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3:51:32
导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过多地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学设计无论怎样精彩,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我们的教学也毫无效果可言。因此,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双重提高。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锻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会思考问题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有一个“烙饼问题”:“有一个烙饼的锅,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烙饼的时候每面饼需要烙三分钟。一天家里来了3位客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烙饼才能让这三位客人都能够尽快吃上饼呢?”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说需要烙四次做出四张饼,才能让三位客人都吃上饼。这时候我给学生一段思考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我们直接做三张饼是否能够加快速度,让客人尽快吃上饼呢?”这时候学生都开始讨论起来最后都能够说出并理解烙三次才是最快的方式。学生在这样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的解题办法更学会了相关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应该培养的数学能力。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模式更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学生才能放开心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才能认真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放松心态积极主动的发言、思考问题。
二、教学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参与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也都是本着此目的挖空心思地设计很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但问题是,这些教学情境很多是为了学生兴趣而创设的,情境创设已经背离了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一味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却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学生倒是热闹起来了,课堂秩序却无法保证。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恰当、合理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保证情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教师在预设情境前要充分考虑到情境创设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要提前思考情境下的可控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课堂内良好的学习秩序。
三、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纵观现在,教师运用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地交流中学会了探索交流,学会了与人共处。但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都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有些一目了然的问题,有些一点就透的内容,如运用合作学习,费时、费力,且学生得到的知识不完整、不系统,甚至不准确。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才有效,即应以个性行为开始,当学生解决问题陷于迷惑,苦求不得之际,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最有效。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四、结语
总之,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我们的农村学生也能够得到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竹梅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蝉房学区石盆北街小学
1提高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1.1加强联系,提高研究水平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校外指导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题性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堂教学经验,将所有的优秀教学方法汇总到一起,以寻求到一条最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2建立课堂研究档案,推广教学新模式我们在对课堂教学方法汇总的同时,要收集好各项关于教学质量的报告记录。把那些教师提出来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精彩的教学片断等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每个阶段教师都要对近期的工作进行汇总,推出优秀教学研究课,示范课以供大家观摩学习。
1.3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归根到底,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体现出自己的隐性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数学应用的素材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大胆进行自主探索。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安排学习顺序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在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这个主体。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研究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完成教学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主,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也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习兴趣及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2.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效果经过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摸索,我校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课,示范课等精彩课程设计,同时学生们也做了大量的生活练习,授课教师总结这些教学成果和教学内容,先后在国家,省市等级别刊物上数十篇来展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成果。可以说,生活教学模式的引入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更为活跃,让学生们的思维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基本教学理念。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影响及效果
3.1通过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新模式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源于生活,把生活中很多的常见问题归纳总结为一个数学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式,让学生们开动大脑,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程,改变了原有的学习状况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设置的各种教学场景和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力求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昨夜的安排布置上,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彻底的激发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的和谐教学环境。学生们对数学课程学习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我们的生活只有依靠数学知识才可以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渴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他们觉得数学课程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抽象难懂的。
3.3通过全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大量关于数学知识的信息搜集,把最终的信息转化为数学知识,加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他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这样有效地积累、运用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4结论与建议
在新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生活经验”常被“生活情境”所替,学生沉醉在游戏的兴奋中,把数学思考忘记,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生活情境外在的一面把学生吸引,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被淹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再这样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日后的教学中还要秉承构建生活课堂,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寻求最前沿的小数数学课程教学方法。
作者:牛雪萍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教研室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变苦学为乐学。
(一)引入竞争,激发兴趣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通常爱表现自己,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多种竞赛活动,如“分组抢答”“看谁解得巧”等,从而让学生置身于你赶我超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数学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单凭教师讲,学生没有兴趣,往往会感到疲劳、厌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量一量、画一画、摆一摆,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面积公式理解得更深刻,还激起了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去。
(三)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往往成功次数越多,兴趣就越大,动力就越足。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不很复杂的习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课题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数(责编房晓伟)学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产生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树立信心,增强勇气,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既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更便于对他们进行教育,能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简单,爱恨分明,如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就往往表现在喜欢他所教授的课,这就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既然师生关系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这里的平等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走下权威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成为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能将目光永远盯在小部分学生身上,而应为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环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也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真诚的心对待学生。
(三)要尊重、理解学生尊重和理解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会更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教师也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想法制定学习与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位置考虑问题,学会宽容,以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而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不仅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还能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呢?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问到关键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生的疑问处提问,突出重点、难点,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掌握数学知识。
(二)要有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时,这样设问: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你手中的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激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而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所设计的问题,更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今,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现代技术已经走进了学校,应用于了课堂教学中。它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的特点,能够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演示出来,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师可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以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这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就可以把教师不易讲清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向丽芳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抱棚小学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1.1结合实际生活
学生如果能够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尝试探索学习活动,并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高年级在教学“纳税和利息”这一部分内容之前,老师让学生课前到附近银行了解调查各种存款的利率及有关知识,了解利息、利息税的计算方法等。可以通过具体税务课程模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2设置相关情景
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看到的习以为常的现象,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圆的认识”这一课,讲到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时,让大家讨论:这一点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运用呢?这时动画课件可以帮忙了,画面上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唱着山歌,从山坡上一巅一巅地往下“滚”。看着小猴子夸张的表情动作,学生哈哈大笑,原来,车子的“轮子”是方的,猴子把“轮子”换成圆的后,哼着小曲,平平稳稳地向远方驶去。
1.3数学概念形象化
“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对有些数学概念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活动、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去理解数学概念,从而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力量和魅力。
2.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讲究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4.加强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
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意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给学困生以启发式帮助,指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去搜集和筛选资料,自己寻找答案。
5.实施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
减轻教学负荷,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的根本保证。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数学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这一精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力求减轻教学负荷,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把握适度,使合理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从而达到课堂向课外延伸。具体地说,必须注意三点:
(1)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深入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感,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兴然未尽之感,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创设教学民主氛围,即通过课堂师生共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和评判情景,让学生从中能主动出声思考,进行口语报告,这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助于活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体验。
一、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而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内容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性评价是指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设计好数学课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目前来看,学习压力、学习焦虑正日渐成为困扰学生心理的一大问题。“如何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消除学习焦虑”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虽然说我的教学经历不算多,但是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是一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下面我将从激励性评价的形式,优点和要遵循的原则三方面进行阐述:
1. 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
2. 什么是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情感和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比如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或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会由衷地对他说:“你真棒”、“回答的太好啦”、“有创意,这点连老师都没想到”……在作业中,当学生计算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会及时地加以肯定: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或者画面红旗、画个笑脸、画颗星星。
· 激励性评价的形式
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主要有夸赞,鼓励,提醒三种形式。
1. 夸赞。指教师在评价时用带有赞赏的语气,表达对学生的赞赏、喜爱之情。比如说把某个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说“我觉得……”““”“我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当听到老师对自己的夸赞时,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也因此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更活跃,积极。
2. 鼓励。鼓励与赞赏不同,赞赏一般是学生表现出了老师期望的行为,而鼓励是在老师希望学生产生某种行为的情况下产生的。
3. 提醒。真正的提醒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与相互尊重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如当学生上课不听讲时,说:“×××同学,你认为这节课谁听得最认真?你也非常聪明,能和他比一比吗?”“”“×××同学,你觉得你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
4. 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1.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感悟学习的真谛
激励性评价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有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我的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些激励,将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2.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并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指出不足。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我让两学生演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再说说笔算两位数加法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接着要求学生对两位小老师的讲解进行评价。说说:“你认为哪一位讲解得最好?在同学们的互评后,我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了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既能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能客气地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孙女,这是普遍现象,这就对留守儿童的个性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就是小皇帝的待遇,到了学校就很难适应,自私的心理阻碍了合作发展的空间,倔强的心理造就了学生蛮不讲理。面对这类学生,我们要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寻找学生自私、逆反、倔强的根源,在学生稍微有一点优异表现的时候加以表扬、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与表扬中慢慢改变自己的观点,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4.激励性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养成某种好的习惯却不难,只要我们加强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像我们学校的住宿生,刚进校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生活习惯,不会摆放洗漱用品、不会叠被子、不会整理小衣柜等,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宿舍一团糟。后来经过我们养成教育的常抓不懈,对做的好的学生嘉奖鼓励,利用晨会,校会等机会对宣传榜样精神,做的好的同学得到表扬将会做的更好,没有做到位的学生看见身边的人得到奖励,自己也会努力改正。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
对于小学来说,也有低中高之分,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于激励性评价手段来说,也有区别。
· 运用个体激励手段,促进在小
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养成。1、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形成
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有了学习的榜样,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从榜样身上,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待人,如何待物,学会如何去奋斗,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榜样作用有着无可争议示范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除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外,学生最容易受同龄孩子的影响。在班级孩子中经常会涌现出好多优秀人物和好人好事,这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会达到极好的效果。由于同学之间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就非常容易引起接受与模仿。在教师的表扬中,那些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得到一种正激励比原来做的更好,而他周围的同学也会在向往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形成好的品质。
2、开展竞争评比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形成
班主任应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必须强调,这种竞争是“互助”、“友好”的竞争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在低年级开展以个人为单位的综合性评比活动,就是一条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这种个人为单位的综合性评比活动,不是非要争出个高低上下,而是个体只要达到了活动中所设定的标准就可以得到表扬、奖励而这种奖励又累积起来到学期末得到更高一级的奖励,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所要培养的受教育者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例如我在低年级就开展了“我做健康娃娃”的评比,在学习、劳动、爱师长、不挑食、勤锻炼等多个方面进行评比,并在表后设有报喜栏。开学初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我向家长通报一年里学校将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教育。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共同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准备工作就绪后,我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三规”教育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行为准则。之后,我们班开展了“我做健康娃娃”的评比活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送给老师家长一个惊喜,同时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只要有一些细微的进步,老师和家长都要及时通过“健康娃娃”的评比表写出来向对方报喜。如:在学校里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了,热心帮助同学做好事了,检测得了优秀等等这些校园里的点滴进步,老师都通过评比表向家长报喜,学生有了较突出的进步,还会带回一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大喜报”向家长报喜。而家长也会因学生懂得关心人了,会抓紧时间学习了,能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在家里的表现向老师报喜。就这样报喜活动使孩子们每天在给别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感受着被表扬的喜悦,而家长老师则在共同帮孩子找优点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和品味着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把这种进步向更高一层引向深入,最终使孩子们头脑中正确的思想意识,同化为了自己的自主行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在这种共同的表扬激励下孩子们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行为习惯越来越好。
另外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对于班干部的培养也可以用综合性竞争评比活动进行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评选达标干部、优秀干部、杰出干部等形式来使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的整体进步在班级中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 运用群体激励,培养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班级工作全面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百条建议>>-书中曾说过”学生把每个人的微薄力量加在一起时,感觉到和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强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的美。”在班级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竞争活动并加以班主任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小组中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发挥团结和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集体中自觉进行思想教育。
我所教的班级,以前在学生身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集体凝聚力差,荣誉感不强,部分同学表现散漫,课下有追跑现象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也只是做到自己学习好自己纪律好,而不能为了班集的利益去帮助其他同学。看到这些现象,我针对问题认真进行思考,依据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又结合他们偏于崇拜善于模仿的行为动向,在班级中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在竞赛中我们以“班级是我家”为活动目标,以“自己事自己做,别人事帮着做,集体事抢着做”为活动口号,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在纪律、作业、荣誉几方面以小组积分的形式进行评比,通过评比同学们与以往的表现有了很大的不同,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在各自的集体里找到不足加以改正进行自身教育以避免在此方面影响集体荣誉。
三、激励性评价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1)真挚原则
激励性评价必须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和赞扬,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充满热情。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教师不能把誉美之词当作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2)具体化原则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例如朗读课文,一句:“读得不错。”的评语远远比不上“读得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感情,就更好了。”的评价,评价应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
(3)分层原则
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的评价应该有所区别。一种是对优秀生的激励, 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回答得精彩,有创新”。一种是“后进生”的激励,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如“今天某某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表扬,可增强其学习信心。 (4)肯定的原则
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如果学生得到正面评价,其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强,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腻烦心理,信心下降。
(5)整体性原则
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重视两头,忽略了中间”,要让所有的学生沐浴到老师的阳光,充满学习的动力。评价还要贯穿于课堂的各个重要环节。
(6)精神性原则
评价应以语言、表情、动作为主,侧重于精神鼓励。可以竖起大拇指,微笑,摸摸学生的头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奋发向前。
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激励性评价活动,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流程,使之成为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运用这一手段不断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充满自豪,无疑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和评价;我们一直在思索,思索怎样的‘教’得有价值,怎样‘评’得有意义;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能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知识世界,期待能引领学生自主揭开心中的疑虑和不惑。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樟木坝学校:彭文胜
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课堂教育,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形式,结构也随之变化。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CAI不仅带来的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它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CA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一、 CAI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CAI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CAI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CAI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具来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的数学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CAI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CAI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CAI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二、 以CAI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
确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CAI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首先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有支配权。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学习步骤,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而计算机平台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工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验证都可以通
过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次,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系统也从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学习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反映出来。综上所述,“平台式”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把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在“平台”之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程度上发挥CAI的作用。由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多样的,灵活的。CAI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历史性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我们在强调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不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应时展那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改革,但也不是说新的教材模式是万能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也存在适用性、技术性的问题。数学学科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学反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学习对象所产生的反应或结果,进而进行有效运用和实施的教学活动传递过程。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的作业、测试的试卷、上课的表现以及思维的表述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教学反馈的有效内容。众所周知,“掌握了学生学习表现,就等于抓住有效教学的命门”。有效性、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每时每刻都在掌握并运用学习对象的教学反馈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脱离或忽视教学反馈内容的运用,就会陷入到“应试教学”“形而上学”的片面教学“轨迹”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和流露出自身的学习表现,这就为教师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运用教学反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心备课,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更是教师实施教学策略的重要对象和依据。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具有显着的特点,既有积极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良好一面,又有畏惧性、可变性和特殊性的消极一面。同时,低年级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效果能够较为全面的呈现出来,这就为教师发挥自身主导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为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事实依据。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随机性、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程式,一层不变的教学套路,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深刻掌握和领会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加以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掌握和解答。
例如在教学除法算法时,有许多学生在除法计算时经常将“除一个数”和“除以一个数”看作是同一个除法算式。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将“一个数除以一个数”和“一个数除一个数”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引导、计算、观察和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和掌握“除以”和“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和领会“除以”实际上就是“前面一个数除以后面一个数”,“除”实际上就是“用后面一个数除以前面一个数”。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从而使学生准确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成效。
二、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勤于捕捉,实现教学反馈及时矫正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严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样如此。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知识素养、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学习知识和解答问题过程中易出现问题或不足。而课堂教学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具有“火眼金睛”,根据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学习表现和解答效果,及时掌握和抓住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实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教法,让学生在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中认识自身学习不足,及时改正缺点,及时进行反馈与矫正,从而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培树良好学习素养的过程。
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问题时,有些学生计算此类算式时,没有将异分母通分为分母相同的分数,而是直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出:进行异分母加减法时,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应该将异分母分数通分为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教学反馈,通过实施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能够及时认亲自身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改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彰显教学互动特点,善于引导,确保积极情感有效树立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能力有限,很容易暴露诸如概念理解错误、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思维方法不对等方面的问题。而低年级学生克服问题的坚定信念还没有有效树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低年级数学教学是一个“玩中学”、“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用传统的“说教”模式,强制“灌输”,而应该通过交流、引导的方式,进行有效知识传授。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特点,将教学指导的过程转变为交流引导的过程,能够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角度、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与学生共同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探讨和交流中,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性得到有效增强,从而逐步树立起敢于面对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1/2的意义后,让学生开展动手实践,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将其折起1/2,并进行涂色。此时,有的学生迅速动手折起纸来,有的学生正“无从下手”而皱着眉头。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向学生指出:“1/2这个分数的含义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相等的2份,而折起这张纸的1/2,实际上就是将纸进行对折”。这样,教师在学生引导后就会豁然开朗,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总之,教学反馈是教师实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基础。本人在此仅作简要阐述,期望同仁共同探究,为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实效贡献经验和智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有效地学习,激发其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努力做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1.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教学实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如刚开始教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来进行重新计算。要求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也可以自愿到另外的小组去,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然后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的情况,进行加减混合运算。通过这样若干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二、巧用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了。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各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最佳设计方案”、“买票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再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一次数学活动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让他们解决门票问题的题目:据老师了解,我校有290人参加活动,公园对我们小学生集体购票有以下几种优惠方法。
公园门票每人10元,集体240人以上优惠办法如下:
1.集体购票打九折。
2.若满200人,则200人购统一八折票,其余学生原价购票。
3.同学中的1/6(身高不足1.40米)按半价购票,其余同学购全票。
4.八人买七张票即可进入。
请问哪种购票方法最优惠?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每种方法的含义,再由小组长分工,每人计算一种,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惠的方法。
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选择”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对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打折现象,优惠方法经过“数学化”后一起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运用多种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往往并不是像解答应用题那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条件中理出头绪,选择最优化的一种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一、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二、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须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三、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量的控制: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四、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可见,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进行实际跟踪,及时了解自己所输出的信息,哪些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难点是什么,等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教学调控。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的尊重,乐观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要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创编一些卡通小故事、生活小场景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导课时出示趣题:“小红今年10岁,小红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议论开了: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过8个生日就是8岁,可小红都10岁了,难道世界上还有妈妈比女儿小的事吗?不可能啊,有的同学摇摇头。旋即又有同学说:小红的妈妈家里比较穷,过不起生日;也有的同学说:小红妈妈不喜欢过生日……正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说:“你们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学习这一课,同学们就能明白了。”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而学生则已经由好奇心而产生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1、动手实践,主动探索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只有在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中才最容易全身心地投入,而操作就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事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6个正方体小木块,12根小棒,8面小红旗和4个乒乓球,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并且边分边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的方法多?并且把分的情况记录下来。学生互相讨论,得出了不同的分数。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感知了“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的知识,教师引出单位“1”的概念后,就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这样,通过分一分、说一说、记一记、比一比,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智慧和兴趣从孩子的手指尖悄悄萌发。
2、创造交流,自主探索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场所,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到数学交流,在交流中学会知识,倾听别人的想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新问题等,从而主动获得数学上的发现。
例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观察圆锥,讨论圆锥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讨论时还与圆柱的特征进行了比较。这样,圆锥的特征就在同学们的七嘴八舌中完善了。在讲到圆锥的高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顺利完成了测量,有的小组甚至还列出了注意事项。最后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教科书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锥,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整整一堂课,都是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地探索新知,并运用知识的迁移功能展开积极的智慧活动,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开放性的练习,还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采用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教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任意拼成一个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这道题的答案有:
在这样开放性的练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激发了出来。
当然,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必须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爱,在课堂上以热情友善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学生,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来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