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4:19:42
导语:在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我国最初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时主要是对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则提出具体要求,而英国主要是从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行为特征的角度来确定评价指标。
一、英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英国政府于2001年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八个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教师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进步等指标进行全面考核。这八个方面分别是:
1.有效地计划教学, 制定可理解的清晰目标。1)开始上课时清晰传递目标;2)备好教学材料;3)课的组织良好;4)课结束时进行回顾;5)教师在备课时顾及学生的各种特殊需要。
2.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理解。1)教师具备授课所涵盖的全面的学科内容知识;2)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相适应;3)传授的知识对学生适切并让他们产生兴趣。
3.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2)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经验;3)使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提问方法;4)讲授和解释明确而具体;5)使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注意倾听他们,作出适当的反应;6)鼓励高标准的尝试、精确性和呈现;7)应用适宜的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的方法。
4.有效组织学生,维持高行为水准。1)对学生的好的尝试和成绩经常进行表扬;2)对课堂不当行为作出及时反应;3)公平对待所有男女生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5.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1)在课上通过提问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2)察觉学生的错误和误解, 借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3)经常和准确地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6.学生取得丰富的学习成果。1)学生在课上充分投入学习,取得进步;2)学生在课上理解对他们的学业要求;3)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结果与课前制定的目标相一致;4)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
7.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1)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2)维持较快的授课节奏;3)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如学习助手和年纪稍大的学生;4)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等。
8.有效利用家庭作业来强化和扩充学习。1)必要时布置家庭作业;2)学习目标明确, 与正在进行的作业相关;3)后续先前布置的家庭作业。
评价人员根据上述8个维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但是并不是一定每节课上都会涉及所有标准, 但应涉及多数的评价标准。每个标准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需要改进4个等级。由上表可知英国非常重视对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评价,更为细化的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有效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信息与技术等。
二、中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的切合实际:教学符合并能完成大纲规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体且能达到;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性格的发展;4.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概括难点准确;能找准关键;5.教学方法生动有效:重视启发,勇于创新;教学气氛生动活跃;能精讲精炼;6.注重概念原理教学:概念讲授正确;原理教学清晰;举例典型恰当;7.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连贯性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8.语言表达流畅简洁:教学语言简练明确;表达流畅;有节奏感;板书简要、工整、脉络清楚。
我国学者金娣、王刚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适度;教学内容正确,密度容量恰当,有机结合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活动面广,正确率高;教学条理清楚,调控应变能力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讲普通话;演示操作熟练、正确,板书清楚、规范,设计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双基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4个方面。综合以上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结合上述英国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中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收集和提炼,发现中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难度适中”、“容量恰当”、“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讲授清楚、富有逻辑性”、“驾驭课堂,纪律良好”、“科学掌握课堂教学时间”、“知识上的衔接”及“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等”。而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等”。
三、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指标的对比及启示
在对中英两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
从两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来看,英国与中国很相似,首先两国都是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托来进行评价的,其次是两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观点正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重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最后是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区别在于英国强调对学生挑战性的培养,而这是中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所欠缺的。
2、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方面,两国都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全神投入,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此外,英国还注重保持较快的授课节奏、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利用教学支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国虽然在有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效果方面,英国不仅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后两个方面正是我国应该学习的。其次,学生在课上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活跃也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另外,学生在课上对学习的投入也成为英国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而中国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做题的正确率高和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英国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都比较重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此外英国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要求应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差异,强调通过对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来对教师做出评价,而且十分注重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都为我国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师评价指标提供了借鉴。
摘要:
源自于医疗教育模式的“教师巡课”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困境分析,借鉴“教师巡课”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思路、方法,提出一些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教师巡课;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1教师巡课的基本内涵及过程
1.1教师巡课的基本内涵
教师巡课(Teacherrounds)源于一种医疗教育模式,美国一些学者和中小学将这种医疗教育模式移植到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并提出了这一概念。托马斯•普雷特(ThomasPrete)将其定义为“教师们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的专业发展模式”。[1]“巡课”(Rounds)的概念被视为一种在学校设置中研究本位的发展性实践,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2]我国学者周成海将教师巡课的定义归纳为“一种学校本位的、实践本位的、教师中心的,强调合作、研究与反思的专业发展形式”。[3]通过以上定义可知,教师巡课实质上是一种强调教师合作,重视课堂观察、分析和研究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1.2教师巡课的过程
教师巡课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环节:为巡课做准备;实施巡课;巡课后的反思。为巡课做准备的环节,其具体步骤为:(1)制定合适的规范标准;(2)巡课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如何观察课堂;(3)选取一个吸引大家且十分突出的实践问题。实施巡课的环节中,其具体步骤为:(1)填写“受巡教师准备表”;(2)受巡小组成员进入课堂,对受巡教师的教学进行课堂观察;(3)举行课堂观察问询及汇报会议。巡课后的反思环节中,其具体步骤为:(1)受巡教师的初步反思及专业伙伴的回应;(2)对每个探究问题逐一进行探讨;(3)最后反思。
2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困境
2.1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反映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该能力对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乃至取得成功等方面意义重大。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不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力不强,一些新入职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科培养目标,对如何在组织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导向问题上意识模糊。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工作不到位,一些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甚了解,导致盲目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与预期设想差异过大,造成教学效能的低下。不少新入职教师对教学认知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有效组织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性知识不甚了解,出现了一些教学设计与真实课堂相脱节的情况。
2.2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发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深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能。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需要有选择性地寻找教学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甚至超越原有教学设计的预期。而在现实情境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激趣导入环节,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在对如何最大效度地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增进师生间互动,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上,表现为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在对新入职的一线教师访谈中,不少教师表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情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是诸多新入职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此外,在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施中妥善处理好学生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关系,也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3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首先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事先计划与安排。在此方面,多数教师尚能够积极准备教案、预设教学情境,但如何尽可能地保障计划与安排的全面性,仍是不少教师难以把握的。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不少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很难保证自己的教学思维连贯、清晰,往往不清楚该如何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加之获取教学评价、反馈的渠道较为狭窄,因而难以有意识的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节、灵活控制。
2.4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指的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乃至教师专业化发展。当前,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内容及要求,但是在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的工作上存有疑虑。不少教师表示,他们对教学反思能力内涵的了解始于师范生学习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靠自身摸索,缺乏经验性指导。此外,教学反思活动多以教师自我反思为主。不少教师由于缺乏上公开课的机会,致使其难以听取到其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因而很多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空间有限。并逐渐流于形式,致使教学反思能力自身的价值难以充分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亦受其影响而效果有限。
2.5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要,形成的贯穿个体一生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其包含的核心能力项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4]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教师获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核心技能,是通过认知、态度、技能三方面的整合与有效应用,并通过个体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自身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对受教育者有着极强的影响。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认同,但是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终身学习,如何高效地培养各核心能力项,并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合作、创新,仍是摆在很多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3基于教师巡课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3.1积极引入教师巡课模式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说,校方应积极引入教师巡课模式,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乃至专业化发展提供可行性支持。此外,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有限,而学校则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做到资源配置、促进教师发展的效能最大化。
3.2建设老、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多学科综合性巡课小组
此处的综合性巡课小组实质上是一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学习团队。寻课小组应当吸纳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他们在教学能力上的差异能够使整个小组成员实现多方面的教学能力提升。资历较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学实施、教学监控以及学情分析等方面的把握力强;年轻教师往往具备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小组间的相互学习能促使整个小组成员的教学能力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对课堂观察评价的单一化。适当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思路、方法,也能够促进本学科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3.3巡课小组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在召开教学研讨会之前,小组成员之间应当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商议并确立一个研讨主题,并约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有教师都对此问题进行关注及思考。而后,小组各成员在研讨会的讨论中应当各抒己见,产生思维的碰撞,寻求灵感的火花。这种以研讨会形式为桥梁的学习机制一旦形成并稳定,对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在理论层面上稳步提升。
作者:陈昱宁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反思
1.设计教学方案的培训
第一,确保教学方案设计的一致性。教学方案设计运用了系统方法,把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二者的原理转化成对中小学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析、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媒体与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等具体的中小学教学环节的具体计划过程。教学方案设计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所以应该做到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注重一致性。第二,要注重教学设计应具备可操作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时,在进行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培训时,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教学方案的目的就在于有效的解决如何教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教学设计既要掌握理论又要掌握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操作层面。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中小学教师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对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操作,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应用能力。
2.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
对中小学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才能使中小学教学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借助网络技术,搜集与自己教学目标相关的学习信息。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来说,采用网络资源的搜集与选择也是提高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中,有部分教师在获取网络资源上,能力偏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对查找信息、选择信息、保存信息等操作的不熟练,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注重对其进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的操作,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操作与方法。3.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的培训。获取信息不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最终体现,只有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提高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应该提高加工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在培训中,应该安排信息化教学设计这样的模块,让每位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在网络上搜索与其相关图片、视频、音频、文本以及动画等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电子教学档案,并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对象,确定学习对策,之后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筛选,而后再进行鉴别、重组,对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进行保留,需要修改的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并对资源重新整合,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实现对资源的加工处理。通过上述培训过程,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了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通过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
作者:陈改娃 单位:临汾市曲沃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源自于医疗教育模式的“教师巡课”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困境分析,借鉴“教师巡课”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思路、方法,提出一些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巡课;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1教师巡课的基本内涵及过程
1.1教师巡课的基本内涵
教师巡课(Teacherrounds)源于一种医疗教育模式,美国一些学者和中小学将这种医疗教育模式移植到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并提出了这一概念。托马斯•普雷特(ThomasPrete)将其定义为“教师们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的专业发展模式”。“巡课”(Rounds)的概念被视为一种在学校设置中研究本位的发展性实践,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我国学者周成海将教师巡课的定义归纳为“一种学校本位的、实践本位的、教师中心的,强调合作、研究与反思的专业发展形式”。通过以上定义可知,教师巡课实质上是一种强调教师合作,重视课堂观察、分析和研究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1.2教师巡课的过程
教师巡课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环节:为巡课做准备;实施巡课;巡课后的反思。为巡课做准备的环节,其具体步骤为:
(1)制定合适的规范标准;
(2)巡课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如何观察课堂;
(3)选取一个吸引大家且十分突出的实践问题。实施巡课的环节中,
其具体步骤为:
(1)填写“受巡教师准备表”;
(2)受巡小组成员进入课堂,对受巡教师的教学进行课堂观察;
(3)举行课堂观察问询及汇报会议。
巡课后的反思环节中,其具体步骤为:
(1)受巡教师的初步反思及专业伙伴的回应;
(2)对每个探究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3)最后反思。
2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困境
2.1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反映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该能力对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乃至取得成功等方面意义重大。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不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力不强,一些新入职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科培养目标,对如何在组织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导向问题上意识模糊。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工作不到位,一些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甚了解,导致盲目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与预期设想差异过大,造成教学效能的低下。不少新入职教师对教学认知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有效组织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性知识不甚了解,出现了一些教学设计与真实课堂相脱节的情况。
2.2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发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深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能。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需要有选择性地寻找教学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甚至超越原有教学设计的预期。而在现实情境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激趣导入环节,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在对如何最大效度地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增进师生间互动,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上,表现为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在对新入职的一线教师访谈中,不少教师表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情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是诸多新入职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此外,在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施中妥善处理好学生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关系,也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3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首先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事先计划与安排。在此方面,多数教师尚能够积极准备教案、预设教学情境,但如何尽可能地保障计划与安排的全面性,仍是不少教师难以把握的。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不少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很难保证自己的教学思维连贯、清晰,往往不清楚该如何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加之获取教学评价、反馈的渠道较为狭窄,因而难以有意识的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节、灵活控制。
2.4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指的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乃至教师专业化发展。当前,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内容及要求,但是在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的工作上存有疑虑。不少教师表示,他们对教学反思能力内涵的了解始于师范生学习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靠自身摸索,缺乏经验性指导。此外,教学反思活动多以教师自我反思为主。不少教师由于缺乏上公开课的机会,致使其难以听取到其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因而很多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空间有限,并逐渐流于形式,致使教学反思能力自身的价值难以充分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亦受其影响而效果有限。
2.5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要,形成的贯穿个体一生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其包含的核心能力项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教师获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核心技能,是通过认知、态度、技能三方面的整合与有效应用,并通过个体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自身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对受教育者有着极强的影响。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认同,但是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终身学习,如何高效地培养各核心能力项,并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合作、创新,仍是摆在很多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3基于教师巡课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3.1积极引入教师巡课模式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说,校方应积极引入教师巡课模式,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乃至专业化发展提供可行性支持。此外,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有限,而学校则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做到资源配置、促进教师发展的效能最大化。
3.2建设老、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多学科综合性
巡课小组此处的综合性巡课小组实质上是一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学习团队。寻课小组应当吸纳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他们在教学能力上的差异能够使整个小组成员实现多方面的教学能力提升。资历较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学实施、教学监控以及学情分析等方面的把握力强;年轻教师往往具备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小组间的相互学习能促使整个小组成员的教学能力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对课堂观察评价的单一化。适当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思路、方法,也能够促进本学科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3.3巡课小组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在召开教学研讨会之前,小组成员之间应当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商议并确立一个研讨主题,并约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有教师都对此问题进行关注及思考。而后,小组各成员在研讨会的讨论中应当各抒己见,产生思维的碰撞,寻求灵感的火花。这种以研讨会形式为桥梁的学习机制一旦形成并稳定,对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在理论层面上稳步提升。
作者:陈昱宁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为了构建适应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通过调查农村中小教师社交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参考教师胜任力相关文献,基于文献综述法构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由22个因子组成,聚类六个维度。综合已有教师胜任力模型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考虑在线学习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在线导师、成果展示平台、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定期评价等五大系统以及促进教师胜任力的六个因子群。根据模型通过在线导师提供持续实时帮助,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多功能聊天室实时沟通,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教师优秀作品,定期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关键词]社交网络;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袁磊(1978—),男,湖北鄂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胜任力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起的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和学校范围内胜任特征的一项测评运动[2]。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Huston关于教师的胜任特征的总结[3],丹尼尔森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四个维度[4],HayMcBer公司关于高绩效教师的五种胜任特征群的概述[5],Kabilan提出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等[6]。1998年Bissehoff和Grobler运用结构化问卷总结出了教师胜任力的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Competence)[7]。1999年Arthur将即得经验加入其中,探讨了即得经验对教师胜任特征的影响,并建构了中学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8][9]。上述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研究者所在国家采用,成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集中于将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探讨,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博客的教师胜任力提升。在我国教育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10],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现实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理论成果不足以指导教学实践,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要求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以“国培”为核心的各级教师培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集中培训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必须找到能够让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社交网络如QQ、微信的出现正好满足这种需求,运用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不仅是对现有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更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和教学质量。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选取了广东省大埔县和甘肃省康县农村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88份,问卷有效率94%。
1.教师使用设备的基本情况
(1)使用设备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为台式电脑和手机,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4.7%和69.4%,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29.6%的人选择使用平板电脑登录社交网站,使用人数较少。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各个教龄段的教师登录社交网络使用电子设备排在前两位的都是台式电脑和手机,教龄集中在0~5年和6~10年的教师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而教龄在11~15年、16~20年以及20年以上的教师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由此看出,教龄较短的教师倾向于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登录社交网络。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设备的比较
不同学历的人使用上网设备登录社交网络情况不具有差异性,相对于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各学历段的教师都更倾向于使用台式电脑和手机登录社交网络。
2.教师使用社交软件的基本情况
(1)使用软件
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社交网络软件为QQ和微信,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85.5%和70.4%;使用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相对人数较少,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4.9%、22.00%、21.5%、19.4%。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的社交网络软件主要为QQ和微信。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0%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教龄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的比较
针对农村中小学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软件都是QQ和微信,而且二者所占比例相近,都在45%左右;而微博、人人、博客、飞信的使用率较低,且所占比例相近,在3%左右。各个学历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软件情况不具有差异性。
3.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基本情况
(1)使用功能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分布情况: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新闻资讯和分享动态,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68.6%、69.7%和62.2%;其次为群聊和附近的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3.1%和33.5%;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社交游戏功能使用的人数只有31人,人数最少,占所有调查对象的16.5%。
(2)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教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情况:各个教龄段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都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都超过60%;社交游戏在各教龄段中使用的人数最少,都低于20%;新闻资讯在20年以上教龄的人群中使用人数最多,为48%,由此可以看出,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新闻资讯。
(3)不同学历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比较
不同学历教师使用功能的情况: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群聊和新闻资讯,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排在前三位的为聊天功能、分享动态和新闻资讯,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学历段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上不具有差异性,而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在聊天功能和新闻资讯外更倾向于群聊功能,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更倾向于分享动态。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为构建适合网络环境下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的模型,首先研究了我国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方面已取得的成果,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教师胜任力因子,并进行问卷调查证实因子成分以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以“胜任力”、“教师胜任力”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81条结果。剔除无效样本,选取与本研究相近的13篇论文重点研究,编制《教师胜任力因子核检表》,核检表中共66个因子。将核检表发放给由九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各位专家以匿名的方式选出他们自认为重要的胜任力因子,经过三次征询与反馈,专家们的意见最终趋于一致,得出了胜任力因子22个:沟通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艺术感、遵守规则、治学严谨、质疑态度、热情、概念性思维、个人影响力、客观性、创造性、情绪洞察力、坚持性、自信心、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自我控制、成就动机、效率感、反思能力和利他行为。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调查广东大埔县和甘肃康县的农村教师200名,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22个因子进行降维,得出六个因子群: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外显潜力。关于胜任力模型最早的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它们都共同说明了教师教学胜任力是由外显和内隐两部分构成,教师教学胜任力内隐因子包含专业潜力、思维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人际潜力;教师教学胜任力外显因子包含外显潜力。外显潜力主要指的是显示在冰山表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面的、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那部分内隐因素,是内在的、根本的、不易被观察到,需要通过因子分析才能发现的。根据分析结果和内隐与外显的关系,构建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的五个因子群是隐藏于冰山下面的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而外显胜任力因子的一个因子群则属于显现于外的可观察到的部分。在此模型中,内隐胜任力因子与外显胜任力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内隐决定外显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而外显是发展的具体程度,是内隐的外在表现。通过此模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内隐部分犹如冰山潜藏水底的部分,不可直观却实际拥有巨大的能量,而外显部分即所谓的“冰山一角”。通过此模型,我们能很好地分析教师胜任力构成成分及要提升教师胜任力应该把握的要素。
三、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
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11]。一方面,网络上各种学习资源每天成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资源零散、无序且互不关联。西门思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12]。联通主义的产生,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解释,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区别于传统学习理论的最大特征是:注重人文精神,关注知识源的外部联结,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充分考虑个体内部认知与外部群体智慧的关系。而克罗斯曾说:“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学习的生态论———学习就是构建及优化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知识网络[13]。所以,当今的学习应该是互联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网络构建的过程。如图2所示,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利用现有的社会交互网络工具创建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目的明确的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社交网络,开展持续的网络培训、学习和知识管理。在社交网络里有教师、专家、在线导师等多个主体,组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利用QQ、微信等交流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协作、评价等形式的学习对话,分享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建立知识的连接。专家、在线导师等助学者可提出反馈和评价,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指导,从而避免个体知识建构带来的主观性与片面性。这种轻松自然的社会交往让教师感受到良好的情感关怀,知识的获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维持了教师的学习动机。根据前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交网络设备使用的调查报告,并结合教师胜任力的模型,以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笔者构建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如图3所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模型,能够从理论上提出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具体策略和可操作模式,并通过研究对理论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该模型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需要教师提升胜任力的因子(外显因子和内隐因子)以及相关的各种网络资源;二是利用社交网络提升教师胜任力的手段(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和成果展示平台);三是评价机制;四是培训主体(教师)。作为教师,要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不断地深化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知识可以传授,经验需要积累。下面主要论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教师知识和经验深化方面所要起到的作用。
(一)在线导师
创建基于“导师—研究生”[14]模式的在线导师团队。在线导师团队成员主体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他们一是身处高校,专业背景扎实;二是容易接受新事物且熟悉各种社交网络相关软件;三是时间和精力充沛,能够每天上网,及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保证了教学互动的质量;四是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密切,能够及时沟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对于教师,在线导师满足了他们实用、即时的学习需求,并且这种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教师学习不是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下,而非人为模拟的。这种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得到在线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在线导师的专业知识的完善性、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潜力的教学胜任力因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资源库
现今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资源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互功能,有着较大的用户参与度。比如用于共享文本资源的博客、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等,用于共享视频资源的土豆和优酷等。我们利用这些成熟的网站,首先建立分工明确的资源库,其次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最后再将这些能够提升教师胜任力的资源利用社交网络推送给教师,从而满足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而针对移动设备推送的资源部分,根据最小粒度原则,我们将文本篇幅、视频长短等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再进行推送。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资源繁多,造成教师获取资源的时间浪费和获取通道受阻。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完善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励志故事、教学技巧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外显潜力和高阶潜力。
(三)多功能聊天室
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15]。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与朋友、同事、父母间的聊天或者是讨论等,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普遍认为,有75%~80%的学习都是以这种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16]。根据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对话学习理论[17][18],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分歧逐渐分享理解,并彼此改变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多功能聊天室的社交网络将各地不同的一线教师组织起来,通过例如QQ群聊、微信通讯等即时社交软件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在与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互动中,将自己的问题、想法告之别人,在为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交流互动中,某些时候会发现其他教师的想法比自己原来想象的更好,能学到更多有用的内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多功能聊天室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人际潜力。
(四)成果展示平台
学习的进行可以通过与他人经验的分享获得。而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经验分享”。案例教学一般把自己过去成功或优秀的教学事件,通过系统的经验总结沉淀成经典案例,再通过成功展示平台让其他教师进行学习、研讨,通过这种方式内化案例情景,把其他教师带入案例情景中,通过其他教师的探索、研讨习得经验。通过建立成果展示平台这种方法:一是为教师提供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的地方,从而使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二是在成果展示平台中,加入奖评机制和激励措施,从而体现教师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勇于分享。成果展示平台的作用就是使教师的内驱潜力方面的教学胜任力因子得到提升。
(五)定期评价
定期评价所评价的内容包括:在线导师制度、资源库(文本、图片、视频等)的建设和管理、多功能聊天室的聊天内容以及成果展示平台中教师的表现。在线导师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并定期组织在线导师开会,讨论通过社交网络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资源库中统计教师对推送的文本资源的阅读量、视频的观看次数及评论,在成果展示平台统计教师的留言、评论。根据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和绩效,会通过积分、信誉、等级等形式表现并记录在案,然后在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成果突出的教师列表,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其他教师的活动记录时,会不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比较,从而产生动力。让教师之间也可以看到彼此的成绩,除了合作与竞争,同时,建立专门的情感激励员,通过情感交流激励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定期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定期评价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的质疑态度、创新性等,从而使教师的思维潜力得到提升。
(六)五大模块相互作用
资源库的存储、下载等功能,为在线导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传递、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分享提供平台。在线导师制度,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及时解答问题抑或是传递最新教育信息,并承担相关教师培训任务。多功能聊天室承担了在线导师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多数的交流活动,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是整个模型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成果展示平台,一是可以为教师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二是能够为在线导师对教师的定期评价提供反馈资料。定期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能够让在线导师监控模型的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及时调整提升策略。
四、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优势
(一)充足的前提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军事、医疗、企业等领域一直都是新技术得以发展的温床和基地。在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也说明了新技术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专家学者们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增加是以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的趋势已无法阻挡。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区的教师也多采用社交网络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这必然使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变革,这也为我们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行的信息技术生态环境。
(二)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前期的调查,教师胜任力包含外显和内隐两大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作用”原理,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相互转化的关系,外显因子是内隐因子的外在表现,内隐因子是外显因子的抽象内化。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社交网络促进这两部分知识的提升?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两部分,即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体验活动,“内部的心理和意识常包括了外部的动作和操作,外部的活动也包含着内部的思维的动作和操作”[19]。教师在应用社交网络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活动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些外在表现都是属于外部体验活动。而通过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以及与同事、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活动,间接促进教师自身内隐知识的提升,这种从外部体验活动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迁移过程就是内部心理活动,它“既不是对外物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事先存在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包括主体与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20]。教师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做到既依赖于外部体验活动,又依赖于内部心理活动,通过两种活动的不断转化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三)低廉的资金优势
在经济领域非常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投高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所以“成本控制”是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的“国培计划”,其覆盖面终究是有限的。而我们构建“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的目的也有提高成本效益的良好愿望。
(四)终身学习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一系列的“国培计划”以及类似于这种面对面培训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会跨越到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在不同的转换中进行学习,他们希望能够继续进行学习和得到支持,而不是离开课堂后就终止了。面对这个问题,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在技术赋能(Technology-Enabled)的社交网络时代,教师不仅能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持续学习,而且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知识,探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社交网络,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导师的指导,从而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实现。
五、结论
基于社交网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将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相结合,将社会资源与教师教学相结合,将高校教学研究与一线教师实践相结合。在线导师、资源库、多功能聊天室、成果展示平台和定期评价这五大模块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
教师是构成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物。“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能,越来越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的今天,教师效能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1]教学效能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觉知,以及对实现有效教学能力的客观表征。作为理论与实践界的“顽疾”,学业负担问题备受关注,但其解决历程可谓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存在着天然的“联姻”,是学生学业负担形成的重要外部场域。然而,学界以教学效能的视角来化解学业负担问题则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以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为背景,以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化解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在性别、教龄、学历、任教阶段和区位等不同维度上的特点和差异,以了解新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现状和特点,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和实施建议,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行为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减轻提供现实参依。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均衡性,避免方差变异,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按照7大区域(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抽取8个省(自治区)、2个直辖市和1个计划单列市,包括辽宁、甘肃、河北、河南、广西、山东、云南、浙江、天津、重庆和深圳,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9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任教阶段、学历和区位等情况。其中男性教师762人,女性教师1618人;小学教师625人,初中教师889人,高中教师866人;0~5年教龄教师393人,6~10年教龄教师472人,11~15年教龄教师512人,16~20年教龄教师447人,21年以上教龄教师556人;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241人,本科学历教师189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248人;城市教师1241人,县城教师507人,农村教师632人。
(二)研究工具
从学生学业负担的形成机制看,学生的学习效能是其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影响因子,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为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能力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无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学业负担因子链上的重要外部场域,教师教学效能是影响学生学业负担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来源。鉴于此,以教学效能的逻辑理路探寻学习负担的解决之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属于自编问卷,包括二阶七维度。二阶是指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七维度是指个人自我效能感中的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和一般教学效能中的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以及教学环境。个人自我效能感涵盖了心理学意义上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指个体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知,相信教育、教学和教师自我能力对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和学业成就发展的重要价值。它包含教学认知、教学情绪和教学期望。教学认知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观念和态度。教学情绪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对待教育教学行为的态度体验。教学期望是指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基础上,外化为对成效的追求,对教师素养的规定,也即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素养、能力和个性化特征等外化形式可以推断或判断教学成效的程度。包含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而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教学业绩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科研成果的总和。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物化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所指称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以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为重要指标的教学人际环境以及以教师对学校认同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教师教学效能的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姻”,共同推进教师教学观念转换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在“减负”和“增效”过程中实现学业负担问题的优化解决。问卷涵盖32道选择题,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并期望通过整体以及各层面的平均数、标准差、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来探析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三)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分析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所谓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越高即表示该问卷的结果越可靠、稳定与一致。通过分析,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介于0.666~0.891之间。其中,教学认知为0.592,教学情绪为0.691,教学期望为0.829,教学能力为0.891,教学策略为0.834,教学业绩为0.666,教学环境为0.672,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检验通常以题目分布的合理性来判断,属于一种命题的逻辑分析。本问卷是在参考已有教学效能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特点以及遵循学业负担问题有效化解的逻辑起点编制而成。在初步拟定问卷之后邀请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家进行审查,同时发放200份问卷进行预测,根据相关专家们提出的修正意见以及问卷的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包含有32道题项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工具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特点和存在样态,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在0.442~0.616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说明问卷各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679~0.947之间,达到了高度相关。这表明测量工具的七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表现
本研究从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等七个维度,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和不同区位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考察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水平和特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的平均值为3.95,接近于临界值4。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七个维度上,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值分别为3.94、3.98、4.14、4.01、4.02、3.34和4.09。其中教学情绪和教学环境的平均值最高,而教学业绩和教学认知的平均值最低。从图1中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除教学业绩以外,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等六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在3.9以上,其中教学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4.14,而教学业绩的得分最低,为3.34。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总体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由此表明,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期望的影响因素最大,而教学业绩影响因素最小。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业绩的均值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教育场域中教师所秉持的“分数至上”“成绩本位”“升学为要”等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尚未转变,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将多数甚至全部精力用于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将升学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终极价值追求,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参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造成中小学教师教学业绩的整体水平较低以及结构性偏失。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性别差异
为考量不同性别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的七种教学效能指征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表2的数据表明,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四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策略和教学业绩三个维度上无明显差异。女性教师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教师。从图2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学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4.20;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男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学业绩维度上的得分最低,为3.31;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由此可知,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平均高于男性教师,即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教学效能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积极的教学情绪、较高的教学期望以及对教学环境的良好适应性造成的。首先,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女性呈现出“温婉、细致、朴素”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有益于情绪的合理管理与积极调控。另据调查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社会化历程中形成了更好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2]因此,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情绪水平。其次,大多数女性教师较男性教师更喜爱和认同教师职业,在教学过程中女性教师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产生较高的教学期望水平。再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较强依赖性,其在进入教育教学场域后,为提升教学有效性,会有意识地更新教育观念、专注教学准备、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并融入教育教学环境,因此女性教师在教学环境层面具有较高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任教阶段差异
不同任教阶段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任教阶段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3)。表3的数据表明,不同任教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别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六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差异,在教学业绩上有显著差异。且小学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七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 情绪、教学期望、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五个维度上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而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初中教师略高于高中教师。从图3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任教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和层面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3可知,在各个维度和层面上,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此外,除了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略低于初中教师,在其他四个维度上均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可以从整体上来说,不同任教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低顺序大致为: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这可能是由于特殊的教学任务和独特的教学环境所决定。小学教师相较初中和高中教师,尚无过重的教学任务和明显的升学压力,这为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初中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高于高中教师,可能是由于初中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所致。初中学生处于情感、思维、智力等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于人格成长的“叛逆期”,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协助。
(四)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教龄差异
不同教龄的教师秉持着迥异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念。本研究分别调查了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以及21年以上五个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显示教龄是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4)。表4的数据表明,不同教龄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和教学情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业绩三个维度上有极其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三个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其高低顺序依次为:21年以上教龄>16~20年>11~15年>6~10年>0~5年,表明中小学教师教龄越长,教师教学效能越高。从图4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教龄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由图4可知,21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能力和教学期望四个维度上均明显高于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0~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的各个教龄阶段,0~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新进教师所特有的心理环境所决定的。刚从高校毕业的新进教师,对教师角色充满了期望和憧憬,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所理想的教师。因此,其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激情和期望,并主动适应新的教学工作环境。此外,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这一教龄阶段的教师正处于职业上升期所决定的。处在职业上升期的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成就和建树,因此其会在做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育研究。
(五)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学历差异
为考察学历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5)。表5的数据表明,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教学期望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和教学能力上并无显著差异。从图4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教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5可知,在各个维度上,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本科学历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因此,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其高低顺序依次为: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表明中小学教师学历越高,其教学效能越高。研究生学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和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可能是由不同学历阶段的教师所接受的知识、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导致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其学习生涯经历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理论创新思维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因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与本科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相比,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能够更快地理解、接受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模式,其教学效能呈现出更高水平。此外,本科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更为系统和完整,其在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层面更加丰富和完善,因此,本科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的教学效能较高。
(六)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区位差异
不同区位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效能上不尽相同,为考察区位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城市地区、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不同区位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6)。表6的数据表明,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认知维度上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在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五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教学业绩层面并无显著差异。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及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农村地区的教师在总体及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县城地区的教师。从图6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6可知,在各个维度上,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地区。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县城地区。城市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达程度远高于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速度,同时还影响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结构的变迁以及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革。[3]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就为该地区教育领域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投入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与保障。同时,较高的经济待遇也会吸引大批学历较高和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聚集在城市地区,在加剧了教师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进行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性别、任教阶段和区位这三个维度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师,高中教师在除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以外的其他各个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高于初中教师;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教师。第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学历差异,即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越高,其教学效能总体水平越高。第三,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教龄差异,即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其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也不断提升。基于此,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整体有效提升,进而助力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化解,应构筑理念先行、动力跟进和环境支撑的三位一体策略体系。
(一)理念先行———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任教阶段差异,并且在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业绩的均值最低,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价值观念上秉持着异化的观点和理念。这一现状的改善,需要更新教师传统教育理念,确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所谓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所确立的对整个教师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较为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和觉悟的观念体系。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体系,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性、情感性、情境性与开放性、非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5]树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部分,坚决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那些已与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相去甚远的迂腐陈旧的思想,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引领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科学教学观念的形成,对于教师习得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具有重大助益,以此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业负担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奠定理念基础。
(二)动力跟进———深度优化重塑教学素养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教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秉持着不同的教学价值理念,拥有着不同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决定教学实效和效能的动力所在。因此,为实现教师发展阶段的相对均衡化,需要统整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中培训,以优化教师的基本素养结构,实现教学素养的深度优化。首先,完善教师的基础性素养。知识与文化的传递者是对教师形象的传统认知,而要改变教师这一保守形象,需要构建当代教师富有内在发展需求与创造活力的新形象,形成由价值—动力系统、文化素养系统和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所构成的教师基础性素养结构。[6]其次,实现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传统教师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科知识的获得与教育知识的培养,使两种知识处于一种分离的平行状态。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需要实现两者分离基础上的融合,以实现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有效复合、内化和深化。教学效能是影响学业负担问题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外围因素,而教学素养的不断优化与提升,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路径,其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提供了持久动力。
(三)环境支撑———共生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学历背景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位和学历差异。具体来看,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学历背景下的教师秉持着迥异的教学价值理念、拥有着差异化的教学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技能,致使不同区位的教育资源结构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差异。改善这一现状,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教学效能的整体优化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组织支持、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学习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信念、价值观的教师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交流等途径改善教学实践和提高自身素质而形成的组织。[7]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能够打破不同学校间的地域限制,增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有效交流,并在此过程中相互汲取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反思自身教学方式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推进了教师流动机制的有效实施和教师资源与结构的均衡配置,从而将有效弥合不同教师群体和同一群体不同教师的教学效能差异,这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营建了现实环境。
作者:罗生全 孟宪云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师要根据学员生理心理上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学习节奏的教学方式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学员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促进学员的终身发展。
1、权威专家、优秀教师的讲座
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进行讲座的方式较适合于专业理论、专题以及教学经验的系统介绍。“他们(教师)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个别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邀请的专家学者可以给学员带来大量的热点与重点话题、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邀请的教师是教育理论的优秀践行者,给学员带来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讲座,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狠抓重点、猛攻难点、深析疑点、穷追热点、精缩要点。在课堂上增加专家学者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形成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教师和学员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生成新的意义。专家教师们的热情讲解以及学员精力集中的学习,有利于解决现实具体的教学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学员、学习目的、任务的不同,选择真实的、典型的、具有创新性的案例,既要有优秀的教学实践,也要包括违背教育原理或心理学规律而导致不良结果的案例。案例中蕴含着典型的师生行为以及情感态度,通过这些客观生动的教学事例、学员积极地参与讨论,使学员明了教学理论,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并从中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学会教学评价与反思,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理论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选择案例,进行深度的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也可以设计综合案例,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多层面地解读、分析思考,与教师以及同伴交流、分享,使学员思维发散、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深入地归纳总结,使培训教师整体地感受教学理论,获得全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学员理解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问题式研讨
课堂上问题研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的意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的问题要精挑细选,具有启发性、创新性,要包含教学难点问题、教育热点话题等方面。这些与学员紧密相连的问题才会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位培训学员畅所欲言,有依据地发表自己关于该问题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凸现其主体地位。在同伴交往中相互启发,吸纳同伴值得学习借鉴的知识经验,共同提高。通过与教师、同伴关于问题的研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反思总结,把新知识融入到以往的知识体系之中,更新、补充、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员的反思总结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继续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综合地、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增加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曲洪娇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学期注册:
在籍学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日期履行报到、缴费、注册手续,远程教育学员第一学期入学时必须在三级(中央电大、省、市电大)网站上进行实名注册。因故不能如期履行者,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未经请假逾期二周不注册的学员,将不安排本学期结业考试。
二、考勤规定:
在籍学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课程安排到校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不得无故请假,因故确需请假者需持乡镇中心学校签署意见的证明方可请假。未经请假无故不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者,作旷课论处,每学期旷课超对面授时间50%,将不得参加本学期结业考试并通报全县。
三、自主学习:
电大远程教育实行“一网双学”的主导型教学模式。“一网双学”教学模式的涵义为:“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以网络教学系统为支撑(一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辅导教学相结合(双学),形成一种基于网络为基础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教学模式,以学员任职单位为基础建立自学小组,每个自学小组每学期开展自学活动不得少于4次,并做到有活动计划,有活动时间安排,有活动内容,有活动记载。
四、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
在籍学生每门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20%,学员每门课程必须上网学习4-6小时,完成4次形成性作业,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出勤率达到80%,形成性考核成绩方可及格。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本学期结业考试。
五、奖励和处分:
凡自觉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学习,成绩优良,给予表彰并向任职单位通报。
凡违学校纪律,经常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分并通报任职单位;因旷课太多,造成二分之一以上课程结业考试不及格,县教育局将取消其学费补肋并通报全县。
六、毕业、结业:
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正式注册学籍的学员,其所修课程的学分8年内有效。其间每门课程均可办理结业证书。
摘要: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倾斜,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困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已不再是物质基础而是教师,其教学能力发展集重要性与特殊性于一体。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作为学习者,其教学能力的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教师应敢于面对,积极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1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殊意义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学者们大致有教育过程观和心理过程观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主要是基于学习者视角下教学能力提升进行阐述,故对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结构不做详细解释。师资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必然离不开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能力成为制约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关注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1.2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族地区教师事业发展的关键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在资源匮乏的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均衡发展,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1.3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呈现为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3]教师由一名新手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个体专业素养提高的内在需求。
2“互联网+”: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技术与设备装备、内容与资源建设、大数据管理、综合评价改革、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4]近几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大数据等多种信息化形式逐渐兴起,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抓住时代机遇,正真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整合。
2.1提供高效便捷的学习和信息平台“互联网+教育”
使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这也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观摩学习。慕课、微课盛行的今天,教师自身的学习再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进行观摩学习。二是MOOC平台开设了教师教育课程。民族地区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为自己充电,所以“互联网+”对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高效且便捷的平台。此外,互联网资源方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信息搜集,整合域外资源,弥补资源匮乏的劣势。
2.2提供客观全面的教学反馈,指导教师调整教学
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性评价,教师的教学亦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才有可能达到胜任教学乃至擅长教学的状态。“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也就是教学反馈。一是以人为镜: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网络公开课平台上的优秀课堂进行比较,通过仔细分析自己与优秀课堂教师的差距,进而逐步改善。二是以数据为镜:传统课堂的教学如何真正知晓的只有学生,但在互联网上不同,它是开放的,任何人在学习后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评论群体具有多样性。教师如果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评论产生的数据,并发现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将很好地帮助其教学,及时发现并改进自己的问题。
2.3准确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大数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如公开课点击率以及学习者的评论就会发现哪些课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需求分析在高校课堂也是必须的。通过MOOC平台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和教学内容不失为做需求分析的一种便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学生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学生兴趣爱好。
3“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告诉我们提升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因历史原因、经济条件等相对较弱,其教师更应在这时代转型中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3.1改变职业态度,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言之教师劳动态度。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人将它当做自己的事业,勤勤恳恳地耕耘着,收获着,进步着。但也有不少人仅仅将它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培养自身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而并单单将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
3.2合理利用“互联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如何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共享,打破了以往优质教育资源垄断的现状,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不仅可以观摩学习,还可以通过在线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互联网+”提供了外在的环境和机会,能否利用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面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需要坚持“终身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传道受业解惑者”。
3.3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创新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教育的功能已由传承、教授转向满足学习者需要的服务。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自然而然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但在互联网思维下的现代教育已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调整好心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打造互动、个性、灵活的课堂氛围,由教师向导师转变。
3.4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习民族政策和理论法规
团结和发展是民族高校永恒不变的任务,所以,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对党的忠诚。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外,还应掌握和了解相关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法规,对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民族发展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民族学的基本文化素养是成为民族地区好教师的前提。民族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中不占优势,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经费投入逐年增多,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善,网络资源愈加丰富,此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物质条件的落后,而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学习理念,更新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
作者:王杰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科学 系
一、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一)语言
对于语言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对语言下了种种定义。例如,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与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等等。我国权威辞书对“语言”所下的定义是: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1]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一切语言的总称。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态势语;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本文探讨的教学语言以教师的有声语言为主。
(三)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又称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完美语言。对于教学语言艺术,本文借用庄文中在《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中给“教学语言艺术”下的定义:“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达到特定的教学要求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总和。”[1]
二、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准确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性就是指教学语言的深度和广度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即讲得准确,能确切地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做到传授无误。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知识的传授来不了半点误差和主观想象。[2]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用一支弯曲的规尺是画不出直线来的,同样,从一个不好的模型也产生不出一个良好的复本。”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音清晰,吐字准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话和念错别字。
(二)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达意
《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教学互动的基础,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教学语言应简明达意,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体现出最丰富的内容。”有些教师喜欢说一些赘词或口头禅,这样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疲惫的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这是所有教师应力求避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工于达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直接诉之学生的理智与心灵。且不说大段的讲解分析得清楚、透彻,也不说三言两语的概述须简明、清晰,就是一个提问、一句铺垫、一句过渡也要认真推敲,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3]可见,达,意味着教师必须把知识准确、明白、顺畅地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特定的科目、环境及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启发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古代教育即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迁,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让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4]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四)教学语言要富于情感性和激励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5]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索。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感情,首先要热爱学生,对教学有热情,在语言中凝结着自己对教材的深刻体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记得我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当读到‘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也动了情,我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地呼唤着指导员。所以孩子们也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6]这样的教学语言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于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之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所谓激励性,是指通过肯定、称许、表扬、赞赏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特性。大多数中小学生都特别崇拜教师,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认可和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应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和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捕捉他们每一个创造的火花、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鼓励也比打击和批评能给学生更大的动力。
(五)教学语言要丰富,生动活泼
语言的丰满醇厚与生动活泼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的语言应该有丰富的内容而不给人以枯燥、单调的感觉。这种丰富性,一方面说明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悉和对教材内容的深透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现实生活的广泛阅历和深刻体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运用多种词汇和表达方法,巧妙加工锤炼语言,这有助于丰富教学语言。如果照本宣科,光秃秃的枯干而不衬以任何枝叶,其结果也必然使听者索然。此外,教学语言还应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容易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要广采博闻,丰富自己的语言外,还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关于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若干建议
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要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遵循一定的途径。
(一)重视理论修养
教师口语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等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口语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不同学科的理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并融会贯通。
(二)将教学语言列入备课内容
备好课是教师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师每次上课所使用的语言,都应该大部分写入教案,特别是新手教师。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语言进行加工,按照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把教科书的书面语言加工成教学语言,字斟句酌,剔除废话,选取精确的词语,推敲恰当的表达方式,还要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丰富的材料。著名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在谈备课的经验时说:“只要精心准备,是完全可以讲得十分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我备课时,每节课都要穿插苦心搜集来的‘生动语料’,希望做到每隔十来分钟就能让学生大笑一次,就像相声中的‘抖包袱’。我相信,美感在笑声中产生,知识在笑声中传授,这是学问的艺术化。”[7]此外,还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可接受性和授课内容的顺序,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语言信息的日常积累
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语言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语言信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多读好书。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修养的深度。平时注意多熟悉和背诵诗词歌赋,经常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遇到精彩的词句就把它摘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它们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约有力,适当地用到课堂上,不仅能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第二,关注生活。多读书是丰富教师语言和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是,仅仅向书本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生活,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谈到学习语言时曾经着重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8]鲁迅也说过:“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教师能广泛和群众接触,吸收人民生活当中最优美的词语,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和灵活。”[9]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把自己遇到和想到的一切美好的词汇记录下来,并随时用到课堂上去。
(四)积极锻炼、实践
“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任何语言和艺术。因为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而不是别的。”[5]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就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游泳、打乒乓球是不可能只靠书上列的规则就能学会的,必须不断地实践。实践训练也是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训练可分为两类:一是正规的课堂训练。马卡连柯曾说:“我相信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以进行教师工作的。当然,声调的运用,所具有的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地来歌唱,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生动、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10]二是个体的自我训练。教师锻炼自己教学语言的机会,是从担任教学工作以后开始的。教师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语言的实际锻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可以把自己的课堂语音录下来,课后认真听,认真反思修改,作为下一次课的借鉴。
(五)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有些教师虽然学识渊博,却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上、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10]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教师语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声调、语气、语速、节拍和必要的停顿等,这都是影响语言表达效果的必要条件。此外,还要注意副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身姿、仪表等。副语言使用得恰当,可以有效地辅佐有声语言,强化语义表达和传递情感信息。
四、结语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不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怎样提高,都替代不了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这一最基本的手段。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焕发光彩。
作者:赖艳妮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论文关键词: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效果是由教学评价主体来评析和判定的。评价主体主要由领导、同行、自我、学生及家长组成的。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视角、能力的不同,评价角度、评价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和发展多元的、切合于本校的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的实用性,改善教师教学质量。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教学评价主要由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教师的效能,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明确目标、衡量结果、评判等级、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个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给教师自身的优缺点信息和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与上述两种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评价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导致教师的积极参与度不高;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教学思想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不论是奖惩性教师评价还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都需要评价主体来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多元主体性。而作为教育评价的子系统—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领导)、同行、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评价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主体需要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式和结果不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是要考核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同事、领导;教师个人对评价的需求是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时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教师自己,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最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并将经济、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评价的最优化。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分析与探讨
1.管理者(领导)评价
管理者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来执行,学校领导评价中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存,其中大部分学校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评价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尤其是以升学率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且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师教学,这也是学校领导疏忽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原因。
2.同行评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其同事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如教导主任)来具体操作,他们在教室里听课、检查教学,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一作为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关系、个人主观态度等会影响同行与领导对教学工作评价的投人,以致影响对其评价的客观性,无法了解评价者的真实想法。某校在对1985年以来的“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评价主要或只能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要么全优要么全差要么弃权的评价结果存在着相当大的普遍性。
3.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注重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开展有效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们的自我评价充满着危险。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都有盲点,有时我们看不清它们,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人夸大自己的绩效。人们有把自己不良的绩效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
4.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方式属于直观评价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专家评价由于专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视角,评价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上。充分发扬专家的鉴赏加评价方式,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理想变化,因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章立早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晋升职务等切身利益,必须以严肃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格评价是好还是差。
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规范和制度,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6.家长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看,家长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学校规划上,而较少地对教师具体教学做出评价。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以获得知识的多寡、班级升学率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教学结果而非教育过程来关注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教师对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排斥和反对的,他们认为家长参与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家长对参与教学评价亦不积极,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存有敬畏心态,家长会是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向的家长—学校交流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讨论话题,即使这种家长会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多元主体的参评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自我更新自我调控,更多的从自我接受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在评价方式上讲究自我评价为主,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判断反思和分析,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统一和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要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行政负责人要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具体说来,教师自评的标准采用半开放式评价,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过分细化各项指标,留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同时,指导教师采用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尺度,如现今流行于教师群体中间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记,引导教师详细具体的分析自我,并发现不足自我改进。再如通过教师学习者的经历和教学自传获得教学洞察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等等。为了使自评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避免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出现不顾实际地抬高自己、文过饰非的现象,必须将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晋升、提拔、奖惩等各种个人利害关系脱钩,使教学自我评价的教育性原则得以正确地体现,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二)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立一种规范学生参评制度是合理科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的行动,易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学生依照参评标准对教师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生参评工作需要学校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参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领导、同行、家长、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即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需要教师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自评体系,还需构建和完善以领导、同行、家长、学生等群体为主体的他评制度,领导深人课堂教学,观察分析学科教师的具体教学,减少和弱化影响同行评价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真实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做出具有鉴定意义的权威性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校教研组。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师的“班集体”,只有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保证同行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
建立一个多维的、多主体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式评价系统,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 要】教W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重要抓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重教学反思,学会并坚持在教学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最终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教学行为;学习行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可是在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笔者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仍然停留在完成任务的水平上,没有充分利用教学反思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反思是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教学反思、学会反思、活用反思,在不断地积累和改进中获得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意识弱化
部分教师把教学反思当作任务,甚至认为它只是教学设计中必备的一个环节。因此,尽管节节课在反思、年年在反思,但基本原地踏步,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2. 教学反思缺乏持续性
教学反思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教师持续投入精力。即使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在短时期内也很难有明显的成效。再加上一线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任务,很少有人持续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许多探究型的教学反思点也就不了了之。笔者在查看教师备课本时发现,有部分教师很认真地做教学反思,但是仅限于某次课堂教学,是零散的,甚至对教学同一方面的反思在同一本备课本中反复出现,自然就感受不到教学反思的价值。
3. 教学反思缺乏交流探讨的氛围
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关起门来反思。不交流,不辩论,就没有借鉴,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最终也没有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分学科进行,校际之间交流很少,导致教学反思缺乏碰撞与突破口。
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 教师既要反思“教学失败之处”,也要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集中在对教学问题的反思和探讨方面,而对很多堪称经典的教学亮点却搁置一边,较少提及。由此可见,教师不仅没有从教学反思中获得更多教学自信和教学快乐,反而会因为陷入对教学问题的困惑中出现迷茫。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都应该及时记录,并进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与学习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对师生产生的共鸣点、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及时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获得教学自信和感受更多的职业价值。同时,教师要对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失误甚至是败笔进行剖析,以吸取教训,不断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上实现新突破。
2. 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机智、教学对话等进行回顾与进一步思考。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反思。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精彩的、异常的、活跃的)。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会不断地制造意外:独特的见解、深度的思考、另类的角度等,这都会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问题无论处理得怎么样,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一旦教师积累了、思考了、探究了,对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还要注重课后积极与学生交流、对话,它会像镜子一样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课堂教学实际,更容易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也会在换位思考中找到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教学突破口。
3. 教师既要在课后反思,也要在课前反思
现实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于课后反思,其实课前反思同样重要。
课后反思的是“生成”。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后对这些节外生枝、锦上添花的教学捕捉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爆发,是必须珍惜的教学资源。
课前反思的是“预设”。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前,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情感变化,对早已经司空见惯、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进行再思考,就可以给课堂融入更多的时代信息,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和实效性。
三、重塑教学反思理念,在坚持教学反思中获得专业发展
1. 转变观念,把教学反思当作一种教学习惯,主动去思考和研究
唯有坚持才是硬道理,教师要主动完成教学反思。习惯一旦形成,教学反思就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只要留心,每个教师都会发现和找到值得研究探索的教学反思点。
2. 深度思考,学会在反思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教学反思不单单是课后记一记、想一想,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注重积累。不仅仅是一节课、一个问题的反思,更是对若干次教学反思的集合和挖掘,教师会在对比和反复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然,教师也可以拟定主题,有意识地去搜集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在教学反思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3. 勤于动手,在整理中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智慧火花,很多时候由于大脑遗忘规律,会导致思考停留在原地,甚至会因为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搁置。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将点滴教学智慧记在本子上积累下来,即使搁置一段时间,在需要时自然会有整体的把握和思考,从而提炼出自己的教学观点。只有坚持写出来,才会在积累中实现专业的升华。
4. 加强交流,注重实践,在碰撞中实现自我发展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换个角度可以使视野更宽阔,更有利于教学的进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在与专家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探讨,汲取他们的教学智慧,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在查阅书籍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摘 要: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经常写作教学论文,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不过,当前,多数教师平时疏于教学总结,甚至对其存在抵触情绪,分析其原因如下:(1)工作忙、压力大;(2)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3)学校教研整体氛围不活;(4)个人惰性;(5)社会行政事务的干扰。
关键词:教师;教学教研;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一、教学工作忙、压力大
1.教师紧缺,任课负担重,工作量大
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新进教师少、小班额教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现象突出,因此,一线教师的任课负担重,工作量普遍偏大。
2.教学要求高,“三考”压力大
狠抓教学质量是各个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考评学校的直接指标。学校绩效的直接体现就是“三考”。初中需要中考出成绩,高中不仅需要高考出成绩,学考也是一个主要指标。无疑,学校“三考”成绩的好坏,就成了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因而,学校考评各年级教师,“三考”的成绩就成了主要的考评依据,故一线教师压力很大。
3.各类教学活动层出不穷,疲于应付
学校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丰富学校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故几乎所有学科教师必须承担这项任务。除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学科教师比武活动、继续教育活动和学生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比如奥赛、作文大赛)层出不穷,教师疲于应付。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1.校本教研要求不能落实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必要措施,“八个一”(每位教师一学年内必须有1篇论文,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看1本教育专著,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有1万字以上的教学业务笔记等)应运而生,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可积24分教研学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因为种种因素实际很难做到。大部分教师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让大家有了法不责众的心理。在每学年的年终考评中,其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以致恶性循环。
2.“评优”“评先”中教师论文的作用价值体现不够,影响积
极性
年终考评是对教师年度工作的最终评价。影响年终考评的因素方方面面,教师教学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整体而言,所占比值有限,以致教师在取舍中往往忽略了这一因素。
3.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还有不足
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是一种奖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教师晋升制度还是靠资历,教龄长往往有利,尤其年轻教师,很难脱颖而出。
三、学校整体教研氛围
1.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化
学校常规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教师听课、教学督导活动、学科教学比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搞好常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多数学校的现状是教研活动普遍流于形式,不仅有教学管理的因素,也有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以致集体备课往往是教师在一起聊聊天敷衍了事,听课则是学校检查人员一走大家就作鸟兽散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作风,致使积重难返。
2.教研组内部文化建设
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缺乏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很难将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糅合成一个整体,内部教研文化建设乏力,散沙一团,往往各自为战,甚至相互防备,这无助于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哪怕有自觉的教师进行教学自我总结,也进步有限。更有甚者,在这样整体懒散的氛围中,自觉的教师往往被视作怪物,被大家排挤。这些因素肯定会影响教研的积极性。
四、个人惰性影响
教师虽然接受过相当的学历教育,知识层次、个人素养相对一般人稍高,有一定上进的自觉性,但何尝不需要一定制度、措施的约束和督促。当缺乏有力的约束时,与一般人也就差不多了,尤其那些自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教师,课余沉迷于麻将、字牌、KTV娱乐等,很难将心思、精力集中到教学中来,更遑论教研了。
五、社会行政事务对教学的干扰严重
学校承担社会责任过多,各类行政单位对正常教学干扰严
重,可能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比如城市的各类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等)、消防部门的消防演练活动、治安部门的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活动、党建部门的党员作风建设等一些与学校或有关或o关的活动,或者教师要进行组织学习,背诵相关文件知识,或者学生被要求进行大扫除,抽背相关知识等,活动多了,师生均有不堪应付之感,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节奏。
影响教师教研工作积极性或许还有更多因素,但如能在缓解教师教学压力等方面多加探索,让教师在教学中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就能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爱教、乐教,使其或许能解开这一死结。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发现,存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学科知识了解不够,对新课改知识的掌握较不理想,教研能力有待提高,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改革意识较强而获取资源渠道单一及待遇低、压力大导致教师离职等状况。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本文提出拓展教师本体性知识、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及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幸福感等改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学现状 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等方面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有待于提升。只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的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所采用的问卷为自编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所教学科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有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职业选择等。
调查对象以参加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的培训教师为主,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的方式,共发放132份,回收132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0.9%。由于这些教师来自河南省各个市县,因此,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状况。
一、调查结果分析
⒈对学科知识了解不够
学科知识属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本体性知识。虽然教师学科知识的作用颇具争议,但是其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就是对自己任教的学科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1]。由调查得知,68%的教师对所教学科发展史比较熟悉,而32%的教师是不太熟悉的。对于学科发展前沿,仅有47%的人比较了解,而高达53%的教师是不太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所教学科发展史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而关于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不容乐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上来说,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亟待加强。
2.对新课改知识的掌握不理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新课改的效果。调查发现,86%的教师对新课改基本理念比较了解,而关于新课改知识的掌握情况,仅有40%的教师处于较好水平,60%的教师处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这说明教师们还需加强有关新课改知识的学习。其中,地理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2]。掌握教材知识体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对新教材有较深入的了解。
3.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积极从事教科研活动的教师更愿意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而参与较少的教师则更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3]。由调查可知,有57%的教师1篇以上,而43%的教师从没有发表过论文。针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的调查发现,73%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且其中有27%的教师主持过省级、市级或县级课题,而27%的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但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4.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电化教学手段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调查发现,89%的教师会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运用频率不高,仅有33%的教师经常并能熟练运用,除了少部分地区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与能力,以至于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仅有62%的教师能不同程度地进行基本的office软件操作,13%的教师能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可看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B仍需加强。
5.改革意识较强而获取资源渠道单一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发现,96%的教师有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想法,其中39%的教师经常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而57%的教师由于担心影响学生考试成绩而放弃改革。可看出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在教师需要提高的业务能力调查中也发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被认为是最需要的三种能力。
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方面,83%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教学参考书获取教学资源,而通过其他教师、报纸杂志及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教学资源的教师仅占17%,这说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比较单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图书馆、报纸、教辅书籍等各种途径,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的课堂。
⒍待遇低、压力大导致教师离职
调查结果显示,因经济待遇低而选择离开岗位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达31%,也有一部分教师因为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差而选择离开工作岗位。通过对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的调查发现,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较多,其中升学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及工作生活环境差等原因较突出。可看出,由于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及工作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师生活质量不高,使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或寻求调离工作岗位。因此,针对农村教师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和当地教育部门应及时给予关注,争取将教师的权利、地位、福利待遇等落实到位。其次,应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心理支持环境,提升教师的心理韧性,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保障高质量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活力[4]。
二、改进策略
⒈拓展教师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5]。“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1]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发展史与发展前沿的了解均不够,因此,加强教师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尤为迫切。鉴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与精力有限,建议相关培训单位邀请知名的学科专家为教师介绍学科基本知识及其新进展。另一方面,市、区教研员应定期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发展,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对学科新进展的把握能力和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订购学科专业期刊、书籍、优化网络环境等,为教师增长知识提供条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借助于现代化手段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不断潜心研究和学习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克服“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错误认识,自觉培养自我发展和主动进取的愿望和能力[6:]。
⒉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如课程目标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内容方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7]。教师对新课改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课程及其教学的理解与执行效果。通过调查发现,高达60%的教师对新课改知识的了解处于一般水平。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建议相关培训单位开展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加强新课程知识的系统讲解和深入剖析,力争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化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另外,应加强培训后期的跟踪指导,建立训后的专家―教师交流平台,及时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已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运用不合理也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缺乏人力支持与相关指导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8]。调查得知,有26%的学校不具备电化教学手段,而在具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中,也仅有45%的学校经常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授课;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仅有25%的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能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的教师仅占13%,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在教师所需提高的业务能力调查中,“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是教师最期望提高的能力。此外,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创生和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快捷和海量的特征,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6]。因此,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教学设施,提高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频率;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⒋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35%的教师从没有发表过教研论文,他们所表现出的科研畏惧感、迷惑感、无能为力感等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这也就印证了该次调查中所发现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期望提高的主要业务能力之一。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是教育的临床工作者,最熟知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也急需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或建议,因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唯有不断创新和保持创造的活力才能闯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不断超越自我[6]。建议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或一线优秀教师开展教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以实际的科研案例组织教师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与反思,培养他们的疑问―批判―创新能力,从而带动整个教师的科研发展。
⒌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幸福感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职业倦怠和离职现象严重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教的职业倦怠正在遮蔽着教师的职业美感,钝化着教师的职业信念[6]。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教育中的棘手问题。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待遇低和工作压力大。因此,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要重视教师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其次应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心。教育是心灵唤醒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智慧培植智慧、生命点燃生命的活动,但如果教师对工作逐渐丧失了热情,教师的心中已没有了火种,还能点燃和照亮学生吗[9]?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至关重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教学效能感和成就感,使其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魅力;避免学科歧视,公正地对待各学科。此外,学校的管理应趋于民主化,教师的评价制度应逐步完善。
[作者:张广花(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晓俊(1992-),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赵淑娴(199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