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09:21:38
导语:在艺术类本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目标的确立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构建具有决定作用,是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2]。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从研究型办学定位逐渐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然而我国当前的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革新的转变趋势,他们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精英型、知识型艺术人才宗旨,没有考虑到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忽视了学校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研究型、知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据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转型驱使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艺术类多样化人才。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始终沿用“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培养模式,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以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巧、美术绘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为主,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类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创新力度有限,绝大部分知识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础上,旧的教学案例不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在人才培养行为上亦步亦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压力,对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尝试,总是畏首畏尾,导致艺术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虽然当前艺术类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与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办学工作和内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营机制运行的,民营院校与一般市场企业一样实行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教学、独立财务、自主招生,民营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从学生的学费中获得,而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学生的学费,还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上呈现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艺术类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此外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耗材严重,多实行小班化教学,与文理科学生相比,教育经费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随着学生扩招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
4.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阶段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教学空间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比如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动画设计在当前艺术专业中是新兴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培养学生二维、三维绘画技术的操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外,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也是一项重点培养项目。教师仅仅把教学地点设置在室内教学,极少开展户外写生、校外进企实习等活动,导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没有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动画设计动态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阻碍艺术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加强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艺术课程建设。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经之路。首先,重新整合和规划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社交技能、思辨能力之外,还要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将技能培养目标细分到各个课程当中,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人物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具备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其次,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某民营本科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为了,它采用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思政与美术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动画设计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动画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构成,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了以往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落后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知识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2.革新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观念革新是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就会按部就班地一一实现。针对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问题,民营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艺术类课程内容创新力度。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畏首畏尾的发展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针对教学手段单一问题,艺术类学校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课堂情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对于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绘画技能和对人物场景的把控能力要求学生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课外阅读和名家作品欣赏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布置设计任务和团队调研作业,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成绩评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多展示一些与动漫设计相关的新型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加大艺术类教学经费投入,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经费的筹集来源,比如加强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争取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财政补贴。又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艺术专业人才,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做出相应的投资,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根本。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构建开放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在招聘艺术类教师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重在引进“双师型”教育人才。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教师的薪资奖励、职称评定等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业绩、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获奖等挂钩。
4.构建校外实践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类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外,还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而充分利用这部分时间创建校外实践学习课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动合作,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的科研训练、作品展览、创业实践等,比如动漫作品展、美术交流会、户外写生、校外采风等活动。
三、结束语
纵观我国各大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二是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三是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四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技术的要求,国家教育部规定新形势下本科院校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办学定位,改变传统的以科研为办学定位。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要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课程体系;其次,创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三,加大艺术类教学经费投入,构建一只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最后,加强校外实践课堂的构建,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
作者:潘鹤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艺术类学生写论文一直是难点,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论文辅导,以及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剖析艺术类本科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说:论,思也、叙也、议也。文,错画也。其意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反复论证、交错描述,以求正解。因之,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运用理性和逻辑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文体。17世纪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理性主义,把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变为可能。笛卡尔强调人要正确地运用才智。他所说的才智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自笛卡尔的方法论问世后,世界各大学均采用这种文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学论文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4年本科的专业学习后,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并非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而是通过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比较思考、分析范式、逻辑推理、辨析结论的科学认知方法,为一生的人生实践打好基础。
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论文最基本的选题、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是选题。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躁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其次是结构。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再次是内容。由于毕业论文题目太大和结构繁杂,论文内容自然不实,论述时凑字数,论证自然也无以构成有说服力的逻辑链,因为所有论据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甚至有学生从网上拷贝、剪贴、拼凑论文。出现论点与论述不符、行文论述不平衡、论证无力等问题。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最后是用词。论文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无误。这里涉及语文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准确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语文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提高国内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转变认识
师生要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正确认识,不能只肤浅地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即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二、论文课程设置
艺术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讲,就是上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比如,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经典名著的赏析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的规范模式,这对从高中到大学从未经过正规论文写作训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门课至少要做好这种衔接。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在艺术现象的解读上,更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艺术院系可以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论文指导应由理论教师负责
很多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论文和毕业设计都选择了一位教师指导。专业老师既指导艺术创作,又指导论文写作。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不管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论点论证的把握,理论老师比专业教师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因此,建议理论和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分别指导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样责权明确,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更专业、更有效。
总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合理设置课程,然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1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以生活事件子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相关分析,贵州省艺术类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内部各子维度之间呈现出较适中的正向相关。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12个维度上总体上呈现中度或低度相关关系。其中,人际关系与自卑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值为0.41;学习压力与焦虑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值为0.46;受惩罚、丧失、健康与适应、其它与心理健康子维度的相关度较低。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6个维度上总体上呈现中度或低度相关关系。其中,焦虑、抑郁、自卑、偏执、退缩与学习压力相关系数值都达到了0.4以上,为中度相关;其它各因子与生活事件6个子维度相关度较低。以生活事件子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四个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说明6个自变量主要通过4个典型相关因素影响因变量。第二,在第一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自变量中的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变量,影响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其结构系数都为负数,可见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这两个生活事件压力越大,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就越低。前文的数据已经佐证,艺术类大学生最经常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再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这就进一步表明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影响。
2研究分析
从研究结果看来,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自卑、偏执、退缩、攻击这5个方面。研究原因可能有:(1)从社会角度来看,正如徐学智、程明莲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i社会有机体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一种歧视与偏见,往往认为艺术类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去学习艺术,导致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体会到的关怀与尊重与自身需求不符合,一旦遇到生活事件,极易冲动;(2)从家庭角度看,艺术类学生的家庭在对子女的学习上投入更大,有些家庭会因为子女学习成绩不好的而让子女选择学习艺术已达到上大学的目的,不过却忽视了学习艺术需要一定的天赋事实,自然家庭给艺术学生的压力可见一斑;(3)从艺术生自身的角度看,艺术生自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怀疑,对自己身份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表示担忧;(4)艺术的学习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学生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长年大量反复的练习与训练,给艺术类大学生的躯体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其次就是受惩罚事件。这与余圣陶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集中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就业上,受惩罚事件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即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具体来说,与普通类大学生一样,艺术类学生在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压力较大,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有关,中国传统教育向来唯分数是论,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导下,中国的家长往往只要求子女搞好学习,提高考试分数考个满意的大学,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缺失,使得大学生们人际冲突严重,人际关系紧张,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其次,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和自我主导意识观念较强,这些个性特征使得他们在应对惩罚应激时承受能力较差。因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加强学习适应、人际关系、挫折与压力应对等方面的教育。
作者:宋超 张波 杨琴 付玉红 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随着艺术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院校教学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强艺术类专业本科专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迫在眉睫。
一、教学管理概述
(一)传统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本科院校逐渐壮大起来,各类专业应运而生。与之相应,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并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性的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特点。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方式注重目标的追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细化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课时加入理论教学课程之中,强调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专业研究经费细化并得到落实,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这些传统性的本科专业教学管理方式有效的推动了各大本科院校的教学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部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教学管理特点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是人们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各大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艺术人才。然而,各大艺术院校教学管理呈现出两大特点,这两大普遍特点严重的影响了艺术人才的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影响了学校专业教学课堂的管理。其具体表现在:1.由于艺术专业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塑造,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常以看电影、听音乐、练字等方式来激发自我创作,从而是的整个学校课堂纪律散漫,有时校风会有些过于自由。2.由于艺术专业内容的独特性,学校很难展开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艺术专业课堂的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中,只能安排某一特定课程内容给某一特定班级。
(三)传统专业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的对比分析与传统专业教学管理次序和模式相比,艺术专业教学管理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随意、自由、开放”成为艺术专业高效风气的代名词,因而这种浮夸风气盛行之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其教学管理的责任。加之,艺校招生注重相貌及金钱交易,从而导致艺校管理风气极其不“纯”;第二,艺校将传统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正常规章制度视为约束其“灵魂”的枷锁,严谨的规章制度在艺校遭受师生一致的抵触。因而正常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导致艺校教学缺乏管理力度,形成管理松散无序的局面。
二、实践过程中具体某学院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的呈现及思考
(一)某学院艺术类专业呈现的教学管理方式(1)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不具有艺术管理特点就某院校对艺术类专业所实施的教学管理而言,该学院的管理者缺乏对艺术专业教育的深刻认知,其管理者忽视了艺术类师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将一般本科院校的规章制度按部就班的实施于艺术类专业管理,使艺术“自由”发挥受到限制。(2)管理过度自由化艺术专业教学以普遍化的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与艺术专业以自由创造为核心的理念背道而驰。就该院校而言,为成就该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作灵感,学校将自由归还于学生,但是开放、个性、自由的风气,造成了艺术专业教学管理无序的局面。
(二)针对该学院的教学管理方式引发的几点思考面对该学院的相关艺术专业教学管理方式,问题油然而生。一是怎样建设其管理制度;二是怎么规范其教学管理的决策;三是若对该学院的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是否有效;四是有何措施能够有效的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三、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为规范艺术专业教学课堂的正常化和普遍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是关键。一方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以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科学的教学计划为奠基,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学考核和考试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艺术专业教学管理过度自由化的随意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教学管理的不断强化,保证教学管理实施进程的连续性的同时,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考核、成绩考核的监督与评价,并将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课堂互动作为其特殊性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总结经验,促发灵感,实现自我突破,以此将教学质量监督作为管理的重点。
(二)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指的是在对艺术专业教学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灵活性、个性化与管理制度原则性问题的融合。这是由艺术专业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情感交流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保证原则要求,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严肃规范化的实施学校管理制度。兼并灵活性要求学校结合艺术专业学生外出写生、考察等需求,相应的弱化行政审批执行力度,保证学生合理性的外出实践学习。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施和普通专业教学实施一样,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强教学目标管理的推行;第二,实行集体评定式的考试成绩考核;第三,加快信息化(微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过度自由化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艺术高校的科学发展个艺术专业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艺术人才输出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毫无约束的个性化人才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为防患于未然,提高艺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实施科学、有效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教学管理措施成为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为艺术专业教学管理道路做出了示范。
作者:郑婧怡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能力兼备,并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现代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较高的小学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技能全面,并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10—14岁少年儿童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师资;以及能在各类师资培训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种儿童教育机构及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科研、培训、行政管理、宣传等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同于以往的高师教育专业。他们应该是以小学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为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既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知识基础,又具备出色的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熟练掌握小学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绘画、钢琴、舞蹈、手工等技能、技巧。他们能够很好地将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个体终身的研究性学习,给小学教育领域注入自下而上的自我更新的原动力。这一目标还体现出宽口径、多渠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它将使就业的学生有较多的职业选择,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二、课程设置的完善——理论、实践及素养相结合,同时加大艺术教育素养的课程比例。
1、课程设置的原则。培养目标实现的落脚点是课程设置的完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二,课程设置要体现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独特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即重视艺术才能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其三,课程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过去教师培养普遍存在职业适应难、适应期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课程设置突出了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培养期和教育的全过程。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强化艺术教育技能的训练。
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课程设置的变化最终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此,有以下三类教学模式可文\朱蕾摘要: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主要是面向小学教育机构培养从事教育、教学、教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小学教育师资。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几个方面。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以借鉴:第一类是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传授与小学教育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学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以及一些扩大学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向导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解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良好情感和态度。第二种是实际操作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或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模拟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第三种是教育艺术技能练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艺术练习课程,如绘画、手工、音乐、舞蹈、钢琴、学教具制作等。这些技能技巧的练习课程主要通过课堂特别是课后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练习来完成,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学前教机构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这是传统的高师小学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中的薄弱环节,也是艺术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所在。
四、管理体制的变化——开放与兼容并举,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
要达到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就职能力增强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建立开放和兼容并举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管理,赋予学生更为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为此,必须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学生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一般学制为四年,学生也可在4—6内完成学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其次是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共性的内容也应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应设有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不同的课程类型。最后,加强教师伍的建设,以教师的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不断完善小学教育学科建设也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学院支持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激发教师科研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以学术的开放、兼容增进学科创新的动力。
艺术及体育专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我国的高校中是一群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其特殊性的之一体现在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所用的相关教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也不断进行中,国内出版和发行了很多大学英语教材,而艺术、体育等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差距。然而,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学生英语的素质和运用能力对艺术专业同样适用。
一、高校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编制及选用情况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在进行中,然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改革和研究还很少。各个高校由于地域不同,学生英语水平在进校时就有所差异,因而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对于教材的选用随意性较大,多使用所有艺术和体育专业学生通用的英语教材。目前,多数学校使用的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葛宝祥、王利民总编的《E英语教程》。
二、《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简介
普通大学英语教材在我国相对较多,而艺术和体育类的大学英语教材相对较少。在各大艺术和体育类的高校或者各高校的艺体专业,《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使用较普遍。《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一共有4册,在大多数学校是供艺术和体育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四个学期使用。也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在大一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并选学这四本书的部分内容。该书一共四册,包括八本书,四本学生用书,四本教师用书。每册《E英语教程》都是由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包括5个部分: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grammar、writing、culture express。
三、对《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的评价
(一)教材评价的标准
欧美国家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探索如何对教材进行分析和评价,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教材评价(materials evaluation)的理论研究。他们的理论包括u价的概念、内容、范围、功能和评价的主体、过程、原则和方法等。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欧美国家对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已日益成熟。
不同的研究者们,对教材评价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研究者普遍认为,首先,评价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课程标准;其次,教材应该反映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的合理内核,体现新的外语学习理论;然后,教材应该符合学习者的发展要求;最后,一套好的教材还应该考虑到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到水平和地区差异。Hutchinson and Waters认为评估教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照(matching)过程。一般从五个方面进行对照: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法及价格等实际问题。本文对于《E英语教程》这套教材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出发。其评价内容从以下几个点入手:(1)该书系列覆盖的语言点有哪些?其语言点所占比重如何?(2)该书系列覆盖的语言技能有哪些?其所占比重如何?(3)该书系列的课文体裁范围一般为哪些?(4)教学内容是怎样安排的?是按语言点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5)课文中每个单元是怎样安排的?是按听、说、读、写的顺序还是其他顺序。
(二)《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的优点
(1)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打好阅读基础,加强听说训练,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要求。
该书的内容上也体现了这一点,该书的每个单元都包括5个部分: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grammar、writing、culture express。听力部分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包括语音、听力技能的练习以及听对话和文章的能力。此外,其听力材料大多与艺术相关。在听力之后,即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话题讨论,即口语练习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相关知识,锻炼学生听力和口语中运用的能力。
(2)在第二部分文章阅读中,分为passage A和passage B,这两篇文章的相关性不大。A篇文章选材范围较广,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和实用性,内容丰富,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每一个单元的passage B均为艺术或体育相关题材的文章。例如,《E英语教程》1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A violinist in the metro”,第四单元第四篇文章“Yoga”和第二册第六单元文章“What makes a great musician”。并且在culture express中,也多为艺术相关材料。这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不仅学到英语知识,也可以了解更多专业相关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方便学生理解和课后自主学习,在每篇文章之后都列举出了学生可能遇到的新词汇,且每本书的最后都附有每个单元的单词详细解释。
(3)在每篇阅读文章之后都有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和结构、介词、句型和翻译。这些练习设计灵活多样,旨在考查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且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4)此外,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学习的延续,《E英语教程》系列书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在此书中每个单元都有语法部分。语法部分从第一册到第四册从易到难层层深入,重点突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英语语法规则的掌握。
(5)写作板块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最简单的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到简单句子的表达,再到段落的表达,整个文章的编排,完整的表达观点都有详细的讲解。这些写作技巧对学生来说非常有用,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在将来的学生工作中都是有用的。
《E英语教程》系列书籍从其听说、阅读、语法、写作各个板块的分配以及其各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语法点的选择和分配,文章的体裁的选择,都符合艺体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人才培养要求。按听说、阅读、语法、写作和文化几个板块来安排,形式上和板式设计上既符合艺体生的心理特点,内容上既有育人功能,又有人文视野,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是艺体生大学英语教材的最佳选择。
(三)《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的不足
全球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发展,艺体生也逐渐认识到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性,这不仅仅在考试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将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运用。而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这一块十分薄弱。据学生反映,《E英语教程》教材中口语训练的比重较少,且口语没有一个独立的板块,均是在听力内容基础上的一个情景模拟,有时话题与日常学习生活并不相关,就使学生难以表达。故笔者提出建议,可增加一个独立的口语板块,有相关的话题,从简单的词汇到句型再到情景的完整口语训练,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搜索相关资料,准备话题,在课堂来模拟,这样就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
四、结语
《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是在现存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唯一适用于艺术和体育类专业学生的教材。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艺体生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也应行动起来。艺术和体育类学生大学入学之初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大多相对较差。词汇量小、语法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等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加强对《E英语教程》一书的认识,更好地了解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摘 要 随着众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已是大势所趋。怎样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艺术类通识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也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艺术 应用型本科 高校通识课程
1 内外通识课程研究现状
最早开展关于高校通识课程研究的国家是美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也是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因此其通识教育研究经验和方法备受推广。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显示,美国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即:分布比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Curriculum)、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本项目所研究的“摄影技术”通识课程,属于自由选修型。是指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制定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计划。
近几年来,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越来越多,很多传统的研究型高校都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目前,国内几乎每个省都有公办的、成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不例外,除了一些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比例不合理、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以及管理措施不完善等。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方法。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和学术活动的影响,养成科学和文明的精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走向社会。大学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最核心部分,通识课程虽然不受其它专业课程的约束,但其与专业课程又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专业课程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存手段和方法。而通识课程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体性和综合性也很高,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灵活应用,并弄清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同点。
2 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现阶段,大学艺术类选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高校都把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很多专业都尝试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包括美术、音乐、摄影等,让更多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艺术文化和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艺术通识教育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不仅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也丰富多样。这些都可以成为其它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依据。
第一,通识教育是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理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十分突出的就是大学生素质结构失调,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没有完全适应社会需求。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的心智。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从而能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适时而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通识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第二,新的文化环境要求高校必须通过加强艺术课程通识教育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艺术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艺术通识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开设美术、音乐、摄影等选修课,而是开展以文学、摄影、美术、音乐等为艺术手段的教学活动,它是以艺术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并产生共鸣。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艺术的眼光和感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人性进行优化和改造。最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宽视野。
第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在知识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创新是人们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不断更新的资讯和技术,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如何培养当代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课题。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结合目前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不足,寻求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能够为国内其它高校艺术通识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施方法。基于当今的高校办学背景与现状,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化发展,还是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改革,都是很多高校学者们研究的方向。本项目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艺术类通识课程进行研究,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其它院校提供必要的参考。
3 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改革
第一,明确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定位。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很多职能管理部门,明确课程定位不是某一位授课教师的问题,这涉及到学校所有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加强对艺术类通识教育的认识,还要能够为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后盾。学校职能部门可以把艺术类通识课程纳入各项工作, 逐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真正确立艺术类通识课程在学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对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认识,明确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定位,面向全w师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加强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有效地整合校内人力资源,充实艺术类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可以把艺术学科方面的教师集中起来,合理地安排每学年课程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使学生在选课时有更多的方向。同时,学校主管部门要为艺术类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搭建与艺术教育专家交流的平台,使课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并积极地“走出去”,为其它院校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学校应制定关于艺术类通识课程的管理和评估机制。由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教务部门、学生部门,统一指导、协调学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工作,从组织上保证艺术类通识课程改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建立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评估机制,采用检查、评估等手段,推动艺术类通识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以及年终考核中,将教师负责和参与的通识课程纳入评分指标体系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第四,引导学生选择艺术类通识课程,并使他们明确其价值和意义。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对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宣传,提高学生对艺术类通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平时在校内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讲座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等。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学习交流,创造一个广大学生共同发展的空间,形成一个交流、协作、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4 拟达到的目标
第一,为学院现有的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的专业班级不同,确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组建教学班级、确定上课人数。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
第二,通过研究,结合每个专业对艺术方面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研究制定一套详细的、综合性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开设方案,包含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资料,方便从事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使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特色区别于传统的选修课程教学,采用识别-分析-实施-总结的教学过程。通过识别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制定最适应的学习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跟踪过程并总结成果。采用课堂-课外-网络的教学方法。保留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点及方法技巧,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上传案例和教学视频,在计算机网络和手机软件上进行交流和沟通。艺术类通识课程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出合适的、个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更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
摘要:艺术设计教育是应用型的教育,与市场紧密相连,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目前很多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定位在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学生毕业后就开始创业,一方面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从事的是市场中竞争比较大的传统行业,创业的成功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中创新不足。如何培养艺术设计的创新人才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 ;创业教育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大量的集技能型、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在创业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但现在刚毕业大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DD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经验少、设计与市场脱轨,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自主创业被提到了日程。然而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在创业过程中,教育部专家就高校大力推进创业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在“创业”的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可谓用心良苦,所以现在通用的叫法是“创新创业”。教育部提倡“创新创业”的性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创业中不提倡传统型的创业,而是进行机会型的创业,即不是简单模仿现有的商业项目,而是在原有商业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等手段进行改造、创新,开发出新的商业项目,在此发现商业商机,达到创业的目的。学生怎样才能在创业中把握创新、如何进行创新是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也考验着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者们,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本文就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探讨,使其在创业中能够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一、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其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设计能力、提升设计理念。在课堂训练中,通过作业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训练中去体会、感悟、探索、了解生活,通过作业把学生的潜能、个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整体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仅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保持学习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是通过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的方向、角度,全面扩散思维方法,是对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途径的思维。其交叉创意点越多,创意越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通过对问题发散,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的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突破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探索。长此以往进行这样的训练,必然使学生在今后的创业中遇到问题可以灵活多变地去解决。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线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发现学生的探索精神,注重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通过课程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既要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创造,以在以后的创业中发挥更大的才能。
二、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优秀的设计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了解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还需要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这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从社会上反馈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表明,艺术设计本科毕业生设计能力较弱,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都比较欠缺。而且各企业对设计师不安于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频繁跳槽、好高骛远、不善于合作倍感头疼,这已经是行业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对设计师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的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知识为基础,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培养创新精神,注重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的培养,应当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和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设计与创作能力的人才。这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相关艺术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技术性,毕业后能够在出版公司从事排版印刷,媒体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广告公司从事设计、策划,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师、教学管理等工作。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应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设置应有针对性,设置要详实。目前,一些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培养。第一,重视课内的创新创业培养,一方面,增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开设创业基础、财经类、管理类的课程;另一方面,增加课内创新内容,增加专业课内的创新的训练,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创意设计的内涵建设。在课程内进行创新尝试,加强部分专业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学时、学分,重视课堂内的实践课程。第二,重视校外实训。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即把校外实习作为整个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和校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四年的学习,至少一年或一年半在校外实习,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设计形式以及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校外实习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未来的就业形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需要的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的培养在于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与学生应共同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在自主创业中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总体的环境变化,努力完善自己,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南省地方高校在办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明确了艺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界定了特色专业的含义,指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着重介绍了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 艺术类特色专业 培养模式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也称为省属高校,区别于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直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一般是由地方财政供给,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地方高校约占我国高等院校总数的90%以上,主要承担着为所在地区培养高等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地方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适应这种变化时已经出现了问题。
一、河南省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由于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艺术类专业缺乏鲜明的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高校设置同类艺术类专业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脱离实际、过于雷同,甚至出现“复制”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并不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而是模仿甚至复制知名高校或重点大学的传统模式,其结果就造成自身优势的丧失和特色的缺失。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课程内容陈旧。很多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或模仿知名高校或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但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这种不顾本院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课程体系,忽视了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第三,教学模式陈旧,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实训,重课堂学习、轻社会锻炼。相当多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而对于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
另外,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落后导致的软硬件设施匮乏等也是河南省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重规模、轻质量、缺特色”显然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在办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艺术类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艺术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及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水平、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和培养的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够凸显鲜明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使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凸显办学特色,建设艺术类特色专业。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推行艺术类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品牌艺术类专业,有效破解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局。
三、黄淮学院美术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黄淮学院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前身为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级为本科院校。作为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地方高校,黄淮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并积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于2008年成立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将艺术理论教育与绘画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专业,主要以培养中小学、高职师资和美术理论研究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办学历史较短,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随着近年来美术类专业的扩招,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现稳定在500人左右,规模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美术相关行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美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工作岗位,如中小学美术教师和美术理论研究人员的需求量则急剧萎缩,这就使美术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问题。主动适应社会对于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高水平的特色专业,是美术学专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唯一途径。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论证,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的特色与定位。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黄淮学院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即教师除学历学位证书之外,至少取得一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从而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打破学历限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行业高级技师参与到教学工作中。
第三,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美术及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经过论证,拓展出应用性较强的装饰专业方向,以装饰雕塑、装饰绘画和产品装饰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将其作为美术学专业发展的长远方向,以满足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趋势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第四,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硬件保障。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了工艺品设计工作室、雕塑与陶艺工作室、美术作品装裱工作室、多媒体图文处理工作室、装饰绘画工作室、梦工场等设施完善的各类实践实训工作室,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和校内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合作企业联系,推行项目化教学,将真实的商业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产品的创意、设计、制作的工作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
2.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每个工作室由一名校内教师和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立足于地方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确定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团队利用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科研和设计活动,承接社会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未毕业,先上岗”,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3.联合社会企事业单位,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搭建平台。企业人员与教师可以互相换岗,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对学生的就业实习进行指导,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4.改革评价考察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实行“一考定终身”,而是探索多种考察与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从而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
总之,艺术类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也是动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对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对河南省各地方院校的艺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各地方院校应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艺术类专业办学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摘 要]应用本科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艺术类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最终实现学院教学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项目教学;定制培养
一、研究前景与意义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因为招生和办学规模的盲目扩大和教学质量的下滑成为艺术类专业的典型现象。高校教育的发展最终是面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突出矛盾。
文章从目前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总结,以适应艺术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方式为突破点,将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支撑研究。对一些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例如:学生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零散、学生就业率低等提供解决方法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
1、培养目标
以行业用人标准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品德、知识、技能、素质四方面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
2、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既要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动脑能力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的空间,建立服装设计岗位能力与服装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要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中深化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进行综合重组。
3、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从设计到制作的应用能力,所以对于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学生工作的必要条件,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采取课程重点不同学期保留的原则,课程开设遵循设计到制作一系列,有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将该学期的几门专业课程按照项目设计进行整合,辅助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展开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课程搭配。使学习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避免学生在毕业的同时面临专业课遗忘的问题。
4、定制培养
“定制培养班级”,将学生培养成通用人才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素质教育,也是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班级类型,结合所学专业和校外知名企业进行联合教学,成立联合教学班级,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同时进行提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即双向选择。企业为定制班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样定制班级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发挥到现实工作中去。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减少两者之间的脱节,达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双赢。
5、实践能力
以行业用人标准和产业要求为契入点,以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平台为依托,以学生专业能力(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将技术知识、专业案例以及职业兴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识、专业、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不同类型课程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做到相互衔接,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由弱到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或融合、或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采取“教―学―做”实践教学模式,着眼与提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校企合作特殊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6、师资队伍
“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为主,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的建设形式,其中兼职教师包括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加大聘请“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保证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学生不会出现毕业后对企业先进资源盲目和无法适应,过于落后的现象。
7、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主要评价体系方式每次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即课堂内容和期末作业或者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和学校所学知识的结合评价和各自比例的对比评价,真正完成作品与商品的转化率。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创新
现在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依据传统的知识体系构架,理论与实践所占比例不合理,理论课课时较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且在时间安排上偏后,基本临近毕业才接触实践课;其次,授课内容的选取上没有做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时,到岗后从零开始学习的现象。最后,评价与考核系统不够完善,对于学生四年的学业成绩仅仅通过毕业设计来进行检验,而大部分院校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的制作过程,以上问题导致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方向没有完全适应当下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
2、教学方法的转变与提升
由原来单一的校内教学方法转变为引进企业设备、产品和技术,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车间与课堂、员工与学生以及师傅与教师相互融合的“产训合一,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
3、培养模式的创新
定制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专业指向性为依据,寻找一个适合学生专业的承载主体,在此必须满足专业对接率100%,并且有选择的可行性,只有基本条件满足后才解决出现的附属问题。
以班级为单位形成该企业的专业授课班级,形成专业的“定制班级”企业和学校在合作的初期制定和完成一个教学计划,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两大模块。通过这两大模块的相互知识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企业,也让企业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有所了解。在企业和日常的教学工作比例分配也要明确指出,并且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考核和评价。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及岗位就行分组学习,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为以后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每个企业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通过定制班级的学习,让企业将文化带到课堂,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企业文化,找到属于自己定为,为未来做好一份职业规划。
四、总结
通过对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课程目标与岗位标准、实训项目与企业工作任务的“三个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使艺术类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兼顾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拓宽学生就业面;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艺术类应用本科教育适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作者简介
张漪(1982―),男,辽宁,辽宁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一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PJHYYB15330。
1 学校概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始建于1973年,建有千佛山校区和长清校区两个校区,是目前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附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等设计艺术院校。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院校。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26个专业、50余个专业方向,涉及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英语教学是由隶属于公共课教学部的外语教研室完成的。做为本科生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是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2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听、说、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注重口头和书面实用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传授目的语以及本族语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将来个人成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3 课程安排和分班情况
大学英语课程是分为四学期完成,分别是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英语1,下学期的大学英语2,大二上学期的大学英语3,下学期大学英语4,每个学期都是两个学分。大学英语1包含56个学时,大学英语2是64个学时,每周完成四个学时,每周一和周二在学校合堂教室上课;大学英语3和4都是72个学时,每周完成四个学时,每周三和四在学校合堂教室上课。
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大班授课,每个大班由3-5个自然班组成,一般人数在75-125左右。至于大班由哪些自然班组成是由教务处决定的,一般遵循随机分班的原则,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教务处在分班时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学生隶属于一个专业或一个系的尽量分到一个大班;大班的人数控制在75-125人之间,平行班级人数尽量相差不多(这大概是考虑到教师工作量的要求);与公共课教学的其他科目如马列,计算机或体育课等能错开(所有大一公共课都安排在周一二,而大二的公共课都安排在周三四)。
2.4 师资情况
所有的英语老师都热爱英语教学,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常常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讨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体的师资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年龄情况;方面30-40岁之间的有5人,40-50之间的有6人,50-60之间的有2人;学历方面;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0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0人,其他学历1人;职称情况;具有副高职称的有9人,中级职称4人;性别:男教师4人,女教师9人。
2.5 教材及教学内容
选用的教材是《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至三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至三册,《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至三册和《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大学英语1:《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
大学英语 2:《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及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十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大学英语3:《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至第八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七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大学英语4:《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十四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2.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平时成绩,这部分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作业(口头和笔头)的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的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的形式分为上机考试和笔答考试两场,这两场考试安排在学期最后一周即公共课考试周,分别安排在两天进行。上机考试的地点选在学校机房,是对客观题的考察,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的形式,保证学生前后左右的试题都不一样,防止学生作弊。上机考试的试题由四部分组成,包含三篇阅读理解、一到二篇完形填空、词汇一和词汇二。除了阅读理解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其他均为三选一的选择题。上机考试的卷面成绩满分为六十分。笔答考试的试题由三部分组成,包含对听力、翻译和作文的考察。听力试题由十个三选一的选择题和五个听写填空题组成。翻译题是五个汉翻英的句子。作文是给题目和提纲的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多数和本学期《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每个单元的主题相关。
学校对学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没有要求,但对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该规定于2014年9月,规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综合考量,按史论类专业、艺术理科专业、普通文科专业、普通理科专业招生的学生,自2014级开始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合格线定为320分;以上四类专业2010、2011、2012、2013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合格线仍然为220分。
2)除以上四类专业外,自2015届毕业生开始其他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学士学位授予的条件。
3 反思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是文化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对四六级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充分的考虑到艺术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然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比较特殊,大多数艺术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些专业(如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生英语较好。同时由于扩招和师资不足等原因,艺术类院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这解决了现实问题,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如果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形式,即在参考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考试英语成绩的情况下,打乱学生的自然班,重新对学生组班,英语成绩相对好些的同学放在一起,差的放在一起分别组建班级,不同水平的班级采用难度不同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摘 要]民办艺术院校的崛起,为我国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民办艺术本科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检验,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体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对民办艺术本科高校的学籍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办;艺术本科;学籍管理
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和控制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学生的学历资格、学习状态及结果认定,是控制和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学籍管理是每一所高校对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学生的学籍管理更为繁杂。从新生入学之初的学籍注册,到在校期间的成绩管理,特别是学生休学、退学、参军、转专业、留降级等学籍异动,乃至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证、学位证及学历注册,都和学籍管理息息相关。教育部于2005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高校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为制度。从形式上重视了依法管理和学生权利。
1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现状
1.1 学生对学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在自觉性、学习动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民办艺术类高校学生和普通民办本科学校学生相比更崇尚自由,较难管理。学生对学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完全不清楚,并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所有考试抱着60分及格的侥幸心理。只有受到处分、学分未修满,影响了学籍内容时才明白学籍的重要性,才懂得日常在校期间的表现、考试成绩都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学籍的记录情况。
1.2 教师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足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自有教师年轻人居多,特别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多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岗位上更是以年轻人为主。这是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民办艺术高校情况更是如此。队伍年轻化导致教师自身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高,不能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等基本制度。学校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也远不如专业教师,导致学籍管理难以走向专业化。
1.3 信息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民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学校并未实质性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信息的飞速发展,落后的学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籍管理的需要。目前,有些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仅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精确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学校的全面转型。
2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对策
2.1 加大教育力度
学校应加大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教育。学校要把各类学籍管理规定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重视自身学籍,履行大学生权利。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有责任心、耐心、细心的管理人员从事学籍管理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制度学习等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2.2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籍管理各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校内各部门对学籍管理的协作体系,优化学籍管理模式,明确分工,统一协调管理,建立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籍管理队伍的高效性。增加学籍管理队伍的培训、进修等机会,通过定期参加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开阔视野、开拓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2.3 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统筹规划,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合适自身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流程,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籍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
摘要:《网页设计》是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本文总结了多年来《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提高艺术类本科生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网页设计;艺术类本科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从2010年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1]。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2],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3],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Div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Div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Div布局、框架布局和AP Div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本课程采用全新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改原则,在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中,在教材写作、多媒体和网站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突破了《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取得了全方位的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教学与实践,形成了完善和系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创意技能和技巧;借助于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极大提高了艺术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创意和应用能力;以良好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教学和模式,教材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而且创意技能实用、面向实战,与多媒体素材和精品课网站构成了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项目市场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般方式,结合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决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艺术类应用型创新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加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实际,艺术类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必须做出积极的改进,要以项目市场化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
1、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各要素的市场化。在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市场要求了学生具备的能力,市场为学校提供了课程,同时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完成学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认定中,完成了教学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体现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市场化,体现了艺术院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的“顺风车”。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率高。高校与社会的积极合作紧密地联系了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既能够加深了解。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完成,同时也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够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为学校提供有利地支持,同时企业也能够在与学校的互动中掌握人才的培养情况,招募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彰显创新教育的的意义与内涵。
2、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一,能够促进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市场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工厂化”运作能够集中较多的相关的艺术类专业,能让较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学工作者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其创新性研究,从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能够促进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了多方的资源和力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能够推动教学的时代化创新、市场化创新、科学化改革。
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中,按照市场标准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在大数据市场化的运作中,一切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第四,能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在大数据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指导者,更是学习者,能够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促进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中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的要求中实施教学工作;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的紧密结合;立足合作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工作的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实施校企互认制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准;在教学成果市场化方面,积极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制定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闭门造车。在社会与大学互动频繁的情况下,高校应该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以市场的要求为标准。艺术院校的创新教育教学更不能把学生“圈”在学校,要与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让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标准,促进艺术院校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艺术类应用型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从专业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一般在“教学工厂”中开展教学,即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实施教学,积极与合作企业互动,努力实现项目市场化。学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地,模仿市场中的企业,包括岗位、项目等都能够体现工厂的市场化。因此,艺术院校也要积极利用学校内的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影视广告业的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实训基地,设置导演、灯光、纸片等设置具体的岗位,让学生投入到这些岗位中,进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创新教育制度化的管理中,也能够保证项目的“日常化”,提高工作的真实性。通过对“教学工厂”功能的拓展,能够促进艺术院校的改革,加强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避免了单一的、被动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应;使教环境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在与行业零距离地接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真正的体现创新教育的实用性。
3、项目课程的评价市场化
课程的考核标准要通过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在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予总结评估。一般的考核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情况,将考核的最终标准放在行业的要求上。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较苛刻,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就是这种苛刻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改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就业。
4、教学成果商品化
艺术院校在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中,能够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学校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求得社会的认可,企业或公司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两者的交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学成果的市场化。另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签订“项目使用协议”,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项目的商品化,促进企业的利用。教学成果市场化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启动阶段,即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项目的前景,重点做好同类产品的统计、产品的定位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制约,以充分的准备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设计阶段,要努力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以特色赢得客户,以科技提升质量。第三,实施阶段,要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做好定价、市场推广等工作,进而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市场与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需要积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连接市场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艺术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将创新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与进一步发展。
摘 要:尽管英语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目前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并不乐观。为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笔者针对安徽铜陵学院艺术类专业班级的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写作兴趣、写作重要性、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写作自信心和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并就调查结果分析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提出运用词块教学法的优势,改善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调查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写作教学长期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本文根据描述性统计说明艺术类本科生英语水平、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论述其英语写作现状。
一、英语水平
笔者通过统计安徽铜陵学院2013年刚入学的两个艺术类专业83名本科生高考成绩、入学测试成绩及限时写作成绩的数据,阐述艺术类本科生英语水平的概况(见表1)。
83名艺术类本科生的高考成绩最高分110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仅65.51分,不及格率高达81%。入学英语测试(总分为100分),最高分仅75分,最低分17分,平均仅49.15分,不及格率高达73%。总分30分的限时写作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高达19分,及格率仅为23%。可见,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个体分数总体离散性很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从表1还可以看出,限时写作成绩不理想。
二、写作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的现状,笔者对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如下:
(一)英语写作兴趣
调查显示63%的学生英语写作没有兴趣;23%的感兴趣学生中,很感兴趣的11%,感兴趣的12%,有点兴趣的14%。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兴趣而被动进行英语学习,会扼杀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会缺乏持之以恒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记忆效果,无疑是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被问及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时,88%的同学不同程度认为写作重要,其中认为很重要的31%,认为重要的占29,比较重要的为28;仅有12%的同学认为写作不重要。可见,尽管写作成绩不太理想,大多数学生仍然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他们迫切需要好的训练途径来提高写作能力。以上结果与黄艺平(2006)针对广西艺术学院2005级78名艺术类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之所以被调查者认为英语写作重要,是因为:首先,英语写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国际交流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次,经常进行写作练习,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写作可以促进听、说、读、翻译水平的全面提高。可见,写作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无论是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迫切需要提高,要调整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可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高校英语写作课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对于目前英语课堂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持否定的态度;认可的只有29%,说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说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不适合艺术类本科生,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起艺术类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从王建慧(2011)所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类似的结果。她针对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09艺术设计本科一班和2009艺术设计本科三班总共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学生的认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合他们。另外,学生希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适合他们特点的写作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艺术类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运用新颖的写作教学方法,打破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英语写作自信心
根据调查,75%的同学表示对英语写作没有信心,有信心的仅占25%,因此,要想提高艺术类本科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提高他们的写作自信心。不少研究也显示,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教材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提高自信心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结合艺术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灵活、生动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其次,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教学活动以赏识教育为主。蒙岚通过实验数据及访谈表明,赏识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学生的学习信心,消除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再次,挖掘不同个体的长处和潜力,找到他们缺乏自信心的根源,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以借鉴韦纳的归因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写作自信心。
(五)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
为了找到困扰学生英语写作的症结,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围绕影响写作水平的四个因素――词汇、语法、写作技巧、母语迁移展开调查(见图1)。
调查显示,75%的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时词汇存在问题,可见词汇是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不佳的主要原因。他们普遍反映写作时词汇贫乏,不得不放弃许多有一定深度内容的写作,转而用单调枯燥的英语词汇表达简单的想法,有的甚至简单思想都无法表达。毫无疑问,词汇的丰富性与写作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已被相关研究证实。54%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语法知识,写作时受困于语法基本功不扎实,造成低级错误俯拾随处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特别注重语法条条框框的灌输,以讲解语法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学生完全为学语法而学语法,整个教学活动也紧紧围绕应试而进行,学生很难学到语用技能。51%的同学认为写作技巧是自己弱项,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的能力较弱,句子之间、段落之间语义不连贯,不能完整表达思想。张在新等人经过统计分析,指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写作技能和写作知识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导致作文成绩差距十分突出。调查还显示,母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30%的同学认为母语迁移干扰了英语写作。表现为:一是不能使用英语思维。学生在英语词汇量和表达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母语。二是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螺旋形是操汉语者的思维方式,而操英语者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形。国内学者蔡基刚也提出,语篇组织规律与特定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语篇组织结构是个体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学习者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缺乏了解,必然导致英语写作中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组织表达不符合英语习惯。
通过对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可知,造成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语言和写作技能方面,通常情况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二语习得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教学理论――词块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为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语言学界已注意到了词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许多研究已证实词块是理想的语言学习单位,因此,教学中应该建立以词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自然话语主要由固定的或半固定的词块组合而成,只有少数句子属于创新的,即便是内部结构有一些变化的句型框架,其中的变化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学习者运用词块比完全由自己造句所需的努力小很多。鉴于此,外语教师应尝试运用词块教学法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研究表明:“词块是整体习得并储存在记忆中,它有助于增加写作的流利性,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以及培养语篇组织能力。”但词块教学法能否对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效应呢?这仍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