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业基础论文

时间:2022-05-25 03:33:16

导语:在创业基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业基础论文

创业基础论文:关于优化大庆创业环境的基础分析

【摘要】综合分析大庆优化创业环境方面的保障基础与制约因素,有利于更全面客观的认清当前创业发展形式,从而对如何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优化;创业环境;分析;大庆

一、大庆创业发展环境的现实保障

1.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在原油开采方面,大庆油田2014年生产原油4000万吨、天然气35.1立方米,总产值相当于油气当量约4350万吨。根据大庆油田“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油气当量继续保持在4000万吨,这将为大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石化方面,大庆拥有年产120万吨乙烯和年产60万吨聚丙烯的生产能力,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1200万吨以上,全市石化行业能够生产150多个品种、500多个牌号产品。

2.具有较好的人文基础。长期以来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大庆城市之魂,并内化为大庆人的人文品质,拥有“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在人才储备方面,作为黑龙江西部科教人才大市,全市拥有科研院所及各类检测机构170家,7所大学,11所中高等职业学校,6个博士后工作站,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40人以上,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人,万人科技人员数量居全国前列,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800多项,有120项达到或者接近世界水平。同时,针对重点高校、归国和两院院士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专门出台了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在文化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歌剧院、石油馆、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展示馆、油田历史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奥林匹克公园“一场三馆”等城市标志性现代文体场馆功能齐全、面向社会开放,社区休闲健身和时尚娱乐活动场所功能完善。

3.具有良好的市政基础。一是用地空间较大。据统计,大庆市目前未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存有量达到800多平方公里,而且这部分土地多为盐碱土地和废弃土地,性价比很高用地的限制又少,可谓投资创业首选,其中工业用地基准地价最低128元/平方米。二是交通运输便利。交通保障能力较高,能够实现24小时之内通江达海、连通国际。滨州、让通两条铁路在市内交汇,哈齐高铁全线通车,客货列车通达全国,以大广高速为重点公路设施纵横交错,松嫩两江环抱,水路运输可直达俄罗斯边境口岸,同时重要交通节点全部实现立交,大庆机场目前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支线机场可通达全国多个主要城市,年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三是园区承载能力较强。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个产业园区、各园区水电气讯路热等基础设施完善,全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龙凤光明产业园、大同新河工业园、肇源大广工业园晋升为省级园区,以肇州杏山园区为核心区的大庆农业科技园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业园区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4.具有向好的发展氛围。经过全市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大庆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中国内陆最适合开办工厂城市等数十个荣誉称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安全环境、社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投资和创业提供了优良的软环境。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将包括我市在内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对该区域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陆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把大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油、石化基地和自然生态城市。

二、大庆创业发展环境的制约因素

1.认识层面。大庆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受其影响也较大,一部分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层面。特别是在油田企业,还有一大部分人在等待和期待子女“招工”、“分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大庆工作是否是“正式”的,成为很多大庆“本地人”择偶的重要标准和硬杠,这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婚恋观。

2.城乡因素。大庆建市时间较短,城市化水平较低,在城市化率的数字指标上,2014年末大庆市户籍人口(不含农垦)为2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43.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1%,上升空间仍然较大1。在城市发展质量上,主城区和小城镇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主城区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小城镇除了近郊城镇及几个特色旅游城镇以外,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在乡镇则相对薄弱。

3.环境因素。外大庆地区还面临着化学试剂、天然气湿气放空、井下压裂液、噪音、报废油水井管理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目前,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已达550万亩,占全市草原面积的53.2%,有的草原荒漠化程度已达95%;地下水局部超采,大庆西部已形成55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水位沉降漏斗,经过不断修复,仍存在37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水位沉降漏斗。部分油田区块采用三次采油,注入了油田化学品,有可能对深层地下水造成潜在威胁,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

4.产业因素。一是储采结构矛盾,后备资源不足。自大庆油田发现以来连续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当前已进入油田产量递减期,目前剩余原油储量约5亿吨,仅占可采储量的22%。受后备资源不足制约,大庆油田现在每年的原油产量递减幅度都在200万吨左右,到2020年,预计大庆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地方经济的增长很难弥补石油产量逐年下降的影响。即使乐观估计大庆地方经济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几乎不可能实现),增加产值也仅为30亿元/年。石油经济萎靡将导致将来这样一种局面出现――尽管大庆地方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而整体经济仍然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二是产业结构矛盾凸显,表现为接续产业未实现规模化。当前,大庆石油经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大庆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公有与非公有经济比重80.6:19.4,民营经济“短板”凸显。近年来,尽管接续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地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5%,石油工业增加值19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2%,仍然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的接续产业、正常的发展速度很难弥补原有递减的影响。

作者简介

朱艳秀(1983-),女,黑龙江大庆人,中共大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研究.

创业基础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创业基础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 建构主义理论是教育理论中较先进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研究中各学科融入建构主义理论于教育教学中,拓展实践基础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成果显著。当前创业教育在创业热潮的推动下,如何发挥创业基础课堂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创业基础课堂教学的研究怎样提升,把建构主义理论融入创业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实推动创业基础教育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创业基础 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与发展。当前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给创业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推动创业基础课堂教学,深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推进创业教育的根本。

一、建构主义与创业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的内部主动认知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应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课堂有三个特点: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内在学习动力是基础;第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知识掌握、实践效果是关键;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保障。

(二)创业基础课堂教学

创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学生创业灵感的重要创业教育内容。然而,从当前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看,创业课程建设大多处在基础课程建设为主的层面,距离山东省提出的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创业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课程建设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信息为基础,以训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创新技术为关键,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进行创业课程建设和探索,积极推进创业课程与专业知识理论的融合,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新模式[1]。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创业基础课堂教学

传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从培养创业者创新能力所欠缺的方面入手,课堂主要以基础授课、理论学习等形式为主,建构主义理论则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等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提倡自主学习,不依赖于教师知识的讲授,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着眼点在于大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的着眼点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整个课堂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基础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何提升创业课程的吸引力,如何使建构主义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是重大的现实课题。

二、现阶段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创业基础课堂教学问题

(一)过于依赖单一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大约有一半高校课程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提问为主,大约有一半课程更是以“全讲授”方式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讲授,忽视主体学习与实践,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教师授课模式化、教学内容单一化、课堂气氛沉闷化。当前创业课程教育现处于探索阶段,容易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而创业课程是一个交叉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同时课堂中对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创新方式的要求较高,需要与老师形成互动。但当前的教学方法压抑学生的主动思考,弱化课堂的互动效果,让学生抛弃独立思考、开发创造的能力,对新知识、新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难以深入学习创业基础课程,使创业基础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过于依赖创业理论教学,忽视大学生创业学习中的主体性需要。早期形成的创业教学课程,以基本管理、经济等理论学习为主,未形成创业教学课程体系,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基本理论武装。当前高校创业课程教师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他们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但创业课堂实际操作、创业课堂的情境体验欠缺,过于依赖教育课程的理论式填灌,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维度因教学知识讲授方式的单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连贯性大打折扣。就创业教育课程而言,当前仅停留在教学理论的学习层面,结合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方法较少,忽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时的主动实践性,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欠缺,无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论教学为辅助的创业教育模式[2]。

(三)创业基础教学教材薄弱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创业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沿用陈旧的学书籍,很少涉及创业学科前沿知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缺乏,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创新技术、创业能力的教材较少,体现创业基础教育特色的课本较少。课程设置中教材是重要环节,创业的一大特点是新颖性,现在创业教材不仅缺少吸引力,而且学生课堂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联系不紧密,有些教材缺少层次性,多以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理论为教材主要内容,内容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对创业基础教学的热情,甚至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当前教材内容的设置很少考虑学习主体的关注点,不能融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内容不充实。

三、完善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创业基础课堂教学方法

(一)模拟情境教学法

模拟情境教学法是指在一种模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学习者从中收获知识的过程。在创业基础课程中,师生通过共同设计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计划,通过六个阶段:确立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风险评估、产品设计进行教学活动,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模拟一个社会场景、模拟企业遇风险的情境、模拟市场竞争等,让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创业实战,切实让学习者感受到创业实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创业课程,把创业教育课程与建构主义理论相融合,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教学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式[3]。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通过展示、评估、优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建构主义课堂中应用广泛,建构主义课堂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让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创业基础课程要突出学生课堂互动,围绕学生反馈的信息,深入案例,结合实际提出创业基础教学的主要结构框架和内容,让学生在课上切实学到创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甚至达到基础实践的效果。同时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教学水平提升。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教学目标上,更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教学体系,必将推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数字、线条、颜色,融合一个思考中心,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形成千万个关键点,再由每个关键点在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大型数据网。运用该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知识感染力,避免传统课堂带给学生的知识叠加,硬性填塞,让学生学习创业基础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把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脑中知识网络,加深记忆。在传统教学内容中,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较少,但创业基础教育重视与专业的融合,需要涉猎多种学科的知识,当前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核心技术、创新思维等要求更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把这几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迅速接受就成为创业教育的重点,思维导图教学法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建构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与方法,切实优化创业教育课堂,完善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内容。

总之,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在创业课程建设方面,教师在创业课程中要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综合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因素,建构探索、整合、内化、意义的教学模式,促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作用,长期来看,该理论应用创业课程教学中因其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强,为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直接的经验借鉴,也将因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而被更多的高校接受、采用。

创业基础论文: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

摘要:在当前时期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也成为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对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们就从农科类高校角度出发,对其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的建设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基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做好创业基础实践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保证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予以支持,这也是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统一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的组织领导予以保障,通过加强统一领导,来强化组织保障也是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农科类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办学条件与特点,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包括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办公室、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教学实践管理小组等,负责创业基础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整体规划、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管理监督与进度把控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选派有多年创业指导经验的资深教师和相关专家组建评审小组,对基础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从而为基础实践教学的调整和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保障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高效有序开展。

二、加强基础建设,强化资源保障

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作为基础保障。对于农科类院校而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是尤为必要的,除要加大投入建设常规的创业实训基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外,还应为农科类专业学生在专业方向的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设备、仪器和必要的研发资金等资源,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创业基础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创业基础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资金利用的监管,应建立专项资金,以满足创业实践基础建设与设施设备更新完善的经费需求,并要通过严格的监管,保证专款专用,严格杜绝专项资金的随意挪用、占用,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资金基础。此外,还要加强对其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包括校园文化资源、人脉资源、专业课教学资源等,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提供服务与支持,全面保障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师资保障

创业基础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一样,都需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予以保障和支持,因此,在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的构建中,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硬的强大师资队伍,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一方面,农科类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强化教师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能力,也要定期组织针对创业教育教师的经验交流与教学讨论,可聘请农科方向创业指导的专家来校做担任专业顾问,增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创业教育知识培训,立足农科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通过各专业课教师将创业教育及实践的相关知识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当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创业基础实践的认识,也为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也是保障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农科类高校应在准确把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创业基础实践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管理规范等,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方面影响因素,针对“教、学、管”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范把握,确保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科学的指导,保证实践教学的良好顺利开展。此外,还应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各类违反管理制度规定的行为制定明确合理的处罚办法,严格公正的落实各类处罚决定,处罚并非根本目的,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能够更加自觉的遵守相关制度,保障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保证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效果。

总结:完善可靠的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必备要素,在现阶段农科类高校创业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高校应注重对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建设,并结合实际对创业基础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机制进行完善构建,以此来满足创业基础实践教学开展的各方面需求,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自主创业与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业基础论文:民办高校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探索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和关注。课程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以汉口学院为例,在民办高校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基础课、专业课的开展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现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几种形式:第一,开设《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作为选修课。第二,开设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如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第三,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企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利用选修课或者是课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脱节。

课程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很多优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固定的选题和内容,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创新实践活动多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能有效促进合作交流能力。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去,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

一、增加与专业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思维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是创业的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经途径。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开发训练、课外研讨等形式,增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外投入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时间,这样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一)项目开发训练案例――以人力资源专业“开发应用程序”为例

实践活动名称:项目开发训练。

面向专业:人力资源专业。

实践活动学时:4+20。

实践活动环境:自主创新实验室 硬件:微机 软件: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极域。

项目开发任务分析

1.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对企业员工人事信息管理等操作的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按时按量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2)模块代码能正常运行。(3)提供合理的测试数据。(4)撰写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2.参与者分析。(1)参与者是已经基本掌握了VFP的操作技能:创建数据库和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表单的设计、菜单的设计等。(2)具有搜索资料的能力。(3)大部分的参与者还没有把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实例的经历,没有掌握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

实践活动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综合运用VFP中的各项功能,创建数据库、表等;正确编写代码,熟练运用SQL语句;了解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

2.思维与方法方面。学会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分析需求,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交流。

3.习惯和态度方面。提升小组合作意识。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设计任务,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4.创新创业方面。鼓励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开发模拟创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开发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掘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培养。

项目开发训练设计

1.准备阶段(1学时)。教师讲解项目开发要求及评分标准,记录分组情况,介绍网络教学平台上微视频、ppt课件等的下载方式;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分组原则,展示自身优势,自行分组;通过分组,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实施阶段(开发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建议20学时)。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需要的资料,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则查询资料,确定需求,小组讨论,分配任务,根据分工不同,分头完成子任务,遇到疑难时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独立性,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答辩阶段(3个学时)。教师点评小组提交的作品;学生则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小组的分工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交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及体会,最总提交项目开发总结报告;通过项目总结展示作品,使参与者体验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答辩时,需要提交小组作品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评价时除了关注项目成果及提交的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外,加入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评价。评分包含项目成果、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答辩表现、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评分标准如下:

1.项目成果(40分)。评分标准:操作人性化,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测试数据丰富。

2.开发总结报告(20分)。评分标准: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翔实,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合理,界面设计美观,测试结果无误。

3.答辩表现(20分)。评分标准:重点突出、阐述清楚,表现自然、准确回答问题。

4.创新性(20分)。评分标准:设计思路、方法、功能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

(二)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总结和反思

在项目开发训练中,由教师布置与专业相关的选题范畴,由学生自主选题,通过课程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选题、设计、实现、形成报告、答辩。项目开发训练,只提出了选题和评分标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微课将课堂教学延展到了课外,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时间地点也由学生自行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综合开发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完成项目。学生素质不一,也存在着有少数学生浑水摸鱼,应付了事,这需要教师完善评分细则,杜绝这类情况发生。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带动作用

教育部早在2012年2月就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建立本科生参与的各种科研项目,搭建本科生的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去。

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优势,结合“导师制”的科学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可以项目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在实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依托,将科研项目中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学科前沿介绍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

三、“以赛促建”的推动模式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多数认为不是专业课,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可以放低要求。学生缺乏竞争,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源头。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来推动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和历练,不仅可以增强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赛促建”案例――以“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为例

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汉口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主办、教务处协办“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参赛准备的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大赛的活动策划如下:

“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活动策划

为促进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同时贯彻实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我校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竞争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校的教学成果,特举办汉口学院首届“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

1.大赛内容。此次大赛分为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三个组,要求参赛者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作品。

2.参赛对象及形式。参赛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参赛形式:个人参赛,每位选手可以同时报名多项。

3.活动口号:你做我看。

4.大赛安排。

前期宣传阶段

时间:9月23日―9月30日

方式:(1)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宣传。(2)在校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初赛

时间:10月1号―12月1号

方式:在网上提交参赛作品,网上互评

决赛

时间:12月14日

方式:(1)由入围选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初赛作品进行修改指导,在决赛时进行展示比拼。(2)邀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5.作品形式及要求。(1)作品题材不限,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2)要求作品为原创,不得抄袭、套改。(3)要求形式活泼,色彩丰富,素材最好为原创性。(4)提交作品以学号命名,于12月1日前上传。

6.评分规则。(1)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2)注重创意和感染力。

7.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共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二)“以赛促建”实践总结和反思

本次大赛是在大一的上学期举办,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吻合,任课教师和大一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任课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中形成了比作品、比创新的竞争氛围,通过大赛,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阅中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网上互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实践证明,“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的方式,此次“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全体大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参与了,参与面广,对所有参赛者的创新创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规范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开放创新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和网络设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大赛提供准备场所,并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大学生计算机服务公司,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将学校的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业务外包,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计算机设备维护、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增加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来,让学生具备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

创业基础论文:专业为基础,创新促创业

在“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启动现场,教育界专家和各院校代表分别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表了观点,分享了经验。

王佐书(全国权威教育专家):

教育的规律有3个:第一,用才规律,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第二,育才规律,学校如何培养这些人才;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对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以及学校培养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人才。

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要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萝卜”式的教育。这是对学校功能性的要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但是需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真的能做到“腌萝卜”吗?

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腌”的功能,不同的校园文化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4层:第一层,物质文化;第二层,行为文化;第三层,制度文化;第四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制定制度文化,并用制度文化约束人的行为,约束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形成了学校的风格和风气,提取风格、风气的本真,就形成了学校的校风、校训。

就“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的“精准帮扶”来说,学校首先要有相对准确的定位,外界才好精准帮扶,先找到病因,再看下什么药。学校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定位,首先,三才(材)一化,即人才、教材、器材和校园文化;其次是4个关键,一是定位、目标、特色;二是规章制度,这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切入点;三是评价系统,这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四是教学目的,体现着教育理念的中心、教学的改革。

培养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方式方法和不同的“三才(材)”要求。培养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在体系中找到自身的空白因素、薄弱因素,找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帮扶中的“精准”二字,找到可靠的落脚点、研究点和着力点。学校应该开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清单,为精准帮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因此,对于精准帮扶来说,学校首先应该看准社会需要的人才,制定与时俱进的用人标准;其次,应该定准培养学生的类型和规格;第三,针对规格,精准找到并用好针锋相对、与时俱进的“三才(材)”;第四,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精准帮扶中,始终应该“准”字当头,贯彻始终;在“精”字上,始终要求用人精益求精,工作精雕细刻,为国家培养精良的人才。

马陆亭(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研究员):

我想从4个方面谈一下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清晰中的困惑。为何当前创业教育如此热门?一方面,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都达到700多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创业属于高层次的创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有好处的。当今的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学术数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的水平,论文的引用率达到世界第四,科研、教学经费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是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社会在转型,二是教育自身有其规律。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有报道称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我认为这个比例如果能达到1%或2%,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大学生创业缺乏很多要素,比如资金、经验、人脉,在这种情况下成功率注定不会太高。如果把创业单纯地理解为解决就业问题,那就将创业的价值狭隘化了,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是社会经济形势向前推动的重大动力。

第三,高校的责任。过去的高校被描述为象牙塔,与外界没有往来,但当前的大学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具有社会性。同时,大学还需要具备制度性、开放性、公益性及专业性,保持自身的规律。

第四,育人模式的构建。“高等教育是培养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培养需要具备3个特征: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上述3个特征均为定语,最后落脚点为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是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近些年,我们的人才培养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技能及思维的训练。知识是传授和记忆,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心智训练。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一定的共同性,二者均首先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实现“岗位创业”,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岗位创新创业。同时我们一定要鼓励学术创业,要善于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及科技技能进行创业,这样的创业才能带动将来社会的发展,才是高等教育创业需要鼓励的方向。育人模式的构建,一方面需要结构化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

赵云山(包头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毫无疑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和研究型专门医疗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包头医学院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组织领导机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评价激励机制;成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团,对二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小组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成立了就业创业教研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实验、项目科研、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孵化等四大平台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节、青创节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创业活动。同时,积极发挥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者和创新创业典型示范作用,多渠道深度挖掘他们成功经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

近年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创新创业作品的质量、涉猎广度来看,与综合类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认为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指导,巩固完善现有平台建设,依托如“因为有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对校园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实训基地、孵化基地等为创业项目的落地、成果转化等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要促进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

陆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014年我们曾经对我院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高中进入到大学,68%的学生对创业一无所知,83%的人之前从没考虑过创业。基于此,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所学应用于实践,我们多渠道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分层次分类型地重点打造校内外两大实践平台,在校内打造创业实训中心、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大学科技园;在校外,签署了7家合作园区。截止到2016年1月,在校内平台开展创业实践的项目有26个,公司有32家,在校外平台开展创业实践的公司有26家。

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真正投身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选择创业项目。我们认为一方面要以创新推动创业,将科技创新含量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为此,我们构建了“三层次两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即动员层、基础层、提高层逐层提高,课内授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与研究性学习平台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倡“依托专业开展创业、通过创业促进专业”。学院在创业项目遴选时,也注重扶持以专业技能进行创业的项目,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更多优惠。2015年入驻创业教育中心的创业项目中,专业创业的项目比例达到93.2%。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导师团队,并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并对入驻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实行“双师制”,一名导师负责创业项目专业技术指导,另一名负责创业项目运营管理指导。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了项目基金,成立了600万元的南信―紫投学生创业基金,加上市区两级政府配套给学生的资助基金,可撬动资金达1800万元,用于扶持在校生及毕业5年(含5年)内的学生创业。2015年经过3期项目遴选,基金共支持了33个项目,资助总额达780万元。

解廷民(中国政法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教育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的供给驱动转向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由单纯强调就业向就业创业并重转型,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融资、场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高校也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但同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存在工具主义取向,对创业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奢求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部分院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单一、设置不灵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和实践经验,很多授课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很多上课的学生也没有创业想法。

此外,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市场经营经验少等因素,也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观因素,部分创业甚至是迫于压力的被动选择。

王菡(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副主任):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小鱼前游,大鱼护航”的理念,建立了政策保障、课程为基、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多元交流的“五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政策方面,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创新学分,提高实践学分比重;实行课程免修制度和基于创新实践的“提前”毕业设计制度;将创新实践纳入到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加分和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体系中,实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等。

课程方面,设置了A-B-C三级创新创业课程群体系。A阶段主要面向对创新创意感兴趣的学生,注重通识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B阶段面对已经有创意构思或创新产品原型的各年级在校学生,侧重实践,全程引导;C阶段面向已启动创业实践的各年级在校学生,对接资源,定向扶持。

在项目驱动上,学校以创新和创业项目为抓手,首创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管理新模式,设置校企、教科、校际、跨专业的协同创新群,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选题、经费使用、团队组建、技术培训、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成果转化、创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基地建设上,率先建立了以“1个北邮WIN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4个创新实践特色基地”为支撑的实体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配备专属场地和人员编制;依托重点学科,发挥行业优势,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将实体创新创业基地与科研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相结合;吸纳校内外优质导师资源,建立如“因为有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多元交流,推广应用。将技术提升、成果转化等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连续7年举办“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参观人数达7万多人次;举办学生创新论坛、创新沙龙、创新工作坊,承办“互联网+”大赛,参加世界电信日、教育博览会等活动,开展多元交流,形成独特品牌效应和广泛社会影响力。

王滨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与创业实训中心主任):

目前,学生创业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主要有3类:第一,学生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的地位不同。很多学校都有地域和经济的限制,很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第二,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创业起步晚、问题多。第三,家庭观念是导致学生放弃创业的最主要因素,相比创业,很多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所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保送研究生,其余的也大多去考研和找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惯性,需要我们花时间来慢慢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业比例最高不超过3%,但我认为目前在任何高校内谈论创业比例都是不准确的,创业比例大不代表创业效果好,我们要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们的创业不再纸上谈兵,不再昙花一现。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七大类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业理论课、基础课、管理课、实践课、法律课、领导力提升课和创新创业通识课。其中,我们的特色在于创新法律课和通识课,组织学生学习专利法,从开始创新就要教导他们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创新创业的一大前提;通识课是每个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我们也会用一些成功创业家的例子来激励大家积极创业。另外,我们的创新实践课也极具特色,分创新研修课和创新实验课。在创新研修课上,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和教师团队优势,用科研反哺教学,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个行业最新的发展形势;创新实验课上,我们利用学校已有的创新套件、原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站得高,望得远”的效果。

近年来,我一直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对于院校、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我主要有3点建议。就学生而言,成功创业的秘诀在于“新”、“勤”,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是靠不断创新积累而成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创新项目来反复锻炼自己,培养意识和能力,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创业不急于一时,很多成功者都是二次创业,如果在毕业时还没有思路,不妨先去大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找找灵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对学校而言,不要一窝蜂地建设创业园,搞“面子工程”,也不要一味地看重创业比例,这样不仅会使创业园资源荒废,还会打击创业者的信心。

王巍(黑龙江工程学院科技园副总经理):

依托科技创新资源,融合“双创”先进理念,黑龙江工程学院从2014年开始筹建黑龙江工程学院科技园,并实行一园多区的功能布局,即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三大区域;依托地铁一号线沿途的高校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条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科技产业经济带,组建系统化、成规模的哈尔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联动群落,吸引优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科技园在孵科技企业达29家,创新创业团队19支,2家企业年收入达500万元。

目前科技园一期建设以学校特色专业学科为载体,建成黑龙江省内第一个创业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组建企业家、KAB(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创业指导教师和科研骨干“三位一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吸纳科技企业,实行“一带一”特色孵化模式,通过一对一帮扶,为种子企业与初创团队建立起“人才、技术、理念、商务”四通的合作模式。

规划打造黑工程品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例如,输入端集群开发演示平台既能为创业团队提供路演空间,也能起到创业教育的示范功能,开发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思维;多功能电商平台深入实践“互联网+产学研用”,建立融合传统商贸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商务体系,开展跨境电商合作,实现国内国际、线上线下O2O双轴互动协同发展;金融资本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筹划项目运作、私人财物服务、资本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通过丰富的金融投融资服务内容帮助孵化企业迅速成长;创客工坊是大学生的造梦空间,为创新团队提供创新示范、产品研发、样本制作、小规模生产。通过这一系列平台的建设,科技园逐步成为一个集资源、服务、信息、孵化为一体的生态化发展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实习记者谭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创业基础论文:《高职创业基础》课程设计实例研究

摘 要 从2013年开始,原则上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国家并出具了课程大纲,从2015年开始要求高职也需要开设该门公共必修课。该门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需要充足的实践教学相配合,应该是贯穿整个高职三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相关实践环节,将课堂理论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优化课程考核形式。

关键词 高职 课程设计 实例

1课程性质

通过开展创业基础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具体任务分解:

(1)开课教授创业基础知识:开展基础创业知识与核心创业能力提升的课程;

(2)体验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使用创业模拟教具、创业项目路演等模式。

2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教学,高职学生在如下三个方面实现发展: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3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3.1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对全校所有专业,建议所有学生开设,实行“全程、全员、多元、三级参与”的教学模式。

(1)全程:融课堂教学和专业融合形式。结合专业特色,改变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全员:授课教师全员化,即专业教师、专兼职创业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创业职能部门等;授课对象全员化,即适用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

(3)多元:①入学教育:新生入校由各系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相结合。②主题班会:各系(院)分学期举行专业教育、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赛事指导等主题班会。③课堂教学:分一个学期开设,即第四学期开设32课时的必修课。④讲座:针对各学期实际情况,举行优秀毕业生创业讲座。⑤课外培训:由学校举办创业SIYB培训班,提高学生实际创业能力。⑥创客沙龙: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展创客沙龙、创客项目训练等。

(4)三级参与:A.校级专业教师、创业指导教师参与开展创业指导;B.系(院)级辅导员教师和选聘教师承担创业指导;C.创新创业协会开展创业活动、创业征文、创业讲座等活动。

3.2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创业基础”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公共必修课,32学时、2学分。课程安排主要分为18次课(见表1)。

4课程考核

作为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的考核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二部分满分是90分,创新加分满分是10分):

(1)课程内容的考核:主要分为《创业计划书》;占成绩的50%;

(2)平时的课堂表现:按照考勤来算,占成绩的50%;

(3)创新加分:如果学生能在课程之外,通过参加创业培训、创业赛事、创业孵化等实践环节,获得比较好的结果,直接按照20%来算。

5课程实施

5.1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带有经验性质的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在教学中采取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多元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5.2教学评价

5.2.1学生评价

(1)在评价内容方面,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

(2)在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过程评价。每个学生建立《创业计划书》,记录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过程。

(3)在评价方式方面,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使用的是过程考核,而非终结性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适当突出过程评价。采用考查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5.2.2教师评价

(1)通过教评教、学评教等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效果进行评价考核。

(2)通过课程教学交流会及示范课的形式,定期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3)教研室对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听课活动,以规范、监督教师教学质量。

(4)根据学院教师管理条例对教师进行评价。

6其他说明

(1)创业基础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践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课程以两个小班组合教学形式进行。

(2)在教学中,使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创业资源与机会整合,创业实践、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技能。

(3)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

(4)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创业沙盘演练等工具;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优秀毕业生、企业人士创业沙龙、创客空间项目演练相结合的方法。

创业基础论文:以“企业预备役”为教育理念的创业基础课程建设

摘 要: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结合点,创业型经济时代赋予了高校从适应型教育走向创业型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必须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而课程如何建设,如何为应用型教育提供支持,是各校探索的重点。本文以“企业预备役”为教育理念,探索创业基础课程建设。

关键词: 企业预备役 创业基础 课程建设

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所谓自主创业,首先要突出“自主”,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自主”的能力都没有,那么,再怎么从政策上鼓励、从资金上支持,或许也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要小心落地,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创业“短板”太多,因此,创业教育的引导和鼓励比休学更重要。两年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业基础课程建设围绕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以“企业预备役”为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一、“企业预备役”教育理念

企业预备役,区别于作为企业补充人员的“企业预备队”,是在真实环境中训练过,随时可以定岗工作的人员群体。而“企业预备役”则是为企业某一部门或全部生产流程中能够随时顶岗生产的团队,且只需简单培训后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企业预备役”教育理念是一种高校与企业的校企新合作,有效实现了企业用人战略储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即学生在校期间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从个人定岗实习到团队包岗实习,甚至是形成创业团队。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就是坚持“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学校品牌靠专业,办学经费靠产业”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学院围绕产业开专业,教师依托专业办企业,变“消耗性的实习教学”为“经营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用独立创业带动岗位创业,实现了“企业预备役”的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

二、以“企业预备役”教育理念的创业基础课程建设

以“企业预备役”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探寻更加符合应用性职业型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目标,更好地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彰显创业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为实现学生能团队包岗实习或创业,创业基础课程“以职业荣誉感为切入点,以提高职业精神为主线,以岗位创业训练为重点”为目标定位,同时依托学院各的专业经济实体,共享校园全真创业实战平台,努力构建全程体认创业基础课程。

学院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长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社团为载体、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创业教育体系,“分享创意,培育创客,鼓励创新,实践创业”,组织开展了创业体验、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学院创业氛围浓厚,师生创业活跃,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实践者。

(一)以实践为载体,激发创业热情,培养职业荣誉感。

1.激发创业热情

课程内容方面,创业理论课部分以“教学围绕社会、专业、学生实际”的原则设计专题教学,利用晚自习时间灵活机动上课。在基础理论课上,为避免学生单纯学习枯燥的理论创业知识,在每次课中授课者让在校生本人穿插讲述和课程内容相符的学生创业案例,让学生感到创业是切实可行的,又能给学生提供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创业实践课部分,让学生菜单式选择,注重学生的创业体验引导。

考核方式方面,部门教师集学院创业团队之力开发了校本手册《创业基础学习手册》注重理论必修和实践选修模式,这种破常规、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2.感悟创业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创业教育,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同学们寻求创业机会,践行学院“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理念,职业发展中心组织举办了“创业榜样”励志故事分享会活动,每年有近500人参与,并从中选拔10名选手入围决赛,讲述名人创业故事及自己身边人的创业案例。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斗志,点燃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活动积极推动了大学生勇于实践、挑战自我,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创业缺少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利用学院提供的机会努力锻炼提高自己,在创新、创业、创品牌的道路上前行。

3.交流创业心得

每学期,学院都会请我校优秀毕业生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获得者开办创业讲坛,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并提供平台让学长与学生互相交流创业心得。

4.提升创业能力

为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我们与学生共同开发了全新的创业能力体验活动――“奔跑吧,合伙人”。该活动模拟了现在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和“急速前进”。活动以跑步活动为主线,分为考察创业者对环境认知度的“诗歌寻找学院方位”、体验创业者细心做事能力的“学院寻宝”、体验团队成员分配及创业耐力的“铁人三项”、考核创业者细心及方向感的“奔向大金山”、体验创业者沟通能力的“寻人围圈踢毽子”及考核创业者营销和经营能力的“中环销售大比拼”6个环节。根据活动规则,每个团队的同学在活动中只带20元钱,以让大家体验想要做一个创业者,必须具有理财能力。此次活动每个环节都简单而富有趣味性,小组成员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在活动中感悟创业者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体验式的活动体会到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心、事业心、守信誉;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交际能力、营销能力;知识素质: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行业相关知识;心理素质: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敢为性、克制性、适应性;身体素质: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经历旺盛。参加上述活动相比课上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体会更加深刻。

5.调研创业项目

为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普及创业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前期调研、行业调研,为学生第四学期(寒假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引路。学院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创业项目调研大赛”。

决赛规则融入了抽签、抢分、PK等元素。决赛分为调研陈述和团队PK两个环节进行,其中汇报内容70%、PPT制作4%、团队形象10%,其余16%为抢分,即在每个组汇报后设置抢分环节,由对抗组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汇报组回答完毕后,除汇报和对抗小组之外的其他小组,可以通过抢答器抢得一次提问机会,最多可有两组抢得提问机会。每次提问和回答的小组可抢得0-2分。8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最高可抢得16分。在2个小时的创业项目汇报和现场团队PK两个环节中,各创业项目团队以各具特色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经过调研得出的创业项目及其市场前景。

从方案下达到赛前辅导直至决赛,需2个月时间。每个参赛团队在各系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项目调研活动,不仅学习了调研课程,而且进一步培养了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今后,学院将加强专业教师对不同阶段学生活动的指导,为实现“企业预备役”的团队培养目标不断努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6.规划创业蓝图

我院每年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学院的创业团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系推荐和组织作品初赛、复赛选拔,晋级决赛。

创业计划大赛旨在为搭建学生展示成长平台、投融资对接平台,发现学生创业创新人才,为我院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推动学生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激发全社会关心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为企业提供创意支持。学生在活动中设计了创业计划,企业创意阶段的学生能够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今后企业的创业计划;而已经进行创业的团队,调研时能够增强自己的创业信心,同时为今后团队的发展考虑更加全面。

(二)以学长为引领,组建创业团队,提升创业竞争力。

创业基础课程在师资建设方面,形成“校内教师+校外创业讲师+学生创业讲师”模式,体现师资多元化。在学生讲师讲解创业经历时,能吸引学弟学妹们的关注和参与,“学长制”能促进形成以学长为引领的创业团队。目前,学院以“企业预备役”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在校生已组建了83个创新创业团队,完成授权专利232项(含1项发明专利)。已完成托管养老院的护理部、承包汽车4S店和吉林一汽佳宝生产线等项目,并参与齐齐哈尔市中汇城项目建设、市中心城区街道立面改造、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机床再制造等工程,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人才不能关在“象牙塔”、单靠“课堂”培养。育人必须走协同培养之路,校内外的各类主体、各方资源,培养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应共同参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止境,教育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坚持需求导向,“回归”应用,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的趋向。以创业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体认创业过程;以教学改革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中激发创业热情;以校内资源为平台,让学生在“玩”中收获创业成功;以建设成果为检验,让学生在“乐”中提升创业品位。以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创业者为个人培养目标,以寓个体培养与团队培育之中的“企业预备役”为团队培养目标,大力普及创业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创业文化。

创业基础论文: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势下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能力的必修环节,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切身的教学体会,从引起学生足够重视,精心设计实验内容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三个方面对改革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焕然一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在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

总理曾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本科教育,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创新型人才除了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然而,目前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增加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成绩在整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基础实验课的成绩占整门课成绩的比重较低,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只要理论课能过关,这门课基本上就能过关了,于是不重视实验课的课前预习和思考,实验过程不求甚解,不会做或做不下去就抄别的同学的实验数据,最后蒙混过关,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实验课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从而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

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应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到创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两者都不可缺。

1.重视验证性实验,增加学科前沿知识。验证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和理论教学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如果连最基本的验证性实验都没有很好的完成,所谓创新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熟悉了基本元器件的识别测量和电子电路连接的基本过程,仪表仪器的使用方法才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才能完成难度更大的综合设计项目。在教学中要重视验证性实验,同时增加一些代表本学科前沿领域或从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设计和调试的电路规模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例如设计简单音频功率放大系统、简单的交通信号灯、简单数字频率计等综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进行设计与安装调试。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构思设计总体方案,然后进行基本单元电路设计,选择合适的元器件,计算参数,设计原理图,最后进行安装和调试。实验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设计性实验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很受学生喜欢,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转为主动参与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

3.增加集成电路应用实验。当今社会,集成制造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科技发展新水平,并且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专业岗位要求,在实验的安排上,必须删除一些陈旧、单一,且与实际发展脱节的实验内容,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合进实验内容中。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上,就是要增加集成电路应用实验,减少分立元件电路实验。如在做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时,可以将“串联直流稳压电源”、“OTL功率放大器”电路实验等以二极管、三极管分立元件为主组成的实验内容,代之以“集成稳压电路”、“集成功率放大器”等集成电路元件为主的实验内容。通过接触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学生拓宽了视野,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全面施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实施方法的开放和实验场地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设计课题的多样性,学生可自选课题或自命课题进行设计和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实施方法的开放是指实验中不强求教学进度和实施方法的一致性,而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场地的开放采用定时定向开放、定时开放和定向开放3种模式。定时定向开放是指为确保基本教学内容的有序实施,由教务部门统一计划定期向有关教学班开放;定时开放是指在计划时间外的空档时间对所有学员进行预约开放;定向开放是指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开放[2]。实行实验场地的开放充分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安排和支配时间。

1.实验指导改“细”为“粗”。以引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启发中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进行探讨,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

2.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开设实验专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专题查阅资料、确定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路装配、调试、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最后写出有分析的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3.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这里结合实际情况,列举我校一项典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它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本科各年级均可申报。以四川大学为例,2015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共计约2000项左右,按项目级别来分,其中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级项目200余项,校级重点项目200余项,校级一般项目400余项,校级项目900余项;按项目类别来分,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100余项,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创业实践项目10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800余项。所有立项项目涉及的学生人数多达数千人,他们都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不仅如此,项目的涉及面也十分广泛,可谓包罗万象,以笔者所在的电子信息学院为例,如“基于2F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演示系统”,“WIFI智能LED一体化路灯”,“基于DMD的多元探测成像系统的设置”,“‘Myflycycle’――自行车电子手环感应锁”等,都是集多样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典型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相信学生不仅在综合实践能力上会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电子科学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及实验场地软、硬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使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回归其应有的地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其将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能够成为弄潮儿。

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模式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课程传统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经过将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引入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研究。针对应用项目教学模式下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达到优化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核心是“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强化创新驱动”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实现深化改革目标,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应用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培养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体工程学课程是室内设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非常讲究应用的技术学科。它作为设计的基础,其内容在室内设计诸多方面中应用,使得学生掌握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方法和规律,形成具有人体工程学意识的室内设计师。

1.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人体工程学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容量非常大,它作为完善室内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室内心理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以及家具尺寸、摆设设计等内容;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状、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依据;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4)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这对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方法和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其授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向实践过渡,从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教授此课程的老师大多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绘制和记背相关概念与数据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意义,缺乏创新性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体工程学教学与行业发展的主动适应性不强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设计的需求日趋增加,此专业也发展迅速。设计理论不断更新,设计技术和工艺快速进步,而人体工程学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性不够,以致学生所学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

(2)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性不强

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多数师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多以感官为主缺乏理性。人体工程学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再者有实践的课堂上实践大多都是教师给出的都是虚拟案例,缺乏实际项目练习。

(3)授课课堂主体定位不明确

授课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定位为引导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活动中,教师大多很负责,充分应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灌输知识给学生,学法缺乏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2.大学生创业创新模式下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桌椅设计》引入室内设计人体供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目前学生的视角下来解读高校课堂桌椅的最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当代高校学生的因素,通过调研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部《基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大学生人体尺寸的研究》项目的数据及其结论使得尺寸符合大学生生理尺寸和人体动作尺度保证大学生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坐姿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疲劳和不舒适感。

(1)教学模式上

多维教学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教学:

①调研报告;调研我们现在学校现有校园环境下――寝室、教室、绘图室等空间中的桌椅、寝具等硬件设备,用人体工程学的眼光去发现现有校园生活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内容将调研搜集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重点在深入发现问题确立研究项目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该项目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②结合项目课堂实践安排;根据学生已有的调研报告将每节课程安排成一次次小项目的设计。

(2)课程内容与专业现状的衔接与调整

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教师布置大量的任务由学生动手完成,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室内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应注重人体测量学及应用,空间环境行为与环境心理的知识相对应,相应删除人体工程学关于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相关知识。1)调研(方法)、思考并产生自我观念与想法,2)集思广益(方法)、查阅、咨询、讨论,3)明确基础课(人体工程学)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融合的培养思路,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素质现状具体分析,4)适应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计等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改革,5)分步实施与后期专业课程相结合推进项目进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分组分阶段完成项目内容;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该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为优秀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结语

引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模式于基础课教学将弥补当前室内设计基础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态,使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自主选择性。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兴趣及实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与其社会产业发展的需要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摘要: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提出,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是适应社会形势的举措,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必不可少,主要包括师资保障、资金保障及社会大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或者是相对稳定和保守的民族心理,教育倾向于“学而优则仕”。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一份体面而又稳定的工作,学生习惯了常规,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动力,创业尚未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择业和成才之路,但事实上,今日的大学生已非昔日的“天之娇子”,经济下行带来就业难的严峻现实,也需要他们转变观念,实现自主创业。但创业本身又大有学问,决非单凭青年大学生的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来指导和操练。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不仅适应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形势发展,还可以创业促就业,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业课程建设,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缺乏理论基础及必要保障机制等问题。

1理论基础

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顶层构架,是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等都是理论基础和理念在具体层面上的运用和落实,是基本的、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1.1哲学基础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更好的改造世界,使之更适合生存和生活。认识的价值追求在于把握认识客体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内核,并对其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真理。但最终是为了实践本身。就真理而言,列宁指出:“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因此,真理是对认识客体诸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客观反映,也具有满足认识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具有价值属性。马克思哲学理论对实践的高度重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的最终是为了实践本身。

规律是客观的,对规律的探究和认识形成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在不断的演进中进行着自身存在形态的完善改造,其存在形态完善与改造的成果,又在科学演进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反映到社会中,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到教育上,便可能是一类新学科的产生。世界是可知的,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把握利用规律,形成新的实践,进而充实和完善认识。

创业教育让学生把学生的知识从狭隘的理论中解放和解脱,化成灵动的实际。但是创业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单凭创业者的一腔热情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和实际的经验作为后盾。养成学生系统的整和自己的全息意识、形成认知能力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也有必要性。

1.2社会学基础

在关于社会内部系统的理论中,涂尔干、斯宾塞等人将社会视作如同生物体一样的有机体。这种建立在庸俗进化伦理论基础上的社会学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所阐释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却有其进步意义。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在该系统中,各要素的活动不可避免地相互联系,这种关联和互动是社会内部活动的基本特征,社会正是在这种关联和互动中才能实现进步和演进。因此,各要素不可能独立存在,而应当且必须在其它要素的协同下才能获得自下而上的空间,譬如学校教育活动与社会其它活动间就始终存在着互动关系。那么,对社会及其各要素的认识和改造同样也不能依赖于单一的视角、单一方式和单一的手段。创业是艰难的,非单纯的,它对学生能力有一种综合性的、全面的要求。要求学生综合的、全新的、联系的考虑各种因素。

2保障机制

2.1资金保障

没有资金保障,再好的创业教育蓝图也只是空谈。高校要进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至关重要。而创业教育的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它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课程开发、实践活动、教师培养等方面都需大量资金做保障。否则,创业教育课程就会陷入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的恶性循环中去。目前,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及相应的实践条件和环境,我国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课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室里。此外,经费过少,势必导致创业教育理论远远多于实践,更没有条件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来校讲学。

要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瓶颈问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给该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多的创业实习经费,避免闭门造车专注于空洞理论。充足的资金保障,还可聘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及校外专家,从根本上改善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不强、创业教育目标难达到的问题。

2.2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从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来看,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体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做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应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建立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的教师、商院经管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及学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其次,鼓励教师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再次,创业教育师资的构成应多元化,可吸收成功创业者兼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包括企业家、各行各业专家及孵化器的管理专家等。最后,高校还应通过开展创业实践培训,使教师们及时了解创业教育前沿动态、体验创业的经历。

2.3环境保障

良好的创业环境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阿特巴赫曾说,大学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机构,而是一个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各种团体组成的社会。

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顺利与否,离不开以下几因素:首先是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创业的认识。目前正是一个大好形势,全国上下都在提“创新创业”、“众创空间”等口号。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在此过程中,除了政府组织要创建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也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咨询、融资筹款,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建议、补充师资,以此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高校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有能力的企业也要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帮助,让企业家“进校园”,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让老师学生“进企业”,使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高校自身要有所作为:要成立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并以经管等院系为依托,成立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心,聘请经验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专家来指导,保证创业教育能落到实处。

创业基础论文:以SYB模式为基础探讨大学生电子商务的创业教育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一种可行性模式。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时,可以SYB模式为基础,积极构建SYB教育体系,以创设模拟、创设计划以及创业意识等为依据,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以SYB模式为基础对大学生电子商务的创业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SYB模式 大学生 电子商务 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大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始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积极鼓励。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经验和知识,无法有效控制创业中出现的风险,并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创业的成功率低下。因此在大学生电子商务的创业教育中,必须要对学生加大创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力度,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实现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SYB模式在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SYB模式在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招聘和初选创业者。电子商务创业相较于实体创业而言,其具有投入风险低以及门槛低等优点,因此大学生可以经过培训和教育之后进行创业计划。当然在对大学生进行筛选时,可借助专业的信息测试平台,加入面试环境,对具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初步挑选。二是优选与和培训创业者。对于初选者,可以利用创业素质培训的软件平台,让其从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客户需求等方面进行完整演练。同时结合初选者的测试成绩,对其进行排名优选,确保具有经营管理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初步学习管理和经营企业的方法。此外,要对初选的创业者进行团队实战演练,每个团队包括3~5名队员,并提供相同的资金给每个团队,各团队可自行调配资金。最终对每个成员的表现以及各团队的收益进行排名,并结合各团队指定的创业计划,评估其可行性,从而挑选出具有创业能力的成员。三是精选和实施创业计划。评估大学生的创业技术,并从其前两个阶段的表现出发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其完全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使其能够尽快融入到个人创业计划中。

二、以SYB模式为基础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对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而言,高校要想促进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确保教育能够有计划地实施,必须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对基础层面的创业教育进行全面推进。当然创业教育组织在建立过程中,必须要将创业基金管理、创业评估、教育基地建设以及教育课程开发等有效纳入到创业组织教育机构中,确保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高效培养创业人才,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就是创设出和谐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一般而言电子商务专业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其创业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教师工作环境、教学环境等。从社会环境角度而言,政府和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时,应积极出台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并对相关的细节进行有效落实,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同时高校可向大学生积极宣传相关的政策,激发其创业的兴趣。从教室的工作环境而言,由于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能够对管理和创业的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了解,认真指导学生。因此高校必须要从经费支持、培训培养、职称评定以及教学考核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中。此外,从教学环境而言,高校应加大教育实践、教学配套设备以及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建设,为大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予以重视,积极举办相关的创业活动,如名家演讲、创业论坛等,并通过校园网络创办网络营销、网站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电子商务的创业教育。

(三)加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法形成专业的学科,与国外的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相较于实体创业模式而言,其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利用虚拟的网络交互信息,并通过物流来完成服务和商品的交换。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量较小,并且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实名制、电子合同以及产品交付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创业的发展。当然教师在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时,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化网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采用双向交流机制,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存在的疑难,确保大学生能够成功进行创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中应用SYB模式时,必须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加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创业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增加大学生就业,促使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基础论文:加强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夯实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共同思想基础

[摘 要]改革发展新理念是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目的在于加快企业的改革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于广大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改革发展 新理念 干事创业 思想基础

理念是意识和观念的融合。企业改革发展理念是以企业发展为主的价值意识、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基本思想原则的角度规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一、加强改革发展新理念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发展新理念是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目的在于加快企业的改革发展,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于广大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改革发展新理念是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的迫切需要

企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首先要体现在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广大员工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改革发展新理念为我们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二)改革发展新理念是推进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

企业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必然会促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而所有创新的基础,都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引导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使员工真心支持并主动参与改革创新,从而保证企业改革创新举措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改革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强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首先必须夯实“三个基础”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一切工作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动荡。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广大干部员工,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夯实干事创业基础的重要性,真真切切地抓好基础工作。

(一)要夯实理论基础

要始终把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自觉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只有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才能够保证行动上的坚决。广大干部员工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二)要夯实实践基础

干事是一种本分,主动干事是一种态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即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唯有干事,才能励志,唯有干事,才能成功。近年来公司的发展壮大实践中,无不饱含“干事”的主动和执着。干部员工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主动投入到公司发展实践中去。

(三)要夯实群众基础

夯实群众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们党正在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真正胸怀群众、心系员工,立足本职岗位,把服务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己任,力所能及地多办群众最需要的实事和好事,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三、加强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断激励员工,奠定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

加强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各级领导人员的共识。要使这种共识转化为成果,还要不断激励和鞭策员工,使之成为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

(一)要用核心价值观激励员工

一个企业能否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企业的资本或管理技能,而是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目前,对于公司已经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尽快使员工理解、领会和认同,把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创造性。

(二)要用企业愿景激励员工

企业愿景是企业的终极追求和未来愿望中的一种。一个企业没有美好的发展愿景,对员工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建立美好的企业愿景,员工才能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心甘情愿地把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要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

公司重组以来,干部员工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环境的变化,干部员工的竞争激情、开拓热情已略嫌不足,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队伍有了“小进则满,大进畏难”的思想。

四、从加强改革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出发,进一步夯实干事创业思想基础的主要模式和途径

“干事创业”这个要求,朴实无华,掷地有声。它是加快企业高速发展、建设一流工程公司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健康发展的必然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不断夯实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

(一)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近年来,公司通过深入广泛地开展各类创新发展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较大变化,但要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现有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思想上的不断解放推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广大干部员工必须认清形势,努力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模范。解放思想重点是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难题、改革创新。

(二)敢于担当强化责任意识

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始终保持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对本职工作认识清、研究透、用心做,绝不一知半解、应付了事;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做到勤勉尽责、善始善终。二是不管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问题,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解决,绝不能遇到阻力就绕道而行、躲闪逃避。自身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请集体研究,并按集体研究的决定一抓到底,抓好落实。三是大力弘扬“敢抓敢管”的工作作风。

(三)真抓实干强化落实意识

想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就必须要克服浮躁情绪和松劲思想,把精力放在抓落实上,把功夫下在见成效上。要反对形式主义,克服官僚主义,消除享乐主义。要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拿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具体措施。

(四)搞好培训强化能力意识

想要更好的干事创业,必须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提高实际工作本领。要着眼于干部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统筹抓好各级教育培训,推进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手段的创新,注重学与干相结合,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用不断取得的工作成效体现培训实践的有效性。

结束语

在企业的改革发展进程中,要通过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改革发展创新理念不断融入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当中,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广大干部员工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以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来引导风尚、提升精神境界,冲破思想禁锢,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处理好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改革发展的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中提高,在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作用。

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医学生创业基础教育教学方法试探

摘 要:在国家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以医学专业为基础类课程的医学院校也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探索,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并对医学院校学生创业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医学生 创业基础教育 教学方法

21世纪是“创业教育的时代”,创业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医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特殊形式,增加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医学生的创业能力,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发展的趋势。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西方国家里,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在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现实。20世纪60年代,创业课程在美国开始得到重视;目前,美国约有千余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他们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灵活的教学理念,创造了哈佛商学院、MIT、宾州大学、百森商学院等新型教育机构,掀起了一股席卷全世界的创业教育思潮,适应了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彻底的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在美国从事创业理论研究的机构越来越多,研究内容各不相同,为美国的管理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值得广泛借鉴与研究的。就目前高校创业基础教育现状而言,可以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借鉴,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形成新型创业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教育科学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观、职业理想、创造社会财富,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现实性的选择。而医学生创业基础教育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特殊形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创业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和谐稳步发展。[2]

二、医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建立创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失败的原因也很多,情况颇为复杂;综合考虑多方面原因,是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创业基础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来抓,提高高等院校的重视度,把创业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实行学分制,改变原有选修课程的形式,把大阶梯教室的课变成小教室30人左右的课程教学,方便课堂活动的开展及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提高组织力度,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建立创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医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大、创业实践空间小,学生个性强、团队意识薄弱,需要加大力度改革创业教育教育体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观念,提高自我实践能力。

2.建设一支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仅通过开设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成立一支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由专业理论教师和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组成,专业教师教授创业理论知识,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本身的实际案例,形成良好的创业教学素材,和学生一起分享创业经验和实践成果,提高创业应用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3.建立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创业活动

通过学校和社会、企业、组织之间联合,为医学生提供创业的支持和帮助,如成立大学生创业资讯服务中心,银行为医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为医学生创业提供特有险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扬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建立多种方式的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去;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激发广大医学生的创业热情,发挥创业示范作用,提高创业的实践效果和成功率。

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增加就业的岗位,如:组建专科疾病咨询团队、成立疾病咨询志愿者服务组织、组织创业知识竞赛和技能大赛、进行医专业创业计划大赛、建立校内、校外社会实践创业基地等活动,使医学生对就业问题有初步正确的认识,校内活动、校外联合搞创业,掌握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将学习学生成果付诸于行动,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提升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医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可以创办私人医院,开设私人诊所、心理咨询室、私人药店,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组建独立的医学实验室、社工团体、生物制药企业等,在社会实践创业活动中学校可以积极参与,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讲座,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诸如,开办一家私人诊所需要哪些手续、需要在哪些部门办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书期间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每个环节和步骤,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还有,可以针对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譬如:成立“准妈妈课堂”、“母婴课堂”、“胎教时间”等,通过向孕妇讲解必备知识、怀孕注意事项、就医看病流程等,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美容专业的医学生可以在周边美容中心、美容会所进行免费社会实习与实践,在学校中成立“美容顾问中心(协会)”、“营养协会”等,接受周边朋友、同学、家人和社会上爱美人士的咨询,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心理专业的医学生,可以开办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阳光心理志愿者”、“阳光恳谈室”及针对考生开设“心理辅导班”等形式,帮助大家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全方面提升医学生的创业意识。[3]

综上所述,医学生创业意识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磨练,需要来自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医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依然在不断的改善与进步,建设良好的社会实践创业平台,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就业,更好的解决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医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创业基础论文:制度合法性基础与高科技创业

摘要:制度合法性基础的完善,对于高科技创业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制度合法性的建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高科技企业群体自身的发展壮大。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国家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2)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

关键词:制度合法性;高新区;群体规模;高科技创业

一、引言

转型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制度变迁,高科技创业是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发生而发展的,也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然而,初始状态的制度缺失会抑制高科技创业的发展。意识到这种抑制作用以后,政府往往将成为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制度合法性基础的获得,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也与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的发展壮大分不开。

1991―2007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4个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各地区高科技创业提供了制度合法性基础,逐渐发展成为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政策支持不仅对于一个地方高科技创业制度基础的产生具有先决的作用,而且也是制度获得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因素。这在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具有许多生动的体现,政府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便是一个例子。

在政府政策以外,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也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合法性来源之一。高科技创业的知识专有性本身很可能构成其谋求合法性的障碍,个体难以成为种群的时候,产业生态就很难真正立起来。当模仿盛行之时,很可能的情况是这种创新开始得到了认可,有利于建立制度的合法性。毕竟,制度更多时候是一个群体的概念。

本文将讨论制度合法性基础与高科技创业的关系。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高科技创业研究的创新性,不局限于理论探讨,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采用政府和产业本身两个维度的制度合法性指标,衡量其与高科技创业的关系。(2)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望为制度合法性基础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实证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制度合法性的政策基础与高科技创业

当意识到制度缺失对高科技创业的抑制作用后,政府将成为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本文认为,政府对高科技创业的发展施加干预有以下理论依据。首先,高科技创业涉及的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这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1]。创业家私人付出的技术创新成本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偿,以致缺乏参与此类活动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或变革相应的制度加以解决,这就表现为高科技创业建立合法性基础,以激励企业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行为。

在以往的经济学假设为主要基础的相关研究中,新创企业的生存被认为是取决于他们的生产(过程、技术等)和组织设计的效率、创业者自身对特定机会的感知和警觉(entrepreneur and altertness),以及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偏好等。但是,“无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讨论,他们所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业活动的社会嵌入性(social embeddedness)。高科技新创企业尽管在技术上优势显著,但是却往往由于某些非技术性或非效率性的因素而难以满足企业家的创业预期,最终抑制了企业的创业行为”[2]。以往创业研究的这种“非社会化的”经济学假设[3]实际上极大地忽略了创业和创新价值的社会决定因素,即在多大程度上既存的制度安排以及在特定制度背景下业已制度化的价值观(value)、规范(norm)和认知(cognition)能够理解或接受一种创新或创业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何种反应,也就构成了创业活动所谓合法性(legitimacy)问题。Zimmerman和Zeitz则突破了合法性与新企业生存关系的认识,指出合法性不仅有助于新企业克服生存门槛,也是其成长的重要途径,合法性是一种资源。新企业面临决定它们能否生存与成长的“合法性门槛”。“跨越合法性门槛,新企业将顺利地整合资源,实现成长。当不能克服合法性门槛时,新企业最终将因为缺乏制度支持而衰落甚至死亡。因此从合法性视角,新企业成长过程是一个根据制度选择合法化战略,获得管制、规范、认知和行业合法性,整合资源,跨越合法性门槛的过程”[4]。

同时,高科技创业合法性问题的产生有其内生性,是由创业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创新性在构成创业机会的同时,也通过预期因素、报酬因素等企业家微观机制构成了创业合法性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众多研究中,信息不对称和信念异质性被视为创业利润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构成了创业机会存在的前提条件[5]。然而,这些研究所忽略的一点是,在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信念异质性往往构成了创业活动合法性的内在障碍,表现为高科技创业家尽管拥有技术,尽管也具有创业动机,但对创业行为持有观望态度。

从政治制度约束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以来的发展历程就充分显示了政治合法性对于在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的显著影响,在经历了各种表述如“允许”、“鼓励”、“必要补充”、“重要组成”之后,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态度在各种文件中体现了逐步肯定的渐进式特征,高技术创业的相关政策的制订沿着制度变迁的路径进一步展开。随后一系列有关企业的法规出台,进一步给私营企业群体创造发展空间),这实际上正构成了民营经济不断实现其自身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从高科技创业制度变迁的历程来看,政府对高科技创业首次明确的政策颁布,以及高科技园区的批准建立就成为为高科技创业发展建立了制度合法性基础。中央政府为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高科技创业及产业的发展,实施火炬计划,提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地方政府随即响应纷纷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央政府之后又从各地高新开发区中选择一批成立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实施更多政策优惠,各地在中央组合政策的大原则下,陆续制定和实施各自的支持高科技创业和创新的办法。1991―2007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4个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各地区高科技创业提供了制度合法性基础,逐渐发展成为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原动力。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国家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

2.制度合法性的产业基础与高科技创业

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也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合法性来源之一。高科技创业的知识专有性和难以模仿性在构成机会和优势的同时也构成了谋求合法性的障碍。一方面,专有性和难以模仿性可能阻碍更多的群体参与以及采取集体行动。模仿实际上代表了对某一创新的认可[6],模仿者的增多有助于创新在市场中合法性的确立。特别是当市场具有网络外部性时,相关的模仿反而有助于对某一创新活动认知群体的扩大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进而带来认知合法性的提升[7]。根据种群生态理论(Population Ecology),在群体发展的最初阶段(例如在一个新产业中),由于缺乏可以学习的经验以及环境的认可,组织往往面临着很高的失败率,组织间的相互学习模仿有助于产业相关知识的扩散和经验的汲取,从而提升新组织生存的机会[8],种群密度的提升则意味着整个群体的合法性的提升,进而从整体上降低每一个体组织生存的风险[9]。

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这里所讲的企业种群指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多个企业在某一空间的集合,是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核或者说是集聚胚[10]。主要表现为新企业的数量和员工数量的大幅增加和集群企业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不断自我调整。企业种群也就是同一产业的对外扩散和传播过程,企业种群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从环境中取得资金、人才及技术资源时,区域内同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空间范围不断扩大[10]。随着个别人或个别企业成功的示范作用的加强,市场容量的增大,不断有新的创业者加入,有的是外地同行企业的入驻,更多的是本地创业者的加入,具有多样化紧密产业关联的企业总数目的不断增加,最终突破小数目条件约束而形成企业集群的雏形[11]。进一步地,创业群体通过形成创业文化作用于地区创业水平。Fritsch和Mueller[12]检验了创新水平和创业环境是导致德国地区创业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引导创新和创业氛围可以作为正确的政策行为进行实施,促进地区创业;他们还根据建立的面板数据得出地区创业水平特别是长期而言有明显路径依赖的结论。

因此,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的扩大也会作为一种合法性基础,促进高科技创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仔细分析国家级高新区与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这两类合法性来源,不难发现国家级高新区依然是最初始的合法性基础,而高科技企业群体这一合法性基础的出现有赖于国家级高新区这一合法性基础的出现,高科技企业群体在很大程度体现了制度合法性基础的影响范围,但高科技企业群体的合法性基础则在后续的时间段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家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的81%―95%,所以,在实证检验中,分析各地区高科技创业情况时,用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数据进行替代基本上是可靠的[13]。

本文所使用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统计样本以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对象,包括除掉宁夏、青海、西藏和港澳台之外的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重庆包括在四川内。这27个省区市的共同特点是均设有数量不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样本选取以年度为时间单位,时间范围从1995―2006年。因此统计样本量为27个,观测值为324个。

2.主要变量与模型设定

(1)刻画高科技创业的有关变量

首先,高科技企业数目。Kreft和Sobel[14]指出,对于创业者进入活动水平最好的反映是企业数量,特别是个人所有企业。在关于创业活动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都选择了企业数量作为测度指标。李新春等[13]就以企业数量作为被影响变量来测量高科技创业水平。在本文的研究中包含着时间序列方面的数据,因此本文也选用企业数量作为测度指标,

其次,高科技企业雇用人员数目。创业活动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它能够大量吸纳社会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Bosma等[15]指出创业者所创造的就业是其社会绩效表现的一个方面。与企业数量情况相类似,一些实证研究直接使用雇员数量指标。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因变量即是高科技企业雇佣人员数。

再次,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性收入。李新春等[13]以总产值作为发展衡量指标。高科技企业的收入构成与一般企业不尽一致,既有技术性收入,又有销售收入。技术性收入更能体现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性和价值。据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因变量――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性收入。

(2)刻画制度合法性的有关变量

首先,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批准建立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预计一个地区内国家级高新区确立的时间对该地区高科技创业有重要影响。具体做法就是,对于非直辖市的省份,对其赋值为该年度该省区所拥有的国家级高新区数目;对于直辖市,对其赋值为该年度该省区所拥有的国家级高新区数目的基础上乘以三(这与Démurger[16];李新春等[13]的方法相似)。构造的这一制度合法性指标能够反映出高新区数量增加对省市地区的影响, 并考虑到直辖市的特殊优势。

其次,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也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对于这一制度合法性指标,基于种群理论研究的多数文献一致,用前一年度高科技企业数目来进行刻画,但为了避免数值过大,取对数形式进行分析。

(3) 控制变量

根据模型要求,本文设置了相应的控制变量:

首先,资源禀赋,即地区科技活动人员人数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

其次,经济外向度,用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

再次,人文环境,采用地区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这一非正式制度变量。

最后,创业企业的组织网络环境,并用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等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的比重来衡量。

根据研究假设及变量,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分别构造如下模型检验制度合法性基础对高科技创业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图11995―2006年间不同区域间的高科技创业趋势变动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中国各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分别计算它们从1995―2006年各年的高科技创业水平 ,发现在过去的12年中,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创业增长相对缓慢,三大区域创业水平差距不断地在扩大,东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我们也从变异系数的角度来说明我国高科技创业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中国地区之间的高科技创业差距在20 世纪末显著扩大。图1显示来自两组不同样本的各省高科技企业数目的变异系数(CV) 。第一组样本包括1995―2006年期间所有27个省市的高科技企业数目。第二组样本在第一组样本的基础上去除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第二组的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距比第一组相对要小,且自2000―2006年之间没有显著上升趋势。这两个差别表明,三大直辖市的高科技创业始终比其它省份显著活跃,它们与其他省市的地区差异在2000年之后显著扩大。这一结果也间接地说明,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区域间的差异所解释。

图1反映中国省份地区高科技企业数的变异系数(1995―2006年)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分析了各个主要变量的相关性,见表3的相关性矩阵。在相关性分析中发现,衡量制度合法性基础的两个指标的相关性较高,这提醒我们在回归分析需要避免两个指标同时引入回归模型造成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制度合法性对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影响做回归分析。经过沃尔德F 检验、LM 检验和Hausman 检验,确定以高科技企业的数目、员工数和技术性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见表4所示。

表5显示了制度合法性对高科技创业产生影响的回归结果。我们分别以高科技企业的数目、雇用员工数和技术性收入建立回归模型,以体现实证分析的稳健性。其中,我们分别将衡量制度合法性的两个指标即国家级高新区的确立时间、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依次引入回归模型;模型3、模型6和模型9是将制度合法性的两个衡量指标都引入回归方程的全模型。无论是以高科技企业的数目、雇用员工数、技术性收入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因变量,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对高科技创业的促进作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不同的是,国家级高新区的制度合法性信号对高科技企业数目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对高科技企业员工规模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信号更多地局限在对高科技创业规模而非产出的激励上。但总体而言,该部分的实证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制度合法性对地区高科技创业水平的激励作用。具体而言,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国家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这支持了H1的成立;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这支持了H2的成立。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看到:(1)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国家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2)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可见不仅在理论上制度合法性基础能够促进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而且实证研究也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这也从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制度合法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