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8:28:36
导语:在国家经济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编者按:本文从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主要论述。其中,包括: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货币主权是一个国家主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国家失去对主权货币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将为别人所控制。但是,货币主权也是造成许多国际金融动荡的根源,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因此,只有超主权货币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主权货币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经济也必将在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主权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公务员之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现在有一个命题,如果你是秦始皇或你统治这古代的埃及你能够用500万的人民在二十年内统一天下和建立最大的金字塔而让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吗?我想,这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就算完成如此大的工程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让人民生活正常,国家经济发展正常的。因为在我的新经济学理论中来说这是可以变为现实的问题,而且历史也证明秦国的经济实力是当时最强,建金字塔的时候的埃及也是相对强盛的。
任何社会的生产力的利用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人民的生产劳动本身不是很多,而又一方面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不能够民族他们基本的要求,这一矛盾在任何社会都存在,而要充分的发挥人民的劳动,就要充分的发挥生产力力的利用效率,用来达到国家战略目的,国家奇迹建设和人民的经济基地的建设,这是在经济学中的国家的的霸道,他有以下内容:第一有强大的国家强制性,第二有首先保证人民生活生存的物质超量完成性,第三,有为了人民生活的生产关系以外的物质大量制造的劳动,第四人民的劳动被国家剥削而国家因为他要完成他自己非人民生活应用物质和社会生活和战争基本建设的劳动而交换给人民应该得到的一切。这法则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保证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完整生产,第二国家并不从人民那里剥削他们的必要生活和生产用品相反要额外让人民多生产产品用来进行政令赏罚,第三国家得到的是国家战争机器,国家经济发展机器,国家奇迹建设机器。我们来分析秦国经济体系。
2000年前的秦国如果他的土地没有荒芜,那么土地上面长的粮食就可以足够他们的人民食用,只要种的土地足够,那么无论怎么说也就不会有少粮食的可能,大秦帝国在战争之前用商鞅变法,开垦了大量土地,在战火连年的年代,修建了郑国渠等很多水利工程,如果耕地全部种上了,那么他们怎么会没有粮食(《史记》记载在楚汉关中庸富)。农田的耕种是有时间,耕种并没有占有人民生活的大多时间,如果用现在的手工农业水平来说种三十个人吃的粮食也最多是一个人的一年的工作日。也就是说如果说人口劳动的安排如果十分合理,在封建农业社会农民劳动力在农业的利用效率只有三十分之一。而现在再加农业社会的其他经济产量也就是农业收入的两倍左右,那么农业社会人民的利用效率最多为十分之一,充其量五分只一,但是如果按照现在农村的手工劳动水平来说应该是远远不足十分之一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他大多的时间没有事情可以做,而与之相应的是农民也没有收入,还有在农忙时节他们比较辛苦。而现在只要在不违背农时的前提下开发他们的劳动,也就是说让他们做其他劳动,用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强盛。譬如实施如此耕战政策,在解放奴隶的时代实行如下政策,第一国家容许人民自由开发土地。任何土地封建领主只能够收百分之十的土地收入所得,国家收百分之四十,保证人民在农业劳动的时候他的收入不能够让他维持生存,其他各种行业也同样如此。第二国家在非农时节发展弓箭、牧马、水利、占车、手工制造业和商业和为国家开垦土地,保证农民的收入是他基本生存收入(粮食)的两倍,而且这一切用来交换他们需要的房子,布匹,家具,农用马车和马。而国家占有整个收入的十分之三,而生产这些东西也是要交税的,而这些收入全部用来进行非生产关系的国家建设,如建设军队和建金字塔,这些建设不是无偿也不是自愿的,他可以让人民得到他全部应德的生活资料或者更多,这在当时的人民应该是十分满意了,因为如果现在的我都是满意的,现在只要不进行被人鄙视的劳动我是愿意的,如果能够得到双倍生活收入就是汗水流到了我的袜子上我也愿意。如果这完成了这些国家战略,此刻国家是十分强大的,也就是说国家机构他能够养活十分之三的人口进行其他劳动,他是一同种国家的全部国家力量的劳动和经济收入,他可以任意支配十分之三或者更多的人来进行他们想要的非国家生产关系需要的建设,也就是说一个500万人口的封建国家除了国家本身的正常生产关系的维持的劳动还可以有150万人口进行其建设,如此发50万人建立金字塔同时用自己最精锐的部队进行长年的战争这自是不在话下。那么以上政策就如下特等所以当时候的秦国有世界最锋利的弓箭生产,有世界最浩大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世界最先进的马车(就是中国象棋里面“车”)的的建造和“车”行的直道建设,也有当时世界最多的马场,更加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生活,因为秦国在没有统一中国的时候秦皇就占有不是秦国的世界很多希世珍宝,可见其国富民强。而秦和六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还能够继续战争,可见他的战争是精英战争(用最先进的武器和人民中最强悍的来进行战争)那么国家就可以在不动摇国家根本的情况下进行长年战争,因为这些战争消耗的是自己钱和敌国的人民,而如果战争胜利那么一切失去的钱又可以拿回来,当然赢政是没有了解这些东西,只是他们的祖先和人民曾经做到这些了,做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足,而赢政他不是十分明白这一点,这从他失道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今天从一九四九年到现在,如果人民知道我上面的战略思想那么他们就算是用手工劳动也至少已经可以制造400座金字塔,而如果是进行经济建设那么其功绩是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的,他可以保证人民更加安定而幸福的生活,更加让一部分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不朽之名。
而这还要保证国家人民生活的安定,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是向前发展的,而我的新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做到的。先讨论保证社会生活各层人民生活的安定。如果说人民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劳动的利用不足五分之一,那么封建社会人民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其实并不是如此,因为所谓的剥削的本质他是来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度但是更加深入的一点就是内于人本身的罪恶,就好比一个封建主他要从人民那里得到好处,他肯定不会让人民家里保留足够他十年的粮食,要不土地就不值钱了,因为如果农民的家里太富裕了的话他就可以不要帮封建地主做事情,现在我是封建地主,我要人民有求于我,如此我要保证人民不能够很容易的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从农民那里得到权利,让人民为生活所以逼迫,让他们贡献出很多权利,如性、初夜权利,至于其他就不用说了,这就是人为紧缩生产关系状态,就是说社会本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能够满足人民幸福生活,而生产关系控制者他控制生产力完成的量从而让生产关系中的弱势阶层变成非常危险和痛苦的阶层,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就会出卖一些人人格和尊严来满足优胜阶层的欲望,这不是社会财富分配合理和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人是否有罪的问题,绝对的公平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必要存在,而孔子说“患均而不患寡”和所谓的绝对公平理想只是一些人得到天下的法宝,他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就好比一个高明的有实权的领导他完全可以很容易的不着痕迹的得到很多的东西,也就好比现在社会上的那些“大老板”只要他想,养几十个情妇绝对不是什么难问题。而我甚至愿意出卖自己的生命和器官来换取我欠的人情债务而离开这个世界。和谐社会的根本不是生产力的问题,因为封建社会也是可以建立和谐社会,正如孔子说“患均而不患寡”,高下是相形的,公平和不公平的有阶梯的,我不努力也无能工作我比他人少的一些财富和荣耀我也不会有不平的感觉,但是如果我感觉到不平了,而且我所以在意的不是帝王将相的荣耀和超过我需要的身价,我,作为一个人民,一个普通的人民需要很实在,安然的完成我应该完成中华传统文化赋予我的任务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需要,我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的感觉,我想我是有罪恶的,如果上天给我一个超过我需要的好处我也会接受,但没有他我不会痛苦。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满足一个公民的基本需要。一个公民的基本需要是安定,他不要汽车,只要能够让他能够完成龙之传承赋予的普通任务——无非就是建立自己的安乐而平凡的家。在手工的封建社会能够做到,在原始社会自然的做到了,而今天人民出卖自己的人格也很难做到,要不你问问街头的小姐“您为什么要出来做这些事情呢。”,在我看来任何人都无非希望自己有一相对美好的明天,而我想他们应该也不会例外。和谐社会不是发展生产,是协调社会生产关系,让人民有充分的劳动,多余的劳动达成国家宏观战略意义,从而保证劳动人民在生产关系中出卖自己的劳动的时候不是处于紧张状态,而达成的国家战略意义一旦成功他就可以,为国家服务,如果是战争,只要战胜,国家就会发展的非常快,如果是自己本身的经合理的经济基地的建设那么国家的经济就会短时内进入他本身有的生产力最佳饱和状态,也就是在那一生产力量水平的完成发展状态。这一战略在今天实行,就有非常伟大的意义,如果是进行军国政策也就是说在我的经济学构造中只要把国家战略定义3/4的量为战争服务,30年以后我就可以消灭一个大自己30倍的中国经济状态国家。当然如果是全部用在自己的经济建设上,拥有中国那么大的国家用我的国家战略那么50年我至少可以完成30000座金塔的国家生活基地的工程量(如果现在的生产力是古代埃及的30倍)且所有的基地是自己的人民所有。那么社会就和谐,到后来国家战略全部完成的时候,国家就处于经济危机状态,就如秦帝国完成统一的时候,他们的人民有力量没有地方用了,而且那些贵族也把宰割其他国家变成宰割自己人民了,所以他们的战士没有站利品就没有收入了,人民劳动本来就足够,而现在多了很多战士回家种田,那么就要意味着生产关系紧缩,人民痛苦,那么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而调解这一问题是周五制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尹伊对汤说:国家是不可以得到的,国家如果是可以得到的,那么我将会比你先得到。秦皇想占有天下,如此,李斯和赵高就想得天下,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让秦帝国瓦解。)所以明白道理才知道危机的本质和根源,也才知道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
主要经济国家统一控制是我以上经济发展战略的要点,我想完全国家统一控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获得利益的关键不是劳动而是力对生产关系的控制分量,是权力至上体系。所以人民崇尚的权力而不是实力,也不会发展新的生产力量。这一点从尹伊对汤说:‘国家是不可以得到的,国家如果是可以得到的,那么我将会比你先得到’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权力再大也是有不到的地方,第一他不能改变人对世界好处的接受量,第而他会让新的东西不出现,因为人民明白创新这一切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华佗死了,毕升也是非常危险。这都是他们有非常之能而成非常之名。所以人民重视的名分和争夺。重新考虑权力之源就可以明白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不只是经济学的问题这里只提示一下。
有人说我有如此之能而何以混的如此差,而我觉得是大学赋予我贵族血统,而现实我是平民,而社会本身不给予我这人发展的机会,凡平民农村一般大学生(除超强无耻、超强社会适应能力、靠山除外和本身适应现在考试制度而进入名牌大学者)他们将和我有一样的命运。而我清楚我有很多弱点,因为我有灵魂而没有强大体面生活技能,这是我不可以跨越的界限,这是命运。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扶持本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维护其经济独立、推动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
除了通过国有化没收、征收、赎买外资企业,使之变为国有企业外,更主要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由政府投资兴建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并逐渐使其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
在拉美一些独立比较早、工业化起步也比较早的发展中国家,战前国有经济就有了一定基础。战后,这些国家再度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使国家资本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在战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工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就从466家猛增到1478家。国内资本很快就在交通运输、金融、战略物资和基础工业等重要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国有企业的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钢铁工业为37%,造船业为45%,石油化工业为82%,电力、煤气、电话为95%。(注:肖海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61)巴西在独立以后也大力发展国家资本,特别是把国有经济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收益慢而私人无力经营的重工业和农业部门,以及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据巴西《视野》杂志公布的调查材料,1984年巴西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为81家,其总资产占200家大企业全部资产的74.2%,其纯收入占200家大企业全部纯收入的56.3%。
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韩国的国有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早在印度独立之初,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经济计划。该计划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强调自力更生和实行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国家应当拥有和控制所有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同时也适当扶植私营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已垄断了铁路、航空运输、港口设施、邮电、军工、保险、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部门,并在钢铁、有色金属、基础化工、机床、重型机械银行等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国有资本在全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60年代初的10.9%,增加到80年代中期的20%以上。“一五”计划期间,印度工业年均增长率为5.6%,“二五”计划期间为7.1%,“三五”期间为10.2%。(注:肖海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61)如此递增的工业增长速度,与国有经济部门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
国有经济在韩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韩国,通常把由政府投资创办并由政府委派官员管理的企业称作公营企业。1960年以前,韩国的公营企业主要局限于公用事业方面:如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人参、烟等实行专卖的高价值消费品以及银行业。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公营企业不仅数量上增加得很快,而且上述经营界限逐渐消失。政府开始在它认为合适的任何地区建立公营企业,只要它认为这些企业对拉动韩国经济增长和扩大韩国出口能力来说是必要的并且不适合私营企业来经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韩国只有52家公营企业,但到70年代中期,公营企业的数目增加到116家,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也增加到33.7%。(注:[韩]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商务印书馆.1994:128)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钢铁、石油、化工、汽车、造船、航运等领域。
战后,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并从殖民主义者手中夺回经济自主权后,开始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各国的具体情况,限制外国垄断资本的非法活动,对受国外资本控制的部门和企业有步骤地实行国有化,其中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做得尤为突出。阿尔及利亚独立之初就将某些外资企业收归国有,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迈丁上台后,加快了国有化进程,多次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与此同时,还创办了不少国有企业。到1974年底,在工业生产中,国有企业已控制了水电的96%、采矿的93%、碳化氢的78%,加工制造业的69%(其中冶金、机械工业82.7%,建材工业87.4%,化工57.9%,食品工业75.6%,木材和造纸工业64.3%,纺织工业34.1%,皮革制品32.4%)。(注:谈世中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34)
埃及从1953年起,开始对原有较大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银行、运输企业和进出口贸易实行国有化;1956年对苏伊士运河公司实行国有化;同年10月对英、法资产实行冻结;1961年对棉花出口公司全部实行国有化,对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实行限制政策;1962年政府已控制了95%的工业、全部银行和保险业以及重要的矿业、贸易运输和公用事业。不过,在许多非洲国家主要通过对外资实行国有化的办法来建立和发展本国国有经济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国家如科特迪瓦为避免中断同西方国家特别是同原宗主国法国的联系,失去销售市场和资金来源,没有对外资实行国有化,而是通过政府投资的办法来发展国有经济。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和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部门和企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基础设施部门,如交通运输、港口、码头、电力、水利、公用设施等,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政府还通过掌握多数大中型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引导这些企业围绕着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和生产。
二、国有经济所发挥的作用
从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看,各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以及振兴、发展它们的民族经济起了巨大作用。
首先,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争取经济独立的愿望。发展中国家独立之时,外国垄断资本尽管有所削弱,但仍控制着其经济命脉,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落后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分散的小农经济,还是软弱的私人民族资本,都不是外国垄断资本的对手。如果还是按照早期市场经济的原则,听任它们去和外国垄断资本开展自由竞争,无异于开门揖盗,自招祸患。因此,必须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剥夺外国资本的特权,收回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和重点企业,同时大力扶植和发展国有企业,才能为争取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发展国有经济有利于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建立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战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因此,要发展民族经济就需要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资本积累,把数量有限且分散在个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由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有重点、有规划地进行国家投资。特别是交通运输、电力、电讯、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及关键性的经济部门,耗资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力量单薄的私人资本无力也无兴趣问津,但这些部门又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所必须的,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由政府投资兴办,才能逐步建立起来,从而为工业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例如,拉美国家几乎所有的铁路、邮电、水运、航空都由国家经营;90%以上的电力企业由国家投资建设和经营。可见,国有经济成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立和经济起飞的基础。
第三,国有经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由于国有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交通运输、通讯、动力等基础设施,增强了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填补了国内一些关键性经济部门,特别是建立了那些耗资多、收益慢但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程项目,从而大大改善了整个国家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排除了其他经济成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改善了整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条件,为私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国家投资也创造了大量的社会需求,扩大了国内市场,刺激了私人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国有企业是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力军。技术进步是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得以生存的活力之源,也是促进民族工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摆脱对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依赖,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力量之所在。从战后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国有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往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国有企业一般拥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比较广泛的与政府部门及科研单位的联系,便于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大型、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活动。许多新技术的发明、新产品的开发,往往是由国有企业作为先导,取得突破后,再向全社会推广。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往往扮演着生力军的作用。
第五,国有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差异往往很大。由于落后地区投资环境差,投资风险大,私人资本大多不愿前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在落后地区投资创办国有企业的办法,来促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发展,以达到改善工业布局,使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如巴西政府为了开发落后地区,除了采取财政、税收政策,给落后地区以财力支持外,还根据落后地区的资源状况及原工业基础,有计划地投资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如1974~1979年的第二个全国发展计划规定在东北部投资近1000亿克鲁塞罗,建立石油化工中心、化肥中心、五金机械和电器机械联合企业,还加强了传统工业的纺织、成衣、皮革、制鞋等企业,使东北部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被称为“东北部的圣保罗”。(注:程极明.大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161)
第六,国有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战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不过,市场机制虽然具有合理配置资源、自发调节供求以及激励竞争的功效,但如果完全听凭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即使这种市场机制已相当完善,也无法达到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因为,在市场自发过程中所实现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往往偏低,不能保证整个经济发展达到社会所希望的速度;市场机制主要依赖于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但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它只反映私人利益、私人成本,而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的利益;市场机制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往往忽视收入分配的公正性,这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会造成收入分配的更大不均等,另一方面又会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化。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着上述缺陷和不足,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但是,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国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实力,并能对一些关键性的重大经济活动作出直接的决策。显然,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在一定领域中建立和发展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
三、国有经济的主要弊端
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实践证明,国有经济也有许多局限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度垄断,限制市场竞争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国有经济实现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干预,国家资本往往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或重要的经济部门。因而,国有经济具有高度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在反对外国垄断资本、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斗争中,以及在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垄断性也产生了许多负作用:第一,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作到优胜劣汰,才能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是,由于国有经济的垄断,限制了私人企业和国营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尽管国家主观上企图推动私人资本发展,实际上却限制了私人资本的发展。第二,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是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市场游戏规则,调节社会总供求,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等等。可是,国家行政机关直接掌管生产资料,垄断许多关键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引起国家宏观管理职能的畸变,使其不能很好地去履行其应该履行的职能。
2.产权不清,腐败之风盛行
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虽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宪法上被宣布为全体国民所有,可是,这一原则却无法在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贯彻。这是因为,尽管具有公民身份的社会成员在名义上都是社会财产的所有者,但在实际上,由于全民财产不可分割和在传统体制下不可交易、转让的属性,使得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拥有一份可以明确辨认、并通过支配或出卖等方式实现的所有权。所以,在一些国家官僚主义严重的场合,名为“全体国民所有”的资产,实际上变成“谁都不所有”的资产,成为越来越疏远人民群众、甚至成为凌驾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上的一种物质力量。原来意义上的产权以及它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在这里已经非常淡化了,这就是经济学上常讲到的“产权虚置”现象。由于产权虚置,再加上发展中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因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中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之风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3.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目标重叠
国家作为政权机构和经济社会组织,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性格的、有多元的政治经济目标的组织所构成的复合体。作为全体国民的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国家负有管理全部国有资产的职能;作为政权机构,国家负有组织整个社会生活的职能;而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国家又具有控制和调节全社会经济运转的职能。此外,国家作为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还负有国防、外交等方面的职能。在实行国家所有制的情况下,由于政企不分,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所具有的上述多项功能必然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和多个组织机构去控制、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实现上述功能,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例如,国家的劳动就业部门可能把增加就业看作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产业的配置上,更倾向于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财政部门则把上缴尽可能多的税收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任务;而负责社会福利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部门则可能把稳定物价、收入再分配和援助落后地区看作是国有企业的主要功能。此外,还有些发展中国家从政治角度考虑其他一些政治目标,如摆脱外国制约以实现经济独立和赶超战略等。
由于政企不分所造成的上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叠,势必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4.管理混乱,企业经营效益低下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国家资本控股的企业采取国有国营的制度。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各级经济管理组织之间,以及各级经济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没有明确、具体的责、权、利的界定,对他们缺乏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硬约束,领导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或管理失职而给经济带来损失,都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照旧做领导工作,甚至还能担任更高一级的领导职务;而工作做出了很大成绩,经济取得了很大效益,也缺乏必要的经济利益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国有化以及创办和经营国有企业的过程中,缺乏具备一定素质的经济领导者和管理者。被委派去管理国有企业的官员,或者根本不懂经济工作,不懂经济发展规律,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生产技能,或者官僚思想严重,办事作风浮夸,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动辄就轻率地作出某种决策。可想而知,这种决策很少有不失误的。所以,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其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例如,1979年,印度的145个国营企业中,有1/3是亏损的。土耳其公共企业在1977~1979年期间平均净亏损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9%,经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才使1981年的利润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1%。墨西哥国营企业(国家石油公司除外)1970年所获利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3%,1980年的净亏损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2%。塞内加尔的国营企业在70年代中期尚有赢利,但在1977~1978年出现了赤字,1979~1980年亏损企业达42家(1980年共有国营企业68家)。坦桑尼亚412个国营企业中,赢利者仅9个。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展中国家国营企业的收益提高5%,成本降低5%,由此产生的财富,在土耳其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或年税收的10%;在坦桑尼亚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或全部卫生经费;在马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或2/3的教育经费。(注:世界银行.198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75)
四、对国有经济的整顿和改造
面对国有经济的严峻形势,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着手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和私有化改造。智利首开发展中国家私有化之先河。1973皮诺切特就任总统后,根本改变了阿连德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将国有企业有计划地出售给私人。1974~1980年间,智利出售了130家企业,价值超过5亿美元。到80年代末,除大铜矿外,智利其他国有企业已基本上实现私有化。这些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私人经济的积极性,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在智利的带领和影响下,其他拉美国家也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70年代后期,阿根廷政府在《阿根廷经济复兴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把部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属于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重要部门的某些国有企业,如国家煤气公司、国家电力公司、邮政、电讯等实行“外围私有化”,即部分私有化,而将属于非关键部门的国有企业全部转让给私人经营。
如果说,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私有化的还限于智利、阿根廷等少数拉美国家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亏损状况进一步加重,国家财政收支进一步恶化,国有企业的改造问题不得不尖锐地被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这一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外债负担沉重,也成为促使这些国家推行私有化政策的主要因素。因为外债中的相当部分是国有企业所欠的,有的国有企业欠外债达几十亿美元之多。将这些企业出售给外国公司,不仅可连债务一起摆脱掉,而且出售企业的收入还可用作政府的其他开支。另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也起到了诱导和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各国经济调整方案的建议中,提出1981~1987年期间直接贷款的1/4和政策性贷款的1/10用于扶持和促进有竞争力和效率高的私营部门的发展,对私有化表现出明显的鼓励倾向。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促使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股席卷整个发展中世界的私有化浪潮。1981~1989年间,巴西政府宣布,通过拍卖和合并等方式对84家中小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1991年付诸实施的全国非国有化计划,又将钢铁、石化、电力、银行及铁路等65家企业列入私有化名单,其中包括巴西最大的钢铁企业——国家钢铁公司。这些企业的拍卖收入达170亿美元之多,明显改善了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注:卢韦等.走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81)阿根廷在私有化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于1991年进一步宣布国营企业全盘私有化,其中包括两个电视台的私有化,并批准出售电话公司、国际航空公司、国家石油公司的某些部分。
在亚洲,除东亚地区的私有化取得较大进展外,原先仿效苏联模式,国有经济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南亚各国的私有化也进展很快。1991年,印度拉奥政府上台后,相继推出减少公营垄断企业、提高私营企业资本的最高限额、提高合资企业中外资股份比例等措施。巴基斯坦的谢里夫于1990年执政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将100家国有工业企业列入私有化计划,这些企业涉及化工、工程、汽车制造和食品饮料等。斯里兰卡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完成了对国有电信公司、石油公司、轮胎及橡胶公司、公共汽车公司的股份制改造。1992年政府用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股份制改造的资金为7.5亿卢比,而出售国有企业股份的收入则达32亿卢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卢韦等.走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82)
在非洲,原先相当一部分推行非资本主义道路和大力提倡国有化运动的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加纳、坦桑尼亚等,也纷纷加入非国有化和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行列。坦桑尼亚、刚果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整顿和改造国有企业,将其关、停、并、转,逐渐减少补贴,实行自负盈亏。扎伊尔在保持国家对能源、交通、水电等关键性企业的控制权的同时,将其他国营工商企业转为公私合营或完全私营。多哥从1983年开始实行私有化计划,截至1987年底,已出售5家国有企业,并出售另外2家企业的大部股份,此外政府还关闭了11家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起席卷发展中国家的这股“非国有化”浪潮,是国有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事实也证明,许多国家实施的非国有化措施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发展中国家在整顿、改造国有企业时走极端,把“私有化”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些本该由政府经营的关键性的部门被私有化了,甚至一些不该让外资控制的企业也被出售给了外国公司。如上所述,国有企业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妨碍了其经营效率的提高。但是,决定一个企业效率高低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在于其公有还是私有。私营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而效率低下,最终导致破产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国有企业由于制度合理,管理科学,从而成为经营典范的也并非一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指出,不可能所有部门都由私人经营,有些部门改为私营只会降低效率。例如,台湾早年发展钢铁工业,原希望民间企业家来办钢铁厂,但没有人愿意办或有能力办。后来,不得不由政府来办,建立了台湾人至今还引以为骄傲的“中国钢铁公司”。因此,在整顿和改造国有经济成分时,出路不只是私有化,更重要的是理顺产权关系,改革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凡投资巨大、回收期长、有一定风险,且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垄断性部门如供电、供水、电讯、铁路等以及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部门,宜由国家投资兴办,以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应适当退出,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开拓空间。同时,应重视改革和完善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如: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变多头分散行使所有权为集中统一行使所有权;建立国有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机制,如通过国有民营以及承包制、租赁制等形式,将经营者的物质利益与国有资产的增值联系起来;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机制,等等。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通过努力,将上述几方面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使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当前,我国正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长期以来,我国尽管实行计划经济,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有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也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比如,国有经济分布过宽、布局不合理,以及国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等等。因此,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整顿、改造国有经济的经验,对于搞好我国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逐步提高,其中金融业的发展对带动国家产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业对其他各行业的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金融业给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然后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相应的措施,为今后明确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速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金融业 国家产业经济发展 影响 措施
1金融业对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金融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一类,金融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整体经济发展高度。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我国的整体产业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资本市场也逐渐成熟,金融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资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激化了金融业的市场竞争,使金融业向着更高效和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证券公司的增多使得人们加快了对金融行业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金融业管理体制和服务制度的变革。其次,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融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融资途径更加方便,带动了整体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1.2金融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革
我国产业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第一,我国的第一二产业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过大,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占有份额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显得过小。目前,在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下,很多以金融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正快速成长起来,推进我国第一二产业的人口、资金、工艺、技术等朝着第三产业转移,提高了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所占比例。同时,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削弱了第一二产业中由于资金匮乏而产生的短视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第一二产业中设备更换、先进技术的使用等需要用到资金的问题,进一步加快了第一二产业的科学、高效发展。
2目前金融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2.1金融业的制度规范不合理
目前金融业在我国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目前人们对中国国情不够了解、对金融业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到位、对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全面等原因,导致了人们在进行金融业相关管理和工作中出现了阻碍,制定出来的金融业相关制度不够全面、执行度不高、执行困难等情况。
2.2金融业中民间投资方式较少
民间投资是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民间资金的有效盘活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民间投资规模普遍较小,数量也有限,大部分融资工作都是由银行完成的,这种情况,导致了民间投资行为越来越少,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
2.3金融机构和产业结合困难
目前,金融机构的制度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各项资金业务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而面向各个产业的资金业务是金融机构业务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产业向金融机构提出专项贷款时,产生贷款速度较慢、资金回收较难、金融机构和产业结合困难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阻K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也拖累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前进。
3提高金融业对国家产业经济影响的战略措施
3.1制定健全的金融业发展制度
要使金融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制定健全的金融业发展制度,不断规划和完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制定金融业发展制度时,要根据以下两项原则:第一,制定的制度标准要符合我国实际国情。金融业发展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制定金融业发展制度时,就要以实际国情为出发点,真正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发展制度。第二,金融业发展制度要清晰地明确规范的操作流程。金融业能够高效、快速的发展依赖于规范的操作流程,所以,在进行金融业发展制度的制定时,一定要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进而保证金融业的发展效率。
3.2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民间的投资
民间投资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利用民间的资本进行投资可以更好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民间经济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促进民间投资的行为。首先,成立民间资本可以转移到金融领域的相关机构,通过服务窗口使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同时给于适当的政策鼓励,减少不必要的相关流程,可以促进民间资本盘活,完成对民间资本的有效使用。其次,由政府带头,政府作为民间投资行为的担保人,实现对民间资本的利用。政府可以设立相应的投资项目,政府作为投资人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纽带,对融资行为进行担保,保证投资项目的质量,加快民间投资的进程。
3.3对金融机构和产业提供更好的结合方式
在金融机构与产业进行合作时,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参与产业投资的方式实现资金的盘活,对投资产业进行选择时,要选择预期达标的产业,提升资金的有效利用,增加金融机构和产业之间的契合度。同时,金融机构和产业可以共同出资,创建一个新的公司,公司的制度根据两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从而完成提高投资效率与加快产业发展的效果。
4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金融业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体系也将会越来越完善,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虽然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经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和努力,一定会为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业与我国产业经济的结合带来新的方向和曙光。
当前,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命题存在两种观点。以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极力主张市场化、自由化,否定国家干预,认为政策无效,政府的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并不需要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内,一部分受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影响比较深的经济学者也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提法存有异议。但是,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接近实践层面的经济专家和非主流经济学者都十分注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在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也强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其实,国家是否需要经济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对政府功能的认识,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政府主导制定和实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或者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在经济学中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对于政府功能,必须超越旧的无政府主义和干预的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国家表现不同。比如,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在正进行经济追赶的后发国家其作用就不一样。正确的选择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寻求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最佳结合。和政府功能的复杂性相对应,集中体现政府意志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中国经济属于追赶型后发型,发展战略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早在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中就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但是,保罗・肯尼迪又极其深刻地指出,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与中国领导集体制定并有力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中国要想实现自己下一步发展目标,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并调整自己的战略实现方式,让市场更多地发挥作用。下面具体阐明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及其对中国的特殊作用。
第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作用不同而已。否认政府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主张。其实,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不能完全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政府及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际作用。自17世纪到20世纪的长期历史发展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国家意志从来是在经济过程中最强大的力量,可以说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几乎是国家意志左右经济发展的历史,国家奉行不干预无非也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尽管对政府作用的争论没有停止过,但政府规模和职责范围仍然是大幅度的扩大了。在IMD(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WEF(世界经济论坛)对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政府作用和绩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政府的功能并不像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所论证的那样,仅仅是对市场拾遗补缺,它还具有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职能。
当然,不同国家的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及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就比现在更为明显。虽然英国统治者在1776年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而欢呼,但英国政府并没有按照斯密的说教去办事。英国人让自己多如牛毛的法律、制度,甚至带着血腥的政治指挥着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保持自己的经济强势,而对外却向美国和其他国家大力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政策,这显然是一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的表现。当代世界各国也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号称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也在以保持“全方位”的全球领先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纺织、钢铁业、汽车业、电子消费品、家用电器以及电信等行业失去了全球统治地位。于是,它一方面借助关贸总协定机制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区保护和推动自己经济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创新战略全方位提升国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尤其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举起振兴美国经济的旗帜,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将科技与市场相结合的项目,继续进行官、学、研合作创新研究项目,实现“小政府、大投资、强国家”等等。在其他国家,政府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更为显著。可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抽象理论并不完全符合各个国家的现实,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
因此,中国要在经济上追赶发达国家,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制度、内外环境、经济发展的任务等,并借鉴各种经济理论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
第二,各个国家的领导层和许多经济学者也都十分重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不管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怎样从理论上论证市场化、自由化的合理性,怎样反对国家干预,各个国家的领导集团还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非常注意从战略上来考虑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他说:“我们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在《邓小平文选》中,大量使用了“战略”、“发展战略”这两个词汇。另外,邓小平还使用过“根本发展战略”这一用语,大体上就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发展中国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政策。
西方许多非主流经济学者也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合理性提出非议。美国的菲利普・科特勒J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瞻远瞩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他还认为应当“对积聚国家财富的问题采取战略规划的方法。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必须具有远见卓识和使命感,他们应当努力通过所制定的政策和国家的结构为全国每天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胡鞍钢认为:“能否把握21世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以此为指导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最大的成功是发展战略的成功,反之,最大的失败是战略上的失败。”
第三,后发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收敛,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制定符合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从现代化角度看,可以分为先行国和后发国。后发现代化国家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比发达国家更重要。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用100年、200年来发展经济才达到目前的水平。在一两百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组织、制度安排因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变迁,由于时间较长,许多变革可以依靠自发的力量来完成。因为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过3%左右。但是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可以达到10%左右,世界银行199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英国从1780-1838年用了58年,美从1839-1886年用了47年,才使人均产出增加了1倍,而我国从1977-1987年只用了10年人均产出就增加了1倍。发达国家用100年、200年时间走完的路程,我们希望在30年、50年里面走完。既然如此,那么物质资本的积累、要素禀赋的提升、产业结构的提升、生产活动的特性都会变得非常快。这种状况下就会有很多社会组织、金融安排等属于比较接近上层建筑方面的制度需要随之发生变革,由于制度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这种变革如果单靠市场来提供,那么将会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必须进行剧烈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政府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自己的特殊发展规律。但在启动现代化方面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相似之处。从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后发现代化国家要有效推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一个明智而有力的政府,而不在于它是民主还是集权。因此,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启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当然,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民主是政治体制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其发展进程必须根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第四,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其强有力的政府推行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发生其他转型国家那种政治剧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在于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国政府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不是一个外来力量强加于中国的傀儡政权,而是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最终脱颖而出的政治形态。这使它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尤其在改革的最关键阶段,这个制度的创建者仍然执掌政权。改革是一个破与立结合的过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是一场革命,其间要克服的难题很多。中国政治的品性,使它在改革这场宏大的变革中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应对各方面的挑战而制定和推行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经济发展战略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从当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看,中国急需经济发展战略指导。
一是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长期性的总体谋划,它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然而,它对大国的作用更大。对于小国而言,由于其国家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其战略规划层次比较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战略手段等都简单明了,因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简单。然而,大国却不一样,与小国相比,大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国际地位特殊,更需要全盘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就要在以经济科技为重点的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大国战略设计与小国战略设计具有本质的区别。这正如动物世界中大象的战略战术绝不同于小鼠的战略战术,拳击比赛中矮小选手的战略战术必然不同于高大选手的战略战术一样。从国内战略来看,大国的发展就存在如何协调地区发展的问题,如何实施正确的人口战略的问题等等。可以说,大国的生存和发展要比小国复杂的多,也就更需要治国安邦的大智慧。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日益突出,也就更需要完备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公元元年至1800年,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1949年,中国经济迅速衰落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50年至今,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比较成功地发动工业化、现代化,追赶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中的比重再次上升,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的观点,1950-1980年是中国经济准备成长期;1980-202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期,即经济起飞时期;2020-2050年,中国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强盛期,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国际国内形势看,21世纪初的前20年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中国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的腾飞。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互动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自给自足的比较封闭的社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相当弱,其外贸进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相对小。按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195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63.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额的1.69%;而后中国这一比重不断下降,到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0.65%。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外贸进出口额逐年迅速增加,中国从一个基本脱离世界的十分封闭的发展模式向加强与世界联系的全面开放的发展模式转变。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实际上,伴随着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历程,全面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冲破自我封闭走向世界的过程,亦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深刻把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当然,融入世界必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中国人看来,21世纪最初的20余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在世界看来,这是面对中国经济崛起必须做出及时调整的重要时期。从历史上看,大国的经济崛起无一例外地导致对外扩张和战争,形成对和平的威胁。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领头雁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最大。在国际社会,各种对中国发展方式、发展影响、发展结果的猜测、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尽管其中有积极客观的认识,但以美国为首的现有大国对中国却坚持以遏制为其战略基点。所谓“中国威胁论”、“围堵中国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此,改变内向的思维方式,以世界眼光来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的互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处理好兴起与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要求中国领导人以理性的思维,以历史的眼光,站在全球的制高点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
四是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有了一个科学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团结奋斗的基点和前进的方向,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一个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也为我们制定中短期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党中央在制定“六五”计划时,就是与20世纪末的小康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1985年在制定“七五”计划时,又考虑到下世纪的发展目标。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古德曼曾评论说,“七五”计划是中国第一个详细、具体和明确的计划,这显然与中国有了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有关。“八五”计划、“九五”计划与“十年规划”,都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财富、能源消费模式、能源工业发展这几个方面全面探索了社会转型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社会转型;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挑战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经济,能源使阿拉伯国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结构。但是,阿拉伯国家的能源经济模式发展滞后,导致阿拉伯国家出现资源导向增长困难的现象。并且,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天然气和石油,工业结构单一,多元化济水平低下。石油财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阿拉伯国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贫困、社会不公平和失业等社会问题。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正体现出了以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在社会转型时期,阿拉伯国家继续改变落后的以能源为主的经济模式,以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但是,以能源为主的经济模式对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导致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难度较大。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阿拉伯国家经济面临的挑战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阿拉伯国家经济的了解,而且有利于我们从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进而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阿拉伯国家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多元化经济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油气资源是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基础和资源投入,油气资源构成了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但是,油气资源在给阿拉伯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阻碍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现阶段,有些阿拉伯国家依靠油气资源成就了社会繁荣和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阿拉伯国家的油气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部分阿拉伯国家不能够直接从油气资源中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油气资源所带来的经济财富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反而严重阻碍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发展,甚至导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权威政治趋势、腐败、经济不稳定、暴力冲突等问题。另外,阿拉伯国家的财政赤字严重,发展成就十分有限,尽管其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其非包容性增长的经济模式不利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
油气产业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支柱产业,使得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发展对油气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只能依靠油气资源的经济收入来促进社会发展。而且,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对经济收入的贡献较小。只有摩洛哥、黎巴嫩、突尼斯和约旦这四个国家的多元化经济水平较高。这是因为,这四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相对较少,不能依靠油气资源来维持经济发展。而且,这四个国家的领土资源较多,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较大。因此,从总体来看,阿拉伯国家的油气产业一枝独秀,其他产业发展缓慢,多元化经济水平不高。
2.阿拉伯国家主要依靠石油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投资程度不足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财富能够从出口收入和出口外汇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大量的油气资源出口能够为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投资保障,并带动油气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增强。而油气资源出口外汇能够有效调节阿拉伯国家的储蓄水平,改变阿拉伯国家国内投资不足的现象。但是,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缺乏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没有使全社会共同分享油气资源所带来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阿拉伯国家的人们仍处于贫困状态,需要面对就业、医疗等问题。另外,由于阿拉伯国家的其他产业发展不发达,人们的就业岗位较少,失业率急剧上升,导致人们没有收入来源。据调查发现,阿拉伯国家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人们的失业率高达30%。
阿拉伯国家虽然拥有充足的石油财富,但是国家在包括教育、社会建设、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缺乏,导致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教育方面来说,有一多半女孩没有注册入学。而且,阿拉伯国家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辍学率高达30%,甚至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孩子们没有学校可上。从人均寿命来说,阿拉伯国家的人均寿命与世界人均寿命相比低21%,并且,阿拉伯国家难以达到国际上减少营养不良的指标。从卫生方面来说,虽然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卫生支出较高,但是,仍有大量人口无法支付卫生保健费用。从社会保障方面来说,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保障资源主要包括燃料补贴和粮食补贴,而且,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保险主要倾向与公共部门,导致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缺陷严重。
3.阿拉伯国家能源消费模式不合理
阿拉伯国家依靠油气资源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区。据调查,阿拉伯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当地人口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而且,阿拉伯国家的天然气消费已经成为次于亚太地区的第二大消费地区。但是,阿拉伯国家的再生能源较少,其油气资源作为唯一的国家财富,会随着能源消费而不断减少。然而,阿拉伯国家的核能消费和煤炭消费极少,当油气资源大量消耗之后,阿拉伯国家将会面临能源问题。另外,阿拉伯国家的天然气短缺会影响到其他能源的价格,加剧了各国对石油、电力等资源的争夺。
虽然,阿拉伯国家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阿拉伯国家的油气资源产品占有量较少,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产品。而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油气资源逐渐减少,而阿拉伯国家的新能源投资较少,新能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阿拉伯国家能源消费模式的改进。另外,阿拉伯国家为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依靠油气资源,大力发展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化肥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等。但是,这些产业同样会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增加了阿拉伯国家内部能源消耗的速度。另外,阿拉伯国家的内部能源的价格较低,使得阿拉伯国家在发展其他产业的过程中能够低成本大量使用油气资源,提高了当地能源消费的水平,导致能源消费模式越来越不合理。
4.阿拉伯国家能源工业面临投资挑战
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阿拉伯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油气生产能力的提升对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极为重要。从政府财政收入角度来看,油气资源能够为政府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加大阿拉伯国家政府对能源工业的投资。但是,实际上阿拉伯国家的能源投资十分缓慢,国际石油需求不景气、油价大跌等降低了人们对能源工业投资对热情。而地区冲突和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了阿拉伯国家的能源投资计划,阻碍了阿拉伯国家产能的扩大。
而叙利亚、科威特等国家的政府部门与国家石油公司之间利益协调不合理,两者关系实效,导致政府部门对能源产业对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阿拉伯国家的大多数石油企业不能决定投资预算,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决定石油企业的投资预算,导致石油企业的资本支出紧张,限制了石油企业对新的投资项目、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另外,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企业运行需要依靠国外石油企业来技能石油的勘探和生产,对国际能源资本、国家能源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能源资本与国家能源资本的关系会影响到阿拉伯国家石油企业的发展。随着阿拉伯国家允许一定形式的国外投资,但是会对国外投资提出各种因素限制,严重影响阿拉伯国家石油企业的国外资本利用。
作者简介:
储梦昱(1995.2~),男,浙江嘉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本科,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