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09:46:24
导语: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前言
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阿里金融旗下的余额宝横空出世,支付宝用户将资金转到余额宝中,可以获得远高于银行的投资收益,于是受到人们的追捧。借助支付宝这一平台,余额宝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广受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之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来的企业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并形成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众筹模式等诸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29.16万亿,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居于世界第一。巨大的电子商务成交量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的,第三方支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此同时,中国的P2P网络信贷发展迅猛,2014年我国网贷平台仅有651家,到了2015年11月,我国的网贷平台已经达到3476家。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一些不合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被清退,截至2017年10月份,我国网贷平台已经低于2000家,P2P网络信贷行业的发展愈发规范。互联网金融涉及支付结算业务、融资业务以及投资理财业务,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支付习惯。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不仅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核心地位形成威胁,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形成了挤压。尽管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金融理念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金融监管的日益规范,互联网金融成为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提升商业银行的技术支持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商业银行要寻找优质的客户资源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客户的资产情况、信用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有时客户故意隐瞒相关信息,或者给银行提供虚假的信息,银行也无法完全甄别。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利用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以较小的成本完全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和甄别工作,而且准确性比较高。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对网络端客户的浏览和消费痕迹,了解客户的信用、收入以及消费等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处理,可以清楚的了解客户的信用等级,这比让客户提供资产证明等要高效的多。而且,借助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企业可以对客户进行监控,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这一点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2.更新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具有互联网的精神和特质。互联网的精神主要是开放、平等、联系的。联系是互联网的主要特质,无论双方多么遥远、多么陌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瞬间建立联系,进行交流,互联互通。而互联网的这些特质,是金融行业可以借鉴利用的。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无论社会地位、个人财产有多大的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自由平等的参与进来,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互联网也是开放的,只要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同时,客户也可以对喜欢的金融产品进行自由选择。这点对传统商业银行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一直以来,我国实行金融垄断的金融体制,商业银行一支独大,垄断着整个金融市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忽略了客户的诉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用户体验、客户服务等各方面都饱受诟病。商业银行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经营理念,站在客户的角度,推出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才能重新赢得客户的认可。
3.拓展商业银行的销售渠道
传统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线下的物理网点进行营销,不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互联网金融是在网络上进行产品营销,由于不借助物理网点,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而且服务更便捷。客户借助手机等终端,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金融理财、支付等活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客户,商业银行开始审视自身的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加强电子银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1亿笔,金额为2494.45万亿元。截至2017年末,共有248家商业银行和65家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商业银行的网络营销渠道日渐成熟。
(二)消极影响
1.经营模式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凭借金融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当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以往金融体系中的结算业务都要通过商业银行完成,结算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可以很方便的完成结算业务,例如通过支付宝等来缴水电费、物业费、有线电视费等,绕开了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P2P网络借贷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兴起,资金出借方和资金借贷方不通过商业银行,就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完成资金的借贷,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2.收入来源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借贷利差以及中间收入等。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以P2P为代表的网络金融以迅猛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P2P网络借贷没有物理网点,资金借贷的整个过程都在网络平台完成,降低了经营成本,因而能够给客户更高的利息。而且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用户考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专人进行实地考察、资产审核等,效率低。P2P网络借贷借助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手段,简化了这些程序,资金借贷方提高相关证明之后,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拿到贷款。因此,得到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的欢迎,降低了商业银行依靠利差获取利润的能力。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8%左右,而且这一趋势在不断的延续和加强。另外,越来越多的用户下载第三方支付APP,用来进行转账和小额支付,冲击了银行的POS机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势必受到影响。
3.放大商业银行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过快,金融模式不断得到创新,与此同时,我们的监管力度难以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市场准入没有严格的控制,造成互联网企业良莠不齐,以e租宝为代表的P2P企业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关于P2P企业跑路的消息每天都见诸媒体,这些负面事件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商业银行造成连锁反应,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
1.加强电商平台建设
当前,人们的购物消费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以京东和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已经占了用户流量的80%,成为人们网络购物的首选。更重要的是,这些大电商平台占据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客户交易信息的获取,这本来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电商平台绕开了商业银行,掌握了海量的、有用的客户信息,以及上下游企业等整个供应链的企业交易信息,正是掌握这些关键数据,很多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小微企业信贷,抢占了原本完全属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市场。为此,商业银行要搭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三种举措:第一,自主开发产品,如招商银行为发展电商、物流业务,推出了一体化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方案。第二,与第三方合作,借助于互联网电商或物流平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1号店的合作、工商银行创建的“融E购”。第三,银行针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客观需求,推出更加智能化与开放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单一的资金管理延伸至供应链管理。
2.拓展商业银行营销渠道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步步紧逼,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营销渠道。首先,商业银行要继续发挥线下物理网点的优势,转变坐等客户上门的传统思想,对已有的网点进行智能化和小型化建设,增加客户的新鲜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有的商业银行积极加强与居民社区的合作,例如民生银行根据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习惯来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根据居民的生活起居时间来调整营业网点的营业时间,不仅方便了居民,也增强了银行品牌黏性。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虚拟渠道的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网络上进行支付和理财,2014年我国使用移动银行的比例仅为20%,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5%。商业银行要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充分发挥资金和人才优势,开发移动支付APP、网上银行以及微信平台等媒介,将客户营销、产品应用、风险管理以及数据处理等集中于信息技术层面统一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优势。
3.重构业务流程,开发新产品
首先,与互联网金融相比,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比较复杂,针对小额贷款,商业银行要经过申请贷款、贷前调查、风险评估、逐级审批、签订合同以及发放贷款几个流程,不仅程序复杂,而且耗时耗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繁琐而冗长的审批往往让小微企业错失市场先机,增加企业经营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广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在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业务流程,合并或者去掉效率低下的环节,提高业务流程的精简化。其次,在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开发时,要注重对客户体验指数的建设。主要是应用数据分析以及真实测试等手段将客户的消费习惯、投资理念以及兴趣偏好等行为方式进行收集,并将事后的非系统性的客户体验转化事前的整合的客户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针对性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总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要看到其中的机遇和商机,积极转变金融观念,重构业务流程,完善营销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共赢,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