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类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5 04:28:02

导语:在会计类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类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论创新实践导向下财税专业税法与会计类课程的优化整合

摘 要:我国会计制度与财政税收制度不断改革对财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确立财税专业税法与会计类课程总体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目标,优化整合高校财税专业现有税法与会计类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手段,旨在提升财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导向;财税专业;课程;优化整合

一、创新实践导向下财税专业税法与会计类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一)总体教学目标的优化。会计知识已成为财税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工具,在设置总体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体现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总体目标设置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财政、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税收政策、税收与会计实务操作,能够在税务、经济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税收筹划、企业财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二)具体教学目标的优化。(1)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各高校财税专业会计学课程的设置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普遍课时量较少,任课老师的授课重点往往在于具体事项的处理,对基本财务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讲述不够深入,。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后续课程的要求,在制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时,应加强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基本理论为纲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会计学》,通过讲授税收法律知识及中国税收体系,使得学生熟悉税收政策,增强学生税收实务的应用能力。(3)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会计学》和《税法》,由于财税专业学生《税法》课时量较多而《会计学》课时量相对较少,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会计知识的讲述,以本课程作为会计类课程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比较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异同点,使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各类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4)税务稽查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会计学》、《税法》与《税务会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基本方法。

二、税法与会计类课程教学计划的优化整合

第一,适当增加《会计学》课程的学时。以本学院为例,学生需要在48学时内学习会计的基本原理、簿记系统的构成、基本操作程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中一般会计事项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操作方法,课时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建议将《会计学》分为《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中介绍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复式计账、账户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试算平衡、调整与转回;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简介、财务会计核算程序与组织等,《中级财务会计》介绍企业一般会计事项的具体核算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第二,在课程开设学期的安排上应做出优化,将《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之后按照《税法》、《税务会计》、《税务稽查》的顺序,依次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保证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一方面学生能够及时复习前导知识,又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教师授课时过多介绍与本课程相关但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后续课程又重复讲授的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三、税法与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1)会计学教学内容应更具针对性。首先应重视对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讲解,加强学生依据基本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到具体事项时也应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方法的理论根源;其次,会计学教材对于涉税事项往往做出了简化处理,但是对于财税专业学生而言,涉税事项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查找税法相关规定,思考若不做出简化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预习后续的税法课程;最后,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稽查要点和稽查方法是税务稽查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对会计报表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各个项目的经济含义。(2)将会计学知识融合于税法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税法的理解,提升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3)税务会计教学侧重于增值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避免与税法和会计学内容重复。现有的税务会计教材主要介绍各税种的税法规定和涉税事项会计核算,有些教材中还介绍纳税申报和调账方法,结合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体系,应以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为教学重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消费税会计、出口退税会计、所得税会计及其他税种会计,其中又以综合性最强的增值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为教学重点。(4)税务稽查主要讲述税务稽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主要税种的稽查要点和方法。

四、税法与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

税法与会计类课程均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之后必须通过必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财税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在税务稽查课程后安排税务实训课程,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将学生所学的税法和会计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1)形成基于工作全过程的综合化实训内容,会计与税务在实务工作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将税法与会计类课程的各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有机融合于实训内容中,具体包括会计处理、纳税申报和税务稽查。在经济业务的设置上,鉴于学生在学习完《会计学》课程后一般并未进行财务会计模拟实习,税务实训课不应将经济业务局限于涉税事项,而应包括所有经济事项,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经济活动有更为完整的认识;(2)模仿企业真实场景设立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选用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作为实训案例,在实训进行中使用真实的凭证和报表,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体会到实际岗位中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处理方法。(3)建立完整的业务体系,使学生通过实地操作熟悉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纳税申报的全过程,最后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税务稽查,通过实际操作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好地结合起来。其二,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投入,完善税法与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设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专业实践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学生素质拓展平台等,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训练技能,不断增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现有财税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是在国家税务机关,实习内容也侧重于从国家角度对企业进行纳税检查,这仅仅是财税工作的其中一个方向,因此还应深入到企业,结合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践,深化学生对会计工作和纳税申报工作的实地认识。

会计类毕业论文: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 项目式教学法以教学项目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受到教学界的青睐,但这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不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项目式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法有机的融合。同时,本文还结合高职会计类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具体应用。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项目式教学法 高职会计类课程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学项目的完整实施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从而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但在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不高。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各种微课、视频在网络上均能找到,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方式自行学习和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精讲或串讲,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或由教师统一解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这种教学方法颠覆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1]。

1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由是美国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提出的。他们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而课堂上的时间则主要用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2]。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11年的TED大会上通过《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向大家介绍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推广,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开始引发全球教育界的广泛探讨[3]。

“翻转课堂”这种以学生为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与吸收的模式,与项目式教学法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将“翻转课堂”与项目式教学结合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效率高 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项目,对各项目涉及的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所学知识点的相关视频或微课,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形象生动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实践、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重视理实结合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熟悉项目每一个环节,对项目取得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具有体验性、实践性的典型特征,它不只关注结果的考核,而是着重于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来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深化与拓展的能力。

教学效果多元化 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不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着十要重要的影响[4]。对于教师而言,其通过对“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从繁琐教学任务量中解脱出来,由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和协调人;对于学生而言,“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法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巨大的改变,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自学能力。

2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应用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是融合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理财学、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核算、监督、管理和反馈的一个专业。会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懂得打理企业财务事项、规划企业的资金布局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良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会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会计类课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理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5]。

目前,会计类课程教学仍大都采用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方法,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6]。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项目的实施来达到领悟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变化,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教学环境的提供和教学情境的创造,而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去讨论、探究、合作与实行,并通过全程引导,使学生最终顺利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完成之后,以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项目得分等方式,认知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使自身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会计教学当中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体的“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成为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

3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美国的Robert Tallbert教授经过多年教学积累,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即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练习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反馈。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项目式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一致,均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此,结合会计教学的特点,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项目式教学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准备阶段 授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确定知识点,有条理地列出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自己制作视频、微课或者借助网络已有的视频和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任务的进度选择性地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如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利用网络对相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彻底搞明白,或者可以将问题记录下来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或老师讨论。整个课前准备阶段是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基础,决定了后续学习的进度与效率。

课程教学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掌握教学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并对工作过程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就进入课堂教学阶段。每个教学子项目都包含一定的工作任务,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环境并准备相应的实践训练设施,按照项目所需完成任务的多少和学生的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所有小组成员都要在项目中承担一定工作任务,每个项目组都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7]。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协调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如果是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评价 在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验,展示项目成果,对各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课后要写学习体会,对自己在项目实施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巩固。

具体案例应用 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结合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来展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先要把整个课程分解成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岗位、职工薪酬岗位、税务岗位、资金岗位、成本费用岗位、财务成果岗位等多个总项目,总项目下又再具体划分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有各自的学习任务。每次授课前,要求学生上网去看相关的视频和微课,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银行存款的核算”学习任务为例,任力描述为:掌握银行转账的各种结算方式和银行存款的清查。知识的准备需要五个方面:熟悉各种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种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适用范围;明确银行转账结算与现金结算的区别;了解银行未达账项的含义;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表编制的方法。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任务并观看教学视频或微课。

在学习“银行存款的核算”的操作实践中,选取“支票”操作训练。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训所需的资料,然后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按四人一组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及任务。小组成员要求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按时完成其工作任务,在实训过程遇到问题鼓励小组自行协商解决。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进一步训练支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能根据自身所学解决问题。教师在完成实践操作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评估和经验交流,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知晓少数学生遇到的个别情况,扩充课堂学习内容。

在利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完成“银行存款的核算”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进行回访。结果表明,所有的学生一致认为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符合他们对学习的期望,并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方式获得参加实际体验的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会计类毕业论文:“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会计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学一体化”教学是当下高职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可以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及其体系的设计入手,就“教学做一体化”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虽然,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实践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如:会计类课程的开展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并且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所以教学效果不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应用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流程单一,通常实践课程就是进行做账,而对于财务工作流程中的财务管控和纳税申报等工作却没有加入到实践课程的应用中;会计实践课程中以手工会计为主,而忽略了会计电算的实训,这与社会的实际要求已经明显脱轨等。因此,改变原有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基于此,学校需要将实践教学首先向校外专业,而不应该局限于校园内部来进行;在开展会计类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原则来对该模式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一般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从基础技能到单项岗位操作技能,然后再到整体作业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实现从完成角色体验到职业人员的转变。目前,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主要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3+2”实践教学体系,其中“3”是指3个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即基础、岗位专项和会计综合这三个技能实训内容;而“2”则代表2个阶段顶岗实习,即“职业素养训导”阶段和“预就业”阶段。

3“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一个目标

“教学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具有双重操作能力(即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高职会计人才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根本目标,从而可以为社会众多企业提供所需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32两个层面

层面一是校内实训,它是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内(包括手工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一体化实训室等),利用真实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软件或证账表,以及仿真的会计统计数据,如待处理的经济业务或业务的原始凭证等,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熟悉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相应的会计技能。

层面二是校外实践。待校内实践结束后,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校内的学生到校外的实训场地进行会计专业入门教育、岗位见习、职业素养训练、专业课题调研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社会相关企业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提前熟悉自身以后的工作氛围。

33三个一体

三个一体主要包括一体化的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师和一体化的教材。首先,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室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思路,该种教室需要按照社会企业中的财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进行模拟设计。

其次,一体化的教师。教师作为一体化实践课程的主体,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是集教师和会计师功能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中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必须要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等资质的考试;有计划地派遣一部分教师顶岗实践,增加其在本专业中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从而为高职学校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实践教学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后,一体化的教材。这同样是一体化实践课程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的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过度分离,致使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必须要保持一致。在用文字来对会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进行阐述的时候,需要借助仿真企业的原始凭证来对经济业务进行表述,同时需要用会计载体(包括证、账、表等)来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34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主要包括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手工账实训和电算化实训、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真账实践这四个方面的结合。首先,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包括素质与能力的结合,以及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其次,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的结合是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算化的速率大大提升,部分学生可能忽略了手工账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后续的工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二者之间的结合。再次,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结合是为了加强不同岗位工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工作得到有效的分配,责任落实到位。最后,要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真账实践相结合,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35五个实训方式

五个实训方式包括随堂单独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者五个方面。首先,随堂单项实训就是在开展会计相关实践课程时,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单项会计技能来进行训练,如《出纳岗位实务》中的点钞、和翻打传票等。其次,分课综合实训主要是在对学生的单项实训完成后才开始进行的,通常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两套仿真综合技能的训练题,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再次,专业综合实训是将多门会计方面的课程结合在一起来为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务》就是多门课程进行融合的综合实训。然后,顶岗实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而设置的实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最后,专业调查报告一般是在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来开展。主要是由学校分配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来完成本次所选的课题,最后提交相关的完成成果。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做一体化”而设计的高职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其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深化了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一举多得。

会计类毕业论文:论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常规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本文以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例,首先介绍了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特征,其次,分析和研究其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运管 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

一、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特征

运管类事业单位由于企业工作性质相关单一,内部会计控制与其他行业存在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其一,财务控制活动方面相关简单。财务活动被细分为采购、收支和管理方面;其二,业务繁杂风险性较高。由于运管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的范围较广,相关的业务风险就比较复杂化;其三,重视外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对外界信息的沟通不仅包括单独性沟通,同时还包括群体性沟通;其四,内部审计被弱化。由于财务工作划分较细,相关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使得运管类事业单位对自身的内部审计较为弱化,不被重视,一些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形同虚设,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绝大多算运管类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方面都不够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并未建立健全相关内部审计规章管理制度,这使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限,发现的具体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权威性和及时性,处理后效果也并不理想。同时,由于运管类事业单位各方面资源并不充足,内部审计科并非独立科室,没有实质性权利,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工作人员也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平常还要配合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这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货币资金控制失效

其一,有些运管类事业单位由于监控设备缺乏,使得现金交由出纳随身进行保管,财务专用印章随意放置,并未将现金和财务专用章放置于安全区域内,这使得现金和单位印章极易发生遗失或被盗。与此同时,单位库存现金被盗后的损失责任认定不够明确,很难追究和落实责任人,资金无法收回,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方面的巨大损失;其二,运管类事业单位出纳工作人员直接领取银行对账单,并进行银行余额调节表编制,岗位之间存在关联关系,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损;其三,未安排资金业务不相关人员定期对单位的库存现金进行盘点,通常情况下,单位的现金盘点都由出纳自行完成,造成资金的不安全隐患。

(三)固定资产控制不具体

运管类事业单位固定资控制不具体,首先,有些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够具体。绝大多数委派办公室和财务科工作人同共同进行实物盘点,然而由于人员短缺,造成清查不细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生盘亏现象,还出现责任人认定不明确或无法冲减账目等现象存在;其次,固定资产使用和保管存在较大问题。单位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使用并不能掌握,缺乏必要的保养和维护,使得国家资产损坏现象严重。各相关科室也并未指定保管负责人员,固定资产损坏或缺失无法明确责任人;再次,公务用车管理存在漏洞。运管类事业单位缺乏详细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主要为:车辆管理人员职权过大且缺乏监管机制,单位车辆在维修过程中出现维修费过高现象,同时,车辆调用流程规范不够具体,时常发生公车私用现象;最后,固定资产处理存在不足。单位未取得授权或只经领导个人批准,擅自处理国家固定资产,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完善措施

(一)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后防线,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应始终确保其独立性。运管类事业单位应当设立由领导直接领导的审计委员会,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整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计和监督。除此之外,单位内部审计科应当与财务科相分离,提升内部审计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科职权,转变运管类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身份,对外进行招聘、对内进行培养,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明确财务活动目标

核对运管类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性,相关财务工作人员应当确保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单位所有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账务处理,确保单位财务处理符合规定要求和流程,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应当具备合理法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特点。规范单位资金的具体应用,优化财政资金拨款使用,保证财政资产的高效运用,不浪费国家资金。确保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全面贯彻实施国家颁布的相关资产管理法规,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根扰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项资产,保障国有资产价值。

(三)加强风险评估,控制相关风险

运管类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评估制度,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定期开展财务工作例会,对具体工作进行总结和计划,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展财务风险识别培训,增强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有效预防相关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运管类事业单位应当对资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规划编制,单位银行账户中应预留足够的备用资金。保持与国家上级财政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接收、及时反馈,确保财政资金下拨及时,监督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单位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应尽量采用信用期方式,尽量延迟付款时间。最大程度的控制和预防其他相关风险的发生,建立健全运管类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宣传监督管理力度,对外公开监督管理电话和邮箱,积极鼓励各部门或个人进行有效监督。

会计类毕业论文: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雾霾问题的出现,再一次引发了公众对环境的担忧。谁该为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买单”,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环境状况的监督,是缓解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由此而产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势在必行。选取了重污染公司的代表――沪深股市的钢铁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主体,通过构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数,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的发展能力、国有股的比例、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公司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着显著的影响。基于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提高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政策建议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雾霾等极端环境问题,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作为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有必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及时地环境信息,满足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无论是严峻的环境形势还是公众的环境信息需求,都要求尽快地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框架。

环境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英国的两位学者F・A.比蒙斯和J・T.马林分别在其专著《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经过近20年的探索,《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终于诞生,成为国际上第一份指导环境会计报告的指南。此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了环境会计的公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并在实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相对而言,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较晚,1992年,葛家澍教授首次提出了“绿色会计”的概念,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近20余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很快,政府也在2008年前后出台了诸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并对披露的方法和体系进行了规范。尽管发展迅速,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构建环境会计的完整体系,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还较少。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并以沪深两市的钢铁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环境会计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2本文的创新之处

虽然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宏观(全国、地区)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不同行业的公司其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本文基于这一点选取了钢铁类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将研究的范围具体到某一行业,其数据和结果对该细分行业的研究而言更具有针对性。此外,本文突破了将披露的所有环境信息一视同仁的做法,按照影响投资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重要程度对不同的环境信息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得研究更具有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按GDP的排名予以量化加入到解释变量中,分析其对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

2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1)披露方式单一,不具有独立性。通过研究发现,钢铁类上市公司的披露方式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以及财务报表附注中。在独立性相对较强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企业仅仅占到55%。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独立的环境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2)披露内容过于模式化,实质内容较少。披露的内容基本上集中于:公司对于环境保护的决心、环保计划和目标、政府对其的环保补贴等公众所熟知的信息,且每年的披露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对于三废治理支出等环境成本基本上没有披露,此外,对一些重大的环境投资项目没有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也没有具体的关于其运营能力、资金投放利用情况等信息的描述。

(3)披露过于随意,缺乏固定性和连贯性。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规定,公司的披露过于随意缺失连续性,企业完全按照信息是否对企业有利来进行选择性的披露,导致信息的披露大都报喜不报忧,使得环境信息的披露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同时,各年之间的披露缺少联系,每年基本上各自为战,虽然披露的内容差异不大,但不具有连贯性。

(4)披露的信息缺乏审计,真实性无法保障。尽管上市公司的年报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由于钢铁类上市公司的信息主要披露在社会责任报告和董事会报告中,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信息较少,且我国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对社会责任报告和董事会的报告进行审计同时环保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这就使得投资者对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存在疑问,不利于其据此经济判断。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假设一:公司所处的地区经济越发达,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越充分。

(2)流通股的比例。假设二:公司的股本中流通股的比例越高,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越多。

(3)国有资本的比例。假设三:国有股的比例与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成正比。

(4)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假设四: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呈正相关。

(5)公司的盈利能力。假设五: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越高,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越多。

(6)公司的负债水平。假设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越能充分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7)公司的发展能力。假设七: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越高,越能较多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8)公司的规模。假设八:公司的规模与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成正比。

(9)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假设九: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会披露较多的环境会计信息。

3.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2年沪深股市上市的23家钢铁类上市公司,出于稳健性的考虑,剔除了被划分为ST、*ST的股票,剩余的样本为20家。样本公司的分布比较分散,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代表性,见表1。

本文的年报数据、社会责任报告通过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以及巨潮资讯网,手工整理所得。财务指标数据(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均在公司年报的基础上计算得来。

3.3定义变量

3.3.1因变量设定

本文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作为因变量,其通过选取的打分指标来进行量化,得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来代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作为因变量。具体的打分指标是结合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披露指南,选定了14个细分指标组成评分体系。按照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将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得到环境披露指数,见表2。

将因变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用EADI代表,某一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用表示。

4实证分析

4.1相关性分析

通过表4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我们看到,流通股的比例和地区经济水平的相关性系数为-0.512,在0.05水平上显著,即二者之间中等相关。其他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直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4.2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由表5可知,GR、INDG、RED、INDRP的P值均<0.05,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且系数的符号与假设一致,假设成立,说明发展能力、国有股比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独立董事比例对钢铁类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其余5个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应的假设不成立。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公司的发展能力对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显著影响。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越好,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越充分,以传递其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扩大影响力。

(2)国有股的比例与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国有股的比例越高,环境会计信息就会被披露得越多。

(3)公司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显著地影响着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公司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人们的环保意识越强,就会要求公司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4)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其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越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起到的监督作用越强。

5.2建议

(1)国家应针对钢铁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建立统一、完善的强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明确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对公司的环境披露给予制度上的保证。

(2)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有股的比例,在董事会中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使公司能贯彻法律、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对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

(3)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的宣传和教育,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在社会上营造环境保护的氛围,从而使公众在消费和投资时选择环保做得好

的企业,从而使企业意识到来自公众的压力,促使其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

(4)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保证真实性。

会计类毕业论文:试析提升会计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PR实验教学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不再局限于财务管理,还要求会计人才掌握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提高会计类学生的专业能力,熟悉在企业财务应用中广泛使用的财务软件,让学生掌握和练习财务分析、筹资决策、提供投资建议的综合管理能力,文章就EPR实验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 会计专业能力 EPR实验教学综合素质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1、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

高等学校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专、本科人才,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几年来,许多普高都开展了各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会计实训、实验、实习课的课程教学是会计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实训的主要内容则包括有会计学实验、会计综合实训、设计,以及财务管理设计和财务信息系统实验等相关实训课程。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安排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对口实习。综上所述,学校会计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有管理认识实习、综合实践、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

2、实践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的财会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浅,缺乏到企业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师资专业素质不强、实践能力不强,导致高校财会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社会责任认知以及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对学生实习的认同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脱节。

二、立足于EPR实验平台,会计实践教学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EPR实验平台,主要包含了EPR沙盘模拟和EPR系统软件。

EPR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包含了将企业所拥有的财、物、人以及信息等综合资源,进行优化以及平衡管理。EPR系统是企业围绕市场导向,在协调好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对各种业务活动进行开展,最终实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EPR这个大系统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有报表系统、存货核算系统、采购管理系统、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等。通过该系统,财会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运用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练习。通过具体实践,学生可以更加便捷且深刻的了解到企业各部门之间数据处理的流程、信息传递关系等相关知识。不仅如此,具体实践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EPR沙盘模拟是针对E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而设计的角色体验实验平台。EPR沙盘按照企业的职能部门,进行企业职能中心的划分。这些职能中心主要包括生产中心、营销与规划中心、信息中心、财务中心、物流中心等。这些职能中心涉及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资金筹划、产品研发、战略规划、财务核算、市场营销、设备投资与改造、物资采购、管理及组织生产。把这些重要部分作为主线来进行设计,将企业的运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通过受训者组成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将通过5―6年的经营。沙盘模拟的完成需要沙盘的模拟经营、企业间的对抗演练、以及学生身临其境的对抗以及指导教师的分析评价等。EPR沙盘模拟,可以非常直观的模拟企业的运营,让学生在战略制定、财务管理结算、生产排程、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以及团队沟通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到具体决策的失败与成功。这对于促进学生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整合、归纳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颇有益处。

院校针对EPR实验平台,开展的会计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把课堂和企业实践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就能模拟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减少了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距离。因此,立足于EPR实验平台,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十分行之有效的。

三、基于EPR实验平台,实践教学的实施

EPR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口,是高等学校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新举措。为了提高会计专业能力,立足于EPR实验平台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要做好以下几点。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以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则,制定各种实训、实习、实验相关实践教学大纲。而该实践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内容:阐明具体教学环节、教学所需设施条件、教学形式和手段,实践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成果考核办法等方面。全程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模式是实践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实时更新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开放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于校园网要做到充分利用,优秀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验成果等相关信息都要在校园网上实时更新。不仅如此,还要对校园网用户开放模拟实验服务器,以提供给学生越来越多独立实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发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3、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EPR实验平台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EPR实验平台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内容有EPR沙盘模拟演练、单项实训,以及综合实训。

一般来说,EPR沙盘模拟,通常被安排在大三学年的下学期,此时,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一般来说,这些专业知识只是大学课程设置的“课程内容点”,各个课程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比如说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市场管理、管理学、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需要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整理归纳。通过进行EPR沙盘模拟演练,这些课程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这样各个学科知识不再是独立而毫无关联的,从而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最终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与某一课程模块对应的实验软件进行的基本操作被称之为单项实训。具体而言,在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上,可以练习资金获取能力分析、定单和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系统的操作;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可以练习应收应付、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固定资产和工资等模块的操作;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可以练账模块、职责权限、UFO报表的操作、熟悉财务人员的分工以及数据的传递流程;在财务管理理论的教学基础上,练习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资金运动综合性管理、投资和筹资功能模块,各项目分析评价,以便进一步对经济活动开展预测、控制和管理活动。

将单一实训与EPR模拟软件的实训相结合就是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各个功能模块,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数据传递、数据接口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具体协调工作。

四、EPR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EPR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和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二是沙盘结构和软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改进方向如下。

第一,优化课程设计,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要形成EPR实验教学设计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衔接的主干课程标准,在EPR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注意设计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的先后顺序,建议在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以及一定程度熟悉系统各个模块运行规则之后,再进行EPR实验的演示教学与模拟演练。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回顾已学知识,进行理论的整合。

第二,克服软件的缺陷,定制适合专业课程的软件。根据会计专业的实训要求,定制适合的软件,更新研发完善EPR实验所使用的软件,弥补实验模型中的缺陷。

第三,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师资力量。教师点评是EPR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能否培养一支精锐的专职教师,是EPR沙盘模拟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求院校在专职教师岗位招聘中,尽量聘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直接聘请工商部门的专业人士,到学习进行指导或兼职。

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资金投入,配置仿真实验场所。为了创造良好的模拟实现环境,需要建立仿真实验教室,并且配置相应的电子商务教学平台、实验专用教具设备、配套软件,构建软硬件体系完整的ERP教学集成解决方案。实验室要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且根据需要可分设计算机实验室和手工实验室两部分。

第五,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完善实验内容。为了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可以采取综合实训分阶段、分层次进行。(1)在学完《基础会计》后,要安排学生对其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巩固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2)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后,安排两到三周的时候,进行重点练习,深化核算管理;(3)讲授《电算化会计》课程后,安排时间进行上机训练,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4)在学完《审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以后,要安排校内EPR沙盘实验的系统训练,学生应做到掌握模拟企业运营的规则,具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最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结语

EPR实验教学课程的实施,是会计专业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企业管理人才的途径。通过ERP实验教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化企业市场竞争中,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

会计类毕业论文:收支分类规范会计管理制度研究

摘 要:收支分类包含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及支出经济分类三种,各类型均需要在财务管理上体现出来,将政府职能的落实如实反映。收支分类目前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其中对支出功能分类上有了明显改善。基于这一背景,研究收支分类制度的作用及规范下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收支分类;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收支分类指的是在财务分类上将类别、项目明晰化,在收支分类改革下,具体科目设置以及分类体系均有所变化,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将极大增强,我国财政信息管理力度也会不断加大。收支分类的改良是我国财政部门在长期运行下的重要决策,通过对预算监督的强化及对预算支出的更优管理,将政府部门各项收入清晰、完整地反映出来,同时将政府部门的职能规划、活动直观、详细的反映。收支分类规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必将明显改善我国政府职能的落实,促使预算管理合理化,对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发展添砖加瓦。

一、收支分类的内容

(一)收入分类

收入分类包含普通收入,如社保收入、基金收入、预算(包含预算外)收入等,均属于政府收入范畴。将收支明确分类可明确政府在经济收入上的各项来源,合理调整新增收入,有利于财政部门的分析统计。

(二)支出功能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包含预算下政府部门的总体支出,将预算外资金也包含其中。支出功能分类是按照支出项目所属功能进行分类的,将传统按照支出部门分类的方式替代,令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得以直观并且集中的反映。

(三)支出经济分类

这一分类指的是将政府部门在各项经济支出上的具体用途及性质加以分类,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资金的花费,属于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的一项分类方式。

二、收支分类制度优化的作用

(一)预算管理更为准确

在归类方面,改良后的收支分类体系将分类设定为分级、统一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各部门职能状态合理的展现,让信息达到公开状态,对于我国理财民主化、透明化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效果。在收支分类要求下,账目反映能够通过支出经济及支出功能两方面完成,这种双重反映下政府部门对财务收支明细将更为清晰,为政府预算提供依据。同时,在某些特殊类别的管理方面,其管理者发生了变化,例如政府收支分类中加入了社保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在财政资金的总体规划架构上更为明确。这样一来,国家对财政统计管理力度更强,也能够为财政结构调整与收支总量控制提供可靠信息。

(二)明确政府预算范畴

政府在收支分类上的变革能够让财政管理在架构上更为明确,将政府收入的来源全方位反映,并将来源类型标明。在收支分类改革下,新标准更适合我国现有国情,将政府收入合理分类,如分为贷款转贷、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险收入、基金收入、债务收入等,在分类上相对于传统模式更为细致,在预算收入范围上有了更明确界定。换言之,在收治分类调整下,政府预算收入更明确的将范围界定,将所有发生的预算收支包含进政府预算领域,明确界定政府预算轮廓。收支分类的这一举措让预算控制更为具体,更适合于我国当前发展状态需求。

(三)有效避免财务信息失真

对于政府而言,在预算编制上通常金额较大,若没有有效、合理的分类收支明细可能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现象。我国现有预算编制在细化程度上并不高,改良后的收支分类规范设定了12个大类科目,将资金明细项目提升至90多个,进一步加强了对预算的细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状态而言,细化后的规范能够更明确、全面的将预算反映,对财务的控制力度显著加强。

三、收支分类规范下管理优化策略

(一)重视人员管理

首先,强化管理收支分类人员从业资格,这样可从根源上保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一名专业且合格的收支分类管理人员其专业知识与实践基础必须扎实与严格。同时,收支分类行业也应该确保每位通过审计考核的人员均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为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他们亦需接受相关考核,只有拥有资格证书才能有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权利。其次,需对内部审计技术职称考试予以建立健全,这样可保证收支分类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收支分类人员的优质不仅体现在其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收支分类技术职称考试中均应将上述内容涵盖在内,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取证书,才能确保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高质量。然后,强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收支分类管理人员必须对职业道德规范予以建立健全,确立道德标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后使道德修养获得提升,并通过不同渠道、方式以及途径开展职业道德监督,确保财务管理结果的公正与客观性。最后增加后续教育。可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对各种新技术与新知识予以掌握。而后为部门人员提供考察或者培训机会,开展后续教育,可每年进行多次。要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同时知识宽度要大,以开阔人员眼界,对经验予以交流。此外,人员还需采用自学形式对自身业务素质予以提升,只有大量对知识予以积累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与专业操作技能。

(二)加强收支分类监督与指导

在收支分类工作中,统筹管理者有重要作用,为确保收支分类质量需将领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统筹管理者的要求为不仅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还要具备专业经验,因此水平与能力对于收支分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统筹管理者不仅要做好各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还应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此外,政府或企业还需对书面化质量控制单予以建立,以明确划分各个人员的目标、职责以及相应惩处措施等,进而对收支分类工作人员的质控意识予以培养,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与积极。

除内部管理外,收支分类管理还需实施外部监督方式,通过第三方核查收支分类是否明确,同时对存在变动的项目予以管理评价,找出收支分类调整后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外部评价通常由收支分类机构外部的检查小组开展,主要检查内容为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项目,人员来源通常为管理咨询单位、组织内部其他人员或者机构、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开展外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收支分类机构的操作质量予以评价,继而为财政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避免由于对收支分类信息的不了解造成财务管理上的疏漏。

(三)强化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管理力度与职责要求

以企事业单位为例,只有促使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权与管理权合为一体,才可基于宏观层面促使内部审计控制主体得以形成。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若企业规模较大,其董事会均会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职责在于对企业内部监督予以决策管理,不会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只起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在报告工作时其上级管理部门为董事会或者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很高,可随时审计各个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甚至董事长和股东。若审计部门提出了建议或者意见,被审计者需在规定期限内将其落实到位。在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之所以成效显著,离不开内部审计组织的权威性、地位高以及独立性。

(四)权责发生制

在现如今预算控制中,最好能够采用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两者综合管理部分项目。在支出资金方面,可实现一方面在权责发生制下按照债券或是政府产权增加,另一方面通过收付实现制规划为预算支出。若存在长期投资下的项目收入,可规划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债券或产权减少及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增加。对于外债的收回或借入,也可按照权责发生制下的债务支出或债务收入,及收付实现制下的债务支出或债务收入。这样一来,在双基础制管理下债务的变动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将政府部门资金支出类别加以统计,有利于支出功能分类的改善。

(五)预算公开化管理

在公共财政建设体系中,预算的公开化、阳光化属于重要环节,要求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将自身在财务上的规划与实际情况向社会大众公开,以达到共同监管的效果。收支分类管理上的变动让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更为清晰,各项目明细可清楚罗列,在公开化管理下能够有效避免群众意志被官员意志替代,可显著降低资金浪费及暗箱操作几率。在收支分类更为明确的管理下,预算的执行不再像传统管理中那样具有一定随意性,各部门的职能活动中方向、结构及总量均有所反映,尤其在财政支出领域,在具体用途及项目上能够更条理化地面向大众,保障预算内容及预算决策的真实性与透明性。

四、结语

本文着重研究了收支分类的作用及收支分类规范下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认识到收支分类管理是目前我国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财政预算、支出的有效管理办法,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财政管理举措。收支分类的改革属于国家发展进程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高效、民主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推动举措。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的完善并非单纯制度上的改革可决定,还需各管理者在观念上及自身责任意识上不断提升,同时加强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理解与协作,让收支分类体系的作用切实发挥,提升我国财务管理有效性。

会计类毕业论文:我国财经类会计专业实践调查

摘要: 本文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理论深化,将新思想推向社会和市场,新理论付诸实践,在和谐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

关键词: 财经类;会计专业;发展;就业;调查;创新

1 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在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社会劳动力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调查,近几年财经类成为无可争议的最热门专业。多所名校的高分考生集体追报财经类,导致财经类专业录取线一路走高。除了传统的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乃至工科院校的财经专业也成了考生青睐的目标。招生专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太不正常,过热的报考意味着4年后就业的高风险。

据了解,河海大学今年在江苏一共录取了58个文科学生,最低分361,最高分370,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最低录取分就是370分,高分考生大多报考了经济类专业。东南大学今年在江苏文科录取线是377分,而经济学类专业录取的文科最高分为387,最低分为379,绝大多数高分考生填报了财经类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老师马一鸥介绍,文科经济类专业一直都比较火,南航今年在江苏的文科调档线是372,金融专业录取考生最高分为381,有的考生志愿表上只填报了金融学这一个专业,也不接受专业服从。后来学校只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财经类专业的计划数。“金融学专业从17个增加到了20个,会计学从13个增加到18个。”今年南财文科会计学投档线361分,最高分372分,是本一批次的最高分,文理科最高分考生都报考了会计学专业。

南大招生办主任赵鸣非常有感触:“今年南大的经济学专业高出了投档线十一二分,所有高分考生都填报了财经类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南师大财经类专业排序分都比较高,经济学文理科都是364分,金融学文科370分,理科367分,会计学文科367分,理科365分,财务管理文科363分,理科361分。高分考生填报志愿选择财经类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确有滞后性,也许今年社会岗位需求很大,四年之后随着人才结构、社会需求、宏观政策的调整,社会岗位需求量就减小了。而要从现在预判未来岗位需求的走向是非常困难的。

2 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的模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模式越来越优化,但是,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依然严峻。根据调查,我国普通和非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跟重点财经类院校相差很远,考研率也相差较远。那么,非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如何拓展渠道,这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一般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行业。近年来财经专业就业好、薪水高,造成大家蜂拥而至。“前两年,南大在河北有12个招生计划,进档考生一志愿居然全都是经济学类。”今年,南大为满足考生填报需求,调集了所有的办学资源,最大限度扩大了财经类专业招生计划。“但是不是这么多的考生选择的都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呢?”赵主任说,财经类专业不是说不好,而是考生在报考时不能只看眼前的就业状况,因为当前的就业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赵主任举例,前几年热门的国际贸易专业,今年在就业上就出现了遇冷的情况。生物工程专业也有这样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工程、生物科技之类的专业,但毕业生走向社会时才发现接纳度有限。“学生进校到毕业工作有4年时间,社会的需求量在变化,信息的反馈是延后的。尤其是太热太火的专业,也是危险的表现,社会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吗?”

有专家建议,考生还是要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妨把选择面放宽一些,冷静思考后再做决定。很多考生和家长报考时都有从众心理,建议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一些品牌“冷门”专业就业率其实很高,选择专业时考生与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理性考虑,不要人云亦云。

3 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美国模式――“课堂实践”、“实验操作”与“项目研究”并重。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课程实践,重新定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更积极地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构建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案例研究、文献点评等多种途径来自发自主地学习。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新教学方式。二是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这样的实验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角色体验的仿真环境,让其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业务操作和决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三是项目研究,教师与校外实务人士携手将实务经验与当前行业最新情况引入课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陈述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摒弃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学习、延伸学习为重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在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国外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发。注重课外实践。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模式都把课外实践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合作课程,还是实习基地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能够让其在毕业前就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从社会需求对会计学专业的角度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就对进入会计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收支计划、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主要包括如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素质、人格素质还是商业视角素质,都无法通过传统的课堂听讲而直接获得。国外的模式已经在获取这三大核心素质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4 我国会计专业实践发展方向

国外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我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会计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对创新主体而言,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借鉴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本科会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落实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实践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类毕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对高职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因而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技术员”的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具备联络、协调、咨询、管理等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职业能力。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缺,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迫在眉睫。

【关键词】会计 人际沟通 企业需求 教育

一、调查背景

会计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属于技能型专业。长期以来,在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人们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化和片面化倾向,只重视单向度的培养,把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各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会计工作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轻视或忽略以人际沟通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员”的功能。会计类专业人员不仅要处理单纯的技术工作,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各部门的工作,发展业务,提供资讯,参与管理等等。因此,重视沟通,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际沟通等职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会计类专业学生求职、任职、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现实中,由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所经历的应试学习背景和所处专业学习环境,进入高校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表现普遍不佳。如:不善表达,与同学不融洽,与辅导员不交流,遇事闷在心理 ,沉浸网络,不能沟通就发脾气或逃避……类似现象,反映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此,我们开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并以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市场作为研究目标,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希望逐步建立培养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此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从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问卷旨在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以便于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二)调查对象

面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643人,以及2013级新生666人,共计1309人。发放问卷1309份,回收问卷1305份,问卷有效率99.92%。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以下4个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等方面。

(四)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当前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情况,我们分二期,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和2013级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一: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自己是否善于与人沟通”的选项,有352人(约占27%)选择为“善于”,有626人(约占48%)选择为“一般”,有235人(约占18%)选择为“还行,过得去”,有91人(约占7%)选择为“不善于,自己较郁闷”。

从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有93%左右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近7%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不满意的。这说明,大多数新生对于目前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是乐观的。

2.在单项选择中,对于“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你是”的选项,有365人(约占28%)选择为“自然,镇定”,有561人(约占43%)选择为“有些拘谨”,有274人(约占21%)选择为“不自然,紧张”,有104人(约占8%)选择为“语无伦次、手足无措”。

以上数据表明,在人际沟通的实际场景中,会计类专业有28%左右的新生感觉自己表现出了“自然,镇定”的状态,说明他们能够实现一般状态下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情态。当然,对于他们实际的交流与沟通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了在场教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本次调查并未涉及,这里也不可能去妄加推测。此外,有近72%左右的新生感觉到了实际的交流与沟通中自己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无疑说明大多数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

3.在多项选择中,对于“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的选项,有822人(约占63%)选择了“学习问题”,有613人(约占47%)选择了“能力发展”,有496人(约占38%)选择了“人际问题”,有313人(约占24%)选择了“恋爱问题”,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学业晋升等”。

以上数据中,面对“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会计类专业新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问题”。高职高专新生由于高考成绩普遍不佳,担心自己升入高职后的学业状况实属自然。此外,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发展”,排在第三位的是“人际问题”。可见,包括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已经让会计类专业新生认识到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学院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内容二: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关于“对于人际沟通能力,你怎么看”的选项,有796人(约占61%)选择“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有469人(约占36%)选择“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重要”,有27人(约占2%)选择“不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12人(约占1%)选择“无所谓”。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受调查的学生目前个人的实际人际沟通能力如何,绝大多数学生(约占97%)都认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可见,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从认知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是看重的、重视的。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的选项,有939人(约占72%)选择“口头表达能力”,有913人(约占70%)选择“交际能力”,有417人(约占32%)选择“书面写作能力”,有274人(约占21%)选择“多方面收集信息的能力”,有261人(约占20%)选择“展示良好个人形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他们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知,当然还有待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关能力也有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

(三)调查内容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觉得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选项,有1162人(约占89%)选择为“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提高”,有117人(约占9%)选择为“从以后的工作中锻炼、培养”,有13人(约占1%)选择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热而然的得到培养”,有12人(约占1%)选择为“不需要特别的培养”。

以上数据可见,有近90%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认识到: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方能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际沟通才能,以获得更多工作以及上升的空间。而待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时才锻炼、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难免在工作中出现疏漏,技不如人,未免太迟了。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用人单位最看中新员工的是什么”的选项,有1304人(约占100%)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796人(约占61%)选择了“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有300人(约占23%)选择了“英语水平”,有274人(约占21%)选择了“组织与协调能力”,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思辨能力”。

调查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专业学习高度重视,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会计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顺利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约占61%的新生已经清楚地看到“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要素之一。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对会计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需求。

(四)调查内容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沟通是否也适合‘勤能补拙’”的选项,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不适合”,有222人(约占17%)选择了“适合”,有587人(约占45%)选择了“因人而异”,有52人(约占4%)选择了“没用”。

从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选择的倾向可见,有近38%的新生认识到: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只是一味固执地“勤”,反复地重复错误或做无用功,是不能弥补自己所造成的“拙”“劣”的。这样做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另有45%的新生选择了“因人而异”,这反映了部分新生受“勤能补拙”概念影响,也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的不确定性,或因某些特殊的现象而推论所得。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原因可能是”的选项,有691人(约占53%)选择了“缺乏自信”,有639人(约占49%)选择了“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有430人(约占33%)选择了“性格内向”,有391人(约占30%)选择了“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有352人(约占27%)选择了“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有287人(约占22%)选择了“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

以上选择结果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思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分析。他们已经开始留意,或现在开始关注:因为“缺乏自信”“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性格内向”“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等个人特质与言行举止,影响到自己的人际沟通现状,影响到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高职教育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两期调查不难看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开始,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留意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不良状况。尤其是部分在人际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交往有障碍的新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在他们正式跨入职场之前,学院应在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分析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现在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祖辈父辈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家庭条件有限的家庭,其子女得到的同样是如此。父母大多数都会倾其所有,以子女为“大”。但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重视。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接受了12年的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依然是以“高分”为重。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教育的中心仍然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没有更多时间安排提升素质与人际交往的训练。学校教育中,学生无须主动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协调,而教师对待学生也皆为主动联络、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关爱有加。无形之中,致使学生们忽略了主动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交流沟通,加深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这样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后,因环境的变化、人际的重构,往往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有的无所适从,心理失衡而不愉快;有的选择疏离大家,习惯于自我封闭。

(三)“网络世界”的自我陶醉,逐渐让虚拟替代了现实。

虚幻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可以远离亲人、同学,却过分依赖网络,片刻不离网络。他们可能是网络社交的活跃分子,了解各种网络沟通交流方法,但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不畅,过于内向,行事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人际沟通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沟通”成为了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会计类专业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两期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力不从心、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和普遍不足,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调整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不容拖延。

建议在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通过开展项目训练活动、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人际沟通的互动历程。

总之,沟通能力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为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教育阶段,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向多佳,副教授,研究方向:交流与沟通、职业礼仪。

会计类毕业论文: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分类会计处理初探

【文章摘要】

目前,对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在会计核算上是否确认收入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给会计人员实际操作和会计学习者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根据税法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实经济发展情况,对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从形式和实质角度分析是否要确认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并就如何做出会计处理进行解析,希望对会计学习者和会计丛业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增值税;视同销售;会计处理

视同销售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是在税收的角度为了计税的需要将其“视同销售”。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八种行为,属于视同销售货物。此外,新会计准则对销售收入的确认也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需要按税法要求及时确认销售实现并计算缴纳流转税和所得税;会计方面是否需要确认收入,要看其是否满足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对于增值税视同销售八种行为,第一、二、五、六和七项,在会计上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第四、八项不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只按成本结转;对于第三项,分情况进行处理。

1 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是在税收的角度为了计税的需要将其“视同销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八种行为,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处理,需要计征增值税销项税额。这八种行为具体是指: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4)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2 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分类及会计处理

为了平衡协调《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规定,会计人员在对视同销售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可以从经济业务发生内容的形式和实质来具体分析,对于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确认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同时结转成本,对于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不确认收入,直接结转成本和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现将八种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按发生的形式和实质进行大类划分,并对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进行解析。

2.1形式、实质均表现为销售的代销行为及会计处理

代销行为包括委托代销和受托代销两种情形,即视同销售行为1和2。这两种情形,都以销售实现为目的,以货物所有权及其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的转移、相关经济利益的流入为标志,确认和计量收入。代销行为又分为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方式,其涉税会计处理方法视代销方式不同而不同。

1)视同买断方式

视同买断方式是指由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协议,委托方按协议价格收取所代销商品的货款,实际售价可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方式下又区分两种情况对待:

第一种情况,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表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能否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那么双方之间的代销商品交易与委托方直接销售商品给受托方没有实质区别,在符合销售商品收入条件时,委托方应确认相关商品销售收入并计算缴纳增值税。作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第二种情况,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表明,将来受托方没有将商品售出时可以将商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受托方因代销商品出现亏损时可以要求委托方补偿,那么委托方在交付商品时不确认销售收入,而是在收到受托方的代销清单时再予以确认销售收入;受托方则在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售价确认收入并向委托方开出代销清单。作会计分录如下:受托方销售代销商品时:借:银行存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受托代销商品;借:受托代销商品款,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应付账款――委托方。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借:应收账款――受托方;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委托代销商品。

2)收取手续费方式

收取手续费方式是指受托方根据所代销的商品数量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的销售方式。对于受托方来说,收取的手续费实际上是一种劳务收入,所以受托方在商品实际销售时不确认销售收入,而是在商品销售后,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手续费并确认劳务收入。委托方则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收入。作会计分录如下:受托方实际销售代销商品时:借:银行存款等;贷:应付账款――委托方,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受托方在支付货款并计算代销手续费时:借:应付账款――委托方;贷: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借:应收账款――受托方;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委托代销商品。借:销售费用――代销手续费;贷:应收账款――受托方。

2.2形式上非销售但实质为销售的行为

1)实行统一核算的两个机构之间移送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三款规定,不在同一县(市)并实行统一核算的总分机构之间、分支机构之间货物移送用于销售,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移送货物的一方应视同销售,在货物移送当天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销项税额,异地接受方符合条件可作进项税额抵扣。作会计分录如下: 移货方移送产品时:借:应收账款――受货方;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移货方。受货方收到移送的产品及专用发票时:借:库存商品――受货方,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应付账款――移货方。

2)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现金流入,但实际上与将货物出售后,以取得的货币资产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因此,这种行为应作为销售处理,即在货物分配的当天,企业应按分配货物确认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

作会计分录如下:分配货物: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贷:应付股利。确认收入:借:应付股利;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等。

3)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和用于集体福利性质是不同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的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因此在货物移送时,应确认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作会计分录如下:移送货物:借:应付职工薪酬;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等。

4)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时,货物的所有权已转移,企业取得相应的股权证明,按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按双方确定的协议价或公允价值增加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所以这类业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作会计分录如下:投资方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被投资方收到投资时:借:原材料等;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实收资本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3形式、实质表现均不为销售的行为

1)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货物的所有权仍在企业,并未发生转移,只是资产实物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并非销售业务,不能确认收入,但应在货物移送时,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在建工程等;贷:库存商品等,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应视为非销售活动的无偿赠送业务,货物的所有权虽然发生了转移,但企业不仅没有取得资产或抵偿债务,反而发生了一笔费用。因此,不能确认收入,但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作会计分录如下:借:营业外支出;贷:库存商品等,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其实是货物在企业内部领用,属于资产形态的转变,不能确认收入,但在货物移送时,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等;贷:库存商品等,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综合上述分析,我认为,是否确认收入,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来决定,是否是视同销售行为,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来决定。这两个规定,对于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并不矛盾,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决看待同一个问题罢了。

【作者简介】

李满红(1972-),女,湖南湘乡人,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

会计类毕业论文:浅谈通货膨胀时期物价变动会计类型的选择

摘 要:通货膨胀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应采用物价变动会计,并对物价变动会计主要包含的两种基本会计模式类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供了一些选择思路。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变动会计 会计类型选择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一般被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的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现象。它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通货膨胀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通货膨胀冲击了币值不变的会计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而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币值不变假设是会计学中货币计量假设的一个附属假设,它要求以稳定的货币计量尺度来计量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即货币的币值应当是稳定不变的,即使发生变动,货币币值的变动也不至于使会计计量结果达到信息使用者无法接受的程度。[2]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物价水平不断升高,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点代表了不同的购买力,使前后时期会计信息丧失了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也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偏差。

其次,通货膨胀影响了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按照其购置时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该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我国现行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基础,各项资产的历史成本一经确定下来不得随意调整其账面价值。然而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成为一种不统一的计量尺度,资产的账面价值已不能反映资产价值实际的变化及其现行价值。用历史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能同步进行,企业不能以等量的资金进行等量的实物补偿。成本补偿不足,必然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最后,通货膨胀动摇了配比原则。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运用传统会计方法只能是以现实收入与历史成本配比。即销售收入是以现实出售产品的价格入账,而产品的成本则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二者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质上根本没有可比性,而以二者相配比计算所得的损益必然与企业实际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企业虚增利润和虚盈实亏的情况。同时二者的不配比还可能导致企业进行无物资保障的超量分配,并使企业承担不应有的纳税义务。这些都违反了配比原则的初衷。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冲击动摇了会计的币值不变假设、历史成本原则、收支配比原则等,也使得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会计指标在前后各会计期间难以进行比较。从而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加大了报表使用者的理解难度,进而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了解决这一会计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通货膨胀较为剧烈的时期采用物价变动会计。

理论上物价变动会计是指采用一定的会计模式对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会计方法和程序。通过这些方法和程序,能够反映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但在物价变动会计中主要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类型,这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缺点各不相同,适用的具体情形也不一样。如何才能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更好的选择恰当的物价变动会计类型呢?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弄清了物价变动会计所包含的两种基本会计模式的优缺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在各种具体通货膨胀情况下更好的选择出适合该情形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一、不变币值会计

不变币值会计是一种反映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会计模式类型,它又称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一般购买力会计、或稳定币值会计等。它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一种改进,主要是用不变币值货币取代名义货币单位进行会计计量,以揭示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与程序。[3]

需要指出,这种会计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而只是对其进行的某些改良。因为在这种会计模式下,日常的会计处理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基本相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要求通过账户来反映,而只是在按传统的方法编制财务报表后,在报告期末再根据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并确定物价变动利得或损失,进而按不变币值重新编制财务报表。

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作为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时期,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也存在不足。其主要优缺点可概括如下:

(一)不变币值会计的主要优点

1.增强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和有用性

如果一个行业的企业都采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编制报表,由于一般物价指数是由政府公布的,各企业报表数据调整的基础相同,所以增强了行业之间财务数据的横向可比性。如果一个企业每期都采用这一会计模式,则因为统一了调整口径,因此也提高了前后期财务指标的纵向可比性。同时因为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增强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这就使得行业中各企业的财务数据在管理层进行决策时变得更加有用。

2.操作方法简便

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下,只需要在报告期末根据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相关调整,按不变币值重新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须对日常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改变,因而其操作比较简便。

3.易于审计

由于该会计模式的调整依据是一般物价指数,而一般物价指数又是由政府定期公布,这就使得按不变币值重编的财务报表比较容易接受审计,而且对其审计的结论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二)不变币值会计的主要缺点

1.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存在争议

争议之一是选择什么时点的一般物价指数。一般物价指数既可以选报告期末的指数,又可选报告期平均指数和基期平均指数。现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选择的是报告期末的一般物价指数,但也有的国家选择了基期或报告期平均一般物价指数。争议之二是是选择何种指数作为一般物价指数,可供选择的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城市消费物价指数、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等。各个国家的选择不尽相同,我国采用的是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而美国则选择了城市消费物价指数。

2.不能确切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了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影响,这样就使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与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测定的影响程度可能相差很远。同时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只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一种调整,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通货膨胀时期收入与成本的配比问题。这些都使不变币值会计不能确切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不利于企业决策

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下,由于作为调整依据的一般物价指数存在的固有缺陷,导致无法正确区分持有损益和经营损益,因而企业不能据此做出相关的正确决策。另外重编的不变币值财务报表中列示的购买力利得,只是一种计算上的差额,并不意味着企业留存收益的增加,因此企业不宜据此制定相应的股利和投资决策。

二、现行成本会计

现行成本会计是一种反映特定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会计模式类型,它也是一种现行价值会计。现行价值会计是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改革,是放弃历史成本原则,用现行价值代替历吏成本,以改进会计的计量基础。因此现行价值会计的特点是:仍然保留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计量单位,但以现行价值作为日常财务会计记录和由此形成的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

由于现行价值可作多种理解,因此现行价值会计便有多种类型。人们通常把现行价值分为现行购买价格和现行销售价格两大类。前者一般包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现行重置成本、现行再生产成本、现值和现行市价;后者一般是指现行销售价格和可实现净值。[4]然而当今世界作为比较成熟的现行价值会计的计量基础却主要还是现行成本。所以实务中所采用的现行价值会计也主要是现行成本会计。

(一)现行成本会计的主要优点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强了报表的可理解性

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资产按现行成本计量,负债按预计需要支付的现金及其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样不仅能较为正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而且可以避免利润虚盈实亏的情况,使企业的净资产也较为接近产权的实际,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5]此外在此会计模式中如果采用实体资本保持观念,将现行成本变动的影响作为资本保持调整,并将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一个独立项目(如"现行成本调整"), 进而使得报表使用者能够较为容易的理解报表,增强了报表的可理解性。

2. 能够较好的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利润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收入是现实的收入额,成本是按现在重新购置或重新生产某项资产所付出对价计量,而费用(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是在现行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的。将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并扣除持有损益后的结果极其接近企业的实际经营收益。所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会计模式也能较为正确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利润。

3.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和正确决策

首先,现行成本会计区分了持有损益与经营收益,揭示了企业资本保持情况,因而不会导致收益、税收、股利分派等方面的误解,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及其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其次,采用现行成本,可以消除企业内部各部门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导致的成本差异,从而可在统一的价格基准上确定利润动因,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相关决策。

(二)、现行成本会计的主要缺点

1. 可比性较差

财务数据可比性较差是由于各期的现行成本反映的是资产在各个会计期间不同的价值,而根据这样的数据进行的会计核算,导致了前后会计期间缺乏可比性。

2.主观性较强

现行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物价资料,其中有些可以参阅政府公布的特定物价指数,有些则需要企业根据市场有关资料进行估计,同时现行成本的确定还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极易产生有关资料取舍的疏漏和计算上的误差。

3.应用成本较高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大量的物价资料不易取得,即便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取得了必要的物价资料,但要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资产进行现行成本估价也非常 困难。这样就使得企业应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成本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比较剧烈的情况下应采用物价变动会计。而至于采用何种物价变动会计,则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而定。如果企业为了增强各期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或者是为了节约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应当选择不变币值会计。如果企业为了更好的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反映自身实际的经营利润,或者为了更好的进行决策,就应当选择现行成本会计。

然而,企业通货膨胀时期不管选择采用何种物价变动会计类型,都应当以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为目的,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基础,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追求。

会计类毕业论文:谈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摘 要: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金融资产分类做出了严格的限定。本文主要分析了持有至到期投资该项金融资产分类的原则及分类的理由,并在此基础上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分类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金融资产

企业的金融资产有很多,但由于企业初始成本取得时对金融资产买入的目的和预期所持有的期限不同,所以企业对的金融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比如企业购入为了近期出售的股票、债券,其目的是为了赚取短期差价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不确定的资产,企业应将其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收益固定,风险较低的债券;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往往是指企业购入时认定就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而且且没有划分为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企业金融资产一旦分类后,一般情况下是不得随意变改的。

本文主要探讨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刚才前面也提到一般情况下,金融资产分类后,一般是不得随意改变的,但由于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有些企业没有一定的能力将原归入到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原归入准备持有至到期的股票或债券要提前出售一部分,而导致金融资产在持有时间上及初始购入时的目的等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考虑对企业的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例1:天祥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一项5年期的债券,票面金额为440万元,公允价值为360万元,交易费用为20万元,每年可按照票面利率收到固定利息16万元。该项债券在5年内不能提前兑付,平均市场利率为6.96%。2011年12月31日,由于被投资企业信用状况恶化,天祥公司准备不在持有该项投资,并决定将该项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项资产在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432万元。

1、(1)天祥公司2008年1月1日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44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0;贷:银行存款380。(2)天祥公司2008年12月31日利息的会计处理为:借:应收利息 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45;贷:投资收益 26.45。

2、天祥公司2009年12月31日的利息的会计处理:借:应收利息 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18; 贷:投资收益 27.18。

3、天祥公司2010年12月31日的利息的会计处理:借:应收利息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95;贷:投资收益27.95。

4、天祥公司在2011年12月31日应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可供出售金额资产的会计处理为:借: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债券投资) 43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6.4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44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42。

例2:A公司2012年1月1日以2100万元购买B公司发行的面值为20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6%,实际利率为5%,期限5年,按年付息、到期还本,另发生相关税费20万元。2012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时,A公司将该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2012年12月31日,A公司所持有B公司债券市值下降为1800万元。2013年1月1日,A公司将持有的B公司债券的20%按照市价对外出售,当日全部债券的市值为1900万元。

1、 A公司2012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处理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200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20;贷:银行存款 2120。

2、A公司2012年12月31日所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的会计处理为:(1)借:应收利息 120(2000*6%);贷:投资收益 106(2120*5);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2)借:资产减值损失 306;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06(2120-14-1800)。

3、A公司2013年1月1日会计处理为:(1)借:银行存款

38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61.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1.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400;贷:投资收益

20。(2)①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80;贷:资产减值损失

80。②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600;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84.8;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164.8;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6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4.8;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64.8。③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64.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64.8。

根据以上例说明了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重分类,通常原因有两个:一是说明企业有没有能力将该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没有可以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地为该金融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或企业受行政法规条款的限制,企业很难以将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或其他原因导致企业没能力将该项金额资产持有至到期。二是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期限不太确定、市场上的利率发生变化,融资条件和来源发生变化或流动性需要发生变化等,而将金融资产出售。

会计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在高校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如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教材内容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着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效果,也导致该类专业学生对该掌握的会计知识掌握不到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促使该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不断改进。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必须能充分运用、分析会计数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引导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促进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相当的会计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习会计学知识有助于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二、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作为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目的应当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准确理解会计报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运用。所以,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会计信息制造者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但在当前的教学中,一方面,很多任课老师并未对这两者加以正确的区分,只是把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当成了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缩减版,这无疑会加大学习、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认识不到位,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不是专业课,因此,相对缺乏学习的动力、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在上述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不重视会计学课程的情况下,教材的选择具有随意性。(2)当前市面上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种类很少。而采用通用的教材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以下缺点:(1)理论性太强,专业术语多。(2)章节内容安排不合理。因此,通用的会计学教材不适用于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教学。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虽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扩充了课堂信息容量,但在教学方式上多数教师仍采用“老师教、学生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巩固所学知识,但由于练习题的枯燥,使得这种单调的方式只能促使部分学生被动的完成任务式的练习。从主要运用该教学模式的教师所获得来自学生的教学评价看,学生认为此种方式导致课堂平淡无味。可见,该模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不合理。当前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考核主要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而考试的提醒内容基本和会计学专业的试卷一致,难度稍有降低。考试题型多以单选、多选、判断、简答、会计分录题为主,这其中尤其以会计分录题为不合理,其主要检查学生加工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显然背离了非会计专业的学习目的,也对教学产生错误的引导作用。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根源,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引导教师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根本。

(二)组织编写专门适用于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简化专业术语,多运用实例。(2)调整章节内容。一是在会计学专业教材基础上删除不合理的部分;二是加入与使用会计信息的技巧相关的内容;三是加入道德、诚信教育的内容。

(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鉴于当前多媒体教学的普遍运用,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另外,当前逐步发展的实物投影仪可以运用到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对于展示会计相关的实物也提供了方便,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四)改进教学考核方式。笔者认为教学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应体现对使用会计信息技巧的考核,因此,应以案例分析、论述题等灵活的题型测试学生的使用、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取消主要考核学生整理加工会计信息技巧的会计分录题,以及考核理论知识的简答题,使教学考核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形成良性循环,引导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