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3:45:30
导语:在幼儿园社会教育现状及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遵循适度性、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等原则。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以实践活动开始的教育活动、以情境表演开始的教育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的教育活动等。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原则;组织形式
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社会教育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组织形式还不够了解。解决这方面的疑惑,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对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教育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极端,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教育的适度性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的辩证法。“教育方法的辩证性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
把握教育的适度性,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即掌握教育的度。具体到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马卡连柯指出,如果能找到“积极性和克制感之间的分寸感,也就等于解决了教育的问题”。〔2〕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适度性的把握就是既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又要引导幼儿遵守适当的规则。
2.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原则
一贯性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师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3〕一致性则是指不同教育者对幼儿的要求应该相同。〔4〕一致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之所以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因此,教师不但要注意坚持自己对幼儿要求的一贯性,同时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一天24小时,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好的一面,在家里则会有很多不良行为表现。可见,家园教育不协调,很可能会妨碍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良好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为的泛化,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就很难在家里延续,行为的泛化很难形成,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家园一致。教师应经常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从而更好地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以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削弱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3.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有目的地系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养成。同时,社会教育应该和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特点,它的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不是由教师的直接教学活动引发的。例如,为了让幼儿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教师会特地设计并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给我们送来温暖的人”“你、我、他”等,然而,事实上平时教师和家长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比专门教育活动的影响更大。因此,专门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门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在语言、艺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社会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关爱、支持的环境,建立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幼关系,营造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为幼儿同伴之间的自由交往提供时间和空间,等等。
4.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是指要帮助幼儿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个别行为矫正则是指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会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入园年龄一般是3岁,而3岁前正是幼儿社会性的初步萌芽时期。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过分保护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特点,如任性、依赖性强、自私、胆小、不合群等,这些不良行为特点不仅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更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个性虽逐步趋于稳定,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正面教育方式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要关注那些存在某些不良行为表现的幼儿,运用个别行为矫正方式,帮助幼儿用好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当然,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时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园教育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5.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相结合原则
社会性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等的认识。〔5〕社会情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6〕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7〕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关系密切: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认知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把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积极的社会情感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以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可以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多种形式,但教师最难把握的还是全班幼儿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目前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枯燥、单调、幼儿的参与性较差等。换言之,如果集体活动组织不好,幼儿容易游离在活动之外,或者导致活动变成走过场。怎样才能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讨论不流于形式,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巨大挑战。
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适合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供教师参考。
1.以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集体活动往往是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和组织的。这时最好的活动方式就是如实再现生活场景,让幼儿从中体会学习。
(1)再现场景
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表现,不加干涉,以便让幼儿将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例如,在小班规则教育活动“大家轮流玩”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自由拿玩具玩,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那些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来回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问题。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由浅入深地逐步提出2~3个问题,包括“为什么”“怎么做”等。可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出恰当的问题,有效引发讨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教师针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差的特点,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拿取玩具,导致争抢玩具的现象出现,从而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争抢的不良后果。教师随后提出的问题“应该怎样玩”可以有效引发幼儿讨论。
(3)引导幼儿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
活动开始时的实践引发了讨论,但此时幼儿还不一定完全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做”也不太明确。因此,讨论后的再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讨论时提出的建议安排幼儿再实践一次。通过再次实践,幼儿可以进一步掌握应该怎样做。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通过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的过程,幼儿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轮流玩的规则。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很有必要。巡回指导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最新情况,还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幼儿在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时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4)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
相应的延伸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大家轮流玩”活动的延伸部分可以是组织幼儿到户外玩滑梯、秋千等,提醒幼儿要排好队伍轮流玩。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轮流玩的活动规则。
2.以情境表演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情境表演是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幼儿不能亲身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可以是现场表演,也可以播放事先录制的情境表演录像,让幼儿观看。表演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会倾听”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让幼儿观看小兔子在两种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一种是插嘴,一种是不理他人自顾自玩。角色表演夸张,情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引发幼儿讨论
情境表演后,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看完录像后教师提出了问题:爸爸妈妈在忙的时候小兔子做了什么?爸爸为什么生气?别人在说话,可是你也有话想说时,该怎么做?这3个问题分别属于看到了什么、他人的情绪原因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幼儿可以学习辨别对错,了解他人的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
(3)利用适当方式再现情境
情境表演和后续讨论可以使幼儿了解某种情境中应该怎样做,但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无法将生活中的很多类似情境一一再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图片再现生活中各种类似的情境,引导幼儿利用刚刚掌握的社会知识去判断对错,以便幼儿将来在类似情境中可以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教师准备了4幅相关图片,让幼儿判断图片中幼儿行为的对错。
教师还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及时予以表扬。
3.以游戏形式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在社会教育中,教师经常要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不遵守活动规则等。这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特定游戏情境,借此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并予以纠正。
(1)讲解游戏规则
教师先根据活动内容讲解游戏规则。例如,为了提高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摸,猜猜”的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纸箱子,里面放上各种物品。箱子用布蒙上,以免幼儿看到箱子里的物品。游戏时幼儿蒙上眼睛,然后把手伸进纸箱中拿出一个物品,猜猜是什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首先要讲解游戏规则,提醒幼儿在别的幼儿去摸纸箱子里的东西时自己要静静地看,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到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可以看清楚,就在摸的幼儿说出物品名称前抢先说出来。
(2)组织幼儿游戏
因为教师设计的游戏有针对性,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很可能会出现教师预先设想到的问题行为。例如,在“摸摸,猜猜”游戏中,经常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幼儿违反规则抢先说出物品的名称。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摸摸,猜猜”活动中,教师首先让被干扰的幼儿(蒙着眼睛摸东西时被另一个幼儿抢先说出物品名称)说说自己的感受(心里不舒服,讨厌抢先说出的行为等),然后让那个抢先说出的幼儿去摸箱子里的物品,教师故意抢先说出物品名称,借此让抢先说出的幼儿体会这种情况下的心理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充分讨论,借此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违反规则的坏处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
同样,活动结束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及时表扬强化。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外,教师还可以用以讲故事开始的方式或是以参观开始的方式等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此外,各种活动组织形式的各个环节也是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的。必须强调的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都要注意在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然后要有目的地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幼儿换位思考,帮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把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摘要】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把握不好活动目标,以致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较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个性,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注意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育活动的重难点,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个性;社会性
笔者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幼儿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及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其中,作为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外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行为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的坚持性特征已趋于稳定,〔5〕3~5岁幼儿的独立性特征也基本稳定,等等。〔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两大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等。对照《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构建的。〔9〕幼儿期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来说,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习按照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幼儿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陈帼眉认为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10〕《纲要》也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以强调。
二、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识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蕴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解题”。所谓“解题”就是要分析教育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什么?合作从人数上说应该是由2人以上参与,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内容上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从形式上说是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2人以上共同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清楚“解题”,就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确定为让幼儿在与他人共同做事时学习倾听、表达、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实施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以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形成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在当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喜欢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以情境吸引幼儿,却忽视了情境的教育功能。他们设置的情境好看、热闹、花哨,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只把情境作为活动的点缀,弱化了其教育的本质。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求准。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2、求简。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3、求挑战。在情境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的着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尝试训练幼儿的学习心理。让不同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幼儿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形成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和占有。例如锻炼幼儿意志品质的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我开始以“解绳结”的操作活动导入,接着通过不断增加具有挑战性的“绳结”障碍,在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实践中培养幼儿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幼儿既能体验到挑战,又有信心和能力加以解决的,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参观情境法。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情境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表演情境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谈话情境法。谈话情境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情境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4、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倾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表述,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当然,这些只是社会教育情境创设中的一部分方法,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常州莱茵双语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为目的,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而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策略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应该围绕着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幼儿发展为依据
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1.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还相当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幼儿的社会性经验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带来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恶果,对童年造成危害。
2.幼儿的经验和发展,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在选择活动时,应考虑到这种结构,考虑到幼儿教育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幼儿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也有多方面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不同侧面,使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合理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门关于人和社会、文化的课程,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经验,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1.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第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第二,所选内容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幼儿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第三,所选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幼儿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始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
2.以适宜幼儿的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特别珍视人通过体验获得的生活经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愈是多样化,就愈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
三、有效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我们确定幼儿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的主要依据。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一般都较为具体、粗浅,并要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如知识上只要求了解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道德方面的要求多为具体的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出来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越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越能促进儿童发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幼儿思维、认识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呆板的言语说教无法深入幼儿心灵,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情感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更多情况下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幼儿的主动发现与主动学习。因此,许多教学活动常常表现出“内容是教师‘想’出来的,方法是教师‘做’出来的,结果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必然会浪费幼儿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年龄特征只是某个时期幼儿表现出的一般的特征,它是从对大多数儿童的观察、评价中得到的,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幼儿来说,其发展水平都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班的幼儿,不可能想象他们个个发展水平都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特征,而且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3.运用移情、陶冶熏染法进行教育。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例如幼儿接触过聋哑人后,让幼儿用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感受聋哑人的不便之处,真正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关心、同情弱者的心情和欲望。此外可能过身边的环境条件、生活气氛对幼儿进行积极硬化、熏陶。例如,在教育幼儿不摘小草时,可以把幼儿带到广阔的草地前,让幼儿置身于蓝天、绿草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从内心感受到对环境的爱,从而懂得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总之,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内容摘要:社会性是指人由一个自然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中,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其他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的,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核心是做人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而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 社会教育 策略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基础,而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又是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由于社会教育的复杂性,再加上起步时间较晚,所以,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表面化
虽然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儿园也开设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但从思想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的对其加以重视,没有摆正社会教育的位置,与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处于次要地位。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幼儿教育仍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教育的内容相对宽泛、复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提出的相关的社会教育目标多以强制与灌输的语气提出来的,如“认识”、“遵守”、“懂得”等,这都使幼儿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众所周知,幼儿园社会教育应把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首要前提,幼儿的社会性是互动的、双向的发展过程。幼儿不应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应该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参加者,行使其主体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目前普遍存在,对社会教育相对忽视,部分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实施与开展,也有的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课程,只要让幼儿接受集体生活的规范即可。这种思想与观念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幼儿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大大降低,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集体生活体验,这样会使幼儿只知道教师所教授的书面知识与道理,很难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使社会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虚假化。
(二)课程设计过于死板,制定内容要求偏高
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对社会教育的课程设计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一些课程设计没有认清社会教育自身的特点,设计得过于死板。某些幼儿园对社会教育课程设计过分强调计划性、组织性、结果性,教师在制定好的具体目标指导下,严格按照其教学方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于刻板、激发不起幼儿对社会教育的兴趣与热情,国外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教师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其课程目标,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与设计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该引起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反思。此外,有些幼儿园则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制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偏高,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目前很多社会情感教育都是首先从爱他人开始的,并且是命令、要求式的,然而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预留让幼儿感受到爱的空间与时间,甚至有时,期待通过一次半次的教育活动就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实际上,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如果想要真正爱他人,应该首先从爱自己,并爱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去爱,给幼儿搭建一个爱的平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忽视的。
(三)幼儿社会教育方法落后,对幼儿个性品质的某些方面重视不够
我国很多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社会教育本身的步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实施教学方法的主体,而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的培训或教育都是被动式的,都养成了拿着笔和本,用感官去学习的习惯,被动的接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师的经验与经历直接决定了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而我国目前幼儿社会教育主流的教学方法都忽视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对幼儿某些个性方面的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幼儿的自信心、受挫能力、判断力等都不够重视,在相关教学活动中都很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指导。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社会态度的培养。现在某些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知识性、规则性,没有去认真研究培养幼儿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兴趣起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改进策略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成效。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强化幼儿社会教育观念
强化社会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把握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从根本上转变对社会教育的误读,把幼儿社会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我国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教育的开展,一些传统观念容易让幼儿失去个性、失去自我主导力与判断力,阻碍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幼儿主体精神与独立思考的欠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社会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顺利融入社会,顺应社会文化环境,还在于要从思想上转变对幼儿相关社会需要,形成带有社会性的价值观,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快乐地成长。当然了,转变幼儿的社会观念不单是教师方面,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加以重视。
(二)拓展幼儿社会教育课程领域
幼儿社会教育课程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国幼儿园急需改变课程设计过于死板的现况,构建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课程。社会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社会教育的自身特殊性,掌握其发展规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其整体教学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课程设计,注重幼儿的潜能开发,使社会教育不局限在课堂上,也要逐步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此外,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社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教师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注重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反复性加以重视。如,在幼儿通过在一个学期在幼儿的社会教育的培养,有可能一个假期就能把所培养的良好习惯与行为破坏掉。所以,教师要注意在在制定课程规划时,要把社会领域的相关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加强家园合作。
(三)改进幼儿社会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适宜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活动展开,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幼儿园社会教育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采取一些符合幼儿和社会教育特点的方法。要改进幼儿社会教育,重要的一环在于培训教师,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不断调整原有经验,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在幼儿社会教育中,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感染,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幼儿要持有温暖、关爱、支持、接受和尊重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投入激发、影响幼儿。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