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歌唱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09 09:28:34

导语:在歌唱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歌唱教学论文: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并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可以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的重要,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耐心、友好地与学生交流,并细心观察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合理的运用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技能的学习。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应用表现主要有:

(一)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

兴趣的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不断的追求,只有对声乐感兴趣,才会不断的追求。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的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对声乐的情感,增加学生对声乐的喜爱,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二)对学生的心理和感觉进行引导

声乐教学与其他类型的学科教学不同,声乐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教学中,通过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将声乐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声乐教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了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声乐感觉等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感觉。声乐教学非常注重素养,为了有效的利用歌唱心理,需要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的声乐修养。

(三)在演唱前、考试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者,也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在生活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在一些演出前或者考试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会出现精神高度紧张、情绪不安等影响其正常发挥的现状,降低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在在考试前、演唱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容面对考试。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除此以上内容外,在学生舞台实践训练、学生声乐歌唱欲望的培养等方面也有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歌唱心理,帮助学生将心理问题解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内涵等,可以在舞台上尽情、正常地演唱,将自己领会到的声乐情感顺利地呈现出来。

二、结语

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歌唱心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声乐的认识,同时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歌唱心理,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声乐教学的效率,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积极性。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诠释每一首音乐作品,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和声乐教学效果。

作者:樊娅娅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正常歌唱心理状态提升教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在我们声乐教学中,大都只注重嗓音技巧方面的训练、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教学法不当,就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人的高级神经——心理上受刺激,可影响到血液内的激素和内分泌的改变、对此症施以理疗法及功能训练(方法略),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同时对学生进行歌唱心理状态方面的培育、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歌唱演员往往比较敏感、易于激动、若是在临场前,突然遇到意外刺激引起心绪不安时,可采取“静气”法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歌唱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声乐教师、学生及一切演唱者的心理现象与教学实践的一门新科学,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歌唱心理学心理状态歌唱欲望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人类精神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一切人类的活动,当然也包括声乐。当前社会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使用并不自觉,也不普遍,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心理学这门课。但是不管你懂不懂心理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却时时伴随着我们的一切声乐活动。和一切正确理论的意义一样,你懂得了它,掌握了它,就可利用前人已发现的规律,主动地遵守它,顺应它,就可避免弯路和倒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声乐教学中,大都只注重嗓音技巧方面的训练,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代心理学证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以及影响嗓音,甚至失音(在声病临床中,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声嘶者,屡见不鲜)。

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指心理因素致病而言的(又讲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可以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还强调指出:“夫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绥、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上所说的气,虽然不单纯指气息而言,还包含着经络学中所讲的“气”,但它与呼吸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所说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每个歌者可能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当生着气上台演唱时,气总是吸不深,觉得嗓音堵在喉部,或者嗓音往上抽。又如怯台的人上场,由于心情紧张,气总是稳不下来,容易失去气息的支点。总之,歌唱心理不正常,则会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乱。因此歌者嗓音技巧发挥得好坏,与临场前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初学歌唱的男女青少年,正于青春发育旺盛期中,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有着较强烈的“易感性”,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遇到一点点刺激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于是也就会出现发声功能的不正常。因此教学法不当,就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反之,也可以解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如学生没唱好,越批评指责,往往越唱不好。若采取和蔼的态度指出其缺点以及如何克服的方法,并循循善诱使其进入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知道,人的高级神经——心理上受刺激,可影响到血液内的激素和内分泌的改变。因此人们在遇到外界的刺激而自己又不能排解自拔时,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甚至失眠、不思饮食,甚至有女性闭经等情况出现。在歌唱者的嗓音方面,突出地感到喉、咽部干燥;唾液的分泌减少,身上出汗,胃部停止蠕动,大脑皮层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瞬发式”失调,以及会出现尿频等现象。相反有的人分泌物过多,有吐不完的口水。有些演员在临场演唱之前,自己总感觉嗓子疼痛、发干,甚至认为自己无法上台演唱;可是演唱完下台后,又感觉自己的嗓子丝毫没有疼痛之感。还有的演员演出时情绪紧张、心慌、血压升高、心跳次数明显增加,同时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心惊肉跳,手足无措,四肢打颤、手势、姿态与声音失去协调性,本来不需要手势辅助的地方,却做出了动作,需要手势的时候,又做不出手势;又因面部肌肉紧张致使目光呆滞,难以传神,难以表达喜悦、激昂、悲愤、痛苦等特殊感情。笔者曾遇到过一个歌唱者在上场之前与别人争吵了几句,上台演唱时,气浮声浅、高音破裂。下场后即对镜检,见其假声带功能亢进,声门闭合不良,显系发声机能紊乱。在嗓音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发声障碍”。对此症施以理疗法及功能训练(方法略),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此症吃药无济于事。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歌唱时,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歌唱心理状态方面的培育。所谓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有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一是诱导学生进入音乐,进入角色。尤其是培养学生在临场前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排除因突然事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但是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难免随时碰到意想不到的外界刺激引起情绪上的波澜,以致影响嗓音。除上述注意锻炼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外,在生活中应注意“应激机能”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所谓应激机能,即是人们在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予以控制,亦即经过心理矛盾、统一、拮抗、协调等反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达到对不良刺激作出合乎时势的、恰如其分的反应和处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及时地稳定下来。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处事能力的提高对于歌唱演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语说“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或说人在激动中办事要做到“冷处理”。“眉头一皱”“冷处理”,就是经过心理矛盾、统一、拮抗、协调等反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和处理的通俗解释。

歌唱演员往往比较敏感、易于激动,因此应激机能的锻炼,应作为必修课程。京剧艺术表演家尚小云先生生前曾说过,在台上唱好戏,平时要进行“修真养性”等等。这些话是值得歌唱演员学习的。对于过于文静、内向的人,切忌抑郁烦恼而自扰。

若是在临场前,突然遇到意外刺激引起心绪不安时,可采取“静气”法。俗语说“遇大事要静气”。所谓静气法,即是在“以意领气”“意守丹田”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匀、静、深、长的呼吸练习,安心地做五六分钟的时间,自可达到心静神宁,而后专心致志地投入艺术创造。还有人介绍经验:演员在临场前有心理障碍时,可给他(她)讲笑话,逗笑之后,心理障碍即可解除。此法有人试过,有效果。

还有一种“默唱”法,也值得歌唱演员学习。默唱法也是解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之一。所谓默唱法,就是在临场前,找一安静之处,将自己要演唱的重点曲目,作无声的歌唱,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造中。著名歌唱家斯克曼·恩克采用此法,不但可以排除某些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很好地把握住积极的歌唱状态,取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如果我们把上述两法结合起来练习,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对于怯场的歌唱演员来说,除建立正常歌唱状态、树立信心、多实践之外,加强本身技艺的提高,也是克服怯场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语说“艺高人胆大”嘛。

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以上所述,远远不能包罗实际教学和演唱中所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歌唱教学论文: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艺术的完整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往往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声音、技巧看得很重,在演唱时炫耀自己的高音、完善的技巧,可总是给人一种不完全、不尽兴之感;教师在教学中也总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气息的支持、音色的明暗等,对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内涵等忽略了,培养出的学生在演唱时技巧、声音都很到位,但表现作品很空洞。当然,要想唱好作品,必须具备完善的技巧,但具备了技巧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个人艺术修养的培养,对歌曲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下面几方面是本人从事教学以来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

人们由于各自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艺术实践以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同一首歌曲的表现手法上就不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我们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就应对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歌曲的内涵,才能用真心去抒发,才能唱出感动人心的歌声。如歌曲《黄河颂》,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歌曲通过对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黄河的宏伟气势的描写,诉说了英雄儿女学习黄河勇往直前的伟大决心。它是一首中华民族的伟大颂歌,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顽强斗志。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以高度艺术概括手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就应有一种豪迈的气势,在演唱过程中,要唱出黄河的雄伟壮观,使学生进入歌唱的意境当中,给学生描述这种黄河的壮美、宏伟之情。当这种景象画面进入学生的头脑之后,自然而然地在歌唱之前就会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站在高山之巅”异峰突起、雄伟挺拔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居高临下、放眼远眺的意境,才能唱出令人荡气回肠、恢弘浩大的气势,才能演绎出中华民族这种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巨人形象。

二、充分强调歌唱的艺术表现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乐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果在同一节拍速度中演唱,缺乏等速的稳定,速度忽快忽慢,不是赶节奏就是拖节奏,后半拍与切分音拍子唱不准,进不来,这属于节奏感较差的现象。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那么,应体现节奏的基本规律,提高音乐的美感。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时就应抓住四拍子律动的规律:强、弱、次强、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强拍时唱出来,弱拍时带过去,“我”字唱强,“爱”唱弱,“你”唱次强渐弱,“塞”唱强,“北”唱弱,“雪”唱次强渐弱,而不是每拍每个字都唱得很重很强,这样的音乐就有了流动感。

2.连贯、细腻的行腔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提示学生演唱要圆润、细腻、流畅,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乐句的衔接不是很连贯,中间有断开的地方,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使听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乐句拍尾的音,当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演唱者就放松了,有时四拍就唱成了三拍半,或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不够拍。这实际上是学生不注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还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总是唱不准节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要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这样声音听起来就连贯了,由于乐句的紧密连接,表达作品也就完整了,听者也会感到很舒服。

3.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

在歌唱过程中,如果从头至尾都平铺直叙,就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了,每首作品都有高潮,有收尾,每一个小乐段也有起伏,有小的变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提示学生注意歌曲表达时层次对比要鲜明,行腔时要抑扬顿挫并给予极大的夸张,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高潮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通过洁白、晶莹的冬雪的描述,赞颂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气质和为民族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品质,这才是这首歌曲的主题,那么,明白了歌曲的内涵后,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曲调、伴奏和声、风格再仔细地研究,深入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作品从前奏跳跃的音型中就使人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人联想到晶莹、洁白的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有要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抒情、悠扬、亲切地把“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唱出来;接下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得非常有灵性,在这抒情的词句中,蕴藏着哲理,形象的比喻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那么在这段中情感的运用要有变化,既要表现得深沉高雅,又要凝重潇洒,还要表现出雪的轻盈,到“你是春雨的亲姐妹”时,歌曲达到高潮,在演唱时,不可平淡,要由弱到强,渐渐地把歌曲推向高潮,春雨的“雨”字,作曲家用了强劲的和声,连续六拍地推进,到“亲”字形成了感情的饱和度和支持点。因此,在这句一定要给予极大的夸张然后渐弱很自然地归原调结束,尾声时“塞北的雪”轻轻哼唱,用来寄托作者深深的爱,同时也带给人无限遐想,又回到了宁静、洁白的雪的世界中。这样唱出的歌曲才会有层次,有律动。

要想很好地表达歌曲,还需注意很多方面:如有感情的换气、表情、动作,还有,要细心地唱好休止符等等,就不一一陈述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仔细分析他的长处,根据其特点而制订符合他、能发挥他优势的教学计划,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更为完善。

歌唱教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来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歌唱时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好坏,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应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声乐教学 能力 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歌唱的行为,所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歌唱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作为声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声乐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稳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唱得很好,一有听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上浮、喉头紧张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唱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也会出现忘词、音不准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歌唱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歌唱心理会给演唱带来很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不够直观,是凭歌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论能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歌唱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训练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的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歌唱心理训练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歌唱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声乐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从而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声乐学习的情绪中。另外,还要不断开阔艺术视野,多查阅音像资料,提高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意志和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有所不同,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学生的性情会比较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歌唱心理相对比较稳定。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唱时会出现消极的歌唱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平时要多培养歌唱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二、培养歌唱实践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学生在课下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其歌唱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唱的歌曲情感中,只有声音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总之,我们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对歌唱心理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歌唱教学论文:谈歌唱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歌唱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声乐教师、学生及一切演唱者的心理现象与教学实践的一门新科学,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 键 词:歌唱 心理学 心理状态 歌唱欲望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人类精神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一切人类的活动,当然也包括声乐。当前社会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使用并不自觉,也不普遍,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心理学这门课。但是不管你懂不懂心理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却时时伴随着我们的一切声乐活动。和一切正确理论的意义一样,你懂得了它,掌握了它,就可利用前人已发现的规律,主动地遵守它,顺应它,就可避免弯路和倒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声乐教学中,大都只注重嗓音技巧方面的训练,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代心理学证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以及影响嗓音,甚至失音(在声病临床中,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声嘶者,屡见不鲜)。

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指心理因素致病而言的(又讲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可以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还强调指出:“夫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绥、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上所说的气,虽然不单纯指气息而言,还包含着经络学中所讲的“气”,但它与呼吸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所说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每个歌者可能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当生着气上台演唱时,气总是吸不深,觉得嗓音堵在喉部,或者嗓音往上抽。又如怯台的人上场,由于心情紧张,气总是稳不下来,容易失去气息的支点。总之,歌唱心理不正常,则会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乱。因此歌者嗓音技巧发挥得好坏,与临场前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初学歌唱的男女青少年,正于青春发育旺盛期中,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有着较强烈的“易感性”,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遇到一点点刺激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于是也就会出现发声功能的不正常。因此教学法不当,就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反之,也可以解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如学生没唱好,越批评指责,往往越唱不好。若采取和蔼的态度指出其缺点以及如何克服的方法,并循循善诱使其进入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知道,人的高级神经——心理上受刺激,可影响到血液内的激素和内分泌的改变。因此人们在遇到外界的刺激而自己又不能排解自拔时,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甚至失眠、不思饮食,甚至有女性闭经等情况出现。在歌唱者的嗓音方面,突出地感到喉、咽部干燥;唾液的分泌减少,身上出汗,胃部停止蠕动,大脑皮层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瞬发式”失调,以及会出现尿频等现象。相反有的人分泌物过多,有吐不完的口水。有些演员在临场演唱之前,自己总感觉嗓子疼痛、发干,甚至认为自己无法上台演唱;可是演唱完下台后,又感觉自己的嗓子丝毫没有疼痛之感。还有的演员演出时情绪紧张、心慌、血压升高、心跳次数明显增加,同时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心惊肉跳,手足无措,四肢打颤、手势、姿态与声音失去协调性,本来不需要手势辅助的地方,却做出了动作,需要手势的时候,又做不出手势;又因面部肌肉紧张致使目光呆滞,难以传神,难以表达喜悦、激昂、悲愤、痛苦等特殊感情。笔者曾遇到过一个歌唱者在上场之前与别人争吵了几句,上台演唱时,气浮声浅、高音破裂。下场后即对镜检,见其假声带功能亢进,声门闭合不良,显系发声机能紊乱。在嗓音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发声障碍”。对此症施以理疗法及功能训练(方法略),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此症吃药无济于事。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歌唱时,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歌唱心理状态方面的培育。所谓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有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一是诱导学生进入音乐,进入角色。尤其是培养学生在临场前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排除因突然事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但是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难免随时碰到意想不到的外界刺激引起情绪上的波澜,以致影响嗓音。除上述注意锻炼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外,在生活中应注意“应激机能”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所谓应激机能,即是人们在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予以控制,亦即经过心理矛盾、统一、拮抗、协调等反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达到对不良刺激作出合乎时势的、恰如其分的反应和处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及时地稳定下来。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处事能力的提高对于歌唱演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语说“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或说人在激动中办事要做到“冷处理”。“眉头一皱”“冷处理”,就是经过心理矛盾、统一、拮抗、协调等反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和处理的通俗解释。

歌唱演员往往比较敏感、易于激动,因此应激机能的锻炼,应作为必修课程。京剧艺术表演家尚小云先生生前曾说过,在台上唱好戏,平时要进行“修真养性”等等。这些话是值得歌唱演员学习的。对于过于文静、内向的人,切忌抑郁烦恼而自扰。

若是在临场前,突然遇到意外刺激引起心绪不安时,可采取“静气”法。俗语说“遇大事要静气”。所谓静气法,即是在“以意领气”“意守丹田”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匀、静、深、长的呼吸练习,安心地做五六分钟的时间,自可达到心静神宁,而后专心致志地投入艺术创造。还有人介绍经验:演员在临场前有心理障碍时,可给他(她)讲笑话,逗笑之后,心理障碍即可解除。此法有人试过,有效果。

还有一种“默唱”法,也值得歌唱演员学习。默唱法也是解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之一。所谓默唱法,就是在临场前,找一安静之处,将自己要演唱的重点曲目,作无声的歌唱,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造中。著名歌唱家斯克曼·恩克采用此法,不但可以排除某些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很好地把握住积极的歌唱状态,取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如果我们把上述两法结合起来练习,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对于怯场的歌唱演员来说,除建立正常歌唱状态、树立信心、多实践之外,加强本身技艺的提高,也是克服怯场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语说“艺高人胆大”嘛。

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以上所述,远远不能包罗实际教学和演唱中所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歌唱教学论文: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艺术的完整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往往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声音、技巧看得很重,在演唱时炫耀自己的高音、完善的技巧,可总是给人一种不完全、不尽兴之感;教师在教学中也总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气息的支持、音色的明暗等,对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内涵等忽略了,培养出的学生在演唱时技巧、声音都很到位,但表现作品很空洞。当然,要想唱好作品,必须具备完善的技巧,但具备了技巧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个人艺术修养的培养,对歌曲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下面几方面是本人从事教学以来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

人们由于各自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艺术实践以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同一首歌曲的表现手法上就不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我们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就应对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歌曲的内涵,才能用真心去抒发,才能唱出感动人心的歌声。如歌曲《黄河颂》,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歌曲通过对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黄河的宏伟气势的描写,诉说了英雄儿女学习黄河勇往直前的伟大决心。它是一首中华民族的伟大颂歌,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顽强斗志。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以高度艺术概括手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就应有一种豪迈的气势,在演唱过程中,要唱出黄河的雄伟壮观,使学生进入歌唱的意境当中,给学生描述这种黄河的壮美、宏伟之情。当这种景象画面进入学生的头脑之后,自然而然地在歌唱之前就会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站在高山之巅”异峰突起、雄伟挺拔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居高临下、放眼远眺的意境,才能唱出令人荡气回肠、恢弘浩大的气势,才能演绎出中华民族这种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巨人形象。

二、充分强调歌唱的艺术表现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乐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果在同一节拍速度中演唱,缺乏等速的稳定,速度忽快忽慢,不是赶节奏就是拖节奏,后半拍与切分音拍子唱不准,进不来,这属于节奏感较差的现象。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那么,应体现节奏的基本规律,提高音乐的美感。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时就应抓住四拍子律动的规律:强、弱、次强、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强拍时唱出来,弱拍时带过去,“我”字唱强,“爱”唱弱,“你”唱次强渐弱,“塞”唱强,“北”唱弱,“雪”唱次强渐弱,而不是每拍每个字都唱得很重很强,这样的音乐就有了流动感。

2.连贯、细腻的行腔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提示学生演唱要圆润、细腻、流畅,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乐句的衔接不是很连贯,中间有断开的地方,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使听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乐句拍尾的音,当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演唱者就放松了,有时四拍就唱成了三拍半,或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不够拍。这实际上是学生不注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还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总是唱不准节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要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这样声音听起来就连贯了,由于乐句的紧密连接,表达作品也就完整了,听者也会感到很舒服。

3.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

在歌唱过程中,如果从头至尾都平铺直叙,就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了,每首作品都有高潮,有收尾,每一个小乐段也有起伏,有小的变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提示学生注意歌曲表达时层次对比要鲜明,行腔时要抑扬顿挫并给予极大的夸张,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高潮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通过洁白、晶莹的冬雪的描述,赞颂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气质和为民族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品质,这才是这首歌曲的主题,那么,明白了歌曲的内涵后,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曲调、伴奏和声、风格再仔细地研究,深入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作品从前奏跳跃的音型中就使人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人联想到晶莹、洁白的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有要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抒情、悠扬、亲切地把“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唱出来;接下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得非常有灵性,在这抒情的词句中,蕴藏着哲理,形象的比喻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那么在这段中情感的运用要有变化,既要表现得深沉高雅,又要凝重潇洒,还要表现出雪的轻盈,到“你是春雨的亲姐妹”时,歌曲达到高潮,在演唱时,不可平淡,要由弱到强,渐渐地把歌曲推向高潮,春雨的“雨”字,作曲家用了强劲的和声,连续六拍地推进,到“亲”字形成了感情的饱和度和支持点。因此,在这句一定要给予极大的夸张然后渐弱很自然地归原调结束,尾声时“塞北的雪”轻轻哼唱,用来寄托作者深深的爱,同时也带给人无限遐想,又回到了宁静、洁白的雪的世界中。这样唱出的歌曲才会有层次,有律动。

要想很好地表达歌曲,还需注意很多方面:如有感情的换气、表情、动作,还有,要细心地唱好休止符等等,就不一一陈述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仔细分析他的长处,根据其特点而制订符合他、能发挥他优势的教学计划,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更为完善。

歌唱教学论文:谈小学歌唱教学轻声唱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神,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那么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方法从哪里来呢?教出的歌曲、学生能唱出优美的歌声,那就应该用轻声唱法来训练。

1.学生从平时说话习惯来

从学生上一年级起就应该训练轻声说话,轻声唱歌,这样可以形成习惯,达到保护学生的声带,轻声地演唱可以抒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每一个学生能体会到声音统一。

在幼儿园里的语言教学中就要求幼儿园轻声说话,那么这些教育方式对每个孩子的发声是很重要的,从小养成轻声说话,朗读不用尖叫、大叫这样保护了噪子。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孩子发声用轻声发声说话,养成好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声带发育。

2.轻声发声训练是学习声乐的一种好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正确的发声时很多不容易体会,在演唱时不容易把握好,如对学生进行轻声发声,训练在歌曲演唱时他们很容易把握好歌曲性质。

3.轻声演唱能使学生掌握好歌曲演唱的演唱风格,达到教学目的

一首歌曲,在演唱时要求要有感情,表达出歌曲的性质。例如:我接到一个班,是来自山区的彝孩子,噪子都很好,歌有许多男孩子还可以演唱“青藏高原”难度大的歌曲,我在教《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这介绍了这首歌,和歌曲的性质,并示范用深厚的感情演唱,但这些孩子从小没有进行轻声训练,每次唱歌都是大噪门)大叫,他们演唱的节奏跟不上很快,噪门控制不住,怎么都唱不出歌曲优美的歌声。而在另一个班,是从小进行轻声训练的孩子,老师示范以后,学生在演唱时,你就会听见优美的童声,听起来就像训练过的合唱队在演唱。

所以轻声唱法训练是学习声乐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轻快地掌握正确的歌唱状态,克服初学声乐的常见毛病,使真假声音能够得到自然混合,歌唱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和增强,轻声唱法在教学中是必要的,必须坚持下去。使每个孩子唱起歌来都能感到自豪感。愉快地享受音乐课的快乐。

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内容摘要:歌唱气质是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独具个性特色的歌唱气质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所在。缺乏歌唱气质的歌唱者只是一个歌唱机器, 而不是艺术家。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入手提高对歌唱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旋律特点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演绎; 让学生认识到歌唱的职业特点, 提高艺术的审美水平也是形成具有个性的歌唱气质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歌唱气质 歌唱语言 音乐演绎 艺术审美

一、什么是歌唱气质

查阅字典,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二、歌唱气质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音质、音色、共鸣已达到一定程度。论技巧,对许多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都能胜任,我们认为他们已具备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艺术表现及演唱时的整体美感却难以激动人心,他们也为自己倾尽全力地演唱却得不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苦恼。类似的情况在历届全国歌手大奖赛中更屡见不鲜:能够参加比赛的歌手,从声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差距,选手能否巧妙地运用声音,能否正确把握作品,感染观众,整体歌唱气质如何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中,众多的歌手唱得都很完整,但却没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但民族唱法选手王丽达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她演唱的歌曲音域不是最高,歌曲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她以对声音恰到好处的运用,充沛的感情表达,淋漓尽致的现场发挥,以异常感人的整体形象打动了评委,感染了观众,最后获得银奖的佳绩,也使全国观众认识了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声音条件、歌唱技巧相近,但一个懂得用思想、用感情、具有极好歌唱气质的歌唱者会使自己的歌唱形象熠熠生辉,并能触及人们的灵魂、品德、性情,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这是成为歌唱家、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整体歌唱气质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同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追求、体验作品中存在的美,传达作品的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让观众不能遗忘的歌唱者。

三、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歌唱表演是要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在学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歌曲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个负责任的、高素质的教师应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确定其属于哪个声部,如女高声部可分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适合他的正确的歌唱道路上来。教师还要花费大量心血在对作品的理解把握上,细致搜寻、挖掘、剖析隐含在谱子里面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对音乐的正确演绎、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歌唱气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