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20 02:50:54

导语:在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2009年以来,净月经济开发区始终把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为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关键。几年来,全区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快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重点培养建立了“四支队伍”,即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能够组织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能够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思想观念新、生产经营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各业骨干队伍;一支掌握一技之长、勤劳致富的新型农民队伍。全区共培养各类人才5万人,着力造就出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重点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

科学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全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 %,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成果实用性不高和公益性推广不到位。据调查,农民每年安排生产主要是看左邻右舍“随大流”,生产盲目性很大。通过政府组织,筛选一批生产实用的科技新成果并大力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几年来,全区紧紧围绕增产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棚膜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内容,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广泛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的有效形式

全区牢固树立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形式,采取“政府推动、项目支撑、技术包保、分片宣讲、上下互动”等措施,有效推进了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开展。在政府推动上,成立了由区主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密切配合,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项目支撑上,全区各部门整合资源,合力攻关,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科技项目。几年来,共向国家、省、市、区争取科技项目30多个,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在技术包保上,采取政府搭台,院校唱戏的办法,政府强化对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组织领导,职能部门搞好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邀请涉农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与区里进行技术包保,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分片宣讲上,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优质科教资源的作用,根据农民实际需要,组织专家深入乡村,解读国家惠农政策,传授农业科学技术,调研指导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上下互动上,以乡镇为重点,以村社为基础,充分发挥主战场和主力军的作用,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寻求互动,深入搞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全区将继续探索有利于农业科技传播、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好形式、好做法,不断完善提高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摘要 现代农业发展呼唤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理念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和扶持。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内涵与不足,指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特征;内涵;现状;发展建议

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在于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1],具体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优势,以体制改革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手段,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方向,不断优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资料利用率,最终实现从资源消耗依赖型农业逐步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型现代农业转变。为了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理念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和扶持。

1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

1.1 性质社会化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伴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市场化提高的衍生和发育,符合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

1.2 主体多元化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事业单位(如水产站、水利站、农技推广站等)、科研院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金融、外贸、电商等其他合作组织、企业等[3]。

1.3 内容系统化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内容系统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与农户之间的有机结合,且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表现:生产物资(包括种子、化肥及农机具)的供应,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气象服务、政策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农业金融借贷、生产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

1.4 方式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支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石,包括网络通讯及信息化、电商管理、大众传媒等。

2 内涵与构成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项全面系统化服务,也是一种网络体系,一般通过多种经营方式、经济方式进行相互配合,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以优化生产要素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方向,进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以及服务受体2个方面。其中,服务主体主要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经济组织为基础,结合社会其他力量作为补充;服务受体则主要以农民、农户为主。

3 现状与不足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初见成效,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占主导,依托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服务主体,在农业科技、信息化平台、农资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市场化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以外的市场化主体蓬勃发展,对农业服务市场进行了全方位补充与升级,比如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以及销售方面形成了多种服务模式,如乡镇综合服务模式、专业合作带动模式以及乡土能人带动模式等[4],通过近年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诸多需要改善提高的方面,具体表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农民的结合程度有待加强;与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关联度还不够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缺乏全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现代农业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还不够大,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我国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题需要面对与解决。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建设

根据基层公益性农技服务示范点、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加强专业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确保稳定的专项财政资金保障,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同时设立公益性培训机构,为农户提供农业栽培、育种、生产、经营全方位的农技培训,建立农业品种技术展示平台,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中心的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此外,设立村农技专岗,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全[5]。

4.2 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总体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产品竞争力。由于各国的基本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也会多种多样。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做强,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是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3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推广机制

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渠道为主、其他形式农技推广服务为辅的模式,可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通过政府订购、招投标、委托等多种方式,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参与到农技推广中,重点扶持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团体。其次,应加强各方科研力量的整合,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合力。最后,加强农技技术的推广力度,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产品,通过区域性、专业性的农技推广组织向基层农民进行推广,从而使得他们在田间地头便能学习观摩到新产品、新技术。

4.4 构建农业科研服务体系的新类型、新模式

一是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建设,在农业技术信息平台、农业服务热线方面进行技术升级。二是打造农业规划、农业策划、品牌创建、包装和商标设计、农业企业标准化认证等软性科技服务新业态。三是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孵化器、优质农产品拍卖市场、农业电商产业园等实体性科技服务实体。

4.5 利用政策倾斜、项目带动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

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议有关部门按照“五有”的要求,制订出台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6],为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动力;通过公共财政设立各类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扩大农业科技服务基础投入,增强服务能力建设,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 结合濮阳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濮阳市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从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做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大投入,提升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和充分利用新技术4个方面来处理应对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业科技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关键问题;应对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不断增多,干旱、洪涝、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多干旱风沙,夏季炎热雨量较为集中,秋季晴和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 ℃左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为43.1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21 ℃。年无霜期为200 d,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 mm。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濮阳市出现灾害性天气的次数以及强度都明显增加,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逐年增加。因此,加强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1.1 投入不足对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的制约性

长期以来,虽然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的发展,很容易向上级部门上缴有限的资金,而再次进行扩大和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一时之利而不断破坏现有的资源,使资源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影响长远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是发展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中最大的障碍,会对完善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1.2 气象预报技术差

若使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必须要研制出与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不同的产品,提供一系列的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的预报产品。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受预报准确率的影响也很大。在基层气象部门中由于受到地方条件以及人员编制的限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高级工程师相对较少,在对有难度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能力,很难达到定时、定点、定量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问题。

1.3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

当今,科学技术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迈进,但是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仍然根据传统的方式和流程进行运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亟需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结合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特点和趋势不断对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内容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重点监测和预报精细化的经济作物。

2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

气象部门应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使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得到提升。以春季抗旱、“三夏”收种气象服务工作作为重点,使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范围不断加大,结合春季和夏季干旱、关键农事季节做好人工增雨以及消雹作业,要把握好一切有利时机将防灾减灾工作做好;对气象信息预警平台、手机短信、广播喇叭、电子显示屏、网络等科技手段进行充分利用,及时和更新重大灾害性天气信息,并提出相关的防御措施,使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不断得到提升[1]。

2.2 做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对濮阳市当地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进行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加强预测和预防,不断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组织体系,将村镇中的气象负责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于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将相应时段内的重要天气信息以及为农服务策略及时,确保这些气象信息和服务策略可以传递到每个农民手中,使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实现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2]。

2.3 加大投入,提升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气象部门应统筹规划,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加大气象科技服务的投入力度,要像抓基本气象业务一样将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做好,为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奠定基础。针对农业推出针对性强、科技含量好的气象服务产品,确保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基础气象业务同气象科技服务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气象科技为农业服务的力度。

2.4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充分利用新技术

农业气象部门要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和精准的农业进行有效整合,使气象科技服务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得到增强。为了使当地区域农业得到发展,气象部门需要为区域农业提供相关的气象信息和资源。另外,在为农业提供气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气象信息,确保农业生产[3-4]。

3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逐渐加重。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起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应对自身能力不断加强建设,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提升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推动濮阳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根据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成效,提出了影响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影响因素;建议

1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逐步探索研究了良种推广、科技入户、创建高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农村购置农机的补贴金额呈现连年递增的趋势。实施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政策,提倡土地集约化管理,鼓励大企业家回乡承包土地,对种粮大户提供补贴。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点的建设,加大农业推广人员的队伍,在河南省内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农民种田,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将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例如,我所看到过的汝州的益人实业公司,首先通过在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然后再对土地进行划方圈整,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种植,公司负责种植、灌溉、喷洒农药、农收等全部工作,最后收获之后根据每家的土地面积进行平均分配,农民也可以将粮食存入该企业的粮食银行,该企业会给出一定的利息,当然也可以根据农民的意愿直接分钱或者分粮食。这可以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一种模式。

2影响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因素

2.1农业科技投入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对农业科技资金投入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目前我省在农业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量较少,一是省级的农业科研项目仅投资几万元,最多的农业招标项目也就投资十几万,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太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完全不能快速的服务于农业的发展,在加之社会涉农企业发展不完善。二是对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投资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目前河南省县、乡两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人员纳入事业单位,有固定的工资来源,但是农技推广服务的费用却没有纳入预算,造成两级的人员没有农业科技科研经费,促成推广服务人员的浪费,制约了推广服务工作的进展,再加之部分的推广服务站点设施陈旧、设备老化、没有试验基地等原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只能通过亲身传教推广农业技术,这种服务模式相对太低,使得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2.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运用农业技术能力有限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大部分的农民都是科技素质较低不能够快速地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使农业科技推广推广人员很难进行科技服务,农村劳动力中,没有受过教育的占5.2%,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2.5%,受过中等教育初中、高中毕业的分别占60.4%、10.7%,可以得知,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的劳动力比重为80.1%,农民的素质较低。科技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再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新技术培训跟不上,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速度和规模。目前,河南农村受培训教育的农民只有16.7%,其中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自愿参加培训的人数分别占总培训人数的24.3%、18.5%和37.2%,可见目前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依然不足。

2.3农业科技服务专业化人才少

统计表明河南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凭的有6398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30人,而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比例更低。这么的科技人才远不能满足河南省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导致农业技术人才更加缺乏。还有就是有的人接受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培训,但是却从事了其他工作,并且原来的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员年纪相对较大,对新的知识接受速度不快,从而导致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欠缺现象。

2.4不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对农业的进步起重要作用,能够引导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促进粮食的增产。由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方面政府投资较少,要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政府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省内的科研所和农业院校的农业实验室,都应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投资,对此提供全方面的资金支持。但是我省目前的状况是政府对这些农业科研示范基地不重视,农业科研所或者高校的农业实验基地,大多数是自己建设、依靠自己的科研项目、成果奖金、科研经费等维持运转,政府没有提供资金支持,所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规模太小不能引起重视,进而没有说服力,并且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所以起到带动和示范的效果。

3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政策建议

3.1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一是政府投入,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设置专项专款,鼓励科研人员研发和推广服务工作,二是社会融资,鼓励社会大企业投资农业科技,创建涉农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社,对从事研发或者推广的社会个体进行无息或者低利息贷款。

3.2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

为了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政府要发动我省的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首先要利用好我省的农业科研所,对其科研所的工作人员提供资金支持,让其尽力研发新的品种或者新的农业技术,其次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要完成农业高校实验室和政府农业科技服务站点的紧密对接,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成果。最后要利用社会上的涉农企业,农业服务公司、农业专业化协会、农业大户等提供的工业服务。增加农业推广人员的进村服务率,只有做到科技成果推广给农民,农民接受使用了才是做到了农业科技服务的完善。

3.3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省农民获得的农业科技主要是还是来源于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水平。一是利用好河南农业科研机构、高等教学的人才优势,对农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二是设置农技推广人员从业证书,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必须拥有农技证书,考试要有针对性,内容要符合实际的需要,选择出具有较高农业技术基础的人员;三是组织大学生下乡支农,在农业院校宣传农业推广工作的优势,吸引大学生对从事农业推广的兴趣,帮助大学生在地头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指导农民应用农业科技。

3.4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农业科技在农业方面推广是否顺利主要在于农民科技素质的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大小,首先政府要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要改变我省依靠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农技推广的单一情况,要利用农业院校的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一是应用技术示范村的带动作用,以及组织农业推广人员下乡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等模式,实现对农业科技骨干人才得培养;二是注意推广方法的改变应该通俗易懂让农民懂得需要掌握的农业科技,方便在农业方面应用;三是全省各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专业技术企业等积极参与,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推广的途径,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而使农民增产增收。

4结语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科研成果的载体,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对农民进行农业科研培训使其应用农业科技从而推进我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李丽丽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策略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工业、现代服务业的1/10[1]。为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必须大力推行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摆在我省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省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传统农业科技服务面临的危机,并初步探索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并承担了农业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田的开发和建设、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等任务,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格局新局面的形成,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科技研发与农民需求脱节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虽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服务应该是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然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并没有对农民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因此对农民的帮助形成了“给的不要,要的不给”这样的供给局面。此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不到美国的一半,真正达到规模应用的不到20%,多数农业科技项目被研发出来后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2]。

(二)管理机制不畅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存在有如下问题:第一,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农民组织之间难以形成长效、统一的管理机制,致使信息传递、沟通及反馈机制不能顺利进行。而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人员没有深入农民,不了解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同时上级部门也没有相关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向农民传递农业科技相关信息。第二,机构重叠、分工不明、多头管理导致科技服务体系运转成本高,效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非常庞大且十分复杂,既有行政主管部门,又有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这就导致行政机构会插手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或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另外,政府必须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勉强维持机构正常运作。而采用条块式管理模式又会导致组织间缺乏沟通,工作效率低下。

(三)人员服务能力不足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科技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且大多与政府人员有一定的裙带关系。科技服务人员大多学历为本科以下,本身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科技也缺乏了解,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另外,由于经费紧张、服务落后,公益性的农业服务部门功能大大削弱,很多农技人员利用推广平台做起个体生意,很多农技推广部门变成了卖种子、农药、化肥的小商店。

(四)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民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不仅要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具备接受现代农业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应用技能,还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就河南省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农业劳动者接受的教育水平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大多不懂电脑和网络,没有接受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开始向城镇转移,导致剩下的务农人员实际文化水平更低,这将严重阻碍我省的农业现代化。

(五)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想要了解的信息,河南省的农业网站也在随之逐步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农业网站存在有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更新速度慢、农业信息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分类不合理、农业平台使用复杂等,这将导致农户对网站的使用率不高。对于比较贫困的村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即使能买得起电脑,也支付不了昂贵的上网费用。另外网络媒体农业知识信息的传播经常与农民农耕的时间产生冲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农业知识和信息。

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建议对策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想有效运行,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民从中受益,就必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这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由原来的主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必须深入基层提供农户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政府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进行监管,通过信息技术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使用积极性。最后,加强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管理,教给农民如何运用新技术鉴别生产资料的好坏,打击不法宣传,给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

(二)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改革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具有一定能力的科技人员派到农业第一线,收集信息,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利用[3]。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通过邀请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创建一个科技培训基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科技企业,将科技直接传授给农户,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三)注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农业化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水平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强培养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培训之后,服务人员必须满足收集、分析、传播信息这三方面的要求,并且每个村至少要安排1名合格的农村信息服务员。另外,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合理安排培训,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深化农校教育改革,办好农业学校。政府应鼓励青年农业科技学生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完善。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结构调整阶段,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才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因此,河南省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有知识、会技术、懂管理的农业经营者,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今后的一个阶段,应该把义务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应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技能应用。同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五)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搭建科技资源传播平台,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解决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全国率先启动“落地入户”服务工程,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1]。充分发挥河南农业信息网、河南畜牧业信息网等网络的作用,同时完善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农村网络与电视、电话、广播等搭配应用,努力实现我省与全国的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共享,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民更快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

三、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下面对我省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进行简单概述。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自50年代这种模式就开始得以运作,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主体是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站所和涉农政府部门,是政府支持建设的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的服务任务,但都围绕着国家的农业宏观计划进行服务,能较好地完成农业生产目标,并且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通过鼓励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这一模式较为完善,自上而下,有利于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产业型模式

产业型模式是农业科研单位和产业主体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解决理论与技术问题,而产业主体有偿提供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规模性生产,实现风险和利益共同承担。农业科研与科技工作人员主要承担技术推广工作,将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投入生产过程,使得研发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设立的科技贷款;二是对于推广类课题政府直接拨款;三是单位自筹资金。在推广方式上,一般采取技术的有偿转让或者直接把物化的技术出售给生产企业,由企业来予以推广。此外,通过技术的咨询与培训,从而实现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应用。这一模式适用于主体素质较高,距离技术园区较近,中间环节少效率较高,所以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三)基地型模式

基地型模式是将科技部门推广、基地示范园及农户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通过科技经营,结合示范推广,建立起优良品种繁殖培育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大范围推广,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六”以来,河南省引进新型优良品种400多个,推广先进农业技术30余项,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同时,对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企业型模式

企业型模式是随着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高效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灵活多样,适用于当地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优势产业。有些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材料,因此比较关注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及相关的技术的应用水平,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质量,有些企业会购买科技单位的相关技术,将技术推广给农民。如提供优良品种和回收农产品等。此外,还有些企业购买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如增产苗、农药、农机具等。这些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使用方法的咨询等。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万多家,规模生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6000多家,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有601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500多家[5]。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河南省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五)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是农户和民间团体协会相结合的模式。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民间协会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模式将农业科技传给农户。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业技术能人,并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较大。其投入一般农民集资或义务奉献来解决。大多推广的农业技术适用性较强、成本低廉,有的则是农业技术能手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向周围群众直接传授。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河南省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473家,约占全国总数的5.6%,资产总额58.1亿元[6]。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粮食短缺向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由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变,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员的切身利益,其运行结果关系着政府、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户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改革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作者:李小燕1 王慧芳2 单位:1.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2.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