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

时间:2022-07-18 03:08:09

导语:在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一、语言应通俗易懂

教师的语言要通俗化、大众化,流畅自然,让学生容易理解。要防止词语的堆砌,用词要丰富,追求语言生动形象,但不能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要防止说半截话,满口定义概念、技术术语,晦词涩语,故作高深,使学生如坠雾中,如听天书,不知所云。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求教师应做到四点。一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摸清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采用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语言讲述。二是语言要简短完整,少用过长的语句。三是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声音适当。教师声音过高,学生容易紧张、疲劳;教师声音过底,学生不易听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四是语言有逻辑性,条理清楚。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提高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言要生动、恰当

语气就是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出不同的语意和情感的说话方式和状态。说话的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不同的声音、气息。而不同的人在大致相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说话,声音、气息也会形成一些相同的特点。不同的语气必须为不同的内容和情境服务。教师应善于根据特定的内容、对象、场合与目的,使用不同的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专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利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讲解外,生动活泼的语言常常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动活泼的讲解,能活跃教学气氛,而好的思路、好的想法也往往在活跃的气氛中产生。专业教师在讲解中利用比喻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恰当,恰当的认识对实习操作往往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透彻的讲解是消除学生错误思路的基础,也是好的工序安排和好的加工方法的思想源泉。因而,教师在示范指导、讲解新课及巡回指导中,都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恰当和透彻。

三、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在精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周密设计、使用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思路,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用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每一个提示、每一个举例都要成为探索点、触发点,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恰到好处地点拨,使学生脑海中波涛迭起,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的点拨既要把问题说到,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总之,教师只有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拥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不容易理解的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配合示范操作,达到教学目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作者:靳响来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技工学校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特征探究

一、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可理解性

教师语言的可理解性是指幼儿教师的语言能够被幼儿理解,只有教师的语言被幼儿所理解,幼儿才能够接受和掌握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以成人的水平向幼儿发难,必然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教师应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期的原理,在幼儿可接受的范围内,巧妙地运用语言帮助幼儿习得知识。幼儿教师语言的可理解性表现在“精简”“有序”“鲜活”“适中”四个方面。

(一)精简

精简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短。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只有9~15分钟。这要求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师讲话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做到少说“空话”,突出重点、难点,少重复啰唆。比如,一名教师在向幼儿介绍西红柿的另一名称时说:“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对,是西红柿。西红柿还有一个名字叫番茄,就像我们班的李佳又叫佳佳一样,西红柿也有两个名字。”如此,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重复啰唆,仅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该教师就让幼儿认识了西红柿的另一个名字,在短时间内,运用精简的语言有效解决问题。

(二)有序

有序即是讲话要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要求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语言要以幼儿已有经验为依据,要有利于幼儿新旧经验的迁移与重组经验的获得与拓展。因此,教师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从幼儿现有的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出发,不断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达到新的水平。课堂所讲内容主要靠口语来传达,而口语声过即逝,具有“一次过”的特点,幼儿只有听清楚了才有可能理解。为此,教师应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出发,依据思维发展水平,合理组织教学语言,做到讲述有条理,深入浅出,使幼儿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鲜活

鲜活,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要直观、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的语言比较贴近幼儿心理,更具趣味性,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词语、概念,感知新事物。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这样的语言:“蔚蓝的天没有一丝白云,一条溪水从卵石中间流过,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者,面庞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这是一个辞藻华丽,语言优美的句子,但对幼儿来说,这些生僻的词汇,他们无法理解。教师不如将句子简化,“啊,这天可真蓝啊,一点云彩也没有。有一条小河哗哗流着,水可清可亮啦,里边有好些石头,看得清清楚楚。河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虽然长得有一点瘦,可是两只眼睛可有精神啦。”这样的表述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简单的词汇,换了一种语气,原来的句子不仅更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富有美感和画面感。天空、云彩、老爷爷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这样幼儿更容易理解,必然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四)适中适中是指教师的语速快慢要适当。教师语速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语义的理解程度。由于成年人的言语比较复杂,有时候幼儿仅仅只能够感知词的声音,并不能理解语义。如果教师语速过快,幼儿只能听到并记忆教师所述的部分内容,就会在整句话、整段话的理解与记忆上出现困难。当幼儿无法理解语义,听起来吃力时,幼儿的自信心将会受挫,便会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如,小班数学活动“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四以内的数”,如果老师快速地边点边数“一二三四”,让幼儿跟着学,则幼儿很有可能变成唱数,无法达到“手口一致点数”的教学目的。反之,如果教师说话语速过慢,缺少了新异刺激,就无法营造出活泼有趣的活动氛围,幼儿无法感受到言语中的情感,使得整个活动平淡、无趣。这同样无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甚至禁锢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天真烂漫性格的形成。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控制好语速的快慢,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幼儿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近些年,“虐童事件”不断曝光,一些幼儿园师幼关系极度紧张,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主要原因就是师幼间缺少了情感的支撑,尽管许多教师坚信师幼关系质量对幼儿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言语以讲授言语、维序言语为主,评价言语次之,情感言语最少。很多时候,她们希望运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能遵循教师理想的进程活动。然而这些“指令”抹杀了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影响极深,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幼儿教师语言的情感性,增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呵护幼儿的心灵。

(一)教师对幼儿的情感

教师对幼儿的情感,也即教师对幼儿的热爱、认同、鼓励和夸奖。幼儿是一个真实的、有情感的“完整”存在,幼儿带着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能够传达自己对幼儿的情感,哪怕是教师的一句问候、一声称赞,都能对幼儿的心理带来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对胆小、害怕发言的幼儿,教师可以说:“××,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特别想知道你是怎样想的。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小朋友,你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是什么吗?”对于一些能力弱、跟不上进度的幼儿,教师要进行鼓励性引导:“××的第一步已经做好了,真了不起!老师再来演示一遍下一个步骤,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对于幼儿所获得成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进一步增强幼儿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自我成就感。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完成作品的小朋友给予肯定和表扬:“小朋友画的房子这么漂亮,老师都想住进去了。”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求,促使其更乐于模仿、学习和探索。对幼儿来说,教师对幼儿的热爱、认同、支持、鼓励和奖励,就是一种力量,能够打消幼儿的失落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产生积极的行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语言情境的情感性

教学语言情境的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情感注入其中,并贯穿始终,从整体上为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创设富有情感的心理环境。富有情感的心理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置身于一种模拟的情境中,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幼儿有了情感体验,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手段,依据活动内容,巧妙地运用语言进行铺垫、描绘,巧设悬念,创设出富有情感的情境,启迪智慧。比如在舞蹈(或音乐)活动中以小故事导入,借助道具来再现每一个舞蹈动作的来源、意义、要领,利用小故事创设富有情感的表演情境,巧妙地借助故事情境将舞蹈动作串联起来,以达到使幼儿的理解与记忆的目的。

三、幼儿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异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由于幼儿有意学习动机并不强,自制力差,思维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幼儿的感知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幼儿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尊重幼儿,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活动中,若是教师的言说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幼儿的世界,而极少设身处地去倾听幼儿独特的儿童世界,就会使课堂成为教师的“殖民世界”。幼儿在回答问题时,满脑子便会琢磨教师想要的答案,其个人的思维就会被禁锢,想象空间越来越小,课堂氛围也因此死气沉沉、单调呆板。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认识数字“7”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数字,即“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数字宝宝来我们班做客”,而并不告诉幼儿这个数字是几,而是引导幼儿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小朋友们看看它长得像什么呀?”孩子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有的小朋友会说“像镰刀”。老师可以据此做进一步的引导,“××小朋友说像镰刀,那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割青草啦!”有的小朋友会说“像拐棍”。老师就可以说:“那我们就可以把它送给圣诞老人做拐杖了。”对于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可以不去做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而是设法去“解读”孩子们的表达,并试图引起其他孩子的进一步表达。最后,教师再做出总结:“这个看起来像镰刀、像拐棍、像……的数字宝宝,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字‘7’”。教师不强迫孩子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很多时候,倒是教师对孩子们的观点表示欣赏和赞同。教师只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将问题“抛”给幼儿,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引导幼儿探索与发现,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的想法。

(二)帮助幼儿,引导幼儿找对思考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何使活动的每一部分内容环环相扣,教师要提问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以怎样的顺序出现,幼儿会对这些问题做出怎样的反应,教师该如何应对。因此,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灵活应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适时的补充,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才能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一次主题为《摸一摸》的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想引导幼儿回忆手的作用,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进而引导幼儿感受用手摸的感觉,指导幼儿通过摸来认识事物。于是教师展开发问:“小朋友都知道了手的作用很大,那我问问,你们的手能不能摸尖尖的东西呀?”接下来,教师从幼儿的切身体验出发,引导幼儿说出哪些东西是不能摸的,并引导幼儿找到不能摸的缘由———扎扎的感觉,是因为尖物把手扎疼了。接下来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感受身边的事物,如通过摸衣服———软软的、摸桌子———硬硬的来体会“摸”的不同感觉,了解“摸”的含义,进而学习“摸一摸”这个词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预先的设计,每一个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能够灵活地应对,并及时地反馈、适时有效地进行补充,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幼儿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幼儿教师语言的针对性,既包括因材施教,又包括因地适时施教。幼儿本身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便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又因为环境对幼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不同的时空领域下,教师还应当针对当前场景适时调整语言,做到因地适时施教。二者相统一,使得幼儿在教师引领之下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因材施教

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幼儿都融入活动之中。不同的孩子在年龄、性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幼儿教师应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悉心教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色,善于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要尽量采用拟人化的语言,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感知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教师要尽量采用朋友式的交流,让他们把老师当成最好的朋友,以此来深入了解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语调。如果幼儿的性格内向,教师就应该用亲切、关怀的语气,消除孩子紧张的情绪;对于调皮、多问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对于幼儿的提问要认真对待,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对于智力水平不同的幼儿,教师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对反应较慢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讲话要适度放慢语速,必要时加以重复,以保证其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对于才思敏捷的幼儿,教师则要适度提高语速,提高难度,避免重复引起幼儿反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适时施教

除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该做到针对不同的情境,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施教。要做到批评、表扬要具体,对事不对人。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个叫佳佳的小女孩双手捧着一大束野花,送给老师:“李老师,李老师,这花好看吗?送给您的。”老师笑着对幼儿说:“呀,你这是在哪采的啊?真漂亮!谢谢佳佳。”佳佳说:“玉米地旁边采的。”李老师表情凝重:“嗯?佳佳,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会不会难过啊?”佳佳点点头:“嗯!”老师接着问:“你为什么会难过啊?”幼儿说:“因为我会想爸爸妈妈。”老师紧接着补充:“那佳佳你想一下,你把这些小花、小草采下来,它们就永远离开了爸爸妈妈,这样他们会不会难过啊?”幼儿点点头:“嗯,它们也会想念爸爸妈妈的,对吗?老师。”老师很欣慰:“对啊,它们会像佳佳一样难过,因为它们也想待在爸爸妈妈身边。你知道吗?农民伯伯给玉米喷农药时,也可能会把野花野草喷上了农药,我们摸了这些野花,有可能会生病。所以佳佳以后不要采花了好吗?”佳佳像个小大人似的点点头。老师与这幼儿的对话虽然结束了,但是教育活动仍在继续。该教师将今天的第一节课改为了生活教育课,教师以“采花送师事件”导入,适时跟幼儿讲道理,告诉幼儿为什么不能随意采摘路边的野花野菜,有效地进行了安全教育,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接触可能被撒上农药的植物。与此同时,引导幼儿热爱生命,保护野花野草,为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针对当前的情境,调整教学内容,适时施教。表扬具有针对性,批评对事不对人,幼儿送花给老师,教师收下了花,对幼儿的爱心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但是采花这件事是不对的,“小花、小草离开爸爸妈妈也会伤心”,以此教育幼儿不能随意采摘野花野草。当然这样做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让幼儿明白:野花野草有可能被农民伯伯喷洒农药了,采摘花草可能会中毒。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说,幼儿教师是否能对语言有正确的把握和运用,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成败。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他(她)必须首先做出正确的角色定位,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幼儿在富有魅力的语言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白晓琳 陈闻晋 单位:武汉大学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一.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你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好像在欣赏《散步》,我自己写出的《散步》,我要朗读它,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好吧,按照老师的建议,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开始———(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师:好,再来读,(大屏幕显示)“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好,开始吧,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妈妈是妈妈的语调,好,开始读起来!(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师:好,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先酝酿一下感情,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师:好吧,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请举手。好,请你!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教会了学生怎么读,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在品味语言板块中,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二.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比如“真好”,“对,很好”,“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提升主题,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这个“吧”字,写出了母亲的语气,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师:对,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温柔的,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师:是啊,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真情也好,责任感也好,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上面的教学片断中,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评”中有“拨”,“拨”中传“意”,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三.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生活之美”,“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小路亲情”等等,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单、明确、有情味,还有画面感,有故事感,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第三板块中,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重点关注“句子”,品味其“造型美”,“情趣美”,“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这样美的事,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语言概括而有力,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美读中品诗意,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去借鉴。

作者:胡亚莉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一、有“情”导入语,扣人心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意境,感受文本思想境界,构建自身审美坐标,受到人文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课堂导语,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如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如此说道:“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也是如此。若将语文课比作动人乐章,导语则是乐章“起调”,若“前奏”鸣得好,则能扣人心弦,或震撼人心,或引入入胜。所以,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优化课堂导入语设计,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与激情。而在启课导入时,教师需要注意“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韵致。换言之,在弹奏教育“曲调”时,若要实现“声声入耳”,拨动人心,则需“先有情”,注重情境、情感、情趣,以情优教,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进入知识殿堂。因为高中生情感丰富,想象活跃,思想也较为成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需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富有情趣,从而激活学生经验,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如临其境。比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相关实例,声情并茂地讲解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或者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有关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由“情”入“境”,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意境;再或者引入精美图片,播放视频、音乐等,配上优美语言,渲染氛围,唤醒情感。例如,教授《我的四季》时,教师边播放歌曲《四季歌》边导入:大自然是一座神奇的宝藏,四季不断地翻开了一页页多姿而绚丽的画面,请你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有关四季的名言或诗句。(投影四季诗歌)而后语言诱导:每个人的一生中必然经历一个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如同一年中的四季一般,不同的是春夏秋冬轮回不止,周而复始,但人生的四季却只有一次。我们在这独有的人生四季中又该怎样度过呢?今天就跟随女作家张洁的《我的四季》,看看她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看看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这样,通过音乐熏染,语言启思,怎能不扣动心弦,不点燃心火,不引人入胜?

二、有效提问语,引人入胜

在弹奏教育这首乐曲时,既需要扣人心弦的“起调”,也需要“荡气回肠”、引人想象思考的“主旋律”———有效提问语。在教师教学语言中,课堂提问语是诱导学生深入思索、加深文本理解的有效手段,是激活课堂氛围、调节课堂秩序,避免“冷场”的重要途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谙熟发问技巧,那么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有效提问语时,首先应注意语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具有启发性、目的性、针对性,从而诱导学生有方向性地思考探究。比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作者描写了荷塘上田田的叶子、流水般的月光等美景后,又接着写了荷塘四周没精打采的路灯光、聒噪的蝉声和蛙声,并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假设教师直接提问:这是何意?学生肯定云里雾里。而如果教师这样问:身处如此荷塘美景之中,作者为何却有这般失落孤寂之感?问题一目了然,并巧妙地由自然之“境”延伸到作者内心之“境”,让学生能够更有方向地理解与思考。其次,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把握多种提问切入点,灵活设计提问语。如围绕课题,精心设问;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点,灵活提问;紧扣教学重难点,巧设问题;捕捉关键字词,设悬置疑等。例如,教授《像山那样思考》时,教师可层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物或人听到狼的嗥叫各有何反应,而大山的反应有何不同?作者对狼的看法有了哪些转变?说说狼的消失对自然界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狼的嗥叫有怎样的特点?为何讲狼嗥只有大山可以听明白?结合全文,说说“像山那样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围绕课文内容,利用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思想。

三、延伸“结束语”,余音绕梁

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结束语也是不可忽视的,唱好“终曲”,则有“余音绕梁”之效,让学生感觉“课虽下但兴未尽,言虽尽但意无穷”,如此,才能产生期待心理,深化认知,升华情感。如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除了讲授课文内容之外,在小结环节,教师还需要适当延伸拓展,比如海伦·凯勒的经历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与人生感染,鼓舞我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从她的三天光明中,我们看到的是坚强的意志、光明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充满的是热情,而不是悲哀、凄凉、恐惧。这种生命的力量在阿炳、张海迪、史铁生、贝多芬等人的身上同样体现着。投影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中外残疾名人的故事,展开想象作文,题目自拟。这样,让学生既把握相关的语言知识,也提升了人文素养,思想得到升华。另外,注意课堂过渡语,自然灵活衔接。如《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节选。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不甚清楚,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所以,若要保证各教学环节灵活衔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需要适时穿插故事与人物介绍,让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同时,机智、幽默的应对语也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可化“意外”为精彩。

作者:夏雪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讨:特级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最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几场“名师有约”的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展示活动,深感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之魅力。特级教师确切明快的语句、情深意切的语气、风趣生动的语词、抑扬顿挫的语调、徐疾适度的语速,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一、 语言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心灵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字;“抱”字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像……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抱母亲的子女又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的?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

于永正老师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通了“电”,带了“磁”一样,能引领学生一下走入文章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怎样使教学语言形象化呢?可通过谜语、故事、笑话给语言浇点“佐料”;可以以“事”说“理”,使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使语言形象化;还可以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模仿,使之生动化。总之,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是教师教学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长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结晶。

二、 语言热情真诚,打动学生的心灵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大多数教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特级教师贾志敏则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有个学生给“姆”字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贾老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地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贾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说错的孩子。没关系,再说一下!”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贾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都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三、 语言灵活应变,拴牢学生的心灵

初听薛法根老师的课,平凡素雅,似乎没有惊人之举,然而细细咀嚼回味,又感到有着无穷意味蕴含其中,似陈年老酒,清甜浓烈。

师:有些独特的地方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独特的地方你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才能有发现。请先读一读令你感到奇怪的语句,然后告诉大家,奇怪的是什么。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有时浇得水多,有时浇得水少呢?

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你说得不够概括,要说明白、说清楚。第一个“奇怪”是什么,第二个奇怪什么。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没有规律。(板书:没有规律)

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能确定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叫做“不确定”。

生:第二个奇怪是他浇水的量也不确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奇怪的吗?

生:令人奇怪的是,他来浇水的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他来作者家喝茶的时间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他每次都会带几棵桃花心木苗来补种。

师:这就叫做会概括。会概括你就会读书了。你继续说,还有什么奇怪的?

生:没有……(众哄笑)

师:怎么没有了?那不是完了?你找的这些奇怪并不奇怪,课文中明明有“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谁都找得出来。这还不算有本事。课文没有告诉你这是奇怪,但是你能问出奇怪,这才是有真本事。看看谁会发现。

生:我奇怪的是,这个人到底是懒呢,还是不懒?

师:哦,有了一个疑问,看得出来,你会读书,这次你的眼镜没有白戴。(众人再笑)完了吗?你就看出这个懒啊?还有一个地方,我一定要你看出来。(众笑)

生: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呢?可以看出来,他不一定忙。

师: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也有疑问了。你看,会读书了,能读出疑问来了。对这个“忙”产生了疑问,还有吗?这时候还能找出来的同学就更了不起了。

生:我还能从这里看出疑问来:“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师:四个问题啊!一连四个问号啊!你们看他多会发现。

课堂教学环境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他必然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像薛老师那样,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去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拴牢学生的心灵。

四、 语言幽默风趣,启迪学生的心灵

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学生欢乐的笑声,同学们在他的诙谐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如他在教学《“番茄太阳”》一文时,有这样一段与学生的对话。

师:谁会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蔬菜、亲戚)

生:我会读――蔬菜。

师:你最喜欢吃哪些蔬菜?

生:土豆、扁豆、蚕豆、毛豆……

师:你可真逗!净吃豆子(生大笑),不吃其他的吗?

生:不是,还吃青菜、白菜、菠菜……

师:听出来了吗?这位同学按照蔬菜的名称归类说,真了不起!谁会读第二个词语?

生:我会读――亲戚。

师:你有哪些亲戚?

生:爷爷、奶奶……

生:(议论纷纷)爷爷、奶奶是自己家人,不是亲戚。

师:对呀,爷爷、奶奶听说你把他们当成亲戚,会很伤心的。想一想,哪些人才是你家的亲戚?

生:姨妈、舅舅、舅妈……

师:你家亲戚真不少啊!我是你家亲戚吗?(众生大笑)

生:老师不是我家亲戚,因为和我家没有关系。

师:准确地说是没有血缘关系。

这样的对话让人感到课堂充满了生趣,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实实在在地收获,这是语文的收获。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必须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能力――教学语言的神奇魅力。有了这一法宝,学生才会动情于你的课堂,才会和文本、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释放精神活力,引发思考,唤起创造欲望。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