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

时间:2022-07-13 03:50:27

导语:在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展望: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持续快速增长受到挑战,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增大。

一、2011年前3季度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及问题

2011年前3季度,工业发展环境趋于复杂。国内方面,通胀水平居高不下,货币政策持续紧缩,企业成本上升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国际方面,欧美经济复苏陷入僵局,世界经济前景堪忧,企业对外出口和投资受到挑战。受此影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减速和分化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平稳减速态势

2011年前3季度,工业经济增长较为稳定,但增速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增幅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分月份看,6、7、8月当月工业增速分别为15.1%、14%和13.5%,呈减速走势。其中,需求波动、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增速较高的重工业影响较为明显,减速程度相对较大,从而缩小了轻重工业增速之差。1―8月份轻重工业生产分别增长13.1%和14.6%,增速分别同比减少3.3和0.5个百分点,增速差由上年同期的4.8个百分点缩小至1.5个百分点;尤其是8月份当月轻重工业分别同比增长13.4%和13.5%,增速仅相差0.1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由于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受欧美经济波动等负面影响较大,减速程度明显高于内资企业,1―8月份,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增幅同比减少5.3个百分点;在内资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减速快于非国有企业,1―8月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增幅同比减少5.4个百分点。

(二)行业增长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

2011年前3季度,产品和要素市场变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部分上游资源型和终端消费类增速加快明显,而部分中间制造行业减速明显。在需求增长及国家对部分矿产开发和市场规范加快整顿的影响下,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幅较大,从而带动了相关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1―8月份,多数资源类行业增速加快或保持相对稳定,如其他采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1.4和7.3个百分点,增速提高幅度排在39个行业大类前两名;同时,受消费品价格上涨和需求相对稳定等因素影响,部分消费类行业如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增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成本上升及需求趋缓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中间制造行业增速下滑明显,1―8月份减速最快的10个行业大类中多数属于中间制造类行业,如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同比降低14和3.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原材料制造业增速分别同比下降5.2和3.9个百分点,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等其他制造业增速分别同比下降5.4、4.5和4.4个百分点(如表1)。

(三)企业效益增长压力逐步增大

2011年以来,尽管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总体效益状况依然较好,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281亿元,同比增长28.2%。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只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但不容忽视的是,受能源原材料、劳动力、资金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增长的压力明显增大。2011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涨幅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中间制造环节的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1―8月份,全国平均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仅上涨7.1%,低于购进价格涨幅3.3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继2010 年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2011年北京、重庆等13个省区市再次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超过20%。此外,持续升息和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影响明显,资源环境约束也直接和间接推高了企业运营成本。短期内推动成本上涨的诸多因素不会明显减弱,而企业自我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越来越弱,在各种负面因素叠加作用下,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比年初下降了6.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7个百分点;同时,6、7、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6.2%、6.11%和6.07%,呈现逐步回落的趋势。

(四)内需市场对工业品拉动作用相对增强

2011年以来,在日本大地震、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交替影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增长普遍低于预期,我国工业品外需市场风险加大。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同比增长18.8%,增速比销售产值低10个百分点左右,比去年同期也低9.3个百分点,外需市场疲弱也使内需市场对工业品的拉动作用相对增强。1―8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35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其中,出口12226.3亿美元,增长23.6%;进口11299亿美元,增长27.5%。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0%。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提升,并大大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1―8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426.9亿美元,增长32.1%;加工贸易进出口8460.7亿美元,增长15.8%。这反映出我国工业外贸结构正在从以工序分工为基础、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为主的加工贸易生产体系逐步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本地企业为主体的一般贸易体系转变。

二、未来工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工业增速将有所放缓

从需求看, 一方面,出口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美国主权债务危机虽然因为提限而暂时解决,但隐患犹存;欧洲财政失衡导致的债务危机有从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的趋势,德国等重要经济体发展突然降速,增加了市场对欧洲经济的悲观预期。在极端情况下,不排除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在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前提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再次抬头,以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压迫人民币升值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再次升温,必将给我国出口工业企业带来直接挑战。另一方面,内需增长受到挑战。受货币紧缩和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胶着状态,投资趋于减速,1―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长33.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随着限购政策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房地产投资增速或将继续放缓;同时,受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相继退出等因素影响,汽车市场需求增速明显下降,1―8月份汽车销量仅同比增长了3.3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短期内新的消费热点尚难以形成,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降温将对工业品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从供给看,企业成本上升压力继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将持续增强。一是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取向短期内难以改变,企业融资难问题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企业融资成本仍可能继续提高。二是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长期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成本将继续上涨。按照人社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将保持13%以上的增长幅度。三是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继续增强。2011年以来,国家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各级政府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对节能减排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面临更高的节能和环保要求。

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增加,任务也日益紧迫。综合来看,未来工业生产将继续呈现稳中趋缓态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回落到14%以下,2012年或将回落到13%以下。

(二)部分重化工业产能过剩矛盾可能加剧

未来一段时间,在国内外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尤其是部分重化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存在加剧的可能。2011年以来,尽管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工业投资增长却有所加快。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5%,增速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2个百分点,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4.8个百分点。部分重化工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3.1%、29.5%和32.6%,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地方政府换届之年,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受传统发展思路惯性等因素影响,工作着力点依然偏重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工业发展速度,推动工业投资的热情仍然很高。1―8月份,尽管中央项目投资增速下降8.9%,但占比高达94%左右的地方项目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在28.1%的高位。地方政府规划的大中型工业项目相当部分是传统重化工业,有的属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考虑到投资形成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未来一段时间部分重化工业存在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三)消费品工业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1年以来,受物价上涨较快、房产和汽车消费降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品需求呈现平稳减速态势,但近期呈现企稳回升的迹象。8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环比增长1.36%,增速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从实际消费增速来看,增速已经企稳,从7月的10%提高到8月的10.16%。尽管抑制消费增长的因素依然较多,未来存在诸多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一是在持续货币紧缩及相关调控政策影响下,物价高增长态势有望在近期见顶后趋于平稳,从而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二是税收调整有助于刺激消费。近期,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改,新个税法规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并于9月1日起施行,个税调整将有助于减轻居民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财政部和商务部等部门提出降低中高档商品进口关税的方案,如果方案得以批准,将使部分境外消费转化为境内购买,为扩大国内消费做出贡献。三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以及部分省市提高社保待遇有利于增加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60%的地区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将有助于减弱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四是随着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以及国家多项涉农补贴政策到位,农民现金收入有望继续增长,将促使农村消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综合而言,受多种消费刺激因素的影响,未来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带动消费品工业走向平稳增长的道路。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内需市场,改善出口环境

一是继续出台更多消费刺激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大力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财政补贴力度,减轻居民消费负担。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支持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消费支出增长。二是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不断改善出口环境。三是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根据形势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加快调整工业结构

一是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引导和指导地方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的投资,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发挥新增投资对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着力细化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快放宽竞争性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推动产业有序竞争。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紧紧围绕开发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重点,积极推动企业加快实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采用先进工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把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管理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制造,加快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三)加强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应对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以提高工业能效为中心,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加快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强企业用能管理,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严格能效、物耗等准入门槛,完善工业产品节能标准标识和认证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落实国家鼓励和扶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抓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鼓励传统大宗固体废物进行深加工,尾矿综合利用、废旧金属、废橡胶、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分选、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

(四)缓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

全面贯彻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彻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保护中小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有区别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健全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与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推进政策性银行建设,发展社区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信用担保,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征信体系。

(付保宗,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

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上半年湖北工业经济形势及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湖北工业战线努力克服冰雪灾害损失和影响,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省工业经济延续去年来高位加快的发展态势,生产增速高位逐月攀升,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效益综合指数首次超过全国水平。从行业运行走势看,重点行业继续发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下半年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对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的严峻形势,我省应抓紧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加强湖北能源战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企业加强管理,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40.6亿元,增长23.1%,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1、工业增长高位逐月加快,增速跃居全国前列。今年2-6月,全省工业累计增速分别为20.8%、22.6%、22.9%、23%、23.1%,呈现高位逐月加快态势。上半年增速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创10年来同期新高,其中6月当月增速为25.4%,增速在全国和中部的位次前移,上半年排全国第六位,同比前移十位;居中部六省第二位,同比前移四位。自2003年四季度以来,全省工业增速已连续19个季度保持20%左右的较快增长。

2、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单月增加值逐月增加。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840.6亿元,平均单月完成306.8亿元,而去年上半年单月完成218.4亿元。从历史上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月增加值从100亿元增至200亿元,用时39个月;从200亿元增至300亿元,用时22个月。今年4月份首次突破300亿元,6月当月完成380.2亿元,工业总量扩张速度不断加快。

3、轻重工业较快增长,重工业明显提速。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17.6亿元,增长2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23亿元,增长22.8%。与去年同期相比,重工业加快4.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7.3个百分点缩小至1.2个百分点。重工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对增长的贡献率达71.1%。

4、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总量较小市州高速增长。17个市州增速均在20%以上,16个增速同比加快。前几年,在重化工业带动下,武汉、宜昌等重点城市工业增长较快,去年以来工业经济总量较小的市州普遍呈现高速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恩施(38.7%)、荆州(30.5%)、黄冈(30%)、咸宁(30%)、孝感(28%)、天门(27.7%)、潜江(26.3%)、鄂州(26%)增速居全省前列。宜昌(26.9%)、襄樊(25.2%)增速同比提高7.9个、3.8个百分点。

5、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效益综合指数首次超过全国。前5个月(文中涉及效益数据均为1-5月),工业企业克服能源、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效益水平继续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3.38点,同比提高25.97点,首次高出全国5.55点。全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74亿元,增长37.6%,增幅高出全国8.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63.7亿元,增长16.6%;税金总额271.7亿元,增长25.6%。上半年,工业品产销率97.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尽管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上实现快速增长,但运行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行业生产减速。全省轿车产量同比减少0.9万辆,重点企业神龙公司减产1.16万辆。石油加工业生产放缓,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9.1%。火电行业发电量增幅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1-5月,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成本3842亿元,增长4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3%,涨幅高于同期7.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三是企业亏损严重。1-5月,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49亿元,同比增加28.3亿元,增长137%。石油加工和火力发电两行业合计亏损27.5亿元,占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6.1%。四是电力“迎峰度夏”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全省电煤供应极度紧张,库存持续在低位徘徊。7月10日,全省统调电厂电煤库存90.6万吨,较去年同期回落150万吨。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后期走势分析

上半年,全省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良好,支柱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继续发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据测算,六大“千亿工程”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057.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4.6%提高至57.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6.2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走势分析,下半年全省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汽车行业。在东风(十堰)和东风本田等重点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汽车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效益水平继续大幅提升。全行业完成产值958.5亿元,增长29.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9.8亿元,增长34.1%;实现利润52.18亿元,增长52.35%。汽车产量47.4万辆,增长20.5%,其中载货车、公路客车增产较多,分别增长35.5%、57.1%。轿车产量17万辆,同比下降5.3%。

下半年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三点。一是载货车发展强劲。东风公司重型载货车“天龙”系列产销良好;东风本田思域和新款CRV市场销售火爆,仍将拉动行业快速发展。二是神龙三厂、东风渝安、东风自主品牌汽车等一批重点生产线将在今后一个时期陆续投产,汽车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三是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神龙公司今年有系列新品推出,东风日产“新天籁”已在6月份上市,东风商用车继去年推出大吨位、高附加值重卡“天龙”后,新开发的“天锦”已成功上市。新产品不断开发上市,将提高我省汽车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下半年汽车行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有三点。一是近几年国内汽车尤其是轿车产能高速扩张,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二是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将对汽车消费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国内多数主流品牌销量出现大幅下滑,轿车需求放缓趋势明显,6月底全国轿车企业的库存已大幅上升,汽车行业景气度受挫。三是7月1日国内载货车执行国Ⅲ新标准,每辆车成本增加万元左右,且产能在上半年得到集中释放,下半年商用车可能呈现下滑趋势。综合判断,下半年我省汽车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可能放缓。

2、钢铁行业。在重点项目投产和钢材价格上涨双重因素的推动下,钢铁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钢材产量大幅增加,效益水平不断提高。上半年,全省铁、钢、材产量增幅达到近年最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幅均在17%以上,其中钢材产量1083万吨,增长17.7%。全行业完成产值656.2亿元,增长4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6亿元,增长75.92%;实现利润57.6亿元,增长21.62%。下半年,行业发展环境仍然看好,但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从有利因素看,一是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造,我省钢铁行业产品结构趋于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行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二是由于重点建设和灾后重建内需增加、钢材价格持续走强,行业发展环境依然较好;三是投产项目较多,今年相继投产的武钢1580热连轧、三硅钢、重轨钢等项目将继续发挥作用。从不利因素看,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明显减速,钢材市场需求将受到一定限制;二是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将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三是国际铁矿石价格持续高涨,我省铁矿石资源匮乏,将成为制约我省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四是电价上调将对行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综合判断,下半年,钢铁行业发展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趋稳的态势,全年仍保持快速增长。

3、石化行业。受原油价格飙升和农药、化肥涨价等因素影响,石化行业出现分化,石油加工业生产低迷、亏损严重,而化工行业增长加快、效益大幅攀升。化工行业完成产值516亿元,增长57.3%,增速居13大类行业之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8.1%,利润增长1.5倍,主要产品中农用化肥、化学农药产量分别增长9.3%、19.3%。石油加工业实现产值192亿元,增长4.3%;原油加工量393.6万吨,下降9.1%。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两家炼油企业出现大幅亏损。

下半年,石化行业发展环境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尤其是化肥、农药、两碱等产品需求较为旺盛、价格持续上涨。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化工、精细化工在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一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宜化、兴发、楚源、洋丰、黄麦岭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有三氯磷酸钠、季戊四醇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三是我省磷、盐等资源优势明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四是近期宜化、兴发、三宁化工等重点企业有一批项目在建,将有力带动行业快速发展。不利因素有三:一是国家提高化肥出口特别关税,将不利于相关产品出口;二是煤电运等要素供应紧张,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下半年石化行业仍将延续上半年的发展态势,国际原油价格高居不下,石油加工业亏损已成定局;化工行业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4、电子信息行业。今年以来,电子信息行业市场需求趋旺,在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幅增产的拉动下,行业扭转上年低速增长局面,生产增幅显著提高,效益水平大幅增长。全省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2.3亿元,增长30.1%,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达99%,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7.35%,利润增长61.4%。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光缆、手机、显示器产量分别增长80.6%、14.4%和17.3%,手机结束了近两年负增长的局面。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国际产业有向东欧、东南亚等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限制仍在继续;二是业内普遍存在“短视”的恶性竞争;三是由于宏观经济趋紧,一些项目的后续投资、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受到制约。下半年行业发展环境和市场将进一步趋好,预计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随着富士康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国家3G手机市场有望放开,带动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我省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5、食品行业。在消费拉动、价格推动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食品行业延续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全行业完成增加值186.9亿元,增长32.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10.2%;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35.7%、46%和20%,利润增长68.1%。下半年,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的环境仍然比较有利: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明显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宏观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有利;二是国际市场粮食短缺、价格上涨,食品需求较强劲,食品工业将继续受益;三是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各地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迅猛,行业仍将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6、纺织行业。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降、产能过剩等多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纺织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生产、效益增速双双回落。纺织行业实现产值363.2亿元,增长23.3%,其中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分别增长20%、34.3%、19.4%。行业实现主营业务增长22.4%,低于全省16.7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1.5%,同比回落17.9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5.4%,回落10.1个百分点。完成出货值仅增长14.2%,处于较低水平。1-5月全行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长1.02倍;企业库存积压严重,5月末行业产成品资金增长16.4%。另外,企业招工难、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尽管我省纺织行业增速出现减缓,但仍保持了平稳增长,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我省纺织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企业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受出口影响相对较小。另外,纺织制品、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行业起到一定支撑。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下半年纺织行业保持增长的难度大,国家有可能出台扶持纺织行业发展的政策,对扭转行业困难局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7、建材行业。去年以来,我省一批水泥大项目投产发挥作用,国内市场水泥价格快速上涨,全省建材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建材行业实现产值265.4亿元,增长39.6%,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全省水泥产量增长12%,平板玻璃产量增长9.5%。受益于水泥价格的上涨,行业效益水平大幅增长。1-5月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5.31%,利润增长48.96%。近年来,我省水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全省共有29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下半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宏观经济减速特别是房地产业持续低迷,将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行业发展增速可能放缓。另外,水泥制造业电力约占生产成本的27%,电价上调将对行业效益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8、有色行业。有色金属价格高位波动,行业生产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效益水平下滑。全行业实现产值230.4亿元,增长36.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16.4%,其中精炼铜增长15%。1-5月,有色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37%,利润同比下降12.73%。效益水平下滑主要是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我省铜精粉、氧化铝资源贫乏,外购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大幅缩小,有的还出现亏损。有色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行业,电解铝行业电力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下半年有色行业将面临电价上调压力。初步预测,电价上调后,每吨电解铝成本将上升360元,每吨铜成本提高150元以上。下半年有色行业运行将出现较为困难的局面,尤其是电解铝企业将经受巨大挑战。

9、医药行业。行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效益水平大幅提升。全行业完成产值141.8亿元,增长29.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6.4%;实现利润5.33亿元,增长69.2%。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我省医药行业企业改革、资源整合和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加大,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全国位次不断提升。随着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和宜都东阳光等一批企业的成长壮大,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全省工业新的产业增长点。下半年,我省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0、烟草行业。随着武烟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牌实力的提升,带动全省烟草行业产销两旺,生产效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增加值91.8亿元,增长30.9%;卷烟产量增长16.4%。武烟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推出新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积极争取增加计划的同时,扩大与外省烟厂联营力度,卷烟产量稳步增加。近几年,我省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尤其是效益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1-5月,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63亿元,增长34.33%;实现利润24.85亿元,增长65.67%;上交税金70.4亿元,增长38.72%,占全省工业税金总额1/4强,新增额占全省工业的35.5%。下半年,烟草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

近期,我国工业增速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基础仍不牢固;工业品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出口需求有所回升;企业利润增速加快,但盈利水平依然处于低位;部分行业投资回暖,企业去库存动机有所减弱。当前国内终端需求未有明显改善,出口需求复苏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工业企业面临成本持续上升压力。

一、当前工业运行特点

(一)工业增速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基础仍不牢固

近期工业增长呈现企稳回升迹象。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两月环比增加,7、8月份分别同比增长9.7%和10.4%。制造业景气指数也出现好转,8月PMI指数达到51%,环比反弹0.7个百分点,为年内最高值。但需要关注的是,此次增速回升仍局限在少数行业领域,其中,电力和钢铁行业是工业增速提升的主要动力,此外,汽车、电器机械、有色等行业增速也有一定回升;而煤炭、乙烯、有色、水泥等产量增速仍有所下行。比较而言,重工业增速回升明显快于轻工业,7、8月份重工业分别增长10.3%和10.8%,而轻工业则分别增长8.4%和8.5%。重工业主导下的工业增速回升显示经济结构存在再度扭曲的风险。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5%,仍低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增长回升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二)工业品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出口需求有所回升

近期工业品价格降幅收窄,供需显现出弱平衡的迹象。8月份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PPIRM(工业生产者价格购进指数)均由此前持续4个月的环比负增长转正,同比下降1.6%而环比上升0.1%。反映了工业品需求好转,并推动企业对投入品需求扩大。分行业看,采掘、原料价格回升力度较大,尤其是石油、钢铁、有色相关行业,此外,加工和生活资料行业通缩也有所好转,但煤炭价格继续下跌。8月份出口需求有所回升,当月出口增长7.2%,相比7月环比增加2.1个百分点。受近期苹果、三星等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投放拉动,电子产品成为出口亮点,电器和电子产品出口增速达13.9%,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较为平稳,分别为8.7%和6.7%。出口区域方面,欧、美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拉动有所增加,对东盟国家出口增速仍达30%,但考虑到以往基数较低,以及美国QE收缩带来的金融市场压力、自身经济放缓和四季度高基数等原因,未来对新兴市场出口可能出现回落。

(三)企业利润增速加快,但盈利水平依然处于低位

2013年1—7月工业企业利润和主营活动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1%和5.1%,7月份两项指标分别较上月回升5.3和4.1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继续回落,反映需求仍未明显改观。同时,企业单位成本不断攀升,工业企业累计毛利率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5个月回落,1—7月工业企业累计毛利率14.16%,再度回落0.23个百分点。考虑到2012年6月、7月工业企业利润单月增速分别为-1.7%和-5.4%,近期盈利小幅改善很大程度缘于低基数因素。行业方面,汽车、化纤、医药盈利表现相对较好,而上游资源行业囿于下游需求不足、价格疲弱,加之自身产能过剩的弊端,盈利状况依旧在低位徘徊。

(四)部分行业投资回暖,企业去库存动机有所减弱

2013年以来,受产能过剩和效益低迷制约,工业企业产能和库存增速趋于放缓。8月份受企业预期改善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有所改观,增速由上月17%飙升至22.7%,部分行业投资增速回暖迹象明显。其中,交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是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特别是受铁路投资等支持政策影响,非汽车交运设备投资增速显著提升,从7月份的6.2%升至15%。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回暖也部分缘于去年基数偏低(2012年7月、8月增速分别为26.2%和18.8%)。当前在多数企业盈利低迷的背景下,制造业加产能仍不可持续。1—8月份,制造业累计投资增长17.6%,比上年同期降低了6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去库存过程仍在持续,但去库存动机有所减弱。1—7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6.1%,较1—6月下降1.1个百分点;7月单月库存增长约163亿元,增量低于前两年历史同期水平。由于企业家信心恢复尚需时日,企业增补库存的意愿仍然较低。通过去产能和去库存化解产能过剩仍需要一段时间。

二、当前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终端需求未有明显改善

三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增速好转很大程度源于电力、钢铁等上游行业增加值回升的拉动,但中游行业增加值上行动力仍然有限。从近几年来看,中游行业产出增速往往领先于上游,目前上中游行业增长短暂背离显示国内需求改善仍然较为有限。当前,终端工业产品销售总额增速小幅抬升,但未现明显复苏趋势。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4%,较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消费增速提升是主要驱动力,同比增长9.7%,较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它商品零售维持相对平稳,同比增长13.8%,较7月加快0.1个百分点。当前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汽车和房产两大消费热点均陷入低迷。受城市限购等政策制约,汽车销售额持续下降。在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房地产投资也未有持续改善。三季度以来房地产销售、新开工、投资增速均保持下滑态势。由于新的消费亮点和热点仍然缺失,短期消费增长难有大的起色。

(二)出口需求复苏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三季度以来,工业品出口环境进入一个缓慢向好的过程,但风险因素犹在。一是新兴市场增长疲弱对中国出口不利。2012年以来俄罗斯、印度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增长前景仍不乐观。二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趋于减弱。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造成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上升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此外,近期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逐渐加强,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明显贬值,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9%,而印度、印尼货币均贬值近15%,甚至韩元也贬值了2%。这使得在发达国家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不利中国出口增长。由于短期订单受汇率影响较小,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对中国产品的替代也需要一定时间,预计人民币对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明年下半年。因此,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全年,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但工业品出口增速难以大幅反弹。

(三)工业企业面临成本持续上升压力

当前,多种迹象表明我国工业发展逐步进入新阶段,劳动力、资金、资源环境等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成本面临持续上升的压力。2013年7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成本较去年同期高出0.81元,目前促使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来自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两方面,虽然原材料价格仍处在下降,但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幅度小于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降幅。在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7月份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由6月份的5.83%降至5.6%。近期在国家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影响下资金成本压力有所减弱,财务费用同比增速总体上趋于下降,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应该看到,尽管要素条件变化导致短期工业增速趋于下降,但也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2013年四季度及2014年工业形势展望

(一)工业增速将在下移中寻找新平衡,全年增速或将在10%左右

自去年以来,受长短期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工业增速呈现逐步下移态势。近期工业增速反弹一方面是内需和外需温和改善的结果,其中发达经济体基本面好转使出口改善是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源于市场预期推动的补库存需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临近之际,当前经济主体对政策预期显著改善并趋于稳定。目前,工业增速经过一段时间的下移后逐步形成新的平衡,并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未来,在货币政策没有太大松动的条件下,“房地产—财政—基建—制造业—消费”这一产业链条将难有大的作为;而其他消费热点培育仍需等待时机和时间。今明两年外部国际形势有望逐步回暖,将对我国工业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矛盾彻底化解尚需时日,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使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工业经济效益和增速阶段性下移的趋势逐步形成,综合判断,2013年全年工业增速或将在10%左右,之后在10%以下运行或将成为常态。

(二)部分上中游行业增长波动风险加大,下游消费品行业运行将相对稳定

近年来,上中游的能源原材料及投资品产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性相对较大。经过近半年多的去库存之后,钢铁、有色、煤炭等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观,部分产品进入弱平衡状态,如近期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带动钢铁企业提高钢材价格。同时,随着经济增速持续下移,市场对投资稳增长政策预期增加,预期未来投资增加的领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宽带网络建设等,而一旦短期市场景气度有所改善或政策出现松动信号,将助推部分上中游行业打破弱平衡关系,进入被动减库存和快速反弹阶段,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投资风险也将再次显现,因此产业稳定运行需要宏观政策和市场预期的相对稳定。比较而言,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消费品行业作为晚周期行业,市场相对稳定且对政策敏感度较弱;受近期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的拖累,消费品行业中弹性较大的家具制造业未来需求改善空间也相对有限。长期来看,以信息化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可望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政策建议

(一)保持宏观政策相对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积极财政政策更多地向支持、引导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倾斜。以改善民生、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支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积极培育新的终端消费热点,稳步推进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增长;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支持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改善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运行的结构性约束,调节信贷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保持投资增长基本稳定,适当控制增长节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力度,引导和带动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减少行政审批的相关决定,结合取消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产业管理方式转变和创新。在弱化政府对企业直接微观干预的同时,强化政府在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市场监管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工业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完善产业信息统计体系,强化信息公开对企业投资经营的决策引导,建立健全产业运行、政策导向等信息共享及制度。

(三)深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和倒逼工业转型升级

深化资源环境体制改革,推进资源环境社会成本向企业内部转移,引导和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部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征税范围。适时考虑开征环境税,优先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抓住当前市场煤价处于低位的契机,尽快启动资源税由从量向从价征收的相关改革,提高资源税对市场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成品油调价频率、幅度和挂钩油种,更好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动。

(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内企业提高国际化水平

结合简政放权和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跨区域、跨产业投资与经营,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利用税收、金融、信息服务等综合手段,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在境外投资和并购,收购品牌或设立贸易性实体和技术研发机构,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付保宗,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

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

2013年以来,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增长将在阶段性下移中逐步寻找新平衡。

一、2013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工业延续中高速增长态势,阶段性降速趋势逐步形成

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延续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态势。全年工业增速和比重均降至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比2012年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2012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12年的38.5%继续下降至37%(见表1)。经过增速持续下移之后,工业增长开始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回升基础仍不牢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1、2季度分别同比增长9.5%和9.1%,3、4季度则略有回升,分别同比增长10.1%和10.0%。具体来看,增速回升仍局限在少数行业领域,其中,电力和钢铁行业是工业增速提升主要动力,此外,汽车、电器机械、有色等行业增速也有一定回升;而煤炭、乙烯、有色、水泥等产量增速仍有所下行。比较而言,重工业增速回升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主导下的工业增速回升显示经济结构存在再度扭曲的风险,因此增速回升存在较大阻力。

(二)国内工业品价格继续走低,出口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2013年以来,受供需矛盾加大拖累,工业品价格延续2012年以来的下降走势,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9%和2.0%,降幅均比2012年增大了0.2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上游产品价格降幅明显大于中下游产品。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方面,采掘工业价格下降5.7%,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3.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2.0%。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方面,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燃料动力和化工原料等价格降幅较大。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反映了国内需求仍然低迷,市场供需仍在增速下移中探寻新平衡;同时,上游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较快下降却有利于缓解工业企业成本上升压力,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受国际环境影响,工业品出口增长动力仍然不足。2013年,出口总额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下。更能直接反映工业企业出口状况的出货值同比名义增长5.8%,增速比2012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见表2)。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已出现连续下降,2013年依然延续这种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0.1%,而加工贸易出口下降0.2%。显然,我国依托要素低成本建立起来的传统出口竞争优势正在弱化,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能否及时替代原有出口增长点却取决于技术升级的速度。

(三)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主营业务盈利水平依然较低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2%,其中,主营活动利润却仅比上年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1.2%,以利润总额计算的利润率为6.11%,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利润率为6.04%(见表3)。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表明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同时,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增速明显低于全部利润增速,也明显落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说明企业利润改善主要来自非主营业务,而主营业务盈利状况却仍未明显改善。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增长,9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减少,1个行业主营活动亏损比上年减少。由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快于出厂价格下降,导致处于上游的煤炭、有色、建材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幅度较大;而装备、汽车等中下游企业盈利状况总体好于上游企业。工业新增利润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5大中下游行业。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效益下滑明显,全年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4%,增速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四)制造业投资增速趋缓,企业信心仍未出现显著改观

2013年以来,在产能过剩和效益低迷背景下,工业企业对未来预期受到明显制约,投资动能继续趋于减弱。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长较为乏力,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8.5%,比2012年下降3.5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见表4)。制造业内部,部分行业投资增速有回暖迹象,其中,通用设备、电子设备等中下游行业由于效益波动较小,投资增速也相对较快;特别是受铁路投资等支持政策影响,非汽车交运设备投资增速显著提升。相比之下,具有一定基础性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全年投资增长18.4%,增速比2012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13 年全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制造业始终位于荣枯线(50)以上。12月份为51,表明企业整体保持稳定中略有扩张态势。但从分项指数看,PMI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的缺口连续维持在相对较高位置,12月份分别为53.9和52,表明需求扩张未能跟上产出扩张,产能过剩矛盾存在加剧风险。在产能过剩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之前,制造业投资信心难以出现显著改观。

二、当前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矛盾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一些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日趋严重。特别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以及造船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由此导致利润率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并且,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导致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总体来看,此轮产能过剩矛盾是本世纪以来较为突出的一次。根据近期有关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当前产能过剩矛盾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目前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盈利水平已经降至多年来的低点,个别行业处于全面亏损状态。由于一些行业是高税收行业,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行业效益下滑将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在当前地方债务融资平台受到限制的背景下更可能增大地方债务风险。近期地方财政增收趋缓和地方融资平台受限对基建投资增长形成很大制约,反过来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并通过传导效应产生更大的债务风险。产能过剩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处理不好会引发金融风险甚至经济停滞。此外,产能过剩还会引发下岗失业、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二)国内需求增长仍受到较大制约

2013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速好转很大程度源于电力、钢铁等上游行业增加值回升的拉动,但中游行业增加值上行动力仍然有限。从近几年来看,中游行业产出增速往往领先于上游,目前上中游行业增长短暂背离显示国内需求改善仍然较为有限。当前,我国依赖高投资拉动工业增长的模式积累的矛盾不断增加,正在面临严峻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过去政府一些直接刺激和干预投资的方式将逐步弱化,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以及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尚未结束,城镇化仍有很大空间,未来较长时期投资仍将发挥重要驱动作用,但投资结构将可能更多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引导产业升级的方向倾斜。当前,受到经济放缓、政务消费受限等因素制约,终端工业品消费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相对稳定。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1%,增速比201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长期来看,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分配结构改善以及社会保障能力增强,未来国内消费仍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但当前汽车和房产等两大传统消费热点均陷入调整。受城市限购等政策制约,汽车销售额持续下降。在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房地产投资也未有持续改善,房地产销售、新开工、投资增速均有所徘徊。由于新的消费亮点和热点仍然缺失,受长期结构性因素制约,消费改善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出口需求复苏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2013年以来,工业品出口环境缓慢向好,但风险因素犹在。人民币汇率仍然不断攀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最大现实挑战,尤其是以新兴市场为主的公司和众多中小型企业受到影响最大。目前在国际交易中,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九大国际货币,我国先后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的本币互换协议。预期2014 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望提速,这将有利于外贸投资的便利并降低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虽然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作用趋于减弱。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造成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新兴市场贸易的增长则相对较快,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但目前新兴经济体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动力有限,经济结构仍存在着诸多矛盾,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较大。此外,为争夺国际市场,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采取货币贬值策略,尤其是美国宣布退出QE政策后,使全球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呈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将进一步承受较大的贬值压力,部分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并将影响所在区域的经济稳定。因此,尽管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但短期内工业品出口增速难以大幅反弹。

(四)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增大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企业成本面临持续上升的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在未来几年即将见顶下降,农村劳动力已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逆转;而且,年轻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工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逼效应正加快显现。近期在国家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影响下,企业资金成本压力有所减弱,但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问题仍然突出。近年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对资源环境高损耗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未来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要求将越来越高,国际上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大势所趋。能源资源约束日渐增强要求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无疑将会提高企业运营成本。在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企业成本上升将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值得一提的是,要素条件变化在制约工业短期增长的同时,也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2014年工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工业增长将进入中高速增长新阶段,工业发展动力机制面临重要转换

经过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增速和比重阶段性下降的趋势正在逐步形成,工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和动力机制转换的重要时期。2014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拟定的全局性改革蓝图将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将为工业长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深化改革也将推动工业发展向市场化轨道理性回归,工业发展将更多地决定于工业结构与供需结构间的内在矛盾变化。未来,在货币政策没有太大松动的条件下,“房地产—财政—基建—制造业—消费”这一产业链条将难有大的作为;而其它消费热点培育仍需等待时机和时间。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矛盾彻底化解尚需时日,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使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外部国际形势变化也将是喜忧参半,对我国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多是结构性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紧迫性日益增强。目前,工业增速经过一段时间的下移后逐步接近新的平衡,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考虑内外部支撑条件变化,综合判断,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将进入10%以下的常态运行区间。

(二)部分上中游行业增长波动风险加大,下游消费品行业运行将相对稳定

近年来,上中游的能源原材料及投资品产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性相对较大。经过近半年多的去库存之后,钢铁、有色、煤炭等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观,部分产品进入弱平衡状态,如近期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带动钢铁企业提高钢材价格。同时,随着经济增速持续下移,市场对投资稳增长政策预期增加,预期未来投资增加的领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宽带网络建设等,而一旦短期市场景气度有所改善或政策出现松动信号,将助推部分上中游行业打破弱平衡关系,进入被动减库存和快速反弹阶段,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投资风险也将再次显现,因此产业稳定运行需要宏观政策和市场预期的相对稳定。比较而言,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消费品行业作为晚周期行业,市场相对稳定且对政策敏感度较弱;受近期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的拖累,消费品行业中弹性较大的家具制造业未来需求改善空间也相对有限。长期来看,以信息化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可望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