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2:58:49
导语: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 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 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 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 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 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 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 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 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 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 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 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 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 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 要: 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如何利用微博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探索微博对专科学校大学生的影响,以及辅导员如何利用微博做好专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工作。
关键词: 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工作
一、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微博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点击率高,覆盖面广,观点多样,利益多元,影响力深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对面的,或者下宿舍,当面谈心谈话。现在,学生更喜欢通过微博跟辅导员交流,通过微博发表观点、看法,通过微博和辅导员探讨某些班级问题、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借助微博的力量,微博沟通速度快,方便快捷,便于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效性。
二、微博有效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创新方向是多元化的,并且应该走向网络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社会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进行,在这一过程当中,微博的巨大影响力一次次被验证,并被大学生认可,被思政工作者认可,微博成为提高思政工作能力、推动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及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在不断考验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水平和思政工作智慧。微博时代,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创新,善于利用微博。首先,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利用微博日常工作事务及相关通知,这样,更多的学生可以直接了解相关事宜、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资助、就业等)、评优评奖;其次,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一些便民信息、服务信息,如大学生新生入学指南,大学生新生军训防晒指南,大学生防盗、防骗指南,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引,预防登革热注意事项,预防台风注意事项等,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存在、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最后,积极利用微博和广大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常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新生喜欢咨询生活方面的问题,喜欢探讨人际交往遇到的困惑,毕业班的学生对实习、就业问题比较关注,辅导员要善于抓住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惑。
在微博交流之前,学生常用传统方式进行利益诉求、语言诉求、思想表达。当传统表达渠道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时,微博给大学生提供了信息交流、意愿表达、情绪发泄的新平台,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最新想法、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大学生广泛参与、实时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使微博成为大学生情绪负担的“减压剂”,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生活学习的“调味剂”,以解决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焦点为重点,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不限时解决处理问题的机制。
三、构建“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如果说微博给思政工作者带来的是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将视线再深入一点,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政工作者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和探索的新路径,以构建“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是要敢用、善用、会用“微博语言”。积极关注、运用、学习、总结微博语言及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借助微博解决学生之所想,解决学生之所需,有效避免说教及课堂式的讲解,避免学生对思政工作者的抵触情绪和心态,甚至持有敌意和戒备心理,不愿交谈。只有积极学学生喜欢的“微博语言”,用“微博语言”和他们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微博时展的客观规律,使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二是学会接纳、积极引导。当有学生和思政工作者观点不同的时候,要用宽广的心胸学会接纳,让不同声音充分表达意愿和想法,让学生和思政工作者自由交谈,让微博语言相互促进,甚至纠错。我们都不是圣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过激行为,要积极接受学生的批评和评说。另外,当思政工作者发现学生思想有异动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给予学生力量,积极肯定和支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传递正能量。
三是积极尝试开展“微博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网络咨询有别于现场咨询,学生可以匿名咨询,在你不知道是谁的情况下咨询,更具有传统咨询不可比拟的保密性、超距离性和方便快捷等优势。微博打破了人们交流的时空障碍,带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正因如此,许多大学生带着人际交往恐惧、考试焦虑、消极悲观、多虑、男女关系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来到微博,给自己找到了卸下思想包袱的最佳方法,通过微博咨询,更好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不管是学生还是思政工作者,都希望建立微博信任。我们更愿意从“微”处着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把功夫做到幕后,让微博成为师生交流的真正平台,成为展示学生工作的窗口,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成为为学生服务的排头兵,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平台。
摘要: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因此,引入实践评价成为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实践评价;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要求等就成为广大党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不少体现时代特色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在党员教育的内容设计、组织管理、教育机制、教育载体、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总结目前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教育模式研究有以下几种:(1)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3)引导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和管理。(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本文即探讨将如何实践方式引入党员教育评价中。
一、将实践评价引入党员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的体验,缺乏对国情社情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因此,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践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感受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和巩固了对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的理解。
2.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有文化储备,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但是他们缺乏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这些不足之处,都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提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把党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服务能力、社交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进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的目的。
3.实践方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实践教育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评价实践教育成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引入实践评价是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基于实践评价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即在党员教育中加大实践教育环节,将实践考察机制引入党员管理中。
二、实践教育的评价范畴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多研究者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他们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解有狭隘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党员参与的实践活动狭义理解为社会实践甚至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忽略了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工作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主要场所,更缺乏全方位的实践教育意识。(2)有研究者注意到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但基本都将实践作为吸引大学生党员的手段、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等,更注重的是发挥实践活动的提升功效,而没有深入挖掘其所具有的培养、教育及考核的功能。(3)在探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研究仅限于探讨社会实践或暑期实践,忽略了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探讨如何建立实践教育机制时,研究不深入、不具体,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活动,不应被狭隘定义为校外的社会实践甚或假期社会实践,应包含社会和校园两种环境,涉及专业加深、社会拓展、校园服务及创新创业等诸多领域。
三、实践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大党员素质。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实践教育应该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党员发挥主体意识,拓展专业素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此过程可通过党建带团建,引导大学生社团反哺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种类繁多的大学生社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多向选择机会和长足的个性发展空间,因而,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驻足于大学生社团、并利用社团的自由发展理念为学生党员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机会,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有11个大学生社团,涉及专业、人文、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社团为大学生党员的素质锻炼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党员的活跃度也为社团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如,我院的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是学生党员,他们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党性实践教育充分结合,长期参与市级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均被评为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队,涌现出多名省市级优秀志愿者;自觉确立每周社会志愿服务制度,去年主动拓展志愿服务基地2个,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社团,并获得省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志愿者协会的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又为党员提供了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质。
2.以实践评价督导大学生党员培养全过程。在开展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应引入实践评价机制,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分阶段、分层次确立不同的实践任务和评价目标。(1)发展前培养阶段,可主要通过校园内的义工服务、帮扶助学等,考察积极分子在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模范作用的发挥。(2)预备期考察阶段,可增大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实践的力度,安排一定的校内外社会职务,考察预备党员专业素养、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和创新创业等能力。(3)正式党员后续教育阶段,需要开展综合型的实践教育,各人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以平衡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评价时限至党员毕业为止。
四、探索实践评价体系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1.实践评价体系地确立,将把评判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具化、物化、易行化,实践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与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2.将实践评价体系建设贯穿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又利用学生的成长来推动实践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选拔、培养、考察、教育党员的全过程提供评价标准和参考系数,对学生党员的专业水平拓展、综合素质提升及创新能力提高等提供指导方案。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在实践中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检验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力求党建工作的形式创新及内涵拓展。
作者简介:史璐璐(1980-),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本文一开始通过初步的介绍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进行了相应的描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目前大学管理理念下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最后详细的分析了人本管理的大学教育管理创新。
【关键词】人本管理;大学教育;管理创新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石大学教育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必须加强人本管理的研讨,并努力提高管理的创新水平,为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大学生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了解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体需求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和爱好,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走入社会后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观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性投资”的观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处理人与组织(即学生与高校)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即学校)的目标,而是应把人(即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学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管理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绝对不是放任管理,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才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就必须走人性化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数量的增加,个性培养和创新教育日益被高校所重视等,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抓住“学生”这一根本,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进行人本化管理,其实是对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发展是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目前大学管理理念下存在的问题
大学管理,最根本的对象是“人”。所以,大学管理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然而,目前的大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单纯注重量化管理
传统的大学管理推崇的是量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和控制性管理,主要依据靠组织职权、规章制度对教师实行强有力地控制。具体表现为:借助章法制度与量化指标,强调对教师的监督和控制,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管理过于“理性化”,缺乏“人情味”,不适应大学教育中特有的人文情境。
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工作的社会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容易使教师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负重,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来缓解和梳理。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工作特点呼唤学校的人性化管理。
2、现代大学中人本理念的缺失
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与“人治”相比,是很大的进步,这本应是依法治校的很好体现,但近年来,大学的各种制度层出不穷,存在的问题是:制度太多、太杂;制度缺少人情味,对人的需求的反映较少,制度体现反映出的是冷冰冰的面孔;重制定,轻落实,许多制度形同虚设;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也极少专项检查落实,流于形式③。这些情况说明了制度、组织设计、落实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本理念在大学管理中的缺失。
3、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并未实施以“以学生为本”的战略
新世纪教育管理理念要求以“以学生为本”,人性化教学管理,使学生个体差异最终实现个性化素质教育。但显然这种高要求的教育管理理念并未在高校实施。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高校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时候,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这种管理理念显然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来说,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个性,需要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高校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
4、资源分散,共享困难
多校区办学的高校由于地域、学科、归属关系等原因,使
得校区之间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对于物力资源来说,即使某一校区的仪器设备闲置或使用不足,但由于地域、学科、归属关系等,其他校区利用这些尚有余力资源的机会却很少。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增加了管理层次,容易产生职务重叠、职权不清、冗员过多等,形成非专业教学人员在教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较高,引起资源浪费。
四、人本管理的大学教育管理创新
1、坚持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实现创新管理的根本途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为了实现“全面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将最新教务信息快速传达至教师,并且自动了解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中的情况等。在教学环节中,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准备。也就是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将通知工作做到位,全面做好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维持教学的良好秩序。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比如健全《课程教学工作流程》《专业教学指导》《教学活动指南》等。教师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从政治素养、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创新教学能力等更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务工作的管理发展水平。
2、从重命令向重激励转变
激励机制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体现了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推动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所以建立激励机制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构建一个开放、竞争、协作的管理体制,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国家教育事的健康发展。
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并重,但激励方式中最基本的手段是经济利益激励,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应当充分、科学地运用物质激励途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实行定期聘任,择优上岗;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师资培养培训经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设,用这些措施去激励师资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从管理学的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保持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工作的满足感。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高校整体的师资队伍中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全过程规划中每位教师的成长阶段,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性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例如,青年教师需求在于生活质量的保证和事业发展的前景,学校可在福利政策上给予青年教师一定的优惠条件,尽力满足他们在生活的需求;对于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前景,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对外交流,进行学术研究,适当增加他们学业进修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动机。
3、从“重规制”向“重合作”转变
在教务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融合人本管理理念,改造之前的“重规制”的片面管理体制,转化为“合作式”的教务管理体制。我们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实行职、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横协调,制度配套,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多劳多得。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要不断探索完善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形成优秀人才既能吸引进来、又能留得住的人才吸纳机制。不讲究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形成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主要标准的人才任用机制。最重要的就是监督制约体制的完善。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可行性强操作的办公室管理方案。我们遵循人本理论,形成学校的纪委、审计等部门的专业监督与师生员工的个体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从服务师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合作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发挥榜样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奠定基础
榜样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性格特征是每个人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学校的领导班子如果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必然会形成强大的气场,来吸引学校教职工的模仿和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对于那些教师必须遵守的规范制度,领导更应该率先遵守,决不能享受特权或破坏制度,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管理中,领导层要时刻坚持公正无私的工作理念,决不能将个人的情感带到工作中,不对某位教师存在特殊照顾或偏见,在制定新的行为规范之前,要先与全校领导和教师商议,尽量达到一致的意见后再推行,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审核每位教师的工作,让全体教职工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创办一所成功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积极的为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教职工之间和睦的相处,在相互竞争中前进,在相互监督中改善自己。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促进这种宽松教学环境的形成,时刻尊重教师的权利和需求,认真听取职工的建议和意见。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学校比较重要的决策,都要通过全面的思考和讨论,在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开展,使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发挥。在决策实施阶段,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另外,将教师视为学校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双重身份,在教师队伍中成立组织,该组织可随时对学校的办学提出建议,让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实现“自管”的模式。学校的教务和财务信息应该在内部透明化,让教师可以时刻了解和掌握学校的事务,特别是经费开支,让教师能够用自己心里的尺来度量。对于教学工作,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个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案,要善于倾听教师的看法,重视教师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意见。
6、结合教师个人的意见,合理安排岗位任职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的价值观也在变化。学校的管理层首先要学会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尽量理解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也要理解管理层的辛苦,双方共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校领导班子要主动的关心教师职工团体,积极与他们展开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并针对每个教师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教学水平来进行科学的岗位配置,以促进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改善学校的管理。对于教师的岗位设置问题,要尽可能地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让教师意愿内化为动力,转化为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7、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是需要灵活化发挥才能的教学过程[1]。因此,学校最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人本管理,对教师的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赞赏。领导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情感沟通,不仅在校园内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充分满足了教师的心理诉求,使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产生正面积极评价,进而获得成就感。这些对教师劳动的充分尊重实质上要比物质的奖励意义更大,是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是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鼓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人本管理的剖析,能够对风大学教育管理的创新进行把握,进而能够提出一些好的管理的对策,如此方可在实践的管理中对人本管理进行掌控,提高大学教育管理的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