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8:37:40
导语:在德育工作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目前,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校逐步构建了包括国家励志奖(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相对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每位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然而,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出现了虚假贫困证明、挥霍资助金等现象,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德育工作急需加强。
1、贫困生认定不确定因素多
教育部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实事求是,采取合理标准,基本上由本人申请,再结合学校评定、民主评议等确认。”针对《指导意见》,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本院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然而,贫困生认定不确定因素太多。首先,贫困生证明的认定难。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出现这个地区的“经济困难水平”,到另一个地区有可能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情况。此外,各地区贫困认定的标准不一、开具贫困证明的松紧不一。有的地方特别容易开,有的地方开证明却非常难。造成生源地民政部证明、贫困材料等书面定性描述缺乏真实和准确的判断。其次,贫困生身份确定难。贫困生认定的基本程序是本人申请,结合学校评定、民主评议等确认,许多高校遴选贫困生时都会首先依据班级遴选。然而,许多贫困生当着同学的面谈论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会感到尴尬,因而放弃申请资格。其次,确认贫困生身份的时间往往在大学第一学期,这个时候同学们彼此并不真正了解,遴选贫困生时主观武断的情况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遴选上,给贫困生认定带来困难。
2、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不足
高校对于贫困生资助往往关注于贫困生的认定和受助过程,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贫困生家庭虽然“脱贫”了,但在贫困生资格复查过程中,由于贫困生家庭收入的真实情况难以获取,导致可能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其次,贫困生的“情感”缺乏,在贫困生资格遴选过程中,由于层层遴选、层层审核,造成部分贫困生对受助行为产生了消极心理,觉得这个钱是我应得的,这个贷款还得我今后还,不愿意做一些公益服务的事情,缺少感恩的心。甚至有些贫困生毕业后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工作,这些都是缺乏感恩教育的表现。第三,部分贫困生盲目和同学攀比,在拿到资助金后购置不适合其消费层次的化妆品、手机、衣服,如果资助金不够,还有可能在家人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网贷,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3、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重点解决了贫困生生活和学习上的资金问题,却忽略了心理方面的正确疏导,造成部分贫困生在精神上的“贫乏”。贫困学生往往存在自卑、焦虑、自闭的特征,这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和心理发展都与其他学生存在相对的差距。如果不好好地进行疏导,任其长期发展下去,会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表现在贫困生中“等、靠、要”的惰性情绪普遍存在。比如有些贫困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的积极性不足,而将精力大量投入到助学金的申请中,造成心理上的依赖性、进取心和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被弱化。还比如有些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刻意地购买“奢侈品”,那些不符合其消费水平的用品,用来向同学展示他(她)并不比别人“差”等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在作祟。
二、高校受助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和意义
1、高校受助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的德育工作贯彻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受助学生没有单独的、重点的德育教育工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推进和资助工作不配套。在高校育人环节,德育工作需要提前引领学生,不能等到出现思想政治问题才来解决问题,高校的资助工作过分重视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过程,对于贫困生的德育工作重视不够,造成目前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有些脱节。第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缺乏相关性。资助育人工作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强调的重点工作,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引领要靠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成长,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不过,由于有些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高校学生资助和德育工作缺乏相关性。第三,德育工作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落实不到位。由于高校普遍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体系化建设,对于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结合重视不够,造成目前许多高校单纯依靠资助工作发挥育人功能,德育工作与资助工作的结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高校受助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
第一,高校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充分贯彻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精神。今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促进各地各校把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总体思路的提出为高校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结合提供了有利依据。第二,高校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资助育人”目标的达成。针对贫困生开展一系列配套的德育工作,有利于贫困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情感关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资助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贫困学生建立诚信、懂得感恩、明白责任,从而促进“资助育人”目标的达成。第三,高校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受助学生的真正成长。德育工作要很好地涵盖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整体成效,能够让受助学生安心接受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做社会真正需要的身心健康、有责任担当、有能力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高校德育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现状和意义如上文所述,而加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诚信教育要切实位于资助工作的首要位置
有句老话说“人无信则不立”,只有将诚信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列在首要位置,才能使贫困学生坦坦荡荡地接受资助。此外,还需要做以下努力。第一,建立家庭、高校、社会一整套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建立精细、可操作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体系,提高界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学生资助认定工作公平、公开、公正的开展。同时,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对受助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使高校与家庭、社会保持有效联系,并及时将学生的个人诚信情况向家庭和社会公布。第二,开展扎实的诚信教育活动,利用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保障受助学生的德育工作成效。高校贫困学生的德育工作要通过学校组织的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同时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将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助学生,同时将受助学生中的励志典型、感恩事迹等向社会宣传,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舆论环境。第三,大力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以及诚信体系。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大力宣传诚信体系和国家资助政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诚信体系的内容,以及触及诚信底线将要付出的代价。同时,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价值指向,帮助大学生更加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2、感恩教育要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部过程
朱子家训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接受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更应该如此。在高校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感恩教育都应该始终贯穿其中,促进受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首先,高校资助工作应不断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建立“同理心”,通过实践形成感恩家庭、学校、国家的心理,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有此心,将爱心传递下去。第二,感恩教育还要体现在受助学生对自己的亲人身上。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但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还要让受助学生“知恩图报”,而首先应该感恩的就是自己的亲人。通过受助学生为亲人做家务、写感谢信等形式,让受助学生了解他人为自己的艰辛付出。第三,感恩教育还要让受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进入高等学府不易,贫困学生更应该志存高远、奋发图强,高校应鼓励受助学生刻苦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这才是对家庭、学校、国家的最大“感恩”。
3、心理教育要渗透于资助工作的全部内容
当今社会,青年人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来自自身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而对于高校贫困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还有来自经济方面的。这就使得这部分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敏感、自卑、焦虑、高自尊等状态,如何更好地梳理这部分情绪,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拓宽勤工助学途径,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提升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有效途径,多与社会接触能够有效改善贫困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贫困生依靠劳动获取相应报酬,既可以缓解经济困难,又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成就感。第二,开展“榜样力量”学习活动,引导贫困生树立人生目标,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如学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向南林、宋征宇、施建葵、尼玛拉木、赵海清等,学习他们爱军精武、勇攀高峰、勤学苦练、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第三,关注贫困生中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帮助其树立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良好的心态。在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要不断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四、结语
德育工作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受助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问题,关系到为国家培养健康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问题。所以,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我们必须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抓起,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长足发展,以及未来国家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成功培养做好基础工作。
作者:马丽 单位:西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