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3:17:26
导语: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为765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数据,就业形势已经日趋严峻,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全都注意的焦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机制已是迫在眉睫,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此深入研究。随着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加速了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建设了更多的创业创新实习园区,努力培养充足的创业创新人才。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实行创业创新相关方面的教育,丰富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理论,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水平,并把之运用到创业创新的实际操作里,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不但成为优秀的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的提供者,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创新能力就是使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在思想上和实践里进行创新,并最终创造出新的成就。创新成就包括宝贵的新理念、新计划、新策略及新产品,创新能力则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可以通过发明产品技术和发现理论等进行外部的表现。创业素质包含着掌握的技术能力、项目的研究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等内容。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应该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机制。
1.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当代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必须要在开始时有充分的铺垫,既要正式自己拥有的条件,也要注重外部方面,要有科学的创业规划等。要想创业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要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略,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直面失败的勇气,以及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要注重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创业的道路并不是永远顺利的,会出现很多意外的挫折,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抗压力,逐渐形成坚强的品格和自信的情感。第二,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实行创业创新,大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充足的管理类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有所接触,只有如此才能为实行创业创新做好坚实的知识保障。创业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不只是通过课堂来获得,还能从图书阅览室或者是学校社团学习。大学生一般都只是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其实学校的社团活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各种创业创新所需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寻找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去拜访请教,有助于为大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也能加强其知识体系建设。第三,多参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国家和学校举办的各种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不断的调查和验证,不断从挫折与成绩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不断的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2.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合理安排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目录。高校应该设立关于创业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给有意愿去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教授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设立创业领域分析和创新理念等一些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规划能力,提升他们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提升他们的运用水平。其次,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的学习,让他们多去参加创新创业研讨会,多去优秀的企业学习成功经验,还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们亲身指导实践的创业经验,学生们通过听讲他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极大的增加了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再次,要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多去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眼光,激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共同的学习进步和协作的团队形象,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资助、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相关的便利条件,对指导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其中,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3.社会要创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要完善创业基地集群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操作平台,它不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场所、机器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融入了各大高校、国家科学研究院所和优秀高新企业等充足资源,有利于推动创新技术迅速应用。政府要增强创业基地的集群建设,汇集社会上优秀的资源,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创业创新的困难,更加的有可能获得成功。二是要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大学生要进行创业创新多数都缺乏创业资金,要想解决这个首要问题,只是高校提供的那点创业创新基金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要继续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要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贷款,对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补贴力度、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集资金、人才、技术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专业化且宽松的氛围,提高社会人士对他们的信心。政府要做好创业创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分明、风险同负、收益共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把全社会的优秀资源集中起来为创业创新贡献力量。四是家庭也要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家长要转变自己传统上只想孩子找个好工作去上班的陈旧思想,鼓励自己孩子去努力的创业创新。父母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还要针对他们进行的创业创新提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抚慰他们的精神状态。另外,经济条件充裕的家庭还应帮助他们提供或者是筹措一部分创业资金。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涵盖广泛内容的工程,应构建包括学生、高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创业创新。各大高校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才能为未来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支持。
作者:李晓 单位:泰山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许多大型企业如Google、微软等都由学生创业成功,我国创业条件日趋成熟,加入创业队伍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农业类创业项目却相对鲜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而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孵化作用进行探究,旨在发现孵化器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
1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形势
在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国政府出台多种政策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仍然不到总人数的2%,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高达20%~30%。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大学毕业生创业项目可以促进就业,大学生创业不仅能暂缓就业压力,同时也拓宽了就业渠道,这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自身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难题。为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多次颁布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特别是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农业领域中进行创业。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农业类自主创业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双赢之举。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短缺,有文化的人纷纷想要“走出去”,而愿意“走回来”的少之又少,更别提“走进来”了。而在城市中,一群掌握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拿着简历四处求职,最终只有少数顺利入职,其余的仍是扎堆漂泊在城市中寻求机遇。这两大难题恰好能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方式互利共赢。更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能够为农民思想观念注入全新的理念,带动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孵化器概念
孵化器在我国也被称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团体,它利用将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方式,给一些新成立的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世界上第一个孵化器是早在1956年由美国人曼库索建立的。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孵化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的企业孵化器仍然是在政府的领导下,由公共财政支撑起来的公益组织,特别重视战略性的新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部分是与高校以及科研所联合共同谋求发展,并利用地方特色优势,根据经济发达程度高低不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孵化器,并且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多方面有利影响。孵化器行业对创业企业的重要意义使得孵化器行业迅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创业成果方面来看,企业孵化器凸显出极高的社会价值,它带动相当大数目的就业人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国孵化器行业发展迅速,但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专业性差、整合资源能力有待提高等,我国的孵化器行业亟需提高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并提出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众多国内外对孵化器研究来看,孵化器对促进创业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都有重大作用。大学生创业孵化是用于服务创业的大学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帮助的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基地是为了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基地,是伴随着我国创业孵化基地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在中国国情下对企业孵化器的一种新的创新和尝试,尚处在探索当中。
3农业创新的发展状况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国家现代化水平紧密相关。基于此,在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中,我们要着眼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和资源下,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数目更大、品质更高的农产品,从而提高资源的生产率。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更迅速发展,能更有效缓解市场压力和资源压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最近几年,尽管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当迅猛,但与世界上一些农业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现今中国农产品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质量差、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国要想在农业现代化上有更大突破,就必须打破常规,有所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设想一经公布,举国的农业科研单位纷纷表示赞同,并且在各个地方的省市都竞相加大投资,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下发更多的经费。我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有机蔬菜等一些健康农产品供不应求,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举步维艰,惟有创新才能支撑我国农业继续向前发展。要想推动现代农业继续向前,就必须加快步伐,尽快改变现有的农业模式,提升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孵化器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孵化器仍然是在政府的领导下,由公共财政支撑起来的公益组织,特别重视战略性的新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部分是与高校以及科研所联合共同谋求发展,并利用地方特色优势,根据经济发达程度高低不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孵化器,并且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多方面有利影响。政府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来推动孵化器事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我国势必会在创业孵化器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建造创业服务网络,并且还颁布了企业孵化器税收的相关减免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孵化器行业的发展。此外,企业孵化器因为有政府的支持,在一些项目的申报审核上大大缩短了时间,程序也更加便捷,这恰好弥补了大学毕业生阅历尚浅,缺乏经验的缺陷,使他们拥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自家企业。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当前社会物价急剧升高,创业成本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创业路上的绊脚石。不一样的创业项目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不同,创建网络类企业,创业之初可能只要有一台电脑便可以完成,一些要求大型专业的机械设备的项目,对于刚刚步入社会还没有收入储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却实在是没有能力承担。而创业孵化器就能够为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价格低廉的创业场所,物资等来支持公司运营。资金方面,大学毕业生创业初期往往会遇到很多融资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融资认识不够充足,有的对融资望而却步,有的却对融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度乐观,这就使得他们在现实面前会有强烈挫败感,失去刚刚创业时的那份热情。他们没有办法正确预估风险,不懂得如何融资,而企业孵化器能够在融资的问题上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帮助,给予他们支持。我国政府为他们创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专项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此外,企业孵化器也积极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大大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融资的机会。企业管理方面,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创业时有时只不过是一次心血来潮,他们天真地认为他们的一个好想法就可以让自己大展宏图,而缺乏更加理性的分析和对未来的规划。大学生通过学校课程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较少运用,也往往无法灵活应用,而实际创业中所必须具备的,在学校课堂上又无法获取,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往往还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在之后的公司运营中势必会有许多障碍出现,假如创业者无法坦然面对,从容应对创业之路就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不但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基础设施,还会指导他们管理企业,为企业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5结语
创业顺应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不仅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岗位。高校在引导毕业学生创业时,关键要指导他们如何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率,要特别向他们介绍企业孵化器,向他们说明企业孵化器对于毕业生创业者成功创业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创业提供支持,帮助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解决创业资金方面的问题,指导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管理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作者:王捷 曲伟东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本文以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为背景,以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影响分析为主题,将江西某高校为调查对象展开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胜任力关系调查,调查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思维胜任力存在正面积极影响,但创业胜任力包括多方面,本研究还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其他能力培养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胜任力
一、问题提出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胜任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馈。最后根据大学生具体要求提出相关建议,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
二、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情况介绍
此次数据调查采用的是问卷填写的形式,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总共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为189份。此次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大学生,专业类别侧重于文科、工科、理科、以及医药类。
(二)调研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看法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分为三种:一、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比如开店;现在许多文科类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期间进行网店创业包括淘宝店、微商等。二、开发一项创新项目;这一方面理工生较多,理工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发。三、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大学生创业现象越发普及,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创业的主力军,在我校就有许多大学生开办公司,其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程度的成功。随着创新创业的潮流盛行开来,许多大学生跨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专业类别的不同,创业主体也有一些差别。文科、理科和工科类的学生较有创业想法,而艺术和医药类的学生有创业想法的较少。
3.大学生创新创业阻力的分析
在调查数据里70%的大学生都是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社会都有着积极地影响;也有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风险大,创业胜任力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也是大学生不足之处,更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数据看出,大学生的创业的阻力因素主要为经济能力状况、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性知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考虑到最大的因素是经济问题;而在迷茫中的大学生则是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没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比前两者更在意的害怕失败,因此对创业没什么想法。在调查中,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立马执行的人很少,仅有23.81%;有48.68%的人犹豫不决,认为自己的想法存在着缺陷,对自身不够自信;也有人不敢去,毕竟现实和想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达到了26.98%。因此大学生真正创业的很少,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胜任力不足。
4.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胜任力的关系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本次数据分析为高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与胜任力关系。根据上表数据中得出,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创业胜任力“有一定的提升”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而在“基本没有提升”一项,大三、大四也低于低年级。同时在数据上也可以看出,高年级有一半的人数,创业胜任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胜任力有很大提升的人数较少,不关心创业胜任力的同学也有不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整体上,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胜任力倍感不足,认为自身的创业胜任存在着缺陷,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新课程配置不合理,社会实践机会较少,自身的创业胜任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1.高校维度
高校要积极落实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优化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实行项目管理,针对于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学生进行创新管理。最后学校要多开展丰富的课外拓展和创业实践活动,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成立创业俱乐部,以俱乐部的方式,搭建大学生创意交流合作的平台。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加大对俱乐部的指导与服务。
2.大学生自身维度
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创业学习,加大书籍的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参加创业类的课程学习、培训以及创业大赛,多方面提升自己。同时也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的视野,进行市场分析,挖掘商品市场,培养自身的市场意识。
作者:徐建华 陈丽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摘要: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内在需要、前认知结构以及学习情境等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对革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过分聚焦创业理论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系统性以及忽视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设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借鉴建构主义的观点。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从紧扣大学生学习需要,创设主动性实践,契合大学生前认知结构以及建设社会文化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核心是“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强化创新驱动”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实现深化改革目标,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应用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培养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体工程学课程是室内设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非常讲究应用的技术学科。它作为设计的基础,其内容在室内设计诸多方面中应用,使得学生掌握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方法和规律,形成具有人体工程学意识的室内设计师。
1.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人体工程学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容量非常大,它作为完善室内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室内心理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以及家具尺寸、摆设设计等内容;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状、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依据;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4)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这对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方法和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其授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向实践过渡,从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教授此课程的老师大多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绘制和记背相关概念与数据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意义,缺乏创新性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体工程学教学与行业发展的主动适应性不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设计的需求日趋增加,此专业也发展迅速。设计理论不断更新,设计技术和工艺快速进步,而人体工程学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性不够,以致学生所学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2)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性不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多数师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多以感官为主缺乏理性。人体工程学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再者有实践的课堂上实践大多都是教师给出的都是虚拟案例,缺乏实际项目练习。(3)授课课堂主体定位不明确授课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定位为引导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活动中,教师大多很负责,充分应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灌输知识给学生,学法缺乏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2.大学生创业创新模式下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桌椅设计》引入室内设计人体供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目前学生的视角下来解读高校课堂桌椅的最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当代高校学生的因素,通过调研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部《基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大学生人体尺寸的研究》项目的数据及其结论使得尺寸符合大学生生理尺寸和人体动作尺度保证大学生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坐姿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疲劳和不舒适感。(1)教学模式上多维教学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教学:①调研报告;调研我们现在学校现有校园环境下——寝室、教室、绘图室等空间中的桌椅、寝具等硬件设备,用人体工程学的眼光去发现现有校园生活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内容将调研搜集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重点在深入发现问题确立研究项目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该项目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②结合项目课堂实践安排;根据学生已有的调研报告将每节课程安排成一次次小项目的设计。(2)课程内容与专业现状的衔接与调整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教师布置大量的任务由学生动手完成,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室内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应注重人体测量学及应用,空间环境行为与环境心理的知识相对应,相应删除人体工程学关于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相关知识。1)调研(方法)、思考并产生自我观念与想法,2)集思广益(方法)、查阅、咨询、讨论,3)明确基础课(人体工程学)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融合的培养思路,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素质现状具体分析,4)适应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计等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改革,5)分步实施与后期专业课程相结合推进项目进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分组分阶段完成项目内容;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该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为优秀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引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模式于基础课教学将弥补当前室内设计基础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态,使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自主选择性。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兴趣及实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与其社会产业发展的需要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
作者:蔡佩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当前正值国家全面鼓励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社会和“新硬件”时代的到来,必须以呼唤全社会重视并承担起高等教育重任为理念,追求和弘扬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与价值目标,不断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革新大学生创业创新观念和思维模式,建构高等教育革新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理论体系,引领并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革新;大学生创业创新;互动关系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社会和“新硬件”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博弈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综合国力尤其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愈加突出,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与创新的能力水平。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采取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发展模式,全方位培育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并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模式,形成新的高等教育文化气候。除了关注高等教育政策、体制改革和学科改革等以外,更应关注大学生自身“软实力”的再培育[1]。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关系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的互动发展,而且最终能够使高等院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乃至全社会获益,对深化研究新课程改革、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大学生创业创新等理论与实践均有积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2]。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预期,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缺口竟然达到数十万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1.高等院校教育办学定位及教学措施不尽合理
一是,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创业创新服务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条件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充分,存在因循守旧、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认同度严重下降[3]。
2.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仪器设备和科研教学平台。很多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够重视,往往存在追求政绩和立竿见影心理。不少高等院校由于缺乏人财物的大量投入,被迫在“贫血”的状态下勉强运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反差。当前,面对急剧增多的生源,在现实有限的办学资源基础上,高等院校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4]。
3.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有些高等院校不顾自身办学基础情况开办新专业,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办学特色不太明显、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等。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很难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技能。许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兴趣爱好的激发和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制约因素
一是,针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二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误区与偏见,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三是,用人单位抬高门槛,导致高等教育毕业生相对过剩。四是,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不够完备系统,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不成体系;高等教育法律规范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强,往往是因为没有规定严格法律责任并加以落实[5]。
二、产生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迟滞、大学生创业创新乏力”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的行政隶属、不同的省市地区、不同的高校可能情况不一。
1.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有些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导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饱和的人才又供大于求[6]。
2.很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均不能适应
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当数量的新建高等院校存在发展资金匮乏、没有生均经费、专业课程建设经费紧缺等问题,只得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勉强维持正常运行,直接并严重影响了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
3.当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心理定位不太合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尽科学,大学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导致当前创业创新市场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两种情形。
4.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的通道不够顺畅
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到农村去工作。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到户籍壁垒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非户籍所在的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无法实现“无障碍创业创新”。政府调控及鼓励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编制限制及用人制度等问题、城乡工资收入水平及保险福利等存在较大差距也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的愿望远远得不到满足。
三、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路径分析
由前述可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是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也必须综合考量两者因素,不可不顾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和基本国情,科学合理地协同推进前者改革与后者创业创新。
1.建构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二维四面”的框架体系
当前,“创业创新难”与“技工荒”并存的悖论,凸显出高等教育并未培养出适合工业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一个科学的升级框架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政策设计站位要高、定位要准,不应局限于体系层次、类型结构,沿用结构分析模式,忽视质量、公平和效率,否则必将不适应时代新需求。只有从结构和功能调整出发,贯彻“普及、优质、公平和高效”的教育理念,全面升级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公平和效率等“四位一体”的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才能成功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培训质量不断升级。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是本次升级最紧迫、最关键的环节。同时,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设备设施、课程体系等基础能力方面的更新升级,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监督与保障的国家制度。(2)高等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保障[7]。高等教育将在院校之间、城乡之间、专业与课堂之间得到进一步平衡,同时切实缩小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待遇差距。(3)高等教育不断向现代化升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高效运转,必须理顺高等院校“杂烩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进一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4)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应全面覆盖全体劳动者。高等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应更加完备,使现代学徒制得到应有发展。
2.建立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宏观架
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1)逐步完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8]。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经费立法,保证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9]。(2)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投入,做到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10];做好高等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对高等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的师资。(3)大力改革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及创业创新模式,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的转岗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1]。(4)切实提升实践课教师技能水平和应用性科研工作。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应用性技术研究,向社会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3.全面促进高等院校与社会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对接、互动与共赢
(1)立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和当地发展态势及其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增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创业创新指导和服务体系,把解决高等教育毕业生创业创新问题纳入各县、市促进创业创新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完善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指导与服务体系,为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创业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加大推行创业创新准入制度的力度,加强创业创新保障政策执法监察,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3)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自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倡鼓励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将此作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的评价指标。
4.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良性互动
(1)要把握好高等教育变革的正确方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高等教育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2)高等教育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高等院校应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毕业生应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政府的产业升级工程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应该全面改革创新不适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学生实验实训的力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高等院校通过“前厂后店”等新模式深化产学合作,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构筑校企双赢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使得高等院校能成功、高效的运营。(3)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等院校应开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育模块,完善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体系。信息社会虚拟经济市场的繁荣给高等教育者带来了不少挑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必须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使其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等[13]。(4)切实抓好大学生自身“软实力”的再培育。一是,良好的体制和环境是实现毕业生创业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要重视对毕业生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二是,加大教育调控力度,规范高等教育办学;三是,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构建以创业创新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办学机制[14]。(5)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保障机制。从宏观层面分析,作为政府监督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因而必须建立各级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高等院校应逐步打造灵活开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相应的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注重研究和解决毕业生创业创新工作中的新问题。
作者:强丽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中广泛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不少高校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人才。文章认为,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新教育,从而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关系研究
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教育界对创新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如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创新教育,等等。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广泛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教育。通过创业教育过程,大学生将体验创新的感受,激发创新的热情,培养创新的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内涵诠释
面对时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一样,都有着独特的内涵。(1)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创新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描述:一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二是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人。这两个基本取向缺一不可,也是创新型人才内在要求的统一。三是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2)创业教育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于人才而言,创业教育可以被称为“第三本护照”。这样,创业教育就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描述:一是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提供给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辨认出别人可能忽视的机会,并且使他们拥有洞察力和勇气采取别人可能迟疑的行动。二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一个不能培养出杰出企业家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企业家匮乏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竞争力的。三是创业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理论教学活动、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学生企业家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价值分析
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价值是永恒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完整的范畴。从实际的创业出发,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首先,对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是一个创新过程。其中,可以包含创新一个企业、创新一种产品、创新一个管理模式等,创业活动中充满了创新因素。其次,创业教育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围绕创业活动,学生进行一系列设计与创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再次,创业活动是一个品质砥砺过程。通过创办企业的实践,锻炼了大学生的勤奋、诚信的品质和坚毅、果敢的毅力,提升了大学生自主、自信的信念,增强了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正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全过程。与通常的学习活动相比,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从理念的建立、计划的设计,到开展创业活动都是全新的。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观念建立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从未接触或思考的概念。许多学生在认知上对创业是一个文盲,在实践上是一张白纸。所以说,通过创业教育的过程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创办企业活动,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兴趣,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直接成果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自主创业行列,直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是高科技的创新则直接推动国家的技术创新。然而,参与创业活动需要有独立性、开拓性的素质。综上所述,创新和创业的核心都是创造,创业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很好方法,在本质上是激发人的创造性。目前,许多人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等同于创办一个企业、开展一些商务经营活动或作为未来就业的一种形式,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价值的科学理性认识。这将阻碍创业教育影响的实际推动,必须改变这一认识状况。首先,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意义。由于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使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效果不够理想。一是目前选择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多。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不高。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大学毕业创业的比例占3%左右。二是将创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大学生创办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将创业教育的B的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创办企业的人。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或期盼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去自主创业,但是,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全方位育人体系之中,不能让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其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创业教育中相关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培养创业素质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创业与敢于冒险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创业者的行为表现为“愿意承担风险”“愿意为创意冒险”。他对创业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现的是创意和创新。最后,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一点,主要是要不断改进创业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和评价体系。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创造性和创造力”。创造性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性人格,创造力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知识和创造性能力。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业教育之本是“成物成己”。“成物”是创造新事物,创建新企业;“成己”则是成为创新创业之才。首先,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机械地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规范准则思考问题,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去寻找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办法。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通过创业的意义、创业的成果、创业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换言之,创业教育小是要求学生直接从事创业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了解创业的基本规律和路径,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或创业活动准备必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可以学习创业理论,优化创新教育方法。一是创业教育是以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涵养创业品质,接受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其中,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创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有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等环节。一般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创业营销》等。在各环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实践创业活动,以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创业是智慧与能力的较量。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并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如SWOT分析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头脑风暴法、关键路径、最优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领导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第三,创业教育可以模拟设计创业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践课程体系,22016年1月•第2期(总第486期)即模拟设计创业计划。围绕一个创办的企业进行设计,设计中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人的创业计划,而是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市场、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捕捉创业机遇,分析创业风险(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竞争、市场、环境、管理、决策、团队、成熟等风险),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与定位、创业项目、创业步骤、风险规避与防范。学会创业机会评价(机会窗口模型、机会漏斗模型),通过创业规划的设计,完成对创业组织的概述、市场分析、产品与服务的确定、经营策略的计划、管理队伍的构建,并进行中线研究、财务分析、机会和风险预测等设计规划。创业计划设计是一个思维的聚焦仪,它开拓大学生系统创新思维领域。同时,创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创业实践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加了实践创新环节。例如,创办创业园。据此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这些最典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教育的过程。因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训等创业教育活动。这些创业教育活动,既可以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直接创业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i只和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业教育活动,可以塑造大学生的自信、勤奋、坚毅、诚信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冒险精神,激励他们像企业家一样去面对社会、思考问题,努力成为这个时代的创新创业的先行者。
作者:鲁宇红 张素红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一、相关理论
1.突破性创新的三种情形。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主要有:需求不确定性、竞争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等,其中竞争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因此,通过非市场与低端市场进行突破性创新就成为不确定性下战略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产品的性能结合了技术和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仅决定了产品性能的发展方向,也决定技术市场化的成败。Christensen正是观察到技术发展的轨迹与市场需求的轨迹不同步,二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偏离现象,由此提出性突破性创新理论。驱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力是杠杆作用最大的产品性能特点,它是潜在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Paap和Katz指出突破性创新的技术替代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现有的主导驱动力中仍存在相当需求没有被满足,但是旧的技术已经成熟,难以再将产品性能作进一步的改进,而新技术能大幅度提高主导驱动力中包含的产品性能。第二种情形:现有产品的性能已经完全满足了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也就是产品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杆杠点,消费者对既有产品的主导性能已经不关心了,转而关注其他性能,而旧技术不能满足新的性能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才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第三种情形:环境的变化往往促使消费者产生新的需求,这就引起了新的主导驱动力的出现。当原有技术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时,技术替代不会发生,但是当原有技术不能满足新的主导驱动力时,将会形成产生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
2.创新流程与模糊前端。模糊前端是突破性创新的早期阶段,主要活动是产生创新构想、确认机会和初始机会评估(Leiferetc,2000)。这一组动态的活动构成了突破性创新生命周期过程的初始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突出的模糊性特点。模糊前端的特点是设计、影响项目结果的自由度是很高的,但改变的成本却很低。与后阶段相比,其信息量少、不确定性高,由此限制了其优势的发挥。创新构想的产生是突破性创新的起点。
二、大学生创业突破性创新模糊前端的实施方法
突破性创新项目需要明确顾客未来的需求,明确创新的出发点,冯希普尔通过研究表明,促进创新的决定力量并非生产商,而是用户和供应商。
1.领先用户法。顾客大多满足于现在产品提供的服务,不能预想将来的需求。“领先用户”则具有这种能力,许多研究证实了自己提供解决方案的创新用户的存在。如滑板运动、滑雪运动、冲浪运动的创新研究表明:几乎每种产品开发的源泉教师运动员而不是运动设备的制造者。
2.领先供应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创新管理成功的关键。更多的制造企业进行产品或技术创新时,把视角转向供应商,与供应商联合进行技术创新。Akira认为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在知识开发、资源利用、联合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产品概念提出时,领先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能够刺激创意的产生。例如环保材料的产生,就使很多企业开始重新定位产品计划。在产品设计阶段,供应商早期参与能够确保供应商提供创新设计中指定的部件,并且提供必要的设备、工具和培训方面的投资。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会最大程度地减少设计的错误和减少下游创新过程中由于反复改进付出的高昂代价。因此,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将会得到低成本、高效益的产品和满足制造企业特殊需求的高质量部件。在新产品测试阶段,通过与制造企业的密切合作,供应商将获得早期的信息,包括技术特征、需要改进的部分。它还将获得更多的客户需求信息,并且尽早地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客户的满足度,这对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益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供应商深层次的参与这些阶段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当创新具有突破性的特性时,供应商参与对资源匮乏的制造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性与贡献将更明显。因为在每个参与阶段中,供应商专用性投资既增强了供应商对制造商的依赖程度,又为制造商提供了产品创新所必需的特殊资本;双方承诺的对称性确保了供应商与制造商高质量的互动和目标的共享;双方知识的互补性驱使双方不断弥补知识与信息差距,创造突破性创新所必需的新知识。Truffer认为供应商在不同阶段参与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涉及到双方不同层次的员工,他们中也许有人正在寻求一个恰当的时机来推销他们的突破性创意,一旦供应商参与合作成功,便可以将这种突破性创新商业化。供应商参与的程度越深,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绩效越高。然而,当需求发生突然或急剧变化时,企业的下游客户会及时向上游企业反馈需求信息,企业也会在恰当时机与新的供应商建立关系。Hakansson认为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在突破性创新的早期阶段产生,需要同于产品需求稳定阶段,产品需求的不确定促使供应商与制造企业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产生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同时也能纠正努力方向,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求越不稳定,供应商参与对制造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的作用越大。不同于产品需求稳定阶段,产品需求的不确定促使供应商与制造企业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产生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同时也能纠正努力方向,满足市场需求。
三、结语
一般说来,创新必然要要很高的失败风险,而且突破性创新更是如此,大学生创新如果选择已经成熟的产品,与大公司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反而是突破性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但很多研究表明,有些创新失败是因为企业忽视了消费者需求与供应商配合度而造成的,因此,从用户与供应商的角度来生产产品,在新技术解决方案与所激发的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联系。成为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机会识别者,觉察到一个突破性创新构想商业潜力的市场意识,最终形成创新概念。
作者:刘雅兰 周良荣 蒋苁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1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现状
1.1高校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创新科技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通过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各项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政策、税收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持,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各高校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之下,逐渐认识到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开始关注和重视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与创业创新相关活动、赛事的组织和开展,对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创新经验;二是构建系统的创业创新知识结构,在高校中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在校园中构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相关技能以及素质进行培养。总体来讲,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实施以及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意识的初步形成,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1.2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
就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我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创新意识方面我国要远弱于发达国家,且当前我国缺乏全面的风险投资、商务培训、管理咨询,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外部条件依然不成熟;二是与国外注重能力培养,追求个性解放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教育模式较为封闭和传统,偏学术教育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面对创业创新兴趣不高,总是想安于现状的状态;三是受国家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所从事的创业创新领域很少涉及高科技的范畴;四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强大和健全,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难以得到实施。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区间、校际间存在着两极分化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2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面对的问题
2.1政府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虽然近年来,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政策扶持、减免税收、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制度环境也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体而言,我国制度上的缺陷以及监督不力,使得政府寻租、非法收入、经济漏洞等现象频发,尤其是社会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事件的频发,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努力奋斗开创事业的决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被弱化。
2.2高校教育体制过于封闭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的教育体制、教学氛围、教学条件、教学计划等具体情况的好坏都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就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来看,过于传统和封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我国封闭式的教育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国际通行的以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测评的科学方法仍未在当前高校中得到大面积的推行;二是学校在信息的更新速度上过于缓慢,学生难以及时地了解到最新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的相关内容;三是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品德的教育;四是高校缺乏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知识更新换代过于缓慢,学生缺乏表现的机会,仅靠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模拟实验,学生只能在基本的表达和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其真正的创业创新能力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3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改善政府相关制度环境
为切实保障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个相对稳固的外部环境,我们首先需要从大的方面做起,对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具体的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降低大学生开办企业的管制性要求,如简化公司注册程序、降低手续成本等,以帮助大学生排除企业创办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第二,政府要加强对社会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以降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现。第三,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以及成果,政府要注重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法律层面予以保护,以鼓励学生创新行为的开展。第四,为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在成功之后能够继续下去,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保障性政策。
3.2优化高校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构成了严重的阻碍,为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我们需要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对高校相关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以使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具体来说,首先,要求各高校必须正视教育的目的,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整体素质、思维习惯、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改变和提升,并根据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育模式。其次,学校应在加强与社会联系、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其所学专业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再次,学校要加强对原有单一课程结构的改善,在强化各相关课程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促进文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专业面得以拓宽,进而达到改变学生原有能力、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综合质量得以提升。最后,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师质量,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总之,为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我们需要从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的提升,进而达到大学生通过创业来独立地解决其就业问题,并为他人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
作者:侯勇 单位:长江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主要是新千年以来,在“以创促就”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力促动下,创业教育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共话题。随着教育实践的全面展开,理论也热情地参与其中,形成万花筒般的各色教育观念。尽管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占有后发优势并已积累了一定的本土经验,同时由于体制的强力推动而进展迅速,但由于缺乏足够充分的讨论、长期的专业化积累和不同模式间的相互竞争,在诸多关键认识上还非常有必要进行理论探究。总体来说,同西方相比,我国创业教育在观念上尚未演化到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还远未形成一个全体教育参与者对创业教育达成均衡的认识。认识问题并非老生常谈,且不宜完全通过教育行政手段予以统一,因而需要充分的理论辨析和互动演化。在本文看来,存在两个关键的认识问题需要充分讨论。第一个认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高等教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十分杂乱,一方面导致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造成制度设计上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性。第二个认识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这两种教育在各自内涵、相互关系与实践模式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非常不利于创业教育的设计实施。应该说,上述两对关系分别是关于教育理念、规划设计和操作实施的关键问题,是影响创业教育方向选择和实践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二、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人类知识的庞大规模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出于自然或是人为设计,高等教育的内部分工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各项分工教育因其专业化发展,成为整体教育的“局部”,位于其中的教育经验经长期累积为某种教育传统,进而被人们当作确信的观念而普遍接受。例如,在今天的大学里,广大师生们无不认为普遍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是十分正确必要的事情。我们知道,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分别提出来的。二者中,就业教育在先,积淀较厚;创业教育在后,但发展迅速。目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它们都形成了各自的传统与观念。我们还知道,高等教育的诸局部并非是同步的。有些教育保持了长期稳定性,例如数学这种基础性的自然科学;有些教育则要不断变动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例如软件工程和平面设计等;跨界问题需要跨学科的教育。因此有些教育需要打破分工和专业化的观念联合起来或是演化为一个新观念,例如生物电子、文化产业、医学影像等。如前所述,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其诞生后,始终处于各自的变动之中。它们现在共同面临一个新的跨界问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具体而言,问题是这样的:第一,广义的就业教育不能不涉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不仅需要职业更需要在职业中发展;第二,广义的创业教育不能不涉及人职匹配和生涯规划,因为若无职业便无创业;第三,最为重要的是,人的一生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就业、创业,都是为完美人生服务的。由于教育者没有能力提前判知教育对象未来的人生境遇和发展道路,从而只能把就业和创业在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上加以看待,这就涉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一体化问题。根据笛卡儿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原则十一中的观点:“在察看了若干单纯命题之后,要想从中得出其他推论的话,不妨以连续的毫不间断的思维运动把那些命题通观一遍,考虑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也不妨择出若干来尽可能清楚地全面加以构想。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才可以更加确定得多,心灵的认识能力才可以大为提高。”[3]的确,无论是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在今天都不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命题了。这两个曾经分立的教育传统,其实正是教育从不同角度探究同一个问题而积累起来的。这种强烈的互补性当然反对已经不合时宜的、割裂学生生涯整体的教育分工,从而产生了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事实上,关于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在目前的体制顶层设计、局部教育实践及其观念创新中,已初现端倪。一方面是体制的取向。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将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统一为一门课程,为分属于两个教育传统的观念相互交流提供了体制激励。另一方面是局部的观念创新。已经有一些学校立足于职业发展教育将就业和创业教育整合到一起,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创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南京财经大学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福州大学提出了“一体多翼、多重保障”、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从当代认知科学看来,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密不可分的整体视角下,经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出现一体化的观念取向,符合观念发生学和演化论的一般原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如果两种已知的现象模式之间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那么心灵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概念来把握这两种现象模式。例如手机和相机的互补可以产生照相手机这一观念,奶和茶的互补可以产生奶茶。同理,如果对所有教育参与者来说,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确存在1+1大于2的强互补关系,且在实践中相互融合的现象模式反复出现,那么教育当然就倾向于创造一个新概念和新观念来把握它[4]410。因此,虽然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由于演化起点的不同而在历史上合理地独立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其合理性随着情境转换和意义嬗变———如狭义到广义———已经开始逐渐瓦解。因此,在今天它们相互依存、强烈互补的情况下,应该有一个新观念去协调和整合这两种教育实践,而不是把重叠的核心问题推给对方。基于以上,我们对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判断了这样一种一体化的趋向,希望能够对它们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起到有些建设性作用。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实践探索,能够在一体化的新观念下,早日构建起基于大学生生涯全过程各阶段发展特点的、时空排列科学规划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创新最初是作为经济学概念被熊彼特提出来的,用来描述企业家在创业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改善经济绩效的行为。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熊彼特提出了五种创新形式,后人将其归纳总结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不是指企业家本人去进行基础性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指“将已发明的事物发展为社会可以接受并具商业价值之活动”[4]410。换句话说,企业家本人并不致力于知识创新,而是致力于创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知识。此后,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趋于宽泛化,泛指一切打破常规的行为。创业一词由来已久,对它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看法,总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大致上看,狭义的创业专指创办企业,而广义的创业则泛指开创事业或包含创新的行为。广义的创业几乎无所不包,小到生产线上的一项具体改进大到航天计划的实施。狭义的创业可以基于创新,也可以基于模仿。在创业实践中,模仿创业远远多于创新创业,因为市场中的任何竞争都是在少数先动者的示范下,大量后动者模仿加入形成的。对于第一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资源动员能力,模仿往往是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的最可靠方式,此时的创业者只要扮演好管理者或经理人的角色就足够了。如果创业者一直满足于在较小范围内获得平均利润,甚至终其一生都不必创新。创新型创业则要回到熊彼特的原点———只有当创业者行使构造“新的生产函数”和“创造性摧毁”的经济职能时,他的行为才是企业家意义上的,他的创业才是基于创新的。但是,创新创业多数发生在企业家这样的成熟创业者身上,而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由此可见,广义上的创新和创业,无论如何为之具体定义,其内涵都是近似等价的。而狭义上的创新和创业,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今天,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经过熊彼特、马歇尔、奈特等人,也包括奥地利学派从知识论角度对企业家创业活动的研究,狭义的创新和创业早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熊彼特干脆说过,企业家就是从事创新的人。这个完全抽离经济学内涵和脱离上下文的简化结论经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令人们印象深刻,以至于它很容易使没有通读过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普通大众乃至创业教育实践走入一种也许是没有被意识到的误区———在未完全澄清各自含义的情况下含混地使用和联系二者,进一步地在前提不清和边界不明的情况下设计与实施创业教育。目前,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非常普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实践效率。反观国外,我们发现,一方面,几乎全部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都是在狭义范畴内开展的,它既不承担那些看上去无所不包的教育任务,同时也不妨碍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所以获得了长足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尽管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外延上有一定重叠,但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服务于同一个教育目标,不但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也并非通过同一个体系运作。尽管我们知道,国家近年来突然空前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图———由于资源耗尽、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中国现代化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已经非常急迫。但是,这种急迫性不应令教育实践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适得其反。越是急迫,我们越是应当让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它们的本来面目,在各自目标、规律和范围基础上去组织开展,让二者各司其职而不是将其混为一谈的“胡子眉毛一起抓”。况且,即便是广义的创业教育也无法承担起创新教育的历史重任。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对以往长期形成的灌输式教育———以理论学习、教师讲授、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为主———的系统纠正,它需要教育制度的结构性变动而不可能只在教育的某些环节上进行技术调整便可完成。固然,创新教育可以选择某个局部,诸如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但我们应当认识到:(1)时至今日,我们已然不再需要重复建设一个类似于“素质教育”这样无所不包的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素质教育中可操作的部分———例如创业教育———系统、迅速和分门别类地落实。(2)创业教育的有限性决定着创新教育迟早都要全面地回归到教育制度设计的总体上。(3)创业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它在狭义范畴内展开和积累自身。(4)创业教育所承担的创新教育内容,在范围上应以不影响创业教育自身的专业化进程为界。
四、结语
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社会经济发展如此深刻地纠缠在一起,甚至通过大规模产出人力资本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好的高等教育是能够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乃至引领未来的高等教育。但是,过往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那种只追求大学的外在组织或管理形式的变化而不注重大学内在精神的变革,往往流于失败。真正的变革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或转变,这意味着教育参与者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实践,“以新的范型重新把握和建构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5]今天,任何人提出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几乎会得到人人的赞同。但是,要在当代大学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切实的落实却是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这个问题并非是开设某几门课程那样简单,它实际涉及中国高校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重新界定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6]。现在,就业、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被国家意志预设下来,但这还只是一种“被指定的任务”,每一位教育参与者在教育结构中的位置、他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可能由某种命令预先决定。因此,尽管制度具有先导和引发理念的作用,但是理念形成还是服从它自身的逻辑。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各种教育理念有了更大机会将它们扩散到各国高等教育之中,为本土理念的不断演化、碰撞、互补和重构提供了基础。实践和对实践的理论反思都会加速这一进程。理论反思是长期和多重的,我们不寄希望于某次理论反思可以有“一言以兴邦”之效果,但是好的理论探究总会推动教育理念的演化,令它一次比一次更为接近本质,进而形成某种稳定结构的意识流和观念体系使观念综合为理念,最终将观念成功地转化为拉动教育整体进步的“生产力”。(本文来自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曹扬1,2邹云龙3工作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3.东北师范大学
摘 要 佛、韶、肇三地高校创业就业联盟在响应国家和我省“双创”号召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下,承担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努力探索并践行以创新创业联盟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联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三大作用;同时,仍需要加强持续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促使创业教育真正与市场实战相结合。所以,本文就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的创新发展模式,以佛、韶、肇三地高校创业联盟为载体,在互联网+视域背景下提出相应的研究与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 创业就业联盟 三地高校 大学生
中国高校就业创业联盟是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以改变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增加社会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全国性学生组织,也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社会资源对接的新型载体。2014年12月31日,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倡议、韶关学院和肇庆学院积极响应、共同组建了“三校创业就业联盟”。三所院校达成共识,要通过联盟内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合作,促进联盟内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理念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推动联盟内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团队、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共享与共建,实现联盟高校创业就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此,分析互联网创业特点为三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促进创业就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并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总结了创业就业联盟的精英群体组织属性带来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少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帮助学生更快获取当地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旨在扶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新措施,在众多政策中,减少免税、税款抵减等优惠政策让高校的“创客”们享受了很多实惠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企业吸纳就业苦难人员给予税收支持政策:其中佛山市正大力推进就业失业登记改为就业创业登记工作,并优先向有需求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其中符合经营6个月以上等条件的创业者,在领取证件后可享有5000元创业资助等优惠扶持政策;肇庆是为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积极推进了《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做好就业托底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完善“双创”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韶关市对于高校毕业生和困难人员,推出了一次性的创业资助,鼓励创业信心,减轻创业负担,并为“0”创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高校联盟通过各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使学生较易获取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或支持,达成信息互通,相应地促进了三地的创业教育的的发展。
2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佛肇韶的地缘优势
广东省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较发达,特别是佛山、肇庆、韶关这三个地方集聚的中小企业多,民营经济实力雄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商机和空间。高校联盟基于地缘经济文化优势,积极推进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论坛、宣讲会、创业大赛等多元化的创业导向活动。如: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陆续举行的佛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宣讲暨创业分享会进校园系列活动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正式启动,本次活踊寡请肇庆学院、韶关学院参与,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创业典型案例分享、政策咨询等服务,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也是佛山、肇庆、韶关三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区域合作的一大突破。既为三所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三地的就业信息和平台,也为非毕业生提供了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企业,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感受创业氛围,更好地启发思路,汲取创业经验。
3就业市场资源共享,建立创业项目库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和肇庆学院作为联盟的第一期成员,均是三地知名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英文名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Alliance,简称UEEA)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三所高校于2014年12月31日发起成立的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组织机构。2016年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工作会议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揭牌仪式在佛山顺德陈村花卉世界龙园基地举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谷、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及肇庆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欧洲科学院南方联络处、法国法中协会南方办事处、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中国影视创业基地等落户龙园基地。盟员单位已运作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开展“创业孵化”活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合作,建立大学创业基地,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形成可持续孵化的项目库。
本文作者于2016年7月通过对佛山、肇庆、韶关三个地区的175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当地创业政策,平台和比赛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截取一些与本文相关的数据显示,我们发现佛肇韶三区有97.71%的大学生,只参加过0到2次的创业大赛。虽然当下大学生毕业生面临找工作难这一险峻的问题,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没有选择创业这一道路。接近70%的学生认为创业大赛对创业有一定的帮助,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导师加以指导,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获得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就目前而言,举办创业大赛是让学生更好的创业的一个平台和窗口。90.91%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的便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通过登录学校官方网站或新浪微博浏览的方式了解佛肇韶当地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更加快捷、方便、适应潮流的政策宣传方式也更有利于让大学生加深对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
可见,建立三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还需要加强,持续整合知名企业、高等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创业资源、建立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促使创业教育真正与市场实战相结合。
所以本文就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的创新发展模式,以佛、韶、肇三地高校创业联盟为载体,在互联网+视域背景下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对策。
3.1建立微信公众号,宣传联盟机构UEEA
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微信公众号,使之成为UEEA的平台、创业项目的电子商务推广平台、创业典范的展示平台等,明确自身“支持系统”的定位,搭建线上线下实体平台。目前,UEEA已经挂牌成立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将是引导三地高校成立创新创业联盟分部,形成覆盖全省的联盟网络,以便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形成合力。
3.2积极开展联盟内部活动,建立表彰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联盟内部活动,鼓励联盟成员之间作创业经验、创新技术、就业资源等的交流。在资金扶持、项目导入、交流互助等方面联盟成员应互补合作,为大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同时,借助各类型的联盟活动培育出组织程度较高的联合创业和合作创业机制,打造良性创业生态。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创新创业模范人物表彰大会,对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成员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创业致富的先进人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地去带动更多的学生走上创业致富的路子。同时,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推进创新教育开展,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引导广大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形成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格局。
3.3创新互联网+课程资源,探索创业学分转换制度
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转化为真实的教育实践。借助高校“易班”平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开发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普及型课程资源。比如,联合开展创业实践班,推出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塑造、创业能力的联系和创业方法的指导,创业机制的系统了解。还可以选取联盟成员和部分创业典型学员,以他们 的真实创业故事为原始材料,形成成功创业案例和教程,从中获得有效的创业信息,激发创业潜能。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创业弹性学分制,打通创业和学业、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壁垒, 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创业转学分”的课程转换制度,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率先试行,有效激发了本校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3.4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建联动创业实践基地网络
在佛肇韶三地高校范围内设立教师资源共享库,从联盟成员内部选聘也从合作的优秀企业中聘任创业导师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一旦大幅度提升,就业创业联盟培养出的创业者,创业方向、意识、能力将会促进创业成功率大大的提高。逐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的研究。这样在为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决策咨询、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时,也会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创建联动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着陆点,以现有的校园设施为依托,设立人才服务信息中心、公共教学区、入驻机构教学办公场地等载体,涵盖人才推荐、测评、外包、信息、定制培养服务,以及需求趋势预测、行业技术趋势分析。把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云集起来,有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各地区大学生创业城和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全省联动的创业实践基地网络,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摘要]大学生创业,这是近几年越来越红火的词之一,究其原因,不仅仅包括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同时也包括了国家机关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但是,创业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对于他们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便是资金问题,本小组通过问卷及采访等方式在江苏各地展开调查研究,主要调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案,研究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思想,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
1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总理在大会上提出了“创客”的概念,并讲到以下四点要求: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自己梦想的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创业能够使得就业率得到提升。一是大学生把学习和贯彻回信精神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相结合;二是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三是抓紧启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四是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和创客文化建设。政府、高校也提供了资金援助、技术支援等,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自主创业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创业所带来的效益,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大学生创业。而在创业过程中,其融资方式以及结构会对后期创业的成功与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倡导其使用更科学完善的融资模式,以达到帮助大学生创业,并以创业拉动就业的目的。
2江苏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模式的现状
自2016年5月开题至今,我们以发放调查问卷及采访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融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全都是在20~29岁年龄层之间的人,其中大多为20岁出头的年纪,还处于本科在读阶段。对于他大部分人来说,要把创业付诸行动或许很遥远。也有一些研究生在读的人,他们的创业想法大多已经成熟或者已经在着手准备当中了。调查对象学习的专业所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有当今比较热门的财务管理、会计金融、建筑类、电子信息、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也有部分比较难就业的专业,例如,制造工程、水产、雷达、动物科学等。
调查结果显示:4862%的大学生认为所需的创业资金是10万~30万,10万以下及30万~50万的均占1927%,最后,50万以上的只占了1284%。大多数大学生所需的创业启动资金来源于父母朋友的借款,自己的存款以及银行贷款;少数来源于学校或政府的基金或某方面的投资等。
根据笔者的问卷数据可以看到,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借贷、亲情融资、政府基金、风险投资(天使基金)、合伙融资。
21银行借贷
这里所指的银行借贷是银行对大学生创业者发放的信用贷款。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有4862%的被调查者在创业过程中用到这种融资模式。
银行的财力雄厚、资金充沛,有些银行又有政府做保障。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银行贷款是大学生比较青睐的融资方式。其优点是借款利息可以在税前抵扣,使创业企业少交税,银行借款的融资成本也比其他方式低,正常运营的企业在借款到期时可以较为轻松地还本付息并且续贷。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小银行的贷款仍然需要动产证明或不动产抵押,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太过困难;第二,虽然工商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优先注册,但仍需要很长时间。
22亲情融资
在个人创业中,筹集启动资金最常见的途径就是亲情融资。在笔者的调查人群中,有6697%的人用到这种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方式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优点是资金来源简单,出资人在资金给予之前并不会考虑或者并不会太多考虑创业方案的回报率,更多的是考虑在亲情主导下,道德会允许或者需要自己付出多少。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亲友的资助在企业进入发展之后,会变得苍白无力,企业发展需要现金流支持,而普通家庭在这种阶段难以支持大量的资金需求,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更适合创业初期的资金筹集。
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把这笔亲情钱、血汗钱花在刀刃上,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亲情主导的筹资如果被浪费,那么主导筹资的亲情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创业失败,亲友背离便是最坏的结果。把钱花好,贯穿了整个创业,无论任何阶段,无论是谁的钱,把这笔代表了信任的钱花好,如何提高回报率获得可观回报,就是创业大学生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
23政府基金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也提供了诸如政府基金的资金扶持政策。政府基金的出现给予更多的创业者追求梦想的机会。但是其审核较为严格,手续较多,时间拉得比较长,而大学生创业者的想法通常都是市场上尚未出现或者还未发展完全的,一旦时间被拉长就容易失去先机,导致创业失败。而且政府基金有限,不能满足大多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
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为创业大学生办理营业执照提供便捷服务。对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对毕业前2年内参加创业培训的大学生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对初次创业且经营6个月以上、正常申报纳税的在校生和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可按用工人数给予吸纳就业奖励等。
24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比较青睐那些科技含量较高、运营模式较新颖和现金流良好的项目。在我们的调查人群中,有2202%的人选择这种融资模式。
摘要:为了让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必须对创业类课程体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本研究认为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能脱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工作需要尽快开展起来。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创业课程体系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迟,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很多薄弱环节,缺少可行的创业教育对策。以广东高校为例,如嘉应学院虽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但开设时间不固定,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没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注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有效又科学的构建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有很多,比如高校辅导员、优秀的校友、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人士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还是缺乏,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升。嘉应学院的创业指导教师是由学院辅导员、团委领导老师、就业中心老师等担任的,这些教师缺少创业的经历,能教授给学生的只是创业政策、形势等知识层面的内容。而对于创业有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来说,虽然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经历,但是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零散的经验分享、创业大赛的点评等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高校老师虽然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又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历,他们所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说服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创新创I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校领导、主管部门到教师的思想观念都存在不少的误区,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很多高校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中,目前,高校基本上进行的就业教育也仅仅限于具体的应聘技巧、就业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等。
四、对策
1.大学一年级: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大学一年级进行创业意识启蒙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创业意识的萌芽期,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领。应让学生了解,通过四年的学习,可以就业、考研、出国深造、创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学一年级,更要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视野,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2.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比赛,积累创业经验。应鼓励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根据学生获奖情况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奖励,评选“创新创业之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活动。依托学生社会实践社团,开展“创业大讲堂”活动,加强创业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3.大学三年级:进行创业知识系统化培养
大学三年级时,学校要把培养的学生创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阶段应开设较为全面、系统的进阶课程,各高校要协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专家专门为大学生设计远程培训课程,集中开发创业项目库,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帮助。大学三年级时,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如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开讲座,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校还应创建创业教研室,这样便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教研室师资要不断完善,学校创业教研室还应针对学生创业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4.大学四年级: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
大学四年级时,学校应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并系统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以广东省的高校为例,大学生创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此时,就要让大四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学校在安排创业课程时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课。高校应做好这一阶段的培养计划并设置好创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在课程组织设置方面要下足“功夫”,各高校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促使大四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对以后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让学生终身受益。
摘 要: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而创新创业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带动就业,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以期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更有利的环境。
P键词:大学生;创新困境;制度创新
在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许多困境,学校和政府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为学生创业指明方向,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其具体表现:一是校企间联系不够。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需要以市场为指导,企业在中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帮助,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但是,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的收益,不愿意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校企合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合作方式及合作机制不健全。当前大部分企业与高校以访谈和论坛的形式展开合作,其单调的合作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无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一些企业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较大的变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是融资方面的问题。受家庭条件的影响,政府资助和贷款成为大学生当前创业融资的主要途径,然而,这期间出现了较多的阻碍,如愿意资助大学生的范围存在局限性、银行发展中存在隐性障碍、学生对贷款方面因不了解而错过创业机会等。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多,而且政府和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度较低,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创新对策
1.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培养高层次创业型人才
(1)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该构建相互衔接的系统化终身创业教育体系。例如: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创设整体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其中,在大学理论教育阶段,高校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在实践教育阶段,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行业需求,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培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技能知识和创业能力。
(2)构建多元化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应朝着科学化、普及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结合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设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创业强化课程和专业融合性创业课程,逐步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完善多样化高校创业教育制度。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组织方式设置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的特点,全面整合大学生创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需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多种组合方式的实践基地,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综合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专业的创业师资团队,全面提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质量。
2.打造校内外政策支持平台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困境,要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多方力量,努力创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学校方面,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创设良好的资源平台,如创业专属资金、校内创业园区等,将优惠政策、校企合作的优势融入企业管理理论;在社会方面,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政策,合理设置较低的准入门槛,为其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家庭方面,家庭成员应深入了解创业理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心理支持。
3.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创业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应该不断加快创业实训平台和资金扶助平台的构建,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和服务结构;其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良好的创业援助体系,以便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再次,需要建设良好的创业信息网,为大学生的创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讯和服务;最后,综合创设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尽量让大学生的创业融资途径变得简单化,全面做好大学生创业融资、信息和设立服务机构等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大学生创业向前发展。
三、结论
在当前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并在其遇到困境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有效拓宽大学生的融资渠道,强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相比较发达国家有所缓慢。基于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结合当前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才培养运行机制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出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与规划以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是集教学、科研和学生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产学合作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相比较发达国家有所缓慢,高校中能够独立创业且成功的毕业生屈指可数。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日4日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起了号角。基于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
一、当前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企业的联动,通过有关学生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新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基地。但是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没有形成
首先是学校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还是以就业作为最终导向,从意识上还没有进行创业就是就业的是谁转变。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承担风险甚至失败的勇气和担当精神。而在现实操作和执行中,很多院校未能把握创业的理念。
其次是教师方面。很多教师对于学校实施了哪些创业教育措施不了解,没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他们认为,作为专业教师本职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学校某一特定部门的职责与任务、与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再者是学生本身方面。一是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就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二是学生还没有形成以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与理念。很多学生将创业的目的仅定位于赚更多的钱或者解决就业,没有真正地想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梦想。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人才课程体系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许多高校尽管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但大多数还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年级中匆忙开设,有些甚至就以公共选修课程或者讲座等形式代替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程与整体教学体系中相融合,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和其他课程缺少逻辑与系统上的联结与融合。再加教师课堂上基本上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使创业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而课程的开设本身也缺少行业标准的引导,课程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三)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严重不足
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是一门多学科、多能力培养且具有较强技术性要求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才行。但就现状来看,高校中兼具两类素质的教师十分缺乏,这也是制约创业教育质量的瓶颈因素。很多学校都是把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作为兼授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力量,就就会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增大,而创业教育教学也会出现流于形式或空泛理论的现象。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起点、高素质、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是当务之急。
(四)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没有跟上
由于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不够,对于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上基本上也是不够重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针对创业教育开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多高校还是生搬硬套传统的使用先前制订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统一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仍集中于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状态的价值评判,主要评价的可能还是高校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
二、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可以根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内平台,针对创业学生团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创业行为特点,科学地分析研究创业人才特点,将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沟通技巧、谈判知识、调研技术、职业礼仪等关键知识和能力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当中,以将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创业学生的经验分享、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二)基于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创业人才课程体系的构架,高校应该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从而建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可以根据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来结合当前国SYB、KAB等创业培训的标准,以工作任务为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开展,不断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的核心课程,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架构。其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该突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应该围绕着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的职业应用能力。再者,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运行情况,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最好能够编写出具有行业特征、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
(三)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高校可以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多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并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其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名师,聘请成功人士到校座谈、演讲,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也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与学院实行人才互通,共同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再者,设立一支创业孵化项目的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在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项目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直接给予指导。
(四)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建设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园的运行管理方面,应该要建立与产学研全程合作相适应的创业园扁平化组织架构,创新大学生创业园内部管理制度,设计适应大学生创业园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工作制度,以突出大学生创业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定位,突出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其实,高校应该要把大学生创业园要与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实现无缝的衔接,可以依托于专业实训来发展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项目,以构建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机制。再者,高校应该要扶持学生自办企业和引企入校,以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基于共赢目标的协同发展机制。
(五)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
首先,高校可以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平台,学校与创业企业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产品研发,申报进行创新创业类课题项目申报等,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促进教师和学生把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其次,也可以以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基地,大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再者,也可以由校外企业、创业指导教师、创业团队学生共同组成设计开发团队,共同开发设计产品。这样,不仅校外企业从优秀作品中挑选可以生产的作品,组织生产,形成销售的给予相应报酬,学校也可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共同申报国家和行业的专业大赛、专利申请,以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效果。
(六)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和考核标准,设计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构建静态和动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创业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体系。u价体系的评价主体范围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扩展到学校师生、创业项目导师和用人单位主管共同参与,从课堂教学的评价扩展到大学生创业园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评价,从而使评价体系实现跟踪到每个创业项目的完成过程以及学生在该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提升等等。
(七)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高校应该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的全过程之中,要结合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机制、运行机制等等,以构建起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园的发展不可浅尝辄止,不可表面化、简单化。大学生创业园将是把资本、科技有效组合的全新尝试,将是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有益探索,大学生创业园就是要使大学生创的起业,要使大学生创的真正是业,要使大学生创的业真正形成集聚效应的目的,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大学创业园发展刚开始起步,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使大学生创业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