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3:43:50
导语:在创业管理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创新创业是在原来创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单独的创业,也不是单独的创新,融合了创新和创业二者的特点,着重强调在创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型学生的培养,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其创新创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中心、两个特色、三项改革、四个能力”的创新创业体系,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是重要的基础.它在创新创业各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等.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外创新创业研究进行较早,整体发展得比国内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德国,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的相关研究;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很多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套良好的,主要针对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创业改革体系.如百森商学院在创新创业方面创建了符合本院校的课程体系;斯坦福大学结合学生个人各方面的能力、专业特色以及社会环境发展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规划整个创业系统流程[1].相对来说,国内创新创业研究发展得没有国外好,需进一步加以重视.首先,国内发展的是创业,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才得到了发展.国内创新创业研究的主要重点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1相关概念
1.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型教育为导向,而不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本科,它是一种兼有本科教育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由一些省级大学、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专业能力强、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各个领域的一线工作要求,掌握先进的技术,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我促进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1.2创新创业
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围内我们都会提到创新创业.创新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五新”,即新产品,新材料,新市场,新方法,新组织结合在一起,实现生产的创新.[3]笔者认为创新主要是指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在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东西.创业比创新出现得早,对其认识有着很多观点.大多数人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或者公司,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岗位.笔者认为创业除了指建立企业或公司以外,更加注重的是创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将各种资源集合,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研讨会,该会议围绕21世纪教育而开,第一次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相同的地位,将其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2].1991年,在东京召开了国际会议,该会议以创业创新教育为主题,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的培养[4].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或者是创新教育,另外一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二者的结合.赵杨认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使毕业生更好地创业[5].张素红,陈小虎等认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形成创业素质与能力[6].
2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兼有工程技术的特点与管理的特点.它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的新兴专业.截至2015年6月,我国有41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其中不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整体来看,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在创新创业理念、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问题存在,如下:
2.1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到位
当前,尽管创新创业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得到十分的重视,但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的内涵,乃至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没有科学地理解,单一地以为所谓的创新创业便是激励学生去创办公司或企业.然而大学生刚从高校毕业,一般都缺乏社会经验,综合素质不过硬,其成功率肯定不高.因此,创新创业应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
创新创业的具体表现便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重要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但其人才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没有完全融合,如在培养方案中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但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设置较少,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比重高,有些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是选修课、各类竞赛或创新创业政策指导等,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整体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缺少特色,针对性不强.
2.3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双师型”教师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比较年轻,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学历都比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和企业经验.同时,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增长快,导致有些老师非工程管理本专业的,更加缺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经验,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缺乏一支良好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不能适应形势要求,难以达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必须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建立创新创业体系.其体系可以建成“一个中心”,“两个特色”,“三项改革”,“四个能力”。
3.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指以培养“创新创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中心,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能为社会、地方服务,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两个特色
“两个特色”是指突出“校、政、企、研”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工程技术与管理结合”的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工程管理专业首先要以学校为主体,积极响应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优化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创新创业环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考虑创新创业,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等措施,调动企业参加,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明确学校、政府、企业的职责和权利,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指导,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性学科,在进行创新创业改革时,要结合二者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同时具备工程技术和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获得必要的工程师基础培训,成为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员.
3.3“三项改革”
“三项改革”是指培养方案改革、师资队伍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对创新创业而言,培养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创新创业中,它是改革的核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创新创业,同时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探讨制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有差别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一般设置为通识课、职业生涯课和专业课.在这些课程模块中可以分别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如通识课中设置创新创业素质课和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课中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等,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减少理论课程,设计科学的、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有一支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应首先完善师资队伍,让全体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更加准确,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邀请高校、企业、研究所的教授、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拓宽教师知识面、开阔眼界,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同相关企业、研究所等进行交流、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应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多采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讲座等方式.在课堂上,可以多和学生分享创业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模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可定期开展工程管理创新创业讲座,请成功的企业家与学生直接交流,解答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实验实训基地,如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室、其他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还可以组织一些大赛,如项目沙盘大赛、造价大赛、招投标大赛、BIM大赛等,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的实践能力.
3.4“四个能力”
“四个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是是指学生在掌握工程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工程管理有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将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学生获得工作并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7].
4结束语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加大对该种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改革在不断探索、发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认真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体系,使其不断完善,真正培养出能为社会和地区服务的人才.
作者:盛佳 王璠 邱莹莹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而应是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大学应该成为创造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学生学会创业。即,在播种文明种子的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要特别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使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文章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创新创业”引领下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现状进行必要性的分析,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商管理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两种,而教育观念上会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考研、就业、出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凤毛麟角,甚至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而传统管理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大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尽管也有创新及不稳定环境等类的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这些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作一般管理的背景来进行教育。因此,强化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增强学生就业技能,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二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我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三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比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状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后文简称“我专业”)创建于1985年,专业建设依托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点(MBA),是校级示范性专业,在2013年的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专业在全省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三”。我专业较早就开始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方面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具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基础。我们的教学成果报告《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获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专业还制定了“双层次、双类型”的“分类”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创业”与“创新+专业”的双层次分类培养方式,以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大学四年“始终贯穿创新精神培育”,逐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塑造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线。但是目前,我专业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面临到了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学生分类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等一系列改革难题,亟待推进深入改革,破解难题。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管理学分支的一个重要学科专业,对该专业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具有适合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原因如下:第一,适合性。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专业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企业运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有力助推学生创办企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紧迫性。工商管理专业通常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经营与管理人才。然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传统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真实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十分紧迫。第三,现实性。基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基于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渴望在高校时期就接受创业技能培训,尽早锻炼自己的商业实战能力。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依托工科教学型大学、校级示范性专业、生源为文理科统招、具备钢铁冶金培养特色、注重新兴技术教育等等。而且,我专业此次教改是建立在既有基础之上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深入推进和提高创新创业教改效果。
三、可行性分析
(一)辽宁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09年9月24日,全国首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指导与服务的省级公益性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正式揭牌。这是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设有展厅、大学生创业间、大小会议室、活动室共90多间,将向每个入驻的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40多平方米的办公经营场地,并配有电话线、网络和简捷装修,仅收取低廉的水、电费用,同时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教育、政策试验、理论研究、师资培训、学生实训、企业孵化和项目对接等活动,并向大学生提供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
(二)工商管理学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探索,早在2007年,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开始结合创业教育进行讲授,并开展了课程改革,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工商管理学院的各专业中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取得学生的好评。2009年,按照辽宁省和学校的要求,组建创业教研室,组织师资研究创业指导课程的讲授。积极组建创业模拟训练实验室、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等,还组织了三届ERP沙盘大赛、承担“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科技大学选拔赛的任务。在此期间,已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在历届“挑战杯”和“昆山杯”创业大赛中指导学生参赛,取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三)创新创业平台多样
1.拥有一个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我院“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验资源,如“创业之星”等软件,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实验践习平台。
2.依托两个创业“培训平台”
我院是鞍山市中小企业局指定的“鞍山市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和辽宁科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最好的创新创业培训资源。
3.背靠两个创新创业“研究平台”
我校在2009年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与招生就业处共建的“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本专业有12位教师在该研究室任课;以我专业教师为主体创办的辽宁科技大学创新管理研究所,使我们的学生可以得到最好的创新创业培训。
4.借助三个创业“孵化平台”“
鞍山市团市委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鞍山市就业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辽宁科技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都设置在我院,这些机构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创新创业实习和实践平台。以上这些环境、条件和经验,都为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奠定了重要而扎实的基础。辽宁科技大学以创业指导课程、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活动实训等多种形式,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尤其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增强学生捕获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具有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
作者:张琦 金玉然 宋伟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摘要】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创新创业为导向,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体系三方面针对酒店管理课程目前出现的问题,分别从课程体系、课内外实践、教师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对酒店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以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创造更多的条件。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改革;创新创业
一酒店管理课程介绍
酒店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在我校该课程一般设置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48学时,属于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对酒店业的认识,掌握酒店的基本组织结构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并熟悉饭店业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产品特色,对以后在饭店业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酒店管理课程现状
第一,学生方面。很多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纷纷填报热门专业,相对于汉语言文学、金融等专业,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都不会是第一选择。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调剂,选择酒店管理专业。所以,在新生入校之后,对专业属性不是很了解,认识也比较低,很多学生都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出去就是服务员,感觉没有社会地位,心里很排斥,对所学课程也较为抵触,学生上课情绪低落,不积极,而且很多学生对酒店行业很陌生,对老师所提的很多基本问题很难回答,与老师互动性差。大学教育是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新生入学后对老师上课方式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很多还完全停留在高中需要死记硬背的情况,而对老师提出的团队作业、情景模拟、市场调研等上课方式,把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由老师推动主动去获取、学习、分析知识,接受比较弱。还有学生会觉得毕业以后不会在酒店工作,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学不学无所谓。这样上课配合不了老师,课堂成果体现就很差。第二,教师方面。在我国,很多高校老师具有的只是理论背景,行业的从业经历非常缺乏。但是在酒店行业的具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却很难进入高校。虽然,在高校提倡“双师型”教师,但是实际中却很难实现。同时,由于现在的职称评定机制都是侧重于科研,教师的重心也是在写文章,对于深入教学研究不是很看重。对于教授酒店管理来说,实战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能够给学生今后在酒店用到,光靠书本是远远不满足当今社会酒店发展的现状,加上学生配合程度较差,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教师自己的教育背景,很多不是酒店管理专业,更多的是旅游管理、管理学等专业,对酒店管理的内容其实自己也了解不深。所以,要上好酒店管理这门课程,其实还是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第三,课程体系。酒店管理是关于酒店整体的概述,既要讲酒店业的发展史,也要讲酒店各部门运营,是酒店管理专业先修的课程。在进入大二、大三以后,会有具体的酒店部门运营课程,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等。在我校,这门课程一共48个学时,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来说,这个学时远远不够。而且上课都是在教室,老师大部分教学的知识都是讲授为主,在酒店实际的操作流程很难具体化。尤其是信息系统,现在的酒店大部分是用OPERA系统,但是高校在酒店实训方面的投入经费较少,一个OPERA系统大概要30万,每年还有更新维护费用,所以在这一块决定了不会大力投入。同时,该课程的实训时间较少,所有课时还不够老师深度讲解教材,所以能划拨给讨论实训的课时较少,而现在的一个班100人,教师压力不小,如果按实训学时给每个学生做实训,面面俱到让学生融入其中,可能性较低。
三酒店管理课程改革
第一,通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内和课外,有利于酒店职业技能化。课内,除去在总论里介绍酒店及酒店业发展历史,其他内容完全可以按照酒店组织结构设计。采取团队合作模式,将学生分小组,负责酒店的各部门运营。班长担当酒店总经理,各组长分别是酒店的部门经理,老师任业主代表。在每个部门板块里,除去老师上课的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对当月的酒店业绩负责,模拟运营。同时,根据模拟酒店的运营模式,对小组进行考核。这样做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感同身受,体验知识职业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完全懂得部门运营的情况,查找自身不足。课外,要求学生对当地酒店进行调研。通过自己负责的酒店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在不同酒店对比得出答案。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但需要加强与酒店交流增加行业了解,更多的是学会分析,同时运用到自己的团队负责项目,有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第二,师生加强校外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老师,在每年寒暑假去当地酒店挂职锻炼。可以专职于一个岗位,也可以全部岗位轮岗。只有自己亲自参与酒店整体运营,作为老师才能更清楚酒店的发展运营模式。加强与校外酒店合作,开展职业经理人进课堂。职业经理人进课堂,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案例,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酒店职业发展的认识,同时不同酒店的发展理念不一样,学生也从中可以领略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学校搭建平台,除了学校要求的6个月实习,学生也可以平时假期就开始兼职,这个对以后要走上职业发展道路以及酒店的选择上,提供铺垫。第三,根据职业化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酒店管理课程较传统的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样的方式,非常局限学生的能力拓展。按照课程改革内容,增加该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8课时改为64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团队组建进行酒店模拟运营模式,提高平时成绩。将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两大部分各占50%。只有学生有能力去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对将来毕业走上岗位或者是自主创业都会提供帮助。
作者:程雯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家政策对于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样的、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上海市政府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圳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成长比较艰难,受环境左右的因素似乎更大一些、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创业能得到利润收入,也要付出必要的成本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不论遇到了多好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只是追求创业成功的外因。而外因始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和追求适宜于我们的最佳环境。作为创业者,我们内心都充满着必胜的欲望,尽管创业失败的比例居高不下。于是,环境和创业,创业同创业者,成功与失败,就永远在这种博奕中相持着前进,输赢永远都有。提供一个这样的关于环境的专题,提供那么多在对环境的整合选择中成了赢家的案例,期望给读者一些启迪,如此而已。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环境
国家政策对于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执行的力度不一。创业者需要衡量的是你所中意地方的不同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外贸等政策。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创业者也应该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案例1:企业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大环境
案例说明
温州科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中国温州第一家留学生企业,公司主要致力于通信网络测试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目前,科赛技术已通过“双软认证”,主要产品“Connsis-DTSxDSL自动测试系统”已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立项。
案例分析
2001年9月13日,4位年轻创业者在温州向位于开发区内的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介绍他们的“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当天下午,他们就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公司名称预登记手续,成为创业园首家入驻的留学生创业企业。
科赛公司的成长得到了温州市、开发区、创业园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给予2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用房外,创业园孵化器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科赛公司50万元,用于“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的后期研发。
案例启示
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指与创业者创业及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定与制度安排,包括对创业者及其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法规制度两个方面。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各地政府所支持的行业都会根据地方情况有所侧重,或者会对某些行业实施优惠政策。
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限制大企业的垄断,以及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管理等。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等。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类优惠政策,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创业事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限制: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进一步放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名称登记......
案例2:行政管理环境包含着效率与公平
案例说明
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公司承接了一系列大、中型自动化成套项目的设计、制造、维修、服务工作,已成为自动化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并逐渐在计算机、电子、机械、销售等领域中展露拳脚。
案例分析
张敬民刚开始创业时,公司入孵在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毕业后在高新区政策区的科研基地购买了几千平方米厂房,开始进入了发展轨道。1998年又在华苑产业区购地建厂,结束了普辰公司四处漂泊的历史,步入了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的成长比较艰难,受环境左右的因素似乎更大一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天津高新区经过多年艰苦创业所营造出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政府机构的高效率办事方式,使企业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业务。张敬民认为创业的外在行政管理环境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廉洁高效,也蕴含着行政管理之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也是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的环节。
案例启示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减轻负担,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益的政策指导。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都应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创业能得到利润收入,也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一些领域中的不合理成本大量增加,使进一步扩大创业受到阻碍。据有关调查显示,创业者普遍对行政管理综合评价重要性高而满意度低,行政管理环境还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在深圳,创业者对公务员“服务态度”和“工作纪律”的评价最高,反映了其良好的服务意识;但对“办事规则的连贯性”和“办事效率”评价较低,而“公平、公开、公正程度”评价则最低。广东的一次海归调查中,在问到“目前在广东创业遇到的最大困难”问题时,被访者主要认为“政府部门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26.2%)和“子女入学难解决”(19.5%)。在回答“您对某些政府部门不太满意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时,46.9%的被访者选择“办事效率低下”,26.2%的人选择“腐败现象”,15.8%的人选择“官僚作风”,7.6%的人选择“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3.5%的人选择了其他。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因此,为了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高校教育需要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有效地内化,同时也可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商管理课程;课程构建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切实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努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新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切实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共可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分别为理论学习、实训项目操作以及成果孵化,三者之间呈递进关系,需要课程教师依次逐一完成。
一、深化理论学习,鼓励应用创新
实训课程中的理论学习是前期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加深,因此,实训课程较宜设置在本科学习的后期阶段,需要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其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学习,旨在通过操作性较强的理论的学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训课程的理论学习可以包括例如《商业计划的撰写》、《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新企业市场营销》、谈判技巧等操作性强的理论加以学习。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有效的教学成果有赖于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是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学生主要学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则是基于此两者之上。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核心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则应紧紧跟随核心专业课程的步伐,以实践模拟为主,课程内容应包含核心专业课程所提及的理论知识,并辅以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行吸收内化,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提升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如表1所示)。“嵌入”与“应用”、理论知识与情景认知相衔接的课程安排,为后期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完善实训项目流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实训项目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运用课堂所学,而教师则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可以提供的资源并及时给学生提出建议想法,让学生尽可能去实现团队所制定出的实训方案。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
三、孵化项目成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创业实训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校内本科院系可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开展和协调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平台,促进产学研教育;充分挖掘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企业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从项目设立到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可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到项目评估环节中,多方位评估也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立体化教学。高校与企业间的积极互动不仅为学生实现优秀且可行性强的项目提供了实践平台,推进了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优秀项目的更进一步孵化成长,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实践性。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建构提出旨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培养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在创新业实训前期,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非常必要。通过自我认识、创业知识、创业生理、创业心理等理论教学内容的互动传授,培育学生的创业情感,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爱好。创业情感和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基于团队合作的项目设立及实践是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将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
摘 要:云南是多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相对匮乏。文章从“确立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双创’课程模块;遴选本硕学生组建‘创业特训班’;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创新创业教练团队;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云南是西南边疆多民族农业大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县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2%,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云南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农民科技素质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农村管理人才相对匮乏。笔者所在学院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以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
一、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一)确立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1年9月至今,学院以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5个本科专业为试点,确立“双创”型人才定位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深实践、求创新”,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扎根生产一线,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涉农领域富有创业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和贯彻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二)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双创”课程模块
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原有专业教育平台的基础上,设置“双创”课程模块[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分层次培养原则,其由两个部分组成。
1.5个专业共同开设的“双创”课程。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发展等5个专业共同开设 “创新思维”、“成功学”、“创业学”3门课程,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
2.针对5个本科专业的差异性,增设“双创”选修课程模块。考虑到5个本科专业的差异性,增设“团队合作、现代礼仪、东盟农业概论、项目管理、云南边疆民族文化概论、农村社会危机管理、农村行政管理与实务、农村发展设计与规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农村信息化”等双创选修课程。
(三)跨专业跨年级遴选本硕学生,组建“创业特训班”
实验区实施的农村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受益面广。既有“面”的视角,学院 5个本科专业全体学生全面实施,受益学生具有群体性特征;又有“点”的视角,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了3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创业特训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特训班总人数的20%; 培养对象既包括本科层次,又涉及硕士研究生层面。创业特训班成员制订了年度培养计划,专门开设“商业计划书编制”、“中小企业营运管理”等工商管理系列培训课程和企业家论坛讲座,课程设置、训练内容更凸显“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主线。组织“创业特训班”学生参加了“户外拓展团队训练”、“职业人格测评”等创业引导活动,对于激发引导学生的创业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对特训班成员设立兼职班主任,全程阶段性考核,建立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简言之,培养对象体现了“点面”结合的效应。
(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区采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模式,与10余家农业企业和乡镇政府共建实习基地,践行产学研培养路径。学院与市级职业技能培训站签订“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由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创业培训培训项目“START YOUR BUSINESS”(简称SYB创业培训),系统培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与多地州合作,实施高原特色产业规划,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把实践教学融入科学研究。
通过“校内实验室―内文科实验中心―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地(企)合作”等一系列实践平台建设,形成了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3],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实习、科研训练、就业及成果推广等多方面人才培养需要,不仅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使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和体验多元民族文化,进一步拓展了创新、创业思维。
(五)聘请校内外“双创”导师,组建创新创业教练团队
为强化在校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实验区利用社会资源,甄选20名校内外企业家、专家、学者组成实验区教练团队,举行了聘任仪式。实验区教练团队中70%创业导师来自校外,校外导师的参与,不仅使在校大学生认知行业差异、了解生产经营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动态,领略校外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职场风采,还可以近距离分享校外导师的成功经历和励志人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从而与校内学术资源互补,形成教学合力,使学生享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六)以创新素质、创业能力为主线,强化大学生
创新创业平台
学院依托“云南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云南农村发展智库”等5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化的科研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大学生深入田野、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农村工作方法与技巧,训练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农村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对“三农”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友农、爱农的观念和意识。同时,组织大学生参加沙盘模拟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支持鼓励申请创新创业项目,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4],培养大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打造学生创业典型,发挥在学生中的示范效应和标杆榜样作用。
二、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一)形成“12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集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实验区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个中心,2条主线,3个结合”的“123”培养模式创新。
“1个中心”――以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中心;“2条主线”――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双重能力与素质为主线;“3个结合”―“受益学生点面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结合”。通过“123”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二)成果的创新点
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创新点。
1.在传统的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体系中,设置“双创”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分层次培养原则,构建拓展 “双创”能力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2.采用分类培养原则,整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校外创新创业教练团队与校内学术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延伸、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了“实习―就业―创业”的培养路径。
三、反思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双创能力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校企(地)合作激励机制亟待创新
现行的校企(地)合作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成为实验区建设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校企(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预就业基地建设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及费用,只有积极探索激励机制的创新[5],才能保障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第二,由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层的人员更迭、地区规划或企业战略的调整、领导工作负荷重等原因,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众多变数,真正融入与参与教学实践存在现实困难,制约合作的连续性和常态性。
(二)经费是实验区可持续建设的“短板”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进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持续反思和总结,实验区建设经费只有持续投入和保障机制健全,其示范效应才能逐渐显现和提升,在不同学院之间、校际之间会发挥更多垂先示范的功能等。
【摘 要】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高职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培育新兴一代创业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但是,很多的高职院校还不够重视创业教育,没有构建一套有效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文章尝试从高职院校创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因素,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部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学校只要培养毕业生就达到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没有体会到创业也是有效就业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很多高职院校在意识上还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意义;再加上创业教育本身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确实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来发展,很多学校不愿意多投入,也就没有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平台。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也仅限于就业指导中的穿插。还有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太支持创业教育,也就在人力、财力和时间上不给保证,创业教育也就没有了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保障。
2.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创业教育实践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但是现在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是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也是笼统管理,没有精细化,创业者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创业者所需要的素质需要量身定做,但是具体怎么创业学生还是不知道。理论教学也没有形成应有的一个专业体系,只是在一门课程或者就业指导过程中体现一下。没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学科地位边缘化,课程体系也是不完善,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理论缺乏专业性,教学教改缺乏可操作性。
3.创业教育的师资得不到保障
创业教育需要观念和能力都很强的教师。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职业观念。而由于创业教育兴起时间较短,在创业教育老师的培育上就没有传承体系,很多创业教师创业教育的社会经验不足,技能不强,依旧体现在口头上的创业,教育效果不突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创新模式路径及其建议
1.提高高职院校领导的创业教育观念与意识
创业素养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包括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等。创业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植、熏陶和积淀。因此,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将创业教育自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机制之中。高职院校领导的创业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于创业教育,就不会主动,缺乏一种和谐创业的文化氛围。而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和谐创业文化,高职院校领导就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学校上下普及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教育机制的发展。
2.细化分类实施创业教育管理
创业教育要区别与“大众化”教育,要实行精细化管理。笔者认为应该集合学生的特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年级、专业、能力等对大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管理,细化教育对象。在创业教育活动不断开拓新的教育方式和载体,要转变对创业教育的课程组织,如管理对抗赛、模拟企业经营、撰写创业计划、案例研讨、专题文献阅读、创业成功人士与教师课程讲授、举办创业大赛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促使创业实体产生并变成有效的创业教学实践基地等;邀请创业家来校讲课或聘请创业家担任导师,引进短期海外教师或聘请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校内外专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人才担任兼职讲师,指导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创业理论又有企业经验及教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校内可以通过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实践,增强专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对外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不断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实战经验,撰写专门化的教材。
4.做好创业教育管理的心理疏导工作
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教育,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创业思维的教育。高职院校要将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之一,视自主创业为学生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大力挖掘和树立本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通过标语、校园网、文化墙等媒体宣传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典型,在学校营造氛围,建设矢志创业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创业成为大学生高度共识和共同志向。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摘要:探讨了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教育理念,以及基地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理念的蕴含与体现,构建了以“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块,形成了“333”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阐述了基地的作用以及收到的成效。
关键词: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培养体系;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樊世清(1967-),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于泽(1972-),女,黑龙江巴彦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求,大学生作为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1]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国内多所高校也率先组建了以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的“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从2009年实施至今,在广大参加基地建设教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下,“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旨在以基地的建设实践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探讨。[2]
一、基地建设思路
基地培养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多形式训练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1.基地教育理念
基地贯彻“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实行自学+指导+辅导+研习,即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长辅导、团队研习、竞赛(活动)检验、专家点拨(评)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注重贯彻“过程培养”的理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另外,要逐步探索形成“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高年级与低年级融为一体、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校内外会员融为一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形成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及培训、培养流程,力争在基地的各类实践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
2.基地文化建设蕴含教育理念
基地文化墙的建设体现出基地的教育内涵,如图1所示。
以各类创业成功人士的照片拼成的三个字母图形,体现了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理念,基地以类似的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以文化这种氛围、这种无声的语言鼓舞学生奋发向上,让文化这种力量推进学生前行。
二、基地组织结构建设
基地组织结构是基地的全体成员为实现基地目标,在基地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是一种松散型结构。组织结构图及功能如图2所示。
1.素质拓展中心
所有会员进入基地都要接受培训,参加实训、实习、论坛(讲座)、研讨会、夏令营等。
2.创新训练中心
会员一般都要参加基地项目和基地教师指导的院、校、省、国家级训练计划项目活动等。
3.学科竞赛中心
会员选择参加院、校、省、国家甚至国际性经济管理类相关大赛,参赛活动由各社团组织。
4.技术信息中心
会员参加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为师生、市民、企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
5.创业实践中心
会员在条件成熟时选择组建若干个团队(工作室、网店、小微公司等形式)开展创业活动。
6.综合管理中心
负责基地所有事务管理,包括会员管理、基地规划、宣传、外联、日常管理、档案管理等。
三、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地以推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宗旨,以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与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出发点,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只啃小专业而知识面狭窄,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等情况,基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举办赛前培训班等形式,为学生填补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1.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在此用在基地人才培养上也非常合适。基地构建了以“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块,在各模块中辅以不同内容加以训练和培养,在基地中逐步形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长辅导、团队研习、竞赛(活动)检验、专家点拨(评)”闭环的学习系统,做到学生的问题在基地中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疑释惑。构建的基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1)德育首位。林崇德教授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无论在哪类人才培养中,德育教育都应放在首位,为此基地也将德育视为首位教育,对加入基地的学生,首先在面试时对其品德进行考核,通过辅导员等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品德,进入基地还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如何做人、如何感恩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了解,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即使能力再强,他的前方道路都不可能走远。在基地培养中,通过给学生安排工作,也能锻炼和考验其品德,付出总有收获,基地的任何机会永远为品德好的学生准备着。
(2)能力本位。在能力本位培养模块中,主要从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几方面培养,通过基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基地与协会活动、GMC、三创比赛、网站开发与维护、文化建设创意设计、产学结合、实践创新项目、各类活动策划、现场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基地日常以公司形式运作,要求学生将基地视为一个小型的公司,如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公司”“利益”(基地成果)最大化(精品),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并且要有想去做还必须做好的韧劲,这些都是需要能力的。
在实际的基地运作中,每次组织活动都要求学生写活动策划书,甚至要去找赞助,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由不主动、没有创意、写不好到主动去做并能做好,每个策划书都写的非常规范,宣传资料及LOGO的设计都有创意、活动的形式有创新,还能到企业去找赞助、了解社会,大胆去实践。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文化品位。文化是一种力量,无论承认与否,这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文化左右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文化表现为一种思想,一种行为,一种爱好,一种习俗,甚至一种制度,一种组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3]基地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因此,基地可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组织基地论坛、校内外会员联谊、微博、风采展示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从基地的角度来说,文化品位培养模块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基地人才培养上,也必须注重文化品位提升的培养。
2.建立“333”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4]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注重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图4为基地的“333”人才培养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体现在培养形式上,“因材施教”体现在三类人才和三层次培养上。
四、基地作用与建设成效
1.基地作用
(1)基地能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层次(本科、研究生、MBA、校内、校外)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团队学习模式创新效果更加明显。
(2)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学生淡化了班级、专业,减弱了归属感。加盟基地后成员和导师之间交流密切,可增强归属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实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可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学生的需求,增强了教师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强烈意识。
(3)基地组织了各类比赛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团队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4)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开发能力、管理素质。
(5)积极向上的基地文化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6)基地从过去的零散指导转变为集中指导,发挥了团队指导的功效。
(7)通过基地的日常管理,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分类管理能力,以及起草各类制度的能力。
2.基地建设成效
(1)基地自身建设成效。基地文化建设颇具特色,如LOGO设计、基地旗子的制作、文化墙的建设等;基地还制定了各类管理制度,如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发展规划、基地指导教师职责、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基地干部招聘制度、基地例会制度、基地成员考核奖惩制度、基地成员考核细则、基地学生活动项目审批制度、基地大型活动项目管理制度、基地例会考勤制度、基地干部理论研习制度、GMC赛前培训考核条例、基地实训室管理制度等。
(2)学生培养成效。三年来,基地平均每年接收各类培训学生约2000人,进入基地参加各类比赛的学生约1000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近200人,基地内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10万元资助。另外,已有部分学生进入到创业阶段,如囧工作室、网店、小薇公司等,都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营收入。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经历从传统高职院校向具有社会企业属性的现代高职院校的转变,需要从微观教学组织模式展开深度的管理创新。而教学企业的构建突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完全非营利以及教学、人、财、物、信息等管理的内在的原则,强调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底线的平衡原则,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将处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其构建与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双重价值底实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刘毕贝(1977-),男,江西瑞昌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企业研究、知识产权;赵莉(1980-),女,江苏镇江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社会创业,知识产权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模式研究”(编号:09YJA2H016);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创业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及其在广东的实证分析”(编号:S2011010000193),主持人:严中华。
一、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内涵
何谓管理创新?国外学者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定义管理创新为实施能明显改变管理工作开展方式的、新的管理方法、过程或结构,旨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1]。
借助朱利安·伯金肖对管理创新内涵的分析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背景,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就是高职院校在由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功能,保障其内部各个层次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的管理实践(做法)、过程、结构[2]。
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涉及高职院校这一系统的多个方面,但是根据朱利安·伯金肖的管理创新分类理论,对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按其广度和深度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图1):
一是指仅影响单一功能区的管理实践。例如兼职教师的薪酬管理创新(人事管理领域),分学段灵活式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领域)多渠道筹资策略(财务管理领域)。
二是指影响在某个单一的职能领域根深蒂固原则的管理创新。例如人事管理领域,实施“校企互聘共培”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所谓“校企互聘共培”是指,在聘用行业企业(特别是“教学企业”合作单位)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的同时,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改造和提高专任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执教能力,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3]。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单纯以学校为主体,以专业理论、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高职院校人事与分配管理制度的原则与实践。
三是指影响管理实践,并跨越许多职能领域管理创新。例如设立教学企业管委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这种管理创新的行为跨越了学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等不同的职能领域,通过机构设立协调与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管理创新没有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与内在原则。
四是指影响深层次管理原则,跨越许多职能领域的管理创新。例如教学企业的构建与管理,突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完全非营利的原则,强调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底线的平衡原则。同时,这一创新必然跨越学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多个职能领域,需要这些职能领域配套改革的支撑。
通过对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类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处于第四象限的微观教学组织的创新,即教学企业的构建与管理将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由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目标,并将深刻影响高职院校各职能领域相应的管理创新。
二、基于“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的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背景
(一)我国高职院校本质属性正由非营利性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资助经费逐年减少,政府对福利事业的资助也大为削减,而“市场失灵”导致人们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于是非营利性组织急剧膨胀。但是,非营利组织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非营利组织开始转移方向,尝试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解决自身发展上的财务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的新组织形式,它力图以企业的方式为立足点,实现市场资源和非市场资源、货币资源和非货币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将其定义社会企业[4]。
虽然欧美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有很大的区别,但究其本质,一言蔽之就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企业具有显著的社会目的与使命;第二,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开展生产或经营活动;第四,保持双重底线,即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平衡,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那么,对照上文对社会企业产生的背景与本质属性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已经具备了社会企业的特征。
首先,从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来看,高职院校需要从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公益事业,高职院校是一种非营利组织,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一样,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十分有限,同时高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借用商业化操作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的转变。
近年来,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但是,纵观十几年来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创业的理念引入中国,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中国第一家大学生公司“视美乐”成立之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毕业后真正走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2004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披露,全国97家成立较早的学生企业中盈利的仅占17%,持续经营5年以上的仅有30%。2005年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业成功率仅有2%—3%,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007年零点公司的一项调查更加令人震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万分之一的概率。这与国家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目标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一个严峻的现实:一方面,高校急剧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下岗工人和离开土地的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社会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去创业,去创造工作岗位,去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去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而另一方面,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又不愿意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立项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前期立项时,学校未进行仔细的审核和可行性分析,盲目立项。由于没有专人和专业的老师负责监管审核,学生产生企业构想往往是脱离实际,甚至是异想天开。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很多工科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商业知识,很多项目未经充分市场调研,凭空杜撰创业计划书。有的甚至从网上直接下载加以修改,上交学校为获得资金支持。
(二)中期创立企业存在的问题
项目中期,由于学校鲜有关心和指导,企业建立过程中,学生不了解企业创立的流程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或难以落实,真正使学生受益。实践过程中操作难度大,学校缺乏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使之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我有一个学生想在校园内开一家奶茶店。作为辅导员,我很支持他的想法,帮助他撰写了创业计划书,进行了目标市场分析和调查,认为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帮助他向学校申请立项。团委肯定了他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教研室推荐他参加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但当他想把这一个创意付诸实践,开办实体店时,学校却不能够为他提供合适的营业场所和店面。当他申请营业执照时,才了解到从事食品加工销售还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一系列相关证照。而这些对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如果得不到学校的鼎力支持是难以实现的。最后这位同学打了退堂鼓。创业也仅停留在纸上了。 论文 //
(三)开业营运阶段存在的问题
执行是创业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项目资金是否充足,团队合作是否顺利,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败。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项目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努力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但是由于资金周转的匮乏与严重不足,轻则造成创业项目运作周期拉长前景难料,重则迫使项目停滞不前中途下马。因此,量力而行的选择创业项目和制定严谨周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对于任何性质的创业者都是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合作伙伴内部矛盾。这也会影响创业项目的运作并导致计划流产,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创业是很多创业者经常采取的方式,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寻找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尤其是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业就更显得顺理成章,互助形式的合作创业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各自投入资金的多少、是否明确的分工、能否健全的合作机制、团结一致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合作伙伴之间关系产生裂痕,发生的矛盾。
二、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指导大学生创业
(一)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大学生创业同样也是为了同一个梦想,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人走到一起,去完成他们对事业的追求与奋斗。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校,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理想。大学生创业项目符合项目管理的各项特征,可以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同样受到时间、成本、资源等多方面的限制,亦有着明确的目标,需要满足多方(项目干系人)的不同需求。运用项目范围管理理论来界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范围。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来分析和控制创业项目的风险。运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组建和管理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项目管理也是一个基于过程的管理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模型”对大学生创业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构想具体到创业项目计划书上,并最终建立企业实体,创造价值,获得盈利,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范围管理
pmbok中的项目范围管理是指包括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的各过程。其作用是保证项目计划包括且仅包括为成功地完成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所有工作。有了明确的范围,界定清晰的目的,制定具体的计划,才谈得上对时间、成本、质量的管理,才算得上项目。要运用项目范围管理理论来界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范围。那么,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范围在哪呢?我们经常说对于大学生创业要“扶上马,送一程”。这一程有多远?是指导完成创业计划书,还是拿到营业执照,是开业大吉直到关张为止。笔者认为应该是企业真正盈利,达到盈亏平衡。
一、引言
目前各学派都围绕着维持竞争优势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资源基础观认为将资源有效的配置、保护和开发是企业取得最佳绩效和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很多学者认为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环境也是关键要素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没有将资源、环境和能力看成具有内在影响关系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是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而且无法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环境找到有效的平衡方法。然而,环境与企业的资源、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与促进的。因此,在企业的战略制定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过程中,可以把能力、资源和环境都看成是内生因素。本文从企业资源、机会识别能力、创业环境及团队支持等要素作为企业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
二、创业资源的内涵和划分
经济学家把“为了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均称为资源。在企业战略中所讲的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固定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资源是组织中各种投入不仅包括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专利、知识和信誉等无形资源。在管理学中,资源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再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者能够支配的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组合。企业的资源是指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先后投入和利用的企业内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总和。 毕业论文网 //
按照标准不同,资源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资源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内容,资源可分为人力、物质、财务、社会、技术和组织六大类;按照表现形态划分资源可分为有形与无形资源;按照控制主体资源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按照利用方式可分为直接资源与间接资源。
三、机会识别能力的内含和划分
机会是机会识别的基础,而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过程的起点,在以往的而研究中,很多学者承认机会是不能通过简单的逻辑判断,也不能通过片面的技术指标和财务数据进行筛选。但是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对创业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不确定性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由环境变化造成的,这种不确定性一般又分为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一般可分为先验知识和创业警觉性两个维度。企业家针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利用的警觉性既可以是一种先天的禀赋,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学习积累的一种特质,形成企业家警觉的认知前提是机会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人们对于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注,企业家通过对以往经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帮助企业家识别他人识别不到的潜在机会。然而,正是由于原有经验对企业家寻求答案产生影响,也因此会对机会的识别造成限制。 论文 //
四、团队支持的内涵和划分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创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创业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创业是基于一个团体的将各种资源与机会进行组合。因此,对团队的研究是讨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一个成功团队大多具有如下的特征:具有开创性,应用创新精神开创新的领域;能力间具有互补性;有责任感与凝聚力;能够紧密协作;具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此外,一个团队的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赖存性,这种依赖性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依存性可以分为目标依存:通过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来提高绩效水平;任务依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成果依存:团队的成果与团队成员的成果之间的关联性。团队支持一般可化为两个维度:团队依存性和领导支持。
五、创业导向战略的内含和划分
通过学者们不断的研究,公司的创业战略是公司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公司创业战略的核心就是公司创业导向战略。有学者认为创业导向就是指公司的创业过程、实践和决策行为。通过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公司创新性的衡量不仅包含产品服务上的创新,也包含公司的管理者对新的市场与新的业务领域的创新意愿。创业者之所以与普通的员工不同是因为他们承担了创业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具有创业导向的企业都具有承担风险的特征。以往的学者研究发现承担中等水平的风险可以使公司获得良好的绩效,承担极高或极低水平的风险不能获得满意的绩效。公司领导者的超前行动表现为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很好的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观察企业对环境是被动反映还是通过创新来改变环境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超前行动。因此,公司创业导向战略可分成风险承担、创新性和超前行动三个维度。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六、企业绩效的内涵和划分
在目前的很多研究中,通常把企业的绩效作为衡量某个因素的指标。有学者将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周边绩效又分为两个维度:工作投入维度和人际促进维度。也有学者将绩效分为生存绩效和成功绩效。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企业的绩效,一方面为财务绩效,例如利润率和销售额的增长。另一方面为非财务指标,例如市场份额等。从某些方面讲,用非财务指标衡量创业型企业是否成功更能反映实际,因为很多企业为了战略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
七、结论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对公司创业视角下企业战略中的创业资源、机会识别能力、团队支持、创业导向战略、企业绩效等几个创业要素的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维度的划分,以便对创业公司的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更好的理解。
摘要:大学生创业对我国高校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问卷设计调查基础上,描述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生创业意识现状,并依据现状提出从树立科学创业理念,科学规划创业目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和能力资源系统结合等方面来培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
关键词:经济管理;大学生;创业意识
一、调研内容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本次调研以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设计共有19题,包括12题选择题(1—12)和6题主观题(13—19)。其中,12道选择题主要调查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创业问题的解决、创业的心态、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基本状况;而6道主观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政策建议例如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
此次共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25份,回收问卷数976份,回收率95.3%。调查对象中男女人数约各占一半,其中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多,共占了总人数的80%;。大三、大四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定位的重要阶段,集合大三大四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使此次调查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收回问卷后数据进行统一,并制作成表格整理好,对初步整理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题目和选项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分类。使用了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加以说明,辅以百分率的对比与直方图、饼状图等图表形式,更加客观地体现现实情况,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样本创业意识现状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掌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不同认知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概念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具体如图1:
图1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的概念不同层面(开办企业、开创事业、开发技术等)的数据分布直方图。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14%的学生则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等实体型公司,而剩下7%的人对创业一词抱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亲自经营、自力更生等)。由上述调查可看出,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宽泛的,现代社会各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应该有更多的自己的方式,对创业的选择也并不局限于独资或是合资开办一间公司等形式,而是有更多自己想法和选择。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还是缺乏明确认识,相对于具体性的开办企业和开发技术而言,抽象性的开创事业占到了7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创业”认知不够深入,主观程度较高。
(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但缺乏明确创业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创业意愿,具体如图2:
图3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兴趣分布的直方图,结果显示没有大学生表示对创业没有兴趣,超过90%对创业存在一定兴趣,而7%非常有兴趣。这说明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也存在随意性。同时在此基础上,仅有4%的学生表示对创业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而大部分(86%)的学生在平时仅是偶尔关注创业就业新闻。在创业目标上,如图3所示:
有36%的学生表示自己又关于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而64%的学生却还没有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由此可以说明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学生还处于探索寻找的阶段,并没有明确给自己定型。这也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缺少关注和了解,也说明大学生创业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三)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存在较强的独立精神
通过将“创业应具备要要素”设定为“资金、人脉、学历、个人能力、其他”五个选项后,对样本进行调研后得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看来,原始创业资金是最重要的(50%),其次是个人能力(40%),并且需要人脉资源(39%)的支持,而学历的证明已经显得无足轻重(2%),这体现出大学生对于创业是有一定的现实认知的,有趋于理性的趋势。而对于创业最重要的要素创业资金的获取,有50%的学生认为创业的资金应该由自己赚取,同时也需要家庭的支持(21%)和好友的帮助(4%)。面对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可以选择先就业挣钱后,再开始创业,也是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的方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向父母朋友借钱的方式,体现出大学生创业存在较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四)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创业和采取合伙创业模式
对于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就业,在调查对象回答“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你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这一问题时,其中有4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底薪工资;而23.5%的学生表示希望能自己创业,但是依然有23.5%的学生表示尚不清楚,而当被问到“如果以后找工作很困难,你会选择自己创业吗?”这一问题时,有一半(50%)的学生愿意考虑创业,但是也要14%的学生表示不会,表明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有时只是作为一条退路看待,真正创业的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先就业,而对于创业形式,结果如图5所示:
在众多的创业形式中,87%的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合伙创业的形式,只有13%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合伙创业可以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集资和出谋划策,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方式,因而也能被更多人接受;而自主创业则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风险较高。对于网络创业,有39%的学生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有17%的学生认为是不能接受的,更多人(56%)原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风险是有一定考虑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创业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创业理念
科学认识创业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一热的“下海”,也不是无法就业的无奈之举;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科学分析创业理念,杜绝有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个别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从而产生对创业前景过于乐观的预期。
(二)正确理解创业内涵,清晰规划创业目标
对于创业内涵,不要产生过于笼统的认识,简单认为是“当老板”或者是“成就事业”,要意识到能形成具体的目标并能制定实现具体目标的方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运筹学和工商管理决策知识,做出对创业目标符合实际的可行性规划,对自身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要有准确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锻炼,对创业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明确目标函数,理解现实约束条件,并通过不断获取必要资源和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素质来实现明确的、可行的创业目标。
(三)理论教学紧扣实践,积极开展创业体验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所学理论本身就与企业经营联系紧密,所以理论教学整体大方向上是会促进创业能力的积累,但是理论教学由于缺乏对现实世界认知的还原往往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从而削弱指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在现实条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锻炼,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创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执行力。
(四)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实现能力资源耦合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正确认识资金在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本运作和管理能力,积极寻找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独立自主,摆脱资金来源的家庭和亲友依赖,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资金。制定合理、完整和周密的创业培训系统,构筑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创业过程中根据创业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检测、更新与补充,累积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与技术、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能力与资源的系统结合。
【摘要】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经验和动手技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为响应我院教学改革的号召,笔者在《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中尝试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把认知教育放在首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当然,也存在不足和欠缺,请同仁不吝指教。
【关键词】项目导向 大学生创业 实践能力
1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具体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掌握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即要在一定时间里,在经济可行的范围内满足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该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选择、可行性分析、实施管理和后续评价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的新格局。项目导向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遇到难题可查阅文献资料、团队讨论、请教教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自学创新、沟通交流等能力。
2 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的实施过程
大学生创业管理的教学工作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生产运作管理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独讲授,学生不能把创业管理的原理和技能融会贯通,对创业管理的工作过程也难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组织实施时,笔者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实施过程统一,将以教师为主的“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导”转变。学习伊始,笔者布置了一个综合性任务——团队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创新,贯彻“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理念。由于大学生创业管理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要穿插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组建创业团队时,要同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知识;校园模拟招聘中要穿插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交际礼仪知识;撰写创业计划书,要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大学语文等知识,等等。
2.1 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1)班级全体学生自由挑选,以2-5人组建一个创业团队(不超过8个组),并推选一位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成员分工协作、服从组长领导;剩余未能编入创业团队的学生要制作个人简历,准备参加校园模拟招聘会。
2)创业团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研,设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对调查数据分析整理,从中挖掘创业机会。
3)创业团队对创业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请教专业老师,找出科学可行的商业模式。
4)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市场定位;核心团队,对每个核心团队成员在技术、运营或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功经历介绍;行业状况,对行业状况、政策影响以及主要竞争对手及其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市场前景,对市场容量、市场发展前景、消费者接受程度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产品与服务,对公司主要的产品和系列服务进行一一描述;业务开展预测,对目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进度、市场占有率、渠道辐射、销量进行描述;财务分析,创业项目的投资和回收期限、营业收入情况,把未来3-5年,直到投资退出年份的都描述清楚;融资计划,未来阶段性的发展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融资金额、参股比例、融资期限、退出方式等。
创业计划书用a4纸一式两份打印装订,一份上交评阅,一份各组保存备用;电子版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格式和内容发到各小组。
5)各创业项目推介与答辩。各小组根据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制作ppt课件,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推介本组的创业项目,对评委的提问进行答辩,评委根据创业计划书、项目推介和答辩情况对个小组打分。
2.2 组织实施,追踪控制
2.2.1 校园模拟招聘
各创业团队只有2-5人,要实施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全过程人手可能不够,所以可以通过校园模拟招聘的形式来解决。8个创业小组就是8个用人单位,小组长是用人单位的法人代表,小组其余成员为人事考官;未能入选到创业团队的学生要制作个人简历,根据个人专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参加校园模拟招聘会。
各小组组长(法人代表)的职责是制定人员需求计划,包括部门岗位设置、各岗位人员数量,以书面形式下达给本组人事考官;小组人事考官的职责是根据组长意见确定具体的工种、人数、岗位任职具体要求、薪金福利待遇等,以书面形式张榜公布。应聘求职者的职责是制作个人简历,包括本人信息、教育背景、应聘岗位、专业特长、薪金要求、联系方式等,求职简历可打印或手写,要大方美观突出个性。
招聘会现场,法人代表、人事考官和应聘者的衣着要求符合各自的职业和身份,严禁衣衫不整、浓妆艳抹等。招聘流程完全模拟真实的企业招聘,最终录用人员由各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充实到本创业团队中。
2.2.2 设计调查问卷
创业是发现市场需求,寻找市场机会,市场机遇的出现和捕捉,离不开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处理。发现创业机会的关键点是深入市场进行调研,要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变化趋势,考察顾客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注意观察竞争对手的长处与不足等。撰写创业计划书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订调查提纲、确定调查时间、编制调查的组织计划;为了节省费用,提示学生把调查问卷发到网络上。经过1周的调查问卷,指导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如spss)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
2.2.3 撰写创业计划书
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没接触过创业计划书,在正式撰写之前须穿插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创业计划书的内容、格式和注意问题,并给每组一个电子版的样本。在这个阶段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如财务分析数据相互矛盾、市场预测过于乐观、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所以教师需要个别指导,为各小组提供咨询服务。
2.3 答辩点评,归纳总结
经过2个月的努力,各小组都提交了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为了客观评价其质量和可行性,课程教学特意安排了创业计划书答辩环节(每组不超过15分钟):小组根据本组的创业计划书,提取其中的精华内容和亮点,制作成幻灯片,要求采用超级链节、自定义动画放映效果,做到图文并茂;推选1位成员代表本组简单介绍项目情况、发展前景、财务分析、资源配置等;评委对其创业计划书简单点评,然后由评委和同学提问,小组代表进行答辩,评委打分确定各小组成绩和名次;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总结理论知识;最后,各小组根据答辩情况和评委建议进行修正创业计划书。
3 应用后课程取得的效果
在课程建设中积极实践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更能在项目实施中锻炼学生技能,提高了职业素养;用人单位对实施项目教学的培养模式普遍认可,反映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技能与企业实际要求比较贴近,工作起来上手快。
3.1“小本创业”蔚然成风
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管理课程比较感兴趣,但不愿意听空洞的理论知识,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可以先“小本创业”,小生意大学问。班级有学生从义乌小商品城批量买进特色袜子,然后在淘宝网上零售,生意兴隆;由于我院地处郊区交通不便,有学生组织节假日包车回家、包车旅游,从中赚取手续费;有学生利用人缘关系快递、代订书报业务,赚取差价收入;有学生在学院食堂承包摊位,销售风味美食;有学生周末到世纪联华、太平洋百货等大卖场兼职销售,积累营销经验,走工学结合之路……
3.2 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统计,我院2010届毕业生中约有5%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以07建经管3班为例,该班有3名同学大三顶岗实习期间就开始了创业,还解决了本班2位同学的就业问题:1名同学利用熟悉数码产品的优势,在家人资助下创办了一家数码产品销售店,最高峰日营业毛利高达30000元;1名同学从基层做起,现全面接管家族企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名同学在父亲的公司上班,主管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已成长为公司高管。
3.3 创业实现个人价值
笔者接触过1名学生,学习成绩平平甚至挂科,对学习失去信心,但脑袋灵活动手能力强爱“折腾”,对于这部分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他们创业创新,学习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生意做好了也能证明个人价值。后来发挥渠道优势在淘宝网上销售各类袜子,由于为人诚信、产品质量好、发货及时、价格公道,该学生的网店生意非常好,每月的净收入超过生活费用,并表示顶岗实习期间将继续扩大网店规模,把生意做大。
3.4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不会枯燥无味和空洞说教,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明显提升,就连想打瞌睡的同学几乎找不到睡觉的机会,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既定任务很有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如创业计划书的质量和答辩成绩事关全组成员的成绩。另外,在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协作,既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又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学习了书本以外的为人处事技巧。
4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明确课程的项目实施过程。课程建设要充分听取企业单位对课程的建议要求,灵活调整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养和诚信的职业道德。当然,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项目指导能力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作好组织和启发式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保证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并达到项目的要求。
其次,协助学生组建项目的活动团体。单一简单的项目,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综合项目,则需分组协作完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模拟扮演项目中的不同角色。为了保证学生全面获取知识、全方位锻炼操作技能,在实践中还要强调团队协作、角色互换。各小组的组长人员很关键,小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领导魄力,协调解决组内成员可能发生的冲突,有奉献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观念。
最后,项目完成后总结与评价很重要。第一是学生总结,“做中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实践、边总结,任务完成后项目组形成一个总结报告和自我评价;第二是教师要全程总结强调典型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课程结束后总结评价教学效果,为下一轮教学积累经验。
【摘要】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经验和动手技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为响应我院教学改革的号召,笔者在《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中尝试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把认知教育放在首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当然,也存在不足和欠缺,请同仁不吝指教。
【关键词】项目导向 大学生创业 实践能力
1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具体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掌握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即要在一定时间里,在经济可行的范围内满足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该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选择、可行性分析、实施管理和后续评价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的新格局。项目导向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遇到难题可查阅文献资料、团队讨论、请教教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自学创新、沟通交流等能力。
2 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的实施过程
大学生创业管理的教学工作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生产运作管理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独讲授,学生不能把创业管理的原理和技能融会贯通,对创业管理的工作过程也难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组织实施时,笔者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实施过程统一,将以教师为主的“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导”转变。学习伊始,笔者布置了一个综合性任务——团队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创新,贯彻“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理念。由于大学生创业管理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要穿插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组建创业团队时,要同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知识;校园模拟招聘中要穿插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交际礼仪知识;撰写创业计划书,要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大学语文等知识,等等。
2.1 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1)班级全体学生自由挑选,以2-5人组建一个创业团队(不超过8个组),并推选一位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成员分工协作、服从组长领导;剩余未能编入创业团队的学生要制作个人简历,准备参加校园模拟招聘会。
2)创业团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研,设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对调查数据分析整理,从中挖掘创业机会。
3)创业团队对创业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请教专业老师,找出科学可行的商业模式。
4)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市场定位;核心团队,对每个核心团队成员在技术、运营或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功经历介绍;行业状况,对行业状况、政策影响以及主要竞争对手及其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市场前景,对市场容量、市场发展前景、消费者接受程度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产品与服务,对公司主要的产品和系列服务进行一一描述;业务开展预测,对目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进度、市场占有率、渠道辐射、销量进行描述;财务分析,创业项目的投资和回收期限、营业收入情况,把未来3-5年,直到投资退出年份的都描述清楚;融资计划,未来阶段性的发展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融资金额、参股比例、融资期限、退出方式等。
创业计划书用a4纸一式两份打印装订,一份上交评阅,一份各组保存备用;电子版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格式和内容发到各小组。
5)各创业项目推介与答辩。各小组根据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制作ppt课件,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推介本组的创业项目,对评委的提问进行答辩,评委根据创业计划书、项目推介和答辩情况对个小组打分。
2.2 组织实施,追踪控制
2.2.1 校园模拟招聘
各创业团队只有2-5人,要实施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全过程人手可能不够,所以可以通过校园模拟招聘的形式来解决。8个创业小组就是8个用人单位,小组长是用人单位的法人代表,小组其余成员为人事考官;未能入选到创业团队的学生要制作个人简历,根据个人专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参加校园模拟招聘会。
各小组组长(法人代表)的职责是制定人员需求计划,包括部门岗位设置、各岗位人员数量,以书面形式下达给本组人事考官;小组人事考官的职责是根据组长意见确定具体的工种、人数、岗位任职具体要求、薪金福利待遇等,以书面形式张榜公布。应聘求职者的职责是制作个人简历,包括本人信息、教育背景、应聘岗位、专业特长、薪金要求、联系方式等,求职简历可打印或手写,要大方美观突出个性。
招聘会现场,法人代表、人事考官和应聘者的衣着要求符合各自的职业和身份,严禁衣衫不整、浓妆艳抹等。招聘流程完全模拟真实的企业招聘,最终录用人员由各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充实到本创业团队中。
2.2.2 设计调查问卷
创业是发现市场需求,寻找市场机会,市场机遇的出现和捕捉,离不开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处理。发现创业机会的关键点是深入市场进行调研,要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变化趋势,考察顾客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注意观察竞争对手的长处与不足等。撰写创业计划书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订调查提纲、确定调查时间、编制调查的组织计划;为了节省费用,提示学生把调查问卷发到网络上。经过1周的调查问卷,指导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如spss)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
2.2.3 撰写创业计划书
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没接触过创业计划书,在正式撰写之前须穿插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创业计划书的内容、格式和注意问题,并给每组一个电子版的样本。在这个阶段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如财务分析数据相互矛盾、市场预测过于乐观、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所以教师需要个别指导,为各小组提供咨询服务。
2.3 答辩点评,归纳总结
经过2个月的努力,各小组都提交了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为了客观评价其质量和可行性,课程教学特意安排了创业计划书答辩环节(每组不超过15分钟):小组根据本组的创业计划书,提取其中的精华内容和亮点,制作成幻灯片,要求采用超级链节、自定义动画放映效果,做到图文并茂;推选1位成员代表本组简单介绍项目情况、发展前景、财务分析、资源配置等;评委对其创业计划书简单点评,然后由评委和同学提问,小组代表进行答辩,评委打分确定各小组成绩和名次;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总结理论知识;最后,各小组根据答辩情况和评委建议进行修正创业计划书。
3 应用后课程取得的效果
在课程建设中积极实践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更能在项目实施中锻炼学生技能,提高了职业素养;用人单位对实施项目教学的培养模式普遍认可,反映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技能与企业实际要求比较贴近,工作起来上手快。 3.1“小本创业”蔚然成风
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管理课程比较感兴趣,但不愿意听空洞的理论知识,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可以先“小本创业”,小生意大学问。班级有学生从义乌小商品城批量买进特色袜子,然后在淘宝网上零售,生意兴隆;由于我院地处郊区交通不便,有学生组织节假日包车回家、包车旅游,从中赚取手续费;有学生利用人缘关系快递、代订书报业务,赚取差价收入;有学生在学院食堂承包摊位,销售风味美食;有学生周末到世纪联华、太平洋百货等大卖场兼职销售,积累营销经验,走工学结合之路……
3.2 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统计,我院2010届毕业生中约有5%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以07建经管3班为例,该班有3名同学大三顶岗实习期间就开始了创业,还解决了本班2位同学的就业问题:1名同学利用熟悉数码产品的优势,在家人资助下创办了一家数码产品销售店,最高峰日营业毛利高达30000元;1名同学从基层做起,现全面接管家族企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名同学在父亲的公司上班,主管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已成长为公司高管。
3.3 创业实现个人价值
笔者接触过1名学生,学习成绩平平甚至挂科,对学习失去信心,但脑袋灵活动手能力强爱“折腾”,对于这部分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他们创业创新,学习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生意做好了也能证明个人价值。后来发挥渠道优势在淘宝网上销售各类袜子,由于为人诚信、产品质量好、发货及时、价格公道,该学生的网店生意非常好,每月的净收入超过生活费用,并表示顶岗实习期间将继续扩大网店规模,把生意做大。
3.4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不会枯燥无味和空洞说教,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明显提升,就连想打瞌睡的同学几乎找不到睡觉的机会,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既定任务很有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如创业计划书的质量和答辩成绩事关全组成员的成绩。另外,在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协作,既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又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学习了书本以外的为人处事技巧。
4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明确课程的项目实施过程。课程建设要充分听取企业单位对课程的建议要求,灵活调整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养和诚信的职业道德。当然,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项目指导能力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作好组织和启发式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保证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并达到项目的要求。
其次,协助学生组建项目的活动团体。单一简单的项目,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综合项目,则需分组协作完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模拟扮演项目中的不同角色。为了保证学生全面获取知识、全方位锻炼操作技能,在实践中还要强调团队协作、角色互换。各小组的组长人员很关键,小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领导魄力,协调解决组内成员可能发生的冲突,有奉献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观念。
最后,项目完成后总结与评价很重要。第一是学生总结,“做中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实践、边总结,任务完成后项目组形成一个总结报告和自我评价;第二是教师要全程总结强调典型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课程结束后总结评价教学效果,为下一轮教学积累经验。
原文作者:张惠
【摘要】2009年10月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开市了,随之带来人们对创业板的思考。本文在进行了主板与创业板不同之处的比较后,想到了关于创业板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问题。基于深市创业板的数据,筛选了2011年228家样本年报截面数据,通过simunic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未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费用;创业板;非经常性损益
一、引言
企业在年末通常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年报进行审计,即企业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而会计师事务所因这种服务而得到的酬劳就是审计费用。2001年美国证券委员会(sec)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批露审计和相关服务费用,引发了西方对审计费用的研究。2001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一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公布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这项规定提供了实证方法研究审计费用的数据支撑,从此国内有关审计费用实证研究渐多。
创业板是指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的集中空间,这种空间是为了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创业企业进行助推,以推动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以海外创业板的经验数据来看,创业板的投资主体是机构投资者,相对来说,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发展相对落后,创业板有相当多的个人参与其中。鉴于创业板的这些特征,创业板开市以来会出现很多方面的风险。大致归总一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新技术产业识别风险。创业板有很多新行业,新技术企业,一般民众甚至是专业的市场分析人士可能无法真正地了解和把握这种新型的产业的走向及态势,从而造成一种识别和判断的失误。(2)预期价值判定风险。创业板是一种预期的市场,我们对其预期的价值很难判定,造成一种预期价值判定的不确定性。(3)绝对控股现象。在创业板会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和技术人持公司大部分股权,造成了一种绝对控股的现象,使的企业管理具有随意性。(4)监管的风险。由于创业板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或许会出现操纵市场现象,而鉴于其上市的门栏又比较低,所以其中可能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引发我们思考关于创业板公司审计费用的问题。我们依然用使用于主板的simunic模型来验证,当然可能有不尽之处。
二、研究设计
(一)盈余管理的衡量与研究假设
上面我们也提到创业板之于主板的不同之处及特殊风险,特别是管理层及技术人控股现象,在我国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下,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影响关系显得更为重要。盈余管理比财务报表中的其它要素更具有不确定性,较难审计且容易被操纵。而在某一审计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要把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必须增加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此降低检查风险,这将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努力,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识别盈余管理行为。而投入更多的审计努力,搜集更全面的审计证据,导致注册会计师会以较高的审计费用来补偿审计成本。
一般来讲,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处于“保牌”或“保配”区间、非经常性损益或非主营业务利润比重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而本文采用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选取201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遵循如下原则:剔除了数据缺失和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样本;剔除了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剔除了未按时间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取了2011年228家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作为有效样本。
所涉及到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并从最股网()对缺失数据(非经常性损益数据)进行了补充。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有些直接来自数据库,也有些是从数据库获得数据的基础上而来的,如审计师事务所转变为虚拟变量等。[论文网]
(三)检验模型与变量说明
1.检验模型的选择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文把审计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审计费用取对数进行标准化。
(2)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非经常性损益与总资产之比作为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采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1)上市公司规模。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相应的各种经济业务和需要处理的会计事项也就越多,导致上市公司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候就需要调整审计测试的范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审计费用也就会越高。
2)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越大,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审计,因此审计费用也就会越高,本文在考虑公司业务复杂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存货与总资产的比作为控制变量来衡量业务复杂程度。
3)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者披露,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计师事务所在收取其赢得的审计报酬时会考虑由于审计风险所导致的预期诉讼风险,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作为控制变量来衡量风险因素。
四、研究结论及不足
研究表明,在此模型及数据的支撑下,创业板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不存在非常显著地相关性,但并不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某种关系。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的缺陷及不足:
1.适用于主板的simunic模型可能不存在普遍的适用性。
2.创业板为2009年10月开市,时间较短,制度可能不健全,数据不完整。我们只截取了2011年的截面数据,因此数据的缺失也是造成拟合优度不好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创业板的全貌,随着创业板的不断深入的发展,制度及数据的进一步健全,应该会出现更好的结论。本文只限于用2011年的创业板截面数据来阐述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摘要: 企业孵化器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孵化器在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加速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盘活资产存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已显现出其独特的功能与潜力。本文试从决策理论角度阐述,分析如何进行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以加强创业中心管理工作。
关键词: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因素 决策理论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宗旨是为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其创造良好创业环境,培育成熟高新技术企业,造就优秀高新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创业中心作为企业孵化器,做好其管理工作意义很大。本文试从决策理论角度阐述,分析如何进行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以加强创业中心管理工作。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是西蒙决策理论中提出的。
西蒙把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指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如定货、材料出库、入库等。有关这些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解决,不需要重新研究。这类决策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比如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规模扩大,品种结构调整,工资制度改变等。处理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其复杂,再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用个别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就一个组织而言,影响决策因素主要有:
一、环境影响
环境对组织决策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环境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其次,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二、过去决策影响
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制约程度,主要受它们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影响。
三、决策者对风险态度
组织及其决策者对待风险不同态度会影响对决策方案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组织,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作出反应以前已采取进攻性行动。
四、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制约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及行为方式。在决策层次上,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而发生作用。
五、时间
有人把决策类型划分为时间敏感决策和知识敏感决策。时间敏感决策指那些必须迅速而尽量准确的抉择,这类决策对速度的要求远甚于质量,如战争中军事指挥官的决策多是此类;知识敏感决策对时间要求不非常严格,这类决策的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质量而非速度,是要求人们充分利用知识,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选择,企业经营决策基本属于知识敏感决策。
六、组织经营思想
就企业组织而言,经营思想是影响决策的很重要因素,组织决策都是在经营思想的指导下制定。比如企业是以生产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不同的经营思想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决策。
创业中心如何利用决策理论加强创业中心管理工作,笔者有四点体会:
一是程序化决策一定要坚持按照既定程序完成。一般程序化决策多发生在基层工作,要求基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可以确保这类决策的及时准确。比如创业中心职责之一是协助企业办理各类企业开办、变更等审批手续,这类审批手续的办理都有严格而清楚的时限、程序、所需文件等规定。这就要求负责办理此类工作的员工严格按程序决策,协助企业准备各类完全符合要求的、办理审批手续需要的文件资料。同时,这类决策,高一级管理人员干预越少越有利,主要职责是及时监督,以及激励和培训基层工作人员。
二是随着非程序化决策比例增加,必须对单位制度建设和各级员工的任用选拔等进行改革。比如无锡创业中心原来是按照政府部门的模式进行管理,日常考勤、工资制度、人员任用等都符合上级政府部门的要求。随着工作深入,创业中心的工作本身发生变化,很大比例以创新型、探索型为主,以工作时间为例,只要管理服务对象有需求,中心工作人员就不下班,完全打破照九晚五、一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年轻员工积极型高,灵活型强,发挥作用巨大。因此,创业中心逐步进行各项改革,如在下达工作任务和考核工作成绩时,采取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重点看工作任务有没有按期按质完成,对员工完成任务采取的工作方法少干涉、少程序性规定。又如改变传统的工资制度,将收入与岗位和绩效紧密挂钩;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等等。这样工作人员有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并主动探索通过沟通协调、通力合作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任务时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创业中心整体凝聚力也在这过程中得到提升。
结合决策理论看创业中心实际工作,反应了两方面内容:一是随着组织工作特征的转变,日常工作中非程序化决策比例增加。二是这些日常工作非程序化决策导致更深层次的关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决策改变,而在制定这些新的制度方面的决策时,创业中心运用的又是非程序化决策。三是要善于适度下放决策权。随着创业中心日常工作中非程序化决策的增加,所分管的部门工作人员越来越勤向分管领导进行工作请示。即使一些很小的问题,工作人员也一定要等分管领导决定之后才行动,或干脆把工作任务往分管领导那里一交就算完事,剩余工作全部由分管领导去处理。这样一是不利于工作人员接触更多工作机会和提高工作能力,二是分工出现混淆,同时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分管领导必须考虑下放一些决策权。
首先,分管领导可以和属下仔细分析部门工作职责,并详细说明完成职责的步骤,协助属下梳理部门与企业、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个步骤,帮助属下真正了解部门业务,从而引导他们参与到决策制定过程中来。
其次,分管领导可以和属下一起制定新的工作规则,规定哪些事情可以由属下自主完成,分管领导只负责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参与协调以及工作过程中必要的监督。“好,现在这事情是你的了!”之后,即使是最简单的决定,分管领导也不再去影响属下的决策。
第三,由于属下不熟悉业务和需要接触的其他部门人员,部门的工作效率略微下降,分管领导适时调整工作安排,给属下更宽裕时间。属下也曾跑来告诉分管领导:“这个事情我处理不了,还是你去吧。”分管领导没有同意,只告诉属下应该怎样做得更快更好,但一定要由属下自己完成。当有人犯了错误时,分管领导应及时帮助他纠正错误,同时鼓励他继续学习和提高。
不久,这种下放决策权的行为就见效了。属下的工作能力明显增强,事情处理井井有条。而且,部门人员可以从实际工作中真正意识到,分管领导不是简单给他们增加工作量,而是设法让他们得到更多锻炼,也为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于是,部门凝聚力提高了,分管领导也获得了属下更多支持。这个良好的结果,使得原来对分管领导下放决策权心存顾虑的创业中心负责人也放了心,鼓励其放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开展工作。
最后决策理论要和培训、激励机制有效结合。
比如,年轻员工进取心强,工作积极性高,但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缺乏,创业中心通过加强培训、团队交流、信息共享等,提升员工个体内在素质,使员工产生成长感,形成进一步动态学习能力,促使其在不同决策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