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9 04:50:13

导语:在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BIM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对BIM的大力推广及应用,BIM技术的项目不断增多,建设行业进入了BIM时代,对BIM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BIM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BIM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当前国内外BIM教育的现状,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在开展BIM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BIM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为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进行BIM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

一、BIM及其概念的延伸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它是信息模型在建设工程行业的一个应用,BIM技术是创建并利用信息化模型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优化的方法与工具[1]。

当然,BIM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在路桥、污水处理、地下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应用也屡见不鲜,如上海金汇港大桥、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徐家汇交通枢纽和陈翔路地道工程等[2,3]。因此,在国际上很多学者对BIM概念进行了延伸,如图1所示,这些自然延伸的概念足以说明BIM的广泛应用前景。

随着BIM的应用在各国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对BIM大力推广及建设行业应用BIM的项目不断增多,建设行业进入了BIM时代,对于BIM应用的人才需求也日益突出。此时,各高校应当清醒地认识当前BIM应用的发展形势,加强BIM应用的人才的培养[4]。

二、国内外的BIM教育现状

大规模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BIM训练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5]。掌握BIM技术不仅能增强人才的竞争力,还能为职业发展提供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

美国作为BIM技术和虚拟设计与施工(VDC)领先的国家,在学术界已开展了许多探索,BIM和VDC课程已被接受和确定作为美国的几个重要大学本科工程管理课程的核心部分。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马里兰大学等都已开设了BIM相关课程[6]。

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了BIM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并且在BIM的教学中引入IFC(工业基础分类)标准,IFC标准数据文件有很好的平台无关性,是BIM众多参与者协同工作,数据交换的基础,如图2。在我国香港地区,涉及BIM技术的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不断涌现,香港理工大学为建筑和房地产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提供BIM的高等文凭[7]。

国内开办土建专业的一流本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已率先开展BIM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级BIM人才的培养工作[8]。清华大学与广联达公司共同成立了BIM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与鲁班软件双方就工程造价、电算化教学及BIM技术研究等方面举行合作签约,沈阳建筑大学成立了以Revit为主的BIM研究中心,等等。

所有建筑市场的利益攸关方包括高校在内,均身不由己地处于以BIM为标志的建设行业信息化浪潮之中。那么,以“土建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该如何应对这扑面而来的BIM技术浪潮呢?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开展BIM教育,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开设或正在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申报。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林业职业学院等积极采取行动,与国内知名BIM技术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三、高职院校BIM教育存在的误区及问题

对高职土建类专业而言,BIM既是一种新技术的挑战,更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塑自身办学特色的绝佳机遇。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BIM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尝试着将BIM技术引入到课程体系,但对BIM教育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BIM教育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BIM教育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BIM是单专业的事情。由于缺乏对BIM技术的深入了解,一些高职院校对BIM的理解局限于建筑三维模型的建立,将BIM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孤立起来。然而,BIM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所谓的全生命周期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维护,直至拆除为止的全过程,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周期长、风险高、涉及单位众多等特点,因此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可能只涉及某一个专业,如在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个专业的相互协作,将不同专业的建筑信息模型链接。

误区之二:认为BIM就是三维建模软件。由于目前BIM在我国的使用还不够成熟,导致很多人对BIM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BIM是一种或几种建模软件的组合,或者认为BIM不过是一项设计表现的新技术。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软件就够了,从而忽略了对BIM理论本质和精髓的教育,这样对将来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大危害。

图2是BIM在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软件和信息交互性分析图,图中清晰地反映出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软件以及各板块间的信息交互,由此可见,三维建模只是BIM技术中的一个部分,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专业也不可能只有一面。

误区之三:认为BIM只适用于房屋建筑领域。自我国工程建设行业2003年引进BIM技术以来,就一直在房屋建筑领域进行大力推广,再加之近年来关于BIM的经典案例都出现在建筑领域,使得很多人认为BIM是房屋建筑领域的专利。但随着BIM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种误解也在逐渐减少。

(二)BIM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师资和教学环境不适应BIM教学改革。无论是BIM课程体系的建立,还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基于BIM的教学改革,其前提就是BIM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和BIM实训室的建设等[8]。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BIM师资不足,没有BIM实训室或实训室设备跟不上BIM技术发展要求的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BIM师资和BIM实训室的建设可谓当务之急。

问题二:把BIM技术相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存在困难。在目前高职院校三年学制同时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要保留现有课程体系,BIM相关课程的设置已没有多少余地。

问题三:BIM教育跨专业、跨院校交流困难。BIM的知识体系是跨专业的,一个专业院系的教师很难懂得BIM的所有知识。BIM教学过程中,只能依赖于跨专业、多个教师的协作,而跨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和配合,给院系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9]。

在面对这些误解和问题时,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未来BIM技术人才的培养者,更应首先破除这些误解,积极面对BIM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自身BIM技术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BIM人才做好准备。

四、高职院校BIM教学改革方法探析

BIM的大规模应用即将到来,由此带动了对BIM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强学生BIM素质的教育,使BIM成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BIM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将BIM技术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个专业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当前建设市场对BIM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方向,首先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必须明确增加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素养及技能目标,其次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增设BIM相关的课程。将BIM技术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创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再次,要注意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更新和配套,使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

2.重视BIM实践教育。BIM知识体系更强调应用能力,因此BIM的实践教学应该得到重视。高职院校开展BIM的实践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培养。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入单项BIM应用技能实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重要单项技能训练,而到了高年级可开展以项目案例为核心的BIM综合技能实训,推动学生系统性地采用BIM知识进行毕业综合实践,通过以案例为主线,任务驱动,团队实战对BIM价值在教学中在应用进行提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以联合不同院系的不同专业,开展BIM一体化实训课程,将BIM技术应用于项目案例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学生的协同设计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等。

3.双重引导,多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BIM技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课时有限,很难做到对BIM的系统性教育。除了对BIM理论和核心软件的教育之外,还有很多软件是没有办法纳入到课程体系的。此时,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如相关书籍和软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BIM知识和各类软件。另外,为了跟上BIM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只讲授已经成形的基础内容是不够的,BIM的教学应该灵活多变,学校也可多途径开展BIM教育,如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通过讨论、专题报告、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使学生掌握BIM的前沿技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4.与BIM技术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随着BIM技术的推广以及当前对BIM技术人才的极大需求,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与知名BIM技术公司的合作交流。双方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校企合作共建BIM综合实训室、认证培训中心、师资联盟等,合作开展教师交流培训、人才培养活动,这对以后BIM教学及专业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有实际意义。

五、结论

BIM技术是建设工程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过程中都具有比较超前的引领性。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大力推广BIM的背景下,探索将BIM教育引入到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模式中来,不仅迎合建设市场的发展需求,改善就业状况,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我国BIM技术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

摘要:目前大部分院校仅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本文是以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专业群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获得以下信息:

1.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①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②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③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④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⑤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进行工程结算,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⑥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①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②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③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④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⑤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⑥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5.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总之,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浅析高职院校土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顺应时展的要求。它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本文从教学的主要要素出发,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供日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参考。

关键词 土建英语教学 现状 对策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企业的强势入驻,国际间工程项目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等,这些现实因素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建筑业,我国需要培养有扎实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于是各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使其发展得更加成熟。

1 高职院校土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师资力量各有利弊

承担土建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分为两类,英语专业和建工专业。他们在教学上各有利弊。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对语言知识了如指掌,在语言教学上有明显优势,但缺乏专业知识,尤其是建工专业属于理工类,跨学科且专业性强,在土建英语授课时,难以讲得深入、生动。建工专业的老师熟悉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上能做到收放自如,但英语语言知识不够扎实,在语音、语调、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上和专业的英语教师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

1.2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积极性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正规高考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水平整体不高、参差不齐;二是从中专、技校、职高升入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而专业英语具有词汇量大、长句难句多的特点,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又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开课时间先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欠缺也给专业英语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另外,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态度和动力也值得考虑。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来衡量,这些考试虽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水平,但因其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成为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动力之一。而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则缺乏相关的广受认可的考核,各个院校往往在期末将其作为考查课来考核,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1.3 教材针对性不强

教材在教学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专为高职院校编写的土建英语教材相对较少。有些教材以“专业阅读”为导向,缺乏听说环节,相应的习题设置不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有些教材听说部分难度过高,大部分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难以参与;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教材过于突出专业内容而忽视了语言教学的规律。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专业英语教材的有效性。

1.4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相对于基础英语的教学而言,专业英语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方法,即词汇教学―课文讲解―课后练习,重视阅读和翻译的技能培养,以老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专业上的实际交流能力的训练,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更难以学习专业英语。

2 提高土建英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2.1 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土建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有较高水平,了解语言学的教学规律,又须具备扎实的建工专业理论基础,相关的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能熟练地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既然如此,如何解决英语教师专业弱,专业教师英语弱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加强校内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利用教学研讨的时间讲授公开课,普及相关知识;根据课程安排,合理制订听课计划,相互学习,既能做到知识互补,又能促进教学;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互相学习、讨论、研究,共同进步。

(2)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语言和语言教学法的培训提高语言应用和教学能力;缺乏专业知识的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到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培训、实践,或到相关知名院校进修专业课程,以弥补彼此的不足。

(3)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可贵精神。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挖掘自身潜力,不怕苦不怕累,肯于下基层,学习于点滴,依靠自身力量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2 增强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理论中谈到了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指出真正对语言习得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人们自身的心理条件,准确的说,是兴趣和需要者两大心理条件在制约着人们对母语意外语言的接受与认同,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第二语言习得的最终效果。专业英语的学习属于大学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同样遵循二语习得理论。

(1)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高职学生通常都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学不懂而学之无味,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所谓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需要是对二语习得效果产生影响的第二大因素,它分为四类,即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渴望学习知识的需要,提高自我能力的需要和通过各种考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既不了解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没有意识到行业发展对于学生提出的掌握专业英语的要求,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另外,国内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考试,缺乏刺激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获得实际需要的动力。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除了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向学生介绍专业英语学习的目标及必要性,交流行业目前的发展状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学生产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需要”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选用科学合适有针对性的专业英语教材

土建英语的教学并不是单方面地教授英语或是单方面地教授专业知识,而是将两方面融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实际英语水平,所以笔者认为选择专业英语教材,需要考虑教材的实用性、层次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依据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教材应着重专业领域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和交流的能力。教材选取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教材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兼顾专业性和语言学习规律两方面。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增强学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2.4 寻找有效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除传统的教学法外,还可尝试融入其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式学习(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学生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学习。举例:在《ESP土建英语》课本中第一单元为“过程设计”(Design Process),课前可以将学生分成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以学校即将要建的室内体育场为对象,以其设计过程为目标展开讨论,形成一份设计过程步骤的报告,要求课前准备好报告进行分组汇报。课上,引导学生就其报告对合同、调查分析、设计、施工、维护等设计的过程及顺序展开双语讨论,将专业课内容和课本展示的语言信息教学结合一起。既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也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3 结束语

专业英语课程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基础英语的延伸,但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无论从科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来看,专业英语的教学都有需要不断完善之处。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高职土建类专业“创学结合”教学理念探索

[摘 要]创业是个全新的话题,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改革总体策略是:从岗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建筑施工作业的基本技能为基础,岗位关键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土建类专业“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管理办法,构建“创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土建类专业“创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创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运行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高职土建类专业“创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能为其他专业进行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土建专业 创学结合 教学理念

所谓“创学结合”,是指将专业岗位知识、专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放弃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达到“教学做合一”的一种创业教育方法。[1]

高职土建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性专业,创业难度大,我们必须结合专业实际,在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的整合设计,构建独具特色的创学融合式教学体系,达到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专业创业启蒙教育两不误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改革总体策略

从岗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建筑施工作业的基本技能为基础,岗位关键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土建类专业“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管理办法,构建“创学结合”的教学体系。这是高职土建类专业在创业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的总体策略。

二、土建类专业“创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一)人才培养模式

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3年时间分为“1+1+0.5+0.5”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第一阶段(第1学年)培养基本创业意识,第二阶段(第2学年)全面积累创业知识,第三阶段(第3学年第1学期)实施专业创业行为,第四阶段(第3学年第2学期)通过创业实战提升专业创业能力 。[2]

(二)创学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兴趣,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创业理念训练。大一学生主要进行创业思维训练,大二学生主要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积累,大三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创业模拟和实战训练。整合原有的专业岗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增设创业类课程模块。专业岗位课程模块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等模块。创业课程模块主要以创业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依据,包括创业思维、创业理论、创业实践等模块。根据课程模块的不同性质,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通过这三个平台的建设,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既培养专业岗位能力,又培养专业创业能力的“目标平台”,实现土建专业大学生“创学结合”的成长目标。图1为“创学结合”的“四平台”架构。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根据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特点,将施工过程分为承接施工任务、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物资材料准备、施工放线、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生产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检测、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整编、工程预(结)算等工作任务,分析每项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选取《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CAD》、《建筑材料与检测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建筑主体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专业“创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高职土建类其他专业可参照执行。

(三)实训基地建设

不断完善建材检测室、测量实训室、施工内业实训室、施工现场实训场、造价实训室、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寻找水平高、业务广、技术精的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创业孵化中心,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四) 教学团队建设

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和建筑施工企业中选拔和引进副高以上职称、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教师1-2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等途径进行培养。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3-5名骨干教师,通过国内进修、学位教育、以考促教、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教研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等途径进行培养,使之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能掌握建筑最新技术发展成果,能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特色课件开发和教学。聘请来自建筑企业生产一线富有实际经验和技术的名家能手、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改善“双师”结构。安排青年教师到建筑施工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施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对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要制定详细具体的锻炼计划,锻炼过程中定期汇报所从事的工程实践工作,工程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与教研室全体教师交流工程实践的情况和体会。建立长期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完善企业技术人员进校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校企对接机制。

(五)教学运行保障

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把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服务活动严密组织起来,规定各自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从而使组织系统内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有机体。基于“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按计划、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订单培养、因材施教等要求。根据预期目的,编制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同一学期的课程齐头并进式的上课模式,对文化素质课主要实行按学期开设、每周固定学时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就业竞争力课程以及创业渐进性课程,主要采取分阶段、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就业实习、创业实践课程,将采取在学校有实训、在企业有教学的“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教学组织形式。

三、 结语

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没有学生的“做”和“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创业教育。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寻找“创”与“学”的最佳融合点,这样才能实现“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完善的“创学结合”教学理念,是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成功创业的坚强后盾,我们必须将创业教育层次化、制度化。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研究:浅谈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数学课程做为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面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厌学等问题,本文以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明确数学与土建类专业之间的关系,数学与土建类专业紧密联系,土建类专业教师与数学专业教师加强沟通三点建议,来改善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将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数学课程为例,探索其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之路由为重要。数学是土建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将其作为必备的工具应用到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专业项目化改革方案,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紧密围绕本专业的工作实际出发,本着“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目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数学,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这门课程形同虚设,以致一些院校所幸取消了数学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学内容多注重原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以及大量复杂习题的繁琐计算,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到非常乏味,不知道学数学对于将来的实际工作到底有什么用处,甚至质疑数学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学生从心里排斥这门课程,有严重的抵触情绪。

2、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尚未深入领会,此时再大量的灌输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计算复杂的高职数学,势必导致学生学起来困难,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进而主动放弃学习。

3、大多院校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的教师任教,对土建领域的知识不熟悉,与建筑专业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轻视数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更谈不上引入建筑工程中数学解决问题的实例了。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就数学课如何真正的服务于专业课,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基础工具作用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1、首先明确数学与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从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足够重视,并有目的性的学习。数千年来,数学被视为建造及设计的一种很宝贵的工具,是建筑设计思路的一种来源,也是建筑师用来得以排除建筑上的试错技术的方法。数学和建筑之间,就好比混凝土搅拌后砂石与水泥的相互粘结一样,有着一种无形而又相当密切的联系。在此,数学这门基础课程,一直被视为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掌握自然,甚至征服自然的钥匙和工具,也早已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数学服务于建筑,建筑离不开数学。谈及数学的概念,它的研究对象包含数和形的性质、变化、变换及其关系,目的在于探索其有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计算和分析,确定具体解决方法的科学。若换一种方式来看,数学亦可视为是对客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的研究和探索。那什么是建筑呢?“建筑”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建筑从形态学来说,点、线、面、体是构成建筑形式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中,点是所有要素之中的原生要素,其它要素都是从点开始派生出来的。比如,许多个点可以连接成一条线,多条线可以合成一个面,多个面可以组成一个体。即建筑的所有形态体现的就是数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形”字。换个角度,从工程学来看建筑,更多侧重的是工程量的计算,例如,建筑构成中表现出来的长度、面积、体积等量,还有一些建筑材料的重量、强度等量,这些都是建筑工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这便是数学研究对象当中的“数”。

2、与土建类专业紧密结合,适当合理的选取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对于我们土建类专业来说,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比比皆是的。例如,劳动力的安排、施工进度、配料、支座反力,需要一次代数方程的计算;生产增长率,简支梁受压区高度,需要二次代数方程的计算;钢筋锚固锚长度、配料允许范围的计算,建筑材料的代换,需要代数不等式的应用;土方施工中“零点”位置的确定,变截面梁钢箍高度的计算,建筑构件形体及自重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几何及三角计算;均匀荷载作用位置的函数及幂函数的应用。通过以上的分析,这就需要根据土建专业的需求和特点,对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选取和整合,舍弃理论性强而又无实际用处的内容,保留及增添土建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使数学课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其服务作用。

3、加强数学任课教师与土建类专业教师的交流与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数学老师与土建老师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会议及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使数学老师能够了解建筑领域,熟悉建筑行业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即以工程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原理进行解析。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清晰为什么要学数学以及数学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究竟有怎样的用途。才使得数学课程的学习变得有目的,有动力,有激情。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教学效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小结

为了培养能够满足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土建类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高等专门人才,尤其数学这门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学科必须向易于让学生接受,易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易于掌握的方向改革。这就要求土建类专业教师与数学类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将两门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两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土建类专业问题,进而学生会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