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18 11:26:04

导语: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反作用于人,环境艺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学习“环境”了解“环境”;明白艺术运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最终培养学生具有环境艺术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环境――自然环境。万物生灵都在这同一个环境下生存繁衍,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的选择。从人类的产生一直到人类的今天,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创造,努力的求索,宇宙的神秘面纱被人一步步的揭开,基因也已向人类敞开了它的大门。无论人类文明如何的发达,人所处的环境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始终密切相连。

追求更加适宜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难以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致使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前景不容乐观。人类已经深深意识到改造环境和美化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人类在创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由于人所能及的地方必将有环境与其相依相伴,环境影响着人的心情、人的审美、人的意识活动等。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空间,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

雨果曾说道:“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那么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果没有了艺术,人类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在人间创造天堂,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所在。环境艺术涉及的范围十分之广泛,从建筑、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园林艺术到人的生活的所有空间,无所不包。可以说凡是人所在之处,皆为环境艺术所涵盖的范围。将艺术融入环境,使环境适宜人类生活,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相当重要。对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员,以及大众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就显的尤其重要。

环境艺术教育是指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所进行的教育或施加的影响。因此,教育是以环境的形成,环境的价值以及特定环境对人所形成的影响诸方面展开的。环境是当时的时代风貌的体现,它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以及北京的紫禁城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高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环境艺术教育不同于纯艺术的教育,环境艺术的美与不美是不以我们主观感受为转移的,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它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们。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一件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无疑是一项公益事业,这些也就是当前普及环境艺术教育之根本所在。

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仅靠市场的带动和自然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加强专业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职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势在必行。提高环境设计水平,首先是“源头”的治理。如艺术高校及一些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对自身的建设,中国传统美育的一个观点“蒙以养正,圣功也”从环境艺术教育的意义上来说,要达到“养正”的目的,应遵循以下几点:

1.独立思考与群体交流相结合: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使个人设计能力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学习,交流共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

2.感性与理性结合:通过对环境艺术范畴基础知识的了解,重点培养设计意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意识到环境中的不美之处,才能有意识的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做到由“饱参”到“顿悟”。有了这种对知识的把握,才能在直觉的“瞬间”把握对象的精髓,运用自己所学得的理性知识进行环境设计创造。

3.艺术与科技结合:艺术的表现永远脱离不了技术的支持,对设计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是基础,它就是设计人员的画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当今建筑材料,雕塑艺术的造型材料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造型材料的变化决定了加工工艺和造型的变化,要想设计跟的上时代的要求,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我们深入到生活、工作中去学习,去体会。

4.审美与非审美结合: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的能力。只有意识到什么是美,才能发现环境中的不美。而非审美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感、理论、科学等,主要给予人们认知和教化,在人的心灵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环境沉默无声,却洋溢着热烈的情感,它感染人们让人产生美的感悟,激发人们再创造。

5.危机意识:不乏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做的好的国家,环境设计好的国家也有,我国要迎着风浪勇往直前,感受危机,产生危机意识,有压力,将压力和危机转换为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近年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以发展的眼光进入当代的环境设计领域,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讲,环境设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如何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必将随着教育方式、方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有待于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基于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以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出发点,通过对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依据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从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三方面内容,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合理化建设作出全面的分析及评价。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优化

[摘要]部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时展步伐,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课题。下面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优化措施,希望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新世纪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热门话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具备自身的特征及规律,不仅要强调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还要求具备专业精深度。因此,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实践训练与综合知识等特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以适应专业的客观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

环境艺术具备自身内涵,它依托环境而存在,是一种通过作品来强调和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重视表达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空间体型、材质肌理、比例尺度以及光影色彩等表现出作品在环境氛围里的融合。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它不仅受到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推动,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对各学科产生反作用,使各学科更加完善,在持续的推陈出新中划分新的学科门类。从当下国内各个高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最热门的专业,学生录取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量本科毕业生投向社会市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大刺激了其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学科的发展。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需求是优化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动力、必要条件。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还很年轻,但发展态势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倾心的行业,该专业也被戏称为有前途、有钱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迎来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机遇。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从建筑学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美术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由具备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会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且这同时也是社会判断该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视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非常有效,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也取决于社会需求。

三、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学科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重视培养人才的复合型思维,而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要用联系的理念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拿艺术设计的理论课来说,传统教学内容有显著优势,对学生掌握中西方发展艺术设计的历史、设计创造思维及设计风格变迁、掌握艺术设计史料等至关重要。但教师不能受到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要注意更新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用现代知识来补充,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留基础性的传统教学内容,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信息,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术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分组分层培养人才

基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教师可在同一个年级采取课堂互动以及独立快题练习的方式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爱好、志向,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分组并合理设计课题。在分组时,教师从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出发,把处于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组,实现以优带差,并在结束课题设计之后采取模拟招标答辩的手段让每一组选出代表,准确表达各小组真实的设计意图、实施手段,然后让各个小组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选出小组最成功的表达、最突出的设计作品。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分课题的形式,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题要求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及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区别,分派几类空间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的快题设计训练,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主题,并鼓励小组的每一名学生都要展示各自的长项,且教师要加以辅导,最终进行模拟招标答辩。

(三)参与教师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同时承载着教育和科研职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自觉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参加项目设计工作,这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是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中,教师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主动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项目,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并不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无法在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中投入太多精力;第二,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在教师的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但随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师将会慢慢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身,调整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高校对教师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的重视也会促使更多教师主动投身各种实践项目,并带动学生参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提高高校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离不开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创新,即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等坚持创新和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校研的合作来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4种:第一,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相关协议,约定当学生学习完3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后,企业就到高校招聘,和学生签订协议,约定学生最后1年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均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按月将补贴发给学生,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第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基于科研课题和同行的科研单位、企业等研究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应用课题,通过科研成果使校企实现双赢。第三,高校举办专业讲座,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名教师被企业、设计院等聘任为兼职的设计师,高校可邀请企业、科研院所等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讲学,做一做学术报告,在学校及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及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校企合作开办培训班,即高校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级设计师针对学生、企业员工开办培训班,按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的学时及内容,主要应针对学员的薄弱处来设置。这四种优化培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有机结合了教学、生产与科研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五)创新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但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薄弱,甚至很是欠缺。部分教师没有从业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专业的教师岗位,尽管理论水平过硬,但缺乏实践经验,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约高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亟待创新。但创新师资队伍并非否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师资力量,而应针对问题将新鲜活力注入师资队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不但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储备人才素质,还离不开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验经验。高校具体可从两方面创新师资队伍:第一,聘任一线设计师到学校兼职当教师,在解决现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的同时补强师资力量,从而时刻把握好社会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设计潮流、理念及工艺等,使学生获得了解设计岗位实际需求的新渠道,帮助学生灵活应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第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理念,自觉到一线企业兼职或调研,把握一切机会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产生的艺术设计类学科,与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社会需求是其根本出发点。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才、全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须对该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定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优化人才培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作者:蔡汝庄 单位: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对于培养模式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工作室”模式既注重理论结构,又注重其实践感悟,提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人才的培养模式,既获得结果性知识,也获得过程性知识,去体验专业知识发生展开的过程,形成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态度,从根本上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环境,在乡村和城市环境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物质主义、城市化以及全球化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学直面三大挑战:文化身份认同的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处于对环境这一媒介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在环境界面上,社会和精神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发生并相互影响和推动,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艺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上呈现出整体水平不高,模仿主义、拿来主义、拼贴主义盛行,缺乏特色和创意,环境设计碎片化严重,其根源在于僵化的脱离实践的流水线化工业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怎样体现以能力为主导,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怎样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运行程序来看,一套完整的流程应该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视觉传达。因此也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能仅是一个绘图员,而是能够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设计作品,同时具有对设计作品个性化的表达与美学呈现的设计水准,而且其设计意图是可以通过现阶段的工程控制、施工技术和物资条件得以充分的呈现,并且这种呈现能够为业主和大众所认知。因此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设计的要求,如果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导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缺乏创意的一大原因,同样也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应创造思维教学的缺位。“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单位、社会其他力量等各种渠道的教育资源,将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学校的优势进行互补,将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工作室”模式既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后,在专业基础课及初级的专业设计课内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把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内项目跟单式教学,由专业导师指导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的各项岗位工作,针对工作完成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及时补充人居环境理论,环境生态学、园艺理论,施工与管理理论,规划与设计理论等等知识。学生在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拓展。“工作室”模式即注重艺术设计的成果,结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不是短期得到的;更重视的是艺术设计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积累,注重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学到方法和思想,才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征

1.“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改变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的缺点,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达到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既有专业水平,也有实践经验的人才。2.“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学生的视角从微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层面延伸开去——主要设计对象是视觉感受,因此追求造型艺术的应用,追求材料的肌理对比,追求色彩的运用,追求空间的变换,追求美的视觉呈现等成为的设计目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方案完美与现实的结合,理解设计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困难与制约因素,理解设计方案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和环境的融合。3.“工作室”模式下将学生定位于工作者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压力感,根据项目要求按照现实规范来完成项目的制作,“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实际的项目的设计命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锻炼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4.学生在“工作室”通过资料整理、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手绘图、材料的选用、风格的定位)、初步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现场服务、总结(验证、社会评判)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并熟悉各个岗位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衔接。直接参与实际操作项目过程中,学生即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在未来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加强了个人的管理和操作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可成为能够担负起一系列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效果图制作、投标报价等)的专业人才。“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样化上,还在专业理论的涵盖面广上,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是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孵化器,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最清晰的专业发展动态,有助于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脉动,紧跟信息潮流;一方面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较高层面的平台,并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横向项目纵向交流;为社会开展设计与技术服务,使专业教师和学生与企业能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一起进步,也使学生能符合社会要求。体现了学科教育的要求,也可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展望

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是一项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在自觉性创新意识下创造性思维的活动。通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将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体会抽象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每个学生的想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关键就是因材施教,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教师应该去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其提出意见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进步和变化。

作者:李莉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途径

摘要: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养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分析工作岗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企合作开发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以此为主题,对环境艺术人才创新意识培养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意识;工学结合;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高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的地位。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什么要培养高职教育呢?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和应用型是它们的主要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市场正缺乏这种专业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呈逐步向上的趋势。本文以此为背景,对环境艺术人才创新意识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培养和确立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室内建筑装饰以及景观设计,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重培养能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施工等岗位的人才和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校企合作培养开发

德国的职业教育学者和其团队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任务、内在联系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知识为教育内容,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行动导向教育,这一种思想在设计上构建了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1.目前,在国内的一些高职教育改革中,已普遍认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把工作岗位分析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学校的教育和改革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就是培养,是学生职业教育能力的依托和基础。岗位分析是指对某项工作进行说明,从而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综合管理,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这既可以运用到教育培养体系,也可以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为培养改革开创了新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实现整体优化的教育计划。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安排教育,有助于实施教育过程,把职业能力作为主线,着力点为岗位技能要求,把工作任务作为导向,选择配置教育模块,合理地组合和排序,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2.通过校企合作建构科学体系。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的转型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培养应与创新为主,培养方案、核心培养及培养结构的设定应邀请建筑行业与园林景观的专家召开论证会进行探讨和修订。同时,对培养设置尽量要简洁但又富有精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培养的重点和专业特色,着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积极构建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培养体系,专业培养体系由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要素结合成五大培养群,即专业延展培养群、工程技术与管理培养群、专业基础培养群、设计制图培养群以及设计与表现培养群。把项目任务书的应对能力、设计的表现技法、规范的应用能力、经济运作能力以及专业创新与可行性能力作为依据培养核心能力的定位。3.教育过程实施的项目化。在校企合作形式的模式上要改进教育方法,优化培养结构,更新教育内容,把导向作为市场需求,项目教育法作为原理为指导,把学习过程与项目过程结合为一体,开启“教育做合一”的教育模式。由企业专门的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教育去锻炼实训,指导项目过程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培养,进一步加强培养改革,从培养教育大纲、培养实训大纲、人才培养模式、人次培养计划、项目教育方法、培养教材等多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要监督学校参与制订培养计划和教材的编写,并请专业的技术人才进入课堂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在实践去锻炼自己,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4.工作室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行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就要把教育模式转变为“工作室制”。除了要学习课堂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训,从设计风格、平面规划、效果图制作、施工图制作与软件相配饰,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方案细化,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融合到工作任务中,改变教育身份,教师、企业人员、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团队应由企业教师、校外教师及本专业教师三大部分组成。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的创新模式,对一些实践性的培养进行授课。企业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实训部分,理论知识则由校内专业教师去指导。充分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指导学生,实现师资的高配置。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越来越重视,实训基地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建设是否完备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探索已取得了辉煌成绩。例如,德国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还要同时完成教育实践环节。我国的实践教育环节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我们要邀请专家带着项目走进课堂进行实践教育。现在榆林学院正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室,现已建成制图实训室、设计实训室、模型设计实训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共4个。目前,已与厦门知名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方便学生走进现场走进企业,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项目实训中心吸引企业专家和项目走进课堂,建立起集培训、开发、教育的生产性质的实训基地。同时,完善实训室的设备,与企业共同创建高质量的实训中心,为培养的项目教育实施提供场地支持与技术支持,为社会培养环境艺术的人才。

五、总结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科学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学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分析,首先要加强学科的培养,完善培养设计,建立专业化体系,建设一条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次注重实训基地的开发。人才培养还应着重从市场出发,同时,解决校企合作的形式化问题,改善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培养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体系改革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构建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人才。

作者:慕云舒 单位:榆林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策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国外各种思想进入中国,同时也对我们传统的思想和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国外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艺术设计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国内传统的理论基础,让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变以往单纯借鉴和堆砌理论的做法。完成了初期在环境艺术设计道路上的探索之后,相关教育人士研究出了一条把多门学科如哲学、艺术、生物、物理、心理等融合在一起的设计理论。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国内的设计风格逐渐多样化,环境设计功能得到开发和创新,并将个人的情怀和情趣通过环境艺术的设计体现出来。当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时,人们不断提升在艺术上的审美要求,这便直接造成了建筑行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原有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虽然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晚、水平低,但是发展的速度并不慢,尤其是近年房地产等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技艺设计的发展如火如荼。

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和参考了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等,经过多年在中国的补充、运用和发展,培养出的专业设计人才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做了美丽的改变,而且高校教师们经过学习和吸收这些理论后,明确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即培养出具备将我国的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体现在建筑物上的能力的新一代专业设计人士,并且能够及时顺应时展,不断与时俱进革新设计形式的人才,提高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在,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创立了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尤其是一些综合院校和一些理工类、建筑类、艺术类院校。随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升温,许多高职院校以及成人教育等也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由于教育精力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大量本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全部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所以不管是教育者还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向来以理论为主,在对理论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重视程度不高。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既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阻挡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统一的教学系统。由于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教育理念并未发展成熟,所以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高校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这些年来很多高校持续扩大招生,盲目增加招生数量,却没有考虑到如何保证人才质量,以及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投入的资源。这样一方面违背了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初衷,另一方面阻碍了该行业未来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总的来说就是艺术设计,在设计和创新思想以及实际操作的技术上要求都不低,可以说是一个双标准的专业,并且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并没有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该行业杰出的专业人才也很少进入课堂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经验作为支撑,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四、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方法

要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趋势,清楚社会发展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和理念进行补充和发展,使之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及时调整好师资队伍的结构,将师资能力高效地运用在适当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其今后的实践打下基础,把师生两方面的工作做好,将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化。

(一)认清时代背景,改革教学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1世纪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信息发展和交流的高速性,要求教育者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都是为了能够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计划以及清楚认识到现在时展的背景,保持与国际顶端的设计教育进行切磋交流,互相学习,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新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有效地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因素融合在一起,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保持自身传统元素和精髓的同时充满时尚感和现代气息。比如在对设计人员进行培养的时候,督促他们时刻关注国际设计的走向,同时还要关注并参加各种相关建筑设计的比赛,以比赛来锻炼自己,检测自身的水平并提高设计的能力。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想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就必须革新教学的内容和理念,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的走向。从他人设计的杰出作品中不断总结经验,去掉不好的部分并吸收精华的部分,来辅助设计教育工作的展开,将与设计相关的所有教学活动融入到课程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并完善教育的管理力度和制度。只有真正把教育工作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加快实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速度,最终用科学的方法革新专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多花时间到环境艺术设计的经验交流会中去学习他人的经验,作为自己能力提升的基础或者辅助手段。教师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创造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实战经验,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外界设计的发展和变换,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和设计视觉。尤其是现代各种电视节目的发展也将环境设计作为节目的内容,吸引优秀的设计人才参与其中的同时,为观众普及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参赛者能够在激烈紧张的比赛氛围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应急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因此师资结构的完善和健全能够极大地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不断健全现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系统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经验交流的机会,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交流等等,来获取更多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信息,以更好地培养出更多与时俱进的杰出人才。除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校还可以邀请业内具备丰富经验的从业者来与教师们进行实际操作经验和知识的探讨,或者邀请著名的专家教授等以讲座的形式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讲授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社会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即拥有强烈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所以教育者在教授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实战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和构建的同时,还要多参加相关比赛获取实战经验。总而言之,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以及实战经验的获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五、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有责任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肩上的责任不断加重。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优秀人才,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看清楚目前时展的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革,比如教学理念和内容的革新,调整师资队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以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作者:王永强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