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2:55:41
导语:在互联网在远程教育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瓶颈。我国的现状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达不到全民受教育的规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情况,更没有实现大众化教育。针对这个现状,远程教育的实行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全民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广阔平台。远程教育创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环境,为实现教育变革搭建了平台。本文从“互联网+”的内涵、“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影响现状,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对远程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思维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体验了一场颠覆性的生活变革,从以前的什么都需要亲力亲为,到现在的只要轻轻动一下就可以搞定的全部的生活状态。这让人们大呼过瘾,再也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在一些小事上。大部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互联网颠覆了,餐饮、旅行、住宿等等无不渗透着互联网的痕迹,可以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含义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已经从专家领域飞向千家万户,“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李彦宏。2011年李彦宏在做演讲时,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由于他的描述非常碎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紧接着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三年后,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2015年指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1]。
(二)“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代表了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发展[2]。例如:“互联网+美食”促进了美团的产生,“互联网+零售”促进了阿里巴巴淘宝的产生,“互联网+通信”引起了QQ和微信的发展,“互联网+旅游”促进了去哪儿网的产生,“互联网+教育”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是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
二、远程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有些偏远山区,信息化技设备还比较薄弱,没有接入互联网,无法实施手机终端学习。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课桌教室尚未达标,信息化教学更是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一)教师缺少信息素养
虽然当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守旧,脱离时代,缺乏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总是追求学生的数量,根本不知道学生是谁,不知道学生的需求。不懂得“互联网+”怎样与教育相结合,不懂得把微课、慕课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3]。如果教育者缺乏学习的精神,就不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曾经的教学成绩多么辉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表个人对教师教学、学校环境的评论。对于学校官网的消息,老师的言行及讲课水平,学生也可以发表看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考核方式单一
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如此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在电脑端、手机客户端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这就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出现了方法错误。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的教学中,通常是用一张纸质试卷定终身,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在课程评估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差异去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考核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采用观察法、口头测试法、问答法和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进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不再是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的接触,而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成人学习者通过网络的学习、慕课的学习及短视频的学习最终获得了毕业证等学位证明;总之,学习者越来越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表现,即学习的地点、时间和需求的碎片化。
(二)互联网的“快一步思维”
时代在进步,但是快一步的思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十分适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维更是被体现的更加明显。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消除了距离,一旦信息距离变为零,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成本就急剧降低,因而老师可以围绕学生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传授-答疑”模式。因此服务模式要创新。学生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主权,而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三)互联网的“第一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第一次尝试带来较好体验的教学方式,做到第二、第三都没有用[5]。只有当教师有能力撼动或者阻碍历史车轮前进时,学生才会记住。
(四)互联网的“焦点思维”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焦点上,做专一、专业的教育。从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变成满足特定学生的需求,从做全部学科变成只做特定学科,成为这一个科目的佼佼者,这样的思维才是可取的。因此,要结合教育领域和地域特色进行摸索。教师授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而是要进行变革。根据行业的需要,不断优化,改进课程标准。可以压缩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以够用为指导原则,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实用的技术。要高度标准化,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特定的专业目标提出知识、技能等素质需求清单[6]。
四、结束语
远程网络教育为教育的大众化打开了一扇大门,“互联网+”为渴望高等教育的人们展示了全新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一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不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这种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教学模式在当今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远程教育与互联网的进步密不可分,互联网的每一次发展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远程教育受益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教育”会迎来更大的机遇。
作者:马冰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网络课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建设管理并丰富课程资源库是建设好网络核心课程的前提。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学习测评网上学生学习评测的手段、方法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跟踪学生学习的过程,并给予阶段性的评测。建立一个以过程评价为主,期末考试评价和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学习评价模式,加强知识技能的应用评价,同时提供社会及用人单位评测的入口及标准。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学分银行在远程教育体系下,我们制定一种学分标准、课程认证体系以及学分认证、转换和累积的规则,形成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流程。在此框架下,350多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在籍学生、数以千万计的非学历培训人员,以及国家开放大学联盟成员,都能享受这些优质的服务。
基于网络的网络教师团队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相对突出的优秀专业,优秀教师专家,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这些优质的资源跨空间、跨时间地整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各高校的教师们在互联网中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网上助学活动,同时教师可在线开展教学事务管理、团队交流协作和课程教学等,实现教师网上教学、与学生交流互动、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技术共享给学习者等相关服务。
世界化的汉语教学系统2006年,国家开放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第一所网络孔子学院,开发了基于网络的MyEChinese汉语教学系统,教学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汉语推广工作[1]。
利用互联网中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云平台
(一)什么是云计算及云计算的特点云技术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云计算是指在互联网中以因特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型,它基于传统的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网络技术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实现计算机软件、硬件配置、安装和维护服务的共享。
(二)云计算的主要特点1.用户计算的便利性计算机云是一种网状分布的计算机结构,它隐藏数据的计算过程,服务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由大云中找出对应的小云。它组成的资源池,我们按需所用,灵活便利。2.服务的广泛性对在管理方面的集中及在应用方面超越时间及空间的优越性而言,很多企业信息化管理都能够从中享受相应的服务。3.用户端设备的成本低用户端可以极致地简化为一个浏览器,即云计算机,与传统的PC机比较而言,其功耗低、成本低,用户操作方便,易于维护,用户甚至无需自己装操作系统及杀毒软件,也省去了防火墙的设置及持续性的升级维护[2]。
(三)云计算技术下建设远程教育云平台学习环境1.远程教育云平台现状国家开放大学中现使用的基础设施主要靠租赁的方式———租赁网络运营商和高水平技术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购买相关的服务建设和运行自己所需的服务,根据业务需要建立自己的应用服务,升级改造现有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应用平台。目前,国家开放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东软集团、美国思科、中国电信等一流大学及高水平技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这些IT行业顶尖技术,借助计算机领域院士、高校信息技术教授等专家团队的力量,共同破解大规模技术应用面临的复杂难题,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团队保障[3]。2.营造远程教育云平台学习环境(1)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现已建成总容量达20TB的资源库。建设“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目前已建设和聚集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校及网络学院课程、国外公开课、电大课程等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课程18000多门,形成了基础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管理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专题的资源库。目前,在全国电大系统、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设立109个分中心,10个典型应用示范点。(2)组建移动数字图书馆。与国内众多高校数字图书馆及机构开展合作,整合电子图书230多万种,学术文献7000多万篇,社科数字期刊2600多种,并建设开放大学名家讲坛、远程教育图书、文献和毕业生优秀论文等特色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资源检索、订制、推送与使用服务。(3)研发多样的移动互联学习终端。以电视为载体,开通互联网电视频道,播放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手机为载体,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大众群体科学文化、健康医疗、生活休闲等需要;以PAD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开发专门的移动互联学习终端,适应在职成人碎片化学习需要。形成以“云电视、云手机、云OPAD、云教室、云桌面”等多终端云学习环境,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4)组建网络电视频道。以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为目的,申请建设公共教育卫星电视频道,申办国家开放大学有线电视付费频道,为学习者播放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内容。申请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电视台,逐步实现学习者能够通过电脑、电视和移动设备等,随时点播视频学习资源;逐步实现网络用户的全覆盖。
(四)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实施意义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与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的高速连接,配有与之相适应的软件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信息化,能够满足各种终端设备、各种系统平台、各种通讯网络的自由接入,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上亿人次学历非学历在线学习服务,形成覆盖全国城乡、自成体系、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网上校园。
结语
远程教育系统已是国家教育系统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必有创新,远程教育体系也必随之加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远程教育系统必将是未来教育体系发展的趋势。
作者:韩永生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长海分校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获得衡阳部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现状,针对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加大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
1前言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仍属于不均衡发展,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一些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很难以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达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1]。教育是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愿望的基础,同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一样,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也希望子女在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中包括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国家把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给予重点保障,保障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保证儿童同等地接受优质的教育[2]。2调查结果分析对衡阳的部分农村中小学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总结整理得出以下结果。1)在所调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超过80%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对远程教育的了解只处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远程教育的模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远程教育已日益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呈现出“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其独到之处,对我国远程教育乃至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统筹区域、城乡数字信息化发展,缩减数字鸿沟,培养创新人才,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结构转型的需要,开创职业教育培养新模式。但针对当前发展态势以及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以及远程教育的开发者应把握趋势,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下远程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新趋势,开发个性资源,同时也需加大培训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加大有效的教学手段及资源的推广。作为学习者而言应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果。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学习者不再受制于具体学习地点和电脑的限制,而是拥有更多的学习自由度,随时随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授课者、研究开发人员都处于一个移动的过程中。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下远程教育的特征
(一)流动化的学习时间和场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携带方便。学习者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学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学习。校园、家中、公园、商场等固定场所和火车、飞机、公交等移动交通设施上都可以进行学习。教学所涉及的四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媒体、教学内容)都处于一个移动的状态,学习者不再受制于电脑,可以“随身、随时、随地”“平、快、短”地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场所的移动化不再受制于前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的固化,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二)片段化的学习过程和内容由于学习设备具有通信等功能,学习场所又呈现移动化、流动化的特征,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引起注意力的分散,从而导致学习状态的下滑,学习者在零碎的时间进行片段化的学习。互联网的出现让思维变得碎片化,信息出现过载,学生需要一个不受干扰的空间实现深度学习,因为对于学习过程来说,只有进行深度学习,才能形成完整的能力,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移动教育要求内容简明扼要,学习界面设计清晰明了,通过内容上具有高度知识概括力的、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知识浓缩、叙述上具有突出知识表现力的简短文字,传播凝练精辟、形象生动、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课程教学和知识信息内容。(三)及时性的学习交流与互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地理空间上的限制被极大地消除,教与学的距离被进一步缩短,学习过程被称为一个动态的交互式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与其他人交流想法并可以利用语音、图像等形式上传。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远程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快乐学习、自由学习,让学习者能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当然,师生之间的互动摒弃传统远程教育中的死板的互动交流模式,师生之间通过移动技术及时交流,实现与社交网络的对接。师生关系因为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方式而变得更加随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以在课堂内外随时建立和增强。当学习模式嵌入生活本质之后,学习的快乐性随之而来。(四)定制化的学习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学习内容可以实现个性定制,根据个人不同的需要制订独特的学习方案。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上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能够满足一般学习者定制化的需求。并且在这种文化生态模式下,学习者因年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别而导致的学习困境都可以通过定制化的学习方式而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在定制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可以随时管理自己的学习,并结合情景的变化而适当做出调整,这是其他学习模式所无法具备的。(五)社区化的学习对象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知识协作化的生产方式将学习平台变成一个“移动互联社区”,这样一个开放的数字化远程学习社区能够吸引最广泛的读者群,在学习对象的社区化和学习过程的社会化下,“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在社会化阅读应用里,通过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站的紧密关联,用户不但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出去,并在原阅读平台得以同步体现,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包括阅读行为还被作为向其智能推送个性化内容的依据”。社区化的学习对象增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下远程教育的黏性,增强其对平台的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六)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学习模式、学习形式、学习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例如,各类手机APP、网易公开课等各类资源的学习与互动。
二、我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统筹区域、城乡数字信息化发展,缩减数字鸿沟
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别较大的国家,据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仅27.5%,规模仅1.78亿人,且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之间的差异仍有扩大的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农村地区,大约超出34个百分点。而在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69.2%。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设备具有分散性相对较好、使用门槛相对较低的特点,因此,欠发展区域积极开展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可以增进偏远地区的信息化程度,缩短城乡、区域之间差距。
(二)支持移动学习,辅助正式学习,培养创新人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素质化教育到现今的课程改革,都强调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多读书、死读书”的教育观念在日益开放的今天,显然已不适用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念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移动学习给学习者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且学习方式更具生活性。互联网技术下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搭建沟通的介质,为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提供信息化的支持,同时也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结构转型的需要,开创职业教育培养新模式
当前,我国人才结构不尽合理,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农民工现已超越城市工人而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我国社会的职业技能养成体系却没有相应转变,造成我国产业工人技能严重低下的困难局面,因此,面向作为主体的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亟待建立。而在移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等通信工具在农民工中渐趋普及。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积极开展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远程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产业工人、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及时的教育培训,为职业教育的完善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总之,在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提供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还能够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型提供支撑手段。
三、移动互联网下远程教育发展的局限性
(一)学习方式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受制于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及平台的限制,尽管各类学习内容已经能通过平台得到很好的呈现,但是纷繁多样的学习内容如何能在移动学习设备上更直观地展现,展现的方式与手段是否适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者是否能接受这种方式,这些都需要研发人员做大量的努力。特别是相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知识吸引力弱等学习内容,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很好地呈现仍然具有相当的困难性。同时,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更新速度快,学习者因经济能力、接受新事物的态度等差异较大,因此,学习者手持设备的质量、档次参差不齐,导致在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远程学习的时候,不同设备持有者的学习体验、使用的功能等方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二)学习者本身具有局限性
移动客户端因为兼具娱乐、通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学习者主要使用它们来听歌、看电影、打游戏等。利用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学习,往往缺乏对学习者的指导与管理,学习者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自控力,在没有教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特别是网络信息繁杂,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容易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使用移动客户端进行学习需要极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监控能力,需要学习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移动学习场所的非固定化以及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导致学习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发展移动互联网下远程教育的对策
(一)移动互联网下远程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新趋势
远程教育的开发者、提供者都应该仔细研究移动互联网下远程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以及了解其对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认识到当前国家政策提倡的“互联网+”的概念,把握趋势,让远程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端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学习者大多因为习惯传统的学习方式,且移动设备往往兼具娱乐、聊天等功能,移动互联网进行的远程教育往往当成一种辅助学习形式而没有被放置于与传统学习相同的地位。因此,教学管理者以及学习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学习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端正学习态度。移动互联网下的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学生高度自主学习能力之下的。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养成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必然产生影响。因此,若要提高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必须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良好的学习时间管理、制订学习计划、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三)开发内容丰富且富有个性的移动学习资源
对于移动互联网思维下的远程教育,大多数学习者也许更加关注是否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移动互联网个性思维下,产品内容是用户最为关注的方面。就移动互联网下的远程教育而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将移动互联网用于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它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学习者处于不同于教室、图书馆等正规学习场所中,而且常常处于流动状态,缺少整体学习的氛围,正常的学习过程往往受到干扰。因此,针对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坚持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特点,开发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减少学习者因兴趣缺乏或者资源匮乏而造成学习困难的情况。
(四)加大培训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加大有效的教学
手段及资源的推广在学习资源充足且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远程教育往往是关键点,目前,移动远程学习APP泛滥且大多开发不太成熟,仅有少量相对优质的资源和成功的经验,但比较零散。在具备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将这些优质资源的教学经验更好地加以整合并推广,必然会加快移动互联网支撑下的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
(五)创新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科学家通过知识改变这个世界,科技让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知识就是力量,它以似乎自相矛盾的方式造成这样一个后果:自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借助于他们的知识,从一个无生命的抽象世界和推论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中,获得了控制和改变世界的巨大的和与日俱增的力量”。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姿态出现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难以抗拒,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创造空前规模的生产力和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它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而且还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科学之外无知识’的神话”。在远程教育中,知识是被工业化整合起来的,教学和学习都高度工业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追随后工业化时代产品个性化的特征,它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远程教育让学习渗透进生活中。然而基于这样一种技术打造的教育模式仍然具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术语里,“黏性”这个词代表用户对某一项产品、应用的青睐度以及占用时间比,这一词语在互联网时代的远程教育行业里仍是重点使用对象。研究人员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应用、课程内容具有更高的“黏性”,从而吸引学习者。如何通过创新的移动学习应用产品满足人们对于情景式、互动式的学习需求,同时,如何利用碎片化的短时间来学习体系化、系统化的知识章节,为人们提供学习的“手中宝”是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的开发者所必须考虑的。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承载对象是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基于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学习的片段化特征,增强产品“黏性”,意味着用户将更长时间及更大范围地使用这些设备。作为现代人类,移动互联网技术着实改变人类生活,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手机越来越多地“控制”着人类,在有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生活中,手机几乎掌控人类所有空暇时间,大多数人逐渐成为“低头族”,彼此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人日益物化,感情也渐趋淡漠。这是与教育的本质所不能相容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人、人与人之间丰富的感情和情操,而不是人情的淡漠与无视。这或许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下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的张力,因此,我们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反对远程教育的过度商业化或者黏性化,而是让教育能有机会回归更多真实的生活。
作者:罗莎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史来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与远程教育关系,利用对“互联网+”的时代技术特征分析,并就当前远程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而远程教育也经历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融入互联网思维,构建远程教育理念,创设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从而推动远程教育学习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远程教育;评价;影响
一、引言
随着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这几大领域的深入,其也扩展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给社会在思维、生产与生活方式方面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成为发展的关键。远程教育理念是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系统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并可以构建更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使得教育模式得到真正创新。
二、“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为平台,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各领域的跨越、融合与推进。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下,有助于催生出新的产物。其主要表现为这样六大特征:创新驱动、跨领域融合、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互联网+”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渗透,并不断融合,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智能性、网络性、基础性、全局性与创新性。“互联网+”也隶属于社会操作系统,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运行基础,其通过对社会功能的有效执行,来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从而体现出社会价值。
三、“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1.对远程教育模式的影响远程学习模式与在学校就读有较大的差异,学习者由于没有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所提供的远程学习服务支持也存在局限性,学习者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远程学习供应商服务模式,进而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整个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这也是一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服务商而言,远程学习主要有E-learning、M-learning与B-learning这样三种模式,在远程教育中不仅包括学习理论,还需要引进新技术,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需要打破传统的理论学习,将“互联网+”理念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来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2.对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影响学习者在整个远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路径等,通过社交媒体技术来实现深度学习,以Web2.0新媒体技术为基础,能够锻炼学习者参与和管理事务的能力,在开放和交流畅通的环境下,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提高。在远程教育中,其技术不只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与3D打印技术等,还涵盖了教育技术的革新,微课、智慧校园、慕课、翻转课堂等都在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这使得远程教育技术充满生机和活力。多元化的选择模式,完善的技术支持,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微学习、社会化学习、智慧学习与跨文化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来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并开展合作学习,主题参与等活动。这样可以扩展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方式;微学习的应用,实现了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而智慧学习主要是对数据的便捷获取,信息透彻化分析以及知识全面掌握,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智慧能力得到充分的教育,推动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是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3.对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评价远程教育学习质量为其是否能够得到广泛推广的重要考评因素,但远程教育在绩效评价方面还是面临一些难题,由于课程教学系统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针对性,学习者由于水平不一,所以在学习风格的教学设计方面很难正确把握,尤其是无法实现一对一的学习资源。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远程教育也产生了变革,对远程教育而言,其更像是一种“电子商务产品”。而评价学习资料标准也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如在选择交互式学习模式时,其主要是基于点播式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量,这种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的评价指标为“有效的学习时长”。
四、结束语
“互联网+”应用于远程教育学习中,决定了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环境,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选择也表现出远程教育系统在形式上的百花齐放,而学习评价也有了全新的设计,可以设计学习进度条,增加教学日历来实现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实施,除了以往的在线测试功能,还可以增设在线交互答疑等,这些也必将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产生,进而锻炼学习者的学习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蒋艳双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3G、4G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移动智能设备日益普及,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移动学习体验。为了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提升电子阅读用户体验。通过分析目前移动互联环境中远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从技术、产品、运营等各角度出发,探讨了构建新型教育内容的新思路,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设备的特性及移动端应用程序的强大功能,提高远程教育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智能设备
1概述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远程教育的内容经历了窄带网环境下的单一文字格式阶段、宽带网普及初期的以音视频为主的单一多媒体格式阶段、到宽带网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聚合语音、视频、演示文稿、文字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再到今天3G、4G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电子阅读内容的分发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便捷程度,人们日渐养成的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电子阅读的习惯。我们在感叹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在思考作为百年大计之本的教育事业,该怎么调整自身的步伐,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发展时代。毋庸置疑的是,移动互联网中信息的传播、分发已是空前的便捷,这为远程教育内容的传播做了示范性的预演。高速的移动网络又为信息载量大的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创造了基础条件,从内容的分发、传输到最终的内容消费,已彻底消除了之前曾经遏制远程教育的技术瓶颈,使得我们能开始集中精力进行教育内容的创新。
2目前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过考察市场上存在的远程教育产品,我们的发现有:
1)娱乐性的内容仍占主体,市场极度缺乏合适的远程教育内容。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有低头看手机的习惯,这也被戏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们不是在滑动手指看网络小说,就是耳朵里塞上耳机看电影或连续剧。在他们消磨无聊时间的同时,我们也曾发现莘莘学子手捧厚厚的复习资料,紧张地喃喃默背。智能设备似乎只是一个闲暇时才会看看的“娱乐工具”,这些现象其实提醒我们,远程教育的内容还极度匮乏,学生们仍依赖纸质教育内容。举个例子来说,笔者甚少看到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来学习英语,但手机作为具备文字展示、媒体播放等功能的集合体有着先天性成为教育终端的优势,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初、高中同步英语教育内容出现在移动设备上,学生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听到标准的课文人声回放,或录音复读,或阅读背诵,该是一种多么高效的学习方式。
2)重视幼儿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却忽略了更高年龄学生需求。我们可以在AppStore中发现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幼儿教育产品。家长们通过下载一个教育App,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以游戏形式呈现的、备受孩子喜欢的教育内容。孩子动动手指,通过完成一些画线、排序、填空等游戏,就可以短时间快速掌握几个拼音或英语单词,可谓深度挖掘了孩子的学习乐趣,值得肯定。但继续搜索,面向更高学龄学生的此类交互式学习内容却鲜有发现。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地以图片展示的数学题解题过程等,或大段枯燥文字构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学资料,教学内容的互动性设计严重不足。
3)缺乏系统性的内容规划,在强调内容创新时容易陷入混乱的内容布局。通过调研了几个教学软件案例,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少内容提供者在强调内容创新的同时,忽略了教育内容的路径特性,即平行、散乱的内容大量出现,各展示单元缺乏逻辑上的顺序,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结合上面的发现,我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容缺口,我们认为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远程教育显然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创造出新一代的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智能设备上展示的教育内容呢?
3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技术角度出发,我们产生了构建新型教育内容的新思路:
首先,内容的结构定义至关重要。我们应系统性地对教育内容的元素类型作出定义,比如确定设备所支持的MIME类型,以描述性文件的方式(如XML)对一项教育内容进行构造,以顺序或交叠的方式对内容的时序进行规划,建立适合智能设备特性的媒体内容描述文件;对内容各项媒体格式定义应充分考虑到移动设备的限制,选择编码效率高的编码器对视频内容进行编码,可在获得高质量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减网络流量消耗;考虑实施内容的有效压缩、打包、并嵌入DRM标志,提高内容分发包的传输效率并保护内容的数字版权。
其次,我们应借助于现有的主流构建富媒体应用的开发方式,在规划内容格式中引入交互代码,比如HTML5/JavaScript代码块,定义事件接口及服务端访问规范,初步实现具有统一定义的交互代码植入规范。交互式内容注入在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性及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将逻辑从展示型内容中分离并脚本化可以提高内容维护的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我们在新内容的设置上是极强调交互性的,为了实现高交互式内容,会开创新的媒体格式,即一种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交互式脚本的新型媒体,对该文件的格式及流式加载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设备端的特性,扩展交互式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利用设备的GPS模块,采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利用设备的语音输入功能,开发语音交互式的内容;利用设备的视频捕获功能,开发视频交互式的内容;利用移动设备这一先天性的“社区化工具”驱动内容的社区化,借助社区化的传播效应和互动功能使难题的解决达到史无前例的便捷等等,使教育内容在如此完备的技术基础上产生革命性的进步。从产品角度出发,我们应充分调研现有教学过程,对有远程教育需求的教学活动进行产品化的推动。在学校、学区或更高一级范围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沟通,分享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对内容进行精品设计;突破原有教学内容设置的定式思维,让内容“动”起来,完成从“平面媒体”到“富媒体”的转变;教育内容设计的过程应聚集熟悉互联网、熟悉互动体验设计的相关人才,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做内容,以“移动”的思维来做内容,他们像一座桥梁,将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和移动设备的用户连接起来,我们应重视这个角色。从运营角度出发,如何把这些创新的教育内容推广出去,如何引导用户来尝试新内容并逐渐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成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通过充分调研远程教育市场,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媒体特性,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运营活动:
首先,我们应重视现有远程教育渠道所积累到的用户资源,并尊重他们的使用习惯,采取从线下到线上(逆向O2O模式,OfflinetoOnline)的方式来把传统的离线浏览视频课件的用户通过奖励、免费体验等手段吸引到我们的平台里来。我们可以提供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来快速地导入老用户,并用赠送积分和内容的方式对用户进行鼓励。
其次,重视主流的应用商城,包括Apple的AppStore,Google的GooglePlayStore,以及国内占主流的安卓市场、应用汇、小米应用商城等App分发渠道,把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放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能够方便有教育需求的用户在市场内搜索找到我们的产品。在应用市场的产品宣传应凸现我们新型教育内容的特性,包括一目了然的图片及详实且简洁的文字说明;我们应制作新内容为主体的视频演示片断,上传到主流的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土豆、国外的YouTube等;与现有的App信息类网站如91手机助手、搞趣网等进行合作来推广我们的终端软件。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社区来推广我们的内容和产品。比如说,鼓励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教育内容的链接,新用户可以点击链接来快速体验我们的新型交互式教育内容,鼓励分享并赠送积分,确保有潜在教育需求的用户得到实质的收获;在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中设置“一键分享”的功能,并提供激励措施来促进用户对我们的内容去做社区化传播;我们应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并开发完备的公众平台服务,利于用户方便地进行内容体验及学习偏好设置,并通过公众平台打造一个与用户交流的渠道。通过技术、产品及运营的思考使我们能够多方位地审视基于创新内容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优势、产品特性、目标用户群体及所需的资源等各个因素,充分的准备和调查研究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可控因素,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
4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远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粗浅构想。以移动互联网的新思维构建新型的远程教育内容,将会显著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高度的互动性、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精彩的富媒体展示将使远程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承载新内容的教育平台,我们从技术、产品、运营三个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到了进行新型教育平台的所需技术、产品特点及推广方式。本文谨望抛砖引玉,寄望广大重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享思路,广泛交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找到远程教育内容设置的新方向,并且借助国家对互联网+教育的扶持机会,创建一个革命性的、可运营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平台。
作者:戚蓉 刘斌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