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9:26:08
导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初中基础课程之一的生物学科,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引起初中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做好环保教育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保教育 实施方法
环境保护应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而环保教育是做好环境保护的根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内容都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资源优势,切实做好环保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就环保教育的渗透问题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一、立足生物课堂教学,加强环保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问题是初中生物教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环保部教育的渗透,长期以往,就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环保教育资源。对于生物教材中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应该将这些题材作为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利用。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7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8年级上册),都是进行环保教育的资源。二是有效整合课外环保教育资源。有的教材中缺乏环保教育的实例,而且篇幅短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挖掘课文环保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引入从网上、书籍、报刊上获得的环保教育资源,并将其引入生物课堂教学,与课内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以弥补教材资源的局限性,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例如,在教学《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苏科版8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例子,如乱扔生活垃圾,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工厂乱排放污水、废水等。其中一次性筷子的原料是树木。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就会导致大批的森林被砍伐,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提供清新氧气、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净化大气环境的重要功能,森林一旦被破坏,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发展泥石流等恶劣性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教学青蛙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青蛙的捕食能力,让学生明白青蛙在扑食害虫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做到不捕杀或食用青蛙。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青蛙、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将做实验所用的青蛙完好地放回大自然,以此让学生受到保护青蛙、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做好环保教育的渗透
《初中生物新课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具有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开展生物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一是充分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展示出来,还可以将环保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创设的良好情境中开展学习探究活动。二是分组合作,开展生物学习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有关野生动物时,教师可以将动物世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野生动物的喜爱和保护之情。然后,再播放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运用生物链的相关知识去认识这些行为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环保教育理念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文实践活动。为了达到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定期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余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地观察,对学校的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等,指出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二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开展生物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中调查环境受污染情况、植树造林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三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校报和墙报、手抄报比赛等活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例如,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12日“植树节”、4月2日“世界地球日”,这样不仅能弥补单一的生物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还能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例如,在实践课堂上,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利用板报、墙报、小册子、手抄报以及网络等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倡导每个学生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每学期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环保教育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将环保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加以落实,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立足生物课堂教学,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环保教育理念,做好环保教育的渗透。
摘要:我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本文着重阐述了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实施途径
一、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紧扣教材,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自主研读,思考质疑。新教材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初步了解情况,并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
2.结合资料,合作释疑。新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也可事先搜索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小组通过积极讨论,分析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比如说分析沙尘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俗话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原本贴近生活的环境问题逐渐明朗化,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
3.深入探究,合理建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要能够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分析后可以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沙尘暴问题以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再比如思考环境中的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如何保护?怎样可以避免随地吐痰?如何有效减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学生从“怎么办?”中体会到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的紧迫性。
三、专题讲座,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用身边的材料做例证,进行环境专题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付诸于环保行动。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了“我国600多个城市,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85个严重缺水,而我们本地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增强了节约用水意识,并付诸于节水行动中。在生活中,用洗脸水冲厕,用淘米水浇花,总结出许多节水小窍门,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
我们仅具备环保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四、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土地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可以搞专题讲座、举办墙报专栏、观看环保专题录像、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普及环保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向人们进行环保宣传,从而为环保活动大造声势,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又如结合课本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水库边捡垃圾,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总之,生物中环保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创设美好生活环境之中,作为教师应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实处。
摘要:环保教育始终是初中化学和生物教学的一条主线,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着不能辩证地讲述有毒物质的利弊和部分物质的利弊,讲授忽视造成物质危害的人为因素和缺乏具体、生动的实例,讲授只强调经济效益和人的作用而忽视政府职责和生物的重要作用等教育误区,影响了环保教育的实效,而使环保教育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针对种种误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物化学;环保教育;误区;对策
环保教育教学始终是初中生物和化学教学的一条主线,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走入误区,应该迅速纠正。
一、过分宣传有毒物质的危害,忽视了其有利的方面
在初中课程中提到了许多有毒物质,并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有毒物质危害,但对于该物质在化工、材料等领域的贡献却很少提及,致使师生谈“毒”色变。如讲述有机物的危害这一内容时,教材上说甲醛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网络搜索“甲醛”也没有几条是说甲醛的作用的。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甲醛有害而无益。事实上,甲醛在合成树脂、标本防腐、杀菌消毒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化学物质难以替代的。还有像氯气、吗啡、金属汞等很多物质在人们的认识中也是有着同样的遭遇。
针对以上问题,在生物化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正面宣传,多让学生认识它们的用途和对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减少负面宣传。如讲解硫酸时着重介绍硫酸在化肥生产、金属冶炼、化工合成方面的用途,而对硫酸造成的危害和事故进行客观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让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毒物质。
二、过分夸大部分物质的有益方面,掩盖其对环境的危害
与以上物质的遭遇不同,有些物质在我们所用的教材、广告及生活经验中,都只反映了它们的利而忽略了其危害。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物质,教材主要讲解其作用和缺乏时的症状,很少提及其危害;众多药品和保健产品只侧重于正面宣传。其实,很多微量元素都是重金属,在人体和动物体内达到一定程度都会表现出中毒症状。锌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人体过量摄入锌,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消化道不适反应,还可以使人体抗病能力减弱、贫血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维生素也一样,过量摄入也会引起中毒。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认识物质有益方面的同时也要对危害有所了解,力求认识客观全面。如讲解塑料时,介绍其优良的性能及用途,不忽略塑料因难以降解而引起的白色污染,从而让学生树立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其环保精神。
三、将大部分事故的责任强加给有害物质,忽视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毒物质泄漏造成重大污染和危害的事故,新闻媒体报道则以血腥的场面和严厉的文字推波助澜。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人们把三聚氰胺与肾结石、膀胱癌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不应该忘却三聚氰胺作为重要的中间化工产品,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纺织、医药等行业,使生产出的产品有硬度高、阻燃、耐老化、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等特点。三聚氰胺事件中错的不是三聚氰胺,而是使用它的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抛开一些人为的误导因素,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大部分事故不是化学物质的错,而是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物质的结果。
四、重视宏观、理论的讲解,缺乏具体、生活的实例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环保教育教学总是宏观、理论的方面头头是道,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却不知所措。如人们都知道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面对废旧金属、废旧电池、旧衣物、剩饭等垃圾却不知如何分类放置和处理;农民不知道怎样环保处理植物秸秆等废物,甚至不能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不但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在宣传环保政策法规的同时可以多提及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的环保措施。如教给人们塑料袋的正确使用,垃圾分类常识等,使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与环保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做环保小卫士。
五、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保工作中政府的责任
环境是公共资源,应当由政府来管理。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行为也是公民效仿的基本标准,但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盲目引进和扶持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多关注项目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忽略对环境的污染,致使污染事件频发。
对此,教师在环保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大产能的项目必将会对环境有重大的影响,更让学生明白环保需要政府和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从而,教育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六、过分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作用,淡化其它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于是,盗猎、食用野生珍稀动植物的事情频频发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转化角度来看,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都属于自然界的一个种群,应该和其它生物有着同样的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环境调节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环保教育中,教师要加强生态系统知识的宣传,强调其他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关爱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客观事实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分析环保问题、解决环保问题,并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参加到环保公益活动中来,让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让世界环保起来。
摘 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日益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是第一阵地,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以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普及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基本观点;创设情境
“生物圈”Ⅱ号的失败用事实告诉人们,迄今为止,地球仍是所有生物的唯一家园。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事实又正破坏着我们的唯一家园。近几十年来,以环境为主题的研究日益深入,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学校也开始关注环境教育。
但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究竟怎样呢?近日,笔者对我校初一、初二学生作了相关问卷调查,总分100分,80分以上的仅占12%,60~70占43%,50分以下的占到45%,初一低于初二。教师应该认识到环境教育不但是全球的要求,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新课程教学法》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我认真疏理了教材中环保教育的思路,并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把握第一课,引导学生形成环保的基本观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作为“见面礼”,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认识趣味盎然的生物界,并通过探究活动,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形成“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以及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紧抓主要环节,多形式强化渗透
在两年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知识的把握只是途径和要求,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才是真正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启发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强化其环保意识。
1.讲授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
讲授可以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内容,另外,再配以表情、手势、音乐、图片、板书和具体数字,会有更佳效果。如:在教学“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先给学生朗诵有关自然风光的文字,并配上明快跳跃的音乐和田园内生机盎然的视频,学生听得入神之时,已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然后,我突然关掉音乐,改变画面,语调深沉地朗读:“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孩子和成人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亡,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时,学生的表情开始充满疑惑和忧伤,当他们情感上形成极大冲突时,我平静而意味深长地介绍,这是美国女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作了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后,于1962年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围攻和乳腺癌的病痛而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的文字,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没有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学生内心不但被寂静震动,更被蕾切尔・卡逊的环保精神震动,自然达到了相应效果。
2.多媒体创设情境,震撼学生心灵
作为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图片和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内心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疏理,学生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现代化的机器变成荒凉树桩,滚滚沙尘暴袭向首都北京;看到成千上万只鲜活的海洋鱼类被一网网倒入船内,而泛着白沫的工业废水排入江海河流又引发赤潮之时,孩子们都惊呆了;而当全体师生起立,听着迈克尔・杰克逊的另一种《震撼》,听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走近藏羚羊》的深情,孩子们感动了,看到以鸟以菌以病毒治虫的生物防治原理动态展示,看到可以回收的口香糖、垃圾箱的发明和各地环保创意作品展示时,学生都拍手叫好,并对环保小发明跃跃欲试。这时,环保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并一定会茁壮成长。
当然,如能把收集整理和表达各种信息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他们一定会对环境现状有更深刻认识,心灵会受到更大冲击,对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利。
3.引导拓展讨论,激发学生思想火花
教材中有些地方并未直接涉及环保内容,但只要稍加引导,便可进行拓展。如:由动物的适应性特点到水域环境的保护,由视觉、听觉形成到沙尘暴,噪音污染,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学生意识的拓展,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环保是无处不在的。
思想的火花都是在碰撞中形成的。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针对广西崇左县山区白头叶猴保护和目前重庆正计划修建的小南海发电站可否正常进行,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学会时刻关注身边大事。
三、做好阶段结语,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之心
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生物到初三已不再开设,所以,为了使我们前两年的环保教育深入人心,并长期有效地影响孩子们,八年级下册的结语课一定要设计有关内容,如:总结性地播放视频,讲述环保故事,学生自由畅谈日后的环保理想,并将此形成文字甚至作品保存。
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真正渗透并深入人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的具体落实还有赖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作。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面对不中考的现实,我们应该把尴尬转变为优势,用自身素养和学科魅力去影响孩子,并不断思索和追求,将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境教育渗透到底。
(作者单位 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
摘 要:生物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科学认知教育、环保意识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生物认知、环境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保;教学
通过课题组成员研究城镇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对牛场河流的调查研究,让我认识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必要性,现我特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策略简析如下: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生物知识积累、生物技能提升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环境保护我我国的基本国策,环保作为一项新时期的绿色产业,对于我们的日后生活影响深远。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案例,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课本知识进行环保渗透。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教材中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教材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不少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2、运用身边案例唤起环保意识。近些年来的生物考试中往往会结合一些时事新闻为案例,让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运用与分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的有效接轨,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例如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不少地区由于规划不科学、对生态破坏严重,导致出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例如我市的牛场镇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由于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加上基础设置建设的匮乏,一些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向河流,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既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多样性,同时也对日后的地区生态发展造成了阻碍。当意识到时态严重性再进行治理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教学中,教师提醒学生主动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3、运用案例演示提高环保意识。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演示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直观性,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食物链的连接,让学生认识到当食物链出现间断的时候,就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例如一个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就会导致河流污染、河流流经地区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牛场镇的河流污染已经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这一案例认识到环境破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当代的破坏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还原。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渗透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运用,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感受生物科目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科目认同感与归属感。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如尝试绿化设计、培植各种植物、饲养小动物、参与环境监测、进行小实验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并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并确立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此外教师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善于组织参观考察,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利用寒暑假教师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农村河道中的白色污染”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紧迫性的认识。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环保配套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可以在校内定期举办环保宣传图片展、黑板报、征文、主题演讲等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 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归类收集垃圾,到周末全部卖掉,换来的钱作为班费。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从自己做起和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看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告诉路人,让大家都来关心环境,保护环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加深学生对环境教育重要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河道是地球的血脉,保护河道就是保护地球母亲的健康,也是保障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河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意识上、行动上都予以重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生物教学的目的,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