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

时间:2022-05-29 03:34:21

导语:在中国体育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分析

论文摘要:以社会转型期革新视角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回顾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查找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在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通过对2003年课程方案与以往的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1997方案为73.0:27.0,2003年方案中二者的比例为63.3:36.7,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提高了约1O个百分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任意选修课的学时上。增长的幅度较大,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7%,比原来的提高了15个百分点(表2);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术科所占的学时数越来越少.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比例经过5次调整,总体趋势是学科类学时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而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学科类学时与术科类学时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5.7:34.3,是5次调整中幅度变化最大的调整,术科必修课总时数减少得相当快.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2003年新方案中主干课程体现出人文化、领域化、拓展化、多样化、科学化等特征,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建设.

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4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纵观我国5套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培养目标从体育教师培养的单一目标拓展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元目标,实现了“专才”培养模式向“通才”与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面的拓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2003年新方案是对过去4套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时代特征,但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理念还处在理论层面,新课程方案只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使新课程方案落到实处,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程实施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因此,必须认真研读新方案,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研究制订实施计划与实施方案,并科学地修订教学计划,使新方案得以正确地贯彻和实施.在新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面向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文化新成果;注意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加强课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强调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调整课程目标和要求,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增强适应能力,增加选修课程门类及自由度.在新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要根据21世纪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能在各类学校从事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对于学生,算机能力的培养.注意厚基础和广适应,设置更多方向和课程,强调创新、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选修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健康教育,重视外语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注意厚基础和广适应,设置更多方向和课程,强调创新、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选修课时和选修自由度,保证运动技术能力的一专多能.培养学生成为“技术有特长,知识能更新,创新能力强,奉献精神好,团队合作佳,研究有能力”的新一代体育教育工作者.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研究

摘要: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体育教师是在各级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是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知识分了的一部分,被誉为培养健壮体魄的建设者,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建筑师,研究与分析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总结过去我国教师教育的得失,对于更好地保证体育师范教育的有序进行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范教育;历史

教育一词自古就有之,《说文解字》上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之善也。”合在一起“教育”可以理解为上一代为了下一代的“善”而进行的培养。“教育”在经历了我国古代的科举教育发展到了风靡一时的“应试教育”再到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英语中的教育一词为Education,是由拉丁语Eduiere,演化而来,这个单词本身就有“引出”的意思,这也反应了西方教育的一大特点,即注重启发学生。

哲学上讲人的两大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更好的完成这两大任务就必须经过教育。在原始社会最初的(广义)教育活动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进行的向后人传授一些生产、生活经验和技能,即“长者为师”、“智者为师”,没有专门的人来当教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然而,古代乃至中世纪的学校基本上是从属于官府和教会的,虽然也有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但教师需求量很小,故不需要也不存在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

师范教育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中世纪后期,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后,城市和近代工业的兴起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使得普及初等教育成为一种实际需要在欧洲被首先提出并付诸实施,由此冲破了以往学校教育的格局,出现了现代学校。现代学校的出现及教育规模的扩大要求建立专门机构来培养教师。

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体育教师的教育属于教师教育的大范畴。在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反应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

体育活动属于人的一种天性,特别是少年儿童更是对体育活动“情有独钟”,为了让少年儿童更好的从事体育活动,就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教师的存在,以更好的教导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从小就养成锻炼的习惯,为将来更好的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打下身体基础,因此,有必要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教师,从而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受到关注。

一、建国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

虽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1987年的上海南洋公学,但师范教育制度在学制上得以认可却在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奏定学堂章程》的前身是《钦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掌管学政的大臣张百熙与1902年制定的,时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于学校系统的文件,1903年张之洞奉命入京主持制定新学制,并同张百熙等人一起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制定出《奏定学堂章程》于光绪29年开始执行。这一学制纵向分为三段七级,三段分别为初等教育段(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段(中学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学堂、分科大学、通儒院)其中规定: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高等小学堂学制也是5年,中等学堂5年,高等学堂3年。从横向看《奏定学堂章程》将中等教育阶段分为普通学堂、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并且在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分科大学堂中还有优级师范学堂。《奏定学堂章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并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并规定师范学堂的学生不用交纳学费,从而使更多家境贫寒的学生也能够上高等学堂,这有利于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的、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为今后师范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使得新式学堂迅速发展,学生逐年增多。如小学人数1902年仅有859人,1903年达22866人,1904年达85213人,到1909年已有1469412人。到1912年全国已有各级学堂8万余所,其中小学8631所,中学832所,高等学堂122所,学生总数达2933387人。由于清政府当时正处在内忧外困“水深火热”的境地,迫切需要“富国强兵”,因此,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主要是“兵操”教育,体育教师也多由军队中的教官担任。1906年清政府通令各省在省城师范学堂设立体操专修科,教授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法等,以培养小学体育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纷纷成立了短期体操专修科。如大通师范学院(1905)、四川体育专门学堂(1906)、成都体育学堂(1907)、中国体操学校(1907)、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体操科(1908)、重庆体育学堂(1908)、中国体操学堂(1908)中国女子体操学堂(1908)、体育干事训练班(1908)等。这一做法时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更加正规化,开创了以较规范的专门培养机构培养专业体育教师的先河。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原来的“兵操体育”改为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世纪40年代初颁布了《修订师范学院体育系、科必修和选修课科目表》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新中国体育教师的教育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951年8月在《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指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乃是保证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教育部还规定,从小学一年级起到大学二年级都要必修体育课,每周2学时。为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体育教师教育也受到很高重视,1952年11月,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成立(上海体育学院)以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到1957年前已设立的6所体育学院(上海、北京、西安、武汉、沈阳和成都六所体委直属的体育学院),在“”时期,体育院系也有较快发展,体育学院已达到18所,并新建体育专科学校6所,师范学院的体育系科也达17所。1966年“”开始,体育院系与其他高校系科一样受到很大冲击。1976结束后,高等教育得以全面恢复。

结束语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体育教师是在各级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是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知识分了的一部分,被誉为培养健壮体魄的建设者,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建筑师,我国进行体育教师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百年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但无论如何需要我国继续做好师范学院中体育教师的教育工作,来更好地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进行。(作者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摘要:新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1阶段(1949~1990年)强调“培训”,关注体育教师数量的增加;第2阶段(1991~2008年)强调“学习”,关注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第3阶段(2009年至今)强调“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发展观的体育教师教育凸显了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被理论浸润的日常化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60-06

20世纪末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处在激变期。各种新观念、新理论次第登场,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断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推进也对体育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在20世纪90年生了从培训观到学习观的转变。近两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逐渐表现出了关注教师主体,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向。

通过对建国以来体育教师教育演进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力求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1 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核心理念的演进

1.1 培训观(1949~1990年):关注量的增加与学历结构改善

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教师发展的主要矛盾,教师教育以数量增加和学历补偿为重点。

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体育师资非常缺乏,全国体育学校和系科在校学生总数只有282人[1],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国家开始筹划建立体育教师的培养体系,先后成立了上海、北京、武汉等6所体育学院,并调整了其它高等学校的体育系科。其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前,为了推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正规化,以教学大纲与教材教法为核心内容的体育培训班逐渐开展起来(见表1)。

2)高等体育院、系组织函授与教师进修

3)体育教学研究机构

4)教学研讨与评估 通过系统学习与进修,使体育教师获取任职资格,完成学历达标;举办培训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将观摩学习、检查评估、交流研讨结合起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977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除积极办好各级师范学校以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尽快建立健全省、地、县、社()和学校的师资培训网,大量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了学习培训。

在1986年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小学、初中和高中体育教师分别要达到中师、体育专业专科、体育专业本科的毕业程度,并提出了培养体育师资的要求和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系列措施。该“意见”还指出,到20世纪末,全国约需培养、补充小学专职体育教师10万名、兼职体育教师10万名;初中体育教师30万名;高中体育教师7万名。

1986年10月,国家教委体卫司印发的《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点改革方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师资职前教育逐步步入正轨,为今后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函授教育蓬勃发展,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学历提升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1987年召开的“教育学院系统体育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明确了教育学院体育系、科(室)担负的培训任务,即短期内帮助体育教师实现“胜任教学”和“学历达标”,长远看是通过在职教育,实现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提高。

总之,关注体育教师量的增加与教师学历结构改善的培训工作,以应对体育师资量少质低的困难局面,是这一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显著特征。

1.2 学习观(1991~2008年):关注观念更新与质量提高

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教师教育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 年召开的第5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从“以规模数量发展为特征”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核心”发展时期,再次突出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紧迫性。

对体育教师教育而言,一方面对职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1997年在上海师大举办了首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以比赛的形式检查体育师资职前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由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

1998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1999年,教育部实施“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开始进行国家级的体育教师脱产培训。之后,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二级培训。园丁工程计划的实施对转变体育教师观念、促进中小学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园丁工程之后,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逐渐增多[3]。

2002年2月,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对“教师教育”做了完整解释:“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统称。”随后,以“学习观”统领、以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完整体育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并通过修订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举办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以及实施西部地区农村中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等形式强化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见表2)。

.3 发展观(2009年至今):关注综合素质提高与专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进入转型和变革的时期,一些新兴的话语和论述不断涌现出来,如反思、实践、对话、经验、建构、合作等,这种话语的出现反映的是国际教师教育范式的变化,即对教师主体的尊重和专业发展的重视[4]。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浅议现代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 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教学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文中从两个大方面加以研究和分析,提出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

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切优良的品质,他的世界观、道德水平等对教学都有重要意义,没有这些个别特性就不能顺利进行工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水平就可以代替教学能力。它们还只是发挥教学能力的条件。此外,智力、情感、意志及文学修养等特性都只能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学真正获得成功的关键则是教师的能力,而教学能力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教学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性,是一种内涵广阔的永恒变量

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因而教学能力也就不可能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性。同时,教学具有典型的社会性,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产生差异,这就历史性地决定了教学能力也是一个永恒的变量,它应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增减其内涵。提高教学能力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具体的工作。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步,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教材,量体裁衣地进行备课;也只有在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符合实际地选择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制定出实实在在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措施,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和钻研教材的能力。处理和钻研教材的能力是教师备课的第二步,也是编写教案和选编资料的关键,更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那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存在的缺陷,思想实际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好教学过程的详和略、先和后、讲练的顺序及教材的增删取舍;拟定出预习、复习、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是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一个人即使教同一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也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法的选择能力一样,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它主要包括课堂组织常规、课堂应变策略、调整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等四个方面。要求教师除具备课堂组织管理常规能力外,必须具备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地驾驭课堂和积极地动员学生投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说上述四个方面是教学成功的保证,那么语言表达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支柱。教学语言的总体要求是:确切、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同时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

(六)练习的布置、批改及学习辅导能力。教师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前的备课、课堂的授课,它还涉及到课后的练习的布置、批改及课后的学习辅导,因为它们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不辅以一定量的练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得不到强化;教师不批阅学生的练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就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就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强化的内容进行强化,更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七)测试能力。目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牢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测试。由于体育的特性,体育教师做测试是应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二、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是培养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动力,也是自己不断要求进取的出发点。体育教师要安心本职工作,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加上对体育功能、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增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业务提高,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二)加强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在教学中,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而示范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自身基本运动能力极为重要。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自身基本技术机能的提高,并保持较好的身体素质。力求给学生做出规范、优美的动作示范,加深学生学习动作的直观表象。

(三)加强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基本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只有加强自身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体育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的学科,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教师的作用决不是领着学生蹦蹦跳跳,而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的教育。因此,只有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掌握好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能力。

(四)加强体育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体育竞赛是推动群众活动的重要手段,对体育教学也起着促进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是体育教师的工作之一。因此,应努力培养、提高体育竞赛的组织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的学习和研究,还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竞赛知识、竞赛编排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最优化,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构成教学能力的各种因素之间,它们不是并列递进的线型结构,而是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只有发挥立体结构的作用,体育教学能力才能得以展现。也只有培养,提高各种基本能力因素后,才可能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社会所需人才。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哨子的运用技能

摘 要 一个小小的哨子如何在课堂中巧妙使用也是一门艺术,它既可以提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又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哨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技巧等方面的总结与探索,旨在帮助体育教师能够正确、熟练的使用哨子。

关键词 哨子 体育教学 运用技巧

哨子虽说是一件小而不起眼的体育用品,但它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中与体育教师形影不离、联系密切,可谓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哨声具有非口头语言所能表达的语言功能,是在体育教学中变化、传递信息的好方法,被称为体育教师的第二职业语言。哨子在集合整队、队列操练、组织比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哨声所代表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有经验教师的哨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一、哨子的种类

哨子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划分标准其种类也不相同:按哨子有无核分为有核哨、无核哨;按哨音所包含的单音数目分为单音哨、双音哨和三音哨;按哨子的制作材料分为金属哨、塑料哨和焦木哨;还可以按哨子的样式等分类。

二、哨子的吹法

鸣哨时,首先将哨嘴放入口中,用上、下切牙咬住哨嘴上下凸缘的内侧,松紧度以鸣哨时哨子不被气流从上下牙齿间吹脱为宜,舌尖稍用力堵住哨口,上下嘴唇包紧哨的颈部,谨防漏气,胸腹部肌肉用力收缩,使胸腔内的压力增大,同时,鼻腔闭气,口腔两侧肌肉紧缩,形成向外吹起之势。然后舌尖突然后缩打开哨口,使气流进入哨中。吹响哨子,哨声的强弱,音量的大小由吹起的力量确定。无论哨音的长短,都需要底气足,用舌尖抵住哨口,瞬间发气,否则容易形成“漏气”,哨音不清晰,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哨声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哨声丰富了教育语言。学生听了不仅由不同的音感产生心理反应,从而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而且显示了哨声的能动作用,使声音清脆、响亮、肯定、有力。通过哨声传递教师的命令和指示,把信息传递给学生,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练习,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二)哨声的短促、响亮的声响和音频迅速发出来,即加快了条件反射的作用,而且赢得了教学指导时机,从而加大教学的密度和强度,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指挥跑步分组轮换或教师位置处于逆风位置发令以及长距离投掷时,采用哨声指挥,既能够保护教师的口腔卫生,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进行锻炼。

(四)通过哨声对某些动作技术给予指令信号时,使大脑皮层受到哨声的刺激形成运动条件反射,加深了对动作结构与节奏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针对学生跳远接近踏板时,降低跑速的毛病,为了强化学生的起跳意识,教师在线与学生起跳前的瞬间,“笛——!”的一声给予其信号刺激。

四、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哨声

(一)哨声应体现权威性和明确性。应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哨声有快速和绝对服从的反应,把哨声当作老师的某种命令,如行动的开始、练习的停止、队伍的召集等。

(二)应培养学生对教师哨声的快速、绝对服从的反应。

(三)哨声应有规律性、必要性,随便滥用哨声将淡漠学生对哨声的反应,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四)运用哨子要掌握好音量大小、快慢、时机等技巧。哨声的强弱、长短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和人的生理、心理机制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其规律。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哨音,教学任务、内容不同,选择不一样的哨音。体育课堂上常用的哨声组合技巧有:“笛——!”,尖长一声,表示某动作或片断的开始;“笛笛!”,短促两声,表示提醒或引起学生注意;“笛——!”(声音由高到低),悠缓一声,表示动作的片断结束或暂停;“笛笛——!”(声音由低到高),表示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警告、制止或指正:“笛笛笛——笛!”,表示紧急集合;“笛笛!”(声音由低到高再转低),表示小组的练习进行轮换等。

体育教师应在哨声方面展现才华和能力,提高哨声的技艺,即要经常练习吹哨子,使哨声振动灵活,控制自如,有节奏感,又要使哨声动听悦耳,做到“声中有情”,增添哨音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试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提出来,为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学校体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思想觉悟高、身体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全面的体育教师的勤劳工作。怎样才能近快适应工作环境,搞好本质工作,使自己的成为一名称职而优秀的体育教师,是每位初为人师者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都应有所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身心健康 教学活动 人际关系

一、热爱并抓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自己选择了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特别是新体育教师,从入职开始,应尽快进行心态和角色的转化,即,由高校毕业生转变为职业教师。但,由于目前社会竞争心理和沟通障碍,新教师工作态度有时还不够积极,缺乏主动意识。在“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体育教师要尽快摆脱一些不利于教学活动因素的影响,树立起良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信念。明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消除那种体育是“副课”“小三门”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同时,在学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敢于正视、揭露、批判发展中的不足。青年教师,任重道远,一定要 “爱一行,专一行”,把良好的体育教学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生活中去。

其次,体育课多数时间在室外进行,它是以人体实践活动为表现形式的脑力与体力的活动过程。因此体育实际上是一门最具体、最现实、最地道的科学。如何搞好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是每个初为人师者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仅靠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上岗前的短暂实习所得的一些经验来从事自己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意经下几点:

第一,青年教师应虚心地老教师请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搞好体育组织教学与各项活动,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片面性与被动性。

第二,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强化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青年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和钻研体育教材,进一步抓住教材灵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创新。

第三,青年体育教师应带头搞好课外体育活动。素质教育的目标,仅靠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课外活动弥补和完善。青年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的特长和才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气氛。

二、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到

(一)同事间的人际关系。走出高校的大门,每位初为人师者,都怀着美好的憧憬,设计着宏伟的蓝图,立志大干一番。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与自己的设想相差很远,从而怨声载道。由于体育工作者大都性格比较直爽,敢说敢当,解决问题的观点和出发点与众不同,常会由于某些事情的细节问题造成同事间情感的隔离,给工作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麻烦。要想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谦虚诚实。初为人师者无论在教学经验方面还是生活处事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所疑难就得向他人虚心请教,相信自己的长处在不断的工作中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应逐步发展和完善自我。再者,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先去尊重和接受他人。

第二,要讲原则。必须以教师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搞个人主义和团伙主义。

第三,要人人平等,以诚相待。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雇员,都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

第四,工作上一定细心认真。由于多数教师、同学,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规程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自己工作不细心常会引起一些争执。再者,体育教学如不细心认真,就会造成学生休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师生间的关系。教学相长,是与融洽的师生关系分不开的。由于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以凶狠、简单粗暴、不易接近的形象而存在。从而无形中造成师生情感的隔阂。青年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主动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一个认可的微笑,一声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手势,均能化解学生心头疑云。

(三)社会与体育各界人士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事业的腾飞,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师除搞好学校体育工作之余,应常跟学生家长、体育爱好者、上级主管部门、社会群体、企事业单位等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体育教师要戒骄戒躁,更不能华而不实。以高强的业务能力和精湛技术水平赢得他们的好评和认可。如:常跟学生的家长接触,向他们讲解一些学生身体发育特点、锻炼身体的方法、营养及卫生常识,要求他们督促学生坚持有易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再如,体育教师常跟兄弟学校的同行相互交流经验,引进他们先进的体育管理制度、教学经验、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等,并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认真学习,自我完善

学海无涯,满足于现状在当今社会已难以立足。初为人师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同时,教学活动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复钻研,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得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一些非专业的知识,来弥补自己因专业训练而耽误了的学业。

总之,初为人师,不但要有拼搏的精神,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探索的意识,这样自己的事业必将有成。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分析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工作量与待遇、科研能力、工作满意度调查和分析,说明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西安市 高校 体育教师

一、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它是在社会分工、职业分化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职业,是指一群人经过长时间的“学科”与“教育”的双重训练而掌握高深的知识技能,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专门性职业。而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具有运动技能,还要具有深厚的教育学知识,完全符合教师专业的标准。因此体育教师是指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人,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专业理念,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专业性的知识支持。如今,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领下,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体育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所以一个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是否合理完善,体育教师的水平是否能满足现代社会条件下学生的需要,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教学效果,影响学校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西安市的高校体育教师。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起着重要的指挥和导向作用,所以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劣、学历和职称结构、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年龄和性别结构、数量的多少、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等,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程度与水平,对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段上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它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智力和创造力以及我们这支队伍的活力和兴旺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创造力。从调查情况来看,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31.7%,31一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61.5%,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6.8%。以上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占到教师的75%左右,并且呈现随教师年龄增大而人数减少的趋势。这一年龄结构还比较合理。可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思想敏锐、教学观念先进、接受能力强和中年教师的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作用。

(二)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不同性别教师的构成比例,是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中男教师占81.5%,女教师占18.5%,男教师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教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用人单位对女教师存有偏见,她们在组织体育教学、带队训练等方面比不上男教师;另外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女体育教师流失、改行的现象比较严重;再者体育院校对女生的招生比例偏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女体育教师师资的不足。

(三)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

学历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学历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种学历层次教师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它从总体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既反映师资队伍的基础现状,也预示着教师队伍的潜在能力和发展前途。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也比较合理,硕士学历为65.8%,、博士学历和本科学历各占27.0%和8.2%。

(四)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教师职称结构是指教师讲师、副教授、正教授的比例,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被调查的教师中,正教授比例为14%,副教授人数占34.5%,讲师人数占51.5%,,根据专家建议,高校正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合理比例应接近于1:2:4。显然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低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高。

(五)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待遇

教师工作量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活动所付出的劳动总量。从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作量主要反映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体育教师的工作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付出,用日晒雨淋、呕心沥血来形容他们的工作是一点也不过分。调查显示周工作量少于8学时的占10.4%,8一12学时的占39.8%,13一16学时的占35.6%,17一20学时的占9.9%,20学时以上的占4.3%。加上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等工作量,那么高校体育教师每周的工作量平均达到20学时左右,从这些数字看出,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总体是比较大的。但仅有25.5%的教师收入在4500元以上,38.5%在4000一4500元之间,33.5%在3000一4000元,12.3%在3000元以下。据一些教师反应,与文化课老师相比,体育教师的待遇更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相当严重。

(六)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进行科研活动是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体育学科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超过 95%的体育教师发表过论文,其中发表1一3篇论文的占69%,只有26%的体育教师在4篇或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师的文章一般都是在市级、校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很少有在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可见论文的质量普遍较低,这一现象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总体科研能力低下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七)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度是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还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成分。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工作的积极性就高;相反,工作满意度水平较低,工作的积极性就相对较低。在被调查的高校体育教师中,有32.5%的教师比较满意,有34.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22.7%的教师不满意,只有10.0%的教师很满意。在访谈中了解到,有大部分体育教师表示,若有机会愿意转行。说明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是太高,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应引起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四、建议

(一)提高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要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师资到高校体育师资的队伍中来,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积极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并且充分调动现有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组织和导向作用。

(二)增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与科研的整体实力。注重和鼓励教师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升,重点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师。增加科研投入,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承担科研项目,保证科研时间,形成一个重视科研、精于科研的教师队伍。

(三)积极改善教师综合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制订切实可行的进修计划,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全面进修培训。改善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条件,扩大申报和建立国家、省部级的体育学科和各类体育基地,逐步培养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四)积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生活条件。提高体育教师的收入,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师住房条件,完善面向体育教师的各种保险保障制度,切实帮助体育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体育教师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努力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同时,也应该从各个方面满足体育教师的必须需求。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中职体育教师如何运用批评艺术

摘要: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纷纷扩招,而大部分的生源往往是各个中学的“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 没有经历过什么体力活,在体育课的耐力、体能训练中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受不了,体质普遍较差。并且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又较为幼稚,存在着种种缺点,也可能犯错误。体育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提高境界,与学生和睦相处,较好地完成现代体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师 讲究 批评艺术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对学生批评不讲究艺术,因而效果不理想,有的还留下“后遗症”。相反,凡是批评教育讲究艺术的,不但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而且能真正达到弄清思想,改正错误,调动积极性的目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何况是孩子,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心态放正,才能提高境界,较好地完成现代体育教学任务。由于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我们要经常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表扬和批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形为习惯。表扬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而批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所以一惯的、轻易的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喊声很高,这样一来,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课堂在室外,不像在室内关着的,学生室外运动,作为体育老师强调了又强调注意安全,害怕学生有身体方面意外发生。但面对生活在蜜罐中的学生“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没有警世箴言,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所以体育课上教师也难免要批评学生,为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起到师生和睦相处,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首先要区分批评的对象

体育教师常对体育骨干、班干部、面容较好的学生以及因自己有交情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心“照顾”,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不仅会在其他学生中引起怨恨,产生看不起教师的情绪,而且爱“照顾”的学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缺点,易产生自私自负,不关心集体等毛病。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随便,结果反而害了他们。因此,不论是“双差生”还是“三好生”,出现错误时,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处理。但要针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性别,在方式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二、其次要掌握批评的尺寸

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首先就要明确行为准则与判断原则,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组织纪律方面以《体育课课堂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比较合适。同时注意某些不成文的,没有具体形式的规范,它是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通过不同性格的和 协及时代特点所形成的自觉习惯,它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约束力。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还要杜绝提出要求却又不严格执行,或提出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过严的要求。

三、再次是批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实质上是把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分析,渐次引导,最后使学生分 辩是非,提高认识。学生受批评时往往带有防御抵抗、惶惑不安、羞怯紧张等消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启发性教育,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内部蕴藏的动力,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强词夺理,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批评的语言力求准确,富有逻辑性。体育教学的复杂多变,要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选择准确规范的字眼,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手势,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用些粗鲁、生硬、讥讽的 语言和表情,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平时注意现代生活用语和科学的 外来语,以及民间谚语、歇后语,经锤炼、选择、积累,日益完善自己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学一点逻辑学,在批评时便可抓住问题的关键,语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理,无可争辩。切忌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文理不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四、恰当应用暗示和预先告诫的批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批评的对象模糊不清,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

这种方法适合于学生有错误和不良的苗头,比如:练习中怕吃苦好偷懒,测验中想弄虚作假,比赛中采取不当手段等等错误的行为和预兆,针对这些可用暗示和预警的批评方式,向当事人及时提出批评和忠告。它既能起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

五、先表扬后批评

当教师看到学生的错误时,为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批评前,教师先表扬学生在其它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出的优点,当然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然后再批评学生当前存在的缺点错误,希望学生改正。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平时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不同的闪光点去表扬和激励学生,这种表扬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先得到良好的积极的心态,为接受后面的批评作铺垫和准备。

说实在的,从教二十五余年,当教师是一种良心活,让我深感关心、尊重、信任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总之,体育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抓住批评的良好时机。一般在错误的苗头刚出现时,就要及时处理。显示批评的艺术性,用批评教育的机智巧妙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刍议体育教师的性格对教学的影响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至关重要,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改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融洽和谐的教学关系离不开教师的良好性格,教师性格良好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性格;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1.独立的性格特征

首先,教师应该拥有独立的性格,有了这种性格,教师就能独立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管遇到任何问题,他们都能运筹帷幄,果断地作出决定并解决问题。不管身处何种境况,他们从不慌乱,即使在困难和紧迫的状况下,他们也不委曲求全,而是临危不乱,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

人是实施教育的对象,而做人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怀揣一颗豁达的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如春风一般温暖,并意气风发,热情洋溢,和蔼可亲,才能与人和平共处,并给人以温馨和热情,才能影响学生;与之相反,如果教师总是悲观忧郁,缺少同情心,那么学生就会离教师渐行渐远,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基于这种情况,很难教育好学生,而且教师内心也是非常苦闷的。

3.耐心细致、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

在塑造人的灵魂时,要有耐心和信心,它是一项非常艰辛细微的工作。唯有性格缜密才能肩起重任,通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体育教师的性格对教学的影响

1.现实态度的影响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人对现实态度体系的个别特点。其中像对待社会、集体、劳动、工作、学习、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等属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性格特征都归类于这种性格特征。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管是有无同情心、公正无私、待人真诚、有礼貌,还是粗鲁、虚伪、暴躁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如果某教师因为有特殊原因而一时恼怒发了脾气,那么不能就此认定这个教师性格粗暴,一般来说,个体性格特征就是指经常性、习惯性的性格表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他会根据教师经常性的、习惯性的态度行为而判断和感受教师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会耳濡目染地受到教师对待他人态度及方式的熏陶和影响,由此形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同样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教师。在对待他人态度上,如果两位教师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他们的教学效果也必定会大相径庭。

2.意志特征的影响

所谓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时,在调节方式和水平这两方面所具有的个人特点。通常情况下,在室外进行体育教学的时间较长,因此,外界的一些干扰因素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课堂教学期间,也可能会由于学生或教师的某些原因而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在体育教学期间,学生和教师会经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事故的出现。面对这些突发状况,体育教师能否通过坚强的意志掌控自身行为,并及时地对这些突发状况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确保整个教学秩序不发生混乱,会对整个教学活动及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3.情绪特征的影响

所谓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情绪活动在强度、持久性和稳定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一些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可能在体育教学期间因某些方面的刺激而导致情绪反应过于激烈,而受强烈情绪影响,在此期间的所有活动都会被其左右,从而使该教师出现较为明显的失控情况。比如,某一教师在上课前由于某件事情与同事发生争吵,通过他人的劝阻,再加上马上要上课而暂时停止争吵,但其情绪受此事件影响波动较大,从而使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讲话语调、面部表情以及示范动作等与平时教学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情绪也随之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极为低下。

4.理智特征的影响

所谓性格的理智特征指的是人在感知、想象、思维和记忆等认知方面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教师具有较强的记忆持续能力,而在记忆力转换方面的能力较弱;有的教师在想象方面具有一定的狭窄性,不擅长发现并提出问题,更有甚者会出现回避问题的现象,只会利用现成的答案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同现代体育知识及发展理念相脱节,同那些追求主动记忆、敢于大胆想象、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相比,在体育教学方式及主导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明显不同。

体育教师的性格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这既包括正面的影响,也不乏负面影响的存在。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期间始终以良好的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活动,尽最大努力克制不利于教学的性格特征。不过,性格上的磨炼并不是短时间的行为,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会取得良好成效。为了确保个性化教学,体育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性格特征之外,还应具备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

【摘要】学校要发展,教师、学生都需要发展,这就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有序、合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文化学习,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完善的教师教学体系,更好地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

【关键词】体育工作 教师素质 观念 教学方法

学校要发展,教师、学生都需要发展,这就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有序、合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保证教学质量。近几年来,体育教师在迎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很多教师自身素质低下;其次是自身身体、心理等原因,不能正常的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示范动作和训练负荷;再就是思想保守,教学方法守旧,缺少创新意识。这些都是现代体育教师要发展的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文化学习,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完善的教师教学体系,更好地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

1.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也是体育工作的研究者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基础。体育教师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政治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

1.1 知识素质。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是由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的对象、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结构由基础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组成。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完善和充实自己;更要掌握体育的专业知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和训练服务;了解、掌握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时了解时事的变化和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更好的为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

1.2 政治道德素质。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应该及时掌握当前政治的不断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同时还要建立较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以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促进者,在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师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1.3 能力素质。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灵活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进行训练和组织竞赛活动的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力素质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独特的能力,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表演者更是体育赛场上的组织、策划者,同时还是科学研究的实践者。

1.4 身体、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露天工作,时间长、活动强度大。因此,对体育教师身心素质的要求更具有特殊性。首先在身体方面,体育教师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充沛的精力。其次在心理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应具有开朗的性格,乐观向上的态度,顽强拼搏的意志,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等等。

1.5 创新素质。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取以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的范围内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适合个体需要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指导,训练等教育,协调发展身心,掌握基本技能,并长期的坚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老师指路,学生下功夫,自觉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学生要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态度、行为和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造就的健康身体,毕业后继续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就必然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保障。也就是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使得学生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和时间,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坚持性。教师的精心指导、艰苦努力,学生的自发锻炼,学校体育定能不断发展,满足时代改革的需要。

3. 用科学的、正确的教学方法

3.1 通过教学研究,加强备课工作,进行有序、有目的教学。通过周密的、系统的思考,搞好备课工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并取得好的效果。备课要做到“三多”、“三少”。一是多思考,少参考,任何体育教学参考资料都是他人的经验和意见,并不一定能适应自己的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有目的、有分寸的酌情采用。二是多调查,少估计,备考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做到三吃透,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使备课有的放矢。三是多创新,少落套。教案编写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组织严密,科学多样。

3.2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技术技能规范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丰实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严格要求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同时要自然协调,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从而使学生在刻苦锻炼、顽强进取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教学训练时,必须对学生的技术动作严格要求,使之形成正确的运动力定型,就是要做到讲的规范,做的规范,教的规范,练的规范。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体育教师素质建设应该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使之真正成为促进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狠抓薄弱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抓学生的素质提高,依据课程标准,开创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新局面。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青年体育教师应注重的三种能力

基层学校普遍反映体育师范生不知道怎么上课,尤其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方面较为欠缺。笔者近年来多次指导体育实习生或与学校新教师师徒结对,还担任过体育教师招聘评委,对此也深有感触。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最初工作的几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阶段。因此,笔者就青年体育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建议青年体育教师要在业务上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能力

实例:一次课前检查师范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上面安排了自垫球、垫固定球、一抛一垫、对墙垫、两人对垫练习,看上去设计很丰富,但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另一次新教师公开课,课题是双手胸前传接球,学生在原地动作还没做好的情况下(肘关节外展、挤推球、用力还不怎么协调),教师又让他们进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结果学生手忙脚乱,错误百出,什么都没学好。

反思与建议:不难看出,不少师范生和青年教师缺乏单元教学的理念,教学上急于求成,教学目标求大求全重点不准确。如,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可分为递进关系的原地和行进间两种,一节课既学习原地动作又学习行进间动作显然不合理。一般第一次课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让学生知道要领并做出动作;第二次课复习,解决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用力问题;第三次课过渡到行进间传接球,学会手上动作与脚步动作的配合;再下面便可复习、考核。长期以来,体育学理方面缺乏相应教材和研究,高校体育教材上只是运动技术介绍,新教师普遍缺乏根据中小学教材和学生基础确立教学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进而选择学练手段的能力,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于是普遍反映师范生会优美的示范,但不会教学生。建议青年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苏教版或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及教参。中小学教材及教参注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介绍,并且教参上还有教学安排和建议,并有许多单元教学计划。单元计划中每堂课的重点与难点有区别,所选择的学练方法和手段也不同,便于师范生理解教材重、难点的确立及相应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而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科学设立教学起点和目标,选择有效教学手段。

二、教学组织能力

实例:在实习教师或新教师的公开课上,笔者曾不止一次地看到上课教师整队时让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自己却背着阳光、风沙。有的教师在学生队伍前面叉腰、背手,不严肃认真。球类课上有的新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到球车(袋)面前拿球,然后再走回队伍中,浪费了教学时间。有的整队地点与练习地点之间的距离过长,没考虑就近原则,有的过于频繁地让学生散开与靠拢,出现不必要的队伍调动。

反思与建议:教学组织能力是体育课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主要包括教学常规、学生队伍安排与调动、场地布置与器材分发、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常规方面师生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要带头做到严肃认真、规范发挥自身教育性。学生队伍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看示范、听讲解,有利于教师观察指导,有利于练习密度提高,体现科学性,同时必须让学生尽可能背阳光、背风沙、背干扰,体现人文性。学生队伍的调动要注意有组织调动,减少随意和不必要的调动。场地布置和器材分发要体现安全原则,有利于增加密度方便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应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选择全班教学、或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这些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不会因为课程改革或时代变迁而废弃,否则课堂教学组织就会出现明显的瑕疵与不足。因此,青年体育教师要非常熟悉教学组织几方面要求,科学预设严格执行;老教师或指导教师也要从教学组织的几个方面进行课前指导、课后点评,促进青年教学组织能力的提升。科学、安全卫士、合理的教学组织能使体育课严密紧凑地进行,有利于练习密度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组织能力如果欠缺,在说课中能反映出来,在上课环节中将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口令教学基本功

实例:2010年体育教师招聘口令考核,考生轮流在篮球场上口令指挥,其他考生做动作(约20人)。口令包括立正、稍息、看齐、原地转法、一列横队成二列横队及还原、齐步走、行进间转法,由考生组合。考核中不少考生的口令不准确,如一列横队成二列横队及还原、行进间转法,有些女生音量还不够。另外,考生口令指挥时,有的分腿,有的背手,指挥位置的变换也很随意。

反思与建议:口令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课堂常规练习、专门的队列队形练习、课堂队伍调动、升旗仪式、课间操等活动中都需要运用口令。高校体操教材中有两周左右的专门练习与考核时间,但实践时间短、考核要求也不是太高,强化训练后也就基本不练了。因此,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要重新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如学习口令的种类(短促、连续、复合)及下达要领(发音部位准确、掌握好音节、注意音色音量、突出主音),多进行实践练习,或对着镜子自喊自练、或青年教师之间相互指导,要主动请学校老教师对自己的口令提意见,实实在在地寻找不足并自觉向口令好的老教师学习。要熟悉中小学教材中的所有口令,尤其是不经常用到的口令,掌握不同场合及人数时口令的细微变化,同时注重口令下达时自身的身体姿势及精神状态,保持立正姿势,做到头正颈直挺胸收腹上体正直,手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在变换指挥地点时,绝不能随意,而是要通过原地转法、跑步实现。另外,学习用哨子代替口令也是一项基本功和亮点,如踏步走、齐步走中“一二一”节奏的指挥及立定口令。口令是面试环节中比较常见的考核项目,对面试中课堂教学考核也有直接的帮助。

诚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学的新手——青年体育教师,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加强,我们也不能要求太高,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但如果青年教师注重了这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上就会变得科学、有效,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在教学组织上将会变得合理、顺畅,符合安全卫士的要求;口令基本功将会变得准确、响亮、有节奏,更加有效地指挥学生练习,体现体育课的味儿,推进体育教学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继续前行。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

摘要: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加强综合素质修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成为时代特征。通过调查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与能力,对学生实现人的现代化有很大关联。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理念

前言: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师将如何更完全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我们研究体育教学刻不容缓的新课题。本文结合体育教师具备的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的途径与方法,为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构成中的作用,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西省各大学在职体育教师100人与在校学生500人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以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大学、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为研究样本。抽取大学体育教师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与能力。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与有效率为96%。随机抽取大学生50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他们认为大学体育教学手段变革的最佳方法。发放的问卷为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所有学生问卷回收合格率为99.2%。

1.2.2 访谈法

同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非严肃访谈,了解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实际情况。

1.2.3文献资料法

利用网络、书刊文献等查阅全国普通高院校在此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体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行教学欠缺

通过对问卷的了解分析,大学体育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完整的了解及掌握的教师只占了其中的25.5%,且年龄偏向年轻化;还有42%的大学体育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大学体育

第一作者:女,1965年7月,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第二作者:女,1968年5月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本研究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项目《大学体育课程与人的现代化相关性研究》项目(TY1115)阶段性成果。

教学手段与方法,机械的以经验或者单一从书本获取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不能及时的了解运动项目的适时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发展状态。

2.2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陈旧且单一

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以示范、讲解为主,很少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新方法,会影响到大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与知识。

2.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没有满足大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时代来临,知识爆炸性增加,使得教育技术为了适应人的现代化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冲击下,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应该有所改变,就要求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必须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调适教育手段与方法,以满足学生课后自学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力。

2.4大学体育教师整体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

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大学体育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技术,利用高科技技术兴教、高科技手段与方法促教,转变教师的观念与更新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关键。

2.5大学体育教师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与看法不一致

大学体育教师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转换。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技术恐惧症,有些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与方法高不可攀,感觉自己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不想用,于是他们仍旧满足于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方式。还有一种观点是技术依赖症,执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在教学中的有利功能,尤其一些年轻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代替他们的一切工作,认为只要自己将做好的课件在电脑中一放,便可以很轻松地结束一节的内容,造成了师生之间缺乏思想上的交流、沟通并达成共识,导致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这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另一弊端。

2.6大学体育教师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

当前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教育的时空界限得到空前的扩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网上虚拟大学的应运而生,使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领域空前地快捷和广泛,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使教育资料的共享得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也将发生这样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将使大学体育教学步入信息时代。所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成了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

2.7大学教师进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低

近年各大学为了满足体育现代化教学需要,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但大部分大学体育教师使用这些设备的能力极差。体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容易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

2.8大学体育教学资源软件的开发与制作有限

要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教学配套软件。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图文声像并茂,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改变了过去比较单调的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友好的交互环境,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③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结论与建议

4.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量运用到教学之中,大学体育教师的传统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将被现代教育技术所替代。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仍旧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只能充当辅助者的身份,只能是教师的助手。

4.2大学体育课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硬件条件是各种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在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为大学体育教师角色转换角提供着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4.3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结合起来,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大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最终使学生在真正获得体育健身与体育娱乐的方法,因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加强对学生此方面的教育,这也正是大学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摘要:通过亲身体验结合基层体育教学,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提出建议,提高自身素质,沉淀教育实践,丰富教育知识,培养独特的个人魅力,让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在快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了解学生;创新课堂;快乐教育;培养个性魅力

作为一名基层高中的体育教师,我于2007、2008年两次参加了河南省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接受了国家体育课堂创新教学培训,通过各位专家、名师的讲座和实践,我明白了在新时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些在实际教学中让我感到困惑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北师大体育学院毛振明院长给我们做报告时所提到的诸多观点和改革意见,我印象非常深刻。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日常教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我觉得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的教学知识

我所说的教学知识包括体育、德育、教育方式方面的知识。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老师不但要具备足够多的专业知识,还要储存足够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不是这样,你随时都面临着被学生问到哑口无言的尴尬境地。

在基层高中,体育课一般上地都比较枯燥乏味,只强调学生个人的自主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却对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不外乎两点:1.教师的知识不够丰富,课堂安排的内容没有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们不感兴趣。2.教师因为自身素质的原因,没有能力安排好课堂。在我们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一位来自北京师大的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在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期间,就给我们演示了5种不同的体育游戏,同时老师还强调,如果一个体育老师在平时上课当中没有几个游戏可供学生选择,没有有效的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不算一个合格的体育老师。同样,一个老师在实践方面没有过人的本领也是不行的,学生让你做示范,你完成不了,或者完成地不漂亮都可能降低你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对你以后的体育课产生影响。所以,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器"就是我们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专业知识。

二、充分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学生们的心中,你在运动方面应该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但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动向,更要研究这一时段学生们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特别要上好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上课内容,要设想到各种突发情况并做好应对方案,要正视学生间的体育素质的差距,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我们有时甚至要把自己放到不同的学生的身份上来审视我们的课堂内容安排和准备工作。还记得我刚毕业时有一次体育课上发生的情况,那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练习铅球的投掷,我武断的让所有的学生都使用同样重量的铅球练习投掷,不管学生的性别是什么,也不管学生身体素质如何,但是女生的力量太小了,根本就拿不动4公斤重的铅球,结果我的课上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这个结果和我课前准备不充分有紧密的联系,假如我课前考虑充分的话,注意到男女生力量的差异,给女生选择一公斤重的实心球进行练习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在学校时,常常听老师们讲:一位好老师如果要上好课,不但要备好课,更要备好学生,我心里很是不理解。而现在,一个个实例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想教好学生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人而异做好准备工作,这样的课堂才会成功。

三、创新课堂教学

体育课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还要注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每位体育教师对自己课堂形式的选择、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活动强度的分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高中学生的特点是男生喜欢激烈的活动,如:足球、篮球等活动;女生则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较缓和的活动。男生普遍不喜欢整节课被老师安排,女生则希望有老师整节课指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很关键,对老师在课堂的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短跑教学当中,你如果让同学们一遍一遍地快速跑,跑一趟两趟还可以,如果再多有些同学的身体就会吃不消了(特别是女生),他们就会出现消极抵抗现象。假如我们对短跑教学改变一个教学方式,情况会怎么样呢?比如改为追球跑、运球跑,或者是分组比赛,这样的话,可能同学们学习的持续时间就会长一些,但是起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参加,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虽然目的都是让同学们提高跑的能力,但是同学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参与欲望显然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我们上好体育课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东西,其根本途径都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在我们进行培训的时候,毛振明院长也说过:我们的体育课,要打破那种体校式的训练课,它应该是一种快乐教育,长久教育,要让学生们在参加工作以后还能够持续参与,要改进、创新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体力锻炼中解脱出来。快乐的感觉才是长久的,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你只有通过改变你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有意义的、轻松的内容通过你独特的教学方式,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你才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四、要有独特人格魅力

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任课教师,其不但要有理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曾经有人把体育教师形容为"用肢体上课的人",我对这种说法很是认可。对于体育老师来说,肢体其实就是我们的课堂语言,我们利用肢体来表达我们的意图、方法、具体做法,我们更是用肢体来建立我们的独特魅力,一个个完美的示范、一遍遍准确的动作都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一个好的体育老师总是会吸引学生对他的一切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包括动作、姿势、处理事情的方式等等。其实,在现实课堂中,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体育教师的工作既是知识、技能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情感、思想、情操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体育教师的人格修养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师自身的威信,影响了教学的直接效果,也影响了体育教师这支队伍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人格完美",这是一位体育老师的亲身体会。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用心的思考,认真的总结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会因为你的年龄大小而消亡,一旦建立将是你一生的财富。

总之,我们只有把体育教育的目的牢记,把教育的本质牢记,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去经营,把自己的心和学生们的心放在一起,我们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意外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原因除少数学生因患有先天性心脑疾病外,主要是大学生身体体质下降和健康教育的缺失。体育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健身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开展科学运动方法教育,重视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提高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应对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对策

一、运动导致意外猝死

从2009年至2011年底,笔者知悉一所大学发生了三起学生运动性猝死。其中二起都是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课外活动打篮球时,突然倒下身亡;另一起是学生在1000米跑步测试中跑至700米时突然倒下,老师及时做人工呼吸抢救,当校医和120来到现场时抢救无效身亡。据报导,2012年4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信系大二学生张金东上体育课50米短跑的身体素质训练时突然晕倒,在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不治身亡。[1]

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对策迫在眉睫,而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来说,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项特殊能力,那就是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研究、预防与对策。

二、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和病理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讲,运动性猝死的基本定义是"有或者无症状的运动员与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国内外的调查结果表明,从病理上分析,造成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心源性和脑源性,尤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61.6%至84.4%。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血管畸形破裂、痉挛、栓塞,硬化、心肌炎症等。脑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血栓形成、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脑膜炎及癫痫、脑外伤等。脑源性猝死约占6%~17%。[2]另有资料表明运动性猝死30岁以下为高峰,其中又以15-20岁最多见,而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7.2∶1,女性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不愿参加大负荷的运动,对疲劳或其他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3]

三、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分析

1、入校前身体体质低下

由于大学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科目和任务繁多、中考高考压力较重,作业多、考试多、睡觉少是中学生的常态。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天放学后孩子被督促在房间做作业,双休、节假日还要在外面'赶场'上补习班、特长斑,或是在家做题库,基本不安排运动时间。学校为了升学率,不得不压缩体育课时、为文化课让步,还有不少学校怕出事故,停止有风险的体育项目,如难度较大的体操项目跳箱、鞍马、单双杠、技巧等已逐渐退出课堂,危险性的项目铁饼、标枪、游泳、攀岩等更是已成为"过去时"。

有资料表明,从199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国民体质连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这些都为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入校后户外活动太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清晰的记得在高校的田径场上,每天清晨蒙蒙亮时就有学生叭哒叭哒的跑步声,课外活动时间也常以文体活动为主。本世纪初,一是由于就业压力及体育课普遍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只是在上课时才从事体育锻炼。二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一旦考入大学课程较中学轻松就经常上网,学生大多"足不出户",早锻炼也更是成了"过去时",取而代之的"运动"是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

有资料表明仅武汉大学生上网率已高达80%,仗着年轻和不能自控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的泡在网上娱乐之中。尤其以男生更为突出,这也是大学生运动猝死多是男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户外活动和熬夜,睡眠不足、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身体机能严重下降。

3、运动安全意识薄弱

有些学生对于运动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互助自救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手足无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延误了抢救的时间,从而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机会。

四、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对策

1、开展运动健身常识教育

开学首次体育课就要对学生进行运动健身常识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健康教育则是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了解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只有通过掌握运动性猝死的规律,才有可能减轻它的危害,保护学生的健康和生命。

2、开展科学运动方法教育

要给学生进行科学运动方法教育。告知学生要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如呼吸的节奏,运动的节奏,运动量的控制,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运动后进行调节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运动时的心率来衡量自己的运动强度,一般地,一项运动过后,脉搏次数为100次/分钟,这项运动就属于低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130-150次/分钟,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150次以上/分钟,则为高强度运动。

3、高度重视身体不良反应

上体育课或体育测试前要告知学生,运动前或运动中如有胸闷、心慌、头晕、头痛、恶心、呼吸不畅和疲劳等不良反应时,要及时调整运动量或休息。学生因为年青,往往误认为这是运动中的正常现象而不予以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是体弱需要加大运动量,那就更危险了。要提醒学生出现身体不良反应时,务必警惕这可能会是运动性猝死的唯一明显先兆。

4、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有资料表明,""猝死"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若4-6分钟抢救不过来,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因此发病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在体育课或运动中一旦发生了学生运动晕倒的情况,第一时间要报告校医及时到场处理,然后要及时把学生从暴晒的地方平抬到阴凉通风处,将其平卧,头歪向一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浅析体育教师对体育美的欣赏

【摘 要】通过对现代相关科学理论的梳理和对艺术体育实践活动环节的分析,提出艺术体育是现代人创造的追求实现.生命一体化的全新的运动方式,反映了当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这一方式以身体教育为主线,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反映了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生命一体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均衡发展,更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美 鉴赏动作 运动艺术

通过体育美的主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鉴赏的阐述使青年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美的正确鉴赏角度,学会感知和认知体育美,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以艺术体育为研究对象,从生命一体化的视角,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望在闲暇时间里去感知更多美好的东西,使心灵净化,使心情愉悦。体育中的美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体育是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紧密相连的。体育爱好者中有很多体育爱好者,他们喜欢观看体育比赛,但很少有人能在观看体育比赛当中去感知美、欣赏美。如何在观赏体育比赛中去欣赏体育美呢。 体育中的美,主要是从人体的健康美上表现出来,它在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通过锻练而凝集为健康美。要学生感知和认识体育美,提高体育艺术欣赏力,要了解它的主体和表现形式,深入到体育美的各个方面。

一、体育美的主体是身体美,身体美包含以下内容

(一)人体美

人体美按其形态可分为形体美、素质美、健康美。形体美即静态美,指人体的外形美,如肢体匀称、比例协调、五官端正等;素质美是人体的内在美;健康美则表现为体态强健彪悍,充满活力。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塑造了人体的健美体型,长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以勇猛强壮、英姿飒爽、活力四射的健美形象,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二)体育艺术美

体育艺术美首先表现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统一。体育运动的许多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内容和造型,如艺术体操、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武术、跳水等。运动员矫健的动态、优美的静态以及各种动作和谐的编排与组合,往往综合了造型艺术、音响艺术、形体艺术等精华,并通过人体运动这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优美、和谐或惊险、刺激的印象。

其次,体育艺术美还表现在高度熟练的体育技艺和精湛的动作中,如中国乒乓球健儿高超精湛的球艺、坚韧不拔的斗志和勇猛顽强的拼搏精神,无不使观众感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三)体育心灵美

体育心灵美是体育美在人内心世界的表现,指美好的情感、良好的兴趣取向以及崇高的理想等。心灵美支配着行为美,行为美又表现着心灵美。体育活动不仅能健美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能陶冶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树立优良的体育风范。

体型美。体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骨骼的构成与肌肉的状态和机能,有严格的科学标准。体形的改善是体育的目标之一,健美的体形不仅反映出民族体质的增强,还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气概和精神面貌。

骨骼美。骨骼是体形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体型的美丑,因为身体的比例是由骨骼的形成状况决定的。人体的骨骼以脊柱为轴,左右基本对称,呈现出平衡的形式美。

肌肉美。肌肉是塑造身体美的能工巧匠,要想获得健美的体型,必须使全身肌肉均衡发达。发达而富有弹性的浅层肌肉,是构成身体曲线美的基础。 皮肤美:皮肤是健康美的一面镜子,皮肤美是表现身体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形体美:形体即身体的形态或体态。人们常说的形体美,主要是指身体表面令人赏心悦目的形状和优美的姿态。力量美:力量美指运动中肌肉收缩的能力,能够表现出一种贯注生气和生命力的美。体育的各运动项目,较突出地反映人体肌肉的用力情况,表现生命的力,人支配自己身体的力、弹跳力、爆发力、耐久力等等,给人以雄壮、勇猛、强健、紧张、惊讶等情感。

二、体育艺术欣赏

从内容方面欣赏,优雅的人体造型。体育艺术中人体的优雅造型动作无处不有。欣赏体育艺术不仅在于欣赏其外在的形式美,关键在于欣赏其内在的本质美,体育艺术造型的本质是体育艺术欣赏的灵魂。例如田径运动中,运动员起跑前的瞬间,身体如满弦之箭,千钧之力聚之一弦,虽然身体静如雕塑,但体内却如即将爆发的火山,这种动与静的共存,外在美与力的协调,使体育艺术的内在美更具魅力。

精湛的技艺。技艺的精湛在于它的协调、创新、高难以及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体育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它的每一分潇洒、每一丝魅力,都是血与汗的凝结,都是苦痛与光荣的聚集。所以对体育艺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精湛技艺的外在美的惊叹和钦羡,更重要的是对其内在美的回味与思索,以及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得到启迪和教育。

富有韵律的节奏。没有节奏,就没有运动,就不会有韵律。我们欣赏体育艺术,就是区别地感受各个项目内在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美。例如个人项目中的竞赛,每个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以及对每一程速度的把握都不会雷同。集体项目中的球赛,有的队全攻全守,有的队稳扎稳打,有的队则刚柔相济。从静态看,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基调、不同的风格,从动态看,则就是不同的节奏。作为欣赏者,就是要从这些动作的序列差异和节奏变化中体会体育艺术的节奏美。

结束语

我们在欣赏体育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美、欣赏美,最重要的是这种诉诸感觉的体育兴趣,转化为自己的体育行为。我们不一定成为运动员,但可以以运动员为参照系,以高规格的带体育美的标准激励我们积极投身所热爱的体育项目,最终升华为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自己有了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能力,就能更高水平地欣赏体育艺术。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在现在初中体育考试制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如何改变自己?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灵活把握主要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反映切合体育课改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教学评价。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好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体育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认识和运动兴趣。练习时的分组,要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方式,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会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一节体育课应在热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要做到寓教于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游戏的育人价值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笑声。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根据现有体育器材,让学生自由创编游戏,教师给予分组指导,对自编游戏最新颖、最科学的小组提出表扬。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案,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

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价值和作用,教学中尽量多地安排对增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的教材,如:为发展耐力素质我们采用了定时跑、定距跑、折返跑、跳绳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发展速度素质用快速跑、接力跑等练习,发展力量素质采用实心球、各种形式的跳跃、俯卧撑、立卧撑等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采用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竞争与协作的精神采用篮球比赛和接力比赛等。

2.大胆的尝试:教材内涵的延伸。

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学生在实践中就会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结合体育课的特点,我把准备部分的徒手操改为让学生自己自编自练,并要求编的每一节操最好不要雷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每一节操请一个同学来带。又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在活动范围内,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这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告诉他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要想方设法创编出有新意、利于锻炼身体的游戏活动,还要他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上述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这样在自编操和游戏的过程中,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体育教材中,一些技术动作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广泛性,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因为大纲要求,体育课首先是学生身体的活动,再后是技术的掌握,我们大可不必局限于技术的掌握中,可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创造”新的技术。如在练习滚翻动作时,我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新动作,结果同学积极性非常高,不断创出新颖的动作。

3.做好动作示范,培养感知能力。

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动作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所以示范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1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

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其本质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示范、讲解等)和无条件刺激物(肌肉感觉)相结合的结果。教师示范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楚,就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2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领着学生练习(如武术),把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把看到的(条件刺激)立即与肌肉活动联系起来,能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

4.营造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

交流是培养学生友好往来、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课堂中,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并可以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教学中我常用“随机式”的分组方法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但由于素质的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于是便用“朋友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的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的个性更能无拘无束的发挥。因为他们是朋友,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个体的差异,因为他们为了这个合作体进行互助,使自己的这个合作小组能全面发展和提高。

5.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指引学生身心直接参与的过程,所以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技术动作重点和难点处理不当,练习手段和方法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等。对此,教师应当客观分析,承认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面对教学失败之处,不仅要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并积极寻找原因,还应请同行看课、提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并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弥补和解决,从而改进今后的教学。在记录下失败的同时,也要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教学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引用和完善,定会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江西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研究

【摘要】在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说明国家对高职高专学校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提高高职高专体育教师(以下简称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江西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进行研究,并提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科研;体育教师;高职高专;江西

1.前言

在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三章《职业教育》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换言之,国家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高职高专学校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学科体育教育也将面临改革。提高高职高专体育教师(以下简称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江西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进行研究,并提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西省共有高职高专学校(院)48所,由于条件有限,本文随机抽取12所高职高专学院的132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

2.2 文献资料法

以“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科研”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53”篇。同时阅读《教育学》、《体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等书籍与文件。

2.3 问卷调查法

本文针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能力状况设计了一份问卷并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研究,发放问卷共132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95.5%。

2.4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江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领导进行访谈。

2.5 数理统计法

运动SPSS13.0对问卷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体育教师们对待自身科研的态度如何呢?从问卷调查来看27%的人认为很重要,61%的人认为无所谓,12%的人认为不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得知,体育教师认为影响他们对科研工作态度的因素首先为:自己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不够。由此说明影响体育教师对科研态度积极的因素首先是主观认为自身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不足,对体育教师平时学习时间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业余学习的时间相当少,对于知识更新较差。这也是导致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不够的重要原因。

3.2 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

对样本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在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占17.3%,本科学历为79.5%,专科学历为3.2%。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师中大多数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只占二成不到,还有极少数为专科学历,这些专科学历老师的年龄都相对偏大。

近几年来,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投入不断加大,重视度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不少学校现在招聘教师的标准均为硕士研究生,并且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今后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的学历还会不断提高,在学历提高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及水平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对提高他(她)们的科研能力是有较大帮助的。

3.3 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西省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为教授5.6%,副教授28.3%,讲师47.5%,助教18.6%。从调查结果分析,高级职称的教师只占总数年的三成多一点,大部分集中在讲师,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和发达地区一定的差距。

通过查阅人事部门关于职称评审文件发现,江西省近五年的职称评审条例几经修改,其中主要的变化就集中于对参评者的科研成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各级、各类课题和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的数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而这些指标对于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而言,又恰恰是他们相对欠缺的。由于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是近年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原中等专业学校的职称体系为高级讲师—讲师—助教。其高级讲师就相当于副教授,在中等学校时高级讲师是最高的职称,故这部分教师自己对科研的要求也不高,但在学校升格后面临职称评审申报教授时,已力不从心了,所以这也是影响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职称晋升的因素之一。

3.4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科研成果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的科研成果分为各级各类课题申请与结题成果和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通过对样本体育教师的调查,在2008年—2011年间,126名样本教师中结题省级课题11项,占总人数的8.7%,并且这11项省级课题还相对集中,为4名体育教师主持完成的。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没有主持过省级课题的研究,究其原因,教师大都认为一是自身科研能力不够,二是省级课题太难申请。

通过对江西省教育厅相关课题管理处室的访谈了解到,现在教育厅相关管理机构已经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题申报进行了政策上的扶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题申报预留了一部分指标,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师课题申报的水平不及其他学科的教师,故体育教师的课题申报工作不容乐观。

对发表学术论文的调查中显示,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比2008年以前要高一些,在样本教师中,2008—2011年共发表186篇,人均三年中有1-2篇。但是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副教授的数量不及讲师,即职称的高低与学术论文的发表呈负相关!这说明部分副教授认为自己在职称方面已满足,评正教授的内在动力又不足,故对自己的学习放松了许多,但讲师们的压力就相对大一些,在访谈中也发现,大多教师认为要想在体育专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核心体育专业论文非常艰难,客观地说有一定道理,这也是影响他们的因素之一。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科研态度要进一步端正,平时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不足。

4.1.2 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来自科研的压力较大,主、客观的因素导致科研成果不够,也导致了在职称评定时的被动。

4.2 建议

4.2.1 建议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端正科研态度,加强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体育科研的原动力。

4.2.2 学校也应当加大对体育教师科研的帮扶,包括组织学习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法,课题申请方法等,加大职后再教育的力度,同时学校也应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地将科研工作量与奖励机制相结合,营造出积极地科研氛围。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以科研促教学,争取为国家培养更多健康的人才。

作者简介:肖文(1971—),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现供职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的优化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的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二、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

如: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三、在动作示范上,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质量,提高动作示范技巧,使其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第一,动作示范要正确、规范、优美,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第二,示范动作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要让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第三,示范的时机要适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时机,充分发挥动作示范的直观作用;第四,示范的位置和距离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要根据所授技术动作结构,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距离,或是面对学生,或是侧对学生;第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注意示范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第六,示范与讲解要统一,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四、在教学组织上,体育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组织技巧,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第一,教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第二,教师要熟练掌握口令技巧;第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组教学;第四,分组教学时,教师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新授教材的小组,适当照顾复习旧教材的小组,安排教材转换顺序时,应照顾体弱组和女子组;第五,教师要选政治思想好,又有一定体育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在课中起到助手作用。

五、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体育教学只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作者单位 贵州省沿河县官舟镇初级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