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11:01:03
导语:在职业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本文从职业心理的职业兴趣角度阐述和分析教学秘书所需要的心理特质,进而提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秘书 职业心理 职业兴趣
“教学是立校之本”,教学工作是高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好坏,进而影响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是连接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报,维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管理档案材料等作用。因而,教学秘书在工作中要求具有较高的政策性、较强的服务性、较专的业务性。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人数剧增,教学秘书工作量较大,责任也更重,而由于得不到足够重视及各种历史原因,教学秘书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对教学秘书工作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队伍稳定性差,结构不合理、经验缺乏、业务素质不高;(2)缺乏服务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积极性不高;(3)缺乏专业培训,知识结构单一。虽然也有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却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外部原因,学校管理层和人事部门在引进人员时是否做到人职匹配,其次是内部原因,教学秘书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是否与学校达成一致。因此,本文从职业心理学中的职业兴趣维度出发,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一、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即个体力求了解某种职业或进行某项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有人喜欢研究理论,有人热衷事务工作。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职业兴趣六边形模型(riasec),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即现实型(realistic type,简称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经营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事务型(conventional type,简称c)。
现实型(又译技能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往往身体技能及机械协调能力较强,沉浸于工具与技术的世界。稳健、务实的他们喜欢从事规则明确的活动及技术性工作,甚至热衷于亲自动手进行创造,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不善言谈,对人际交往及人员管理、监督等活动不太感兴趣。
研究型(又译调查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喜欢理论思维或偏爱数理统计工作,能对解决抽象问题投入极大的热情。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难题,而不一定落实到具体操作。
艺术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对具有创造、想象及自我表现空间的工作显示出明显偏好。他们和具有研究型倾向的个体相同之处在于创造倾向明显,对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任务及环境都不太喜欢,对机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了无兴趣。
社会型(又译社交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喜欢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他们通常言语能力优于数理能力,善于表达,随和,乐于与人相处,给人提供帮助,具有人道主义倾向,责任心也较强。习惯与人商讨或调整人际关系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经营型(又译企业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喜欢制定新的工作计划、事业规划以及设立新的组织,并为有效发挥组织作用而积极地进行活动;喜欢影响、管理、领导他人;自信,精力充沛、支配欲和冒险性强,具有较高的成就需求。
事务型(又译传统型、常规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喜欢高度有序、要求明晰的工作,对于规则模糊、自由度大的工作不太适应。不喜欢承担领导者的责任,习惯于服从,一般较为忠诚、可靠,偏保守。工作仔细、有毅力、有条理、责任心强。对社会地位、社会评价比较在意。
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个体的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和成就感。据相关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则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工作,而不感到疲倦。而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疲力尽。因此兴趣是职业发展的动力。
从外部分析看,教学秘书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比如课表的安排、考试的安排、学籍的管理、教学档案的建立、毕业论文材料的保存等教学管理工作,比较琐碎、繁杂和非专业性。同时教学秘书还需要统筹时间、勤于记录,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只有职业兴趣属于事务型或者现实型的人更适合从事这一工作,而让职业兴趣是经营型或者艺术型的人来从事这一工作则完全不匹配。
另外,大学教学管理的对象为教师和学生,不同于一般管理中的被管理者。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学生作为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他们的价值观、 行为方式以及对待管理的态度、接纳管理的能力等都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在教学管理中解决既保障教师“教”和学生“学”,又能有效实施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良好的沟通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充足、 全面、 准确的信息离不开沟通,没有达到效果的沟通,教学秘书就难以了解学院教学工作的问题。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相似性,工作内容大致相同,教务秘书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挫折,这时可以向其它教学秘书咨询或者寻求帮助。加强沟通,互帮互助,在教学秘书之间建立团结协作的良好关系有利于营造教学秘书工作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职业兴趣类型也要充分考虑是否含有社会型,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愿意与人打交道,虽然教学秘书的工作事务性的比较多,但沟通确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因此,管理层和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学秘书这一岗位时就应该考量应聘者的职业兴趣类型,避免招聘到职业类型完全不匹配的人。
从内部分析看,教学秘书自身应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如职业兴趣和工作达不到匹配,也不必太气馁,因为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兼职等发展非职业兴趣。如有人喜欢艺术,但是难以从事这项工作,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参加学习班,如插花班、舞蹈班,提升自己。也可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和参加培训,逐步培养对教学秘书工作的兴趣,如职业兴趣是研究型的,也可通过参与有关教学管理科研方面的工作达到平衡。
二、建议
(一)引进人才充分考虑人职匹配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教学秘书岗位的职业兴趣类型中必要的类型是事务型和社会型,其他类型并不是不可以存在,前提是事务型和社会型占首要位置,只有引进适合的职业兴趣类型的人,其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展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也才能保证教学秘书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能力培训
加强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方式。既有与学校教务处,与学院领导,与教师,与学生,与其他学院教学部门,与教辅等部门,与这些不同层次的沟通的方法、手段各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培训教学秘书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不断锻炼教学秘书的沟通水平。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助人型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减少工作障碍,提高工作自信心。学生和教师的人数较多,矛盾也较多,教学秘书必须具备快速解决矛盾,很好地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三)体现人文关怀
事务型的人对社会地位、社会评价比较在意。因此要改变一贯的对教学秘书队伍的不重视态度,重内在需求激励,通过特长的发挥、进修和深造、担负工作职责、尊重和荣誉、职务职称晋升等方式加以满足。
摘 要 职业心理学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学模式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程度,而且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有直接关系。职业心理学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如采用传统的教学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体验式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的优点。合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心理学课堂中的运用将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探索,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法 职业心理学 职业心理测试 情境模拟
职业心理课对高校学生对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职业心理课是一门关注人们医生的职业发展,它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使人们理解职业生活,主动地去追求职业成功。职业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持和促进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上进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员工获得高满意度,获得自身的幸福。职业心理学帮助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职业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如此使得该门课程比较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证实。
1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主动和创新精神,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方式,争取在课堂中使得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感与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体验过的知识可以学习到80%,听到的知识能学习到15%,阅读的信息却只能学习到10%。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得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稳固在我们的脑海里。
1.1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和关注点,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视频、真实的情景体验、小组的调研体验以及生活体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探索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素质。
1.3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以及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职业心理学测验
职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职业选择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同时也是具体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自我的职业信念我们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信念测量工具―克伦巴兹的《职业生涯信念问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了解自我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进行《萨柏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找出自己的(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人职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找到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是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职业选择方面,对我们气质进行测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16PF量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霍兰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职业选择中,除了了解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及其相关的测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选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职业选拔的测量技术,比如笔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以及履历档案分析。了解面试中结构化面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特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了解人才选拔与晋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心理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职业心理测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后,教师需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把测试结果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以测试结果为准,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2.2职业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教师对案例的导入、阅读与分析案例、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案例符合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在该过程中,鼓励学生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与协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结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案例学习,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任走过的弯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案例分析中体现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点。
2.3职业心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开展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视频,相对于单纯的讲课,视频有着内容丰富、画面多彩、调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动机。在讲授商务礼仪、面试技巧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面试招聘模拟中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学生分组,每组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据任务要求,让每组学生中分别扮演HR、宣传人员、问题设置者、面试者。学生利用计算机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面试问题和宣传海报,以及如何选拔人员,同时学生制作出简洁、大方、内容充实的简历。通过模拟招聘面试,学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维以及面试中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制作简历,正所谓一举多得,相比起单纯的讲授招聘,实际的模拟学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了解理论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模拟进行点评,点评结合实际和理论的运用,点评要到位,到点子上。
2.4职业心理调研体验
职业心理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讲到职业员工满意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满意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满意度的概念、满意度的特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满意度的效应和满意度测评都有了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授员工帮助计划(EAP)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调研员工帮助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应用和危机干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调查员工的心理咨询状况和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了解EAP计划包含的内容以及EAP计划时如何进行的,了解EAP计划中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EAP计划中危机干预服务的调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重点分析当个体面对某一件事件或境遇,无法利用个人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解决困难时,EAP实施者如何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如何进行干预。通过对EAP计划的调研让学生自己对EAP计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有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调研活动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通过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协商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接下来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在职业心理学的具体调研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调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职业心理日常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两种形式:比赛体验和生活体验。
比赛体验主要是学校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职业类竞赛。课堂讲的理论终归于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职业心理的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是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需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以及职业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评估与反馈。对职业目标确定需要学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时学生可以采用学到的多种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鲎晕遥SWOT分析等等。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职业的分析,通过调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他人介绍等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途径的运用对于课堂的知识的加强以及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同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服性将加强,通过职业模拟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知识融合起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生活体验顾名思义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同学交往中。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才能了解一个活动是如何策划、进行宣传、如何组织起来的。比如学生担任心理协会的会长,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对心理健康月的活动进行策划,什么时候进行宣传,如何宣传,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与实体,如何沟通下属,如何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何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等。只有在实施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看到的和实际运用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知道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学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运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认知、情感、行为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心理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体验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是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是主体,为防止角色错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要充分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点拨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知道问题所在。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点评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重中之重的一节,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认知到在体验式教学中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在活动中、在案例中、在情境中体验真实的职业活动,但是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动,不仅仅是为了课堂有趣,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理论是如何呈现在实际生活中的,所以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一定要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是骨架,活动是血肉,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动是围绕理论框架而进行的。体验式教学进行前要有理论的讲授,体验式教学活动结束教师点评时,教师要把理论和体验式活动结合,实践中有理论,理论通过实践实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不可忽略其一。
[摘要]文章梳理了学习倦怠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分析了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思路:抓住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点,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认知,用理性思维看待大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践行大学生学习和知识主体地位;助力大学生成功,以成功孕育成功;提高大学生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倦怠 积极心理学 积极品质 社会支持 教育者
[作者简介]王进(1975- ),女,河南南阳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学。(河南 开封475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计划项目“黄河水院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KXJS005)
一、学习倦怠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一)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业负担下产生的精力耗竭、感情冷漠和低成就感并存的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学习倦怠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个体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足、急躁不安、逃避责任、缺乏控制、疲倦厌学、敷衍应付等消极应对学习行为,严重者伴随情绪衰竭、睡眠障碍、人际退缩、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学习倦怠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情绪滋生、自我效能感下降等问题,而且对大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自我评价均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因此,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
纵观学习倦怠的文献资料,研究者们往往将重点放在学习倦怠的成因、结构、过程、干预、对策等方面,在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时,大多以消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注重采取外力措施纠错学生的行为,缺乏从学生成长、学生本身存在的力量等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和预防这一问题。总之,对学习倦怠的研究还处在相对消极、滞后、被动的研究层次。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指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取向调整矛头的新革命,向统治了近百年的消极心理研究范式提出挑战,它将研究重点不再放在人类心理层面的阴暗部分,而更多强调人性的价值和优点,关注人类的健康、快乐、幸福、坚韧、乐观、创造力等积极因素,激发和调动人内在的“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正是防御和修正心理问题的“武器”。
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学生潜在的问题,着重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去缓冲问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有效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针对当下解决学习倦怠问题模式的弊端,如果将解决措施调整为从依赖外界督促、权威指导、学生被动接受去解决、对抗学习倦怠,转为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激发其自身力量、指向其成长目标、转化为内在品质应对学习倦怠这一问题,这种积极的暗示会促使大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两点对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有直接的影响,这正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着力点。
二、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可行性
(一)人类具有的积极品质为解决学习倦怠问题奠定了基础
人的进化过程中,有大量的“积极基因”被遗传、积累,因此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潜质。同时,临床心理学与管理学的实验证明积极的心理因素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研究学者通过环境设计、动机激发、行为强化等因素唤起被试积极的行为,教给个体适应环境和应对问题的技巧等方法,帮助他们提升心理品质和生活质量。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对预防保健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自尊、敏感,渴望认可又惧怕失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打击后出现学习问题、情绪困扰、学习上的退缩行为属于正常现象,这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阶段。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不仅表现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心态、体验快乐情绪、保持积极人格特质上,而且体现在面对困难、挫折如何积极预防和应对上,这才是积极心理学现实意义的内核。同时,研究表明,受过挫折事件并调整过来的人们,对现实的评价更积极和稳定。其次,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乐观、向上、自我控制、坚持等积极力量正是对抗学习倦怠最核心的要素,这些核心要素的激发需要教育者提供更开放且多元的组织环境。再次,学习倦怠研究表明,每个出现学习问题的大学生,对外显露的是学习问题,而实际隐藏在内的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家庭问题等。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有目标缺失、学习枯燥、方法不当、压力过重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在迷茫时期方法指导和人文关怀的缺乏。作为一门以发现人性价值和创造幸福为目的学科,积极心理学可以为缓解学习倦怠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最后,在研究大学生学习问题时,通过训练发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知评价,体验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会积极的学习行为,完全是切实可行的策略,不仅可以融合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而且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提高学习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思路
(一)抓住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点,明确学习目标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多种多样,从低至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敏感、自尊、自我意识感较强的大学生,他们都有渴望成功、追求完美、获得认可、实现自己潜在价值的积极动因。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在大学生的学习激励时,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有效需求点,增加激励效果。教育者在认可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明确自己的目标,避免成为迷茫、困惑的人。研究发现,学习倦怠感较强的学生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迷茫一族”;另一类是目标动机太过强烈,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的“刻板一族”,稍微偏离目标,就对自己进行严惩,久而久之,自己的信心、目标都在动摇。这两类大学生都不会树立目标,不会用目标引领前进。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寻找兴趣和天赋,学会学习和思考,脚踏实地,把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避免成为迷茫困惑、应试机器、孤独被动等可能造成学习倦怠的因素,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处理学习倦怠最重要的一步。
(二)调整认知,用理性思维看待大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对待问题时积极的认知方式。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个人对事件的信念、评价和解释。在大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情绪耗竭及不当学习行为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合理认知自己的成败,不要动辄以绝对化、灾难化、以偏概全等方式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笨”“不如别人”“没有前途”“宿命”等不可控因素时,个体会丧失自尊,对失败感到羞辱,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作用。这种思想如果不加以阻止,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上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听之任之,最终不做丝毫努力等。反之,如果以理性思维去诠释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的问题”“自己努力不够”“这个事有些失败,但不代表我个人就是失败的”等,个体虽然对学习问题感到难过,但不会丧失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努力、调整学习方法等途径来改变的。
(三)践行大学生学习和知识主体地位
要改变长期“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模块,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和知识主体地位。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均强调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及学生自己决策学习的可能性。许多学习倦怠感较强的学生感觉在学习中缺乏控制感和决策权,自己是受教育和改造的客体,学习被固化为枯燥、限制时空、缺乏个性的机械活动。因此,要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控制感、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有权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选择和决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决策以及参与学习环境的设计等。同时,确立学生知识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被知识霸权所压迫,机械地反射知识传递的信息,而是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等。
许多人担忧传统的“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方式被弱化,在当下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保障。实际上,这一点是不用担忧的。应试教育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学习潜力,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习的监督者和过程的操纵者,而更像是一个导演,搭好场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者是更高层次的“操纵者”和“管理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管理在对自主性日益增强的大学生来说更为合适。在他们遇到诱惑、挫折、困难时去启发他们,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接纳,从而去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自信心。
(四)助力大学生成功,以成功孕育成功
动机心理学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完成任务可能性的期待,即概率大小;二是任务被个体赋予的价值大小。该理论运用在学习倦怠的学生身上,即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方式,竭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体验理论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提出“成功更能孕育成功”的教学理念。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助力学生成功。在目标设立上实事求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引导学生构建阶梯式目标,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成功成为可能;从认知方式上给学生灌输“人人都能成功”的信条,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以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保障上为学生创造成功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在评价上抛开过去纠偏、评述的消极方式转向欣赏、鼓励性评价;在行为上指导和强化学生的成功言行和方法促进其更大的发展。
(五)提高大学生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
当大学生遇到学习倦怠问题时,能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来缓冲学业上的不当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这项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二是大学生主观感受社会支持力量的强度;三是大学生自觉发挥社会支持的能力。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则社会支持系统越易发挥缓冲和保健作用。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群体是教师和家长。他们主观感受到师长对他们无条件的支持、理解、欣赏、关爱等情感体验对降低学习倦怠感非常有帮助。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的期望和评价会减轻他们对学习的焦虑与压力感,提高学习动力,认同学习的规范和要求,发掘积极因素去学习,这与积极心理学倡导帮助人们寻找积极动因对抗学习倦怠不谋而合。同时,大学生遇到学习倦怠问题时,会利用积极宣泄、正确归因、请求帮助、寻求心理平衡等方法自觉发挥社会支持的动力作用也非常重要。
[摘要]随着通信制造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精进,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力军,由于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手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的手机世界,从而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对其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对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析,并从大学生、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成瘾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杜琼(1979- ),女,安徽芜湖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宜兴 214206)秦(1982- )女,陕西汉中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广东 广州 5105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教研课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57201321)
20世纪末,手机仅作为单一的语音通信工具存在,但随着通信制造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精进,如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集通信、娱乐、支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多媒体终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已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外出携带的必备物品之一。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1亿。学生群体是手机使用者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最庞大、最活跃的主力军。他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乐趣和便捷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手机的牵制,过分地依赖和迷恋手机,导致部分大学生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机控”,严重的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
对于手机使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对手机成瘾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存在多个术语混用的状况,如“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等。屠斌斌、章俊龙等学者将其定义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韩登亮、齐志斐提出判断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Bianchi和 Phillips在定义“问题性手机使用”时借鉴了行为成瘾的相关概念,从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和产生消极后果五个方面对问题性手机进行了概念界定,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使用者缺乏社会控制或者缺乏对使用方面的自我控制。总结以上对手机成瘾的定义,笔者认为,手机成瘾是由于手机使用者对手机的不恰当使用,导致其对手机出现过分依赖,并由此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现象。
大学生们对手机情有独钟,喜欢与手机为伴,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过度关注手机,他们总是随身携带手机,下意识的动作就是伸手摸手机,习惯性地摆弄手机,不时查看信息,如果手机不带在身边,他们会有产生莫名的焦虑和不安。二是过多地使用手机进行沟通,在课堂、宿舍、实验室等场所,同学之间本可以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却演变成了人机交流。高校宿舍每晚上演的“卧谈会”早已成为历史,大家在宿舍休息时,大多选择进入“手机模式”,一个个盯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聊QQ、发短信、看视频、网购等。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分析
(一)人际交往与团体归属的需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交际圈,需要借助手机来与外界进行沟通,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并增加自己的人脉资源储备。由于手机自身的功能(短信、通话、微信、微博、飞信及QQ等),可以给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交流方式,这些人际沟通方式打破了之前的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让人们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手机能够满足用户对沟通的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所以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的工具。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希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他们会时刻关注手机的任何信息,不愿因此失去任何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分场合地玩弄手机,是因为在人多的时候或与对方不熟悉的情况下,想用玩手机的方式来规避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尴尬,这也暴露出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退化。大学生希望借手机这种沟通方式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对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就业、考研、兼职等),手机的使用可以让他们更快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使用手机来建立、维系、管理和加强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如果单纯依赖手机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导致玩手机成为一种习惯,越来越依赖手机,将倾诉的渠道完全转移到手机上,渐渐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那么,其在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只会一味地沉浸在虚拟的人际交往当中,使自己与现实社会脱节。
(二)情感交流与情绪迁移的需求
手机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加强情感联系是人们使用手机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大学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心理不成熟,性格较脆弱,情绪波动较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引起种种矛盾,例如,与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社团成员之间关系不和,恋人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成员关系疏远等。一方面,当这些负面情绪产生后,大学生可以及时通过手机,和另一个时空的个体或群体倾诉心事、排遣郁闷,从而使负面情绪得以迁移;另一方面,借助手机交流来取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减少交流双方的情绪顾虑,从而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促进大学生人际的沟通。
(三)彰显个性与表现自我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拒绝墨守成规,崇尚个性化,追求时尚,喜欢多变、刺激和张扬个性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能提供丰富的使用功能、满足青年群体彰显个性、追求时尚需求的工具。手机已内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用手机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在选购手机时会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手机的式样、色彩、功能等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符合大学生形象和个性的手机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同时,手机的个性化装饰和手机铃声也是大学生表达自我的途径,他们喜欢独树一帜,并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四)休闲娱乐与放松自己的需求
随着WIFI和3G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都有所增加。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手机不断被挖掘的诸多功能,如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网络购物、网络文学、电子邮件、网上支付等,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大学生潜在的娱乐心理。手机作为个人电子产品,成为大学生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拥有的最强大的娱乐平台,如看电影、视频、阅读电子书、玩游戏、拍照等,这些可以帮助他们丰富娱乐生活,缓解压力,并达到调节心情的目的。
(五)获取信息与自我认知的需求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就促使人们不断地追寻信息、获取信息。手机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人们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可以随时随地将信息传送出去,又随时随地接收外界传递过来的信息,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世界交流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手机的便捷性使大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交流,增加了手机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应用软件应有尽有,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网页获取大量信息,也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各类学习软件和文档阅读软件。
三、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调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手机成瘾的出现是因为大学生们缺乏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虚拟的手机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真实沟通的必要性,手机的最基本的功能只是通信,应让手机回归到最原始的功能。首先,大学生应该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现实中的教师、同学、舍友、朋友沟通交流,尽可能地减少滞留在虚拟手机世界的时间。其次,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体育锻炼,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文艺活动。最后,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律能力,提升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良手机文化,提高对手机网络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科学理性地使用手机,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二)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整合校园优势媒体资源,开展校园人文大讲堂、社会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文化的传播,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其次,高校应坚持强制要求与倡议宣传相结合的原则,在图书馆、报告厅、教室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提示或宣传标语,倡导大学生在学习场所将手机关机或者调成静音模式,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最后,高校应该对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建议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关闭或远离手机,回归到原始平静而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因手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焦虑、不适等。
(三)政府应该加强对手机文化的监督,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
政府要加强对手机文化的监督,对手机不良文化的蔓延、手机游戏的泛滥、手机短信的污染等现象要加以严格管控和制止。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关注,给予支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健康科学使用手机的氛围。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样在管理过程中才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对网站、运营商以及个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其次,政府应建立多种平台供手机用户对不良手机文化进行举报、投诉,还要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遏制不良手机文化的蔓延趋势。最后,还要加大对手机的科研力度,研发手机监控技术,增加对学生接收手机信息的过滤功能,同时要求网站和运营商对不适宜学生的手机信息进行提前过滤。
综上所述,手机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手机必将会长期存在并影响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日常的行为习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正确管理和引导,扬长避短,让手机不断为大学生服务。
摘要:随着现代管理发展,人本管理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出。重视心理规律,将管理心理学引入军队机关干部管理过程中,对提高机关干部工作积极性,实现机关干部个人理想与集体强军梦的协调统一,保障军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本管理;军队管理
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努力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梦,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个人理想与强军梦的协调统一是当今时展的需要,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规律。积极了解以个性为主要特征的八零九零后新生代官兵需求,掌握并运用心理规律,对于解决军队中“集中统一”与“个人实现”之间的矛盾,有效发挥机关干部自身最大优势,增强军队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性提升是人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少部队机关干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薄弱和领导层观念滞后使其在工作中时常感受到“不公平”;第二,部队“个体绝对服从集体”的观念使其缺乏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学习机会;第三,部队制度式的管理模式随造就了严格、规范、高效纪律的干部队伍,但忽视了工作环境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使职级较低的青年干部容易产生压抑、紧张的情绪,同时在妥善处理与同事、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过程中产生困难。综上,造成军队机关干部工作自主性与积极性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关干部心理安全感缺失。
因此,在军队管理中重点掌握官兵的心理规律,通过与其进行心理博弈,运用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有效地人性化管理,才能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对军队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体地说,应当重点关注机关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奖惩为措施的激励手段以及对机关干部的情绪管理三个问题。
对机关干部选拔任用时,首先,应当正确对待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达到准确选拔的目的。人们常常在并未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时便将某人划归于具有某些固定特点的人群中。例如,很多人会将浮躁与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同时将沉稳与老年人划上等号;或者主观的认为东北人实在陕西人豪爽等,这些都属于刻板印象。在部队选拔机关干部时,刻板印象往往会使选拔者戴上有色眼镜,未经客观分析便对该招聘者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同时,第一印象也是影响甄选的一种常见心理规律。往往待选干部的第一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领导对其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更多的基于领导自身的偏好。因此,作为领导,要对参选人员的简历、实际表现和能力判断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客观的分析思考,以部队发展,而非自身喜好,作为其甄选干部的标准。其次,应当正视光环效应,克服自己人效应,合理任用干部。在军队管理过程中,领导不能因为干部的某个突出特征或某次较好的表现而忽视其其他特征,导致不能“人尽其才”的情形发生。因此,领导一定要深入基层全面客观了解待选干部的表现和特点,不能仅凭自己的某些片面了解就做出决断。一个有活力的部队机关,应该有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促进部队的健康发展。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在任用干部时应该把所谓的自己人和非自己人放在同一个起点上看待,客观的分析,做到人尽其才。
对机关干部进行奖励和惩罚时,一方面,应当运用韦伯定律,克服马太效应,从而实现科学奖励。韦伯定律(即K=I/I)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感觉的规律,指人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与原刺激物的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根据不同职级干部的工资水平,设置一个比例作为机关奖励的参照点,比对所有干部实施恒定树脂的奖励更能增强员工对该奖惩机制的敏感性。因此,将此规律应用到军队机关干部管理中,管理者便可使用最少的奖金取得最佳的干部激励效果,在干部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与部队机关利益之间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而马太效应则是人们倾向于接受成功者或者名人的成果,而容易忽视普通人的成果。在军队机关干部管理过程中,领导也会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更多的奖励已经获得奖励的干部,而忽视了其余普通干部的业绩。因此,作为领导,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地发现各层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机关干部的活力。另一方面,应当利用机关干部的荣誉感意识与心里愧疚,运用负惩罚,建立合理有效的惩罚制度。面对机关干部的工作懈怠和过失,充分利用机关干部的荣誉感意识与愧疚心理,采用“以德报怨”的方式,使其从内心上深感对不起领导,有愧于军队。同时批评惩罚有过失干部所在的整个部门,激发其内心的集体荣誉感受损为其带来的愧疚感;另外,从行为矫正学的负惩罚原理来看看,及时移除或撤销个体满意的刺激,能够起到降低机关干部过失的效果。因此,在部队惩罚机制的设计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机关干部的荣誉感与其愧疚心理以及负惩罚的原理来管理其行为。
对机关干部的情绪进行管理时,应当注重与其建立一种和谐、互信、亲近的关系。因为机关文化是核心,良好的部队机关文化中,干部应当是积极向上的状态。具体来说,一方面,领导应当适时的暴露自己的缺点,主动缩小与其下属干部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机关干部心理安全感的建立提供保障。实践证明,比起时刻追求完美,给下属留下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领导,那些在工作中一丝不苟、要求严格,但在娱乐活动中亲近下属、表现出一些可笑的错误或缺点的领导更容易与下属干部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机关优秀文化的养成。另外,应当借鉴霍桑实验,调整机关干部情绪,激发机关干部的工作动力。霍桑试验告诉我们,领导应当与下属进行多听少说的访谈,通过此方式,使机关干部宣泄其情绪,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通过访谈,机关干部还能感受到自己受到领导的重视,从而增强了其内心的安全感。尤其在如今“个性”的八零九零后当道的群体中,这种心理安慰很多时候比物质安慰的效果更好。在任何一个部队机关单位中,管理得再好,机关干部也不可能总是处于情绪愉快、没有任何抱怨的状态,而作为机关领导,必须理智客观的理解、接受这一现象,要允许下属机关干部的情绪宣泄并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压抑机关干部的情绪最终带来的是爆发和不可收拾。同时,领导与下属机关干部之间应该制定一些相互沟通、相互督促的机制,领导要深入基层,了解机关干部,与其相处、沟通,让机关干部体会到自己是受重视的,从而调整下属的工作状态、激发干部的工作动力。
综上,从机关干部的选用管理、奖惩管理和机关干部的情绪管理三个问题的探讨出发,我们发现,将心理学规律和技巧应用于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部队机关干部管理中,更有利于军队在与干部的博弈对决中取胜,并使机关干部最大化发挥其自身优势,为部队健康发展,以及强军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管理心理学在军队机关干部管理过程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利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可以提高机关干部的安全感,营造部队机关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为机关干部创造发挥潜能的平台,并实现部队机关内部机制的创新,以此提升机关干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部队管理的效率,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强军梦的协调统一。
摘要: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知识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心理学;量性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增多[1]。《护理心理学》做为护理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护生将《护理心理学》所学相关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从了解患者心理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使得护理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本研究结合《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特点,为学生探寻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沈阳医学院护理学院,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该学院本科2011级七个班共208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对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90人)和实验组(118 人)。对两组对象的年龄、平均智育和性别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教师培训 ①教师的选择:参加本研究的教师均为拥有五年以上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的老师,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相同内容由同一老师进行授课。②培训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原则等。③培训方式:集体备课,使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质量控制等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1.2.2案例的设计 在编写案例时应该以临床实际案例为基础,紧密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等,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体现在案例中,并力求案例能具有吸引力,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2.3教学过程规划 ①根据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时间;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来进行多元化,例如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③学生作业: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实验组要求学生就教学中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
1.2.4案例教学实施将案例提前1 w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到辅助作用;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以分组形式进行,组员可以自由发言,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讨论结束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在小组汇报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就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对学员进行目的、要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示教。
1.2.5操作后评价 在整个项目实验教学结束前队学生就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进行终末评价,起到反馈指导的作用。
1.3评价指标
1.3.1理论考核均采用闭卷统一考核的方式,考核时间2 h。
1.3.2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采用张喜琰研制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2]。该量表中包含4 个维度的信息(包括信息素质、学习合作、自我管理、学习动机)共计30 个条目。
2结果
2.1学生理论考核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2.2.1案例教学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2.2.2案例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比较 实验组学生在自我管理、学习合作、信息素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3.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情感体验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通过提前对案例进行熟悉,并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角色等方式使学生能从医务人员的圈子中跳出来,体会患者和家属的感受,也可以在模拟情境下体会操作不当会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在这种真是的模拟中,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亲身体会来感受患者、家属的心情及自己以后从事的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价值,从而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2]。
3.2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将案例教学法与《护理心理学》教学相结合,经过一学年研究者发现79.7%的学生认为此种方法可以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联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均是真实的临床案例,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3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学生,他们具有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素质,将其应用于《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学习得到有机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3-4]。围绕整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课前进行信息的采集整合等,在课间,以报告的形式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4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法中,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因此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5],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提合理意见的肯定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和兴趣进一步努力。此外,在整个学习中学生都是主体,通过自主的学习过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5结论
本研究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构建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并实施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联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 要]根据多年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实践,总结出读者和图书馆员容易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如何利用图书馆员及读者的心理,寻求更好地解决冲突的途径,以便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心理;心理研究
读者心理学,是研究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各种心理反应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高校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特点,是图书馆员做好读者工作的前提,对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读者和图书馆员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1、规章制度认识上的分歧。高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维护整个读者群的利益。但由于部分读者太过强调自身的权利,总会对图书馆的制度提出异议。读者对图书证只限本人使用、图书的超期罚款、图书丢失的赔偿制度、图书污损的处罚制度及读者盗窃图书的处罚制度等方面,和工作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处理不好就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2、对图书馆工作认识上的偏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读者认为图书馆无非就是借、还书等简单体力劳动,只要识字者就可以胜任,不需要高素质的馆员。这种偏见使得读者对馆员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是读者和图书馆员之间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有的图书馆员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读者的尊重,甚至人格受到了侮辱,服务时就不尽心。而读者认为,图书馆员服务不能令自己满意,就不该得到自己的尊重。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年轻人的维权意识更强。有些学生读者错误地认为,我交了学费,学校就应该向我提供我需要的服务,因而在图书馆为所欲为。如不使用代书板,不听从图书馆员的指导,认为工作人员管得太宽。这些读者在大谈自己权益的同时,忽视了别人的权益也需要维护,别人的劳动更需要尊重。
二、化解各种矛盾的思路
1、维护读者的利益,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从读者利益出发。以借书证只限本人使用这一条为例,若一味强调制度,读者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冲突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我们平时多引导,多介绍情况,让他了解到他所不知的内情,这样,馆员和读者彼此就更容易沟通,减少对立情绪产生的可能。仍以上述问题为例,如果图书馆员反问读者:“假如你的借书证丢了,你希望我们不闻不问地把书借给持你借书证的人吗"?读者就会明白你的这种做法确实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不是故意刁难他。对读者提出的借阅期间可能看不完的问题,图书馆员就应该对读者提醒一句“您还可以续借一次的”。虽似微不足道,却拉近了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2、了解读者心理,保护读者的自尊心。图书被污损后,有的读者怀着侥幸心理,希望能蒙混过关。一旦被发现,又不好意思承认,觉得那样就显得自己素质不高。对于这样的读者,批评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戴尔•卡耐基说过,当他人出现错误时,你首先应考虑一下,是否非批评不可,应该怎么批评?人都有“爱面子”的天性,让他人无地自容的批评,不但难以让其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而且还可能加剧矛盾。
3、打消读者侥幸心理,承担相应责任。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在违反规章制度后总想推卸责任,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及勇气。例如,有读者偷了书后,却拿孔乙已的“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作为开脱的借口。有的读者不知道爱护图书,下雨下雪时把图书项在头上当作伞用。在这些原则性问题上,图书馆员要坚持按制度办事,必须让读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
4、换位思考,调整心态。在读者对图书馆员的称呼这个问题上,图书馆员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其实大多数学生读者并不是有意的,他们还是初次进入社会的孩子,有的确实是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图书馆员,因此,我们不要太在意。以后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巧妙的地教学生怎样称呼工作人员。一般地说,需要得到满足时,感觉良好,情感是快乐的、积极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感觉就差,情感是烦闷的。所以只要图书馆员能积极主动、态度和蔼、亲切地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让读者享受到尊重和善待,读者就会更乐于接受你,尊重你,你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也会越来越高。当然,读者也需要换位思考。图书馆可以经常搞一些这样的活动,让不愿用代书板的读者帮助上书、整架,让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读者当一回工作人员,体会一下工作人员的不易。
5、考虑双方的心理感觉,实现读者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双赢。图书馆员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读者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的功能,不能一味地迁就读者,否则就失去了原则。读者在接受图书馆员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尊重图书馆员的劳动。如果图书馆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这时就需要部门领导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指出图书馆员的处理不当之处及读者的错误所在,使双方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圆满解决。
总之,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为服务读者。如果只考虑怎样把书管好,不丢书、不损坏书,不乱架,那就背离了我们工作的性质。只有分析读者心理,切实了解读者心理,解决好服务与管理之间的矛盾,为读者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服务环境,才能体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何敬波(1966-),女,辽宁抚顺人,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研究。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人类的积极品质,主张挖掘人类的潜能和积极的特性,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能够极大的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促进教学的积极和长远发展。小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也促进小学英语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有效能够有效的消除传统小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积极和正面的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身素质的极大提高。积极的心理和学习心态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教学行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是教学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创新,也是教学进步的表现。通过加强积极心理学升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大大好转,学生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不是要一味的要求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思想和教学目标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信心和信念,用积极的心态进行有效的活动,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因此,积极心理学对于教育和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具有指导价值,同时也不断促使教育工作者改变思路,进行不断的教学创新和探索尝试,并且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可塑性强的特点,但是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度是不够且学习态度有待改善。因此,在小学英语教中,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保证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设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积极心理。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和学习态度投入学习,能够极大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对于学生的船员发展都是有利的。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游戏“look at the mirror”,这一游戏主要是要求学生和老师做同样的动作并且操练单词。在学习人的五官这一英文歌曲时,可以利用这一游戏。Head and shoulders,knees and toes,knees and toes,knees and toes,Head and shoulders,knees and toes,eyes ears mouth and nose.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自己的动作,学习新的单词。
2.创建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科学导入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有效的应用英语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为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良好发展创造英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参与和投入英语学习。教师可以选择有效的课程导入方法保证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英语小故事等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心理。例如,教师可以也能够简单易懂的单词讲述一个英语小故事:One day,The chick played with a duck on the grass. They was very happy. Then the duck called the chick to swim in the river. But the chick can't swim. The duck laughed at her. So the chick was angry. She jumped to the river and tried to swim. But she can't. So she shouted:“help,help.”At last,the duck helped the chick and said sorry to her.这个故事很简短但是却具有教育意义,能够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3.创新教学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因为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基础较差以及英语学习内容过于复杂的原因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讲授复杂难懂的英语知识时,要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层层推进理解难题,并且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在学习特殊疑问句时,学生往往在掌握上有难题,所以教师可以将知识分解,逐步启发学生。特殊疑问句是以特殊疑问词开头,对陈述句中的某一部分提出疑问/进行发问的句子叫特殊疑问句,主要包括: wh-开头外加能与之结伴同行的名词; how及它的形容词兄弟姐妹们,即如: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where(哪里),which(哪一个),what class(什么课),what time(什么时间),what number(什么号码);how(怎么样),how many(多少),how old(多大),how much(多少)等。再讲解 特殊疑问句的句子,可以举例: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What's this in English?这个用英语怎么讲?Who's not here today?今天谁没来?Which pen is red? 哪枝钢笔是红色的? 通过教师的逐步解答和启发,学生就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并能够用积极的心理面对学习。
积极心理学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英语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实践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相结合,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价值,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用积极的学习心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不断的挖掘自身潜能,实现更大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正是学生长远发展的推动力和精神养料,对此,教师在以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策略,科学运用和发挥积极心理学对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发展。
摘 要:学生的中学时代不仅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会在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也随之形成。考试作弊是一种中学生的常见行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学理论
心理因素是中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学习理论下分析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发生的环境,认为模仿和观察学习的过程会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他们发现越轨行为可以带来“报酬”却没有受到惩罚时,就很可能会采取越轨的行为。中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寻求最佳方案和行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理论支撑下,我认为考试作弊这种学业不诚信行为是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感染。
在家庭生活中,学生目睹了家长为升职加薪请客送礼,饭桌上溜须拍马;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进好单位,明明分数相差甚远也要托关系找朋友。在学生看来,家长、长辈们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让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促使学生们在学校实施了在学业上的不诚信行为,获取自身的利益。
2.学校环境的感染。
指学校内、班级内学风不正,考试作弊成风。考试中不作弊的学生看到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不但没有受到老师的惩罚反而获得了相应的利益。这些学生就开始心理失衡,就会开始尝试也在考试中作弊,获取自身利益。因此,校风、班风、考场纪律与制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减少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机率需要严格的学校环境控制。
3.社会风气的感染。
此为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宏观的外部因素。从经济生活上看,虚假广告,商家任意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法行为随处可见。政治上,官员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害人害己。在这些社会现象“熏陶”下成长的中学生,在学校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就效仿社会上的那些不诚信行为尝试了自己学业上不诚信行为。
二、优势视角下分析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相对于问题视角而言的,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提及优势视角不得不提的概念就是抗逆力(resilience)。抗逆力,是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在优势视角指导下,中学生作弊行为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受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影响,又受教育制度、家庭学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1.中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
优势视角下中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在同伴群体和成人群体中获取相当的地位,挣点“面子”。因而,他们通过作弊获取较高分数,因为较高的分数能够给他们带来自我成就感、安全感和尊重,能够减轻家庭和学校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2.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
首先,中学生考试作弊从客观原因来看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有必然的关系。
第一,中学生课程内容设置脱离中学生生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习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第二,单一的评价手段。中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给了学生考试作弊的理由。第三,频繁的考试。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校组织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还有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各学科的竞赛。考试多了,学生考试技巧和水平是可以相应的提高,但学生也在这众多考试中身心俱疲。
其次,家长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在父母强大压力下,学生自身能力又有限,不得以选择了作弊。学生好的成绩,可证明自已的水平,也会带来好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教师在重压力下会对学生施加更大压力以求好成绩。
三、对改善中学生作弊行为现状的几点建议
基于本文用社会学习理论和优势视角分析的中学生作弊的原因,现有以下几点改善中学生作弊行为现状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品德不只是靠教的,更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结果。
首先,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业诚信教育的重要渠道。面对当前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树立严谨的教学环境,严格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学校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其次,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做诚信的榜样。父母亲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作用非常明显,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为此,作为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要为孩子做诚信的榜样。对待社会中的不诚信行为,家长要敢于批评、正面抵制,并就这些不诚信行为与中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使中学生从父母身上学到诚信的品质,而且增强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学习中诚实守信,自觉抵制不诚信的行为。
最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重建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2.优势视角指导下的中学生作弊行为的纠正
首先,重新认识中学生的作弊行为,发掘优势和抗逆力。要认识到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不只是中学生自身原因,不能因此给他们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一味的批评教育。我们应关注到学生的优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并非完全是个人的错误,同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次,整合环境资源,加大环境支持力度。优势视角不仅强调人发掘自身的潜能,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分析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剖析其深层的家庭、社会环境及校园环境的影响力,强化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持续力量,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困境,改变不良行为。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积极心理学策略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使他们成为“精通英语,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乐观;英语教学
一、引言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恩格斯曾喻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1](恩格斯,1971:24)心理学(psychology)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的科学。运用心理学原理,按照心理活动规律,探索和研究外语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本文探讨积极心理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2](Sheldon M.King L.,2001,56(03):216―217)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3](崔丽娟,张高产,2005,28(02):402―405)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不断得到研究者的关注。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4](Medvedova L.,1998,40(04):261―265)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能够使英语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意愿。
三、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普通高等院校学生,通过高考考入高校证明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这种普遍为学生选择的,中学时代早已熟练掌握的应试教育学习方法显然与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即注重英语的听说社交能力存在显著差距,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优化学习习惯,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而一个比较有效的捷径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提高学习的标准,自己发现学习方法的不足,主动改进提高,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交流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作为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对象,普遍是“90后”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独生子女比例增多,学生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加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为战、纪律松散。作为以听说为目的大学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与有效的学习主体间内在沟通直接影响英语学习的效率,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小组学习改善学生的合作关系更显得十分重要。英语教学的形式,更多地采用分小组教学,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通过取长避短,体会到英语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增加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积极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带着兴趣去学习,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不是外部所赐予的,而是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快乐情绪一经产生就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源泉。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曾说过:“学生在一堂课中不能大笑三次,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高等院校的学生特点与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的学生不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愉快教学”是国家教委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广的一项教改实验项目,它主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性,从而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愉悦。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音频以及网络资源,更好地增大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学习上。在教学内容上,作为高校学生,上网学生比例多,在教学资源上,可以采用教师拟题,学生搜集的策略,让对新生事物敏感,对网络使用熟练的学生从网络海量资源中寻找教学音频、视频等资源,由教师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对于未采用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论坛、公共网盘等网络平台,共享学生的成果。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无形中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作为学生,通过对比,能够发现别人学习方面的长处;作为教师,从学生搜索的素材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另外,要对有进步的学生适时地进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更能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有前进的信心,努力的方向。
美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詹姆斯教授曾说过:“我们仅仅利用了我们身上潜在的体力和智力的很微小的一部分,人本身有许多能力未开发利用,所以我在课上夸奖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的同学,鼓励他们激发潜在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使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在讲授“Smart Cars”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发问“Do you want to own a car?Why?”回答多种多样,例如:“No,because there is traffic jam.”对学生的积极回答提出表扬,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因势利导:“The problem can be solved by technology―intelligent highway.”由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表现出迫切想知道这个从未见过的“intelligent highway”是什么,怎么就能解决如此令人头痛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我们将学生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并对每个人进行积极的反馈意见,对于学生的鼓励作用巨大。
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5](Pervin L A,John O P.,1999:629―652)由此类推,同样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的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不可忽视,1991年,一项全美调查显示44%的教师在教学中受到学生问题行为的持续性干扰(Mansfied,Alexander&Farris,1991)。研究表明,纪律是新任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L.Rose&Gallup,1999),违纪学生是许多教师的重要压力源(Abel& Sewell,1999),而管理不善则是教师离开课堂的主要原因(L.Weiner,2002)。[6](黄希庭,2009:269)可见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融通的,是双方之间相互对等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自于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蕴涵着对学生需要和学生心理情况的感知和理解,相信学生想要学习,并认为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
教师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性,而不是穷思竭虑地想着如何控制学生。教师的倾听比单纯的讲授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多说、多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而减少自己的发问和讲述,这样有利于团体和谐气氛的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如果采用学生提供素材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心理上更加认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会本能的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加配合、主动。自己搜索的素材,这实际上是一个预习的过程,也正因为熟悉了内容,课堂上很好的破除了学习内容的恐惧感,增加了学习信心。
3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促进学生合作的教学方式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7](阳志平,2010)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个人压力通过小组成员的参与而减轻。
小组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每名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因此小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英国文豪萧伯纳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If you have an apple,I have an apple,and we exchange these apples,then,you and I are still the only one apple,but if you have a kind of thought,and I also have a kind of thought,then,we exchange these thoughts,so,every one of us will have two kinds of thoughts.)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可见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建构。
对于分组学习方式影响的一个关键是分组的原则,即分组时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语言水平等,一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大家练习的机会均等。中国老师习惯于给好学生喂更多的食,结果好学生锻炼的机会越多,基础差的学生被边缘化。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发言,其实他们也很有想法,要得到尊重和关注,因此,我会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的学生提问。老师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思考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积极地给予回应和鼓励。
在进行英语口语话题讨论的时候我们就采取这样的策略。对于“90后”学生,他们个性鲜明,自尊心强,对于后进学生往往羞于在课堂上表露出自己的不足,而愈发的在教学中陷入被动。在组建学习小组过程中,通过小组配合,能够通过学生间的互助,更多地发现不足,为了达到这一点,小组讨论要真正开展起来,而不能流于形式。在这一点,教师要通过随机参与部分小组讨论,来监督小组活动开展的实效。
五、结语本文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为根本出发点,着重从激发学生主观因素、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分组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展开谈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法和意见,希望能对完善高校外语教育模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方面阐述了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h动画,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007年,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对自己创建的咖啡连锁店的运营状态深感沮丧。企业的规模从1,000家门店扩张到了1.3万家,但星巴克的经验也被冲淡了。企业的扩张,让公司最出色的部分就像烘焙咖啡的浓香一样消散了。
家得宝(Home Depot)向中国的扩张同样遭遇了滑铁卢,因为该公司未能在这个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国家将公司安身立命的“自己动手”文化调整为中国流行的“别人为我动手”文化。
因为扩张而陷入困境的例证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企业的高管往往只专注于组织自身的成长。也就是说,他们常常只关注企业实体的规模和公司结构等“解剖学”范畴,而没有对公司扩张后的其他两个环节给予足够的注意,这两个环节就是:第一是心理学,也就是企业文化;第二是生理学,也就是让扩张的组织顺畅运转的程序。
要想成功扩张,你必须深入思考解剖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这三个环节,同时要深入思考如何构建“持久力”(stamina)的问题,以便让公司在所有三个环节长期协调发展。
扩张组织的解剖学:构建恰当的扁平结构。
我们对组织的层级结构大都爱恨交加。一方面,他们会阻遏创新,让人深觉束缚手脚、无能为力。而另一方面,组织内权力和地位的差异则能在很多方面提升群体效率。不妨看看谷歌公司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失败经历,他曾取消公司的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可麻烦频出之后又恢复了旧有管理体系。一百位沮丧的工程师向一个人汇报无疑会让高管应接不暇。
扩张组织的心理学:建立责任制。
对一个试图扩张的组织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东西比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了。当然,你可以用很多方式建立涉及到所有人的责任制,不过你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在持续不断的责任压力下做正确的事情。请看这样一个例证:履任纽约市市长职位时,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把51位最重要的团队成员塞进了一个大房间,要求大家传播他的愿景,并与他的愿景同呼吸、共命运。
扩张组织的生理学:构建传扬卓越实践的程序。
招聘和培训是你公司在扩张阶段最重要的过程,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以9,000万美元被领英(LinkedIn)收购的Pulse公司的领导者曾谈到一个他们创建的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可加强对领导者和员工都很重要的互信。每个星期五,他们都会要求员工匿名提交对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对什么感到迷惑?”很多人的答案是什么时候人们才会接受让自己的工作更轻松的工具,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其他困惑,比如,“谷歌会购买我们的产品吗?”下午3点,公司创始人会对人们的疑问一一作答。
扩张就是终点吗?当然不是!
企业扩张的关键在于传播你最擅长的经验,组织扩张的主旨就是不断向前:如果我们持续付出努力,如果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那么,乐观的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摘 要】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本文讨论了《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互动式教学、团体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行动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团体游戏 社会互动式教学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旨在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但当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往往只是应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这在大学本科的各门课程中都十分明显,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初初长成,人生经验浅薄,对人情事物的洞察力尚欠缺,学生在聚焦于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学习兴趣低下,他们在抱怨课堂的枯燥无味时,能力素质的提高也确嫌甚微,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迫在眉睫。同时,课堂的组织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因为授课方法的改革也应相应调整,具体介绍如下: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新方法的尝试。如文献报告会,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讲授体验,角色扮演,团体游戏活动,体现管理心理学精髓思想的中国名著的阅读分享,社会互动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成长
1.1文献报告会
教材往往撰写的是公认保守的观点,是对于某一知识比较浅显的介绍,而文献的查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朝纵深方面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学生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与教材观点不同的声音,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能从多视觉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同学在汇报文献的过程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表达能力。当然,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实施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在同学对课程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放在课程的中后期使用,如可要求同学针对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等内容进行汇报。
报告会具有一定难度可在期末进行。
1.2团体游戏
提及“游戏”,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低幼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才需要引入的辅助教学方式,在大学教学中使用这样的方式显得幼稚。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些跟课堂学习内容紧密联系游戏活动的引入,确实能打破以往课堂的沉闷,如个体心理环节教授“性格”章节时,可以“画自画像”或“我是谁”的活动展开。在群体心理部分,讲授群体动力,群体规范时,可分组“搭纸塔”,在活动中分析动力的产生,让同学在模拟的管理活动中体验到“从众”“群体思维”以及领导的产生。在教授态度章节时可进行角色扮演,请学生围绕态度转变(改变迟到员工的态度,改变吸烟态度,改变安全带使用等)表演场景。沟通章节讲授单双向沟通区别时可采用“你说我折”的活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兴趣,同学才有坚持学习的动力,在游戏活动获得了较高的愉悦情绪,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才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
1.3小组竞赛教学
管理心理教授群体心理的知识,旨在帮助同学能有更好的团队意识精神,小组合作讲授,组内人士分工完成幻灯片制作,报告资料的收集,课堂现场报告,让学生体会协调,组织。要能讲述,必须要理解,讲得好的前提是要理解透彻,这样促进了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课程的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也更能理解老师授课的辛苦,更能将心比心,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
1.4古典名著分享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古国,文化博大精深,管理学虽然看似舶来品,但在我们诸多的历史著作典籍都蕴藏了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也有很多的优秀管理心理学的案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活动,《红楼梦》中探春管理院子等都可以进行群体心理的分析。名著阅读的分享,让同学拓展了视野,从熟悉的故事中找到课本的知识,接受度高,发人深省。
1.5社会互动式教学法
授课的过程中,同学普遍反映课程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授课教师也多为“学院派”,缺少实战经验。指导性不强。为此也可进行社会互动式教学,请进来,走出去。所谓请进来即是请来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的优秀管理者,请他们带着他们的案例为同学进行教学,走出去是让同学主动出去与这些优秀的管理者进行交流。如在沟通这一章节中笔者就设计让每组同学对医院或者学校企业的优秀管理者进行采访,内容可围绕管理活动中的最应该注意的事情,或者对同学学习管理的建议等进行,每组需要录像或录音(4分钟左右),完成后同学分组汇报,教师点评。通过这一形式一方面让学生有了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克服羞怯,锻炼勇气的同时也增强了沟通能力 ,另一方也让社会对学生有了一个更加深入和直观的认识, 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是有所裨益的。
2课堂组织方式的改革:拆分小组教学为核心
课堂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虽然仍然按照班级教学的方式组织,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管理,根据学生名单随机进行分组,分组后的小组自行推选小组长,并为自己的小组命名。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要进行本组同学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考勤,参与活动等)奖惩情况的讨论,这种方式实际模拟了管理现场,让同学体验了管理自治,小组长在接受小组学习任务后也务必带领同学努力完成任务。这一环节本身又让同学体验了分工和激励的重要性,与课程内容紧密挂钩。
3建立多元考核方式
既往单一以期末考试的考卷分数对学生进行学习考核,这对于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内容本身就极为灵活,诸多问题缺乏标准统一答案的课程,显得过于呆板。这种标准化测试方法,让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同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真实掌握程度,有碍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让学生背诵多少知识点,而且要让学生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懂得融会贯通,懂得学以致用,故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同时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在总成绩中期末开卷的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各占50%。平时成绩同时也按照小测验占10%,作业10%,课堂表现30%比例打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价时除了教师的单向评价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也可纳入学科总成绩中,借此可鼓励学生做出最大努力。
4结语
游戏活动,让同学在快乐中学习, 讲课竞赛让学生自主学习,社会互动教学,搭建一架链接理论和实践链接学院和社会的桥梁。通过上述手段的综合运用,同学学习参与度高,成为积极的学习行动者,参与者与合作者。这种综合方式的运用有利于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同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存在,因加入大量的体验活动,课时显得不足,教师有可能点评仓促;同时由于扩招,授课班级人数增多,小组活动参与时同学就有可能出现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在学校人力和财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课时数或者小班教学。
摘 要:消费心理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消费心理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突出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理解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技巧。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实践性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职业或工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学科。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研究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研究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的双向关系。为此,消费心理学教学要淡化理论,强调应用,使之更符合职业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教学实践性设计要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认知、寓于企业制定营销策略,为企业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理性认知,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应用已学的知识评价企业案例中有关商品广告,定价技巧,现场促销等身边的营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历练营销实践性的分析能力。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知识,把握把消费心理学问题实践性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消费心理学是教学实践性的首要环节,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二教学引入方式的实践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消费心理体验进行整合。如在讲述“欲望、效用”这一组心理概念时,教学设计引入美国经济学家萨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让同学讨论什么是幸福?有的说:“吃好、穿好就是幸福。”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反对,并大声说:“玩好才幸福。”有的同学又说:“身体健康是幸福……”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消费的过程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从幸福方程式看,要使幸福增加就要提升等号左边分子效用的值,降低分母欲望的值。进而提出效用和欲望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一个主观感受没有客观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同一个人对同一种物品的消费,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故效用是不相同的。推销商品就要推销该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大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多,消费者就会快速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市场营销策略的策划中
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从营销实践性中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自己的消费心理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解消费心理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的促销经营策略。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生活、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情景设计:让同学们分析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回答购买这件衣服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有的说保暖、有的说耐磨、有的说颜色漂亮、有的说款式流行时尚、有的说买这件衣服是因为降价、有的说我的衣服是名牌……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如果你就是这家服装企业的决策者,产品怎样才能激发顾客购买?”引发学生对企业应用消费心理学制定营销策略的兴趣。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就要了解消费者购买的心理动机。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突出使用价值、舒适安全、稳定适用、经济合理;实现产品的心理功能:象征意义、审美价值、个性化、追求流行时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要考虑目标群体的经济能力。在与顾客沟通促销是要突出品牌的个性化与流行时尚。让消费心理学回归企业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处处存在消费心理学,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力,强化职业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消费心理学教学实践性的大课堂
所谓“大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或由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消费心理学课堂向生活延伸对于掌握、理解、应用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应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应用心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概念。带领学生到购物中心观察销售现场装修的特色。夏天的卖场采用清凉的色调装修,冬天则采用橙红色进行装修,高档产品采用暗黑色的装修,儿童用品采用卡通形式的装修,灯光布局由表及里逐渐增强,高档产品采取特殊照明手段。让学生在销售现场感受自己的情绪、心境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满足具有不同情调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利用情调规律提高销售效果。
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依据,营销的所有行为、过程――从营销观念到营销策略、营销手段,都无不以适应顾客需要、影响作用于顾客心理为出发点和归宿,营销行为是否有效,其核心在于是否能有效影响与作用于顾客的心理,激发其购买动机,进而导致其采取购买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心理学是作为制定营销策略的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消费心理学课堂实践性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潘菽(1897―1988)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理论心理学的主要开拓者,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专注教育,投身教育事业60多年,致力于新中国教育与心理学的发展,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影响和推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潘菽,早年称潘淑,原名有年,字水叔(菽),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的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举人,两个伯父都是光绪年间的秀才。父亲秉性耿直、倔强,文采出众,是村上的私塾先生。
潘菽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少年时期已阅读了许多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深为先哲们的深邃思想所吸引。6岁时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在新旧教育制度变革时期,他几经周折,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为三年级插班生。
1917年,潘菽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年他赴美国求学,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深造,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7年潘菽学成回国。当时,中国现代心理学正处于创建阶段,一些大学纷纷成立心理系。他被最早成立心理系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聘为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晋升教授,并兼任心理系主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潘菽参与了南京及华东地区的大学院系调整工作,并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被任命为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他长期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界的奠基人”。
教育之道――“走自己的路”
潘菽有着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作为教育家,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十分重视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意识到美国的教育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用美国式的教育未必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回国以后,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发展我国教育提出过不少建设性主张。他在一篇论文中阐明教育要使学生获得自由主动的能力。
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央大学心理系的一群学生来到他的住处,与他一起庆祝胜利。一位学生问潘菽:“今后我们中国是走苏联的路呢,还是走美国的路?”他十分干脆地回答:“走我们自己的路。”他主张中国必须有独立自主的、适合于中国国情和民族需要的教育。因为“一种制度或一种方法,决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们都是针对着实际情形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他国的社会情形和我国的社会情形并不相同,因此他们所有实际上的教育问题,和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教育问题未必一致”。
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必须要有完善的社会。教育和政治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教育和政治必须携手并进。他一贯反对不加分析地照搬外国教育模式,极力倡导切合我国实际、能够解决我们自己问题的教育思想。
为师之道――宽严相济
潘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心理学人才。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讲究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注重启发,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得学生们的欢迎。潘菽具有扎实而渊博的专业知识,对专业有透彻的理解,又很注重教学方法,是大家公认的良师。
他讲课并不以华丽的辞藻取胜,而是以思想的深刻、语言的准确和逻辑的清晰见长。在学生们眼里,潘菽不仅是良师,还是一位严师。他把给学生授课看作非常神圣的事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为了能给学生传授扎扎实实的知识,潘菽还非常注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有时,他事先给学生指定参考书,拟好思考题,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上台谈体会,进行讨论,互相启发,最后他再作总结。在考试时,他有时只出一道较大的思考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问的方法,培养了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作为心理学的研究生,不仅要有心理学者的责任感,还要想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心理学者的责任感!”
为学之道――构建我国心理学教学体系
在我国心理学发展历史上,每逢重大关键时刻,潘菽都发挥着领军人物不可替代的作用。1956年,在中国心理学面临巨大困难和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潘菽毅然提出并率领南方的众多心理学家北上赴京,恢复重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并担任了第一任所长。
“”期间,作为心理学的学术权威和创建人,在当时艰险的形势和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笔耕不辍,在小纸片上写下了62万字的科学巨著《心理学简札》。这部书是他的代表作,被心理学界认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旧心理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的重大尝试,是促使我国心理学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思考”。
1976年,为了尽快恢复重建中国心理学,年已八旬的潘菽不顾体弱多病,重新挑起了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两副重担。面对当时满目疮痍的心理学发展现状,他及时提出迅速改善心理学困境、赶上心理学发展步伐的方法,通过中国心理学会促使心理学在全国的普遍复苏。1977年8月,他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心理学学年规划座谈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3名心理学家一起研究讨论心理学发展战略。当年11月,他主持召开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的扩大会,讨论总会恢复工作和各地分会的活动。1978―1979,他组织召开了全国性会议及学术年会,起到了团结全国心理学工作者的重大作用。在他的组织下,我国心理学教学科研体系开始逐步恢复发展。在此期间,我国与国际心理学界建立了紧密的关系,1979年中国加入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成为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第44个会员国。
在组织领导心理学体系恢复重建的同时,他身先士卒,带头从事研究和著述,一直主持《关于意识的心理学研究》工作,并担任着《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会主任。“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是潘菽一生的真实写照。
潘菽长期在心理学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他的讲义和其他著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1978年,在中国心理学会与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潘菽组建了由11所高校17位专家教授参加的《教育心理学》编写组,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该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适当增加国外的有用材料,坚持洋为中用,力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在编写过程中,他亲自听汇报,亲自审阅稿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付出了大量心血。由于指导思想的明确前瞻、内容扎实,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至今仍是国内教育领域的重点教材,已重印34次,累计印数达80多万册,为我国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潘菽一生专注教育,致力于新中国教育与心理学的发展,他历经60多年的教育生涯,正像他自己所说:“并不是现成的康庄大道,而仿佛是山间之蹊径,颇为崎岖曲折,有时还要披荆斩棘。”晚年,他在一篇题为《我的心理学历程》的回顾中,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大致分为6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傍、十年自强、十年播扬。作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带路人、我国心理学界的泰斗和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心理学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