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04:05:54
导语:在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更加注重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笔者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相结合进行探究,力求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学;幼儿教师
幼儿期是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都善未成熟的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承担着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求更高。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这种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幼儿教师只有在专业技能学习和锻炼的阶段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有效避免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美术专业技能的幼儿美术教师,把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顺应学前教育中各种关联要素的需要。第一、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幼儿教室里的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用未来教师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更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所以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相结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的需要。第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幼儿教育人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幼儿的家长们都更喜欢专业技能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顺利成长为用人单位和家长的需求,满足社会的总体需求。第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实现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幼儿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技能强的学前教育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
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途径
学前教育要想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长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
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成长为明天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教师进行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师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学生除了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美术技能交给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未来的工作性质结合于教学中。如:教给学生一些幼儿小朋友要学习和掌握的简单的作画方式和作画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教学中得以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教师素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良好的额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
(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如果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美术技能的掌握大多处于理论理解的程度,学生见习和实习的过程却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只是转化为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在给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做成课件,在班上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职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用于教学当中,才能让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新意。因为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幼儿接受到新型的教学,还能让幼儿在具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指引下成长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儿童。中职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是把创新精神进行传承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精神能够让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新意,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幼儿教师能够享受到教学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总之,在中职学前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教学和学生的岗位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当作未来教师来培养。中职学前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的学习让学生成长成为幼儿教师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成长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陈怡 单位:宁波外事学校
【摘要】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学前幼儿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幼儿的教育任务。关心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学前儿童和谐、乐观发展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项基本任务。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及能力,坚持自主学习,积极开拓性地开展幼教工作,以学前儿童为本,树立为幼儿服务的良好理念,从而使幼儿教师为社会服务的公众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幼儿 教师教学 能力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教育理论之外,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活动、设计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及教育科研能力,是新时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铸就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说活动、说活动反思、评活动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活动设计的含义
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教师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教材,研究幼儿,查阅资料,设计方法,形成教案几个方面。它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学习方式的体现。
(二)怎样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1、明确教学活动设计从哪些角度思考
2、具体分析
1)对幼儿的分析
(1)思考孩子的年龄特点
为什么我把对学习者的把握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教学主要服务于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学成果最终作用于幼儿。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想这个活动是不适合我们班孩子的年龄,在我们日常进行教材使用时,我们要思考,教学参考提供的内容,是否适合你班幼儿年龄水平。(小班的三个年龄段)
二、说活动设计
说活动在这个大赛内容中,所占的分值最高35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老师的说活动中,可以看出一个教师基本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的清晰性、流畅性、严谨性、感染力;思维反应的灵活性、逻辑性、辩证性;过程操作的灵活性、熟练性等等,能够把教师基本的素质全方位展现,因此,我们现在要明确,说活动不是让你把活动设计照稿读下来,而是要说出来,你要体现一个双重的角色,既是说活动者又是执教活动者。你要向评委阐述清楚你的设计思路,还要给评委们来上这个活动。
说活动包括:说活动设计和说活动反思
(一)说活动设计的含义
说活动是指执教者(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将教学设计向听课者进行述说的一种教研形式。包括教学设想、理论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以及对幼儿实际情况的分析。是执教者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者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二)怎样说活动设计
1、明确说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2、具体分析
1)说教材 (即说设计意图)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1)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对你所选择的教学在教材中是属于哪个领域哪个范畴的教学内容,此教学内容对幼儿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
(2)明确《纲要》对这一领域总目标的要求和年龄段目标要求;
(3)本年龄段幼儿在这一领域中的学习和思维特点;
(4)对本班幼儿现有水平和目前发展需要进行分析。
三、说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首先要对活动整体效果给予评价和定位;然后再做具体的阐述,活动反思不仅包括活动后的反思,也包括活动前、活动中的反思,反思要全面,但不需要像说课一样面面俱到每一环节都去反思;要反思你这节活动中有价值的东西、有调整的地方、有创新的举措。活动中策领的使用,幼儿学习效果的体现,要把有代表性,可以体现出你这节活动亮点部分在反思中着重阐述;同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老师要注意,在反思时,最好将优势和不足分为两个基本点来说,尽量不要综合阐述。
反思可以参考从一下几个角度入手: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就是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幼儿是否感兴趣;
教学策略的使用----是否得当,采取哪些教学策略,解决了幼儿学习中的什么困难;
资源选择----教具学具的提供,是否科学合理,对幼儿学习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作用;
幼儿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调动;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思想----是否体现了《纲要》精神,体现了哪些新的理念等等。
四、评活动
评课和说活动反思有异曲同工之处,实际就是自评和他评。在对现场活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谈个人对活动总体的印象。总体印象的评价可前可后。如: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运用,环节的过渡,资源的利用、教师教态、教师语言、幼儿的活动氛围等等。然后再做具体的评价,同样具体评价也尽量避免面面俱到的流水帐评价,而要抓住闪光点进行重点评价。
评价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一般教学目标的制定包含三个纬度(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可操作、可检测;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以新纲要为指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且难易适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活动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评选材
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教材理解是否透彻,教法选择是否完成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评教学程序
在评价教学程序时,要避免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评价,同样要抓要点、抓亮点。总体环节设计怎样,在环节中使用什么方法、策略完成教学,这是评价的重点。
1)看教学思路、脉络、主线是否清晰。
2)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3)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是评课比较侧重的一方面,所以大家可以格外关注和重点阐述。但未必是每一节活动这方面都是亮点,要具体活动集体分析。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思考:
(1)引用什么方法,是否灵活、量体裁衣。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它总是因内容,因学习对象,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否实际又有创新。即方法多样,又不会画蛇添足,华而不实。教学活动超凡脱俗,富有新意和艺术性。
【摘 要】现在农村正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且拥有城市无法提供的大自然环境,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因地制宜;改革;实践
正文:
我是一名在城市拥有十余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调职到农村。一开始,我觉得农村的教学条件不能跟城市相比,可是到了农村我才发现,农村到处都是教育教学资源:零距离的大自然、丰富的农村活动、各种动植物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了解农村优势,做好教学准备
教师应充分了解农村,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农村的优势,提前为教育做好万全准备。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不比城市,但是在物质条件上却是得天独厚的。农村身处大自然,相比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物、植物可以与幼儿亲密接触,让孩子认识自然,从小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农村能为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实物模型,提供良好且较为安全的户外活动场所,淳朴的民风能为幼儿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丰富的民俗活动能增长幼儿的见识。农村的整体环境就是一个天然的教育者。
二、教育课程的改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课本中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际,现有的课程中有许多农村幼儿园中难以甚至无法接触的事物,但是在我们周围的、熟悉的且丰富的乡土社会文化资源却很少提及,不能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根据纲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变,对课本内容进改进,更贴近现实。
课程上的改进,一是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组织关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身体体验和心灵感受。二是将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等融入课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传承了民间的传统文化。三是将活动融入课本,教育贯穿其中,是幼儿系统的获得知识。四将当地农村的特产、风景名胜带进课堂,丰富课堂文化,培养幼儿对于家乡的热爱。
这样,就能如纲要中提及的一样――“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三、倾听幼儿的声音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中心。在课程设计上,活动组织上,虽然是为幼儿所准备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主观意识,是社会想要培养的人才的思想,没有完全顾及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幼儿心中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在生活中、学习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调整课程、活动的内容,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真正的互动。
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建立并秉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价值观,积极主动探索挖掘身边的所有可利用资源,为教育孩子打下夯实的基础。
1.让课堂贴近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又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2~5周岁的幼儿神经心理发展迅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精细运动等发展增快,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趋向智能发展过渡。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孩子对真实物体的感知。如在教授幼儿画画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农村提供的资源,像各种水果,动物,教师可以将实物真实的展现在幼儿们的眼前。在课本中提到的小动物、树叶、石头、水果、蔬菜等等这些教师都可以为幼儿们提供真实的模型,让幼儿们在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还可以感受、触摸,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幼儿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看、能摸、能感受,这是一个立体的教育。
2.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农村幼儿园里随处可见泥巴、沙子、石头、水、花花草草,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的玩具,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在幼儿玩耍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创造、学习。如幼儿玩泥巴,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将泥巴塑造成他们喜欢的形象;引导幼儿观察花草的生长、水的流动、小昆虫的形态,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可以寻找一小块农田,根据时节的不同,带领幼儿在农田中种植一些简单的蔬菜、花草或者水果,在劳动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增长生物知识,也能让幼儿领悟到食物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的道理。天气晴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去郊游,利用我们自己栽种的蔬菜水果教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做食物的方法,郊游中可以进行一些词语接龙、数数这样的游戏,增强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基础。其实教育的方法的多变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所有的教育中,教师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方法。在农村,幼儿教育与农村的各项事物分离不开,一切教育源于生活。其中,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农村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不断发掘,不断将之转化成教育所能利用的资源,为幼儿的教育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将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人格魅力。
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奠基石,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摘 要: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学前幼儿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幼儿的教育任务。关心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学前儿童和谐、乐观发展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项基本任务。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及能力,坚持自主学习,积极开拓性地开展幼教工作,以学前儿童为本,树立为幼儿服务的良好理念,从而使幼儿教师为社会服务的公众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幼儿 教师 教学 能力
幼儿教师担负着全面贯彻幼儿教育的任务,肩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儿童的重任。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管理者与参与者,是提升高质量幼儿教育教学的创造者。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早期良好的幼教对一个人今后是否成功具有重要的价值,所谓“提前半步,领先一生”,正是对早期良好幼教的充分肯定。为了真正让现在的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领先一生”,对于处在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幼教人员来讲,除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外;还应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从而完成社会所赋予全面培养幼儿教育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铸就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要求,幼儿学前教育势必根据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来进行调节。幼儿教师为了适应新基础教育理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性的教育观。在寓教育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挖掘幼儿发展的潜能,保护小小幼儿的各种权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引导幼儿,善于多方位观察幼儿的言行。在教师与幼儿互动游戏的嬉戏中,注重幼儿智力的发觉与开发;同时教师在管理幼儿时,尽可能教师语言幼儿化,身份角色融入化,和幼儿融为一个情景范围,在情景交融式的教学模式中,把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在和幼儿的互动交融中得到充分灌输。让幼儿在度过了一天非常愉快时光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让幼儿智力得到极大的开拓,行为得到良好的改善,从而使幼儿身、心、脑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具备学前教育工作能力
幼儿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心里纯净、眼睛透亮、身无瑕疵的幼儿。对于这样一个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未来社会的群体,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告诉他们些什么?向他们传承些什么?在我们幼儿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中又身教些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为了夯实“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为幼儿在今后的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教工作时,除了树立新基础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外,还应具备胜任幼教工作的各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首要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了解幼儿内心活动的一扇窗口。通过对幼儿言行、思维方式以及超乎寻常举动的细致观察,可以觉察出幼儿内心活动的细微变化,发掘幼儿早期先天超常的智力,在幼教老师正确健康的引导下,使“领先一生”成为现实。
2.技术能力。幼儿教育教学要达到趣味化、通俗化和易感知化,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幼儿教师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掌握各种教辅手段及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进行幼儿教育教学。
3.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对幼儿教师的长足发展提出了跨域式的要求。幼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纠正幼儿偏差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把幼儿发生的各种行为记载下来,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幼儿行为发生偏差的因素,并及时对幼儿的偏差行为进行修正,从而阻止和杜绝了幼儿早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所以要求幼儿教师善于收集材料,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分析研究中解决问题,使自己研究成果的资源得到大家的共享。
4.语言能力。在幼教工作中,口语是教师和幼儿交往传达信息的载体,也是组织幼儿和教育幼儿的手段。学前期是幼儿语言迅速发展时期,模仿又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为了适应幼儿学习语言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幼儿谈话说口语应清楚简短、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并运用肢体语言,伴有丰富的表情、准确的手势以及借助实物等,给幼儿传递通俗易懂的信息。
5.组织能力。幼儿教师所负责的班级一般有二十至三十个左右的孩子,且孩子性格差异各不相同,而他们的一日活动又是丰富多样的。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启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幼儿教师的组织之下,使幼儿小团队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幼儿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教育教学不断攀升新的台阶。
6.艺术能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根据幼儿的特点,弹、跳、唱、画、做、演能激发幼儿的大脑细胞,调动幼儿兴奋的神经源。同时艺术教育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开发幼儿的智力,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所以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弹(琴)、跳(舞)、唱(歌)、画(画)、做(纸工、泥工、陶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更好地在园内为幼儿服务。
7.学习能力。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新知识、新信息会层出不穷。幼儿教师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幼儿服务,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变革的学习型幼儿教师。
8.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创新体现的是活力和热情,体现的是智力和实力。面对可塑性非常强的幼儿,时代呼唤有创新性的幼儿教师发掘有创新型的幼儿。所以,幼儿教师无论是室内外环境的布置,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活动的创编、区域活动的安排以及游戏活动的引导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给幼儿展示一个无限遐想的天际。
幼儿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幼教工作更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做到让社会满意和家长满意,就应不断地更新现代教育观念,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具备各种应有的素质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幼儿为本,启迪幼儿的智力,在幼儿教师高水平、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之下,使幼儿真正能跨域实现“提前半步,领先一生”的伟大战略构想。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实验幼儿园
摘 要: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幼儿公共教育的逐渐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面越来越大,然而现如今幼儿教师也有许多错位现象。本文主要对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错位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帮助幼儿教师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学前教育 错位 角色定位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以学龄前儿童为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切教育活动。
(1)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诸多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2.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要将这种婴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
(2)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阶段,3-6岁儿童入园率仅占大约40%,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2.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穿、执行,独生子女在我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一个家庭关注的焦点,那么教育也会成为影响家庭生活幸福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着全社会,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错位现象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幼儿教师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幼儿公共教育的逐渐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面越来越大,然而现如今幼儿教师也有许多错位现象:
(1)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
经济地位的衡量标准可以是经济收入的多少或财富的多寡,其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社会地位评价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我国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一直都比较低。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虽然相比过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离《教师法》要求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还相去甚远;同其他行业相比而言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同行的小学,初、高中老师相比也是处于最低水平。除了工资收入低之外,也缺乏其他的社会保障,基本上不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待遇。
(2)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较低
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指教师享有专业判断及自由执行、不受他人或非教师成员的干预的基本权,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职称评定权等方面。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较低,没有相应的话语权。据相关教育年鉴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还有很多专任幼儿老师没有给予职称,更不用说还有一大批幼儿园代课教师。
(3)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普遍不高
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总体而言,职业声望还是非常能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与中小学教师、大学普通教师相比,幼儿教师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且下降的幅度更大。也就是说,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相对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前景不容乐观。
三、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对策探析
多种多样的社会因素导致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压抑、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不理想。要改变现状,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仅依靠幼儿教师的努力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这还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财政性支出,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2-1.3%,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的,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限的财政投入一般是先支持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得到的援助就是非常稀少的。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低,公办与民办之间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经济待遇,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的现状。
(2)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权力地位。首先要从政策上支持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还要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使他们专业荣誉感的提升;最后政府要积极维护教师的各项基本权益,完善落实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3)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切实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经济待遇的前提下,要使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外界的肯定,首先要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其次还要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让更多的高学历毕业生从事到幼儿幼儿教育事业当中,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
四、总结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要从社会各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的角色定位。
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话语体系中,园本研修已经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研修与培训,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二者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方面呈现出诸多的不同,它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职责,不断地加深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了解,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内容,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还承担着促进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因而完善幼儿教师自身的人格与教育素养也是园本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引导教师走近大师,
从经典中汲取教育信念
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以及规范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同时还伴随着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真挚、热烈的情感和献身幼教事业的坚定不移的意志。《纲要》颁布10年来,各地不间断地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走出国门的幼教培训也逐渐增多,但目前幼儿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仍不尽如人意,这与大部分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断裂、退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许多教育大师的经典著作,不仅总结了他们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彰显了他们执著的教育信念。《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在长达25年的光阴里,坚守在洛杉矶市区霍伯特小学的第56号教室,精心教导那些来自贫民家庭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教育奇迹。是什么力量让雷夫25年来,每天提前两小时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度过,是什么力量让他25年在同一间教室面对同样为一年级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创造了轰动美国教育奇迹的智慧和理念又是源自何处?我认为这是教育信念使然。因为在雷夫眼中,教育是其钟爱的事业,是值得用心去做并为之坚守一生的事业。《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名言是:“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观念的理想,尼尔全部的教育信念就在于坚信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孩子们,你们好》的作者阿莫纳什维利,从取消传统教学中的分数、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的实验,他的教育信念就是相信儿童,热爱儿童。除了这些教育家,还有我们所熟悉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国内的陶行知、陈鹤琴、李吉林等,他们用炽热的教育信念树立起了一座座教育的丰碑,成为我们获得教育信念的源头活水。
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曾这样说过:“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或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因此,在园本研修中,我们可以围绕经典著作开展关于教育信念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用经典来润泽教师的心灵,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二、组织开展专题研讨,
从反思中深化教育信念
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省察,是培养教育信念的重要路径之一。教育实践反思能够促使教师从更深层次上探究教育教学现象后面的种种问题,加深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增进对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不断的提炼与总结,使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渐丰实与完善。
在一次园本研修活动中,两位教师围绕《蚯蚓的秘密》进行了同题异构。在找蚯蚓的环节中,第一位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树枝,让他们用树枝把蚯蚓从泥土中挖出来,第二位教师则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轻轻把蚯蚓找出来。方法不同,效果自然不一样。活动结束后,幼儿园组织教师们对“用树枝挖还是用小手找蚯蚓”进行了专题的研讨活动。第一位执教者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们肯定是害怕蚯蚓的,他们一定不会用手去触摸它们。结果是很多女孩子害怕蚯蚓,现场还发出了尖叫声,许多蚯蚓还被小树枝给弄伤了;第二个执教者认为,只要教师从内心里面真正喜欢蚯蚓,把蚯蚓视作和我们一样的生命来对待,那学生一定会受到教师积极情绪的影响,从而愿意亲近蚯蚓,主动投入到探究蚯蚓的活动中。事实也是如此。第二位教师执教活动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对蚯蚓的喜爱,探究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那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和蚯蚓之间的温情一直荡漾在整个课堂中。教学活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不仅体验到了成功教学的喜悦,也对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更为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
不同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园本研修要善于抓住一些有意义的、有争论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与碰撞,引导教师在反思与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和幼儿的认识,使他们产生更为深刻而持久的专业体验和教育信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提供各种展示平台,
从成功中升华教育信念
与大师为友,在经典的濡染中可以不断增强教师对教育信念的理解与追求;与实践同行,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信念的体验与认同,而能否以教育信念来统帅自己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是幼儿教师能否实现自主、持久、卓越的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划分教育家与一般教师的分水岭和重要标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信念常常左右着教师的教育决策,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判断,甚至控制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有在积极的教育教学行动中才能够得到加强与磨砺。因此,幼儿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本研修活动,如同题课研讨、学术沙龙、教学基本功竞赛、手工制作展览、主题墙饰观摩、特长展示,等等,让不同的教师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得到展示,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如上述案例中的第二位教师,她在这次活动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原来科学教育也可以如此的迷人,学生们探究蚯蚓时的专注神情历历在目。同时,她还发现自己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把自己对科学教育的这种热情与喜爱带人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
自我效能感是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做到“不放弃、不抛弃”,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教育,从而使教师不断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乃至教育家的转变。
摘 要: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教师的情感、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的人格魅力都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对幼儿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飞速发展的时代给当今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要想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辱“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我们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肩负着伟大的社会使命和光荣职责。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幼儿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情绪、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指的是幼儿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和热爱幼儿教师事业,热爱幼儿,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及家长的关系等。它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目标,师德是做老师的基本准则。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从真正热爱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满怀豪情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地作出全部贡献。
二、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品德十分重要。幼儿期是形象记忆期,孩子对于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如果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孩子也一定会开心;如果老师总能细心呵护和关心别人,孩子也一定会乐于助人;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幼儿园,孩子就成了老师的镜子。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幼儿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三、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1)拥有爱心是成就幼儿教育事业的关键,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从事学前教育这个职业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热爱幼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俗话说,幼儿教育事业就是一个充满爱的职业,幼儿从父母的怀抱来到幼儿园,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的感情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波动,会把各种思想、感情、期望都转移到教师身上,希望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自己,对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师对待每一个幼儿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分地爱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对幼儿一视同仁,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尊重家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无疑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相反,如果不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工作就会变得十分艰辛。幼儿是父母的掌中宝,他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要得到好的教育和保育。因此,教师应及时跟家长联系,尊重家长,得到家长的尊重、信任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使得家园共育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3)幼儿教师应当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针对幼儿表现出的对事物的短时兴趣这一特点,幼儿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具体情景中渗透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开展丰富的幼儿活动。
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基本功训练,重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孩子的求知欲。
另外,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并不是一个老师能单独完成的,一个好老师固然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是需要全体教师合力才能完成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更加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幼儿教师时刻都在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加强和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地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地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尽职尽责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兖矿鲁南化肥厂幼儿园)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幼儿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深入、广泛的幼儿科普活动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科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指导,更离不开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素养。要想实现更加有效、更高质量地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科普活动这一目标,无疑对幼儿教师的科学素质能力结构、幼儿教育学及心理学掌握运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文章正是对当前幼教改革背景下幼教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幼儿科普活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普活动;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伴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教育不同层面逐步、深入地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普活动。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最基础、最启蒙的阶段,其科普活动对于启发幼儿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在幼儿阶段开展的科普活动,日益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层面和幼儿家长层面的重视和关心,深入探讨以幼儿教师而教育主体的科普活动,有助于我们加深幼教科普活动与幼儿教师之间联系的理解。
一、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对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分析
第一,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科普洞察力。受其特殊年龄阶段影响,幼儿有着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好奇心。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表现出来的这一特征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捕捉和洞察发现不同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
第二,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在科普活动中,教师的洞察能力极为关键,但幼儿教师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同样重要。科普活动中幼儿教师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是在前期对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行为、语言等外在具体表征方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次的总结和升华,分析出幼儿参与科普活动的各种规律和内在特征。
第三,创境能力。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情景。开展幼儿科普教育活动中,外在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科普环境,能够为幼儿更深入参与科普活动营造一种舒适、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
第四,幼儿教师要善于协调好自身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为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奠定和谐的幼儿相处的关系。在科普活动中,建立一种良好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能够为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科普活动创设友好、和谐的情境,对于科普活动中新鲜事物、不明白的问题愿意向教师请教,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二、教育学、心理学对幼儿科普教育的影响
第一,立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幼儿科普活动必须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基础和前提,幼儿教育学科学回答了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极其重要性以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是如何让幼儿接受的等相关问题。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帮助教师在开展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得科普活动更加有效。
第二,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对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是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活动的重要指南。例如,学前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为开展幼儿科普活动中从不同角度把握幼儿心理规律和生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幼儿科普活动是在遵循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幼儿科普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集中进行的,有一定主题思想或提出明确的口号,并要达到一定思想教育目的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要求的科普教育活动。从这点上讲,幼儿科普活动是完全建立在符合幼儿教育规律、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爱好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三、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努力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关键点和根本保障点在于教师。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重点引进和加快培养一批既能够熟练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和幼儿教育学专业理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又能够熟练运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将自身科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身体力行行为的教师。幼儿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从长远着手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幼儿师资队伍。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要重点对拟引进的师资在科学素养、科学创新能力、科学普及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衡量,并将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学普及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幼儿园要从学校层面加强对已有师资力量在教育学及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方面、科学活动普及组织实施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从很大程度上讲,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如何,都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只有建立起了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和具体运用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将培养幼儿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普及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科学普及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幼儿阶段就培养孩子的创新型科学思维,就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殊阶段出发,在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的同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活动。
第三,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新活动需要重点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幼儿园在开展科普活动地方过程中,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规律出发,即幼儿正处在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的特殊年龄阶段,尤其是表面感性事物、多姿多彩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中,要善于创新载体和活动形式,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种各样的科技比赛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在学校中烘托一种浓厚的校园科技氛围,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科技活动、人人关心科技活动的良好气氛。”[1]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不仅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得以有效的调动,而且还能为对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并在比赛中扩大自己的科技创作视野,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需要传授给幼儿更多的科学意识,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在幼儿阶段开展科普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的活动方式,幼儿园以及指导师都要从具体的科普活动项目出发,针对幼儿的特殊心理特点和规律,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培训,让孩子们能够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以及内在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掌握起参加科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功,以实现科普活动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培训幼儿基本的科学观察能力。在举办科普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参与环节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观察事物,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动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记录的良好习惯。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科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离开了观察这一环节,那么在以后深入的分析环节、总结升华环节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成立专门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给孩子们具体的观察问题的方法,然后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具体的科技事物面前,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相关科技知识去观察科技实物作品,发现其表面特征以及与该项科技实物相关的具体应用。
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重点培养幼儿在科普活动中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具体的科普活动,要重点培养孩子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能力,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找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培养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做到学与练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思考模式,能够形成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三是在科普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科普活动,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锻炼提升孩子善于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原理,在相关工具和设备设施的帮助下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要鼓励幼儿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灵感,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新产品。在科普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极为关键,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即使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再高,那也必将无用武之地。
四、结语
幼儿科普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重要依据,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科普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科普洞察力、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创设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能力以及善于协调好幼儿之间关系的能力。要想保障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入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作者简介:徐飞(1989-),男,江苏南京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与教育心理学。
一、问题提出
将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安置于融合幼儿园,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1]。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2]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展较晚,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虽有交叉,但未形成系统体系,并存在普通幼儿园不接收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现象[3]。国内关于幼儿教师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在研究对象上,中小学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研究多,学前教育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研究少;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现状研究多,教师的接纳观念与态度研究少;在研究区域上,研究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关注多,对于边疆、多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研究关注少;在研究视角上,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多,本土化研究少。鉴于此,本研究以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与态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幼儿教师接纳态度的因素,归纳云南省幼儿教师在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开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与教育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云南省18个民族地区15个不同民族背景的300位幼儿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为83%。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编订《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调查问卷》。经修改和预测,确定正式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一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问卷的核心部分,主要考察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纳态度,分两组问题,第一组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题目参考了由Toby Long编制,周念丽译的《教育者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调查问卷》以及Leyser和Kirk的《融合教育问卷》[4],并结合云南省当地情况编制而成。第二组考察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情况与支持系统调查,由5道多选题构成。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云南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状况
表1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问卷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等值,说明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持积极、接纳和支持态度,这对于云南省普及和推广学前融合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三个维度的结果来看,“行为倾向”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认知”维度,最后是“情感”维度。从对具体各个项目频率分析结果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在有些题目,如“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障碍,但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前特殊需要儿童不应该接受隔离式的教育方式”、“愿意接受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进入自己所在幼儿园”等问题上的态度并不积极,分别有35%、45%、47%的教师不同意以上看法。说明虽然云南省幼儿教师总体上对学前融合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实施学前融合教育尚未得到所有幼儿教师的肯定与支持,仍有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需要儿童存在误解,对残疾儿童的能力不够理解,甚至存在主观偏见。融合教育最初的目标即是改变教育者的的态度与观念[5],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与态度,增进其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理解,成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2.影响云南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的因素分析
1)地域因素对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的影响
表2显示,总问卷T值为0.698,在.05水平上未达到显著差异,表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总体态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地区幼儿教师在“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38,p=.041),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态度积极于汉族地区教师,在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情感、行动支持方面各地区无显著性差异。
2)职称因素对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的影响
表3显示,总问卷F值为3.979,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差异。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在.05水平上达到显著,这表明幼儿教师的职称因素对其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职称为小教一级的幼儿教师的态度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说明小教一级的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要积极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进一步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小教一级的教师与小教高级的教师差异显著(F=.70,p=.001),职称为小教二级与小教三级的幼儿教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3)幼儿园性质对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
表4显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呈现显著性差异(T=-2.099,p=.038
3.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情况分析
1)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可接受的特殊需要儿童类别
表5结果表明,相对而言,幼儿教师较容易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进入所教班级,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在对云南省幼儿教师是否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248名幼儿教师中有接近1/2(44%)的教师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这44的幼儿教师接触过的特殊需要儿童的障碍程度集中在轻度,约占75,其中,只有三位教师愿意接受重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
2)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安置的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比发达地区仍然薄弱[6],在学前教育基础上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表6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最急需的支持集中在政府、幼儿园宏观层面的支持以及法律倾斜、特殊教育教师“走出去”培训与合作以及特殊教育专家“引进来”指导等方面。因此,加强外部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以及增强自身教育教学技能是云南省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讨论
1.云南省边疆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者发现云南省幼儿教师对于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持积极、接纳和支持的态度,普遍认为学前特殊需要儿童有权接受学前教育,与普通儿童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并且认为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有利于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虽愿意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并给予行动支持,但在接纳特殊需要儿童时情感上仍存在顾虑、担心,以至于仍有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需要儿童存在误解,对于残疾儿童的能力不够理解,甚至存在主观偏见。上述消极反应分析原因主要有:第一,云南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云南省兼具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等特点,云南省残疾人群面广、点多、线长,特殊教育存在类型多样、层次复杂等问题。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残疾人共有288.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7所,在校学生16 777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仅934人(其中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仅占26.3%),按照云南省提出的特殊教育生师比平均3:1的要求,云南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缺口已达4 658人[7],随着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专业教师的缺口将进一步增大。第二,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双规而行。虽然2002年时教育部等各部门明确提出幼儿师范学校(专业)要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8],但在实际教学中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仍然属于“双轨课程”。《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但是关于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却尚未提及。第三,地域限制。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地区经济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不便,观念陈旧,在“送出去”教师培训与“引进来”专家指导方面存在困难。
2.影响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因素
1)地域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总体态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38,p=.041),并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更积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传播方式的加快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教事业快速发展,交流频繁,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云南省政府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融合教育的宣传,普及面逐渐扩大,并没有因为区域、民族、交通等因素造成信息传播上的限制。
2)职称因素
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反映出不同的接纳程度。从总体上看,接纳程度按积极程度依次为:小教一级、小教三级、小教高级。原因如下:第一,小教一级教师大部分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正处于专业化发展的高峰期,考虑问题更客观、理性,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愿意也有能力为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具有小教三级职称的幼儿教师,通常教龄较短,对于工作的热情与积极程度较高。此外,年轻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较多,对于新理念的接受、更新较快,因而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对积极。第三,小教高级教师虽然教龄长、职称高、经验丰富,但是有研究表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低[9],另外在接受新理念、情感投入以及改变教学行为等方面相对困难,影响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
3)幼儿园性质因素
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看,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态度更积极于公立幼儿园教师,尤其在“情感”、“行为倾向”程度上差异显著。研究者认为主要与目前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件、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接触程度密切相关。云南省学前教育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在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多数公立幼儿园并不具备招收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条件,多数残疾儿童只能进入各地区私立幼儿园就读,因此,私立幼儿园教师在对残疾儿童的认知、接纳、理解、行动支持等方面经验较丰富。
3.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安置态度的探讨
在对不同类别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上,相对而言,幼儿教师乐意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进入自己所教班级,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原因在于目前学前教育是云南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前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园所数以及在园幼儿数难以保障[10]。另外,云南省幼儿园多为大班教学模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再加上特殊需要儿童的介入,教师负担甚重。幼儿教师不希望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儿童进入自己的班级。
在对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拒绝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理由的调查中发现,拒绝理由以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存在安全压力、本园缺乏特殊教育康复设备居多。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顺利完成工作。因此,在支持系统方面,教师的需求多元化:既需要宏观上政府的重视,又需要微观上幼儿园行政领导的实际支持;既需要“走出去”学习新的特殊教育理念与方法,又需要“引进来”专家学者巡回指导。结合目前云南省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分析,师资培训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必要基础,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有力推手,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精神源泉,只有各方面环环相扣,才能共同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当前云南省边疆多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对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持积极、支持态度,教师的职称因素与幼儿园性质是影响云南省幼儿教师融合教育态度的主要因素,顺利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我们必须充分、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云南省集民族、边疆、贫困、山区等特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之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结合地区、民族实际,加强国内外合作与联系,借鉴先进特殊教育经验,形成云南省特色的学前融合教育体系,促进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摘 要 根据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园校合作”模式进行,通过幼儿教师“走出去”,把高校“引进来”和远程教育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保证“园校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高校和幼儿园的共同参与,通过“层级培训”的方式,让农村民办幼儿教师从“非专业人”转化为“专业人”。
关键词 民办园 农村 园校合作 继续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教育强调作为人,应不断提高自我修养,适应社会的不断变换,这与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因此,继续教育成为了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园校合作”模式进行,通过幼儿教师“走出去”,把高校“引进来”和远程教育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1“园校合作”模式开展的条件
农村民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欠缺对职业的认同感。为了促进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幼儿园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而“园校合作”模式的开展需要幼儿园、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参与。
1.1幼儿园的“主体”地位
开展“园校合作”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利用高校的资源对农村民办园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民办园的教育质量。但就相关调查发现,高校和幼儿园之间存在典型的“一对多”的形式,幼儿园的数量远远多于高校的数量,因此,在“园校合作”中农村民办幼儿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幼儿园的领导者应该积极的和地方高校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商议继续教育的时间、方式、地点,并将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和需求及时的反馈给高校,为高校选择继续教育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1.2高校的“引导”角色
为了让继续教育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高等院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对相应的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清楚农村民办园幼儿教师的整体情况,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课程、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农村民办园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得培训能够契合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需求。同时,作为高校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角色,就必须注重对自身“软件”设施的提升,多给培训教师创设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及时更新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参与培训的教师能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1.3政府的“保障”作用
“园校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除了需要幼儿园和高校的积极参与外,还必须有“第三方”的监督,控制。而政府特殊的职能特点,确保了其作为“第三方”能够对“园校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起着“保障”作用。第一,政府在“园校合作”模式中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政府应根据各个地方高校和农村民办园的实际情况,组织高校和幼儿园之间召开对接座谈会,使得高校和幼儿园之间形成对口合作的关系。第二,政府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为“园校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为了避免“园校合作”模式流于形式,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一方面可以通过标准试题、现场观摩等考查幼儿教师在培训中能力是否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幼儿教师对培训教师进行评分,专家随机听培训教师的课等方式检查培训教师是否尽心尽力。
2“园校合作”模式开展的途径
“园校合作”模式通过幼儿教师“走出去”,把高校“引进来”和远程教育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2.1创设条件让幼儿教师走进高校
“园校合作”模式要求政府和高校应创设相应的条件让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走进高校,接受继续教育。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让幼儿教师走进高校:一是选取部分教师进行进修,为了保障幼儿园教学的继续进行和幼儿教师有平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可以让幼儿教师轮流参加培训。二是在假期的时候,政府组织农村民办园的幼儿教师集中到高校进行培训。这种全员集中培训的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由于是全园幼儿教师共同参与培训,相互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其次,每个幼儿园的教师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幼儿园本身,因此,能激发各幼儿园之间的相互竞争,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参加培训时能够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最后,幼儿教师每天工作量较大,很少有时间能够交流、沟通,而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加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且幼儿园领导也和幼儿教师一起参与培训,能无形地拉近领导和职工之间的感情,改善幼儿园的人际环境。
2.2鼓励高校教师到农村民办园进行“讲学”
交通的不便利和教学任务的繁重,导致了很多农村幼儿教师缺少“走出去”的机会。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高等院校选择部分教师到农村民办园进行“讲学”。“讲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高校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到相关幼儿园进行“讲学”,“讲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就目前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例如,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解读,学前教育最新理论研究的热点剖析等。也可以就幼儿教师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二种是高校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讲学”。寒暑假的时间相对较长较为集中,有利于系统知识的讲授。高校教师到幼儿园进行“讲学”时,除了要注重讲,更应注重看、听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2.3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
近几年,为了保障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央政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2002年的“农远工程”;2003年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09年的“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2010年的“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的“国培计划”。这些措施使得我国农村学校的远程继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应抓住“远程教育”这一契机,突破高校和农村民办园之间的时空限制,通过高校开发相应的远程教育资源,在学校中选择优秀的教育人员,形成专门的远程教育辅导团队,最大限度的让农村民办园的参训教师获得实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我国,很多农村地方并未通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远程教育的实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以县为单位(经济发达的地方以镇为单位)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期建设镇、乡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化。
3“园校合作”模式的实施步骤
园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校和幼儿园的合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园校合作模式的实施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层级培训”的方式进行。“层级培训”主要强调培训的层次性,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级培训可以按照图1的顺序进行。
图1:农村民办幼儿教师“层级培训”图
3.1以获取幼教资格证为主的培训
在任何一个国家,教师资格证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取得的最基本的证件,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获得幼教资格证,但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前教育本科开设的年限不长,再加上人们对学前教育存在的固有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特别是农村民办园的幼儿教师。因此,很多进入民办园当幼儿教师的人都毕业于职校或初、高中,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没有相应的幼教资格证,缺乏最基本的幼儿理论知识。因此,在园校合作中,首先应将没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作为培训的对象,以期通过这样的培训,在让幼儿教师取得从业资格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3.2以获得基本技能为主的培训
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更多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如在贵州要获得幼教资格证,必考的科目就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前卫生学三门科目。2013年下半年贵州对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进行了改革,获取幼教资格证的考试科目变为了综合知识,保教知识与能力。虽然注重了幼儿园教育的特色――保教结合,但整体上仍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获得。而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技能,而这又是继续教育培训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层级培训”强调在幼儿教师取得任职资格,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唱歌、跳舞、绘画等基本技能的掌握。高校可以在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对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进行技能指导,也可以在相应学校中选取部分能力强的学生不定期地到农村民办园去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农村民办园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
3.3以提升学历为主的培训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村民办园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多学前教育的本科生、专科生等都不愿意到农村民办园任教,这就使得农村民办园的幼儿教师以初中生为主,低学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教师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园校合作”模式应将关注点转向于提升民办幼儿教师的学历,通过暑期的成人教育,不断加深幼儿教师理论知识的深度,扩展幼儿教师理论知识的广度。
3.4以巩固能力为主的培训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活动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现场讲座、观摩课、远程教育等方式获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相对其他幼儿教师来说,所具备的幼教知识、技能都更为欠缺,因此,通过“获取幼教资格证――获得基本技能――提升学历――巩固能力”这样一种“层级培训”的方式,能更为有效地将民办幼儿教师从“非专业人”转化为“专业人”,促进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制约了幼儿教育质量,因此,找出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幼教师资的培养,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一位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调控课堂情境的相关知识(详见林崇德、申继亮、辛涛,1996)。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学科知识方面,幼儿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方面,更需要根据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灵活选择课程并开展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对一线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在唱歌、弹琴、画画等艺术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年轻教师此方面技能有衰减趋势;教师知识面不够广,人文与科学素养不够;儿童发展理论、师生互动、儿童动机的激发、个体差异、学习与认知过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比较差,也没有形成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氛围,也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的实践性知识。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反映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偏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通识类基础课程缺乏
学前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普遍缺少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通识类课程,更缺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导致学生时也能和知识面的狭窄,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2、必修课程比例过大
据调查发现,各高校学前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只占课程总学分的20%―30%不等,而必修课程高达70%―80%,学生也不能跨学科跨专业在全校内选课,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难以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降低,影响到学生综合性素养的培养。
3、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中,教育与心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比例过高,分科过细,包括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课程、儿童游戏等等,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和时间不足。而且课程内容陈旧、空泛、单一,与实际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后只获得了一个个学分和抽象、呆板、孤立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反映考试完后甚至连一些概念原理原则都没留下,这就难以达成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另外,一些课程重复设置,如将教学法细分为活动指导总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等,这是典型的分科思维,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纸上谈兵,学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教、、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以及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性知识。
4、教育实习时间短,走过场
教师的的工作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在复杂分析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情境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来源于教师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的个人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是,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偏短,而欧美等国的师范生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简单,很多学生只将实习目标定位为学会上课。流于形式,只局限于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掌握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
5、艺术体育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相比,艺术体育类课程普遍课时偏少,影响了学生这方面的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给儿童家长和一线幼儿教师造成什么都不会的印象。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增设通识类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比重
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出发,增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保证学生的一专多能。这类课程并不是指当今高校非常重视的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调整不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目标,缩减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比例,改变过细的分科,整合课程门类,精选未来教育教学中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将普通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合为一门课程,将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课程列为选修,将教学法类课程也有机整合,不必分科开设,最多把艺术活动指导单独列出。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原则,构建新的基本内容,加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联系,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3、强化教育见习实习
增加实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将课程计划一半的时间安排为各种教育见习和实习,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根据相关课程教学的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见习实习安排;第二,在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形成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
一、更新观念,放下“师道之尊”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此,幼儿教师的角色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基本并且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理解,也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
比如小班语言教学活动《小鸡在哪里》中,我做鸡妈妈、幼儿做小鸡,让小鸡分别躲在不同的地方,再让一个幼儿去帮鸡妈妈找小鸡。找到一只小鸡就说一句“一只小鸡在xxxx”,被找到的小鸡就说:“有一只在xxxx”。我与幼儿一起游戏,幼儿的学习情绪高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在“学中玩”和“玩中学”的新理念。
“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就这一点而言,教师和幼儿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和幼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二、反思角色,走出“传统误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并且开始关注幼儿的主动参与。所以我们要反思“传统教师角色”,走出误区,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正应陶先生说过的“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就如小班美术活动《小花伞》。“雨伞” 生活中经常见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我抓住了这个十分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设计的美术活动《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的花纹。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中的学习氛围非常积极和融洽,大大地激发了我们班上的孩子对这次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的能力,并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
反观之,本学期我结合“主题美术教学”,设计的一节美术活动《七星瓢虫宝宝》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我用了许多方法让孩子们了解“七星瓢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但是幼儿的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孩子们反馈出来的作品,显得十分单调。孩子们应付性的完成作品,作品呆板,缺乏生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均表现不佳。
从这两个例子的相互对比,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适当教材,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表现作品,让幼儿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转变角色,勇做学生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我认为要实现“民主”就要做以下几个转变:
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指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倾听幼儿的见解和生活经验。
我清晰地记得一次晨间来园游戏,天天用玩具搭了一个奥特曼,他得意地拿给我看,我用充满惊喜的声音说道:“哇塞!这是你插的?好棒啊!教教老师好吗?”孩子们顿时感觉十分兴奋,都围到我的身边,看着我向他学习搭奥特曼。由此可以看出,当放下老师的权威,积极参与到幼儿自主的活动中,虚心向他们学习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使本来不爱表现的幼儿也自觉自愿地动起来,改变了以往逼不得已、非常不情愿、应付了事的被动局面。
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友,与孩子共建课堂,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也是在一天早上,翊郡蹦跳着来到我面前:“老师看我的新鞋子。”“嗯,真漂亮。”“老师你喜欢这双鞋子吗?”“喜欢呀。”我应着她的话。“等这双鞋子长大了以后,我送给老师穿。”翊郡一脸的甜美。“啊,你的鞋子会长大吗?”“老师,鞋子是不会长大的!”博赫接过话。孩子们开始讨论起关于鞋子能不能长大的问题,看着孩子们各抒已见,进行一番唇抢舌战,最后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随机为小朋友们创编了儿歌《会长大的鞋子》,幼儿想象丰富,他们的创造无所不在。
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我们班妍汐算不上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她的调皮好动也着实让我和搭班老师“头疼”了一阵。但是,妍汐小朋友喜欢“出头”,当老师带小朋友复习以前学过的歌曲时,她就忍不住站在前面,面对大家,做给其他小朋友看;当我们排队吃饭时,她喜欢留在后面排小椅子。认识到这一点,我跟其他老师也不再认为她那是不听话了,而是时常满足她的“小虚荣心”,经常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之后再表扬她。结果,她明显比以前听话了,最让我意外感动的是一次离园时间,我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穿好外套,整理衣服。妍汐在我旁边说:“老师,我鞋带开了。”“那老师帮你系上”,我蹲下身,帮她系好鞋带,我刚要站起来离开,她轻轻的抿着嘴说“谢谢。”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教师要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教学理论的引领下,切实转变角色。我们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
【作者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幼儿园 江苏】
摘 要
教师应答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教学策略,作为师幼互动的基本形式,应答的教育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为了更好的发挥应答的教育价值,应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兼顾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多采用协商型的积极应答策略,少用命令型的消极应答策略。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教学活动 应答策略
教师应答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十分常见而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更是师幼互动的基本形式。卫瑟门曾指出:“教师的任何一种应答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对幼儿来说,这些反应来自令他们尊敬的且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会在无意中鼓舞或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它有可以增加或减少思考,可以允许或不允许思考,也可以增强或抑制思考的权威。”一般而言,良好的教师应答可以稳定幼儿情绪、增强幼儿自信心、激发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还可促进师幼良性互动,形成和乐的师幼、幼幼关系,不断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等价值。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见应答策略的分析
(一)无效型应答
在日常的教会活动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应答的教育价值,在面对幼儿时常常采用无效型应答。无效型应答主要表现为答应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或是无应答行为。第一种情况,如:教师常常没有针对具体问题,而是笼统的表扬幼儿:“你最棒”“真聪明”“你真行”“顶呱呱”“对,就是这样的”等,或是盲目批评:“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这个也不行,哪个也不行,你到底想要做什么?”“就这样,不准再说了”等。这样的应答方式既不能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更可能养成幼儿要么自大、要么自卑的心理,对幼儿的发展实为不利。第二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顾虑幼儿感受,枉顾幼儿意见,我行我素,对幼儿的问题视而不见,回避应答,这种应答策略常常让幼儿不知所措,无法判断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想的表现情况,很难得到进步。
(二)命令型应答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采用命令型应答策略,如大班艺术和语言整合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师在给幼儿看了有办法的爷爷给小约瑟一条毯子,然后再改制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等的一系列过程中,要求幼儿也当一个有办法的爷爷或奶奶,把毯子按顺序剪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和纽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说:“剪对了,就是先剪成外套”“这个不对,你看看有办法的爷爷把外套变成什么了,我们就变成什么”“再后来是剪成什么了,我们再来看看有办法的爷爷是怎么做的”“这个剪错了”“刚刚剪过的不要再剪了”等等,没有给予幼儿发挥的空间,没有考虑幼儿的想法,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师的路线在走,给予幼儿的应答也是简单命令式的。这类应答常常置幼儿于严厉的气氛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只能战战兢兢的跟在教师后面,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
(三)协商型应答
在科学儿童观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学习特征与方式等。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越来越尊重幼儿的意愿,主动听取幼儿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协商型应答的环境,给幼儿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如“可爱的小螃蟹”教学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幼儿观察螃蟹,了解螃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而幼儿观察螃蟹走路时引发了:“螃蟹是怎么打架的”这一问题,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就螃蟹的自卫与攻击进行了观察和探讨,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问题,积极回应幼儿的问题,并营造幼儿探讨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样的应答是把幼儿置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幼儿的终身发展为旨归,既结合幼儿的兴趣,也把问题上升到对幼儿有利的一面进行探索,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基于教育公平的协商型应答策略的运用
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的应答过程,也是师幼认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教师对幼儿的应答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学过程公平,教师应积极采用协商型应答策略,并在运用协商型应答策略时尊重幼儿,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发挥教师教学智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注意顺势引导,加深对问题的探讨,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
(一)尊重幼儿,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
尊重幼儿是教师帮助幼儿成长的关键,只有教师真正做到尊重幼儿,才能引导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幼儿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个体,各个方面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是教师应该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方面正面教育可给幼儿带来很好的榜样效应,另一方面正面教育可以避免幼儿可能因负面教育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应答幼儿,不能说反话,更不能讥讽、嘲笑幼儿。
(二)发挥教学智慧,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展现,师幼互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回应幼儿,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支架是教师的重要职能。
如“乌鸦喝水”的故事讲述中,教师问幼儿:“如果你是小乌鸦,当你口渴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或是“除了把小石头放到瓶子里让水位升高喝到水还有什么办法呢?”还可以启发幼儿讨论:“当太阳很大的时候,我们想出去玩需要准备什么呢?”“口渴的时候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给幼儿提供不同程度的问题,也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策略。
(三)顺势引导,加深探讨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能够启发幼儿思考出一些别具一格的想法来,但这些想法常常也只是限于想法,不能更深一步地挖掘,以致于教学效果受到很多的限制。
如有几位教师组织“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谈话活动,当教师问幼儿,如果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用七色花来做什么呢?大部分幼儿都回答:“我想要玩具”“我想要汽车”“我想要遥控飞机”等等。一位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别人的人是快乐的”,鼓励幼儿回忆最后一瓣花是怎么用的,最后得出结论是帮助了别人才是七色花最快乐的事。另一位教师则是引导幼儿使用七色花变换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把它画下来。还有一位教师说:“那好,我们现在把小朋友们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看看怎么样才能让大家的愿望实现。”于是教师统计了幼儿的愿望,发现最多的还是玩具,包括汽车、飞机、轮船、积木、布娃娃等,教师引导幼儿:“七色花是一个童话故事,虽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的一朵七色花,但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我们可以让每个小朋友带一个玩具来,我们还有一双双能干的小手,我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些玩具,这样我们就能建造一个玩具城,我们就可以玩到很多的玩具了。”于是,下面的两周里,教师和幼儿一起策划玩具城的布置,并制作了一些玩具,玩具城正式建成之后,幼儿们进入玩具城里不同的房间玩了起来,这一活动后来以玩具区的形式延续了下来,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价值。可见,只有不断拓展、挖掘才能让教学不断走向发展。
通过对幼儿园一线教师交流与问卷调查获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已成教师工作的困惑之一,幼儿园一线教师这类困惑与高职院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化课程、改进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养等策略提高学前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幼儿教师活动设计能力培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幼儿教师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师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调查及亲历下园获悉,活动设计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工作的一大困惑。教师活动设计能力水平与其职前接受的相关教育息息相关。困于活动设计教师群体中,幼师专业出生更为突出,其次是学前专科,分别占其工作困惑的37.1%、24.1%。高职院校应掌握幼儿园一线教师困惑、查明自身在教育教学所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教学策略,为一线培养较高质量的教师。
一、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困惑
1.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主要困惑
(1)困于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整体把握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常出现教学内容随便拿来、方法随便搬用的现象,内容与儿童经验无关,方法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在整个设计中困于幼儿、内容、方法、教学材料统一把握。
(2)困于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确定活动预期目标是设计教育活动的首要工作。但在教师活动设计中面对教材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有的教学材料中到底对本班幼儿发展有哪些教育价值、应赋予什么目标、目标应如何表述等。
(3)困于找到很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的内容与主题
幼儿教育活动内容选择要求生活化,符合幼儿具有现实需要与发展水平。生活里的幼儿教育事件随时都在发生,幼儿的兴趣点时时都在展现,但幼儿教师却常对设计的活动内容与主题感到困惑,为如何为目标的实现选择什么内容、如何从孩子生活找到主题等问题而焦虑。
(4)困于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些教师为了上搞好一次教学活动精心准备了一大堆教学材料,但是常因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的欠缺而前功尽弃。具体的困难有:如何围绕核心目标安排活动、用什么方式方法突教学难点、什么方法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
2.幼儿园教师活动设计困惑的原因分析
从一线幼儿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活动设计困惑可以分析出如下问题根源:第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第二,幼儿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或缺乏或运用不自如;第三,缺乏应有基本能力,如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线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困惑,折射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况与问题。
1.学前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在学生中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多,喜欢当幼儿园教师更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较低。专业认同感是学习的动力之一,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动力,影响对教学设计的学习。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阻碍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应得的体现。但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仍存在如下状况: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实践性课程较少、开设的顺序混乱等。这样造成教师难教,学生学习懵懂,影响学生对教学设计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获得。
3.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学习迁移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其一,以讲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的质量。其二,大部分教师幼儿园一线经验少,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应用情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迁移,影响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如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教学等运用于教育活动。其三,实践教学少,影响学生活动设计的背景知识经验的准备。例如,实践教学活动少,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不熟悉,直接影响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向活动设计过程迁移。
4.幼儿园一线经验有限,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的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者。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相当于师傅。因此,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人才,既能从理论上把教学设计方法原理讲明道清,又要求能指导学生实际教育活动设计训练。影响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不仅仅是学前专业教师,而是整个教师群体。如儿童心理学教学中能否贴近幼儿教育一线直接影活动目标的制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与一线幼儿园教育联系较少,经验缺乏,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指导能力较低,影响了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活动设计能力职前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构建美好工作愿景,增强学习内在动力
成功地做任何事情都应先好之、乐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建构美好的工作愿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习幸福感、学习紧迫感,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体措施有新生入学教育、专门就业指导课、个别引导等。
2.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生活动设计的相关知识准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活动设计描述性知识、活动设计程序性知识、活动设计策略性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各方面的知识,高校应优化其课程设置。首先,在科目种类安排方面,学校不仅要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各领域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还开设实践课程以及教学实训课程,满足以上各方面知识的获得需要。其次,在科目开设的先后顺序方面,应遵循先感性到理论,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顺应学生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
3.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帮助为学生初步的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这些相关知识与能力获得,除了与学校课程有关,同时也与教学息息相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中互动与引导,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第二,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幼教理论知识向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联系,帮助学生知识迁移。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如参观、见习及学生活动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初步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4.加强基地园的建设、提高教师素养,创设教育活动设计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基地建设为教师科研、教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教师对一线幼儿园教育指导能力、对学生专业指导能力,只在扎根于实践,才显示出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加强学校的基地园建设。
摘 要: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生动的语言能给幼儿带来最美的教育享受。教师语言不是单向向幼儿传递有关语言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交流、对话,幼儿对幼儿园、老师、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发自我成长动机,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言教育 情感性 趣味性 激励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不仅可加深记忆,而且可深入到大脑最隐秘的角落。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由此可见,3~6岁幼儿正处在语言敏感时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口头禅,幼儿都非常乐于模仿。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以影响,除了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外,更要懂得语言艺术,教师的谈吐及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教育及知识传授产生的直接作用,甚至决定教育、教学的成败。
一、教师情感性语言运用的魅力
情感性语言就是教师语言应充满情感色彩,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幼儿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强,教师应当注意了解幼儿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以语言加以肯定和赞扬,激发和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我们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发现,教师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能够拨动幼儿心弦,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兴趣。比如,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大,早上来园时容易大哭大闹,为了使幼儿顺利入园,早晨教师在接待幼儿入园时由原来的简单问候语转换为亲切的情感性语言:“宝宝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这样会让小女孩向同伴炫耀一个上午;“宝宝,你来了,老师好想你呀”,会让幼儿高兴得不得了……由此渐渐消除幼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幼儿表现好时一句“你表现真棒”,可能会使这位幼儿以后表现更棒,教师经常的赞扬、恰当的鼓励、充分的肯定、适时的安慰,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在获得语言支持的同时得到教师的微笑、点头、注视及抚摸、拍头等亲密的身体接触,幼儿更会感受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将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期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表达出来,把老师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可起到感染幼儿的积极情感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在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趣味性语言运用的魅力
教师的语言应贴近幼儿心理,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比空乏的说教更具有效力。如有一次在吃午饭时孩子们很吵,我没有大声训斥他们,而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他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起来,笑过之后都安静下来吃饭了。再如我班有一幼儿早上来园时,每天都要哭,我每次都要哄好些时候才能停止哭,那天,她又和以往一样在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哄她,只是轻轻地走过去说:“咦,茹洁今天外面在下雨啊!怎么脸上都是雨水,快快拿纸巾来擦干。”结果这句趣味性语言起了作用,茹洁停止了哭泣,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此外,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兴趣,把他们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魅力
在教师的语言中,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探索。因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大胆尝试。常常会沮丧地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行!”这时老师一句激励的话语,对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区域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老师,这时,教师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你肯定行的;失败也没关系,你试试看,就会了”,等等。特别是美术课,总有小朋友迟迟不肯落笔,我就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有时一个鼓掌、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握握手、摸摸头、拍拍肩等简单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幼儿很高兴、很温顺,表现也会更好。又如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如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娇滴滴的语气扮演小白兔,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开展得顺利且充满活力。多年来的幼教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合理、巧妙地运用激励语,会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意志品质。
总之,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本上,做到语言教育的情感性、趣味性、激励性和艺术性,同时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各种语言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收集专业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使幼儿在语言魅力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对我国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因为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进入学习阶段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一些措施和建议,对相关的幼儿教育人士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教师素养高低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不断地丰富幼儿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幼儿教师应有的素质
(一)有爱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如果没有了爱,也就谈不上教育了。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的爱既要包括母爱的细腻也同样需要包括理性的一面。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幼儿,只有真正地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不仅是他们的母亲,同样也是引导他们的启蒙师。幼儿会在日常的接触中不自觉地模仿幼儿教师的行为和语言,因此幼儿教师只有真正地爱孩子,才能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新能层出不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幼儿教师具有广泛的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面对幼儿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幼儿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主动地去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从而全面地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现幼儿教学的目标。
(三)有综合的能力
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在他们的科学文化以及教育实践之外对幼儿教师的另一个重要的要求。也是指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幼儿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组织好幼儿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教学的能力,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巧和理论,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设计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课堂游戏,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做好与幼儿的沟通与互动。
二、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做学习者和引导者以及幼儿的启蒙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从而引导幼儿快乐地成长。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有多重角色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主导的职责,使幼儿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幼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心智结构,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体制的优化。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品德教育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幼儿教师不能受到一些因素和观点的束缚,做到爱岗敬业,并且将对幼儿的德育教育贯彻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此外幼儿教师还需要学习政治理论和原理,增长自身的见识,不断地提高政治觉悟。将幼儿教学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案。此外幼儿教师还要加强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用德育来感人学生。
(三)鼓励教师进行经验总结
幼儿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还需要及时地、积极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自我反思,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改正,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需要学会思考,其次还有多读书,所学习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自觉的加以运用,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四)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学校也需要意识到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学习和经验交流,还可以组织研讨会等来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推动幼儿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样可以使教师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吸取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教师之家的沟通和团结协作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被社会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认同的活动。要想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各个教育部门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只有从根本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素养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地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优化,全面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促进幼儿教育形势的丰富以及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推动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腾飞。
作者简介:刘翠红,女(1970-)辽宁省阜蒙县人,本科学历,现任辽宁省阜蒙县实验幼儿园,高级教师。
【摘要】为什么有些孩子胆子很小,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呢,对孩子的心灵健康、生活是否快乐的问题进行关注,孩子缺乏自信心,应该怎么样帮助他建立自信,老师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孩子情绪化行为应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对待,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与此同时,经验和理论基础构成了我们重要的武器。凡为教育者皆知“教无定法”,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同时还应符合幼儿教育特点,做到“教无定时”。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无定时 因材施教
在幼儿园里孩子一般被分成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阶段,因年龄及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各具特点,小班,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依赖父母,交往能力发展不全面,语言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等等,实践中问题一堆接一堆,看起来简单其实学问门道很多。大班呢,面临着升入小学,教学上也应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中班是从简单的儿歌到握笔写字过度阶段,桥宽桥窄全取决于设计师的手笔。各有各的特点,个有个的不同,因材施教是一种因性格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同教育手段的教育方式。凡为教育者皆知“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异。我在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除要因材施教外,还应符合幼儿教育特点,做到“教无定时”。幼儿的生活即课堂,学习、玩耍无明显界线,学也是玩,玩也是学。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
对幼儿的教育应做到作无定时。“3岁方案”强调幼儿要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知识学本领。因此,对幼儿来说没有绝对的作业时间,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控制。记得有一次组织幼儿进行:“兔宝贝真能干”的游戏,时间是十五分钟。当时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并强烈地表现出来,对继续进行游戏的欲望非常强。但由于我考虑到不能过分超时,还要布置作业,便温柔地将幼儿的欲望给扼杀了,使一些幼儿表现出失落和不满的情绪,作业都做得不好。后来受到专家提醒,我才恍然大悟。
幼儿的活动是多姿多彩的,多元的,幼儿的兴趣是丰富广泛的,幼儿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幼儿感兴趣,就应及时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注意力,让其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组织幼儿户外散步时,我经常引导幼儿注意周围所见事物,进行认知教育,如树木、竹子、花草、路牌、商店等,能说出它们的名称;遇到年长者,让幼儿说:“爷爷好!”、“奶奶好!”,进行礼貌教育;有时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感知活动,有些东西可以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加深感性认识。随机应变地进行补充、扩大教学内容,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教育。
其次,为什么有些孩子胆子很小,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呢,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生活是否快乐。孩子缺乏自信心,应该怎么样帮助他建立自信,老师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孩子情绪化行为应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找到了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持和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儿童有否表现欲从另一角度来讲是与他们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不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幼儿的自我评价特点,年龄小的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基本处于“镜像自我”阶段,就是说他们总是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还是处于“客观化”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5-6岁,评价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果忽视对部分偏内向型性格的幼儿表现欲的培养,随着年龄增长势必造成该部分孩子对自我的一个消极评价。
家长们在孩子小班期间常认为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总认为:“孩子太小了,胆子太小了。”进入中班后,家长们开始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了自己孩子在表现力方面的差距时,又显得相当焦急:“老师你对他严格一点,上课多请他回答问题。”“老师,孩子不举手,你可以叫他名字。”…….从教来,我曾经多次碰到这类情况,我也是常凭经验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效果不显著,反而增加了该部分幼儿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学上讲,儿童的表现欲确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因此,幼儿的表现力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 。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油娃娃幼儿园)
【摘 要】幼儿教育的过程是幼儿探索的过程。幼儿是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担当知识的灌输者或课堂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成长,给每个幼儿以适宜、适度的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引导者
改革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潮流,而教师的素质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者,对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起着关键作用,不仅是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她们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与思想,并把它们直接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是教育改革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角色显得重要。
一、教师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温馨的环境氛围,成为环境的设计者
1.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环境有着教育人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活动更是如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事先把“米”准备充足,如需要的教具数量、颜色、形状、作用会不会吸引幼儿等。其次,“巧妇”才能在设计活动的设计环节,考虑活动的环节是不是环环紧凑,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等。如有一节《沉与浮》探究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不同质地的材料,吸引幼儿的小教具,同时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形成一体,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快乐的学习。另外室内外的环境,也会给幼儿以美的感受,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设计、布置、制作,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孩子动手的同时,协调、合作、互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在悄然形成。
2.为幼儿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幼儿教育不再像以前,仅限于吃好、玩好、学点儿知识就可以这样的层面上,现在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扮演高高在上、威严无比的家长角色,而是要转换成学会蹲下来,和幼儿平等交往的朋友角色。幼儿高兴时,同他分享快乐,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心的笑;幼儿伤心时,同他分担痛苦,共同面对问题,给他安慰;幼儿委屈时,让他说出来,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可以尽情发泄……以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同教学方式,教学行动为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中能感受到平等,感受到被尊重。
二、教师应在日常的活动中有爱心、有耐心,成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
幼儿的年龄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细心观察,不仅观察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活动过程。教具是否充足,幼儿是否有兴趣,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幼儿是否有新的发现等,在观察中了解幼儿,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发展。在一次数学活动《3的分解组合》时,幼儿对需要亲自动手制作、操作的原材料兴趣很浓,并制作出了实物模型,而忘了学习3的分解组合。我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及时解决了,重新激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促进幼儿进行更深的探索,引导他们观察和协作。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则需要老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和他们一起观察,找到原因,让他们逐步提高。
三、教师应成为活动进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教育的过程是幼儿探索的过程。幼儿是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担当知识的灌输者或课堂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成长,给每个幼儿以适宜、适度的支持和引导。在幼儿教育中,受社会、家庭的影响,每个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不一,教师在活动中就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学习,使幼儿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有更大的发展。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支持幼儿勇敢的面对困难,和幼儿一起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引导幼儿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尤其是自发的活动,发现幼儿探索性活动并加以引导,平时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有无数的偶然活动发生:一只西瓜虫会吸引一群幼儿的围观;雨过天晴,草丛边的小蜗牛也会让孩子花费很长时间去看 ……上次在院子里孩子们发现了一只大青虫,有的孩子大喊大叫,有的用小棍子去拨它,有的招呼同伴来看。我及时地发现这件事,并恰当地引导幼儿观察,激发他们讨论,并和幼儿一起搜集材料,研究它的名字、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进而讲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我支持孩子们去看虫子,他们才敢去玩,才从中有发现;我正确地引导,孩子们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了知识;加上我和他们的合作,才让幼儿获得了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增加了幼儿的自信,给下一次的探索活动增添了动力。相反,如果我把自发的科学探索行为当作不守规则的玩耍而加以制止,甚至于指责,实际上不仅仅是丧失了这次主动学习的机会,更多的是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应该重视胆怯、退缩的幼儿,鼓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幼儿好奇心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成人面前,有的幼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有的幼儿则退缩不前,甚至于压抑自己的欲望。后一种幼儿并不是没有好奇心或探索欲望,而是对成人的反应过于敏感,如果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允许的暗示或表示鼓励、支持,幼儿则会减轻疑惑,大胆进行活动,并达到满意的结果。
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就要求教师扮演新的角色,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一、音乐欣赏活动对幼儿教师的音乐艺术修养的基本要求
1 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感受音乐作品的基础。做为执教老师,更要重视这一内容。在活动前,执教老师要根据音乐内容做好自身及幼儿相关生活经验的准备。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力和联想的基础。
2 能熟练运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语言。恰当的语言可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用轻柔、舒缓、柔美、安静等词语来形容摇篮曲,用雄壮、威风、有力等词语来形容进行曲。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应当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才能准确诠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组织欣赏活动过程中,运用精炼、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幼儿易于接受。
音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教师生动、形象、凝炼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的引领下,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使幼儿真正融入音乐中,受到艺术的感染与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3 要具备良好的形体艺术表演修养。优美的肢体表演。音乐活动中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教师优美的舞姿会使幼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例如,在学习歌曲《维族小姑娘》时,教师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就能使幼儿很快随教师走进欢快活泼的音乐艺术氛围,掌握新疆音乐的主要节奏。恰当的表情表演。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能通过眼、眉、口的面部表情来表现不同旋律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响起,教师的表情或喜或忧,或激昂或悲愤,对引导幼儿初步认识作品能起到辅助作用。
二、提高幼儿教师音乐欣赏教育能力的方法
1 加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科学有效地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执教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教育理论修养,才能避免活动实践的盲目性和低效率。通过对幼儿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巩固自身对音乐教育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法可依;只有通过对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理论的学习,才能不断地了解幼儿,正确把握幼儿的音乐接受特点,使音乐欣赏活动更有效。
在世界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类知识无不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增多。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广泛学习,如报刊杂志、电视电脑、学术交流、网络沟通等等,可供我们利用的共享资源可谓是唾手可得。孔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主动地向他人学习也是幼儿教师提高音乐欣赏教育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方法绝不可取,只有广泛学习、勤奋探索,才是幼儿教师提高自身音乐欣赏教育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2 提高自身的选材能力。教师应学会选择适宜的音乐欣赏素材。教师选材前要深入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已有的音乐欣赏经验,力求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作品。对乐曲材料要认真分析其本身的特点,如音色、节奏、节拍、段式、强弱对比、乐句反复等方面,以决定乐曲是否适宜于幼儿欣赏。还应注意选材范围的广泛性,而不只局限于教材,从而帮助幼儿积累更丰富的音乐欣赏经验。
3 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所以,教师在准备给幼儿欣赏某首歌曲或乐曲前,应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是否欠缺,如有不足要设法组织一些活动。如让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介绍有关知识、讲故事甚至外出参观等等,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欣赏歌曲《蚂蚁搬豆》时,先给幼儿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情节情绪和想象力,然后再欣赏,这时幼儿接受就比较容易了;再如,欣赏歌曲《小雪花》前,引导幼儿亲身接触雪花,认识雪花,了解雪花的形状、颜色等有关知识,再进行欣赏教学时幼儿的内心情感便会得到升华,想象力才能充分发挥,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 为幼儿提供充分想像与创造的空间氛围。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作品协调的情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音乐,充分感受音乐。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教师可结合乐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赶花会》时,可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我们来到绿色的田野里,到处开满了鲜花,红的绿的粉的黄的……散在草丛中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可爱的小动物们都赶来了!很快,幼儿被这优美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欣喜的气氛中。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或是一只美丽的小花猫,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