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声乐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09 09:08:34

导语:在声乐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声乐教学论文

声乐教学论文:发音基本功视角下声乐教学论文

一、咬清字是声乐教学的重要要求

我们在歌唱时,一定要借歌曲来传情达意,或通过歌曲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或优美或深邃,而这样的意境表达除了凭借旋律之外,就属歌词了。可见歌词能否入耳,能否传情,就要看歌唱者是否能表达清晰。一些初学者,也许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声母在平时就发不清晰,导致发声时发不准声母的音。例如b的发音,有的学生会很短促,有的就会狭长些,导致发音不清。这时就需要教师仔细指导,例如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的气息等方面,教师都要反复地为学生作出示范,尤其针对一些吐字不清的发音动作,更要反复进行强调,有意识地矫正学生发音,以使其发音慢慢趋向于准、平、稳,并且可根据学生发音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步骤,使学生对发音的控制力不断加强,然后再督促学生把声母和韵母结合起来,进行音阶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咬字不清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二、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中专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为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生练声前,应先给学生讲清各个发音部位,并且要强调指出发音时的要领:喉咙放稳,舌根和下巴都要呈放松状态,类似打哈欠,使声音上下通达自如。练声时,一般从C′练起,所练曲目应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母音练习时应以a、o、i、u、mi、ma、ye为主。待在中低音区练习熟练之后,再开始练习高音区。只有遵循这样的练习步骤,学生的发音器官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至于会出现难度突然提升而造成嗓子的负担过重。另外,因为每个学生个体情况存在着差异,其发声器官也有所不同,唱歌时,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差别,有的声音较清脆,有的却不够圆润。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音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例如,对那些发音较清脆却又缺少集中的声音,教师要使用o、u音来加强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的发音渐渐圆润起来;相反对那些发音低缓,不够流畅的声音,教师要进行集中训练,如可让学生反复练习d、t、n的发音,还可以通过使用录音机,来查找自己的不足,直至发音到位、顺畅。教师在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时,要从一般到特殊来筛查,针对个别学生,再进行辅导,努力使学生的音准、音色有一个大的提高。

三、声乐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

声乐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处理音高、节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充分的认识,对歌曲有完全的理解,能借助音律反映歌曲的意境,准确地诠释作品的情感和含义。教师给学生讲清楚音乐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懂得音乐是有生命的,它充满了朝气,充满了阳光,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不能仅仅把“动听”作为音乐单纯的目的,这样学生就会渐渐重视发音的练习,并会做到坚持不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觉得讲得非常明白了,可总会有学生不理解、做不到位。这时教师要注意讲课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学生急于求成,对教师所讲的发音器官貌似听懂了,其实对一些发音部位或器官的专业术语还是很糊涂。如在做发音训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发音器官的位置弄明白,再通过自己的示范发音,让学生领悟发音规律,或教师也可以先进行生动讲解,再由学生试着来发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音进行及时的纠正。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发声视频,让学生自己感悟正确发音和发音不准的内在区别,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声乐教学中,教师若想让学生掌握科学发音的发声方法,就必须严格地要求声音频率的稳定度,发音不能做作,要有自然的、顺畅的波动,这样的声音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有感染力。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发音准,音色美,声音圆润清亮,离不开学生刻苦的练习,在练习的同时,要提醒学生多感悟、多体会、多请教,才会有大的改进和提高。另外,声乐教学中,还需要学生对声乐产生高度的热情,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美好的情绪。这样反复练习,学生才不会感到乏味,才会真正地投入到声乐课堂中来,领悟到音乐的乐趣。

作者:侯琳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

声乐教学论文: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论文

一、声乐教学理念的革新

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学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有必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我国博大的声乐文化中摄取精髓。我国很早就展开了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颇丰,如唐代《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及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既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我国声乐理论中自古就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吸收其精华,才能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对于声乐训练的本身,科学唱法和技巧是共性,是中外各种唱法共有的。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中有科学性,在外国声乐中也有科学性。”因此,我们改进声乐教学理念,仅仅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还不够,更应吸取国外各种风格声乐学派先进、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和发展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声乐教学。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要发展就要改革。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完善教材内容才能促进声乐教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胜 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学

声乐教学论文: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一、在秉承传统与民族的基础上贯彻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当前,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和意识中,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种标准的外来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育从诞生、发展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质,可以说多元化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教育发展的肇端,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将这种思想和理念一直坚持继续秉承和发扬。总体来讲,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

“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谭晶、龚琳娜、吴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断出现,以宋祖英为代表的学院派歌手与其他类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在极大程度逐渐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民族声乐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但从严格的声乐学科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歌手都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吴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功底,她在艺校期间学习的是湖南花鼓,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学习民族声乐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却转而攻读美声专业,这种中西合璧的学习经历极大的拓展了她的艺术道路,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如果我们对整体声乐艺术或者声乐理论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从演唱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来讲,吴碧霞的美声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实,是较为业余的,其根本性质上是一名非常标准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声演唱较为业余,只表现出一些皮毛,但这也极大的丰富了她的歌唱艺术层次,增强了她的艺术规格。再比如“民俗”唱法为代表的民族歌手谭晶,虽然她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结合只是简单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质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于表现层面上并没有突破民族声乐的范畴,但至少为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演出实践上拓展和丰富了曲目的选择。再比如凭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龚琳娜,则以民族声乐为基点,开创了一条极为独特的蹊径,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风格,不难发现其实她无论从声音的运用还是表现的方式上人属于民族声乐的范围,首先,她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非常正统和规范学院派特征,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为编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国音乐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风格,但究其实质,她此类型的声乐作品则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也正是这种民族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非常独特的,甚至有些怪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艺术效果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这位其实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时,无论你对她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喜爱还是厌恶,认同或者唾弃,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丰富和多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上述事例说明,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基点是民族性为基础与科学唱法相结合,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艺术元素、精神与气质,同时要继续秉承包容性与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艺术处理与表现上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而现有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更加彻底和完善的贯彻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紧跟国际上美声声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声乐演唱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演唱的艺术处理、曲目选择、演唱实施上大胆的探索、创新和尝试,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艺术范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多元的声乐演唱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课题,这本身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最根本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概念、意识都源自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解和认知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意大利的声音理念占据主流,而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大利的美声艺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但在德奥地区美声声乐艺术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时德奥的美声声乐理念与风格独占鳌头,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法国之间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我们发现法国的美声声乐艺术风格与我们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处,所以,可以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应用要具有发展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和视角,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声乐舞台。同时,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社会的艺术发展形势与艺术市场需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大上”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对毕业后残酷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大学期间仅仅具有专业的歌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专业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不断的拓展教学曲目,传统的教学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须要学习的,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表现,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唱更多的新创作的曲目,而在选择类型上也不应拘泥于固有思维,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音乐剧选曲,只要是符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与特质就可以为我所选,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尽量的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堂、考试和实践演出中选用对唱、重唱,甚至可以与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进行组合,然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思维和意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真正适应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实际需要,成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总之,多元文化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潮流,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前进发动机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际性的发展就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角,开拓思维,锐意进取,实事求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将多元化的意识和思想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入的贯彻和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并最终在国际的声乐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艺术之真正魅力。

作者:李抒丹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论文:朗诵歌词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一、朗诵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的声乐教学历史非常悠久,在这悠久的声乐教学实践历史中,朗诵一直都是歌唱语言训练的主要方式,而且训练效果一直很明显。从语言上讲,朗诵和歌唱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在发声方法和运气方法上,朗诵和歌唱也能够互相借鉴。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中很多的理论都是以口语朗诵为基础,如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这表明了古代歌唱家对字、声的重视。在西方的声乐理论中对这一方面也有着独特而又专业的阐述,例如意大利的歌唱家卡鲁索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认为“歌唱者读字比起歌唱者的声音更为重要,在歌唱中扎实的读字是正确发音的重要基础。”这也是在说明在歌唱中字正腔圆的重要性。字音不正确,歌唱就会难听,或者有歧义,影响了歌唱的效果。要想提高对字音的掌握,朗诵是最为直接的训练方法。所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朗诵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声乐技巧。

二、在声乐教学中朗诵歌词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规范歌词的语音

歌唱和歌词朗诵都有一定的语音要求,只有标准而又清晰的发音才能够让朗诵和歌曲更加悦耳。在歌唱时,不正确、不清晰的歌词发音往往会被歌曲的旋律所掩盖,这样一来,通过单纯的歌唱训练就不能够提高自己对字、声的掌握水平,很难在歌唱时纠正自己的咬字、吐字问题。所以,在朗诵训练中,对歌词的发音练习在规范语音的作用上要比声乐练习更大。

(二)有利于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体会

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曲音乐都有着自己的情感,所以歌唱和朗诵都是以情感的表现为主的艺术。要想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和歌唱水平,就要对作品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把握,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声音中去,这样自己的朗诵和歌唱才能更加具有感染力。只有对作品有了很深刻的体会,再加上歌唱时的歌曲旋律,歌曲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才会完全的爆发出来,效果也会更好。提高对歌曲感情的理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对歌词含义的体会,朗诵歌词有利于更好地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

(三)有利于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声乐是一种非常有技巧性的艺术。歌唱技巧训练的过程,就是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朗诵歌词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对歌曲进行加工。朗诵对纠正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正确发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唱歌中融入朗诵技巧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处理音乐作品,将歌曲的内容和形式、感情和技巧、体验和方法完全的结合起来,让歌唱声情并茂,从而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歌词朗诵的几个关键点

(一)对歌词的分析和理解

歌词往往语言精美,感情丰富,灵动而又朗朗上口。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歌词的表面意义,还要对歌词的深刻含义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够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歌词的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要不断地调和,从而提高自己的感情抒发度和词语的准确度,让自己的声音更加起伏。在训练中也要特别注意各种语言的区分,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

(二)以朗诵增加对歌词的体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歌词的朗诵出发能够更好地体会歌词的语气和歌曲的韵律。对歌词进行反复的朗诵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体会。朗诵要格外注意重点、基调、语气和韵律,做到把歌词的每一个部分的思想感情都完整地渲染出来,对全篇的情感变化也要体现出来,用不同的声音来让语气更加灵活生动,加强对歌词的理解,更好地抒发激情和美感,让作品更加鲜明、鲜活。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声乐教学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教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朗诵歌词不仅仅能够让学生避免吐字不够清晰、不够标准的问题,还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有利于培养出教学能力过硬、基础理论扎实的优秀幼儿教育人才。

作者:陈永海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声乐教学论文:高校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

一、 现代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的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中就融入了民族音乐的教育形式,短短五十多年的发展使得各高校声乐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央音乐学院就先后走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著名歌唱家,、张也、阎维文、德德玛、吴雁泽等各具民族特色与个人风格的国内外知名的音乐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专业化较强、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学曲目更是具有较强的可选性,这些优势带动了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但是,发展的道路总是那么艰辛、那么曲折,我们在看到各高校声乐教学不断进步的同时,不能不认真审视一下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明显缺陷与不足。虽然学术界对我国声乐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众多的歌手在接受了多年来形成的统一的、固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后,从高校走出了一大批唱法统一的歌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内较为权威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看出其统一的特性,很多观众都反映在民族唱法中歌手几乎是千人一声。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与指责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究竟怎么了?我们在借鉴西洋唱法的同时,中国民族传统韵味如何体现?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思,如何才能突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1.盲目崇拜西洋唱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鲜事物,中国人为了不断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转身去迎接这些来自西方的新鲜事物。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在某些朝代我国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初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史与血泪史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带着对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唱法。虽然大部分声乐教育家只想借鉴西洋唱法来发扬并传承与改进中国民族唱法,但是,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旧认为中国民族唱法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是一种落后的唱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转变,很多人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一个极端的空间,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很多歌手的参赛曲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大,但是风格却趋于统一。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美韵味,以公平的态度与心理对待中西方唱法的不同与融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

2.缺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还无法脱离学校这一有形的载体,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基本采取的都是“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也基本是从这一模式中走出来的,由于受西方音乐教学与西洋唱法的影响,基本上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先学习西方的演唱方法、音乐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中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在这种体制怪圈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种不断重复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一部分声乐教师在高校就读期间也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民族音乐,于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并未走出校园、没有走进民间、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到各民族中去采风、感悟、体验,并且他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声乐理论并不了解,这种没有想法、没有体验的方式就形成了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对隔离的状态。王昆、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曲剧、戏曲的演员,经历了长期的传统艺术、民族音乐的熏陶,他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备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民族唱法,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些优秀声乐教师的心中,他们培养出的声乐歌手都是十分优秀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为代表的学院派新生民族唱法中不仅蕴含了西洋唱法的圆润与通畅,更继承了传统民族音乐唱法中的明亮与细腻。这种新兴的唱法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正是这种成功的唱法使中国高校声乐教育逐渐失去了民族音乐的唯美韵味。

3.严重忽视了因材施教的特点

造成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统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长期以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上,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高难度的乐曲作品上,并对其进行模仿演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情感处理的正确引导。虽然有的学生也对作品进行了一些感情上的处理,但是这也仅仅局限在对歌唱名家、艺术家的声调、语音、润腔的简单模仿。大学学习四年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能力。

4.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声乐课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类的艺术。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生理课。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的性能、构造等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的主要功能,才能够有目的的掌握与运用这些器官的技能并促进自己歌唱的进步。民族音乐中的很多乐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的还是根据小说改变而成的,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更好的在歌唱中诠释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在很多高校中,从未开设过语文或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如果连演唱者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又如何使观众真正了解呢?

二、 高校声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合的创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地域环境,因此也就孕育了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多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大责任,为建设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环境。

1.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精通声乐、熟悉民族音乐的教师队伍,这是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与知识技能,并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上能够充分的、深刻的进行运用与研究。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并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精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优秀声乐教师。

2.积极组织学生到各民族采风

声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使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到各民族聚居地采风,深刻体会并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为今后的歌唱事业积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各种艺术形态带给人们的震撼。

3.努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各高校的声乐课程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或本校所处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压力的前提下,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整体优化步伐、突出本校特色,优化课程特色,努力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校的发展与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民族音乐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必须掌握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框架与局限。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情的不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态度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音乐应该成为我国高等高校中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是声乐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在借鉴与吸收西方音乐教学风格与唱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将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渗透、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民族作品更具有系统性、特殊性、专业性。全国各地的高校应根据本地区特色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在声乐教育中进行渗透与融合,使中国民族音乐立足东方走向世界,在世界音乐中绽放出美丽的中华民族音乐之花。我们坚信,在所有声乐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音乐教育一定能够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一定会为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再创辉煌。

作者:魏菲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声乐教学论文:文化视角下声乐教学论文

一、国内研究述评

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对声乐教育教学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术论文、专著及学术会议。经本人收集和整理,可供借鉴的论文有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文章从声乐背后的文化语境谈到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在智慧地吸收西方科学声音技术的基础上发扬具备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而没有提到具体解决措施。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图腾意识、宗教观念、学者主体、审美传统、理论基础五个方面比较中西方声乐文化之差异,而笔者是从我国文化的视角谈到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李泉《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章以声乐不是技术是文化这一声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线索,论证了专业技术与音乐文化相依相伴的关系,提出了声乐教育要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要从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基础理论建设做起。笔者则从沉淀声乐文化、提升综合素质、提倡创新氛围三方面谈到的解决对策。专著有郭建民著《声乐文化学》,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声乐文化理论研究的专著,文化的视角则是贯穿《声乐文化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本书具备宽泛的学术视野,主要涉及声乐文化理论概述。邢延青著《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作者运用边缘学科类比的研究方法,有比较地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部分纳入对民族声乐的研究之中。学术会议则仅有辽宁师范大学于2005年9月举办的首届《全国高师音乐学院办学特色与声乐文化学学术研讨会》,王耀华先生、余笃刚教授、郭建民教授肯定了从大文化的角度审视声乐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1.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底蕴和基础

一定时期的声乐艺术现象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从历史上看,“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辐射到了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留美的黄自,留德的青主、赵元任等,这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并将中国文人的浪漫气质融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声乐教育领域,开始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探索具备本民族声乐特点的声乐教学,采集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如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嘎俄丽泰》;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佳作,这些歌曲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在“”的特殊年代里,“样板戏”代替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不再是优美和抒情,“宽、厚、亮”是唯一的强制性的审美标准。这种违背科学的标准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使我国刚刚有所成就的声乐艺术教育惨遭摧残,也使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艺术事业落入深渊低谷。

2.文化与声乐作品

纵观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一定时期的声乐知名作品无不是当时文化的综合体现。以《秦王破阵乐》为例,此作品反映的就是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唐朝政权转危为安后,人们在凯旋庆功时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使国内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阀割据的局面暂告段落,国难当头,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大地,《松花江上》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而《乡恋》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主张墨守成规”和“提倡解放思想”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后者最终战胜了前者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从文化角度审视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1.文化整体环境浮躁、校园学习氛围淡薄

目前,各类声乐比赛、选秀活动充斥着各大媒体,诚然,这种形式给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但很多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容易抱有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心态;并且即使因天时地利的原因一时成名,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音乐技能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艺术道路上走稳、走远。而由于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上流行着权钱至上的价值理念,有象牙塔之称的学校,同样也受其一定的影响,艺术院校的声乐学生耳濡目染社会及身边的各种观念和事物,很难端正学习态度,扎实掌握知识,苦练声乐基本功。

2.声乐学生重技术轻文化、重文凭轻学习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于音乐的偏见以及目前一切向经济和短期时效看的人文氛围,声乐教学领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重高音、轻基本功;重演唱、轻理论;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的问题,声乐学生因为招生考试文化门槛低,导致没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声乐学习过程中浮躁,有的光想在演唱技术上一步登天、有的抱有速成成名的功利心态,缺乏踏实治学的态度、有的因文凭和未来出路学习声乐、殊不知提高声乐水平需要耐得住寂寞,苦练声乐基本功,加强文化修养,去除内心的浮躁,慢慢积累生活感悟,循序渐进才能得到厚积薄发。

3.声乐创新环境欠缺、成果凤毛麟角

2005年,钱学森先生曾对前去看望他的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声乐教学领域,存在着师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因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的长期影响,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声乐领域里,师生普遍缺乏把习得知识和时代结合再创造的能力,教师往往习惯了照本宣科,而学生总是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加上长期以来教师为主导权威地位的教育模式,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自然不高,“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在目前的中国大学和中国社会很难成为主流的、被鼓励与提倡的对象。

四、找到文化定位,提高声乐教育教学质量

1.沉淀文化底蕴,优化学习氛围

我国目前文化环境浮躁、各大媒体为了收视率,制作各类声乐娱乐选秀节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生活方式以快速、便捷为主,读报刊、看书这种传统的精神熏陶方式被用手机浏览新闻、听歌、看视频替代,一味地追求速度、效率、数量导致声乐文化成果质量不高。在声乐教育领域,应该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价值观,在宣传教育方面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倡导读书、读报,多弘扬声乐领域的正能量人物和事物,创造起优良的声乐学习氛围,激发声乐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事业观。

2.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声乐教师要抓好声乐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的声乐是非观、声乐学习观、声乐事业观,逐渐改善学生对声乐学科的不全面认识,在提高声音技术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摈弃浮躁的求艺心态,教育部门要提高声乐学生文化课入学门槛,提升艺术院校的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声乐学习环境,多和人文院校沟通合作,加强和人文学科生的相互影响和交叉,加强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和理论修养,开设声乐文化史、声乐赏析课,声乐论文写作等,注重声乐学生的兴趣,增添声乐理论课的趣味性。

3.提倡声乐创新,重视社会实践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创造重视知识,鼓励创新的氛围,声乐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创新并参加社会实践,再看我国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例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在京剧的基础上所做的独特创新;被大家称为神曲的《忐忑》,也是龚琳娜借助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基础和技巧,整合、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创新的作品;而流行音乐界的代表作品,诸如陶喆的《苏三说》、周杰伦的《菊花台》、小虫的《龙文》,均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意境美并在演唱方式及作曲技法上有创新的作品。同时,我国的声乐教育应该多建立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社会教育中心等机构,给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平台,大学教师通过教授社会声乐课程,了解社会需要,社会人员通过学习高校声乐课程,能提高音乐修养,掌握发声技巧,提高声乐鉴赏能力,同时声乐教师应当端正观念,多进行社会实践和舞台实践,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新鲜的知识,而高校,应定期请社会名人多回校讲学、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论

声乐教学和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声乐教育又综合体现着我国文化的广度和高度。从当前文化大环境看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起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跟紧时代脉搏,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为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解伟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声乐教学论文: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论文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其问题分析

在音乐欣赏课当中学生在深刻理解音乐情感的基础上也促进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高校音乐课程,声乐教学的过程除了需要涉及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歌唱技巧辅导,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相较于其他高校课程而言,高校声乐教学在课堂组织方面表现为大班集体授课与一对一授课的相互结合,然而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和能力差异,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问题不可忽视,这对于声乐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歌唱气息启发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案例来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可以是卖菜声,也可以是吆喝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知声音的发出过程,感受最自然的声音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发出。在情境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高位置声音的理解,掌握深呼吸的技巧。除此之外,针对跳音的训练也可对声音和气息的处理把握得更加准确。演唱跳音时,可借助叹气放松的方式保证腹部位置的放松状态,通过跳音练习可让学生腹部肌肉在有效锻炼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具有弹性,这对于气息控制力的把握极为重要。

(二)歌唱吐字启发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关于歌唱吐字练习与学生普通话掌握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方言类歌曲。作为单音节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讲究吐字清晰,这同时也是高校声乐教学在歌唱吐字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汉字发音的划分,笔者认为汉字发音中的首尾及腹部位置极为重要,它是衔接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核心支撑。因此,在正式的声乐演唱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在于字与字之间的转换和衔接方面,通过启发发音的方式指导学生感受字与字之间的变化,通过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尽可能保证吐字与声音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发音的过程中,无论字呈现出何种变化,咽喉的打开状态都应当是稳定不发生变化的,保持舌根的放松状态,于共鸣点位置寻找发音的正确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字点变化,可从声点的统一性方面突出不同发音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衔接,其直观表达效果显然更加丰富。

(三)歌唱表演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表演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课堂气氛的营造方面,在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下开启学生的发声练习,借助有效的心理调整方法提高音乐表达的情感效果。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于学生情感抒发与表达至关重要。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角度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显然与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休戚相关,因此在作品演绎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异同。这就需要在声乐演唱之前,引导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详细介绍,明确作品的感情基调,并以此作为基础借助启发式教学的方式促进音乐情感的表达。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法而言,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能够从学生声音的时间性和多变性特征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在音乐情感表达方面也势必将有所进步,这对于高校音乐教学效果是重要的保障。高校声乐教学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出必要的层次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与声乐教学的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实施效果。

作者:王静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论文:校外少儿声乐教学论文

一、声乐教材的新旧结合

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校内音乐课上总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材和培养目标。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终的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要发展与校内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现如今有关校外声乐教育的教材比较单一,多为一些流传多年的经典儿歌。经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歌曲已完全满足不了少儿的求知欲与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对于这些从小已经听到滚瓜烂熟的音乐,孩子们已失去了对它们的学习兴趣。

在每年的教材编写中,笔者都尽可能的去发掘更多更新的少儿歌曲,这些最新的歌曲创编很容易就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经典曲目,笔者亦不会舍弃,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典儿歌《小红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学会唱了,那么在曲调已经熟记的情况下,笔者会设计故事情境请学生表演。将学员们分角色表演,小红帽、大灰狼、邀请家长表演、加入诗朗诵、配合舞蹈等等,经过“包装”的经典儿歌同样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二、声乐教学环节的生动有趣

有人说小孩子学唱歌不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吗?有什么学习的?其实不然,在少儿阶段,孩子的发声器官还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蛮唱会造成声带甚至其他身体机能的永久损伤。但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远不及成人的孩子来说,枯燥的声乐理论知识、技能练习有时又会成为斩断孩子兴趣的刽子手。如何用简单、通俗、生动、有趣的方法来传授这些基础知识又成为了声乐教学中一个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方法:首先,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学习唱歌几年后还无法自己识谱,基本乐理知识的缺失对于学员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作为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基本乐理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采用图片法、童谣法进行教学。将“1、2、3、4、5、6、7”这七个音配合形象的图片,比如“2”就像只鸭子,“5”像挂钩等等,联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简单的童谣———“1”是老大像铅笔”、2“是老二像鸭子……直观又形象的教学将会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味,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生涩难懂。其次,对于少儿来说,爱动爱玩是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过度纵容又会打乱课堂秩序。在这里,掌握好一个“度”非常重要。

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热情不够高涨时,一个小游戏就会解决这个窘境。比如简单易学的绕口令、你来比划我来猜、歌词接龙等等都会成为调动孩子兴趣的不二法宝。最后,要鼓励孩子们对所学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可以尝试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诗朗诵,加上表情动作,甚至是对歌词的改编等等。教师对创编活动中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不好的部分引导大家一起再改编,让孩子们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荣誉感。此外,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特殊情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提升的源泉”,兴趣是声乐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职业修养、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能迅速建立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直观感受。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做好一名“兴趣”的引导者和培训师。

作者:高莉莉 单位:重庆市少年宫文艺部

声乐教学论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在实现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一、对传统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高校多元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代表性曲目,将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1.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要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深化对东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多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督促教师强化自身学习,并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现象,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二、提高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多带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以原生态歌手出身的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完善的音乐学知识结构

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对音乐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民族生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声乐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情感认知。

四、结语

高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只有坚持将这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民族声乐人才,践行高校的教育职能,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作者:孟娟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声乐教学论文: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一、高职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学习声乐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声乐的学习离不开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同时每首歌曲的创作年代及创作背景不同,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投身到作者创作的时代,结合歌词来理解歌曲表达的故事和思想感情。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民族风俗等。

(二)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创新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近年来,卡拉OK的兴起,促进了KTV行业的发展。走进KTV,拿起麦克风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消闲娱乐的方式之一,“麦霸”也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样离不开KTV。但是仍有许多人由于不自信而采取只听不唱,或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导致“声嘶力竭”以及“带同伴去旅游”(跑调、走音)的现象。大学生活中也会经常组织一下文娱活动,能够站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甚至拥有大批的“粉丝”无疑会给学生增添无比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声乐演唱是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歌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演绎作品,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作潜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声乐学习的不断深入,在掌握了乐理的基础知识和歌曲创作的基本手法,一些有思想的年轻人也会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世界通过歌曲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声乐教学能以健康向上的内容、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通过学习和演唱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体会作者的意境,扩大了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声乐开设的条件缺失

声乐课是教师示范和学生演唱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需要专业的一体化的音乐教室,其中,最重要的是钢琴。同时,为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他人造成打扰,一般要求音乐教室的隔音效果较好。但是目前在许多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导致声乐教学成了虚设,只能通过多媒体来开设音乐欣赏、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

(二)声乐教学的不延续性

高职院校音乐课一般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选课的授课范围要覆盖整个学院,因此班级人数都比较多。而声乐课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着特殊性,每个人的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同样一段曲目的演唱,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另外,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一学期选择一次,在选课的过程中,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可能导致想要继续选修声乐课的学生由于人数过多而选不上声乐课。有些院校甚至规定学生不能重复选修公共选修课,导致每一学期的声乐课都是从头开始。而每个学期的课时也很少,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也会影响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缺乏

通过两个学期的声乐公选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喜欢唱歌的非常多,但是对于音乐的基础知识十分匮乏。大部分同学都不会识五线谱和简谱,也不会视唱。唱歌只是跟着MP3学习。对于节奏、节拍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导致授课老师每次都要在有限的课时分出一部分普及音乐的基础知识,既耽误了学习的进度,也影响学习的效果。另外,学生对音高和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不能准确地唱出钢琴上的某一音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次带唱才能到正确的音高上。

(四)选课学生人数要求多,教师没得选

高职院校音乐课一般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选课的授课范围要覆盖整个学院,因此班级人数一般都要求多少人以上才开班。而声乐课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着特殊性,每个人的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同样一段曲目的演唱,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期初通过选课平台来选择声乐课,选课的人数有限,但是老师不能选择学生,只能随机选到哪些就是哪些,也许错过了基础条件好的同学,这也是声乐教学的缺失。

三、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声乐公选课的开展

(一)学院重视声乐课的教学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设了音乐欣赏、声乐等公选课,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备教学设施,鼓励教师开设声乐课

学院在原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购置了钢琴等硬件设施,尽量满足声乐课上课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声乐课的开展。同时,成立组织音乐专业毕业的老师成立艺术教育教研室,鼓励老师开展各种类型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如:音乐基础、音乐欣赏、声乐入门、声乐提高班、节奏与打鼓等。

2.开设不同级别的声乐公选课,师生双向选择

由于公选课的延续性不强,声乐公选课在以往总是重复带新生的情况。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水平提高也起不到好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特地从学生大一上学期就开设了声乐基础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基础乐理知识以及声乐的入门。选课人数控制在50—100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也通过10次课的时间了解声乐课的知识点和上课的形式。在学期末师生根据对对方的满意度进行双向选择,进入下一学期的声乐提高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每位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第二学期的声乐提高班在人数上会有大幅度删减。

3.教师灵活组班,选课学生梯队式排列

针对声乐课的授课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班式教学。采用小组一起练声和个人单独练声相结合的方式。小组一起练声或演唱时学生可以听老师整体地讲解或指导,单独指导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一错误发声提出指正。小班制教学使学生学唱与听唱相结合,即使学生在听老师单独指导别的同学,也能体会到别的同学的发声方式是否正确,发声位置是否科学,与自己的发声有哪些区别,自己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等。通常第二学期选修声乐课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的演唱水平有显著提高。

(二)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普及

大学生对音乐普遍存很高的学习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音乐作品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是自己能自如地进行声乐表演。针对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匮乏的问题,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教研室经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音乐基础》公选课,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音符、旋律、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与调式等基础乐理,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后续的选择音乐专业的公选课打好基础。同时请几位教授不同科目的老师轮流授课,展示声乐、器乐、舞蹈、健美操、音乐欣赏等课程,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选修。

(三)声乐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作为教授声乐课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理论和教学能力。其次还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教育科学修养,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最后为了提高声音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专业教师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基本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思想集中,在教学中与学生做好配合,并能准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鲜的元素,使学生更容易、更愿意接受。

(四)选择学生喜欢的曲目教学,卡拉OK进课堂

针对学生对传统声乐曲目和近代流行通俗曲目的好恶,组织校内音乐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传统声乐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熟悉的部分传统曲目和喜爱的通俗歌曲,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实施。在教学中重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KTV接入课堂,让学生在课上练习KTV里的曲目,指导学生如何更好更轻松地演绎歌曲,使学生在K歌中体验到声乐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声乐表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五)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声乐表演机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选秀节目也是风靡校园内外。传统的声乐演唱一般是选取美声或民族唱法的作品,但是如今的选修走的都是通俗嘻哈的路线。声乐选曲的施行以及卡拉OK进课堂,使学生平时就是在演唱、在表演。遇到活动鼓励学生勇敢地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声乐公选课在传统声乐演唱与通俗歌曲表演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者:董秀芳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