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9:38:11
导语: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供需现状的角度,剖析了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金融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2014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明确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对于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来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协调好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间的积极互动关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和能力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人才,为我国目前结构性失业的改善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的供需及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加强,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整个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总量迅速增大,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由于信息化的广泛应用,金融行业出现了新的挑战,使得竞争加剧,金融业混业趋势明显增强,保险、银行、证券通过混业经营,共享部门的金融经济资源,提高竞争力。这一趋势使得复合型高技能金融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扩大市场,争夺客户,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专门的个性化服务。由此可见,培养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金融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已经被各个国家高度重视,所以对金融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由于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加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管有无教学条件都争相开设金融学专业,导致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超出了需求。于是一些此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等各个环节顺利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可是当这些头顶光环的毕业生真正融入工作岗位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学校所学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知识远远达不到现有工作岗位的需求,比如银行信贷人员不能如期完成存贷款业务、保险人员跳槽现象比较严重等等。因此,培养高技能金融人才是解决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因素,而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肩负的责任重大。
二、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特色目前,现有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依赖模仿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全面考虑就业岗位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分是否达到教育部门的规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明显差异,培养规格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学校特色和地区差异,没有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原则,缺乏特色。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率,在教学过程中设定过高的规格,结果导致学生为了不挂科而学习、为了考证而学习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背道而驰。
(二)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单一、落后纵观各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传统金融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大多和银行有关,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很少涉及到保险、证券、期货等其他的金融领域。虽然有些院校也设置了很多新课,但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重复交叉现象,各课程之间的定位及逻辑关系不清晰。这样的课程体系过于单一、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满足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能够胜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方面工作的综合型技术型金融人才。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在设置此专业之前只是一味追求生源,而缺乏建造全真模拟实训中心的条件,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后实践性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讲授之中,收效甚微。即便是一些院校有实力建设实训中心,但也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模糊,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实训中心形同虚设,造成资源浪费,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三、构建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任何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不能偏离这个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依旧是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其出发点在于技能、专业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科学分析岗位需求,准确评估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定位,制定突出特色及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现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银行、保险、证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处理证券、保险和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具有较强金融业务操作的实践能力,能从事金融机构相关工作的管理和企业资本营运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12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各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从此文件的内容不难看出,教育部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重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础。因此,各级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优化课程体系。针对金融学而言,可以设置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一般应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认识此专业的性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变动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专业技能课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点,主要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选定的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不同金融方向的拓展知识。以此四个模块为基础,构建丰富与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利用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的首先任务。各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建立金融学专业对口的全真模拟现代证券、现代银行柜员实训中心,提高利用率,使学生在实际模拟操作中,真正认识并体验商业银行柜员储蓄、现金出纳、贷款业务、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信用卡、理财等业务。同时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的规范流程,实现全真化教学,对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金融职业素养、金融业务流程、金融职业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方面,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例如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意见,将金融机构实际业务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金融机构岗位需求构建实训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学校可与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或进行顶岗实习。
(五)“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深刻领悟高职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师培养计划。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定期学习或者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一线企业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在寒暑假自行联系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践锻炼,以此来巩固理论知识并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积极引入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到校任教或开展讲座,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张冬冬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个人理财是相对于个人或家庭的财务管理活动,通过对个人或家庭进行科学和有计划的管理,从而使财产能够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目标。目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主要通过为个人客户提供财务分析、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萌芽于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60~80年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进入成熟期。而在国内,20世纪80~90年代才刚刚开始萌芽,主要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投资顾问和外汇理财服务,大多数居民,包括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理财意识都很薄弱。但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截至目前,个人理财意识已经基本得以普及。
1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发展较晚,1995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全国推出“一卡通”,突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00年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进入了迅速发展和扩充期,由于外资银行的冲击、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强势增长及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不断缩小等多方面原因使各大银行加大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发行销售力度。但我国银行业由于分业经营、个人理财发展晚、从业人员尤其是理财规划师专业化程度远远达不到国际化需求水平,金融产品发行量虽然多,但是科技含量低,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力度显然还无法与西方在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相比较和竞争。
赵立航(2005)认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多个领域,对于金融服务一体化要求高,国内在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汪冠群(2010)认为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为保证个人理财向个人理财方向发展,必须从宏观制度环境层面、个人理财市场组织层面、理财业务技术层面重新构建,以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2]。李江鸿、沙金(2011)探讨了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着重从风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个人理财业务存在合规、消费者保护、衍生产品交易、信托等多种法律风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客户关系、产品管理、内控及投资等重点领域,以做好风险防控工作[3]。忽诗佳(2012)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实现新的跨越。但由于我国分业经营、理财思想限制、国内商业银行营销能力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个人理财业务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金融衍生品间的结合少,在很多需要专业技术的领域都还是一片空白。因此需要整合金融产品、培育适合国情的理财师认证体系,提升商业银行的营销能力,加大硬软件的投入及在数据库管理和客户信息的维护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
2苏州地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及人才需求
早在2005年,苏州地区就已经在全国大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版中居第四位,仅在上海、广州、北京之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金融服务业的转折点。2014年苏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苏州地区强劲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的富人群体迅速崛起和蔓延。2014胡润百富排行榜中,苏州就占据了23位,其中多数均为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家,而苏州地区早已形成了吴江盛泽纺织业、沙钢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群,数量和规模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区域内个人财富的高度集中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庞大的中高端客户群体,由此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前后,苏州地区出现了如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中资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率先为这些客户提供了个人理财服务。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后,对苏州制造业也形成了巨大冲击,但促使人们对资本市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投资理念愈加成熟。在此契机下,第三方理财进驻苏州市场,2008年,诺亚(苏州)财富管理中心成为苏州首家专业第三方理财机构。之后,第三方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1年,苏州市制定了《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打造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大力支持发展创投、风投、第三方理财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以满足区域内居民庞大的理财需求和企业的融资需求。显然,苏州作为一个机构集聚及全社会融资水平提升迅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的区域,个人理财服务和创新已经成为其必然发展趋势和潮流。苏州地区在个人理财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逐年呈现上升态势。目前国内包括苏州在内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三大类: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新型第三方理财金融机构以及P2P为代表的专业互联网理财网站。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金融中心的集聚地,从其最大的专业人才招聘网站上可以发现,仅2015年6月投资理财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达100余条,招聘人数超过300人。主要岗位及要求如表1所示。
3苏州地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索
苏州地区高职院校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了金融专业。但目前金融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如银行大堂客户服务、保险销售、证券公司客户服务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个人理财课程,但针对性较弱,无具体实践环节,教学计划更新慢,不能适应当前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国外院校非常重视个人理财规划教育,美国有完整的个人理财考证体系,澳大利亚大学有独立的个人理财专业,而且在校内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理财教育课程。随着苏州地区财富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规划职业越来越重要和抢手,但同时对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可针对本土实际情况,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1重视个人理财课程教学,明确个人理财规划师的培养方向,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专科起点来培养个人理财规划师符合市场需求,苏州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青睐实践性的专科毕业生,因此高职金融专业可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来设置个人理财课程模块。据相关统计,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人群财富得到了专业管理,而在美国则高达58%。作为“金领”职业的理财规划师在国外收入很高,因此要求非常高端,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金融工具,通晓相关法律法规,并能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财务方案,还要及时跟踪服务客户,针对客户的情况不断修正理财计划和目标,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为客户提供长期甚至一生的服务。而从企业的需求也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理财规划师培养周期需要长达10年以上。因此如果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能从一开始就契合企业的要求来明确培养方向,则可缩短培训周期,节约培训成本。在理财课程模块中,可按照金融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从家庭保障、资产保值、资产增值、资产传承等来系统进行设置。
3.2重视理财规划师证书培训,将考证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便推出CFP资格认证,理财师必须通过考试认证的方式获得理财资质,通常理财师不仅持有理财师资格证书,同时还持有证券、保险等其他资格证书。因此在美国从事理财的专业人员中90%以上拥有银行、会计、税务等相关行业的长期工作经验,持有多项专业资格证书。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产品的日益丰富和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纷纷成立私人银行部门、证券公司等,也成立了理财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模式,由此要求市场培养大量专业理财队伍扩充进来。2005年后,金融理财师(AFP)、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等资格认证和考核在国内兴起,以银行为首的诸多财富管理中心均要求从业人员持有理财规划师等资质证书。2014年底,国内持有相关资质证书的人数已经由2012年的15万人增加至近40万人。
苏州高职院校可借助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金融办、人才办等部门牵头的带动下,联合深入合作企业,加大本土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将理财师培训纳入日常教学体系,鼓励和培训学生参加相关等级考试和认证。苏州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理财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也可协助政府参考澳大利亚的理财协会和美国财富管理师协会的模式进行功能设置和支持,在推广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自律、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基地,更应主动联络相关金融机构,与之建立企业大学型的合作关系,学生能到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实践,高职院校也可为金融机构做好相应培训和服务工作。
作者:李明霞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校企合作成效的提升,不仅需要对校企合作策略作出探索,同时需要对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如此,校企合作工作才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开展。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策略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社会证劵企业;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开展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从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单位的校企合作策略及其保障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作出了研究与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作出探索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校企合作氛围。社会、高职院校以及证券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的合作成效,因此,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深化高职院校和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深度具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环境,由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构成,其中内部环境体现出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内部需求,外部环境则包括政策、社会意识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企业合作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一是需要提升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理解,从而使校企合作获得全社会乃至全民的支持。其中,教育部门应当鼓励与引导社会证券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通过提升企业积极性、推动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来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二是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着内在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条件是十分充分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的内在一致性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企业用人与劳动资源的匹配程度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企业也才能够在拥有这些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丰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需要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事实上,参与校企合作的证券企业数量有限,并且这些证券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十分有限,而两个有限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社会证券企业根据实践工作流程来对实训过程进行完善,同时有必要在实训设施的建设方面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劵企业的合力;二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合作中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实践,在对这些实践经验作出借鉴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应当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创新。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实验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企业则可以对教育过程作出监督与监控,并选取优秀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并给予助学金进行资助。当然,高职院校也可以参与到资助工作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等。另外,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需要针对选取的学生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为学生提供平台来促使学生做好规划。
(三)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双师型队伍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同时要具备精湛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国际金融专业发展中的前沿知识作出了解。在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都应当拓展自身思路与师资队伍培养渠道,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教师聘用制度作出完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对已有的教师聘任来源渠道进行巩固,同时有必要充分利用社会证券企业人才资源,从企业中聘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来扩充自身的兼职教师队伍,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证券企业利益,而且能够在丰富企业人才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使这些人才为社会证券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些兼职教师可以作为培训专职教师的力量,从而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在岗培训与轮训制度,通过鼓励教师到社会证券企业参与工作实践来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这对于深化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合作关系具有着重要意义;三是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一道共建教师实训基地。教师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拓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这种策略对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以充分发挥双方在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出发点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够顺利、规范且有效地开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针对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作出了探索与实践,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这些案例的成功也与他们在实施校企合作中保障机制的完善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并且不同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不同的特色,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所制定的保障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针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对构建保障机制的重视程度,还应当重视对其他国家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构建中的做法与具体措施作出借鉴,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针对高职院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于与社会证券企业一同参与校企合作的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在提高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校企合作在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以及人才就业方面,高职院校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证券企业资源来实现质的飞跃。那么,既然社会证券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推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与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当以开放性的视野和姿态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体系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构建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在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树立服务理念并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与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国际金融专业教学与社会证券企业生产运营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社会证券企业技师水平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氛围与社会证券企业文化氛围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课程与社会证券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与社会证券产业运行流程的对接等;二是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的构建来看,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引导企业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并在了解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与生产需求的基础之上,与社会证券企业一道共建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同时需要根据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和生产需求的变化对相关制度作出创新,以便对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作出良好的监控与把握;三是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并构建服务理念。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以便在配合社会证券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高职院校需要开放自身教务系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人事管理部门也应当积极与社会证券企业协商,为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在岗培训提供机会等。
(二)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在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在于是否能够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社会企业的出发点则在于是否能够获得适应自身岗位需求的人才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是社会证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而为了刺激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并对社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必要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完善的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在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的过程中,一是要在利益保障机制方面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既然社会证券企业参与了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社会证券企业就应当分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所以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之间应当构建合作成果分享机制,即社会证券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作出引导,同时社会证券企业享有从高职院校获取高技能人才的优先权益。同时,社会证券企业也具有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与技术成果转化的权益,这对于提高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应当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在校企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企业在人才使用初期为人才规划一种美好的发展前景,并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但是受到企业发展方向变动等原因的影响,这种发展规划与培养规划会出现中断情况,在此背景下,人才也会因为失去发展前景而从企业流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人才而言,都是十分遗憾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中,应当构建具有约束力的培养计划,这种约束力不仅是针对社会证券企业而言,同时也是针对人才而言,即在培养过程中明确双方义务与责任,并对相关协议作出落实与执行;三是在企业文化发展方面需要遵循谁参与、谁负责的原则。一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往往认为只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岗位就可以,其他事项都需要高职院校负责,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宣传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一般是高职院校承担起相应工作,并以课程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导入,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企业文化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社会证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群体中的宣传与渗透,并在此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当然,社会证券企业也可以引导高职院校参与其中,强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从而在深化双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文化宣传成效。
(三)针对学生管理构建准员工管理机制。为了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在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管理也应当实行准员工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证券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在此过程中,一是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制定融入国际金融文化的管理制度,如《学生手册》、《日常行为规范》等;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要设置企业文化课程,并依据需求来设置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从而推动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氛围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三是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制度。职业指导制度需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理论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其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教师与教辅人员则应当在与企业的交流、学生顶岗实习等过程中对学生作出引导,从而推动学生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实现积极的角色转变,同时避免学生对就业和未来产生迷茫情绪。
作者:梅媛 宋立娟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摘要:
文章先对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金融工程发展特点和学科特性,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提出了实际有效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金融工程学自产生以来,迅速应用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1-2]。但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缺乏成功模式和经验,国内迫切找到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1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设立金融工程学科以来,一批高校被获批设置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但是国内开设金融工程学专业的院校仍不足百所,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类型的高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大多高校设置在金融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也有的设在数学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等。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更具学校自身情况而定。目前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没有标准模式,很多学校就照搬国外培养模式,即采用金融应用型模式、工程研发型模式或数理研究型模式[3]。
2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它培养出的金融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实践中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2.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完整,定位不清晰目前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体系,只是按专业单独设立培养目标,很少考虑学校自身特点和理念,没有融合市场经济对金融工程专业需求。对专业人才定位层次不清,人才知识结构不完善,多数院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脱离学生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忽略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但实际培养中落实较难。
2.2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通常要求过高,脱离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片面的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往往失去了学校自身特色和地方经济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广而不精,实践动手能力差,金融事务工作经验不足,缺乏预测与把握市场经济变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基本上处于知其然而不能用的尴尬境地。
2.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国内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是参考国外学校课程模式,对相关课程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添加,但是金工程专业发展经验少,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师资不足,致使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种类少且范围比较狭窄,课程之间衔接性不足。另外,部分应用型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缺少灵活性,没有结合学生培养去向去适当调整课程,进行统一标准。
2.4金融工程专业教材建设落后优秀的人才培养受很多因素决定,其中优秀教材使用是重要因素。金融工程刚引入国内之初,适合教学的教材很少,除了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外,很多有能力的高校都自编教材。但总体看来,优秀教材偏少,教材存在重复抄袭现象或简单雷同的问题。
2.5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学实践形式化金融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广泛且学科交叉较多,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和很强的综合知识体系。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人员急缺。同时我国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大都设在文科类学院,而文科类学院的教师大多是数理基础欠缺;也有部分高校理科类学院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它们的教师数理基础好,可经济金融知识却没有一点基础,很难胜任金融工程专业教学。
3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是搞好金融市场的之源,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决定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长期稳定。应用型高校肩负着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使命,但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3.1构建总分-阶段式培养目标体系,明确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金融工程是作为一个应用性、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纵向层次性,同时注重横向全面性[4]。首先,建立总分式人才培养目标架构,总的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分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形成各校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其次,建立阶段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本硕博不同阶段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要有层次性,同时注重目标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本科四年形成相对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通才型应用型人才;同时,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也要有阶段性,通过目标阶段化,是学生能够更清楚自己每个学段的任务。
3.2加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用型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共性原则,夯实学生金融工程专业基本知识与加强技能训练。同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地方经济需求,根据学生自己兴趣,导向性地培养学生在理论研究、金融事务服务、投资理财规划、风险管理技术,产品设计研发、数据收集处理及模型构建等方面,选择其一或二方面重点培养,做好做精,培养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才。
3.3完善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应用型院校金融工程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培养服务型与应用型人才目标为前提,逐步分层设计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满足系统性和灵活性,注重公共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辅修及其他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程设置保持较高的系统性前提下,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一致,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当删减课程或增减课时或增加新的课程,以适应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体现服务社会经济功效。但是必须注意不能随意改变课程,要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评估,更不能依据教师而改变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培养目标阶段性上,对于不同阶段要合理调配不同课程组合,以供不同程度的和要求的学生选择,根据导向性就业去向去自主学习必要课程。
3.4加快建设金融工程专业教材体系,打造适合课程教学的精品教材金融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懂得多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精心挑选适当教材。首先,要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材体系,建立不同专业课程的教材库,提供适合教学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专业选修教材等,并经常性更新教材库。其次,要加快引进国外优秀教材速度,注重原版教材使用,同时组织精通外文的金融专家翻译高质量的国外金融工程专业教材;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专家编写适合于国内金融工程专业教学的精品教材,使教材更加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及学校特色。最后,要学会充分高效利用教材,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材筛选与教学内容取舍,经过不断地研讨,最终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特点编写相关教材。
3.5加强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院系联合培养金融工程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难度,不仅对学习的素质提出要求,更是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挑战,要培养出高水平的金融工程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加强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充分调动本校师资力量,采取各院系联合培养,强调各学科教师之间的配合,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进行综合教学,解决暂时性的师资短缺问题;其次,要加强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外出专业进修、读博及参与企业的培训等,建立起适合于本校学科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最后,要力所能及的引进金融工程专业海外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总体水平。
作者:何静 单位:安徽铜陵学院
摘要: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是主要的内容,而且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的金融市场都为了发展扩大了规模。为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提高我国的金融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开始培养金融专业的人才,不但如此还专门成立了金融学校,或者是在校内增加金融课程。以我省为例,我省与俄罗斯相邻,因此省内培养的金融人才也是针对对俄贸易上。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对俄贸易中的金融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金融;人才;对俄贸易;金融专业
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有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在世界金额市场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行业也蓬勃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金融专业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始培养金融人才。一般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的时候,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经济学模式;另外一种是商学院模式。而且学校的等级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学校的等级相同,培养学生的方法不同,学生的能力也有不同。
一、培养金融人才出现的问题
1.模式不同,定位模糊我省在定位金融专业的时候,界限模糊,这是因为国外在发展金融上有两种方式,受不同方式的影响,很多的学校对于金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是将金融划分到学校的经济学院,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倾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宏观的金融问题。但是如果金融被划分到校内的商学院,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研究的金融问题主要是微观的金融问题。尽管在定位上有不同,但是在定位上还是坚持着共同发展的原则,而且这种原则也符合高校的办学理念。
2.金融人才供需不协调现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以上开设院校已经非常普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人才培养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内外金融机构大量增加,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金融人才总量还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是相关高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复合型、应用型培养比例较多,而创新型、国际化、管理型、技术操作实践型人才培养比例偏少,这种现象导致二种后果:一是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二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现代大学一个新型的办学理念,它与研究型与学术型有区别,高校将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形势出现了变化。因此将培养的目标转化。(1)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使用社会的发展,能够清楚社会的变化,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而且在处理金融业务的时候,要有较强的能力。其他方面还包括,能够在实践中显现出超水准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好,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金融市场的现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金融市场不是是针对国内,也要面向世界,而我省的特殊位置,决定了金融人才还要掌握基本的俄语,方便在市场上交流,除了俄语还要有其他的外语能力,一般是使用英语,并且要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金融市场要相互合作,才能创造跟多的财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合作的意识。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培养的学生也要有创新的精神。(2)合理设置课程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对课程的内容分化,注重实用性与实践,金融专业学生的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有一些公共的课程,在安排公共课程的时候,要调整课时与学分,非专业课的课程不需要太多,其学分所占的比重也不要太大,将金融专业放在重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都要增加,最好能够做到两者相结合。要强化专业知识,突出实训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将有效的教学案例引进。如果学校的实践课程增多,就要相应的调高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3)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设计课程、对课程进行实践、参与到专业的实践中,最后毕业设计。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实验室,在虚拟的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市场等。除了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外,在校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培训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的金融人才开讲座或者当临时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分享经验。(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很多学校的金融学教师都是本专业的学生,在留校后担任教师。从掌握的理论上看,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也有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力比较弱,而将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很多的学校开展了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就是教师即掌握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可以去金融企业聘用有经验的员工,让他们回归学校作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者是让教师在假期中,去各个企业学习,参与实践,感受课本外,真正的金融市场是怎样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教学有利。
2.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市场对负荷型的人才要求多,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可以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获得本专业外的第二学历,使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1)国内外产生与发展复合型人才这一观点最早是在古希腊的教育观中出现,后来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校长发表有关于复合型人才的文章,将这种模式由意识转为现实。而我国是在21世纪出才有了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意识,之后有关的人员将这种理念整合并且集中的探讨。(2)课程设计复合型人才的设计课程主要有几个内容,设置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专业课程又分基础课、综合课、方向课以及实践操作课。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课,其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在总课程的4/5。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是主要学习还是辅助学习在学习一些必修的课程时,也可以自主的选择其他的课程学习。复合型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希望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实践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经过基本的知识学习后,都能掌握一定的能力,为了巩固知识,就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的方式与上文提到的一样,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的市场中,锻炼自己的金融技能。也可以是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去学习,真正体验金融市场的行情以及从事金融行业人的工作内容。(4)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内的教师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真正的金融市场并不熟悉,这部分的缺少,也影响了教学。因此必须对这类教师改革,将教师的队伍优化。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了使金融市场能够稳定,国家以及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益,就必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重点。(1)培养目标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面向世界的金融市场,因此人才的德智体美都要全面,首先人才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其次要有能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此外对于语言要求也高,而计算机等非本专业知识,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必备的内容也要熟练的掌握。现在很多的学校对于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分期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后两年去国外的大学,在学生的交流中,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有不一样的了解。(2)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在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但金融专业核心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必须优先照顾。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中西相容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创新信息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我国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问题的原因,并且对于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提出几点建议。全国的高校在都把培养金融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学习的支持与培养,能为社会输送金融人才,文章中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培养金融人才的学校提供帮助。
作者:柳凤娇 丁小龙 姚泰然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牡丹江城投集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