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07-24 04:13:54

导语: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针对“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实施创新学分、创新基金资助、产学研结合等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方法和途径,重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个性化教育特色,构建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为核心,服务安全生产为目标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 培养目标

一、前言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特点,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它也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而关键的因素。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二、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我国安全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大安全(即广泛适用于解决各个行业、各类组织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建立起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体系,各高校安全专业教育在“大安全”观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注重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从事任何行业安全工作的通才。尽管这种培养模式得到了部分安全专业教育者的认可,但行业安全问题的工程技术解决手段和安全管理千差万别,试图培养出能够解决各领域安全问题的通才是不现实的。通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1.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不强;2.学生课程负担较重;3.实习、实践难以安排;4.专业特色不明显;5.毕业生就业盲目性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明细,职业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和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更加紧密结合,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专业化的特点。通用型安全技术人才与行业发展需求出现了脱轨现象,在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呈下降趋势。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需要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它蕴涵着高等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确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本的培养目标[2],结合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变化等,应该在体现“安全、卫生、环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安全生产基本规律,在某一行业(职业)领域具有从事安全工程设计、检测检验、评价、事故救援、预案编制等工程实践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学院专门组织聘请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专家、资深教师、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相关用人单位和企业共同研讨课程计划,按照“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在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把原来面向大安全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设立了两个方向,一是实力较强、具有长期专业发展历史和深厚积淀的矿山安全方向;二是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需求,设立了新兴的工业安全方向,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调整后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有:1.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3.专业定位明确,课程结构合理,体系优化;4.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5.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三)课堂教学

学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并将课堂教学与实物、模型参观、自学、研讨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方面,建立课程单位负责制和课程教授负责制;合理安排,积极为教授上课创造条件;鼓励教研,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加强监督,建立健全了督导机制;严肃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同时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建立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等,同时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学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鼓励广大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验与实践教学

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解决现场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安全专业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把实验教学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并重,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三层次、五模块”实验教学体系。[4] [5]该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整合仪器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实验设备等提高了实验硬件水平。实行实验室开放运行,建设了网上预约系统,实现了“预约式”开放教学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运行管理评价体系。[6]

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实验方式,改善了学生实验考核过程与考核方法。

安全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1.注重实际环境模拟,培养学生实战能力;2.依托高水平学术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水平;3.注重实验设备研发,提高师生创新能力;4.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实习环节的改革主要包括:建立了20多个固定实习基地,聘请了30多位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内外双师实习指导模式。在实习方式上生产实习相对集中,毕业实习采用自主实习。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尝试了“找、补、读、纲、研”的“毕业设计指导五步法”[7],要求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现场,强调设计和生产实际相结合,鼓励设计工作在企业完成,设计要能够有效帮助或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验、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

(五)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规定必须完成相应的学分,变倡导性的软性指标为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以促使学生有目、有计划地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记入其工作量,获得奖励的,记入教师个人成绩,其他相同条件下职称评聘优先,这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科技创新活动竞赛奖励机制,对高质量完成课程设计的学生既记载相应学分又给予科技竞赛奖励。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经过论证有前景的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安全工程专业成立了多个科技学术活动社团,长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近年来已有千余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步步高科技攀登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数百人获得各种等级的奖励,其中国家级、省级奖励30余项。

开展特色和品牌活动。安全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焦作市消防支队、校保卫处等单位开展了每年一度的“119消防安全教育周活动”。该项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讲比赛、灾难影视展播、建筑火灾灭火与逃生演练等,每年参与的学生数千人次。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和品牌活动。安全工程专业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送知识下厂矿企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深受企业好评。特色活动的开展已成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实施创新学分、创新基金资助、产学研结合等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方法和途径,重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个性化教育特色,构建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为核心,服务安全生产为目标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施效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7年起,先后获得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瓦斯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等6项国家级和7项省级质量(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实施,安全工程专业获得第二学位和本硕连读招生培养资格。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五名。学生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更高,研究生录取率逐年攀升,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科建设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其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必须跨越多个专业领域,安全专业人才必然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现阶段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所开设的必修课普遍偏少,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完全达到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长远来看不能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对于安全工程这样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及组织教学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安全工程师

一、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矿井通风专业,系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后经多年发展,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给予安全工程专业更丰富的内涵及影响力,使其最终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范畴也不再局限于矿业方向,而是包含矿业安全在内的“大安全”,并逐渐形成集化工、机械、建筑、消防等领域安全科学及技术于一体的工业安全。由于安全专业涉及多个行业,横跨许多专业技术领域,其知识体系必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特点鲜明的专业,注重“一专多能”的传统培养模式也并不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类型很多,有军工、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这也证明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科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尽管不同方向的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有所差异,但是安全专业的核心知识――安全理论和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却没有本质区别。我国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以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社会对安全的日益关注,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安全生产法》的落实,极大促进了安全专业的发展,也为安全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面对就业市场的繁荣,需要时刻谨记,人才培养不能只看数量,人才质量才是关键。众所周知,懂生产的不管安全必然要出事故,管安全的不懂生产同样不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事与安全有关的工作,除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与各部门生产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安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宽基础”,培养对象必须掌握多个行业的安全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安全学科自身还需要有很大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安全人才市场需要,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期望。

二、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

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多个层次,前一个层次的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便会逐渐增强,所以人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安全的需要必然越来越强烈,使他们不愿意再去为了生存而冒险,或者从事危险性高的行业。另外,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个人的伤亡对家庭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单元,其成员生活保障的丧失以及幸福感的降低必然会给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可见,个人的安全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问题,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然而,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天的生产早已不是一人一机,依靠人力操作手用工具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同时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机器设备不仅规模大、原理复杂,而且往往是光机电液一体化,加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安全问题本身独立于任何一个生产系统,迫使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从系统安全认识阶段过渡到安全系统认识阶段,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也从事后弥补转为提前预防,将安全工作前移。基于上述原因,社会对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要,但是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安全专业人才?目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完全符合社会需要?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安全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监察、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其工作性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生产。但长远来看,安全必将凌驾于生产之上,由安全工程师担任总工程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掌握的知识应涉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方方面面:从机械设计到原材料性能;从能量转化到过程控制;从技术到管理等,现行培养模式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知识面狭窄必然无法胜任。

三、现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知识的获取很重要的途径来自学校培养,生产过程中虽能增长实践技能,但理论知识如果太薄弱必将大大限制其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任何专业技术人员要想从事专业领域技术研发都需要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安全工程这样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更是如此。其二,受具体工作内容限制,生产过程中能学到的知识不仅有限,而且多为实践知识。全国拥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00所,除部分高校外,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就业基本没有行业局限性。通过调查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发现,虽然各学校培养方案有所不同,但从其开设科目来看,必修课门数普遍偏少,无论从专业的长期发展和学生今后个人发展来看都是不利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一味压缩必修课学时,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部分必修课作为选修课,这样的做法不仅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会产生不好的导向,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严重问题。首先,学生普遍认为选修课不太重要,因而学习过程中没有必修课那样用心。其次,选修课要求达到一定的学分,学生选课主要为了获取学分,但因为选修课学分要求并不高,而待选科目又比较多,所以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选课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不去考虑必要性(认为必修课才有必要性),而是考虑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必要但相对较难的课程以及老师要求比较严格的课程很容易“落选”,这对某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不公平。再次,学生即使达到了毕业要求但是知识面尚且狭窄,甚至某些行业及领域的专业知识完全没有涉及,不仅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不利。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核安全工程是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南华大学是目前唯一获批该专业(方向)招生的高校。文章对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核安全领域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安全工程;人才培养;高校

2010年,南华大学发挥自身几十年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特色,凭借扎实的专业建设基础,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2010年即从新生中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入一个自然班开始培养工作,该专业2011年获批湖南省特色建设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后,原“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调整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013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南华大学以“核安全工程(专业方向)”继续招收本科学生,也是迄今唯一批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以期为核安全领域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

随着我国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核能作为一种几乎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核电建设的安全、高效发展,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国内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为了适应核安全人才的强大的需求现状,南华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置了核电安全工程和铀矿冶安全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并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团队首先以需求为导向,先后调研了中核福清核电站、中核三门核电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厂)、中核锦原铀业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获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蓝天铀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信函回执反馈意见,并利用南华大学为中核集团开办的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学生来校学习的机会,分企业类别(核电企业、研究院所、铀矿冶企业、核燃料加工企业、核废物处理企业等)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与建议。同时,组织南华大学相关专业(特别是核类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以“核安全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主要参照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和《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知识要求,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各个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服务对象所确定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核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质,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核与辐射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和职业健康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核安全与辐射防护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提出了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基础、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安全科学和核物理基础理论、核与辐射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接受校内外实践环节、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基本训练,具备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具备服务于核工业各个领域的核与辐射安全研究、设计与监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与辐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环境与核安全中介等机构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在体现核工业对核安全工程师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核安全综合知识、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专业实务四大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建立适应核安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共计183学分。核心知识领域有工程理化基础、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机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应急管理及其系统方法、核与辐射安全。核心课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核与辐射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安全检测及监控技术”、“核电安全工程”、“核通风与空气净化”、“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程”、“铀矿开采安全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安全评价课程设计、核安全设施课程设计、辐射防护课程设计、核通风与防护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包括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社会调查报告、各类竞赛活动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质选修课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学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学院和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铀矿开采等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积累;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等多个涉核专业。核类学科专业建设为我校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组建“核电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和“铀矿冶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两个核心教学团队开展工作。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研究人员或工程师组成。对校内教师鼓励中青年骨干去企业锻炼或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学习,派出年轻教师参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重视“传帮带”“、老带新”的措施落实到位。校外教师,我们主要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有时也被请进校园课堂给学生讲课。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核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的已有资源,重点建设特色实验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有辐射安全监测实验室、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室、核应急救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有:用于核环境安全监测分析的EQF3220结合态/未结合态氡子体及氡/钍测量仪、用于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的粒子图像速度分析系统(PIV)、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以及正在建设的环境模拟风洞实验室。

六、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2]。核安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时采用两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南华大学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已有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研究生实践中心”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基地”,都已经成为了核安全工程的实习基地。另一条途径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为此,我们以国家核电产业链为导向,补充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我们与这些基地间采取顶班替岗、校企科研协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等多种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基地在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4周和毕业实习2周的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开展部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基地完成的教学改革。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没有现存的参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需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点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也希望各相关用人单位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刘迎云 蒋复量 王淑云 单位:南华大学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一、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船山学院作为南华大学的独立学院,以校本部的安全工程系为依托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系成立于2004年,同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011年3月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及副教授8人,讲师3人,助教1人。专任教师中有3人来自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1人来自原衡阳市纺织厂,其他教师均来自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兼顾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要求。南华大学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已建成与完善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技术实验室(包括安全检测实验室、建筑消防与防火防爆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和模型实验室等三个主要实验室。此外,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还利用了其他院系的实验室,如爆破、采矿、通风等实验室,基本能满足船山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强项在于以安全理论知识指导工程实践,如果不能发挥这一优势,而是让独立学院毕业生与专业技术人员比拼工程技术知识,必然会导致边缘化。因此,要结合船山学院实际情况和安全工程的专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行业和岗位需求,建立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突出应用性和基础性,不片面追求理论知识深度,使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本行业相关基础技术知识以及安全理论知识,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以建筑安全专业方向为例进行讨论。制订和完善三本学生建筑安全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着重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的原则,强调实践能力。

1.找准市场切入点,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目前船山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方向主要为建筑安装、基建施工行业,次为矿山开采及其他行业。从工作特点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工作内容实践性很强,同时对理论知识深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应结合实际,培养三本学生能够满足国家工程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具备完备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另外,国家现正大力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鼓励从业人员参加注册工程师等的考试,例如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那么,对独立学院三本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应对此有所考虑,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尽快掌握取得资格证的素质。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确立目标后就需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教学改革,坚持专业理论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服务的原则,适当削减理论课内容,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三本学生特点、广度和深度适宜、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建筑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建筑安全法规”、“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基坑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建筑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地下工程安全技术”、“道路与桥梁安全技术”等。可见,涵盖面较广,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安全理论和建筑施工技术,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好处的。一般从事建筑安全的毕业生仍以安全管理为发展方向,因此在授课中需偏重安全管理课程和建筑施工及安全的相关基础知识。

3.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独立学院招收的是本科三批学生,其平均入学分数要比二本线低,通过笔者多年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学效果的跟踪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预期和未来追求目标与二本学生也有明显差异,大多数三本学生以能顺利就业为主要学习目的。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特点,教学内容必须重点突出、深度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兼顾今后的工作需要。为了制定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首先要掌握工作单位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利用船山学院具有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资格的优势,采取深入相关工作单位调研以及座谈会形式,就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大纲指明了方向。近三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系先后组织10人次以上的教师队伍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建设项目部以及西安中核蓝天铀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和考察,并就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探讨。

4.强化实践教学,实施“3+1”培养模式

基于三本学生的培养定位,即应用型和技能型本科人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必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近年来不断加强实践教学,逐步向“3+1”培养模式靠拢,即学生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校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学生实习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企业担心实习学生的安全,并害怕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普遍不愿接纳学生的实习任务,因此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长期性的大学生实习基地非常必要。为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实习效果,可建立大学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师团队”。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与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并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学校导师”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承担过较多横向项目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则由实习基地所在企业中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随着船山学院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学团队也应不断壮大,除校本部原有师资队伍外,还应吸收更多有工程经验的教学人员。

5.建设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素质的师资队伍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充分说明师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工程应用能力很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同时,安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安全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该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为此要求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实验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训练和学习;利用寒暑假时间定期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还要积极引进相关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而不仅仅局限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近三年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分别引进了结构工程、核技术工程、地质工程等相关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此外,还应不拘一格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加入教学团队,且有计划地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同时依托共建单位(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加强教师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聘请共建单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力量,从而使安全工程教学团队师资结构的不断完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高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具有应用性的教学方式太少,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主动适应新模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而切实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自学为基础、以实践促创新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全社会对于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这给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安全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该校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些初步方案,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能为其他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钟永明谢超杨蓉叶勇军蒋复量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简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化工方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分析出其原因为,一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比例较低、二课程授课效果较差。并针对性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改革等,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作者:魏春荣 孙建华 张迎新 张锦鹏 王亚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