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纺织专业论文

时间:2022-06-14 08:37:57

导语:在纺织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纺织专业论文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论文

资料显示,在国内各种的商业业态中,专业市场的比重最大,然而,传统专业市场规划的欠缺、经营的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其千铺一面,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专业市场已成为服务水平最低的业态。通俗地讲,不少传统批发市场即使经过所谓的升级改造,也基本属于新瓶装旧酒,就是将过去散落在街头的小摊位集中到一幢现代化的大楼里,没有本质的发展,管理和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经营者大多只是坐地收租。在专业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伴随产业发展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而出现的,面临着新的业态变革,市场将从单一的交易平台提升为融信息交流、贸易洽谈、流行趋势、品牌汇集的综合平台,通过多元的资源整合,使专业市场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商户实现共赢。中国加入WTO已多年,一方面国内批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协议规定,中国对本土商业企业阶段性的保护措施在2004年底已全面开放,批发市场业态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的冲击。在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创新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产业集群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地市场,首先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企业和重点产品,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这样才足以支撑一个大规模专业市场地产的发展。产业集群地市场主要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效集约、工商联动等优势;根据国内服装产业水平,服装产业集群地市场具有产品档次相对较低的劣势。

在产业集群地市场中,存在城镇式和群体之独立式两种模式。

城镇式是指整个集群地就是一个专业市场品牌。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地处江苏盛泽,素以丝绸纺织业而闻名,通过数轮大规模技术改造,盛泽丝绸纺织装备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内有名的生产基地。依托盛泽丝绸优势而创建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品种也从单一的丝绸化纤面料、原料拓展到装饰、家纺、服装、纺机配件等10余类数千个品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为规模大、品种全、价格低、运输畅、服务优的面料、里料采购地,成为丝绸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

针对濮院市场销售产品以外地产品为主,“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特点,桐乡市委、市政府认为,濮院羊毛衫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必须要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作为依托,与市场互促共进,共同发展,形成强大的羊毛衫产业。2000年3月,建设毛衫特色工业区的决策应运而生。濮院羊毛衫市场是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共建、市场运作的典范,建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市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权。濮院羊毛衫市场尽管有知名品牌的进驻,但其交易的货品总体上层次偏低,品牌孵化能力不强,市场对本地产业和本地品牌的升级贡献不大。

对于城镇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做到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共建、市场运作。

群体之独立式是指在一个产业集群地中有多家专业市场,彼此是独立的实体,一个市场品牌不能代表整个集群地。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虎门富民时装城等。杭州是中国女装生产集群地,其中,除了比较典型的四季青服装市场外,还有其他服装专业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市场,开创性地在行业市场内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使“四季青”在全国的同行业和商户中享有很高的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市场健全的制度与不断提升的服务内涵,全心全意为广大经营户着想;多方位的商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上市服装品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市场商户及物业管理全部采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从服装经销的来源和方式上看,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自己有加工厂的经营户都在积极地考虑注册自己的商标,目前注册品牌商标的经营户仍在继续增加,这说明经营户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这不仅有利于品牌自身的发展,也将有助于市场更好地发展。同时,杭州四季青服装专业也存在一些自身劣势,市场经营业态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发展也受到地区结构调整的挑战与现有经营场地的限制。

虎门已经形成了自己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包括企业集群、市场集群等八大集群。自1993年富民时装城开业以来,虎门现已拥有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21个,大中型布料市场9个。虎门富民服装城核心的经营策略就是抓住机遇,应需而动。包括应需起步——低租金,培育品牌、应需扩张——品牌和资本,双管齐下、应需升级——商贸物流,国际接轨。虎门服装集群效应明显,整体实力较强,但是服装专业市场孵化知名品牌能力不足,经营服装档次偏低,与浙江相比有一定差距。现代物流的需求阻碍着富民时装城的进一步发展。虎门服装城周边环境和交通比较混乱,既影响了物流,又不利于服装城档次的提升,为此富民在周边寻求空地来兴建停车场和物流配送中心。

对于群体之独立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在依托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应需而动,提高自身档次,提升自身品牌,首先在产业集群地站稳脚跟,继而资本品牌输出,模式复制,连锁经营,寻求更大发展。

总之,产业集群地市场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托产业集群,提升集群地市场优势;二、规范经营管理,开拓高附加值领域;三、寻求工商联动,增强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后劲等。

集散地专业市场

尽管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产业集群效应,集散地市场所在的地区一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成本、高风险、工商分离的劣势。

集散地市场可分为升级改造式和新型专业市场两种模式。

升级改造式是指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原有老市场品牌的基础上对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形式包括退市进楼和局部改造。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郑州银基服装批发市场、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等。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郑州历来就是重要的内陆商贸城。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集群。国内服装厂商在向北向西扩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华北或华中总首选银基服装商圈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银基斥巨资打造“楼宇式批发”新模式。另外,让商户参股,建立“银基财富俱乐部”,财富俱乐部是银基商贸城股份改造的一种有益尝试。租赁经营形式是一次性投资,分期收益;出售产权则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实物型资产向货币型资产的转化,从而回笼巨额资金。银基选择兴建12年后出售部分商铺的产权,是非常科学的商业行为。经过12年培育,这些商铺除了具备较低的房产价值外,还成倍地增长了商业附加值。银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定期举办大规模的广派、汉派、海派等服装交易会和时装展览会,为厂家和商户朋友宣传自己的产品提供舞台。银基商圈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郑州的区位优势有关,但这种优势伴随电子商务及交通网络的发达将削弱,所以,郑州服装加工业的崛起相当关键。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商业重镇,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市场坐落在成都市的北大门,是一个集多种经营形式、经营方式、经营品类、管理服务功能和多地区客商并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成为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整个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是外地商品进入四川市场的一个必须占据的阵地。成都荷花池羊毛衫批发市场的成立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成为西南地区首家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配送化、现代化针织品批发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多家知名品牌入驻。

对于升级改造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货品质量,树立市场品牌,增强市场辐射力,扩展市场空间,构建完整的现代分销环节,打通产业链,加快发展速度。

新型专业市场是指在缺少老市场基础的情况下,按照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实际要求,规划和建设先进的硬件设施,制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所形成的全新专业市场。比较典型的有哈尔滨红博世纪广场、北京百荣世贸商城等。北方服装交易中心趋向“北移”,在中国服装界已经形成了“南有广州白马,北有哈尔滨红博”的新格局。全面推行新商业模式ShoppingMall的红博世纪广场整合市场资源,以大会展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拉动大经济,实现红博“辐射全东北,面向大欧亚”的远景战略规划。

ShoppingMall,意为大型购物中心,号称“第六代商业业态”,是超级市场的升级,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与其他业态比较,它有如下特点:第一,将购物和休闲、娱乐及餐饮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深化的购物体验。第二,在购物中心,商店的组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第三,对于不同的零售商而言,Mall提供同样的外部经营环境,如统一的营业时间、橱窗展示,外部标志也遵守统一规范等。缺陷主要在于:与独立的商店及中心商业区相比,Mall的租金较高,租房经营还会受到诸多来自物业管理上的不自由,另外,商业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小型的专营店很难与大型百货商店直接竞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Mall还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地区购物中心、折价商品和过季商品中心(如纽约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一个占地12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过季商品大厦)、历史名胜购物中心(如加利福尼亚MountaiView的老磨坊中心)等。购物中心与旅游度假区相结合,对我们的一些著名旅游地商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在我国,大型购物中心这两年一直处于一种狂热状态之中。由于购物中心建设牵涉过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已暴露出种种问题,切忌贪大求“洋”,在高层或多层、超大面积、豪华、张扬上做文章。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特别提到:“特级商场……购物所需的长距离行走也使许多顾客感到不便。”我们已经有了“大商厦热”的教训,要讲究“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珍惜国土资源。另外,ShoppingMall的模式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经营理念和模式。

北京以其无可替代的首都地位,成为商家将地方品牌提升为全国性品牌的必占之地。北京百荣世贸商城交通便利、定位明确、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分行排市、布局合理,最重要的是经营模式独特,交易方式和商户多元化、多层次和立体化。市场管理者打出了服装零售批发市场的升级版——高档商场式零售批发市场的概念,保持商品低廉的价格,又追求舒适性、休闲性的购物方式,无论从购物环境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目前,这种新型专业市场在国内多存在于集散地,当然,在产业集群地也应该是适用的。

新型专业市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有软件建设上,都有几分舶来品特有的现代味和先进性,这就要求引入者不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创新经营理念和具体的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先场后市”,高起点谋发展。

其他模式的专业市场

一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不具有归类的典型性。新七浦服装市场位于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兼具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和集散地的双重要素,无论在区位、交通、硬件、管理、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商户实力和品牌效应更是其制胜法宝。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的商户大多数是服装品牌的华东总商(包含部分的全国总、厂家)。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多年服装品牌经验和散布全国的分销网络。目前,新七浦在上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于那些不具有归类典型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特定环境中,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地区性品牌市场之路。

针对不同模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应该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但市场的品牌建设是所有专业市场面对的共同课题,只有具备了名牌效应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特色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建构

一、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类课程设置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五、结语

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相信,通过学院全体教师、全国纺织类高校机械学科同仁的共同参与,不断实践,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出符合我国纺织机械行业需要的机械类高级人才。

作者:陈革单鸿波周其洪单位: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

1设置和调整专业及方向

在纺织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通过对纺织行业协会、区域纺织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统计、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企业升级转型特点,分析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纺织经济发展的要求,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合理设置和调整纺织类专业及其方向,探索纺织类专业“工商融和”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建设[6]。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施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在纺织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需依据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一线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和建设“工商融和”的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7]。如对于纺织品跟单岗位,根据“必需、够用、适度”的原则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外,还应开设纺织品跟单、纺织商务实训、报关知识与商检等相关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建设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和关键。为了优化师资队伍,积极鼓励教师继续深造,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考取商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在访问工程挂职锻炼期间,注重学习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工艺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工商融和”素养;鼓励纺织类专业教师在师资培训时,考取商贸类专业的双师技能证书;积极引进具有“工”“商”科学历背景的教师,这些鼓励措施,将为实践基于“工商融和”的纺织类专业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的保障[8]。

4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工商融和”的育人氛围,积极利用参加校内外实训项目实践活动以及企业生产一线的顶岗实习,在努力提高纺织专业知识外,积极学习“商”科类专业技能,并达到“工”“商”复合型技能的融会贯通。与企业合作共建工学结合的生产实训基地,形成“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学生参加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员等资格证书考试,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商融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5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应以培养人才为根本,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结合我院“二院”建设,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创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人才训练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工商文化融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学生品行、能力和知识三方面的培养,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工商融和”的综合素质[9]。

6结语

“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在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多元化、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复杂的就业选择、职业升迁等环境下,能够拥有能“工”会“商”的真本领。目前,苏州地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急需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复合型技能人才,推动纺织产业的高端化发展。通过探索如何建设纺织类专业“工商融和”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求为地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与储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牛建涛 洪剑寒 徐超武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1.新世纪发展下纺织专业强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型技术型纺织人才才能为我国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因此,要想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加大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质量是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深化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其中对不断改革纺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专门人才,有效的实现学生的人生目标,实现就业做出了贡献。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纺织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面对这一良好现象,国家和高校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保持和发展这种良好势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竞争力是现代化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纺织业的更快发展

2.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条件有限,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强,实践能力差,毕业后无法更好的走向岗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从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条件来看,由于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与市场发展同步,如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面对大量的新设备时会不知所措,无法有效的对设备进行操作,这种教学局面如果无法得到改善,势必会导致中职学校所培养的纺织人才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脱轨。

2.2.现阶段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无法适应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开展的目的是培养更多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纺织人才,但是,现阶段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比较侧重纺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只能纸上谈兵,实践能力非常差,无法适应纺织业发展的要求。

3.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强专业技能的考核,实行激励机制。纺织专业的应用就是进行实践操作,在专业教学当中加强专业技能的考核,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更好的操作能力,能够顺利达到就业的目的,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引入“面料设计师”、“针纺检验工”等技能考核环节,不断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的操作,通过培训考核后,学生不仅加强了对专业识的掌握,同时还让学牛认识到在今后就业过程中应该要做的事情,提早的打下预防针,便于今后在就业中更好的选择。纺织专业教学考核的过程实行教学激励机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采用奖学金评定加分、抵扣选修课学分等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建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聘用长期在纺织专业教学的老师,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实践能力强,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建设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我国纺织专业教学的根本措施,利用这支队伍,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他们业余时间主动进行就业前的体验。同时学院还经常聘请专家进行纺织专业讲座,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现代纺织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因此,中职纺织专业作为纺织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想为我国纺织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就要求我们不断对纺织专业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纺织专业教学僵化,使其始终充满活力。以上就是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纺织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所提出的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纺织专业教学的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杨双 单位:辽宁省桓仁县职业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

纺织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中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探索

目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专业群由现代纺织专业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现代纺织专业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以及省示范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则为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验收的专业)。同时根据学院自身的情况,将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也列入现代纺织专业群中。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职专业群应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因此,我校通过开展以现代纺织专业群为单位,开展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研讨活动,制定彰显高职特色、贯彻就业导向、体现校企合作,突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强调能力本位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现代纺织专业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盐城及其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推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为此,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和构建体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旨在为推进高职院校的现代纺织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

1专业调研

1.1调研方案及调研主题

通过走访盐城、南通、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上海、徐州和宿迁等省内及周边地市纺织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检测机构和贸易公司30家,开展网络调研35家单位,同行院校5家,采取实地考察、现场交流、资料查询、专题研讨、电话、网络、QQ群、查阅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多种调研方式,对调研单位的人才资源部主管、企业专家、毕业生的直接上级领导、院校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带头人,部分毕业生或所有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调研,确保调研数据和结果准确。调研的主题为:地区纺织行业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分布,岗位升迁经历及升迁年限,就业岗位工作项目,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企业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意见反馈。

1.2调研实施及成果分析

根据专业调研和麦可思调研数据可见,我国纺织产业东部快速升级,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明显,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盐城及苏北地区每年纺织技能人才需求就达8000人,其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4000人。尤其是对专科层次的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类人才需求递增达到40%。由于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由原来的“橄榄型”转为“哑铃型”,即大量生产型企业纷纷转变为生产贸易型,近年来纺织行业中从事操作工的岗位逐年减少,而从事纺织品检验、贸易跟单类的岗位数目逐年增加。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纤检所)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于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苏南向苏北转移速度快,盐城产业规模增长快,学生就业岗位层次高,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产品检验、工艺设计、基层生产管理、设备检修及跟单销售等技术、业务与管理岗位。从业得到岗位升迁后能胜任生产主管、销售主管、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工艺主管和设备主管等岗位。根据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及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群培养规格定位为面向江浙沪、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于纺织生产行业,纺织产品检测,纺织生产与贸易,纺织电器等现代纺织相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调研发现,企业对准员工的职业经验与职业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都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人员。主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产品质量检验、纺织产品分析及工艺设计、纺织品跟单及销售、纺织设备保全、纺织企业车间生产及管理人员;次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企业设备管理、纺织品电子商务、办公文员和生产计划调度;其他工作岗位有纺织检测仪器营销、纺织专件销售、研发设计员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和分析,掌握学生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非常关键,表1是现代纺织专业群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本校结合基于专业群的单位典型岗位及任务的调研,继续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工艺、生产、设备、贸易)任务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项目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专业群职业典型岗位任务,根据共性要求,形成“底层共享”的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中层分立”的各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训练模块课程;注重职业成长能力,形成“高层互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3“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能力系统化开发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引入企业第三方评价多元化考核机制,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的质量保障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设计加以体现。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是针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并以专业群内的现代纺织技术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两个核心专业为龙头,并协调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进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改革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达到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目的。同时,对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中的纺织导论与入职训练、纺织材料检测分别开发不同的学习项目和内容,以达到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且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学习内容实现良好衔接。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是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运用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项目化课程开发理论,重构以典型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依据区域纺织产业的特点、企业生产实际及发展趋势,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分学期开设综合实训项目,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并通过开设技能鉴定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纺织管理、纺织外贸业务操作和纺织机电产品制造等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专业群拓展能力课程旨在学生掌握通用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依据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削减生产型人才需求量,同时逐渐增加营销贸易型和产品开发与设计型岗位,分别在三个专业开设产品开发类课程、营销贸易类课程、机械制造类课程等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岗位迁移能力,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4结语

根据专业调研构建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就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建立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平台课程模块,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岗位引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厚基础、多面向、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王前文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工程专业教学革新路径探索

学校教学单位重效益、重规模、轻质量,学生重学历文凭、轻水平能力,教师施教精力投入不足,考试浮于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增加,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科技和职工素质则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于新引进人才数量有限并且流动性较大,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倾向委派在岗员工到学校学习深造。近年来我校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中企业委派前来进修学习的学生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岗位针对性强,毕业后均在纺织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4]。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现实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国家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确保教学改革获得成功,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我校由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牵头,与校内纺织学院等相关本科二级学院进行充分沟通,选配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部分退休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座谈会,组织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的文件精神,加深教师对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生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分批选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方面的学术会议与培训交流,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受益。同时加大与省内外纺织企业的交流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协调合作的师资队伍。

纺织工程专业在我校办学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很好的软、硬件基础。本文所探讨的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是针对纺织企业的现状及需求以及当前纺织专业成人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强调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和市场性都非常强。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受到了学生、授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本文作者:陈莉、刘玉森、张智荣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各高职院校在纺织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纺织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分析。但还是普遍存在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不实用,专业技术不扎实,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高职纺织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就业去向结合不紧密,实践环节与技能培养结合不紧密,教材与课程体系不对应等,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机一体的知识体系。其次,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也是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教师的工程背景不足。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纺织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是绝大多数年轻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在读研读博期间,真正接触、进一步深入学习纺织、从事纯粹纺织课题研究的很少,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大学本科的专业基础水平,且缺乏纺织企业的一线实际工作和工程实践经验,所依靠的还是书本中静态的设备、机构和工艺原理,想把诸多的纺织设备、机构配置以及工艺原理吃透很难,这给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高职高专纺织专业改革理念及思路

根据当今社会对纺织人才的需求,为区别与纺织本科教育的不同,高职纺织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懂新技术,会现场管理,能动手操作的,具有一定现代纺织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纺织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工艺员、产品开发员、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员、质量检测员、生产计划与调度员、运转操作与管理技术员及纺织品销售员等,其核心能力为:产品开发,加工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加工过程技术管理,重点工序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高职纺织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纺织专业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形成“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为了保证办学定位的准确性,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应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首要工作,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双证制”。根据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调整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把证书课程的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为纺织行业造就大量的“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技术人才。

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实践方案

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按照纺织生产岗位要求及职业技术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技能培训标准。按照纺织企业生产流程设置课程,按照岗位技术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优质核心课程,编写一批紧贴纺织生产与应用流程的国家级、部委级和自编教材,促进纺织生产与应用技术高职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向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职业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必须基于产业集群进行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集群双向互动、深度合作,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作为高职院校,要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产业集群地政府、行业、企业,实施全方位深度合作,针对性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为集群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更好地推进集群地产业转型升级,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通过实施产学结合,可以确立高职学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定位,真切深入地了解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了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从而不断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实施中可以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共同研究制定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顶岗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及职业标准的建设,加强校属企业的功能建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成“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构建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做好专业主干课程规划的同时,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此外,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外,应积极推进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丰富了实验手段与途径,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去,会大大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实习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实习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的措施之一是校企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保证;可以考虑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能力培养的难点之一是培养效果的考核,它与理论课的考核不尽相同,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后者,实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实习考核模式。毕业设计是大学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此项的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环节的实施质量对学生本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是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由学生选题和老师指定课题相结合,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题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二是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三是加强毕业设计文件的检查;四是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严格最终答辩环节。

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对于各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可以考虑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学和授课计划;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建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网络化的优质核心课程,授课内容动态化。

4逐渐形成科研、教学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

科研与教学是一种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学为科研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科研又为更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保证。做科研可促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更新知识结构,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及时、有效、生动地反映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科研的成果可以被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充实到教学中,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实际,更富有成效。

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进行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不仅使自己从整体上得以提高,同时也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灵活性、传授知识的广泛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在专业教师中逐渐形成科研、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的观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等项目,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本文作者:蒋少军、郝凤鸣、胡海霞、俞海峰、项伟、董艳、盛冠忠、吕灵凤、张淑娜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纺织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一)“纺织品设计”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培养具备从事纺织面料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分析、织物分析、纺织面料设计与工艺落实和调整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织物分析、织物小样试织、织物小样工艺计算等工作,3~5年后可胜任面料设计、工艺员、产品设计员或新产品开发员等工作岗位。

(二)“纺织品检测”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检测机构、贸易公司,培养从事纺织纤维检测、纱线性能与品质检测、织物性能与品质检测、纺织品生产与安全检测等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纺织原料、纱线与织物检验员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检验技术、质量检测主管等岗位,负责纺织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管理工作。

(三)“纺织品营销”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从事接单、跟单、业务、纺织品外贸、纺织网店经营等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布行前台接单、业务助理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跟单员、业务员、业务主管等岗位工作。

二、纺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纺织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及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融合纺织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行动的逻辑过程编排学习领域,综合考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需要,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和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纺织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归纳,整合出企业的典型工作,即根据中职纺织专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形成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每一项学习领域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采取递进的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课程。

(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纺织专业岗位群的调 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行课程重塑,制订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领域内容安排、学习情境设计三部分。

四、课程体系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五个对接”

围绕“产教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纺织专业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设计突出了“五个对接”,即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对接——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以纺织工艺技术为基础、以纺织产品检测、设计和营销为发展方向的课程模块;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以实际设计、检测等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领域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来体现,项目、任务来源于生产实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岗位能力;课程考核对接岗位技能考核——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教学场所对接生产车间——将实训室布置成适合教学的仿真型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学生的工作学习全部在其间完成;学生作品对接实际产品——学生的纺织设计成品、检测报告等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课程学习情境以纺织品形成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内容进行排序,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活动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递进,按照完成工作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包含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方案—作出决策—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整套流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多维度进行综合考核。通过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快掌握本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

五、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

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即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一)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1~2学期的知识学习与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充分利用纺织合作企业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职业专门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3~4学期的岗位职业技能强化,即“准顶岗”阶段。该阶段先通过纺织检验、纺织营销、纺织工艺技术三大典型岗位模块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并安排系统化的综合技能实践来达成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职业规划与职业资格考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岗位职业工作的心理和专业能力准备。

(三)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该环节为第三学年(第5、6学期)的顶岗实习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此时,他们已面临就业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该阶段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教学管理团队,结合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内容,校企合作实施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熟悉工作流程,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通过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展现不同情境下企业完整工作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

作者:刘梅 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纺织专业论文: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阐述了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这一教学改革实践案例的工作方法、程序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成效。

【关键词】纺织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实施背景

随着广西建设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本地新、扩、改建纺织项目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对此,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开启了全日制在校生和员工在岗短期培训同步并行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在班余时间到学校培训需要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利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完全与真实工作情境、真实生产任务达到高度一致,毕业生仍然难以适应首岗的工作要求;三是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较重,只能利用假期赴企业实践,培训学习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还对员工培训及全日制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在广泛的调研中,专业建设团队对进一步完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达成共识,即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

2实施过程

2.1主要目标及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学、做”统一的“厂中校”,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聘请和培养和技术攻关与服务等工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校、生、企”三方共赢。

2.2工作方法和程序

2.2.1开展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纺织专业团队在自治区工信委、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对广西纺织企业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到近两年来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给广西纺织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南宁锦虹公司,是广西最具规模的纺织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工艺设备先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开设有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专业团队经过调研分析认为,南宁锦虹公司综合实力强、生产任务充足,有相应的用人需求,能提供完善的实习场所和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工作岗位。校企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并在锦虹公司挂牌成立“校外教学点”。

2.2.2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厂中校”,应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与锦虹公司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校企共同探讨建立并完善“厂中校”建设方案及各项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共同制订全日制在校生实习计划和实训课程标准,校企共同规划建设培训教室两间(企业提供教室,学校投入教学辅助设备及软件),企业对生产车间重新整改,规划建设了兼备生产和实习功能的实训室5间(如产品检测室、细纱车间和后纺车间等),用于员工技能培训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

2.2.3“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

依托厂中校实施“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实习实训,实现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合一、岗位技能与学习标准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和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合一。对于全日制在校生,充分利用厂中校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岗位需求,在锦虹公司员工中组建初级班、技术骨干班、管理班3个层次的岗位专项短期培训班,制订“分层定位、按需培养”教学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条件,按照岗位任务进行技能模块学习和实训。

2.2.4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校企共建全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管理体系。在学生实习与学员培训过程中,校企双方明确分工,共同管理,企业选派的厂中校技术人员负责实操性指导和岗位职责教育,实施工作任务监控;校方指定的责任教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实施定点监控;班级学生组建实习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实现自我监控。

2.2.5制订多元评价方法

采取“企业、学校、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厂中校实习实训的考核与评价,制订评价办法时,根据实习课程标准和实习计划的考核要求对学员/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学生是主体,应对自己实习的感受和收获做自我评价,学校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企业指导老师(师傅)的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培养,包括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各方面;根据评价表,结合校企双方的意见,给出学生实成绩。

2.2.6教学团队组建

校企双向互派指导教师,共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在“厂中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实施“校企互派”计划,校企授课教师互兼互聘,专业教师从规划设计、带学生实习、开展学员培训等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厂中校”建设,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选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和“厂中校”的企业指导教师,与校方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训/实习方案和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各类培训。

3实际成果与主要成效

3.1主要成果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厂中校”工作机制,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体3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以“厂中校”为载体,创设了一个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学校兼职教师聘用、企业培训讲师培养的综合平台,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作的“教师+师傅”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一个强大的专业智囊团、专家库,形成专业强劲的发展力;建成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纺织行业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纺织人才培养基地。

3.2主要成效

3.2.1提升了员工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两年实践证明,通过对企业员工实施在岗培训,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以适应公司搬迁和技术改造所带来高技能人才需求;而在校生赴厂中校进行教学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下开展教学,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熟悉实践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恰会上,纺织专业学生获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4年11月纺织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参赛作品融入壮锦元素获得专家好评,获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强,多数毕业生能够学为所用,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成长为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骨干,深受社会欢迎和行业企业的好评,社会满意度高。

3.2.2实现了“校、生、企”三方共赢

“企业赢”:通过厂中校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课程教学,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的企业后备军,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企业满意率达88%以上。“学校赢”:“厂中校”建设与实施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推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实现“产教对接、一体双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促进了专业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学生赢”:通过到企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和职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立业观,其职业能力明显得到锻炼和提高。

3.3成果推广情况

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与南宁锦虹公司共建“厂中校”,经过两年的实践运作,成效显著。2014年学校与南宁锦虹公司向全国纺织工业学会联合申报并被批准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厂中校的成功实施,吸引了广西各地纺织企业前来学校进行恰谈合作,2014年度分别与柳州日鹏纺织有限公司和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新增这两家企业作为校企实训基地,并挂牌设立了教学点,开展了4期学员培训,企业对培训效果表示满意。南宁工信委、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丝绸协会、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等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先后到我校交流指导,一致认为“厂中校”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点和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刘梅 林嘉碧 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