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04:32:57
导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文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培养文学类人才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大环境进行教学上的改革,使汉语言人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本文就先进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分析汉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我国作为文化强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要合理的计划,将培养成实用型、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训原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作者:肖菲 单位:长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我们周围的顽固旧事物一个个被淘汰,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一切事物终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大时代,即使从事教育事业依然不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虽然保守,传统,但是在新的时代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旧应该改革,应该更新。只有采取新的,科学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的高校才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真正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
一、开设精品课程,将学科教学精细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多经典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开设出很多精品课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品质的课程开设,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精品课程基本都是理科类的,笔者认为这与过去我国国家发展需要是密切相关的,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的文化建设还很欠缺。所以,国家十分有必要对高校进行资本输入,帮助高校开设精品课程,提高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质量,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顶尖汉语言文化素养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汉语言文化专业可以说是一个内容十分繁杂的专业,为了优化学科教育,应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工作精细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下开设具体的精细学科,例如先秦诸子百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以及唐宋诗词文化等等。将学科教学精细化一方面有助于更加专业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发展。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要改革教学的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起到的作用比较小,对教育基本是一种浪费。高效汉语言专业目前十分有必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例如,在民国时期,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曾去看望他的研究生,当时他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说要在屋子里待上十年,才能在汉语言文学领域有所建树。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像过去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能取得专业内的突破成就吗?当然是不能的,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现代的人才,那么我们只会培养出一大批书呆子而已。在互联网时代,处处都是知识,到处都是经验,我们与这个世界联系的方式越来越容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方式应该开放化,促进学生与社会,外界的接触,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经验中总结升华知识。
三、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是汉语言文化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理念,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之后,产生了新的内涵。关于汉语言文化专业教材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贯彻五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的教材改革方针。要建立常态机制对汉语言文化专业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更新换代。汉语言文化专业要以培养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专业人才为目的,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教材要同社会现状相结合,内容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汉语言文化专业的人才。
四、注重教学科研与社会的连接
一直以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对汉语言文化专业的科研工作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要比理工科学投入的资金少得多得多,这就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化专业等文科专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从汉语言专业的研究工作者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将自己埋身与浩如烟海的汉语言文化书籍中,一心在象牙塔中钻研。可是,建国以来这近七十年,我们在国学领域几乎没有出过一个世界级大师,可是在民国那短短的二三十年,中国的国学大师却繁星闪耀。从这样的对比中,笔者认为,政府要注重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相连接,与社会连接才能使从事汉语言文化专业的人才无论是眼界还是胸怀,都大大的扩大,对于他们积累情感,经验,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需要一大批具有优秀素质的教师。汉语言文化专业是我国传统的专业,在民国时期,很多都是以师徒的方式进行教授的,所以才能大师培养出大师,造就大师辈出的时代。现在我们高校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而且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班上往往有七八十号学生,如果我们再没有优秀的教师,教授进行教学工作,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即使是在新的,科学的汉语言文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下,缺乏优秀的教师团队,就好比肥沃的土壤里没有栽种优秀的种子。目前高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国外顶尖的汉语言文化领域的人才进行高薪聘请,二是将本校的优秀的学生送去国外深造,学成之后再被高校返聘。总之,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一定要加强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六、科研与教学两手抓,两头强
在新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要做到科研与教学两头抓,两头并重,两头强!高校重视汉语言文化专业的科研工作,投入资金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接受高素质,高水平教育的保障。同时,优秀的教师从事教学一线的工作,将汉语言文学领域内的前沿成果讲授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人才。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又能返过来推动科研工作。
七、优化教师,学生考核评优方式
高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采取新的考核评优方式,过去传统的考核方式在今天不利于考核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重视体验,重视连接互动,而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最终的结果。汉语言文化专业培养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老师,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科学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带动老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八、结束语
随着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新时代思想,精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人才方式已经不足以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人才必须采取新的模式,新的方法,而且将这些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切实地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去。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行困难重重,会有很多阻碍,但是,我们仍然要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
作者:陈文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人才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最早提及了“人才培养模式”,但没有明确其具体含义。到了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及、论述,但对其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一是广义说,认为人才培养既要设计和建构培养过程,也要管理培养过程,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多种要素的组合。二是狭义说,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此说法源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也体现出其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凸显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践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大趋势。始于2011年的“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培养模式上,要求实施学科专业理论培养与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相叠加、院内培养与院外实践相嵌入的“三叠加嵌入”培养模式。在借鉴高师兄弟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改革,依托河南教育学院与郑东新区联合申报的“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经验,我们探索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置换研修”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指的是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之后,到中小学承担相应的教师职能,原任课教师置换到高师院校接受一段时间专业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是终生学习理念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确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主动参与高师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全面培养,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在职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要改革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务必准确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当下,如火如荼的语文新课改,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文史哲知识与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即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素养,熟悉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规律;再次,需要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实践技能,擅长教学生学语文、悟语文,能够自觉遵守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鉴于此,我们将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职业道德,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系统的教育技术与方法,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课程是实现
教育功能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就目前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如人意,比如:师范性与学术性课程未能较好地融合,缺乏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得到的重视还不够,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性,实践课程薄弱等。进行课程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原则:一是以专业化为方向,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教学技能非同一般,体现卓越教师所彰显的卓尔不群;二是以系统化为导向,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这就要压缩学科专业课、扩大公共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增设选修课,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丰富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设置应源于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性,进行课程资源和结构的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在公共课模块,除开设传统的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外,还要增设国防与军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在教师教育方向课模块,除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汉字规范之外,还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学习心理学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模块,除开设普通逻辑、基础写作、中外历史概论、儿童文学、文学概论之外,还要开设应用写作、中国学术思想史、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在专业方向课模块,改变现行分学期分时代讲授文学作品选的做法,以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为纲,结合文学史的讲解,研读赏析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缩短授课时间,增强文学课程的连贯性;整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语言类主干课程,开设古汉语基础、语言学概论、语用学、教师口语等课程;开设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与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等。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开设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影视文学、音乐美术鉴赏、基础教育专题讲座等。在实践模块,安排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四、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引领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基本功较差,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知应会的职业技能欠缺,职业素养不尽如人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限于时间有限的教育实习,而应该贯穿于全程教学之中,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写作能力包含基础文体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等),新闻文体写作(新闻、消息、总结、报告等),文学文体写作(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课本剧等)。阅读能力包含浏览、精读,能够提取信息、把握主旨、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等。口语表达能力,包含日常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和演讲、辩论、即兴发言能力等。教学技能,包含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备课上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以相应课程为平台,贯穿于全程学习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被“教师教育”所取代,文字上的变化,彰显了教育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号角下“,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立项建设,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拥有在校生数量众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唯有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专业自身状况,在“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张晓英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摘要:在高校文科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传统的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之中具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之中各个地区的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化的教学基本内容和形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是汉语言专业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法和路径。
一、建设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
在汉语言专业建设之中,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是重中之重。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科教材,目前正在逐步走上教材自编的道路,虽然规模未显,只是初具雏形而已,但是本专业现阶段已经有两本专业教材来自于高校自编,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一致好评。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育部编写教材的进程之中去,同时也引导教师自己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专业建设需要优秀的教材保驾护航,高校必须针对教材编写制定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教学计划,积极开展精品教材建设的战略和方案,将校外优秀教材和校内自编教材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优势相长、资源互补,构筑机制灵活、全面覆盖的汉语言专业教材体系。笔者所在学校拟在未来的四年时间内自编5本左右的、适合本校专业建设的优质教材。在汉语言专业建设中,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因为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建设,打造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走上精品之路。
二、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和汉语言专业建设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体系,让高校生能够在课堂上处于活跃和主动的高效率学习状态。汉语言专业的学习是非常枯燥和无趣的,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课外资料,所以教师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第二,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教育紧跟时代要求和高校改革的步伐;第三,要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上提供有益的经验;第四,教师应该明确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改革应该集中在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测试改革之上。笔认为汉语言教学改革应该从专业教学的全局出发,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作用,将课堂示范和课外阅读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握课堂教学效果、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严格的课堂教学过程测试来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应该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第一,教师应该突出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自身的总体指导之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和分析,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度探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第二,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教师要积极鼓励本科的专业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之中来,并给予其研究上的方法指导和思路引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提高专业学习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在学校成立汉语言学术研究专业兴趣小组,吸纳了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参与其中,在他们的参与和指导之下,很多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专业论文,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对于那些学术研究潜质比较高的学生,学下都会鼓励他们报考汉语言专业的研究生;第三,高校应该为创造接触学术前沿信息的条件,我校数字图书馆中含有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人道报刊复印资料和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可以在其中找到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增加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找到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料。另外,学院也购置了唐宋风韵集等专业的影响资料供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到本专业学习的魅力。我院图书馆资料室采取全天对学生开放的政策,学生能够从更为广阔的渠道了解到学术信息;第四,高校应该为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建立看良好的网络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环境,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作文和作业的指导,所以,重视网络教学成为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学习。
三、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
语言文学专业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已经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调整和转变,摒弃了传统的、陈旧的、和时展要求不符的教学内容,增添了学术前沿的研究内容和新的专业知识,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为了满足主体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趋势和教学要求,很多高校通过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提升能力和完善素质等教学原则,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增加了选修课程、通识课程、隐形课程和活动经验课程的课时,使得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教学开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成长规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还将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得课程平台更加多元、多样,教学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会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学习到上述知识。高校还要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开展专题研讨课程,为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开展文体写作的实践课程,为那些有报考公务员和从事新闻、文秘、宣传工作意向的学生开始秘书学、公文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专题研讨课程。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比如说在开展课程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经常组织先秦文学、魏晋文学、古代小说专题和宋词专题等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的教学,使得教学深度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并得到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关注,引起了学生热烈的反响。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兴趣创作出质量上乘的古诗歌词,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师还引导学生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诗词学会、文学社等学生群体性组织,本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地担任顾问,为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和创作提供积极的指导。高校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和诗词创作比赛,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内能够有效地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扩展。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在诗词创作、文学素养上得到广泛地提升,在校内和校外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还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地方方言的调查活动或者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通过强有力的学生实践活动来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服务。
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力量还是相对雄厚的,吸纳了很多学历高、科研水平强、职称结构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成立了专业的教师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在全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接近70%,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在全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5%,另外还有省管专、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省级测试员都要设置。师资队伍相对优秀。未来阶段内高校的教学目标是将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博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提升到80%,在稳定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引入内涵发展、对外引进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准和教学质量,学校应该竭尽所能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的科学研究,让他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佼佼者。另外,高校还要注重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科研和教学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带动的关系,专业教学的建设需要雄厚的科研实力作为保障,否则教学质量难以跨越层次和平台,高校汉语言专业只有用强大的科研实力作为后盾才能够在省内和省外的教学发展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作者:石慧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当教学模式的针对性较差或不够完善时,人才培养质量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经验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某些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某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人文类课程,进而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2、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高校所提供的教学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引发的。
3、制度观念问题
就制度而言,某些高校并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而是利用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制度进行管理。实际上,该专业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统一化制度的应用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最终培养质量。就观念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够重视,相比之下,可能更加关注机械类、经济类等就业前景较为广阔的专业[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这里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
1、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
就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具有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践类课程、体育艺术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科学类课程、政治及教育课程[2]。综合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期间的市场竞争优势。
2、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该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作学习法融入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多属于独立行为。而就业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融入。2)学校既有资源利用率提升方面各大高校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类型大体包含以下几种:图书馆馆藏资源类型。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的调查可知,学生较低的利用率主要是由图书更新不及时、借阅时间较短、续借操作复杂引发的。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学生频繁使用的微信软件,开发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借阅、归还、续借等操作。通过便捷使用体验的提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资源利用率的提升[3]。网络电子平台类型。从汉语言文学学生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可知,学生不愿意利用网络电子平台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平台只能电脑上操作,且电脑的系统故障的概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从能够提供海量电子资料的网络平台入手。
三、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应用型。当汉语言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编辑、记者等岗位;第二,教师型。这种类型是指,汉语言专业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并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行业;第三,研究型。当本科阶段完成后,不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继续考研学习[4]。从这几种类型可知,第一种与第二种类型都比较重视实践。因此,可以结合以下几种要素构建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1、课外活动要素
课外活动要素同时适用于应用型、研究型以及教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要素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视野的拓展、所学知识知识的强化应用实现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活动。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忠实记录,文学作品更是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精髓。在该活动中,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籍。这种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个段落或小故事的交流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魏晋经典人物解读宣讲活动。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气质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清高特性更加接近。而在众多文人中,魏晋的风流人物更加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预期。在该活动中,高校教师可以将解读对象确定为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无论是看杀卫玠这个成语的内涵还是这个人物的生平,都能产生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5]。2、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可以将传统的专业实习转化成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模式:按照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定期巩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顶岗实习要素
这种要素发生在知识学习及专业实习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能力。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
四、结论
从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结果可知,该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高校不合理培养模式的应用引发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通过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作者:李长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