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

时间:2022-07-19 10:08:40

导语:在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浅析经济新闻写作特点

[关键词]经济新闻;报道;特点

一、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但是应当指出,经济新闻不同于经济工作总结,也不同于专门的学术论文,它不像需要详尽展示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也不要求把业务问题说得很深,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经济业务问题,来揭示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给受众以政策方面的引导或思想方面的启迪。也就是说,在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中,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性服务于新闻性。

目前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新闻专业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原因也在于此。

二、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辩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三、服务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既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法规、管理状况等,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这些丰富生动的经济信息,不仅是国家、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眼睛”,也是引导群众生产消费,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新闻中的许多宏观信息己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些微观信息已经或正在帮

助企业经营者摆脱困境。

四、相对保密性

有些经济信息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一定的时候不宜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必须注意保密,注意做到内外有别,重大问题在报道前一定要请示有关主管部门。比如,有的国家或外商由于与我国较友好,在出售给我国某一商品时价格较低,而出售给他国时价格高些。如果把成交价格公布出去,会使对方难堪。还比如,一些敏感问题的报道,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西方认为,劳改产品出口属于不等价交换,不能出口。如果记者不了解这点,专门报道我国劳改产品出口创汇的成绩,就会带来严重的负作用。正是由于经济新闻具有相对保密性,所以在报与不报,何时报道,从什么角度报道时,都要格外慎重和警惕。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经济新闻的写作感悟

[关键词]经济新闻;概念;角度;方法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可涉及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宣传,小可提供一条市场信息。因此,好的经济新闻,不单是可读,更应耐看。

那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经济新闻,笔者认为,凡是报道人类经济活动和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方面的新闻都是经济新闻。所谓与人类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方面,一是指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指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政策、制度的变动;三是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国际关系的变化。

我们的经济宣传报道,主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尽可量地反映出其动态、其经验、其成果。有人说,现在的经济新闻难写,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不然。笔者在实践中体悟到经济报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资源。但是,怎样走出我们目前经济报道新闻不新,深度不够,信息量不大,可读性不强的误区,让经济报道吸引受众,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这确实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我们首先要把握住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性经济态势,“从小看到大,从低看到高,从旧看到新”,说白了就是把我们笔端的着力点侧重放在经济改革进程,招商引资上项目、国有企业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上面来,从这些看似小事情、低层次、旧素材中找出大主题、高内涵、新角度。

我们在经济报道中还要学会用经济线索、经济事件、经济素材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即用那些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不平常大事情”和那些多的是的“寻常小事情”,不过我们选择经济事件但要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符合市场经济且有一定的社会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又是党和政府以及民众关注的,不论事情大小,都可以写出来。象“农户王国友有胆识 百万元美机‘娶’进门”、“农民经纪人——杨学成”这些都是寻常小事情,但只要我调好角度,就会写好的经济新闻来。当然,如果能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中,发现“反常现象”,那么这类报道将更有吸引力。比如,笔者早些年曾经写过的“村干部自掏腰包设‘种田大奖’”、“蔬菜大王李淑清万元请财神”、“友谊300多农户聘请技术顾问” 、“我国北方寒地水稻生产走向第二次技术革命”、三粒种子“长出”三大集团、“一粒良种600万”等等稿件,从一定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反常性。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体悟颇深。它指出几个“抓”、几个“新”。抓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抓“热点”问题,抓棘手的“老大难”问题,抓首次出现、有新闻价值的问题,抓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抓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抓时效性强、稍纵即逝的问题,抓“以小见大”的问题等;在报道的事实上求新,在报道的立意上求新,在报道的角度上求新,在报道的方式上求新,在报道的语言上求新,在报道的深度上求新,在报道的标题上求新等。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保全研究员最近提出的记者应在10个方面抓问题和在9个方面求新,很有针对性,也很适应我们写经济报道,故我们应领会、铭记并应用到实践采访、写作中。

新闻报道终究是要给人看的,如果可看性差就无法提起受众的兴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怎样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感人,引人入胜,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深采细挖,努力抓出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来实践告诉我们,可读性强的经济新闻,往往是同新、奇、趣联系在一起的。新鲜事、新人物、新方法、新经验、新奇曲折的情景、新颖感人的细节,非同寻常的场面、气氛等,都能使人产生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其实,写经济报道的体悟有很多很多,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能说明白的。对于写好经济新闻,有学者总结了从获取新闻来源到采访到最后写作的十条法则,即:(一)关注政府政策变化这是经济新闻产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获取经济新闻的重要渠道,对于某些重要事件,可以保持对政策的关注; (二)关注企业动向,尤其是本地大企业的动向.大企业毫无疑问是最引人注目的,一般大企业的动向的变化也是大新闻;(三)企业的每一举动均可作连续报道;(四)公司类新闻除重点企业外,要做到货比三家,即要多采访几家;(五)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公司企业策划新闻,制造新闻.当然这其中要坚持新闻的原则,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六)策划新闻要恰当,尤其是注意不要让新闻成为广告或者仅仅是噱头;(七)经济新闻,尤其是公司新闻也要注意新闻的连续性,要注重追踪动态新闻;(八)关注本地最好的产业,企业,与本地最差的产业,企业;(九)关注社区,时令,节气,节假日时的经济动向; (十)多与行业内的人接触,获取新闻。

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事件的全过程和随之而来的深刻影响,单纯的对其中的信息片段进行报道,往往是不会全面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事件的深层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采写经济新闻时,特别强调要从提供零散的信息片段向提供相对完整的叙事文本转变,让读者了解某一政策及决定的出台的背景及深刻意义,才能更多的获得读者的支持和激发读者的热情。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探讨企业经济类新闻写作的技巧

摘 要 新闻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已经成为了企事业单位的一种宣传、营销工具,其写作技巧也是其内部新闻宣传部人员的必备素养与技能之一。作为大型的中央企业,要求新闻宣传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新闻写作技巧,尤其是经济类新闻,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企业经济类新闻写作技巧,以期改善以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 经济类新闻;写作技巧;导语

据说业界有一句俗话,“一流的企业写新闻,二流的企业投广告”,由此可见,新闻宣传在大型企业宣传活动中的重要性,尤其中央企业。目前,一些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新闻的价值与意义,而关于企业经济类新闻写作技巧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严格意义上说,新闻尽管是企业宣传的一种手段,但是二者有着一定的区别,并不能直接将公文稿、宣传稿、会议稿等直接写成新闻稿。只有在掌握一定新闻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将公文稿、宣传稿、会议稿等转化成新闻稿,因而提出本文的研究论题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导语写作

无论任何媒体报道新闻,导语都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导语一般是整篇新闻的第一个单元,语言应凝练、简洁,准确告知读者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事实与观点,引起读者一定的阅读兴趣,才能称之为好的新闻导语。好的导语给读者和观众一种期望,一种诱惑,如果读者在阅读导语的时候就失去了兴趣,将很难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一般情况下,新闻导语中不需要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企业经济类新闻的导语同样如此,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作为导语内容即可。《新闻学核心》一书中写到,“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里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新闻导语是事件的高潮,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引入和铺垫。为了写好企业经济类新闻的导语,下面总结分析了写该类新闻导语的注意要点。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一定要具有仅仅抓住读者的力量,比如,必须和大家分享的事实。举例,企业经济类新闻导语中可以写出某项决策为员工带来的福利、为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等,以吸引读者。

2、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应有新意或新

3、最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不要过多,如果能用一句话概括就好不要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4、内容越具体越好。

5、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调动读者的情绪。

6、最好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就好像对一个朋友将故事,利于产生良好的沟通性。

7、从具体问题入手,然后在正文拓展话题。

8、最好有视觉感。

9、内容要有针对性,使读者清楚明白内容是什么,是给谁写的。

10、语言直截了当、生动、简练,最好选用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

二、内容写作

企业经济类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内容往往比较专业,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是关心改则新闻内容的人,难以吸引一般读者读下去。为此,为了使企业经济类新闻更加具有趣味性,使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应掌握内容写作时的一些技巧,具体内容如下。

1、直接采用企业新闻稿

一般来说,企业经济类新闻的内容直接采用一般的新闻稿并不是好的办法,但是很多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在写作经济类新闻时都比较喜欢使用企业报告中的复杂数据。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该类新闻的可读性,完成一篇好的经济类新闻报道,应从多种渠道得到新闻资源。除了企业报告或经济报告,还可从经济学家、分析师、经济专家等处获得新闻资源,探讨新闻稿背后的故事。

2、使数字更加生动

企业经济类新闻中往往涵盖一些经济数据,不是专业人士很难看懂,为此应将复杂的数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新闻故事更生动、更贴近读者。比如,在新闻中要表达“某某工程建设需要3000,000个人工小时”,就可以尝试一下写作方式,改成“某某工程建设提供了165个新的工作机会,工期持续至少一年时间。”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容易使读者明白要表达的意思。

3、以人为本

当前,“三多”新闻比较多,且这类新闻写作方式不太受读者欢迎,为此企业经济新闻中最好不要过多涉及数字和政策内容。要求新闻以人为本,多关注一下那些受到公司政策影响的人,站在他们的角度挖掘新闻,寻找新闻点。例如,某大型央企石化公司增加管道建设成本投入,提高生产效能的新闻,可以从安全事故减少为出发点写作新闻,成本提高的同时保证了生产活动安全。

4、关注与公司相关的人

经济类新闻中通常要关注公司的负责人和员工,了解与掌握他们的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中的经历,并尽量从与他们合作过的人挖新闻点,从不一样的角度入手开始采访与写作工作,增加经济类新闻的可读性。

5、了解读者

无论什么类型的新闻报道,都必须针对读者的心理去创作新闻。为此,企业新闻部或宣传部因针对不同的出版物、不同的读者群体提供不同内容额深度的经济新闻,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作为新闻写作人员,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知道读者想要知道什么、关注什么、喜欢什么。因此,在采访之前应尽量了解不同读者想要知道的内容,并且采访过程中不要回避一些受采访人不易回答的问题,也不要问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才能增强经济类新闻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关注新闻内容。

6、生词表

如在采访中遇到不懂的词汇,应去了解它们的定义,并归纳到自己的生词表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专业词汇,并知道如何在报道中使用它们,尤其经济类新闻中经常涉及一些专业词汇,写作人员不仅自己需要去了解,也需要利用读者能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7、归纳公司的新闻

建立属于公司的新闻资料库,收集并归纳公司的经济新闻报道,便于以后的工作。

三、结论

企业经济类新闻写作不能受到“机关报”写作文风的影响,应有其特殊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式。为此,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应积极探讨经济类新闻的写作技巧与方式,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增强该类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吸引读者的同时也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浅淡经济新闻写作的创新

[关键词]经济新闻;加强策划;新视角;注重实用

经济类新闻主要关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由于其经济性意味浓、专业性和指导性强,传播中常常让读者感觉严肃古板、居高临下,缺少亲切感。在当前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缺少生活化、人性化的内容和情节,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报道效果不理想。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信息极大丰富,纸质媒体在当前新媒体的冲击下,读者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新闻报道内容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策划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正逐渐加剧,市场化的逻辑正促其进行改变,显著地表现就是,媒体开始由原来的“等料”向主动“找料”转变,很多媒体力图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

在无重大新闻事件可供挖掘时,新闻策划就成了制造独家报道的重要手段。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活动的一种创意性的谋划。通过媒体人员大脑的创造,将一件本来可能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赋予其新闻性;或经过精心策划,有意识地安排某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在某个选定的时间内发生,如策划、举办经济峰会、行业论坛、企业活动等,由此制造出适于传播媒介报道的新闻事件。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想“适者生存”,必须时刻关注时事、政治、科技、文化、时尚等的发展;而人又都有“求新”、“求异”的本性,对与众不同、稀奇古怪的事情充满着好奇。因此,精心策划出来的新闻如果能满足人在这两方面的需求,肯定能赢得很高的关注度。

新闻策划也是企业借以进行品牌宣传的良好时机,通过媒体或企业的策划人员,从媒体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按照新闻规律,“制造”新闻事件和新闻热点,吸引新闻媒体注意和报道,以此来树立企业和品牌形象,营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从而达到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竞争、销售产品的目的。这是一种在商品质量、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策略等方面创造出有新闻价值的商业经济行为。同时,媒体也可通过新闻策划丰富媒体版面看点,在事件中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营销策划要谨慎适度,有的策划切入点很好,但过度渲染会让公众产生审美疲劳。相反,如果对企业活动的报道能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表述加上诚恳贴心的提醒,会让整个事件营销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找新视角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要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所以,新闻工作者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就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越办越好。

新闻媒体的看家本领就是抓新闻,而好的新闻,从来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产生,则有赖于以下几方面:

1.判断新闻价值要有“读者意识”。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但是,要把这种“读者意识”贯彻到办报、办台之始终并不是容易的事。

2.再现新闻价值要有创新意识。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观念陈旧,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说到创新,首先要突破“自我”,突破个人占有知识的局限和社会实践的局限,不断否定“自我”。这样在全新的状态下,才能以最新的视角,选准最新的写作角度。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深入实践,通过知识和经验大量的积累,激发出新的创意,实现新的角度。应当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用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严谨,新闻记者的敏锐,突破思维上的局限性,克服过去那种高唱“四季歌”的模式化报道思维,变指令报道为循循善诱的报道;改单纯经营性报道,为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重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求新、求活、求好的目的。

3.实现新闻价值要有“精品意识”。角度确定以后,要实现它的新闻价值,“精品意识”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篇文章,一个节目,光有好的角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要以“生花之笔”加以润色,使读者从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中除了得到信息,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三、注重实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众多的经济新闻中,可读性强、读者满意的经济新闻却不多。经济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通过经济新闻来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广大读者之所以去读经济新闻,是需要从这些经济新闻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而并非为了看看热闹。经济新闻媒体经营理念也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最前沿、最准确的经济信息,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所以,经济新闻报道就要与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编采人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掌握群众关注的问题,报道一些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的实用性作用。比如:食物价格的波动、致富信息、汽车行情等等。媒体的生命力体现在目标受众的关注度上,受众之所以去关注媒体的新闻,也正是其所提供的对受众生活有帮助的信息。

一直以来,经济新闻写作的专业性和通俗性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经济新闻属于专业性新闻的范畴,它离不开大量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经济数字和经济术语。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新闻写作常常使用过多的专业名词,一般读者很难看得懂,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想要在这方面做出创新,就要注意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对立统一。

经济新闻写作要力避平淡、写鲜写活、写得可读,没有一个固定的药方可依循,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受到读者的欢迎,就要在各方面巧妙运作,充分发挥情景的作用,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经济报道和指令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如今,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读者,而是要求媒体使用独家的观念、独家的视角、独家的方法,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去挖掘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编辑/永安)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经济新闻写作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新闻遐迩;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

【论文摘要】: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除具备新闻的时新性、公开性、真实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1.经济新闻的含义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之中。从个体到集体,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心经济,重视经济。而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将零星、个别的经济体验整合提升为理性的东西,则要数经济新闻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经济新闻越来越被公众关注的现实背景。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新闻?对经济新闻的内涵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各种各样。例如:"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新闻,或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等。"经济新闻就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

2.经济新闻的特点

2.1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到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到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但是应当指出,经济新闻不同于经济工作总结,也不同于专门的学术论文,它不像需要详尽展示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也不要求把业务问题说得很深,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经济业务问题,来揭示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给受众以政策方面的引导或思想方面的启迪。也就是说,在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中,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性服务于新闻性。

目前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新闻专业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原因也在于此。

2.2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2.3服务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既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法规、管理状况等,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这些丰富生动的经济信息,不仅是国家、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眼睛",也是引导群众生产消费,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新闻中的许多宏观信息己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些微观信息己经或正在帮助企业经营者摆脱困境。1998年《中国乡镇企业报》上的文章《农村市场:农民富裕是前提》就分三个部分为农村市场把脉开方: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村市场的开拓;要深入农村作市场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要健全农村市场购销网络,严把质量关。这则新闻实际上就很好地体现了经济新闻服务厂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

2.4相对保密性

有些经济信息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一定的时候不宜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必须注意保密,注意做到内外有别,重大问题在报道前一定要请示有关主管部门。比如,我国或我方的进口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即使国际行情看涨,也要兑现。这种进口计划如果泄露,外商就会借机抬价,使我方蒙受损失。同样,如果外商了解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库存积压情况,就会借机降价,使我国在外贸中处于不利地位。

又比如,有的国家或外商由于与我国较友好,在出售给我国某一商品时价格较低,而出售给他国时价格高些。如果把成交价格公布出去,会使对方难堪。还比如,一些敏感问题的报道,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西方认为,劳改产品出口属于不等价交换,不能出口。如果记者不了解这点,专门报道我国劳改产品出口创汇的成绩,就会带来严重的负作用。正是由于经济新闻具有相对保密性,所以在报与不报,何时报道,从什么角度报道时,都要格外慎重和警惕。

结束语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经济新闻写作技巧探讨:分析当前经济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新闻日益受到读者关注,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经济新闻版,专业财经媒体也竞相涌现。各媒体为搞好经济宣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经济

新闻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

一、当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读性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不乏“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的面孔,形成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痼疾。突出的问题就是数字过多。经济离不开数字,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有时,一个数字可以代替一大段文字的叙述,起到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效果。但目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是没有使用数字,而是使用过多过滥,在玩“数字游戏”。下面一段是见诸于某报的新闻导语:“今年,XX市工业方面再创佳绩,截止12月31日24时,全市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总产XX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XX亿元,比年计划增长XX亿元,增幅X%,比去年增长XX亿元,增幅为XX%”,在不足90年字的导语中,共使用6处数字(不含时间),其中有3处略显多余。首先,“可比价格计算XX”显得画蛇添足,因为新闻不是统计报表,只要能说明现象和趋势,支持论点即可。其次“比计划增长XX亿元”、“比去年增长XX亿元”显得重复多余。因为有实际完成数,有增幅,便可推算今年的计划数和去年的完成数,超计划数和比去年的增长数也就显然明了。在寸字寸金的报纸上,像这种重复应力求避免。上述导语如果改成“今年,XX市工业再创佳绩。截止12月31日24时,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总值XX亿元,为年计划的XX,比去年增长XX亿元。”就显得既简洁又有力了。

2.缺少“人气”

大量的经验性经济新闻常常见物不见人,读者感觉毫无生命力。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关注企业物流方面的东西多,关注决策者,主体人的东西少,侧重企业的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或者是把采访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应用、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宏观方面,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却忽视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中的新思维、新变化。实践表明,好的经济新闻应当将相关的因素写进去,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就是人。好的经济新闻是需要有人的因素存在的,至少要感觉到人的因素。

3.缺乏深度

报纸上的经济新闻大部分是一般的介绍性相观报道。介绍新近的经济现象,却不能提出问题,有的经济新闻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存在着预测性少、反馈性少的弊端。经济新闻因缺少前瞻性和宏观性而长期滞留在初级阶段,缺乏与国际大传媒集团的竞争力度。

4.娱乐化倾向

新闻的娱乐化表现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内幕的方面,试图从中挖掘戏剧化效果,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经济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就是用娱乐的形式和娱乐的心态来处理经济新闻,将经济事件的内幕等作为新闻的重点,但其本身却缺乏真实可查的信源,写法散文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和新奇,淡化新闻事实本质,以图制造轰动效应。

5.经济宣传的误导倾向

一是经济预测方面的误导。一些记者不顾自己理论功底、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欠缺,自觉不自觉地以权威人士的面孔出现,对经济方面的一些敏感问题妄回评论,导致宣传误导,这不仅影响今天,也影响明天的判断。

二是政策法规方面的误导。这类误导主要表现在“权力寻租”、“政策擦边球”、“制度变型”和“体制反弹”。主要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去诱导人们捞好处。这方面误导的直接后果是,使人们无法用正常心态接受改革指令,也无法强制人们自觉地在很规范的经济行为空间去严格执行纪律、法规和涉及到的行政管理条例。

6.法律法规方面的失误

一是披露伪劣产品张冠李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有的揭露假冒伪劣产品,却把被假冒者不加区别地搭上去,有的则把假冒伪劣产品凭主观推断认为是某企业的产品,有的以偏概念,以个别代替一般,一个地方出了某种假货,就把这个地方所有的产品都视为假货。这样良莠不分、张冠李戴,就会构成了对被假冒企业商誉和名誉的侵害。

二是对产品质量批评缺乏依据。缺乏事实依据对产品质量进行贬低的经济报道,即经济报道中的内容失实,会给企业商誉、名誉造成损害,使社会对其产品质量产品怀疑,轻者减少其经济效益,重者甚至可以摧毁掉一个企业。

二、经济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历史的影响

我国的新闻业起步很早,但发展不如西方国家。经济也同样受到延缓 。中国近代的经济新闻报道是当时媒介的主要内容,经济报道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展现出经济建设的宏观场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即多用知识教训的口吻,很少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阅读需要。而随后而来的十年“”新闻报道中“假、大、空”盛行,尤以经济新闻报道失实最严重,并出现了公式化、概念

化的趋势。历史的原因,形成了我国的经济新闻没有较高的起点,机关味、教条味残存,以办综合性报纸模式来办专业性报纸。

2.思想上的误区

目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政治、社会新闻,轻经济新闻的现象。由于政治、社会新闻利于宣传国家政策反映民生国情,历来最受媒体重视,在我国各大综合类报纸中,几乎都是前几版为政治和社会新闻,接下来才是教育、经济、文化等版面。记者也多以采写出好的政治、社会新闻为荣,而不够看好经济报道。

3.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读者的不适应性

经济新闻是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提出了高要求。目前,从内部分工来看,人员最集中的报道领域就是经济新闻,占19%,但问题是:一方面虽很多人参与经济报道,但真正懂 经济的寥寥无几,结果是外行来办专业性的东西,致使经济新闻缺乏高瞻远瞩性。在具体报道中,表现为微观的、简单的、杂乱的、重复的信息多,而客观的、有序的、含值的信息少。另一方面有经济知识的记者又不懂写作,满篇的术语、行语、数字,一般受众只能被弄得满头雾水。

三、强化经济新闻写作的几点建议

1.写经济主体人,拉近经济与受众的距离

在报道中,把经济与人揉在一起考虑,或者论述经济与人的同步发展,或者透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原理、数字都是很难让受众引起共鸣的,但写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就不一样了。何况个人的思想、作用、技能、经历,尤其是决策的个人因素往往会对事情的发展结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在观察视角上,提倡“经济观察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

所谓非经济视角指经济报道的切入点,不是纯粹的经济内容,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是哲学的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提高多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对非经济现象用经济视角,则体现出纷繁复杂事物背后,利益之手的支配性,也会给读者以新颖独特之感。从经济的视角切入,会使问题的探讨更加鞭辟入里,会使新闻更加形象生动。在我国关于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的新闻报道中就有许多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一定的深度,很有启迪性。

3.从社会角度去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中的波澜,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塑造社会风气起着重要作用。单纯从经济角度去搞新闻报道,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受众需要。从社会角度来写经济新闻,能够使读者便于感性接受,若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将使经济新闻独树一帜,又能显示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使经济新闻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