了解该公司每个季度公布的财务状况,以及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定期做交流。不少学生还选听一两门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的课程。”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财经新闻项目中经济方面的课程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财经新闻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在两个学期内完成至少每学期30小时的学分课程,这样才能拿到财经新闻的毕业证书。通过2个额外所需的新闻学课程,学生也可以有资格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与经济、商业和金融相关的课程,同时还包括法学院和国际事务学院的课程。根据历年选课情况统计,学生选择最多的课程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公司财务、商业法、国际经济学、市场营销、商业金融、证券分析等科目。

实用主义的教学理念

美国财经新闻教育大多采用的是实用主义的教学理念,轻理论而重实践,强调新闻选题的可操作性、寻找新闻源的方法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财经新闻项目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新闻的能力,“该项目第二学期被称为高级课程阶段,偏重采访报道的实践操作。学生每周的作业是交一篇报道,报道对象可以相对集中,但是报道形式要求多样化,消息、事件报道、趋势报道、商业人物、企业经营状况等等都需要有所体现。”②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同样是以新闻报道而出名,所以他们在学科设置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纽约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相比更偏向于财经新闻“报道”(Business and economic reporting)这一领域,主要是关于财经新闻写作的知识,对刚入门的财经记者有很大的帮助;哥伦比亚大学则是“财经新闻”(Business and Economics Journalism),重在财经新闻报道能力和经济学知识水平的提升。

重视研读新闻报道是美国财经新闻教育的共同特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财经新闻项目“要求学生阅读以公司为深度报道对象的书籍,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各类经济报道。《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Bloomberg新闻信息、《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Business2.0等被列为必读媒体,每堂课都以讨论本周经济热点开始。”③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威廉帕特森大学等则采取了“让《华尔街日报》走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研读《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并进行课堂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华尔街日报》模式,分组选择一些新闻报道,做一份模拟的《华尔街日报》头版报道,并阐述选择这些新闻的标准和编排的原则等。④

阵容强大的外援队伍

美国高校的财经新闻项目的教师几乎全部是来自美国一流的财经媒体的资深记者、主持人,具有丰富的财经新闻从业经验和突出的财经新闻业绩,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安雅·谢芙琳,她的财经新闻著作《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在我国业界和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安雅·谢芙琳以前就是道琼斯驻河内和阿姆斯特丹的站长。此外,还有主持美国广播公司多档节目如“Morning Edition”、“All Things Considered”、“Marketplace”、“This American Life”、“Planet Money”等的著名主持人、曾获最佳商业新闻报道奖的琼斯通讯社专栏作家、曾负责报道以色列商业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金融时报》网络新闻编辑、《日本产经新闻》资深专栏作家、彭博社商业新闻记者、路透社首席记者等。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广的人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财经新闻项目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学生去纽约旅行,接触《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福布斯》杂志、《商业周刊》等媒体,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企业家协会、美林投资银行、纽约检察长办公室、Bloomberg公司纽约总部等机构,实地了解美国主流媒体的运作与华尔街的生活状态。⑤顶尖媒体的资深编辑、名记者与教授共同授课,为美国财经新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后备资源,也成为美国财经新闻教育最大的魅力。

顶尖级的财经教育活动

美国高校的财经新闻项目都有一些专门为学生举办的研讨会、会议宴会、简短演讲和实地考察,主要邀请的参加人员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经济学家和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财经新闻项目每周举办两次的“90分钟讲座”,内容涵盖了税费改革、货币政策、会计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破产法等。不过,这些主题每年都会根据财经新闻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进行灵活调整,但几乎涵盖了当前所有财经热点话题。曾在该项目学习过的庞瑞锋撰文回忆他印象深刻的讲座包括“微观经济专题、宏观经济专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银行业和金融系统危机、杠杆收购、美联储系统、全球并购、对冲基金、国际贸易和WTO、理解财务报表、证券报表分析等。”⑥

另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就是与著名学界、商界、政界的名人共进晚宴,学生可以在进餐中零距离地洞察到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晚餐邀请的嘉宾主要是企业高级行政人员、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学者、政府和工会的官员,以及其他对商业事务有独特研究角度的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财经新闻项目曾邀请的嘉宾包括股神巴菲特、高盛公司的首席证券分析师艾比·科恩、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迪斯尼的前董事米迦勒·艾斯纳、投资奇才马里奥·加百利、有“企业狙击手”之称的亿万富豪卡尔·伊坎、传媒大亨罗伯特·甘乃迪、花旗集团财富管理业务部主席兼执行总裁萨莉·克劳切克、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拉扎德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布鲁斯·瓦瑟斯坦等。这些与全球知名人物的交流和对话,为财经新闻项目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利于激活创新思维、拓展财经理念、加深对财经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财经新闻报道。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财经方面论文:中专学校财经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聚集,当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大家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道路。功课较好的学生选择上一所较为不错的高中,而那些功课不理想亦或是家境无法承担学生学习费用的家庭,则选择让学生进入中专,职高或者是技校,让他们能及早学会一门技术,来补贴家用。财经专业一直被社会认可为最热门的几个专业之一。那么,在中专学校中,这种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培训的学校,它的财经专业具有哪些特点呢?本文通过对中专学校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并且结合中专学校的特点,分析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从而对当今社会的中专学校的教育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这个层面来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专学校 财经专业 培养要求

一、中专的概念

中专,是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就目前而言,中专有公办和民办的区分,一般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中专学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学生的选择,在级别上相当于普通高中。但是,它与普通高中又有很明显的区别:普通高中一般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很大程度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在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专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训,主要是为一部分学生能学到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技能,用于从事职业所设立。

二、中专和职高和技校的区别

中专、职高和技校都属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只是管理部门不同,中专、职高统一属于教育部主管,而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分:

(一)办学方式

中专以行业办学为主,职高由当地教育部门主办;技校主要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学为主,包括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办学。

(二)培养目标

如今中专、职高和技校都是在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并且,在身份上,他们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因而,在培养目标方面,他们是相对同一的一个概念。

(三)专业设立

中专,职高和技校对于目前而言,在专业的设立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主要都是包括旅游餐饮业,机械加工,计算机专业类,幼儿教育,电子加工等等。

(四)招工形式

近几年来,中专,职高和技校都放宽了招生的限制,不再设定严格地分数线,而且,其针对的学生层面都是初中的毕业生,基本上在招工方面的形式是一致的。

(五)毕业发证

中专、职高毕业颁发教育部门印制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如果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可以获得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技校毕业颁发劳动部门印制的技校毕业证书和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中专学校财经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

财经专业,作为当今相对热门的专业,应该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对于中专学校培养的财经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财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熟悉常用的财经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记账查账的能力和经济管理的能力,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财会、经济以及管理类的工作,就业应当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财经专业的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在校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掌握的又不够扎实,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要人的标准一步步提高,在这个人才聚集的社会,中专生很容易被学历高的其他学生淘汰掉,财经专业作为热门的专业,填报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社会真正需要量是有限的,必定导致其中的一部分去做其他如销售等等与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就业的不理想也能理解。

四、中专学校需采取的教育措施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能够使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呢?

(一)对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教育,还要注意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如今,财经专业的职业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中,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金融等等经济类的领域,在人力资源、行政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等管理层面的行业也有涉及。加之网络越来越普及,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对于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行业的类别在不断的细化,并且,各行各业均是交叉感染,那么,在未来的几年中,财经专业的涉及面会不断扩大。这个,就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更加的系统化,不仅仅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学校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需求。

(二)不断扩大的职业内容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拓展性教育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财经类的工作内容日趋复杂,财经的职业内容不断得到扩大,财经方面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增加的职业内容也给他们对经济信息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财经工作人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从以往的惯例中去寻求解答,但是,面临的日趋复杂的工作内容,以往的案例已经远远不够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那么,这个就需要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拓展性的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进行拓展性教育,不仅仅使学生具有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他们能够有效掌握对其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使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运用职业能力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三)中专学校财经专业的教学应当面向实训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不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理论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很多学生变成“高分低能儿”,导致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不足,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高分低能儿”,导致社会中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

那么,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样严峻的现实呢?

一句话: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教学应当面向实训化。

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要从加强学校的教育做起。这就需要学校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实践上。那么,学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的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学习,去进行课外的实践。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对他们予以鼓励,来增加他们对于实践的兴趣。在这个过程,需要着重培养的,就是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他们的只追求高分的观念,使提高实践能力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能够有效完成社会给予他们的任务。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通过对中专学校的概念以及中专学校的财经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财经专业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培养的要求。这样方案的提出,自我觉得是相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学生的数量太多,对于学历并不是很高的学生,那么,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快的融入社会,而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希望读者阅读本文后,能从中受到启迪,知道如何去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能成为一个强人,快速融入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作者简介:张艺凡(1983-),现工作于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目前主要从事财会教学,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会计学。

财经方面论文:广西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是立国之本,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方位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作为中国对东盟各国开放合作的前沿和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的枢纽,广西地方财经类高校既面临重要机遇,也存在挑战。笔者认为,广西财经类高校应该抓住重要机遇期,根据自身办学实力与条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构建科学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准确定位,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具有调控、规范和导向作用。一般而言,高校应结合区域实际,立足于本校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状况,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科学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东盟各国的实际情况及广西独特的自然、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在面向东盟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东盟由10个国家组成,不仅各国地理、文化差异大,民族众多,而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对人才需求体现了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广西作为边疆民族聚集(自治)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历史上与东盟各国常有来往,这决定了国际区域合作及地方基层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这些特殊性,确定了广西财经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构建“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基础扎实、口径适中、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除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勇于奋斗的追求外,必须具备在复杂区域环境中工作的综合素质。

二、对照目标,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一般而言,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其中,专业设置是基本,课程体系是核心,教学运行与管理是保障,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路径。

(一)多元化的专业设置

从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人才需求来看,涵盖了外语、经贸、物流、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专业。因东盟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各方面差异较大,因此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多元化、差异化和细分化。对于财经类高校而言,经济、贸易、管理类专业是主干专业,但应该兼顾学校特色和市场需求,互为依托,力求专业的全面化和均衡化发展。首先,外语是开展国际交流的通行证,只有开设语言类专业,才能与东盟进行广泛的合作;其次是加强法律专业,国际合作中难免会出现法律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产生,就要有懂得东盟诸国法律的法律人才;再次,重视文化相关专业,培养熟悉东盟各国历史文化、民俗国情的经贸人才。

(二)组合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需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应该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四平台+四模块”的组合化课程体系。在原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平台和个性发展平台”。公共基础课,除了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课程外,各专业均开设“东盟—自贸区概论”“广西地方史”等地方特色课程;专业课,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

(三)差异化的教学运行与管理

东盟各国国情的多元化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化决定了广西财经类高校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差异化。具体来说,学校需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成绩实行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按照“加强基础、重点突出、兼顾专业特点”原则,实现因材施教。

(四)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化、信息化、合作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财经类高校在保证国内培养质量的同时,应该鼓励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际化、信息化、合作化。在国内加大东盟“情景式教学”培养力度,与合作机构开展探讨教学改革。另外,除按照国家要求派遣的留学生外,广西财经类高校可根据需要,加大外派力度,鼓励更多的在校生到东盟诸国自费学习。加大对东盟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东盟商机和以后就业优势的宣传。

三、保障质量,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合理的评估反馈机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障。因此,广西财经类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估反馈机制,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以此实现“理论、能力、素质”相统一,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除对日常教学环节经常性检查与监管,组织教学督导,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外,必须依托现代教学技术,以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为契机,推动培养对象理论、能力、素质的考核评估改革。如适当增加平时成绩、作业、课堂互动等在最终评定中的比例,以此激发培养对象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部分考试、考查课程,允许实行“开卷”、“调查报告”、“研究综述”、“参加比赛”、“作品设计”等考核方式综合运用。为避免出现人才培养眼高手低局面,需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一般采取“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财经方面论文:广西财经类本科和专科新生UPI测评的比较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UPI测评分析财经类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的心理特点、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财经类 本科 专科 UPI 比较

1 对象

广西财经学院2011级财经类本科新生1844人(其中男生564人,女生1280人),专科新生1234人(其中男生389人,女生845人)。

2 理论工具

(1)工具: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简称UPI)。它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具有简便易行、信息量大及筛查效果好等特点,能较好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筛选标准:UPI。具体包括:Ⅰ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想轻生);③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者;④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这类学生可能有较明显的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尽快得到咨询与指导;Ⅱ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②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此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Ⅲ类:不属于第Ⅰ类和Ⅱ类者应归为Ⅲ类。此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3)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三类筛选率比较

据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财经类本科新生Ⅰ类的筛选率(22.29%)高于专科的(17.99%);而Ⅱ类和Ⅲ类的比率分别为33.24%和44.47%,低于专科新生的33.39%和48.62%。

3.2 本科和专科男女新生筛选率差异比较

财经类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的差异呈现较明显的特点。Ⅰ类上本科男生、女生都比专科略高,本科男女生分别为6.40%、15.56%,专科为4.38%、13.05%。Ⅱ类上本科男生低于专科男生,分别为10.68%、11.51%,但本科女生高于专科女生,分别为22.56%、21.8%;Ⅲ类本科男生、女生都低于专科,本科男女生分别为13.5%、31.29%,专科男女生分别为15.64%、33.63%。

从男女生比较中可知,财经类本科生“可能有较明显的严重心理问题,需要立即约谈咨询”的人数高于专科生,而“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本科男生低于专科男生,本科女生高于专科女生,“Ⅲ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本科生要低于专科生。总体而言,专科生的心理状况相对本科生来说更良好些。

3.3 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四个关键题筛选率比较

UPI问卷共有60个题项,表1中的四个关键题被公认为要引起重视的重点题项,它可能反映神经症状及自杀倾向。从测查结果来看,专科生的四个关键题中有三题的比率均高于本科。

3.4 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对UPI问卷的60个题项选择率进行排序,前十位的心理问题表现如表二,从中可知,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大体一致,主要表现在:①人际交往障碍:在乎别人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等;②强迫症状倾向:对脏很在乎,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③气质性格问题:爱操心,缺乏耐性,缺乏决断能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④认知思维障碍: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父母期望过高。

4 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20.58%的财经类新生“可能存在较明显的严重心理问题,需尽快约谈咨询,进一步排查确认”, 33.30%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46.13%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财经类专科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总体上比本科生稍好,两个培养层次的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强迫倾向、人际交往障碍、气质性格问题和认知思维障碍,在“关键问题”上专科生的比率要高于本科生。

财经类本科生和专科生呈现的心理特点及差异,一方面由于入学要求不同。本科生的录取分数比专科生高得多,他们在学业的基础和期望不同;另一方面因为本科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期望较高,因此自感压力较大。

5 措施建议

(1)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发展性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大学生,任务是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原已存在的潜能,形成更强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长成才。校园中大部分属于健康人群,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所需的教育资源,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2)构建教学、科研、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努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基础心理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完善校园活动体系,开展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四是开展女生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完善自我、珍爱自我,树立健康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

(3)做好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根据测试结果,对重点人群分批分层次排查,进行团体或个体的约谈,更加客观地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使其正确认识自身问题,自觉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更好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组织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班级心理委员发挥朋辈帮扶作用。此外,利用心理管理系统对重点人群进行长期追踪、关注,不定期组织重点人群进行再测,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加强干预和预防工作。

(4)结合学院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源;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具备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心理素质;四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院特色品牌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灵成长。

财经方面论文:财经报道如何用“数字说话”

【摘要】财经记者,时常会从受访者口中听到各种数字。如何运用数字进行社会信息交流、报道财经新闻,值得财经记者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在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各种渠道中,数字就像“一把剑”,它快速、精准、锋利,往往能一击中的。对新闻记者来说,善于掌控和运用数字,非一日之功。

【关键词】财经记者;新闻;数字;报道

数字做主线挑大梁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数字往往是事实的要件。言必有据,方能言之有理。如果将新闻写作比作大厦,用好数字,就像打好基础,为作品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闻报道,越是重大、复杂的主题,越需要扎实有力的数据支持。在开展热点报道、典型宣传、舆论监督中,记者要善于寻找、采用具有关键意义的数字。

记者曾在《马鞍山日报》报道过“一份税收评估书引来投资8个亿”的新闻。报道中,围绕引来投资8个亿这一主线展开,层层剥开为何一份税收评估书,能让客商投资8个亿背后的故事。8个亿,数字较大,首先引得了读者关注,随后报道税务部门创新工作,以税收评估书这一创新工作的方式,贴心服务招商引资企业。让客商通过税收评估书了解马鞍山市税务部门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以点带面了解马鞍山的投资环境。一个数字、一个结果,胜于千言万语。

近年来,财经新闻、民生新闻的报道越来越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马鞍山日报》在此类报道中,十分注重发挥数字的作用。浏览马鞍山日报,时时都能看到新闻报道标题中数字的运用。新闻越具体就越深入,而数字出马,往往胜于模糊的、概念化的表达,简洁有力,一目了然。今年4月,《马鞍山日报》报道,马鞍山2012年“新网工程”拟投资7500万元,新改建经营网点20个、商品配送中心2个。截至目前,马鞍山实施“新网工程”建设项目80个,新建、改造各类经营网点628个;商品配送中心12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13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个。权威、具体的数字,充分表明马鞍山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事。

新闻报道的数字是否准确、客观、全面,事关新闻真实性这条生命线。在新闻实践中,数字并非信手拈来,也未必真实可靠。利益、偏见或者集体无意识都会遮蔽或扭曲数字,当混乱、矛盾、虚假的数字呈现在眼前,就需要新闻人勇于质疑和求证。

数字说话体现亮点

用兵之道在精不在多,运用数字,同样要善于取舍。面对数字,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新闻眼光、清醒的报道思路,才能驾驭数字,而不是被数字牵着鼻子走。

一些关键性的数字,往往能够凸显新闻价值,成为我们常说的“新闻点”。把它拎出来,甚至做成标题,会大大加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些标题——《投资700万建标准化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三年“建改扩”39所公办幼儿园》,《天然气灶前胶管“超期服役”存隐患 20余万用户竟有8万“亚健康”》……

数字的运用有很多手法,重要的是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我们报道诸如房贷加息一类的新政策,可以举例说明:假如一个购房者采用等额本金方式贷款20万元,期限10年,实行新政策后,每月须多还多少钱。加息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在数字运用中,尽量采用易于理解的计量单位,必要时可以进行换算。尤其报道经济适用房的新建面积,如果能换算为新建多少套、可供多少户居住,比采用“平方米”的概念显然要形象得多;例如对于老百姓关注的蔬菜价格,可以采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多少钱每斤,口语的方式表达,尽量不用每500克多少元、每公斤多少元。读者读起来有直观的概念,不必要转换成生活用语来知晓价格。财经报道尽量不要出现专业语言,即使使用最好将专业语言通俗话,让读者看得明白。

数字的意义,往往在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能用多少倍的就不要用百分比,如果能具体说出增加的量,前后对比来说简单明了、亮点也容易拎出来。财经记者天天都能看到数字,用数字说话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深度报道财经新闻时,灵活使用图表、采用口语话表达等方法,也有助于数字的形象化。

数字量化去伪存真

信息时代,纸质媒体的优势受到挑战。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公众诉求,仅仅采用传统的新闻采访手段,往往有管中窥豹之困。近年来,新闻媒体广泛采用调查统计、实验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用量化的数字,反映公共意见和社会舆情。

记者跑财经新闻数十年,采访过许多企业家,企业老总对产品的市场定位,大多以毛利率为决策的参考数,如果毛利率连续多次出现负值,这个产品将被关注。从营销角度讲,不管客户还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类的认可有多好,都将暂时退出市场,此时数字量化去伪存真,由数字来说话。当然,产品亏损是由很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财务状况出现异常变化往往可以帮助营销人员过滤一些虚假的市场信息。也许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比率不是惟一的答案,但是却能帮助营销人员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所在,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接受采访的五星级酒店营销总监坦言,他最关注的是菜单里毛利率最高的是什么菜。看下来,鲜榨果汁的毛利率最高,高达70%以上。受这位营销总监的影响,我时常问自己,在超市,买什么东西最合算?那就是看看什么商品性价比最高,即相对毛利润最低。超市的“大拇指”商品(自有品牌产品),由于没有中间环节,成本比较低,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价格比品牌商品要低20%。可以说,正是不同的数字比率影响了营销决策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是财经记者报道、关注的热点。

记者采访中,或多或少会有企业的营销总裁或者营销总监提到营销预算问题。在他们看来,制定营销预算,更多采用的是“为了既定的目的,所以确定这样做”的思维方式。别小看数字,它可以使营销的目的性更强,是企业不同部门沟通的最有力工具。孙子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近年来,听得越来越多的是“数据库”概念。它的基础就是由很多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帮助营销者分析过去发生了什么,比如业绩如何,接下来分析目前正在发生什么,再下来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挖掘,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和判断。营销人员掌握了营销数据分析这一高级技能后,就能提高决策的水平,让营销更加科学化。

(作者单位:马鞍山日报社)

财经方面论文:综述《财经应用文》三种教学方法的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财经类学生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大胆创新,尝试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形成经济写作课程的特色。文章详细介绍了三种行之有效的财经应用文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财经应用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财经应用文;教学方法

应用文写作,是为处理公私事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写作如公务文书、礼仪文书等的写作,财经写作是应用写作的一种,财经应用文是作者在处理财务事务、传播财经信息、协调财经活动等工作时所撰写的应用文,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财经工作越来越多,财经应用文的写作任务也越来越重,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财经应用文课程的开设,更有着深远的意义。是高等财经院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应用文写作的系统训练,进而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技巧,以便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写作基础。

目前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虽然中学阶段已学习过语文多年,但因语文课程中不大注重各类应用文字的写作指导,以致不少同学到大学阶段仍然不会写应用文。常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同学专业学得还可以,但是写一封求职信、一则简报或一篇调查报告等并不复杂的文字时,却连文体约定俗成的格式都搞不清楚。写得条理不清,杂乱无章,甚至还有不少错别字。应用写作基本功的不足,也自然会影响到他们进一步的专业学习。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与其他文体的写作教学相比,显得枯燥呆板,缺乏生动形象的趣味性,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应该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让他们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写作。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一时没有认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长期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实践训练模式的探讨,学生难以进入写作的情景中去体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过多纠缠于文种的体例和格式,缺乏提高对材料的把握、内容的组织和语言表达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是很多同行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具体可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在教学中,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学生会感觉很抽象,没有具体感性认识。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协调配合,制发文件、办理公务、谈生意签合同、订计划作总结等。例如,在经济合同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在简要介绍经济合同的格式和基本要求后,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模仿合同的甲乙双方进行要约、承诺、再要约、再承诺的谈判,在此基础上签订合同。这样的模拟活动,通过协商、写作、比较,学生就能发现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教学方法从例文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这篇例文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逐条、逐段地分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掌握这一文体的特色。其优势是不仅能巩固写作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因此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项目应贴近实际工作任务,把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作为基点,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及学生既得知识和经验,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模式,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具体实践锻炼中,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协作完成教师设定的项目任务,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并使自身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良性发展。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成为了一名顾问,帮助同学制订行动路线,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该大力试用推广。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模拟教学不仅能巩固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启发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应变和口才能力,激发独创性。

当然,在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时,老师要注意不要哗众取宠,一味迎合学生趣味,刻意制造课堂气氛,脱离教学目标。因为情境模拟的设计出发点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此外,情景模拟的内容和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机结合,反映当今社会积极向上的风气,不能矫揉造作。

上述三种教学方法以其生动和新颖的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以社会为课堂,以专业为纽带,不断总结适合学生并能发挥自身教学效能的财经应用文授课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空军勤务学院

财经方面论文:财经报纸的专业化生产模式

摘要:财经报纸作为一种提供专业化务的专业媒体,按需定制的属性决定了其内容生产属于一种“订单型”生产。财经新闻的采写环节与一般新闻报道有较大不同,建立明确的采写行为规范是财经报纸所提供的专业化内容具有深度和价值的最重要保证。写作的模式化趋向是财经报纸专业化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而对照国内财经报纸“引语体”的泛滥与专业性的普遍缺失,“华尔街日报体”凸显专业化的财经报道写作模式值得借鉴。

关键词:采写行为规范 专业精神 引语体 华尔街日报体 专业化生产模式

财经报纸作为一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媒体,其按需定制的属性决定了其内容生产相当程度上属于一种“订单型”生产,如果说目标受众是其客户的话,那么内容定位就是其产品的型号。与一般新闻不同,财经新闻报道对象的专业性较强,特别是当今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记者没有相当的功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一锅夹生饭。此外,商业新闻还有数字多、事件少的特点,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财经报纸独有的专业化生产模式。

一、基于专业精神的采写行为规范

财经报纸的内容是用来为目标受众提供专业化资讯服务的,《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公司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里对报道写作的首要要求就是:“我们的事实是被精确和公正地表现的(accu-rately and fairly presented)。”对新闻的描述性词汇那么多,为何只选用“被精确和公正地表现”来作界定呢?这是因为目标受众对专业化资讯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不希望作过度引申和主观评判。所谓精确就是说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客观呈现,不作所谓“合理的杜撰”,这与当前国内许多财经记者既未做深入扎实的采访、缺乏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习惯于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小道消息来弥补新闻中的不详之处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而所谓的“公正”就是尽量反映不同方面的观点,若有三种不同看法,就不要只报道两种,如果是负面报道,就要听取被批评人的意见,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受众自己作判断。国内不少财经报纸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

所以说,采写行为规范是一家财经报纸专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内容制作流程的每个细小环节,离开了规范的硬性约束,轻则导致报道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杂存,重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例如《经济观察报》刊发的《改制方案几度被否,农行股改遭遇了什么》一文就引发了农行的严重关切,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未作全面调查,尤其是未直接采访所报道的对象中国农业银行,同时,该文的若干措辞和版面处理也十分不妥,严重有损中国农行的形象”。报社为此还在报纸头版刊登了一篇道歉性质的“重要声明”。其实,应该说《经济观察报》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自我约束的,它曾提出过“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经济的走势,以全新的经济视野报道新闻”的说法,但只是这“八不”提法有些太过含混,给人留下了过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说其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话,那么它被看作是一句不具任何约束力的标榜性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方面,《福布斯》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福布斯》由于报道态度狂妄且内容又欠准确而为人所诟病,其第二任总编大卫梅克为挽回杂志的声誉,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雇用一些“研究助理”,专门负责对记者报道的真实性进行复查,他认为如果杂志失去信用,就算报道的火药味再浓,也不会有人把它当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调整之后,《福布斯》的报道权威形象逐渐树立起来,同时也促成了其“研究助理”制度的建立。

二、“引语体”与“华尔街日报体”

如果按一定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标准,对特定的专业化素材进行文字的包装与加工,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模式,写作上某种程度的模式化或程式化趋向正是财经报纸专业化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长期的专业化写作实践中,世界著名财经大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写作模式,而国内财经报业由于标准的缺失、制度的缺位、组织架构上的缺陷等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种种不完善,尽管财经报道中不乏美文佳作,但总体来看仍然良莠不齐,更令人担忧的是,“引语体”报道在现代财经报纸中相当泛滥。

相比之下,从单日出版近百个版面的《华尔街日报》中,我们总能看到其不同的报道内容所呈现出来的若干明显的共同特征:它的写作一般不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而是按清晰简明的逻辑演进的:它的判断是建立在数字、事实或引语之上的:它的内容是专业深奥的,但表达方式却是浅显易懂的;它的叙述总是离不开充满人情味的细节,它的语言总是尽量平实而亲切的……这一切就构成了所谓的“华尔街日报体”,作为《华尔街日报》所惯用的一种成功的写作模式。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等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作模式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因此广受读者欢迎。

三、财经报道专业化生产模式探析

那么,一种成功的财经报道写作模式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评析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报道来做一些探讨。《计算机公司与学校》是一篇描写工业和教育联姻的财经报道,主要描述了犹他州威尔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和教育的做法与效果。作为一篇成功的财经报道,首先是文章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一个小学生运用计算机写作的小事例开始学校的计算机产品和微机化教育试验提供计算机设备的威尔卡特公司微机市场新动向(即微机制造商纷纷瞄准中小学生市场)其他微机商的一般情况及市场策略威尔卡特公司的独特之处(即进行教育试验)回到学校在学生中所进行的微机教育试验(介绍其具体内容、师生的评价与感受)点出主题:工业与教育的联姻成败尚有待观察(悬念式结尾)。其次是报道的可读性与易读性,这篇文章可能考虑了特殊的读者群如中小学生,因此具有非同寻常的易读性。例如,不用股东的概念,而使用股票持有者:不用股价的概念。而做“股票每份从18美元下跌至3美元”之类的表述等。而在可读性方面,更是随处可见其充满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例如,开头写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为了达到“精确和公正地表现事实”(即《华尔街日报》首要的采写规范)的境界,首先,前期采访必须深入扎实。其次。报道要体现出相当的专业水准。如在上例中,足显《华尔街日报》对专业水准的追求之高,特别是每期每篇报道几乎都能保持同样的专业水准,足可见其质量监控体系的执行力之强。

结语

反观国内的财经报纸,往往对专业精神的界定过于虚化、软化、口号化,不够务实、客观。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和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传播21世纪经济理念”的提法可谓典型,对一家财经报纸所秉持的专业信念作如此宏观的界定,恐怕是难以物化到具体的采编环节当中去的;专业信念与专业精神作为一家财经报纸“活”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将其渗透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中去,并转化成种种硬性的约束,例如各类规范与标准、习惯与常规甚至是严格的制度等。才会真正变成一家财经报纸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种成功的财经报纸生产模式除了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性或技巧性标准之外,还包括更深层次的内涵,即在这种模式中融入该报纸所竭力追求的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离开了它们,一种所谓的模式只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其实,财经报纸的内容定制真正核心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其专业性,而是它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准,这种专业化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是由其目标受众的需求来界定的。

财经方面论文:对财经媒体公信力获得途径的思考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公信力作为一种媒体品质,无形中成为各大媒体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对公信力研究作为一种媒体经营的理论支撑,既能够对外部进行交流,强大外部形象,争取最多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又能强化媒体的责任感,强大媒体内部力量,上下一致,打好这场争夺战。同时,媒体自身对公信力的关注,也是对其在竞争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匡正。在我国目前新闻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强调公信力也可为财经类媒体争取到一个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公信力获取途径的思考就成为各财经媒体发展中不得不正视的一大问题。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提供真实的理性信息,这是财经媒体产生公信力的前提

较之其他类型的媒体,财经媒体的公信力尤为重要,因为财经报道直接关乎投资者的“钱袋”,这是由于真实的理性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更为明显,更有甚者,财经媒体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国家经济,假如财经媒体将金融市场的微小波动错误放大后传递给投资者,造成投资者对信息的错误判断并形成恐慌心理,而恐慌心理又可能导致投资者在规避风险方面产生过度反应,引发金融市场的更大危机,最终可能引起国家经济的“雪崩”。

真实的事物也分对错善恶,然而,必须对社会负责的媒体只能传播对的善的,这就需要媒体传播出去的信息还要具备一项特质――理性。出于对人性(私欲的横行)的不信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意见的自由市场”会导致私人媒体托拉斯和社会文化的低俗堕落。为保证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保有理性的、公有的信息传播,媒体需要控制和监督,使媒体信息保持社会的理性和知识的传递。在我国,政府和执政党的理性形象深得人心,政府是大量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的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财经平面媒体的公信力,这也就是将媒体的传统政治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执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保障国家信息安全,财经平面媒体保持具备真实性的理性信息传播,借力打力,树立媒体公信力。

要符合真实性与理性原则,获得公信力,最重要的是打造出一支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新闻队伍。财经报道要透露出理性的光芒,力透纸背,深入事实本质,洞察先知,就要求财经媒体主体要独立,报道要专业。《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专业到位,缘于报社现如今拥有的120名记者中不少人从事过与财经专业相关的职业,或做过金融业的操盘手;社内设立“21世纪研究院”作为其研究团队和学术团队,通过对学术力量的加强来支撑报纸的内在价值,即强调新闻背后的理性价值,就是说找寻经济事件的意义、核心价值和事件间的逻辑关系等。的确,财经记者和编辑具备财经专业理解力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使得财经媒体的专业性门槛增高,这种竞争方法在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理性俱在的同时,给不良对手的市场准入抬高了门槛,促进了整个媒体生态的良性发展,从而稳固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公信力品质。

加强媒体自律,这是打造财经媒体公信力的关键

中国媒体一直由执政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掌握,强调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国家政治宣传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使中国媒体从事业型转向产业型,迈出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步。国家虽然仍抓住媒体的人事权、财权,但媒体已多靠自己挣钱而不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个“无形的”且强硬的经济后台,使媒体必然以“事业”和“企业”的双重性质成为一个与政府挂钩的相对独立组织。

以往的行业自律都是出于外部的要求,缺少业内的自省。例如,为了达到良好信息传播效果的目标,即新闻本质是新的变动中的事实,要求记者和媒体遵守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财经》杂志大谈客观性原则和新闻专业主义,是媒体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媒体公信力理论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媒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媒体作为独立组织,如何和外界打交道,如何使自身发展壮大,媒体应该是真正需要社会认可的组织。

对于依赖“信任”日益严重的社会,目后需要法律的强制手段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一个完备法律的诞生,会有一个过程。财经媒体应该尽早做好准备,才不会在日后的突发事件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此之前,在财经媒体内部条例的设定中,进行一场针对公信力的媒体实验,把道德约束变成行业定律。制度才能保证财经媒体的生命线――公信力。

通过解读经济政策,敏锐发现国内经济热点,提供权威信息

媒体公信力强调刊发信息的真实性和理性,但媒体公信力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了一个媒体的权威性、社会中的美誉度和公众中的影响力等多重特征。政府是大量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的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财经类报刊的公信力,这也就是将报刊的传统的政治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之一。一条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资本市场影响很大,最直接体现在股市的骚动上。中低端投资者多数是股民,更关心短时间的经济变化。对经济解读和经济热点是股市分析的重要来源,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解读应该成为财经报道的很大一部分。

中国财经媒体如《财经》往往从世界范围宏观地去谈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这是一种吸引关心中国命运的高端受众(CEO,经济学教授等)、忽视占大多数的中低端投资者的策略。财经媒体公信力是可以通过扩大影响力而变强的,影响力扩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指受众数量上的增加。财经媒体放弃受众数量而追求受众质量,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只要寻找品质受众和绝大多数受众都关注的国内经济热点就可以扩大影响力。财经媒体应该扩大受众市场,注重大多数中低端受众,要善于发现国内经济热点,要从微观角度对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进行解读。

及时解读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是要用具体事实和理论,对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进行具体分析、解读,给受众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政策图景。敏锐地发现国内经济热点、焦点,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转化报道视角,从服务性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体现财经报道的贴近性。

以调查性报道和评论锻造财经媒体公信力

调查性报道是源于西方的一种报道方式,崛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与精确性报道一起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武器。利用这些武器,记者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全面反映社会面貌,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传入我国,成为国内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和受众所热衷的报道形式,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和以产生调查性报道出名的媒体(如《财经》杂志)。

相对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社会公器”,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民主与法制、社会发展进程应运而生的。调查性报道的社会功能发挥得更充分,这与重视社会责任的公信力理论不谋而合。调查性报道的出现,使社会被隐瞒的事件公之于众而成为轰动性新闻,对于某一具体媒体来说,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调查性报道,就可以吸引更多受众的视线,为财经媒体公信力开辟上升空间。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新闻调查节目提升了财经媒体公信力。从中国传媒大学崔莹莹的报告《平面媒体影响力调查》来看,在针对“阅读财经报刊最关心的内容”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调查性报道,比例为44%。但这份问卷也提到:财经媒体的发行特点是随机购买比例最高,比例为43%,这意味着在财经平面媒体的零售读者群中,适度忠诚读者和游离读者的比例最大,媒体对高度忠诚读者的吸引力依然需要增强。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吸引眼球的调查性报道是财经媒体的优势所在,直接影响着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锻造公信力,财经媒体也要重视“社论”及评论版,通过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发表自己独立的话语,从而建立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地位。以写好经济评论报道为出发点,进一步搞好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记者站在读者的立场,选择身边发生的自己关注的事实,就从中发现的问题加以论述,畅所欲言。这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想”的论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增加媒体的亲切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对报纸的忠诚度。

创出媒体个性

媒体个性是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涵于媒体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媒体内部运行机制中,难以被其他报纸所模仿和替代。一旦优势形成,媒体即可成为某方面报道类型的权威,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提升媒体的公信力。而其他报纸难以开发这种能力或者说要想拥有这种能力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因为媒体个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如想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就应该选择《经济日报》、看证监会的信息就应该选择《财经》一样,这种权威性使得《经济日报》和《财经》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使它们区别于其他媒体。媒体个性帮助受众识别和选择媒体。对于购买它们的受众而言,它们具有信息产品品质保证和信誉。高度的信誉保证、强识别度等特性,使媒体成为公信力强的主体。

创出媒体个性要根据媒体自身优势,集中采编、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办好自己的优势版面、专栏,形成一定的版面风格,以引起核心受众的注意。《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新闻、信息、资讯的提供中较为注意提供图表,帮助读者对文本的解读。《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图表说明较为丰富,平均每份周报使用多种形式的图表达10多份(不包括“21世纪财经”版固定提供的股市行情)。①《21世纪经济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少有寥寥数百字的简短消息,几乎全是具有相当篇幅的解释性或背景性报道。篇幅的长短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但阅读文章后不难发现,它们不是简单地着眼于单个新闻事实的描述,而是整合大量的幕后新闻和背景资料,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反映行业或企业的重大动向、趋势以及这种变动对同行或者市场将产生的影响。

通过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提升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不仅关系到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媒体影响巨大,辐射面广,渗透力强,它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媒体公信力建构的具体途径就是在科学正确的职业理念下充分实现媒体的社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履行媒体的职责,满足社会公众的期待,从而得到公众的认可,树立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提高媒体的公共关系活动频率,加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是谋求受众认可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媒体的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组织管理职能,它能够帮助媒体建立和维护与受众间的联系和信任,在强调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有助于树立媒体的独特形象,能够对危机事件做出预警或在危机中制定适当的策略,以减小危机事件对媒体信誉的破坏。媒体公信力建构说到底就是媒体针对公众的期待用自身行为影响公众、争取公众认同的过程。

《21世纪经济报道》以公共关系活动去扩展和维护公信力体系,很重视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开展公关活动。《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其在公益事业方面的努力,拉近了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在受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公关方面的努力,将其业已形成的公信力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美誊度和信任感,日后一旦出现报纸形象危机,忠诚度高或一般的受众都会表现出一种同情心,再加上在危机中使用合情合理的公关策略,届时报纸又会重新赢得公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财经媒体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忠实于经济事实的财经报道中凝练,在长期的受众、政府、媒体互动中培养。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谈到新闻舆论时说:“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阶段提炼出来的②。媒体要为社会和市场的信任体系建设发挥作用,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公信力建设,由此才能建立市场信心和社会信用、发挥监督社会和市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市场和社会秩序的作用。构建具有公信力的“责任媒体”,覆盖“强势媒体”概念,变“重经济效益”为“重社会效益”,变“重短期效益”为“重长远发展”,将自己打造成社会正义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和社会公德的监督者。

财经方面论文:财经报道的易读性与可读性问题

摘要:作为专业门槛很高的新闻品种,财经报道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易读性与可读性问题,易读性标准是与财经报纸锁定的目标读者的特点密切相关的,而可读性标准就是如何将专业性的“硬素材”用人性化的“软风格”进行简化与加工,如果按一定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标准对特定的专业化素材进行文字包装与加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稳定而成熟的写作模式,这正是现代财经报纸在内容写作方面的发展标杆。

关键词:易读性 可读性 硬文章 软风格 写作标准

现代财经报纸虽然是改革开放深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但其置身于经济主战场,亲历经济领域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日渐成为搬界精英聚集之地,短短几年便初具雏形,其创新之处是传统经济类报纸所望尘莫及的,尤以一批堪称“美文”的财经报道为人所称道。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新闻作品也比比皆是,甚至在同一财经报纸的相同版面内也出现了作品的可读性、易读性参差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各家财经报纸首先应明确统一的写作标准,而写作标准的核心目标就在于解决易读性与可读性问题。

一、财经报道的内容易读性分析

我国财经报道的易读性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易读性标准是财经报道写作的难度指标,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一般人觉得很难读懂的内容。专业人士可能会认为很简单,所以说,易读性标准是与财经报道锁定的目标读者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基于宽众化定位的《华尔街日报》的易读性标准是“让八年级学生都能看懂”。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报教室版就进入了全美5200余所学校的中学课堂。反观国内的财经报纸,通篇充斥着大量的专有名词、业内行话、简略缩语,俨然已成一种“准专业读物”。没有相当的经济学常识与专业认知,阅读障碍就会随处可见,不要说一般人,就连一贯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人群阅读起来都会比较吃力。其实,窄众化定位并不一定意味着过低的易读性,像各家财经报纸定位的高端人群中真正具有财经背景或知识的又有多少?财经报纸在内容制作上是怎样判断这一群体的阅读理解力的?有没有可靠的市场调研作依据?这些恐怕才是问题的根源。

财经报道的内容易读性标准。难道易读性是不可控的或至少是因人而异的吗?其实,众多报界精英的实践探索已经给出了答案,以下作出一个简要归纳。遣词:尽量减少行话,用容易理解的词汇来表达专门术语的内容。造句:尽量少用长句,多用短句,以简明为佳。分段:太长的段落或过长的引语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和心理疲劳。拆分:可把一些纯技术性、背景性的内容单独列表或制图表示。篇章:按清晰的逻辑次序展开。结构脉络尽量避免分叉和频繁跳转。数据:切忌堆砌数据,如特别需要可单独列表。类比:对特别专业或复杂的事情,以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解释:当不得不使用专业术语时,尽量使用暗含于上下文语境中的自明性解释。由此可见,易读性标准是自成体系、客观存在的,但目前国内还多囿于撰稿人个人的经验范围。没有上升到组织层面或制度层面,更没能成为一个组织或集体共同遵循的内化了的规范。

二、财经报道的内容可读性分析

我国财经报道的可读性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易读性只是打开了阅读之门,要抓住受众的眼球,内容的吸引力亦即可读性问题才是关键。总体上讲,国内不少财经类报纸在内容的可读性上做得比易读性要好得多,尤其是一些主流财经大报创造了不少堪称典范的故事套路与“内容包”,如公司故事中的“矛盾―博弈―结果―启示”故事链、企业家故事中的“事件―回放―质疑―反思”故事链、煲汤式人物专访内容包、互动式对话内容包、主题式组文内容包等都相当引人入胜,但由于撰稿人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相应的标准加以规范,也表现出诸多欠缺:

首先在人性化方面。态度暧昧、就事论事、过分的中性客观、近乎麻木的无褒无贬。并非旁观者的冷静,而是看客般的麻术;其次在故事性方面,有些文章逻辑比较混乱,结构颠三倒四,线索头绪繁多。使人读起来如入迷宫中,读完之后一头雾水。更有甚者通篇没有核心当事人。属典型的“三元”文章――“无主角、无情节、无细节”,这类文章又以大量充斥各家财经报纸的“引语体”报道为甚;最后是细节方面,国内财经报纸普遍不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来以小见大、拉近距离感及增进亲和力。鲜有生动丰富的细节刻画,在行文风格上虽然措辞鲜活时新、饱含张力,但往往太过标新立异,有时甚至不知所云等。可读性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写作认知误区,其内在表现就是潜意识中将“硬文章”与“软风格”对立。认为财经报道这种“硬”文章一“软”,就会失去所谓的“专业水准”;其外在表现就是财经报道几乎是清一色的“事件中心型”报道,人物只不过是道具与载体,无血无肉,鲜有个性。

提高财经报道可读性的出路――“硬文章”与“软风格”。财经报道应该“硬”在哪里?无疑是一篇财经报道所描述的相关专业内容的准确性与正确性,它是非人性化的。元论是经济事件也好,经济资讯也罢,莫不如此。其次是财经报道这种“硬”文章应该如何软化?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人性化,即便是讲公司故事,也要做拟人化处理,突出人性,让“事件中心型”报道中被抽象化的“经济理性人”复归本性。“几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就是一个悲剧”。有了生动鲜活的人性。就有了故事、有了细节,一招棋走好,满盘皆活,人性化正是这招“活棋”。

下面就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经典之作为僦来说明以上观点。《格林斯潘是如何与股市妥协的》是一篇讲述格氏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思想“非理性繁荣”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专业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且时间跨度也较大,但却不显沉闷与枯燥,原因在于作者不仅将格氏深奥玄乎的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通过诸多人性化的细节刻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里仅举一处细节描写以展示作者的人性化处理:在介绍各界对格氏的指责时,“漫画家因为这个题材而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一位漫画家画了一头标有‘华尔街’字样站在窗台上的公牛,性急的格林斯潘问道:‘喂。你在等什么?’《纽约客》杂志把他表现为面无表情地坐着,像甘地的样子,被一群挥舞着旗帜的裸女们包围着,标题是:格林斯潘的诱惑”。类似的细节描写文中还有多处,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格林斯潘塑造得尤为丰满,从而使整篇报道充满了人情味,枯燥的经济思想如果离开了人性化的作料就会索然寡味,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对可读性的追求之高。

财经报道的内容可读性标准。当然。故事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可读性,但至少说明了现代财经报纸对可读性的要求达到了何种文学水准。如何生产出可读性强的财经报道有一些原则和标准可供参考。人性化。尽量通过人物的活动与故事来展现事实,在事件性报道中,核心当事人不能缺位,最好有众多有血有肉的主次角色,把他们在经济事件中的作用和表现与其个性、态度、喜怒哀乐联系起来,挖掘出事实背后深刻的人性。细节。生动丰富的细节能增强现场感。让受众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人口”。故事性。尽量赋予报道一定的故事性,以故事化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文章。导语。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尽量浓缩,寥寥数语,直中要害。开头。小角度切入,尽量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再渐次引申。行文。要有亲和力,不要板起脸孔说话,恰当地使用活泼、幽默、口语化的词句。引语。人物直接引语是关键性的话,越短越好,尽量少使用大段引语。悬念。不停顿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结语

除了具备可供依循的标准或规范之外,财经报道的可读性与易读性还需要一整套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制作流程及相关制度与组织架构来保证,标准化体系中相应规范与标准的建立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如果按一定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标准对特定的专业化素材进行文字的包装与加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模式,这正是财经报纸专业化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也是未来我国财经报纸内容写作方面的发展标杆。

财经方面论文: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

始于华尔街且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正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对金融危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金融危机为媒体报道形成了新的语境。

这种源于经济大环境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爆发式的需求,正无形中推动着财经新闻报道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报道手法的逐渐完善。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传播价值。希望为大众传媒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会产生各种影响,财经新闻通过对金融危机及时、客观、准确、科学的报道可以让受众获得需求的知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理性决策。把握市场机会,规避经济风险。

目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于金融危机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纷纷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报纸杂志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随着股市的一落千丈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度走跌。“股票热和基金热”开始“退烧”,受众更多地需求综合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财经信息。以《羊城晚报》为例,该报开设了“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为读者提供建议性指导,例如怎样对待当前的股市?基金选择时该注意哪些?楼市的动态等。期刊方面,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剖析危机根源并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譬如,《中国金融》2008年第6期“经济观察”专栏发表了《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同时为大家树立信心。非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注重语言上的亲民性,从不同程度上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财经新闻。

金融危机下电视、广播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电视、广播在报道中展现了自身的优势。以央视经济频道为例,对于金融海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从2008年9月20日晚开始,央视经济频道连续推出大型直播系列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第一时间全方位传递金融海啸的最新进展;常规性的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也开始将金融海啸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经济频道又从10月11日开始,每天傍晚6点增加一档《直击华尔街风暴》的直播节目。这样,经济频道就实现了全天四大时段密集编排播出,重要新闻不间断滚动,最新信息及时播报的播出状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更体现了频道专业品质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金融危机下网络媒体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网络媒体在报道上借助自身快速及时、信息海量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受众获得多方面的财经新闻。

以“新华网――财经频道”为例,网站各个栏目板块涉及金融危机的报道数量很多。随机选取该网站某天的财经新闻,以2009年1月29日为样本,涉及“金融危机”的财经报道就多达几十条。从“财经热点”板块的《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及其风险》到“宏观经济”板块的《调查:对金融危机“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中国社会主流》,全方位解读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

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价值

“风暴”、“地震”、“海啸”这些词汇被用来描述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各行业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

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传播价值是如何体现的?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传播价值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报道所体现的传播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财经新闻报道在全球经济的视野下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及时地报道财经讯息,内容客观地反映当前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信息的时代性是财经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元素,紧跟时代的财经新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财经报道的大众性。对财经新闻有种尴尬的评价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大众传媒,大众性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金融危机下,财经新闻的报道要反映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大众利益,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本着大众性的要求。

无可置疑,财经领域最敏感的是数字,股市涨跌、存贷款升降、利率调整、价格水平、产值利润等,用数字来说明财经领域的变化是颇具说服力的,但仅用数字来报道新闻事件却是远远不够的。财经报道如果只是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分析,往往呆板和难以让受众理解。结合实例,在数据说明的基础上辅以让受众可以理解的生动报道,使财经新闻更加贴近和接近受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用各种传播方式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促使受众调整面对危机时的心态,从人心惶惶到和谐稳定,最终使社会舆论回归理性。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许多网站开始挖掘财经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电视、广播对于金融危机下的财经资讯报道也注重专业的视角,报纸期刊精挑细选、合理安排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下,各种媒体都着手提供专业性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适宜的报道策略

金融海啸为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机遇也是并存的,媒体应选择适宜的报道策略,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报道内容上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渗

在财经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以“受众为中心”。财经新闻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还是要看受众是否喜爱,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是受众喜爱的前提和基础。

财经新闻的实用性和引导性。金融危机下,人们需要实用性的财经知识积累。《羊城晚报》的“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央视《对话》栏目的特别节目《华尔街风云》邀请了与华尔街有过某种联系的嘉宾结合实际经验,以专业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为观众深层次地解读华尔街风暴。

“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信心。”因此,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大众媒介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受透性和关联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逐渐走强。譬如,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是否会影响到正在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是否会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是否会受到波及和影响等类问题受到了百姓的关注。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新闻与百姓的关系日益紧密。其渗透力必将继续提升。增强财经新闻各个领域的关联性,是财经报道内容选取的策略。

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金融危机给经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此阶段,突发的事件性新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譬如“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等新闻。

《东方早报》对“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进行了深入报道――“受金融风暴拖累,公司净负债53亿美元,旗下报纸及电视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已开始摧毁本已不景气的全球传媒业……”新浪财经频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

经济事件的发生是金融危机影响的代表性产物,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是媒体应关注的策略。

注重社会性财经新闻的报道,增强其实用性。社会性经济新闻与普通读者关系甚密。在金融危机下,媒体同样要创新对社会新闻的报道策略。结合百姓生活实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选取和设置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社会新闻。

增强财经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一则理想的财经新闻应该是怎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金融海啸下财经新闻要想获得受众的信赖和青睐,必须注重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选择多样性的传播方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平面媒体可以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网络媒体在播放视频财经新闻的同时可以附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最好的财经资讯。

结语

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一方面要适应其报道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调整其价值取向,分析受众需求,结合财经形势进行必要的报道策略选择,顺应和引导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财经方面论文:以用户为中心的财经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网络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促使财经类网站迅速发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成为网络企业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财经类网站的自身特性及网站改版实践,从“用户中心”的视角,构建了财经类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以用户为中心 财经类网站 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第一代互联网公司――门户网站,但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的细分催生了专业的财经类网站。目前综合类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者及成果甚众,但针对财经类网站的评价指标及研究却非常匮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和促进财经类网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财经类网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借鉴财经类报纸的定义――提供财政和经济信息的报纸――笔者将之定义为提供财政和经济类信息、产品及服务的在线媒体,即广义上的财经类网站。

网站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早在1991年,Betsy Richmond就提出了“10C”指标,其后众多学者、从业人员从内容、技术、导航、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指标的研究与设计,如MCIL Man-agement Centre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网站评价十大标准”:第一印象、导航、内容、吸引力、可检索性、联系我们、浏览器兼容、用户知识、用户满意度、其他有用信息,并提供了较详细的二级指标。值得一提的是,Paolo Merialdo等人从用户的角度进行了网站评价研究。

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网站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内容、导航、信息组织结构、用户界面、检索功能、内外部链接、技术支持、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显然,不管分类如何,基本的评价指标并没有脱离国外研究的范畴。

虽然关于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及成果很多,但是对于具有特性的财经类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却甚少,当前财经类网站的发展凸显出该研究的重要性。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及其对财经类网站的启示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随着媒体的发展,受众的概念不断变化,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催生了传播对象的另一个概念――用户(user),通常指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与以往的“受众”相比较,用户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参与性等。

“以用户为中心”实践了新闻自由理论。新闻自由并非仅指新闻机构的传播自由,而是指全民对新闻的参与及传播自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个性化、参与性使得这种理念成为现实。“以用户为中心”也体现了民主参与理论,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媒介的利用和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从媒介中获取信息,还具有强烈的媒介参与意识,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对媒介的接近及使用权。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对财经类网站的启示。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真正使得财经类网站重视网站可用性。可用性包括内容有效性、传播效率、用户满意度、传播内容的易学性,信息可记忆性等;财经类网站用户具有强烈的信息需求及使用目的性,凝聚该类用户的首要因素就是传播内容的有效性,传播信息必须权威、客观、公正、及时、深刻。

其次,“以用户为中心”要求财经类网站体现用户参与性,参与性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特性。财经类网站的用户不仅关注财经新闻和信息,他们更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融入社会和与人交流,他们期望分享信息、得到关注、发表观点。财经类网站必须本着尊重用户,把用户当作合作伙伴的理念,为用户营造参与平台,提供、交换、搜索、储存等服务。

再次,“以用户为中心”要求财经类网站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强调为用户提供基于个人需求的、异质的服务,包括网站界面、新闻定制、SNS等。财经类网站用户对信息和服务的要求更具有个人特征,也希望得到更优的响应,财经类网站需要针对这些特征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财经类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成功的财经类网站必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信息和服务。科学、合理、有效的财经类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可有效确保财经类网站的发展进度和方向。

笔者参与了国内某大型证券网站的改版工作,站在用户的立场,结合网站的共性及该网站的特性,制定了改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本次大规模改版涉及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的转变,摒弃了以往的界面,频道、栏目也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但在该指标体系指导下,该网站的全新改版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喜爱,艾瑞网数据显示,改版后两个月其访问量基本恢复到历史最商水平。

该指标体系从网站的整体印象、阿站导航、网站内容、网站吸引力、信息可检索性、技术性指标、网站可用性等7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并进行了二级指标及指标评价标准的开发(见表1)。指标评价标准为笔者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在用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该网站制定,该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财经类网站。

网站整体印象。用户对网站的整体印象是决定用户是否会继续使用该网站及服务的重要因素。财经网站用户对界面的可读性、网站的价值和卖点等具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显示进入网站需下载软件或插件往往导致用户放弃访问;而太多的色彩、太大或太小的字体及不一致的页面风格都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也会破坏网站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网站导航。导航是用户浏览网站海量信息的向导。笔者在对国内外数十家顶级财经网站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网站导航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网站地图、返回首页设置、站内搜索、站内内容/图像链接。清晰的导航能随时、有效地帮助用户找到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网站内容。“内容为王”尤其适用于财经网站,是财经类网站留住用户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内容的可信度是财经网站的生存底线。用户使用财经类网站不仅要获取新闻和信息,更需要信息解读,网站立场、观点和评论需要参与,独立的评论和交互平台满足了这样的需求FAO方便用户了解本网,外部链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视角;而服务条款保障了网站和用户双方的权益。

网站吸引力。笔者将网站吸引力定义为网站特别内容的提供及免费的赠品、服务。特别的内容提供包括本网主推或者特别服务和产品,这是阿站的亮点和盈利焦点;而免费赠品可吸引大量用户,拓宽用户面和用户对网站及产品、服务的了解,进而获得更多的流量和盈利。

可检索性。在海量信息和成百上千的网站中,让网民迅速、有效地检索到你的网站是开发新用户的有效途径,可检索性包括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线上推广包括搜索引擎、关键词排名、合作伙伴/联盟等,合作伙伴和交换链接可为网站增加更多入口。线下推广也不容忽视,比如广告或者合作活动等。

技术性指标。技术性指标主要体现在网站的兼容性及网络安全方面。兼容性指各浏览器及版本、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必须确保网页在不同的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下都能正常显示;网站安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硬件设备、网站程序鲁棒性、服务器、数据库等的安全,并做好相应的数据备份工作。

网站的可用性。对于可用性,笔者设置了传播有效性、传播效率、用户满意度、操作易学性、信息可记忆性等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焦点小组形式的启发性评估。研究显示用户在网络上肯等待的时间只有8秒,如果3次点击无效,用户极有可能放弃此次访问并影响以后的使用意愿;如果网站出现问题或访问内容不存在,一定要给出反馈以安抚用户心理;网站的所有功能及服务都必须做到简单易学易操作。

结语

本文所讨论指标均为网站内在评价指标,是网站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强调网站自身特征建设和发展潜力,有利于网站规划和规范。对于把握网站定位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满足了内部评价指标的网站不一定就是受市场和用户认可的网站,只能说明该网站具备了财经网站应有的要素,这是网站达到高流量和高转化率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网站是否为用户所认可,还是要通过用户行为,通过外部评价指标和数据进行测定。外部评价指标是用户行为数据,反映网站的市场效果及用户喜好。外部评价指标包括页面访问量、独立访客数、独立IP地址、PV、平均日总浏览时间、浏览人次、退回率等。

网站内部评价指标虽然不直接反映用户行为,但内部评价指标的满足是外部评价指标表现良好的基础。而且财经类网站不同于门户网站或单纯依靠点击量生存的网站,财经网站除了重视流量,更要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重视信息的权威、准确、时效和深度解读。事实上单纯或者过度强调外部评价指标有可能损害网站的长期利益,影响网站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