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11:36:38
导语:在小学心理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游泳项目是一项令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项目,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对动作技能方面的教授讲解较多,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则较为忽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游泳中产生紧张、焦虑、怕水、厌水等不心理问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若不相应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必然产生教学失误。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向成熟过渡时期,在心理素质上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交织共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力不强等,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探讨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健康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健康观教育方面,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进行拓展,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观。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借助发现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的表现出的各种运动心理反应和表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心理品质、情绪情感、自我认知、个性心理、心理适应等内容的心理教育,指导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扰,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与其他小学课程相比,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首先,与日常其他课程比较,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具有自制、勇敢、坚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情感体验。其次,由于体育教育多为竞争性、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个人会有一个比较切近于实际的自我认识,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第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们随着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并树立起自信心,促进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和改善,同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服从教师、团结伙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公约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团体精神。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游泳运动和其它小学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游泳教学活动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小学生由于对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体验,不了解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站立不稳,进而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问题,并由此而导致怕水、厌水等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了游泳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结合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小学生在游泳学习中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和体育教师因素三个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人在水中运动时,正常的运动习惯明显不适应,例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这些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恐惧。在运动方式方面,游泳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在游泳运动中,身体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运动,完全颠覆了人们直立运动的习惯,这种水平运动失去了地面支撑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进行运动,给初学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觉,进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呼吸习惯方面,游泳时的呼吸是在动作配合下进行的,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呼吸运动比陆地上复杂许多,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换气的时机,造成了呼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部分学生有过呛水、溺水经历,对呛水带来的的剧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带来的不安全心理反应,对水产生恐惧心理,惧怕游泳,或者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动作。
(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学游泳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游泳这种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往往不能积极的面对,勇于克服,是采取消极和逃避困难的态度,意志品质差,胆小畏缩。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过呛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对自己身体安全的威胁,间接原因是看见或者听说过游泳事故对人的伤害,因此产生怕水的负面效应心理问题。在厌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课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专业课是本行,游泳成绩并不重要,成绩及格就行,进而对游泳课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游泳课中,学习环境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较差,如气温低、水温低、水质差等,都可部分学生对游泳课产生心理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成为学习好游泳课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体育教师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态度上较为严肃,导致学生对老师不敢接触,学生对老师怀有恐惧心理,师生之间有距离感,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游泳课程。另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放化,一次游泳课,学生不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教师教学方法简单、语言生硬、教学缺乏循序渐进,动作不规范、水中保护不够等,学生往往会对如何学好游泳课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对如何消除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
身体健康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无论智商有多高,身体素质不好,也难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针对这一点,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现代健康观。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既是高智能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个人素质培养上,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而游泳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形成坚强、勇敢、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基础。只要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明确学习游泳的目的,产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方面,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针对学生怕水、厌水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传授运动心理学知识,结合游泳项目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当练习吸换气时,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表现灰心畏缩时,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并教授学生使用心理自我暗示法,默念:“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并跨越心理障碍。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上,小学体育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上游泳课时学生主要是恐惧水,担心呛水,喝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有应积极教育学生要树立勇敢、顽强、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逐渐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
(三)完善体育游泳教学的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性和进行心理激励教学等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对游泳的教学水平。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方面,体育教师应结合新形势下的教学形式,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师生观,在业务上应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平等对待,耐心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师生观,亲近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性方面,体育教师应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方法,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水中进行游泳教学,应通过手拉手前进、后退、下蹲、跳跃、打水点等游戏形式,让学生体会水性,体会人体在水中的愉快感,以玩促趣,以趣促学,使学生对游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消学习顾虑等心理。在心理激励教学方面,教学过程中对于少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体育教师应重视他们,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及时表扬,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消除学生自卑心理,进而掌握好游泳技术。
结论
小学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工作,通过采用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游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实现游泳教学和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三、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3.多途径、多策略培养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学习适应性构成上的复合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师必须多途径、多策略灵活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注重整合教育。经研究发现,以开设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课为主、以个别辅导和家庭间接辅导为辅,科学选择教育内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实施科学高效的教育策略,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常规性和实效性的整合性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作者:刘新华 张丽敏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 北京林业大学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
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
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
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
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
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
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
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
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教材可为心理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学习教学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主要科目。语文在小学教育中所占课时较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此该门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为心理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课程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同时,该门课程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情操陶冶,使学生的性情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更容易实施心理教学。其次,教材资源可为心理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学习阶段中,语文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教学目的之一体现为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同时,该门课程又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进行培养,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在教材上蕴含了丰富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启迪的内容。这些内容便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用资源。在小学语言教材内容上有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为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等诸多正面素材。这些英雄认为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些教学素材适当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正面形象所具有的感召力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积极地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心理超健康方向不断发展。同时,在语文教材中,还存在一些唯利是图、心胸狭隘等反面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够对这种反面人物所具有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物的人格缺陷,培养学生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朝健康方向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实施生活化教学,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用心专研课本知识,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联系生活,将课本知识点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2]。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来扮演“我”、“母亲”、“护士”三个角色来对课文进行朗读。旁白部分由教师来读。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体会文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思想情感。通过对课文精彩语句地品读,营造母子情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气氛中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自己去品味“我”的思想情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感激和爱戴之情,进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再进行语文教学,既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同时还可实现从生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2.实施悬念式教学,在知识探索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悬念式教学的实施,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悬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精心设计悬念进行知识地讲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中,导入可设为: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呢?让一个学生再讲述一遍这个故事。提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凄惨的下场呢?先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这个孩子喜欢撒谎,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所以……只有讲诚实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进入新课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诚信。问题可设为“为什么小红车的主人还要感谢他?”、“让小红车主人感动的仅仅是这张字条吗?”、“小红车的主人通过这件事真正明白了什么?”等。给学生设置一系列悬念,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诚信的意义。最后,然后通过自由举手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受进行讲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学生创造充足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又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诚实与信任,使其能够深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小学阶段的心理教育工作所具有的重用意义越来越突出。语文可为心理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者:徐玉清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孟家小学
近年来,老师反映学生智力问题、严重的行为问题的情况明显增多,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是千奇百怪。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如何让他们走出困境,如何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是刻不容缓。本文研究的问题——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一、谁是特殊儿童
(一)智力偏常
1.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2.学习能力低下的智力落后。
(二)感觉缺陷
1.听力缺陷;2.视力缺陷的儿童。
(三)交往障碍
1.学习特殊障碍;2.语言和言语障碍儿童。
(四)行为障碍
1.情绪障碍;2.社会适应困难儿童。
(五)多重严重障碍
兼有多种损伤,如大脑麻痹兼智力落后、盲聋、严重的生理和智力损伤。
二、本校特殊儿童现状
(一)精神发育迟滞学生10人(有医学证明学生)
分布在各年级情况: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最多共5人,六年级1人,比例为1.5%。
(二)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分布
呈现为三、四年级平稳,两头增多的状态。
1.一年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智力问题、行为问题一年级共四个班,班主任反映有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达到八人。一年级一班的李某某语言障碍、多动,行为问题。一年级二班的罗某某上学恐惧,天天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不进学校,每天搞得妈妈满头大汗,扛进教室才肯罢休。马某某语言障碍、行为问题难以沟通。一年级三班妈某某边缘智力72,张某某智商确诊为43,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进教室就不停地大喊大叫找爸爸,让全班随时陷入无序状态,确诊为好动症的唐某乐,还有一年级四班何某某、孙某两名男生多动等等。
2.高段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管理、品行问题五年级李某、高某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学生,造成课堂管理难题,让科任教师难以控制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无序的状态。六年级封某某抑郁自虐;千某某家庭问题造成心理问题;六年级三班秦某某双面性格,在校乖巧懂事人见人爱,可是在家和母亲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关门一两天不上学。
三、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就是一把金钥匙。针对当前学校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和抑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弱智)
1.是否“弱智”两个指标:一是智商70分以下;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有严重的行为障碍。
2.弱智比例:占同龄人的2%-3%左右的孩子我校各年级学生都在120人左右,所以年级有两至三名学生精神发育迟滞,是在正常范围内。
3.边缘智力等级:智商为70-85他们属于学习困难性人群。这个智商范围的孩子,除了少数有行为适应困难,划入“弱智”,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混杂于正常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人群,只是越往高年级,知识学习越发困难。
4.如何对待弱智、边缘智力的儿童
1)相信他们像铁树一样总会有开花的时候老师要从心底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生病时的状态,自己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告诉自己:他们是晚开的花,需要我们更大耐心、更多的爱去浇灌。
2)冷处理:不去理会他的不当行为当他发出声音时,只要不影响你继续教学,就不要去激怒他,让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热处理:强化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握握手、摸摸脸等等,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颗糖、一包小点心等等。案例:六三班史某某,一年级时智力只有四十几分。还记得入学时,行为表现是满地爬,语言方面只会从嘴里蹦出一个个含混的字,完全无法语言沟通。三年级再次走进他们班级,上第一节科学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我正讲得起劲。突然,他狂叫一声,让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同学们处变不惊,旁边的杨亮抚摸他的头,对着他耳朵说着什么,一会就风平浪静了。课后,我好奇地问缘由。同学们说,班主任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班的老幺,大家要多关心他,爱护他,让他在班集体慢慢长大。当时,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我想正是班主任把这个难题,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了关心弱者的意识。同学们才形成了关怀弱小、保护弱小的良好美德,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文明行为。现在的史某某,可以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独立的上厕所、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智力水平也略有提升。如果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一颗爱心,都能遵循特殊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情绪障碍的或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会开始表现出较好的社会性行为。
(二)多动症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这种孩子,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多动症,是心理功能障碍。课堂上你一定就会觉得他故意捣乱,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处理不当,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挫败感,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1.特点:听力、智力正常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按此比例,班上有2-3人多动。案例:一年级三班的王某某,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模样非常讨人喜欢,却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身体里好像有个发动机,完全不能自制,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他频繁离开座位;不停地拿东西放东西,批评他他却是一片茫然。2015年10月5日在儿科医院,进行了智商、查血、视听整合连续测试报告,智商为103分,但是测查中多动事件次数达到31次之多,明显偏高,确诊为多动症。
2.多动症儿童教育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多鼓励多表扬,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以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二要加强孩子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他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三要让他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老马、石妹双管齐下,唐某某家长也能正确面对,积极配合老师。通过近一年的辅导,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老师们切记,对于这类孩子,一定不能不让他参加体育锻炼,更不能以罚站的形式解决问题。否则,下节课的任课老师,会为你的错误行为买单,更难以控制课堂纪律。你的错误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多动,让你烦恼不断。
(三)个别心理辅导方法
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此,对同一个刺激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教师要提高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抑郁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案例:封某某胆小敏感多疑,课堂上多次发生用铅笔尖疯狂划自己的手背的情况,让年轻的班主任惊恐万分也不知所措。辅导方法:暗示法、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
1)创设交往环境,使学生有归属感。我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关上房门隔离喧闹,让他有安全感。
2)主动关心,获取学生信任。轻轻地抚摸他的头,给他喝一杯热水,让他稳定情绪。
3)倾听。尽情让他宣泄心中的压抑。让他哭出来,摸着他的手,给他力量。原来,班里有四名女同学,长期不高兴就拿他出气,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由于长期压抑,找不到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的方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出现了严重的自虐行为,并每次伴随严重的胃疼、呕吐的生理反应。
4)解决矛盾冲突。立马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果断处理。让女同学当面诚恳赔礼道歉,并表示坚决不犯。
5)与他母亲沟通,了解家庭情况。转介他到儿科医院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6)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班主任武老师及时沟通,时常关心鼓励他。用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帮助他与心中的榜样李宜航结对子,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交心谈心。通过五个多月的全方位的关注和心理辅导,现在他腼腆忧郁的脸上,渐渐又有了一丝丝笑容。
2.不可遏止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等
3.活泼型的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攻击法等。
4.安静型的粘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四、如何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
每位教师都非常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现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老师们都明白孩子在成长期,也是最好的矫正期,但是又担心给家长说破,让家长记恨或者难堪受伤害。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顾虑太多。只要在沟通中做到“四个一”,家长是完全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是会从心底感恩不尽,是会给你烧高香的。一张笑脸。传递信心、爱心,让家长体会到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学生成长,家长,我是你的亲友团。一杯水。一杯热水温暖她的心房,几句问候稳定家长情绪,让他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别难为情,别太焦虑,我们和你在一起共同面对、共同努力见证孩子成长。一个安静空间。地点最好在心理咨询室,还在没有第三者的安静空间,保护家长的隐私,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尊重。一条路。学生是否是弱智、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其行为判断,并不具备科学性、权威性。让家长明白,到权威的儿科医院心理科专科咨询检查才是正道。没问题皆大欢喜,有问题我们共同面对。让家长放下包袱,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特殊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在儿童期有特殊表现、特殊行为。其实,大多数是可以改变的。例如,我校毕业的多动症孩子白某某,现在已是大学生了。轻度智障的唐某上了职高,现在已经在红菱美容院做美容师了。他们都成长为一个个社会有用的人,每次我去美容院,她都会提起班主任彭老师,感恩之心溢于言表。其实,我们许多老师,都有教育特殊儿童的成功例子,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关怀他们的成长。对待特殊儿童我们更要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解和包容。相信他们在你、我的爱和正确的辅导帮助下,在学校,在社会的关心下,会慢慢生长,慢慢开花,慢慢长大。
作者:潘渝英 单位:重庆市江北区和济小学
近几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当中应用心理教育逐渐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还能指引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认知通常比较差,小学语文课程偏重引导,和心理教育的指引功能类似,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心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强化师生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会对应用心理教育起主要引导作用。而小学生因为刚踏入课堂学习不久,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小学生极易被外界感染,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作为教学基本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应随时进行沟通,使学生可以在尊重教师的同时还能与教师交流学习之外的事情,有利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乌鸦之前喝不到水,后来喝上了?因为乌鸦开动脑筋知道往瓶子里丢石头让水位上升,师生之间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交流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从而让师生在这种气氛中建立良好关系。
二、通过教学,深化心理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教材中的文章符合时展潮流,教师应该多开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心理教育能够深入到实际中。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首要的任务便是探究文章主旨,教师可以让学生代入文中的“我”,让学生体会到“我”对盲婆婆的思想感情,和盲婆婆生活的不易,并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盲婆婆在收到“我”送的并不是很值钱的蝈蝈后会很感动,对心理教育进行深化。
三、解除心理困扰,培养心理品质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困扰不可避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对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培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表演与课本人物品质产生共鸣。按照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要求学生“情景再现”,这么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使学生在表演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教育;其次,学会明理分析使学生养成健康心态。目前大部分小学生为独生子女,难免产生霸道、自私等负面心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掌握心理教育关键点,针对负面心态进行辩论、讨论等方式进行明理分析,培养学生良好心态。比如,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沉香救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了解沉香舅舅二郎神的故事,在课堂上讲解时可以专门针对二郎神这一形象让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了解到自私、霸道的危害,以此为戒,自觉建立宽容待人的思想。
四、陶冶学习情操,练就自省能力
情感是人独具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因为思想尚不成熟会导致情感出现强烈变化,具有极强的情景性。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情景教学,可以创立全新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练就自省能力,将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充分释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影响,比如在学习《沉香救母》《母亲的恩情》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文中表达的亲情;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可以感受到放牛郎王二小的爱国情感;学习《司马光》一文时,司马光闪现的智慧光芒让学生惊叹,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心理教育不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是教师对自身的一种教育过程。教学语文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如此,师生之间才能对心理进行调节,保持学习心理健康。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注重课本和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比如,掌控情绪、磨炼心智、塑造思维、锻炼意志等。
五、总结
社会在快速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需要逐渐积累教学经验,更加透彻地应用心理教育,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心理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问,还需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创新。
作者:毛春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当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眼睛看到的首先是他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接触生活和社会的第一个引路人。因此,家庭的教育是优先的,父母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现在的父母喜欢给孩子照相留念,在等待照相的过程中,有两个孩子的行为让我感到惊奇。第一个孩子在无意中踩了妈妈一脚后,马上向妈妈道歉,说他不是故意的,希望妈妈能接受他的道歉。而另一个孩子则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大喊大叫,在室内随便乱跑,即便父母呵斥孩子,孩子仍旧无动于衷甚至变本加厉。当我问第一个孩子的妈妈时,她说她办错事也会向孩子道歉。而当我问道第二个妈妈时,她说孩子在家比较娇惯,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很少批评孩子。可见,父母的榜样作用的非常大的,让小学生在充满文明和和谐的家庭里,从而敢于表达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培养独立性格、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地方,教师则是直接传授知识的导体。那么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做到那些呢?做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师教学要采用亲切的面孔,和谐的语调用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谈话。面对着教师的理解和包容,学生会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总结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小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在学习中得到训练。用真情感动童心。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真情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小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当教师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时,他会敞开心扉,用真诚回报你。很多小学生都喜欢被人关注,希望自己被看中、被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生再多一点耐心,他会把他的秘密都告诉你。这个时候,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并引导学生做出正面的结论。寓乐教学,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总能得到积极地体验,在快乐中对话总是出自真心。因此,每当集体有一些活动,比如:绘画比赛、诗朗诵、角色扮演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给予学生肯定,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躁等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寓言故事演讲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借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正确的观念给予表扬,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鼓励学生团结同学,发扬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心理的阳光性。
3、优化学校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创建健康精神态度的场所。然而,我国学校的心理教育方面还存留着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许多孩子面临着单身家庭或留守问题,他们的内心比生长在健全家庭的孩子更加脆弱和敏感,学校应重视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然而,学校会为学生配置主要的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甚至是音乐教师等,却没有为学生开展一节心理辅导课,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全忽略了。因此,合理优化学校资源,适时地为学生讲解心理知识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要让这些花朵在和谐的环境中开出最美的花。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合理开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诱惑能力,用正确的理念去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小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也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邓冬莲 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文桥镇文桥中心小学
一、教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正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难免会带着一种优越感,在处理的方法上存在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对学生进行批评,会让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3]。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一言堂的讲课方法,没有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导致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能获得好成绩,久而久之,消极的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若是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的情绪。
二、小学高年级阶段心理教育化解逆反情绪的措施
1.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
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前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逆反时期,让学生以后可以健康的成长。那么,在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教师要怎么做才能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帮助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信任,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听取教师的意见,从而摆脱逆反情绪[4]。学生在信任教师的前提下,才会喜欢教师,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诉说自己心中的想法,面对学生的倾诉,教师要为学生做到保密,不随便和其他同学谈论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学生知道教师为他进行保密的时候,会在心里更加的信任教师,认为两个人有着别人不知道的小秘密,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亲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化解学生的逆反情绪。教师要在生活、学习中去关心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改正自己存在的缺点,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并且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进行肯定,从而对生活、学习充满积极的态度。
2.注意方法,把握教育的时机
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会觉得教师说什么都是不对的,对于教师的意见根本不放在心上,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把握合适的教育时机。教师针对小学高年级有逆反情绪的学生,可以采用耐心说服的办法,与学生进行谈话、谈心,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朋友的角度进行交流,不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摆出一副你要听我的,我说的就是对的这种态度,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会激化矛盾[5]。在谈话过程中,学生若是发火了,教师可以退一步,采用“冷处理”的办法让学生冷静,冷静之后再进行交谈。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缺点的时候,要用宽容的态度去包容,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知道教师的良苦用心了。
三、结束语
教师在发现小学生有逆反心理的时候,要对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认识,既要发现它有利的一面,也要发现不利的一面,对有利的一面进行鼓励,促进它的发展,对不利的一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度过逆反心理时期。教师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化解逆反情绪,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苏岩 单位: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教师进修学校
一、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大部分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培养,比较客观、理性。尽管这样,教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出更多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素材,让学生更好、更快乐地学习。如在讲解关于代数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当加强锻炼学生的简单心算能力和快速运算能力,养成认真做题,勤于检查的习惯;如在讲解关于图形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图形进行比较,提高自己对图形的认识;又如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就要让学生走出书本,大胆动手实践,体会劳动的光荣,以及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使两组数相同”这个案例时,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学会考虑他人。再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从祖冲之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然后教师再讲解圆周率的知识和圆的周长计算,让学生加强知识记忆。同时,在课堂上展示关于祖冲之探究数学知识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原来只有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成为像祖冲之那样的成功人士。
二、优化教学心理氛围,激发学生愉快学习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真切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整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积极情感与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非常严肃,不苟言笑,也不和学生互动,这会让学生很难接近,从而导致整节课堂充满无趣和消极的气氛。尽管数学的知识相对枯燥无味,但并不是只有其他学科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数学的学习同样能塑造积极向上、活泼愉快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情景融入到课堂当中,从心底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启课堂教学,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也会因此乐于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和教师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将知识与同学们喜欢的各种水果联结在一起,将复杂的课题改为《水果里的数学知识》,并向同学们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集中精神,跟着老师的步伐,认认真真、开开心心的享受每一节课堂。
三、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后,很多学生并没有在真正思考,要么故意做出认真学习的样子,要么静坐在那里等待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答案,而只有个别同学是在认真对待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往往受到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影响。有很多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甚至有的学生以自己的缺点为荣。比如有的学生过分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题目都会做,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懈怠,而这种就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很成功的学生;有的学生又过度自卑,消极的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能力学好数学,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也不积极思考数学难题,这种就是那些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注定失败的学生。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状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于过分自信的学生,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要求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收敛锋芒,脚踏实地;而对于过度自卑的学生,可以先布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步一步的成功中找回自信,感受快乐。即要让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学习数学的知识观。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时刻融于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师还应当保持自身的教师素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经常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并适时赋予支持和赞赏。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作者:崔岩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一)体育老师要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做到对学生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按照规范来要求自己,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情绪稳定、待人和善、理解并尊重学生、不偏不倚,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3]相反的,如果老师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教学活动中,乱发脾气,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降低教学效果。
(二)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环境
第一,建立师生、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保证体育课堂有效进行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体现师生关系的活动,也是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如果课堂的气氛较好,师生间和同学间的关系融洽,相互间的配合和合作就会更加顺利,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由于体育活动中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更多,对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大的作用。第二,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布置体育教学场地以及选择教学计划。体育课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其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有时会对学生造成一些干扰。因此,应在上课前对教学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将道具整齐摆放,显得美观、大方。例如,可以将仰卧起坐,或者其他垫子摆放成花朵的形状,这样的话,学生一到达活动场地,就会产生新奇的感受并且心情愉快,对即将开始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期盼赶快开始上课。
(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突出心理教育的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4列横队式的刻板教学,可以采用如表演、多媒体、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在开设篮球课时,抛弃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观看NBA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极大兴趣,并对精彩的篮球动作产生尝试的渴望,再通过老师对基本动作和要点的讲解,开始篮球课的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
(四)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等不同,其心理状况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这也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的方针。第一,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不喜爱活动的学生,应进行细心辅导和适当鼓励,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引领他们找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优势。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一定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例如,在排球课上,体育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自由练习时,总是坐在一旁,毫无兴趣。经过老师主动、热心地与他交流,该学生告诉老师因为他比较瘦弱,所以对篮球、排球、足球这些激烈的球类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在以后的体育课中,老师对这名学生的状况都十分留意,一次学做广播操时,这名学生表现地很好,于是老师特意地对其细心指导,在全校的广播体操比赛中,他代表所在班级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从此其在体育课上表现的都很积极。第二,对于那些具有不良情绪的学生,应通过相应的锻炼方式予以缓解。一些非常内向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闷在心里,情绪长期压抑不能释放,导致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师应主动对对这些学生的家庭、学习等情况进行了解,然后采用合理的活动方式进行正确引导以缓解他们的情绪。对那些胆小的学生,进行开导性的练习,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信心。
(五)结语
健康心理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结合小学体育课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正确认识心理、体育以及健康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转变教学理念,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兰伟 单位: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和家庭条件、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与心理的成长。有的父母经常训斥孩子,使得孩子畏惧父母,和父母缺乏感情交流,当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感与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不和而离异,使得孩子的弱小心灵承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的父母本身就品德低下,作风不正,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就更不可能有好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生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并成才的摇篮,教师是灌溉学生进步并逐渐成熟的园丁,学校的环境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轻视学生的德育与体育,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的学校生活内容与教学方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当的方法,惩罚学生、讽刺学生、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自卑与自闭,而且可能造成学生自暴自弃,失去上进心,甚至过早放弃学业。
(三)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处在家庭和学校保护中的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虽然不多,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风气的影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潮,甚至是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都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冲击,影响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指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学校的校风与氛围。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是学校的重要群体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善于用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的良好行为并转变学生的不好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负面暗示,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树立起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学生传授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系统、科学地认知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与特点,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与学生真诚相待、寓教于爱
学校要对全体教师广泛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间以诚相待。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个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小学生的年纪虽然小但也有自尊心,只有在人格得到真正尊重、情感得到真正理解、行为得到真实鼓励、努力得到完全肯定的情况下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在正面能量,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困惑疑问,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师生间的心理交融互动,也是教师爱的投入,对于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与障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用真诚的爱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正视心理问题,相信自己,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寓教于爱,但爱不能离开严。严格要求自己,是为学生做出表率;严格要求学生,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怀,是源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护、尊重、理解与信任。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严”中,做到严而予礼、严而有度、严而不苛、严而以恒。
(三)建立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与偶像,其言行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特点,使家长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会与孩子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孩子在享受着过去人们无法享受到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诱惑与负面影响。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自身保护的教育,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与支持。
作者:张美君 单位:北华大学 师范分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尝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试点班取得经验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校开设。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伙伴交往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同时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理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自助———助人,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课堂。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结合贵州毕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艰苦的环境下所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也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心理辅导员,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教育(mentaleducation)是指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技术对学生的发展及成长实施的教育,是一种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谐人格的教育.有别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发展性教育和幸福教育[1].心理策略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效促进受教育者发展和成长的程序、规则及技巧[2].心理策略的整理及深入研究,不仅对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心理教育的实践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已有研究文献及与一线教师的座谈发现:心理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六大类,分别是心理同盟关系建立策略、心理教育情感策略、心理教育认知策略、心理教育行为策略、心理教育的团体策略和心理教育的阻抗应对策略等.心理同盟关系建立策略是整个心理教育过程策略的起始点,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心理同盟关系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咨询领域,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同盟关系是指咨访关系.
这种同盟关系始于Freud的工作,在心理治疗中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同盟关系对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求助者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稳固建立已经成为治疗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则[3],并且这种关系已经被概念化为求助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一种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4].而这一术语最早是由Zetzel发明的,他指出把同盟的形成看做是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种任务,并且会由于缺乏这种任务而阻碍求助者去获得治疗师服务的最大利益.随后Greeson介绍了工作同盟,并解释了治疗关系,即治疗关系是一种治疗合作伙伴关系,咨询者与求助者要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4].他认为工作同盟与治疗师和求助者之间的这种联结是有区别的,他把后者称为心理同盟关系.Bordin扩展了Greeson的工作,指出心理同盟关系的组成成分包括治疗目标的协议、治疗任务的协议以及求助者和治疗者之间情感的联系[4].而Norcross也提出了心理同盟关系的成分,并将它们描述为同盟、连贯、共情、目标一致和积累、积极反应、对称性、反馈、破裂同盟的修复、自我暴露、反移情的管理以及关系的表达.心理同盟关系同时包括求助者和治疗师两者的贡献,强调双方合作在达成治疗目标中的作用[4].
所以,心理同盟关系指的是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为了取得好的治疗成果所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伙伴关系[5].张仲明等则将心理学上的心理同盟关系迁移到了教育中,提出心理教育同盟关系,这指的是一种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6].并初步认为建立心理教育同盟关系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尊重、真诚、共情以及积极关注.而实践工作者们是否认同这些策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策略的使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尚不明确.通过对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力图系统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心理教育同盟关系建立策略的使用状况,为形成完整的心理教育策略体系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证据,为教师们在实践工作中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参考;同时,为更深入研究心理教育策略提供方向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采用随机调查方式,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抽取1000名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对漏答较多及有明显回答偏向的问卷予以剔除,以尽量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7%.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5岁,平均教龄为11.7年.其中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31.3%,初中教师占43.6%,高中教师占25.1%.男女百分比为46.5∶53.5.
1.2研究工具
自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同盟关系建立策略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教师相关信息以及有关调查题项.对各策略进行定义及举例说明,请教师对每一题项进行5等级评分.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策略的认同度和准确性分析
为了考察教师对解释策略的认同程度和研究者对策略的理解是否与教师的理解一致,对策略的认同度和准确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由于采用5级(1“非常认同”或“非常准确”—5分“完全不认同”或“完全不准确”)评分,中数为3.分数越低,说明评价越高.对各个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得分都低于3,说明对各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详细考察策略认同和策略定义的情况,对不同评分等级的人次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各评定等级上,人数分布差异极其显著.对于各个策略,选择选择1分“非常肯定”或2分“比较肯定”的教师人数最多,占了80%左右.在定义准确度方面,选择非常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人数最多,人数比也占了8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这五个策略的被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是比较高的.
2.2策略的使用难度、常用性及效果分析
为了考察各策略的使用情况,对策略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及使用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均分低于3,说明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较低、使用常用性较高,使用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考察策略的使用情况,对各个策略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各等级人数分布进行χ2检验,发现各项的差异极其显著(见表4).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各策略的使用难度上,选择很好用或较好用的人数最多.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3.0%,共情78.8%,积极关注77.2%,尊重74.1%,真诚65.8%.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策略的使用难度不大.由从使用常用性上看,各策略中选择经常使用或有时使用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2.7%,共情77.5%,积极关注75.9%,尊重72.8%,真诚64.1%.表明,多数教师是较常使用这些策略的.从使用效果来看,选择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的人数是最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0.2%,共情77.8%,尊重73.4%,积极关注71.5%,真诚61.6%.表明,这些策略的使用效果较好.
2.3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和气质类型分析
为了考察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对各项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各个策略在学生性别适用上差异极其显著,多数教师认为这五个策略对男女生都适用.人数比例分别为:积极关注72.4%,热情69.8%,真诚69%,共情67.8%,尊重67.7%.而认为只适用于男生或女生的教师相对较少.总体看来,70%左右的教师认为这五个策略对男女生均适用.为了考察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对各项人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6.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差异极其显著.各个策略中,选择不确定适用于哪种气质类型的学生的教师人数最多.比例分别是:真诚30.6%,积极关注30.5%,共情29.3%,热情24.9%和尊重24.3%.而在四类气质类型的选项里,所选人数比从8.8%~29.0%分布不等.可见各个策略适用的气质类型范围是比较广的.
2.4策略的相关变量分析
由于影响教师的策略使用情况的人口学变量可能较多,因此,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变量因素(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进行比较分析.以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为自变量,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4×4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只显示交互作用显著的变量,下同).由表7可见,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三者在尊重使用难度上交互作用显著(F=1.829,P<0.05).以气质类型和教龄作为自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和教龄的教师,在尊重的使用难度上差异显著(F=3.274,P<0.05);初中和高中阶段,尊重的使用难度在这两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F=0.815,P>0.05;F=1.128,P>0.05).以年级和气质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气质类型)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
在真诚使用难度(F=3.749,P<0.01)、真诚使用常用性(F=4.532,P<0.001)、真诚使用效果(F=3.613,P<0.01)、共情使用难度(F=2.225,P<0.05)、共情使用常用性(F=2.275,P<0.05),积极关注的使用难度(F=2.705,P<0.05)和使用效果(F=3.642,P<0.01)上,年级和气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以气质类型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表9),结果显示: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真诚的使用难度(F=5.024,P<0.01)、常用性(F=7.948,P<0.001)和效果(F=8.022,P<0.001)、共情使用难度(F=5.026,P<0.01)、积极关注使用难度(F=3.032,P<0.05)及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F=3.813,P<0.05)上差异显著.初中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共情的使用常用性(F=3.390,P<0.05)和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F=3.651,P<0.05)上差异显著.高中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均大于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只显示差异显著,即P<0.05的结果):
(1)小学阶段,在真诚的使用难度上,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易使用真诚(P<0.05).在真诚使用常用性上,胆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的教师更多使用真诚(P<0.05);抑郁质的教师比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多地使用真诚(P<0.05).在真诚使用效果上,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使用真诚的效果更好(P<0.05).在共情使用难度上,胆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的教师更易使用共情(P<0.05);抑郁质的教师比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易使用共情(P<0.05).在积极关注的使用难度上,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的教师更易使用积极关注(P<0.05).
在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上,抑郁质教师比胆汁质和多血质教师使用积极关注的效果更好(P<0.05).(2)初中阶段,在共情的使用常用性上,胆汁质的教师比抑郁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多使用共情(P<0.05).在积极关注使用效果上,胆汁质教师比抑郁质和粘液质教师使用积极关注的效果更好(P<0.05).以年级和教龄为自变量,分别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教龄)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0.以教龄为自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表11),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在各策略的使用上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教龄的初中教师,热情的使用难度(F=4.351,P<0.01)、常用性(F=3.646,P<0.05)和效果(F=6.181,P<0.001),真诚的使用效果(F=3.886,P<0.01)上差异显著.
不同教龄的高中教师在真诚的使用效果(F=3.562,P<0.05)上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只显示差异显著,即P<0.05的结果):初中阶段,在热情使用难度上,教龄在第二阶段(教龄11~20年)的教师比第一阶段(教龄1~10年)的教师更易使用热情策略(P<0.05);在热情使用常用性上,第二阶段的教师比第一阶段的教师更多地使用热情(P<0.05);在热情使用效果上,第二和第三阶段(教龄21~30年)的教师比第一阶段的教师使用的效果更好(P<0.05);在真诚使用效果上,第二阶段的教师比第一阶段的教师效果更好(P<0.05).高中阶段,在真诚使用效果上,教龄第一阶段的教师比第二阶段的教师使用的效果更好(P<0.05)在热情使用难度(F=3.078,P<0.01)、使用常用性(F=2.702,P<0.05)和使用效果(F=3.556,P<0.01)、真诚的使用效果(F=4.113,P<0.001)上,年级和教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3讨论
3.1策略的有效性
教师对各个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评定反映了这个策略的有效性.结果可以看出,对这些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是比较高的,说明对各策略的定义以及举例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所整理出的热情、尊重、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五个策略是有效的.因此,可将它们纳入心理教育策略体系中,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这五个策略中,对共情的认同度是最高的,这可能与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共情的关注度较高、与此有关的研究较多有关,例如,张德山[7],柒文英[8]等从实践角度探索了对共情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罗跃嘉等对共情认知神经机制的回顾与研究[9],孙炳海等对观点采择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影响的研究等[10].这些可能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对共情的理解,以及对这一策略的认同度.而对于真诚策略,认同度是最低的,这可能与这一策略本身的抽象性有关.另外,有关真诚策略的研究也比较少.
3.2策略的可用性
教师对策略的使用难度、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评定反映了策略的可用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些策略操作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使用常用性是比较常用的,使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因此,这五个策略的可用性较高.具体来讲,对于热情策略、共情策略和积极关注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及使用效果的正向评定都达到了70%~80%左右.相对而言,真诚策略可用性较低,选择肯定的人数不到70%.而尊重策略的使用效果的评定也相对较低.这可能与策略本身的特点有关.热情、共情等策略都强调以情动人,直接唤醒情绪,因而可能较易被理解和认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容易操作.而尊重策略和真诚策略,虽然是备受关注和提倡的,但是相对来讲比较抽象,由于理性限制,对其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因此,可用性较低.教师尊重学生是维护学生人格和尊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11].很多教师也许有尊重学生或真诚对待学生的意识,但可能无法熟练地对学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可能不好操作,使用得较少,或未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真诚则要求教师丢掉教师或专家的面具,去与学生交流和对话.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可以体验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并能忠实地表达这种情感,但不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12].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教师权威观念影响下,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尊重学生或者敞开心扉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是较为不易的.积极关注则介于这两者之间,既要理性地认识到学生的积极面,又要通过感性的表达将关注传递给学生.从对策略可用性的结果看来,尚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策略的可用性持否定态度,例如,对于真诚策略,表示不好用的教师占13.0%;对于尊重策略,表示不常用的教师占14.3%等.这给出了一些启示:一方面,部分教师尚缺乏将策略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意识,有必要将这些策略推广到今后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提高教师使用策略的意识,来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教育同盟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各个策略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缺乏全面的了解,需要对这些策略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细化和规范化,使其便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3.3策略的适用性
各个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和学生气质类型的评定反映了这个策略的适用性.从结果来看,70%左右的教师认为各个策略对男女生都适用,占了绝大部分;从教师评定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结果来看,25%~30%的教师选择的不确定,占了较大比重.这可能说明,策略本身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某一气质类型的学生,只要情景合适,灵活运用,这五个策略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是适合的.同时也可看出,教师对这些策略的适用对象还比较模糊,尚未意识到这些策略的差异性.总体看来,这些策略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普适性较强.因此,教师可将这五个策略作为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在平常的教育实践工作中经常使用.
3.4策略的匹配性
策略的匹配性体现在不同特点的教师在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上的不同表现.(1)在尊重的使用难度这一维度上,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看来,在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和教龄的教师,在尊重的使用难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和高中阶段,尊重的使用难度在这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尊重策略的使用难度上,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不同,可能具有其特殊性,受到气质类型、教龄和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而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小学阶段,无论在真诚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或使用效果上,比起其他气质类型的教师,胆汁质的教师都较易使用、较常使用这一策略,并且效果也较好.
这可能与教师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同时也与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关.多血质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但缺乏耐心,粘液质的特点是有板有眼但不够感性,抑郁质的特点是敏感但多疑,而胆汁质的教师本身具有坦率、热情的特点.可见,胆汁质的特点极有利于教师经常使用与本身气质相符的真诚策略,再结合极具感染力的活泼外向的特点,易与同样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与其他三类气质的教师相比,胆汁质教师能够更易、更常且更好地使用真诚.可见,小学阶段,胆汁质的教师更擅长和适合使用真诚策略,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可以多加使用.在共情的使用难度上,抑郁质的教师比其他气质类型的教师更易使用.这可能是抑郁质的教师,本身具有敏感细心的特点,易于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而胆汁质的教师虽然热情感性,但易冲动暴躁,多血质的教师具有较大的外倾性,但感受性不高,粘液质的教师感受性较弱[13],这三种特点都不大符合共情策略对情感的体察与产生同理心的要求.同时,小学生理性认知发展还不够成熟,比较适合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敏锐易感的抑郁质的教师比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易使用共情.在积极关注的使用上,抑郁质教师观察细致、小心谨慎的特点,可能较易留意到学生身上被忽视的优点.胆汁质的教师多是精神振奋而较少沮丧[13],乐观开朗,较易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问题,因此,相对于活泼但缺乏耐心的多血质和冷静而刻板的粘液质[13],抑郁质和胆汁质的教师较容易使用积极关注.另外,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学生,或者需要被强化和激励的学生,如果意外地得到教师表扬和赞赏,也会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在行为上努力达到教师的期望.因此,抑郁质教师对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也较好.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见:小学阶段,抑郁质的教师更擅长使用共情和积极关注,教师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多加发挥.在初中阶段,在共情的使用常用性上,胆汁质的教师比抑郁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多使用共情.这可能是由于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教师需要从情感上入手来对其进行教育.而胆汁质的教师本身具有热情外向的特点,比起相对内向的抑郁质和情感深藏的粘液质教师,可能更多或习惯性地使用符合其气质特点的共情策略.可以看出,初中阶段,胆汁质教师比其他气质类型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共情.
(3)初中阶段,无论在热情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或使用效果上,第二阶段的教师都比第一阶段的教师更易、更常使用热情,并且效果也更好.
一方面可能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体验丰富多变,情绪也不稳定,较难了解其内心世界,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不适合从理性层面的说理教育,更适合从情感入手来引导;另一方面,可能是处于第一阶段的教师,工作经历较浅,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也还有待提高,而第二阶段的教师随着教龄增长,工作经验的增多,对学生心理能够更好地把握,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使用热情的难度较低,使用效果也更好.从中可见,初中阶段,教龄及随之增加的经验对热情策略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教龄较长的教师更擅长使用热情策略.高中阶段,在真诚使用效果上,第一阶段的教师比第二阶段的教师使用真诚策略的效果更好.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的教师压力较大,尤其是教龄相对较大的高二、高三教师.他们不仅要承担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重任,更要和学生一起面临严峻的高考和来自社会的期望[14].同时,这时期正是家中事务较多的时期,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为人父母的责任,大多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随着对新工作热情的消失以及对压力体验的逐渐加深,教师的情感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逐渐上升,容易产生职业倦怠[15],可能忽视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与学生代沟增大,因此使用真诚的效果较差.
另一方面,处于第一阶段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年龄较小,与学生代沟较少,容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因此,表达真诚的效果较好.这也说明了高中阶段,教龄对真诚策略具有影响.教龄较低的教师使用真诚策略的效果更好.另外也提示: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应该注意预防和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困扰学校发展、影响校园和谐的重要因素。因学生心理受挫,导致心理扭曲而酿成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的事,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但事实上,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什么学科也不会学好。相反,假如学生心态健康,对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因此,科任教师切不可忽视学生心理教育,不能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割裂开来。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
一、让学生在“听”中感悟情感,锻炼意志
众所周知,个体的认知需借助感官获得,认知的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听”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听”中悟情。教学《七律•长征》时,我利用多媒体一边在屏幕上展现红军战士艰难跋涉的画面,并配上红军战士面部、腿部的特写,再播放低沉而又凝重的音乐。我适时解说:“这就是长征。红军战士正是经历了如此的跋涉,历经了千难万阻与磨炼,才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伴随着庄重而又低沉的乐曲,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红军战士们充满了敬仰和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分析:大凡成大事者,必经历苦难。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才能懂得享受美好的生活。
二、让学生在“说”中释放情感,放松身心
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甚至变得扭曲的人,其性格大部分是内向的、孤僻的,遇到问题后不善于与人交流。因此,其内心的情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直至发生心理上的扭曲。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他们在课堂上想表达但没有机会表达,想抒发情感但无处抒发,就会变得苦闷、失落、抑郁、冷漠,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敢说、敢问、乐说的氛围,让学生养成畅所欲言、尽情倾诉的良好习惯,对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吐露自己的心声。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我问:“课文的题目是‘微笑着承受一切’,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桑兰是笑对人生的?”一位学生说:“她非常坚强,当她得知自己受重伤后,竟然没有掉一滴眼泪。”另一位学生说:“她非常乐观,在医生给他进行治疗时,她还能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还有的学生说:“她非常勇敢,始终面带微笑,勇于承受一切。”针对学生们的大胆发言,我因势利导:“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是经过积极思考的,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老师为大家的精彩发言而感到骄傲。”通过这样的激励与引导,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能够造就完美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书香,多读书、会品书。
1.多读书,读好书
优秀的书籍,对于读者良好个性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的坚强、诚实、执著;《简爱》中主人公的乐观、自信、富有理想,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历史书籍,我们的祖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或隐忍待发,或高歌猛进,或努力拼搏,或小肚鸡肠这些历史画卷中的形形色色的角色,给我们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了借鉴。
2.巧读书,会读书
如何才是“会读书”?即要能读出文章的“情”,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升华为自己的情感。教材提供的是无声的语言,通过诵读才能将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富有情感、抑扬顿挫、全身心地朗读,用真情牵引学生的思绪,用真情激荡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对美文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引起自身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自己明辨事理、感悟人生。
四、让学生在“写”中直抒胸臆,展露情感
人的心理问题大都表现为最初的孤僻、沉闷、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当其内心的情感长期得不到释放,一旦遇到导火索,就容易爆发,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尽情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想。当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宣泄后,他们自己也会有如释负重的感觉,而且教师从学生的字里行间获取了信息之后,可以有效及时地给予疏导。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后,我布置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了赞美、讴歌,但其中一位学生却表达了“我没有母爱”的意思,而且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母亲的冷漠态度。我与他多次交流和疏导,终于消除了他心中的阴霾,让他学会感恩,学会理解,也懂得了如何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学生的心理教育绝不单纯是心理辅导员的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性情得以陶冶、心智得以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著。
一、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及其特点
1、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心理教育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挖掘人的心理潜能,提升人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既能适应社会,又养成具有批判性、创新性、建设性等特点,不仅追求自身的心理健康,还要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中小学心理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体验性和活动性。
2、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点
价值导向性。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针政策对心理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任何想让心理教育独立于教育之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人的心理事实的建构是社会过程的产物,不存在一个超时间、超文化、超历史的人的内在本质,所谓人的内在本质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代的认识论建构,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个体的态度、行动及价值观等是社会的规则系统的内化,社会规则系统界定了个体思维和行动的所有可能的形式。学生是在与特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来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和行为规范。
体验性。所谓体验通常是指带有本体论意义的一种生命活动,它是在个体感受、理解事物的基础上生成意义的过程。对个体而言,体验的过程就是个体心理事实的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教育具有体验性。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创建宽松、和谐、合作的环境,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及心理、行为技能等知识,更能在活动中去真实感受、理解,充分体验,在体验中建构自己完善的心理生活。活动性。人的心理发展与其参与现实活动的程度紧密相关,只有通过活动才能把个体置于一定生活空间,实现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也只有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养成与提高,只有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才得以实现。科学地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心理生活提供有利的外部资源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情境,是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责任。
二、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心理不健康不能算是全面发展。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可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抓好心理教育已是实现整个教育目标不可若缺的重要环节。
2、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应实施教育已成为世人共识,但如何实施深化素质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心理素质是学生的深层品质,涉及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心理素质还将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介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中小学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层次教育活动。
3、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时代要求形成了较大反差。首先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弱化。主要表现在自知力、意志力、自控力、学习力、适应力较差。再就是个别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偏常。如多疑、嫉妒、敌意、欺骗;心理问题躯体化,兴趣丧失,精力缺乏,分心,记忆和思考困难,社会适应严重不良等等。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和不可忽视的。
三、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主要模式
根据中小学的具体特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其重点应在学校,学校是受教者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搞好学校心理教育的大环境,能有效地潜移默化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对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开展心理教育,应有以下主要模式:
1、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
心理辅导中心是一个为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并提供各种服务的校内机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承担整个学校心理教育任务,是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机构和执行机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它的心理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中心直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以帮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比如对将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以提高其考试的心理素质,战胜焦虑的困扰。当然,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尤其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除了当面进行辅导外也可进行网络辅导。“网络辅导”,即仅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不必和学生见面。这种辅导的方式,是通过电子邮件、QQ及E话通文字或语音聊天、BBS论坛和微博等网络方式进行双向的、文字或语音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一对一的个别教育。“网络辅导员”通过所掌握的中小学生心理最常见的问题,诸如早爱、长相缺陷、学业、人际关系之类的问题,给予学生个别的辅导。
(2)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教育课旨在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能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3)进行专题讲座。对儿童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冲突与心理问题,可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如,刚入学的新生可举办“学会适应环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等专题讲座。针对学习不良、考试焦虑及厌学情绪的学生,可举办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策略与考前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可举办性教育与性心理知识系列讲座;面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升学与克服考试焦虑等方面的讲座。
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以提高其心理技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做到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新型的学科教学主张的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师生共同开发的“体验性的学科教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关注自身体验,内化社会规则,从而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并用内化的社会规则指导自己的交往行动。这给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心灵、优化个性提供良好的条件。但这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科学地设计学科心理目标,能通过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也能判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能及时解决问题。
(2)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新型的学习模式是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愉悦性为宗旨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作为主要形式。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要树立良好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学校中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
(3)营造良好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课堂气氛主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包括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能激发和维持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学生的自制耐心;有利于学生降低焦虑、应激水平,陶冶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快的学习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的重要途径。因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4)教学评价体系要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在内容上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不是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这不仅扼杀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和迁移、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等。因此,要建立内容多元化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中尊重个体差异,给予积极评价,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
总之,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探索现代学校心理教育模式,是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是每一个学生主体获得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尝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试点班取得经验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校开设。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伙伴交往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同时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理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自助———助人,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课堂。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结合贵州毕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艰苦的环境下所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也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心理辅导员,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