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9 09:15:11

导语:在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对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以激发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各方面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并注重培养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致力于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生物化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在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理论课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实验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其将来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良好基础。

1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注重与基本理论知识的联系,兼顾现代分子生物学新兴技术的发展,还需考虑到与临床实践的呼应,更要关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专业仍采用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内容

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整体科研思维需要。传统生物化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虽然一些经典验证性实验现象直观、操作简便,可以较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大量采用验证性实验使学生缺乏对实验设计的审视和思考,缺少对实验结果差异的分析,无法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1]。因此,对于验证性实验内容的整合调整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提高其效率。

1.2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是课前教学辅助老师准备好相应试剂,上课时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计算方法等,学生则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虽然能够完成整个实验,但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很多时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是应付差事似的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知识,在真正遇到具体科研问题时则完全不能运用相应技术解决,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因此,如何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参与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3考核方式

目前的考核方式仍然是实验报告的形式。实验报告仅仅是学生记录了实验过程及结果,甚少有对实验的反思,无法反映学生对实验真正的掌握情况,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老师也无法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所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

2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改革

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了高级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我们着重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从以下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让学生可以更高效地学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首先,一些生物化学实验采用的技术方法已经淘汰,与现代生物化学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摈弃或更换。其次,现在实验课安排仍然是两周一次,因此我们需要对实验内容的连贯性进行改进,尽量做到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原料,避免学生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同时尽可能尝试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如可以从基因工程制取干扰素这个科学问题入手,将原有的质粒抽提、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PAGE整合为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转化和筛选,使整个分子克隆实验内容更加饱满。例如,将RNA的提取和RT-PCR设计为一个完整的综合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另外,增加一些实验室经常涉及的常用实验,例如Realtime-PCR、CHIP等实验。最后,依托我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示范中心,开展创新性实验,尝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2.2改革教学方式

基础医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相当的专业基础与自学能力,所以教学时尽量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可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方式。2.2.1启发式教学采用“概述-自学-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前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之后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验的统一。例如酶的竞争性抑制实验中,可让学生主动结合理论知识,提前设计实验,同时让学生和书本方法加以比较,加深学生理解。2.2.2引入PBL教学理念PBL教学注重提供有意义的科研问题或是具体的临床案例,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目前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每年规模是40人左右,因此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可以满足PBL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以亲子鉴定的案例引出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等。除了疾病案例,我们还可以尝试利用一些具体的科研实验案例。例如观察长期饥饿对小鼠肝脏糖异生影响,我们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免疫印迹的实验技术,同时使其了解这个实验应用的领域,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和再学习的能力。2.2.3走进教授实验室让学生从课堂走进教授实验室,从具体课题研究入手,使学生可以更清晰、更感性地理解每个实验开展的意义。将实验课上所涉及的独立实验融入具体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学会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在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保证了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理论实验知识。2.2.4E-learning平台的有效使用E-learning利用其独特的教学平台,现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仅限于课堂上,师生交流不足,教师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教学效果。在E-learning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学生不仅可以下载教师的课件资料,还可以在答疑板块上向教师提问。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论坛板块与其他同学讨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碰撞,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

2.3调整考核方式考试是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

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因此,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掌握哪种知识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尝试改革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将传统的实验报告成绩改革为平时成绩和科研论文成绩两部分。当今生物化学知识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知识、新内容不断进入实验教学范围。单一的实验报告方式不能够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足以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基础医学专业中实行多层次的考核制度,包括平时成绩、科研论文、获取新的科研知识能力考核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素质考核方式。具体的方式如下: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实验预习情况及实验操作成绩三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态度、合作能力等,再结合实验完成情况给出一个综合得分。科研论文是在一整套综合实验全部结束后撰写一篇完整的实验论文,内容相当于一个小的科研论文,让学生通过写作的过程初步掌握一个完整的科研思路及论文写作技巧,从而使教师衡量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将这些不同的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综合,得出一个合理的综合考试的分数,这样可以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让考核分数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医学生物化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内容、科技方法的长足发展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基础医学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我们必须要及时对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优化和调整,为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为一部分研究性人才进入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王倩 陈园园 尹业 林海燕 李仲 袁栎 王宁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论文

1通识教育的概念及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国内外教育家对通识教育的涵义解释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在各自不同的阐述中,达成共识的是:通识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1]。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之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教育理念与做法。20世纪末通识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大学教育界,众多教育家对通识教育与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自由教育和通才教育等教育进行了辨析,通过辨析,逐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推行这一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具有多样化与联系性的特点。正确理解它的多样性与联系性,是把握通识教育科学内涵、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能较好地解决近代以来大学教育极端专业化和功利化所带来的一些弊端[2]。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争议,作为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较为认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就是说医学院校对于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其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培养,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并指导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等),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意识,倡导学生加入到基层卫生组织服务队伍中去。

2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的专业地位

总体而言,其内容包括五大板块:人体的化学物质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正常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肝脏、血液等重要器官与系统的生物化学[3]。通过五大板块内容的学习,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后期实习及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以及诊断、治疗与预防等都需要生物化学提供必需的理论和技术;利用其理论和技术,护理专业可以更好地进行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检验项目中各指标代表的临床意义,药学专业则可将其理论、原理和技术用于指导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3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3.1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扩展内容的选取

3.1.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生物化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又有许多重大进展和突破,教学中可以时间为线串联、国别为线并联讲解学科发展史,并重点讲解我国人民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用粮食酿酒,而酿酒用的曲实质就是酶。“药王”孙思邈用中草药治疗维生素缺乏疾病;《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了444种动物代谢产物和分泌物。近代留美生物化学家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贡献斐然,但热爱祖国,终身保留中国国籍。1965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1994年,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协助这项盛大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2002年,我国科学家宣布中国水稻“精细图”完成[4]。这些知识既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又展现了现代科学家利用所学建设祖国、回报祖国的伟大壮举。作为青年学生,要用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投入学习与工作,实实在在地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3.1.2通过教学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

生物化学由于其内容包括机体化学组成和物质代谢及调节等知识,所以很多知识点与健康生活理念息息相关。比如,在“物质代谢”中讲到糖异生概念和甘油三酯的体内合成途径时,强调生活中部分女生“以瘦为美、节食减肥”观念和行为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学生培养“健康是美”“管住嘴迈开腿”的正确观念;在“肝的生物化学”中分析肝脏的“物质代谢中枢”重要作用,强调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对肝脏功能的损害,培养学生远离烟酒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水代谢”讲解中强调机体每日所需水量为1500ml,而在饮用水中能更好地被机体吸收和利用的是白水。

3.1.3通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医药卫生相关组织和单位。医药卫生组织和单位是社会部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蛋白质的化学”章节中增加婴儿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以提高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文字材料和对婴儿造成损害的图片资料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5];在“核酸的化学”章节中强调名噪一时的核酸广告宣传的营养价值没有理论依据,即核酸并非机体必需营养物质;在“维生素”章节中强调维生素补充的每日需要量以及过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揭露一些厂家广告夸大产品作用等现象。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1.4通过扩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制定职业规划

生物化学学科在近50年来蓬勃发展,众多科学家通过缜密的实验设计、反复的实验研究、仔细的实验分析一步步推动着学科的进步,他们也因此获诺贝尔奖垂青。这些科学家各有特点,通过介绍他们的人生和科研经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有目标地学习和生活。

3.2以通识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3.2.1引入微课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我校参与了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适合医学专科层次的微课资源。所以,学期初,教师微课资源,鼓励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复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教学节奏以及就业后面临的执业和职称考试。

3.2.2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目前各校的教学调整,许多学校压缩了实验课学时,将重心放在了理论教学上,这与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素质培养相冲突。因此,在保证各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学时与条件的前提下,于经典验证性实验开设后增加设计性实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3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习惯于依赖和接受,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种现象,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尝试在学期初将班级学生分组,将简单章节,如维生素的概念与分类、部分疾病的生化病因等布置给学生,各小组充分准备后,将收集整理的材料制作成PPT,每组展示和讲解[6]。结果发现,学生不仅喜欢这种形式,课堂学习氛围好,而且知识点掌握得更为牢固,在考试中该部分得分率更高。课堂上,给出肝脏检验报告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指标来自于哪个章节,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等升高或降低有什么临床意义,并形成小组报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性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渗透共生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通识教育理念,能帮助专业课程教师在挖掘教学内容深度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提升自己的认知层面;同时,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激发专业课程教师对教学形式和手段不断变革,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最终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何丹 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摘要:生物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抽象繁杂、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结构式和代谢通路多,难理解,难记忆,学习难度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谈谈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它与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都有广泛的联系和交叉,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1]。

生物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特点是内容抽象繁杂,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结构式和代谢通路难理解、难记忆等特点,同时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学习,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和大纲的培养要求,我们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的第八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使用,该书是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下经过重新修订和编写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上有大量的调整和更新,将生物化学基础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我们在教学内容分配上,重点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三篇内容,而第四篇分子医学专题因为学时有限,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例如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内容略讲,其他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进行分配。

二、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以往学生上课都认为绪论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不听或者没必要认真去听,一些教师也认为还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学内容,不必要花大力气备课。其实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篇,起着“统领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精彩的绪论不但能够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知道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如何才能学好。讲解绪论过程中,除了介绍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在讲解与医学联系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大家熟知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有些西红柿耐储存,食用油上面有转基因字样,这个就和重组DNA技术联系起来;举例讲一下干细胞技术利弊;不吃肥肉只吃馒头就能减肥吗?讲疯牛病,临床常见的疾病蚕豆病、镰刀状红细胞贫血都是怎么回事?这些同学们日常生活或者经常能听说的常见病例,虽然不能在短短的绪论讲授时间内把所有问题都能讲解清楚,但是其中与生物化学紧密衔接有一定的知识点,这些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的例子,让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产生兴趣,从内心上认为生物化学有用、有趣,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学习方法的介绍

1.抓住听课重点再看书。真正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听懂内容前要学会如何听课。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来听课,将自己注意力平均,做到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每节课都有侧重点,教师在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分清主次,学生听课也要听清主次,注意强调的关键词语,“这点很重要”,“要注意”,“要记住”,“要分清容易混淆”等等,教材每页都有留白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留白处记忆关键点,拓展知识,顺口溜等内容,不要盲目跟随听课记录笔记而忽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课堂听课再好课后不看书是不行的,要求学生听课后看书,把书看薄,也就是抓住内容的结构框架,再把书看厚,把各个知识点都丰富起来。

2.淡化相应知识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是在第三学期,虽然经过了大学一年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学习,但是随着知识的遗忘或者一部分同学知识掌握得不好,在学习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这篇内容当中,涉及大量的结构式和功能基团、化学反应、代谢路径,学生感觉记忆困难,无从学起,针对这一特点,介绍方法时要求学生淡化相应的基团转移过程,这部分只是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的,记住具体的名称和关键步骤即可,把握整体内容,这样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没有畏惧感,学习兴趣浓厚。

3.多做习题。考试是目前检验学习效果的一项评价体系。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面临期末考核,更重要的是面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教研室教师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的要求,精编习题集,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点和根据各项大纲要求选择的习题和历年真题,让学生通过听课后做题,遇到问题再看书、再做题的方式,把各个知识点巩固强化。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了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文字和图片的多样化,让抽象难懂理论和知识变得生动具体[2]。由于生物化学从大分子的结构,物质代谢的反应,遗传信息的传递,都相对微观抽象,单凭借想象很难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更新相关知识点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如讲解核小体结构,将近2米长的DNA如何组装到只有数微米的细胞核中的,多次折叠是如何进行的,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对这一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将临床实例与理论内容相结合,日常生活与理论内容相结合。专业基础知识要服务于临床,与临床密切结合。如临床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生化指标是对肌酸激酶2的分析,这与同工酶相联系;磺胺类药物为什么首次剂量要加倍呢?这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相联系;急性胰腺炎这一临床常见外科急腹症,就与酶原和酶原的激活知识点相联系;肝硬化肝性脑病为什么和氨的代谢相关,等等知识点,都能够将抽象难懂的生化理论与临床常见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不再认为基础科目对于临床用处不大,他们主动去学习生物化学,认识到该科目是学好临床内容的基础。

联系到日常生活的实例,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增加了,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并牢固记忆。如只补充钙,而不补充维生素D3有用吗,为什么要晒太阳?这与维生素相联系;痛风的病人饮食要注意什么,这与核酸代谢有关;化妆品当中有SOD,有什么意义?这与正常机体中存在抗氧化酶有关;豆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加入石膏什么作用?这与蛋白质变性有关?等等。

这些临床和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有用,没有那么抽象难懂,使学生能够带着热情、带着学习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去听课。

3.基于多问题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和多问题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3]-[5]。课前提出问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问题的产生和解答融入到教学中,清晰透彻地进行讲解,课堂总结时再次回顾问题并把答案一一阐述,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引导下,一步步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讲到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学生上课之前的思考题,让学生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如肝昏迷如何产生的?高血氨病人为什么不能用碱性肥皂水灌肠?肝硬化腹水病人为什么不能用碱性利尿药?给氨中毒病人为什么要服用谷氨酸盐?精氨酸?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内容的讲授,课堂期间可以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成为真正“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

五、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素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和今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提高医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摘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科,学科发展更新快。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难、学习难的困境。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的完善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解决教学难的困境,提高生化的教学质量,以实现培养创新型优秀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化)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语”[1],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成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医学生化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人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主干课程。由于其内容多抽象,学科发展更新快,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公认的“两多两难”的现实性问题[2],即教学内容多,生物化学反应与机制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难,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难,一度被学生称为“四大名捕”之首。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更不利于实现“知识、能力、创新、综合培养”的教学目标。且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生物化学的记忆更加所剩无几,以至于只知道机械的看化验单而并不能将各种疾病与其症状及各项诊断指标进行联系。在新形势下如何改善老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困境,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化难为易,更新理念,较好地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位生化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供交流。

1 整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本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医学院校,除普通医学专业外,还设有蒙医学、蒙药学等特色专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结合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了自己的授课计划和学时安排,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教学方式也各有方案。我们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各种国家统一性考试的固定内容,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进展。我们把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节;(4)专题部分包括肝胆生化、血液生化、维生素、生物转化、细胞信息转导等。不同专业根据学时数在内容上做一些增减和调整。如:蒙医学专业细胞信息转导不作为讲述内容,增加了水盐代谢酸碱平衡这部分内容。各版本教科书中通常生物氧化这部分内容在糖代谢、脂代谢之前。生物氧化这章内容抽象难懂,在教学中我们在顺序上做了调整,先介绍糖代谢,再给学生讲授生物氧化,然后讲述脂代谢。如此以来,不仅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生物氧化这部分内容,而且在讲糖代谢时给同学们留下了疑念,维持生命活动的ATP如何生成的?糖进入体内经过化学反应后分子逐渐减小如何转变成了ATP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脂代谢学习后对生物氧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使学生更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扣大纲,将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授课时的中心思想,并注意归纳总结各章节的纵横向联系。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教材较厚,信息量大,在有限学时数内不可能把所有内容介绍给同学,有些内容我们点到为止,给同学留下一些思考题,围绕这些题自学整理。同时我们利用节约下的时间,通过互联网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把生物化学的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发展新趋势和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内容新颖实用,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当前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另外,凡是各种考试涉及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我们都要结合相应的题突出强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益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2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1 总结归纳式教学

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在紧密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及知识点进行课堂总结归纳教学。医学生化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各组织器官间、各代谢途径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通过总结,既可以进行纵向联系,又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可帮助学生分清概念,记住要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完的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节相关内容后,从模板、原料、产物、合成方向、合成方式及参与的酶几方面列表比较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通过总结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抓住重点,提炼了内容。使学生对各章节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学完物质代谢后,学生总是稀里糊涂,甚至有些畏惧,因为这部分化学反应式太多,且各条代谢途径交叉联系,使其更为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无从下手感。帮助同学总结三羧酸循环、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柠檬酸-丙酮酸循环、鸟氨酸循环、嘌呤核苷酸循环过程和生理意义,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清晰易学,利于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总结归纳的意义在于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条理化,便于理解记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采取传统的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每次上课开始利用简短的时间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然后开始讲述新内容,每次课在即将结束前将本次课的内容串联一遍,这样更益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2.2 案例式教学,加强与临床课程的联系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维。生化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引入具体临床病例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问题相联系,使他们既意识到人类的很多疾病发生与生化过程有关,又能发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空洞知识,也为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临床常用的辛伐他汀类药降血脂的机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活性而发挥作用的,这样学生就会记住了HMGCoA还原酶。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依赖胰岛素,从而引入血糖调节的学习。肝功能障碍为什么发生昏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结合临床开展的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让学生轻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时,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学科新进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与学最大程度地融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信息,同时借助动画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来帮助师生共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我们在七版教材课件的基础上,利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素材对课件内容、图表和动画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之变得条理清晰简明、有趣易懂。我们建立了丰富的课件资源:把丰富的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图片、动画、科普小电影、习题集等挂在了校园网上,供学生自学,充分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但是有些内容在教学中单用多媒体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适时结合板书的使用会事半功倍。如介绍糖代谢途径时,对于步骤繁多的化学反应,在黑板上写出关键步骤的反应,会引起学生特别的关注,认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经常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完善实践教学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并在每个实验的实验步骤中设计了一些小问题,让同学们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操作的目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5]。不断地更新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涉及电泳、层析、PCR、质粒提取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逐渐增大,跟上了学科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实验课考核制度,包括考勤、提问、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方面。期末考试时实验分总分为10分,理论卷面分为90分。我们还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结合教师的科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为改善教学效果还定期举办讲座,达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加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每年开展知识竞赛,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成败往往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教师要从一而终地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病例的生物化学教学

一、病例引导型教学的优点

病例引导型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临床病例的一种新的、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①建立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②以临床生动的案例克服基础知识学习中的枯燥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临床案例中创造的虚拟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欲及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1.明确学习的目标

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内容由之前的十几门变成几十门,而且由于现在许多大学的授课方式多为使用投影仪、多媒体授课,授课手段多样化的同时,授课的内容也大大增加,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的内容,此外还可能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学习方式也更多地以自习为主,而不像中学时期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对于这些学习上的变化,很多新生会由刚进校时的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新鲜感,转变为对所学课程实用性的质疑,最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生物化学这门课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对于医学基础知识的架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概念抽象使它又有异于其他较为生动的临床其他课程。因此,在课堂上融入实际的临床案例,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坚定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上代谢之前,我们先让学生看几张血液化验单,问题围绕什么是三高,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由此展开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最后学习调节各物质平衡的来源及去路,具体到每步代谢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基础知识的学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许多知识点和名词都需要死记硬背。但是如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学习的效率将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蛋白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引入镰刀型贫血症这一遗传疾病,具体说明一个基因的突变导致一个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一个蛋白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改变从而个体异常或死亡这样一个线索。建立学生对于从核酸到蛋白再到蛋白结构和功能,最后和疾病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加深了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概念。又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中,我们通过介绍新生儿硬肿症,说明婴儿和成人脂肪构成的差异,引入棕色脂肪线粒体的解偶联蛋白的作用机制(此处强调呼吸链的位置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强调了呼吸链的作用,从而对呼吸链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和巩固。既克服了重复知识点的枯燥感,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临床案例的引入,无形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问题。例如在介绍磷酸戊糖途径时,引入蚕豆病。由急性溶血的临床特征推测是红细胞膜被破坏,说明NADPH起重要的还原力的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推测病因。再根据病因制定相关的治疗策略。在这样一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病例的好奇感伴随着探究欲被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并更加坚定了自身的职业定位。

二、需要克服的问题

虽然“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着以上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很好地实施“病例引导型”的教学方式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由于“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内容,还要求教师巧妙地融入临床案例,因此对教师的能力和专业背景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对生物化学的内容非常熟悉之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临床案例,要求对案例中疾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诊断及依据、治疗用药等细节都有所钻研。此外,还要求教师紧跟国内外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论点带到课堂中去。

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要求

对于病例的选择,首先,病例要与生物化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强,要能影射出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病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病例的选择不易过难也不易过于简单,太过于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太难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应当循序渐进,由简单、单一的病例着手,个别难度较大的病例分析可以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

3.结合传统教育模式

“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越性,但并不是万灵药,重点的突出教学,知识点的重点记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这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手段仍然要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学到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因此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要放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稳定、系统的优点。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呈现于课堂之上。

作者:贾舒婷 张继虹 吴晓明 周若宇 唐文如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