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

时间:2022-07-19 10:06:23

导语:在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分析新闻传播失范与制度

作为大众传播之一的新闻传播,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书刊等现代传播媒介,向社会不特定大众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的有组织的传播。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新闻传播媒介,具有对个人和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即“媒介权力”。而且,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力量已深深嵌入包括社会公共领域在内的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构成了社会权力结构中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特殊的权力形式。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主体也因此而承担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公众对新闻传播主体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及特殊的期望。这表明,新闻传播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行为,即新闻传播必须要有一套制度安排,才能保证其公正有效地进行。

新闻传播制度,是指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将新闻传播的地位、角色等整合为行为模式或行为规则的体系。规范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理解和遵循的普遍规则。本文所讨论的新闻传播失范,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的行为偏离或超>!

一、新闻传播正式制度供给不足

新闻传播正式制度供给不足,这一判断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由于新闻传播制度建构体系的不完善及缺乏科学性与适应性,造成监控乏力和规范盲区,这是从应当与可能的范畴,从与其他国家新闻传播法规的对比,以及社会舆论或公众角色期待等方面衡量的结果,是现存新闻传播正式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失范;其二,由于现行新闻传播正式制度在执行方面缺乏严肃性和刚性,使新闻传播主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违章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与有效控制,这是现有新闻传播正式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失范。

正式制度是制度主体有意识地创制的各种规范,它是国家根据某些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行为须加规范的需要而制定的成文的行为约束,它体现在一定的法律程序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社会权力结构的保证下得到执行或强制执行,不会因为具体情况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表现出相对的刚性与稳定性。正式制度的价值在于它以明晰、确切的形态出现在公共领域中,可以使人们依此做出某种判断或预期,也就是说,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某种不确定性。正如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揭示的:制度之所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制度中存储着有关该社会的种种信息和规则,这些信息和规则符合人们省力原则的要求,即代替了个体成员思考的必要性,强化了他们对某些领域和规则的记忆并通过这些记忆系统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1](10-18)

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大多有着一套正式制度——新闻传播法律体系,用以规范其新闻传播活动。例如,早在1776年世界上第一部新闻法——瑞典《新闻自由法》就问世了,特别是1881年法国政府颁布的《新闻出版自由法》,以其完备性和深刻性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新闻传播法的参照和典范。西方国家逐步形成新闻传播的制度化,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以正式的法律体系监管新闻传播活动,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保证公共领域中的公正、平等与民主,保护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利,防范并打击新闻传播机构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2](245)而在我国,国家提供制度的能力和效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难以适应新闻传播活动对制度规范的需求,对新闻传播的监管调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人治为主的层面上。虽说改革开放以来,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新闻传播的行政法规,新闻传播监管法制化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时至今日新闻传播活动仍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等法律可依。由于正式制度的缺失,造成监控乏力或规范盲区,使得新闻传播行为的“合法性”无所依凭,致使一些新闻传播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打着“新闻自由”、“第四种权力”的旗号,利用新闻媒体“议程设置”和“授予地位”等社会功能方面的优越性,收受刊播费,出售新闻版面,企业与记者联手做“新闻”,搞暗箱操作等等,花样不断“创新”,为部门和个人捞取好处。而对这些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以及扰乱新闻传播秩序的行为的认定与处罚,缺乏严格鲜明的标准与刚性,不仅直接危害到新闻媒介及其传播行为本应具有的客观公正性,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全社会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的对制度的信赖与信心,消解了制度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不利于社会中个体自我规范意识及行业自律意识的形成。而要标本兼治,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新闻传播失范行为探析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飞速提升,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新闻信息,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逐渐加深,因而对于新闻报道的行为规范应该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对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其行为表现进行深入的思考,严格地规范新闻传播行业的行为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的预防措施,旨在提升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大众带来客观、理性的新闻传播内容,让新闻传播发挥其正向的社会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失范;监管

新闻行业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掌握第一手的新闻资讯,进行整理,迅速地传播给大众,是新闻行业占领竞争地位的重要方式。新闻传播从纸媒走向网络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性让新闻传播更加活跃,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新闻传播出现了失范的行为,很多新闻报道有一定的误导性,扭曲了事实,在社会传播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要引起极大的重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规范实现对新闻传播秩序的引导。

一、新闻失范行为表现

(一)报道缺乏真实性

近些年来,新闻报道中不乏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报道,很多新闻媒体没有实地进行调查和验证,一味地追求点击率,博取眼球,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失实的报道,对大众有极大的误导性。这首先表现在新闻标题的失范上,很多严肃的新闻内容为了获取关注度进行恶意的加工,在新闻的语言上失范。其次是内容不经核实就进行大量的转载,有恶意倾向性地引导大众的舆论向极端的方向。例如,2015年在网络上盛传的“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新闻,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老人,之后新闻发生了逆转,日方发出道歉并公正,承认了事实有误。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非常恶劣,对于新闻当事人也造成身心的伤害。

(二)报道缺乏客观性

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报道的内容应体现客观的表述,但是目前的新闻报道很多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在新闻语言的表述上体现得较为极端。在新闻中给当事人定上标签,“富二代”、“官二代”、“我爸是市长”、“我爸是李刚”,这些新闻内容的传播让舆论铺天盖地地导向批判,群情激奋,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上对这一类群体有极大的攻击性。失去客观性的新闻报道造成了大众心理情绪和价值判断的错误倾向。在移动客户端、网络传播手段的时代,媒体的报道应该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传播的内容带有个人情绪、极端倾向,那么造成的社会效果也会是非常不良的,甚至可能酿成恶果。

(三)报道缺乏公正性

新闻传播应该秉承基本的职业道德,真实、客观和公正。新闻媒体不能够替代法律和制度去对社会行为进行制裁。新闻传播应该在第一时间将最为真实的情况还原,传播给大众,让大众以理性的思维和客观性的判断去进行评价。但是很多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对于报道的内容进行个性情绪化的评价,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对实践进行报道,对大众情绪进行非理性的引导,对新闻内容偏听偏信、过度的渲染,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失范行为。

二、新闻失范行为的预防措施

(一)建立大众监督管理网络环境

对于新闻媒体的规范化管理,应该建立一个大众监督的管理网络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承担,对于自身的行为负责,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有效。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应该受到大众的监督和制止,单纯地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部门来实现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大众监督管理网络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传播的监督员,对失范的新闻媒体进行举报。出现失范行为的媒体应该纳入到诚信黑名单中,监督其迅速修正,保证信息传播的规范性实现。

(二)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工作者应该认清自身的身份和责任,他们是实践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在报道中应该准确、完整、客观地进行记录和传播。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应该冷静而理性,新闻报道不是裁判,不是审判,而是理性的报道,最终引发的是理性的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应该有非常专业的素质能力,在新闻语言的适应上能够与时俱进;在新闻职业道德上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能够保持以公正、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在新闻的整理和报道上应该体现亲力亲为,亲身实证,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在又要保证新闻传播的及时有效性,能够对于大众产生理性的、正向的引导,引发大众的深度思考,体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三)提升制度机制的行为约束

对于新闻行业的管理,应该体现有效的制度监管,通过建立诚信机制,规范新闻媒体的行为,对于出现新闻失范的媒体或者是新闻人都应该进行严厉的惩罚。完善新闻传播制度的内容,在新闻传播法规的制定上充分考虑现实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对于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应有的约束和控制。通过提升新闻传播的制度和机制执行力,将新闻传播的发展严格地控制在社会规范体系中,体现媒体传播应有的社会责任,强化新闻传播的行为规范表现。

三、结论

对于新闻传播的失范行为应该有现实性的思考,对于出现失范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应该进行严肃的处理。新闻传播的发展在新的时期体现了极大的丰富性,在现实和网络的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有更深度的思考,注重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保持社会新闻发展的真实性。新闻媒体是面向大众服务的,同样新闻媒体的发展也要接受大众的监督。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敏感的新闻思维、理性的新闻判断和客观的新闻报道为大众带来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内容,营造和谐的新闻媒体环境。

作者:张小玉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网络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浅议

摘要: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的出现,促使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网络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事件的距离,但是网络新闻中的某些虚假性、片面性以及低俗性的内容,导致了我国新闻传播失范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况,具体指出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主要表现,着重分析了治理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失范治理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有效地扩大了新闻传播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因其良好的互动性、内容的多样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网络在变革新闻传播方式和更新传播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治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网络新闻传播概述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来实现不同信息之间的传递和交流的一个过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各大媒体为了争夺自身的话语权和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都纷纷展开了激烈的网络信息传播的竞争。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多明显的特点,这也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快捷性。自媒体时代,人人皆为网络信息的者,各种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的使用,有助于受众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新闻信息的可能,同时不同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二是互动性。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不同之处,网络新闻可以实现用户之间实时互动交流,而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和接受关系,这使得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变得更强。三是多样性。网络媒介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来单一而枯燥的信息内容的获取方式,受众的视野不再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而是迈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范围之中。网络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全球化,受众可以通过查看网络新闻信息,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整个世界的发展脉搏,受众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四是随意性。由于网络新闻的在内容上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只要是不威胁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内容都可以对外,甚至有时会一些虚假、杜撰的信息,这也是导致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具体表现

网络传播媒介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同时也给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中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失范现象,这一切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的安全性与可信度,其重要表现大致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失真”“失品”“失德”“失向”。

1.网络新闻内容的“失真”。

新闻的核心生命力就是其真实性,这是新闻的重要原则。由于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因此网络新闻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真实性对网络新闻的要求也要更为严格。然而随着网络各类新闻媒体的出现,加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导致新闻传播的竞争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很多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意对一些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歪曲报道,通过主观臆想和推断来加工新闻材料的不当行为,导致新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失真的问题,有时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被改换的无法考证。新闻内容本身应该是以尊重客观性与真实性为基础,不应成为媒体获取商业价值的利益交换物,不顾事实的报道和捏造行为扰乱了整个新闻市场,如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新闻关注点,一些夸大或丑化明星形象的新闻信息,在混淆受众视听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2.网络新闻内容的“失品”。

最初的网络新闻内容是以信息的传递为主要目的,更多是带有公益服务性质的,但是在当下却存在着新闻工作者为吸引受众眼球、赚取利润,不惜损害媒体的品格。所报道的内容低俗化、娱乐化、煽情化,而往往忽略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可度,会越过一些严格的评审条件,夸大新闻报道,这种为满足个人私利而损害社会良心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新闻的伦理道德,严重干扰了社会上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甚至还会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3.网络新闻内容的“失德”。

不同的新闻信息是不同时代的历史产物,网络新闻的传播还应注重新闻内容的道德性,不应一味地为了迎合大众和追求点击量而不顾社会的道德规范。目前的网络新闻上充斥着大量的娱乐、色情和暴力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的助推了社会道德的滑坡。例如,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用低俗吸引受众眼球,不顾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一些容易引起人进行色情联想的词汇,如美女、美眉等,或者是在信息内容的中间插入一些着装暴露和容易引起视觉刺激的图片,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些低俗、庸俗、媚俗等格调低下的信息,经过受众铺天盖地的传播已经泛滥成灾,因此相关的新闻管理和文化宣传部门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惩罚和管制,很多色情网络的信息传播已经不再使用明显的色情词汇,而是经过暗示来表达。

4.网络新闻内容的“失向”。

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对公众价值观的误导,当前,部分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为了制造具有影响力引起轰动效应而刻意进行某些新闻的报道,例如,前些日子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女士,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的事件一经报道之后,各大媒体为了前瞻公众关注度而纷纷开始了新闻素材挖掘的竞争,有些媒体甚至开始独家报道屠女士的旧居,之后便开始大量采访和报道与其生活相关的一切新闻信息,颇有种“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味,甚至有些媒体开始进行将屠老获诺奖的新闻与娱乐明星黄晓明铺张豪华的婚礼现场进行对比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打击了国民追求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加重了民众的仇富心理,从中看出当下网络新闻内容价值观的导向偏差问题。

三、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治理措施研究

针对目前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加以整治,聚合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力量,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问题,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1.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理,增强部门的重视程度。

在现行的网络新闻传播运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针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加强管理,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路径,以减少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受众以及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网络信息监管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际的要求,保证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出本部门的监管职能,切忌形同虚设放任自流。

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实行网络实名注册的机制。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地域范围广等特点,促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现有的管理制度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网络信息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新闻管理的难度,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网络的使用,更好地促进网络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必须采取新的网络管理制度,即可使用网络实名注册的机制来进行。目前已经有很多网站开始采用实名注册的方式,如电子网络购票系统进行实名购票,很多新闻网站也开始施行实名评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众对于新闻内容传播的责任意识,更好地约束受众进行网络新闻的行为,帮助受众养成对自身言行负责的好习惯,从而减少一些恶性传播和捏造新闻消息的不当行为,同时也使受众培养对自身的约束力。

3.严格网络新闻内容的审查程序,强化政府与社会的监督意识。

为了快速而有效地治理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范问题,严格新闻内容的审查程序并提高政府与社会的监督意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严肃而认真地对待网络新闻内容的道德审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众道德规范的一些虚假、不良信息等进行查处,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新闻传播失范行为发生的次数和频率。将信息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后的新闻内容更加符合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监管和治理新闻媒体的失范行为,例如,加大对网络软件和硬件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提高相应人员建设力度,配备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以有效地获得公共信息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检查力度。此外还可以施行大众的舆论道德监督措施,鼓励受众揭发和检举一些严重违反国家相关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新闻内容。

4.增强道德伦理观念,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内容和社会动态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是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引领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官方言论,对于树立政府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就必须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新闻内容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而不能对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做出让步。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在新闻内容传播过程中的正确道德引导,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提高道德素养,严格遵守自身职业道德的底线,而不是为了追求自身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牺牲社会的公众利益。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行业的整体荣誉感,能够以正确的新闻道德行为来磨练自身的职业道德意志,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能够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大量的实践锻炼中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使整个网络新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因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是我国对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失范问题存在。只有在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特点和传播失范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实现社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新闻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何萍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管理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推进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传播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也不断地被社会各界所注意。在我国传媒界的支持与人们需求的双重刺激下,网络新闻媒体渐渐的成为了四大传媒方式之一,而它比平常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也被更多的人使用接纳。但是,伴随着网络新闻的深入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大量的虚假信息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很多的色情信息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网络暴力的存在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在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显现出来的。所以完善网络传媒过程中的不足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管理研究

网络属于近些年来新兴的传播媒体,从刚开始引入,网络传播就因为其快速便捷的特点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网络传播正处于发展阶段,我国对于网络新闻管理的手段和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大量的网络失范问题不断地出现,这时候,国家宏观的引导与规范就显得很有必要,保证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和我国现有网络传媒状态就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其管理研究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一、网络新闻传播

(一)网络新闻传播基本特点

快捷性。针对网络媒体信息时程序简单而且没有门槛,任何网友都可以及时信息并且迅速上传网络,相比于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缺乏审核流程,可以减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停滞,极大地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反馈性。相比于原有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反馈显得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网络凭借其自身年轻化的特点,一度成为网络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常用的反馈方式,从而使得信息者及时地接受人们的喜好,进而使得网络传媒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规律与喜好。主动性。相比于其他信息传媒单向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信息流动的互动性。网络传播正在慢慢的淡化信息的者与接收者,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受众成了信息的参与者。这样使得原先人们的被动接受机制土崩瓦解,渐渐被更具有互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所代替。全球性。原先由于地区阻碍造成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停滞性,有很多消息和新闻难以传达,使得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失去了原本信息应该具有的作用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信息传达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递变得触手可及,一方面加快了各区域间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各地区的贸易合作。直接性。早知道一般新闻的出现都需要层层审核以及修改,到了大众的眼前是不断被修饰后的新闻。网络传播的出现可以使得新闻更加接近事物原本的发展规律,不至于因为有多层的审核而失掉了原本的事件本身,更加接近当事人所面对的情况,因而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网络传播的积极意义

网络新闻的出现加强了各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推动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进而加快了各地区的友好贸易往来。与此同时,也在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民主政治透明化的进程,推动了廉政的发展。因为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作为其依托的媒介,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快速崛起,而这些也反过来加速了网络新闻的传播,两者共同促进,也使得网络传播与新型产业都迅速地凸显出来。此外,由于人们可以借助于媒体广泛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真正的个人言论自由,这样广大的网友可以更加享有自身的话语权,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

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深入加强,网络传媒方式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积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作为网络新闻传媒的弊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网络中存在有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盗版侵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公开发表不良的政治导向。所以找到网络新闻失范的原因对于解决我们国家目前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一)信息传播多元化

原有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地位在以网络新闻传播为重要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夹击下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也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媒体一统的局面,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格局就此形成。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站和个体一方面增加了中文媒体的新闻总量与内容,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不良的信息和淫秽的思想充斥了网络平台。近些年来,网络平台管理严重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网络缺乏具体的管理机制,在整改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这正是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网民个人身份了隐匿

网络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使得网民由原来的消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广大的网民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接受,也可以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将信息扩大化。这样一方面来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网民自由的言论表达,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许多的网络隐患。每个人的身份的隐藏性给了网络新闻平台以巨大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一大群虚拟的数字来远离生活的标准,远离生活的约束,进行自我的包装进而发表言论,虚拟化过于严重使得广大网友的新闻传播缺乏起码的保证,造成了新闻道德失范。而这种现象也正是目前很多地方网络失范的重要原因。

(三)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网络

每个具体的行业都需要相对应的规则。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那般各种行为都有与之对应的行为准则,网络中很多事情是难以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管理法则去处理的。在网络传媒中涉及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通过操作摸索才能够探讨出真正适合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在目前的形势看来,我们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去应对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不断存在的问题难以用法律制度来处理,使得网络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管理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有很多失范的情形,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的整体环境。所以,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新闻的规范以及安全性。所以,面对网络管理中的失范行为我们要努力加以解决。

(一)加强网络部门管理,实现联合管理机制

我国现如今所建立的网络管理单位针对现有的网络新闻传播运行机制,必须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选择和任命,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解决并遏制网络中虚假色情信息的传播。完善的网络管理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管理人员的选择之所以严格,是因为网络的管理机构集中体现着网络新闻传播的运行方式以及运行趋向。绝对不能在网络新闻管理人员的选择上放任自流,必须确保管理人员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上的专业性。网络新闻传播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与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合理调派人力资源,对项目进行宏观把控,最终实现网络新闻传播更加有效进行,网络管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发展达到各个部门的规范和标准。网络新闻传播效率想得到高速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努力,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整体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便成为了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加强多部门的配合管理。

(二)实施实名认证管理,加大约束管理机制

在现有的信息传播管理机制下,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日渐不能满足随时都在发展变化中的网络环境,一个崭新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日后的网络新闻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管理涉及的领域和人员很多,网络新闻传播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不断地加大约束机制,一方面实现实名认证机制,促进网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效地解决当前网络新闻管理中出现的言论失范问题,避免出现恶性的传播不良信息甚至是淫秽信息,让广大的网友意识到网络发言也要对自己负责。相信有了实名认证的出现会极大地减少网络犯罪行为的比率。而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于网络失范行为的管理,加强其责任监管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切实做好对于网络失范犯罪情况的处罚。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只有其自身加强管理才能推进网络环境的更加和谐统一。

(三)提高对网络管理的重视,严防不当言论出现

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管理还处于起始阶段,很多人缺乏对网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少人认为网络就是为了给所有人以言论自由的平台,过于谨慎的态度会打击网友的信心。对网络管理认识的误区,使得大部分的机构对网络管理采取放养制度,管理难以进行革新,网络新闻传播走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关注信息传播导向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要强化网络管理人员对于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只有加强了他们的自我认识才能促进网络管理的健康向上发展。关于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导向问题,我们也要加强对于网络中不断改变的价值导向,对于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言论要及时引导,避免其大范围的传播,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要知道网络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导向很有可能会误导大多数网民,进而出现违法犯罪现象。提高对网络管理的重视,严防不当言论出现,对于目前我们的网络管理很有必要。

四、小结

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日渐广泛,也因为自身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多、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多的特点成为了四大传播方式之一。虽然我国的传播事业在新媒体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网络新闻的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网络技术的操作与经营管理经验的落伍,使得大量的不良信息泛滥,不断地蚕食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新闻管理,提高部门重视程度,健全责任负责制度,实现网络实名机制,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关注信息传播导向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让网络新闻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使得网络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与自我表达的地方,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

作者:娄凤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自媒体”传播形态下公民新闻的失范与“规范”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也称“参与式新闻”,“草根新闻”抑或“市民新闻”,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①国际上的 9・11恐怖袭击、印度洋海啸和伦敦地铁爆炸案、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等,国内的如“甘德怀事件”、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连续不断的“XX门”事件等均凸显了网民利用网络通信平台进行信息与传播的潜力。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开通,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或彩信即时信息,“自媒体”传播来势汹汹。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副主任戴尔・帕斯金曾在一份名为“自媒体(WeMedia)”研究报告中如是定义“自媒体”说,“它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②具体来讲,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还包括Wiki,SMS,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ZP,RSS等)来进行自主信息的个体传播主体”③。它改写了新闻的传播模式,掀起了“新闻媒体3.0”的革命。

一、“自媒体”传播形态下公民新闻的新体征

霍尔认为, 现代传播的首要功能在于建构 “社会知识”和社会镜像, 通过实现意义的共享达到彼此的理解和交流。但是在公民新闻出现之前,这种话语权一直为媒体所垄断,草根的声音被湮没。“媒介接近权”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正如李普曼所坚持的理念,民主的基础在于对话,公众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首创博客报道形式的丹・吉默尔在其《我们即媒介》(《We The Media》)一书中提出,读者也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 新闻将不再是媒体公司和传者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上而上的“网播”过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角色,而是新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④当“草根”的声音得以正常传播,我们的社会民主也朝前迈进了一步,其旧有的体征“新闻主体的草根性”、“新闻视角的自下而上”、“新闻内容的公共性”、“新闻载体的技术性”也获得了更新的内涵与发展。

1.“人人皆记者”的传播理念

2009年,中国有网民3.38亿,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位。这部分人先前只是主流媒体的“囚徒”,为其传播的海量信息所“绑架”,这种传播的单向性造成了信息流动过程的失衡,不能真正体现媒体的“公共性”;而当尼葛洛庞帝说网络“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尼葛洛庞帝1997)当博客、维客、播客、微博这样一种虚拟的公共与私有性兼备的空间出现时,人们才真正拥有了自我表达和告知他人的权利,实现了 “媒介即人的延伸”。

从韩国的 ohmynews 网站提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口号并实践以来,更多的及时的亲历式和目击式新闻使得新闻从“易碎品”成为倒叙式的实时记事簿。信息的往往即为事件的亲历者,在任何一个公开的场合,任何信息都可能被潜在的“草根记者”传播。形象地说,以“自媒体”传播为特征的公民新闻时代,传播模式也实现了从“大教堂”向“自由集市”的转变。

2.情感交流的“补偿性”传播模式

公民新闻主张以平民百姓为新闻来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由他们决定时下的报道热点,因为“住在同一地区的老百姓比市政官员和专家更了解该地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⑤。这使得新闻传播者和受者及后续的响应者之间更易建立起一种交流的纽带。“芝麻拍客”关于残疾人中国“阿甘”郑心意的报道视频上传短短半月,全国有上百万的网友点击和留言,很多人为他的坚强感动落泪。这是一种情感和道德的力量,表达公民记者个体对普通人生命与价值的探求,弥补了因传播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疏远及感情淡漠的缺憾;也以其传播思想性、人文性对大众传播新闻性、普适性、教条化特征予以补偿。

3.舆论监督作用空前强大

网络舆论成为公众意见的一种集束式表达。在“自媒体”时代,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被空前放大。而此前,舆论监督一向只被片面地认为是媒体的事。以2007年6月5日大河论坛上《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一帖为例,一周点击率超过31万。天涯杂谈两天后转帖, 6天内获得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众多论坛置顶令其迅速传遍全国。这次“网络上访”在网上和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行动,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促进事件解决。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成为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员,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建立起加入社会和政治讨论的平台,切实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自媒体”传播形态下公民新闻的“失范”

公民“自媒体传播”为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更多有益的线索。据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记者积极阅读博客以找寻资料,一项调查则显示有90%的驻中国海外记者根据热门博客上的线索来追踪新闻。但由于公民新闻所提倡的全民参与新闻报道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暴力、网络侵权、“口水战”等自不待说,它还暗含着深层次的危机。

1.精英博客垄断话语权

布迪厄认为符号权力“是在实施这个权力的人与接受这个权力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得到界定的,也即在再生产信仰的场域结构中得到界定的”(Bourdieu1977d:117)一些人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划界圈地,在号称“草根”的博客圈出现了“平民”与“精英”的分野。各大门户网站博客和新浪微博的排名榜上,名人、明星永远是绝对的赢家,处于塔顶的各个领域的精英们,他们影响着公众对待事件的态度以及行为,从而也带来更广泛的社会效应,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其他网民的话语效度,从而在网络公共空间形成一种新的强权。

2.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哈贝马斯认为:“(公众)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它的成员是所有私人身份的人们,他们只要拥有财产,就作为读者、听众和观众而通过市场享用那些可以进行讨论的对象。受过教育,所讨论的问题之为‘普遍性’……,它们必须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我们目前还没有针对公民新闻参与者身份的详细调查和统计,但现阶段中国公民新闻的参与主体依然以城市居民为主。网民不等于公民。这标示着公民新闻报道主体的比例失衡,农民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仍然只拥有“被观察”的资格或“被忽略”的可能,而其主动权则缺位了。

3.知识的“碎片化”

在我国,博客用户超过一亿,网络视频使用率高达71%,用户量已达到1.8亿人。⑥然而“自传播”主体来自于普通的公民群体,具有身份上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点,而信息和传播更具有随意性。这是公民“自传播”的硬伤。毕竟像美国人克里斯・奥布瑞顿 、周曙光之类的公民记者鲜见,自然网民的浏览带有一定偶然性与非主观选择性。传受双方共同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传播形态的失误与失衡。不仅带来了受众信息接收的断续化、碎片化,同时也给媒体从网上获取新闻信息造成贻害。2009年《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刊登的假新闻《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就是由自由撰稿人一手炮制,媒体未加核实予以刊发的。

除此以外,公民记者素质良莠不齐,报道内容较浅层化,行文随意,缺乏深度和严谨;公民新闻所信息求证的延迟性与网络传播即时性之间的矛盾;博客空间的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的迷失等问题也表现明显。

4.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

网络传播中“娱乐”的因子总是如影随行,“长腿姐妹花”、“民间范冰冰”、“烧饼帅哥”、“凤姐”之类的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广受关注。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提到,媒体的原始本性令人们被它所传达的内容同化,一切都成了“娱乐化的文化”⑦。网络的开放性与海量容量更多地成全了这种“文化”。而新闻与言论权的意义绝不仅止于娱乐,人们往往在娱乐的声色犬马中忽略了这一点。

三、对公民新闻的引导与规范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个网站具有部分新闻采访权,大多数网站的新闻内容来自传统媒体。而公民新闻籍网络平台赢得了发言权和采访权。当前应着力完善公民新闻的管理机制,同时缓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冲突,适应媒介融合的大势,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

1.传统媒体建立“特约公民记者”制度。我国媒体的特约记者制度早已有之,而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公民记者队伍,各媒体经考核后设立专门的“特约公民记者”这一编外人员管理制度,以建立起相对稳定且多元化的新闻信息源,并帮助公民记者顺利实施采访,提高报道质量。对待公民记者有效的工作,可以效仿国外一些媒体的做法,给予合理的酬劳。

2.建立P2P的网络公民记者互动平台。P2P新闻专线借助网友的信息而使得海量信息得以及时传送,我们应尝试建立公民记者实时信息的专门的集合性平台,以有效抵减公民记者分布散乱所造成的空间无界与信息碎片化的局限。如BBC在2000年推出的iCan公民记者网站(现改名为ActionNetwork),除教导民众如何写新闻、如何向官方索取资料,更提供交流平台,以扩大公民记者的队伍。在广泛经常的多向交流之中,相互监督风气自然形成,可以降低新闻做假的发生几率,同时最大程度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

3.网络运营商的责任意识亟待加强。我国目前网民人数3.8亿,居世界首位。网络运营商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承运者,对保证网络生态的和谐、绿色与畅通负有重大责任,少数网媒不负责任的言论、各类不实信息的大量传播玷污了媒体“社会公器”的名号。因此,从政策法规、技术和专业上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从人文道德上提高网络媒体的职业操守可以扬清去浊,把好网络的内容关,将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公民新闻强调普通公民在新闻生产及传播活动中的参与行为,是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对于目前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只要加以合理及时的规范和疏导,具有“非主流、非权威”平台特质的公民新闻将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作者系长江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新闻传播失范及治理:新时期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新时期,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为出发点,揭示出虚假新闻、新闻炒作、广告与新闻界限的模糊性、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等多种现象。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在新时期,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和融合,也不断步入市场化、国际化,传统的伦理道德被质疑和冲击。新闻媒介由于起社会功能的特殊性和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其失范行为现象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仅是当下的,而且是影响我国新时期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长期隐患。

一、新时期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失范”就是规范的缺失,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新时期新闻传播过程中受多方面原因的冲击,面临多种诱惑与挑战,由此滋生出了很多失范现象。新闻传播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1.虚假新闻。新时期,虚假新闻仍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介的重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遏制,相反,屡禁不止并且快速增长也暴露了转型期我国方方面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像是有目的性的虚假新闻,“新疆人‘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新闻已经辟谣为虚假新闻,这条新闻通过手机短信、手机报、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不仅引起了受众的恐慌,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伤害了民族之间的感情。再像是现如今最流行的“标题党”,新闻传播的标题是一则新闻的关键,是新闻的眼目。例如标题为“孙俪怀孕仍坚持拍戏”,并在标题下附带了几张孙俪穿着宽大的羽绒服在片场的照片,点击进去查看,原来是孙俪在戏中饰演一名孕妇。在新时期,生活节奏的变快,导致受众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大部分是通过标题来定位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但很多时候,点进的标题与新闻内容不符,欺骗了受众。

2.新闻炒作。炒作是“借助媒体反复进行夸大的、不切实际的宣传,以扩大影响”。也有的解释到,炒作是“借助媒体反复进行夸大的、不切实际的宣传,以扩大影响”。有关新闻炒作的问题变得极为普遍,这集中体现在娱乐圈中,明星造势、煽情,以为了提高自身的曝光率。娱乐圈中的明星也为了增加自己的出镜率,不惜用各种各样的新闻炒作自己,甚至丑化自己。也有一些普通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想尽办法利用新闻资源对自己进行炒作。“芙蓉姐姐”、“凤姐”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而新闻传播媒介为了扩大自己的发行量、点击率,从而谋取自身的利润,成为新闻炒作的温床。

3.广告与新闻界限的模糊性。近几年以来,新闻媒介在适应新时期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些较大的地方性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栏目,甚至是一些全国性媒体的新闻传播,都面临了很大的生存压力,为了更多的获取更多的经济支持,默认、迁就了广告经营行为,而广告商为了自身利益和宣传,广告经营行为向新闻传播过程领域不断渗透靠近,就此出现了很多“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像是健康、时尚、汽车、房地产、饮食、酒店等广泛出现的大型商业企业,向新闻媒介提供完整的商业企业信息、新闻事件,进行舆论的制造策划和包装,最终形成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节目并不以广告形式出现,甚至不注明“广告”,多数注明为“专版”或“专题报道”,因为新闻传播报道中的可信度远比广告大的多。

4.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寻租,是对编辑设话语权的一种出租,通过出租的方式来获得较大财力集团的支持,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1)像是新闻工作者收取费用报道或者是将原有的报道进行改写或者是重登;(2)对某公众人物、公司单位造成不利影响或后果的新闻报道发表后,其公众人物、公司单位给新闻报道的记者或者媒体机构送上红包,隔天的新闻报道会刊登出一条于此相关新闻重写的、“更正后的”报道;(3)有些新闻工作者因收取了一些人物、公司单位的红包,通过新闻媒介报道了其相关的信息,目的在于利用新闻媒介做出宣传和报道,因为很多人和公司单位认为新闻传播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其红包等隐性消费远比广告费、宣传费要更具有效用。《纽约时报》记者报中国媒体有偿报道乱象,指出想要在中文版的《时尚先生》上刊登一篇贵公司高层的个人特写,该杂志的广告部门给出了每个版面约20,000美元的报价。如果想要贵公司首席执行官出现在官方运营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价格大约在每分钟4000美元。若是在《工人日报》上登载一篇贵公司的宣传性文章,该报的广告提出的报价是每个中文字约1美元。

5.有偿“不”新闻。有偿“不”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政治和资本的威逼利诱下,泯灭自己的良心,对新闻事实瞒着不报的行为。这种新闻多见于揭丑性的新闻报道中,像是用有揭丑性质的新闻信息对当事人进行敲诈、勒索;或者是相关人物、公司单位听到有关不利新闻信息,通过新闻工作者或者新闻工作者的上层用金钱和权力压制新闻报道;或者新闻工作者收取了其给的隐性的红包及贿赂,压着本该报道的新闻信息不报道。有偿“不”新闻最为有名的典型案例是,2002年山西省的义兴金矿发生特大的爆炸事故,导致3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一千余万元。事故发生后,矿主第一时间销毁所有矿井的相关资料,填埋毁坏违法副井,并威胁、前散了其余矿工,对38名死者采取焚尸、藏尸等及其恶劣手段,于此同时,贿赂串通当地政府,其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人,隐瞒真相,统一“两人死亡,四人受伤”的虚假口径,而接到举报前去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并未赶赴事故现场,而是每人均收到并接受了贿赂,将新闻报道私自压下不报道。事后在媒体的曝光中,这次有偿新闻的丑恶性昭告于天下,业内哗然。

二、结论

总体来说,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假新闻、有偿新闻、广告与新闻界限的模糊性、新闻侵权、新闻越权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新闻传播媒介与其他多方面在社会转型期的不适应、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自身问题、新闻业自身的失德等多种原因诱发这些问题的出现,而就现阶段情况而言,在我们认识和发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失范现象存在问题的所在,下一步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其问题,才能让其发挥真正作用。

作者简介:陈琛(1990-),女,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