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4:53:00
导语:在医疗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政府投入不足制
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
人才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作者:许刚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各地政府
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
人才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作者:许刚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认真,没有认识到有效管理档案对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以及理论文化水平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科学有效的进行培训相关的电子管理档案的技术和手段,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专家或专业的培训课程,吸收外部有利资源,促进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的规范管理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便捷的管理方式,也适应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档案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促进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利用电子管理的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按类别进行划分,保存电子版档案,这样不仅方便查找信息,更加节省人工处理的时间,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建设。
三、改变传统管理观念,提高电子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率
为了更好的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档案,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农村合作医疗的档案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而不仅是停留在整理和保存的环节上,档案对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信息的统计、分类、查找、总结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传统的人工收集和整理,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查阅资料上也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利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手段和观念,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整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大力开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利用的新途径,不断地吸取外部资源和优势,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整合,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前进。
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与千家万户有着不可割舍的重要关系,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上,想要更好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那么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那么接下来的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容易很多。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对其重视起来,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权责和管理的程序进行规范化,并且对其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使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在充分利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与完善的制度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加大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设备投入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管理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档案虽然采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基础设备上还急需要加大投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方式是需要一定的基础设备的,例如,电脑、打印机等,那么为了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的管理更加有效,那么我们要健全和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效率,为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更好的促进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六、小结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电子档案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管理者、管理观念、制度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有效的促进了电子档案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总结经验,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翟惜瑞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一、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核算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走精细化核算道路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医疗机构开源节流、收缩成本的主要方式。许多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料资源等的管理较为混乱,各种管理相互交叉,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基础工作薄弱,医院运行成本高。实行精细化核算则可以让各个科室明白自己的收入、利润,找出成本控制点,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成本控制效果,促进各个科室管理活动的集成,促进运行机制的改革,改善基础工作,既推动精细化核算的顺利开展,又为医院实现科学的集约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预算和收支管理,不断提高成本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构建与世界接轨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二、医院实行成本管理精细化核算的对策
(一)提高成本核算意识,树立成本控制理念
医院成本管理要想实行精细化核算,首先必须提高成本核算意识,树立全员成本控制理念,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做到人人重视成本管理、人人关心成本管理,在医院内部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成本管理理念,运用新理念和新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走“成本降低”和“资源节约”型道路。对此,医疗机构首先必须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有关成本核算的内容建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其次再对各项业务成本进行经济性和社会性分析,在保证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创造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机构模式
为促进精细化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必须对原有的机构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实现集中的财经管理,可以在财经管理中心设置综合计划办公室、卫生经济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和收费办公室,这四个办公室统一负责成本管理、核算、控制工作。综合计划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预算、审核和经济管理,指导其他部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汇总医院的年度预算,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加强收支、原始票据、财务报表的审核等。卫生经济办公室负责成本核算、医疗核算和物价管理工作。财务办公室的岗位分成会计、出纳和经费。收费办公室按照日结日清原则做好门诊、急诊等的收费和计价工作,做好收费票据的稽查工作等,做好押金条丢失补办、明确住院押金退款流程等,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等。这四个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成本的集约化管理,通过顺畅的信息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控制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三)制定科学的精细化核算细则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精细化核算细则,明确药品、设备、耗材、水电、劳务费等的核算方法。如:在药品核算上,药剂科利用药品入库信息、消耗信息等进行核算。卫生经济办公室提取各个科室领用以及消耗的药品成本,然后再对各个成本项目进行区分,进行分门别类的成本核算,计入科室成本中。医疗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按月折旧提取,一次性录入到成本核算系统中,从而得出每月的维修费用,而卫生经济办公室提取数据后进行区分,并计入到科室成本中。卫生经济办公室提取所有员工的工资、福利等成本费用数据,然后再纳入到相关的科室成本中。
(四)构建成本精细化核算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
医院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核算必须体现出精细分工的特征,必须构建精细化核算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高效处理复杂、庞大的数据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管理效果。对此,医院可以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依托信息平台实现计价、收费、记账等全过程的患者收费管理,确保采购、入库、出库等环节的自然衔接,从而实现对药品、设备、办公室用品等资源的全封闭式管理。总的来说,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根据医院成本管理的特点构建会计核算账务系统、药品账务系统、物流账务系统、收支账务系统、预算控制账务系统等。其次,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患者信息的管理和维护。最后,构建全成本核算系统提取信息,按照事先定义好的公式、方法等进行院级、科级的成本核算。
(五)加强成本预测和效益分析,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实行精细化核算的同时要重视成本预测和效益分析,制定成本核算指标体系、成本分析体系、成本信息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等,一步步做好各项业务的成本预测和效益分析工作。根据成本预测结果加强劳务费、水电费、医疗材料费、设备购置费等成本费用的事前控制。通过病人就医费用的考核分析医院服务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中控制。根据医疗服务项目、特殊病种的服务项目等进行成本核算,为医院作出科学的价格决策提供依据,尽量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体现医院的公益性。为促进精细化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并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加强成本预测、控制、核算等,实现人力、物料、资金等资源的优化调配,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总的来说,医院实行精细化成本核算的关键在于减少坏账损失、提高管理效益和深化机构改革,实现信息化管理,增强医院机构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减少管理成本。
三、结束语
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核算需要各个部门、科室的协调配合,需要建构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取成本核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成本核算,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只有正确认识精细化成本核算的内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医院、患者和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不断降低医院成本费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群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
1.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管理
1.1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分析
对于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明确当前医疗器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哪些,即当前的医疗器械中存在的可能性较大的问题有哪些,一般来说,按照当前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问题现状来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两个方面。
1.1.1内部风险问题所谓的内部风险问题主要就是指直接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相挂钩的一些核心要点,比如:
(1)首先,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
(2)其次,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是否出现了人为地变更,这些变更是否会对于医疗器械产生不良影响;
(3)再次,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零件质量是否达标;
(4)另外,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是否处理到位,尤其是高温消毒问题是否处理到位;
(5)最后,医疗器械生产之后的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1.1.2外部风险问题所谓的外部风险问题主要就是指外在的一些因素对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首先,医疗器械的使用人员的操作是否恰当;
(2)其次,对于患者而言,是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3)再次,具体监督检查部门的抽查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不合格的问题;
(4)最后,性能评价是否准确有效,医疗器械的性能评价过程是其真实有效性的最为有利的一个手段,反过来看,一旦其性能评价出现不准确问题必然会导致医疗器械出现风险问题。
1.2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评价
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评价主要就是在参考上述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详情之后,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是否存在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其评价的重点在于医疗器械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并且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对于医疗器械的使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且针对这种影响进行简单的风险估计,根据其风险发生的概率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1.3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控制
对于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而针对其风险问题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说,这种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具体来说,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可以采取的主要风险控制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首先,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必须依据于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定,因此,就应该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切实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且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医疗企业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深化法律法规的落实;
(2)其次,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制和机构基础之上,即要求相应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起自身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机构,确保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贯彻落实力度,此外,还应该积极的引入国家政府部门、社会以及医院等相关单位积极的参与到风险的监控当中,确保其风险控制的全面性;
(3)最后,还应该针对存在风险的一些医疗器械加强召回和惩罚力度,避免其继续使用危及患者的安全。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关医疗的问题历来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当前的医疗现状来说,虽然诸多医疗器械的使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但是这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必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比如医疗器械的风险问题就是威胁性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生产和生产后的医疗器械风险更是会对于整个的医疗过程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就当前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很多医疗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敷衍现象,尤其是对于具体的医疗器械的参数没有进行详细的审核,风险把握程度严重不足,基于此,在今后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管理中,必须首先针对医疗器械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审核,确保其安全性,并且还应该依据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来完善当前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监督控制程序,尽可能的把所有的医疗器械风险扼杀在使用之前,确保使用患者的安全。
作者:吴志敏 单位:宁波天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基础不高
部分康复医疗档案管理者还存在缺乏专业素质和档案管理能力的实际现象,造成康复医疗档案制作、利用过程中出现各类隐患。康复医疗档案信息的增加和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结构矛盾,一些康复医疗机构甚至出现缩短保存期限、擅自销毁康复医疗档案的问题,给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带来基础性的影响。
1.2康复医疗档案质量不高
康复医疗档案的质量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密不可分,当前康复医疗档案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例如:康复医疗档案的书写质量不高,缺少必要的环节和部分,造成康复医疗档案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准确,给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基础性影响。还有些康复医疗人员在制作档案过程中不能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工作,出现字迹潦草、语言使用不规范、专业名词错误,大大地影响了康复医疗档案的正规性,导致康复医疗档案的法律效力降低,难于确保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1.3康复医疗档案管理规范化不高
规范化是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而当前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各自为战的实际问题,部门分割和行业封闭现象明显,使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失去规范化的引导,出现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信息交换不足、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目光狭小的问题,既不能全面发挥康复医疗档案的重要价值,也不能为康复医疗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
2康复医疗档案管理智能化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的重视
康复医疗的领导者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有超前的意识,要敢于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给予康复医疗档案管理更多的指导,使康复医疗档案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的智能化管理迈进。
2.2加强康复医疗档案的专业建设
康复医疗组织应该成立康复医疗档案室和信息科,要重点组织康复医疗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学、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学习,以适应康复医疗档案管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2.3提高康复医疗档案基础环节质量
要建立康复医疗档案质量奖评考核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严格诊疗规程,材料形成过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符合规范,要常检查,常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结语
康复医疗档案全面记录了康复医疗的诊断、鉴别、诊疗等主要内容,是具有医疗价值和法律意义的文书和档案。在信息时代康复医疗档案进入了智能化发展的阶段,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要把握发展的大方向,更好地将康复医疗档案管理与时代要求相统合,在提升康复医疗档案工作质量的同时,确保康复医疗档案更大作用、效果和价值的发挥。
作者:孙立 单位: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定点医院面临的新局面
随着医保全民覆盖目标的基本实现,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的物质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其筹资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此形势下,转变发展和服务方式成为医保改革重点。本院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出发,对医保运营和管理机制提出了4点举措:(1)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参保人员享受到高质量、人性化的医疗服务。(2)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既保证满足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又使医保渠道的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改革付费机制,建立和完善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4)建立完善的监督监控机制,所有医疗服务行为均应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督控制。
2.推行医保管理体系化的举措
2.1建立医保沟通体系
2.1.1与院内各科室的沟通
根据医保政策,制定相关的工作手册,对医院各科室进行宣传,使各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政策法规;对全院医保工作分区管理,要求各区负责人定期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至医保办,及时解决问题。
2.1.2与医保经办机构的沟通
医保办指派专人与医保经办机构进行定期沟通,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取得相关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并将新规定新政策及时反馈至院内,做到内外沟通。
2.1.3与参保人员的沟通
在门诊大厅设立专门的医保咨询窗口,接待人员详细掌握医保政策,耐心、详尽地为参保人员解答疑问。对于参保人员的投诉认真对待,全程指导其办理各项手续。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参保人员的适时需求,不断完善院内相关政策与服务。
2.2建立医保信息化体系
加大对院内医保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实现医保各项业务办理网上流程化、自动化操作,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将医保各项管理政策编入信息平台,既可方便各科室查询,用以指导本科室的医保工作执行,形成自查自控机制;又可使医保办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分析医保病人费用结构、指标执行情况等数据,实现科学考核。此外,信息平台可实现医疗费用预警作用,医保办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出医疗费用控制建议,确保医保患者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
2.3建立医保运营体系
2.3.1建立各级工作小组
由医保办督促指导形成工作小组,由医保办主任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等为小组成员。要求各临床科室成立二级管理中心,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任组长,全科医务人员均为小组成员。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并建立问责制。二级管理中心组长定期在医保信息平台查询本小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并向医保办汇报。
2.3.2建立工作例会制度
医保办工作组每个月召开工作例会,由各小组成员总结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等;每季度召集全院中层干部召开医保工作例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制定或改进医院医保工作的各项制度。
2.4建立医保服务体系
2.4.1简化流程
重新梳理医保手续办理流程,彻底改变过去程序复杂、需参保人员多次往返的状况,为其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2.4.2开展院内服务竞争活动
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医院制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对医保流程的每1个环节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服务标准,使医保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对医保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树立服务理念,开展竞争服务活动,定期评选服务明星,并开展优秀科室评选活动,使“人性化服务”成为全院医务人员的共识。
2.4.3保障患者知情权
医保办定期对各科室进行督察,保障参保患者合理检查、用药和治疗;并建立患者知情同意制度,所有自费项目均应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建立收费透明化制度,将各类医疗服务、诊疗项目、卫生材料及药品等价格公开,实行医疗费用查询制度,确保参保患者对每1笔收费均十分清楚,对住院费用列出明细清单,供患者查询核对,主动接受患者和社会监督。
2.5建立医保支付体系
2.5.1改变定价方式
以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保基金安全运作、兼顾医疗机构利益为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支付体系。通过与医保经办机构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合理制定单病种费用。
2.5.2降低医疗成本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成本对合理控制医保费用、减少基金浪费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1)重视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床位利用率,缩短治疗或住院周期。选择合理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避免过度治疗和昂贵检查的滥用;加强对用药环节的监督,保证医疗安全。(2)所有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进行,努力降低采购价格。加强对贵重药品和卫生材料的管理,建立使用审批制度,层层把关,严格遵循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收费的原则,减少医保基金浪费。
2.6建立医保结算体系
积极推进医保结算方式改革,制定与周边各县市医保办、农合办的合作制度,推进结算协议的洽谈,逐步实现外地转诊患者及时结算的目标,减轻转诊患者的医疗费用压力。医保办定期向全院各科室反馈医保结算情况,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小结
医疗保险是国家针对医疗费用补偿所提供的一种保险形式,它是医疗制度高度完善的代表[3-5]。在医疗需求急剧增长、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医保定点医院开展医保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如管理监督难、事实取证和处罚难、参保人员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平衡难等,这就要求各定点医院不断反思,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建立医保沟通体系、信息体系、运营体系、服务体系等,推进体系化管理,主动适应医保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合理、价廉的医疗服务,并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徐兰兰 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的困境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论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进程,更关系着国民的基本医疗水平以及基本生活质量。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组合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以及完善预算管理等各种措施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助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孟楠 单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前面提到了关于门诊统筹给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其实,在住院病人补偿这部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正如门诊统筹中遇到的问题一样,每一笔补偿都没能及时得到汇总、整理与归档,使得工作人员在后期进行统计时便会手忙脚乱,而且更容易对病人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
二、针对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安全性的问题提出的几点改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确定责任到人
对于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应建立完善科学的制度和明确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档案的保存、查阅以及销毁几方面都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安排专人进行负责,做到“专人专事专办”。在档案管理人员方面,应配备专业人员担任此职,此类岗位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求责任心,还要具备认真细心的特质,对于别人眼中枯燥的档案管理工作抱有热情,并不断就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心态进行培训,确保新农合医疗的档案管理工作从内部做到万无一失。
(二)确定门诊统筹或住院补偿档案的具体管理办法
根据门诊统筹工作量大且细致的特点,应养成每日进行报账与整理的习惯。在每日工作结束以后,对当天发生的门诊统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对同类的票据进行有一定顺序的装订,然后归档整理,妥善保存。这样的工作结果令人一目了然,不仅让一切事务有迹可循,在需要其中一份单据时,不管是按日期查找,还是按伤病类型查找,都会很快得出结果,另外装订归档后的资料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不易丢失损坏,更不可能被泄露。对于住院补偿情况也是如此,相对于门诊,住院部的日工作量或许没有那么大,但我们也要进行每日整理,每日对当天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之后可以按月为单位,将相关单据进行装订与归档。同时,建立完善的统计与汇报制度,制定科学的统计方法,将统计结果汇报给相关负责人,这样一来,我们最为繁杂、最容易出错的工作也变得井井有条,最容易泄露信息的工作也得到了安全的保障,不仅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保障,更推动了新农合医疗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为了确保新农合医疗工作接下来的顺利开展,我们一定要从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抓起,对威胁档案管理安全的因素进行预防与打击,从内部对新农合医疗工作进行改进与支持。新农合医疗档案可以使得整体的新农合医疗工作能够在数据和文本上起到一个直观的反映。总之,新农合医疗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在安全性这一方面,这是保障新农合医疗工作的根本。
作者:李朝鹏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东王坡乡卫生院
一、工程报建环节
医疗建筑工程关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障项目的科学合理、合法合规,但这也给医院建设者造成了“程序复杂繁琐、耗时长”的普遍印象,部分项目的手续申报时间甚至长于施工时间。医疗建筑涉及到工程建筑类学科和医疗学科的融合,如果建设周期过长很可能造成原有的设计方案与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脱节,因此医院需充分重视报建环节。建设项目申报涉及卫生、发改、国土规划、人防、园林、环保、消防、建管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每一个审批环节在申报受理时都有若干前置审批条件,基建部门需要事先理清哪些是串联事项,哪些是并联事项,编制好项目申报工作计划执行表。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基建部门要制订完善、操作性强的项目申报制度和规范化流程,一切照制度流程办事,流程的制定需重点把握每个环节的前置条件,针对项目建设安排制定申报工作计划表,使报建工作衔接合理;要完备报建工作岗位,明确人员的职责任务,报建人员除要求具备遵守法律规定的严肃性、工程领域的专业性和从容应变的灵活性外,还应具备有对政策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其次,行政审批离不开技术方案的准备,如环保审批需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书,立项审批需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建部门应委托有实力且熟悉当地政策的设计单位、技术咨询服务单位,以促使项目顺利通过审批。
二、施工质量控制环节
医院建设管理者通常将项目管理工作定位在策划、招投标、规划设计、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上,而将现场施工管理的任务完全交给监理方,这给建筑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医疗建筑作为特殊的民用建筑,既有工程技术的共性,也有医疗工艺的特殊要求,监理单位因为缺乏医学知识和经验支撑自然很难全面掌握、贯彻建设方的意图和着重点。基建管理部门作为各方的桥梁、纽带,对质量目标的实现影响较大,因而在实践中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一)完整、专业的施工管理团队
人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核心因素,在施工管理中,人起决定性作用。基建部门应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配备完整的专业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建立专业工程师工作制度,使每个人员明确其现场管理职责。项目管理团队应做到掌握施工图纸、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熟悉施工工艺,紧密跟进现场施工进度,做到提前发现问题,根据施工节点安排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协调。
(二)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
工程开工前应专门组织一次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图纸会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设计图纸中的漏项和错项、施工技术工艺表述不清及专业间图纸表达不一致之处,使施工和监理方充分了解建设意图和质量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基建专业管理人员应深入现场,认真检查施工是否满足验收规范,设计意图有无正确贯彻,发现不合格材料、设备要及时将其清理退场;对于隐蔽工程要坚持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原则。除了编制常规质量控制手册外,还要根据医疗工程实际难度设定质量控制关键点,院方要会同监理进行重点全过程控制,如直线加速器机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同时,要定期召开现场监理例会,综合协调解决每阶段的安全、质量和进度问题。此外,要形成施工全周期质量跟踪控制记录表,做到质量控制可追溯。
(三)周详的施工组织安排
医疗建筑包含手术部净化、医用气体、放射防护屏蔽等医用专项工程,专业分包多,施工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大,对基建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较高。从主体结构施工开始即应考虑实施预留工作,在砌体阶段应先做样板间和样板层,各专业承包单位实施验收会签手续后,方可大面积开展砌筑和抹灰工作。基建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专业施工组织制度,做到土建、安装和装饰工程无缝对接、有序衔接。
三、结束语
总之,在医疗建筑工程的整个管理周期中,做好与临床使用科室关于规划设计的沟通、合理组织安排报建工作、控制施工质量都是基建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也是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医院基建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和项目实际情况,结合这三条主线建立更加科学的工作制度,组建更加专业的项目团队,把每一栋医院建筑都打造成精品建筑,为医院发展积蓄更大的能量。
作者:杨涵淋 齐革 蒋国威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的指导方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要求,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应始终坚持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同时要加大对社保基金的预算管理,为社会保险事业的平稳顺畅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社保基金的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或会给社保基金收支带来影响的各项因素要进行全面评测,保障基金预算与社会发展的科学衔接,使各项社保基金的收入、支出与结余都能够得到真实、全面、精准的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收入预算要尽量做到全面,并注意对扩面因素的统筹考虑,从而使收入中的一次性因素得到合理预计。在支出预算方面则要注意其规范程度,在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作出新农合支出预算安排,既要使各项社保待遇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又不得任意扩大基金支出范围、提高支付标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实际预算管理中应谨记以上方针要求,实现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工作
(一)严格遵循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的四项基本原则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预算编制工作中,应严格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依法建立、统一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机制的建立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社保规定进行统一执行,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新农合基金预算的内容进行有效编制。
2.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新农合基金预算应根据相关法律与政策规定对其收支标准、收支内容进行严格监管,防止新农合基金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挪为他用现象发生,保障基金的专款专用。
3.统筹编制,责任分化。社保基金预算通常按照统筹地区编制执行,统筹地区要明确本地区财务部门及各级政府机关的各项职能,使地区的预算监管能够落到实处。
4.相对独立,科学衔接。社保基金无法对公共财政预算进行平衡,然而公共财政预算可对社保基金予以补充。因而在国家预算体系中,社保基金预算应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分离开来,确保社保基金的预算编制独立性,但又不失与公共财政预算的科学衔接。
(二)提高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程度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预算编制,以确保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全面性与合理性。在预算年度开始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要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原则对当期的基金收支予以明确。新农合基金预算收入指标包括农民的个人缴费、政府的补助、收入利息、上级补助等,在基金收入预算方面要依据统筹考虑原则,对统筹地区本年度基金收入与结余基本情况、下年度国家对新农合的政策、基金的收入状况预测(包括参合规模、缴费标准、国家相关补助水平、收入利息等)等基金预算编制影响因素进行统一评测,保障新农合基金收入预算能够同农村群体的人均收入状况相适应。在新农合基金支出预算方面,基金预算支出指标包括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购买大病保险支出、对下级的补助支出以及其他转移支出等。新农合基金支出预算要参照下年度新农合统筹补偿的具体方案,并对本年度以及下年度基金支出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包括对参合规模、门诊住院人次以及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补偿报销的额度等方面因素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下年度新农合基金支出比例做出合理判断。在支出管理上,要首先对参合农民的医疗待遇保障支出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支出的管理力度,支出编制力求从严从紧。此外,要注意提高对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说明的编写水平,预算编制要明确包含预算安排依据、影响因素、预算编制具体状况、相关问题以及管理方案等内容,对于部分收支异常现象要在说明中明确提出。
(三)确保新农合基金预算的有效执行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预算进行了科学编制,是否能够对预算编制进行严格执行是关键。在新农合基金预算管理中,要注重对预算季度总体情况的有效分析,确保基金同比状况、年度预算进度、基金运行状况等信息能够被及时掌握,使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四)保障新农合基金决算工作的合理开展
在对新农合基金进行决算时,要首先保障预算年度的年初数在填报时切实依据由财政部门编制的上一年度新农合的基金决算数据,在决算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则要依据账表一致方针,保障决算数据的精准有效。在对新农合基金决算进行填表时,新农合的经办机构同财务的数据要相符,确保业务报表与财务报表在数据上的统一。报表上的相关支出内容需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坚决杜绝擅自更改支出标准、放宽待遇要求或是扩大支出范围等不规范行为,防止决算填表时混入政策规定之外的支出,确保新农合支出预算的合理有效。此外,新农合基金决算还应认真贯彻新农合相关财务与会计制度的方针要求,对新农合的决算编制力度予以强化,以推动新农合基金预算、决算编制的统筹,提高其基金预算的科学性。
三、结论
基金预算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中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我国新农合制度的发展与健全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具体的新农合财务管理中,各地方应加强对新农合基金预算的管理,提高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科学性,切实保障其基金预算与决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快速前进。
作者:边志民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东来镇农服中心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培训欠缺
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和整体专业素质的问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逐渐增加,专业性也不断在提升,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对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故障找不到解决方案。
1.2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操作风险和设备老化、故障等问题,这是由于相应设计缺陷造成的,责任人未做到严格监督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使用后跟踪及日常监督等环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根据该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2.1规范风险管理监督和法规制度建设
该院应依照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拟定出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对每个级别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国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应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灌输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应增加资金投入在风险管理工作上,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及水平。
2.3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措施是将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测及建档[8]。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评估分析不同设备、环境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全程监控做到实处。为使医护人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严密精细,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升其风险评估的积极性。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监管作用,对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与临床科室交流学习,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医疗设备。
2.4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检测、评价、考核及维护等,并分析、评估及防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定期安全监测医疗设备进行并进行电子建档,拟定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手段。
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对医疗设备风险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使用前,加强风险分析防范医疗设备、进行评估管理不同环境下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分析、电气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及放射防护。
③在使用医疗设备期间,拟定并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防控为主进行维修,加强巡检及程序维护,将质量、计量检测及维修质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整改处理呼吸机、监护仪、给类光学窥镜等。
④依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全面重点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
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设备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并加强不良事件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3结论
医学技术伴随着现今社会在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在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过程医疗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存在相应的医疗风险。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还一定的问题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提高,首先要了解和认识医疗设备本身的优缺点和预期用途的危害及风险,对其进行评估之后,能有相应的对策控制风险,并不断重复评价剩余风险然后进行第二次防控,当所有风险防控完成并达到可接受程度为时,方可停止。很长一段时间,医疗风险管理责任人只看重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忽略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从而导致医疗设备相应的责任事故发生在临床中,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质量,也影响了医院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中的风险,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关注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包括使用、采购和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第一应注重医疗设备的安全和质量,其次要看重其成本与效益。相关文献显示,国内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对医疗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医疗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产生后信息和风险控制四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从而能够在资源投入和风险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产生后信息就是医疗设备使用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任何医疗设备在生命周期内,都会出现不同概率的风险,且成因较复杂,其中有设备本身如设计缺陷、生产质量不达标等因素;也有使用因素如操作不当、管理不严、患者个体差异等;有监管因素如法规制度不完善、未能正确、及时的维护等。本报告中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资金投入较少及管理意识较弱、风险管理人员较少及技术人员培训较弱、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较弱等问题,根据医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强化风险管理监管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和提升相关责任人的风险管理意识水平、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等相应的对策。从而加强了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升了风险管理的工作价值;增强了医疗设备责任人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了广大患者安全使用医疗设备。综上所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作为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院管理中引进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借鉴相关文献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提出适合该院实际情况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流程方法,有利于医疗机构对本院医设备产品进行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的医疗用械安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张锦林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生物医学装备部
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要点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近些年,由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频发,以及应急救援意识的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物流等成了该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虽然应急反应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但是作为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以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应研究成果,在分析了医疗器械应急物资管理要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实际管理的措施,对于我国医疗应急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仍需我们总结经验,以完善我国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作者:颜明 单位:重庆和平吉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社会医疗保险概述
社会医疗保险从设立到推广,再到不断深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提高我国医疗体系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实绩。然而毫不晦涩地说,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以来逐渐表现出多方面的局限和不足。首先,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的身份由多个主体共同承担,造成管理工作的过于复杂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扮演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角色的有关部门包含了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等。其次,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数量过多,加之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内容很难做到泾渭分明式的严格划分,所以,造成工作内容与管理者之间角色的冲突和信息的难以及时送达。最后,传统社会医疗保险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各个险种之间为了争夺更大的客户资源,完成既定的参保率,而放松关键的审核环节,造成重复享受医疗保险的情况发生,并导致医疗保险资源的分配不公和严重浪费。
二、新时期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1.精简管理部门,实行权力集中的管理模式
为了避免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层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医疗保险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资源浪费以及重复获取医疗保险补助等弊端的出现,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了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级别的社会医疗保险区域,指定相应级别的卫生局或者其他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伴随着这种管理权力的集中,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险种上也实现了集中,将原先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之下的社会医疗保险进行归拢,统一安排在卫生局及其他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之中。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是险种合一工作中的绝对主体性部分。通过这种权力集中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瘦身”。强化了对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实现了对社会医疗保险资源的科学分配和结构的不断优化。
2.委托管理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简化管理部门,实行权利集中的过程中,各级卫生局以及其他卫生行政机关的角色往往面临着难以避免的尴尬和矛盾。作为我国医疗体系和行业的主要负责部门,其需要考虑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水平和营收等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促进。但由于其同时肩负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重任,为了保障公民获得切实的医疗保险服务,必须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水平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核。为了避免这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实行了委托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从当前较为成功的试点地区管理经验来看,这种委托管理模式的实行是通过签订保险合同、委托合同、医疗基金管理等方式来实现的。
3.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因素管理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本质上是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不带有盈利性质。但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由医疗机构、保险机构、被保险人等三方共同组成。而医疗保险的形式是以金钱作为载体的。所以,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实际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和加强了对利益相关三方的道德风险的管理,强化了对其的参保率的审核工作以及道德品格的评估工作。
三、结语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强化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摸索出了以四险合一、委托制管理和道德风险管理等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价值的发挥。
作者:张立杰 单位:集安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
一、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存在欺诈骗保行为
1.定点医疗机构违规套取基金。医院违规的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虚假住院、虚报费用等手段来骗取基金;二是把本不属于住院的病症采取收人住院或人不在医院的挂床住院方式来套取基金;三是将非医保项目换成医保项目申报费用。有的药店则利用医保卡为参保人员套取现金提供方便,从中提取一定的手续费。
2.医保卡持卡人特别是享有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参保人员将本人的医保卡转借给他人冒名顶替去医院就医或到药店买药,造成一人持卡多人使用。
3.多头重复报销。目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等不同医疗保险险种实行属地管理,且统筹层次较低,结算系统尚未联网,一些人乘机在各险种或地区之间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在审核时很难发现,造成医保基金流失。
(二)“两定单位”的医疗机构存在医疗服务不规范情况
1.过度医疗。医生诱导患者过度就医,一是进行无指征检查①、重复检查,或滥用高档医疗仪器进行检查等;二是不合理地使用处方和用药,多用药、滥用药、用贵药。住院不合理,降低出人院标准,诱导可在门诊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小病大治大养。
2.弄虚作假,串换项目。主要表现为将医保不予报销的项目串换成医保报销的项目,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以外的项目换成目录以内的项目骗取医保,将不属于医疗报销范围的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交通肇事、医疗整形美容等费用纳人医保结算。
(三)“两定单位”的一些定点零售药店存在违规现象
1.串换药品。一是将自费药品、保健品甚至是各种食品、化妆品、生活用品、医药器械等换成医保药品名称结算医保资金,吸引参保人员刷卡消费,获取不当利益;二是有的特殊病定点药店将非特殊病用药申报为特殊病药品结算。
2.违反药品配售规定。有些单位不按医保外配处方规定剂量数量调剂药品、另行调换调剂药品或者伪造处方。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是超量、重复、超适应症、超物价规定配售药品;二是部分药店处方管理不规范,存在调配不合理处方、无处方、编造处方以销售处方药等问题。
3.医保管理不到位。一是一些药店未对医保药品单独建立进销存账,造成实际销售与医保结算对账困难;二是有的药店结算费用只传输药品总金额,不传输明细数据。
二、信息化条件下医疗保险管理安全对策
(一)对于欺诈骗保行为的对策
对于一人持卡多人拿药或者就医的行为,目前是采取加大医保监管力度,开展实地稽核、明察暗访、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受理举报等多项检查,不断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以保障广大参保职工的权益,但这仍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医保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数字身份的操作者即这个数字身份的合法拥有者。身份认证可以防止没有访问权限的人访问网络资源,这是保护网络资产的重要关口。在现有的多数应用系统中,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采用传统的要求即用户输人“用户名和密码”的模式。这种模式密码人们容易忘记或被别人盗用,用户忘记了密码就无法进人系统,必须持有相关证件并通过系统管理员进行查询重置密码才能解决,如果系统管理员也忘记了密码,那么整个系统可能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安装或用更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他人如果盗取用户密码冒用了用户身份就会给用户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指纹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指纹具有惟一性,到现在为止全世界仍然找不出两个具有完全相同指纹的手指;二是指纹具有稳定性,即从人出生六个月指纹长成到死亡后尸体腐烂,指纹纹线的结构、类型、统计特征的分布等都不会有太大变化。现在有关指纹识别的算法越来越成熟,不断出现新的指纹识别算法。通过用指纹识别来代替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医保系统身份认证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一人持卡多人就医或买药,就能为医保管理提供更好的安全性保障。
(二)进一步开发完善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和医保付费监管系统
针对过度医疗及弄虚作假骗取医保资金的情况,一是应进一步开发完善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除了可以共享各科室信息化、促进临床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分配、达到快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控预警,医生能实时从医保中心数据库中调取参保患者的门诊医疗信息,包括就诊次数、就诊时间、就诊医院、就诊诊断、发生费用等基本就诊信息以及医师处方明细,以便出具合理的后续治疗方案,防止参保职工采取多次变换定点单位、定点科室和医生过度利用医疗服务套取药品变卖获利,从而减少对医保资金的浪费,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二是进一步开发或完善医保付费监管系统,在数据库中把药品目录进行分类,把医保、新农合目录内和目录外的药品区分开。增加一些警示功能,如果医生选择范围外药品,则弹出消息框提示此药的使用范围,可有效防止医生乱开药、开贵药等,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如果参保人员取药费用超过规定金额,则弹出消息框提示医师超量。添加管理部门对医生诊疗过程的审查功能,监督人员可根据监控系统筛查的疑似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稽核,对某些医生违反医保相关政策对患者不合理检查、用药等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 另外,还要进一步开发或完善医保付费评价系统。目前,社会普遍存在趋利思想,医生很难自觉主动地采用经济的治疗方案,除了完善医保付费方式外,还应增加医保付费评价系统,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治疗、费用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之间进行比较,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疾病诊疗付费标准,为今后医疗费用的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医保政策和完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加强对定点药店的监督管理
对定点药店要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利用实时监控程序,利用进销存管理系统管理药品、客户、供应商信息以及进行药品采购、药品销售、库存盘点、销售退货、客户回款等,并完善这些功能,这样就能方便管理者了解药店运营的情况,也能对药品进行统一管理,杜绝药店向参保人员销售化妆品、保健品、日用品、酒和食用油等物品并用医保卡结算的违规行为。
三、加强医管稽核组织,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
(一)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与管理
可抽调具有医学临床经验并且熟悉医保业务、法律、网络的专业人员组成医管稽查小组,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与管理。监督管理人员主要利用这些信息系统,通过调取医院的病历、药店的售药处方及药店的进销存账目等原始数据,注重检查“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及合理售药”等方面内容,对“两定”机构进行监督。同时,也对“两定”机构的药价、检查、医疗和经营的合规性进行监管以及医、患、保三方之间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并负责对“两定”机构每年度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二)加强对医保管理基金监管软件的应用
针对医保基金管理运行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应结合医保监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各地进行医保实时监控的经验,加强对医保管理基金监管软件的监测应用,注重从汇总数据和可疑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同时,要加强对软硬件的升级、管理、维护,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特点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为加强医保监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结语
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在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一是要提高医务工作者及参保人员的诚信意识;二是随着医疗保险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应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监管力度。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是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加大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投人,使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将有助于减少医疗保险管理的漏洞。
作者:常淑凤 侯红军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